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2024-05-16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通用6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标解读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包括2个“识字”单元,6个课文单元8个“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各有侧重。识字的编排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要求会写其中的200个字。重视打好识字写字基础,结合识字,学习常用偏旁;结合写字,学习基本笔画和笔顺。

1.集中编排了2个识字单元,渗透汉字文化,体现汉字规律,着力于激发识字兴趣,指导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写字的编排体现识字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降低初入学的学习难度。

2.6个单元课文大体围绕“愿望”“伙伴”“家人”“夏天”“习惯”“问号”等主题编排,共选编课文21篇。课文语言典范,难度适宜,内容富有童心童趣,贴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思想内涵全面,蕴含着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友好相处、热爱科学等丰富的情感因素,亦有适应社会要求的时代精神;体裁多样,有趣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题材广泛,富有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还安排了连环画形式的课文,教育学生从小就成为主动积极的阅读者。

3.安排的21篇课文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全册设4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

1、学习习惯

(1)掌握正确的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写字习惯。

(2)掌握正确的使用学习用品的方法,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

2、汉语拼音

(1)读准识字的音。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400个生字。(2)说出基本笔画的名称。

(3)能按笔顺在田字格里书写,默写200个生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书写正确、规范、姿势端正、卷面整洁。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声音清楚,态度大方。

(2)能根据一定的情境或看图用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回答问题。

(3)能按照一定的情境或图意用几句连贯的话讲一件简单的事情。

5、阅读

(1)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2)认识句号、感叹号,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

(3)朗读、背诵指定的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4)正确地复述渴望,语句连贯。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外的大意。

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它应该非常清晰明确并深深地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授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们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目标。

1、本年段教学目标 低年级

(1)识字、学词、写字。我们都知道低年级教学重点就是识字、学词、写字,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写字,尤其忽略了写字的时间,在这里明确提出要在时间上训练上给予保证,每节课书写时间不少于8分钟,这个是非常科学的做法。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时间关系,常常在课堂上讲的很匆忙,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写字,而是布置到家庭作业中,让学生在课后写,其实我们发现这样做收效甚微,那么课上少讲,课后弥补的办法很不可取,因此说课堂上写字的时间一定要给予保证。

(2)进行初步的朗读训练,重点放在读正确上,不要求读出感情。那么什么是读正确呢?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读正确就是把每个字读对字音就行了,其实这样理解是很片面的。具体来说读正确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读准每个字(包括生字)的字音,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前后鼻音的读音,在以前我们前后鼻音不分,基本上读不了前鼻音,但是现在教师年轻化了,应该能解决这个难题了。第二个要求是读对轻声、儿化、变调。轻声在低年级我认为基本能落实到位;但我觉得儿化音不够重视,有些学生到了中年级甚至高年级都读不好儿化音,常常把“小鱼儿”读成了“小”“鱼”“儿”,在这里呢提醒教师注意这个问题;变调呢是小学语文语音中的一个难点,变调主要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不变调”“七八变调”和形容词变调。“一不变调”我们基本能处理,“七八变调”现在也基本不强调了,那么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上声的变调和形容词的变调,上声变调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两个上声相连,例如“领导”“买米”“好酒”等这样的词语,可是经常听到孩子们是这样读的“214+214”,这样我们听起来很别扭,可是有些人就会说了:每个字我们都读对了呀,其实呢,这是没有注意到变调,当两个上声相连时。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也就是说两个三声的字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语的时候,要把第一个字的读音变成二声,那么就应该读成“领导”“买米”“好酒”。另外一个是ABB式和AABB式的形容词的变调,这个涉及的内容太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在这就不能详细解说了,如果哪位老师有问题可以下来我们再探讨。第三个方面是要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颠倒字序。这个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一个要求,所以要求教师多范读,多领读,多让学生读,逐渐训练。四是读出长句子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点是朗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以上四点就是对读正确的全面解释。

(3)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教给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可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但不要求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在理解词句方面只做这些低浅的要求。

(4)积累语言,好词好句,优秀段篇,要让学生多记多背。以上我们说的是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低年级教学重点是字词的教学。

(3)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流利有感情地读,读后有自己的感受,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批注。(4)略读课文,粗知大意。

我们为了不同的目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课文是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而略读课文,课标讲得很清楚,略读课文,粗知大意,这就不应该在词句上深究,而应该把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独立地运用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上,所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定应该是学生更加独立的粗放式的教学。我们主张略读课文用“几遍读”的方法来教,每一遍读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由高到低: A、第一遍读,要认识这一课要求认识的字,还有少数难懂的词。B、第二遍读,要把课文读通读顺。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定要落实,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老师要做一些检测,要落到实处。C、第三遍读,通过快速地默读,能够捕捉到文章的大意,也就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肯定会出现内容不完整、语言不连贯的情况,如果此时教学就马马虎虎过去了,每节课都在做这件事,每节课都不落实的话,那么我们时间花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没有形成,所以说你训练什么就要训练实,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不同类型的课文,不同体裁的文章概括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如一篇写事的文章就不能少了时间、什么地方、主要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还要求语言要连贯。

以上我们探讨的是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下面我来谈一谈值得注意的地方,现在我们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不明,本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的现象,当然不到位的情况也同时存在。明显的表现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向中年级靠。例如:低年级如果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更多地用在课文内容频繁的提问、问答上,用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势必减少识字、学词、写字和朗读课文的时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学词、写字就叫不到位。为什么,课标讲得很清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课标的修订稿在加强识字教学,特别是在加强写字教学上又重重地增加了一笔,有更详细的要求。再比如中年级应该重视礼节词句、加强段的教学,如果中年级不重视词句及段的教学,就叫不到位,而是在篇的教学上加大力度,这就叫做越位。因此,每位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标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这个学段应该学什么,不学什么,我们应该教什么,不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不至于有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前总认为自己是高段教师,只要弄清楚自己所在年级的课程标准要求就行了,通过学习,我才明白:小学语文各个学段并不是独立存在,他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提出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小学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是: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由于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所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段教师的教学任务也略有不同:

1、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写字方面,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

2、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第一学段侧重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

3、写作

关于“写作”教学,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重在培养学生的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心;

4、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所以,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而,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

小学语文各个学段并不是独立存在,他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提出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篇2: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它应该非常清晰明确并深深地落实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授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们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目标。

1、各年段教学目标 低年级

(1)识字、学词、写字。我们都知道低年级教学重点就是识字、学词、写字,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写字,尤其忽略了写字的时间,在这里明确提出要在时间上训练上给予保证,每节课书写时间不少于8分钟,这个是非常科学的做法。但是我们也常常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时间关系,常常在课堂上讲的很匆忙,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写字,而是布置到家庭作业中,让学生在课后写,其实我们发现这样做收效甚微,那么课上少讲,课后弥补的办法很不可取,因此说课堂上写字的时间一定要给予保证。

(2)进行初步的朗读训练,重点放在读正确上,不要求读出感情。那么什么是读正确呢?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读正确就是把每个字读对字音就行了,其实这样理解是很片面的。具体来说读正确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读准每个字(包括生字)的字音,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前后鼻音的读音,在以前我们前后鼻音不分,基本上读不了前鼻音,但是现在教师年轻化了,应该能解决这个难题了。第二个要求是读对轻声、儿化、变调。轻声在低年级我认为基本能落实到位;但我觉得儿化音不够重视,有些学生到了中年级甚至高年级都读不好儿化音,常常把“小鱼儿”读成了“小”“鱼”“儿”,在这里呢提醒教师注意这个问题;变调呢是小学语文语音中的一个难点,变调主要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不变调”“七八变调”和形容词变调。“一不变调”我们基本能处理,“七八变调”现在也基本不强调了,那么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上声的变调和形容词的变调,上声变调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两个上声相连,例如“领导”“买米”“好酒”等这样的词语,可是经常听到孩子们是这样读的“214+214”,这样我们听起来很别扭,可是有些人就会说了:每个字我们都读对了呀,其实呢,这是没有注意到变调,当两个上声相连时。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也就是说两个三声的字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词语的时候,要把第一个字的读音变成二声,那么就应该读成“领导”“买米”“好酒”。另外一个是ABB式和AABB式的形容词的变调,这个涉及的内容太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在这就不能详细解说了,如果哪位老师有问题可以下来我们再探讨。第三个方面是要做到不丢字、不加字、不重复、不颠倒字序。这个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一个要求,所以要求教师多范读,多领读,多让学生读,逐渐训练。四是读出长句子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点是朗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以上四点就是对读正确的全面解释。

(3)帮助学生大致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教给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可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但不要求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在理解词句方面只做这些低浅的要求。

(4)积累语言,好词好句,优秀段篇,要让学生多记多背。

以上我们说的是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低年级教学重点是字词的教学。中年级

(1)继续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不仅理解词句意思,而且要体会其表达效果,进一步学习理解词句的方法,这一要求在低年级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低年级只要求理解词句意思,而中年级不仅要求理解词句意思,还要求体会其表达效果。

(2)重视段的教学,包括自然段和意义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要求: A、一是理解本段话的意思,理解主要内容。

B、二是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弄清自然段和结构段的顺序,了解构段方法。段的教学时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上接低年级字词句的训练,下为高年级阅读教学做铺垫,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读段、写段,并弄清段中有几句话,他们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先分后总,先总后分,从而了解构段方法。在写段训练上抓住重点的、有典型意义的片段让学生仿写,例如学习了《赵州桥》这篇课文后,学生学习到了其中的一个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就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段。或者学习了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的构段方法之后,也可以让学生仿写一段,这样可以更好的训练学生对段的认识和掌握。

(3)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流利有感情地读,读后有自己的感受,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批注。(4)略读课文,粗知大意。

我们为了不同的目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课文是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而略读课文,课标讲得很清楚,略读课文,粗知大意,这就不应该在词句上深究,而应该把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独立地运用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上,所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一定要区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定应该是学生更加独立的粗放式的教学。我们主张略读课文用“几遍读”的方法来教,每一遍读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由高到低: A、第一遍读,要认识这一课要求认识的字,还有少数难懂的词。

B、第二遍读,要把课文读通读顺。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一定要落实,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老师要做一些检测,要落到实处。

C、第三遍读,通过快速地默读,能够捕捉到文章的大意,也就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肯定会出现内容不完整、语言不连贯的情况,如果此时教学就马马虎虎过去了,每节课都在做这件事,每节课都不落实的话,那么我们时间花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没有形成,所以说你训练什么就要训练实,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不同类型的课文,不同体裁的文章概括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如一篇写事的文章就不能少了时间、什么地方、主要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还要求语言要连贯。

D、第四遍读,捕捉使之感动的、写得好的、美的句段并揣摩其写作方法,品味语言,让学生快速浏览,你最欣赏的语言是什么?精彩的、给你留下印象深的语言是什么?留下印象深的事是什么?留下印象深的人物是谁?你感到哪方面的写法可以学来的?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做些交流。到这儿,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可以了。(5)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以上我们说的是中年级的教学目标,它的侧重点是段的教学,因此每位中年级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高年级

(1)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可见词句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的工作,每一学段都有要求,只是要求的力度不同,但是我们也时常发现有些高年级教师对字词置之不理,而导致学生错字连篇。其实必要的字词还是必须要落到实处的。(2)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顺序,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里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我认为它就是高段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详细地解读:

首先第一个,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这一要求与中年级的“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相比,又有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它的关键词在哪里呢?——准确。高年级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那么如何做到准确呢?例如:对于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学生初读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什么事——在这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比较啰嗦,内容不够简练甚至抓不住要点——那么这时教师提出要求,能简练些吗?——学生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回答,的确简练多了,但是要点不准,而且语言不连贯——这时,再让学生读读文章中那几个场景那几个场面——然后学生可以提炼出标题,根据大家提炼的标题联系课文内容再来说——这时,学生基本能准确清楚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到此我们还不能结束,一定

要让每个同学说一说,并让学生回家写到笔记本上。经过这样细致条理的训练之后,我想这一目标会很好地达成。

第三个,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叶圣陶说:“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而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课有些阅读课上,我们语文老师大多重视了文章内容的分析,忽略了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文中那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描写却不引导学生去品味,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停步不前,下面我举几个例子,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如果换成“到”“过”好不好,学生通过比较的确能感到“绿”字有生命力,让人仿佛看到了满眼绿色的江南;再如《狐假虎威》中“狐狸馋得直流口水”与“狐狸馋得流口水”这两个句子,通过省略“直”字后与原句比较,让学生品味出了这个“直”字活现了狐狸的馋相,除此之外,阅读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会以下一些具体的表达方法,如何拟题,如何开头结尾,如何描写说明,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学习过度照应。教师一定要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去领会,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浓浓的语文味。

(3)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也有不同的教法,抓住文体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这里提出了一个概念——文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存在一个问题,不管什么文体都按照一个模式来教,其实课标讲得很清楚,要教给孩子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读诗歌,读一般的记叙文,读小说,读说明文,读简单的论说文,都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什么?就是根据不同的文体文章的特点。文体——它本身就内在的规定了阅读的姿态,问题不同阅读的着力点也就不同。

(4)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可跳读,猜读,一目十行地读。以上我们探讨的是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下面我来谈一谈值得注意的地方,现在我们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不明,各个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存在教学目标越位的现象,当然不到位的情况也同时存在。明显的表现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向中年级靠,中年级的阅读向高年级靠,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向中学靠,在分析内容上层层拔高,甚至高年级的阅读语文课有文学作品分析课、文学作品赏析课的苗头。例如:低年级如果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更多地用在课文内容频繁的提问、问答上,用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势必减少识字、学词、写字和朗读课文的时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学词、写字就叫不到位。为什么,课标讲得很清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重点,课标的修订稿在加强识字教学,特别是在加强写字教学上又重重地增加了一笔,有更详细的要求。再比如中年级应该重视礼节词句、加强段的教学,如果中年级不重视词句及段的教学,就叫不到位,而是在篇的教学上加大力度,这就叫做越位。因此,每位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标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这个学段应该学什么,不学什么,我们应该教什么,不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不至于有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

前总认为自己是高段教师,只要弄清楚自己所在年级的课程标准要求就行了,通过学习,我才明白:小学语文各个学段并不是独立存在,他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提出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小学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是: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由于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所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段教师的教学任务也略有不同:

1、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写字方面,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在上述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但无论哪个学段,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2、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第一学段侧重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以及自己的体验,初步获得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3、写作

关于“写作”教学,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重在培养学生的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二学段开始“习作”,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第三学段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让后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4、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所以,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重在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而,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

力。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总之,无论哪个学段的教学,教师都应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各个学段并不是独立存在,他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提出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是: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下面结合新课标谈谈小学语文各年段的主要教学任务: 低年级: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 1.加强识字、写字、识词教学。

关于识字,要求做到换个阅读环境还能认识;关于写字,要求语文课每节书写的时间不能少于8分钟;关于识词,要求小学生能灵活运用7000—7500个积极词汇。(积极词汇指不仅会认、会写,还能灵活运用。)

2.进行朗读的初步训练,低年级重点是读正确,不需要读出感情。读正确,包括 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读,能准确断句,读出长句子之间的停顿。遇到难读的句子,教师要示范读,要领读。

3.抓住少量的重点词句,理解词句的意思,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字意、词意、句意”的理解方法。

4.积累语言、好词、好句、优秀的片段、课文。中年级:重点是词、句、段的训练

1.继续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还要求能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2.重视段的教学。要求:

(1)理解段意。(理解一段话的内容,不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2)理清这一段话的叙述顺序。(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要理清。)

(3)了解这一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或构段方法)。(如总分式、分总式或总分总式)3.加强朗读,训练默读。

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还要训练默读,做到边读边想边在文中做批注。通过训练默读,逐步提高学生从文本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评价人物、写法)要解决朗读过多,默读缺失的问题。4.略读课文要让学生独立阅读

要求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略读课文可以用“三遍法”阅读。

第一遍:默读,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遍:初读,把握主要内容,具有一些自己的感受,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三遍: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边读边交流。高年级:重点是句、段、篇的训练

1.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在中年级要求的基础上,还要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2.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把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抓实,不走过场,当学生概括不出时,教师要加以引导。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就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但却是最重要的。

4.学习用适合不同文体特点的方法来教学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童话等)

5.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高年级要逐步让学生学会一目十行、学习跳读、猜读,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无论哪个学段的教学,教师都应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

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各个学段并不是独立存在,他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之下,按学段,分别

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提出要求,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1、识字与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写字方面,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在上述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但无论哪个学段,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2、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第一学段侧重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学生通过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以及自己的体验,初步获得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3、写作

关于“写作”教学,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重在培养学生的写话的兴趣和自信心;第二学段开始“习作”,是习作的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要重视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第三学段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让后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4、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所以,第一学段重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与习惯,重在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第二、第三学段重在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而,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教学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总之,无论哪个学段的教学,教师都应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下面结合新课标谈谈小学语文各年段的主要教学任务: 低年级:重点是字、词、句的训练 1.加强识字、写字、识词教学。

关于识字,要求做到换个阅读环境还能认识;关于写字,要求语文课每节书写的时间不能少于8分钟;关于识词,要求小学生能灵活运用7000—7500个积极词汇。(积极词汇指不仅会认、会写,还能灵活运用。)

2.进行朗读的初步训练,低年级重点是读正确,不需要读出感情。读正确,包括 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读,能准确断句,读出长句子之间的停顿。遇到难读的句子,教师要示范读,要领读。

3.抓住少量的重点词句,理解词句的意思,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字意、词意、句意”的理解方法。

4.积累语言、好词、好句、优秀的片段、课文。中年级:重点是词、句、段的训练

1.继续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还要求能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2.重视段的教学。要求:

(1)理解段意。(理解一段话的内容,不是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2)理清这一段话的叙述顺序。(先写的什么,后写的什么要理清。)

(3)了解这一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或构段方法)。(如总分式、分总式或总分总式)

3.加强朗读,训练默读。

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还要训练默读,做到边读边想边在文中做批注。通过训练默读,逐步提高学生从文本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做出评价的能力。(评价人物、写法)要解决朗读过多,默读缺失的问题。

4.略读课文要让学生独立阅读

要求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略读课文可以用“三遍法”阅读。

第一遍:默读,扫除字词障碍;

第二遍:初读,把握主要内容,具有一些自己的感受,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三遍: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边读边交流。高年级:重点是句、段、篇的训练

1.继续进行词句训练,在中年级要求的基础上,还要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2.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把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抓实,不走过场,当学生概括不出时,教师要加以引导。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就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但却是最重要的。

4.学习用适合不同文体特点的方法来教学不同的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童话等)

5.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高年级要逐步让学生学会一目十行、学习跳读、猜读,并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篇3: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先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利用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它表现为学习终结行为的描述,或对学生在教学结束时其知识等方面变化的说明。

教学确立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及教学的深广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做到整合、具体、恰当、可测,从而发挥出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

二、当前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2.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理解不透。什么是新课标,新课标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些内涵,似乎只有新课标的形式,而没有新课标的内涵。

3.在我们所选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可操作性差。

三、比较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符合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核心。教学目标不是随意指定的,也不能只凭教师的个人经验来制定,而应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细分落实到每一单元、每篇课文,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该课文处于第几册第几单元,这一单元主要训练什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从而确定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每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渐进性。

(二)重视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

1.教学目标的表述要详细,切忌笼统模糊。高启山主任在《小学阅读教学备课时目标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中提到“教学目标的表述比较空泛,难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检测,来判定是否达成标准。”高主任还在《从黄厚兵老师教学设计说说教学目标的预设》中举了例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1是朗读和背诵的目标,有感情朗读可以再具体一些,努力读出母亲和父亲说话的感情和语气。)

2.清晰地将教学目标用一系列外显行为动词表述出来。什么是外显行为动词呢?所谓外显行为动词,是指明确的,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通俗地讲,就是这类词能明确传达给我们“能做什么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解释、说明、比较、归纳、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收集、模仿,等等。”

3.表述目标时注意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目标表述时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像这样的目标表述———“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项工作,所以不符合叙写的要求。

4.注意不能以“目的”代替“目标”。《学习目标的叙写》告诉我们“目的”常常是一种方向性的说明;“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

5.表述目标时要明确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要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学时操作起来会更有针对性。

(三)目标表述形式要恰当

在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之初,许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喜欢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部分,分条陈述。实际上,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是对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误解,其实质是混淆了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两者的区别。三维目标在本质上是课程目标,而非课时目标。首先,从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形来看,通过一节课往往很难把三维目标都能全面地体现出来。而只有在实现一个个课时目标的过程之中,学生习得了一些的恰当的学习方法,这样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才能逐渐实现。其次,从三位目标的本身来说,“知识与能力”目标一般都是显性的,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还是课时目标中,都能得到比较好地呈现,而“过程与方法”与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短期和长期)联系密切,是动态的。因此“过程与方法”也并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课时目标。基于以上原因,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就不宜分为三部分来表述。现在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再分开表述教学目标,在表述目标时,只出现一个“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然后在分条表述,将三维目标隐含其中。教学目标的这种表述形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比较科学、恰当的表述形式。

(四)目标确定难易要适度

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情,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摘要: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期望对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学目标,概念,作用,问题,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篇4: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关键词:教学目标 概念 作用 问题 原则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先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利用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它表现为学习终结行为的描述,或对学生在教学结束时其知识等方面变化的说明。

教学确立教学目标,对于任何一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学习层次水平及教学的深广度,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和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做到整合、具体、恰当、可测,从而发挥出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

二、当前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2.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理解不透。什么是新课标,新课标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些内涵,似乎只有新课标的形式,而没有新课标的内涵。

3.在我们所选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可操作性差。

三、比较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符合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核心。教学目标不是随意指定的,也不能只凭教师的个人经验来制定,而应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细分落实到每一单元、每篇课文,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该课文处于第几册第几单元,这一单元主要训练什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从而确定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以及每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渐进性。

(二)重视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

1.教学目标的表述要详细,切忌笼统模糊。高启山主任在《小学阅读教学备课时目标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中提到“教学目标的表述比较空泛,难于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检测,来判定是否达成标准。”高主任还在《从黄厚兵老师教学设计说说教学目标的预设》中举了例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目标1是朗读和背诵的目标,有感情朗读可以再具体一些,努力读出母亲和父亲说话的感情和语气。)

2.清晰地将教学目标用一系列外显行为动词表述出来。什么是外显行为动词呢?所谓外显行为动词,是指明确的,可测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通俗地讲,就是这类词能明确传达给我们“能做什么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解释、说明、比较、归纳、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收集、模仿,等等。”

3.表述目标时注意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目标表述时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像这样的目标表述——“使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课程标准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项工作,所以不符合叙写的要求。

4.注意不能以“目的”代替“目标”。《学习目标的叙写》告诉我们“目的”常常是一种方向性的说明;“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

5.表述目标时要明确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要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教学时操作起来会更有针对性。

(三)目标表述形式要恰当

在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之初,许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喜欢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部分,分条陈述。实际上,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是对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误解,其实质是混淆了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两者的区别。三维目标在本质上是课程目标,而非课时目标。首先,从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形来看,通过一节课往往很难把三维目标都能全面地体现出来。而只有在实现一个个课时目标的过程之中,学生习得了一些的恰当的学习方法,这样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才能逐渐实现。其次,从三位目标的本身来说,“知识与能力”目标一般都是显性的,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还是课时目标中,都能得到比较好地呈现,而“过程与方法”与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短期和长期)联系密切,是动态的。因此“过程与方法”也并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课时目标。基于以上原因,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就不宜分为三部分来表述。现在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再分开表述教学目标,在表述目标时,只出现一个“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然后在分条表述,将三维目标隐含其中。教学目标的这种表述形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比较科学、恰当的表述形式。

(四)目标确定难易要适度

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符合学情,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J].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篇5:谈谈小学识字教学的目标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目标

一是培养“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二是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三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1、目标的关系分析

以上三项目标紧密关联,形成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是上述目标的核心;兴趣、习惯是形成独立识字能力的内在的驱动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是落实核心目标的保证。

2、独立识字能力的界定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认定,所谓的独立识字能力,就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

二、实现核心目标的要点

落实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的具体情况分析。

1、读准字音的教学 A、关注读准字音的途经

读准字音的途经有两条:一是口授身传方式的认读传承;二是借助注音的方式认读字音。上述二者相辅相成。B、读准字音的突破

读准字音的关键是六种“误读”的突破 一是受形声字声旁影响的误读。二是形近字的误读。三是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四是音同(近)形异字的误读。五是受方言影响而形成的误读。六是常用词语中习惯性误读。

2、认清字形的教学

认清字形的教学包括了笔画规则、字形结构。笔画规则包括了笔画、笔数、笔顺、笔位;字形结构就是指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独体与合体两种。独体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合体字是由部首加独体字组成的,分为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够;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品字形结构几种。认清字形出错的原因

从客观整体上看,汉字的音形脱节,不能见形直接读出字音,是认清字形外在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感知能力看,一是入学以后的儿童缺乏认清字形的经验,缺失旧有经验的支持;二是因为儿童识记汉字一般先知觉整体的轮廓,再细辨个别笔画。需反复认读,才能快速扫视、精准认读。

3、理解字义的教学

有人说,汉字之优秀,全在于“形音义”的三位一体的规则和特征。甚至有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具备“三”的规则和“三”的特征就可能是最理想、最优秀的事物。因此,认识汉字的教学要从“三维入手”,力求“ 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 ”(鲁迅语)。这就是说,字义教学应从音、形、义入手。训诂学中有声训、形训、义训就是这个道理。

A、用近义字去理解另一个字

通俗的说,这种方法就是“依词解词”,就是将意思相近的字(词)进行训释另一个字义。如古人所说的 “弄,玩也;适、之、嫁、徂、逝,往也”,就是典型的被称为“义训” 的实例。现在教学中,“注释”或“换词”就是此方法的运用。在使用语文工具书中,大量地运用了“义训”的原理。

B、依据字形探求字义 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某些文字的形体,特别是较古的字形,往往能反映出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也就是说,某些字形直观地反映了它所记录的本义。

现在,据字形探求字义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汉字造字法编写了识字课文;二是将 “字理识字法”的原则和做法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

a、运用造字法的原理因形求义

汉字的造字法通常称之为“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其实,其中的“转注” 属于“用字法”,而“假借” 则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所以,名副其实的造字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以上所说的象形字是以较为抽象的图画去表达字义;而指事、会意、形声字都是运用构字的部件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用字形一一对应标示不同汉字的字义。

附:运用造字原理因形求义的课文范例 其一 从象形求字义

部编一上《识字》第四课要认识的 8 个生字:日 月 水 火 山 石 田 禾,就以“象形”图画展示所要认识汉字的字形,以及对应标明的字义。其二 从会意求字义

部编一上的《识字》第 9课是以儿歌的方式说明了男 尖 尘 从 众 林 森 8个会意字的构成,并说明上述 8个字是以部件组合的方式来表达字义。其三 从形声求字义

文字学上认定,形声字是复合成体,其中的一部分表示事物的类别,另一部分标示事物的读音。不管是“类别”还是“读音” 它们都指向了“事物”,因此有人说,形声字都是用“形” 和“声”来标示意思的。如 “炮”、“泡”字是声符与形符共同表义的。b、运用“字理识字法”因形求义的范例

如“菜园里”一语。“菜”字可分成艹 + 采的组成;想一想,带草字头的字是什么类别的植物?——苗、荷、花、草、蓝等;再来看 “园”字,不就是囗 +元,全包围结构的字吗?请你想一想,这一方框像不像围在菜园四周的栅栏,那么种菜的地方叫什么——菜园。以此类推,种花的地方叫花园,种果树的地方叫果园;养动物的地方做然就叫动物园。

C、依据字音探究字义

声训之说就是根据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另一个汉字的字义。如《释名》就有“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之说。通俗点说,音近义不远。再如汉语中的双声,比如颠 d 顶d,声母相同,字义相同。叠韵,如天an和 颠an。韵母相同,字义也是相近的。音转相近,如赫与吓声音相近相转,均有恐吓之义。特别是现在开展的古诗文吟诵活动,就是运用汉字的声韵表情达意功能的发挥。

三、识字教学策略的建议

依照部编语文教科书关于识字教学部分的编写思路,下面以一上关于识字的教学实例,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项教学建议

关于 “先识字后拼音”的认识与实施

“先识部分汉字再学习拼音” 的编排思路和体制拥有五点优势: 一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开启了口头语音传承认读汉字的渠道; 二是能点燃了小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欲望,拓展了识字的空间; 三是让小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先入为主地吸纳了蕴含汉字其间的文化营养;

四是暗示了汉语拼音的位置、结构与功能。

五是调整了教学顺序,缓冲了学习的坡度,保护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据以上分析,拼音前识字应注意三点:

第一、准确、依次把握教学要求----认识本课生字、初步了解字义,关注汉字的书写起步。

第二、有意识培养小学生在生活、学习之中,主动识字的意识和做法 第三、处理好拼音前后识字教学策略的变化——先以教师示范为主,逐渐变成借助拼音的认读为主。第二项教学建议

集中识字与课文识字的认识与实施

部编一上的识字教材分为三大板块:一是集中识字(整单元的识字课文);二是课文识字(随着课文阅读识字);三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部分。不同的板块,编排意图不同,学习任务不尽相同。三大板块围绕天地人主题,推广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拓展识字的空间,着力培养识字的能力。这里重点说说集中识字与课文识字这两个板块。

第一、集中识字的教学建议

本册集中识字的课文以两个单元分别置于汉语拼音的前后。按形式和内容可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创编韵语的识字课文; 第二类是运用字理的识字课文; 第三类是蒙学节选的识字课文; 第四类是古代诗词的识字课文。类型之一:创编韵语的识字教学

这类课文包括《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大小多少》《小书包》《升国旗》五篇。教学重点的关注

重点应关注识字目标的达成与韵文内容了解此二者的顺序、轻重。比如《天地人》一课,就要处理好识字目标的达成与了解“天地人”每个字内涵的程度与关系。类型之二:运用字理的识字教学

这一类课文包括了《口耳目》《日月水火》《日月明》三课。所谓字理,就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的逻辑关系和造字背景发掘出来的识字方法。其中的《口耳目》《日月水火》是据“象形”原理编写的;而《日月明》是据“会意”原理编写的。学习这两类课文应注意两点:一要了解汉字表意的由来及适度运用字理去理解字义;二是要体会汉字表意的思维方式。

比如《日月水火》的教学,一是要认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8个汉字,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上述汉字是根据 “象形者,画成其物” 而创造出来的。再就是要明白事物形象和表达概念的联系,认识具象事物与抽象文字联系,即形象思维的建立是中华民族认识领域的一次大的飞跃。再比如《日月明》的教学,一是要把握本课的明、男、尖、林、森、众几个字的读音及构字的形式与道理;二是了解这几个字是运用组合思维构字的过程与结果。

组合是一种创新。课文“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是说上面这几个字字形的构成。而后面的“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形成字义的演绎过程。类型之三:蒙学节选的识字课文

这类课文是从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中节选而来的。如《对韵歌》 一课就是从《笠翁对韵》中节选而来的。其教学目标有二,一是要把握本课的生字;二是要感受“对韵”的基本特征——字数相同,韵脚相谐、词性相当、意思相对。类型之四:古代诗词的识字课文

这类课文是以古代诗词作为识字的载体。如《画》一课就是唐代的大诗人王维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入选教材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要作为认识10个生字的平台,特别是认识反义字(词)的构成;二是通过诵读,领略这首诗描绘的可见而不可得的美景。第二、课文识字的教学建议

分散于“阅读课文”之中的识字是面广量大的识字,这类课文置于汉语拼音之后而开始,所以这类识字教学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关于字音教学的问题

首先是继续拓展运用口语传承的渠道和空间;其次是遵循“温故而知新”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拐棍”作用,加速自我把控字音能力的提升;

2、关于认清字形的教学

认清字形的教学最关紧要的是认清汉字的形体构成,涉及笔画、偏旁、部首、字根的概念及运用。

笔画是汉字最小的构成单位;按《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说法,汉字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点、折”五种;

偏旁是从造字构形的角度定义的。习惯上有“左偏右旁”的说法。现在不再区分左右,一律称为“偏旁”。

部首是从应用功能的角度定义的。是编写工具书时把含有相同表意成分的字排列在一起“分别部居”而立的。每“部”的第一个字就叫“部首”。可见,部首一定是一个字的偏旁,但是,一个字的偏旁不一定都是部首。

字根是从汉字最小的离散结构单位,着眼分析汉字形体得出的结果。比如“韶”的字根就分为“立、曰、刀、口”。现代分析汉字的结构常用“笔画--笔画组合--字根--汉字”的流程。

根据上述情况来看,认清字形的教学应以笔画与偏旁部首为重点: A、汉字笔画的教学

汉字笔画教学的重点有三:一是识记笔画的形状、名称、写法;二是弄清笔画、笔数、笔顺、笔位;三是明确笔画的搭配、排列、组合成字的“间架结构”。以上三条既是认清字形的必须,也是写好汉字的必须。

B、偏旁部首的教学

偏旁部首是构字的重要部件(包括造字功能的偏旁和用字功能的部首),所以抓好这部分的教学事半功倍:

偏旁部首这一构字部件往往拥有认识一个、带动一群的功能。以“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字为例,认识了“青”字就能带出认识与“青”关联的、一串字的音、形、义。

掌握了偏旁部首能加速形声字的认读与记忆,汉字之中,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掌握了这一构字部件与规律,对常用形声字的识记和记忆可大大加速。比如下面的“洼、蛙、哇、挂、娃”一组字,掌握了构成每个汉字的形符和声符及儿歌:“小泥坑浅水‘洼’;有昆虫跳青‘蛙’;张开口叫‘哇哇’;伸出手把它‘挂’;女孩出来是个‘娃’”就能解决这一组形声字的认读和记忆的问题。

3、关于理清字义的教学

理清字义的情况复杂多变,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看,理解字(词)义的要求无非两条:一是“是什么”?二是“如何用”? 所谓“是什么”,就是指要弄明白汉字的本义。而要弄清汉字的本义,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汉字字义的由来;上面所说的声训、形训、义训就是传统的理清字义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了。

所谓“如何用”,即运用汉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参与表达。“如何用”的原则就是经常强调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何用”的教学应关注以下四点:

一是要将“用字”和学词、学句的教学紧密结合;努力促进以“识”促“读”、以“读”固“识”良性循环的形成。

二是要十分关注一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字(词)意思的引申。字义的引申非常复杂,重要的引申途径有二:一是要看字(词)义从概括事物特性的引申。如“素”字,本指“未着色”,而现在也指“白的”“空”“朴素”之意;这就是从“素”的本义概括颜色的特性引申而来的。二是用比喻将字义引申。如“鼓”是一种形圆而中空的乐器,后比喻为凸出高起的动词。此类很多,不能尽举。

三是要利用插图、幻灯、简笔画等直观手段,帮助小学生理解、运用字义能力的提升;

篇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要求在目标设置时必须体现的,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尤其是教龄低的教师往往会犯整堂课上了教学目标未达成或达成效果不理想的错误。这是因为他的教学目标设置出现了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设置太大。如教师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常常设置“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教学目标。但是这种目标范围太广,概念模糊。课堂上目标达成与否教师无法体现,那么这一目标的设置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第二,对本册教材研读不够,对本册学生掌握的重难点不清楚,对本学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不明确。如二年级下册要求学生需具备默读的水平,但默读能力究竟是全部学生都必须会默读还是允许少部分不会,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整册教材的重难点才能知晓。对教材把握好,从而在目标设置的时候才不会把三年级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目标设置到二年级里去了。

第三,课堂教学忽略了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成了摆设。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没有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忽略了自己设置目标的意义所在。

第四,忽略了单元目标和单元主题。在设置目标时候,教师往往忽略课文与单元的关联性,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也模糊不清,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并没有体现出来。

第五,课时划分不明确,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区别不大,或者混淆不清。如在低段一年级课文中,一节课又讲字词又朗读又要对课文内容有所体会,一二课时的内容混在一起了。

教学目标的设置关系着整节课的课堂效率,怎样有效地设置教学目标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经常摸索和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提出一些我的建议和看法。

首先,教师需要整体把握教材,研读教材。明确整册教材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学生在本册教材学习完后应该具备的能力有哪些。同时明确该册教材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能力、目标。教学目标依据单元目标进行,单元目标依据整册目标进行,整册目标依据学段目标进行,学段目标依据大纲目标进行,几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次,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细化,如“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这一目标可以更改为“通过学生完成续写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目标细化,提出可操作性,这样目标达成也比较容易。

再次,课时划分要清楚,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内容既要有关联更要有区分,不能混淆,如第一课时重点解决字词读音问题,那么在第二课时应该和它有关联,如复习巩固,同时不能本节课又继续解决字词读音问题,复习巩固时间也不能过长。

第四,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自己设置的教学目标来开展。课堂每个环节都是有目的性的,甚至教师说的每句话都是有目的性的。因此,课堂教学都应该适时围绕着完成你的教学目标而开展,教师的随意性要注意,不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要对每一个环节以及这一环节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要在实践和反思中探索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在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进行反思,思考这节课的目标达成没有、怎样达成的、运用了哪些方法、达成效果怎样以及如何改进。

上一篇:收获作文800字高一下一篇:强化团队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