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体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考

2024-04-08

2集体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考(共12篇)

篇1:2集体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考

集体教学活动目标制订的思考

活动目标是根据教学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状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某一教学活动所设定的拟最终达成的结果,它是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活动目标是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依据,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与态度、能力、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的三层次目标,即活动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然而如何把握好“度”,真正做到三维的有机整合,确实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实践中,教师在制订教学活动的目标时,存在诸多问题。

1.目标针对性不强新课程打破分科教学的界限,淡化知识技能,关注课程的整合性。一方面,教师困惑于目标中是否需要(可以)提及知识与技能,于是普遍认为活动目标的适切性较难把握。另一方面,课改推进到现在,教师知道了许多新观念,却缺乏将观念具体化的手段,导致了活动目标针对性不强。

2.以长效目标代替具体活动目标好的观念是否会有好的结果?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教学技术的变化,而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技术的跟进。新课程强调活动过程和活动的长远目标,于是很多教师将教育的长期目标作为一次具体活动的目标。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活动的目标如何才能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又能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效目标的平衡,这也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之一。

3.目标挑战性不足新课改强调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于是很多教学活动体现了幼儿的经验,有了个性,却少了应有的标准,导致了目标的挑战性不足,集体活动成了单纯的谈话和表演。活动目标如何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发展有所挑战和促进?其中的度如何把握?这些问题也是教学活动目标制订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就实际中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为教师思考和制订活动目标提供一些启发。

集体教学活动目标制订中的常见问题

问题一:目标表述过于宽泛,活动的落脚点不明确

案例:中班活动“我喜欢的书”

活动目标: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目标第一条中所提到的“与阅读有关的经验”过于宽泛,空洞无物。教师对幼儿在阅读方面的经验已有初步的了解,在本次活动中可以对哪些具体的阅读经验进行归纳、梳理和提升,同时又可以丰富哪些新经验,都应该在目标中予以较清晰的表述。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有针对性地围绕目标层层展开。

建议调整为:1.在看看、猜猜、讲讲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书的结构和特征,知道不同的人喜欢看不同的书;2.提高阅读的兴趣,能积极地参与自主阅读并有初步的理解。

有清晰的目标在心中,可以为教师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活动过程、把握生成的问题等提供一个明确的依据和方向。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很多教师因为十白目标定不准,高了达不到,低了没挑战,因而将目标含糊表述,笼统概括,使其显得过于宽泛。由于目标宽泛,落脚点不明确,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往往会出现环节推进上缺乏递进性,师幼互动中的提问显得随意、漫无目的,对生成的问题常常无法准确判断和回应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活动目标时,必须在分析幼儿经验和活动价值的基础上,明确本次活动要实现的目标,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述。

问题二:以“写过程”代替“写目标”,目标缺乏价值定位

案例:大班活动“摘橘子”

活动目标:1.通过看照片和录像回忆、交流各自在摘橘子活动中的经历;2.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橘子成熟的简单过程,萌发爱护植物的情感。

分析:第一条目标只是教师在预设活动时对其中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思考,而未揭示设计这一环节背后的价值定位。第二条目标存在同样的问题,“萌发爱护植物的情感”也过于宽泛,落脚点不明确。教师对目标有模糊的认识和初步的定位,但在表述目标时却无法准确地分析和表达活动背后的价值,写出了“怎么做”,却没有揭示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意义。

建议调整为:1.在回忆、交流摘橘子经历的过程中,积累解决困难的方法和经验;2.发现橘子成熟的简单过程,进一步萌发探索植物生长变化的愿望。

尽管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活动过程来实现,我们也强调要关注过程,但关注过程并不是关注过程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而是关注过程(手段)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目标指向的应是一次具体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目标的表述只要明确活动的价值定位即可,而没必要把过程一一罗列在目标中。

问题三:目标陈述混乱,缺乏整体的思考

案例:小班活动“我的名字”

活动目标: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分析:第一条目标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主语不一致,前半句从幼儿的角度提出,后半句和第二条目标又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使目标显得混乱。而“大胆地应答”与“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两点间又互相交叉,缺乏整体考虑。

建议调整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2.愿意在问题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目标是教师心中预期的达成方向,可以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使用诸如“培养”“促进”“鼓励”等字眼;也可以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提出,使用“懂得”“了解”“感受”“发现”等字眼。前者反映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手段或教育行为有预想的期望值,后者反映教师心中对活动推动幼儿发展的内容、方向和程度有预想的期望值。相比较而言,后者的表述方式更能够体现教师对幼儿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幼儿个体经验及发展的关注,即“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述目标的时候,不论采用教师还是幼儿的视点,前后须统一,以体现对目标的整体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活动目标的价值定位

以往的分科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强调知识点的落实,而二期课改倡导打破学科界限,关注课程整合,允许教师在内容上做多样化的选择,并较多地关注幼儿的个体体验。在”内容”变化,“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目标制订的关键点。新课改强调幼儿的能力发展、情感体验,强调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这直接导致了传统教学活动目标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目标的差异,教师应认真研究新课改的理念,依此来架构目标。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

1.目标关注能力,淡化知识技能

案例一:小班儿歌《伞》教学活动的目标比较(见表1)

以往的活动目标 现在的活动目标

目标制订 在感受、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初步学念儿歌,并能大胆表现。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尝试用儿歌表现,体验帮助小动物的快乐。

分析

(1)目标指向儿歌的学习,重在知识的获得。

(2)关注幼儿表现技能的提升。1.关注幼儿能否运用在主题中积累的已有经验。

(3)儿歌表现是一种载体,活动不特别强调学会具体的儿歌。

(4)关注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关注幼儿的和谐发展。

2.关注过程,淡化结果

案例二:大班音乐活动《泉水丁冬》的目标比较(见表2)

以往的活动目标 现在的活动目标

目标制订 在感受、理解歌曲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学习用不同乐器表现音乐节奏。鼓励幼儿运用自制的节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尝试合作表现,体验共同表演的快乐。

分析 目标注重活动结果,是一个结果性的目标。更关注于目标的达成。目标注重幼儿在过程中的体验,是一个过程性目标。

音乐活动中的节奏学习一直是幼儿喜欢的内容之一,以往教师会根据幼儿的技能水平设计教学活动,让幼儿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特定的节奏。二期课改后,音乐活动也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以及与幼儿已有经验的有效融合,追求的价值也不单纯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表达。

总之,新课改中,教学活动的目标更关注幼儿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知识技能相对淡化;更关注如何在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来推进幼儿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对活动结果的预设,更重要的是其对教师组织教学所起的引领作用。制订目标时要改变以往以学科需求为主线的做法,要更关注分析幼儿的兴趣点、现有经验与能力以及主题推进的需要。

新课程背景下集体活动目标制订的几个要点

1.根据同一内容制订不同的活动目标

二期课改推进中我们发现,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教师有了广阔的创造平台。面对同一个内容,教师能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与需求,从不同的切入点设计活动,然而在活动目标制订中教师往往会有一些困惑,如怎样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怎样才能体现针对性,等等。

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交流中我们的体会是:首先,要判断某一内容更适合用集体活动还是个别活动完成;其次,要思考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有哪些需求和特点,据此寻找适合的、有挑战性的目标;第三,要整合幼儿经验,思考整个主题的大目标,形成次级主题的小目标:第四,要思考如何完善目标,即根据目标选择内容、设计环节,然后再反过来思考目标的有效性。

2.在同一目标下选择不同的内容

新课程主要以主题的方式推进,主题活动的整体目标对各项子活动的目标起着引领作用,在此前提下,教师要思考如何根据主题目标选择有效活动内容,以及如何通过各项子活动达到总目标。如“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是主题“我是中国人”的总目标之一。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维度去分解目标。

(1)分解目标中的主题词。主题词往往是较为概括的,通过分解找到幼儿生活中较能代表主题词的相关内容。如可将目标“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中的主题词“爱祖国”分解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爱祖国的民族文化等。

(2)分解目标中的定位词。目标“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定位于“情感”,而情感的获得应建立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并在拓展和运用中得到升华。因此,为了达到“情感”的目标,教师首先需要安排适量的内容帮助幼儿去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带着初步的积极情感去实践。

(3)根据幼儿的兴趣有效补充与主题有关的其他内容。如在“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幼儿需要找一些能代表中国人的音乐,最后他们找到了很多,包括《茉莉花》,这一音乐让教师自然联想到中国申办“世博会”张艺谋执导的宣传片,于是“茉莉花与世博会”这一内容也被补充进来,很好地丰富了主题内容。

3.把握目标挑战性的“度”

目标要对幼儿形成适度的挑战,才是有意义的。把握活动目标挑战性的“度”,关键在于找到衡量“度”的依据,而这一依据来源于教师对目标若干维度(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具体来说,教师要把握几个方面:根据幼儿的经验有效地融入知识点,以学科的序作为设置挑战点的依据;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参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幼儿发展的目标,形成适切的教学目标;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教师要善于分解这两个维度的目标,根据活动载体(内容)的特质有效地融入相关的情感与能力发展的目标;根据本班幼儿的需求、兴趣与发展水平,确定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目标,关键在于每个活动价值的定位及关键经验的挖掘。下面以二个案例说明。

案例一:中班综合活动“礼物”(设计者:青浦区佳佳幼儿园徐秀清)

活动目标:1.能根据给出的线索推测、联想,提高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培养细致观察的态度;2.体验猜测、寻找、想象的乐趣,为成功而高兴。

新课改以来,教师对目标制订的困惑主要来源于“关注整合”以及“淡化知识技能”带来的;中击。分科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科序的要求制订目标,目标较易把握,新课改强调整合导致教师很难把握目标的层次性。“礼物”的活动目标关注了幼儿能力的发展,在第一条目标中教师对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层,根据本班幼儿的需求形成清晰的挑战性目标。

案例二:小班谈话活动“黑夜来了”(设计者:宝山区红星幼儿园 施玲玲)

活动目标:1.感受夜晚的美丽及有趣,激发喜欢夜晚的情感;2.通过分享、交流和实践体验,愿意独自睡觉,克服怕黑的情绪。

在本活动目标的制订中,教师关注了主题中幼儿积累的经验与出现的问题,有效地将两者进行了融合,形成了“激发喜欢夜晚的情感”及“克服怕黑的情绪”两个目标。两个目标层层递进,“克服怕黑的情绪”其实是幼儿“不怕困难”情感下的一个次级目标。两个目标具体、针对性强,挑战适切。

如果说制订目标仅仅是活动的开始,那么学会评价目标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活动,如教师可从目标陈述看其是否符合课改理念;从环节设计与目标是否匹配看其适切性;从教学活动现场幼儿的反应看目标的挑战性,等等。制订好目标后,教师还需对已制订好的目标进行不断反思,使其尽可能更加合理、更加完善。

篇2:2集体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考

保证每次集体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那么,一次教学活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关键、是核心,因为只有适切的活动目标才是活动的有效基石。

一、依据指南基本经验,注重目标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首先就要考虑活动目标是否对幼儿有教育价值。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对幼儿有教育价值——主题目标中的核心价值,纲要指南中的基本经验应是我们的首选,它将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益。

在“可爱的小鸟”活动中,根据孩子的兴趣所在我初步设计了第一次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发现鸟类翅膀的不同特征,设计不同造型的鸟类翅膀。

2、在活动中,引发幼儿爱鸟的美好情感。”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思维非常局限,难以大胆表达出鸟类翅膀的各种形状。于是我把第一条目标调整为“通过观察比较,尝试用肢体语言和线条画来表现出鸟类翅膀的不同特征。”在第二次的活动中,由于目标的调整,我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和情景再现,采用肢体语言让孩子大胆表达和表现,注重引导孩子比较鸟类飞翔时翅膀不同的形状和特征。果然,孩子突破了自己的思维状态,大胆地表现出鸟类飞翔时各种各样的翅膀,突破了上次的思维局限。

二、了解活动的主要特质,注重目标的可操作性

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不但有助于教师把握幼儿发展和活动的方向,明确幼儿经验的提升点;还可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因此了解活动的主要特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避免目标的泛化或繁琐,才能进一步体现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

在“美丽的蝴蝶”活动中,第一次的活动目标制定为“

1、欣赏蝴蝶的多姿多彩,感知蝴蝶形状和花纹的对称美。

2、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第二条目标,实际上没有表明幼儿应在活动中做些什么、兴趣的着眼点落在何处,也没有具体提及思维的具体内容及涉及的问题,因此毫无实际意义,这也可能是我们老师平时制定目标最易出现的错误:过分追求过程而把目标过于泛化,缺乏课程目标应有的指向。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活动目标,把第二条目标调整为“在活动中,体验打扮蝴蝶的乐趣”这样一改动,马上使目标明朗化,也具有可操作性。

三、把握新旧经验的交集点,注重目标的挑战性

主题活动下的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时保证课程目标对幼儿的挑战性。判断活动目标是否具有挑战性,关键在于了解本班幼儿发展特点的前提下,注意把握新旧经验的交集点,对幼儿已有经验和可能产生的新经验之间进行把握,不简单重复原有经验,适度把握新经验,考虑向目标的深度挑战、广度挑战,才能让孩子得到“跳一跳摘苹果”的感觉。

在教学活动“我家数字”活动中,前期让孩子观察了家中、小区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数字,并用照片、图画等方式进行了记录。随后进行第一次活动,目标制定为:“

1、乐意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的数字并理解其作用。

2、体验观察发现的乐趣。”这时从活动目标来看,教师仅仅是将幼儿前期的经验进行重温、归纳和总结,没有扩展、提升幼儿原有经验的目标与要求,教育的价值性及意义性明显不够。因此,从目标的“挑战性”原则出发,我把第一条目标调整为“交流讨论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这样,让孩子在交流讨论中发现数字的秘密,知道数字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孩子的原有经验进行了拓展,从表面化、孤立的对数字的认识了解,拓展到相互关联的与人的关系了解,经验点拓展了,经验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篇3:2集体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考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的通知》 (林资发[2011]24号) 下发后,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执行县级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1]170号) , 毕节市人民政府 (原毕节地区行政公署) 制定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实施方案》, 并下发了《毕节地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毕署办通[2011]104号) , 制定了考核评分标准, 将具体指标落实量化。毕节市人民政府分别与9个县 (区) 人民政府签订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为确保责任制的落实, 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对2011年度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检查的通知》 (毕办发电[2012]100号) , 并组织市督办督查局、市实绩考核办、市林业局抽人组成三个考核组, 于2012年7月28日至8月10日, 对全市9个县区2011年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并将此次考核结果纳入对各县 (区) 人民政府2012年年度“双考双评双挂钩”动态跟踪考核的具体内容。

2 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2.1 检查内容

2.1.1 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

调查了解被检查县区结合责任制的落实, 主要包括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采伐限额管理、森林保有量、林地保护管理、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总体工作完成情况。

2.1.2 责任制建立情况。

包括责任制建立文件出台情况, 责任制设定目标、保障措施及奖惩措施设定情况, 组织领导及考核机构建立情况, 责任状签订等情况。

2.1.3责任制考核情况。

包括考核程序、方法及考核结果等情况。

2.1.4考核结果应用情况。

包括考核结果通报、存在问题的整改及奖惩措施兑现等情况。

2.2 检查方法

2.2.1 听取汇报。

听取被检查县区人民政府的汇报, 了解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和执行总体情况。

2.2.2 查阅资料。

收集查阅县区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责任制建立与执行的相关文件, 主要包括责任书或责任状、责任制考核情况、各项工程任务计划批准文件、项目施工设计、检查验收报告、统计年报表和采伐限额管理、林地保护管理、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相关资料。

2.2.3现场踏勘。

主要抽查2009~2011年的营造林情况。

2.3 样本抽查情况

1) 2009年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抽查了9个乡镇, 11个村, 25个小班, 面积379.06hm2;

2) 2011年市级特色经果林营造任务抽查了9个乡镇, 10个村, 25个小班, 面积436.07hm2;

3) 2011年省级营造林任务抽查了10个乡镇, 10个村, 34个小班, 面积431.97hm2;

4) 2011年植被恢复费营造林抽查了5个乡镇, 6个村, 21个小班, 面积226.86hm2;

5) 2010年采伐迹地2011年更新情况抽查了6个乡镇, 6个村, 面积37.54hm2;

6) 2010年火烧迹地2011年更新情况抽查了5个乡镇, 5个村, 面积74.18hm2。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宣传工作不到位

部分县区对“责任制”未进行很好的宣传, 考核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 很多乡镇领导对“责任制”内容“一问三不知”。

3.2 县区政府未与成员单位签订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状

所有的县区政府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未签订“责任状”, 没有落实成员单位的职能职责, 不能完全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3.3 年度目标不明确

县区政府与各乡镇签订的责任状都是一定五年, 没有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 不利于按年度实施考核工作。

3.4 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程序不规范

一是有些县区政府未组织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考核;二是有些县区由林业局考核, 县区政府盖章, 流于形式;三是有些县区虽然进行了考核, 但对考核结果不通报, 不兑现奖惩, 对发现的问题未及时制定整改措施, 使考核工作“徒劳无功”。

3.5 县区林业生态建设

个别县区林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效果不好, 不能有效地完成营造林任务。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

要大力宣传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和执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有关文件精神, 让各级各部门充分了解“责任制”的内容、形式等, 为推动责任制的建立和执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4.2 高度重视

县区党委、政府要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 进一步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 要作为生态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

4.3 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长效考核机制是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县区要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有关目标任务逐级落实到部门, 落实到乡镇、村、组 (户) , 将其纳入“双考双评双挂钩”的考核范畴, 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成立考核小组, 制定考核制度, 通报考核结果, 严格兑现奖惩;只有通过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持之以恒, 才能确保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的完成。

4.4 合理确定目标内容, 明确职能职责

对具体指标要做到:“一年一目标, 一年一签订, 一年一考核”;同时乡镇与村签订的责任书, 不要从上到下都是一个模式提“四大指标”, 要结合实际, 主要明确几点比较直观有考核价值的内容, 如强调:“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无毁林开垦、完成营造林任务、发现病虫害及时上报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考核, 使考核工作具有实在意义。另外在责任书签订过程中即做到纵向签订, 也要做到横向签订, 在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的同时, 进一步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责任, 有效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为监督县级人民政府建立和执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的情况, 2012年7月29日-8月10日, 毕节市委、市政府组织市督办督查局、市实绩考核办对全市9个县 (区) 人民政府2011年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 (以下简称责任制) 进行了考核, 在考核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此, 提出相关建议, 供今后合理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的建立做参考, 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篇4:初中物理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思考

教学目标制定的方法

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教师应该树立目标意识,在充分分析课标、教材及学情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有效展开。

在把握《教师教学用书》和新标准的基础上精读教材,体会教材内容安排的逻辑性 学生体会到教材的逻辑性后,逐层深入地分解以形成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用书》和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是供教师参考的,并不适合作为课时目标。每位教师所面临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事物的感受程度、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风格等是不同的,对学生达成目标的设计也应该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制定课时目标时是要把教参和课标上的目标分解成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如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来说,既有实验,又有比较难以理解的“定律”,还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惯性。课标要求“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精读教材后发现教材的逻辑关系及内容安排的顺序是:首先,用生活事例引入本课后稍加归纳总结引起思维冲突,然后通过伽利略实验来解决这种思维冲突形成正确认识,再进一步推理后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特点,最后是关于惯性及特点。把握住这种关系后可把它分解为:①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引出亚里士多德的思考;②观察探究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进行推理,引出伽利略的观点;③利用伽利略实验的结论给出牛顿第一定理的内容;④利用实验引出惯性并总结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就可以把牛顿第一定理的内容和研究的思维方式都了解了。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逐步内化为学生理性而正确的认识,从生活经验到动手实验,在实验后推理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思维。

用外显的动词和具体的措施来润色教学目标,使之具有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预期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灵活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所以,为了保证教学内容达标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尽量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要尽量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功能。下面仍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这一课可以用两句话表述其课时目标:①利用“推车车才运动”的事例引起认知冲突,通过学生实验结论,结合教师的引导总结出伽利略结论;②分析伽利略实验的结论比较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特点。教师在表述课时目标时,要注意尽量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易于评价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领会”“了解”等模糊的行为动词。

通过选择具体的措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形成有效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物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便是教学目标。”这句话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也说明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要坚持这一观念,只有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如,在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一章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中,有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能区分不同的物态变化。仔细品味,发现至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具体的措施;另一个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明确。考虑这两点后,可以修改如下:根据课件提供的一些生活中常见物态变化实例,经小组讨论后90%的学生能区分不同实例中的物态变化。措施明确,具体,导向性很清晰,主体就是学生,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

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

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时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务实,能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且很容易检测。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生情况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策略制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标。

三维一体有机结合来表述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实际上,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无须按三个维度分列陈述,既然一个知识点所对应的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按知识点统一叙述──每一知识点从三个维度进行叙述(三维一体),会更利于体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层次性,且更便于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

制定务实的目标,明确了教师在过程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教师能把握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正因为如此,制定适合学生的务实的教学目标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经验的教师来指导,通过备课组成员的讨论来完成,使教学目标的制定更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适合自己所选择的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优化。

篇5: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再学习与再思考

作者: 卫玲 发表时间: 2007-12-12 浏览量: 1546

对教学目标制定的再学习与再思考

如今,当我们评价一节教学活动的得失时,首先要了解的必定是教师在此活动中所制定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围绕着目标进行逐一的分析。由此可见,目标制定的恰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整个教学思路以及活动的最终效果。认识到目标的核心地位,同时基于课改的大背景,通过近阶段对目标制定的理论领会与实践尝试。我们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比如:现在我们都知道目标制定时要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这三个纬度,所以我们在定目标时会按照这一模式去做,使得活动目标看上去比较工整。又如:我们会提醒自己目标不能过大过空,所以我们不会再制定诸如“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或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这样的目标。还有,我们会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制定目标,因此,在表述的时候就少了“培养„„”、“激发„„”这一类词,而多了“尝试„ „”“学会„ „”“懂得„ „”“知道„„” “能够„„”这样的表达方式。当然,我们更会考虑到目标是否既符合本班孩子的当前水平,又能让孩子跳一跳,是否具有挑战性,体现价值等因素。这一切尽管显示出我们通过学习已经有所成长。可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真正要制定出一个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幼儿发展相匹配的精准和完美的目标,有时还是颇费思量,并且是不那么容易把握的。比如:“ 目标挑战性“点”的设定,目标挑战性“度”的把握,有了目标采用何种方式达成等”。带着这些有点“悬”的问题,再次浏览学习了一些有关教学目标制定的文章,发现在理论引领上无外乎我们在幼儿园所接受的那些培训内容,但其中的一个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并且给了我再思考的启迪。即:活动和目标,那个先?

这是我在“《立足实际,谈目标制定》”一文中首次接触到的发问。文中写到它是教师制定目标时容易发生的几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因为教师往往会先有活动,再制定目标,从而丧失了目标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性功能。联系自己的日常教学,也会多多少少发生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设计美术活动时,更容易出现以上现象。原因是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可供参考的现成美术教案十分有限,很多需要教师自行发掘内容,自行设计活动过程。这时候,我的程序往往是先自己创作一幅范例,创作的时候我首先会大致考虑画面与主题的吻合性,其次是孩子们绘画技能的发展,(可必须承认这时候自己头脑中的技能点还不是很清晰)。接下来才是根据范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有了活动目标和过程。这样的操作流程使活动目标被画面所控制,而不是由目标来控制所需要的画面。这样的后果往往是一节课或者需要达成的知识点过多,使教师芝麻西瓜都不可得。或者目标对孩子的发展少了些意义和价值。比如:在 “我们的城市” 这一主题活动中,我就设计过“浦江美景”这一美术教学活动。在我创作的画面上有船只,有江水,还有江边的房子,画面中涵盖的技能包括了“大型船只的不同画法,重叠的表现方法,画面的安排等”。随后的目标制定中,我把“重叠的表现方法”作为技能点制定了出来。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先活动,后目标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急于让孩子们掌握画面中所具有的技能点,结果就超越了书面制定的目标,又要讲解这个,又要对那个技能做一下引导,蜻蜓点水式的过程当然就不会有完满的效果了。那么在今后的目标制定时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首先当然是要让目标在先,活动在后了。具体的做法在经过一番考量之后发觉其实并不太难,其实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备课习惯即可。再以美术活动为例,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方面仍要以主题为背景,另一方面,可以参照3—6岁幼儿美术知识技能的阶梯目标,先找到符合本班幼儿年龄阶段要达成的某一条教育目标,根据需要将之加以修改做为行为目标,再挖掘主题内涵,将主题中的情感态度要求化作表现目标。有了以上两点,再设计范例,寻找方法和过程。这样,因为一切都是源于具体的目标而生的,画面,过程与预设目标相匹配,所以在目标的达成度上一定会有所提高。而且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会有更清晰的思路,从而能顺畅地引导幼儿去解决活动中关键的“挑战点”。

篇6:教学目标的制定步骤

教学目标需要自上而下的分解与重构,这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上位目标是下位目标制定的依据,下位目标是上位目标实现的基础。要设计单元目标,就必须明确学段目标及其相互关系;要确定课时目标,就必须明确单元目标及其相互关系。下面以学段目标分解为单元目标为例来说明其操作。

(1)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是明确本单元学生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水平。明确了单元的学习主题,也就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2)学习任务的选择。确定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的阶梯式的学习任务(内容)。如“圆的面积”的单元目标是“探索与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完成“认识圆”、“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够把圆形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数学思想)等学习任务。

(3)学习任务的组织。主要分析各项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不同的关系进行整体构思,对它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其成为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逻辑序列,以满足教学实际进程。如要“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首先要“认识圆的周长”,而不能把二者的关系颠倒过来。

(4)单元目标的表述。明确了各单元的学习任务,就可以把每项学习任务编写成相应的单元目标。相对于学段目标来说,单元目标是具体的;但相对于课时目标来说,单元目标又较抽象,这一点与课时目标必须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有很大的不同。如“圆的面积”单元目标,可做如下表述:①能说出身边的圆;②能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圆的周长;③能说明圆的面积与圆的周长的区别;④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此后,每个目标还要类别化,即确认它们各自的维度及水平标准。因为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条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其层次水平不同,教学的过程与条件也是不同的。

2、任务分析

通常的做法是“逆推”,即从已定的终点目标开始,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逐步揭示使能目标(从起点通向终点必须掌握的子目标),然后逐级排列出来,从而揭示最终目标的构成成份及其层次关系,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事件的设计提供心理学依据,以通过下位目标的逐个实现达到上位目标的最终实现。单元目标是依据“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来制定的;单元目标确定后的任务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为了达到单元目标的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和能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具体的剖析。而课时目标是依据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来制定的,即根据单元目标确定课时目标时,这种任务分析往往是与单元教学内容结合进行的,所以有人也称之为教学内容分析。再有,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分析,主要是:学生的注意(或学习的动机),学习的策略或方法。

3、起点确定

教学目标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更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要求。既然如此,要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而非逻辑起点)的分析。它是学生习得新知与能力的内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和教学目标的作用发挥。主要有:学生的预备状态、目标能力和社会特征。任务分析和起点确定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

4、目标表述

尽管每一门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目前很难统一,但是不管哪门课程的具体目标的陈述方式应该是一致的,这种陈述方式主要与陈述技术有关,而与具体的课程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目标表述内容丰富,而且技巧性较强,目标表述是教学目标编制的核心技术。下面特列专项来阐述。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应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能否科学精确地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检测。那么,该怎样表述呢?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1、结果性目标

多年来,教师在目标表述上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目标陈述模糊、难以操作、无法观测。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内隐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外显的行为表现,教学目标应该列举反映学生内部心理状态的行为样本,表述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应该达到的行为指标——结果性目标,说明在教学活动后学生所获得的行为改变,即能做什么、做得如何,也就是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结果。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如“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确”。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①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非教师,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

②行为动词: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水平),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说出句子中各句子成分名称;能比较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异同;能列举出三到五个质数和合数。

③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说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在评定学习结果时,要结合具体的条件。如要求学生操作计算机,要说明是在教师或说明书的指导下操作,还是独立操作。

一般来说,行为产生的条件包括下列因素:①环境因素(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或室外、安静或噪音等);②人的因素(单独、小组集体、在教师指导下等);③设备因素(工具、设备、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④信息因素(资料、教材、笔记、图表、词典、提示等);⑤时间因素(速度、时间限制等);⑥问题明确性(情境)因素(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产生)。在描述行为产生的条件时,要注意区分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产生的条件。

④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即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标准指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哪种程度?”“精确度怎样?”“完整性如何?”“准确率,如至少百分之几正确”“熟练度,如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等问题有关。

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或“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陈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行为表述是最基本的部分,不能缺少;有时,为了陈述简便,行为主体、行为条件可省略其一或全部,但必须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前提。

用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虽然克服了传统教学目标的缺点,有利于目标的导向、激励和测评等功能的实现,但由于它只强调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有可能使教学活动产生机械性、片面性,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学习的实质在于内在心理的变化,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并且确实有一些教学目标无法用行为来描述)。于是便出现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编写模式,即先用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心理变化的术语陈述概括的教学目标,然后列举能反映其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样例,使这个目标具体化。例如,“掌握圆周角定理”,这是教学目标的概括陈述。但“掌握”描述的是内在心理变化,难以操作和直接观测,所以还需要用可以证明“掌握”水平的行为样品来进一步说明,如“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圆周角定理,能画出圆心角的同弧圆周角,能自己证明圆周角等于相应圆心角的一半”。

2、体验性目标

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的内心感受、情绪体验。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性或过程性的。

3、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活动领域,主要是描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它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主要用于艺术类课程。它也是课前预设的,在这一点上有别于生成性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

篇7:教学目标及制定的依据

一、在具体情境中明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二、使学生在横式中会表示剩余的数,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四、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由于本课的教学重点让是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横式和竖式表示剩余的数。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了以分糖为主的学习情境。通过亲自动手分糖、画图、列算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含义,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分糖是学生平常经常做的事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于他们的身边,这样就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喜欢学习数学。

实际教学中应注重的问题:

篇8:浅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科整体的角度把握目标要求, 不能孤立地就学段、课时设计目标, 更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学科整体要求, 使各课时教学目标之间有机地联系。

另外教学目标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能割裂开来。例如《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课的教学目标可制定为: (1) 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思想与一般步骤, 学会利用一次方程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技能) (2) 体验方程思想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3) 在与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关的实际问题情境中,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层次性原则

课程标准中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次,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这种由浅到深的认知水平。另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 按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情况, 将统一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计, 或提高难度, 或降低要求;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实施分解, 设计坡度, 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于各层次学生都具有挑战性, 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各种机会, 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 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的每一分钟里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 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例如《一次函数的图像》的过程方法目标可制定为: (1) 经历描点法绘制函数图像的过程, 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2)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探究活动了解一次函数图像的分布及其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关系; (3) 通过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 体会数形结合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相关的函数问题。

3. 可操作性原则

目标具体、可行, 才具有可操作性。要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 这个动词必须指出一个动作, 应避免使用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的词。较为适应的词如“写出”“列举”“比较”“分类”“从几个项目中选出”等。例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有一个目标是“培养运动变化的观点”, 它是内在心理的变化, 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 只能列举一些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的例子, 通过对这些具体行为的观察, 来判断学生是否培养了运动变化的观点。可表述为: (1) 通过两圆在运动时, 两圆公共点的变化, 体会运动变化。 (2) 通过两圆在运动时, 两圆圆心距和半径之间关系的变化, 进一步体会运动变化。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步骤

1. 吃透教材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深入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目的要求, 掌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如教材《两圆的公切线》一节, 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两圆的公切线既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 又是研究圆与圆位置关系时的一种常见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同时, 通过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进一步渗透应用意识。不论在培养学习方法上, 还是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通常情况下, 如果教学内容是数学事实, 教学目标的要求多为了解;教学内容为数学概念, 教学目标的要求多为理解;教学内容为数学原理, 教学目标要求多为掌握;如果教学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要求多为运用。这样,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教学目标的制定更易操作。

2. 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多少差距, 这样通过确定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学习任务合理分解到教学目标的子项中, 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比较积极但不稳定, 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 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而初中学生认知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明显比小学生加强,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强, 但水平还不高。学生认知水平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也是教学目标制定时所要认真考量的。

目标就是方向, 有了方向, 才可能进行有效劳动。教学目标的制定, 是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 科学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真正做到课堂上心中有目标, 手中有方法, 眼中有学生, 必定会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9: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关键词:教学目标;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1-01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老师们在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既能细化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又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编排意图,还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情意发展,制定科学的能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设计。我校提出以“四问追击”(掌握什么知识;学用什么方法;获得什么体悟;培养什么能力)统领教学设计,研发了《研训一体备课表》。下面,我就该备课表使用中的目标制定谈几点心得。

一、教学目标制定遵循流程。

为了改正以往的备课中的生搬硬套和主观经验进行设计及无课标依据的集体备课现状。学校开展了“教学目标制定流程”的培训,规范了教学目标的制定流程:读教材,明体裁;找目标,符要求;参要点,学要求;制每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求每条教学目标后须标明“课标依据”。这样教学目标不仅做到了有理有据,更是将课标中的学段目标进行了细化分解,落到实处。

二、教学目标制定遵循“四要素”与“三可”相结合的原则

“四要素”是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行为动词(须可观察、可测评,避免使用“体会、理解、感悟等词”)、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效果的特定限制和范围)、表现程度(行为标准,具有可测评性)。“三可”即是:可观察、可测评、可操作。

三、效果

在正确的流程和原则指导下,我们的目标设定有了质的变化:

例1:北师大版第二册《车的世界》第一课时,使用《研训一体电子单元备课表》前目标设定为:

1、学生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车”字。2、学生能运用:看、听、拼、查、猜等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分析:目标1、2都是识、写字要求,应进行整合。写字要求太笼统,怎样才算会写呢?)3、学生能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车辆,熟悉它们的用途和特点。(分析:能认识生活中的“各种”车辆,不客观准确,范围太广,学生难以达到。“熟悉”行为动词模糊不可测评。“用途和特点”提法有局限性。)4、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好习惯。(分析:“体会”行为动词模糊,不可测评, “养成”本课不能达到该行为。)

经过培训学习,我将本课目标修改为:1、学生能综合运用:看、听、拼、问、猜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12个生字(保底)和所选用文本中的10个生字(拓展);能按正确的笔顺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车”字。(分析:落实知识的掌握与方法运用)2、学生能通过看图和联系生活认出常见车辆,积极自信地说出对它们的了解,如用途或特点等。(分析:符合课标依据——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积极自信地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观察所得。)3、学生在具体情境(“看车展”)体验中,能辨认、选择站牌,知道文明乘车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能说出一两条交通法规要求或遵守交通法规的具体行为。(分析:运用内外结合目标表述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获得什么体悟。)

例2:再对比:北师大版第二册《元宵节》第一课时的目标设定,修改前:1、会认10个生字,注意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分析:“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行为主体变成了教师,并且缺乏具体方法,“培养”行为动词模糊。)2、会写生字7个,能按笔顺规则认真写字,继续注意写字姿势。(分析:同为识字写字目标,可以与第一条合并。“认真写字”怎样才是认真呢?不可测评,“注意姿势”缺乏行为标准。)3、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能背诵。(分析:“指导学生”行为主体指向教师,出现主体错位。)

修改后:1、学生通过听读识字、拼读识字等方法能自主认识本课10个生字和新偏旁“方框”,并能按正确的笔顺规则书写7个生字,书写时注意正确写字姿势。(分析:落实方法运用与知识的掌握,更细致准确地把握单元知识要点。)2、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94%学生能背诵儿歌。(分析: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基于班级个别特殊学生情况,将背诵积累目标达成要求精确到了94%。)3、能结合生活与课文简单说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分析:行为动词“说出”指向的行为主体仍然是学生。“结合生活与课文”内外结合陈述目标行为条件,“简单”指向行为表现程度。)

例3:北师大版第六册《松鼠》第一课时,目标设定修改前: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概括段落大意和课文内容,说出文章脉络。3、了解松鼠外形特点,感受作者对松鼠的热爱之情。

修改后:1、自主认识11个生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8个生字。(分析:第二学段课标要求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且硬笔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正楷字。)2、学生能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并通过填空练习,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找中心句概括”落实方法运用,“通过填空练习理清脉络”可观察、可测评,学生以此习得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3、能勾画出松鼠的外形特点,能抓住“闪闪发亮、敏捷”等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分析:行为动词“勾画”可观察,“抓关键词句”可测评,从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与感情朗读中,获得体悟。)

篇10:《利息》的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

晋城市阳城县西河中心小学 刘丽红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储蓄的初步知识,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让学生在搜集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篇11:如何制定和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的预期。这个定义很简单,但是内涵很丰富。首先,目标是教师的预期,它指明教师期望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在认知程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因此要求教师在做预期之前应该作充足的准备,对学生的原有经验和真实需要的评估要符合实际。其次,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预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的,它指明学生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所有注意力都要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效。最后,一节课要达到的标准或结果应该是什么,不同教师的看法是大不相同的,这就极大地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准。很多老师认为教学目标可有可无,只有在应付领导检查教案或参与比赛时才会贴上教学目标。我认为制定教学目标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就是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基于学生的原有水准,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历史课程目标体现国家的意志,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来的最低要求,只要是合格的中学生就都应该达到这个标准。历史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提出来的目标。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都不同。教师要在综合分析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之后来确定教学目标。因此,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教师制定的目标也不会一样。教学活动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由特定的主体(中学生)完成。历史教学目标的大小、深浅、多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

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更多涉及的是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问题,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遵循一下最基本的原则,教学活动无非三个基本步骤,到哪里去,怎么去,到了吗?分别对应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也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明确、具体、可操作,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二个原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认为: “学校要采纳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而非大量的,因为实现教育目标需要时间,也就是说,要花时间才能改变人的行为模式。若尝试得多而完成得少,这样的教育计划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关键是选择一定数量的既能在可利用的时间内以相当高的程度实际达到的,又确实重要的目标。”因此,设定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有价值有意义的地方做文章。是教学目标要适合测量或评价。我们首先要明确,测量与评价不是一回事。某生考试得了59分,这属于测量。这是进步还是退步,该表扬还是该批评,这就进入评价的范畴。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以下,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其他学生都在59分之上,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业水平是很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可以评价却难以测量。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测量出一个人掌握了多少关于民主的知识,但关于民主的知识和对民主的信念并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对历史上的民主了解很多,并不意味着他必然赞同民主制度与理念。相反,一个人不识字,对历史上的民主缺乏了解,他却很有可能支持民主制度与理念。因此,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是有难度的,一般不能通过考试来实现。

篇12: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张丹:那么下面呢我们开始第二个话题的交流,在上个话题中呢,我们讨论了教学目标 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的目标的内涵,那大家肯定会很关心,就是我们如何合理地制定课时的 教学目标,当然教学目标有课时的有一个单元的,甚至一个学年的,但是我们这里侧重可能 是课时的教学目标,那么还是由我们四个呢,来跟大家进行交流,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合理地 来制定教学目标,也就是制定教学目标需要关注哪些方面呢,我们也想请这个老师们思考一 下,我们给那个三位年轻的老师呢,1 分钟思考的时间,请他们写出呢,他们认为制定教学 目标最应该关注的内容,那我们来看看他们会写什么内容。

女教师1: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主要关注是的教材内容,然后呢,会看看教材,然后看看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然后再决定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来设立自己的教学目标。男教师1:我在安排这个教学目标的时候,主要是关注这个编者的意图,比如说我们这 个计算课,为什么编者要安排一些摆小棒的活动,为什么要安排一些画图的活动,还有我们 的那些解决问题的课,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景,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个很多的情景进 来。

女教师3:我想我在这个平时设计这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主要是关注学生比较多,关注 学生也就是我想了解就是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他学习这部分知识存在哪些困惑,还有他 的年龄特点等,根据学生那个现状进行设计教学,更有目的性的,更有针对性的。张丹:刚才我们看到了三位老师啊,从不同的角度提到了他们所关注的,一位老师提到 了教学内容,一位提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还有一位特别是最后一位老师提到了学生,看来 大家的关注面还是不一样的。于萍老师你觉得你制定这个目标你比较关注哪一方面了。于萍:我个人的认为啊,我觉得教学呢,教学的对象呢是学生,所以每一节课它的教学 目标的设定,反正我自己认为首先是来自于学生,关注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什么,他们是需 要怎样去学,我觉得这个是我制定教学目标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吧。

张丹:你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美国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 话,他说教师讲什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们想什么比这个重要1000 倍,但是教师很重要,但是学生看来是更重要的,我想跟于萍老师说的,关注学生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但是一 些老师也有这样的困惑,就是我也关注学生,但是呢,就是往往在课堂当中啊,让我想要关 注他的时候,我已经来不及了,怎么能让这个关注学生更好地落实,我不知道于老师,你可 以结合你这节课你有哪些做法?

于老师:我想您说的这个问题很多老师都会遇到过。如果真站在讲台上,再想关注的时 候,可能就是觉得来不及了,其实我呢,我想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它是在课 堂实施之前进行的,那我觉得对学生的关注也必定是在进行药学设计之前,在制定教学目标 的时候,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而我不是真正站在课堂上,和学生面对面的时候才叫关注,那 我就结合这个小数加减法这节课,来说说,当初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在设计教学环节之 前,我是怎么关注学生的,当时呢,也考虑,因为研读了教材,觉得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这个 内容很小是不陌生的,他前面有丰富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尤其是人家晚教材,在三年级又 有过对小说的初步认识,以及最最简单的这种计算,所以这孩子有经验,除此之外呢,生活 当中呢,大量存在着这种小说,在超市当中,在购物的过程当中的这种加加减减孩子肯定不 陌生。就想到到课堂上能不能让孩子自主地去探索呢,但是这个老师的这个设想到底是可行 还是不可行,我觉得只有从学生这儿来寻求最真实最准确的答案,所以那个我就在课前对学 生进行了调研了,当时呢,我是选择了一个四年级,自然班的38 名的全体学生,在正式学习这个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内容之前,主要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的内容呢,主要是两部 分第一部分呢,是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题,有的是小数部分位数是相同的,有有小数部分 位数不同的,其中还涉及到了,被减数的小数位数少,你的减数小数部分位数多的这种也就 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孩子们先试着做做,了解孩子们的情况。第二个调研的主题呢,是 一个问题,问题形式出现了,是这样问的,你认为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是看看孩子有没有这个经验,通过调研反馈回来看到的结果呢,我觉得呢成为了我设定这节 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依据,当时回馈回来,最基本的小数加减法,孩子可以说是有一个 非常广泛的经验节决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对,但是从这几个道试做的题来看分是遇到计算结 构需要化简的,或者是说小说部分位数少,减为数多的。尤其是整数与小数运算,像这样的 新情况,学生还广泛地存在着一些困苦和不清楚的地方。那我自然而然也就找准了我这节课 老师要进行的教学的时候重点以及突破点在哪儿了,也正是基于调研中当中得到的学生的这 个经验基础,我也更坚定了自己在这节课上,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空间的这个想法,我觉得 学生有基础,一定能够发挥孩子们这种自主探究的这个能力和意识。

张丹:就像于萍老师说的,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还要有关注的方法,所以于萍老师 做了一个前测,就是在学之前的一个调研,就发现了学生呢,是有经验的,不仅仅是有知识 的经验,还有一些这个方法的经验,特别我也注意到有好多孩子,其实对整数加减法和小数 3 的加减法的联系已经有了感受了,所以这个就为学生的这个自主探索啊,自主编题等等,奠 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呢,老师呢,把这个目标定位在算力,把它定位在培养 他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道理了,所以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 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当然了,到底要关注学生什么方面,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地关 注学生,包括我们课前关注学生,课中关注学生,课后可能还要关注学生,到底怎么做我们 还有一个模块专门跟大家来分享啊,那么除了这个关注学生,我不知道王老师你还会关注一 些什么呢?

王瑞军:当然了,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是没错,但是我们在教学生内容的 时候,其实教材也是必不可少,也是我们的关注的一个点,就拿这个小数除法为例吧,小数 除法第一,教材的向我们明确地呈现了,就是在算术式的右侧,它强调了第一个,小数点应 该点在什么位置,然后接下来每次出的什么,表的什么,那么这个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学 生这节课学到的计算方法算理的理解,当然,在学生学习一些困难教材同样给我们做了指示,比如说竖式的左侧,它也是同样用了一个框图,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可以把千米转换成米,其实也是暗示着孩子们利用业务的经验,我们可以尝试地把小数转化成整数,那么这个都是 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他自己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的也就是关 注教材本身,教材呈现给我们的重点难点包括我们解决这些重难点的方法,教材都给了我们 一些指引,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是觉得关注教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张丹:对,像王老师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的这个一个很重要的基本 功,就是能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像教材呢我也看了,很多老师分析教材,更多的是分析,我要教什么,实际上我觉得实际上更重要的除了分析教材什么的,要分析这个教材他所呈现 出的逻辑,这个逻辑不仅仅是数学上的逻辑,就是你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特别是他呈现了 一个学生的认知的一种逻辑,就是你们看这个图片,你们可以看出来,就是你们可以看出来,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情景,是吧,我们就要去体会,因为除法,可以有很多种切入,为 什么人家会选择这个千米、米这个长度作为一个情景,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千米、米?

胡红宇:实际上这个也是借助学生一些生活经验和他以前学习的这些知识帮助学生进一 步地去理解这个整数小数的这种算理。

张丹:对我们确实在原来在学的那个小数的时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生活例子,一个是 就是元角分,一个就是长度,为什么,因为它的那个关系,跟我们小数的十进制的关系是一 样的,所以这个情境就显得很重要,而且学生非常熟悉。说你要老师说,我为了使用性使用 4 教材,我把这个情境改了,那你就要思考,你改了是不是跟人家的教材的意思是一样的,那 么紧接着,人家教材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想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实际上是告诉这个 地方,应该让学生们去放手去探索探究对不对。这个上就是呈现了一个孩子的一个认知逻辑,也可以是我们老师的一个教学线索,那么紧接着像王老师所说的,他左边呢,是呈现了一个 孩子借助这个例子来想的方法,当然了,也点出了这节课可能存在的一个难度的突破,那么 右边呢,这个数轴上这儿看,你看他特意地点了那个二十四个十分之一,就是说这个是重要 的,必须让学生体会到你这是二十四个十分之一,你那个小数点的点才点到那个五点六的那 个点,正好与商的小数点对齐,它的道理是什么,所以我想通过这么一个讨论呢,那就是什 么,就是如何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就变得非常非常重要了,那么到底如何读懂教材的编写 意图,当然了,我们也专门还有一个模块,给跟大家再进行交流,在这个里头我们在不再进 行赘述了,但这里头呢,我只想稍微提醒大家一下,就是虽然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课时一个 课时的教材,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也是一个课时怎么来制定这个目标,但是老师呢,应该有 一个整体的把握的思想,就是应该专著教材内容之间的一个联系,当然这个联系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支持那些纵向联系,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感觉呢,这个也是我想举一个案 例跟大家分享,这个也是一位老师跟我说的,那个老师呢,就是打电话说,说现在这个教材 不好,我说你现在别着急说不好,你能不能说哪儿不好,他说我现在要教一年级100 以内的

比较大小,他说现在教材不好,就是不出比较方法的结论,他说你这个学生怎么学啊,后来 我说是这样吗?那么咱们也去看看,于是呢,我就把原来的那个教材呢,拿来了,我一看呢,确实在在课时改革之前某一套教材中,在比较35>28 的时候,教材给出了明确的结论,就 是先看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呢,该怎么办,等你再看各位上的数,实际上给了 孩子们这个明确的结论,后来呢,我又把那个课程改革之后的一些就是使用的比较广泛的教 材呢,我看了比较广泛的教材呢,我看了,在这个地方是没有给出这个方法的,所以这个老 师就提出来了,你不给方法,我们的学生都学不到,所以现在新教材不好,但是这个问题呢,我们就和这个老师思考,就是为什么教材不给?我不知道你们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首先我 们就这么几个问题,我们来判断一下,首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重要不重要,实事求是地说。王瑞军:肯定很重要。

张丹:那应该是很重要,你不能说上了小学六年级了,都不知道怎么比较这个大小,说 不出来这个方法,第二个这个学生你们觉得能不能接受,还有一点可能就是很重要,但是学 生不能接受,咱们也不能讲,你们觉得能不能接受,凭着经验。

王瑞军:应该是分人吧。我觉得,应该是有一些同学可以接受。也有一些老师不可以接 5 受。

张丹:但是我觉得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原来这个教材也是这么编的,我估计人家也是有 基础的,但是我们又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我们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东西,为什么教材不给?你们觉得有什么思考角度?

于萍:我觉得我的理解啊,我觉得这些结论就像您说的,既然是数学课嘛,不能最后教 完了这个学生是什么都不会,这个肯定是不可以的,那么这些要会的东西,那么首先会的途 径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应该简单地就通过这个成见的方式,你知道了你记住了,仅此而已,另外呢,我觉得对于同样的结论,不同人收获它的过程是不一样的,而且最终不同的人收获 的形式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不用统一划一的这种形式来规定每个孩子来学到的知识是 完全一致的,可能都是这个结论,但是不同的表示,不同的表述,不同孩子的,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这个是现在这个现代这个教材意图的所在。

王瑞军:我觉得好象是从这个新旧教材对比上来看,原来可能是重结果,现在不能说是 不重视结果,方法同样重要但是,希望是学生自己找到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呈现给他们的方 法。

张丹:就是我们这两位老师说的,我们现在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方法。那么我们可能 就在设想啊,我们去想,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去做调研。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当他拿了 38 和25 比较他会有哪些方法,那么我们可能做一个调查,就我曾经做过调查,我觉得可能

有这么几个方法,一种呢,就是以我儿子的为代表的,我们家小孩儿很早就会比,就是还没 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知道35 比28,那你会很奇怪,他也没学个位十位呢,怎么比啊,你猜 他的方法是什么,他说妈妈我发现了,后数的就大,因为他会数数了,一般现在孩子吗,到 上小学之前都会数数,到100,他说妈妈只要我会数数,后数的就一定比先数的大,所以这 样实际上一种叙述的一种观点,这是一种方法,那么还有的孩子呢,35 比28 呢,为什么比

它大呢,说他感觉到不到那个方法,但是能感觉到那个35 比那个30 要大一些,但是好象 28 呢,比30 要小一点,我找一个中间的数来比,这个孩子可以一个一个比,你有一个一,我有一个一,你有28 个苹果,我35 个苹果,我比你多了,剩下的一个比,这是一一对应的

这么一个思想,当然了一一对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会发现,一个一个地去对,太麻烦 了,孩子发现我们不用一个一个对,我们可以什么啊,可以一堆一堆地对,换句话说,我们 可以一个计数单位一个计数单位地去对,我们先看那个十的计数单位是吧,我们的那个十都 比你大了,我不需要看你的个位了,但是这个是在孩子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之上,他一对一 对,或者是后数后数,慢慢地基础上,他才体会到原来我可以对的快一点,但是本质上还是 6 一一对应的这样的一个思想,那么我们就在想,我们到底是愿意从一开始就愿意把一个孩子 统一成某一个方法呢,还是一开始给他多种发展的途径,那他最终慢慢地体会到原来这个位 值这种比较大小,就是所谓的先看高位,然后再看那个,我觉得应该是有这样一个过程的,可能是跟老师讲,可能是觉得还是不服气,那您说这么好结果还是应该要的吗?过程我们重 要,为什么要结果呢?后来我又带着他,看了一些教材,我说一年级不出结果,不代表他二 年级不出结果,更不代表他四年级不出结果,如果说到了六年级不出结果,那我们就得跟那 个教材编制讨论一下,但是有没有可能就是一级教材先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我不分口,我让你多种思考。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你的经验有了,我再把你那个明确的方法把它给提炼出 来,结果我翻了一个教材,这个教材在一年级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方式,但是到了二年级,就开始让学生讨论了什么呢,就是提示他,就是你说说,四位数是不是肯定比三位数大。如 果都是四位数呢,比如说我们二年级要学万以内的数了。孩子就开始体会到我要比位数了,那么到了四年级多位数的学习的时候,就明确地给出了比较方法,那么举行这个例子呢就是 说明了,我们老师不仅仅要关注一节课的教材的编写意图,我们要以联系的这个纵向的观点 来看看这个整个的内容是怎么编写的,当然了还有一些横向的联系,那看来呢,关注学生,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我们老师容易想到的,也是比较容易达到共识的。那么胡老师你觉 得除了这两方面你还觉得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关注的呢?

胡红宇:其实我更关心的是数学知识背后那种数学思想方法,因为它是我们数学知识的 一个核心,也是一个精髓,这个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上,看到在中科院院士张景中先生这样说,小学数学的知识虽然很基础,很简单,但是它的背后呢,都蕴藏着一个很深厚的思想和方法,由此可见这个数学思想方法很重要,日本的米山国藏就曾经这样说过,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 这些知识,由于他走向社会之后,应用很少,过一两年之后呢,他也许把这个知识给忘掉了,但是那种数学思想方法将给他们的人生不管是从事什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由这两位教育家 所说的话我觉得确实是关注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比如说像孙雪林老 师圆的周长这一课里面,他就特别关注这种有值代取的这种思想方法,我觉得这个也用了这 个转化的方法。

张丹:对就像胡老师所说的这个思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跟知识并没有矛盾,我们要挖掘知识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方法,曾经我们开过一次玩笑,就是咱们不妨调查一下,成年人中有几个人能记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这是初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啊,学了很长时间。但是因为你工作基本上不用那个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的话,所以都忘了,我估计可能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了,但是什么记住了,就是遇到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我不会,7 但是我通过一种方式,我要把它降成一元一次方程,以后它这种转化的思想,它可能慢慢地 渗透了,所以这个知识可能忘掉,它的思想方法一旦建立起来,他就能够指导它的以后的工 作和学习,确实像胡老师说的这个思想方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胡红宇:张老师那么数学思想方法这么重要,那您能不能跟我们说一说在小学当中哪些 思想方法是最重要的。

张丹:就是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好,但是也比较难回答,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 我们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争论的是非常大的,就是几乎那个你说出一个就会有人批评,这个不 是数学思想方法,这个应该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小学老师呢,我们没有必要就陷入 这个词,你说叫做思想方法,有的学生说老师你不能叫思想方法,可能应该叫思考问题的方 法,还是叫什么,我觉得这些不重要,关键是这是事儿是不是重要,所以这里头呢,我只简 单地介绍一下,数学家们他们的一些看法,我们分享一下就可以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史宁中 教授,也是我们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一个组长,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就是他把数学的思想方法分了一些层次,他这里提到了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 有三个,这个实际上是最高层次的,就数学发展必须依赖的,如果没有这三个,那么这个数 学就不能发展了。他提到了,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是抽象,首先要抽象,抽象完了,然后要推 理,然后我们要建立一定的模型,这三个思想,当然有的人呢,把这个叫做数学的思维方式,我觉得也无所谓,这个是最高层次的,第二个呢,他提到的就是不是最高的数学发展,但是 具体内容中本身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就是常说的数形结合思想,比如说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分类思想,转化思想等等。那么说到转化呢,我们小学老师,就觉得非常重要。但有的数学 家认为转化不是一种思想。于萍:那只是方法。

张丹:但是这个我觉得是什么都不重要,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但是第三个层次呢,就是解题中的一些具体的一些方法了,比如说像中学的配方法啊,换元法啊,等等等等。那 相比来说,就是更加下维一点,这是史宁中先生他提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些层次,再比如 说刚才胡老师提到的张景中院士他提到了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思想一个是数形结合,一个是函数思想,所以我想呢,老师们心里面有这个弦,以后呢,你如果想要专门去了解一 下,你还可以看这些专门的方式,但是我想呢,总而言之呢,去钻研数学思想这个是非常非 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举一个,老师们在小学生们转换的一种思想,我们先暂时把它叫做思 想吧,不管他叫做什么名字啊,还有人把它叫做划归,还有人说他不是思想,是一种原则,我觉得叫什么都行这个东西,它实际上就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路径,就是当你遇到了一个 8 待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你无法直接解决,或者说你很难直接解决的时候,我通过一种途径,把它变成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那在把这个容易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以后,我再还原成原来 问题的解,那么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有人呢,把转化思想了,说成了三个观念,一个是 转化的原,就是从哪儿开始转化,一个就是转化的目标,往哪儿进行转换,还有一个就是转 换的途径,我个人感觉就是我们老师在讲这种思想方法以后呢,讲得过于这个笼统,所以这 个地方体现了转换的思想,你要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其实说这个等于是没说,谁都知道,要把不会的转换会的,关键是我到底要去怎么去把不会的转换成会的,我们老师在划归途径 上交流的少,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都说小学几何图形的面积,是体现转换思想的一个 非常集中的东西,那我们就举两个例子,三个例子来说吧,你比如说当我们学了长方形和正 方形面积以后,我们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时候的转化,你想我们的转化的原是平行 四边形,我们要把它的转化成为长方形,所以你就要教孩子们怎么来实现这个转化这个途径,那么我们就要让这个学生去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同什么不同。那我们看看 什么同的,边都是对边的,那有什么不同呢。胡红宇:长方形是角不同。

张丹:对我们指的平行四边形是一般的,就是角没有直角是吧,平行四边形没有直角,那么我们就很自然地想怎么能得到一个直角呢,老师想怎么能够得到一个直角。胡红宇:把它给剪开。

张丹:对,所以把它一切,也就是高啊,一切就是一个直角,所以它的转化图形是一个 割补的,我切过来,我再移过去,正好形成了一个长方形,我们就进行了转化,但是如果是 圆的面积,怎么去转化一个,我们也要把圆的面积转换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好,还是转变 成一个长方形也好,胡老师你想割补方式还行吗? 胡红宇:不行了。

张丹:你怎么割你怎么切,那个圆弧也补不上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就让这个学生去观察,我这边是曲,我怎么去转化成直的,很自然的想法就是什么呢,我就把那个曲的看成是直,但是你看这个直的误差太大了,比如说有学生说我在圆里画一个大的正方形来代替它。但是 觉得这个误差太大了,那么很自然地想到什么啊,我每一边,我每一边割的少,割的边数越 来越多,越来越多,对不对,这样我的误差会越来越小,以至于到最后呢,可能就是圆的面 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刚才胡老师以直代曲,或者是画曲为直接这样一种转换思想,但是如 果老师呢,你心里没有这个转化思想,你没有这种转化途径,你把它点出来,孩子就不会真 正地掌握。也就是说若干年后,这个孩子就忘记了这个圆的面积是怎么推导的,但是他知道 9 我需要转化的,和这个要转化到的那个东西建立一个联系,找到一个途径我就能实现这块儿,也就说的转化思想,这个就我们想说的一个方法的一个重要性,就是我们要关注学生,就是 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关注这个教材的联系,当然我们也要关注教材背后所蕴含的一些思想 方法,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那么在制定这个好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关注这些东 西,老师们还有没有什么困惑,比如说像王老师你有什么困惑?

王瑞军:现在我们大家现在都清楚在教学目标当中应该关注知识技能,观察方法包括情 感态度,但是在平时的工作当中,还是对前两个目标,我们关注的比较多,说句实话,情感 态度这个目标,在实现包括指定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是一个空的,现在我就是想请您给我们讲 一讲就是在制定这个情感态度这个目标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张丹:实际上呢,我们王老师把那个进一步引申,就是我们关注教学内容背后的数学思 想方法,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背后它所蕴含的其他的教育价值,是吧,这个教育价值当然包括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价值,也是说实在话,对于这个内容我们这个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跟 那个知识技能相比,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我们很可能通过一些案例来我们来进行一些体会,我想说就是这么几个数,先呢我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定要具体尽管可能你觉得他很 空,但是我们一定要想这节课,到底我能给他带来什么,我们不一定求全,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个内容,他所独特的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呢,我们要特别要想一个问题,它的背后 的教育价值,为什么要教,那么老师你说那我怎么能让他具体呢,我觉得这里头呢,可以给 大家一个路径就是什么呢就是在自己的教学中去找问题,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点,我们 就来看一节这样的例子,看一节课,这个例子呢,是我们六年级的圆的周长,那么制定这个 目标呢,是我们北京大学附属下学的孙学连(同音)老师,它当时这个思考点呢,就是也是 向挖掘这个背后的价值,所以他就是给自己起了一个问题,就是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为孩子 储存多少发展的后劲,你听这话,他肯定就是挖掘这个价值,那么他是怎么来挖掘呢?他是 在以往的教学中挖掘,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是他的教学我们大部分的老师都是这样的,他是有 一个情境,你入圆了以后,所以圆的周长就知道了,就测,一般是两种方法,什么绕线的滚 动的,测完了以后呢,你不光要测测圆的周长,你还要测测直径,你就这么一除就发现这是 一个固定的,于是我们就引进了π 而且在讲π 的时候,一定会讲了祖冲之,比别人早了多 少多少年,然后最后就是做一些相应的练习,他就是提了,孙学连(同音)老师就是仅仅提 了这么几个问题,他说了,这节课看来是实际上是让学生去探索,但是真正是孩子们自己的 探索吗?为什么是老师让我做的,测完圆,不行了,还得测直径,还得除一除,所以这个是 10 老师,所以有的人说了到底是上课有了让孩子做一个操作着还是做一个思想者,所以按照老 师操作呢,还是自己去思想,这是一个,第二个一个问题呢,就是我们经常性的就是在课堂 中发现了,你真是要测了,是得不出了3.14 的,很难得出3.14 的,对不对。王瑞军:因为有误差。

张丹:所以有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孩子看着明明都不相等,但是他也知道,这个事儿 就差不多,就相等了,或者呢就是说我知道3.14,我去凑3.14,比如说他他举过一个例子,就是π 正好等于周长初除以直径等于3.14,它真的是这个测量后的结果吗?仔细找学生去 询问,原来这个数凑出来的,是因为他知道直径了,然后他在乘下来,然后再凑一个,那有 的老师就可能就想,这不就得了,反正这个直径能在教3.14 嘛,对于这个就直接过去了,无关大雅啊,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正好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一个实事求是的一个态度的机会,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正是数学的这个情感态度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嘛,所以他提出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生真正认可了π 了吗?我们的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记住π 和会用公式 吗?那么第三个,就是说我们对祖冲之这个不进不行,好像就是,一讲好象就是那个贴似的,就是这个膏药非得贴上去,就是仅仅数学文化只能作为课堂上的一个点缀吗?就是这三个问 题我们再思考一下,是不是都牵扯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了,第一个,这个学生真的是他自己 的在做探索和发现,是不是跟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的精神,是吧,这个探索精神中,所获得的这种乐趣是有关的,第二个提到了学生真正地认可π 吗?就是所谓的实事求是的 一种科学的态度,是不是这种情感条件有关,那么这个数学文化仅仅是一个点缀吗?实际上 又牵扯到了我们怎么能通过数学文化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真正的价值的认识,正是因为这三 点呢,他制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就是在情感态度中制定了一个情感目标,我觉得就是非 常地具体了,什么具体了呢,首先是发展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反思,就怎么让学生体会到 我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实事求是,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老师说那实事求是不是那 个结果怎么办,我想反思,我们我这个结果都不像呢,为什么大家测都是同一个东西,你的 那个周长跟我的周长不一样啊,学生反思发现原来我们可能是产生误差的,所以他有这种反 思的意识。所以他问老师那怎么办,那怎么解决呢,他就紧接着引入了这个一种人类的探索 精神,实际上数学不就是这样吗?当你遇到一个问题,你解决不了了,人们不是放弃他,而 是想办法探索他,找新的方法,那看来这个测量的事儿解决不了了,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法,然后我们就就了,我们所说的这个割圆术,不是去测圆,而是以值带取这样的一个割圆,用 计算的方法,那它的误差就大大地减少,所以最后才有祖冲之算得这么精确,以至于到现在 还有人在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来算π,比如说现在好象据我所知,前几年吧,有一个日本的一 11 个组算到了1240 亿吧,那个小数点的那个数,那问为什么他们算那么多呢,那是因为它这 个可以检验你的计算机运行速度是不是合适,所以人类对这种探索是无止境的,所以呢用这 个来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探索精神,当然了在人类的探索精神呢,自然的就发展了自己的民 族的自豪感,因为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老师们看看,几个教学中的 问题,是吧,他思考了情感态度的这个落脚点,就使得这个情感态度,这个目标就非常地具 体明确。这是我想说的这个情感目标的第一个,一定要具体明确,第二个我们要有设计好的 活动,不管是你的实际技能也好,还是过程方法也好,还是情感态度,最后还是要落到数学 的学习活动中去的,你说了实事求是态度,反思的意识,靠什么活动来的,那么他特别精心 地设计了一个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引入呢,真的要为什么激发学 生这个探索精神,不是老师让做的,它的引入就不是从圆的周长引入的,而是让学生感受,什么越大,它的圆的周长越大,学生都知道,就是半径越大,或者是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 越大,那么他们有没有关系呢,从关系上引入的,那么学生有的想,那到底是有什么关系呢,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类比了,学生发现原来我们学正方形的时候,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几 倍,4 倍,那么他想了,那么圆能不能是我们的直径或者是半径的几倍呢,这个东西对不对,怎么办,我们要去找这个倍数关系怎么办,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只能是试试啊,所以自 然就引入到我需要去探索,这样一个探索的精神,当然了,他还有其他的设计,我们等到下 一个话题的时候我们还会再想,所以在上完这节课以后呢,孙学连(同音)老师也对学生做 了一个后测,看看学生是不是真的激发了它的学习兴趣,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呢,继 续探求的愿望,作为我们这个目标呢,是否达成了一个测试,最后你会发现,孩子的回答,他是非常好的,孩子都愿意继续探究,他说学习了这节课,你还想了解或研究哪些问题呢,有的孩子就想到了,我还想研究,圆周率既然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其实我们看这话是不对的,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用分数的,但是孩子不知道,没有学这个,没有自觉把这个知识联系起来,我想不是这个问题提的对还是错,他有这个探究,就是他自 己就会去研究去想了,还有的学生提到了,这么神气的东西,人是怎么发现的啊,也有的学 生提到了,那为什么我们的祖冲之就能比别人早了1000 年啊,他是怎么是的,好象据说是 祖冲之发明了一种赘述,但是这个已经失传了,就是因为咱们发展了这个计算方法快,所以 比别人早的,但是有的学生提到了,那么我不仅觉得研究了圆我觉得很神奇,那么立体图形 中,球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还有的学生提到了,就是历代,就是孩子的原话,历代包括现在 的人们对圆周率永无止境的探究给了我很大激励,我想这样表示了,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呢,确实了,得到了一个充分的发展。那么就是说呢我们看到他们的价值观呢,必须结合具 12 体的活动。第三个,我就是想说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呢,我们要注意单元的备课,也确实一 节课很难体现某一个全部的价值观,更多的是我们在整个单元中去挖掘它的各个的侧重点,就是关于它的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刚才我们就讨论了这个教学目标要关注的教材啊,学生啊,教育价值啊,联系啊,情感态度价值观啊,思想方法啊,实际上我们都是想要追求 一些好的教学目标,那么到底是关于什么是好的教学目标,以及呢,在制定教学目标中需要 注意哪些问题,我们也不妨来看一看吴正线(同音)老师它是怎么来思考的,那下面我们来 看看吴老师一个采访。

王瑞军:吴老师,有人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教学灵魂,那这样形容教学目标您 怎么看,那我们在指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依据什么?

吴正宪:好,刚才瑞军你提的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的确教学目 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儿说呢,因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它就确定的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或者整个教学的一个方向,就是说你最后要达到一个什么 样的目标,它是个方向性的东西,因此呢,他是混也好,谁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也好,那么都因为最后我们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要朝着它所制定的这个目标前行,所以它是把握想 象的,你这个方向偏离了,那可能这节课的效果,就是大大折扣,如果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是健康的,是合适的,那我们的学生呢,就会获得发展,所以啊,我认为啊一位教师他在制 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这的确是是实施教学的关键的一步,那么谈到这个实施这个制定的目标 啊,我觉得这里面呢,的确有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就是你有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观,你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木要的设计,这个很关键,我一直在讲啊,我说如果学生观,数学教育 观错误了,一错而百错,就是跟上的东西,你走偏了,那么肯定你的教学设计,你的教学流 程都会偏离我们所要求的这样一个正确的一个目标,所以我想呢,可能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 候,你谈到了有什么样的依据,那么在谈依据之间呢,我首先特别讲的就是一位教师它的这 个学生观,它的数学教育观,那么这些东西呢,都很重要,比如说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学生它 是活生生的人,那么他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就应该尊重,那么在你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 当中,如何去尊重每一位学生,能够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很体面地生活在 集体中,比如我们还谈到了这个学生观,那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很有潜力,你就要激发 它的潜能,给他空间,那么你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如何设计好这样一个探索探究啊,这 个合作啊这个独立思考这样一个空间,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潜能,那么发展中的人,还说明学生什么,不成熟,他会犯一些我们成年人眼里的错误,那么孩子犯错误,出现问题 是天经地义的真理,那么在你们的教学目标的设计的时候,你就应当考虑到孩子已也的实际 13 情况,可能发生的问题,那么我想呢,有了正确的学生观数学教育观的,你的教学目标这个 确定,才能够更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更符合我们的教学的发展规律,这个就是我们特别想 讲的,就是你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判断,你就会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因此呢,我想更新 观念是特别重要的,那么依据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课标,因为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咱 们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那么数学课程标准它代表了国家,政府对我们学校特别是是对 我们数学教育的要求,所以我觉得一个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反复的认真地研读 课程目标,来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的理念这个很重要,另外一个依据呢,我认为就是教材,就是说我们要根据教材来制定教学目标,当然这个教学目标可能是一个单元的,一个年级的 或者是课程目标,整个的数学的范围的课程目标,那么我们今天呢,具体到一节课来说,那 么对于一节课来讲,比如说这个教材你怎么去研读它,研读教材的时候呢,我想方法也挺多 的,我们特别是前一段时间,北京市进行全市(04:30)听不清大赛的时候,我看到很多老 师他研读教材是纵横两条线,比如说我们说纵线啊,纵线来说,这个教材我今天要讲这个知 识,它从哪儿来,基础是什么,然后这个教材呢,它这个知识点呢,又要发展到哪儿去,那 么它在当中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就是整个的他在数学知识的系统过程当中,它是一个什么 位置,这个很重要,我管他叫做纵向的去理解分析教材,那么横向呢,就是说要进行对比,比如今天我用的是北师大的教材,那我可以看看人教版的教材苏教版教材等等,看看这些教 材他们在编排上是怎么样的。另外呢还有很多老师,参考一些国外自教材,像美国的啊,加 拿大的啊,日本的啊,这样来做一个鉴借,看看他们在这个教材的这个知识点过程当中,他 们是怎样编排的,来去理解这个作者的这个编排意图,所以我认为呢,读懂教材也是非常重 要的,那么最重要的我以为你是读懂学生,这对于老师来讲也是很难的,你要做教学目标的 确定,如果没有对学生情况的把握,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读懂,恐怕你这个教学目标就缺乏针 对性,缺乏实效,那么怎么去读懂学生呢,我在这儿也想举一个例子啊,只是从这一个角度 来讲啊,你看我们在做进行教学背景分析的时候,因为你想做教学目标,首先离不开的是教 材学生,对不对,我就以哪节课为例呢,我就以这个北京一师附小的韩玉娟(同音)这个因 数与倍数这节课为例,我们来看一看啊,这节课呢,我们就说从教材进行分析,从学情进行 分析,这两个角度,那么教材的分析呢,首先他把它这个要讲的这个知识,放在整个数学知 识的系统当中去找它的位置,然后呢,他又看看它的这个教材的知识点纵向横向是怎么样安 排的,它的这个位置是什么,这些我不再细讲,我只是讲他对学情分析。这段我们先让他过 去啊,他对学情的分析,他做了一些调研,那么对因数和倍数来讲,学生到底把握到了一个 什么情况呢,那么你要想制定这个教学目标的时候,你怎么去理解它呢,你看他提了这么一 14 个问题,你听说过倍数和因数吗?你是怎么理解的,请你举例说明。你看学生的回答的,我 听过,倍数因数,学生举的例子是什么,30÷6=5,这个5 就是倍数,他还认为倍数就是除 法中的商那么什么是因数呢,那么4×6=24,4 和6 就是因数,其实这个学生的反映情况也 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对因数倍数这样一个理解,我不知道瑞军(同音)你看完这段你 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有什么想法吗?

王瑞军:我觉得这个老师在设计这个教学目标之前,在设计这些课之前,对学生我觉得 是非常清楚的,他把学生的真实想法完全地展示出来了。

吴正宪:好,那么她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了,那么看到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这个一点,就是你能够诊断出这孩子现在是什么状态吗?

王瑞军:孩子目前对这个因数倍数的认识,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因数和倍数之间的认 识是存在着不同的。

吴正宪:多好啊,是吧,孩子对因数和倍数,首先来说它不是陌生的,他有经验基础,但是你说的非常好,那么他说的这个此倍数,非比倍数,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倍数的概 念,但是他有这个经验。但是这个数根本不是一回事,他在这个概念上和我们讲是两回事,另外呢,你还发现了什么呢,除法里有倍数,乘法里有因数。他是把倍数这两个本来是相互 联系的概念怎么样,是把它的分裂开,割裂开,这是孩子它的一个在认识上的一些模糊,那 么有了对学生的调研,学情这个调研,这里面有很多啊,包括你看这些调研的情况,我觉得 都反映出我们刚才说的这个问题,那么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首先我们一个结论,就是因数 和倍数学生并不陌生对不对,他既然不陌生,他有经验,第二点呢,他把这个因数和倍数孤 立开来,就是乘法和除法是两种孤立的运算,然后呢他是把它的前任之有干扰,就是刚才你 说的,此倍数是非比倍数,所以我们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是模糊 的,甚至是混乱的,你看有了对学情的分析,有了,对刚才我们教材的分析,包括对北师大 版和人教版她选择了两个教材版本进行分析。因此她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应该有她自 己的思考,那么她首先考虑到了什么呢,考虑到了三个问题,根据我们教材过去的教材是通 过那种逻辑演绎推理来提出这个因数和倍数的,是在整除的前提下,可是今天呢我们看到了 北师大版教材他是直观的操作,对吧,让学生呢,自己用12 个小方格来组成一个长方形,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况,人教版教材呢,它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一排有六架小飞机,两排有 几架,2×6=12,因为它就直接就给的2 和6 是12 的因数,12 是2 和6 的倍数,那么在这

样的前提下呢,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一个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实际情景提出的,一个 是通过直观操作来提出来的,可是我们的过去的教材不是这样的,所以她就提出来了,要把 15 概念阶式变逻辑演绎为操作建构,那么根据刚才的情况呢,她提出来了,把问题解决,便关 注结果,为对话生成,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学生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怎么让学生通过对 话来真正地理解,所以他就特别设计了,对话生成,另外呢她也知道这部分的东西是比较枯 燥的抽象的,那么怎么样去体验这个应用中去感受数学的美妙和神奇,那么有了这样一个思 考,才有他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因此这时候再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典 型的是知识,技能对吧,她的这个确认,怎么认识理解这个因数倍数。特别是怎么体会倍数 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她之所以制定这条教学目标是根据什么,一个是根据教材,我们看到了这个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技能的要求,那么为什么要体会,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 关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呢,就是因为他对学生情况调研的时候,他发现了学生的情况是模 糊的,是分割的,你看有了对教材的读懂,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读懂,才有这样比较准确的目 标的确定,接下来呢,他制定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活动建构自主探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那么这些的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刚才情况的这个因为这个具体 的情况而制定的,包括他看到的教材是比较抽象的,因此他怎么让学生去体会它的有趣,培 养学生的好奇心,那么通过刚才这个例子,我是想说什么了,你刚才问我教学目标很重要吗? 真的很重要。因为它的确是一节课一个单元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的魂,是吧,这个老师提 的非常好,就是你有了怎样的目标的确定,我就会沿着你的目标怎么样去前行,那么怎么样 来设定教学目标呢,你要提出一个依据的问题。那么依据呢,可能就是我们课标教材和学生 的实际情况,那根据这三点,我刚才呢,列了这样怎么样去根据学生已有的情况来设计教学 目标,重点谈到了这个学生,但是我想,第一个问题呢,最终我想说真是这样老师,你也什 么样的学生观,有什么样的数学教育观,就是你的理念是什么样的,你的教学目标一定就是 冲什么方向来的,因为你也看到了,有些老师上来就是知识点啊,就是你把这个知识掌握就 刑了,对这个技能掌握就行了,而对其他的方面关注的不够,所以我想呢可能老师的这个理 念,对制定目标有着这个非常重要的左右作用,因此呢,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重 要的,他在我们整的教学过程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是第一个运作咱们 就说到这儿啊。”

上一篇:4日月水火教案下一篇:重大纪念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