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

2024-05-16

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受“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教材观的影响,是以知识为本的,强调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继承、传授和掌握。

中学地理教学一向使学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什么时间”、“怎么样”、“为什么”等作为教学目标,“知道”、“了解”、“熟悉”、“理解”等是常用的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结果”,简言之即教学以“授人以鱼”为目标。开放式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本的。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它不再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开展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策略。开放式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的双基教学目标,为后一步教学打下厚实的基础。二是弹性目标,即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同学分别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三是发展目标,即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形式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目标层次。

所有“内容标准”都是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的。“获得”、“学会”、“尝试”、“运用”、“形成”、“增强”、“养成”等是表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行为动词,其目标指向是“过程”,可见教学目标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开放式教学能很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篇2: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

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形式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上述的三个目标层次。

篇3: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身已有常识,说出处于蒙昧状态的早期人类的世界观,体会人类认识自我的过程。

2.学生通过回顾必修Ⅰ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文本,归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原因。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能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作出一分为二的评价。

4.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举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

5.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比较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说出苏格拉底思想的进步性。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具体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的。笔者按照上面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在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进行评价时,指导学生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道德,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讲完后总感觉这堂课少了点什么,究竟少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少了“灵魂”和“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在“内容标准”部分又提出:“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加深对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对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评价时,应该看到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力争把“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纳入课标的东北师范大学周巩固教授指出:通过对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人文主义的内涵,并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学会运用人的理性。可见,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专家学者,都认为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人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思想启蒙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反思我上的这一节课,虽然说中规中矩,也符合应试的要求,但是没有体现课标的要求,课堂缺乏核心“价值”的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近年来一再强调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任老师说:“价值是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教学实践、教育研究的核心所在。”任老师还引用皮亚杰的观点———“教育,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连接双方的关系———把‘学生’和‘价值’连接在一起”,来说明“价值”对于历史教育的重要性。特级教师李惠军也强调历史教育必须要有“灵魂”,而“灵魂”来自于对历史教育“价值”的叩问。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在课程标准和唯物史观的引领下,追寻历史教学的“真实”,挖掘历史教学的“价值”内涵,让历史课堂闪耀“价值”追求的光芒。

有鉴于此,笔者对“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这一课的教学作了如下调整:

一、调整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身所学所知,说出世界不同区域的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体会人类社会早期的宇宙观、世界观。

2.学生通过回顾必修1的所学知识,并结合教材文本,归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原因。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评价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在当时世界的进步性,体会这一思想对后世的伟大影响。

4.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列举苏格拉底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能说出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体会苏格拉底及其思想对后世的伟大影响。

5.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能比较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

6.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史料,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体会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代世界的进步性及其对人的解放的伟大意义。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其核心与灵魂是体会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人文思想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凸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任鹏杰老师说: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就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资中筠先生在《教育与启蒙》的演讲中也说:“我们是处于愚民教育时间比较长的一个民族,所以启蒙的任务对每一个人说起来都还是很重要。……教育就是把一个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把一个原始的人变成文明的人。所以简单地来讲,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文明的人。”因此,只有牢牢把握课标,把握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让课堂教学目标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的引领,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受到思想和心灵的启蒙,让学生的学习与“价值”真正联系在一起。如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命感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才具有延续性和生命力。

二、调整教学环节

在具有“价值”意义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笔者对这一课的教学环节也作了调整,调整教学环节的核心是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角度积极肯定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让学生接受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和启蒙。

1.在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的评价上,坚决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方法,虽然符合应试的要求,但是没有价值观的渗透,起不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并且这种“各打五十大板”式的评价显然跟“课标”所倡导的“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是背道而驰的。只有全面肯定智者(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才能让学生知道古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最为显著的特点———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和从人的自然本性上得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发展成熟,构筑了以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和价值观念。学生也才会真正明白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世界独树一帜,站在了时代的高处,而且对后世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更对古代希腊“人”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这些思想会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们不能人为地加以放大,甚至花大力气去证明其不足之处,这样对学生起不到任何价值引领的作用。

2.摒弃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方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呢?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思想的基本观点。由于教材文本的表述比较简略,因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史料拓展,进行一定的补充,这样能使他们的思想观点更加丰盈充实,为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打下基础。第二,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主义思想的伟大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具体方法是: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对比同时代的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通过史料拓展的方式,补充有关积极评价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主义思想的史料,供学生理解和体会。

篇4:语文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合适度、呈现的时间与方式以及达成度等方面进行思考。

1.谁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到底谁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这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作出调整,这时,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应该有教师的预设,也应该有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生成。预设和生成的统一,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需要思考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否是教师独霸了发言权,有没有留出了解学生学情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没有参与到教学目标生成的过程中来。

2.教学目标是否合适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是否合适,这要根据文本内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来进行思考。比如,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学习这篇文章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符不符合教材编写者对这篇文章教学所进行的定位?是否与本单元的教学相符合,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不能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在思考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当,可以随时调整;如果在教学结束后发现失误,可以引以为戒。

3.教学目标呈现的时间和方式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是否需要呈现,呈现的时间和方式是否合适也需要教师加以关注。比如,有的教师,自己心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不呈现给学生或者不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可能会不明白要学什么,不过如果进行恰当的梳理、引导,学生依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伊始,明确告诉学生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应该学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但缺点是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节课中教学目标呈现的时间和方式,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来认真思考其恰当与否。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每节课上完之后,教师应该对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作出十分清晰、准确的判断。如果达成了原有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思考这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没有可资借鉴之处;反之,则要认真思考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二、反思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抓手,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评价的组织。及时认真分析、反思教学内容,无疑将使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使语文课堂学习更为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以从目标指向性、正确性、合理性、适切性、实效性几个角度进行。

1.语文教学内容的正确性

主要思考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内容出现错误,大多数情况是由于教师自身学识水平限制造成的。比如在电影《美丽的大脚 》中,乡村女教师将“千里迢迢 ”教成了“千里召召 ”;也有部分情况是由于教师备课不认真,上课缺乏应变能力所致,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劝学 》一文时,将作者写成了“司马光 ”,混淆了“主持编撰 ”与“著 ”的区别。仔细阅读课文,便可得出正确认识。

篇5: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反思

大二班 陈芳华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幼儿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围绕着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就是教育目标具体化的体现。因此,目标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够全面:只就学科提出单一技能目标或只有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目标。

2、目标界定不够清晰:常常在一条目标中会有知识、能力或是情感方面的,将目标融合在一起表述了,界定含糊不清。

3、主语不够统一:在目标中同时出现教育目标与幼儿发展目标,提法较乱。

4、幼儿能力发展目标较模糊:不能就具体的活动,清晰而明确地陈述幼儿应获得的某方面、某层面认知策略及能力的发展。

5、幼儿个性、社会性教育目标较笼统:虽然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在许多目标中有所体现,但陈述的较为宽泛,多为“培养兴趣”“萌发情感”等等。

二、“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学习心得:

(一)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方法

1、教育目标: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教师作为主体)

2、学习目标:从幼儿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把幼儿作为主体)

(二)目标的制定:

第一,目标的确立要在过程前完成。目标决定着过程,影响着过程。教师要明确目标是活动过程设计的依据,又是评价活动成功是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要本末倒置,先有活动,再写目标)。

第二,目标的内容要全面。要能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案例:“(谈话活动)美丽的临平城”从认知方面,老师提出目标是学习用完整的句子连贯叙述平谷的自然风景和城市建设,会用“有„„有„„”句式,从能力方面提出目标是学会基本的谈话规则,知道在不同场合会用不同音量和不同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从情感态度方面提出的目标是通过谈话,增进对平谷的的了解,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目标的内容包括认知、情意、技能三个领域

第三,目标主语要统一,表述前后要一致。可以是“教育目标”可以是“幼 儿行为发展目标”或是“评价目标”。但最好是以幼儿“行为发展目标”提出,这样有利于教师始终围绕“如何促进幼儿发展”来选择相适宜的教育策略与手段。

第四,目标制定要明确、具体: 介绍行为目标的三个要素:

★操作性动词,如“说出”、“比较”、“指认”等

★完成行为的有关条件,如用语言表达、还是用绘画、泥塑等方式表达 ★行为表现标准,即对学习结果的叙述(一般用“能够„”“会„”等表述学习的结果,而不用“学习„”)

第五,目标制定要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只有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因此教师要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现状及内在需要,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促进幼儿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水平过渡。

第六,目标制定要促进全体幼儿的发展。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需要和发展目标,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的发展,为了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心中应具有关于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的理想目标,应了解每个幼儿现实水平(这点应通过观察与过程性评估来实现)制定满足每个幼儿发展需要的目标,既目标应体现层次性。

第七,目标制定应体现学科的系统性、结构性。虽然当前幼儿园倡导的是整合课程,(主题活动)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但就教育现状而言,各领域学科的教学仍必不可少,而且儿童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更是与相关学科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具体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从所教领域出发,挖掘其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潜值。

第八,目标制定要适宜幼儿发展需要。一些教学活动及其目标是可以让孩子所接受的,但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势必要影响幼儿正常的发展需要。在幼儿期应让孩子有更多的、自主的、以游戏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从目标制定角度则更应考虑是否适宜幼儿发展。对幼儿可持续性发展是否有真正的价值。

三、我的反思:

若想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做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能力:

1、多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理论,使自己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对照科学理论,冷静审视、分析自己以往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改进。

3、通过教研形式,分析大量优秀案例,寻找制定目标的规律,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将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技能。

4、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制定认知、情感态度、个性、社会性发展目标,了解幼儿最近发展区,借鉴别人而非套用别人的教学活动。如教打击乐时,假如班上幼儿未形成良好的操作乐器的常规,在近几次的打击乐教学目标中体现操作乐器常规要求。

总的说来,作为一名新教师,通过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和实践反思,我对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我一定会继续学习,不断探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篇6: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过程的反思

摘 要:基于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通过设计并修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对该过程进行反思,初步了解了教学目标内涵并进行阐释,总结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反思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计步骤;设计原则

一、有关教学目标的内涵

泰勒提出行为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把学生学习变化行为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内在的建构过程,该过程难以观察,将这种学习结果的内隐变化通过一些具体的外显行为显现出来,对这些外显行为要求的描述即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能指导教学设计实践,能为教学方法、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最先关注的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之一。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

1.课标要求分析

包括重点概念、具体内容、活动建议分析。具体参考课程标准关于本节课具体的要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下简称本节)的分析为:明确“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这一概念。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属于了解水平;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属于理解水平;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属于探究水平;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的有关措施,属于操作水平。

2.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一般从本节内容的定位、本节重要性说明及本节课具体内容考虑。

本节分析为: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内容承接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后连接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初中生物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第一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实质,为本节重点,应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本上的介绍能够说出即可。第三部分是技能训练,重在训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学生分析

主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入手,可参考教材间相互联系和教育心理学知识。

本节分析为:学生学习本节前,已了解“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等内容,对光合作用有初步认识。思维上,初中生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要提供形象化、层次化学习方案。

4.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上述分析后,本节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1)准确地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正确地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够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分析给定的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的重要性,形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2)通过光合作用原料的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学者面对众多参考资料,有时参考资料观点并不统一,若参考资料观点有分歧,一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为准。

2.教学目标必须能检验

教学目标是要把学生学习结果的内隐变化外显出来,所以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就必须可检验,即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之后的行为变化能够确认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3.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

教师方面,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越具体,越能指导教师教学,教学活动更有条理,而且对于某个教学活动进行到哪一程度也有指导作用;学生方面,学习目标越具体,学习过程目标的针对性越强,对课堂的把握程度就越高。

4.三维教学目标表述ABCD四要素都要体现,缺一不可

ABCD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根据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主体是学生,表述中应避免“使学生”之类的词出现;行为动词的使用可参考课程标准中附录2;行为条件表述要准确表达出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表现程度要以能够检验的程度副词为首选对象。

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要设计好一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了解教学目标内涵的基础之上,按照一定的设计步骤,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不断地反思改正,才能设计出好的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7: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的揭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当然,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之新课程的初中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某些专题的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篇8: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

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一“目标/结果”观主要代表人物是布卢姆。1956年,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 到1966年的十年内,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初步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20世纪后半叶这50年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著作至少被翻译成22种文字。其间不断有人修订完善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最正式的修订工作是由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 (Anderson, L.W.)领衔的学术团队完成的。他们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 在2001年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修订版采用了“知识” 和“认知过程”二维框架。 知识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 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认知过程包括了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各自内部还有诸多亚类。其中,“知识” 主要用名词表达,“认知过程”主要用动词表达。《修订版》特别强调学习目标的基本表达式就是 “动词+名词”。

在教育领域专注目标分类并取得有效成果的教育心理学家除了布卢姆以外,比较著名的还有霍恩斯坦、马扎诺、彼格斯等。他们都强调学习要分不同领域、不同水平,不同领域、不同水平对表达的动词有不同的要求。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吸收了各家之长, 并结合国情,提出了自己的学习领域、学习水平分类。现将中外主要学习领域、水平分类比较如下,参见下表 :

从上表呈现内容可以得出我国新课程标准关于“学习领域”“学习水平”及其“目标动词”的三点认识 :

1.新课标主要划分出两个学习领域

我国新课程汲取了当代西方经典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将学习领域主要分为“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两个部分。“认知领域” 包含“知识”和“技能”两个部分,“情感领域”包含“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部分。在这种二级划分的基础上, 新课程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上表我们还可以看出,朱慕菊和钟启泉在解读新课标的时候,都是将“知识与技能”分出两个亚类,各自设置学习水平。对“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亚类处理有着不同的看法,朱慕菊保持情感领域下的两个亚类,“过程与方法”没有设置学习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设两个层级的学习水平 ;钟启泉则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域,没有再分亚类,共同设置了三个学习水平。

2.每个学习领域都有递进的三个学习水平

在认知领域,布卢姆分类学(修订版) 细分出六个递进的学习水平,马扎诺分出四个递进的学习水平,霍恩斯坦则分出五个递进的学习水平。我国新课程在认知领域分出“知识”和“技能”两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各自细分出三个递进的学习水平,分别是“了解”“理解”“应用”和“模仿”“独立操作”“迁移”。在情感领域,研究比较成熟的属于霍恩斯坦,他将情感领域的学习分为递进的五个层次。我国新课程在情感领域学习方面研究有所拓展,比较成熟的是钟启泉等的分类,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在情感领域,内部分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三个层次。

3.每种学习水平都有若干表达不同学习结果的目标动词

为了具体表达学习水平,新课程在各个学习水平下都列举了许多“行为动词”。高中数学、初高中物理、初高中生物、高中化学、 高中技术、高中艺术、高中日语等学科课程标准还对其各自使用的“行为动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或说明。从国际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发展史来看,比较成熟的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研究,代表观点就是安德森主持的布卢姆目标分类修订版中提出的“二维分类表”。这个表中详细考察了学习认知的六个层次发展过程,对每个过程内部的状态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精选了一系列“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目标动词,谓之“行为动词”。但是,《分类学(修订版)》是对布卢姆 “认知领域”分类学的修订,没有对《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心因动作领域目标分类》两本书进行修订,也没有在《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中融合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分类知识。 因此,“行为动词”之称完全源于对认知领域的划分。我国新课程的“学习领域”“学习水平”划分得都比较完备,关于目标动词,沿用了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的称呼,造成实际操作的困难,引起了一些质疑。实际上,认知领域主要是“行为动词”,而情感领域则主要是“心理动词”。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心理动词则难以观察、测量、 评价。鉴于此,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在涉及核心动词的时候, 就使用了“目标动词”这个概念。用“目标动词”取代“行为动词”这种做法值得我们采纳。

在教学实践中,一个目标动词的忽视、 误解,便会造成课标价值的失落、偏离。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经过10年的实践,于2011年颁布了修订稿 ;普通高中的修订工作目前也在紧张地进行中。课标编写组在义务教育修订版解读中总结了10年课标实施的五大问题 :1教学目标的膨胀与简化 ;2“对话” 的形式主义倾向 ;3综合性学习目标难以落实 ;4需要进一步重视学生读书与写字 ;5教师的语文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五大问题每一条都关系写作教学,其中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目标”与“教师素质”上。“教学目标”问题就是目标动词的问题。五大问题第一条就是“教学目标的膨胀与简化”,为什么会“膨胀”?因为目标动词不清,一线教师只得自由理解 ;为什么会“简化”?也因为目标动词不清,无法操作只好“追求及时性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应试的各种模板技巧。比对修订版与实验稿,我们发现写作教学目标动词几乎没有变化,因此,问题依然存在。

第一,单一哲学取向的教学论思想导致所选目标动词模糊,实际教学难以落实。

当前,国内外存在多种多样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理论,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依据哲学和经验总结所提出的理论,称为哲学取向的教学论 ;另一类是依据科学心理学, 尤其是学习心理学和实证研究所提出的理论, 称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哲学取向的教学论能对教育实践提供一般的原则性指导,许多论述反映了教育与教学规律,及时反映社会需要。但是,它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许多概念未经严格定义,由这些概念构成的原理含糊不清 ;二是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地具体指导教学实践 ;三是培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很慢。同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相比,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有如下优点 :第一,它的概念一般经过严格定义,这些概念构成的原理含义清晰 ;第二,学习论是描述式的,而教学论是处方式的,它明确告诉教师做什么和如何做,可操作性强 ;第三,用这样的理论培训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相对较快。

实践证明,广大教师普遍欢迎新课改的理念,但是,实践中最大的苦恼就是新课标缺乏“操作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在修订与审议工作说明中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为此,课标编写组在修订版解读中多次表态,修订的工作追求“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增强可操作性”, “努力使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安排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积极追求改善但是事实上依然如故的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依据单一的哲学取向的教学论。 纵观语文新课标,目标动词普遍是模糊的, 没有区分度。即使加上动词的对象、条件, 我们也没有办法“操作”。这方面,课标组选择了“认知+情感”的表达式,“学写”“力求”“进一步提高”等都增加了“梯度感”, 但是,由于缺乏概念的界定与分厘,仍然无法有效落实。

第二,“知识”与“技能”诸多目标动词概念不够清晰,导致实际教学无法操作。

鉴于人类对世界和人自身认识的局限, 诸多学习问题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例如先天智力的问题,情感学习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界对情感领域的目标动词研究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新课标大力倡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发了这一领域的三级学习水平,颇有创意。因此,目前关于情感领域的目标动词不宜追求“操作性”。但是,当前国际教育心理学界在认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明显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这方面的借鉴还略显滞后。

认知领域目标缺乏“操作性”,集中体现在“知识”和“技能”各个学习水平层级目标动词缺乏界定与分厘。以技能领域的“写 (表达)”为例,这是一个“迁移”层次的学习目标,是技能中的最高目标,也是写作教学最核心的目标,在两份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多达21次。但是,21个“写(表达)”, 无论出现在哪一个学段,几乎没有可见的层次差别。

有专家指出,在制定和表述课程目标时,要尽可能避免通篇只使用少数几个行为动词。 因为这样一来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相对来讲比较差, 容易导致教学活动变得单一和呆板,考试和评价很难把握一个明确的尺度。这也是长期以来教学大纲所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 在长期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设计中, 比较缺少明确的目标意识, 往往只使用了解(知道)、理解、掌握、运用等少数内省性的动词,至于这些动词究竟是什么含义和要求,没有明确的界定,使得课程编制人员、教学人员和考试编制人员在课程目标和学习水平要求上的理解常常大相径庭。由于这些动词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和考试评价时都只能进行猜测, 特别是教学人员和考试出题人员在课程目标的理解上的差异, 导致教学在难度上往往大大超过了课程目标的要求,从而走向了繁、难、偏、旧。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在课程目标中表述学习水平要求时,行为动词的选用要尽可能丰富、具体和准确,并且具有理解上的一致性。这一点,首先就要在认知领域的“知识”、“技能”这样有研究基础的领域先行解决,负责,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实践依然是充斥着混乱现象,教师普遍不作为,或者只走“应试”的“假大空”模式。

第三,同一学习水平下的目标动词缺乏连续性、发展性,造成学段间教学的脱节。

尽管课标编写组已经注意了学段素养养成的连续性,但是,十二年基础教育,在语文写作部分课标目标要求上有着明显的脱节。这种脱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隐性上的,诸多目标动词含义模糊宽广,致使学段素养要求缺乏区分度 ;二是显性上的,同一学习水平下的目标动词缺乏连续性、发展性。隐性上的上文已经提及,下面重点分析显性层面的脱节。

知识领域的“了解”层。“留心观察”作为一个认知过程的基础性知识,在写作教学课标目标动词中只集中出现在第一学段,其他学段再也没有专门提及。

知识领域的“理解”层。两份新课标理解层只有一个“积累”。第一、二学段没有 “积累”的要求,第三、四学段以及高中必修部分的“积累”都指向“写作素材”,没有发展性和区分度,高中部分在选修中有一个 “积累创作素材”的目标。

知识领域的“应用”层。知识领域的 “理解”、“应用”两个学习层次显然是从布卢姆分类法认知过程的“理解”“应用”两个层次借鉴而来,这说明新课标的“知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陈述性知识”,已经涉及到“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但是,正如上文分析指出,因为没有对新的“知识” 与“技能”进行具体科学的分厘,从而导致概念不清。这在“理解”“应用”两个层次中有明显的表现。两份新课标“应用”层面的目标动词除了第一学段外,每一个学段都有。 但是集中在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这个目标动词上。除去“使用”,课标写作部分知识领域非常重要的“应用”层就是断裂的。

技能领域的“模仿”层。就认知领域而言,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技能。因此,课程标准目标动词也集中在“技能”领域。“技能” 领域三个学习水平层次,“模仿”是基础,这个分类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遗憾的是, 课标写作部分对“模仿”缺乏研究,不仅呈现出来的目标动词清晰度不足,在这一学习水平的学段上也是断裂的。是不是“模仿” 只在小学低中学段需要?中学阶段是不是只有“缩写”、“扩写”、“改写”的“模仿”类型要求,而且只在初中完成?这些都需要作认真的研究才能呈现结论。

技能领域的“独立操作”层。“独立操作” 技能是“模仿”到“迁移”的重要过渡。这种技能不只自然科学研究需要,语言表达技能也非常重要。但是,两份新课标写作部分这个层次的学习技能非常单薄,只在小学高年级有一个“分段表述”的“表述”动词,此外就是部分学段关于“应用文”的体式要求。

技能领域的“迁移”层。“迁移”是写作技能之核心技能,最需要深入研究。上文分析“知识”“技能”概念不清的时候已经作了分析。这一核心技能的概念不清,缺乏合理、有梯度的分离,是导致中小学写作教学缺乏连续性、发展性的、学段分离的根本原因。

篇9: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 目标导学 教学模式 意义 操作程序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30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近年来,我们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构建数学“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及时的反馈矫正措施,辅之以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导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可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方式,让学生都能在目标的导学下开展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学习活动,有效解决统一教学与个别需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将反馈矫正与评价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和帮助,使教学成为学生认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让全体学生人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教学必须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的落实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利用情感等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导向下,积极主动地开展认知活动,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通过个体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我们把“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复习铺垫,激趣明标”“导学施标,导练达标”“当堂检测,反馈矫正”三个环节,下面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为例,具体说明这一操作程序。

1.复习铺垫,激趣明标

课堂教学中,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相关的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并对个别知识掌握欠佳的学生进行查漏补缺。在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及时引入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新知前,教师可设计以下的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算出它们的面积。(单位:厘米)

【补充说明:①长方形长20厘米,宽10厘米;②平行四边形的边长为20厘米,高为10厘米;③三角形的底边长20厘米,高为10厘米。】

(2)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通过这两题的复习,使学生做好学习新知的准备。接着,教师出示一个梯形(图略),并提问:“你能计算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想知道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如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了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可以运用已学过的哪些知识和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更会学习。

2.导学施标,导练达标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再广泛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给予评价、矫正,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采用下面几个步骤。

(1)自主探索。

学生带着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进行探索。如有的学生通过剪拼,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割补,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有的学生通过分合,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障碍或出现一些错误,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再思考、再分析、再探索。

(2)合作讨论。

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和不同的推导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正迁移。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省,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使全体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3)达标训练。

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后,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多样化的习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选编的习题要突出重点,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练习。

3.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这一环节的实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应先选取主要问题进行评价、纠正,使学生获得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或学生之间的相互分析来解决。同时,对已达标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辅导未达标的学生或给予更高的目标让其达到,从而使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此外,课堂教学中,形成性的目标不宜设置过多,习题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难易程度适当。一般由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一份测试题让学生限时完成,然后公布答案,统计结果。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师可设计以下一组测试题。

(1)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与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

(2)计算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

三、“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学生之间的认识水平是有差异的。这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如鱼得水,因为他们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较强,在“目标导学”下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较低,面对“目标导学”有点力不从心。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顾及不到后进生,那我们的教学仍旧是失败的。因此,在“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要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全员参与思考的目的,从而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总之,对“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因此,运用“目标导学”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既能优化教学环节,又能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谐统一,为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0:教学目标反思

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篇11: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

参加张掖市初中优质政治课比赛教学反思

张掖一中

张天满

这次我参加了张掖市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课题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题,防微杜渐。通过此次优质课比赛,我反思如下。

思品课课堂教学实践是发挥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教学过程应突出体验性、情感性、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突出情景化、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教学目标应达到课堂“四个维度”的定性要求,“力求科学性以求真,浸透思想性以求善,追求艺术性以求美,讲究有用性以求实”,在知识目标的解读与呈现时务求科学性,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是一门人文科学,而非“王婆卖瓜”,自圆其说,力求引导学生追求真知;在能力目标的培养和习得时务求有用性,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联系理论”,并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实用;让学生关注社会、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引导学生做品质高尚的文明人、知识厚博的现代人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人。而在课堂的结构和实践过程中则追求表现形式的艺术性,我大胆借鉴大众传媒中一些喜闻乐见的栏目形式,流行艺术的一些时尚元素,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鲜活素材,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来丰富我们的课堂表现力,以求真、求善、求实、求美的课堂实践。

在教学中,由于本节教学内容较少,课本主题内容只有不到200

字:“认识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围绕这一主题任务,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恶,知道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即筛查小恶。

2.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即扼杀小恶。

3.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和生活态度。即提升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我把这个教学目标形象地比喻为电脑的“杀毒软件”,并设置三个教学环节。第一步,让学生查找自己及同学身上从在不良行为。第二步,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青少年中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把小错小恶、违法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第三步,通过续写故事,明辨是非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存在于人们思想上的错误认识,才是最危险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能力。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相一致,紧紧围绕三个教学目标展开,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本次教学比武活动,我认识到那种为活动而设计活动,为制造合作探究的假象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花里胡哨,音乐、视频、小品、辩论各种手段齐上阵,课堂热闹非凡,学生顾此失彼,真真实现了多少教学目标,多少活动设计又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高效课堂又从何谈起。真真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的课堂。

这次教学比武活动也使我认识到,一堂优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

动,还应该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群体中每一个教师的批评和建议中都蕴含着思想的火花,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批判的拿来为我所用,为自己的教学添加许多鲜活而有用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师集体的作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使我们的教学更上新的台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对老师的新要求。

篇12:《新目标英语》教学反思

1.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著名心理实验之一)。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习英语,脑、眼、耳、口、手并用,这种集图形、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使学生自始自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易于接受、记忆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

2.制作适宜教学实际的课件。作为英语学科,课件的设计应从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出发,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且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篇13:教学目标的地理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师: (板书:平均数) , 今天我们来讨论与平均数有关的问题

出示:男生平均身高142cm, 女生平均身高140cm, 你们有什么想法? (师:故意设陷阱)

生:可以求出男、女生平均身高是多少cm。

师:怎么求?

生: (142+140) ÷2=141 (cm)

师:都同意这种做法吗? (生都同意) 今天就解决这个问题, 都做对了, 就可以下课了。 (师: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生: (沉思) 不会这么简单吧?

生:应该知道人数是多少。

师:补充上一个条件:一个运动队共10人?又该怎么求呢?

生: (又思考片刻) 不知道男、女生各多少人?

师:想一想, 设一设, 试一试。

生:得数不固定, 因为男、女生各是多少人不固定。

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计算各种情况, 并配合:这个线段区间图, 估计答案分别在哪个区间上。

140 141 142

生:讨论:当男生人数分别是2、3、4、5、6、7、8时, 平均数各是多少?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进行分组讨论, 效率高,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引导]

生:分组汇报自学的结果, 先估计所算答案在哪个区间上, 再列式分别是:

当男生人数是2、3、4时, 答案在140~141之间, 算式分别是:

(142×2+140×8) ÷10

(142×3+140×7) ÷10

(142×4+100×6) ÷10

当男生人数是5时, 答案是141, 算式是 (142×5+140×5) ÷10, 即 (140+142) ÷2

当男生人数是6、7、8时, 答案在141~142之间

算式分别是: (142×6+140×4) ÷10

(142×7+140×3) ÷10

(142×8+140×2) ÷10

[反思]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重点让每个学生说出答案, 在哪个区间上。这是教师在说课时阐述的本课保底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估算。即让学生看到题目, 不用计算就能根据线段区间估计答案在什么范围内。但没有引导学生观看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发现规律, 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两个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问题。求平均数问题最基本的保底目标不应该是正确估算答案的范围, 而是让学生在弄清求平均数问题的解题思路, 并利用线段区间图理解求平均数问题的本质, 最终通过分析观察引导学生得出求平均数问题的方法是用“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一基本定律。

2.对 (140+142) ÷2=141 (cm) 教师给予简单的肯定。其实对 (140+142) ÷2=141 (cm) 正确是有前提的, 即当男、女生人数相等时才是可以的, 但也应通过从:

(140×5+142×5) ÷10

= (140+142) ×5÷10

= (140+142) ÷2

推导得出, 如果直接列成 (140+142) ÷2应是错误的, 如果教师把这个推导过程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弄清来龙去脉, 体验错误的成因, 学生理解就深刻了, 也就不至于练习巩固过程中又出现一片错误。

题目:什锦糖每千克60元, 水果糖每千克40元, 两种糖合成一种糖, 每千克多少元?

生: (60+40) ÷2=40 (元) , 错误率达85%。

篇14: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反思

关键词:实践能力;知识渗透;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过程的进行,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也有些自己新的看法和反思。我们要及时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物理实验教学以及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师投入心血对自身进行思考和充实,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和专业能力。

一、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将物理用于生活,走向社会

在教学实践中,让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更多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习能力要求的内容。因此,在初中阶段,新课改要求初中物理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体现学生动手动脑进行物理现象观察方面。这样一来,学生出于好奇心和求知心,开始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进行主动探索,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更多的是体现了新课改下科学、物理、社会的主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每次课堂教学之后都布置很多物理习题让学生去熟悉课堂知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开始降低。因此,改变作业的形式能让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望增强。

二、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各学科知识渗透,让学习知识融会贯通

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学生学习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有关联的,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更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实践教学中,数学题目的理解上要运用语文中所强调的语句分析;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科的学习中也要求对相关学科的历史进行了解,这样在各科学习的思考过程中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让思路畅通无阻。例如,很多物理公式和物理单位是根据创造人的名字命名的,如,欧姆等。因此,将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有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新课改对于初中物理的要求还很多,这些要求也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去实践,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以致用;教师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渗透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二者共同努力,推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快速实现。

参考文献:

王一同.浅析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2).

上一篇:员工志愿辞职申请书下一篇:动态清零体现尊重科学个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