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设计综述

2024-04-26

教学目标的设计综述(精选8篇)

篇1:教学目标的设计综述

小学语文目标设计有效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广大教师要努力达到的“目的地”,是学生自我建构的终极价值。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大而无当的课堂教学目标俯拾皆是,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无法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不利于日后的教学评价。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作为课堂教学设计核心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期望达到的目标。

二、国内外目标教学研究概况

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的具体化、明确化的过程。教学目标有效性主要研究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的编写和教学设计中目标的应用及评价等内容。很多学者已对上述内容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研究重点主要是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目标的编写等。国外教学目标的研究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掀起研究的高潮,至今方兴未艾。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是教学目标理论的研究。对于教学目标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开始的(泰勒是从整体性出发研究教学目标的),他于1956年在纽约发表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一书,该书是布卢姆及其助手多年辛勤劳动的成果结晶,该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成熟。接着,其它学者相继对认知领域作了研究,如加涅认为认知领域主要由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组成;奥苏伯尔的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安得森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梅里尔的内容——行为矩阵理论等。这些理论为认知领域目标的设计提供了依据。除了认知领域的分类外,国外学者还对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人际交往领域的目标分类进行了研究。不过后三个领域的可操作性没有前者强,而且分类标准也比较模糊。我国的目标教学研究发轫于80年代初,兴起于1986年美国学者布卢姆赴华讲学以后,在山东、陕西、辽宁、重庆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展开了实验,并在思想理论、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较多。国内在目标设计的理论方面主要通过引进。在教学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的研究中,国内介绍和运用的最多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其次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此外还有梅里尔的内容——行为矩阵理论等。我国教育界在1985年引进了在国外已经流行了2 0多年的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此后掀起了研究和运用布卢姆分类理论的热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2]。布卢姆的分类理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1)分类框架合理;(2)认知领域的心理学假定具有前瞻性;(3)认知领域的分类具有可操作性[3]。但是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万能的,同样布卢姆的分类理论也存在他自身难以克服的时代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布卢姆认知领域的理论虽然是以能力为维度进行分类的,但是他却无法阐明能力的本质是什么;(2)一线的教师应用后认为,布卢姆认知领域从领会到评价这五类的分类的界限不明确,难以掌握和运用;(3)并没有提供和目标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不可能真正对课堂教学过程起到指导作用;(4)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还不成熟,可操作性较差;(5)比较适用于理科教学。加涅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其中智慧技能从低级到高级又分成四类: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据此分类,加涅将学习目标分成九类。加涅对目标理论的贡献之一是把认知策略单独列出。他的理论经实践证明是适当的,不过该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如:他运用“还原说”强调学习类型的分析,将复杂现象加以分解,但对于如何由个别成分合成复杂的心理能力却研究不够;他强调学习的顺序是由下位到上位、局部到整体,但有时学习顺序并非完全如此。

目标的编写主要有布卢姆模式、马杰模式、麦克阿瑟模式、格朗伦模式、加涅模式等。但用的比较多的是马杰模式和格朗伦模式。

大量研究表明:国内在目标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标理论异化严重,表现在目标制定主要为筛选服务,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而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提供保障目标有效落实的教学策略及评价工具,不可能真正对课堂教学过程起到指导作用。

三、本课题的创新处。

1、制订小学语文1-6年级各课的教学目标。

2、通过基于教学目标的反思,探讨保障目标有效落实的教学策略。

篇2:教学目标的设计综述

[摘要]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特点有:实用性、系统性、灵活性,并对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进行了区分。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含义

特点

表述

一、文献综述

我们小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选取了十篇有关教学目标研究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并对这十四篇文章进行了分类。

(1)教学目标的含义

吴红耘、皮连生在“试论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分类及其教学含义”一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是外在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

豆宏健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分类与表述”一文中提到: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马复在“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一文中提出: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者希望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李光树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一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先规定。

陶林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之前制定的,通过教学后学生可以达到并且能够用现有条件或手段测评的教学效果。它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

(2)教学目标的特点

冯艳在“复杂性科学视野中的教学目标“一文中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来看认

为教学目标应有如下特征:

1.主体性。教学目标系统中的主体是教师以及教育对象学生。2.整体性。教学面对的是一个“整体”的人,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3.开放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开放,不断的保持合作与交流才能促成教学目标的生成。

4.生成性。教学目标寓于过程之中,在活动中不断生成,一旦过程结束,目标自然达到。

5.创新性。教学目标的设立要强调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王积英在“浅谈课堂教学目标”一文中认为教学目标有以下特点:

1.客观性又有主观性。目标的制定要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要依据教材,同时又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预先确定的。

2.系统性和层次性。教学目标从大纲具体到某教材、某单元、某一课形成一个层进和细化的关系。

3.时限性。教学目标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成,否则会失去教学目标的效果。(3)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高艳在“论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一文中认为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①两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两者都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②两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区别:张国平在“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区别包括:

①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具体情况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而教育目的的涵义更多的是体现教育者的主观愿望。

②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达到的标准有具体的规定,指出要学什么,并明确通过何种学习方式,在什么条件下获得。而教学目的则比较抽象,它只给定了一个范围,不能体现评价标准。

③教学目标强调学习质量的到达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教学目的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教学任务,从内容出发规定教学内容,很少涉及学生学习时在做什么。

李如密在“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认为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有:

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方向目标,具有终极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达到的目标,具有程段意义

②教学目的是对教学的总要求,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只对特定范围的教学活动起规范作用。

③教学目的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和要求,具有主观性和指令性,在某一历史时期常常是相对稳定的;教学目标则更多的体现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具有客观性和自主性,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动。

二、小组观点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整理和小组讨论,我们小组认为:

教学目标的含义: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任务的一个预期标准,它是达成某一学习目标的评价依据,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的特点:1.实用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条件来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2.系统性.将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教学目标3.灵活性。教学目标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1.从制定的依据来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当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2.从所着眼的主体来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教学目标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

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

3.从二者所直接作用的对象看。教学目的只对教师的教有直接指向作用,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教学目标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有直接的指向作用,能使教和学目标一致,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4.从二者组合的结构层次性看。教学目的往往是孤立的、单一的结构,缺乏明确的层次与序列,因而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确定,只能取决于教师本 人的业务素质,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教学目标则将较为复杂的学习行为分 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的、序列分明的几个部分,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即通过对简单行 为的逐个实现达到对复杂行为的最终实现,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 的具体的指导作用,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对教育目标的表述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则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和技术,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表述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目标是用行为动词描述的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用可以观察的行为表述教学目标。在用行为表述教学目标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汇,如掌握、理解、知道等,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举出”、“写出”、“解答”、“举例”等,旨在说明做什么。(2)产生条件———行为发生的条件

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指出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所要求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去评定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如“按照已知条件”、“根据参考书”、“在三人一组时”、“按课文内容”等,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条件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情境、设备和工具的利用,手册和资料的辅助,时间的限制以及他人的帮助和合作等。

(3)行为标准———可接受的行为标准

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是通过学习测验的可以接受的一个标准,它使行为目标具有可测性的特点,如“90%正确”、“10分钟完成”、“字数达到500字”、“误差在2厘米之内”等,旨在说明行为有多好才是合格的。例如在英语课上,“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动词be的基本用法”就是一个含糊的教学目标,缺乏指导和评价意义。若改为“提供英文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行为条件),将文章中关于动词be的基本用法归类并说明特点(具体行为),做到全部正确(行为标准)”,则成为一个行为目标,具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意义。用行为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可改变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使之变得明确和可操作。

三、参考文献

篇3:教学目标的设计综述

关键词:机器视觉,图像目标识别,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

图像目标识别作为机器视觉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国防、医疗及日常生活等领域,比如农作物药物喷洒、工业自动化、军事侦查、医疗辅助及交通便利等。由于识别背景、环境及目标的复杂性,机器视觉图像目标的高效、准确识别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机器视觉如何高效、准确地识别图像目标,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

机器视觉的图像目标识别主要利用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即从大量的图片中学习后提取目标图像,并进行目标分类。与计算机视觉不同,机器视觉的图像目标识别更加注重实时性,所以其自动获取图像与高效分析图像的能力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机器视觉的图像目标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识别精度、识别时间及抗干扰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就机器视觉的图像目标识别方法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其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

1 图像预处理

图像预处理是对机器视觉获取的图像目标进行灰度矫正、噪声过滤等,使得图像目标中有用的信息更容易被提取。图像预处理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像预处理需要对图像进行平移、旋转和缩放等几何规范,使得图像识别能够快速、准确。同时,图像滤波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图像特征的状态下进行噪声消除,其可分为线性滤波和非线性滤波。与线性滤波相比,非线性滤波能够在去噪的同时保护图像细节,是目前图像滤波方法中研究的热点。非线性滤波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卡尔曼滤波和粒子滤波。卡尔曼滤波具有简单性和鲁棒性较好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跟踪。文献[12]利用改进的卡尔曼滤波提高了大气数据同化;文献[13]提出了无极卡尔曼滤波,使得图像更加精确。对于粒子滤波算法,还存在退化现象、样本匮乏及自适应粒子数量选择策略等问题,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另外,图像边缘是图像目标的一个重要区域,图像边缘检测技术对于图像预处理十分重要。文献[15]给出了多种边缘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最优检测技术的方案,文献[16]利用多尺度、多结构的数学形态对图像目标进行了边缘提取,稳定性更高。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图像预处理对于机器视觉的图像目标识别具有重要作用,其几何规范、图像滤波和图像边缘检测不断有新的方法被提出,目的在于提高精度和效率。

2 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是实现机器视觉图像自动识别与分析的重要问题,其分割质量对后续图像的分析具有重要影响。快速、精确地将特征目标从复杂的图像中分割出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图像分割可采用3种途径,即区域分割、边界分割和边界形成分割。图像分割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分割方法是阈值法,但这种方法适用范围较小、分割精度较差;能量最小化方法在过去30年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其计算效率偏低;基于图割的图像分割方法能够逼近最优解,计算效率高,但存在不一定收敛的缺点。

近年来,随着图像分割要求的精度和效率越来越高,基于混合方法的图像分割技术被提出,即集合多种方法进行图像分割,以获得最优的分割结果。这也成为机器视觉图像分割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3 特征提取

作为机器视觉图像目标识别的一个中间节点,特征提取对目标识别的精度和速度具有重要影响。从复杂的图像信息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对实现机器视觉的目标识别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不同分类方法,可将图像特征分为多种类型,例如可根据区域大小分为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根据统计特征分为矩特征、轮廓特征及纹理特征等。与全局特征相比,用局部特征在复杂的背景下对图像目标进行描述非常高效,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稀疏选取、密集选取和其他方法选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这3类方法都有一定的不足——对图像目标背景依赖性大,因此,采用多种描述子进行机器视觉的图像目标识别是一种发展趋势。

对于图像特征提取,不同的描述子不断被提出,其中,GLOH(Gradient location orientation histograms)和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描述子性能稳定,应用较为广泛;SURF(Speeded-up robust features)描述子在图像目标特征明显时能够快速识别,应用效果较好。除此之外,不变矩和导向滤波器在低维描述子中表现较好。

4 结论

篇4:数学三维教学目标研究综述

【关键词】三维目标 数学 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推行以来,教育者对其中所提出的三维目标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因此拥有不同的看法。其中重要的观点认为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同时拉开了对于三维目标讨论的序幕,对于三维目标的争论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三维目标是否具有创新性,三维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三维目标是否具有评价作用和三维目标能否整体实现[1]。随着新课改的步伐,各个学科也相应的制定了各科的课程标准,在其中也对三维目标进行了阐述与规定。从宏观的角度看学者对三维目标进行了争鸣,本文将从数学学科入手,对于数学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问题进行说明与论述。

知识与技能

(一)内涵

知识与技能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2]。知识是对现象和规律的概括,技能则是对行为方式的概括,是能够体现出知识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3]。进一步解释为,知识与技能是对学生内容和学习结果的概括,这一目标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4]。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所熟悉的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内涵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在技能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并且以此为基础,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学会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陈述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所涉及的行为动词水平的描述,必须要做到非常的精准,尤其是在教案中的体现一定要用词准确。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包含三个程度,而这三个程度中要求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最浅显的知道的水平中,用词就应该使用了解、知道等词语,那么学生就很容易的知道了这个目标要让他们做什么。理解水平中经常性的我们习惯使用的是描述这个词语,那么在教育教学水平中,我们经常性的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那么学生看到这个词语之后就知道背诵或是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三)落实

在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目标的统一,首先,第一步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实用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备好每一节课,要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教师在日常的上课过程中习惯会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那么学生一哄而就,就导致会有学生浑水摸鱼,不能够达到最终设置问题的目的。巧妙的设计问题,依据最基本的知识,提出趣味性和实际性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依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依据教材、参考书、练习册上所给出的提示,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新知识,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技能。最后,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实际的应用。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相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出来解决问题,通过实际应用巩固学生所学,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得数学训练多样化[5]。

(四)评价

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的主线,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根据知识与技能的内涵可知,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就是评价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运用,知识的获得与掌握程度,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测验和考试进行考核,可以定量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

总结

数学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必备的技能。数学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效落实数学三维目标,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好的联系到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有效落实数学教学三维目标是有必要性的。

在数学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无法有效的落实,各级教师也都纷纷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效果差强人意,通过学者的研究和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反思,归纳出影响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落实的一些原因:三维目标常被割裂,不注重整体性;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离;受中国传统应试考试的制约和学校师资的制约;最重要的是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知识量大,课时多,实际教学紧张,数学教师专注于追赶进度,没有精力关注三维目标;数学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的落实三维目标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数学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尤其是身处在第一线的工作者已经投入了自身的热情和精力,但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未总结出很多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探索。尤其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真正要想全面的完成数学三维目标仍是困难重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实现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需要,对于数学教学具有迫切性,这就增加了数学教师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负担,但相信在大家不断的努力和不断改进下,数学三维教学目标会更完善,更加有效的落实和产生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淑海. 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55-59.

[2]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2-67.

[3]张雷.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认识[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63-65.

[4]杨海渊. 有效领会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效益[J].你说我说,2012,(3):168.

篇5:我看-教学目标的设计-

我看”教学目标的设计”

盛玉珍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安排教学进程。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课堂的”指路明灯”,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精心确定好教学目标。然而,目前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却走入误区,主要反映出几个问题:

1、照抄教参。这部分教师对教材没有仔细的分析,以教参为本,照本宣科。

2、照搬课件。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教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网络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幸的是使教师愈加依赖网上现成的教案和课件,直接下载,直接搬进课堂,而对教材失去研究的能力,也让学生失去了新鲜的知识。

3、目标不明确。教师完全凭着自己对教材的粗理解,随意制定教学目标,而这样的目标往往没有价值。

4、没有目标。教师完全凭经验,走感觉,任性洒脱随意发挥,很难让学生有收获。

那么,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计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围绕课标进行

我们要充分解读课标,从而明确所讲内容要达到的范围和程度。否则,我们教学时要么信马由缰,要么钻进死胡同,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深不符实。

2、围绕教材进行

教师要通读、熟读、精读教材,明

确教材的丰富内容和深刻主旨,才能让自己确定教什么。

3、围绕重难点进行

我们在新授课中往往会犯一个通病,就是将课文的多个知识点在一堂课中全部呈现,这就是”面面俱到”, 一味求全,惟恐遗漏了一点。如果我们平均使力,每个都讲,那么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以是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

4、围绕学情进行

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认知水平、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从而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是具有策略性的和可操作性的,是有价值的目标,才能够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不断地求索,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狠下功夫,使之明确有效,给课堂带来更高的

效率,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收获。

第四组 四安中学 盛玉珍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安排教学进程。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课堂的”指路明灯”,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精心确定好教学目标。然而,目前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却走入误区,主要反映出几个问题:

1、照抄教参。这部分教师对教材没有仔细的分析,以教参为本,照本宣科。

2、照搬课件。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教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网络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幸的是使教师愈加依赖网上现成的教案和课件,直接下载,直接搬进课堂,而对教材失去研究的能力,也让学生失

去了新鲜的知识。

3、目标不明确。教师完全凭着自己对教材的粗理解,随意制定教学目标,而这样的目标往往没有价值。

4、没有目标。教师完全凭经验,走感觉,任性洒脱随意发挥,很难让学生有收获。

那么,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计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围绕课标进行

我们要充分解读课标,从而明确所讲内容要达到的范围和程度。否则,我们教学时要么信马由缰,要么钻进死胡同,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深不符实。

2、围绕教材进行

教师要通读、熟读、精读教材,明确教材的丰富内容和深刻主旨,才能让自己确定教什么。

3、围绕重难点进行

我们在新授课中往往会犯一个通病,就是将课文的多个知识点在一堂课中全部呈现,这就是”面面俱到”, 一味求

全,惟恐遗漏了一点。如果我们平均使力,每个都讲,那么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以是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

4、围绕学情进行

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认知水平、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从而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是具有策略性的和可操作性的,是有价值的目标,才能够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过程。

篇6:教学理念与目标的设计

教学理念就是教师的授课信念,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教师、学生、文本互动的内在规律的集中体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开展实施的方案和预定教学目的成果,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形成的原因,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可以说是课堂的双臂,如果说教学理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内涵,那么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之所以要开展的原因,即外延,二者就形成了理念下的目标和目标中的理念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设计应该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切不可“穿着新鞋走老路”,要摒弃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坚决杜绝形式化、没有实际意义的设计方式与方法,要注重与时俱进,符合大纲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手段新一点,方法多一点,策略妙一点”。

在设计教学理念和目标时我们不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前深入地解读文本。文本是课堂教学的主旨,虽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没有了这个例子,课堂教学也无法正常开展,所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显得十分重要。而文本的解读切不可单一,要深入,要多元,要穿越,要拓展,要注重教材的编排特点与学生年段特点相结合,然后始终围绕于教材这个例子展开教学。二是要设计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促进课堂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的形式多样,所以教师一定要设计好。例如“创设情境教学、投影、录音、录像、电视剪辑、电影资料、VCD、DVD、计算机……等”,如果有必要应该尽量把这些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由直观的感性认知尽快上升到理性认知,激发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让事半功倍的完成学习任务。三是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课堂教学不可形式化,不可满堂灌,不可把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装知识的容器,而是要注重有效的教学策略,注重课堂的有效性。设计时具体可以把握好以下这几点,(1)充分用好教材、创新拓展教材;(2)预设学生的学习能力,预设学生应该提出的问题和会如何解决问题;(3)设计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4)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5)教师正确定位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例】《杨氏之子》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设计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十课。本课是文言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课文主要讲了梁国姓杨的人家九岁儿子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对白话文很熟悉的情况之下,凭借以前所学知识的积累,结合生活实际,会读文言文(读时注意断句),读懂文言文,并能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话的精妙之处(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的话妙在“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先生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体现了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教学时引导学生把这些风趣幽默的语言运用到生活中,活跃交流的气氛。学情分析:

1、课堂教学分析:本篇课文是文言文,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由于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加之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差,有些学生学起来可能较为吃力,这也有可能导致教学课堂比较沉闷、乏味、缺乏激情,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课堂内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进行教学,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找到教学生长点,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憾。例如可以让学生“演一演”课本中的故事情景,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教师教学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自主探究,读悟课文,交流重点、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课文以后自行设计针对于某个突出问题的提示语和广告词。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五年级学生经历了几年的积累,应该有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积淀,也应该具备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悟能力。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字词之类的训练已不能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特别是在五年级下学期,是步入六年级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加大对学生句段篇的训练,加大对文章中心以及思想的理解,加大对课外拓展的训练,使其再大量积累语文知识,并能在必要时把这些语文积淀“厚积而薄发”,在实践运用中真正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3.学生认知障碍点: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9岁孩子的应答的精妙之处,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同,体会这个孩子应答的委婉和机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理念设计

俗话说“未成曲调先有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生活中与人打交道离不开说话,说话要讲究艺术,把话说得真切,能拉近人与入之间的距离,把话说得风趣幽默,能活跃交流气氛。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本课语言的精妙、风趣、幽默,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和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文言文,了解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和幽默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学习的同时,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升华和总结。

篇7: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素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 作者:王安琪 时间:2008-11-07 传统课程谈教学要求,新课程讲教学目标。我们知道,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教学要求偏于教师的教,是对传授行为的规定;教学目标偏于学生的学,是对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描述。但不论教学要求也好,教学目标也罢,它们都是教学结果的预期。我就以教学目标为例来谈谈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来说,既是起点,又是归宿,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走向、过程,同时也是教学活动效果的检测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尽管中学阶段的学科门类比小学多了许多,各学科教学目标的描述很难统一,但设计教学目标时,对目标的描述要有科学依据,要有过程性的特点,要便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这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所在。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课堂的教学目标或琐碎零散,或缺失学科特点;进入新课程的地区,有些课堂教学目标还有赶时髦、贴标签、泛人文化的倾向。鉴于此,本文就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素谈谈我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设计教学目标要有依据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重视以下三方面依据。

(一)学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大纲课标”)是国家为管理和评价课程而制定的,是确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各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教学任务规定为教学内容和要求,而课程标准把教学要完成的基本任务规定为“课程目标”。对具体的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分阶段说明,高中教育阶段进行分类别说明。课程目标中描述的要求,有些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有不少是根据当代教育学、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来的。将来的课标,经过实验修订会更科学。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能在大纲课标中找到依据。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我们制订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无论是传统课程的教学,还是新课程的教学,总是要用教材教的。用教材教什么?我们凭借教材教学科知识,教学科学习的方法,凭借教材让学生在学科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提高学科学习能力,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自然学科在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上比较明显,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要训练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的目标。而人文学科,其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则不够明显,特别是语言类学科,承载不了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就某一部分的教学而言,它涵盖不了课程目标的全部要求。但我们在分析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抓准教材的重难点,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落实“大纲课标”中相应的目标要求。

(三)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必要依据。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可能成为最好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也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由于学习主体主观因素、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等的影响,学习者个体在客观上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知识基础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智力开发上的差别。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扩大。所以,到了初、高中阶段,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现状。否则,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那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一个章节的内容,对一般学生,只要教学目标呈现出一般要求即可,对智力开发好、基础好的学生,教学目标就应当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样一篇文章,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目标也就不同。如杨绛的《老王》,对于初中生,其教学目标可为:学习底层劳动者可贵的品质;对于高中生,其教学目标可为:理解作者对命运虽不幸但坚守道德良知的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学习作者平等待人和自我解剖的品质(关于“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应该不同,同一个学段(或者同一个年级),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学目标也应当不同。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后,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所以,我们制订教学目标,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其中包括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

二、教学目标要有过程性特点

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有时段的,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学目标必须要有质与量的规定,要体现出过程性特点。所以,我们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要在整个学段中体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特点。

学科教学目标统领着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解。大纲课标中的目标要求是对某一学段结束时学习行为及其结果的规定与描述,平时教学(特别是起始阶段)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段结束后才用大纲课标的要求来衡量的因素。所以七年级与八年级、高一与高三的学生在阅读速度、解题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课时教学目标在整个学段中要能体现由浅入深的特点。学段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渐进的,有时为了实现某一目标,需要反复学习、训练。当然,这种反复绝不是原地重复,而是在另一高度上的反复与强化。对于教与学的内容与要求,在不同学段,其广度与深度不同,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其广度与深度也应当不同。

如落实语文“大纲课标”中关于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小学、初中和高中是不同的。同是初中学段,每个年级的要求也不同:七年级要求逐步做到“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八年级要求逐步做到“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九年级要求逐步做到“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兴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再如落实高中阶段语文“大纲课标”中关于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目标要求,要对学生3年中课外自读的文学名著有一个分阶段的整体安排。

新的课程方案把高中各学科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这在客观上已为我们高中各学科的教学作好了整体安排。在必修课程中,要保证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在选修课程中,则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倾向,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也要体现出过程性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要有学科特点

在基础教育初始阶段,学科教育的分类不宜过细。但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到初中阶段就逐渐分出学科类别来了,到了高中阶段分类就更明显了。因此,初、高中的教学必须要有学科特点。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必须重视这一点。然而,我们看到不少课堂的教学目标缺失了学科特点。如语文学科有教师这样设计《十八岁和其他》(苏教版高中必修一)一文的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2)通过多重对话,让学生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重视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学会敬爱父母,关心他人。

以上三点不像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其原因是没有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笔者原以为语文学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容易忽视学科特点,理科教学大概不会这样。可是物理、化学老师反映,这种情况他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会遇到。有的老师把某一章节有关知识的教学目标表述为“了解××章××节的内容”,以至于课堂教学成了科普知识的教学,没有学科思维深度的要求。有的老师把发现某定理的故事作为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以至于课堂上以此为中心,而把学科内容边缘化了。还有的老师把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当做情感方面教学目标的标签,课上并没有落实。其实,自然科学发展史中的故事不是不能出现在物理、化学课上,但它不能作为学科教学目标来对待。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是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缺失学科特点的教育也同样不利于人的发展,尤其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要有学科意识,每堂课都必须要完成本学科应该要完成的任务。

四、教学目标要有简明的语言表述

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都是预设的,统领所有的教学环节,明确学习任务,凸显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教学目标要便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应是对具体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抽象概括,其语言表述要有概括性、指向性和动作性。

教学目标表述的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内容及其特点要进行抽象概括,二是对教学行为过程要进行概括。曾有人这样表述《五人墓碑记》一文的教学目标:“本文开篇并未像其他传记那样从介绍人物入手,而是首先点明五义士的死因,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和作用?”且不说教学目标不宜用提问句式,也不说交代任务不明确,单就教学目标表述来讲,冗长琐碎,缺乏概括性。其实,以上要表达的内容可以这样概括: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先说明五义士死因,接着叙述就义经过,最后点明义举的价值。

教学目标表述的指向性要明确。教学目标说到底是规定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怎样的结果来,所以指向一定要明晰,明晰到好操作,明晰到能够以此作为依据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有动作性。既然是行为及其结果的描述,就应当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来表述。人文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尽量少用“体会、感受”一类的词语来描述,要尽量使用外显性很强的动词来表达。

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制订,可能会因人而异。要把教学目标设计好,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本文只谈了其中的一部分。但设计教学目标要有依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在整个学段中显示出渐进性、阶段性的过程特点,教学目标的内容及其表述要体现出相应的学科特点,这些大概可以成为大家的共识吧。

篇8:浅析政治教学目标的设计

1 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把握

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这个角度来说, 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将有助于老师设计教学目标。政治课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构成。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 应该以“学”为出发点, 以学生为行为主体, 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 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第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这项工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第二要注意把握学生个体差异。对整个班级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定位, 然后区分优生和学困生, 了解这两种学生的学习状态, 找出他们之间的差距, 根据其性格特点, 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做到心中有数而又覆盖整体。第三采用的方法要高效。在讲到社会责任感这一内容时, 可利用多媒体、视频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播放各类英雄事迹、周边的好人好事, 以及为受灾群众排忧解难、给山区贫困学生捐资捐物等等,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画面感受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起到内化的作用。

2 注重对过程和方法的探究

传统政治课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 老师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强调知识本身, 现在则要求老师把重点更多的放在学习的过程当中, 即要选择一个合理科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对过程和方法的探究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归纳出最佳的形式, 以指导下一次的学习。好的学习方法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多从方式方法的研究上入手。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把握教材,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 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 教师要认真通读、研究教材, 把握教材编写目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技能的要求等等, 在设计某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时, 分出重难点,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思考采用何种教学方式, 以期让学生轻松掌握该学习方法。另外要分析学生学习教材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让学生知道在遇到学习障碍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 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比较高的境界是直指人心, 触动心灵, 影响受教育者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会让学生情通理顺地自觉地进入学习、探究的专注状态, 学生会觉得学习不仅是乐事, 而且会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也能从中体验到教育教学的幸福, 政治课便会因此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迷人的魅力。

3.1 创设情境, 触及心灵

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比如, 在学习“商品和商品交换”内容时, 把现实生活中方兴未艾的“换客”活动引入课堂,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的商品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再如学习“货币”的相关内容时, 让学生结合网上购物经历, 知道要遵守交易规则, 重诚信, 讲信誉。老师讲得声情并茂, 同时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这种触及学生内心情感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3.2 理论结合实际

政治教学要强调政治课程的实用性, 让学生亲身体验、体悟所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内容时, 可以结合2012年全国人大会议的相关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 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更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关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甚至可让学生分别扮演人大秘书长、一般代表等模拟人大开会场景, 通过体验, 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样亲身体验所得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所得是完全不同的。

3.3 合作互动, 让教学生动起来

合作是互动的前提, 只有师生、生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 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 教学才能生动起来。例如在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分析菲律宾在我国中沙黄岩岛的种种行为。问题一出立马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 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然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在听取完学生的意见之后, 老师做总结性发言, 菲方的无理举动是在挑战我国的主权底线, 如果不接受我国外交部门的合理回应, 他们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整个课堂氛围被积极地调动起来,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实现了思想的升华, 有助于其世界观的形成。

总而言之, 政治课教学目标是政治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要保证一堂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制定好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达成。我相信只要政治教师怀揣爱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将教学思想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渗透给学生, 政治课堂必将是有所收获的课堂!

摘要:制定准确、规范、科学的教学目标将有助于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的教学目标涉及三个层面, 一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 二是过程与方法为保障, 三是情感态度为提高, 只有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才能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体, 并让他们学有所成。

上一篇:徐州游记范文下一篇:岗位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