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英语自主阅读教学论文

2024-04-25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英语自主阅读教学论文(精选8篇)

篇1: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英语自主阅读教学论文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及简要分析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几乎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限于对课文的“精耕细作”,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也通常只注重教材上的那些文章,很少会主动去找寻课外读物,课外阅读量普遍偏少,这样就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不快,阅读技巧掌握得很差。在阅读中,由于学生较多地注重语言形式,过分地注意细节和依赖视觉信息,这样只会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由于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就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学生等待的是老师的标准答案,不会去主动寻找相关信息,这又如何能适应现代社会及中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呢?

根据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去年我教初二英语,于是就对初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制定相应学生的要求和目标。我一共发放了150份,回收148份。问卷采用了不记名课堂即时完成的方法,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调查数据显示表明:

(1)在阅读兴趣方面,只有25.2%的学生表示了有较强的兴趣和信心,近4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动机来自于社会的要求,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强。

(2)有31%的学生认为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25%的学生认为阅读大量感兴趣的文章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这说明学生已经对阅读给予了一定的认可;

(3)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都来自于教师的讲授,只有12%的学生接受过阅读速度方面的训练;说明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还不强。学生的阅读方法单一,而阅读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学生的阅读量少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本身缺乏阅读兴趣,还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对此我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在阅读教学中的见解。

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四点策略

(一)分层结对,主体参与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叶圣陶先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因为,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要使学生能力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不可少。

在课堂教学中,就阅读结果,可以让学生经常进行分组讨论,抓住这三个学习时机:复习引入时,教学遇到难点、重点时和新课结束前。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发言、参与的机会成倍地或十几倍地增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和广处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将课后的常规阅读练习改为小型的竞赛,即可在作业环节中引入竞争机制,创设情境,提高成就动机,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来进行操作。为了充分调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考虑到高水平的学生不必枯守费时,可分为不同层次的赛题,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和兴趣倍增。

另外,根据英语学科特点,让学生变换参与形式,多进行各种各样的讨论。如课内自读课文,可采取学生分组设计教学方案,每组找一主持人上台讲课,其他同学补充,教师从旁引导,点拨,这种“兵教兵”形式,不仅使他们学得轻松,教得有趣,还能增强他们主动钻研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在创造与享受成功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此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英语学习自主性差的同学,由于“落后面”较大,再加上积重难返,这时候就有必要运用一些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同自己的“落后面”接触,正视自己的缺陷、弱点,这也将有助于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勤记词汇,勤读书

有句话说得好:“得词汇者得天下”。词构成句,句构成段,段构成篇,因此培养学生如何学会记单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于他们的阅读十分重要。在和学生谈话中我了解到,很多学生对英语单词只是死记硬背,当时记牢了,过后就忘,只知其形,不知其义,更别说去运用,渐渐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别提让他们去主动寻找阅读课外材料。根据这些情况,我暗暗对自己说,在教学中不要怕辛苦,要慢慢地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他们愉快主动地学。

如在教学一个新的模块时,生词量很大,很多是没有规律,而且也很拗口。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单词都是陌生的,不会读怎么去记,如果要让他们一下子全部记牢,他们只能记得一塌糊涂,越来越讨厌,一看见英语单词就头疼,这样只会导致恶性循环。单词记不牢,阅读又能怎么教呢?

于是在每天上课前,我把今天所要学的生词罗列出来,同时也相应的把这个词的词性和具体的用法讲清楚。还有一些比较难记的,较长的单词,就通过编故事,讲笑话,或是拆分单词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记单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我经常灌输给学生一种理念:不论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对记单词感兴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记忆方式,有时候学生还会找出一些更好的记忆方法,让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了一件乐事。单词记牢了,阅读也就有了基础,就可以开始点拨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技巧。

(三)激疑设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学生读书时,可以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要求,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细读:哪一句是重点句?文中写什么你弄明白了吗?边读边想边画标记。经常做这样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如在教学7B National heroes 时,1、Ask: What did he do?(让学生看图讨论,渐渐引导学生看图说句子,以此来导入新课。)

2、Open the books, 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these words.Zhan Tianyou is a(1)______.He was the(2)______of a(3)______ in the mountains with many(4)______ and(5)______.The Chinese(6)______ wanted a Chinese engineer to(7)____ it.They didn’t want(8)______engineers.There’s a(9)________ about him in Badaling.It’s a very(10)________ story.(让学生独立思考,做题中老师可以一边走一边指导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时地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

3、看完课文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Do some exercise:

1.What did Zhan Tianyou do?

2.When did Zhan Tianyou die?

3.Where did the railroad start?

4.Where did it finish?

5.Why didn’t the government want foreign engineers?

6.When did Zhan Tianyou work on it? 7.What did the Chinese do when he died?

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并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每一个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之后,不管对错,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并且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学生每一次的开口表达,都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时机,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才有兴趣去学。在一堂课中,老师要善于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发展与提高。其实每一个人在内心都希望被关怀,被鼓励。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上,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勤学苦思,质疑问难

有人曾说过:“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么,教师就应该先从自身做起,用关怀的目光,鼓励的言语去肯定,激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教学中要有民主气氛,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才可以共同研究、探讨问题,学生才敢质疑问难,教师每节课都要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和机会。怕老师或同学讥笑往往是学生不敢大胆发言的原因。因此,要鼓励勇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教育学生不要讥笑他人,哪怕提出很简单、甚至是可笑的问题也不能讥笑。提出问题总要比不提问题好,是学习动脑的表现。下面我节选了在一次考试中学生的一些错题:

Tom is the son of a farm owner.One New Year’s Day, when he was 15, his father 1_____ him to work on the farm for one year when he was free.Tom was 2_____ with his father’s idea.“That isn’t my job.I have 3_____ schoolwork to do.” Hearing this, his father said, “I promise(许诺)to give you the best present if you 4_____ finish one year’s work.” Tom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5_____.()1.A.asked B.let C.made

()2.A.happy B.unhappy C.excited

()3.A.much too B.so little C.too much

()4.A.shall B.must C.can

()5.A.said B.answered C.agreed

完形填空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运用和阅读分析能力,也是分析性阅读教学的重要体现。如:第一题,有些学生会选择B或C,这是由于对词汇理解较少,句中有to则应选择A,而let或made 后面跟的都是动词原形。第三题,too much 和much too 学生很容易混淆,这时候可以叫他们相应的判断方法,much修饰不可数名词,而too修饰形容词,而文中homework是不可数名词,因此选择C。这些题目对于我们教师来讲,也许十分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英语知识和词汇还不够丰富,本身处于学习运用阶段,产生这些问题都十分正常,所以只要有学生提出问题,哪怕再简单,都要鼓励和表扬。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可以选择性地找一些趣味性强的、时事性新的、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这也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性的提高。

三、效果评价

通过近一学期的操作实践,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他们会主动的去预习新课,记新单词,寻找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些改变让我感到欣慰。

在课堂教学中,这几个方面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师生角色变了,课堂结构变了,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了;

(2)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显著提高,提问的创新性也明显增强,回答问题能够理直气壮了,偶尔也不乏幽默,课堂气氛活跃了,充耳不闻的人少了;

(3)教师也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教出了感觉,教书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乐在其中。

篇2: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英语自主阅读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即语文阅读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但只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就现在使用的教材来说,如果只让学生把语文书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那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能力训练是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

关键词:阅读 教学 课内 课外

正文:课外阅读既能让学生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来充实他们的头脑,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又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没有课内语文阅读的基础,就根本说不上在课外阅读方面求发展。怎样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课堂中积淀有效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如同金钥匙,有了好方法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不思考等于没有阅读,所以,我要求学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这一习惯,我一般采用这两种方法让学生进行阅读:

1.自己阅读

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配合课内语文学习,从课文体裁、题材、内容及写作方法等方面考虑,让学生读一些文学名著。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还要指导学生去领略名家的风采、去收集整理五花八门的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保证学生充分地读,以读促读,以问促读,以境促读,以思促读等,使他们的阅读循序渐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2.集体阅读

学会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集体阅读的形式我主要放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方法是,初期,老师领着孩子去试着欣赏中长篇故事性读物。老师读,学生听。老师朗读之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感悟、思维、总结能力,还学会了怎样去阅读较长的文章,怎样理解较长文章中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情感。

二、在教学中打通课内外有效阅读的联系。

1.课内促课外

以课本内容为基点向课外延伸的阅读,系统的课本学习,可建立知识结构;广泛的课外阅读可扩展知识的领域。其具体方法是:运用“课内学一篇,课外带几篇”的方法,学一篇带动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如:教《买火柴的小女孩》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选》。在教学完古诗后,可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教学《一夜的工作》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周恩来》;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普读物等。这样以一化

十、以十化百的做法,可以打通学生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渠道,使学生走出狭小的教材阅读圈,徜徉于广阔的文学艺术殿堂。2.课外助课内

有句话说“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为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我首先从兴趣出发,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每天记录读书篇目,积累好词佳句,写下自己的感想体会。对于此项好词佳句找的好的,阅读感悟丰富的孩子我在全班表扬并展评该生的作业。让其他学生效仿学习,培养感悟力。随着阅读内容的丰富,学生每次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读悟基础之上,而是要让每一篇文章都要有所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设计了表格,要求学生把学会的生字或想巩固的生字写下来,想积累的句子(可以是优美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写法上有特点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写出喜欢原因,从文章内容带给你的感受、启示写自己的收获。并对阅读的内容也进行了统一要求(1)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2)选择名家名篇的一组文章,以此来感悟名家的写作风格。(3)阅读文章要具有时代特点,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点。这样便于老师的检查,督促。培养让学生会读书善读书的能力。

每一次的阅读交流孩子们都会在不同程度有所收获,或思考深入,或内容充实,为了让每一次的阅读交流评价更有效,让每次的交流成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助力器,我又在表格上补充了“我运用到了哪些课本上学的知识,做题时我注意培养了自己哪些学习的好习惯?”“交流后我的收获是什么?我打算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的阅读反思,形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一位学生写到“阅读这篇文章,我翻阅了一些课外书籍和上网查询了资料,了解到许多课外资料,利用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更好地理解文章,比以前更快更深地了解课文。”“以前我读文章理解句子时,只是集中理解一处地方,只能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现在是通过理解句子中的每一个词来理解句子,使我更深入地读懂文章。”“ 我认为我的阅读习惯较好,阅读时,如有不认识的字我会查字典,并把拼音注上去。读的声音也比以前大,读书较有感情,轻重、快慢、停顿掌握得也比较好,但就是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要表达的含义。我会加强的。”

三、在生活中有效阅读得益于课外。

1.阅读“自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父母要把读书的概念放大,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才是教育的源头。一家人外出旅游时,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把眼前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日出日落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让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学艺术就在我们的身边,又能让孩子体验书中的意境,重新认识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燕子要迁徙?这些大自然的疑问,都值得孩子们去研究。

2.阅读“时事”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年大庆、云南干旱、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在生活中有效阅读得益于课外。

四、在活动中深化课外阅读

为了更好的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举与爱好,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自我的机会,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提高阅读效果。

1.课前5分钟。把说话训练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这项课前热身运动最适合中低年级,孩子们最感兴趣。让他们把看过的书介绍给大家,形式可以多样,如:“最近我看了《十万个为什么》,我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我阅读了《安徒生童话选》我想讲其中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我看了这本书,最喜欢书中的一个角色,我表演给大家看„„”,“我这里有一本书《神笔马良》里面的内容真精彩„„”。

2.指导读报、剪报、贴报。在指导开始读报时,教师向学生介绍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如《小学生周报》、《作文园地》等等,然后向学生介绍报纸的标题、报纸的内容,报纸上逐版材料的安排等等,使学生渐渐学会读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读报技能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布置学生做如下工作:(1)剪报贴报:按一定的题目选集并剪贴材料,如关于国内外时事,关于学校的学习生活、少先队员的生活等等。还可以按学科进行剪贴分类,如语文类、数学类、社会类、自然类等等。(2)根据剪报,组织小型的剪报报告会。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是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有效阅读的无穷乐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课内外阅读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课内阅读教学是主体,课外阅读是它的延伸、拓宽和深化。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双轨并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赋予给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双翅,让他们能够在文字的天空翱翔。

姓名:顾志强 性别:男 年龄:28 学历:本科 教龄:6年

职务:教导处副主任

篇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英语自主阅读教学论文

关键词: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建设,主体兴趣,综合素质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所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而高校写作精品课程建设要提高教学质量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长期以来学生通过写作课学习, 实际写作能力提高不大。究其根底, 造成制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是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教学理念不正确, 多数教师“以讲为主”;其二是没有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体系;其三是缺少保障学生将课堂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的渠道和平台。因此, 要提高高校写作课的教学质量, 我们必须变革现有的写作课程体系, 从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出发, 根据学习写作的规律, 重新定位写作课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把写作课定位为“技能课”;把写作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既要讲解写作理论知识, 传授写作规律, 又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双重教学目标;实现写作教学由“以讲为主”到“以写为主, 以讲促写”的转轨。其中, 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中致力于改革突破狭小的课堂教学, 确立课内外教学一体化的大写作课堂观, 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 它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各类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发挥, 灵活运用知识, 在实践中获得‘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智能, 最终实现素质全面提升”。[1]高校写作课特别需要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 这是因为写作课的第一课堂教育固然重要, 但课堂教学标准化、专业化和集中化特点解决的主要是学生概念界定、写作方法规律、文体特点等理论认知问题, 无法确保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所必需的、大量的实践空间与时间。而相对于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目标导向隐含强制、内容广泛、组织机制灵活、时空开放、选择自主、效益综合”, [2]更适宜于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突显个性、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平台。因此, 和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相比较, 高校写作课发挥第二课堂对写作教学的补充延展作用和实践自主的育人优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昆明学院写作课自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以来, 致力于写作第二课堂的建设, 遵循写作活动规律, 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课内外教学一体化”的先进教学理念, 实践“以写为主, 以讲促写”对提高高校写作课教学质量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建设应突出原创为本的专业特色。目前高校普遍由共青团组织负责指导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多被定位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重在宣传效果和呼应团委主流文化。与此不同, 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应以专业课程建设为出发点,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综合文化素养为目标, 侧重于学生的个体素质培养, 专业能力拓展, 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 彰显活动的专业深度、层次高度。

写作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写作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创造力的重视和培养, 因此, 在写作精品课程程第二课堂建设中, 突出专业特色就应坚持原创为本。如我院写作精品课程举办的原创戏剧小品表演大赛、原创诗歌朗诵比赛、原创歌曲表演、原创电视剧拍摄等系列活动。2008年的原创戏剧小品表演大赛, 参赛的四个剧目:主流正剧《支教日记》, 伤感言情剧《红丝巾》, 时尚恶搞剧《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歌舞剧《五彩青春》, 各具艺术风格的剧本都出自学生原创;2009年原创电视剧《父亲的鸟》从剧本创作、导演、表演、拍摄都是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原创过程中亲身经历了作品由写作到改编再到演出的全过程, 切身体会到创作的甘苦, 加之专业老师有的放矢地指导,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能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建设要凸显学生写作主体地位。写作是以写作主体为矛盾主导的活动过程, “写作主体的教养、思想、感情、知识、智力、能力等对写作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写作产品的质量, 首先要提高生产者的素养”。[3]在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建设中写作主体的重要地位体现为: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这其中有两层含义:以学生为活动内容的主体;以学生为活动建设的主体。

一、从学生主体兴趣出发确定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

写作动机是写作主体展开写作活动的前提条件, 作者的创造精神决定着写作活动的成败以及写作成果的优劣。第二课堂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丰富性使其在激发学生创作兴趣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具体操作中, 由于“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爱好、特长及相应的发展水平的成员构成, 具有共同价值目标的活动群体, 是大学生群体组织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群体的兴趣趋向”, [4]因此, 在坚持教学内容为导向的前提下, 可以依托现有学生社团, 确定活动内容。如我院写作精品课第二课堂依托“枫华诗社”举行“原创诗歌朗诵大赛;依托“大地话剧社”举办“原创戏剧小品表演大赛”, 依托传媒协会开展“网络作文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兴趣内趋力, 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接受历练, 建立起了良性的写作学习机制。

二、以学生为第二课堂建设主体, 培养其综合素质

学生作为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的建设主体直接参与到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 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展, 不仅专业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而且在协作沟通、应变自控、组织管理、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长足锻炼。

写作是个体性的创作活动, 特别重视写作主体的动机激发和素质培养, 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够最大空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学生个性”。[5]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建设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符合写作教学规律, 是第一、第二课堂一体化, 实现写作精品课程育人目标的必要前提。

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建设要注意写作客体的导向性。写作客体即写作的对象或写作的题材, 它吸引、感召、暗示着写作主体的创作活动。为有效地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延展、补充作用, 写作精品课程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目标隐含强制的特点, 将写作教学重点作为活动导向, 寓教于乐。

我校写作精品课程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精心策划大型活动, 如为了激发学生诗歌写作热情, 提高朗诵能力, 举行“原创诗歌朗诵大赛”;为了结合戏剧创作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举办“原创戏剧小品表演大赛”;为了鼓励更多学生了解并参与到数字时代的新型写作, 举办网络写作大赛……这些活动规模大, 影响面广, 成果突出,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使学生在表达、竞争、策划等方面受益匪浅。

另外, 还可以大型活动为契机, 将教学延伸到常规活动中。在大型活动的筹备过程中, 与大型活动主题有关的系列常规活动就会紧锣密鼓地展开, 如在“原创戏剧小品表演大赛”之前, 以班为单位选拔参赛选手, 在全系范围内征集剧本, 演员海选等常规活动纷纷展开, 将第二课堂的教学补延效应, 尽可能地普及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以教学内容为活动导向保证了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相互补益, 大型活动的辐射作用, 进一步促使更多学生按照活动组织者预设的目标, 在参与过程中实现知行结合。实践证明, 大型活动导向化, 常规活动系列化, 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对于落实并普及第二课堂教学效益非常有效。

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建设要注重反馈评价。在写作系统中, 反馈是评价写作效果的重要途径。在第二课堂活动中, 反馈评价代替教师课堂专业指导, 成为写作主体调整写作策略, 提高写作能力的凭依, 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有三个反馈评价渠道。

(一) 具备专业高度的活动点评。

在第二课堂活动的最后环节应安排专业教师, 最好是专家结合活动内容作专业性点评, 如原创诗歌朗诵比赛侧重于评价诗歌意象的选择、诗歌韵律节奏的安排等;原创戏剧表演大赛侧重于评价剧本情节、人物塑造等;网络作文大赛侧重点评文本的分层写作和多媒体运用及图文配合等。专业性质的点评区别于观感式点评, 需要对作者的创作能力、写作风格, 作品的文体特色、艺术水准等作出有针对性和拓延性的评价, 对写作主体今后的提高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是以专业高度的反馈意见对作者进行专业指导的形式, 符合学习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知规律, 是保证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二) 权威方式的奖励认可。

将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院、系开展的主流活动平台, 如我院写作精品课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社团文化节时举行“原创戏剧小品表演大赛”、“原创诗歌朗诵比赛”;在“纪念一二一运动大学生演讲比赛”前开展演讲稿征文大赛等。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个人才华的展示能够被院系甚至省市级别的权威方式予以认可, 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其就业竞争实力都有帮助。

(三) 写作成果的物质呈现。

成果展示是将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活动成效加以物质化的呈现。如“原创诗歌朗诵大赛”、“原创戏剧小品表演大赛”后, 我们将学生的原创诗歌、剧本结集, 印刷成册;将现场表演录制成DVD上传至精品课程网站;“网络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制成名为“网络霞光”的光碟, 配套的刊物即将公开出版发行……这些成果不仅记录着写作精品课程开展第二课堂的成绩, 更将作为值得共享的教学资源,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前以讲为主, 狭隘固有的课堂观已成为制约高校写作精品课程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而凸显专业原创特色, 以学生为主体, 注意教学导向作用, 注重反馈评价的写作精品课程第二课堂建设, 对于建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大写作教学观, 落实“讲练结合, 以练为主”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 2009, (18) .

[2]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8) .

[3]尹相如主编.写作教程[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4:164.

篇4: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16-02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提出:“要把推进儿童阅读作为自己的份内职责。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建议课堂教学、儿童阅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抓出实效。”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还需要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巧妙地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有效结合。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是有限的,那么,怎样才能使二者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呢?

一、湖光秋月两相和——从课内巧妙延伸至课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然后巧妙地着眼于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更为阔的课外空间。

1、从一首古诗到一组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常搭设“跳板”,在学习课本的古诗之后,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倡导学生多积累古诗。如:在教学王昌龄的《出塞》一诗后,让学生去朗读、背诵“边塞类”的其他古诗,如杜甫的《前出塞》、卢纶的《塞下曲三》、王之涣的《凉州词》……待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后,再引导联系(出塞》中诗人的情感,来理解其它古诗的诗意,感悟诗情,举一反三,水到渠成。

2、从一个人物到一类人物

教材中有许多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教学中不仅要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品质,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去阅读与文中人物类似人物的生平或事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一文后,我请学生课后搜集周总理的故事读一读,并在班上举行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争着上台讲述周总理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对人民的高度负责,更从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一系列故事中,走近总理,了解总理成长轨迹,在丰厚的人物故事中受到启迪。

3、从一篇课文到一部书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背景,有的是一本书中一个精美的片断摘选,有的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编成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安徒生童话》, 学完了《猴王出世》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西游记》,学完了《景阳冈》一文后,我让学生去阅读《水林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墙内开花墙外香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所以学生能否从课内走向课外,能否以课外促进课内,阅读的兴趣和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

如:巧用故事设置悬念,讲与课文或作者有关的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极佳方法。因为小学生对故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当孩子们专心听讲,被故事情节吸引时,教师可以戛然而止。例如: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梗概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法,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感受中,体验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从而主动去阅读整本的《鲁滨孙漂流记》。在教学那一篇课文后的一个月中,学生中掀起了一股《鲁演孙漂流记》阅读热潮,学生几乎人手一本,课间的谈论也离不开书中的情节。这种效果比老师任何说教都要好。

2、巧用精读和略读

一个学生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一而精读和略读是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名篇名著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时,为了增加阅读量或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就要求学生“走马观花”式地阅读,这样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不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或精读,或略读,或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让我们走进人教版第八册《花的勇气》一文中感受教师引导的精妙吧!

板块一:整体感知内容,聚焦“震惊”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纲,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维也纳之行,情感的一波三折。(出示:失望一吃惊一遗憾一惊奇一震撼)

(3)课文中围绕花写了几个场景?

板块二:围绕描写花的画面,体味文本语言之美

(1)品味“草下藏花”的画面,感受花儿的力量积蓄之美!

(2)品味“花的原野”的画面,感受生命绽放的绚丽之美!

板块三:拓展“震惊”,升华感情

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花的勇气》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三、五 月的圆面同样令人震撼,教师出示冯攀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这些带着生命思考的画面。

略去了精雕细琢,略去了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紧凑。这样,学生就获得了.单元知识点训练的机会,获得了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得了课外阅读的空间。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开展活动,体验阅读乐趣

课外阅读课内交流,非写不读。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读书后的成果与收获。在学生个体自由读书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享受阅读,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我们班的读书活动大致分为“读书笔记展评”、“班级主题读书活动”、“古诗文诵读活动”三种类型。

1、读书笔记展评

“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好词佳句,把它们摘抄下来,长期坚持,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运用于平时交流与习作中,提高了学生的日语交际与作文的能力。通过班内展评的形式,促进了学生摘抄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每周或每月在班内举办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读书的内容、看法或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但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分享课外阅读的收获,而且能够于无形中促进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良好习惯。

2、班级主题阅读活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不能忽视老师对学生阅读的引领。特别是面对琳琅满目的书,学生们选择起来也觉困难,我通过开展“诵可亲的经典、读有趣的名著”班级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去读有益的书。活动前,我精选一批适合各年段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完成对书目的阅读。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变得富有针对性,便于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组织了“走进经典名著””知识竞赛和读书会等活动,将读书的过程深入化,促进学生读书有所得、读书有所获,变“走马观花式”地读为“用心用情用脑”地读。

3、古诗文诵读活动

古诗文诵读作为书香校园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学校读书教育活动的一个特色。根据学校统一规定的备年级诵读篇目和古诗文诵读考核评价标准,我在班级中自行进行了“古诗文考级活动”。考核分两种形式:全班同学现场展示、个别同学的抽签背诵。同时为配合诗文诵读,我们还组织开展“诗情画意满校园”活动,活动将从“古诗书文书法比赛”、“古诗文配画比赛”、“改编古诗文(诗文故事、诗文改写”、“给诗文配乐”几个全方面展开,在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上,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篇5: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英语自主阅读教学论文

下面,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我是如何布置语文课外阅读作业的。

一、着眼学法, 顺势迁移

学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要让学生“学会”, 更要让学生“会学”。在阅读教学中, 无论是理解词语、品味句子, 还是感受段落, 都应该重视学法的迁移, 由扶到放,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样, 在作业布置环节, 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总结本课相关学法, 顺势迁移, 指导学生完成课外的阅读任务, 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根据探究话题, 一脉相承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脚踏实地、训练到位, 还要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登高望远。这时, 根据课堂探究话题, 选择与文本中心一脉相承的文章、书籍推荐给学生, 让学生课内外联系, 读出感受, 体会思想, 加强情感的熏陶。

教学《黄河的主人》时, 我依据作者叙述的顺序, 先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惊涛骇浪、羊皮筏子的又轻又小、“我”的胆战心惊、乘客的谈笑风生, 再感受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明白课文运用了侧面衬托和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艄公的主人精神。在此基础上, 布置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大自然的主人》和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看看书中的主人公是什么的主人, 他们是如何成为主人的, 作者是如何表现他们的主人精神的。

2. 据学习步骤, 举一反三

我在教学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 采用了互动对话的教学方式, 在学生读通读顺古诗的基础上, 一边引领学生品词析句, 一边启发学生梳理学习方法。一课终了, 学生看着板书, 自己总结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出诗中画、读出诗中境、读出诗中情。然后我布置作业, 让学生迁移阅读柳宗元的另一首写景诗《渔翁》, 阅读更多的写景诗。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习的效率大半依学生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 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以上作业布置, 根据学习步骤, 举一反三, 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着眼点不仅是阅读数量的增加, 更是阅读质量的提升, 真正让学生掌握学法, 自主学习。

二、关注写法, 拓展延伸

作业的布置, 是课内外联系的桥梁, 要让这桥梁架构起语文学习的宽度与厚度来, 就必须像崔峦先生指出的那样:“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来回趟’。”这“来”便是要弄清文本写了什么, “回”呢, 则是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 为何要这样写, 也就是要揣摩、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布置课外阅读作业时, 我引导学生言意兼得, 不仅要理解文本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还要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上有所领悟、不断积累, 储备一定的写作知识、能力。

1. 根据作者写法, 乘胜追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 教学时我紧扣文体特点, 展开课堂教学三部曲:读成语, 说原因, 明观点;读例子, 说联系, 明对比;读启示, 说事理, 明写法。我还编写了一篇议论文《打开学问的另一扇天窗》,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这篇文章和《滴水穿石的启示》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突出了语言凝练、选材典型等特点, 同样运用了举例说明、正反对比等手法, 不同的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从一种自然现象谈起, 得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取得成功的道理, 而《打开学问的另一扇天窗》是从国人学英语会说不会用的社会现象谈起, 引出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事理。

2. 根据读写方法, 顺水推舟

《诺贝尔》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这篇课文的最后有一道作业题: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 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教学时, 我利用这个问题来做切入口, 并且贯穿全文的教学。学生经过当堂读写, 已经掌握了诺贝尔小传的写法, 然后我出示诺贝尔的自传内容, 让学生评价, 大家都认为写得不好, 没有写出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这时, 我才告诉大家这是诺贝尔自己写的, 看到大家为诺贝尔的谦虚惊叹不已, 我随即布置作业:“站在不同的角度, 会认识到不同的诺贝尔。诺贝尔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魅力, 不是我们今天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能完全涵盖的。老师推荐大家阅读《诺贝尔传》, 相信通过阅读, 你还能为诺贝尔写出不同角度的、同样精彩的小传来!”

篇6: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思维和进行交际的能力很差。因为英语和汉语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音、形、意,是对信息的储存、加工和传递,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学生要传达某种信息,或者和别人进行交际时,一般总是先用母语进行思维,然后再将英语单词一个一个地套进去,这样表达出来的句子挣脱不了中国式英语的套套。如: “I very like English”、 “I father very old”的错误就常常在学生的文章中看到。因此,如何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把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显得极其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本人觉得:通过活动进行教学,是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一个基本点,是转变教学方式、培养交际能力的关键,也是让学生真正学会一门语言的有效途径。而本文所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倡导英语活动课,更是希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活动课的意义体现在英语学习的课内与课外,让英语的学习成为“有用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 英语活动课的形式

(一) 课内活动

课内活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词汇竞赛、对话交流、角色表演等。

词汇竞赛:能否自如地运用语言与词汇量的多少有关。因而,如何轻松地掌握、运用词汇至关重要。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在学生中经常地开展一些词汇游戏,如拼词、接龙、词形转换甚至绕口令等,让每组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说,看哪一组说得多、说得准。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与反应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话交流:诗云:“润物细无声”。一节对学生有积极深远影响的英语课,应该就像一段生活的对白。它可以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谈论某个话题,探讨某个问题。当然,这样的对话绝不是随心所欲。老师要事先准备和学生可以就本课话题即兴交谈,让学生重复地进行对话交流或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熟练掌握功能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对话练习。

角色表演:现行教材《牛津初中英语》的每个单元多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涉及面广,生活性强。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情景化”,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剧情讨论、角色表演和错误订正。这样,通过剧情表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对枯燥的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

结对子或小组活动(pair or group work):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或探究发现。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开展结对子或小组讨论或其他活动,进行交往合作学习。这一活动能给予学生面对面交谈和独立运用语言的机会,产生信息的交流,并且在双方的交互活动中获得反馈,给予修正。小组活动能使班上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投入到活动中去,更能营造一种互动的课堂效果和交互的情感气氛,题材更多样,使学生觉得更自由,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机会说他们想说的话,也就更有责任感,更能发挥自主性。结对子或小组等学习方式可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教师要尽可能地参与这些活动,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间、师生间合作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然,课堂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主要看教师如何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来使。教无定法,但必得法。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和本节课的特点来精巧安排活动内容。

(二) 课外的活动

1. 教学生唱英语歌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很多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比如说:在学到wild animal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教学Michael Jackson的earth.song。 在学习Charities我们可以学唱We are the world。 这样,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娱乐中得到巩固。

2. 办英语板报

如在教完Welcome to Sunshine Town这一单元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办一个推介家乡或其他旅游景点的板报。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自己配图,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到跨学科学习的乐趣。

3. 英语竞赛

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举办英语书法、朗读、演讲或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比赛。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社会实践

篇7: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英语自主阅读教学论文

一、以“有字书”为通道,激活灵感

只有创造式的阅读才能使“有字书”成为激活学生写作灵感的绿色通道。

1.适当补白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处进行补白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现思想,显化情感。如教学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让学生补充“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学习了《牛郎织女》一文后,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见面的情景。而更多的时候,我是让学生自行选择表达的角度,写自己的阅读体会。因为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阅历、审美趣味、性格爱好的千差万别,直接造成了感悟理解的千差万别、多姿多彩。这样的补白很容易让学生的思想开出奇丽的花朵。

如教学了《秦兵马俑》一文后,我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对象写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感受。学生或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或对当时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辛劳表示深切的同情,或严词谴责秦始皇的残暴,或一分为二地对秦始皇在历史上留下的诸如兵马俑之类的奇迹进行客观评价,还有的则向游客介绍了这奇迹背后的故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远比我要告诉他们的丰富、深刻、新鲜。这样的训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观点不限,学生尽可有感而发,又可随时随课地练。

2.融汇技法

名家名篇的写作技巧,可取之处是很多的。通篇效仿,学生很难做到,可择其精华,学以致用。(1)平移借鉴。《牛郎织女》一文中围绕“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进行了具体描写,教学中先让学生以“老牛跟牛郎最亲密,最能理解牛郎的心意”为内容说话,再以自拟的话题仿写一段话。这样既能学习语言,又能拓展思维。《秦兵马俑》以过渡句联系上下文内容,让学生也写一句过渡句,并补充其他段落,从中学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用法。(2)融汇总结。如学习了不同的写人课文后,把课文中对不同人物的描写方法归纳出来,体会不同的写法及展示的不同的人物性格: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孔子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学生进行细致比较之后,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更会主动地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刻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放学生到课外阅读的大海中遨游,还愁不会出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局面吗?

二、用“无字书”作桥梁,引进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用这本无字书作为桥梁,引进生活的“活水”,可为学生的作文注入活力,进一步拓展作文题材,使作文题材变死为活,变空为实。

1.从生活中借鉴,创新习作形式

比如生活中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广告,可把这样的形式运用到练笔中。教学游记课文时,不妨让大家都来当一回广告策划,给这些景点做个宣传,写写广告语。因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广告比较多,这样的形式又比较新颖,学生兴趣浓厚,能写出不少耐人寻味、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学习了一些写人的文章后,联系看过的《感动中国》的颁奖节目,可让学生为巴金、钱学森、詹天佑等名人写写颁奖辞。学习了《麋鹿》《安塞腰鼓》等课文后,可借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名片,请学生为它们设计一张别致的名片。

2.在生活中体验,引发情感共振

学生有亲身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东西自然能感动他人。教学《大江保卫战》,我们让学生联系本地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时的感受,观看抗洪抢险的实况录像,唱起那首难忘的《为了谁》,去体验小江珊那九个小时的孤独无助,去体验看见子弟兵的那种如见救星般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小江珊或子弟兵写一封信。学生在信中真情流露,读来让人为之动容。教学《真情的回报》,我则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所遇到的种种付出真情的事例,以《人间自有真情在》为题写下自己所亲历的一则则爱心小故事。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一曲曲爱的赞歌,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学生对真情的真实体验。

篇8: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英语自主阅读教学论文

作文难,难作文,究竟难在何处?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不可谓不熟;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来说,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在渗透,学生不可谓不知。尽管如此,学生依然是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不善于观察,甚至于根本就没有观察的习惯,造成生活积累不足,导致没有内容可写。那些好奇心强的学生虽然也有所观察,由于观察能力有限,大多也只是走马观花,所得有限,言之无物。显然,观察能力是作文之根,只有“根”不断地吸收养分,作文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可见,解决作文难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得法于课内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而观察方法的获得可以借助于课堂教学。现行教材的课文篇篇精选,单元主题鲜明,训练目标明确,其中不乏习得观察方法的好文章。教师要对此类课文引起足够的重视,细心揣摩,教学中认真引导学生感悟、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为培养观察能力做好必要的准备。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小虾》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即能从文中感悟发现作者观察的一般方法:

由表及里地观察。先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再观察事物的内部特征。作者先观察小虾的外形特点,有的通体透明,有的则稍带点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再观察小虾的生活习性,发现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脾气也不好。

有序地观察。动物和人一样,它们的活动也是有条理的,因而要注意观察它们活动的先后顺序。作者观察小虾吃东西时,注意动作的先后顺序,发现它们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最后才用钳子捧着吃起来。

比較观察。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一类动物在同一活动中的同一时刻,表现也有所不同,加以比较就会有新的发现。作者在观察中将不同的小虾吃饱后的表现进行比较,发现它们饱食之后都十分自在,然而又姿态各异,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在比较中观察才发现它们原来是那么有趣。

边观察边思考、想象。观察不仅要用眼去看,还要用心思考。如果不用心,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事物表面,看不到问题的实质,要边观察边用心琢磨。作者在观察小虾受到干扰时,看到小虾舞动着脚,钳子一张一张,胡须一翘一翘,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忖度小虾的心情,觉得小虾象是生气了,进一步揣摩它们的性格,发现它们脾气不好。在观察时用心思考,才发现它们发脾气时那生气的样子更惹人喜爱。作者还边观察边想象,看到小虾身体透明,便想象它的身体像玻璃似的,顿时增添了小虾的可爱。

坚持观察,创新发现。即时观察固然有所发现,然而观察时间越长,对事物的了解就越多,因而观察一般要坚持一段时间。作者介绍小虾生气的情形时提到“如果碰到闲游的同伴,它们就会打起来”,这种假设显然不是一次观察所得,而是坚持观察的收获。因为事物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只有坚持观察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观察不仅仅需要坚持,还需要创新。作者正是“用小竹枝去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对小虾进行干扰,把小虾激怒了,才发现了小虾生气时十分有趣的情形。在观察中添加一些人为的因素,导致被观察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便创新了观察素材,从而有更多的发现。观察中有意创新,可以使观察内容更鲜活。

不同的作者,观察方法亦有所不同。引导学生不断向课文学习,向不同的作者学习,观察方法的积累就更丰富,其观察就更有效,观察的积累就更鲜活,更丰富多彩。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得益于课外

习得观察方法只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前提。然而,形成观察能力更需要不断的观察实践。只有在课外日积月累的不断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观察能力,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更多得益于课外。

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每当从课文中习得一类事物的观察方法,便布置学生在课外时间运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与课文中同类的事物,加深对所学方法的理解、感悟,培养观察能力。如学习《小虾》一文后,立即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持续观察自己最喜爱的一群水中小动物。这样观察起来轻松自如,有利于熟练掌握初步习得的观察方法,也降低了观察的难度,保护了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同时,布置学生把观察的小动物写下来,比一比谁观察得最仔细,谁写的文章最生动,以培养学生观察的认真态度。观察完水族动物以后,可进行观察方法的迁移运用,要求学生继续观察水族以外陆地上跑的、天空中飞的其他动物,坚持不懈,直到熟悉这类事物的观察方法。

其次,要引导学生创新观察。观察的角度越多,对事物的认识越深刻,观察积累就越丰富,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越生动。《小虾》一文的作者用竹枝逗一逗小虾,创新了观察角度,从而观察到了小虾生气时十分可爱的样子,丰富了观察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不断创新,可以亲手摸一摸、抱一抱,与之密切接触,在接触中观察;可以和动物一起玩一玩,一起做游戏,在互动中观察;还可以与动物做朋友,和它说心理话。给它讲故事,观察其各种不同的反应,感受自己的情绪变化……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就会有更多的观察角度,从而创造出更多精彩的观察瞬间,丰富观察积累。

再次,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惟有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让课外观察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变成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他们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观察能力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为了养成观察习惯,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并张贴优秀习作,让学生体验观察的成就感;可以每天利用五分钟谈谈观察的新发现,形成浓厚的观察氛围;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观察,形成观察的家庭氛围,并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让观察常做常新,从而使孩子乐此不疲。只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学生坚持观察,就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真正培养观察能力。

上一篇:西小教师培训总结下一篇:cfg桩施工方法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