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须设疑得法

2022-09-11

教师在教学中设疑得法, 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我曾经听了两位教师所上的《菩萨蛮·大柏地》一课。相同的教材, 不同的教学设计, 令我感触颇深。请看两位教师教学上阕的片段:

教法一:师: (出示上阕)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赤橙黄绿青蓝紫。

师:这其实就是什么?

生:彩虹

师: (板书:虹) 还看到了什么?

生:谁持彩练当空舞

师:这是看到的吗?

生:这不是看到的, 这是作者想到的。

师:持指什么?彩练指什么?

生:“持”是拿, “彩练”是彩色的丝绸。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是谁拿着彩色的丝绸在天上翩翩起舞。

师:作者除了看见彩虹, 还看见了什么?

生:斜阳

师:斜阳是指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傍晚时候的太阳。 (师板书:斜阳)

师:“雨后复斜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雨停了, 太阳又出来了。

师:“苍”是什么意思?“阵阵苍”呢?“关山阵阵苍”呢?……

教法二:师配乐朗诵整首词。

生自读上阕。 (思考:上阕主要写了些什么?)

生:上阕主要写了雨后大柏地的美丽景色。

师:一点儿也没错, 雨后大柏地的景色的确很美。大家读读、划划, 你认为哪一句写得美, 给你的印象深刻, 而且要说说为什么?

生;再读上阕。

生:我认为赤橙黄绿青蓝紫写得很美,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虹的色彩和丰富。

生:我认为“关山阵阵苍”写得美, 因为这句话生动描绘出群山上那一阵阵忽隐忽现的翠色。

生:我认为“雨后斜阳”也写得很美, 雨停了, 天空出现了七彩虹, 还有一轮夕阳, 多美呀!

生:我觉得“谁持彩练当空舞”最美, 因为有个人正拿着彩带在空中翩翩起舞呢!

师:作者看到有人拿着彩练在空中翩翩起舞了吗?

(生齐说没有)

师:那我们在“看到”前面加个什么词就行了?

生:作者仿佛看到有人拿着彩带在空中翩翩起舞。

师:同学们读书真认真。这么美的景色你想画下来或者写下来吗?心动不如行动, 未来的画家, 作家们, 开始吧!

比较以上两种教法, 笔者认为, 其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变“学生配合”为“老师服务”

在平时的公开课中, 常常会听到听课老师说这样一句话:这些学生配合得真好。简单的一句话, 其实就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要求学生跟着老师走, 配合老师顺利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 一切行动听老师的指挥。在“教法一”中, 就存在着“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的现象。长期下去, 势必会造成学生思维单一, 情感木讷, 缺乏创新, 成为罐装知识的容器。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由此可见, 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尤其重要。在“教法二”中, 教师只提了一个问域很宽、思维强度较大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去读书、思考、实践, 而教师只是在学生不易看出来的关键处、精彩处做些适当的点拨与鼓励, 确保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二、变“单一”为“多元”

在“教法一”中, 我们不难看出, 围绕文本, 师问生答, 再问再答, 语文课已经成了语言的机械训练, 教学组织形式显得比较单一, 只体现出一种严肃的学习意识。变“单一”为“多元”, 就是在教学中, 围绕文本, 运用多种方法, 打开多扇窗户, 达到高效的学习。“教法二”就做到了这一点, 同样是学习上阕, “多元”则体现在:首先用音乐让学生感受词的壮美, 然后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最后把词变为图画或优美的文字,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像能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 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变“单一”为“多元”, 让教师“导”得有趣有味, “导”得有奇有感。

三、变“面面俱到”为“有的放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长期以来存在着从第一自然段串讲串问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现象,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面面俱到, “教法一”就存在这种倾向。当然, 有其主观原因, 那就是我们教师总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篇课文, 都得一次性掌握书中的任何一项内容, 导致的结果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有的放矢”是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教师牢牢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旁征博引, 让学生自已去理解, 去体会, 避免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 也就是说, 要“导”在点子上。“教法二”中, 教师在学生感受了词句优美的基础上, 再引导用“仿佛”一词去体会伟大惊人的想像力, 最后通过画一画或写一写, 进一步体会到了大柏地雨后景色的壮丽, 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

上一篇:应用周期注水方式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研究下一篇:在校大学生消费方式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