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才贵在得法

2024-05-04

学习成才贵在得法(精选四篇)

学习成才贵在得法 篇1

一、转变观念, 业贵于精

首先,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念———业贵于精。学习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累, 很多学生会觉得累, 是因为他们始终坚信“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只知道埋头苦读, 延长学习时间而不注重学习方法。往往导致学生身心疲惫, 叫苦不迭, 成绩却没有多大起色。尤其是很多学生进入初三, 就将自己深深地埋在题海中。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在与我交流时谈到, 他们的孩子几乎每周都要去新华书店, 买回这样那样的复习资料, 然后拼命地看拼命地做, 但考试成绩始终不见有提高。我也曾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劝诫这些学生说, 资料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越精越好。可他们始终坚信的是:看完各种不同版本的复习资料, 全面掌握各种知识点, 做到心中有数总不会有错。

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看到其他同学买了新资料, 自己也想买一本, 害怕有原题或者与中考类似的题目出现在这本资料中;看到其他同学做了很多题, 而自己却做得很少, 担心自己因为题练得少而在中考中丢分失误。但是请大家仔细想想, 一方面我们每天的时间都很有限, 另一方面中考也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 不同版本的复习资料成千上万, 我们能做完吗?

对于辅导资料的选择而言, 我的原则就是少而精。每所学校都发了复习资料, 这些资料对学生来说已经足够了。如果要另选资料, 也应该选择有针对性的, 比如说针对自己的弱科或者某科的薄弱环节来进行补善, 切勿将自己深埋于题海中。

还有不少学生, 在进入初三后, 认为反正都是复习, 又没新课, 便自作主张, 开始另起炉灶。当时,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男生, 上课就自己做题, 从不听老师的课。很多学生都羡慕他, 但是在我看来, 这种做法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作为从业多年的教师, 我们时刻都在思考学习、研究中考, 有着极其丰富的应试经验。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而言, 更应该紧跟老师的步伐, 保持正确的方向。自主复习的学生们常常抓不住重点, 看似忙碌充实, 其实既浪费了时间, 也疲倦了身心, 常常事倍功半。

二、加强沟通, 重视教材

此外, 与老师的交流沟通也十分的重要。与老师保持沟通, 弥补课堂上遗漏或不清楚的知识点。很多时候, 沟通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曾经有个凭“直觉”做选择题的学生和我聊天, 她说她的20道题最多对六个, 经常全错, 这让她很苦恼。但是在平常的观察中, 我发现她是个特别认真的小姑娘, 做题的时候也像别的学生一样勾勾画画。后来, 我发现了问题, 她之所以会做错, 不是说上课没有听讲或者做作业不认真, 而是因为课后没有联系课上的知识点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 看教材的时间少了, 对知识的掌握模棱两可, 从而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听完我的经验后, 小姑娘觉得挺有道理, 我又让她自己归纳选择题的出题思路, 后来她的成绩进步很大, 20个选择题经常对十八个、十九个。在这里, 我想告诉大家的不仅是沟通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考试经验。考试虽然考得很细, 但也很简单, 出题者常常拿某个概念来做文章, 只要对概念有了充分而全面的理解, 你会发现选择题并不困难。比如2013年绍兴市中考卷中涉及到的对“君主立宪制奠定法律基础、辛亥革命细节以及宪法相关知识点”等的考查。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总之, 历史与社会的选择题很多时候考查的其实就是细心, 以及对知识的熟悉程度。

三、有的放矢, 优化策略

另外, 我们还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策略。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科优势、各科知识薄弱点以后, 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 才能在中考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每个老师都会在考试前嘱咐学生, 考试时要先做自己会做的题, 将可以拿到的分数拿到手, 对于稍有难度的题, 例如历史与社会考试中的材料题, 很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其实, 这些题的出题点常常是要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 从历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此类题经常是压轴题, 分值很重。很多学生面对这种题目往往手足无措, 最后连基本分都没有拿到。同时也有人会尽全力地解出其中的小问, 将材料的每一句话与教材内容一一对应, 得出答案。这种看起来很笨的方法, 最后反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选择题的最后几道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很多学生会直接放弃, 在我看来, 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并不是我“大方”, 而是因为我知道有舍才有得, 与其在一道选择题上浪费时间, 倒不如认真检查已经答好的题目, 做到万无一失。很多难题是用来考察尖子生, 用来加强区分度的, 而大部分的学生都处于中等水平。所以大多数学生只需要夯实基础, 解出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如果你用了很多时间做出了一道难题, 而前面的基础题却因为时间不够、基础不牢做错了许多, 这样岂不是因小失大, 得不偿失吗?

其实, 每个科目都是如此, 难题占的比例并不大, 80%左右的还是基础性的题目, 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对于学生来说, 不要小瞧这些基础题, 如果每科都能保证拿到70%以上的分数的话, 我想考上高中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效能提升贵在“得法” 篇2

初中数学解题方略运用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内涵及要义的有效概括和集中体现,有着数学学科所特有的丰富性、生动性、严密性、难易性、逻辑性等多种特性。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答中面对复杂而又多样的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数学解题方法和思想。加之,当前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对学生解题技能以及解题思想的培养,也成为有效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作为支撑。

一、函数与方程解题策略的运用

函数与方程解题策略,是初中数学问题解答中最重要的一种数学解题策略。通过对历年中考试题的分析、发现,中考试题中所占比重较大,综合知识多、题型多、应用技巧多的多是函数类方面的数学问题。在这一问题解答活动中,函数与方程解题策略,就是将要求解的数学问题通过建立函数关系式的形式,或将所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借助数学语言转化为方程模型进行解决的解题策略。

问题: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B为直角,并且点O在线段AB上,此时,以点O为圆心,OB的长度为半径画一个圆与线段AB相较于E点,此时该圆与A、C点的连线相切于点D,如果AD=2,AE=1,求CD的长度。

分析:根据问题的要求,如果要求出CD的长度,就应该知道圆的半径,而求圆的半径,关键是要利用Rt△AOD中,AD2+OD2=AO2,从而求出圆的半径r,然后再利用在直角△ABC,AB2+BC2=AC2这一条件,从而求出CD长度为3(解题过程略)。

上述问题案例是一道平面几何方面的数学案例,运用的是方程和函数解题策略。在上述问题案例解题中,教师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运用到该问题解答过程中,通过建立方程式,将求线段长度問题转化为解答方程的问题,从而进行问题有效解答。

二、数形结合解题策略的运用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学学科实际就是一门数字与图形有效结合的基础性知识学科。数形结合解题策略在实际问题解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通过“数”的精准性与“形”的直观性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对抽象深奥数学问题的有效解答。在初中阶段,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圆等章节平面几何问题解答中运用广泛。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m—1)x2+2mx+(3m—2)(m≠1)的最大值是零,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上述问题是关于二次函数的数学问题案例。而二次函数问题是“数”与“形”有效结合的典型。解答该问题,可结合函数图像性质内容,结合题意,确定该函数图象的开口应向下,则有a=m—1<0,且顶点的纵坐标的值为零,则有:。以上两个条件都应满足,可求m的值。

三、分类讨论解题策略的运用

分类讨论解题策略,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进行分类、求解的活动过程。它有利于对学生知识面、思维全面性等方面的考查。在进行分类讨论解题策略运用时,要注重对问题案例内涵要义的理解,领会和掌握分类讨论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要全面,明确分类有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符合条件不遗漏”。

问题:某工厂现有甲种原料280kg,乙种原料190kg,计划用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50件,已知生产一件A产品需甲种原料7kg、乙种原料3kg,可获利400元;生产一件B产品需甲种原料3kg,乙种原料 5kg,可获利350元.

(1)请问工厂有哪几种生产方案?

(2)选择哪种方案可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解:(1)设生产A产品x件,生产B产品(50—x)件,则:

7x+3(50—x)≤280

3x+5(50—x)≤190

解得:30≤x≤32.5.

∵x为正整数,∴x可取30,31,32.

当x=30时,50—x=20,

当x=31时,50—x=19,

当x=32时,50—x=18,

所以工厂可有三种生产方案,分别为:

方案一:生产A产品30件,生产B产品20件;

方案二:生产A产品31件,生产B产品19件;

方案三:生产A产品32件,生产B产品18件;

(2)方案一的利润为:30×400+20×350=19000元;

方案二的利润为:31×400+19×350=19050元;

方案三的利润为:32×400+18×350=19100元.

因此选择方案三可获利最多,最大利润为19100元。

四、转化与化归解题策略的运用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明确指出:数学转化思想是“把问题元素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的能力”。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时,我们经常会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将原问题内容及要求进行转换变化成一个较熟悉的新问题,从而进行问题有效解答,此种方略就是转化与化归解题策略。该种解题策略能够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等。

问题:如图所示,某公路隧道横截面为抛物线,其最大高度为6米,底部宽度OM为12米. 现以O点为原点,OM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1)直接写出点M及抛物线顶点P的坐标;

(2)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要搭建一个矩形“支撑架”AD— DC— CB,使C、D点在抛物线上,A、B点在地面OM上,则这个“支撑架”总长的最大值是多少?

上述问题是一道关于二次函数实际运用的数学问题。在解答该问题案例时,教师可以找准该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图像性质的有效结合点,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内容转化为数学问题案例类型,然后要求学生借助二次函数图像性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内容,进行问题的解答。

通过对化归与转化解题策略的运用发现,化归与转化解题策略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实际问题解答中可以发现,在化归中既有转化思想的影子,在转化思想中又有化归方法的作用,两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朗读有情,贵在得法 篇3

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立足文本、情感体验、范读引路三方面探讨了如何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握朗读基调、读出个性感悟,提升朗读实效,以期能借助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立足文本,把握朗读基调

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有着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决定了作品独特的基调。在朗诵时,首先要吃透文本,对文本内容知其境、懂其心、理其意,从而在朗读时能够做到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以声音来传达文本中人物、情感和风格的特色,或热情赞美,或清新舒展,或低沉悲痛,或轻松活泼……以多彩声音读出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表露文本的思想感情。

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朗读前,教师应先让学生感受霍金标志性的形象,说说自己的感受。接着再感受下霍金在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对身残却表现出的豁达与自信,再次回读、品味文中描写的霍金的形象,才能在朗读时不仅能读出被禁锢在轮椅上的感叹,更能情真意重的读出敬佩、折服之情。再比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中作者表达的绿化祖国、美化自然的豪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中表现出的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清新亮丽,这两篇现代诗歌节奏整齐、音韵铿锵,朗读的基调应该是欢快活泼的,音要高而柔和,字音弹发的要快而饱满,要抒怀,昂扬向上。《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这类赞美诗歌,其朗读基调应该定为高亢热情的,声音柔中有刚,饱含感情,读出一种崇敬、赞美之情。

可见,只有吃透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在朗读前做到酝酿情感、蓄势待发,才能使学生在朗读前就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朗诵效果。

二、情感体验,读出个性感悟

“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与众不同的,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悟和体验也是不尽相同。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引导学生积极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做到静思默想,潜心会文,将自己自然地融入文本中,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以《爱之链》一课为例,如何让学生凭借静态的语言文字感受到人间真情是一大难点,为此,我以“换位体验”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天公不作美,天黑了还飘起了小雪,如果你是这位老妇人,你是什么心情?天气寒冷,光线昏暗,大腹便便,如果你是那位年轻的店主,你是什么心情?工厂倒闭,被迫失业,家庭负担,如果你是乔依,你是什么心情?通过换位思考、角色扮演,使学生真实的体验到了文中各人物内心的无奈和绝望,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从而让学生充分体验揣摩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在朗诵时,学生也能读出老妇人的绝望与真诚,读出乔依的失意与无私,读出女店主的疲惫与温柔,从整体把握“爱”的基调,抓住人物的对话、动作和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出这一曲爱的赞歌。

这样的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揣摩的基础上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入文本。有了情感的参与,学生在朗读时能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三、范读引路,提升朗读实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教学手段的更新便捷,图文并茂的“以机带读”“名家范读”在给语文课堂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让教师忽视了课堂上本应有的教师范读。小学生年龄尚小,感知、思维等能力有限,有时反复朗读也难以达到目标要求,这时,教师“现场版”的范读可以突出语音、语调、情感的把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文中描写的年代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隔较远,再加上小学生阅历有限,很难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在读到文中彭德怀的语言描写时总感觉有些装腔作势,如“我吃不下,端开!”“副长官,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学生就是反复朗读也读不出那种自然发火的感觉。教师可以把学生反复读却仍然读不出味道的句子进行范读,以真实、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引领学生重新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是任何影音设备所无所替代的。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二者的不同,有学生说:“我从老师的范读中听出了严肃和认真。”也有的学生说:“从老师的范读中我听出了难过和伤心。”当学生再次朗读时,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就能明显的感到与之前的明显不同。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在学生朗读的困难处进行教师范读,可以让学生眼观老师的面部表情、体态动作,加上老师真实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能无形中给学生以暗示,让学生耳与心谋,深刻地感知课文。

总之,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读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借助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参考文献】

【1】刘伟波.朗读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J】.学园,2015(19)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篇4

教操之前,我利用几分钟时间开动学生的思想,然后伴着强劲奔放、富有感召力的音乐示范整套操,音乐一停,我马上问:“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学好这套操!”“有!”响亮的还略带着点稚嫩的声音回荡在操场上空。接下来,我并没有直接教每一节操。学前周备课时,我仔细研究了小学生广播体操《出升的太阳》和《雏鹰起飞》与中学生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其中的动作形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踏步、开合跳、手型、步型等。于是,我将《时代在召唤》的全套操进行了肢解:首先教学生下肢动作,有踏步、走步、弹动步、“v”字步、交叉步、前弓步、侧弓步、侧前弓步、半马步、开立、半蹲、直膝跳、屈膝跳,紧接着练习躯干的转、前倾、直立、俯身,然后带领学生练习上肢动作,有单、双臂的直臂上举、斜上举、平举,双臂胸前平屈、振,手型有并掌、五指分开、握拳、冲拳等。最后,带领他们练习头部动作,有抬头、稍抬头、稍低头、转头等动作。学生学的很快,因为这些动作除了小学生广播体操里有一些外,体育课上体育老师也教过一些。看到他们基本掌握动作,我说:“同学们,练到这,你们已¾将《时代在召唤》学会了一半,接下来将这些动作串联起来就大功告成了。”台下的学生唏嘘。“我们休息10分钟”……

集合后,我将预备节、第一节至第九节的名称定义为ABCDEFGHIJ段,并将每节操的几个八拍定义在字母的右下脚,既A4B4C4D4E8F8G6H4I8J10,这样便于学生记忆操的顺序和节拍数。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A4,跟我做,直立——左臂侧上举眼看左手、右侧前弓步左臂前下举眼看左手——直立两臂侧上举稍抬头,直立——踏步。听着口令和语言提示,同学们跟随我轻松的学会了A4。我让同学们说说A4中的动作在我们开始学的基本动作中都有哪些,“有直立、单臂斜上举、单臂前下举、双臂侧上举、踏步,还有抬头”,同学们七嘴八舌。听到回答,我信心倍增,应抓住这大好势头,一鼓作气。于是领做B4,结果也非常好。然后将A4+B4串联练习。就这样A4+B4+A4B4+C4+A4 B4C4+D4+A4B4C4D4+……+ A4B4C4D4E8F8G6H4I8J10。在有限的180分钟时间里,我快捷高效教完了以往需一周时间才能教会的操。

说来凑巧,我刚刚将学生带回教室,天突降大雨,我暗自庆幸。望着窗外瓢泼大雨,反思一下午的教操历程,使我感悟到:身为人师,应该钻研教材教法,灵活处理好“死的教材”与“活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寻求异路同归之妙。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实验中学 115007)

(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七中学 115007)

上一篇:职业倦怠期下一篇:思想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