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宗教

2024-04-27

和谐社会与宗教(通用6篇)

篇1:和谐社会与宗教

基层宗教工作与服务和谐社会的思考

——盂县县委统战部 吕晓芳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简明朴实,却有着丰富内涵和体现时代要求的新提法。宗教工作作为党的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基层宗教工作中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我们基层宗教工作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立足基层实际,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的特点。

宗教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现象。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这三个特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胡锦涛同志曾强调,对宗教问题要有“四个全面认识”:要全面认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深刻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心理根源,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只有做到“四个全面认识”,才能为处理好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问题,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不会在短时期内消亡。尤其在农村,由于长期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还残留着封建迷信思想,还存在一定数量的信教群众。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盂县已发展为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就盂县宗教的发展现状来看,它不仅具有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等特点,而且还具有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盂县作为一个经济、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外来宗教,而且各

个地区的流动信教群众也多,使得宗教工作更加错综复杂。能否充分正确把握好这些特点,对于作好盂县宗教工作,妥善解决好宗教领域和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有效的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从而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作用。

二、充分认识做好基层宗教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根据对我县农村宗教活动情况的调查,当前在一些乡村,非正常宗教活动的三个顽症不同程度地存在,表现为,佛道教乱建小庙、乱烧香、乱做佛事道场的“三乱”情况依旧比较突出;基督教私设聚会点情况有发展趋势和社会化倾向,天主教地下势力的活动依旧存在。三个顽症具有群众性、反复性、少数人非法牟利等特点,在有的地区还比较严重,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是不利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文明。这些活动往往带有很大的封建迷信成份,一些顽症陋习与提升群众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相违背,影响了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二是不利于社区、村居的环境整洁、生活安定。不少地方擅建小庙、乱搭烧香点等违章建筑,破坏观瞻,众多人群聚集乱烧香,烟雾缭绕,给环境造成污染,或在居民区内搞大型聚会点,人声嘈杂,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

三是不利于社会稳定。非正常宗教活动处于政府管理盲区,往往易被假冒宗教教职人员、神汉巫婆等迷信职业者所利用,与封建迷信活动掺杂,或敛取钱财、或危害人民生命健康,扰民害民,有的已成为邪教势力、境外宗教组织渗透的温床,不仅扰乱精神文明建设进程,而且给社会治安管理造成隐患。

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的资源优势,在各镇(街道)党政组织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整治非正常宗教活动,团结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目标,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铲除滋生非正常宗教活动的土壤,有效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我进行的渗透活动,已显得十分必要。

三、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重大作用,服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利益群体、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们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大量产生并驱于复杂。特别是在国际国内种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的宗教问题日趋敏感,涉及众多群众,量大、面广、政策性强,这使得基层宗教工作的地位更加突出,其重要性越来越被工作实践所证明。

(一)充分发挥基层宗教工作在制止非法宗教活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稳定问题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当今世界,宗教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方式之一,宗教方面的稳定已成为各国都予以关注的大问题。没有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宗教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繁重和复杂。从国际形势来看,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在不断加剧。从本地实际来看,盂县目前仍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比较多,许多矛盾也反映到宗教领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往往由于忽视宗教问题,而造成伤害信教群众感情的事情也有发生。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避免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通过宗教而引发,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多年来我县宗教工作实际来看,基层宗教工作在反对敌对势力,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基层宗教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认真作好基层宗教工作,是我们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的必然要求。同时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就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依照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涉及宗教的事务。

近年来,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问题日益突出,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宗教秩序。实践证明,对付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最有利的武器是法律,只有高举法律武器,运用法制方式,才能有效的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所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既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具体体现,从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三)充分发挥基层宗教工作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宗教历来注重社会公益事业。从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宗教来看,宗教通过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关心贫困家庭,达到了实践宗教教义的目的。从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宗教组织在医疗卫生机构和制度、学校教育机构和制度、社会慈善福利机构和制度等的创建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宗教界结合自身的实际,发挥优势,积极举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帮困活动、抗灾救灾、修桥补路等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近几年来,盂县宗教界发挥宗教特有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动宗教界的自身进步。

(四)充分发挥基层宗教工作在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宗教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体制,是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体制的重要方面。加强爱国宗教团体的建设是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基本工作,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作好这两项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地创造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地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积极调动广大信教群众地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盂县信教群众较多,他们是我县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他们大多生活在农村、社区,这就决定了宗教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在农村和社区。作好宗教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提高宗教教职人员及广大信教群众的整体素质,维护宗教领域的团结稳定,调动广大信教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和谐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篇2:和谐社会与宗教

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各组成要素和谐相处、有序运行的社会。其中宗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宗教是一种神秘而实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在崇尚理性的时代,宗教曾成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一些思想家甚至预言,宗教会随着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而走向衰落并最终消亡。然而,当今世界宗教的发展状况并没有兑现某些思想家的预言,宗教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在我国,宗教也逐渐提升自己的地位,成为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对宗教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才能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宗教信仰宗教发展和谐社会社会建设

1.导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人心向往,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社会要和谐,其内部的构成要素就必须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其中宗教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在已有信教群众一亿多人,并且宗教的总体状况已发生变化,宗教信仰者不再只是“愚夫愚妇”,而是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也不再只局限于偏远农村,发达富裕起来的沿海地区信奉者也在增加。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宗教在我国现阶段的快速发展?宗教能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它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我国当前社会和宗教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2.1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建国后这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我国不仅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而且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物

质文化基础比较落后,使得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引发了巨大的心理震荡,人们投向宗教寻找精神寄托与安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日益加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破了原有的诸多平衡,原来四平八稳的生活方式被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生活方式所代替。大量的风险因素、不可抗因素使人们的活动充满着成功的机遇,同时也潜藏着失败的危机。最后,国际国内问题造成人们共产主义信仰的迷失,一部分人转而信仰宗教。过去,人们总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精神信仰,并把它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遭到巨大挫折,使人们对共产主义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信仰危机。再加上国内存在的党风、政风的不正和消极腐败现象,使一部分群众丧失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转而信仰宗教。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在这期间,我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宗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

(1)信教人数增多,宗教活动场所得到新修和扩建,宗教团体有所发展。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现象,这种状况主要是相对于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宗教被人为压制的状况而言的。宗教的快速发展,首先表现为建国50多年来宗教徒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中国现在的宗教信仰者,尽管在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中只占约十分之一,但绝对数决不可以忽视。其次,宗教的快速发展还表现在宗教活动场所的新修和扩建及宗教团体的发展上。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现有道教宫观数千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数万余座,天主教堂、会所上万余座。除此同时,宗教团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性宗教团体例如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协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这些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布Jl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事业。除了各教自己的研究机构外,社会上新成立了许多宗教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编译出版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宗教学论著和工具书,并创办了专门的宗教学刊物。一些大学和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宗教学研究人才,宗教课程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2)信教群众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两极化”现象。随着宗教的发展,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群体的“五多”(即农村教徒多、老年教徒多、妇女教徒多、文盲教徒多、病残教徒多)现象有所改观,出现“两极化”现象。宗教信仰者不再只是“愚夫愚妇”,而是呈现年轻化、知识化倾向。在我国的大中城市,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职业经理人、医务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教师、艺术家、企业家等知识分子也都信仰这种或那种宗教。甚至像北京、上海之类的大都市中,宗教仍然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3)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宗教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混乱现象。根据有关调查,社会上有很多人是通过气功和文人所写的所谓禅学书籍接触佛学的。一部分人就此成为正信佛教徒,但也有一部分人受到误导,流为“相似佛法”或“附法外道”。其次,在一些地区,一些宗教的寺庙发展失控、滥建寺庙、乱收僧尼、私办经文学校的现象突出。除了宗教自身存在无序现象以外,近些年,一些非宗教单位也在利用宗教,搞所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这种情况不仅千扰、损害了合法的宗教活动,而且导致宗教事务的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3.实现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的措施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既是一种社会生活,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己既是观念的,又是礼制(献祭、禁忌和塔布等)的;既是道德和法的规范,又是物质实体(物神、偶像、圣像、寺庙、修道院):既是为之献身和苦心孤诣的人群,又是教权主义社团、具有宗教倾向的政党、工会和宗教学校,慈善机构„„”[1]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在社会主义时期仍有两重性作用。对于它的消极作用,过去人们讲得很能多,甚至有些过头,而对于其积极作用,则由于“左”的倾向影响,似乎成为禁区,人们很少讲或不敢讲。今天,我们在理论上拨乱反正,应当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分析宗教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键是要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从以下措施促进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共同发展:

(1)汲取宗教道德的思想精华,丰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内涵。和谐社会重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宗教之所以能够凝聚广大信教者并迅速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提出的人类普遍接受的宗教道德的感召力。宗教道德与我国现阶段所提倡的社会道德,虽然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存在着许多差异甚至对立,但这二者之间也有共同点或连接点。

(2)参透宗教的人生哲理,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观点,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根本目的、意义、价值和人生的道路等重大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

期,随着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各种人生价值观念招摇过市,影响着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因此人生观在宗教教义中占有要地位。但是宗教对人生观的态度从总体上讲是否定性的。又有其特殊性,我们可以批判地借鉴各教的人生观,吸收其积极因素,为培养公民正确的人生观服务。

(3)观照宗教的信仰内核,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的法律信仰。宗教之所以被信仰,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宗教满足了人们(至少是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从某种意义_[讲,宗教是人们精神的归依,是人们精神的家园。人的需求不外乎两个层次,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大凡被信仰的东西都是虚拟的东西,具体的实在之物不大可能被信仰。虚拟的东西之所以可能被信仰,是因为虚拟的东西是人们无法用感觉器官去感知的东西。因而,它可以虚拟得“完美无缺”。实在之物之所以不大可能被信仰,是因为实在之物是能够被人们用感觉器官去感知的东西,能够被感觉器官感知的东西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种不足或许并不是源于实在物的本身,而是源于人们认识评判标准的不一。观照宗教信仰的虚拟性对西方法律信仰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我国要想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最重要的是把法律作理想层面与现实层面的划分。把法律作现实法与理想法的划分,将有助于在虚拟的基础上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

(4)发掘宗教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我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不顾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动物植物的恢复能力和自然界自净的能力,大肆地掠夺自然资源,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却毁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道教的“物种齐备”理论对今天的生态保护具有独特的贡献。道教的生态伦理原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教中赋含着深刻的生态保护理论。产生于古印度,兴盛于古中国的佛教,在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给予我们许多启迪。如古印度主张的“梵我一如”和古中国主张的“天人合一”都强调主客观内在关系的一致性,这是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伊斯兰教的“和谐观”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都带有生态环境的深刻印记。尽管各种宗教文化各有特色,自成体系,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尊崇却是相似的。搜集、整理、研究各民族宗教文化中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的内容,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对十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6.结论

宗教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还将有着遥远未知的将来。在社会主义时期也将长期存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信仰宗旨虽然没有改变,但其文化品格、社会活动、某些价值取。向等己发生了变化,体现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特征,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社会动力。在我国宗教的社会政治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宗教不再是旧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上层建筑的残余,而是社会主义_L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不仅宗教实体、宗教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而且宗教思想体系的积极精神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宗教是一座人类文化的宝库,其内含的优秀道德因子,可以丰富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体系:其孕育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可以帮助我们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其独有的信仰内核,可以成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参照: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谆淳教导,更是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范本。同时,宗教界人士及宗教团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社会公益事业上的积极活动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C.The Roles of teacher and Leaner[J].ELT Jounal vol.1987(2):1

[2]王昕亮.当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3).[3]何其敏.论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J].世界宗教研究,2001(4):6-17.[4]明月.论中国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北方经济,2002(5):30-32.[5]张志蓬.宗教道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探讨[J].理论探索.2007(04)

[6]杨红.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宁夏党校学报.2008(01)

篇3:和谐社会与宗教

众所周知,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基础。其中, 引入宗教哲学“和”的概念, 并融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可得出和谐社会核心价值哲学体系的优秀资源, 于是宗教哲学资源在建立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方面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建立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是人, 由于社会是人类集合的总称, 因此人的哲学价值往往决定着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又由于人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程度不同, 导致其看待世界和事物的视角千差万别。但是究其根本人类生存的共同目的便是寻找幸福, 所以和谐体系的核心哲学观点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宗教本身具有的哲学和导向性功能也随之发挥作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转型过程的加速, 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生活、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生活和彻底世俗化的精神生活与人性中固有的自私与功利趋向混杂在一起, 使人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时主观性更加明显。因而, 它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社会矛盾, 导致人与世界的分裂这样一种不和谐现象。所以极力弘扬中国宗教的“和爱”哲学精神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在现今中国的大背景下, 由于社会文化和态势的不断更替, 如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世俗化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冲击, 导致人精神层面的迷茫和动荡, 致使人在肉体和精神方面难以统一。因此, 重建人的意义世界或精神家园成为重要方面。而经过哲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指引我们通向幸福和谐的理想价值观。其中宗教提倡的人文关怀就是为人从事有意义的生活提供一种生命智慧。这种生命智慧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仰。它守护着人类生命世界的意义, 使人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努力、超越的生命和谐状态。然而只有从生命个体的和谐入手才能逐步完成社会整体的和谐态势。将宗教哲学上升为融合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理想, 不仅使人精力充沛, 而且使人从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得到满足感。达到不管生活如何变幻, 人都会充满力量、觉悟与安宁, 并且高高兴兴地为他人服务的结果。

二、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和爱”一词源于中国宗教, 更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宗教哲学的结晶体现。中国的道教倡导寂寞无为、逍遥自在、天人合一, 由心静达到物我两忘、道法自然的境界, 从而实现精神的超越。从道教这一特征上看, 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其实, 中国道教有着深厚的人间关爱精神。它既有抱朴寡欲得修身养性, 又有行善济世的度人之德;既有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神仙吕祖, 又有“上马杀贼, 下马修道”的爱国道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道教弘扬其“以道为事, 以德为本”、“和光同尘, 济世利人”的修道宗旨,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道教人文主义哲学的内涵, 对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督教也是一种充满人间情怀的宗教。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 在中国文化积极入世精神的影响下, 其人间关爱情怀进一步彰显。“左眼做光, 荣神益人”、“修好现世, 来世至福”的信仰与“爱心工程”、服务社会、关怀弱者、博爱天下的修行实践融为一体, 使其爱社会的精神更加鲜活而丰满。不仅对于基督教, 而且对于非信仰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人类与文明的和谐统一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 使中国社会飞速发展, 然而, 正像存在主义所表述的那样, 现代文明的发展非但没有使人更幸福, 反倒使人的幸福日益稀薄, “不幸”感与日俱增。文明的发展并没有错, 社会要进步, 人民要幸福, 文明就必须发展。问题就在于现代文明面前人们丧失了欲望的节制能力,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超越了“越”之“度”。人不可无欲, 但纵欲则生悲;业不可不勤, 但忙碌则为奴;好事不可不用, 但贪婪则寻烦恼。人与文明的分裂并不仅是“肯兰福斯丁”这文明的怪兽对人的残害, 而是人被自己欲望的魔鬼所折磨。

叔本华曾有一个关于人的生存悖论:如果我们的意欲没有实现, 我们就因为不满而痛苦;如果意欲得以实现, 我们就因为餍足而痛苦。如此说来, 人注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只要活着就无幸福而言, 而人与文明也将处于永恒的分裂状态。并非如此, 人与文明的矛盾既然源于人类自身, 作为智能动物的我们就能够找到破解这一矛盾的出路。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从临床医学的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层面为人类提供了文明社会的生活智慧。这种智慧, 从宗教的角度论, 就是“和中”哲学。“和中”即温和适中, 顺道无为。以和中之智面对生活, 你会发现生活并非西绪佛斯式的苦役令人逃离, 而是禅意盎然、优游雅致、可亲可爱。这里仅就宗教“和中”哲学与人与文明之和谐关系的三个层面提出三点, 即:欲而有度、为而有限、既有又无。

诚如佛家所说, 欲乃万恶之源。它如同套在人脖子上的死结, 我们越是抓住不放, 它就勒的越紧。因而, “节欲”是我们摆脱生存之困境的精妙法门。在这方面, 中国道教、佛教有着极为高明的智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自然淡泊、自然悠哉乐哉。假如我们能把欲望调整到和中之度, 那么, 我们就可以走出叔本华式的“死胡同”, 既可以尽情享受现代文明之福祉, 又不为“文明综合症”所折磨。

所求不逾期, 既有为又不为。“无为”即道教所谓的效法天道, 不妄作为, 为而不过, 柔弱不争。尤其是其淡泊无为、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人生态度, 对于在这个“无所不有”的消费社会里如何不为物累、自由快乐地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有”指有用的生活, 即实际功用的生活;“无”指无用的生活。“无用的生活”不是“无意义”的生活, 而是其意义已超越了日用食量实际功用的层面而逼进到人性之底层。现代人之所以感到生活的困倦与乏味乃至绝望, 就在于他拜倒在“有”神明的脚下, 使人的幸福生活与生命智慧乃至于人性彻底破产。为了守护人类的生命智慧和幸福, 我们需要像托马斯阿奎那所说的那样, 拥有一种“无用”的生活。其实, 我们完全不必坐禅修道, 只要能像基督徒那样, 跟上上帝活动的节律, 我们也就找到了步入“无用”生活的方便法门。正如托克维尔对美国人的宗教生活所做的描述那样, 每星期的第七天, 全国停止所有的工商活动而走进教堂聆听布道或守在家里阅读《圣经》。人们迎来了安静的休息或者说进入一种庄严地凝思时刻, 灵魂又恢复了自主的地位。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 我们为了闲暇而忙碌。”正是在这种无用而自由的生活中, 我们发出了“生活真有意思”的狂喜。

四、人类之间的和谐相处

倡导人间友爱, 诉求人与人的和谐, 是中国宗教“和爱”哲学的核心范畴。我们通常所说的宗教伦理,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宗教的人际伦理。正如所说的, 宗教就是人为了生活幸福而与世界和谐一致的文化游戏。这里的世界既包括精神世界也包括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神人关系的和谐, 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则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中国几大宗教都十分丰富的关于人际相处的伦理学说, 甚至有一些彼此相通的“金规则”, 诸如“善”与“爱”。几乎是所有宗教共同的伦理诉求。这些伦理准则不仅为宗教徒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神圣的伦理框架与行为规范, 推进了宗教徒之间、宗教徒与一般民众之间的关系和谐, 而且, 其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对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甚至成为“民间伦理”思想极为主要的精神资源。这些对于人们平等交往、和谐人际提供了基本的道德规范, 对于今天化解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人与人的分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本。

五、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关系。然而在人类大肆开采不加节制的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 大自然的灾难不仅回报给人类生命以巨大打击, 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也导致人类的精神危机: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价值和信念的危机, 还有人类的哲思、审美等文化智慧的危机, 并由此产生了焦虑、恐惧、惊悸、虚无、末世感等诸多精神疾患。化解人与自然的分裂, 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已成为我们这颗脆弱的星球上智能动物的普遍共识, 人们也从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生态等不同的框架作出了些努力。但人与自然的这种分裂不单是制度与技术手段所能化解的, 它还需要人类灵性的革命, 包括自然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革命等重新反思和合理定位。宗教和哲学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态哲理, 需要我们合理的运用。

总之宗教与哲学在他们各自所关注的问题上是有重合关系的, 正是这种重合关系才形成了哲学与宗教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同样, 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哲学的基础在于人类理性, 宗教的基础在于虔诚的信仰。宗教固然不能用经验和理性去论证“神”的权威, 但哲学也不能用它去否定宗教。人类追求精神家园的努力永远不会停止, 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从不会破灭, 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 都应该为人类自由健康的发展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人类追求永恒的至善也不会停止, 世界人民和平共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人类精神素质的提高都期待着哲学或者宗教发挥其作用。

摘要:宗教哲学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宗教里有哲学, 哲学里也有宗教。由宗教和哲学相互作用构成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其以“和谐”为生命之本的生命哲学、以“和达”为在世之道的社会哲学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将在本文浅谈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及它们对社会的意义方面等问题。

关键词:宗教哲学,中国宗教文化,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单纯著.宗教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3]杜威.论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 1985

[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商务印书馆, 2004

[5]王晓潮.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6]乔·霍兰德《后现代精神和社会观》, 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 (Spirituality and Society:Postmodern Visions) , 王成兵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篇4:和谐社会与宗教

(一)农村宗教管理是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成功与否的重要问题

目前,中国的信教群众已经超过一亿,专门的宗教院校74所,宗教活动场所有10万多处,这些宗教人士和场所多数集中在农村地区,而且农村地区的宗教信仰人数还在不断地上升,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现象。如果农村宗教问题管理不善,将会影响农村地区的安定和繁荣,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农村宗教管理是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成功与否的重要问题。

首先,农民的宗教信仰是中国极具政治敏感性的重要问题。随着农民信教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村百姓加入到信教的组织当中。因此,中国共产党只有做好宗教管理工作,才能够得到信教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够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农村的宗教管理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积极方面来说,农村信教群众和宗教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他们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在宗教教义的影响下,信教群众还自发地开展架桥铺路、开荒种地等公益性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有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将目光放在“香火经济”上,以举办庙会来吸引外来旅游观光人员,或者在宗教场所开展旅游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消极方面来说,农村宗教热的兴起,使得宗教建筑过度修建、宗教祭祀礼仪活动频繁进行,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脱离工作岗位,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负担。

(二)构建和谐社会为农村宗教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契机

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农村宗教管理的规范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普通群众的利益,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农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给农村宗教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张法治,利用法律规则来保证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有序进行,力求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就为农村宗教管理纠纷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利用法律来解决宗教问题,不仅能够减少宗教问题和冲突,而且能够规范宗教组织的行为,规范化管理宗教事务。

和谐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有利于农村宗教管理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程度。要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根本保证。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制度,能够有效地引导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实现。同时,这些制度能够保护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在庞大的信教群众之中,有许多人生活在贫穷地区或处于底层地位,尤其需要公平正义之光的照耀。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时候,要特别关注这一群体,让他们在政治、经济、司法、公共服务等各方面都能够和其他群众一样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和谐社会对于诚信友爱的坚持有利于丰富宗教管理的伦理道德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诚信友爱的提倡就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互相包容、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这与宗教伦理道德中的诸多内容是不谋而合的。此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新内容、新方法等也丰富着宗教教义和理论,给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本质有利于宗教管理的创新发展。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充满创造活力、创新活力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广大信教群眾的积极性和创造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创造成果也会受到尊重和保护,这对于创新宗教管理体制、优化宗教管理手段、推进宗教本身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和谐社会对于安定有序的要求为宗教管理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与农村宗教内容高度契合。宗教作为农村群众的一个精神支柱,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农村宗教管理和发展提供了诸多的有利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

二、农村宗教管理现状及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农村宗教管理的措施

(一)农村宗教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农村宗教人员和组织获得了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随着市场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宗教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趋势,邪教和迷信思想混杂其中,给和谐农村的建设造成了阻碍。主要原因有:

首先,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有了很大的变化,地区经济成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重点,这给宗教发展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宗教场所过度发展。在一些地方,政府看到了宗教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为了吸引外来人员观光旅游,过度开发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将宗教场所当成旅游景点来开发渲染,将讲经布道、开光迎佛等宗教活动当成招商引资的途径,罔顾农村地区的现状和宗教人士的意愿,过度开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改制政策并没有给农村地区的群众带来较大的实惠,反而加重了农村群众的负担。例如,因为城乡发展不均衡,现在农村有些地区的大龄男青年要娶上媳妇,最起码的条件就是在城里有套房,而县城的房价越来越高,这就给农村群众带来很大的负担,使得群众精神失衡,看不到未来,害怕面对现实,宗教某些教义具有心理调适功能,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调适了农村信教群众的心理平衡。

其次,宗教管理干部素质不高,人员缺乏。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专门的宗教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其他人员兼职担任,而且负责宗教管理的干部对于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法规不甚了解,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宗教知识都不知道。对于农村地区的宗教信仰,他们认为信教无非就是几个妇女老人没事的时候聚在一起念念经、烧烧香、拜拜佛什么的,产生不了什么危害,所以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更不用说什么管理了。此外,还有的宗教管理干部对于信教群众产生偏见,认为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是势不两立的,所以对宗教活动采取干涉的行为。这明显不符合《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村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伤害了信教群众的宗教情感,也使得信教群众对政府产生了敌对态度,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最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严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中国的势力渗透和西化影响,宗教被他们视为最好的分化工具。在农村地区,影响范围最大的宗教就是天主教和基督教,这两个宗教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并非中国的本土宗教,所以这就给了西方某些地下势力和分裂势力以可趁之机。他们利用宗教集会、宗教活动来对农村百姓进行洗脑,企图瓦解党的群众路线。

(二)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农村宗教管理的措施

首先,完善机构设置,加快机构改革。对于农村宗教管理,党和国家下发了一系列的通知,指出为加强宗教管理工作,各省、市、县要健全政府宗教管理机构,如果已经配备有专门的机构,列入政府序列;如果没有设置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可与部门合署办公。这一文件下发之后,各地区认真落实,各级宗教事务部门得到了重建,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宗教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农村地区,这一政策的落实被打了折扣,虽然有的地方也设置了宗教管理部门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但是这些部门不具有执法资格,因此,在遇到宗教问题的时候畏首畏尾。此外,宗教管理人员编制紧缺,经费困难,有的地区甚至连最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针对这种情况,农村地区的宗教管理实行了网络制和责任制,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乡镇民族宗教事务所、村宗教联络处形成从上到下的三级网络,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的宗教管理事务。同时,这三层机构签署责任认定,形成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全面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其次,加强对农村宗教人员的管理。农村宗教人员包括宗教管理人员、宗教神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加强对农村宗教干部的管理,就要引導宗教管理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对于宗教的法律、法规和宗教的教义、教条进行学习,增强他们的服务理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他们的宗教知识水平,培养出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全面理解和正确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具有高水平的服务精神和高素质的宗教管理队伍;提高神职人员的素质。农村的神职人员,大多数是兼职的,有的是家庭出现了问题,有的是看破了红尘,有的是常年有病,多半是半路出家。他们的宗教信仰不虔诚,文化水平比较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宗教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息息相关,所以提高神职人员的素质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要采用培训、再教育、学习等各种方式来提升神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对信教群众的引导,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增强法制观念,使农村信徒紧紧团结在党的领导之下。

篇5:宗教的本质和社会意义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上面是《百度百科》对宗教的基本定义。

我觉得宗教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还是人类的本性必然表现的形态。人类是靠精神活动支配社会活动及个人行为的高级动物。动物是靠本能生理欲求支配活动的动物。而宗教的主要特点就是靠共同的精神信仰来集合人群,并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宗教教义来规范个人的行为和观念。从这个特点可以看出,所有的正常人类都有信仰【对真理的信仰】。就连所谓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和“科学主义”者们也不例外。因此,只要你信仰某个主义,你就是信仰宗教。你说别人的宗教信仰是“封建迷信”,其实你比人家更“封建迷信”!因为除去宗教的名称,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教义。离开了教义,宗教就没有了内涵。所以,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类精神活动和道德行为的基础性指导原则【教

义信仰】。换句话说,宗教教义就好比电脑的源代码程序。源代码程序是电脑的“灵魂”,是电脑的一切运算记忆功能活动的基础。人类若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类的后天患的精神分裂症和忧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丧失了信仰或信仰混乱。因此,宗教对人类社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宗教是人类精神【灵魂】活动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没有宗教信仰,人类社会就会崩溃,陷入无边的混乱,与禽兽界没有本质的区别。谁若不信,可以调查全球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看看哪个没有宗教信仰?

就说当今中国吧,中国现执政党是以“唯-物-主-义”【无神论】为标榜的。其实它本身就是典型的“政教合一”政权组织。它更强调信仰。只不过它的信仰【教义】经常有点变化而已,这从它的口号变化可以证明。如果它的基本信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改变了,它就成为非政教合一的“社-会-民-主-党”了。这个宗教教派的组织性特别强,这是它能“腐而不败”的主要因素。这个教派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全靠对个人的崇拜来维持本教的社会权威和党员对教义的信仰。例如对马-列等“导师”的个人崇拜,对“四个伟大”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为了维持这种个人崇拜,这个教派甚至不惜在国家首都的中心广场兴建陵墓---毛主席纪念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多民族社会。中国的原始社会时代,各家族或部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自然界万物有特定标志物的信仰崇拜。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的原始图腾崇拜是形象凶恶的龙,龙其实就是蛇的变形。而蛇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是教人【亚当和夏娃】学坏的邪恶化身。不知从什么时候,汉族开始信仰崇拜龙这种形象邪恶的怪物。中国从东汉末期开始从印度引进佛教,2000年来,佛教在中国民间发扬光大,与中国官方的政教--儒教【道教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社会并驾齐驱。儒教在官场和读书人中流行发展,佛教在民间流行发展。这两个主要宗教分别管理支配影响着仕人阶层和庶民阶层的精神活动。其它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一些被排斥限制的宗教在中国艰难的生存着。

动物不会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只有人类总想知道万物从何而来。动物也不会追求真理,因为它们没有人类这样的大脑。因为人类的大脑里有追求真理的理性机制,而动物则没有这种理性机制【不排除有些动物如大象,海豚,鲸鱼、类人猿等高级动物有一点理性】。这种理性机制【其实就是宗教信仰机制】难道真的是进化而来吗?大千世界万物真的也是进化而来吗?进化是什么?进化就是变化发展。然而,我们不难看到,万物的进化是有方向性和特定形态的。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有章可循,即有一定规则的。这规则显然是先于进化过程而存在的。而大千世界和这规则的创造者显然不是人类,而是人类目前还无法真正了解的万能造物主---上帝。而真正的上帝只能有一个。如果有多个上帝,宇宙和大千世界就乱套了!可能会存在一些比人类还有智能【神通】的魔鬼与上帝捣乱,但是都敌不过上帝的智慧和能力。

篇6:和谐社会与宗教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经历了从社会和谐思想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的发展过程,内涵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无论是作为一种信仰,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言,中国宗教都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宗教关系已成为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度关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共建和谐世界等方面,中国宗教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不断完善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科学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已经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扩展1,社会和谐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经历了从社会和谐思想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的发展过程。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社会和谐思想,但对社会和谐内涵的认识并没有深入展开,对实现社会和谐途径的探索也没有系统阐述。十六大之后,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政府领导人在一些列讲话3中,逐步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1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建研究》2002年第10期。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2003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就能集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1

发展观。发展观的更新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为重要,因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有了和谐发展,才可能有社会和谐。这不仅为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指出了方向, 而且也成为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断的前奏。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社会和谐提升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治国安邦的目标、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的战略高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

民主法治,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和谐社会的建构,真正依赖的是对民主的追求和法律对民主的保障。只有当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得到贯彻时,社会才能在一个共同的规则之上和谐运转,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切实的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不同社会利益群本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只有加以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确保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有效的现代信用制度。因此必须从基本的道德建设做起,加强政府、公民、社会等各领域中的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诚信法制建设保障信用体系的效用。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历史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关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更需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最广泛、最充4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一版。

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组织机制尚不健全,社会管理仍有待完善,维护稳定仍是第一责任。这就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维护良好社会社会秩序,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国家和社会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5。中国作为 13 亿人口的大国,其快速发展需要极大的资源和能源供给,中国要保持持续增长,就必须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护好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一时的发展。

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既要通过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持,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宗教参与其中

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社会共同建设。无论是作为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宗教都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宗教关系已成为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五大关系之一,与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度关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宗教教义教规中无不蕴含崇尚和谐、追求和平的思想理念,加以深入的挖掘和积极的阐释,可以为构建社5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一版。同上。

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固然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也应该包括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谐思想资源,而宗教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国有一亿多信教群众,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既可能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也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消极因素。关键在于国家和社会怎样对待宗教,宗教自身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全面调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热情,积极引导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宗教关系作为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五大关系”7之一,对于团结各种社会力量、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意义重大。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将继续长期存在,并影响大量的群众。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信教群众的增多、宗教社会影响的增大,宗教关系已经成为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关系之一。保持和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对于增强社会认同,凝聚各方面力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努力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8。

三、宗教发挥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的途径

近年来,中国宗教界积极探索促进社会和谐的方法和途径,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爱国爱教、参政议政,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不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人士响应党的号召,7 胡锦涛在2006年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五大关系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

以主人翁精神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努力促进适应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新型政教关系的建立。通过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等途径,宗教界人士参与了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协商,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积极贡献力量。目前在中国各级人大和政协中,有近17000名宗教界人士担任代表、委员。他们提出的许多提案、议案和政策建议,不同程度上被各级党政机关采纳。各宗教团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协助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关键时候与党和政府站在一起,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宗教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挖掘和谐理念、倡导和谐文化,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各宗教都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中国宗教界努力挖掘各宗教中关于“和”的理念,努力对宗教经典、宗教教义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中国佛教一直致力于“人间佛教”的实践,近年来举办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分别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世界,众缘和合”为主题,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宗教又是一座文化资源宝库,有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内涵丰富的宗教礼仪等。对宗教文化的研究,对宗教典籍的整理,对宗教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等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弘扬,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丰富了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竞争激烈、社会矛盾突出,宗教文化能够缓解信教群众的精神危机,消除不安定因素,减少社会震荡,强化信众对现行秩序的认同。

(三)服务社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宗教界努力发扬慈悲济世、服务社会、关爱人群的优良传统,根据各宗教的特点,发挥各宗教的优势,在解决自养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参与赈灾扶贫、助学助残、生态环保、医疗救助等工作,努力参与和兴办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尽自己的所能“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成为维护社会公信、保障社会稳定的一种积极的补充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开展国际及与台港澳的宗教交往,为“共建和谐世界”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宗教界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宗教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祖国统一、共建和谐世界的交流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如定期召开的中韩日三国佛教会议正编织成牢固的新“黄金纽带”,促进了东亚的和平与繁荣;基督教圣经事工展先后在美国、德国成功举办,增进了西方对我宗教政策和宗教现状的了解;成功举办的两届世界佛教论坛、一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以及佛指舍利赴台、赴港供奉,大型佛教交响乐《神州和乐》赴东南亚、韩国演出,道教音乐会演、中新佛教文化展等大型交流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增强民族共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还探索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世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开展高层对话,以促进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沟通与和睦,为从深层次上解决国际社会的危机,促进社会和谐,共建和谐世界,发挥建设性作用。

上一篇: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情感美文下一篇: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