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2024-04-20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共8篇)

篇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根据《甘洛县教育局关于组织申报民族地区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的通知》既(甘教[2007]92号)文件的精神,申请的《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经上级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涌现了民工潮及农民外出经商、学习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家中,由父母一方留下照顾,夫妻双双进城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者亲人朋友照顾。由此,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统计的结果表明:早在2000年,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290万人。目前,这个群体还在逐年壮大。

我校所处是经济贫困的民族地区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状况,致使社会上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不断壮大。由于缺乏正常家庭教育,不少学生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偷盗等不良习气;也有的出现了性格缺陷: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甚至离家出走„„据我校调查发现,我们学校有1076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 209人,其中男生 117人,女生92人;少数民族共 52人,其中男生 27 人,女生 25人。父母双方外出的134人,父母中有一人外出的75 人。

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是问题。其中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尤其突出,所以我们选定这个课题,希望通过探索找出比较好的方法帮助这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目前我国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科研小组有许多,但都还没有出成果。而且还没有专门研究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的。现在我们有州教科所的专家做顾问,县教研室做指导,所以我们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前景应该非常好。

人员上:我们的参研人员都是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2004年我校结题的州级课题“目标导学”已经取得圆满成功。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对策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响应省微型课题研究的精神,选定的内容、范围小,只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课题组不断的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认识。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开展参研教师电脑校本培训

通过培训让老师们能掌握、使用电脑上网学习、查找与课题相关资料。

2、开展课题研究背景资料的学习。3科研专题讲座等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是调查研究法。

二是行动研究法。三是个案研究法。

四是经验总结研究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教师教育论文集。

3、研究教师及留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图片资料。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1、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即2007年4月——2009年4月。

2、课题研究步骤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8月)(1)拟定完善课题方案;(2)确定课题研究对象;(3)培训课题研究教师。

第二阶段:调查了解、研究阶段(2007年9月——2008年9月)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情况,并分班进行调查统计,摸清各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1、不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调整、充实、完善课题方案。

2、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深化实验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1、各参研教师按研究方案进行研究。不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个案评比等活动,调整充实完善课题方案。

2、定期进行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4月)

1、总结研究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2、收集优秀个案和典型经验等。

3、召开专家评审会。

九、本课题组成员 课题指导小组:

谌业锋

州教科所中小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何良仆

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

中学高级教师 吉什木乃

甘洛县教研室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长:王学高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校长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

面工作

副组长:王明华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副校长 负责处理、协调研究工作 3

中的问题

课题研究小组:

主研:毕 蓉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教导副主任

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

和实施与管理

李永进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数学教研组长 负责拟定课题研究方

案、课题实施与管理

李德蓉

甘洛县田坝镇中心小学校语文教研组长 负责拟定课题研究方

案及研究成果的表述

参研:

陈加琴

颜琼

李瑜

罗骏

张远鹏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二〇〇八年二月十七日

篇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单位:喜德县拉克乡中心校

组长:冉启梦成员:赵发林赖小芳潘诗清杨龙关键词: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培养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校位于喜德县拉克乡,全乡85.7%的人口为彝族,这里山高沟深,土地贫脊,经济条件十分落后,人们生活艰辛贫穷。自90年代初,每年外出务工的家长逐年增加,他们撇下了年老的父母,也留下了年幼的孩子。据统计,2010年我乡外出务工人员已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1.3%,留守学生已占全校学生数的15%。小学阶段是人生情感品德、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有些甚至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这些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基本属于文盲,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成了重“养”不重“教”。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中缺少关爱监护,这些留守学生的心理人格难以健康成长,有些变得内向孤僻、胆小懦弱,不愿与他人交流,缺乏自信心;有些变得好吃懒做,厌学,乱花钱;还有些则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有的甚至染上吸烟喝酒、打架赌博等不良习气。

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面临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很多留守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进取心 ,成了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学生”。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留守学生的不良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留守学生的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一个班级的问题,一个学校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为使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校开展了留守儿童品行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通过调查分析,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2研究阶段(2010年3月-2011年4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写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8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现状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了解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家长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教师对留守学生品行教育的影响、认识及方法。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行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对品行不良和优秀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掌握基本情况。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真情关爱,定期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亲情热线,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开展对留守学生监护

人的培训与指导。

四、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

(一)对我校留守学生凸显的心理问题和不良习惯的调查

1、因为缺少父母关爱,一部分留守学生变得胆小懦弱、内向孤僻,缺乏与同学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心。

2、长辈的溺爱,产生放纵心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的溺爱,一部分留守学生变得自私自利、为所欲为,无法管教。

3、懒惰厌学、不求上进。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只有5%的成绩优秀和12%的中等偏上。大部分留守学生认为“读书没有意思”,想出去打工挣钱。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4、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9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政治法律常识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留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意识还比较模糊、不稳定,课题组充分考虑这一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品德教育。

1、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对周围的是非善恶逐步认识的过程,同时对这些事物的情感进行确定,从而发展成为相应的品德行为习惯和品德意志。要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就要正确完成这个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思想教育,根据留守学生的特点和思想状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在思想品德课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今年4月组织各年级留守学生开展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并开展了针对留守学生的专题班会,让学生自主评价,进行有意义的德育教育,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所获。

2、利用语言故事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品德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进行的,可以贯穿融合在各方面开展。结合我校留守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班主任、品德课教师、课题组成员经常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故事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各年级段的学生,教师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寓言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有一次,四(2)班一个留守儿童优生因瞧不起一个留守儿童后进生,扔了这个学生的书,还说了侮辱性的话,结果这个学生把书包砸到优生的头上,两人打了起来。班主任徐老师就利用所学的寓言故事《骆驼和羊》《陶罐和铁罐》教育他们,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也有不足,一个人不光成绩要好,品德也要好。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不能只看别人的短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尽力地克服。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逐步培养良好的品德。

3、开展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我校每周都要开展兴趣活动,开展了“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小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扬学生的长处。小学生是在活动中发展成长的,集体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品德更容易取得效果。但是有部分留守学生性格孤僻、胆小自卑,不敢主动报名参加,有的虽然报了名,却在开展活动时表现不积极。针对这些情况,课题组根据留守儿童名单,联系各班主任,结合学生的爱好长处,帮助学生报名参加兴趣活动小组,并在指导教师处备注留守学生名单,在开展活动时有意培养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扬他们的长处优点。在活动中经常教育大家关心帮助留守学生,和留守学生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同时也教育留守学生学会独立,培养坚强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胆量,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4、利用榜样示范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学习的的榜样和表率。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习惯,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教师本身的品德将影响着学生,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不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便会削弱。不光是教师做好榜样示范,课题组还在班级、年级和学校树立优秀学生榜样示范,让能力较强的留守学生担任班干部,委以重任,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以“表率、模范”来要求他们,他们因想出色完成任务,也会以良好的表现起好示范作用。这样,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逐渐改正,责任心不断增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留守学生。

5、针对个体差异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

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如:六年级(2)班的沙马小体同学受打工潮的影响,不想读书,准备外出打工挣钱。了解到这一情况,我给他讲事实、摆道理,使他懂得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只有专心致志读好书,将来才会挣到更多的钱,建议他可以利用寒暑假做工挣钱。在我的耐心教导下,终于解决他的思想矛盾。还有,针对学生中存在不团结、相互妒忌、关系紧张的情况,我及时了解情况,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劝阻开导,彻底化解矛盾。又一次两个同学因玩乒乓球产生争吵,相互辱骂,最终打了起来。解决这类学生的矛盾,首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在这一点上,我列举了村上曾经发生的一宗因学生矛盾而造成双方家长动手打架的恶性事件来教育。通过事例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经过教育,他们都作了自我检讨,并相互道歉。他们的表现,同时也影响了其他有矛盾的同学,使这些同学也深受感染,增强了班级的团结。

当然,留守学生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在学校进行教育就能形成的,它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真正的使留守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孔子告戒过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缺失正常家庭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交往、安全等方面存在的缺失而进行的科学地教育和训练,使其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培养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

结合各班班主任调查留守学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课题组和班主任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1)针对大多数学生学习时间不固定,要求学生拟定作息时间表,细致划分课余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的学习时间。懂得“玩就玩个痛快,学就学个踏实”的道理,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2)布置预习任务,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主动寻求答案,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并学会使用一些工具书。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大胆问老师同学。

(3)针对上课精神不集中,听课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关注,多提醒多抽问,以督促其课堂上用心,逐步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4)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对于不交作业和不认真的学生,了解原因,结合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并加强个别辅导,力争让学生认真独立完成每一次作业。

(5)鼓励学生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籍,培养读书习惯,拓展知识面;学会积累知识,对于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就加强巩固复习。结合检测后出现的失误,要分析原因,汲取教训,避免下次又犯类似的错误。

2、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父母没有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有的和年老的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和叔叔、姑姑一起生活,有的甚至没有监护人,只有兄弟姐妹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很多事情都要靠这些留守学生自己决定,自己解决。培养这些留守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结合调查情况,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逐步达到生活自理的要求。家长和监护人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该让孩子吃的苦就应该让孩子体验,随时随地给孩子一种大人的感觉,遇到问题尽量引导孩子想办法自己解决。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惩罚失败,这样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班主任结合各班留守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和监护人一起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3、培养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有些留守学生家长认为把孩子留在家里,不能关心照顾他们,就从经济上补偿,在城里挣了钱就过多的给孩子花,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五六年级有几个留守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每个月给孩子的生活费都很充裕。这几个学生很自然地就成了好朋友,瞧不起那些条件不好的同学。他们经常到街上买小吃,买玩具,甚至上网吧。课余时间只想着玩,家里的农活也不愿做,渐渐变得好吃懒做,相互攀比。

我们联系家长,让家长给孩子讲打工的艰辛,挣钱的不易。教师给学生讲 “成由俭,败由奢”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滴做起,节约一分钱,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让他们懂得“一茶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物力维艰。”要求每一个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把留守儿童培养成长为具有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高尚品质的新一代。经过课题组、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教育,这些学生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有了良好的转变,在家里变得勤快了,到街上不再乱花钱了。

4、培养安全习惯,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工作重于泰山,仅仅开展安全教育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我校课题组结合调查情况,积极开展了以下各种安全学习和教育:

心理安全,教育同学之间要互相体谅和理解,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尊重同学的不同个性,同时自己也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自己面对的困难。

交通安全,讲解交通常识,了解交通规则,邀请交警和铁路派出所干警到学校开展交通知识讲解和宣传,以血淋淋的现实取得良好的警示效果。

课堂安全,重点是体育课、实验课、课外活动,养成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讲解常见疾病的自我诊断、处理和突发性疾病带来的人身安全隐患,让留守学生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

饮食卫生方面:1.要求做好家庭环境卫生。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留守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卫生和饮食情况,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清洗餐具,使学生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2.搞好个人卫生。制定个人卫生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衣,不留长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3.拒绝垃圾食品。很多学生每天都在校外购买一些小食品吃,这些食品不仅污染校园环境,还存在很大的饮食安全隐患。结合一些实例,耐心给学生讲解垃圾食品对身体的危害和存在的危险,并制定相关制度,逐步改掉学生购买垃圾食品的习惯。

家庭防盗防骗,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能随便把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电话告诉陌生人,以免给受骗。

有专家认为,通过安全预防,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课题组结合学校的实际经常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使学生逐渐树立安全防护意识,极大地减少了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养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做人做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更是要从习惯养成抓起。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这一重要过程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力优劣乃至一生命运。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甚至危及家庭乃至社会。

五、课题研究成效

1.学生方面:通过对本课题一年多的研究,积极地促进了我校一百多名留守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课题组和学校教师结合学校实际,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教育生存现状,开展心理调查和教育辅导,使我校绝大部分留守学生具备了正常、积极、乐观的心理,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有了极大地改观,孤僻内向的变得活泼开朗了,懒散厌学的变得勤奋好学了,好吃懒做的变得勤快节俭了,自私放纵的变得大方稳重了。逐步培养了留守学生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绝大部分留守学生能正常的融入学校大环境,具备了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走向专业化,加强了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了专业基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了广大教师的爱心和耐心,结合我校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撰写了一些优秀的论文、研究了一些特殊的案例,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3社会方面:通过教育培养,留守学生的不良品行有了转变,在学校里能认真安心地学习,在家里能平安健康地成长,消除了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家长的担忧,减轻了留守学生监护人的监管压力,促进了全乡的社会治安,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课题研究成效适用对象及推广范围:本课题研究的留守儿童是山区农村彝族学生,针对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结合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家里的生活情况,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积累了一些针对少数民族(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经验,为留守儿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素材和案例。我们对彝族留守学生的品行培养所采用的这些方法途径可以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可以在凉山少数民族地区有彝族留守儿童的农村小学推广试用。

附:联系方式

课题组长:冉启梦邮箱:303472173@qq.comQQ:303472173

电话:

喜德县拉克乡中心校

篇3: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 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 教师的爱, 对学生是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 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是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成功的基础。可以说,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没有爱, 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 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 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的爱, 更是尤为重要。他们分别由留守儿童、贫困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离异家庭孩子、独生子女、寄宿学生等特殊群体组成。教师对他们深厚纯朴真挚的爱, 是培养他们健康成长的敲门砖与生命线。要教育好他们, 爱是基础, 爱是本质, 爱是师德的核心, 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 如何让师爱化作教育留守儿童学生的春风、化作教育留守儿童学生的雨露、化作教育留守儿童学生的甘泉, 我的体会与观点是:

一、用真诚感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 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 是学生的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诚真心地付出爱, 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 而且还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就可以增进师生友谊, 产生情感共鸣, 启迪学生心灵, 唤醒学生理智, 就可以达到“亲其师, 信其师, 乐其师”的境界, 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让心理健康教育水到渠成, 事半功倍。

在我们的班级里, 8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很自然的, 无论是学习方面, 还是其他方面, 总有一些表现好和表现不好的孩子。在我的眼里, 他们都是优秀学生, 都是好孩子, 我应该“宠着”, 同学互相之间应该敬着, 在他们的周围应该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然而, 我们对表现好的不能老是宠, 对表现不好的不能一味地批评,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分析, 如果这些表现好的孩子在一味的表扬声中泡着——未受到挫折教育 (即不打心理健康“预防针”) 的话, 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承受不了了。所以, 在必要的时候, 我会适当地批评那些好孩子, 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 应该不断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使自己更加完美。例如: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瑶族, 留守儿童中的佼佼者, 她的学习成绩很优秀, 思想品德等表现也蛮不错的。可是她在课外却很不喜欢读书, 可能是父母长期不在家, 家里也没有什么可让她读的书, 而且她还很胆小。因此我总是特别注意检查她的课外阅读, 并经常当众叫她起来诵读经典古诗文, 既培养她的阅读习惯, 又锻炼她的胆量。后来我在评价她的时候, 告诉她如果她能够不断地增加课外阅读量, 鼓足勇气战胜胆怯的毛病, 就不仅能把语文的卷面成绩提到新的高度, 而且能使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强。我用真诚的眼神看着她, 用真诚的态度待她, 她不仅喜欢上了课外阅读, 而且在一次演讲比赛中, 还获得了年级比赛冠军。对其他不同特点的学生, 课下我经常分别找他们谈话, 该表扬的表扬, 该批评的批评, 并告诉他们一定要扬长避短, 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也要受得起批评, 有错就要虚心接受批评。而那些“表现不好”的孩子中, 留守儿童学生则更为突出些, 他们很可能在心理健康方面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些“病状”了, 对他们则尽量以鼓励、引导为主, 以正面教育为主, 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在我带的班上, 特别好的留守儿童学生不少, 而特别差的留守儿童学生几乎是没有的。因为我始终坚信:师爱, 可以使好的留守儿童学生变得更好;师爱, 可以使“很差”的留守儿童学生也充满信心, 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越来越积极向上;师爱, 可以使留守儿童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 情操得到陶冶, 性格得到优化, 思想得到升华。我们教师只要用真诚的爱去对待留守儿童学生, 就一定能打动留守儿童学生, 教育好留守儿童学生,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就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用热情感化学生

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和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教师爱聪明、阳光、健康、学习好的学生, 更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学生, 必须杜绝偏爱优生和歧视留守儿童差生。“植而不修则歪, 教而不育则差, 育而无方则罔。”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对留守儿童学生的爱要无私, 更要公平!有些教师在班上威信差, 留守儿童学生反感, 其实他们不是不爱学生, 而是爱的不怎么公平或者或多或少掺杂些私心杂念, 结果班上学生“问题”层出不穷, 教师自己也身心疲惫, 对留守儿童学生教育来教育去, 依然问题多多, 效果很不理想。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学生都是些孩子, 而且是些“留守”的孩子, 他们当中“差生”多些, “差”得很复杂、很特殊, 也是正常的, 因为他们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学生往往学困生多, 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 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学生, 特别是他们中的学困生, 我们不能厌烦, 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应该是心理医生。如果连我们都经常批评他们, 冷落他们, 那他们的“病”就会“屋漏偏逢连夜雨”, 他们就没有及时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条件了。每天对待这些留守孩子,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我的满腔热情去感化他们, 用我的爱心去关爱他们, 用我们教师的博大胸怀去呵护他们。不管留守孩子多么的调皮捣蛋, 我都始终坚持沉住气——绝不激动地一味批评、指责, 对他们的“屡教不改”不能嫌弃, 不能歧视, 而是对他们很细小的优点、微不足道的成绩、点滴的进步, 都善于用放大镜去“放大”, 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有信心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我对待留守儿童的“差生”总是全身心地关注他们, 把班主任的心血主要倾注在他们身上, 耐心细致地教育转化他们, 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的进步服务, 大声地为他们的进步点赞!多留心、善于发掘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多表扬, 少批评, 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爱之深切,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持之以恒, 班上的留守儿童学生的“差生”也会闪光。如:我的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留守孩子, 他学习成绩差得不能再差, 自由散漫的行为习惯就像土匪, 不是骂人就是打架, 不是迟到就是早退, 课堂上不搞小动作就睡大觉, 同学们都讨厌他、躲避他、疏远他。对他的教育转化, 我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如:在课堂上, 别人回答对很难的问题才能得到鼓励, 对于他, 只要能把最简单的问题基本答对了就可以得到热烈的掌声, 甚至只要把手高高地举起来, 我都会给他以鼓励及肯定的目光。就这样, 他的眼里有了喜悦, 身旁有了朋友, 心里有了自信。对于他的最难改的不良行为习惯——“土匪习气”, 我坚持课上矫正, 课下和他聊天培养, 还特别注意培养他的特长, 努力让他自觉地扬长避短与“改邪归正”。事实证明, “滴水穿石”是真的, 经过一年的“细水长流”, 终于让我看到了这个留守男孩新的精神面貌, 同学们也慢慢地喜欢上他了。我认为:师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 它是教师内心自发的, 不是什么利诱产品。我们爱农村留守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 爱农村留守学生中的“差生”不仅如同爱其他优生一样, 而且给予农村留守学生中的“差生”更多的关注, 努力使农村留守学生中最“差”的学生也能有所成功, 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 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快乐, 让他们开始对学习有兴趣、对生活有信心、对未来有憧憬。只有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成功了, 我们才能成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成功人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实践, 使我明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特别需要爱,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中的“差生”更需要爱!

三、用人性感染学生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 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 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做个有心人, 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去“以爱换爱”, 来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的教育目的。在教师办公室常看到这样一幕:学生要进门, 得先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正忙着, 学生只说了片言只语, 老师就心不在焉或不耐烦地说:“这事也来问我?没见我忙着!”教师这样简单化地对待学生, 毫不顾及学生的内心情感, 更没有想学生之所想了。学生去找老师本来就很胆怯,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却碰了一鼻子灰, 经过这样的“碰壁”之后就再也不敢“造次”了。这种教师, 学生能满意吗?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吗?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的话, 那么就会体验到学生的无助。那种“门难进, 脸难看, 话难听, 问难解”的“四风”是横在师生之间的“四座大山”, 是影响师生之间沟通的壁垒, 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学生教育的大忌。现在常说教育要人性化, 教师就要以人情为重, 以人情为本, 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特殊工作,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学生的感情和感受。只有这样“将心比心”, 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 才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 才是与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相向而行。我的班里曾经有过这样一名来自农村留守的单亲家庭学生, 由于这个学生经常目中无人, 自由散漫, 懒惰横行, 轻狂放肆, 以往班上的老师都不让他参加学校的所有集体活动。这道“防火墙”成为该生与老师、同学交往的鸿沟, 从而他就以更多的犯错来反抗老师, 变本加厉地在班上添乱。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面前, 老师的任何批评教育、帮助与劝导早已无济于事, 老师的苦口婆心也失去了作用。针对了解到的这个情况, 我一“上任”就用“将心比心”的方式, 用包容的心态, 平等待他, 视他为自己的孩子来接近他、亲近他。我第一次与他谈话, 就先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 用和蔼的语气、真诚的目光夸他长得“蛮帅的”。从这一谈话的形式上的改变, 特别是“以心换心”的态度, 改变了“师道尊严”的架势, 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 表明了我不是高高在上的, 师生是平等的。就这样, 他很喜欢与我沟通, 课下一有空就找我聊天。他慢慢地变了, 恶习改了, 心态阳光了, 并能在班集体活动中起积极的作用, 与老师不再对立, 与同学的关系也好起来了, 他非常努力地以自己的积极进步来回报老师。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教育已经产生了很明显的效果。我用“将心比心”的方式实现了与学生的“以爱换爱”互动, 无形中对农村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使我体会到: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 就必须体贴、体谅农村留守儿童学生, 尊重、爱护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人格, 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身心健康, 否则, 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有效教育就是纸上谈兵, 就是空中楼阁, 就是画饼充饥。

总之,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 其本质就是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关爱。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班主任教师只有用巨大的热情去投入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才能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留守儿童学生, 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特别具有爱心的工作, 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素质的提升, 才能有效进行对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教师, 既然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 就要怀着一颗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之心, 无私奉献自己对他们深深的爱, 带着对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真挚的师爱, 坚持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岗位上孜孜不倦地耕耘, 让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在我们崇高而伟大的师爱中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和谐发展。这一信念不仅是促使我不断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特点的内在动力, 也是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谨记、永不丢弃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吕利丹, 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4, 03:13-29+188-189.

[2]胡枫, 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9, 02:67-74.

篇4: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据统计,西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占西部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人群在学习、生活、心理和人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关注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更是政府、社会及其学生父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总的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1.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问题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在外打工的父母都为了表达对自己孩子的愧疚,在物质上面想方设法的满足自己的孩子,通常以金钱的方式寄回老家,然后按照孩子的需要由孩子跟爷爷奶奶领取,而有的老人又比较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钱一要便给,而且还会多给。而有的老人虽然不宠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但老人心地善良,容易受骗,他们的孩子通常以学校购买资料或自己购买学习用品为借口从老人手中骗取更多的钱财,而自己又不会合理的支配,从而将自己的钱财消费在抽烟、酗酒、上网、打电子游戏上去,有的甚至抵挡不了社会的诱惑走上吸毒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刚刚脱离父母,还不适应独立生活,再加上老人与子孙属于隔代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与爷爷奶奶的生活远远没有父母亲近。他们的内心感觉到孤独而又无处倾诉、无人倾诉,这使他们的精神空虚,情绪失常。而他们又不会自己调节,这就迫使他们去寻求一种刺激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因此他们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比如说抽烟、酗酒、泡网吧等等。另外由于父母不在他们的身边,老师又无法全面顾及到他们,使他们脱离了父母和老师的双重监视,在受到别人的欺侮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处理,使他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这样他们不得不寻求别人的保护而拉帮结伙,壮大自己的力量,变成他们去欺侮别人、打架斗殴、收保护费等等。有的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最后走上吸毒、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毁灭了自己美好的前程。据媒体报道,在刑事犯罪中,未成年的留守儿童犯罪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出生以后就离不开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而对于十三、四岁的留守儿童来说,正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父母却为了生计而远离他们去大城市长期打工,导致自己的子女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衣服穿脏了不洗、晚上睡觉不洗脚脸、早上起床不漱口不叠被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大小便等等,这对学校教育形成了很大的障碍。

2.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

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中,由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所以父母对于他们过于溺爱,再加上由于民族地区农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不那么重视,任其发展,有的甚至从不过问自己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问题,也从不配合学校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当这类孩子送进学校时,不可避免的会在犯错误时受到学校教师的批评教育,而部分学生家长又认为是老师藐视自己的孩子,他们宁可相信自己子女的所作所为也不相信学校的教师,冲击学校为自己的孩子保驾护航,为以后的教育埋下祸根。久而久之就形成学生不怕老师,也不尊重老师,这样老师也对学生的教育失去信心,这些学生也就顺其自然地形成厌学、逃课、上网、打架斗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只是由父母之外的指定监护人照管,这样虽然能使这些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得到充分的保证,但对于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他们的父母。一方面会出现有苦无处倾诉,有困难无人帮助的局面,他们很难与父母之外的任何人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另一方面,由于脱离父母的视线,父母无法对他们的言行进行有效地监管和约束,久而久之就会使这些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社会习惯。第三,由于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缺少关爱,而且自己的烦恼无法倾诉,这样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干扰,他们为了寻求倾诉、刺激和满足通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闲散人员混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受到环境的污染,最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篇5: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向城市。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这些农村父母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有读书的机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最后造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 ——16 岁)。

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来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民乐县南丰乡16个村长年在外务工人员有5600人,父亲在外务工人员有3000余人,母亲在外务工人员有2000余人。全乡共有6——16岁儿童4560人,留守儿童3120人,占全乡儿童总数的70%。学校留守儿童220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1%。这些数字,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祖国的未来引起极大的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作为农村的未来,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一代代新型农民的培育,也关

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影响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中国各主要媒体都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座谈会。指出: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非常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教育部将加大研究力度,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共同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状况,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的锻炼。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性格行为令人堪忧。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

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3、疏于照顾,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弱,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如:何庄村一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上年纪的爷爷奶奶照看,8岁上一年级时,放学回家无人接送,遭遇车祸。后又因被不法分子拐卖,到11岁才上一年级。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团县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

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5、发展走向: 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因而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将会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队伍只会扩大,不会缩小。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必将是曲折而艰辛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都能实现在城镇的定居。所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与孩子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形在中国社会将会长期存在。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个现实的问题,而且在将来也将越来越成为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具有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几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三、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

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

2、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3、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民乐县南丰乡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研究。

6、民乐县南丰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对民乐县南丰乡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民乐县南丰乡在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1、南丰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篇6: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1.1“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国家经济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得以加快,从而引发了农业中出现剩余劳动力并大量向城市转移的现象。

1.2“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大环境和转移者自身条件的限制,数量如此之多的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子女却无法进城,结果许多子女都被留在原籍由父母中一方或祖辈或他人来抚养、管理和教育,这使得子女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1.3“留守儿童”的发展忧虑

目前,全国虽然还没有留守儿童的确切数据,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资料中了解其大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当时全国留守儿童多达2300万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这也就是说,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能与父母中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只有43·83%。随着劳动力转移人数的逐年递增,留守儿童的数字会增加不少。如此大量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生活、学习、损害别人利益和利益被人侵害甚至于犯罪等方面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投入了该问题的研究行列,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解决办法。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

中。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4、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5、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理论指导专家:李传银(县进校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龙党生(县教科所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3、课题组组长:

张金宝(古阳镇中心完小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4、课题组成员:

宋清彪(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王小军(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彭立(副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周边学校留守儿童资料的收集)

张自春、张拥军、向俊香、朱寒英(小学高级教师,负责收集本校级学生资料,开展个案研究)2、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8年2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8年7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3)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3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古阳镇中心完小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篇7: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高邮市界首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各地都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据统计,目前我国留守儿童人数近2000万人,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这些儿童远离父母,他们的监护权谁来行使,受教育权如何保障?这些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内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几年前就已经启动,教育部、全国妇联及部分省市县教育部门都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大量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大量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我校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向人民和社会负责。要求学校发挥教育“留守儿童”的主阵地作用;要求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结对帮扶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提升“代理家长”素质;落实家访联系制度,在春节期间全面走访“留守儿童”家长,交流沟通思想;推行寄宿制管理等。但由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队伍庞大,而且又是一个长时期内存在的问题,学校都感受到力不从心,真正是“任重而道远”。

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

(一)做好理论准备

1、尽可能地搜集,学习并掌握儿童教育的新理论,使课题具有广阔的视野,不断更新思想理念,深化拓展课题的内涵和外延。

2、着力学习教学论、实践论、教学法等基本原理,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以便为课题实验创造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使课题具有整体的效应。

(二)做好组织准备

(1)围绕课题内容,按照科研要求,将主课题分为若干子课题,并责任到人,以便分头实施,系统研究。

1(2)为了使课题科学高效地开展,特聘请省特级教师徐德兰校长负责研究过程的理论指导,负责研究计划、方案、成果的审核,并定期开展有关理论讲座。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论证

1、从我校的发展战略上看,“科研兴校”一直是我校努力的目标,学校教研气氛浓,学校领导亲自带头,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这为“

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创造了优良的外部环境,这些都是完成课题的客观现实基础。

2、从师资状况上看:

我校教师均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家庭教育情况比较熟悉,课题组的骨干成员均达大专以上学历,有较扎实的儿童教育经验,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他们中有学校校长、中层干部;有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等,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而我们这一支充满活力、素质优良的研究队伍,为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3、为了使课题科学地研究,学校邀请课题研究方面的专家到学校来,请他们举办讲座,进行理论方面的指导。努力使此课题按计划分布实施,定期总结。

4、为了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实验管理制度,减轻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让他们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月活动不少于一次。教科室将对课题研究情况作协调、监督。

5、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全力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确保课题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学习、奖励等各项支出如期支付。预算课题各项经费要1.5万元。

四、课题的界定和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研究将根据人本主义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以及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开展课题研究。

五、研究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也关系国家未来。学校教育过程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与社会、家长共同解决好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获得与其他儿童平等的发展机遇。并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国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2 培养留守儿童的浩然正气,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留守儿童成为对祖国忠诚、对社会感恩、对事业坚定的接班人是这种教育教学方式的目的。

六、研究目标

深入了解我镇各学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学习、生活、性格、心理、道德养成等方面),探索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职责、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为各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七、研究内容

1、留守儿童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研究;

2、息技术支持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利与弊研究;

3、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研究;

4、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5、校对留守儿童有效帮助研究;

6、守儿童个案研究。

八、课题实施的基本步骤

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学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校长室、总务处、教导处、教科室、少先队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相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3(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学校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建立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 30 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 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 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镇党委 4 政府,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8、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并给予经济处罚。

9、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0、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 5 举行论坛,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1、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6月——2012年10月)实验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资料,制订并完善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学校,建立研究档案。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定期研讨交流,总结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4年1月——8月)总结推广阶段

整理材料,撰写实验报告,做好实验成果的推广工作

九、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相结合,对学生采取实验前问卷调查,阅读情感测试;实验中阅读表现观察;实验后再次调查、测试,前后对比。

(3)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法:在群体主动性研究的同时,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十、成果显示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实验研究报告;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学生、家长咨询录; 留守儿童个案研究文集;阶段性研究报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相关论文集;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实验研究结题报告;“留守儿童”成长成果展。

篇8: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河池地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 同时选择农村非留守儿童为对照进行比较。共选择该地区4所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农村留守儿童179名, 农村非留守儿童222名。经问卷调查后, 获农村留守儿童有效问卷160份, 农村非留守儿童问卷213份。

1.2 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等[1]修订的卡特尔14种人格问卷, 对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该问卷简称CPQ, 适用于8~14岁的中小学生, 被公认为是比较好的一种儿童人格测验量表。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 11.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卡特尔14种人格因素, 标准分为5分和6分的因素可以不做解释。由次级人格特征得分而划定的类型, 以3分以下和8分以上为标准, 3~8分之间的为中间型。结果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在轻松性、敢为性、自律性因素上得分在4.5以下, 而忧虑性因素得分高于6.5, 其余因素得分都在4.5~6.5分之间。次级人格特征的3个因素也都在3~8分之间, 属于中间型。说明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严肃审慎、寡言、行为拘谨、任性、矛盾冲突等性格特征;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缺乏自信心, 有较强的自卑感, 遇事往往不顾大体, 不拘礼俗和规章, 易冲动行事, 而并非故意;或凡事持观望态度, 遇到威胁容易畏缩退却, 处理事情显得幼稚, 易动感情, 忧虑不安, 抑郁, 好冲动。

2.2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比较

由表1可见, 农村留守儿童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轻松性、敢为性、充沛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及紧张性等因素上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与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 农村留守儿童冷淡、孤独、情绪不稳定, 紧张焦虑、忧虑不安, 抑郁、易心烦意乱, 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 有较强的自卑感, 遇到威胁容易退缩;而农村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自信、热情, 更乐于与人交往, 情绪稳定、思维敏捷。另外, 在次级人格特征上, 农村留守儿童显得激动、焦虑, 比较内向。

3 讨论

研究结果说明,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轻松性、敢为性、充沛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及紧张性等因素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冷漠、孤僻、敏感多疑、易感情用事, 自卑感较强, 遇到挫折容易退缩, 有较大的依赖性, 遇事焦虑不安, 烦恼自扰, 抑郁压抑, 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2,3]。与父母分离, 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情感交流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冷漠、孤僻、敏感多疑、自卑感较强, 遇到挫折容易退缩等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会对儿童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儿童青少年生活环境与教育是否适当, 直接关系到他们人格品质的形成[4]。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 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而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 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指出, 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而父母的温暖与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都无法替代的。对代养人的情况调查发现, 代养人大多数为老人, 精力和能力有限,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方法简单, 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 更多的关注孩子吃、穿, 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 很少给予他们这些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有相当一部分代养人的养育方式不当 , 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表现过于宽容、溺爱;或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 , 在教养过程中有所顾忌, 不敢严格管教, 放纵孩子;或缺乏教育责任心 , 使孩子处于放任自流、无人管教的状态。代养人教育能力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也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遇

到挫折容易退缩, 有较大的依赖性, 遇事焦虑不安、烦恼自扰、抑郁压抑等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品质形成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他们的人格发展值得关注,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其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培养。

参考文献

[1]祝蓓里, 卢寄萍.CPQ测验指导手册:中国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1.

[2]彭金兰.对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透视.农村.农业.农民, 2005, 2 (6) :36.

[3]汪明峰.对农村“留守孩”现状分析与思考.教学与管理, 2005, 4 (2) :31-32.

上一篇:审计经理述职述廉报告范文下一篇:B4聘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