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2024-04-20

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精选6篇)

篇1: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民族自治地区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陈卫锋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系统讨论并分析了我国民族自治地区教育的个中问题,剖析了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提出协调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是解决当前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落后的根本方法。关键词:民族自治 教育

1一、问题的提出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我国现阶段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服务民族自治地区,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公管学院以及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开展了此次我国东南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相互团结,共同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在一段时期内,尤其是改革开发三十一年以来,在各民族的艰苦奋斗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其中,55个少数民族的不断发展在这股洪流中发挥起了重要并且是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采取自治自治的民族地区,不可否认的是各项事业总体发展不平衡,因为经济底子薄,发展再高速,也不可能马上达到富裕,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抓物质轻精神,只抓经济轻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在走访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广大居民大多表示,对当前本县教育事业报不期望态度,据他们描述,该县当前教育尤其是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日趋低下,主要表现在高考本科率低以及重点人数少上。

一个“低”,一个“少”,似乎是所有当地百姓的心声。但是1999年的浙江理科状元胡迪确实就在该县一所高中景宁中学就读,而2008年丽水市的理科状元也同样就在这所景中,1 陈卫锋:(1989-)男,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政府政策、社会治理。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居民们的态度令我们大为诧异,莫非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繁荣只是昙花一现?

于是我们又走访了多位今年刚从该校毕业的高考生。

结合景宁教研网的数据,具体的情况是,今年该校文理高考生重点上线仅为理科5人,文科2人。该校去年的高考成绩是历史最高水平,文理科也仅共有19人上了重点线。这样的数据,也令我们的心为之一振。

借着暑期补课时间,我们对景宁中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对该校的教学现状有个系统的了解。

二、现状分析

整理数据后,真的是成绩与付出对应,我们发现该校当前教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师素质不高。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有88%的学生认为本地老师的实力跟其他非民族自治地区有一定的差别,在这些学生当中又有93%的学生认为这些差距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不佳,而学校贴吧上的相关学生留言和评论也正式了学生的观点,也很符合我们调查事先对于调查结果的猜测。

教师数量不多、学历不高以及队伍过年轻化是景宁县境内中学教师素质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困扰学生家长的多年的问题。景宁中学全校144人的教职工队伍,高级教师仅有32人。而想必与丽水市教育相对突出的缙云县缙云中学教师一共有超过30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75%以上。两者教师队伍却是不可同日而语。而这种差异的直接体现是今年高考第一批景宁中学仅7人上一批线,而缙云中学上第一批分数线总人数为303人,其中理科240人、文科63人,两个学校相差竟然达43.3倍!

景宁中学早在2003启建新校,并与2006年正式启用,新校区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完善,学校给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戴尔手提电脑,以期通过这些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硬件方面的增强是绝不可能代替得了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一些资深的老教师也苦于这些山区教师薪水发放水平有限,纷纷跳槽去了其他外地的学校。这样学校就陷入了“以花大力气、长时间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代价去培养那些年轻的教师,而等他们羽翼丰满以后就自顾远走高飞”的教育怪圈。这样教师素质仍是长久以来教学中的一块心病,日积越久,成为顽疾,难以去除。

而前不久该校刚被曝出的学校教师叶承民贪污79万的案件,也使本身就不得民心的教师素质变得更加面目全非,而某些学生表示这起案件其中可能还另有隐情,这也让我们不得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不呼吁山区教育必须与法制更好地融合,不然事情的本身结局只能是每况愈下。

(二)学校学风不良。

该学校自搬入新校区以来,采用封闭式管理,禁止学生以同校的形式参与学习。如同其他的普通中学一样,制定了严格的校规校训,各班级内也各自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规章。本来在这样的外部特征下,学生们应该安心、勤奋学习才是,可是有高达86%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学风不满意。那么学风差到死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据此询问了正在景中就读初三的网友“残&*@翼”(qq514515077),她诚恳地接受了访问,并说了景中学风差的具体表现:景宁中学的女学生或者说稍微勤奋一些的同学里流传着两句顺口溜“男生经常打架,女生谈婚论嫁”“课下玩耍疯狂如放假,课上埋头苦抄后说话”。对此言论我们表示震惊,难道景中的学风真有那么差?

于是我们又访问了网友“べ_笨吖頭”(qq390842640),她表示前面那句有些夸张,不过后面那句倒是很准确。她是刚从此校毕业的,并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平时也是经常性地抄袭作业,一是真的对某些学科不懂,二是班级“抄”的恶习已经蔚然成风。她还表示,学校里也有很多的情侣,虽然有个案是男女在一起相互鼓励学习为主,但是大部分还是因为早恋耽误了学习,有的学生成绩甚至是一落千丈,这些事情尤其比较普遍地发生在了高三毕业班同学的身上,我们分析或许是学习压力大又苦于没有倾诉的对象。而女生之间的攀比打扮也在校内愈演愈烈,过早地注重打扮甚至花上很多的时间去化妆梳妆也大大地浪费了学生自己的时间,更无心于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学校的学风如此之差? 两位景宁中学的网友都表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是新老学生传递恶习的结果。

很多的所谓“不良学生”都会跟高年级的对应“不良学生”有来往,这样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差劲的学风就依此传了下来,而其他学生也不自然地都会去跟风,这些恶习就一届届地传递下来,并且是越演越烈,就最终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2)是学校监管监督不力的结果。

尽管是封闭式管理,那些教师在每天授完课、下了班之后一般都或单或群地返回县城的家里。这样对学生的管理和疑难解答时间就少了,而且学校对于性质恶劣的学生也始终因为这种关系一忍再忍,这样对于本来好的学生也放出一种错误的信号,这样只是使学校的学风越来越差,没有回长的余地。(3)是学生自我要求不高的结果。

篇2: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为了促进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西南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要想带动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其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此应该将发展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另外,为了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状深入了解,对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进行探讨,为更深程度、更大范围的民族教育研究提供最有效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加强对西南地区民族教育的实证进行研究,从中找到促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建立,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一、民族教育的理解

由于对民族教育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民族教育认识。比如滕星教授将民族教育分为广义民族教育和狭义民族教育。其中广义民族教育主要是指拥有共同文化的民族和群体,为了适应主流社会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为了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开展的一种社会活动,而狭义民族教育主要特指少数民族教育,即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开展的多元文化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少数民族成员的自身能力,促使其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促使国民教育进一步完善;再比如耿金声认为民族教育是某个民族共同文化所体现的心理素质,并为其经济和政治服务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水平高低不一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仅学校的类型复杂多样,而且教学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比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较高,而县镇学校、牧区学校的教学水平偏低,难以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

2、教育内容与实际有的不相符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内容,既涵盖了国家规定教学课程,又包含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双语课程,课程情况相对复杂凸显出许多问题,其一,设定教学课程时脱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盲目对国家课程进行套用,难以有效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其二,设定教学内容时忽略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尤其是对语言环境的认知存在明显的不足,难以对民族文化实现有效发展;其三,民族学校的教学内容存在实用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中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缺失,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物种和文化多样性的下降;其四,教学中教材和资料的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服务。

3、双语教学难以顺利开展

西南少数民族在使用和学习汉语时出现了不同的状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学习汉语;其二,将汉语作为授课的主要语言;其三,将本民族的语言定位为教学的辅助性语言;其四,完全学习汉语。双语教学的实施,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创新,可以促进族际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教学的结合。但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师资不足、教学环境差和双语教学质量差的影响,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

4、基础教育相对薄弱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薄弱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巩固率普遍偏低,而复读率、留级率和辍学率却普遍偏高,在此地区普及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存在很大阻力;第二,中小学的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教师年龄差距偏大、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偏低,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过于落后,没有确立现代教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三,基础教育的设施严重不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教科书、课桌和教学仪器严重不足,校舍条件恶劣难以让学生获得舒适的学习环境,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5、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其二,少数民族地区存在比较突出的高校专业结构性矛盾;其三,当地基础教育发展难以快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加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难以密切,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正是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6、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受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无法置办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导致当地民族教育的教学条件落后,教学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另外,教师的待遇条件无法提高,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不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7、传统教育理念制约民族教育发展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存在许多不利于民族教育发展的传统教育理念,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长期以来受到这些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自身的开放意识淡薄、科学观念与创新精神不足,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另外,西南少数地区民族教育受到投资体制、管理体制的局限性影响,无法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

三、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1、采取适度倾斜的发展策略

从民族教育的全局出发,可以采用适度倾斜的发展策略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其一,采取对民族教育师资倾斜的政策;其二,采取对民族教育经费的倾斜政策;其三,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事业单位对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其四,制定相关政策建立适合民族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2、遵循民族教育的规律

通过对过去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民族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的民族教育与实际相脱离,对各民族的特点重视不足,没有建立社会发展、教育和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其本质的原因就是民族教育的发展违背了民族教学的发展规律。因此,在以后的民族教育发展中必须坚持求实稳进的原则,保持民族教育发展的持续、健康、稳定,最终达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终目标。 3、采取固基扩底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教育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发展民族教育的物质基础、财力基础和人力基础还十分薄弱。因此,在发展民族教育时必须进一步扩大民族教育的普及范围。另外,考虑到民族地区的需求和教育资源的供给方面,民族教育应该采取固基扩底的发展策略,不能盲目的向高层次进行跃进,加大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力度。

4、促进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西南少数民族的信息化水平,必须大力发展西南少数民族的信息技术教育,构建跨越式教育发展平台,让受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获取学习资源。首先,构建适合中小学的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建设中,加强英语课与信息技术课的联系,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同时,提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大力培养新型人才促进当地的现代化建设;其次,将项目引进作为建设重点,建立“实验校”和“示范校”为普及计算机教学创造条件。另外,逐渐在各个学校开设信息课程,激发受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升其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达到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建设目标;最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鼓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现代教育设施的广泛使用。

5、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向导

在开发和培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时要重视当地市场需求。首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当地的职业教育,按照市场需求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高水平的办学模式,构建在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符合办学模式;其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开设专业,凸显教学内容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力求在空间结构上实现点面结合,使西南地区每个少数民族都至少拥有一所正规的职业院校;再次,调整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中心,让毕业生准确进行定位。比如部分高校将重心转移到社区,让毕业生摆脱高级专门人才头衔的束缚,转变为求真务实的高素质技术劳动者;最后,高等教育要将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提升毕业生承受临时待业的能力。

结语

篇3: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一、陇川县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

在2013年, 陇川县的文化事业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绩:

(一) 着力打造“国门文化形象”工程

陇川县作为与缅甸接壤的边境民族自治县, 它利用拉影文化中心着力打造边境文化阵地, 加强建设“国门文化形象”工程, 促进边境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同步发展。目前, 已创建了1个电子阅览室、2个流动书屋、1个农文网校、1个国门图书分馆、1个老年大学拉影教学点, 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和室外灯光篮球场, 内设电子阅览室、图书室 (现有各类图书5700余册, 其中:民文 (景颇文、傣文、傈僳文) 503册、缅文50册, 可供借阅图书10000余册, 报刊杂志10余种。) , 以及集电影放映、培训、演出为一体, 能容纳208人的多功能服务厅。2013年, 陇川县先后在国门书社开展了送戏下乡、露天电影放映、中缅篮球友谊赛、中缅边民文艺联欢等活动。借助农文网校举办培训2期, 讲授出入境管理、甘蔗种植技术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内容, 来自拉影周边的村民、老年大学学员、边防官兵及30多名缅甸籍华侨参加了培训。“国门文化形象”工程的创建经验得到了中央、云南省和德宏州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 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 陇川县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5632人次。其中电子阅览室11701人次、外借室983人次、综合阅览室2948人次, 外借册次5776册。一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 完成35家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准备工作, 设备已全部发放到各建设点。在第一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中, 章凤镇、拉影文化中心2个乡镇文化站达到二级, 8个乡镇文化站达到三级。二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认真组织承办陇川县2013年职工文艺汇演晚会, “唱响十八大, 共圆中国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纪念大会暨文艺晚会, 精心筹备“中国·德宏2013国际泼水狂欢节”活动, 先后组织开展了陇川赛区孔雀舞、原创歌曲、民歌演唱及演讲比赛。在参加中国瑞丽第十三届中缅胞波狂欢节“中国·缅甸孔雀舞邀请赛”中, 陇川县参赛的两支队伍专业组均获得银奖, 民间组获得优秀奖。三是文艺文化培训频繁。先后在县体育馆举办了为期5天的傣族嘎秧舞培训班, 在清平乡新山村委会毛景村民小组活动室举办了为期4天的景颇族象脚鼓舞培训。累计深入乡镇、学校、社区、厂矿、军营及各老年团体等开展文艺辅导活动39次, 辅导节目40多个, 辅导1760人次, 派出文辅工作人员39人次。

(三) 歌舞艺术工作稳步推进

成功排演了2013年中国陇川目瑙纵歌狂欢活动以及《祝荣文蚌》迎宾专场文艺晚会, 阿昌族“阿露窝啰节”和傣族“泼水节”文艺晚会, 圆满完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暨2013年国际泼水狂欢节的演出任务。同时, 应邀参加的由越南海防市人民委员会举办的“2013年海防—红河平原国家旅游年”开幕式文艺表演, 也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美丽德宏的独特魅力, 增进了中越友谊。2013年共完成送戏下乡37场, 观看群众达5.12万人次。

(四) 广播电影电视工作成效显著

2013年, 陇川县全体新闻采编人员克服人员紧缺、设备不足等困难。按照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原则, 开展了有计划、有重点、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工作。1月份对全县“三会”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制作了“三会”小专栏, 及时把“三会”精神传达到全县各族群众。精心组织并策划常规性报道, 全方位、多视觉、大容量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落实情况, 展现全县各族群众、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除做好常规性宣传报道外, 2013年, 还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题活动, 精心组织记者深入基层进行采访报道, 。结合重大节庆日和民族节日, 开辟专栏节目, 烘托节日气氛。围绕景颇族目脑纵歌, 傣族、德昂族的泼水节, 制作播出了目脑纵歌狂欢活动实况、朋生目脑纵歌开幕式、文艺晚会, 泼水节采花、开幕式和文艺演出实况等节目。2013年, 共编播汉语电视新闻《陇川新闻》145期, 自采电视新闻稿件887条, 其中上报云南省电视台3条, 州电视台145条, 编播景颇语新闻53期, 载瓦语新闻52期, 傣语新闻52期, 编播《科技之窗》52期, 《天气预报》366期, 《目瑙纵歌之乡》48期, 电视讲话4次, 编播公示和公告50条。

为保障全国“两会”和县“三会”的转播、直播和日常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2013年, 陇川县重点对章凤、城子、户撒三个台站设备进行了安全播出大检查。安装了电视监播系统, 解决了有线电视系统和数字微波系统的安全监控问题。同时, 协同电力部门对现有的文化系统10KV供电线路进行了安全用电检查, 安装了无线 (电视广播) 监测系统。累计播出中央1套、中央7套、云南1套和德宏民语台共计10089.05小时的节目, 播出“中国之声”广播节目11580.48小时, 云南广播10089.05小时, 德宏民语广播6400.30小时。收集、整理、录入和上传了陇川县“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二期工程建设受益群众的基本信息共1875户, 圆满完成了全县“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全县350户数字卫星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积极配合县政府和云广网陇川支公司推进陇川县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的建设工作。2013年, 累计放映广场电影96场, 观众人数56000人次, 放映农村数字电影804场, 观众人数达105000人次。

二、关于陇川县文化事业发展策略的相关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研情况, 课题组提出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关于陇川县文化事业发展策略的一些相关建议:

第一, 继续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站点建设, 以及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管理和指导, 使之真正成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广农业科技的主阵地。二是继续推进“七彩云南”全民健身项目和“雪炭工程”体育健身项目建设,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三是加强扫黄打非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重点做好印刷业、图书零售业的管理, 防止非法反动政治性书籍出现在当地的图书出版市场。四是继续抓好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 努力做好陇川县当地珍贵文物的保护工作。

第二, 在广播电视工作方面, 要不断创新宣传报道形式。全力抓好陇川县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 继续加大对广播电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行政执法力度, 抓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

第三, 继续抓好辖区内餐馆、酒店的推星增效工作, 继续推进云南景颇园和新马自驾车营地项目后期建设, 认真搞好宣传促销和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以及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工作。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陇川县的个案调查, 课题组发现:在新媒体背景下,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 充分体现了地域特点和当地的民族特色, 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文化事业, 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篇4: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关键词:康乐县;民族地区;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089—03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东临临洮县、南接渭源县和卓尼县、西靠和政县、北连广河县。全县管辖5镇10乡,国土总面积1083平方公里,總人口25.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4.35%。有回、汉、东乡等九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56.4%,汉族占43.6%,该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巩固提高‘两基’,提升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上好学、教好书、管好校、治好教”为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全县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一、康乐县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教育机构及其基本建设情况

截止到“十一五”末,康乐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7所,其中独立高中1所,独立初中12所,完全中学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六年制小学129所,教学点39个,幼儿园13所,农民技术培训学校20所。寄宿制学校21所,寄宿生7 260人。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4.29万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83万人,初中1.13万人,高中0.34万人;职校在校学生679人,中职生与普高生的比例为1:4.9。适龄儿童入学率97.89%,比全国(99.7%)低1.81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96.36%,比全国(98.7%)低2.34个百分点;高中入学率为87.1%,比全国(87.5%)低0.4个百分点[1]。①

“十一五”期间,康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重视教育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不重视教育的家长是不合格的家长”的思想,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的教育基本建设项目有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项目、灾后重建项目、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总投入资金11 754.35万元,总建筑面积约12万多平方米,共排除学校危房94 986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学校128所,使学校安全性明显提高;建成了21所寄宿制学校,有效解决了无条件寄宿、学生校外住宿和县镇中小学班额过大的问题;为全县部分中小学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和卫星接收系统;完成部分学校校园硬化、绿化,新修校门、围墙、厕所等配套设施。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康乐县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1人,州级骨干教师26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3人,州级青年教学能手3人;省州级“十佳校长”3人,州级“十佳教师”4人;特级教师1人,省级“园丁奖”37人,州级“园丁奖”27人。现有教职工2 786人(公办2 388人,义务支教398人),其中小学教师1 662人(公办1 301人,义务支教361人),幼儿园教师67人(公办65人,义务支教2人),高中教师326人(公办322人,招聘4人),初中教师644人(公办613人,义务支教31人),职校42人,教研室45人。其中专任教师2 217人,占职工总数的80.94%。幼儿园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53人,占总数的70.67%。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5%,比全国(99.52%)低1.02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93.7%,比全国(98.65%)低4.95个百分点;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4.9%,比全国(94.81%)低29.91个百分点。小学生师比为21.9∶1(全国17.70∶1),初中生师比为18.03∶1(全国14.98∶1),高中生师比为12.5∶1(全国15.99∶1)[1]。①

(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情况

为推进全县教育教学改革,康乐县采取了多种改革举措。如:全面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健全课改工作领导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各学段《教学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参与式教学;通过开展“备课年”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这些有效有力的改革举措,促使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从小学毕业会考情况看,2006年合格率为30.1%,2010年上升到53.2%,提高了23.1个百分点;初中毕业会考率,2006年合格率为6.53%,2010年上升到12.18%,提高了5.65个百分点。但从总体情况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依然艰巨。从近年来的高考情况看,自2007年以来,普通高考上线人数为3 661人,其中本科上线人数1 401人,专科上线人数2 260人。2010年康乐县普通高考参考人数达1 666人,上线人数达1 363人,重点本科上线人数达30人,二本线以上人数达125人,录取人数达908人,本科录取率达33.2%,均为历年之最。

二、当前康乐县教育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康乐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控辍保学”工作任务艰巨,确保通过“两基”国检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2年实施“两基”攻坚工程,2007年顺利通过省政府达标验收,“两基”目标如期实现);教育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县大部分学前适龄儿童无条件接受学前教育;乡镇中心小学没有寄宿条件,无法解决学生的寄宿问题;初级中学建设标准低,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大、危房率高,危房改造任务艰巨;县城高中不能满足高中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单一,“双师型”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空白;教师培训机构不健全;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学校债务繁重。

三、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以发展基础教育为重点,巩固“普初”成果,加快“两基”步伐,狠抓高中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并举,促进全县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二)利用地域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如果要深入思考该地区教育发展问题,很多问题还要归结为经济贫困的原因。学校的硬件建设,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人们的教育观念等等,都可以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彻底或较好改观。因此,只有抓好经济建设才能为教育的大发展建立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要改变该地区的经济状况,一是靠外部支援,目前要抓住机遇,借助甘肃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寻求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发达地区对口支援,争取国家对该地区的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二是靠自力更生,找准自己的发展点。比如利用境内河谷纵横,林草丰富,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独特,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开发本地区水能、旅游、中药材三大资源,发展地方经济。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就可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让教师安心农村教育事业。当然经济的发展势必给当地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教育事业新发展;同样,教育发展,人们素质提高,对经济增长提供人才保证,两相促进,达到社会良性发展,必然加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精神,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35号)精神,认真做好该地区承担的试点项目,一是“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建立以县城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以乡镇(村)幼儿园(班)为基础,县乡两级相结合的幼教服务网络,为本地区各民族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提供基本保障条件,引导少数民族幼儿从小接受国家教育,提高受教育率;二是“借鉴‘中英项目’经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借鉴“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实施参与式教学的经验,立足本地区师资、信息和资源优势,结合实施《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甘政办发〔2010〕45号),改革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探索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另外,通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构建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全力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缩小地域差距,为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深化人事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体现优教优酬、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边远贫困山区任教,同时调动本山区教师的积极性,并注意积极吸纳高学历紧缺人才,弥补该县高中教师紧缺局面,提高高中教学质量。

(四)树立全社会“大教育”的观念

综合治理社会环境,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任。社会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通过联手开展一些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升学率的同时应该同时评估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改变学生思想教育是“软任务、得不偿失”的错误观点;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要重视家庭教育。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引领和指导培育,还需要汲取家庭环境中的营养,离不开家长的言傳身教、精心呵护和亲情感染。建议家庭教育应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幸福奠基”的发展性、高效性和生命性成长观,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幸福为目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责任,以学生的智慧生成和能力提升为期盼。要消除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以平静、平常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行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困难,对每一点进步或每一次成功,既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又要适时帮助分析进步的条件及原因,使其在感受快乐和感受幸福的过程中积淀经验,开启智慧,生成动力[2]。

(五)关注教师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

教师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就是要注重建设具有个性追求的教师精神文化。其建设不仅要有利于保护教师个性和发展专业特色,而且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要注重建设具有合作向度的教师精神文化。通过激起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和信念,形成教师合作共同体,营造对话氛围,重视专业对话;要注重建设具有生命本性的教师精神文化。教师精神文化是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产生与发展,在教育目标中体现其生命本真价值。建设具有生命本性的教师文化,要认真考虑教师教学理念与专业精神;要注重建设具有发展性的教师精神文化。教师精神文化的发展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本身的时代性、先进性,它决定其发展性;教师精神文化的发展指向的是人的发展,即教师的发展,追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理想的教学生活境界。

(六)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优化本地师资结构

县级政府要组织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计划,要按需要有计划、有安排,分年度设置农村教育特岗教师人数,并设置一定数量的农村幼儿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地方政府要充分运用好国家对教育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好特岗教师的管理服务工作,不折不扣及时兑现特岗教师工资及各项津补贴,确保特岗教师的合法待遇。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环境,帮助特岗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学校要为新入职特岗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做导师,帮助其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留住特岗教师长期从教。

(七)实施青壮年农民工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

该地区天然资源比较丰富,产品的深加工潜力很大,但该地区的技能型人才十分匮乏,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和性能缺乏市场竞争力。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贡献最直接、服务最贴近的教育类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建设资金的支持,加强本地区职业学校基本建设,依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着眼于未来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合理谋划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着力培养一批用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的适用人才;三是实施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针对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的实际,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篇5: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技能目标: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发展经济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决心 教学过程:

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1、发展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2、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3、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4、发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课堂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内地的援助和民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篇6:如何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机关幼儿园

张美用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要发展,结合实际本人认为,教育观念要更新,地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领导者均要彻底转变陈旧传统落后的观念,树立和倡导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今的世界是高度发展的世界,结合发展趋势,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大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全面发展观念、现代技术教育观念等诸多新观念,结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我们大多学校只开设语文、数学、体育或者开齐了也不重视,造成学生偏科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美术等课拿来上语文、数学知识或让学生做作业,有的学生在上音乐、美术课时,偷偷做语文或数学作业,最终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个性发展面窄,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许多教师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原本语言功底差,学习内容过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提高。其实,各门学科均有一定的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者,必须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观念,教学硬件方面、办学条件,是教育根本性发展的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面貌要根本改观,要靠国家、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大力资助,我们国家近年来,虽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但这远远不够,很多山区学校图书、实验用品、体育器材、现代技术设备等都无法配套上,即便一些学校好不容易配上一些电脑,也都落后、淘汰、单

一、设备不全,跟办学条件现代化相距甚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水平会影响教学效果,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目前,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虽经过多年的发展,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很多教师学历虽达标,但政治思想、教育素质、教学艺术、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很欠缺。社会在发展,知识也需要更新,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知识水平,才能跟上社会发展,因此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云南少数民族地方有很多教师还在没用一盒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模式,新世纪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高度发展,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没有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社会。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者,除了有先进教育技术外还要加强自身师德,要有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奉献的精神,要有高度的热情,教师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才能真正献身于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事业作出贡献,不能只说不做,在落实于行动,落实于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教学的重要媒介,尽量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学习先进地区和先进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学论教,力求传播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力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因材施教。结合实际尽量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试着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引进课堂,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新的突破,结合实际教学方面,注重启发式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训斥谩骂、罚抄作业等教法必须坚决摒弃,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极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研究教学方法,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咨询者。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力求最优化,体现发展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的教法不能利用固定的模式,要灵活多变。此外,还要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方法,要结合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条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不同教学风格。

教学内容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志,结合地区实际,应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诸如劳动技术、手工等,让学生结合实际,能动手操作,多参加一些有益活动,加强实验实践,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规范各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把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和活动开齐、上足、教好。不随意用“副科”课时的现象,从学科的联系去安排课程和课时比例,相互促进,尽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形式要多样化,结合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必修课与选修课协调互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管理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管理者要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发展方向及具体工作的落实措施;教育管理者要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有宏观、科学、高效率的组织能力,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推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充分领会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

上一篇: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下一篇:煤矿求职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