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问题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4-05-01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问题现状及发展对策(共6篇)

篇1: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问题现状及发展对策

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问题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滞后。其原因包括英语语境的缺失以及口语教学的非日常化。外教和英文电影可以营造英语语境。同时教师要通过演讲,朗读,日记等手段实现口语日常化。

前言

在高校英语教学的各个科目之中,口语的发展一直都可以用滞后两个字来形容,学生口语水平也偏低。一方面,学生练习口语几乎完全脱离英语语境,而“语境教学在提高英语口语课堂质量、改善英语口语教学等方面作用明显”[1]。另一方面,口语并不像其他科目比如词汇,阅读,写作等有着明确的教学任务,考试范围和评分标准,所以口语并没有被划入日常教学的范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英语口语的滞后,有些写作,阅读能力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却在用英语与人交流的时候出现了障碍”[2]。既然造成口语发展水平滞后的原因是英语语境的缺失,和口语的非日常化,教师要营造英语语境,并将英语口语教学日常化。

一、英语语境的营造

1、聘请外教

聘请外教俨然成为了高校英语教学的一股新风尚。外教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是纯正的口语,以及英美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聘请外教是营造英语语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现在外教水平良莠不齐,很多外教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在外教课程的设置中,校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注重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外教的连读爆破等发音方式和习惯而使得自己的口语更纯正。在与外教的接触中,很多学生错误地把重点放在提升词汇量,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错误方式。外教最大的优势乃是纯正的发音方式和习惯。我们常常嘲笑外国人说汉语的时候虽然字词都对,但是听起来就不纯正。殊不知我们也在犯这样的错误。

其次,外教的授课过程需要校方,教师和学生慎重甄别。外教课程数量很有限,所以每个外教都必须保证高度的课堂效率,学生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准备。但是现在许多外教和学生的态度并不端正,有的外教甚至领着学生做游戏,而大多数学生也把外教当成是一种放松。

2、语境模拟

聘请外教可以营造语境,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贯穿英语学习的始终,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模拟英语语境。模拟语境的方法有很多,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一门名为英美经典影视欣赏的选修课,“英文字幕的原版片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改善口语的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提高口语教学效果”[3],同时,对英美的民俗文化也更了解。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模拟语境的方式,需要得到大力推广,但是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需要端正。很多学生都把这门课程当成是放松,殊不知这门课程高度浓缩了英美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在课前学生需要依照电影的内容而全面地补充知识,这样才能避免“外行看热闹”的情况出现。而现在太多学生都是看热闹。

其次,学生要充分认清这门课的意义,并将其推广到日常生活之中。相比于聘请外教,英美经典影视欣赏最大的优点是大众化,可以作为营造语境的日常手段。学生要把语境模拟的思路推广到日常生活中,时间不要局限在上课,地点不要局限在教室,而内容也不要局限在电影,所有与英美风土人情的民俗文化的文本都可以,比如美剧,走遍美国,六人行。

总之,学生练习口语的最大问题在于脱离英语语境。校方,教师和学生就要想尽办法营造语境。在营造语境的各种方式之中,聘请外教最为直接,可以让学生的口语变得原汁原味。同时语境模拟是一种间接的手段,也是营造语境的日常方式,在观看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中,学生既学到了发音,又了解了英美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

二、英语口语的日常化

英语学习是一个考验耐力长期坚持的过程,词汇,阅读和写作都是这样,为了保证学习的连续性,这些科目都有着固定的教学任务,考试范围和评分标准。但是这套标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口语,所以尽管在授课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练习口语,在评分的过程中也给予口语一定的份额比如总分的10%,但是口语依然可有可无,“大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沉默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4]。教师应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引导学生将英语口语日常化:

首先,课前演讲的设置。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安排5-10分钟给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演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练习。学生所缺乏的正是重复练习的韧劲和机会。演讲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话题,学生可以自我介绍,也可以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经过长时间的坚持练习,学生的口语水平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其次,朗读课文的设置。在课程进行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有的学生怕朗读出现错误而不敢尝试,教师一定要纠正这种错误的想法。试想高校学生一直在学习汉语,都难免出现错误。英语出现错误实在不足为奇。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声大胆地朗读,同时注意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

最后,课后作业的设置。教师应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日记,非英语专业设置周记,然后在课堂上朗读。这样可以保证英语的连续性。撰写日记和周记,既能保证英语的连续性,又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结语

综观全文,“在英语学习中,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5],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英语口语的两大难题在于语境的缺失以及口语的非日常化,提升口语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营造语境的方法有很多,最为直接的是优秀外教的发音方式和习惯,而间接地了解英美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可以通过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来实现。而为了让口语变成日常学习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锻炼口语的机会。值得说明的是,这两点并不应该是分离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将其融合成为一体。比如针对外教所在国家的最著名的电影。

篇2: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问题现状及发展对策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成为增强校园科研学术氛围、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中的班级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管理工作阵地逐渐分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现。但是,在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的正常全面发挥。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意义,并重点就高校学生社团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管理体制、活动内容、经费来源、指导教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分析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出解决的对策,使得高校学生社团真正能够走健康向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意义 问题 对策

所谓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经过学校批准的由“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 ①,也就是由部分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有益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活跃在校园中的一种学生组织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当前来看,甘肃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数量多,学科覆盖面宽,而且学生参与也更加广泛活跃。据笔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各大高校大约有85%以上的在校学生都曾经参加过一个或多个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以其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对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管理,培养学生管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大学校园和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加强学校党政机关和学生的联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学生与外部社会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力量,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觉悟较高、业务素质优良、战斗力强,能充分发挥知识才华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目的所在。”②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基本实施学分制管理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后,学校班级意识逐渐淡化,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渐凸出。

(二)、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术气氛浓郁,人员文化素质高。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青年人比较集中的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性格开朗活泼,没有过多的社会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总是渴望了解别人,同时充分尽情地展示自我;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努力追求生活情调和文化娱乐。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是因此应运而生。学生思想活跃,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向积极踊跃,丰富多彩。据统计,兰州现有高校中平均校级学生社团达20多个,院系级社团更多,他们活动形式争奇斗艳,而且具有较高的活动质量,很多社团在校内外有很大影响。如西北师范大学的“阳光服务社”、甘

肃政法学院的“金盾服务社”、甘肃联合大学的“涛声文学社”等高校学生社团,因其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分别被团中央和甘肃省相关部门进行过表彰。

(三)、对于辅助高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开展学习竞赛、读书征文、科技竞赛及其他各类有益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了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或对本专业知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陶冶了情操,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③对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具有辅助的意义。

(四)、对于促进文化再殖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对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再殖作用。”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连为一体,成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课余生活以及社会应用等有机的连接枢纽;二是高校学生社团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力求与社会文化接轨、融合,从中获取作用力,并向社会发挥反作用力,促进社会文化再殖。

(五)、对于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甘肃部分高校通过一些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性质的学术类社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术讲座,举办研讨会、报告会等方式来推动在校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表明,这种方法不仅活跃了校园中的学术氛围,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另外,一些劳动服务性社团有利于其成员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旗帜下便聚集着这样一群乐于奉献的人。他们不求名,不为利,显示出了新世纪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六)、对于学生张扬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主要特征,为学生在某一方面展示、发展自我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当代大学生在关注社会,审视他人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自我,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要求。为此,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待于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弥补。事实上,高校中部分校园社团组织已经显示了它们的这种功能。有些同学性格内向深沉,平时惯于沉默寡言,语言表达能力和日常交际能力较差,演讲协会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有些同学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管理协会将着眼于培养会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同样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会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培养会员的组织活动能力。“取我之所需,补我之不足”是这类社团组织成员共同的潜在目的。同时,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与社会接轨,也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促进自我社会化等提供了机会,加快了学生社会化进程。

二、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误区分析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明显。无论从社团的数量,还是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有人把高校学生社团称为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1、社团外部管理不完善。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进行粗口径划分管理,其中的大

部分挂靠在院系,一部分直接挂靠在校团委,一部分挂靠在校内其他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图书馆)。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高校学生社团容易与挂靠单位密切配合,并在工作中受到较好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但是弊端也是很显然的,一是学校不容易掌握全校社团整体的发展情况,容易造成高校学生社团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二是主管部门和挂靠单位职责不明,容易互相推诿,造成管理真空。此外,部分高校在社团建立、活动申报、考察评价等方面也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

2、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社团对会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一般都是“进出自由”,学生只要愿意参加,社团负责人同意,发个“会员证”就可以成为会员,大都不经过资格审查,也没有相关单位的推荐或不会具有什么有效力的身份证明。离开社团更是随心所欲,社团活动想参加就参加,有事或只要感觉自己不乐意了,也不履行请假等手续,随时随地都可以退出。社团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一般的会员甚至退出都不宣布就销声匿迹了,产生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奇怪现象。导致高校学生社团出现“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部分社团由于成立仓促,自身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不合理的现象。内部分工不明确,社团事务好像全是社团干部的责任。

(二)、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缺乏持久性。现在无论是学术性、公益性还是体育性等社团的活动只停留在开会出海报、挂横幅的层次上,或者单纯以舞会、郊游等娱乐活动作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内容,也就不可能让同学们从中受益。还有些高校学生社团做活动只是为了拉赞助,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氛,让社员牺牲自己的时间,去被迫接受商家对产品的宣传,而对同学们却没有太大帮助。

(三)、指导教师有名无实,高校学生社团缺乏有效指导。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社团直接聘请或由挂靠单位指定,但是老师的工作是纯义务的,不计工作量,没有劳动报酬,完全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支持着指导工作的进行。但是,由于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工作量大,占用业余休息时间多,而且老师大部分都有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很多老师不愿意担任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许多社团只是为了登记注册或为扩大社团知名度的需要才请老师挂个名。少数老师即使愿意,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很难持久地投入到高校社团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细致地指导。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都拥有1—2名指导教师,但是发挥的具体作用却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甚至连社团发展状况、是否存在都不知悉。只有一小部分社团,一学期才能邀请到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学术讲座或交流活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和社团成员的活动缺乏评价激励。目前,在甘肃省高校中,学生的评优、入党、就业等一切事关前途的大事,都只和第一课堂的学分和成绩直接挂钩,而忽视高校学生社团的存在和学生在社团中的所学知识和表现。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既想参加培养自己爱好、特长、能力的社团活动,又想得到所修学分,两者必然产生矛盾。大部分学生是顾此失彼,在两者之间疲于奔命,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五)高校学生社团经费严重不足,活动场地等设施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收取会费、学校拨款、挂靠单位的资助和社会赞助。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不是太雄厚,高校教育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

需要,所以一般高校给予社团的经费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没有经费。靠收取的会费,一个社团一年也不过近千元,唯一有潜力可挖的就是社会赞助,但社会赞助的随机性很大,有时一次可获得数千元或者更多的赞助,而有时却没有一分钱进帐。这样,社团就会忽冷忽热,一波三折,有时活动多,社团发展活跃,有时却死气沉沉,处于停滞状态。由于社团经费的缺乏,导致很多活动策划无法付诸实施。此外,对于有限的社团经费,还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甚至出现个别社团负责人盗用或乱用社团经费的现象。另外,绝大多数社团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也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都是以游击队的面貌出现,社团特色难以展现。

三、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如何解决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锻造优秀人才的熔炉,以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去改进和加强。

(一)、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发组建的群众性团体,自身的不成熟性导致在某些问题上不可避免出现偏激思想或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所以学校就必须对他们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高校学生社团能够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学校要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渠道,像高校学生社团的创立、重大活动的筹备、安排等均应按照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其次社团的主管单位要统一,或者全部划归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处(工作部),总之要权责明确,责任到位。这样有利于高校社团规范管理,避免高校学生社团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不良现象。制订详细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等机构。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注册、活动开展、经费管理、成员分布、考核评价、负责人的产生等诸方面内容。建立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负责人培训制度。尤其对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应严格考评,把好“上台”关,可以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选拔人才,确保将高素质、热爱学生社团工作、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对不胜任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学生要及时调整,对高校学生社团骨干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学生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较高素质,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健康发展的保证。其次,高校学生社团内部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团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成员的吸收、考核、奖惩等。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团支部组织,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的党建、团建制度,已经建立党团组织的,上级单位要注意促使其真正发挥效用,不能是空架子,成为摆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项目专业化、多样化,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成为“第二课堂”。高校学生参加社团,往往是兴趣使然,如果参加后学到东西,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兴趣,如果学不到东西,就会很快脱离出这个社团。所以,高校学生社团一定要自觉增强软件建设,提高活动的含金量,克服因其他各种因素开展的社团活动简单化、商业化、娱乐化不良倾向。高校学生社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色,适当加强活动形式的灵活性,要主动寻找与社团主题相关的课程为依托,聘请课程的主讲老师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专业指导老师,通过开展讲座、沙龙、参观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同时,要加强和兄弟高校学生社团的交流与合作活动。校内校外高校学生社团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搏采众长,提高质量,从而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文化需求,使高校学生社团真正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三)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配备要有保障,加强对社团的有效指导。高等教

育要求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中心,以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并贯穿于营建校园文化的始终。所以,给予高校学生社团以正确指导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数量、工作量离社团的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所以很有必要把一些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转到专门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指导上来,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主阵地来加强师资的配备。同时,帮助高校学生社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业务指导老师,指导社团围绕专业特色,高质量开展活动,提高社团的专业化水平。每个高校学生社团至少配备一个专职思想政治、社团管理等工作的教师,一个兼职专业指导教师。为了保持指导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可以将社团指导教师的考察评估纳入高校行政人员考评行列,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政策倾斜,将指导教师的社团工作量纳入教师的量化考核范围,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中体现出来,激励年轻教师或专业教师踊跃投身到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上来。

(四)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社员的科学评价体系建设,使高校学生社团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对高校学生社团要进行分阶段、分项目的综合评价,可以将学生参加社团纳入学分制体系。学校要不断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宏观管理,引入激励机制,可在每一学期或一学年对校内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考察评价,建立晋级制度,好的高校学生社团在级别上优先升格,并在活动经费等支持上予以倾斜;社团活动开展不积极、质量不高,不能发挥作用的社团,进行降级或根据情况予以撤消或合并,在社团之间进行资源重组。学生参加一个社团,就如同已经选修一门课程,参加一学期社团活动经过考核,合格就取得所修学分。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获取学分而放弃社团或者因为社团活动而耽误了“学分课”学习的矛盾,杜绝“年年进人年年出,年年都是新面孔”、“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无人问”的现象。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尝试将社团活动学分纳入毕业条件之一,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额度的社团活动学分,否则不予毕业。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优秀社团干部、优秀社团骨干要进行定期奖励,并且奖励的程度要和学校其他学生干部、先进个人相当,不要厚此薄彼。同时,在入党、选干、评优等工作中考虑学生社团的名额。

(五)保障高校学生社团经费投入,确保活动场地等条件建设得到改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员再努力,活动再有创意,没有经费支持,依然是空谈。前面谈到经费的来源问题,会费非常有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象征性的,而社会赞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校学生社团要有活力,学校必须有稳定的投入,这是高校学生社团发挥效用的基础。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将学生学费的1%左右专门抽出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专项经费。应该把各社团的经费统一由社团管理机构保管,经费的使用权归所属各个社团,管理机构和其它社团无权使用。这样还可以有效地监督社团的经费使用情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必须专款专用,社团负责人要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布经费使用情况,严禁乱花乱用或挪作他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灵活的经费管理机制,将管理机构的流动资金通过奖励拨划,优秀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得到经费上的倾斜支持。经费这一指挥棒要牢牢掌握在主管部门手上,这样就能够宏观掌握社团建设的进度和布局,并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学校要利用大学生活动中心,或根据社团专业特点为社团提供、建造活动场所,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总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在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上进行改进,“高等学校在外部机制上要给政策、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在内部机制上要寻找高校学生

社团的依托点、凝聚点、结合点,研究其发展规律”。⑤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在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注 释:

① 原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生手册》 2003年

②、③、④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高等教育学刊2002年12月第4期

⑤ 李新红《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参考文献:

①余杰、朱湘红《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高等教育学刊 2002年12月第4期

②李新红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问题及对策》[J]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3月18卷第1期

③胡 敏 《大学生社团之现状及思考》[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6月第2期

④冯友梅 《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网络

⑤刘金凯 《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探讨》网络

篇3: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问题现状及发展对策

通过对高校2012级对口班的教学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基础知识 (如单词、语法、语音等) 的掌握非常匮乏, 甚至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非常浅显的语句也无法理解。在从普通高中毕业后入学学生的课堂上, 教师基本上使用英语授课, 只是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稍稍用汉语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 而对口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拼读单词, 无法流利地朗读课文, 更不会用英语进行表达, 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其授课时几乎无法用英语与学生进行对话。同时, 根据学生学习习惯来看, 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课前温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这就表明, 许多对口学生没有掌握优质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 升入大学后, 学生刚步入新的社会环境, 接触新鲜的事物和人际关系, 受到生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焦虑、自卑、逆反和排斥等不良情绪。加上自身适应能力较差, 心理上还停留在依赖教师管理的阶段, 不会自主安排时间掌握所学知识, 缺乏自信心, 学习自主性差。长期的心理落差导致这部分学生不愿甚至不能配合老师正常教学, 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一、教学现况

首先, 语言环境成为制约对口英语班级的障碍之一。对口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如果用英语授课, 结果会导致绝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讲授内容, 而一味地使用汉语讲解, 学生又无法运用英语实践。然而, 通过对班级学生的调查, 学生普遍表明希望开展课外课堂。

二、高职对口英语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对高校对口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综述, 可以明确得出目前高校对口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学习有效性和自主性的缺乏;二是教学方法不得当, 缺乏系统化、理论化、专业化性能强的教学模式;三是不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缺乏课外课堂的引导。

三、改革措施

第一, 通过对学生积极鼓励, 让他们明白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 寓教于乐, 把死板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吸引学生注意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 为避免传统课堂的死板, 应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并且教师由课堂的传授者转变成组织者和合作者, 从而实现了外语教学由教师到学生的转变。第三,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教学, 对口班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进行教学时很难掌握授课的难易程度, 也很难满足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程度。根据这一情况, 可以在其入学时进行一次英语基础知识摸底测试。以摸底成绩为主, 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方法可以考虑分为快、中、慢三层, 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第四, 从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堂参与的深度与难度等方面把握。通过一个学期的分层次学习, 可以根据得出的学习成绩重新分层调整,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适应课堂教学, 不断激励各层次学生向高一层次的学习目标前进。

篇4: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问题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作为要求具有“一专多能”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如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强化训练口语使用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首先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现状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形成原因,从而提出了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对策,并对英语口语教学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水平;对策

英语口语作为日常对外交流最重要的方式以及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是高职高专英语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要求具有“一专多能”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如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强化训练口语使用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基础教育岗位,从事小学或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地进行英语表达。但在大学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却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现状

高职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只会一点点常用的交际用语,但是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就会出现语言交流不畅的现象。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就一个实用话题进行讨论时,很多学生的答案只是简单单词的罗列,甚至情急之下运用汉语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比比皆是。2011年6月从河北某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中抽出50名作为研究对象,做了一项调查高职英语教育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研究。这个研究以北京英语口语证书测试(BOEC)作为测试工具。满分为5分,根据测试结果学生被分为三组:高级(高于4分,包括4分)、中級(3分-4分,包括3分)和初级(低于3分)。高级组的学生共有19人,平均分为4.21分;中级组的学生共有21人,平均分为3.17;初级组的学生共有10人,平均分为2.30分。

很多学生无法区分∕∕和∕∕,∕∕和∕t∕。而且掌握的词汇量也是非常有限。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在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单词进行表达时,会表现出焦虑感。在做话题论述和话题讨论这个环节时,发现时态使用错误。

二、制约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原因

1.英语口语环境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在针对英语口语教学时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只是重视语法词汇的积累,而忽视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本无法达到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这一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程邀请外籍教师来教授,这样的改变同样存在弊端:①无法达到练习英语口语的目的。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多数外籍教师不懂得汉语,这样沟通起来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是在练习自己的听力,害怕张开嘴说错英语而丢面子。②外籍教师无法固定。

2.评价模式的影响。很多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四、六级的通过率上,把四、六级考试合格率看作是检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样就忽视了英语口语应用能力。

3.英语口语教材匮乏的影响。目前,针对各个专业特点的英语口语教材非常有限,而且也无法体现高职特色,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相脱节,使学生学习信心不足,从而影响英语口语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对策

1.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2)》,高职的课程定位:1.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2.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高职生英语水平不能只凭英语三级或四级成绩来衡量,还要重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抓起,转变观念,注重口语策略的培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也要发生变化,教学模式更要更新,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方法更新的同时也要注重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外语教学研究者都在提倡使用一种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参与、互动、交流和合作等学习方式,逐步建构自己对语言的认知。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感知和应用英语,即是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种教学理念,不但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参与,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新修订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提倡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以我院英语教育专业的《校园英语》这门专业课程为例。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事先设计好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在这个模拟环境中,安排一定的任务(例如新生报到、申请奖学金、图书馆借书、英语角活动、英语演讲比赛、毕业生应聘等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话题讨论、模仿训练等练习去完成规定的任务,即“用特定的语言去做事”。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①积极推进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②鼓励教师走进行业企业,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了解行业企业动态,与其保持合作,了解行业企业所需的英语口语水平。教师能够将行业英语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未来就业储备知识。

3.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英语口语考核更加合理有效。建立社会、行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尝试建立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革新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使考试内容与面向职业及社会大系统相融合,与职业能力、职业热点问题相链接,突出考核知识技能的应用。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综合评估。测试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4.采用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口语教材,与专业进行有效链接。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为了与未来工作岗位需要、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各个专业需要采用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口语教材。教材的选用需要把握以下原则:①要难易适中,在练习口语的过程中,话题的选用要贴近校园、贴近生活,是学生感兴趣并乐于交谈的话题,不要使学生感到“没什么可说的”。②要兼顾语言水平的多层次性,适应不同口语水平学生的各自需求,以便学生能够获得从简单的会话到思想的交流,甚至公开演讲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5.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于课时安排有限,教师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的口语学习延伸到课外。学院应该定期举行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英语情景剧表演、英语技能大赛、英语童话剧表演、诗歌朗读比赛等。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任重而道远,教师需要积极面对,提高主观能动性,大力提倡任务型教学。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参与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丽媛.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英语口语水平[J].河南农业,2011(2).

[3]田原.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J].2011(14).

篇5: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问题现状及发展对策

及对策》研究报告

刘晨华

摘要:由于中学阶段的条件限制,高校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相比,在英语学习中的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农村生源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的差异,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农村生源学生;大学英语学习;对策

基金项目:本课题是2006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YB065]项目研究成果。获得了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奖。

作者简介:刘晨华,女,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江西南昌330013)

一、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我国的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农村生源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英语成绩平平,甚至感到吃力。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和情商水平的发展形成差异,这种差异与学业成绩的差异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和联系。因此,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教育需要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不少研究阐明了不同生源学生大学英语学习上存在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非农村生源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多元化,且竞争意识较强,有条件接触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所在中、小学教育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先进。同时,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目标要求较高,家长尽力为他们的学习提供较好的保障。而农村生源学生思想相对单一,竞争意识相对淡薄,经济上相对贫困,交通、信息不畅,精神文化生活较贫乏。而且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家长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普遍较低,几乎无法在学习上提供保障和帮助。城乡差异必然会导致城乡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然而,国内对于大学生城乡不同生源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甚少,较少关注影响外语学习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研究。

2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国内要全面一些。例如,在瑞典,政府通过设立瑞典语学校或班,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半日或全日教育。切实保障人人有免费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大多数学校都有由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成员组成的董事会,负责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事宜。在芬兰,各城乡政府与学校真正做到了使所有居住在不同地区、智力不等的同龄人,都有机会免费接受同样的教育,因此不存在因贫困、智力差等因素而上不了学的学生。同时,还尽量满足优秀学生的求知欲和个人发展。另外,日本的“轮岗制”、韩国的“平衡制”等制度,通过交流、互派等方式促进城乡教师“量”和“质”的均衡分布,改变城乡教育分割和城乡教育分治及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同时,按城乡交流与结合的原则,把大城市、中小城市、大小村庄及边远村庄都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以便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城乡教育需求与利益。要同时考虑一地区内大小村庄、中小城镇和大城市的需要,同时反映全球化的要求,即使最边远的村庄也要纳入国家和区域教育的发展计划内,即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获得真正的城乡教育均衡和有效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但同时它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教育,把农村作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农村教育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3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生源学生跨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然而,由于受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等院校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确实存在英语发音、口头交际能力及听力等方面能力的相对不足。虽然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农村生源的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而从2003年开始启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构建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新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条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1] 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高校农村生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在国内有关高校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英语教育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课题研究较少,学生的个体差异得不到重视,从而造成高校农村生源学生难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新时期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增强。大学英语教学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2] 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高校农村生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生源地的不同,入学前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大相径庭,导致来自于农村和城市的大学新生对待英语学习的不同态度及英语水平客观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材和教学软件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特点。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早,中学时英语教学条件较好,在英语听力、口语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而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中学英语学习环境相对差一些,听说能力明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课堂活动的有效参与。而且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也与城市学生有一定差距,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方面还有一些困难。这些差异使得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存在不同的需求,对大学教师的方式和手段有着不同的期待,在英语学习目的、心态和策略上也存在很大差别。文秋芳,王立非(2004)认为,外语学习动机包括学习外语的动力和努力程度两部分。学习外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找到好工作;有人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有人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科学技术感兴趣。[3]在全国各大学中,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占60%以上”。[4] 在我校2006级机电、经济管理、电信、土建等非英语专业院系的本科新生中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我校非英语专业院系新生中农村生源学生占了49.3%,占非英语专业院系大学生总数的近一半。因此,了解高校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背景、学习态度和对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看法及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差 异,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助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从整体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二、研究假设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过程受到语言习得环境和情感智力因素的深刻影响。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和情商水平的发展形成差异,这种差异与学业成绩的差异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和联系。重视差异是因材施教思想体现在教学上的重要表现之一。本课题就当前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新生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期望能找出农村生源学生和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是否存在着不同特点,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英语学习态度、学习背景、学习需求等方面是否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否会对学生适应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造成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为解答这些问题,帮助农村生源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学习,本课题希望能通过分析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他们学习的具体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上创新,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将网络课堂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制定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依据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倡导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通过建立帮扶小组等形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协助。然后,教师应引导农村生源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顽强的意志、善于交流等健康的心理素质并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信,促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研究方法

收集数据的方法以问卷为主,并进行了一些访谈、讨论和观察,尽最大努力保证材料的客观性。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农村生源学生于非农村生源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了解差异产生的根源。

2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9份,有效问卷225份。3数据统计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常规统计分析。

四、研究内容

我国城乡差距较明显,农村生源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从城乡视角考察高校英语教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城乡经济条件的不同,各地区英语教学上存在巨大差异。近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老套陈旧,基本的英语教学都很难得到保证。而且在农村,绝大多数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而中学英语教学又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学生英语听力、口语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高校农村生源入学前英语学习成绩,对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与城市生源相学生相比,高校农村生源新生在语音、听力和口头交际能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单位。加上不熟悉计算机的操作和网络多媒体资源的利用,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等,他们不能很快适应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和自主式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而且部分农村中学生 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英语成功与否又十分敏感,遇到挫折容易影响其继续学好英语的信心。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源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存在的差距,从他们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农村生源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英语水平。因此,本课题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构建适合农村生源学生特点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近些年许多高校大学外语教学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改变长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应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的教学模式。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特殊时期,在学习策略、学习要求等方面尽快帮助农村生源新生,让他们适应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帮助农村生源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指导,分析影响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成功的情感因素。据一项研究调查表明: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劣于城市学生,特别是人际关系。这主要来自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地位低下产生的自卑心理;另外,由于社会交往和社会阅历的匮乏,使他们形成错误的归因,认为城市学生聪明而自己愚笨;而且受中小学阶段英语学习条件限制,高校农村生源学生与城市生源学生相比,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发音、听力和口语等。尽管他们花了比城市学生更多的英语学习时间和努力度,但学习成效甚微,因此对英语学习产生无助感;再加之他们不能适应角色转换和环境变化,“焦虑”、“忧郁”、“强迫”和“恐慌”等消极情感会严重影响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基于农村生源学生的情感障碍和起因分析,课题组成员建构了一套消除学生消极情感的有效方法。在刚开始阶段,教师应花时间了解并关注农村生源学生,主动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原有的英语水平、学习习惯、心理状况等情况,无条件地关怀与接纳学生,放下主观立场设身处地感受学生内心体验,进行心理沟通;同时,依据皮格马翁效应,教师的期待会给学生带来戏剧性变化。教师应常用表扬、赞许、鼓励的目光、言行来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强烈的成功心理暗示。在教学中,农村生源学生的每一点微小进步都值得关注;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让他们认识到与城市学生的差异是由于外在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而并非智力因素。在口语练习过程中宽容对待他们出现的错误,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最后,农村生源学生有些自卑、压抑情绪,但他们在潜意识中自尊自强、好学上进,渴望通过努力摆脱贫困。因此,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激发和培养他们积极的英语学习动机。

3培养了农村生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农村中学,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学习管理模式和老师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学习上比较被动。针对这种情况课题组教师制定一系列措施,为学生设定长远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会确定学习策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独立使用教学(包括网络)资源,自主分工合作和独立或协作完成任务。要懂得自主管理,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批评。

首先,大多数同学对电脑、上网并不陌生,但有些农村生源学生对上网、上机还缺乏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上网和上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并要对上网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作出说明,让学生知道如何进入课程网站,如何利用网络工具搞好学习。同时把一些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告诉新生,以减少英语学习的盲目性,还要督促上机学习打字慢的同学加强课外训练。其次,加强学习策略和技巧的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便利。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课内容的能力。根据这一观念和农村生源特点,课题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课题组教师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从中学的“保姆式教育”到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定期检查和督促计划的执行,使学生从依靠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依靠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并尽快学会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课、检查学习效果。总之,在刚开始阶段应重视学习策略和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一些教学活动。除了掌握老师教的知识外,学生课外可利用各种条件和教育资源来提高和发展自己。

4强化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课题组按照合作学习理论,针对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非常不理想的实际情况,成立若干学习小组,加强课外听说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源地及英语水平组织各类英语学习兴趣小组、学习小组。例如,农村生源的学生可分在同一小组,老师集中辅导。让学生通过多听、多读、多模仿,不断纠音、正调,在语音,听力和口语方面得到提高;或者,农村生源学生和来自城市素质较好的同学形成帮扶小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伴之间的有意义的口头交际激发了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兴趣,提高了英语学习参与意识。

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较差,所以特别要做到“听、说”先行。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通过举办新生杯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举办英语角等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必要的口语和听力实践机会,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有良好的体验英语机会。

5课题设计(1)问卷设计

问卷调查共有20项,其中一项为自由回答,希望了解学生的建议和需求。(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来自于华东交通大学06级机械、经济管理、电信、土建等非英语专业院系的本科新生,随机抽取8个英语分级班共250名学生。(3)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8 ——2006.11): 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开题论证,申报立项;拟定课题方案,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专家做理论和技术指导;广泛调查研究,做好资料收集、分类工作。

第二阶段: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06.11——2006.12):梳理当前关于农村生源学生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后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调研分析阶段(2006.12——2007.3):进行调查研究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教学中注重考察高校农村生源学生的具体特点,发放问卷,了解学生英语学习背景和态度,根据问卷反馈信息广泛征求意见,改良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07.3——2007.6): 提出对已形成的若干思考和建议进行反思和实践检验,撰写研究报告根据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做出总结,撰写论文并发表以确定其理论的正确性和研究的可行性。

(4)数据分析

根据回收的225份问卷调查统计来看,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为111人,占了调查总人数225人中的49.3%,其它地区生源的学生为114人,占50.7%。这说明农村生源学生在高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英语学习背景分析。从表一数据信息来看,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师素质及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农村生源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时条件更艰苦。农村生源学生拥有磁带和复读机的人很少,几乎没有练听力的(课上除外),口语练的也不多。再加上这些学生小学没学过英语,记住这些单词也很困难,时间一长就“厌学”、“弃学”。农村生源学生有21.6%曾就读于乡镇中学,81.1%曾就读于县城及以上中学,而非农村生源学生仅有10.5%曾就读于乡镇中学,曾就读于县城及以上中学的占了91.2%。乡镇中学在师资、教学设备、资金投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与县城及以上中学存在的差距是勿庸置疑的。数据显示,44.1%的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仅拥有录音机,拥有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设备的学校仅占55.9%,而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仅拥有录音机仅占19.3%,拥有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设备占80.7%。乡镇中学大多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室缺乏中学生阅读的英文报刊杂志,许多学生没有机会上网、看英文报刊杂志和收听、收看英语节目。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其次,中学英语教师素质从整体上有明显提高,但农村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还是低一些。农村中学教师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的占了16.2%,而非农村中学教师仅7%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中学英语教师学历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很大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自身存在英语发音问题、听说能力有限,因而导致学生出现“哑巴英语”现象,且许多学生存在发音上的问题。而且,由于条件限制,许多英语老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上网搜集教学资源、吸收外面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外,在所英语课程设置方面,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开设有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和阅读课的比率分别为11.7%、83.8%、63.1%和73.9%,而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则分别为24.6%、91.2%、65.8%和69.3%。不难看出,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的口语课和听力课设置少于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写作课设置比率基本持平,而阅读课设置多于非农村生源学生所在中学。由于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也存在差异。农村生源学生存在听力困难的有49.5%,而非农村生源学生仅为 24.6%;农村生源学生存在说方面困难的有68.5%,而非农村生源学生则为63.2%;写作上存在的困难比例基本相同,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的比率分别为36.3%和36%;而在阅读方面,农村生源学生存在困难的占了6.3%,而非农村生源学生为10.5%。数据表明农村生源学生在中学阶段听力、口语等方面能力未能得到足够重视,而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对投入更多,因此,他们听力和口语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表一

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背景差异

生 源 地 农村生源学生非农村生源学生项 目

(n=111)(n=114)

n % n %

中学就读学校 乡镇中学 24 21.6 12 10.5 县城及以上中90 81.1 104 91.2

英语现代化教学手录音机 49 44.1 22 19.3 段

计算机、多媒体62 55.9 92 80.7

及网络教学设备

英语教师学历 大专及大专以18 16.2 8 7

本科及以上学93 83.8 106 93

中学开设的英语课口语课 13 11.7 28 24.6 程

听力课 93 83.8 104 91.2 写作课 70 63.1 75 65.8 阅读课 82 73.9 79 69.3 英语学习主要困难 听 55 49.5 28 24.6 说 76 68.5 72 63.2 写 40 36.3 41 36 读 7 6.3 12 10.5

其次,英语学习态度分析。从表二的数据分析来看,农村生源学生学习更刻苦,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略多些,课前预习的人数也略多些。每天能用1~2个小时学习的占了62.2%,能用3小时及以上时间学习的占了6.3%,且34.5%的学生能够做的课前预习,比率略高于非农村生源学生的59.6%、4.4%和28.1%;而花一小时以下时间学习的,非农村生源学生略多些,为36%,而农村生源学生为31.5%。在依靠其它方式提高英语成绩方面,仅有14.4%的农村生源学生愿意参加课外提高班,而非农村生源学生则占了23.7%,这可能更多的是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而不管是农村生源学生还是非农村生源学生,愿意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提高英语水平的分别占了57.7%(农村生源学生)和57%(非农村生源学生),这说明合作学习值得提倡,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也能从心理上接受自主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绝大多数学生(68.5%的农村生 源学生和71.9%的非农村生源学生)考虑了社会需求,还有32.4%的农村生源学生和29.8%的非农村生源学生考虑了学校的要求,而考虑个人兴趣的仅为46.8%(农村生源学生)和47.4%(非农村生源学生);而认为四级考试与就业有关系的分别为92.8%(农村生源学生)和99.1%(非农村生源学生),这说明学生学英语更多是从就业方面来考虑,更为现实,动机略显不足,同时数据也体现出非农村生源学生对现实社会有更多关注。在课后英语学习侧重点方面,一半以上的同学希望能够重视综合能力的训练,而农村生源学生(33.3%)更多的希望侧重于说的训练,非农村生源学生(30.7%)更多的希望侧重于阅读的训练。

表二

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学习态度差异

农村生源学生非农村生源学生生 源 地 项 目

(n=111)(n=114)

n % n %

学习英语时间 1小时以下 35 31.5 41 36 1~2小时 69 62.2 68 59.6 3小时及以上 7 6.3 5 4.4 学习方式 课前预习38 34.2 32 28.1 课堂认真听讲 74 66.7 79 69.3 课后认真复习35 31.5 36 31.6 其它 25 22.5 19 16.7 提高英语 参加课外提高班 16 14.4 27 23.7 同学间的合作学64 57.7 65 57

请家教 0 0 2 1.8 其它 41 36.9 34 29.8 学习动机 学校要求 36 32.4 34 29.8 个人兴趣 52 46.8 54 47.4 社会需求 76 68.5 82 71.9 父母的意愿 2 1.8 5 3.5 其它 3 2.7 8 7 四级考试与就业关有关系 103 92.8 113 99.1 系

毫无关系和没感8 7.2 1 0.8

课后英语学习侧重听 18 16.2 28 点 24.6 说 37 33.3 33 28.9 读 30 27 35 30.7 写 19 17.1 22 19.3 综合 60 54 59 51.8

然后是英语自主学习模式适应性分析。表三的数据显示,虽然自主学习模式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绝大部分同学对自主学习模式是认可的,有信心学好英语,这部分同学的比例高达92%以上,分别为92.8%(农村生源学生)和92.1%(非农村生源学生)。对于现有教学设备比较满意的也达到79.3%(农村生源学生)和84.2%(非农村生源学生)。在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方面,愿意请教同学的为61.3%(农村生源学生)和59.6%(非农村生源学生),而且有84.7%的农村生源学生和86%非农村生源学生愿意通过查资料的方式解决困难。对自主学习模式模式的满意度也基本达到一致,分别为70.3%和70.2%。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大多数同学对目前采用的自主学习模式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农村生源学生和非农村生源学生在学习背景等各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他们对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看法基本一致。

表三

农村生源学生与非农村生源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看法差异

农村生源学生非农村生源学生生 源 地 项 目

(n=111)(n=114)

n % n %

学好英语的信心 有信心 103 92.8 105 92.1 没信心 8 7.2 9 7.9 英语学习设备满意满意 88 79.3 96 度 84.2 不满意和没感觉 23 20.7 18 15.9 解决困难途径 请教老师 16 14.4 31 27.2 请教同学 68 61.3 68 59.6 自己查有关资料 94 84.7 98 86 不会就不会 8 7.2 5 4.4 对自主学习模式看满意 78 70.3 80 法 70.2 不满意和没感觉 33 29.7 34 29.8

最后是学生的建议和要求。在最后一道开放性问题中,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也反映出自主学习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学生抱怨英语教材内容平淡,教学设备陈旧,并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小,希望英语课时能增加一些,老师能把课文讲解得更详细些,讲课速度放慢些,并希望加强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增加课堂讨论和课后同学间相互讨论。也有一些同学希望老师加强监督,多讲题、增加语法知识的传授,平时多组织英语考试,让学生多做试卷。这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摆脱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能增加课外活动,培养英语学习培养兴趣及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口语水平。

这些意见和建议反映出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仍然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因此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不少同学还存在衔接上的问题,许多学生习惯了老师一言堂的应试教育,很难适应大学相对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当然,大多数同学对当前的自主学习模式持肯定态度。

6主要成果:

(1)论文《引导新生适应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策略》发表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重要)”2007年第5期。

(2)论文《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农村生源学生英语教学策略》发表在“华 东交通大学学报(重要)”2007年第6期。

(3)论文《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教学对策》发表在“江苏工业大学学报(重要)”2007年第6期。

(4)论文《农村生源新生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激发策略》发表在“湖北教育学院学报(重要)”2007年第9期。

(5)论文《高校农村生源新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发表在“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重要)”2007年第12期。

(6)论文《基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英语词汇教学》发表在“华东交通大学学报(重要)”2006年增刊。

(7)《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因此,在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教学环境的同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加强与高校农村生源新生的沟通,让来自农村的同学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同时,制定相关的学习制度,创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把“自主学习”的观念有意识地深入到高校农村生源新生的精神世界,使得从压力到动力的转化得以实现,使来自农村的同学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实际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形成帮扶小组,鼓励合作学习,让农村生源学生和非农村生源学生结对子,取长补短。同时,我校还开展了全校性的体验英语节等各类英语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英语教学确实取得一些成效,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村生源学生英语成绩由入学摸底考试时的平均58.7分提高到期末考试时的平均68.7分,平均分提高了10分。而非农村生源学生的英语成绩也由平均61.2分提高到平均66.5分,平均分也提高了5.3分。农村生源学生英语成绩提高幅度要大于非农村生源学生。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农村生源学生的勤奋学习,加上有效的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合作,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是完全能适应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4-5.[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3] 文秋芳,王立非.影响外语学习策略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28-32.[4] 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年.A Research Report On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English Stud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Countrysid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篇6: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问题现状及发展对策

理工科大学生母语水平现状及对策思考

目前理工科大学生母语水平令人担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在阐述理工科大学生母语水平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母语水平普遍较低的原因,并从教育主观部门、高校等几个角度探讨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母语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作 者:张彩霞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0(2) 分类号:H319.1 关键词:理工科   大学生   母语水平  低下  

上一篇:盆和瓶说课稿下一篇:楼管会联谊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