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政策

2024-05-16

特殊教育政策(精选6篇)

篇1:特殊教育政策

特殊教育政策复习要点

一、选择判断

1.绪论: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六大支柱

家长参与、零拒绝、非歧视性评估、个性化教育计划、最少限制的环境、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

2.《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我国残疾人种类:7+1(视力障碍、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多重+其他)

3.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4.国家有计划地举办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特殊教育教师和手语翻译,享有特殊教育津贴。

5.残疾儿童、青少年特教班应进行文化、身心补偿、思想教育、劳动技能、个别教学、分类教学。必要时听取父母意见。6.残疾人专家委员会构成:县级人民政府

7.残疾人通过送教上门或者远程教育的方式接受教育,并纳入学籍管理。

8.残疾人家长依法保证残疾人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9.特教的总体结构(P109):以《宪法》为根本性的指导性依据,以《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和《义务教育法》为核心,以《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为总体性专门安排的总政策体系。10.特殊教育政策的四重价值:稳定、效率、公平、质量。(自由)11.国家在教育中的义务:尊重、保护、实现的义务。

12.国家在教育中的最低核心义务:四点。1.国家应禁止在教育机会获得方面的任何歧视。(2)国家应确保教育符合国际公约确定的教育目的。(3)国家应为所有人提供免费的、义务的初等教育。(4)国家应确保公民享有不受国家或第三方干预的选择教育的自由。

13.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市30万人口以上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14.到2020年,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殊教育队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15.改革开放后,第一部专门的特殊教育政策:《1989年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

16.对于特教教师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一学时的全员培训 17.普通中等、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符合标准残疾学生的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18.我国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

19.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能力,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应根据残疾类别、程度,补偿程度以及学校办学条件来判断。2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督导负责残疾人教育情况,应将残疾人纳入教育督导范围。

21.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保障义务教育,着重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22.残疾教育应当挺高教育质量,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的方式。

2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来主管残疾人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协调管理。

24.残障社会模式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奠基石。25.残疾社会模式的创新和贡献,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部分民族、等级,职业,性别,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义务。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受教育者在升学,入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学校和有关部门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同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二、名词解释 1.什么是教育法

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教育实施的教育行为的规范的总称。2.残疾人法律界定

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3.融合教育 指将对残疾学生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4.特殊教育资源教室

在普通学校设置的,装备有特殊教育,有康复训练设施设备的专用教室。5.狭义的受教育权

指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公民为了人格的自我完善而具有的一项要求国家提供教育机会与设施,并不得侵犯受教育自由的基本权利。6.通用设计

尽最大可能让所有人可以使用,无需做出调整或特别设计的产品、环境、方案和服务设计,通用设计不排除在必要时为某些残疾儿童提供辅助用具。

三、简答题

1.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六大支柱

家长参与、零拒绝、非歧视性评估、个性化教育计划、最少限制的环境、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2.我国残疾人的类别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残疾人的类别:7+1)

3.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职责

1)指导、评价区域内的随班就读工作; 2)为区域内承担随班就读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提供培训; 3)派出教师和相关专业服务人员支持随班就读,为接受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辅导和支持; 4)为残疾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咨询; 5)其他特殊教育相关工作。

4.残疾人教育条例:加强残疾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42,43,46条)

1)明确任职特殊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不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后,还应当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从事听力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师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手语等级标准,从事视力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教师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盲文等级标准。(第42条)

2)合理配置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承担教学、康复等工作的特殊教育教师,在指定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教师等专职岗位。(尤其是实施融合教育第43条)3)提高待遇。特殊教育教师和其他从事特殊教育的相关专业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及其他待遇,普通学校的教师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管理工作的,应当将其承担的残疾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其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核定工资待遇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第46条)

5.简述社会层次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

1)是指受教育权所具有的可以请求国家作为某种行为,从而享受一定利益的功能。它针对的是国家的给付义务,也就是国家提供受教育权实现所需的物质、程序或者服务。2)教育机会请求权 3)教育条件请求权 4)免费教育请求权 5)教育资助请求权

6.自由层次的受教育权(广义)

1)是指教育权所具有的要求国家不予侵犯的功能,所针对的国家义务是消极性的。

2)受教育自由。选择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自由。

3)父母选择教育的自由。有确保其子女所受的宗教和道德教育与其自身的信仰一致的自由;选择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自由;选择在家教育的自由。4)建立和管理教育机构的自由。5)教师的教育自由。7.联合国权利公约的四项原则 1)不歧视(第2条)2)儿童的最大利益(第3条)3)生命权、生存与发展(第6条)4)尊重儿童的意见(第12条)8.传统个体残障观的内容和特点

1)聚焦于损伤和个体,强调个体缺损。

2)把残障当做一个问题、一种反常和一出个人悲剧(把那个有待修复或治疗的个体视为问题)。

3)从个体、生物医学进行解释。强调临床和医学诊断。需要得到治疗、康复、修复、教育、改变和训练,期待尽可能变得“正常”。

4)解决办法/(教育)安置形式:医学、心理学和康复服务的解决之道。住宿机构、护理之家等。9.现代残障观的内容和特点

1)聚焦于环境和社会情境,强调社会障碍。2)把歧视、排斥和偏见视为问题。3)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教育)安置形式:终止歧视、隔离以及移除障碍。5)残障社会模式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奠基石。6)社会模式残障观有助于阐明关系到残障者的传统平等理论的局限。

10.国家的四个教育义务(4A)

1)可获得性(Availability)——指国家必须提供足够数量的教育机构和教育项目,以使每个公民都可获得受教育机会。

2)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指国家应保证每个公民不受歧视地进入教育机构和项目。

3)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指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对学生,并在一定条件下对父母具有可接受性。4)可适应性(Adaptability)——指教育必须是弹性的,能适应社会和社区变革的需要,并能在多样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学生的多种需求作出回应。11.国家最低核心义务

1)国家应禁止在教育机会获得方面的任何歧视。2)国家应确保教育符合国际公约确定的教育目的。3)国家应为所有人提供免费的、义务的初等教育。4)国家应确保公民享有不受国家或第三方干预的选择教育的自由。

12.国家尊重、保护、实现义务

1)第一层次的义务——尊重的义务。禁止国家违反公认的权利和自由,不得干涉或限制这些权利和自由的行使。(国家自身不侵犯)

2)第二层次的义务——保护的义务。要求国家采取措施,通过立法或其他途径,阻止并禁止第三人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侵犯。(国家阻止第三人侵犯)

3)第三层次的义务——实现的义务。具有计划性特征并更多地暗示一种实现的长期性。(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13.特殊教育管理体制的3个阶段

1)第一阶段:建国后——80年代中期。“高度集权——直接管理”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政策。

2)第二阶段:1986-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政策。

3)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综合治理”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政策。

14.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1)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

2)坚持尊重差异,多元发展。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促进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普惠加特惠,特教特办。普惠性教育政策和工程项目要加大支持特殊教育的力度。根据特殊教育实际,专门制定特殊的政策措施,给予残疾学生特别扶助和优先保障。4)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加强省一级对特殊教育的统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15.教师的基本权利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教育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评定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获取工资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16.教师的基本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17.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18.特教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四、论述题

1.分析我国残疾教育条例的创新及局限(一)创新:

1)确立平等受教育权

2)强化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政府保障责任 3)首次在法规中提到推进融合教育 4)教育安置形式更加更具可选择性 5)建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 6)“个别化教育计划”入法 7)规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新用途(二)局限:

1)用语未能直接反映残障者社会模式或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模式

2)残疾人教育仅限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

3)残疾儿童父母在特殊教育中的角色与权利没有足够重视

4)没有对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和合理便利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5)残疾学生的惩戒规定缺失

6)缺乏法律正当程序保护(评估、IEP、安置、干预等)7)立法层次偏低:行政法规

8)“软法”特色明显,缺乏操作细则和方案

2.《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发展特殊教育的主要措施(一)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1)以区县为单位,逐一核实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据。2)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3)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4)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儿童福利机构、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二)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

1)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

2)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

3)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

4)支持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等面向残疾学生开展继续教育,支持各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和完善残疾人终身学习通道。(三)健全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1)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补助标准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学校招收重度、多重残疾学生的比例,适当增加预算。2)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

3)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特殊教育学校,支持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社会福利机构向残疾人提供特殊教育。(四)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支撑体系

1)区县建立由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健全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完善教育安置办法。

2)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

3)各级教研机构配备专职和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五)(六)加强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3.学生受教育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篇2:特殊教育政策

德国是一个充满了灵感与创新的国度。教育与科学、研究和发展被赋予了核心地位。德国的高等教育历来在全球享有盛誉。目前全德共有350多所公立高等院校以及众多的私立高校,各类大学共设专业400余个。高超的学术水平配合现代的教学方法正是所有高校都具备的特色。

“Hochschule”(高等教育机构或HEI)是德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通称,其中包括综合大学、工业大学、师范大学、艺术、电影和音乐学院、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等等。德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能够让每一个申请来德国留学的人都可以做出最有利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最贴近个人技能、爱好和兴趣的课程, 最大可能地展示他们个人的才能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合大学主要是培养科学的后备力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其毕业生通常都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科学研究能力。对于希望通过理论模式获取知识的人来说,综合性大学更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应用科学大学是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其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毕业生除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很强,因此受到企业的欢迎。喜欢学习实用内容的人适合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而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可以在某一所艺术、电影和音乐学院展示并发展他们的.个人风格。

德国的各类高校都一直崇尚德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先驱威廉。冯。洪堡(1767-1835)所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办学原则,推崇“学术自由”,一般都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可自行决定聘任教授和招收学生。在课程设置上除少数必修课外,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计划和选修课程。

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一直为自己的悠久传统而自豪,它们也在为延续这样的传统而努力。不过这并没有让它们固步自封。相反,面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不断深入的国际化势头,它们一直在积极地参与其中。在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 中,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同样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很多德国高校已经引进了国际通用的学士和硕士项目,并计划自冬季学期开始,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将全面取代德国的传统学位。新的体制迫使大学学业尽量去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推出的英文授课的学位课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德国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让参与的学生更容易跟得上全球就业市场的发展。

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在对外文化政策,尤其是在外国留学生政策方面也在不断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并采取种种措施吸引外国的优秀青年去德国留学,为外国留学生和青年学者攻读学位、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方便。近年德国大学中外国留学生人数逐步增长,目前已占学生总数的12%,截止到,外国留学生人数约为23.4万人,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已超过25000人,而中国学生的数字也一直是所有德国外国学生中最多的。

篇3:特殊教育政策

此次会议由赵国祥常务副校长主持。庞丽娟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宗旨与概况, 指出河南大学教育学科历史悠久, 研究扎实, 政策院作为“集智聚力、强教兴国”的高水平教育政策智库, 希望加强与河南相关专家学者的合作, 共同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与会专家围绕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录取方式变革、职业教育改革、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改革及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 提出了一些具有政策咨询价值的建议。

一、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赵国祥常务副校长指出, 当前我国各省区之间、经济区之间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中西部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总体较少, 高层次人才招生数量少, 地区间、学科间的科研经费差别非常显著, 毕业生就业、考研会受到“学校身份”的歧视。为此, 他建议:建立“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动态进出机制, 施行申请、考评制度, 在推动教育公平的同时激活高校的有序竞争, 进而避免高校分类标签化、固化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身份歧视问题;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办法, 考虑地区之间人口与学生数量的差异性, 让考生获得公平的入学机会;从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重点科研机构布局上倾斜, 优先支持中西部经济后发省区, 将省部共建高校上升为中央直属高校;从公平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 调整和完善“一省一校”政策, 有力支持与促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李申申教授进一步指出, 世界一流高校中的绝大多数是拥有百年以上校龄的老校, 她从高等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中西部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及教育公平发展的角度, 建议将中西部几所百年老校纳入中央直属高校。

二、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改革问题与政策建议

为了解决“高分考生落榜”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曾进行过由“顺序志愿”向“平行志愿”转变的改革,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刘志军副校长认为, 27个省市区的高校现行的“平行志愿”录取办法, 强化了社会对高考分数的过分重视, 导致提高教育质量面临深层次的问题:对高校而言, 降低了高校招生自主权, 进一步固化了学校等级, 淡化了高校的志愿选择, 增加了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难度;对高中来说, 加剧了对分数的追逐, 导致了综合评价形式化、走过场情况的出现;对学生而言, “无志愿录取”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被忽视, 进而出现退学及其他一系列问题。由此, 他建议, 要对现行“平行志愿”招录办法进行评估, 吸收“平行志愿”和“顺序志愿”的优点和政策经验, 实行“综合录取”的方式, 即以“顺序志愿”的办法在第一志愿录完后, 留出一定比例让各高校自主进行“平行志愿”录取;设立招生录取委员会;严格实施程序化操作, 可以采取匿名录取办法。

三、教育督导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李帅军教授认为, 我国教育督导制度有效地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但也存在着督导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合理、督导主客体地位不平等、督导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为此, 他建议:建立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教育督导机构, 改变教育督导机构由教育行政部门代管的体制, 推行教育督导委派制度, 教育督导部门直接对同级政府负责, 同时接受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并在政府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工作;合理划分教育督导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 教育督导机构专门负责监控任务, 行使国家督导教育的权力, 教育行政机构专门负责决策和执行任务, 行使国家管理教育的权力;尽快建立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 设立教育督导职务系列;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 提高教育督导的专业水平, 形成并实施科学适宜的教育督导方式。

四、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普职比”问题与建议

基于对基层实践的深入调研, 李桂荣教授探究了当前职业教育中“普职比”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 指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战略性问题, 但现实表明, “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需要优化调整, 不能继续作为政策评价的标准并进行问责。1985年, 我国首次提出了“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 当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91%, 然而, 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了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到40%, 现在仍然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规模与中职教育规模之间此消彼长的发展变化规律。此外, 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原则进行考核存在政策失真的问题, 会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或者限制学生的选择权, 虽然达到招收中职学生的目的, 但是不符合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 她建议, 调整“普职比大体相当”的政策目标, 低调宣传中职免费的政策;加强统筹规划, 厘清管理体制, 优化结构, 突出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加大资源投入, 严格企业用工制度, 把中职教育办成优质教育, 推动中职教育科学发展。

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汪基德教授指出,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化资源严重匮乏, 专业化水平低;学前教师信息素养不高, 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他建议: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软件与资源的评价机构;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采用不同的补贴标准, 消除学前教育存在的“数字鸿沟”;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岳亚平教授指出, 我国学前教师群体处于严重失衡与失序的流动状态, 学前教师流动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教师群体, 教龄在3~5年的幼儿教师流动次数较多, 无职称的教师流动比例大, 拥有本科学历的学前教师想要离开教师队伍的比重最大。为此, 她建议:高度重视学前教师的失衡流动, 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 改善学前教师的生存状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身份专业性的认定制度, 完善学前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增加学前教师入编机会;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水平。

此外, 刘济良教授针对青少年生命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 提出了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生命教育的政策建议;李麦收教授针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教师海外交流资金保障机制, 探索施行中国高校与海外高校的学分、学位互认制度, 为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就业创造机会等建议;董保民教授针对大学学术评价问题, 提出了建立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内涵式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议。王峥副教授针对当前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0~3岁儿童教育服务网络的建议。

篇4:教育政策

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将原有的高校招生信息“六公开”细化扩充到“十公开”。《通知》将原来的“招生政策公开”进一步细化为“招生政策”及“招生章程”公开,将“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细化为“高校招生资格公开”和“考生资格公开”,“录取信息公开”细化为“录取程序公开”和“录取结果公开”,并新增“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对各地所辖范围内发生的招生重大违规事件及其处理结果进行公开。

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完善,印发实施。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长沙15对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提升教育质量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公布城区中学对口支援农村中学结对名单,15所城区名校将一对一帮扶15所农村初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城区优质中学对口支援15个农村中心镇和特色镇公办初级中学,将通过干部调配、教师交流,打破学校之间的封闭状态,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校之间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支援学校将派出1名以上管理人员或骨干教师到帮扶学校担任名誉校长或执行校长,其人事关系保留在原校,并享受相应的津补贴等政策待遇;同时受援学校每期组织管理人员到支援学校进行跟班学习。

福州鼓楼、台江义务教育学校推“小片区管理”

一所中心校捆绑几所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已成为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和台江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解决“择校”问题的重要举措。12月4日,记者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鼓楼区将区属31所小学划分成8个“学区共同体”,而台江区将区内的小学、初中分为6个学区。这一举措,实质上就是福建省教育厅倡导的“小片区管理”模式。

贵州高校本科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修业年限

日前,贵州省出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贵州省高校本科专业将全面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修业年限:一般基本学制为四年的本科专业学生可在3至7年内修读,基本学制为五年的本科专业学生可在4至8年内修读。在规定的修读年限内修满学分者即可以毕业。

陕西校方责任险将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

从2014年3月1日开始,陕西省将启动高校校方责任险制度,凡投保该险种的高校,若因校方责任导致学生伤亡事故,将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届时,校方责任保险制度在全省将实现从幼儿园到高校的全覆盖。高校校方责任保险由主险和附加险构成。主险保费为8元,每名学生最高赔偿限额为40万元;附加险保费为5元,每名学生最高赔偿限额为15万元。保费从学校公用经费中统一支出,不向学生收取。

山东导师制培养中职齐鲁名师

篇5:教育扶贫政策

一、学前教育扶贫政策

1.在园幼儿免保教费。全省所有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甘肃籍适龄幼儿,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每生每年再增加1000元补助,当适龄幼儿就读于年收费标准低于1000元的园所时按实际收费予以免除。

二、义务教育扶贫政策

2.“两免一补”政策。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小学每生每年按照600元、初中每生每年按照800元的标准免除学杂费;向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小学寄宿生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免除寄宿生生活补助。

3.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全年按照200天计算,每生每年补助800元。

三、高中教育扶贫政策

4.免除普通高中在校生学杂费。国家对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具体标准是公办学校按照其学费标准予以免除,民办学校收费高于当地同类公办学校的按当地同类公办学校学费标准予以免除;低于公办学校收费标准的,按照实际标准免除。建档立卡家庭高中生均可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

5.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央、省上共同出资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开支。建档立卡家庭高中生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四、中职教育扶贫政策

6.中职国家免学费政策。全省所有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一、二、三年级在校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除外)全部享受免学费政策,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7.中职国家助学金项目。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全部纳入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生均可享受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五、高等教育扶贫政策

8.普通高校新生入学路费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出就学的,可申请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资助标准为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

9.高职国家免学费政策。对全省75个贫困县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就读于省内高职院校的学生,按照每生每年4500元学费、500元书本费的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

10.高职国家助学金项目。国家对全省所有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发放国家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元。

11.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体系包含三项:一是国家奖学金,具体标准是本专科学生为每生每年8000元、硕士生2万元、博士生3万元;二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具体标准是本专科学生为每生每年5000元;三是国家助学金,具体标准是本专科学生为每生每年3000元、硕士生8000元、博士生13000元。

篇6:教育政策

毕竟有些考生是跨专业报考,对教师的相关文件政策不熟,在这里中公讲师王佳玺乐给大家列举几项供君参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课程改革、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跨专业报考的同学至少要去了解这几项文件,因为其中隐含着很多结构化面试题目的本源,各位慢慢找寻吧,最后中公讲师王佳玺乐祝大家顺利通过面试,加油!

上一篇:父爱如山感恩有你作文下一篇: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