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教育策略

2022-11-30

自我教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途径。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自我需要和自我价值趋向, 不断对自我实施控制, 以达到自我认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主体自我内在矛盾运动和斗争的过程。本文就自我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

1 自我教育的基本要素

自我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一个自我不断调控的循环过程。无论是确定目标、制订计划, 还是付诸实践、反馈矫正, 都会受到来自个体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干扰, 都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控制。为此, 自我教育者要有坚强的意志, 自觉排除干扰, 主动调控自身的心理和行为, 保持高昂的自我教育热情。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 还应审时度势, 敏锐地把握时机, 及时修正自我教育目标、调整自我教育计划、控制自我教育实践、促进素质转化, 使自我教育处于优化状态, 富有成效地向自我教育目标前进。因此, 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实现的保证。

2 中学生自我教育问题分析

通过对中学生自我教育问题现状的调查, 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较低,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中学生自我教育问题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自我教育没有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缺少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缺少教育者的正确引导。

2.1 中学生自我教育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育人观是对怎样培养人的基本看法。它指导着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行为, 家长育人观的错误会导致教育方法的偏差。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 认为其它都不重要, 因而平时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的考试分数, 而忽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家长缺少与孩子必要的的交流和沟通, 孩子不能从家长那里得到必要的反馈信息, 因此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社会缺少客观、理性的思辨氛围, 不利于中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 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 也对中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应试思维下的学校教育只能片面追求升学率, 以分数为标准, 以选拔为目的, 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动机、爱好和需要,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2 中学生自我教育缺少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环境

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现象仍然没有进一步扭转, 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缺少进行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学校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灵活性、针对性, 部分内容陈旧, 很难及时反映最新的学生发展动向、科学技术发展动向、教育教学理论成果和前沿动态。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主要为升学服务, 不能开设自我教育的相关课程, 不利于学生获得自我教育所必需的信息。

2.3 中学生自我教育缺少正确的引导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 在自我监督、自我指导方面还显薄弱, 在自我价值取向上还很模糊, 需要教育者正确的引导。教育者的学识修养、道德水平和身体力行情况, 都制约了他们引导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行为。在中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 学校要高度关注中学生同辈群体, 要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 通过引导同辈群体的正确发展方向, 保证中学生自我意识向积极方向发展。

3 中学生自我教育的策略

3.1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施环境

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蓬勃成长的时期, 这一时期, 中学生会更多出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待事物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对自身有自己的评价。同时, 这一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完善,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还不成熟。因此这一时期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学生来说,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和楷范, 会悄然地熏染、陶冶着他们。因此, 家长应该在自我教育上成为孩子的榜样, 家长应该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激励, 给予他们价值方向和激情。家长要勇于在孩子面前自我检讨, 善于与孩子共享自我反思、自我激励的快乐, 给予他们勇气和精神动力, 这一切都会像春风化雨一样作用于自己的孩子, 会让他们敢于面对自己, 敢于正视自己, 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3.2 课程改革是中学生自我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课程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因此, 推进中学生自我教育必须对现有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围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把课程的标准定在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水平上, 并为不同的学生设置各种选修课, 允许学生选学不同的课程, 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求。在课程设置上,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开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课程;在课程目标上, 注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程编制上, 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设置实践性课程, 让学生参与到广泛的实践活动中去, 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3.3 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施前提

实施学案教学,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学生自我教育实施的前提。课业负担过重是中学教育最现实的问题, 只有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还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 才能为中学生自我教育提供前提保证。而减轻中学生负担的关键就在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还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的差异, 满足不同的需求,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4 反思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施保障

教师的指导和参与是中学生自我教育发展的保障。自我教育强调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以自身为教育对象, 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认识自己。但他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 而是认为自我教育是在教师及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教师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和指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教师作为学校集体和精神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 教师作为教育者发挥着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进行有意识地指导与评价。首先, 教师作为学校集体和精神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素养、处事方式、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情感影响。有懂自我教育的教师才会有自我教育的学生。其次, 教师作为教育者, 对学生各种活动的参与、指导及评定, 既是学生认识自我的又一途径, 又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 推进中学生自我教育, 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专业化强的教师队伍。

摘要:自我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所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在自我教育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中学生自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一些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自我教育,分析,策略

参考文献

[1] 郑新安, 王倩.论自我教育的内动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3, 5.

[2] 周笑梅, 吴晓民.略论自我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 2003, 11.

[3] 樊非.自我教育的系统分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4, 3.

[4] 王成, 孙玉甫.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所需心理特征的塑造[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2.

[5] 冯春芳.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J].前沿, 2004, 3.

上一篇:浅谈服装租赁机构存在的问题下一篇:浅谈金融扶贫的意义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