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 分类推进 努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县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2024-04-08

创新举措 分类推进 努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县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材料)(精选7篇)

篇1:创新举措 分类推进 努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县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创新举措

分类推进

努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

近年来,××市按照××市决策部署和要求,围绕“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有效运作,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成效

三年来,全市共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36个,其中:实施郑州市项目32个,自主建设项目4个,共涉及55个行政村的3.15万户、13.2万人。截止目前,全市已经建成社区9个,正在建设社区27个,累计完成投资24.7亿元,共建成农民新居1.87万户,总建筑面积270.9万平方米,现已拆除房屋的农户4377户120万平方米,搬迁入住社区农户达到6589户26774人。据统计,原村庄占地1.6万亩,新址规划占地5200亩,可节约土地1.08万亩。8月31日,河南日报理论版整版专题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样本为题,介绍了我市的经验和做法,社会反响强烈,安徽省宁国市、漯河市临颍县、洛阳市孟津县等兄弟单位前来参观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解放思想,健全机制谋发展。我们坚持把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摆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臵。一是四大班子领导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铁良多次深入基层进行新型城镇化工作调研,市长××亲临现场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市人大、政协等主要领导也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我们还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效工作机制,专门成立了新型城镇化指挥部,市委书记、市长牵头挂帅,市委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具体负责,指挥部下设三个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调度、督导等事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为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先后组织乡镇党委书记和相关委局负责人,到新乡、浙江、南京等地考察学习,聘请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为全市作了题为《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报告会,多次举办村党支部书记专题培训班,使基层干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破除了农村传统的建设模式,主动由单体单层分散建设改变为多层高层联片集中建设,由单调呆板的建筑样式改变为新颖美观的建设风格,由过去的几代人盖房一代人居住改变为现在的一代人盖房几代人居住,有效提高了建设质量和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在建立健全责任制的同时,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干部政绩、评先表优、奖惩兑现的重要依据,凡新

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落后的,一律不得评为先进和优秀,通过奖惩机制的建立健全,在全市掀起了围绕新型农村社区、人人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重点促进提水平。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推进,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本着理念超前、布局科学、设计新颖的原则,按照结构合理、外观雅致、环境优美的要求,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从村庄选址布局到房屋建筑外观、从道路设计到绿化植被、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设施都做了详尽规划和高水平设计,较好地处理了当前与长远、单体与总体、生活与生产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分类指导。首先,积极推进合村并点。对于具备多村联建的村庄,按照城市社区标准,选择适当位臵,实行多村联建;不具备多村联建的,按照相对集中、资源共享的要求,进行分片建设。如:来集镇实行三村联建,将杨家门、韩家门、来集等三个村的2500户近万人统一安臵、集中居住浮山雅居社区。目前,一期工程共建成农民新居1162户,二期工程规划建设的990户正在加紧施工,计划2012年底前全部建成,届时将成为我市乃至郑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亮点;其次,积极推进合村并镇。充分利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等资源,把新农村与中心镇统筹规划、一体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如:超化镇按照超前规划、高标建设、一步到位的要求,加快推进黄固寺中心社

区建设,将黄固寺、周岗、申沟、李坡等四个村的3200户13500人统一合并、集中安臵在黄固寺中心社区中,镇区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镇区常驻人口由原来的4万人增加到7万人以上的中心镇;第三,积极推进移民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集中建设移民住宅区,把全市31个贫困村群众分期分批统一安臵,彻底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袁庄扶贫开发区已累计投资1.6亿元,共建成住宅楼74幢20万平方米,搬迁入住群众2052户8200人,成为河南省扶贫开发的样板工程。

(三)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多方共建聚合力。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社会帮扶”的办法,多方整合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政府引导。三年来,市财政拿出资金1.5亿多元,重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奖补,各乡镇财政也拿出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社区工作。二是部门支持。按照“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项目和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年来,市直有关部门共确定扶持项目100多个,累计投资3亿多元。三是实行党员干部和企业帮扶。选择“双强”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激励他们主动出资捐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村企共建”新农村活动,实施 “以工支农”建设模式,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年来,全市民营企业家和“双强”干部自愿出资捐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累计捐

资5亿多元。

(四)政策扶持,保障用地,流转土地富农民。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解决社区建设用地,切实搞好土地流转,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一是政策激励。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对入住社区农户给予5万元购房贷款贴息,专题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土地供给和住房分配等事项提出了具体要求,有效解决了建设中存在的标准不高、方法不活、制度不统一、运做不规范等问题,另外市财政还安排了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补。二是保障用地。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充分利用山荒地、丘陵地、废弃地、拆旧建新等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同时不断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倡住宅向多层、高层发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据统计,我市实施的新型农村社区原村庄占地1.6万亩,新址规划占地5200亩,预计可节约土地1.08万亩,目前,全市集中流转土地5万多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来集镇郭岗村将全村1470亩耕地集中流转,成立了鸿运农机合作社,并投资750多万元,建设了村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用来养鱼、种菜,初步形成了种养产业链,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完善设施,整治村容,改善环境变面貌。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

设,真正让农民群众共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水、电、路相配套,功能、景观、生态相统一的要求,重点加强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文化健身、游园绿地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搞好村庄功能配套,实现公共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二是整治村容村貌。针对我市资源型县(市)存在的脏乱差问题,从2009年2月份开始,投资2.86亿元资金开展了“清洁家园、美化乡村”百日行动,清理垃圾杂物,拆除违章建筑,完善环卫设施,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配备环卫工人6000名,每月发放不低于300元工资,极大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去年我市又借势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加大投入,严格整治标准,今年我市又再次掀起深化“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活动及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综合整治活动高潮,努力把我市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村镇。同时,针对采石场滥挖滥采、破坏生态、污染环境问题。2009年综合整治了全市300多家石子厂,2010年以来又深入开展了非煤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引导采石行业科学有序发展,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群众利益,深受群众拥护。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一化带三化”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围绕“政府引导、分类实施、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合村并镇并点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措施,健全机制,有效运作,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

作健康发展。

篇2:创新举措 分类推进 努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县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长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丽蓉

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以下简称新农合)于今年年初正式启动,试点工作推进顺利,参合农民312334人,参合率80.78%,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收到了政府得民心、群众得实惠、社会得和谐的初步效果。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做到“五个到位”,推动新农合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切实做到组织保障到位。

一是建立了以县长任主任的“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以县纪委书记任主任的“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负责全县新农合试点工作的领导、管理、决策和监督;同时,各乡镇党委、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和落实了人员职责。二是建立了“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中心”,公开招考录用了工作人员,并且落实了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各乡镇分别建立了“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站”;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合医科”,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员。三是严格审批确定了310个定点医疗机构,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个,村级站282个。

(二)整合力量,营造氛围,切实做到宣传动员到位。

县、乡镇、村、社各级组织召开动员大会3600多场次,使广大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乡村医生充分认识到新农合的目的、意义和工作要求,并积极投身到新农合试点工作中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全县发放《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新农合知识问答》、《宣传标语》等宣传资料各11万份,制作山标、岩标1064幅,举办宣传专栏217期。向社会公布24小时参合咨询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县广播电视台反复播放新农合知识问答和宣传口号,开辟“新农合”宣传专栏,宣传新农合有关政策知识,报道新农合工作动态,使新农合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切实做到工作措施到位。

一是建立“双线”目标考核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将新农合工作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实行督查督办;县卫生局将新农合工作纳入对县、乡镇两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综合目标考核,并与经费挂钩。各乡镇党委、政府将新农合宣传动员、参合农民个人经费筹集等工作细化到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和村、社干部个人,与个人奖惩和考核挂钩,实行上门宣传、上门收费,从而确保新农合的参保率。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参合农民个人交费收缴阶段,县合管办、县监委办坚持每周向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分别组织到全县各乡镇开展专项督查4轮,印发督查通报4期;各乡镇党委、政府畅通工作渠道,及时收集掌握辖区内新农合工作动态,坚持每周向县委、县政府和县合管办、监委办报送工作信息和有关表册资料,有效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据其需要,合理预算,切实做到实施新农合各项经费到位。

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一是落实了全年新农合县级财政配套经费93.8万元;二是落实了“农村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全年个人参合经费

9.85万元;三是落实了县合管中心工作经费预算31.23万元、启动经费20万元;四是针对我县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经济基础薄弱,垫付医疗费用资金压力大的情况,县财政筹集部分资金,作为周转金划拨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保障了各级定

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

(五)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切实做到人员培训到位。

县级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党委、政府、卫生院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落实了具体的新农合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员,明确了人员职责。为提高相关人员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由县财政局、县合管办牵头组织开展乡镇财政所所长培训;由县卫生局牵头组织开展县级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分管领导、合医科科长及经办人员、乡镇卫生院院长、乡镇合管站负责人及经办人员培训4次,培训达300多人次;各乡镇党委、政府、卫生院、合管站也纷纷组织开展对本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乡村医生等有关人员的培训,为新农合工作的顺利启动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保障。

二、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实现“四个确保”,推进新农合健康有序运行

(一)科学决策,确保群众实惠最大化。

一是充分论证,制定补偿政策。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定》、《长宁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试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帐补偿程序》、《报帐补偿审查审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全县新农合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深入调研,完善补偿方案。在新农合制度实施过程中,县合管办、监委会办公室、县卫生局深入各乡镇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广泛征求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乡村医生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并根据全县新农合基金使用情况、参合农民健康状况、诊疗情况等,对新农合的补偿范围、补偿标准等进行了适当调整,及时地解决了工作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三是创新措施,让参合农民享有更多实惠。将参合农民个人交费全部纳入参合农民个人家庭账户,让参合农民“免费”获得新农合住院补偿。定点医疗机构在多补偿给参合农民住院经费时,不得追回,而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少补偿时,必须及时补报给参合农民。实行“大病特补”,将一般住院补偿最高标准从1万元提高到了5万元。

(二)健全制度,确保新农合工作有章可循。

一是进一步制发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定点医疗机构“八统一”管理规定》、《违纪违规处理办法》、《新农合基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新农合配套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了由44名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新农合医疗费用补偿审查审核专家库,推行三级审查审核、全程审核、抽审制度。三是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制度,由县合监委、县人大、县纪委、县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新农合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四是建立了调研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农村征求群众建议、意见。五是建立了定期公示制度,对参合农民补偿情况、基金使用情况及医疗服务价格等按月在合管中心、乡镇和村进行公示,实行群众监督,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三)严格审查,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使用。

一是完善审查审核工作机制。在新农合医疗费用报帐补偿工作中,坚持乡镇合管站或定点医疗机构合医科初审、合管中心复审、专家终审,县财政局对每轮终审后的结果进行抽审,确保了新农合基金安全、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使用。二是严把补偿标准关。严格按照省、市、县有关药品、诊疗项目的补偿范围、价格及补偿标准的规定,重点审查补偿的真实性、合理性、规范性,对不应补偿报销和多补偿报销的坚决予以剔除,对应给予补偿报销和少报销补偿的,及时足额给予补偿,做到“应报尽报”。三是推行签字负责制度。推行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制度,因审核人员工作疏忽或失职造成基金损失的,除相应机构要承担相应

责任外,审核当事人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全县建立了新农合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封闭式管理,在基金申请划拨上,实行“七支笔”签字负责制度,逐级审核,确保了新农合基金安全、规范使用。无弄虚作假、骗取新农合基金的现象发生。

(四)强化监督,确保新农合工作规范运行。

一是由县监委会、纪委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同时,由县卫生局经常性的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深入到县、乡镇、村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家中进行明查暗访,调查核实各级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补偿报帐情况,对各类不良行为按照有关规定提出处理意见。二是统一制做监督举报公示牌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上墙,向社会公布了3部监督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制定了违纪违规处理暂行办法,对不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三、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突出“三个重点”,切实提高医疗服务保障水平

(一)广筹资,强基础,改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条件。

一是采取县卫生局补助一点、乡镇卫生院自筹一点的办法,共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完成11个乡镇卫生院新建业务用房项目的围墙、道路硬化、绿化、化粪池、水电安装等配套工程建设,并已投入使用。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乡镇卫生院设备项目,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三是顺利推进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和县妇幼保健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县级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四是建成甲级村卫生站60个,其中村级卫生服务示范站5个。五是完成长宁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并投入正常运行,确保了长宁镇参合农民就近就医。

(二)严管理,促服务,大力加强作风建设。

一是加强全行业管理。全县各医疗单位普遍推行药品、项目价格、补偿情况、监督举报电话公示,住院一日清单、病人选择医生、医疗项目及费用告知、自付药品和自付诊疗项目病人签字认可、首诊医生负责等制度,让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明白消费。二是实施惠民政策。各级医疗机构在免收参合农民挂号费基础上,降低了诊疗项目、药品价格,对特困户还实施医疗费用减免。有的医疗机构公开承诺免收住院费,对住院生产的产妇实行免费接送,多数乡镇卫生院对门诊药品实行“零”利润。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以创建省级中医先进县和中医三级中心建设为契机,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制定了对新农合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中的中医中药部份实行提高10%补偿比例的优惠政策,全县中医服务量达到医疗总服务量的40%以上。四是开展温馨服务活动。各级医疗机构不断改进服务,添置饮水机、纸杯等,设立候诊区,规范病员和家属休息场所,设置和完善咨询台及医疗收费查询系统,优化了就医环境和工作流程,使广大病员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提供的温馨服务。

(三)强意识,重内涵,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开展人才大培训。以加大对两支人才培训力度为重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免费为乡镇卫生院培训实用性人才20名,全县统一开展了对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培训592人次,并培训村级卫生服务站人员386人。二是建设学习型单位。组织了有230名乡村医师参加的中医中专学历教育,分别选送了44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和参加省上为期3个月的中医药骨干培训。同时,卫生系统有120余人参加了执业医师资格考

篇3:创新举措 分类推进 努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县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1 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才能真正取得实际效果。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对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理所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充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吸收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的丰富营养,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建设创新型组织的有益经验,将其基本原理运用到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中来。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断加强理论创新,为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能够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时代的潮头,拥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机,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以及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首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进行座谈讲话时强调:“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1]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要求我们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解决新阶段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为农村基层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党身上所肩负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伟大重任,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要深刻把握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又要不断的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恪尽职守,增强忧患意识,以更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中去,经的起考验,化的了危险,不断开拓创新,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能量。

2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形式和载体

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要做到创新必须加强学习,以此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科学创新的思想基础。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是提高农村党员科学理论武装水平和创新发展能力的一项明智之举。创新学习形式和载体必然有助于瞄准创新建设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推动实现创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运用自身条件,积极营造党员认可的学习形式和新兴载体,如通过组织实施“学科技用科技”“农村文化大讲堂”“农民创新创业大赛”“带头致富能人演讲大赛“等活动,在基层党组织中挖掘培养拔尖人才、学习标兵和创新模范,把他们的创新经验介绍给其他党员和干部群众,激发更多的人去勇于创新,大胆创业,逐步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创新学习的过程当中来。在学习载体创新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信息平台和农村广场舞对党员进行创新理念的宣传普及,使他们较快获得最新的创新资讯,以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同时,可以引入学习奖励办法,通过制定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和优秀创新党员的评选办法,大力开展各类学习创新的评优评先表彰活动,使得优秀的创新典范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调动起他们内心对创新的好奇心和热情度,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努力,激发起更多的人理解创新、热爱创新、参与创新、推动创新,既使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意识保持积极的认识,勇于投身到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中来,也使整个农村上下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一片良好的发展沃土。

3 着力打造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2]创新人才作为当代竞争的第一资源,也是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所在。农村是锻炼和培养人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沃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基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及农村精准脱贫的重要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呼唤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与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质、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和良好作风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实践和探索,努力推进农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农村基层各类人才富有理想和抱负并且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们坚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且为之努力奋斗。要以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群众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为目标,对现有的农村基层管理制度和推动创新方法进行完善和革新,根据现有的农村乡土人才、专门人才的不同素质层次、不同门类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村创新型人才服务“三农”,建设“三农”的意识。

4 构建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

针对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在干部队伍中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3]构建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是加强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仆意识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构建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长效机制,首先必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建设,是管长远的最有效的机制建设。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农村基层党员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好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规划,健全领导机制、组织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作为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强化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监督鼓励机制,主要是进一步对创建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章党规的规定,对创建工作程序、纪律、权力、相关责任人、实际效果进行全面、公开、透明、科学的监督检查,以监督检查促进创建成工作落实和实际效果;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新情况作为民主评议、综合考评党员的重要依据,把考核与干部的使用、晋升、奖惩及评优挂钩,营造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加重视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夯实了基层党的建设,形成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强大合力。

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之首,唯有坚持创新才能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新鲜血液,焕发生机,而唯有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才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仍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动摇”[4],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团结和带领农村基层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摘要: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及农村精准脱贫中的积极作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关键词:农村基层,创新型党组织,新举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1).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6-9(1).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0.

篇4:创新举措 分类推进 努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县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材料)

为实现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全国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紧紧围绕这“六大任务”,重点实施以下“九大工程”。

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在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着力培育一批“名学生”,彰显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着力打造一批“名专业”“名课程”,新设置一批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调整一批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建成10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共享型课程教学资源库、2~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5个省级教学团队。坚持理论提升,科研带动,完善科研管理与奖励制度,突出校本研究与应用性研究。

校企深度合作工程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借鉴“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着力培育“名企业”。按照湖北省教育厅关于“推广‘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的办学模式,形成新的学校治理结构”的精神,学校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建设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的管理平台,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并取得实效,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2~3个国家级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产学研一体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支持九洲数控等企业和附属惠济医院(集团)办成知名品牌,为教学服务。

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服务为宗旨,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鉴定、技术服务,同时,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努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十二五”期间,坚持每年完成各类培训1.5万人次以上,为社会提供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及考证服务1万人次以上。开发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推广一批新技术,提供一批咨询报告,取得一批专利。积极做好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联盟秘书处的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人才强校工程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继续实施人才强校工程。通过开展大规模培训,整体推进学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充分使用好校内、校外两种人才资源。以高水平的“双师型”人才、复合型的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名教师”,为实现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全国高职名校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重点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任用、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机制。

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

着力抓好招生、就业两个关键性的工作,不断完善招生、就业工作机制。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招生一培养一就业”~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就业导师制,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校内联动机制、校际联动机制和校企联动机制,以高质量的就业带动招高质量的学生。积极争取政策,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不断拓展办学领域,逐步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加快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切入点,实现“产销”对接,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实现与职业能力对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实现与职业岗位“零适应期”对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使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就业畅”。

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深化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既要严教严管、敢抓敢管,又要热情服务,努力靠管理增效益。以充分调动团队中各类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建立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地系统推进校内管理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使管理重心下移,推行成本核算管理,使二级学院由“教学主体”向“办学主体”转变,激活二级学院办学活力,全面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健全工作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评价办法,用好考核成果,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组织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和保障能力。

新校区拓展工程

着力推进南校区、三汊校区等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与香港铜锣湾集团签定的北校区置换协议,秉承“两型、人文”的理念,重点推进南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和教职工住宅楼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三汉校区的建设和管理,主动服务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力争进驻孝感临空经济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临空校区,多渠道筹措资金,打造临空国际医护中心。

文化引领工程

建设“名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整合中华孝文化资源,推进中华孝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弘扬孝文化,建设“和”文化,构建“两型”文化,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感恩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文昌阁、孝感工业学堂等文化名胜、办学传统的研究和挖掘,进一步发挥系列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丰富、拓展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在全国的系列品牌,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工作,与孝文化、“和”文化相交融。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打造人文校园、“两型”校园、和谐校园、廉洁校园,努力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

党员领先工程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大力倡导每一位党员都能做到“五个领先”,即理论学习领先、创新创业领先、业务能力领先、思想作风领先、工作业绩领先。在“五个领先”上充实新内容、拓宽新内涵、取得新成效。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推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育人环境。

篇5: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目标与举措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在国内研究中, 多数学者认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企业的内在要求, 但在表述中各有侧重。有的从系统工程角度指出, 创新型企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至少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综合,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并强调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 突出强调结果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的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 认为创新型企业就是在把有价值的技术变革成果转化成商业化产品的过程中, 推动形成新产品、新市场、新产业和新增长的企业。还有很多学者更加倾向于对评价指标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并且其中多数的创新型企业概念以及评价框架是基于三部委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中提出的关于创新型企业界定的理解。

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相对于一般的学术研究, 承载了更多的现实意义。所以, 把握创新型企业的内涵要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这个大背景。

创新型企业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结合的必然产物。很多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 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 都明确鼓励这类企业的发展。从国际上看, 创新型企业是推动国家实现内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例如, 韩国的三星集团、现代汽车公司和LG集团, 德国的西门子股份公司, 美国的微软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BM) 、苹果股份有限公司等, 带动的不只是一个行业, 而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基于此, 三部委决定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并在《通知》以及第一批和第二批创新型企业评价中明确强调, 创新型企业是指“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依靠创新实现持续发展的企业”。这里, 所谓的“依靠创新”是指依靠技术创新, 包括了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可见, 相对于其他企业, 创新型企业在竞争中主要依靠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依靠创新获利的能力取得竞争优势, 是一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 代表的是一种新兴的企业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企业体现了未来社会中企业发展依靠创新这一基本发展趋势。

理解创新驱动发展, 应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不局限在高新技术产业中, 传统产业中也有, 所以创新型企业在农业、传统制造业中也存在。二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成果主要表现在具有完全自主权益的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产品或服务上, 实现的是企业扩大化再生产中的市场利益, 包括市场地位、利润和竞争力。三是驱动发展的创新是持续的系统性创新, 不是一次性的创新, 不是依赖性的创新, 不是片面性的创新, 它强调创新的自主、全面、协同、开放和自组织能力。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式方法是动态发展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阶段, 应对不同的社会需求, 创新所依赖的科学基础不同, 凭借的技术手段不同, 组织方式亦有不同, 因而创新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五是要把握创新型企业建设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是一个政策导向, 是基于实现经济内生增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因此, 在企业发展中, 一个成功的创新型企业必然会是高度依赖自主创新的。在市场竞争中, 创新型企业会主动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 同时还会积极加强战略、制度和组织创新。这种依靠创新获得的竞争优势, 首先是实现国内层面的重大突破创新, 相对于国内产业发展平均水平具备显著的相对优势, 即在行业内是领先企业;其次是面向国际竞争的相对优势, 或具备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潜力。

创新型企业的特征

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可分为表征性特征和本质性特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印证, 共同展现了创新型企业的实质内涵。

首先, 表征性特征是外在的, 可测度的, 主要包含7个方面。一是较高的R&D投入。高的R&D投入是企业在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保证, 不仅能生成大量的专利、技术秘诀和技术储备, 更能提高企业对外部新知识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二是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掌握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核心技术专利的所有权或排他使用权, 拥有高水平的企业技术标准, 主导或主要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三是拥有自主知名品牌。注重高品质自主品牌产品的经营管理, 形成企业独特的品牌, 打造品牌文化, 在国内外市场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四是明确的创新发展战略。企业有未来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 瞄准未来目标市场, 以创新为核心手段, 强调知识产权保护, 配有推动创新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五是较高的市场收益。基于创新成果的应用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企业增加值和利润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有较高的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六是具备R&D成果商品化、规模化所需的雄厚资金或获取所需大量资金的融资渠道。经验表明, 科研、中试开发和转化三者费用比例为1∶10∶100, 从R&D到创新获利还需要大量投入, 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 具备充足的资金或可靠的资金渠道是企业持续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七是显著的行业带动性。在行业内技术领先, 是技术市场活跃的基本力量, 辐射行业内其他企业技术进步, 或在行业内占有较大份额, 能有力地带动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

其次, 本质性特征是内在的, 难以客观测度的, 主要包含3个方面。一是持续的技术创新驱动力, 或者说是企业发展依靠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创新型企业的第一特征。这不是企业几个指标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个具备自组织持续技术创新发展能力的系统分析。因此, 包含部分定量因素却难以完全客观量化测度, 需要从系统工程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考察。二是较完备的创新管理制度。有效管理能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二者相互支撑、交替进步。完备的创新管理制度, 以高效地组织、精简的结构、适当的激励、有力的保障等构成一个流畅运转的制度体系, 保证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三是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文化。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思维, 是企业创新文化的精髓。良好的创新文化, 弘扬企业家精神, 追求创新发展, 能够不断吸纳、采用、创建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商业模式, 能够有效地调整企业R&D、生产和销售活动, 能够高效地利用企业和社会创新资源进行独立创新和合作创新, 以及促进企业内开展全员创新, 实现全面创新、系统创新、持续创新。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目标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力争要实现4个层面目标。一是企业层面, 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知名品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打造创新型企业500强;二是产业层面, 发挥创新型企业支撑、带动作用,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在战略性产业上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在重点领域中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三是国家层面,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四是制度层面, 逐步完善利于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举措

创新型企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支持。面对我国创新型企业与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之间的差距和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以及创新型企业的内在要求, 除了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艰苦努力外, 国家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环境, 协助企业克服困难, 也是十分必要的。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部署上看,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三大抓手”之一, 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的“点”战略。只有将创新型企业这个战略点做实, 以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条产业“线”才能成为实线, 发挥作用,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才能成为提升产业或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面”, 支撑发展。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一个比较密切的产学研合作网络。这就是一个个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对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突出引导、注重集成、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基本原则,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鼓励原始创新, 引导企业实现创新模式升级。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的政策导向是: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的先锋, 创新型企业要率先实现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的转变, 将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基点逐步向原始创新能力转移, 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向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转移, 站在竞争的制高点。事实也表明, 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在细化市场、特定领域进行创新突破, 掌控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占领高端市场, 引领产业发展。特别是那些针对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 国内有很多满足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 创新型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化更具有优势。所以, 在制定创新型企业的激励政策中, 以及在创新型企业的考核与评价中, 要突出对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的引导, 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升级创新模式,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2) 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型企业建设的产业布局上, 要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相结合, 特别是要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的一些独特特点, 如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网络行业等, 虽然具有很好的市场需求前景, 但这种市场是需要企业经过成功的开拓和培育才能发展起来的。这在创新型企业遴选中需给予足够的关注。特别是新兴产业中的很多企业, 规模较小, 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 发展风险相对较高, 因而这些企业面临更大的淘汰风险。在对这些企业的评价中, 需要考虑这种市场风险, 即创新型企业, 作为一类从事高投入、高风险创新活动的企业, 也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淘汰率。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来讲非常重要, 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又处于较高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参评企业。

3) 发挥创新型企业评价的引导作用。作为一个长期有效的政策工具, 将创新型企业评价工作制度化, 以加强评价工作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作用。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 关键在于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强创新型企业评价工作, 完善指标体系系统研究, 树立评价指标指引, 突出创新引导性强的指标, 如R&D投入、发明专利等指标, 加强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投入的导向, 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 提高企业投入创新发展的热情, 引导企业对发展路径的选择, 发挥评价的政策引导作用。

将评价工作制度化, 建立一个创新型企业动态评价机制。一方面系统完善创新型企业政策, 如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型试点企业与创新型企业层次区别, 再如创新型企业500强是试点企业500家, 还是授予创新型企业称号的企业500家, 以及与地方创新型企业评价的协调问题等。另一方面, 激励企业不断创新, 特别是动态监测和评价已经授牌的创新型企业, 剔除那些创新裹足不前的“落后”企业, 并补充一些新生创新型企业, 以确保创新型企业500强在国家创新发展中起到示范、支撑和引领作用。

篇6:培养新型农民与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型农民 新农村 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了决于农民素的高低。当前,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培养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新农民。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改变农村面貌,农民当然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农民素质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保证;反之,农民素质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力量。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农村的现状是8亿多名农民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农民受教育程度如此低下,要想担当建设新农村的重任是可想而知的。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要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中外实践证明必须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重诚信、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力求避免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要综合应用文化教育、职业教育、思想教育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和就业技能,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基础。要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农村的青少年和后备劳动力不再成为像父辈那样的缺知识、少文化、没专长的传统农民和农民工,而是让他们成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要适应工业化中后期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加速的新型势,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的培训,重点培训社会需求量大的制造业技术工人和专业服务人才。既要培养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有充分创业、就业技能的劳动者,还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现代国民素质教育、增强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生态环境意识、文明礼仪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一代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区的社会风气,树立文明新风尚,形成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培育良性互动的机制。

二、大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基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应立足农村实际,认真落实中央的有关要求和部署,切实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资金投入。因此,加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地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要放在农业和农村。完善支农投资管理方式,整合支农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引导社会资金抽向农业和农村。

其次,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个重要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要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第一,转变观

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境和粮食生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而实现这些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民要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有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强烈愿望。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有效途径,让广大农民意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让农民感受到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带给他们的实惠。在新的发展阶段,要以农业资源为依托,推广新技术、发展新产业,着力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水平。第二,根据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农村学习型组织。新农村建设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要根据现代农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发展农村学习型组织,培养造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制订发展规划,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生产发展相结合,创建符合各地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和激发农民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业的积极性;注重培养造就一批各方面素质较高的基层干部、农产品市场经营与管理人才,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全面分析不同地区农村的资源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技术推广、人口结构、农民素质情况,根据当地需求,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农民劳动技能培养方案。

第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引导农民群众解放思想,实现由满足现状向竞争进取、由安贫乐道向追求富裕,由依靠体力发展向依靠智力和技能发展生产等观念转变;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財政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高度重视农民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还应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农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有明显不同。因此,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既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制定工作重点、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充分调协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离开了人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只有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才有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聪明才智和极大的创造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应当也必须发挥农民群众的创造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的许多成功做法就是由农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正是依靠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我国打开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开阔思想,在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村民主的管理、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努力解决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本文为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KR67)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N].人民日报,2006-07-19.

[2]陈德铭.政府工作报告.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J]. 2003(3):1-6.

篇7:四川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探析

1 以民生为着力点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川省将新型农村社区与城镇化相结合进行规划布局。围绕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进行统筹布局, 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市规划的延伸部分, 从而形成市级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四级城镇体系, 使每一个城市群中有中心、有辐射, 以中心带动周边, 以周边影响中心。这样的规划布局, 就将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作为了整体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便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民生工作。到2014年底, 四川省已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近500个, 已经开建的新型农村社区约1800个, 已规划待建的新型农村社区约5000个[1]。四川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度快, 群众支持力度大, 主要是因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关注民生, 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民生发展为科学规划的依据。四川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 以社区居民的民生发展为方向,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在四级城市群建设规划下, 新型农村社区是各级城市群的基础, 有利于城乡经济互动和人才流动, 使农村社区居民有向经济发达中心城市趋近的愿望有可行性, 从而有利于改善居民的民生问题。这是一种新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发展理念, 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分割规划和建设模式。在这种理念下, 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社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素质提升上, 从而避免了盲目的城市规模扩张及其带来的人口和交通压力;同时为加强工农产业集聚、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动建设, 发挥城镇综合布局功能打下了基础。

二是以农民意愿为创制政策的导向。各级政府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乡镇一级地方政府在政策的创制和落实中, 应全面贯彻农民意愿, 对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负责。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居民社区商业文化、宅基地的复耕与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等方面要突出为民原则, 充分考虑农民的乡土情结变迁的历史过程和他们现实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 不搞运动式推进, 保证农民在城镇化中的实际利益。在社区建设中, 要吸引群众参与, 倾听群众心声, 尊重群众意愿, 因势利导地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搬迁工作。

三是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农民受自身认识局限和能力局限, 对于离土离乡怀有浓厚的乡愁和对未来前途的深深忧惧, 虽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路是帮助农民就地城镇化, 以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2]的美好愿望, 但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抵触情绪还是比较大的。政府要耐心细致地做这些农民的思想工作, 帮助他们认识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是引导者, 农民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农民是建设主体, 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规划和管理事务中;农民要树立新型农村社区的集体观念, 改变过去的小农意识, 树立“社区即我家, 我家在社区”的理念, 从自己的生活、工作、休闲、发展等方面融入社区;农村要有社区的规则意识, 社区是生活共同体, 农民不再是过去单家独户的个体, 而是有着共同生活空间的居民, 社区水电气视讯的畅通和环境的整治影响着共同的生活质量, 因此, 每一个居民都要遵守社区的管理规定, 即使有不同意见和建议, 也要通过居委会理性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积极成为居委会的助手, 帮助在居民之间达成共识, 共同建设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2 以完善制度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川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农地、工业和农民的“三个集中”工程, 从而更便于实现政府公共资源在城乡的均衡分配,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引导农民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在这一目标导向下, 地方政府特别重视制度建设, 以理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利益纠纷, 化解城镇化中的矛盾。

一是完善土地集约使用和管理制度。土地集约性使用是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和难点, 是农民利益的焦点, 因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是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阻力的关键。因此, 党和政府需要慎重做好以下工作: (1) 科学制定土地权益保障制度, 保证农民从耕地中应该获得的权益。目前, 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补贴等政策, 探索了土地托管、企业承包、社区经营等方式对农民土地经营权进行有序的转让和管理, 在保证农民土地利益稳定并能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扩大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的选择渠道。 (2) 建立农宅与社区房屋的置换和补差制度, 保障农民的房屋产权。四川省成都市周边的县市由于地理环境好, 农民生活条件好, 所以通过集中统一兴建新型农村社区, 引导农民用农宅置换新房, 并根据当地的房价、地价进行科学合理的折算, 农民只需要缴纳适当的差价就可以迁入新房。由于新房设计规划充满了乡土风情, 再加上完善的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农民对房屋置换的积极性很高。因而, 这些地方城镇化的进展快, 反响好。 (3) 探索集体用地向社区用地的转换制度。在农民充分知情并达成共识的情况下, 原来村组的集体用地向社区进行集中转移, 将集体用地的整体权益转化为社区用地的整体权益, 并由全体居民共同享有。社区可以将这些集体用地的经营权进行整体有偿转让, 居民以股份方式全体享有转让后的收益。这种方式推动农村土地整合利用, 解决了近年来大量的土地撂荒问题, 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提供了用地保障, 有益于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3]

二是规范社区的管理制度。社区是农民的新家园, 要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居民, 必须通过规范的社区管理使社区成为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 才能形成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融入社区生活。四川省各地在规范社区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 搞好多村居民融合。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是由多个村组合并而成, 不同村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情趣, 甚至个别村组因为林地纠纷等还有历史积怨, 社区必须培育他们在农商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尚、人情往来等方面共同的价值观, 吸取传统优点, 开创新的特点, 培育起新的社区文化。[4] (2) 开展社区的有序管理和多种服务。主要的措施是:以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公共设施, 从而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具有完善的功能;建立社区事务管理规则, 重点加强对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的管理, 组建业主委员会, 定期召开社区事务研讨会和听证会, 形成良好管理氛围和居民生活秩序;拓展社区服务功能, 从出行、购物、娱乐、教育、休闲、医疗、就业、交友等方面为居民提供综合服务, 提高居民对社区管理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协助搞好居民社会保障服务, 社区要与地方民政部门和社保部门建立对接制度, 开展帮助居民办理社区养老、新农村合作医疗缴费和报销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消除居民在社区养老和医疗的后顾之忧。

3 以因地制宜原则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由于四川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 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差异大, 所以,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不能全省统一模式、统一政策。四川省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选择可行路径,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 比较成功的主要有以下路径。

一是城郊改造型社区。在成都市三环路以外、各市级城市如宜宾、南充等的郊区有一些城中村, 在近年来的城市扩展过程中进行了改造, 兴建了很多拆迁户集中居住的改造型社区。这些社区位于郊区,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条件较好。政府根据这些特点指导社区发展酒店餐饮、加工贸易、物流仓储等城市经济的配套产业, 为社区居民提供很多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还吸引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 扩大了社区居民住房出租的经济收入。在这类社区中, 普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居民的社区认同度高, 对原有村组资产和土地的处置较为合理, 居民的土地与宅基地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这类社区在将来的城市化进程中融入大中城市的潜力比较大。

二是平原示范型社区。成都平原周围新都、温江、郫县、新津、大邑等区县的乡村非常富庶, 农村经济条件好, 农民文化素质高, 四川省政府在这些区域建立了平原示范型社区。政府主导建立了规模较大的社区, 楼房建筑美观, 配套设施齐全, 农民加入社区的积极性非常高。在构建这些示范性社区时, 政府以条件相对更好的自然村落为基础, 整合邻近风俗、区位、产业等具有相似性的村落。然后集约化地流转农民承包地和集体土地的经营权, 供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蔬菜、瓜果、苗木等特色农业, 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的土地收益。社区为居民提供了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服务, 增强了社区对居民的吸引力。社区还组织乡村花卉节、旅游节等, 带领居民开办农家乐等休闲服务, 吸引城市来观光游玩, 为居民增加了创收的机会。现在这些社区公共服务完备、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宽裕, 在全国各省推进城镇化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三是乡镇发展型社区。为推动乡镇发展, 四川省评选了100个示范小城镇和100个美丽小城镇。这些小城镇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这些新型农村社区就属于发展型社区。这些社区交通便利, 生活环境相对较好, 经济发展有特色, 因而社区的规模比较大, 一般常住居民有500人左右。社区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副加值, 帮助居民增加收入;居民集中居住也增加了居民的就业渠道, 各类餐饮、娱乐、休闲类服务业发展起来, 解决了部分不能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社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保证生活用品的正常供给, 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 逐渐培育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也使居民逐渐摒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受到商业化的影响, 具备了转变以居民和市的身心素质。

四是山区生态型社区。在四川盆地边缘的宜宾、广元、巴中等地, 由于山区地型所限, 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 主要是构建山区生态型社区。由于这些山区的生态环境好, 民风质朴, 但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所以, 政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 宜宾市兴文县的春风村, 由于全村主要是山地, 传统农业产量低,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政府以原春风村为基础, 整合周边几个乡村, 兴建新型农村社区, 将所有村民集中居住于几个定居点, 政府为每家修建新房和搬迁提供现金补贴, 调动了农村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居住的积极性。然后在保证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将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 种植水果、茶业等经济作物, 并利用一些花果节吸引周围游客, 开发了山区生态旅游项目。这些社区与良好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成为山区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典范。

总之, 四川省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 结合各地农民的实际情况,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这些经验和成就值得研究和借鉴。

摘要:近年来四川省的城镇化取得突出成绩, 主要缘于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 表现为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以民生为建设着力点, 以完善制度为建设保障, 因地制宜地选择建设路径。这些经验和成就值得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社区,民生,制度,路径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我省农村工作取得辉煌成就[N].四川日报, 2014, 12, 20, (3) .

[2]王武朝.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6) :110.

[3]吴群刚, 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169.

上一篇:系统集成工程合同模板下一篇:写一件事情500字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