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

2024-04-21

省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共8篇)

篇1:省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

省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方案(草案)

(2015年10月-2017年9月)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靠单一的产品是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作为企业就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根据现有条件,制定创新型企业未来两年试点工作方案如下:

一、试点工作总体目标

公司在每年的年终均制定下一的技术创新规划。2015~2017年公司技术创新主要内容是:准确把握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导向,瞄准世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大力研发推广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通过不断的研发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服务万千中小企业并助力中小企业发展,首创中小企业网络综合服务模式,逐步把公司打造成国内企业全营销行业的领航者。具体表现为:

1.以渠道网为核心,通过虚拟网络技术促使渠道商和企业通过渠道网完成在线交流、进行互动聚集人气,同时利用多层次的媒体资源为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渠道商提供营销推广服务,让用户能够更便捷地获取最新的商机信息,并以市场为导向,给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搜索体验,满足多样化的搜索需求。

2.通过线上线下的信息交互平台,聚集积累大量的客户数据资料。通过公司的调节整合,进行精准、互动的双向沟通,协助企业发现有价值的客户和商业机会,通过丰富的数据分析来帮助企业寻找到最想要的且最有价值的客户,同时为其匹配更适合他的企业类型和层次,帮助企业和客户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为企业和客户发现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3.安徽渠道与国内各大互联网媒体(如新浪,搜狐,腾讯,百度,凤凰网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是这些媒体的高级合作伙伴,并与数百家垂直网站,地方网站长期合作,构建了跨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媒体传播集群。公司利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客户服务可以为用户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营销推广。

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需求也将与时俱进,会更加多样化,要求会更高。安徽渠道将其视为公司发展的机遇,将秉承诚信,务实,创新的理念,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创新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新的服务运营支持模式。

二、试点工作主要任务

1、要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管理和研发技术,确定自主创新在企业发展中核心地位,明确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创新文化,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有效地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服务:①实行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战略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战略,创造性的提出“企业全营销”理念,为企业提供营销综合服务,打造企业营销一站式服务。②研究和发展制度化,制定研究和发展的有关规范,拥有一支稳定的、有实力的研究和发展的队伍,建立功能齐全的技术研发中心。

2、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创新,资金投入是保障。为保证公司技术研究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公司为技术中心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开发费用。近年来,公司把技术开发费用纳入企业预算,足额提取,按需供应。2013年公司研发投入1770.16万,占公司全年销售收入的6.35%,2014年研发投入共计2138.2万,占公司全年销售收入的7.1%。为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未来两年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目的顺利完成。计划2016年企业申报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3000万元,计划2017年企业申报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4000万元。

3、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是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进行技术开发,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二是整合充实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途径,造就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措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管理人员科技培训,鼓励科技人员参加创新方法培训、继续教育及职工技能培训。

企业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创新人才升、降、去、留的政策措施,建立薪酬、培养人才的办法。创造尊重知识、爱护人才、鼓励创造的氛围。让创新人才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安心为企业创新,乐为企业奉献。在收入分配方面要将创新人才的成就与收入挂钩。实行多劳多得、奖优罚劣,并与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评审结合起来激励创新,对取得重大突破有突出贡献的创新骨干和项目负责人要给予重奖。在人才流动秩序上要规范,防止恶性循环,特别是要防止核心人才流失,把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带走,使研究项目失败和知识产权外流,给技术创新带来损失。有计划的对企业领导、科技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凝聚一批创新人才,形成一支稳定持续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注重培养企业职工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文化,组织企业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创造发明活动,努力使其成为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高素质职工,充分发挥他们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4、公司秉持“科技领先、诚信经营、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追求“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坚持科技创新,精益求精,谋求更好的成果水平。

企业着重开发具有知识产权、能够代表企业形象、体现企业经济实力的知名品牌,目前积极宣传推广的78.cn创业商机网、渠道网、2958精品商机网,都是将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紧密相连,努力在价值链高端寻求高利润。未来我们将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逐步走上品牌运营和提高自主创新的发展轨道,把自主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资产来经营,创造和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品牌经营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不但在国内得到青睐、有较高知名度,而且争取走向世界,为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5、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实行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制度,鼓励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领导职工的科技创新热情,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生,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和科研项目的奖励制度,科学、规范、正确的引导技术人员及研发机构的工作,积极有效的激励广大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机制优势,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技术研发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制度和措施,为研发工作构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公司将软件研发、技术储备和市场推广转化为一体的系统管理,由公司高层组织召开定期的技术工作联席会议,适时将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进行总结并转化,让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成效,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明确科研项目负责制,加强科研项目从项目立项、经费预算、执行和推进、验收到项目科研成果的评审,并将创新激励制度更进一步进行完善。

6、推进管理创新和创新文化建设,探索和创新产学研结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氛围。一是对外:积极与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如:皖西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进行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为技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对内:企业将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创建自主、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创造出“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的创新文化氛围,广泛深入地开展自主创新教育,提高全体员工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使创新理念深深地根植在每个员工的心中,形成“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良好创新风尚。

三、计划进度和阶段目标 1、2015年10月-2016年6月:2015年,渠道网络将开启的重大创新变革,即渠道网络“招商云”的发布。招商云是渠道网络开发用于企业及个人网络招商一体化的后台,后台包括6大体系,集合pc官网、手机无线网站、微网站、手机APP、SEM数据分析、CRM数据统计等一体化后台,秉承方便快捷,安全稳定的原则为个人及企业免费开放的一款综合后台软件。

整合渠道网络从硬件到软件、从线下到线上的资源积累,建站云、营销云、微信云、管理云、电商云五大功能模块共同构成“招商云”的综合服务能力。“招商云”是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依托技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云服务,希望用户以最简单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享受IT服务,快速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该平台以渠道网络专为中小型企业量身打造的系列解决方案为核心,帮助企业顺应技术变革,转变传统思维,从多方面帮助企业构建、拓展渠道,实现可持续的增长。随着“招商云”的上线运行,数以万计的中小微企业,都可以“驾云”发展,轻松把握互联网新技术时代企业转型发展的机遇。2、2016年7月到2016年底:在“互联网+”的新局势下,传统企业面临着渠道建设与拓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等问题,渠道网络将为渠道商和投资创业者搭建好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精准高效的渠道搭建、全面立体的网络平台与展会招商,形成线上线下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全方位地助力企业的成长,进而帮助企业成功向互联网转型从而实现“互联网+”经营模式。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够作为新引擎促进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并将带动新一轮创新驱动型产业布局和投资。渠道网络也将继续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摆脱互联网困局,使传统企业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企业相融合后的优势,实现三方在互联网时代下互促互赢的新商业局面,让“互联网+渠道+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大步向前,稳步发展。3、2017年初到2017年6月:互联网用户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车联网也在无声改变出行,在线教育涌入江湖,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碰撞势不可挡。渠道战略将全面拥抱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针对消费群和一致的需求,开展营销渠道的全面拓展,让分销效率更高,消费成交更容易,更加便捷、高效的达成销售,实现企业品牌营销在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产生乘数效应,开启营销全渠道时代。4、2017年6月到2017年9月:企业互联网化范围逐渐延伸,大数据呈现一片蓝海。目前公司内部,渠道网络将大数据应用于新产品开发及网站的优化,在对外服务方面,渠道网络只对厂商提供大数据服务,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与搜狗、百度等各大主流平台的交流,共同拓展在PC搜索、无线搜索、竞价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实现大数据的共享,在搜索和移动互联网战场“智慧启航 共赢未来”。

四、保障措施

为实现未来2年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渠道网络将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公司在原有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创新型企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公司自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的制定和部署,研究落实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负责公司生产和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加强协同合作,联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机制作用,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与自主创新总体目标的实现。

2、人员

公司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每年都从社会、高校引进高学历高技术人才和本科以上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各个岗位。目前,公司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互联网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技术研发团队,专门从事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及计算机智能硬件设备的研发,几年来已取得23个由国家版权局认证并获其颁发软件著作权证书的软件产品,目前尚有更多软件产品正在研发和申请认证过程中。人才是项目研发活动的实施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拥有了具备创造力的高级人才、核心人才,企业才有开展自主创新的可能性。因此,要进一步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快高技术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抓好自主创新人才梯队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经费

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实力得到显著加强和全面提升,公司为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每年提高研发费用比例,计划2016年企业申报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3000万元,2017年企业申报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4000万元.4、内部机制

主要是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组织和技术预测机制。一是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建立企业人才保障机制,就必须把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在企业实施“人才工程”,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的重要工作,制订出系列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政策和措施。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让技术人才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心理环境,让人才愿意在企业做技术创新工作。要为技术人才建立良好的事业平台,知人善用,让每一个技术人员各得其所,有用武之地。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让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还要把技术人才的成就与收入挂钩,让每一个人的劳动得到尊重,得到回报。规范人才流动秩序,防止人才竞争的恶性循环,特别要防止核心人才的流动,把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带走,给技术创新带来损失的现象。在企业内部要培养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创新观念,培养企业的创新文化,促进企业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观。

二是组织保障。公司给予足够的资金投入,保证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有一个独立的组织平台。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制。进一步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跟踪已纳入“2年目标”规划的科技领域和重大项目,为科技规划的滚动实施和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建立健全技术预测制度,促进技术预测规范化;建全技术预测机构,建设技术预测队伍,广泛吸收社会科学领域、产业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专家参与技术预测;完善技术预测方法,保证技术预测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五、试点工作组织和目标任务分解

安徽省渠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为积极建设创新型企业,成立“安徽省渠道网络创新工作组织”,试点工作负责人张振杰,试点工作联络员王文祎,明确了各成员的目标分工,具体分工如下:

1、组长

张振杰,CTO,是整个工作组的负责人和总指挥,指导和运筹整个工作组的开展和实施,并解决工作组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保证工作组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工作组负全责。

2、副组长

王忠波,总监,具体负责相应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的建设工作。刘博,总监,监督领导系统部,保证创新工作流畅有序的进行,并对研发技术人员的组织、指导和培训等具有决定权,3、成员

李然,总监,负责整合创新工作,发展线上及线下相关事业 安冉,系统专员,协助王忠波总监完成有关试点工作中有关科技创新工作

郭明明,副总监,指导员工完成公司安排的科技创新工作。陈岩,经理,负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予以监督,以确保试点工作的完成。

冯波,产品专员,负责研发中心产品咨询服务。

王保卫,系统专员,负责维护科技创新软件系统的正常运作,解决日常问题。

王文炜是工作组的联络员,主要负责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联系,编制工作组及其成员的工作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负责材料和项目的申报。

篇2:省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

为加快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根据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动我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我省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在重点产业构建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遵循“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平等协商,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盟契约。

(二)符合我省产业发展目标。符合我省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利于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有利于促进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

(三)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引导行业协会围绕本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推动行业重点领域联盟的构建,选择有一定基础的领域进行试点先行,逐步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三、总体目标

开展联盟构建工作,支持和鼓励一批重点领域和产业的联盟构建和发展壮大,到2012年,在我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创意、生态旅游、水产养殖、海洋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联盟,建成涵盖自主创新及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健全的xx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四、联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多个独立法人组成。企业处于行业骨干地位;大学或科研机构在合作的技术领域具有前沿水平;其他组织机构也可成为联盟成员。

(二)有明确的目标。联盟要有明确的技术开发方向和技术产出目标,符合我省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

(三)制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联盟协议。制订具备法律效力的联盟协议,明确成员单位的责、权、利,落实成员单位之间的任务分工。联盟协议必须由成员单位法定代表人共同签署生效。

(四)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联盟运行管理由理事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和常设机构组成,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有关日常事务。

(五)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联盟研发项目产生的成果和知识产权应事先通过协议明确权利归属、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

(六)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要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办法,并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的内部监督机制。政府资助经费的使用要按照相关规定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五、联盟的申请

联盟申请需提交以下材料:

1、申请表(见附件1)

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书(见附件2)

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必要性的说明(见附件3)

六、支持措施

(一)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财税金融等政策。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科技投入、科技创新、税收激励、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购等相关政策,积极协调帮助联盟单位在兑现上述政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支持联盟单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优先支持联盟单位建设国家和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三)支持联盟单位实施国家和省各类计划项目。对联盟申报各类国家计划项目,优先推荐,重点支持。对联盟申报省级有关计划项目,优先给予立项支持。

(四)支持联盟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对试点联盟单位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技术标准管理和自主创新政策等相关知识培训。加大对联盟单位创新活动宣传,培养创新人才。

篇3:省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

因此, 《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研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完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 由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召集人, 积极研究探索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授权地方开展知识产权改革试验,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日前,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河南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试点省实施方案》中, 也将“深化改革, 提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水平”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完成这项任务, 就必须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与公共政策体系两个方面入手。

深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形成公正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统一协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 提升全省知识产权治理能力。一是要完善由省政府领导担任召集人的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对知识产权强省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 提升政府对知识产权的综合治理能力, 更好地适应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新形势的要求。二是在学习上海浦东新区、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 (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三合一”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基础上, 积极推动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国 (河南) 自由贸易试验区试水专利、商标、版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家级高新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建立专利、商标、版权管理和执法“一个窗口服务、一支队伍执法”, 提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建设, 构建体系完备、协调有力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四是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改革, 优化审判资源配置, 构建符合知识产权司法特点和规律的工作机制和审判体制, 统一司法标准, 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审判质量和整体效能, 增强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执法合力, 实现知识产权的全方位救济和司法公正。五是全面深化知识产权领域综合配套改革, 推动政府管理职能向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手段加强经济调节方向转变, 向完善知识产权领域市场监管体系和完善知识产权领域公共服务方向转变, 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 提高知识产权治理能力。

篇4:省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旅游市场开发工作继续以《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市场工作会议和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打造大品牌,凸显大主题、构建大平台、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要求,着力加强市场营销,着力深化区域合作,着力强化市场监管,着力提升服务品质,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力争完成接待海外旅游者57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2.6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600亿元的目标任务。

一是突出改革创新,重改革、促开放,提高旅游业的活力和动力。

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全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力争在口岸通关便利化、边境跨境旅游发展、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培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提升云南旅游沿边开发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

二是突出项目建设,破瓶颈,强后劲,切实抓好旅游重大产品建设。

积极推动实施“111226”工程,加快旅游与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建设、乡村建设、生态建设融合发展,着力开展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旅游重大项目投资240亿元的目标任务。

三是突出市场营销,强宣传、树品牌,树立“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整体形象。

进一步加大云南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拓展旅游营销渠道,筹划组织大型营销活动,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和节庆会展营销,大力推广智慧旅游,全面提升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突出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拓市场、兴市场,拓展旅游市场的空间。

进一步加强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合作空间,形成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全面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

五是突出市场监管,重监管、促服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建立常态化的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信息共享机制和旅游市场监督检查情况公布机制,进一步推动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建立。加快推进旅游行业监管电子化,实现旅游标准的合同化、合同管理的电子化和管理过程的动态化。

六是突出人才保障,抓队伍、提素质,打造一支适应旅游强省建设的人才队伍。

要定期举办旅游市场工作培训班,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专题业务培训,督促旅游企业加强员工营销培训,打造相对稳定、复合型的市场干部队伍。

七是突出旅游安全,重制度、强保障,提供安全的旅游环境。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安全制度,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认真组织开展旅游安全工作大检查,保持全行业安全稳定的形势,为建设“幸福云南、平安云南”提供强有力的安全生产保障。

篇5:创新管理方案(企业文化建设)

创新管理方案之企业文化建设

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做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员工向心力,保持公司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公司综合事务部根据《2014年度部门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就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提出本创新管理方案,现将方案具体实施内容分析、整理如下:

一、方案内容

全面开展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激励员工工作激情与热情。

1、制作公司文化宣传板;

2、制作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墙刊;

3、统一员工工作服;

4、组织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训工作;

5、组织开展员工“工间操”;

二、活动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

三、具体措施

1、制作公司文化宣传板。

由综合事务部准备一系列关于工作、人生、梦想、追求、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名言警句40余条,制作成宣传板,用于激励、警醒员工。

宣传板的制作费用预算如下:

方案一:选用大板材料(同会议室墙刊所用材料,比较耐用,不易变形,价格约为120元/㎡。)预计每张宣传板尺寸为70×50cm,预算价格最低为60元/张。公司总计办公室22个,其中仓库3个、民爆实验室1个、财务资料室1个,故实际用于办公的办公室17个,预计在每个用于办公的办公室张贴2张企业文化宣传板,共需张贴34张宣传板,共计金额约为2040元。

方案二:自己制作并使用A3彩色封面纸打印,购买相应规格的框架,价格约为30-40元/个。预计金额约为1020-1360元。

2、制作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墙刊。

每年制作一期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墙刊,内容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为基础,可涉及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感悟、感受及交流等。

制作费用约为120元/期。

3、统一员工工作服。

方案一:统一购买品牌工作服,如雅戈尔、远东等品牌,网上询价约1000-2000元/套,包括西装、衬衣、领带。

方案二:根据公司人员量身定做工作服,网上询价约800-1000元/套。方案三:公司不提供统一的工作服,但要求员工每日必须着干净整洁的正式服装上班,如男士不能穿夹板、背心、短裤,女士不能穿拖鞋、吊带、热裤、超短裙等,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袒胸露背。

4、组织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每年组织一次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可分为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内部培训包括播放培训光盘,邀请公司、集团及相关上级单位的资深专家来公司进行培训;外部培训主要为组织员工参加专业培训机构主办的相关培训,或邀请培训公司的专业培训老师来公司进行培训,将产生一定培训费用。

5、组织开展员工“工间操”。

每日组织员工做“第九套广播体操”作为“工间操”。时间为每个工作日的上午10点和下午16点各两次,每次活动时间约10分钟。由综合事务部派专人每日准时播放“第九套广播体操”的背景音乐,各办公室人员到走廊集合,按队列站好,或离开座位就地进行锻炼。

由综合事务部采购相应设备设施,主要有供放机一台,音响两个,价格约为2000元。供放机安放在综合事务部,由综合事务部派专人负责每日做操时间的音乐播放与控制;音响安放于走廊,东头、西头各安放一个。安装工作由技术部门配合完成。

四、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公司工会、党支部协助完成。组 长:王春华 副组长:刘宇星

组 员:肖启明、王建萍、谭杜艳、赵安定 李海雄、王 凯、陈太林、陆宇飞

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综合事务部王建萍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各部门负责人认真组织本部门员工积极参加企业文化建设活动。

综合事务部

篇6:“省门第一路”品牌建设方案

一、打造“省门第一路”的条件

1.位置重要,关注度高

机场高速是集团公司在省城合肥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目前日均车流量约2万台次,新桥国际机场三期全部建成后,预计旅客吞吐量达6000万人次。作为省会合肥的最重要门户,机场高速受众面广,影响程度大,社会关注度特别高,也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2.设备先进,硬件优越

机场高速是全省唯一一条全线LED照明、全程监控的高速公路。沿线5座异型天桥逐一设计,中央15米宽分隔带为合肥市轨道交通8号线建设预留空间,并呈现出“花鼓迎宾”、“黄梅风情”等景观,全程景观绿化;各站区环境优美,绿化、美化效果自然、和谐,成为机场高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高标准服务初成体系

(1)机场高速在行业水准的基础上,独创一套,初步建立数字化文明服务标准体系。

(2)员工队伍:一是在人员选聘上,严格把好准入关,选用综合素质水平较高、形象靓丽的员工;二是开展长时间专业化培训,建立人员进退场机制,保证业务操作和微笑服务水平。

(3)机场高速自开通运营之日起,便高度重视员工价值观、服务行为、环境氛围的引导塑造,注重提高员工对服务文化的参与度。

(4)目前,机场高速的微笑服务以及整体服务保障已经得到省厅、业界同行以及社会司乘人员的初步认可,其中,机场收费站已在集团暗访中连续获得加分,省高速控股集团以及集团公司兄弟单位已分数批到机场高速学习交流文明服务;国省级媒体也争相报道机场高速亮点做法。

二、“省门第一路”品牌定位

即打造成什么样的“省门第一路”,机场高速将这一目标定位为“省内第一,国内一流”。主要通过以下四点来体现:

1.智能化交通管理

充分发挥机场高速全线照明、全线监控的独特优势,运用科技化手段,突破传统道路巡查模式,开发“自动巡查报警系统”,建立电子巡查模式,在10-15分钟时间内,足不出户便可掌握全境道路形势。

2.数字化标准体系

立足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精准测算、反复试验、认真总结和准确表述等环节和流程,制定了涵盖微笑服务、道路管养、理赔施救、应急处置等方方面面工作内容的数字化标准体系,真正体现出不同于其他一般性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准。

3.全天候通行保障

一是快处快撤轻微交通事故,保证在任何时间点、任何路段,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应急人员能够在10分钟内赶至现场处置。二是做到机场高速始终不中断。当出现重大交通事故时,需要开展单幅双向通行交通组织,通过演练实践明确便道通行所需硬件设备、流程步骤以及耗费时间等,保证以最快速度完成;当遇到交通管制时,比如大雾天气,与高速交警协调,采取压速带道等方式保证旅客进出机场;当面临冰雪恶劣天气时,本着“见雪上路、边下边请、雪停路通”的原则,在规定时间内打通双向车道。

4.“五星级”优质服务

用“五心”服务理念打造“五星级”服务品牌。机场高速除向过往司乘提供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微笑服务外,还积极提供便民服务和“10+N”延伸服务,即在提供10项常规性便民服务的基础上,提供第N项服务延伸,将有限的便民服务作了无限的追求。

三、“省门第一路”品牌建设方案

围绕“省门第一路”品牌的定位,必须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从硬件、服务、管理及品牌推广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硬件提升;在机场高速现有较高标准的硬件条件下,做适当的提升,从而再次提升服务能力。首先,对道路服务的硬件做一些完善,增加如道路高音喇叭,提高对车流的控制能力。其次,增配或要求合作单位增配道路应急处置硬件设施,从而保障机场高速公路在应急状态下快速的处置。再次,提升收费站服务硬件,增设专业服务亭等设施,让社会能够明确的感知机场高速的专业化服务。最后,进一步美化环境,如对收费站进行亮化处理、对广场中分带空旷地带进行美化处理等,从而提高司乘在机场高速的舒适度。

2.服务延伸;打造机场高速独特的服务文化,在全面和延伸服务上做努力。首先,把服务向人性化延伸,建立一些如临时行李寄存、开放的办公网络、安徽旅游指南等人性化服务司乘需求。其次,把服务向全天候延伸,建立路警司三方的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承诺在任何条件上保证机场高速的通行服务正常开展。最后,把服务向全程延伸,让司乘只要进入机场高速就可以随时得到所需的服务。

3.管理升级;首先,制定一套高标准的应急处置预案,使得机场高速在重大交通事故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实现机场高速永不中断的承诺。其次,引入一套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使机场高速在道路车流状况发生变化时,能智能提醒,从而能够达到快速反应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再次,量身定做一套机场高速养护管理体系,使机场高速满足全天候通行保障和舒适通行环境的需求。最后,开发一套服务质量管理系统,使机场的全过程服务质量管理,处于可控的质量管理循环中,同时也提升管理的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

4.品牌推介;引入品牌营销的理念,对机场高速的服务品牌进行推介。首先,要建立一套品牌识别体系,从行为识别、视觉识别和理念识别三个方面,分别建立一套体系,从而使社会能够明确的感知安徽交通集团所属机场高速服务品牌。其次,利用自身高速公路车流的广告资源进行品牌推广,制作一些印有品牌标示的折叠扇、环保纸袋、温馨提示卡定期发放,体现人性化服务的同时也推介机场高速的服务品牌。再次,利用媒体进行正面宣传,将机场高速高标准有特殊的服务向社会进行宣传,同时开辟媒体渠道在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上策划访谈类的节目,从而提高知名度。最后,打破常规开展文明创建,争取较短时间内取得一些高规格的荣誉称号,从而提升机场高速在业内的影响力。

四、“省门第一路”品牌建设需求

1.硬件投入需求

如为道路管养量身定做的涵盖保洁、小修保养、绿化等内容的制度体系,以及相应的所需要的养护机械设备;快处快撤所需的设施设备、清扫车等设备;智能化交通管理所需的语音提示喇叭,约每隔500m设置一个;站区、生活区及办公区环境建设投入等。

2.政策支持需求

打造“省门第一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希望能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3.推广渠道需求

篇7:以改革创新力推文化强省建设

方新海 郭明玉

2012年第10期 ——文化建设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创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崭新局面,为进一步实现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按照中央“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总要求,我省紧紧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改革,顺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大突破。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我省及武汉、襄阳、黄石等12个市州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获奖数量、获奖面均居全国前列,跨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方阵。

1、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着眼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全省图书、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和新华书店,省直电影制作和发行放映单位,市县67家电影公司和34家电影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全省100家国有文艺院团按要求如期完成改革任务。非时政类报刊第一批70家改制任务全部完成,第二批12家改制工作已启动。全省有136种报刊转企。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分别组建发行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剥离经营性资产,授权湖北日报楚天传媒(集团)公司经营。省广电推进制播分离改革,湖北广播电视台依法设立,省级广电宣传经营两分开顺利实施。

2、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普遍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实施员工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内在活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3、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顺利实现全省一网。武汉地区历史性地实现省市有线电视同城同网和电视节目互传,市州县按期完成广电网络剥离和分公司挂牌任务,全省广电网络实现经营管理层面上的整合,全部并入省网,初步达到“全省一网、全程全网、垂直管理、三级贯通”的目标。

4、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面完成。全省17个市州、林区、直管市和74个县(市)全部组建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立起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全部到位。全省电影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划转顺利完成,各级文化部门承担的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市场监管等职责划入各级广电部门。

5、文化宏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全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大力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实现管办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转变,更好地履行起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按照省委决定,省委宣传部正式设立省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办公室,对省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管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积极探索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管理体制。

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大幅度提升

改革是为了发展,改革的成效最终要以发展的成果来体现和检验。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基础上,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多点开花、捷报频传,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支撑。

1、市场主体茁壮成长。我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双效”为目标,在报纸期刊、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电影放映、广电传媒、数字传输、网络服务、版权交易、游戏动漫、文娱演艺等多个领域,精心组建、培育和打造了一大批国有、民营文化领军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行业支柱和重要支撑。着力引进了大连万达、柏斯琴行、华侨城集团、香港名店街集团、香港冠云集团、深圳雅图集团等一批重量级的文化战略投资者。文化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长江出版传媒、湖北广电网络借壳重组上市先后获批,知音传媒集团、江通动画筹备上市取得重大进展,标志着我省文化产业进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我省越来越多的龙头和骨干文化企业正借助政策利好和资本力量做大做强,实现了快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

2、核心板块增速加快。2011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产值391亿元,同比增长21%;广播电视总收入51.23亿元,同比增长5.48%;电影票房5.76亿元,同比增长35%,位居中部第一;动漫产业总产值26.8亿元,同比增长67.5%,进入第一方阵;出口文化产品10.2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倍,出口值跃居中部第一;全年输出图书版权506种,引进版权228种,首次实现版权输出大于版权引进。

3、品牌培育成绩卓著。着力实施文化精品名牌战略,从537种报刊中成功培育出《楚天都市报》、《特别关注》、《新周报》、《知音》、《知音漫客》、《新传奇》、《大家文摘报》、《小学生天地》、《初中生天地》、《情感读本》等“十大百万报刊”品牌,在全国报刊界独一无二,被中央领导誉为“湖北现象”。湖北京剧、武汉杂技、银兴院线、垄上频道、江通动画等文化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重点打造的长江出版传媒、长江广电传媒、长江垄上传媒、长江电影集团等“长江系”文化品牌,正成为我省新兴文化品牌方阵。

4、园区建设方兴未艾。我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以打造新型文化业态为方向,建成了华中出版物流产业园、楚天传媒产业园、知音文化产业园、传奇文化产业园、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基地、东湖欢乐谷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成功争取到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华中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等三

块“金字招牌”落户湖北。文化产业园区正在发挥强劲的积聚效应和孵化作用,推动着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快速崛起。

5、项目招商硕果累累。通过先后组织举办湖北省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会、湖北文化产业招商博览会、香港文化产业项目招商、鄂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交流会等文化招商活动,以及每年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策划推出重点文化项目1000多个,成功签约300多个,签约金额1000多亿元,取得各大银行金融授信1500多亿元,全省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三、推进文化改革跨越发展的几个特点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将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可以说重视程度空前、采取措施空前、推进力度空前。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出“四高”特点:

1、高规格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进行安排部署。主要领导同志以及省直各部门高层次、高密度、高强度地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省长亲自担任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协调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全省上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高效率出台配套政策。针对文化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我省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一方面根据实际不断进行政策创新。近年来连续出台《湖北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指导目录》、《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扶持优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省直文化事业转制单位及其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见》、《关于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规范文化产权交易管理促进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配套政策从社会投资、财政扶持、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税收优惠、工商管理、产权交易等多方面,为推动我省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高质量抓好督办落实。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文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工作专班,采取“挂图作战”、“责任到人”、“目标倒逼”等机制推动改革,编发多期《文化体制改革督办通报》,对改革进展情况进行排序、打分,充分调动了各地各部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省委督查室把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列为重点督查任务,建立督查制度、考核制度和通报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督办,专题下发多期督办通报,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4、高密度开展媒体宣传。为营造有利于文化改革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组织省内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举办新闻发布会,或全面或分专题介绍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整体进展和重大突破,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我省的做法和取得的经验,在全省上下引起广泛关注,形成普遍共识,推动掀起克难奋进、比学赶超、百舸争流的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热潮。

四、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省第十次党代会开启了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新征程。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奋力推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文化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黄金发展机遇期。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大有作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实施《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把文化改革发展继续向前推进,努力谱写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

1、着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围绕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目标,在巩固拓展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入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改善宏观管理。一是如期完成我省非时政类报刊第二批改革任务,不断完善转制文化企业的运营机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步伐,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二是推动市、州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在确保党管媒体、党管干部、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宣传与经营相对分开”的有效途径。三是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行绩效工资,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四是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快转变职能,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主体与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以管理促发展促繁荣。继续探索完善我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科学考评体系,确保正确经营方向、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着力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围绕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创新工作思路,改进服务方式,更好地保障全省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积极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城乡公共文化建设。二是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做好流动舞台车、电影放映车、图书配送车等工作,继续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三是加快推进全省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大力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动。

3、着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围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路子,推动我省文化产业规模实力迅速壮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一是推进文化资源整合。把转企改制与兼并重组结合起来,推动全省文化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积极支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股份公司、省广电网络股份公司、长江广电传媒集团、省演艺集团、知音传媒集团、长江电影集团等优势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发展。大力扶持改制到位、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储备一批

后备上市文化企业。二是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深入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借助武汉东湖示范基地这个国家级平台,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积极推进文化资源、生产、传播数字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动漫游戏、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发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辐射作用,加强其他城市的文化产品、服务、要素市场建设,规范文化产权交易,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努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4、着力完善文化配套政策。围绕建立更加有利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和改革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激励和支撑作用。在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我省配套政策,尽快完善财政投入、社会捐赠、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用地审批、投融资、出口贸易、产权保护等重要内容,为我省文化改革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篇8:创新发展理念推进河南生态省建设

河南生态省建设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推进生态省建设, 实现生态文明,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将有利于加快河南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 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

建设生态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 应当是经济社会环境整体上的全面发展, 空间上的协调发展, 时间上的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省是增强河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 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贸易正越来越多地面临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高度关注生态安全, 把它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之一。要保持河南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态势, 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落户, 就必须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 努力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环境支撑。

建设生态省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生态省建设, 打造生态河南, 正是遵循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学方法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 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 真正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 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河南区位优势明显, 气候条件优越, 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省具有有利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 目前已有23个县 (市) 编制建设规划, 正式启动生态县 (市) 创建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 河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为建设生态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和丰富生态省建设的内涵

生态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省建设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生态省建设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河南省发展战略内涵的核心与支点。目前处于后危机时期、“十二五”规划准备期和河南加速发展的时期, 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南建设生态省, 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 在新形势下对以往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进行系统梳理, 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和自身优势, 更新观念, 明确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 从自身的资源能源条件、区域特点、产业状况出发, 发掘比较优势, 明确发展定位, 加强规划引导, 突出战略重点, 明确主要任务, 兼顾当前长远, 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通过完善的利益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使河南经济发展走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避免河南经济结构陷入调整——再调整的怪圈。

生态省建设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循环经济又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生态省建设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重心。生态省建设要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围绕创建工作, 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下决心不欠新账, 并努力还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旧账;要不断完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制度、标准, 强化环境监管;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努力实现辖区内天蓝、地绿、山青、水秀, 生态系统稳定、和谐。

生态省建设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对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 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 社会和谐是目标, 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是手段。建设生态省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为区域开发和后代发展留下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防止“环境贫困”, 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 缩小生活质量差距。

推进河南生态省建设重在实干贵在创新

目前, 全国已经有十多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工作, 河南应奋起直追, 求实求效, 在学习和借鉴外省创建经验的同时, 搞好河南省生态省的创新发展。

第一, 加强科学谋划, 认真研究和编制好建设规划。基于生态省创建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生态省建设必须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规范管理。根据河南省现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结合气候、地理、资源优势, 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 搞好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研究和编制, 明确战略目标, 确定工作思路, 提出建设任务。创建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与河南省近期和中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 广泛吸收省直有关工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省建设的意见, 抓住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中的重点行业、产业, 重点区域、流域及重大环境问题, 把分散在部门、条块间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整合起来, 组织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协同攻关。

第二, 优化发展方式, 着力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11月2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会议决定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同期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通过对经济发展实施降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硬约束”,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缓解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 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发挥河南省鹤壁市、三门峡义马市、南阳天冠企业集团公司等国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的作用, 带动全省积极开展清洁生产, 推进循环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强力推进濮阳华龙区、焦作孟州市、安阳林州市、平顶山宝丰县等国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 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三, 把握工作重点,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创建生态省的重要内容。生态省建设的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按照生态省建设的三个80%的要求 (即生态省要求其所辖80%的市要达到生态市标准, 生态市要求80%的县达到生态县标准, 生态县要求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 , 要扎扎实实抓好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建设, 这是做好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和基础工程,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继续抓好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的同时, 切实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工作。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防治,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产业, 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推进农村改水、改厕, 积极发展农村沼气, 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等, 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 在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基础上, 启动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防沙治沙、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抚育及改造等8个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按照“两区”、“两点”、“一网络”进行布局, 以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第四, 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重点项目和工程进度。要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完善环保投入机制, 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区域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在实施河南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的基础上, 抓紧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补偿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并将森林生态补偿、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纳入工作议程。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环保领域, 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作为生态省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 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 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不断壮大生态省建设的专家队伍;加强科技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把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保障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研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要把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工程进行分解, 按照部门、地区、年度、任务指标、责任人抓好落实。做到年初有任务, 年内有督促, 年终有检查、监督和评比, 鼓励先进, 鞭策落后, 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五, 加强制度保证, 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要不断完善生态省建设的推进机制, 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等方面不断探索机制的完善和制度的创新, 为生态省建设提供制度保证。要研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离任生态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重大决策监督机制, 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导致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六, 广泛宣传发动,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生态省建设的意义和成效, 强化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道德观、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 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 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 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严肃查处生态环保违法案件, 鼓励公众参与, 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生态省建设培训和研究, 提高干部群众开展创建工作的自觉性。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 推动经济持续、持久的复苏与发展。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交流, 不断深化丰富生态省建设的内涵, 培育和弘扬环境文化,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中, 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态文明的、新的发展道路。

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上一篇:企业团支部工作手册下一篇:最美秋色重阳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