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归义镇创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2024-05-02

岑溪市归义镇创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共9篇)

篇1:岑溪市归义镇创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岑溪市归义镇创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1/3/21 14:41:11

漫步岑溪市归义镇荔枝村大坡自然村,昔日的泥土路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水泥大道。村中绿树成荫,新楼林立,原先破旧的砖瓦房被楼房所代替„„早春时节,记者再次走访大坡自然村,切身感受着新农村建设给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作为梧州市、岑溪市两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大坡自然村定位为集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贸易、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新农村。大坡自然村共有农户80户,国道324线贯穿而过,交通便利,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养加工、劳务输出、办厂经商为主。从2009年开始建设至今,通过抓好房屋立面改造、小广场建设、农家乐建设、绿化工程建设、村委综合办公楼建设、招待中心楼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大坡自然村正在成为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坡新农村的加快建设,是归义镇积极探索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归义镇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村组原有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同时,突出抓好村庄产业发展、村民建房、村组道路、给排水、绿化以及各种线路管网的规划,坚持“一村一景”推进新农村建设,体现乡村特色、人文特色、地域特色。“我们坚持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因地制宜积极筹划新农村建设,着力建设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休闲带。”归义镇党委书记梁达斌说。

村庄绿化美化了,村子变美了,设施齐全了,村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遇,积极发展饮食旅游产业,开办了“农家乐”,以当地特色的白斩狗、米粉、红薯等土特产招徕各方游客,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村民陈贻菊的“阿菊农家乐饭店”开张以来,每周都有不少游客前来光顾,家里的4间客房常常不够住。从2007年开始从事养殖业的大坡自然村村民邱琼飞,在党组织的帮助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做好养鸭和养鱼业的同时,又开始发展砂糖橘种植,走立体种养殖之路,不断壮大种植和养殖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归义镇以大坡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村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养猪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户种植无公害农家蔬菜,重点发展种养业、加工业,促进村民增收。目前共建立起食用菌大棚种植示范园、金银花种植示范园、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等,并着力将这些示范基地发展成为集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在改善新农村面貌的同时,归义镇坚持把“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切入点,以提高村民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为目标,以开展“党组织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使全村人民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此外,归义镇还通过争取各种项目,先后筹资430多万元,修通了金鸡至义和、新圩至永义、思塘至赤黎、谢村至万里、荔枝至美伦、新圩至勒水、义和至古皮总长50多公里的乡村四级公路,并对金鸡至义和、荔枝至美伦村级道路进行硬化,使全镇23个村(社区)委会全部开通四级以上公路,实现晴雨天都能村村通汽车。

“今年,我们还要着重抓好秋风村旧村改建的村庄建设和金坡新农村建设。”归义镇镇长伍瑜说。目前,该镇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种养业、加工业,促进村民增收,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陈贻泽 覃波 程文波)

篇2:岑溪市归义镇创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基本情况

(一) 农宅建设

青岛市大部分农村住宅建设以自建为主, 缺乏专业设计和专业施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青岛市对村镇住区的住宅建设越来越重视。在农村住宅发展方面, 青岛市根据自身的情况, 为解决农村住宅发展中存在的住宅更新建设速度慢、宅基地用地紧张、农民拆迁住房安置、就业等问题, 提出了加快农村住宅发展的三大工程:农民经济适用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村庄集中改造。

同时, 青岛市计划2009年至2011年, 将利用3年时间新建农村住房16.6万户, 规划建筑面积约1660万平方米, 农村危房改造2.2万户。2009年计划新开工建设7.2万户, 规划建筑面积约720万平方米;危房改造0.86万户。同时, 政府也加大投入, 为加快农村危房改造, 市政府对危房改造进行补贴, 对达到标准的农户, 补贴标准可达到1000元/户。

在农村住宅发展中, 青岛市从“因村制宜、有序推进, 成片开发、集约用地, 配套建设、功能完善”的思路出发, 推进农村住宅的发展。对具备改造条件的社区, 列入改造计划加快推进;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社区, 通过农民经济适用住房形式解决停批宅基地后农村居民的住房问题。对于村庄改造项目, 将地理位置相近的多个社区合并统一规划, 保证开发成片、成规模, 集约用地。同时, 实施一套多层、一套高层安置, 以减少安置用地面积。在建设配套标准上完全按照城市居住小区,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道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和商业、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

(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全市村庄与村庄之间的道路基本全部连通, 而各村庄内的道路硬化水平不一致, 经济实力较强, 靠近城市主要公路村庄内道路基本硬化, 其建设投资由市县级政府承担。村内道路的硬化建设投资采取的是市、县两级政府补贴一部分, 镇或村出一部分资金和劳力。从即墨市温泉镇丁戈庄村庄道路建设情况来看, 村庄紧临212省道, 对外联系方便, 村内道路已全部硬化。从投资和建设主体来看, 该村道路建设青岛市政府每平方米村内硬化道路补贴一袋水泥, 而即墨市每平米补贴27元, 村集体承担其余的费用, 主要以劳动力“出工”为主。从座谈了解的情况来看, 青岛市靠近主要公路的村庄村内道路基本硬化, 并且建设补助与丁戈庄情况类似, 上级政府的总投资占道路建设成本的三分之二以上, 村集体以“筹工筹劳”为主, 组织道路的建设施工 (见图1) 。

垃圾收集处理:农村的生活与建筑垃圾以填埋为主, 生活垃圾大部分村庄都采用了镇统一运输、集中卫生填埋;建筑垃圾为村庄填埋在村庄坑塘等低洼地。垃圾处理填埋场的建设投资由市政府、镇政府共同投资建设, 运输由镇环卫公司负责。

污水:青岛市农村污水处理正处在试点推广阶段, 从调研的污水处理试点村来看, 其投资为市政府承担, 其建设通过招标专业公司来负责其建设和维护, 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二级B标准, 日处理能力150吨~200吨。从调研的鳌山卫镇鳌角石村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运营情况来看, 处理工艺采用多孔微生物载体工艺, 达到处理污水的同时不产剩余污泥的效果, 被称为第三代高效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便于维护, 适合农村地区的使用。

沼气:青岛市农村沼气集中建设的情况基本没有, 村民炊用能源主要以液化气、薪柴和秸秆为主。在调研的村庄有部分住户使用沼气, 主要对户厕进行改造成小型沼气池, 政府承担沼气池的建设成本并提供技术指导, 农户承担户厕的建设成本。

给水:青岛市居住比较集中的主要村庄均为集中供水, 政府投资建设, 其建设时间较早, 20~30年前建设。

公厕:农村基本无公厕, 对公厕的需求也不明显。

(三) 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及管理

从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及管理来看, 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采用不同的运营管理形式, 运营主体也不同, 有村集体、事业单位和专业公司等。

道路:村内硬化道路的维护和管理以村集体为主, 其大修为上级政府和村集体共同承担。联村道路为上级政府负责建设与维护。

垃圾收集处理:农户和村集体负责村庄内垃圾的收集工作和村内环境卫生维护人员工资。从调研村庄情况来看, 每村垃圾收集费用支出在3~5万元/年。

污水:污水处理站的运营管理主要由专业公司维护, 村集体承担其运营的电费, 约为1~2万元/年。

沼气、给水:其维护分别由农户、村集体承担。从调研的村庄来看, 分户设施的沼气与户厕合建, 维护频率低, 几乎无维护费用, 村民自己负责管理与维护, 镇相关部门负责技术指导。给水的运营与管理由村集体承担, 主要费用为电费, 含少量人工费, 约用6~9万元/年。大部分村庄供水为免费供应, 极少村庄供水收费 (1.2元/吨) , 对节约用水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成功经验总结

(一) 农村住宅新区建设

在实践中, 青岛市农村住宅新区建设探索“三个模式”:

1. 捆绑开发、就地安置改造模式

对地理位置好、经测算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社区, 利用核定的村庄改造用地, 将商品房用地开发权和安置房代建权进行捆绑招标, 整体开发。例如, 薛家岛示范居住区建设, 将办事处驻地5个社区1791户拆迁居民一次性集中安置, 捆绑招标中标价为7.7亿元, 建设规模33万平方米 (见图2) 。

2. 政府投资、异地安置改造模式

对因城区建设或项目占用、亟需搬迁改造的社区, 难以市场运作, 采取政府投资方式异地整体建设农民住房, 社区搬迁腾出的土地归属政府。

3. 政府主导、社区主体改造模式

对自身条件较好但不适用捆绑改造的社区, 在区政府和街道的主导下, 调动社区和群众的积极性, 由社区按全区统一政策组织居民拆迁安置和安置楼规划建设, 商品房用地招拍挂出让, 进行融资 (见图3) 。

(二) 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1.加大政府投入, 激发群众积极性。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创新政府政策引导机制, 保证各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例如, 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 青岛市各级政府都设立专项资金投入, 同时鼓励村民参与, 发挥其积极性, 保证了农村道路硬化项目的快速推进。

2.采取多种措施, 鼓励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方面, 青岛市在部分村庄进行试点, 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多种方式, 引导企业参与设施建设和维护, 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公共设施维护难的问题, 提高其服务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住宅建设

1.村镇住区的住宅建设发展水平, 各县、各乡镇发展水平不平衡, 同一乡镇内差异也较大, 同时村庄规划覆盖面较低。

2.由于村庄建设改造暂时不能拆旧, 置换周期长等原因, 村庄建设用地矛盾比较突出。

3.村庄住宅规划、建筑设计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还有一定的差异, 虽然有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图集, 但各家各户需求不一样, 图集适用性较差, 缺乏形成乡村建筑师的有效的机制。

4.农村现有住宅大部分不节能, 不生态。建筑散热快, 通风跑气, 住宅庭院及周边缺乏绿树及绿地, 与周边生态环境不太协调。

(二) 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1.村庄总体村容村貌有待改善, 缺乏长期有效的环境维护机制。虽然村内有垃圾收集点, 但大部分村庄仍存在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 特别是在有沟渠和池塘的村庄, 这些低洼处更成为了垃圾的堆放场, 不仅影响村庄的景观, 而且对村庄的空气、水和土壤环境都有着负面的效应, 降低了村庄的生态环境质量。

2.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基层财政困难,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资费收取和运行管理机制不成熟, 难以形成市场化运行方式。

3.能源利用方式粗放, 利用率不高。大部分村庄烧火做饭还是以薪柴、砖砌的老式灶台为主, 木材燃烧率较低, 热能损失大, 能源的利用率不高。

4.供给责任不清, 体制不顺, 呈现多头投入, 多头管理, 统一协调力度不够。重投入、轻运营管理, 有些基础设施建设后,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 利用率不高, 造成浪费, 如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后, 仍存在乱扔乱倒等现象。

四、对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一) 重视村庄规划编制, 提高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水平

采取多种融资渠道, 提高村庄规划覆盖率, 为村庄布局及区域整体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依据。同时, 推进农村住宅的适度产业化和寿命的长久化。目前在农村, 不但存在住宅标准化程度低、构件标准化程度低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 住宅建设的分工专业化水平相当低。用产业化的方式推进住宅建设, 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推进农村住宅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循序渐进的住宅产业化是发展的重点方向, 特别是住宅成套技术体系和住宅部品标准化体系是发展的重点。

(二) 积极探索旧村改造新模式和农村住宅建设的资助方式

农村住宅是住宅供给政策中经常被忽视的问题, 事实上, 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住宅的需求更为迫切, 也更需要政府给予关注和帮助。创立公共或民间的贷款计划项目, 建立农村社区基金、农村经济适用房和互助住宅计划等是支撑中国农村住宅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充分挖掘农村空闲建设用地潜力, 鼓励村庄撤并, 整治空心村, 倡导在旧村内集中连片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通过积累经验, 以点带面, 逐步推广。

(三) 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 拓宽融资渠道,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 要改变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参与机制。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 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 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要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领域, 强化政府支农资金的引导职能,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 开发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开发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是“自下而上”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点。政府大力支持建设新农村, 但不包办, 让农民自己办事, 自己管事, 注重激发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现和发挥农民的自身潜在能力, 包括创意、策划、组织、管理、维护、改善提高的意识和能力,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青岛市在农村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中探索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 归纳出几种农村住宅发展的新模式, 总结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中的经验, 以期对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大鹏, 马敏, 龙国跃, 刘涛.探路城乡统筹下的新农村住宅建设——浅谈重庆市合川区南津乡花园村社区规划[J].中华民居, 2009 (7) .

[2]王振坡.中国农村住宅发展趋势探讨[J].城市, 2009 (6) .

[3]章崇任.创新农村住宅建设发展方式[J].建设科技, 2006 (6) .

[4]贺文春.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优化路径选择[J].北方经济, 2009 (23) .

[5]郑玉清.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国内外文献综述[J].现代商业, 2009 (33) .

篇3: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与发挥比较优势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要牢牢把握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从山区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非农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黄山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又具有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更有茶叶、木竹制品和茧丝绸等丰富的物产资源,构成了黄山市以发展特色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条件。要进一步发挥好黄山旅游品牌效应,围绕景区景点开发和旅游“六要素”配套,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积极搞好农田高效作物和特种养殖开发,扩大香菇、茶叶、菊花、蕨菜等山野食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培育一批根雕、竹刻、花卉、盆景生产大户和加工企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我市乡村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条件,以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年”活动为契机,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尽快使乡村旅游成为黄山旅游又一响亮品牌。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战略,进一步抓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黄山贡菊、祁门红茶等名优农产品的宣传和原产地保护,倾心打造好茶叶、木竹制品和茧丝绸三大行业品牌,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社会知名度。加快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努力把黄山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长三角地区,推向广州、北京等重要市场,提高黄山农业的比较效益。

二是要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山区承担着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任,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新农村建设成效。紧紧抓住安徽省被列为国家生态试点的机遇,全面启动黄山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切实保护好我市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坚持以治山兴林为本、治水防洪为要,加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步伐,搞好新安江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抓好沼气、立体种养和秆杆还田等资源利用技术的推广。广泛开展以争创绿色村镇、绿色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黄山”系列活动,努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的生态景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深入开展厉行节约教育,努力建设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增强广大农民绿色消费观念。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山区休养生息政策,制订出台反哺山区、反哺上游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同时,积极鼓励和促进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投入,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巩固扩大生态市建设的社会基础,确保山区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三是要与山区扶贫开发相结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贫困山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更要扎实稳步推进。当前要下力气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要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因地制宜创新山区扶贫方式,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持为工作重点,提高山区扶贫开发效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快山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池四改”,尽快改变村容村貌;积极探索易地扶贫的有效形式,对少数居住分散、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通过加快建设一批移民新村,逐步把深山区、高山区的农民迁移出来。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政策,进一步强化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扩大“两免一补”实施范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农村特困户疾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困有所靠的问题。

篇4:岑溪市归义镇创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 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 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兰州为例, 各县区都建立了基层科协、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及畜牧站, 一些村镇也建立了公共活动室, 设置了科技村长、镇长或农技员,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无疑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让农民感受到了科技的作用, 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但是近年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呈现了经济个性化、产业专业化、生产现代化的局面, 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

1.1 农村科技服务功能单一

传统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功能单一, 各自为政, 农技站只管农作物种植, 畜牧站只管畜牧业的发展, 林业站只管林业发展, 没有形成专业配套, 功能齐全, 网络分布的服务体系。农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后, 农村的产业布局发生了变化, 农民种植、养殖、加工出现了个性化、专业化, 对配套的种、养、加工技术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及信息服务十分渴求, 而当前设置的技术推广机构因不具备技术综合功能, 不能适应技术应用综合化发展的需要, 无法满足农民对技术和信息多样化的需求。

1.2 农村科技服务队伍不稳

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虽经多年改革得到较好发展, 却并未突破原有体制框架,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仍由乡镇以上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支撑。特别是由于基层财政困难, 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正常进行困难重重, 推广服务人员由于得不到重视收入又低, 纷纷离开农技服务队伍另谋生路, 新毕业的农技大中专毕业生又大多不愿从事农技工作, 致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陷于尴尬境地。

1.3 农村科技服务质量不高

一是从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人员大多是管理人员。而真正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趋少, 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年龄偏大, 知识老化, 获得培训的机会很少,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理念缺乏, 新品种、新技术怎样才能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缺乏研究, 不懂得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主要靠经验从事经营和服务, 因而无法提高服务质量;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专业技术的日新月异, 特种养殖种植, 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农业、网络技术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致使农民想要的技术信息服务得不到;三是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一些农村大中专毕业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倾向的加剧, 农村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优质人力资源流失严重, 农业生产主要由老弱病残人员支撑, 许多农民缺乏新劳动技能, 常年从事着技术含量低、社会地位低、收入水平低的体力劳动, 对开辟新的致富门路不敢兴趣;四是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 给农民在接受新观念、获取新信息、提高新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阻碍。

2 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议

2.1 增强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意识

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服务体系, 已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建设怎样的农村科技服务主体, 采用何种运作方式, 才能既把先进的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民手中, 让农民收益, 又能在服务中促成服务主体的发展壮大, 事关农业现代化的大局。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遵循中共中央“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的精神, 积极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和新办法, 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 抓紧提出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指导性意见。

2.2 努力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2.1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

要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强化领导责任制, 将乡、镇“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激发乡、镇党政抓第一生产力的热情, 增强他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树立以科技为动力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 形成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各行各业共同抓的大科技格局, 全面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科技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使农机、水利、林业、畜牧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并在有条件的重点村、社成立相应的技术服务组织, 配备专兼职技术人员;三是深入实施特派员科技指导员制度,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根据农业和农村需求, 有针对性地向新农村选派科技指导员, 让科技人员有施展才能的舞台, 让农民得到科技的实惠, 实现供需对接;四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和专家自愿参加科技指导员队伍,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试行有偿服务, 帮助农民提高务农技能, 促进科学种田, 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 实现增值增效。

2.2.2 搞好实用技术推广

充分调动农业科技组织、农民专业协会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积极性, 抓好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把农业科技推广纳入招商引资项目, 列入有关乡镇和部门的 招商引资任务, 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院校参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 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逐步形成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链接远近相印互动的服务格局。

2.2.3 延伸科技载体服务

采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形式,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加快农村技术市场建设, 利用好现有的农村集贸市场和营销网点, 进一步规范农村技术交易场所, 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技术交易活动, 优化技术交易环境。

2.3 加强农村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推广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疫病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和高新成果,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 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 推行和完善“产业+专家+协会+农户”等科技服务模式。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入户和科技富民等专项行动计划, 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 促产业发展, 助农民增收”活动, 组织科技人员把最新科研成果, 特别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较大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依托农科院所的科研力量和技术优势,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实行引进、繁育、推广一体化, 加快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 切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 推进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

2.4 营造良好的农村科技服务环境

一是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用活现有政策, 强化农村专业技术服务功能, 加大对现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支持力度, 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农产品专业技术协会;二是抓好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网络, 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服务活动, 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利用公共服务、专栏、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 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力度, 使农业科技深入人心, 形成共识, 提高全社会农业科技普及、创新意识;三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立足区域特色农业, 命名一批科技示范基地, 集中引进一批农业高新技术项目, 提升自主培育水平, 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打造特色支柱产业, 造就科学发展和谐环境, 推动农业产业工业化, 迅速走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一号文件”提速县域经济发展[EB/OL].中国网, 2009-02-09.

[2]于风荣.我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体制的建立[J].行政论坛, 2004 (5) .

[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Z].2005.

篇5:创新模式支撑新农村建设

据首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联盟将着眼于首都三农发展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突破,是一个面向三农的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体系,汇聚了76家产、学、研领域的理事成员单位。各联盟分别在籽种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科技支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支持、设施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工作,提升农村科技工作整体水平。

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着眼于解决北京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现实问题,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集成和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和安全生产标准的推广及应用,提高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食品安全科技服务联盟,是由从事食品安全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方面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校、科技服务机构发起组建的。它通过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保障首都食品安全生产。

首都籽种产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是由从事籽种研发、应用、推广和营销的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该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是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北农下设有技术中心,包括饲料技术研究所、动物保健技术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联盟,是由从事设施农业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组成的服务组织。理事长单位是国家蔬菜研发中心,理事单位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等20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

农村水环境治理创新服务联盟,是由从事京郊农村水环境治理领域技术研发、应用推广的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单位,本着“自愿、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联合发起成立的“产学研介”相结合的新型组织形式。理事长单位是北京碧水源科技有限公司,理事单位是同方水务工程公司、北京科净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20家企业和院所。

首都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相关负责人近一步介绍,联盟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北京市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建设新农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农村科技领域目前围绕“三起来”工程,并在籽种产业发展、食品安全科技支撑、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支持、设施农业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以联盟化的方式开展工作。

另外,联盟的基本原则与工作目标是农村领域科技联盟的建立,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体、自愿平等、市场机制、共同发展”理念,坚持“自愿、平等、合作、共赢”的建设原则,促进科研机构与高校明确科研创新目标、为院所成果转化找到载体;促进企业利用科技资源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生产基地进一步安全生产;促进科技服务机构更好为企业服务,并推进农村领域现代服务业发展。

高端解读

夏占义:

创新三农科技工作方式

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在北京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下,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研究创新三农科技工作方式,组建联盟,在籽种产业、食品安全、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水环境整治等方面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制定行业标准,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提供科技服务,将北京建设成为新农村及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集中示范区,为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北京聚集了一批农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服务机构,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是我们加快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科技北京建设的重要力量。联盟的成立将为科技支持三农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载体。北京市将在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引导项目合作、推动农村科技条件资源开发等方面,支持和引导以产业联盟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工作,加快形成三农产业集群,推动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最近,北京市正在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各部门、各区县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以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为主线,抓好中央单位农口科研机构重大研发项目在北京落地,促进创新成果在京产业化,为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共谋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

闫傲霜:

整合新农村优势资源

篇6:创新农电管理模式助推新农村建设

1 电网升级服务优质

“电视不响, 电灯不亮, 电扇不转”, 谈起过去用电的情况, 家住华蓥市栋梁村的匡四伯记忆犹新。由于匡四伯的家位置偏远, 用电得从1 000多米外的配电变压器接过来, 电压降得厉害。像匡四伯这样的情况, 在广安电业局辖区有5 600多户, 由此衍生出私拉乱接、违章用电等安全问题。消除“低电压”, 既是“匡四伯”们心中的渴望, 更是广安电业局必须履行的责任。

2010年以来, 广安电业局抓住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契机, 着力优化农村电网规划。据该局局长余嘉庆介绍, 广安电业局投资11 029万元, 用2年时间新建和改造10 kV线路242.6 km, 低压线路1 271.2 km, 新增配电变压器364台、31.62 MVA, 改造户表2.049 9万只, 以提高电网整体健康水平, 大幅提升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可靠率。与此同时, 还加强农村配电设备“两清理”工作, 清除农网存在的安全隐患, 出台了农村客户用电装置配置标准, 推行客户受电装置标准化, 把好安全用电入口关。经过一年多的“低电压”改造, 村民家里的电灯亮起来了, 电冰箱、电视机不再只是摆设。不仅如此, 该局对内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 实行“定人、定职责、定设备”及“与员工绩效挂钩”的农网设备“三定一挂钩”运行制度, 改进供电设备安全管理;对外持续升级服务水平, 实行供电服务首问负责制, 完善农村电力抢修服务手段, 设立抢修维护班并提供24 h服务, 确保供电抢修到位、服务及时。

2 技术可靠政府支持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以下简称保护器) , 俗称漏电开关, 用于在用电设备发生漏电故障时以及发生有致命危险的人身触电时断开电流。为了杜绝农村触电伤亡事故, 降低供电责任风险, 构建和谐的供用电环境, 早在2003年, 该局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就着重强力推进了保护器分级网络, 完善配电变压器台区总保护器和客户末级保护器的安装配置;定期抽检保护器运行情况, 建立客户报告制度;对部分配电变压器台区加装分支保护器, 形成三级保护;建立支线客户联保机制, 促使客户加强室内线路设备维护和改造, 减少越级跳闸事件发生。

同时, 该局要求农电员工主动上门服务, 协助农村客户排查室内电气安全隐患, 对检查中发现的客户室内线路老化、私拉乱接或设备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及时告知客户, 下达整改通知书, 并由客户签字认可。重点检查家用保护器的安装投运情况, 发现家用保护器退出运行或者损坏的, 认真履行告知手续, 让客户及时更换。如不更换的, 联合地方安监部门下达《安全隐患告知书》, 千方百计提高末级保护器的安装投运率。

针对保护器在农村运行条件差、容易发生误动等不利情况, 该局首先通过对总保护器试点安装, 选择了质量稳定、可靠性高的产品进行推广普及。其次, 拓展农电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增加安全用电管理模块, 对重要客户和台区进行供电工况实时状态监控。每月分析保护器的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运行中, 该局发现保护器容易遭到雷击, 便对总保护器安装低压避雷器, 增加过电压保护, 同时对末级保护器提出抗过电压要求, 指导农户购买合格产品。保护器的强力推行, 很快便收到了成效, 农村用电安全得到了保障, 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

3 宣传引路安全用电

结合农村用电的特点, 该局抓住农村赶集、节假日等特定时间开展安全用电宣传, 增强宣传效果;结合农村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台搞活动, 增强宣传氛围;充分利用乡镇广播、地方电视媒体开展信息宣传, 展示安全用电典型事例和触电伤亡案例, 定期开展安全用电知识广播、安全用电视频播放。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用电中常见的家用电器故障和室内布线不规范等问题开展检测示范, 特别是对线路老化、废旧家用电器使用等不安全用电现象, 重点进行检测和示范。

“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 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 我们又专题开展了‘留守家庭’用电安全宣传活动, 重点介绍家用保护器的使用方法, 普及安全用电自我保护常识和触电急救基本方法。”华蓥供电局局长范召林告诉笔者:“农忙时节, 在农村水、旱田排灌等临时性用电高峰期, 我们就组织人员走进田间地头, 帮助农民检查用电设施安全, 协助安装保护器, 防范挂钩搭接等不安全用电行为。”

篇7:岑溪市归义镇创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1. 强化产业支撑,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1围绕资源转化以工促农,加快工业园区化

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建园区。2005年11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设立了省级工业集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3.4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健康产业、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旅游等七个产业园区;重点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康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主导产业体系。二是加大投入,竭尽全力建园区。东丰工业集中区共投入资金3亿元以上,征用了1.06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实施了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实现了“五通一平”。三是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建园区。政府通过借资、出资、贷款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工业集中区规划区内共有各类项目175个。

1.2创新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

一是建强龙头,增强带动功能。先后培育和发展了东丰药业、鹏翔牧业、东佳粮油、中志甜玉米、金城谷物、华粮生化有限公司、唐豆豆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龙头加工企业。龙头企业的壮大带动了周边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增收380元。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综合效益。在全县重点发展20万亩优质特用玉米、2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和10万亩高油大豆。经过积极争取,建设了拉拉河镇42000亩标准粮田工程和三合乡28400亩的优质粮工程,全县优质特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三是发展精品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入落实“粮变肉”工程,围绕加快发展梅花鹿、肉鸡、黄牛这“三养”业,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1.3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

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推进村建设相结合,突出抓好城镇建设的规划,综合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目前,全县小镇工商业户发展到7600余户,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9万余人次,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70%。

2.注重民生改善,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一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了三合乡的省优质粮核心区建设等一批农田水利重点建设项目。五年来,省、市、县帮扶部门落实帮扶资金1880万元,涉及84个项目。二是强化村容村貌改造。结合实际提出试点村屯建设要达到“七化”标准,即住房砖瓦化、庭院围墙化、院路硬面化、村屯绿美化、畜禽圈舍化、饮水合格化、卫生标准化。三是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争取国债资金650萬元,全县中小学共改建扩建校舍3.7万平方米,建立完善由农村贫困人口救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村户用沼气1380个。今年计划新发展沼气池500户,秸秆燃气站1处。

3.创新推进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机制。今年县里拿出300万元对新农村建设实行奖补,以此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严把“落实关”,通过建立包保制度,明确责任,强化对政策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真正落实。二是完善分类推进机制。对全县所有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对不同的村要确定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任务、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在建设思路、政策扶持、领导帮扶上要面向全县,动员和组织全县所有的村镇全部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实现整体推进,均衡发展。三是完善帮扶机制。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由每个县级帮扶领导带领几个部门和企业负责一个乡(镇),并对乡镇内的示范村进行帮扶。同时,积极争取帮扶资金。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了目标考核体系,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了乡镇经济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部门岗位责任制。

篇8:岑溪市归义镇创新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 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现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农村变化大, 农民得实惠多。但是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应当清醒地看到, 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

以济南新农村建设需求为例, 济南现有4563个行政村, 乡村人口353万, 占全市人口的58.36%,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6千公顷, 南部为泰山山地, 北部为黄河平原, 地形复杂多样, 适合发展形式多样的特色农业。近年来, 我市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大量新技术、新成果被广泛应用, 农业科技水平逐年提高, 科技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市还存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试验示范平台缺乏、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高、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趋势不断增长, 农产品供应的数量、质量均不能满足城镇消费需求。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和对科技服务的迫切需求, 本课题将充分发挥济南科技服务新农村战略联盟和长期科技服务新农村的经验优势, 结合日常工作中服务农村、深入农户的工作经验, 通过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建设和农业共性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 全面服务新农村。并在服务的组织体系、市场化运作机制和科技服务的综合性、持久性和可复制性等方面取得突破, 形成模式, 为济南生态型、节约型、循环型新农村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2 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模式的创新尝试

本课题以科技部批准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单位为契机, 以长期组织“三农”服务实践经验为基础, 针对过去产学研服务中存在的组织松散、综合服务水平低、缺乏长期合作, 互利共赢机制等问题, 重点研究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这一新生事物和服务模式的法律、市场定位以及联盟体制和机制创新。探求一种优势互补、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联盟建设新模式。

2.1 以农资店规范建设为重点的“农资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与示范

在我国放开农用生产资料经营的背景下, 农资店已成为上联生产企业, 下联农村用户, 直接关系到农资安全规范流通的终端销售节点。如何把目前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仅有买卖单一功能的农资店改造成为具有识别假冒产品, 能为农民提供农资技术咨询, 同时又能对农资用户进行跟踪管理等多功能的诚信农资店, 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共性需求和重要意义。

本课题组织专业信息科技企业———山东伯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与中国联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针对农资店服务功能优化, 研发“农资通”短信, 彩信信息资源库、专家在线视频答题系统, 把农资店打造成为具备专家在线视频、农资批号防伪查询、农资新产品展示和农资用户动态跟踪服务等多功能规范化的农资服务平台。

课题在设计试点中, 受到政府农资监管部门、品牌农资企业老板和广大农民用户的欢迎。

2.2 以产地建设为重点的城郊鲜活农产品直供 (农超、农校对接) 模式研究与示范

据权威部门调查, 在农产品的不断涨价中, 大多利润被截留在批发市场的多环节流转中, 产地农民受益很少。而目前产地又存在生产单位弱小, 生产品种单一, 不能满足超市供货要求的问题。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有效解决产销直供的共性需求, 本课题将以济南城郊万亩绿色蔬菜基地为依托, 发挥联盟集群技术服务优势, 组建包括多品种选育、优质丰产栽培、产后保鲜、净菜包装贮运等专项课题组, 研究以“联盟+龙企+基地+专业合作社”优势合作方式, 打造具有产贮加工运销综合能力的产地直供企业, 实施不经批发市场或中间商的农超、农校对接直供模式, 配合“市长菜篮子工程”实现城郊鲜活农产品的优质平价直供新模式。

2.3 以龙头企业带动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延伸增值模式研究与示范

在都市型农业发展中, 长期存在连片产区因分属不同行政区划造成的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现象, 直接影响特色农业的规模和发展。

本课题针对济南市南部山区核桃产业的如上状况, 发挥联盟的集群技术服务优势, 为南部山区核桃产业统筹谋划, 形成生态观光和产业发展兼顾, 核桃种苗繁育和深加工综合利用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使产业链得到优化延伸, 产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2.4 以促进产地农产品安全为重点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示范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在产地, 只有解决好农产品的产地安全, 才能为整个食品流通链安全提供基本保障。但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是建立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 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意识和保护技术相对薄弱。如何有效解决农产品产地环节的质量安全, 也是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共性需求。

本课题围绕落实2011年“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打造农产品质量放心城市品牌”的济南市政府规划, 以济南市商河万亩蔬菜基地建设为依托, 组织联盟相关成员单位组建专项课题组, 围绕防治产地土壤污染、农用资料污染、环境污染和初加工污染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制定产地农产品产品安全生产和流通规范, 提升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 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模式的创新尝试取得的初步成果

自从2010年6月单位被列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批试点单位起, 我们就开始了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模式的创新尝试, 我们立足济南, 跨区服务, 辐射全省, 以品牌化的服务取得了良好服务效果, 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科技服务的支撑作用。先后服务涉农企业200多家, 先后有85项高校院所涉农成果得到转化, 为涉农企业和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数百项;利用自身服务体系先后针对平阴玫瑰产业、济阳果蔬种植等产业集群开展集群规划咨询100多次, 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夯实了基础;先后组织农业先进共性技术推广活动175次, 农民技能和创业培训5300人次、农业技术服务百余次, 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和肯定。通过组织济南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 大力开展跨区域合作和服务, 先后开展合作交流200多次, 为德州、泰安等地农村提供技术服务175次。

4 济南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建设模式创新研究与示范小结

在本课题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模式的创新尝试的基础上, 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模式的创新尝试取得的初步成果。对于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来说, 这是一次跨越性的一次尝试, 它是以长期组织“三农”服务实践经验为基础, 针对过去产学研服务中存在的组织松散, 综合服务水平低, 缺乏长期合作、互利共赢机制等问题, 重点研 (下转第297页) (上接第304页) 究科技服务都市农业的服务体系的市场定位以及机制创新。通过成果推广转化、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式对有市场需求、有技术水平的项目实施动态评估和持续支持服务, 探求一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合作的、产学研各方互利共赢的体系建设新模式, 现在把济南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建设模式总结如下。

4.1 济南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建设

设计以理事会为联盟领导机构, 以秘书处为常设办事机构, 根据新农村建设不同领域的共性技术需求设立专业技术委员会和项目库, 建立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通过项目申报、成果推广转化、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式运筹经费, 对有市场需求、有技术水平的项目实施动态评估和持续支持, 对联盟单位和个人实行定期绩效考评和奖励。探求一种优势互补、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联盟建设新模式。

4.2 以产地建设为重点的城郊鲜活农产品直供 (农超、农校对接) 模式研究与示范

据权威部门调查, 在农产品的不断涨价中, 大多利润被截留在批发市场的多环节流转中, 产地农民受益很少。而目前产地又存在生产单位弱小, 生产品种单一, 不能满足超市供货要求的问题。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有效解决产销直供的共性需求, 本课题将以济南城郊万亩绿色蔬菜基地为依托, 发挥联盟集群技术服务优势, 组建包括多品种选育、优质丰产栽培、产后保鲜、净菜包装贮运等专项课题组, 研究以“联盟+龙企+基地+专业合作社”优势合作方式, 打造具有产贮加工运销综合能力的产地直供企业, 实施不经批发市场或中间商的农超、农校对接直供模式, 配合“市长菜篮子工程”实现城郊鲜活农产品的优质平价直供新模式。

4.3 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延伸增值模式研究与示范

在都市型农业发展中, 长期存在连片产区因分属不同行政区划造成的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现象, 直接影响特色农业的规模和发展。

本课题针对济南市南部山区核桃产业的如上状况, 发挥体系内集群技术服务优势, 为南部山区核桃产业统筹谋划, 形成生态观光和产业发展兼顾, 核桃种苗繁育和深加工综合利用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使产业链得到优化延伸, 产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5 济南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建设模式的预期目标

本项目实施后, 将建成包括涉农科研、院校、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 立足济南、辐射全省、品牌化服务的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战略联盟;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化、农产品产销直供、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延伸、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项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建成一批以蔬菜、水果、花卉、畜禽等品牌农业为主, 以观光休闲型、外向加工出口型、产业拉动型为特色的都市型农业产业化基地和企业。

济南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建设模式将建成包括涉农科研、院校、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单位, 采用理事会方式并适时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共同受益, 长期合作的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战略联盟, 长年开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的对口技术服务。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农产品产销直供、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优化延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项新农村建设科技服务;建设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建成服务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批以蔬菜、水果、花卉、畜禽等品牌农业为主, 以观光休闲型、外向加工出口型、产业拉动型为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包括济阳县西瓜种植基地、济阳县奶牛养殖基地、历城良种核桃合作社、历城有机蔬菜种植基地, 为济南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S

摘要:本课题将通过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创新模式和新农村建设共性技术需求的研究示范推广, 重点研究科技服务新农村的服务模式的法律、市场定位以及机制创新, 全面服务都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课题将紧紧结合济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对于济南周边农业基地的产学研相结合基础上提出的科技服务新农村联盟建设模式的探索, 以济南科技服务新农村战略联盟成立为契机, 进一步探索济南科技服务都市农业的新模式。

篇9: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尤其可喜的是,农民现金收入增速加快。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值得关注的是,从2002年至今的五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持续恢复性增长的好势头。2003年增长了4.3%,2004年增长了6.8%,2005年增长了6.2%,2006年增长了7.4%,达到3587元,与2002年的2476元相比增幅很大。

农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全党全社会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懈努力的結果,也和全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密不可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重大判断。

此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

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指引下,2004年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不但已有的支农政策措施得到完善和强化,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也陆续出台,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的要求,今年初步安排的支农投资约620亿元,比去年年初计划增加90多亿元。这些投资将用于全国农林水利气象和扶贫,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项目。

除了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各级政府还切实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200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的一项重大决策。到6月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2068万人。

同时,从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今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将获得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加快,长期困扰农民的“看病难、吃药贵”问题也将得到缓解。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提前一年基本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研究和采取措施,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统筹,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上一篇:制药企业生产计划模板下一篇:朝英村纪检小组工作职责及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