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2024-05-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精选8篇)

篇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内容提要]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杨腾(1966―)男,河南许昌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许昌461000)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果忽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社会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和谐;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收入差距、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贵在“和而不同”,它并不主张平均主义,而是在承认社会差异、正视社会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倡导公平协调、各得其所、和谐有序。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承认社会成员因各自的先天条件、实践经验、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反映在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利益差异;另一方面又赋予全体社会成员均有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平等权利和平等机会,尤其要高度关注社会公平,特别是经济收入的分配公平,并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然而,“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让先富起来的部分地区和人群停止发展,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所有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弥合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竞争、公平与和谐社会

和谐关系既表现为协调性,又表现为竞争性。协调,即事物各要素之间的有序发展,而有序发展又表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竞争。作为系统对立面之间,竞争往往打破旧的协调有序与和谐平衡,并构成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没有竞争就没有事物的发展,没有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的和谐。因此,协调与竞争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对立统一于和谐范畴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通过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放手让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成果不断产生,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并和谐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三、建立农村和谐社会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到,和谐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条件。和谐社会也不是无矛盾无冲突的道德乌托邦,而是既充满丰富多样性或差异性的价值张力,又能够通过政府及社会“自组织”加以化解矛盾冲突的正义社会、责任社会和道德理想社会。我们党之所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正是为了消解目前经济转型时期所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特别是目前所出现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差别过大等矛盾。因此,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消除各种不协调和不平衡现象,正确统筹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理论层面上看,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明确以下三点。其一,三个文明共同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主要是物质层面,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就精神文明而言,而管理民主则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其二,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决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将带来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只有以上这些农村公共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城乡差距才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的面貌才会迎来新一轮的历史巨变。其三,把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与壮大农村应用人才队伍看成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1世纪最宝贵的、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农村专业化高技能和实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性因素。

从实践层面来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从可行性、可操作性角度来考量。其一,主体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激发,要从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做起。如果农民的“话语权”不受尊重,其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淡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没有一个良性与稳定的心理预期,就不可能有农村真正的变革与发展。当然,确立农民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与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矛盾的,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二,初始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寻求突破是非常关键的。以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最能产生效果的措施,应当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其三,规划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城市和郊区统一规划,实行城乡一体化,通过现代化交通,把城乡连接起来,市区和郊区统筹规划,商贸区、工业区、农业区、生态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莉茹】

篇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摒弃农村城市化观念

并不必然追求农村城市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设的是农村,而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因为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人口,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城市化率要想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上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所以可以成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长远战略和根本目标,就是因为它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并不是盲目地要把大多数农村地区变成城市,把大多数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居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具体地讲,就是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和目标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尽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不同发展状况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涵盖。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很快,城乡之间差距在逐步缩小,对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就是应该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寻求城乡发展的互相促进,怎样在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福利上实现城乡平等。而在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拉大,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则需要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内在的发展潜力,辅之较大力度的城市资源对农村的注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为主要任务。而在不同地区采取的不同做法,其目标是共同的,就是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条标准。但所有这些,并不是城市化战略所能尽括。城市化战略主要追求的是将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并不涉及对变不成市民的农民怎么办。城市化虽然也是在包括城乡在内的所有地区内考虑问题,但是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的发展水平、质量和道路。

城市化不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城市化战略的一个着眼点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城乡二元结构只能逐步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并不必然追求农村的城市化,也不必然追求城乡一样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过程中加以建设,不是说只有等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建成。我们要追求的是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不能迅速改变的前提下,找到农村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因此,城市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依靠的一种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的获得,离不开城市化。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点是立足于农村,追求的是农村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要将农村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用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农村,而不是像过去的发展模式那样,城市的发展以农村的衰落或停滞为代价。应该说,统筹城乡发展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之道。

城市化发展本身对农村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

在我们过去的城市化战略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非常强调要把城市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结合起来,但是城市化战略执行中的一些偏差提醒我们,要实现城市化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和谐互促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曾一度通过“撤地建市”、“县改市”、“县改区”、“乡

改镇”等方式实现“行政建制的城市化”,从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市数量增加2倍多,建制镇增加8倍多,但城镇人口同期仅从17.9%上升到40.1%,将近1亿的“农民工”只能两栖就业;在城镇建设中,过分强调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使得在总体的资源需求中,城市资源需求增长过快,加剧了农业和农村资源的流失;小城镇的发展质量不高,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有限,少数甚至以占用耕地侵占农民利益为代价。这提醒我们,通过城市化来促进农村发展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城市化的发展本身对农村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必须科学执行城市化战略,才能有利于农村发展。

二、城乡统筹需处理的重大关系

新农村建设切忌脱离城乡统筹这个大原则,重走就农村建设农村的老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稳步推进 ,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先行、农民自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就农村论农村的旧模式、旧框框,避免一哄而起、政府大包大揽,避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具体应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从长远来看,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项战略举措。而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反哺、支持农业、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切忌脱离城乡统筹这个大原则,重走就农村建设农村的老路。二是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自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愿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把政府或个别领导的意志强加到农民头上,更不能以此加重农民负担,变相增加收费。为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同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放手不管,放任自流。在推进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指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和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力度,从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文明进步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育和造就新时代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应从改变农村脏、乱、差入手,扫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尚。

四是新农村建设与当前农村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关系。要把建设新农村与“十百千万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同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作队和基层党员的作用,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应把新农村建设同中心镇、专业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应把建设新农村与对口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一企一村”活动,即动员和倡导一家企业、公司自愿与一个村建立“一帮一”式的支持扶持,使之成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平台。

三、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

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都是一个大思路、大政策,根本的方向没有错,但如果只靠政府发几个文件去推动,缺乏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则有操作难度大、持久性不强的可能。积30多年建设新农村的经验,目前韩国政府计划制订《城乡交流促进法》,就是想通过法律制度去保证“一社一村”运动的开展。鉴于全国立法时间长、难协调的状况,建议我省首先出台《新农村建设促进条例》,至少也要从明年起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省人大议案,建设期为10年,从制度上保证建设资金。

一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投资主体是政府。韩国新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上世纪70年代,政府的财政支出占到10%,主要是免费提供水泥、钢筋。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离不开改村、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居,其中大部分工程是公益工程,自然需要政府投入;一些改厕、改灶、改居的个人工程也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当前,我省农村农民积贫积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近年,我省财政对农业投资呈下降趋势,2004年我省农业基本建

设投资44.05亿元,与更新改造投资共计51.3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8%,与韩国的10%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因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虽然是农民,但投入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我省应学习韩国的做法,向农民免费提供水泥、钢筋,以释放过剩的水泥、钢铁潜能,启动内需。

二要实行分类政策,“先动先扶、不动不扶”。为便于管理和指导,韩国政府把农村划分为自立、自助、基础三类,参与程度最高的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政府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这一做法值得我省学习借鉴。我省农村发展很不平稳,山区农村和珠三角农村差别很大,建议实行分类政策,分类指导。珠三角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主要由各市负责,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村建设资金主要由省筹集,并按“先动先扶、不动不扶”原则,广泛宣传发动,征求群众意见,把全省近2万个村划分为先动村、迟动村、不动村,对先动村、迟动村分缓急首先规划,并实行先规划先扶持,后规划后扶持,不规划不扶持。

三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全民支农。这也是韩国成功的经验之一。建议结合当前在全省开展的“十百千万工程”下农村驻点的力量,整合目前各部门开展的“文明村”、“生态村”、“卫生村”、“小康示范村”活动,统一定为“新农村”活动,大力推进改村、改路、改水等以改良为主的工程项目,以项目为抓手,带动新农村建设活动。并把明年定为“新农村建设年”。同时,充分发动各部门、企业、学校、事业单位都挂一个村,出钱、出力、出人,一挂10年,形成全民支

四要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特别注重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二是为农村提供相对充足的公共品;三是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增加农民非经济的福利。

五要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前中国社会已进入矛盾高发期,威胁着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的作用。一旦农村不稳,中国现代化的回旋余地就会小很多。

当前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有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即取消农业税以后,乡村关系会有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根本性的基础。具体地说,在取消农业税以前,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从农民那里提取资源,特别是在农业型地区,县乡财政主要来自向农民收取的税费。在财政支出压力和政绩考评体制下,几乎所有农业型地区,上级都将下一级能否完成税费任务作为第一考评依据,市县如此要求乡镇,乡镇如此要求村级组织。分田到户以后,乡村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户,缺少向农民征收税费的手段,乡镇离开村干部,就更加无法完成收取税费的任务。因此,在税费任务的压力下,乡村之间乃至县乡之间,构成了利益共同体。取消农业税后,县市、乡镇不再要求村干部协助收取税费,从而使乡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理由被打破,在乡镇政府的正面激励下,村民自治有了发育的空间,乡村良性互动,并因此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六要探索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减少农民的支出。取消农业税后,相当部分农村出现了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水利、道路、环境等更成为严重问题,政府应加大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力度。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用国家投资来解决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尤其是通过水、电、路的投资来拉动内需,方便农民生活。问题不在于国家是否应该向农村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国家投资的重点及目标是什么。如果国家投资的目标是拉动内需,掏空农民的钱袋子,则这样的投资可能引起恶性循环,这是混淆了中国有9亿农民、农民收入不可能快速增长的国情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国情的差异。

国家向农村投资公共设施及公共品建设的方向,应该是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为急需、农民个人解决起来不经济或个人无力解决的那些问题。比如,大中型灌溉设施的有效使用,其灌溉成本大大低于农民一家一户打井灌溉的成本。国家支持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目的,就是要降低农户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必须的公共支出,而不能简单地以为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农村的公共品供给。

一句话,国家供给农村公共品的目标,应是减少农民因为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所造成的高昂支出,而不是为了拉动内需。目标不同,投资公共品的方向及办法就大不相同。

七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增加农民非经济福利,建设和谐村庄。在农民很难快速从农村转移进入城市,农民收入难以持续快速提高的前提下,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好处,目前的政策就不能仅仅从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着手,应该扩大思路,从提高包括经济收入在内的各种福利着手。比如改善农民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村庄,发展农村文化,组织老年人协会和妇女文艺表演队等等,都将有效地增加农民的福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要在农民增收困难的前提下,以国家转移支付作为基础,通过提高农民包括经济收入在内的各种福利,降低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风险,增加农民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有村庄归属感等等,从而使农民相对满意,使农村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固基础

篇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农村水利,六个扶持,六个参与,建设主体

展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数量不少,但标准偏低,基础脆弱,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水利工程迎来了建设的又一轮高潮,但是农民群众对待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明显降低,制约了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及时发挥,本文针对该问题形成原因加以分析,结合灌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一、形成原因

有的认为修水利的主体是农民,“谁受益,谁投资”,政府只能是引导鼓励。有的认为修水利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还有的认为平时修水利不如到时防大汛、抗大旱。由于职责不明,分布在各乡镇、村、队的小型水利设施多数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导致设施提前老损。因此兴修水利口头喊得多,实际行动少。特别是近年种粮效益极低,农民对种地失去热情,投工出资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因而也受到很大影响。

二、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

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只有把群众真正地发动起来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真正搞得起来,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工作,组织工作组深入村镇农户,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清道理,循循善诱。要让农民真正明白,兴修水利始终是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行为,也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重要途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滑坡;只能发展,不能停滞。要坚决克服那种认为农村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农村水利就会滑坡的思想、无所作为的思想。要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式,通过优惠政策、灵活机制、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流通服务、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来引导农民自愿兴修水利。

江苏省皂河灌区成引导群众真正投入工程建设上有一套成功的经验。1997年底,皂河灌区被江苏省水利厅、省农业资源开发局、省财政厅确定为SIDD(自主管理灌排区)试点单位。1998年春,经县编委批准,成立宿迁大禹集团皂河灌区供水公司,和灌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经县民政局批准成立了18个用水户协会,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形成符合灌区实际的“供水公司+用水户协会+用水户”良性运行管理模式。“供水公司+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的灌溉管理模式在灌区主要经验体现在用水户协会运行需要得到灌区扶持,而灌区建设和管理更用水户协会的参与,用水户协会建设与管理需要得到灌区的“六个扶持”,用水户协会对灌区建设与管理体现在“六个参与”。

(一)灌区对用水户协会六个方面扶持才能使用水户协会得到巩固和发展

1、协调政府扶持。

用水户协会在组建、注册、选举、运行过程中,得到县编委、发改委、水务、民政、物价、财政、税务、农业、农业开发等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得到工商、税务、水务、税务等部门的支持,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才能得到巩固、完善和发展。

2、人力扶持。

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能动性,选派42名责任心强、业务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工到18个用水户协会兼任副主席,收费员参与灌溉管理和水费收缴等工作,解决协会工作人员少,收费力度不够的问题,同时也保证了水费的收缴安全。

3、工程扶持。

1998年起,灌区先后利用世行二期农业贷款、末级渠系建设工程、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等项目,建设斗农渠124.7公里,配套建筑物990座,为用水户协会建设了优质的工程体系。

4、供水扶持。在开灌前,要组织优质充足的水源供给用水户协会,由用水户协会将水供到田间,确保为广大用水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灌溉服务。

5、培训扶持。建立用水户协会12年来,供水公司共印制了水费收缴、工程管理、协会建设、水行政政策法规等用水户宣传培训材料30多万份,并通过新闻媒体、召开广播大会、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对用水农户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6、岁修经费扶持。灌区每年拿出60多万元,解决岁修经费不足问题,协会水价仅占成本水价的不足20%,不足以维持协会自身的运行和办公经费支出,田间工程的岁修经费更无着落,必须由供水公司提供田间工程的岁修经费,以保证田间工程正常运行。

(二)“六个参与”保用水户全方位参与灌溉管理

1、参与水管理。实现灌溉到农户,放水到田块,参与科学灌溉技术的推广运用,引入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水稻“浅-湿-干”节水灌溉技术,产生了节水、增产、提高粮食质量的良好效益。

2、参与收费管理。灌溉结束后,根据水量和水价,确定水费,并登记造册,通过公示栏公示,建立公开、公平、透明的水费收缴机制,广大用水户用“明白水”,交“放心钱”,提高了节水用水意识和上缴水费的积极性。

3、参与工程建设。在骨干工程建设中,用水户协会带动用水户投劳,完成土方工程量362万方,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协会组织4万多农户人工参与缩窄干渠,在田间工程建设中,用水户协会发挥田间工程管理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用水户参与田间工程建设,已完成土方任务42万方,清淤54万方,保证田间工程建设。

4、参与工程管护。

协会发动用水户参与工程有偿承包管护,砼防渗渠道及建筑物的管护权,按合同约定的标准管护好工程,承包管护工程约60%由用水户承包,40%由灌区职工承包,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管单位长期普遍存在的重建轻管问题,实现完建工程建成一批,管好一批。

5、参与工程前期工作。

各项工程在制订可研之前,得到了用水户协会的广泛参与,较好地反映了灌区工程建设的轻重缓急需求,使工程前期工作扎实有效,未出现因前期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工程出现大的设计变更。

6、参与工程质量监督。

篇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我国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各个方面全面进步的农村现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三农”问题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并且将进一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加快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产销一条龙带动当地收入提高,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管理民主,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政府的各项扶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在多个方面给与农民优惠政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在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以“三农”为对象,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村,实现以创新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创新引领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创新型新农民。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2、发展农村龙头企业带动新农村的发展,千方百计的提高农村收入

加大扶持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不仅能提高村民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做出贡献。龙头企业的兴起能够联合当地村民分散的作坊生产并由企业代其销售取得利润,轻而易举的实现了产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龙头企业的兴起也能给当地农民提供就业的岗位,避免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好的企业还能够吸引毕业大学生,加快当地科技进步,从另一个方面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3、新农村新气象,加强村风村貌建设、实现管理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继承并发扬农村纯朴乡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是解决农村社会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参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实现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

4、当地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在农村,民生问题备受关注,当地政府应当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农村的水、电、热等方面的需求;建设健身场地,以及巡回演出等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实现新农村的“村村通”工程,让每个村镇之间由沥青路连接,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通过各项民生工程的建设,提高农村的建设热情。

5、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在多个方面给与农民优惠政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各地土地的需求量也日益显著,这就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凸显出来。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决不让失去土地的村民有所损失,有效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看病难、花销大等问题。通过这些惠民制度促进社会和谐。

结论

在当前国内外各种局势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开拓新思路,理论联系实际,寻找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在进步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共同构筑着我国21世纪广阔农村的美好未来。

篇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二)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加强村镇建设和环境整治

(三)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四)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发展动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五)坚持以构建和谐村镇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四、城乡统筹需处理的重大关系

新农村建设切忌脱离城乡统筹这个大原则,重走就农村建设农村的老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稳步推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先行、农民自愿和因地制宜的原则,避免就农村论农村的旧模式、旧框框,避免一哄而起、政府大包大揽,避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具体应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二是政府引导与农民自主、自愿的关系。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文明进步的关系。四是新农村建设与当前农村开展的各项工作的关系。

五、我们大学生该怎么办

作为学生的我们现在还不能正式参与国家的一些重大建设,但是我们至少能在思想上加强自己:(1)我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只有现在学好技能知识,将来才能在国家的建设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才能让我们党保持他的先进性。(2)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祖国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我们就做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东西。争取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3)我们应该寒暑假到农村执教,带去现在社会上的先进知识为全民素质的提高而努力。(4)生态环境保护乃当今世界的第一大口号,当然作为大学生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开展一些小讲座,时时不忘告诫身边之人要保护环境,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全民一起保护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5)我们大学生中有不少党员,我们应起到模范带头头作用,帮助他人共同进步。

但由于当前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传统的农业文明正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化,作为这种巨大转型中的主角——农民,其传统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而带来的不和谐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农村中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善恶不分、迷信活动泛滥、赌博等丑恶现象不断蔓延,在有的地区流氓恶势力主导农村的社会。农村干部作风粗暴,私欲膨胀,在征地拆迁、计划生育、集体财产管理等问题上严重损坏农民利益,导致干群关系十分紧张。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整个社会的和谐文化才能建立起来。

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学习和学生工作,对于我们的人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篇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2建立体育工作站。乡镇文化体育站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重要机构,对农村体育工作推进有很大帮助,所以,健全乡镇文化体育站是开展农村体育的前提。在建立工作站后还要选出具有号召力的带头人,只有选好了负责人,农民的体育运动就会持续开展,使更多的人都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3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的积极作用。由于广大农村客观上存在篮球器材、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等实际困难,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要在发挥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协会、农村体育指导站、农村体育健身点等基层组织的积极协调配合作用,利用农闲时间和传统节日开展篮球比赛及表演活动。同时在竞赛的形式上应坚持多样化,适当的开展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篮球活动,以扩大篮球运动的影响,提高各年龄阶层的农民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4强化学校体育,促进习惯养成。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3.8所,中学1.3所。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软硬件设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积极报道全民健身,认真关注农村体育运动发展,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五星体育新闻采访部和广播部记者 尚颖、程晨、王廷珏再次深入上海宝山区的村镇地区,关注在那里举办的第二届“百村篮球”赛。

2009宝山“百村篮球”赛在罗泾镇罗泾中学启动。作为“宝山篮球城”建设的群众项目之一,罗泾镇已是连续第二年承办开幕式。去年,罗泾镇获得“三分王”第一、总分和“三对三”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该镇也因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取得可喜成绩,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本届大赛共吸引宝山区内超过上百个村组队参赛,比赛都将在6月的每个双休日进行,本月堪称宝山火热的“篮球月”。作为打造“宝山篮球城”建设的一项重要群众项目,本届赛事吸引了宝山区上百个村组队参赛。

而为了使篮球这项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更走进村民,目前宝山已有近百个村和社区建立了标准的塑胶篮球场,另有百余所中小学篮球场向社区居民开放。

宝山区体育局举办“百村篮球”裁判员培训班

为确保即将进行的宝山区“百村篮球”比赛顺利进行,推动基层群众体育尤其是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宝山区体育局去年在顾村镇举办宝山区农村篮球裁判员培训班,邀请区篮球协会的专业篮球裁判员为大家讲课,来自罗店、月浦、顾村、扬行等镇下属的50来个村的59名篮球爱好者参加了培训。至此,通过先期罗泾镇开展的村村篮球裁判培训,宝山区将在70多个村拥有国家三级篮球裁判员,为基层篮球运动的开展发挥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

由宝山区体育局主办、宝山区篮球协会承办的“百村篮球”比赛几乎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整个比赛分村选拔赛、分区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进行,他们还邀请上海东方男、女篮等篮球明星与农民篮球队进行互动和比赛。此次活动吸引宝山农村地区近万名篮球爱好者的参与,对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宝山区举行“百村篮球赛”,组织100个村的农民篮球爱好者参赛,这对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全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在体育文化需求方面的人文关怀,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

篇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1。<<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今年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2。我国城乡的经济、公民素质的差距继续拉大。

3。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6个关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

4。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知识连接。

经济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物质文明);文化上:乡风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生态上: 村容整洁(生态文明); 政治上: 管理民主(政治文明)。

(1)生产上: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差;人口素质不高;城乡之间的经济、人口素质等差距大且在拉大;

(2)生活上:贫穷且贫富不均;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

(3)乡风上:赌博、封建迷信盛行等

(4)村容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卫生脏、乱、差等。

(5)民主管理上:村务不公开,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享受等。

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从现实或国情看:①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低。

②虽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差距大且在拉大,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已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④农村中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存在。

总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2。从共同富裕或社会主义本质看: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

③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从党的角度看: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质的执政为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党要和人民一起共享共建。

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

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4.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①没有农业农村的小康,就不是和谐社会,不是全面的小康,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充分利用农业中的可再生资源,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之

间的差距,使社会更加和谐,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5。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农业长期落后,男耕女织是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

6。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区差异很大,这给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增加了难度。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

1。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要:(经济方面)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具体的见热点透视49页要求(1)的5点内容)

2。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要:(文化、生态方面)

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实施科教兴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农村实行免费教育,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民自己也要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农民文化夜校等,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权,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④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提倡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农村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实现“管理民主”就要:(政治方面)

①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②依法治国,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社会的稳定。

③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古代重视农业生产的史实

① 春秋:孟子主张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②西汉:汉武帝减免租税,张骞通西域后,汉代的铁器、开渠、凿井技术金属工具传入西域,西域的良种马、石榴、核桃开始传入中国。

③唐朝:唐太宗认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很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

2。近代中国农业现状

④鸦片战争时候,农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是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西方进入工业文明之时,古老的中国仍然沿着农耕文明发展,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3。现代重农政策:

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首先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安徽、四川两省)展开,其主要内容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⑥创办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另一伟大创造,它不但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而且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完善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⑦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建设农村的康庄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在古代:农业科技方面:

①春秋时期,牛耕、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②唐朝时期,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

这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

②西汉时,造纸术的发明;

③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效的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元代农学家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使拣字省时省力,更加方便,从此活字印刷术得以传播。它们大大促进了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的发展。

工业上:

⑤元代黄道婆向海南黎族人学的棉纺织技术(不是她创造的),传人松江(今上海),使松江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中心,同时使棉布取代了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2。近代和现代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⑥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⑦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总之,这些说明或启示①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有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农民; ②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民族。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的建设。只有培养新型农民,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这一全面目标。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④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⑤组织实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有利于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季风气候影响显著,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长江、黄河等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条件;③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创造了许多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⑤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九。相关练习参考:

来。

①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余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完成,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损失,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②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的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4。热点透视51页的能力自测。

6①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②要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

7生产发展:生产有序、农田丰收,农产品深加工,渔业、畜牧业兴旺;

生活宽裕:家家有宽敞的住房、小车、农闲时去旅游、人民更加重视生活质量;

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邻里和睦、读书免费,素质大为提高;

村容整洁:环境卫生好,青山绿水。

管理民主:村务公开,民主意识高,参政仪政能力强。

①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履行社会责任,立志成材,报效祖国;

③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提农民的素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素质的各种活动。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特别提示: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6.(12分)材料:2008年2月25日的义乌全市“解放思想 创业创新”大讨论动员大会上,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在义乌未来发展关键的“十问义乌”中提出“义乌新农村如何实现再突破?”的命题,某校对此问题开展了社会调查,得到了如下数据:

(1)表

一、表二各说明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6分)

篇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我国农村有深厚的体育文化沉淀。从古到今,中国农村体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历史性作用,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广泛。《史记》中有大量关于先民习武、参与体育游戏等方面的记录,《苏秦列传》记载齐国先民“无不斗鸡、走狗、陆博、蹴鞠……”,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武术、龙狮、摔跤、赛马、秋千等体育项目和民俗[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一切力量,增加和谐因素。新农村建设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提升农村文明建设水平。而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农村现代文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谐社会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更加和谐。体育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同样,体育文化的发展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建设动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7亿人,只有实现农村的和谐,整个国家才会和谐,因此,和谐农村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文化是建设的根本。体育文化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所以有必要深入挖掘农村沉淀已久的体育文化资源,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2 农村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2.1 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一词在《新华字典》中定义为“配合得适当、协调”,即系统结构比例的协调和运动节律的协调。好搜百科中“和谐”定义为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和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2]。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和谐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是孜孜不倦追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农村数亿人口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农村实现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是指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归根结底,和谐社会就是实现三个层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

2.2 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

农村体育是指县及县以下各个年龄阶段的农村人口在农村地区运用简单体育器材或当地自然资源实施符合农村地域环境的体育项目,目的在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娱乐农村业余生活、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实现农村和谐。农村体育主要包括农村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农村体育文化是祖祖辈辈的农民在长期的体育文化实践中形成并积累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人生追求等,是农民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文明发展程度的体现,是农民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3 2005—2015年之间关于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热点

3.1 关于农村体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一直备受学术界学者的关注,查阅知网数据库发现2005至2015年期间关于农村体育现状的文章共228篇,涉及我国各个地区农村体育的发展以及发展对策研究、不同的地区因经济状况及地域环境等因素造成不同的体育发展水平。熊少波等对少数民族聚居区22个乡镇中398名农民进行了调研,认为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农民的体育参与热情得到提高,少数民族庆祝传统节日的活动较多,节庆体育类型也比较丰富,但是地理位置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体育设施发展还很不完善,接受体育教育程度不高,提出要大力发展传统节庆体育,打造节庆体育品牌效应[3]。施俊对咸宁市1049个行政村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村级体育组织几乎为零,体育经费来源单一,社会体育指导员配置不乐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4]。须晓东等对江苏地区1800名18岁以上农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存在农村体育工作起点低、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不足、场地设施缺以及体育消费水平低等现状,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5]。

3.2 关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农村体育文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孟凡强等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以及农村体育文化价值诉求的深层意蕴有所研究[6]。雷秀红认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7]。徐成立等审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指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最后探寻了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8]。

4 农村体育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4.1 和谐社会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4.1.1 和谐社会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为依据,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自古以来,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就崇尚“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这些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相处。西方古代的和谐理论与中国不谋而合,“和谐说”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中,最典型的是“美德就是和谐”“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整个天就是和谐”。这些中西方自古以来的和谐思想构成了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渊源。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中将和谐社会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指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有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七大报告指出“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再次作为重要的议题之一提上议程,将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梦的实现相辅相成,这些指导思想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4.1.2 和谐社会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创造和谐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民主与法治有效实施、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的各种权利得到保障。民主法治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享有体育的基本权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行均等化分配,是公平正义的直接体现。诚信友爱有利于农民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道德和规范,营造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友好互爱的体育氛围。充满活力就是尊重社会上一切有利的创造愿望、创造活动、创造才能及创造成果,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活力。体育精神的内涵就是不断激发人们参与体育的激情和创造力,实现体育“更高、更快、更强”。农村体育是农民的健康生活方式之一,农村体育的开展依赖于良好的环境,只有在安定有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下,农村体育才得以健康有序进行。

4.1.3 和谐社会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为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在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和谐社会才能得以实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发展速度也不断提高,国家对农村体育事业予以更多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加大、农民健身器械投入增多,为农村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大量的硬件支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在和谐的社会状态下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逐渐增长,体育消费能力与意愿的提升可进一步带动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感受体育的魅力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4.2. 农村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4.2.1 农村体育文化促进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一切和谐关系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包含了人的思想、心理及发展的和谐三个方面,最终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功能不仅仅是增强农民体质,更注重培养人的德行,获得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和谐。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农村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显著提高,业余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体育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力尤为特出。如:热火朝天的广场舞、健身操,正在大力推广的健身气功、太极拳,大力发展的农村全民健身器材;电视媒体、网络传播的精彩纷呈的体育节目等。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所取得的成果,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体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愉悦了心灵,提高了道德素质,促进农民自身的全面发展。

4.2.2 农村体育文化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工作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社交生活逐渐退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隔离现象日趋严重,体育活动则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和交流的纽带。农村体育活动主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是在心情舒畅、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的活动方式,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魄,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还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减轻人与人之间的隔离现象,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

4.2.3 农村体育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为我们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开始大肆掠夺自然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体育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丰富多彩的农村体育活动,尤其是传统体育活动大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目前在农村较流行的体育活动如钓鱼、骑行、广场舞、太极拳、散步和游泳等,这些都离不开大自然为体育文化的开展提供舞台。体育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倡导“绿色体育”在当今体育活动中渐成气候。人们在大自然中进行的绿色、健康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农村体育发展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点,只有实现农村体育的发展,全国体育事业才能真正崛起。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我国数亿农民最根本的文化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不全面。体育文化事业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一样,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添动力、凝聚力量。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新农村背景下体育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内涵、研究现状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体育文化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注入精神动力。同时,和谐社会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和谐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体育文化,新农村,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任保国等.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1(28):14-18.

[2]好搜百科[EB/OL].http://baike.haosou.com/.

[3]熊少波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J].体育科技,2013.2(34):14-16.

[4]施俊.鄂南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宄[J].湖北体育科技,2012,1(31):10-12.

[5]须晓东等.江苏省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22):58-61.

[6]孟凡强等.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 1,2(23):101-105.

[7]雷秀红.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3(22):40-41.

上一篇:胶粉聚笨颗粒外墙保温施工合同下一篇:动物的寓言作文自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