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金融创新论文

2022-04-19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诟病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城乡壁垒,导致了落后乡村、落后农业和先进城市、先进工业的城乡分割现状。城乡一体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而经济的增长离不开金融这根大动脉。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型农村金融创新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型农村金融创新论文 篇1:

基于河北省雄县小额贷款公司的调研分析

【摘要】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现阶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本文基于河北雄县泰斗通小额贷款公司的实地调研进行分析,认为该公司和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特点上具有相似性,但也具有其特性,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SWOT分析法 风险管理

20世纪70年代,默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创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创造了小额信贷这种新型农村金融创新形式,掀起了小额信贷在世界范围的讨论和推广。这股以小微贷款为主要特性的金融改革浪潮在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5年定为“小额贷款元年”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规范引导民间资本在我国金融市场中贡献力量,促使其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中小企业注入资本,2005 年,人民银行决定在我国成立一种“只贷不存”的法人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当年12 月,晋源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我国晋商故里山西省平遥县挂牌成立,从此,小额贷款公司开始了民间资本在我国合法经济环境下的起步。

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小额贷款公司成立至今,已经遍布我国全国各地。截止到2011年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达到4144家,从业人员达到4.4万,信贷余额则猛增到3694亿元。河北省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仅次于内蒙古。自2006年8月28日“霸州市万利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业以来,截至2011年末,审批注册的小额贷款公司已有186家,小额贷款公司成为一个迅速成长壮大的行业。

表1 2009-2011年全国和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商情网。

通过以上表格比较可以看出小额贷款公司在近几年蓬勃发展,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占比达到6%以上。对我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研究与扶持发展,可以成为带动我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突破口。

二、雄县泰斗通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公司简介

雄县泰斗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作为新型农村金融企业是一种经营货币借贷业务的经济组织,成立于2007年5月,是经市政府及银监局批准的民间金融单位,公司立足服务于本县,支持三农发展的市场定位。实行只贷不存、自主经营、自担风险以及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成立五年多来,泰斗通方便的贷款服务、快捷以及周到的服务深受当地中小企业的欢迎。

泰斗通小额贷款公司现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股份构成由公司董事长出资2500万元,公司监事出资2500万元。公司股东平均收益在9%-11%左右。2011年营业收入达到935万元,净利润为327万元。公司的每笔业务担保都要有两个以上担保人或抵押物,放款期限为1-12个月,贷款起点为1万元,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为250万元。公司员工学历结构合理,精通业务办理,在经营理念上,能够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及时发现潜在客户,善于开拓市场。

(二)泰斗通小额贷款公司的SWOT 分析

1.泰斗通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优势

(1)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县城中心,商业繁华地带,附近中小企业较多,尤其是乳胶企业和塑料企业资金需求大,盈利水平高,便于发放贷款和贷后调查。

(2)市场定位明确,着重发展小微贷款。在当今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众多优质和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初期缺乏资金,而自身又不能满足银行的苛刻贷款需求,小额贷款公司能够很好地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

(3)公司主管拥有丰富的管理和审贷经验。公司主管在与众多当地中小企业长期往来友好中相处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对当地中小企业主的资信状况也比较了解,方便了其业务扩展和降低营运风险。

(4)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公司从客户提出贷款申请到审核发放贷款最多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很好地满足了客户短小急的贷款需求,便利了业务的开展。

(5)灵活的利率营销政策。公司在严格遵守国家对小额贷款公司四倍基准最高利率的规范下,灵活对不同资信状况的客户发放不同利率的贷款,增加了老客户的忠诚度,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6)严格的风险防控。借款人办理贷款需提供营业执照原件,工厂或门店权属证明,有与借款数额相适应的保证能力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担保,需要抵押的要提供权属明确的商用房或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

2.泰斗通公司的劣势

(1)經营方面业务盲目扩展,业务对象的发展主观性太强。没有对客户的盈利能力和资信进行细致了解,部分员工缺乏基本经验,造成优质客户的流失和营业风险的提高。

(2)管理方面缺乏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和对信贷员的信贷责任监督不够,容易让员工在业务扩展中不积极主动,造成公司业务扩展中的低效率。

(3)硬件设施老旧,尤其是办公电脑和打印机的相关设施陈旧,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严重不足,导致客户在办理业务时不能享受服务的便利,影响公司形象。

(4)在贷款一旦出现坏账时,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如贷款的追偿和对贷后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后,如何采取成本最小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弥补公司损失的预案措施。

3.泰斗通公司发展的机遇

(1)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可以利用地方政府牵头的机会当地银行与大企业合作,增强自身的经营实力和规模。

(2)积极扩展业务,积极研发不同的营销模式,尤其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积极开展多种业务,增加多元化的收入渠道,提高公司的资产利用率。

(3)不断向周围县市地区进行业务扩展,并开设办事处,搜集客户资源,争取更多的优质中小客户的加入,向区域性的金融企业集团方向发展。

4.泰斗通公司发展的威胁

(1)当前在公司业务区域内,农信社,邮储银行尤其是典当行的同业竞争压力较大,竞争优势不明显,必须依靠优质的服务审慎的经营来应对挑战。

(2)在银监会和央行的相关政策推动下,区域内2013年陆续出现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对自身业务的冲击较大,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3)公司经营最大的威胁在于能否安全按期的收回贷款,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难以有效预测的情况下,尤其中小企业的经营更不稳定,这是必须重点考虑和防范的。

(三)公司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最近几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欧洲危机的后续持续影响,使得雄县大部分出口型企业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企业周转资金需求一直不旺,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业务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对贷款利率迅速调整,以更加优惠的策略来吸引客户。现在公司实行浮动利率政策,针对贷款金额、客户的信誉度和客户实力,对每个客户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同时可以根据客户的盈利水平动态调整其利率,通过政策调整吸引一批实力较强的客户,提高了公司的稳定收益和品牌的知名度。

2.在发放贷款时要重点考虑借款人的信誉,特别警惕贷款人的不良嗜好和资信状况。发放贷款时深入分析其财务报表,贷后亦要加强对客户经营的调查,因为贷款风险随时可能爆发。贷后监管和防控是一项非常细致和重要的工作,要作为今后监察的重中之重。

3.员工要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例如对有限公司要加以警惕,区别有限公司的公司财产和个人资产。信贷员在贷款扩展中必须具备相关业务常识,把贷款条件要求落到实处。贷前准确高效的调查成为摆在当前的紧迫要求。

三、小额信贷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一)应适当拓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来源

在小额贷款公司业务扩展中,各地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使大中型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尝试将它们转型为可以吸收存款的机构如村镇银行。另外,加强学习国内外小额贷款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有效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拓宽融资渠道也可以采用以上方法来支持自己做大做强。

(二)鼓励自由竞争,加强政策支持

小额贷款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要自我管理、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在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够完全自主决策之前,可以尝试适当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的限制,对经营规范程度不同的公司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标准,逐步实现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的弹性化。鼓励公司增强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积极发展多元化业务,增加盈利渠道。同时,还应该给予小额贷款公司适当的优惠政策,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相当的政策优惠,如税收抵免、培训考察等,这有利于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成本、提高其员工的业务素质。

(三)健全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监督指导

结合国际小微贷款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国情,应实现对小额贷款公司立法的专门化,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在监管方面,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工商部门,应该根据各自优势发挥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分别从市场准入、资本金标准、日常经营活动和退出等方面各尽其责,增强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地位,提高公众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信任度。同时,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政策鼓励和奖惩措施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兼并破产的健康进行,使其发展成为服务全面、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

(四)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

要严格融资准入,调查融入资金的合法性,小额贷款公司和银行要加强自身自律,要合法经营,防止民间借贷任意流入使小额贷款公司成为民间高利贷资本的天堂。要规范引导民间借贷的高昂利息需求,使其在合理有效的国家监管框架下健康发展。对于抵押贷款应着重调查企业的库存积压、现金流、市场需求前景等,当然这会耗费一定成本但却可以达到风险防控和业务扩展双赢的局面,可以作为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突围的有益尝试。

四、结论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代表,其出现与发展迎合了農村金融的发展和满足了广大中小客户的资金需求,是当前金融市场各种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在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的遍地开花一方面说明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微贷经营模式满足了河北当地中小企业的特殊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但以雄县小额贷款公司的分析和调查中,发现了许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类似的问题,要在国家大的引导支持下灵活根据当地实际开展特色业务才可以。同时也要结合国际上的微小信贷的成功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金融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乐才.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消释-风险传染与风险共享-基于浙江的案例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

[2]沈俊伟.当前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实务,2011(02).

[3]陈斌彬.完善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法律监管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9(12).

[4]陶月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09(09).

(编辑:刘影)

作者:常小雨 闫欢

新型农村金融创新论文 篇2:

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探析

摘 要:“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诟病以户籍制度为基础形成城乡壁垒,导致了落后乡村、落后农业和先进城市、先进工业的城乡分割现状。城乡一体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而经济的增长离不开金融这根大动脉。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开展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对全面认识城乡一体化内涵与实现途径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金融服务平台 建议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相互促进与制约。新时期城乡互助互利、实现平衡可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推出好用实用的信贷产品与便捷的服务方式来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服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缩小城乡差距。而城乡“二元”分割、各自为阵的金融服务平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贫富二级分化,弱化了农村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基础和人才基础,严重障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完善

(一)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现状以及原因

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加大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收益低、成本大、风险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化过程中,资本的“逐利性”与农业的“薄利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人才配置“少”、服务于“三农”的资金“少”。目前涉农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其投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或县域的大型企业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其主要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粮棉油收购、农业产业化企业;特殊性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其农村存款占比高而贷款服务较少,存在资金从农村倒流城市的现象;合作性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实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唯一金融机构,但“一社难支‘三农’”。

出现农村金融供需不对等的原因既有正规金融渠道的有效供给不足,也有因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政策风险过大导致的非正规金融等民间资本被压抑,同时还有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财政资金没落实到位等方面。

(二)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

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缺少的是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尤其缺少贴近农户、符合农村基本需要、根植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在充分发挥并加大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服务力度的同时,应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将民间金融升级转化为官方承认、法律保护的新型金融机构,包括特殊的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特殊的小额信货组织、贷款公司、合作金融、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等,以完全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理念和模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形成传统金融机构与微型金融组织相互竞争、相互监督,共同为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服务的局面。

(三)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

长远来看,平台的搭建只是开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体系的改善任重道远,可以从三个方面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立法步伐改善执法,保障农村金融债权安全;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净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稳定性,从而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一)正规金融主导、多层次协调发展的金融机构服务公共平台

农村金融体系可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大类,其中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涵盖:农村合作基金会、小额信贷和私人借贷等。前者是农村金融的主体,后者构成前者的补充形式。一方面要增加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银行在农村地区建立营业网点,引导和监督非正规金融的良性发展,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浮出水面,以竞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金融政策服务公共平台

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是我们的融资对象,它们大多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这就与资本“逐利”的本性背道而驰,成为农村地区缺失资金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农村金融给予合理适度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是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和实施金融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的特性和各地的特色,不能仅仅从使用资本的效率出发,还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更多地注重公平的发展。

(三)传统与差异相结合的金融产品服务公共平台

除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农村金融新业务、新产品太少,服务单一:农业保险覆盖面偏低,险种单一;农村证券、基金、理财业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一方面,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普遍情况,可以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当农户不能按期还款时,由担保基金代为清偿。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面向农户或农企发放小额贷款。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例如在农业现代化集中的农村可以大力发展农业联保或者引入基金。总之,在发展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之间的差异。

(四)全方位与个性化相融合的金融信息服务公共平台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不能简单模仿城市金融模式。民间金融的独特优势在于“社会人际关系效应”,且民间金融经营灵活,快捷高效,能达到正规金融达不到的地方和领域,所以对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更高要求。建立农村信息传输平台,畅通资金、技术、金融服务对称信息;畅通农村结算渠道,积极推进农村服务电子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优化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功能,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掌上银行等。

参考文献:

[1] 吴少新.湖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2)

[2] 陈敏政.韶关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广东经济,2012(9)

[3] 吴代红,王小华.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述评[J].新疆农垦经济,2012(4)

[4] 谢平,徐忠.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贵州省及其样本县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6(4)

[5] 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6] 张自力,范纯,夏溢,祝翠丽.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问题研究——基于广东城乡地区配置结构差异性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9(12)

[7]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8644751.html

[8] 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J].软科学,2008(6)

[9] 任保平.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5)

[10] 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11] 农业部产业政策发展司课题组.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12] 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3] 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J].南方经济,2004(1)

[14] 吴爱华,李明贤.新型农村金融创新方法探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1)

[15] 石长明,李萍.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基于成都市的分析.经济与管理,2007(10)

[16]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浙江社会科学,2005(7)

(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惠州 516057)

(责编:贾伟)

作者:颜坤林 汤芳

新型农村金融创新论文 篇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问题探析

一、引言

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由此拉开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序幕;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决定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共有7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有村镇银行62家,贷款公司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此外35家机构正在筹建。

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铺开,金融创新的力度逐渐加大。在这一过程中,风险问题成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遇到的重要问题。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特点与城市金融机构迥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特点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的关键步骤。

农户融资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信任。卢曼(Luhmann)曾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人际信任是指以人与人交往中建立起的情感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信任,制度信任则是以人与人交往中所受到的规范准则、法纪制度的管制和约束为基础而形成的信任。现阶段,我国农户融资活动更多地依赖人际信任而不是制度信任。笔者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特点入手,试图从村庄信任的角度探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特点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抵押品、信息成本较高、农业生产风险较大,进而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水平上升。与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进入门槛降低,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下降

现阶段,政策放开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降低了注册资本的要求,村镇银行注册资本要求不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县市设立)或100万元(乡镇设立),信用合作组织的注册资本要求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乡镇新设立)或10万元(行政村新设立),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降低准入门槛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农村金融供给能力、更好地支持三农建设,然而准入门槛的降低也增加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潜在的风险。原因是一方面较低的进入门槛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受到压制,许多闲散资金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金融政策放开之后,尤其是在东部发达地区,许多非正式金融组织试图通过转变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达到可以吸收存款的目的。如果不对准入资格进行严格审核,恐怕又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另一方面因为农业生产风险较高,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信用风险也较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较低的注册资本无疑会使其抗风险能力低下。

(二)信用贷款比例加大,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加大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要面临较高的生产风险,再加上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业务发展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截止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为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同在农村地区经营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目前尚未出现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但因其所处的经营环境与传统金融机构相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与传统金融机构一样有着较高的潜在信用风险。

此外,为了克服农村经济中缺乏抵押品的特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时大多采用无担保信用贷款形式。比如西峰瑞信村镇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凭信用无需担保,而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物也可以根据设备等自有资产灵活处理”。这种机制方便了农户贷款,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同时如果风险控制制度不够严格和健全,没有跟上贷款规模的发展,就会造成坏账率上升的现象。

(三)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加大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从发起方金融机构抽调到各地的资深从业人员,另一种是新聘任上岗的应届毕业生。前者金融从业经验丰富,但对当地情况不熟悉,后者刚刚上岗,金融从业经验缺乏;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信贷员大多隶属于农村信用社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很难聘到。这种从业人员缺乏的状况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操作风险。

(四)监管工作难度加大,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风险加大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是广大农村地区,基层监管机构主要集中在地方中心城市,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现场监管和实地调查比较困难;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类型较多,有的是贷款公司,有的是村镇银行,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监管重点不同,这使得监管任务加大;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的深入展开,必然有更多种类的金融产品和更多数量金融机构产生,这会给监管机构以更重的监管责任,加大了监管风险。

同时,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会有不同的特点。比如东部地区民间资金充足,非正式金融活跃,在新政策出台后有可能发生利用政策漏洞套取利润的行为;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往往出现流动性问题。

三、村庄信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一个理论解释

在认识到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之间的巨大差异之后,信任机制、声誉机制成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操作的重点。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缺少抵押品、特质性成本与风险和非生产性借贷为主这四大问题,正式金融组织往往无法克服这些问题,而非正式金融组织由于贴近农村、可以利用村庄内部的信用机制和声誉机制,从而可以较好地克服以上问题(周立,2007)。“中国并不缺少大银行,但缺少贴近基层的中小金融机构,特别缺少根植于农村的微型金融组织。”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能够融入农村社会,贴近农户、符合农村基本需要的“小法人”就成为这次金融改革的重点推进对象。

村庄信任是指在村庄共同体框架下,村庄里的每一个个体通过一定的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联系的社会规范与社区规则嵌入到村庄系统中而相互之间产生对于彼此积极预期的一种社区秩序(胡必亮,2004)。胡必亮认为,地方性习俗以及地方性的习惯法和社区规则、会意性知識、地方传统以及信任都构成了村庄信任的重要内容;村庄的市场化程度与社会开放程度都比较低,信任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信任的力量也更强大。笔者试图从信任的角度来阐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成因。

(一)信任: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的一个解释

1.身份认定

当一个新型社会组织进入农村社会时,社会成员首先会对它的身份做出判断。如果是扶贫救济组织,农户会倾向于将自己的经济状况描述得比实际更糟糕,并事先认定获得的款项是不需要偿还的;如果是营利性组织,农户则会以按期还款为前提,计算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成本,然后做出还款决定。如果是营利性组织但是监督还款机制落后,农户有可能会有组织的策略性赖账;如果是村庄内部、农户自发的金融组织,如标会等,农户会考虑发起人的声望、组织能力以及赖账对自己声誉的损失等因素而选择是否按时还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初衷是希望能够贴近农户、更好的利用社会信用来保障贷款安全。这就首先需要给农户传递一个清晰而准确的信号: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自负盈亏、监管有力的金融机构。

2.获得信任

获得信任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关键步骤。一方面可以帮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打开市场、吸引农户存贷款,另一方面可以使金融机构进入到村庄共同体的信任体系之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村庄内部的信任体系来保障农户对金融机构的履约情况。然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仅仅是一次性博弈,参与双方都会选择不合作;在长期合作博弈的情况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通过业务往来,了解彼此的经济社会信息,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才能加入当地的信任秩序。在初始阶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信任的层次不会很高。

同时,这种信任是一种非正式契约,是不稳定、没有法律保障的。一旦村庄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加大,或者受到工业化冲击,这种信任力量也会减弱。

3.信息成本

“村庄里的各种信息基本上是透明的。”“村庄里的村民在参与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时,基本上都能内化到彼此之间的偏好、预期等层次之中。”(胡必亮,2006)在获得村民信任之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村庄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便捷高效地获得各种信息。聘用当地的信贷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网络;开展农户联合贷款,也可以使联合贷款人承担一部分监管责任,帮助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人的生产信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4.声誉机制

在村庄共同体中,由于受到文化、传统、习俗、乃至宗族等势力的影响,违反契约的个体会丧失声誉,很难再在村庄内部生活下去,我们称之为“声誉机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属于传统社区,农户的流动性不高,居民之间接触比较频繁,传统道德约束较强,绝大多数农户比较注重自己的声誉。如果能够取得村民信任,加入村庄信任秩序之内,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声誉机制有效保障贷款的安全性。

(二)村庄信任框架下农户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均衡博弈

假设贷款时间均为1年,每年年末还本付息,R表示每年的利息收入,M表示本金,t表示时间, 表示市场利率。在合作状态下,金融机构每年年初支出本金M,年末得到利息收入R和偿还的本金M;农户每年年初获得贷款本金M,年末获得投资报酬V,并归还本金M。根据现金流可以计算出:

合作状态下的收益

金融机构的收益:

农户的收益:

合作状态下的成本

在合作状态下,金融机构的成本包括两种:一种是年初本金的支出,,另一种是信贷成本C,其中包括发放贷款时所耗费的信息成本、人工成本等,折现后为。那么每年金融机构的成本就是:

农户的成本就是利息支出R以及到期需要偿还的本金M。农户的成本应是 。

合作状态下的纯收入

金融机构的纯收入:

=

农户的纯收入:

=

不合作状态下的收益

金融机构的收益:一般来说,金融活动是从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开始的,如果金融机构不合作,那么金融业务就无法开展,金融服务也就无从产生,金融机构的收益为0。

农户的收益:在不合作状态下,农户选择不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那么农户的收益就应包括取得的本金M以及之后的投资报酬收入V。应为:

不合作状态下的成本

金融机构的成本:F2(金融机构的声誉损失)

农户的成本:F1(农户的声誉损失)

综上所述,在村庄信任的框架下,农户与金融机构的博弈矩阵如下: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1)如果仅是一期博弈,双方都会选择不合作,双方收益也均为0。

(2)如果金融机构不提供服务,对于农户损失甚微,最多只是损失投资机会,而金融机构在当地的信誉要降低。

(3)如何使农户积极履行还款义务,有两个要素起到关键作用。一是村庄内部的声誉机制。声誉机制越强,农户违约付出的声誉成本 越大,当时,农户不合作的收益就会小于合作的收益,农户就会积极还款;二是现金收入V与利息支出R的差距。差距越大,农户选择合作的可能越大。如果投资报酬率远远高于利率,那么农户及时还款的概率很大。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任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核心。笔者建议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信任机制:

(一)培育良好社会信用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的最好保障。只有社会信用良好,居民才会自觉主动地履行合约;金融机构才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运营下去。对于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农村金融活动更依赖于信用等软环境,社会信用的好坏与贷款坏账率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与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一起加快推动社会信用建设。

(二)与当地政府或经济组织合作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起人有两种:一种是本地的金融机构,如当地信用社或商业银行等,另一种是外地或外资的金融机构,如汇丰银行在湖北随州的随州曾都村镇银行,这些银行对本地情况不够了解,要开展工作,必须与当地政府或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借助于村级组织和農村专业化组织,实行“公司担保+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信贷业务,依托他们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进入当地金融市场。

(三)经营管理者本地化

聘请本地员工有利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工作。本地员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十分了解,可以帮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熟悉市场、开展工作;而社会声誉较好的居民进入金融机构工作无疑会使当地居民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加认可。当地有管理经验的股东也会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促进作用。比如,瑞信村镇银行的股东很多是生产经营农副产品的企业经营者,这些股东们本身就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经验,他们参与经营管理可以帮助银行做出正确决策。

(四)健全监管机制

仅仅依靠社会信用或者个人信用,毕竟是不稳定的,还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督制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发起人或者当地监督机构的帮助下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银监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监管力量,密切跟踪试点机构风险情况;要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类型、资产规模和风险状况,科学调整监管机构内部设置,充实一线监管力量。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鸿雁

上一篇:证券投资多元统计论文下一篇:烟草企业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