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份工作指引

2022-12-29

第一篇:建设创新型份工作指引

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工作指引

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工作指引(试行)

中国证监会 时间:2011年10月27日 来源:机构监管部

第一条 为积极推动证券行业创新发展,提高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指导证券公司合法合规开展业务(产品)创新活动并有效防控风险,在总结分析证券行业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创新,是指证券公司为提高竞争能力、满足客户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探索推出现行监管规则未予明确的创新型业务(产品)的行为。

第三条 监管部门(机构监管部、各证监局)应当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工作氛围,支持证券公司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鼓励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

(一)合理区分证券公司创新失误与违规行为。对于创新中出现的失误和风险,如该创新事项已经监管部门同意,证券公司不存在故意违法违规行为且及时报告、迅速纠正,主动完善创新方案,并平稳有效消除不良后果的,监管部门不予追究。

(二)根据创新试点的不同阶段和进展情况,适时调整降低初期确定的、高于常规业务的风险控制指标要求,在充分发挥风险监控作用的前提下,适应证券公司创新需要。

(三)在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中合理设计考核证券公司创新能力的指标,通过考核证券公司创新业务(产品)的竞争性、成长性和业绩等要素综合考察证券公司创新能力。

(四)积极研究探索创新的保护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对先行先试并取得成功的创新业务(产品)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期后再向行业推广;证券公司创新方案在向行业推广前属于商业秘密,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证券公司允许不得泄漏方案的具体内容。

(五)支持相关自律机构对证券公司创新进行评价,奖励积极探索、合规创新、对证券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证券公司及个人。

(六)鼓励证券公司建立促进创新的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第四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一)最近两年各项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规定。

(二)具备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与合规管理制度。

(三)最近两年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最近一年未被采取重大监管措施和自律纪律处分措施。

(四)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最近一年未发生重大事故。

(五)其他必要的审慎性监管要求。

第五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合法合规。创新应当以合法合规为前提,创新方案应当取得监管部门的认可,不存在与现行法律相抵触或以创新名义逃避监管、进行恶性竞争的情形。

(二)市场有需求。创新应当以客户为导向,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发挥证券公司市场中介功能,服务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

(三)公司有能力。创新应当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资本实力、经营能力、专业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合规管理、团队建设、技术条件满足创新的需要。

(四)内控有配套。创新应当有切实可行的创新方案,业务规则、流程、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制度务实、合理。

(五)风险可控制。在创新业务开展前,应当对风险进行充分论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

(六)客户权益有保护。创新应当加强客户适当性管理,选择有风险认知和承担能力的客户,对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

(七)外部监管有保障。开展创新应当与监管部门保持畅通有效的沟通,及时主动处理并报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监测、评估工作。

2 第六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建立健全并持续落实以下内部管理制度,确保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

(一)明确创新业务(产品)的目标客户,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和风险识别、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与其真实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切实维护客户资产安全;认真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向客户充分揭示与创新产品有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建立有效的创新业务投诉处理机制,及时高效地解决客户投诉事项,定期汇总分析客户投诉情况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二)建立健全完备的业务(产品)创新管理制度,明确创新在立项、设计、论证、决策、实施、监督等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在创新中的职责分工,形成前、中、后台的协调配合和分离制衡机制。

(三)将创新纳入整体风险控制体系,建立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对创新风险做到准确识别、实时监测,创新业务(产品)的风险敞口应当始终控制在证券公司净资本和流动性水平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合规管理制度,做到创新过程全覆盖。创新方案形成过程中,应当对各个环节的合规性予以评估和审查;向监管部门报送的创新方案应当由合规总监签字;创新业务启动后,应当加强日常运营的合规管理。

(五)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信息隔离墙制度,防范创新业务(产品)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

(六)其他相关内部管理制度。

第七条 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应当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步骤进行。

(一)方案设计论证。证券公司在制定完善创新方案过程中,应当按照内部程序进行论证,此外还可以提请自律机构进行外部论证。提请外部论证的,可以根据创新业务(产品)

3 的特点自主选择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机构之一组织论证。

证券公司、自律机构可就创新涉及的相关问题以来人、来函等多种形式向机构监管部咨询。机构监管部对创新思路提出否定意见的,原则上应当书面回复。

(二)行业专家评审。证券公司应当将成熟的创新方案报送机构监管部,经自律机构论证的应当同时报送自律机构的论证评估报告。机构监管部收到创新方案后,将委托自律机构组织行业内专家进行评审,出具是否可行的评审意见。

同一创新方案的组织论证和专家评审工作应当由不同的自律机构承担。

(三)监管部门审批(备案)后试点。行业专家评审通过后,属于行政许可范围内的创新,经机构监管部审核出具批复后进行试点;不属于行政许可范围内的创新,证券公司应首先提出方案申请,由机构监管部出具无异议函后进行试点。

(四)试点总结完善。试点期间,试点公司应当对试点情况及时分析、研判,根据试点需要动态调整完善创新方案,涉及重大调整的应当事先商机构监管部认可。试点期满,试点公司应当向机构监管部提交总结报告,并提出后续事项安排建议。

机构监管部应当加强对创新业务(产品)试点工作的跟踪、监测、分析、评判,对于试点取得成效、方案成熟、运行安全的,应当会同相关自律机构制定规则,择机扩大试点或转为常规业务;对于难以判断运行效果的,试点期满应当延长试点期限,继续观察;对于试点中出现重大风险和问题或与试点目的出现较大偏差的,应当及时停止试点,由试点公司妥善了结相关业务。

第八条 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机构是证券公司创新的重要组织者和支持平台,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加强自律管理和风险监控的同时,支持、引导证券公司开展业务(产品)创新。

4

(一)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的自律管理,对创新试点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制定完善相关业务规则。

(二)根据证券公司的申请做好创新方案论证工作。论证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业务规则、业务流程、合规管理、法律关系、交易结算方式等核心要素,以及风控措施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等。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专家评审工作办法。评审专家的构成应当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专家名单、评审进程、结果应当予以公示。评审工作要公平、公正。

(四)对经行业专家评审的创新方案是否可行出具明确意见。评审的重点应当关注创新主体是否具备条件、与法律法规是否冲突、风险论证是否充分、内部控制是否配套、客户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护、外部监管建议是否适当可行等。

第九条 监管部门应当不断提高监管有效性和透明度,按照“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的原则,依法对证券公司业务(产品)创新进行监管,促进证券公司创新规范、有序进行。

(一)机构监管部统筹负责证券公司创新监管工作,包括创新相关事项的咨询,创新方案的委托评审和审批(备案),明确创新试点期间的监管要求和安排,协调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试点总结评估,确定扩大试点或转常规条件、时机,对出现重大风险和问题的创新及时责令终止。

(二)机构监管部通过机构监管综合信息系统向行业和系统内各单位公示方案报送、专家评审、审批(备案)、试点、总结完善等工作进程,做到公开透明。

(三)各证监局具体负责辖区内证券公司创新的日常监管,做好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实时监测风险控制指标达标情况,妥善处理突发事件。

(四)证券公司开展创新试点,应当根据试点期间的监管要求向机构监管部、住所地证监局、相关自律机构报送有关业务开展情况、风险控制指标数据等信息。

5

(五)证券公司创新过程中出现重大风险时,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主动向机构监管部、住所地证监局和相关自律机构报告。

(六)证券公司在创新试点业务(产品)终止时,应当做好相关善后处置工作,妥善处理客户安置等后续事项,并将有关处置情况报机构监管部、住所地证监局和相关自律机构。

(七)证券公司在创新过程中违法违规,或违反创新方案及其承诺开展业务的,机构监管部、相关证监局和自律机构将按照法定程序和有关规定,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和自律管理措施。

6

第二篇: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指引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号)的要求,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发展,抢占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和引领性作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连片带动乡村振兴,制定本指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服务农业增效、农

— 1 —

民增收、农村增绿作为主攻方向,集聚各类要素资源,着力打造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

二、建设目标与基本定位

(一)建设目标。

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探索农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显著提高示范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依靠科技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基本定位。

1.深化体制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打造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着力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2.聚焦“三农”发展。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着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突出科技特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针对制约区域发展的 — 2 —

突出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加强科研创新,通过试验示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走质量兴农之路。

4.打造创新高地。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障建设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农业产业硅谷。

三、申报条件

(一)建设基础。

示范区原则上应以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或副省级城市人民政府为建设主体,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复建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统称园区)基础上申请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要具有明确的四至范围,建设用地必须经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在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用地,明确“规划建设用地”和“科研试验、示范农业用地(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具体面积和四至范围(以界址点坐标控制)。按照相关要求编制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符合所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较高,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总体要求。

— 3 —

(二)产业基础。

示范区符合“一区一主题”“一区一主导产业”“一区一平台”的功能定位要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有明确的科技示范和产业联动机制,拥有一定数量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城镇村融合发展,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核心区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配套关联产业为辅,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效益明显。示范区对区域农业发展应有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三)创新资源。

示范区应建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并与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设合作研发创新平台,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具有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成果孵化和创业服务功能,能够为“星创天地”建设和科技特派员、留学归国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等创新创业提供支撑。

(四)基础设施。

核心区一般应完成“七通一平”建设,示范区内应具备供排水、电力、道路、通讯、热力、燃气等必要基础设施。坚持绿色 — 4 —

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符合国家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总体要求,具有废弃物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设施,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打造水体洁净、空气清新、土壤安全的绿色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

(五)政策保障。

各级地方政府应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出台相应的创新、产业化发展等系列政策,形成促进高新技术引进示范和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化的政策体系。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加大对示范区建设和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创新示范区管理模式,探索整合集约、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示范区要发挥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作用,在落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推动中央各项改革部署在示范区内加速落实落地。

四、建设流程

(一)申报与批复。

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在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政策保障完善、符合示范区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向科技部提出建设意向。

2.科技部组织相关专家对提出建设意向的园区进行现场考

— 5 —

察。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现场考察意见修改完善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后,向国务院提出示范区建设申请。

3.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国务院批转的拟建示范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论证,会同有关部门上报国务院审批。

(二)管理与评估。

1.经国务院批复建设的示范区,纳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范畴,由科技部委托专门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2.建立示范区发展报告制度。各示范区每年年底前按要求编制工作报告,经所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科技部。工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总体进展、效益情况、经验与问题和下重点工作等。

3.建立示范区建设管理统计制度。科技部制定示范区统计指标和方法,开展统计,作为对示范区绩效评估评价的重要依据。

4.建立示范区评估考核制度。科技部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示范区进行评估,三年评估一次。定期开展建设发展情况监测,建立对建设质量不高的示范区建设主体约谈机制,实行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

— 6 —

附件: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编写提纲

2.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 7 —

附件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编写提纲

一、战略意义

二、现有基础和发展环境

三、建设思路和目标定位

四、区域空间结构布局

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六、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七、示范推广辐射机制

八、保障措施

九、相关附件

— 8 —

附件2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一、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发展基础和现状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四、主导产业布局

五、科教资源集聚

六、区域示范带动

七、组织保障

八、进度安排

科学技术部办公厅

2018年9月5日印发

— 9 —

第三篇:湖北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1:

2016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

申报指南

一、光电子信息

1.1

高速光电子器件及模块关键技术研究;

1.2

各应用领域特种光纤开发;

1.3

千兆光接入智慧家庭网关设备研发;

1.4

下一代超大容量路由交换平台关键技术研发; 1.5

低成本大容量城域网光传输系统的研究;

1.6

5G移动通信关键器件及设备研发; 1.7

工业级万瓦光纤激光器及其核心器件研发; 1.8

用于电子制造领域的超快激光复合加工、精细微加工技术、设备与服务平台研发;

1.9

新型LED封装及系统集成技术;

1.10 用于TFT-LCD、OLED等显示面板的自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

1.11 高端红外光电器件关键技术研发与制备;

1.12 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传感器件研发;

1.13 光电子信息技术在智能电网、系统安全、周界监控等领域的集成与应用;

1 1.14 新型压电常数测试仪器开发;

二、高技术服务业

2.1

基于北斗的智能终端及核心芯片开发; 2.2

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数据存储、整理、分析处理、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

2.3

面向重点行业的质量追溯云平台开发; 2.4

基于大数据的全球智慧城市评估;

2.5

产品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软件及集成化系统开发; 2.6

开放式地理空间信息云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2.7

基于云架构的视频结构化分析关键技术研发 2.8

无人机监控系统研发; 2.9

智能物流配送平台开发;

三、新材料

3.1

高硅电工钢的开发及应用;

3.2

基于核电、高铁、海洋工程等关键领域应用的高端焊材开发;

3.3

高铬耐蚀耐磨合金的开发及应用

3.4

信息显示电子盖板玻璃核心关键技术开发; 3.5

高纯度石英玻璃材料及制备技术研究; 3.6

高强度硫系红外玻璃研制;

3.7

超薄玻璃强化与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2 3.8

高效多晶硅关键技术、工艺研究; 3.9

高性能光电子薄膜技术与材料研究; 3.10

光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行业应用研究;

3.11

高端环保PVC热稳定剂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 3.12

环境友好型路面降噪技术及材料研究; 3.13

功能性防腐涂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3.14

新型轻量化锯片基体及关键技术研发; 3.15

环保型快速降解钻井液技术研究; 3.16

高效散热铝合金母排的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 3.17

高品质功能纤维及纺织品材料、技术与装置开发;

3.18 纳米纤维素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3.19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3.20

石墨烯低成本、规模化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3.21 装配式建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四、新能源

4.1

智能电网、智能电表和智能用能服务技术研发及应用;

4.2

大尺寸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研究; 4.3

碳纳米复合材料高效能源转化关键技术研究; 4.4

分布式光伏供电与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5

核能安全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3

五、新能源汽车

5.1 高性能动力电池及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5.2 车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 5.3

超轻量化新能源客车开发;

5.4

全承载纯电动城市客车开发;

5.5

新能源车PTC加热器关键技术研究;

5.6

新能源汽车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研究开发;

5.7

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充电桩等)研究开发;

六、交通

6.1

汽车整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工艺研究; 6.2

城市轨道交通专项技术研究; 6.3

特种车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6.4

水运重大事故安全防控与应急处置技术; 6.5

多功能远洋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研究; 6.6

汽车零部件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开发;

七、先进制造

7.1

工业机器人和基于工业机器人的高自动化程度生产线及装备开发;

7.2 关键智能部件研发(高端嵌入式可编程控制系统、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振动电机、数控电机、控制器、变频器、精密测试仪器等);

4 7.3

增材制造技术、工艺及装备研究; 7.4

基于互联网的3D打印制造创新应用; 7.5

精密成形制造及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7.6

高速、高精度、高难度材料制造技术与设备;

7.7

大型水工机械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八、畜禽

8.1

动物胚胎工程及分子育种关键技术研发

8.2

种猪高效精细化育繁关键技术研发

8.3

中小体型优质肉鸭选育及配套技术研发

8.4

大型规模化猪场无抗饲养关键技术研发

8.5

功能性饲料产品研发

8.6

新型安全、高效兽药产品研发

8.7

畜禽重要疫病诊断试剂及新型疫苗研制

8.8

冷鲜鸭分割制品加工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8.9

传统肉制品工业化加工及品质保持关键技术研发

8.10 蛋品精深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8.11 畜禽副产物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8.12 桑蚕高效生态种养与蚕茧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8.13

中华蜜蜂蜂蜜高值化产品研发

九、粮食

9.1

优质、高产、广适、多抗籼稻新品种培育

9.2

优质高产两系粳稻新品种选育

9.3

适宜机械化种植的玉米新品种选育

5

9.4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9.5

薯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9.6

优质小杂粮作物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种植技术研发

9.7

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发

9.8

鄂产小麦粉主食工业化关键技术研发

9.9

粮食作物及副产物加工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发

十、水产

10.1

特色水产(小龙虾、黄鳝等)良种选育繁育关键技术研发

10.2

高性能甲壳素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10.3

稻-渔耦合农业关键技术研发

10.4

渔类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

10.5

防治鱼类重大疾病植物源新药创制

10.6

淡水鱼提质加工与冷链物流关键技术研发

十一、棉油蔬

11.1

适宜机械化生产早熟短季棉新品种选育

11.2

优质、高产、高效适宜机械化生产油菜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11.3

油料脂质功能产品创制与应用

11.4

油料饼粕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1.5

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和产品研发

11.6

蔬菜新品种选育及工厂化健康生产关键技术研

6 发

11.7

高山蔬菜健康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1.8

食用菌高效转化农作物秸秆废弃物关键技术研发

11.9

魔芋飞粉改性材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十

二、林果茶

12.1

园林植物新优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发

12.2

用材树种木材缺陷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12.3

速生丰产人工林可持续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12.4

林产品高效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2.5

优质多抗果树新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

12.6

果树省力、生态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

12.7

柑橘采后绿色保鲜关键技术研发

12.8

柑桔精深加工工艺及品质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12.9

机采茶鲜叶适制性及配套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12.10 茶叶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2.11 油茶良种选育、高效栽培与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12.12 天然提取物和功能性食品关键技术研发

十三、农业其他

13.1 湖北智慧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运维与资源整合应用

7

13.2

富硒功能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13.3

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及新产品研发

13.4

新型多功能农药、肥料缓释剂研发

13.5

多功能粮油生产设备(装备)研发

13.6

苎麻新品种选育及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3.7

非洲和东南亚引进的主要农作物资源创新与应用

十四、新药创制与生物制造

14.1 化学药物的手性合成关键技术研究;

14.2 醋酸阿比特龙、环氧孕酮、他达拉非、硫酸普拉睾酮钠片制备关键技术研发;

14.3 中药新药小儿宣肺止咳糖浆、新型婴幼儿腹泻剂的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4.4 D-泛内酯、肌酸、羧甲司坦、磷霉素氨丁三醇合成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4.5 一氧化氮供体与阿霉素-阿杜丁联用在耐药肿瘤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14.6 酮基还原生物催化关键技术开发;

14.7 临床短缺急救药尿激酶工艺升级改造及尿源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

14.8 阿卡他定原料及滴眼液、新一代沙坦类降压药的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14.9 联合疫苗产业化、非动物源氨基酸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14.10 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黄体酮原料药制备、系列

8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关键技术研究;

14.11 抗肿瘤药替莫唑胺和注射用替莫唑胺关键技术研究;

14.12 西格列汀酶法、透明质酸的开发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14.13 干法粉碎-酶解发酵-逆流提取薯蓣皂素关键技术研发;

14.14 盐酸缬更昔洛韦原料及片剂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4.15 基于天然产物来源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库设计生产及应用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4.16 酵母多糖分离纯化与综合利用、微生物油脂高产菌筛选关键技术研发;

十五、中药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

15.1 湖北优势药材地乌、药用植物白、娑罗子(天师栗)的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15.2 雷公藤甲素衍生物制备及临床前关键技术研究; 15.3 富硒蛹虫草硒蛋白提取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15.4 大别山区道地药材桔梗、射干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5.5 健脾生血颗粒、活血消瘿片、小儿蒿芩等中药配方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5.6 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抗脂肪肝、抗肝癌的复方药物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9 15.7 黄连饮片炮制、生物法高效提取黄姜皂素的关键技术研究;

十六、大健康产业

16.1 临床全数字PET医疗装备、新型消化道内窥镜、可穿戴心脏健康监护与预警系统、高端输液隔膜胶塞的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16.2 良性前列腺增生微创治疗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16.3 高敏感性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早期诊断试剂盒关键技术研发;

16.4 基于靶向肽高灵敏度核素标记工艺的新型肿瘤检测、免疫细胞疗法治疗恶性肿瘤关键技术研发; 16.5 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口腔医学技术的研发; 16.6 以干细胞分化为基础的3D肝脏打印、基因修饰间充质干细胞种植支架关键技术研究;

16.7 保护移植器官的具备移动监测与远程诊治功能的肝脏携氧灌注技术、自体脂肪干细胞诱导生成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B细胞的调控关键技术研发;

16.8 构建脊柱外科教、产、研新模式—“互联网+”信息化复合平台的建设、互联网医院试点示范研究;

十七、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17.1 低碳高氮废水处置、自然水体总氮控制、有机废水深度处理、钢铁有色等行业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0 17.2 湖泊富营养化污染全天候监测和精细防控、天然劣质地下水原位修复、水生态点源治理、光化学氧化法深度处理草甘膦废水关键技术开发

17.3 城市有机废水的污泥低温碳化及成套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17.4 长江中游水体水温和关键水质参数的遥感协同反演技术研究;

17.5 大气灰霾及水体挥发性有机物连续在线监测设备集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17.6 工业窑炉烟气 PM2.5净化减排、焦化烟气脱硫脱硝及余热高效综合利用、高硫高灰分燃煤烟气SO

2、PM2.5协同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17.7 焊接烟气多污染协同治理及装备、多孔纳米纤维基重金属吸附材料研发;

17.8 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多功能复合土壤修复改良剂关键技术研究;

17.9 大冶矿区重金属污染废弃地能源植物修复、危害型石膏矿山安全管控与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17.10 泥水盾构工程施工废浆零排放工艺及成套设备、地质灾害(滑坡、塌陷)防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17.11 绿色建筑屋顶防渗节能、磷石膏制备节能绿色保温砖道路基层材料关键技术研发;

17.12 医疗废塑料回收再生、废弃液晶面板、废旧轮胎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11 17.13 再生铅锑锡富集综合回收利用、“城市矿产”破碎分选及精细化清洁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17.14 黄姜皂素清洁生产、麻纤维生物脱胶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甲壳素纳米纤维绿色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十八、特色资源开发

18.1 利用合成氨尾气生产高纯LNG关键技术研究; 18.2 深部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18.3 页岩气开发油基钻屑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制;

18.4 复杂地质磷矿、铜绿山铜铁矿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18.5 以湿法磷酸为原料生产磷酸脲、萃取法生产磷酸二氢钾的关键技术研究; 18.6 焦炉气甲烷化复合功能型催化剂、新型常温胶磷矿正浮选捕收剂的开发; 18.7 黄磷及下游产品生产过程硫和磷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十九、公共安全保障

19.1 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19.2 武汉城市圈地面沉降(塌陷)空天地协同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

19.3 消防抢险特勤的自主惯性导航定位系统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

12 19.4 电梯集群运行安全监控及事故防范技术研究;

13

第四篇:十一月份学风建设部工作计划

学院首先树立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开展学风建设可以培养大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要抓的工作,通过此次学风建设月活动的开展,我们认为具体到我分院就是力争做到课堂、晚自习的出勤率100%,违纪率为0%。为了更好的搞好学习日常的学习,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更好地开展学习部的工作,现特制定三月份工作计划如下:

第一:加强同学仪容仪表和晚自习纪律,课堂考勤等各类学习方面监督,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发动同学们努力学习。

第二:组织同学们参加学院举行的各类学习竞赛活动,定期开展学风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和学术氛围。

第三:根据学院的学风、教风整改意见,认真查找本分院在学风和教风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详细制订切合我院实际的学风建设整改工作计划。

第四:为及时了解各班的学习情况,加强班级间的学习交流,将适时召开各班的学习委员会议,进行工作交流。

第五:加强与个系部的学生干部的联系,进行工作交流。

第六:协助系部老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以上就是土建系学风建设部初定的工作计划,我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完善,为同学们更好的服务。

土木工程系学风建设部二零一一年十月

第五篇:2017年陕西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项目申报指引

附件1 2017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

项目申报指南

围绕我省支柱、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先导产业的发展壮大,结合全省重点产业规划和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支持军民融合发展和科技型企业融资上市,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一、能源化工产业

1.煤化工:煤-甲醇-烯烃、芳烃、醋酸-化工产品终端应用及煤-煤焦油-加氢制轻质油-化工产品产业链关键技术。

2.石油、天然气:勘探技术研发、新型开采装备—储存装备—输送装备—页岩气化工产业链关键技术。

3.电力、新能源:低风速风电装备关键部件、集中监控和智能风场及光伏发电、光伏电站设备及管理系统、生物质发电和生物液体燃料、核电设备及零部件、节能减排关键技术。

二、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航空:通用航空及民用无人机整机制造、发动机、机载设备等部件、航空新材料等设计、制造、试验、测试和应用等关键技术、标准示范。航空关键技术军转民产业化项目。

1

2.航天:微小卫星、卫星通信、北斗等中低空航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示范。航天关键技术军转民产业化项目。

3.机电装备:工业和服务等各类智能机器人、支撑智能电网的输变电成套装备、“数控一代”相关高精度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石油钻采设备、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化工装备及部件关键技术。

4.3D打印:多材料多结构多工艺的普及型和高端工业型3D打印装备、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技术,3D打印专用材料及软件、金属构件成形质量与智能化、关键技术工艺和面向修复和再制造的3D打印技术,个性化人体组织替代物制造技术。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技术和服务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互联网+、网络与信息安全 、“两化融合”等应用示范关键技术。

2.大数据与云计算:大数据质量管理、多源异质数据关联分析、大数据实时处理、政务数据开放与共享、数据交易规范及其平台、大数据高端装备运维、面向减害增收的果业大数据、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口岸大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面向中小企业的公有云服务、新型制造业态云应用服务、云端融合的移动服务系统。

3.高端软件与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信息服务、远程医疗平台系统等行业应用软件以及加速存储、导航、移动终端及光电子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设备制造关

2

键技术。

4.激光:激光基础材料生产、芯片制备、半导体激光器耦合模块、高功率激光器、先进激光加工、激光应用关键技术。

5.通信:通信系统设备、智能终端与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关键技术。

6.半导体及照明(LED):电子级硅材料、大直径单晶炉、硅片、半导体器件及LED外延与芯片、大功率封装、应用产品、专用设备与材料关键技术。

7.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数字电视SoC芯片、新型显示材料、显示器件、显示装备关键技术。

8、信息感知技术:基于物联网、传感器融合及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感知技术产业化及VR(虚拟现实)/ AR(增强现实)技术。

四、新材料产业

1.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钛及钛合金、镁及镁合金、铝及铝合金等有色金属的金属提纯—合金材料制备—合金材料应用产业链关键技术。高纯石墨碳材及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

2.高性能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从煤基沥青中制取碳纤维等关键技术。

3.新型功能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晶体材料及高质量钼及钼合金材料、新型生物材料、高性能分离膜、稀有金属粉末及金属多孔材料和其它稀贵金属/非金属材料关键技术。

3

五、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1.生物检测:重大传染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传染病检测芯片、药物筛选芯片、食品安全检测芯片、环保检测芯片关键技术。

2.创新药物:治疗性抗体、多肽合成药物、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急救药物等领域的生物创新药物和各类新型制剂关键技术。

3.现代中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原料药等中间体、新型中成药关键技术。

4.医疗器械:生物医学材料、人造皮肤、人工骨、心脏起搏器、社区和家用医疗器械及专用急救、诊疗、康复关键技术和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产业化。可穿戴设备及智能康复辅助设备、智慧健康信息服务产品等产业化。

六、节能环保产业

1.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水处理技术—水处理装备—水体治理服务,大气治理技术—气体治理装备—大气环境治理服务,垃圾处理新技术-处理设备-治理服务关键技术。

2.资源综合利用:有色、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尾矿资源和冶金、建筑、化工、食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三废”等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替代燃料(重型)汽车及纯电动/新能源发动机、动力电池、汽车电子、变速箱、快速充电设备等关键技术。

4

八、现代农业

1.农作物良种:集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推进优质高产小麦、专用玉米、杂交油菜等农作物良种产业化。

2.养殖业:肉牛及奶牛、杂交猪、肉羊及奶山羊、肉鸡冀蛋鸡等畜禽良种、乳制品、肉制品及新型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新产品、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水产养殖。

3.绿色果蔬:苹果、猕猴桃、核桃、葡萄、柑橘等新优品种示范推广、果汁加工及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4.农业信息化: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产业化。

5

上一篇:金融专业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教师爱岗敬业标兵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