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成都树德中学考察报告

2024-05-01

赴成都树德中学考察报告(共8篇)

篇1:赴成都树德中学考察报告

赴成都树德中学考察报告

——瀼渡学校冉贞尧

2011年3月23日,经过区教育干部培训中心联系,在教师进修学校的精心组织下,由区教委办公室何主任,教师进修校王主任带队,培训班56名学员赴成都树德中学进行了考察。学校超前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浓厚的科研氛围、一流的师资队伍,给学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参观学习中,学员们通过察看学校校园环境,观摩,听取学校办公室主任的工作情况汇报以及经验介绍,领略了树德中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先进的教学理念,学员们深感不虚此行。

一、成都树德中学

1、设施过硬:

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齐备,硬软件建设均达到全省一流水准。主要设施有:教学楼、多功能综合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餐厅各一栋;集田径、300米环形跑道、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场地等一体的封闭式、多功能运动场地一个。该校道路、绿化等设施具有绿色园林特色,标准化教室均配备了数字化多媒体,老师只用轻轻点击多媒体屏幕,就可以实现板书、上网、播放课件等功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授课模式。

2、环境育人:

学校在建设中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让大自然的美景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培育了校园绿化网,让校园“月月有花开,四季有花香”。校园网络设备齐全,多媒体、监控、电话多网合一,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便捷,为建设数字化校园提供了保障。学校“环境育人”的理念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景点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会“说话”的素材:传递爱国热情的国旗;校道两旁的宣传牌、主题鲜明的滚动电子标语,用名言警句告知求学做人的道理;精美的大师画像、格言警句犹如良师时时相伴;师生书画作品,优秀学生照片,都在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指引学生努力方向。长期置身于良好的校园环境之中,学生的人格、品格都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3、师资精良:

学校有三个教学区,共有学生9000多人,现有教职工800多人,教师的高学历水平决定其教师队伍是一支素质过硬,业务优良的队伍。同时,教师们还是

师德高尚,关爱学生的团结集体。所有的老师都本着“爱心+责任”的信念,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二、健全的德育工作网络

1、注重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管理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了特色。他们开展特色班级命名和班级标志设计比赛,使全班学生了解本班特点,以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班级集体荣誉的主动性。积极开展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活动,每学期举办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周,开展文明礼仪标兵评选活动,经常性的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针对部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细处入手,以目标为导向,以创设良好的校风、学风为突破口,养成教育效果显著。定期开展行为规范达标生、文明寝室、文明就餐班级、卫生免检班级的检查、评比、表彰等活动;举办以“行为规范、礼仪教育”为主题的宣传窗、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和主题班队会活动,从而保证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和发扬。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评价方法,但如何有效利用并获得良好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十分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建立一种校内外教育力量的联动、互补、共进的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合力,保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其子女的学习及思想状况,让教师得到其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及平时表现的反馈,以便发现问题,及早协商解决,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先进的办学理念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的治校之本。一所好的学校,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

总之,此次考察学员们深感不虚此行,学习到了许多教育教学管理的宝贵经验,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激发了工作热情。普遍认识到,一个中层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才能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考察时间是短暂的,但学习是无止境的,相信中层干部班学员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念,一定会使所在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再上一个台阶。

篇2:赴成都树德中学考察报告

3月24日—3月26日,在区教委和进修校领导的带领下全区中学和一贯制学校办公室主任一行60余人,赴成都部分名校进行了学习考察活动。通过看、听、阅、思、交流收获颇深。现结合自身及学校的实际,总结反思如下:

一、首先摆正一种观点:学习不能“克隆”。

名校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经验,每一所学校都使我耳目一新。但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老训,我们应牢记。我一直主张:学习他人,不是否定自己。这名学校的确有他们的办学特色但并不是这些学校各个方面都很好,而是他们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和成功,形成了特色,以特色赢得发展和声誉。而我们不能完全效仿他们的特色之路,我们应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走好自己的特色之路。

二、相同的“出身”。

名校的前身都是非常差的学校,他们的发展都是“从奴隶到将军”。他们曾是频临撤并的薄弱学校,他们以行动验证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破不立”,“穷则变,变则通”的老话,不墨守成规,从变革中硬是冲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创出了名气,甩掉了窘迫,迅速改变了原状而让人瞠目。再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当前我们无论哪一方面都比他们想当年强百倍,学校发展不好,我们没有理由,所以,学校发展慢,不要找借口,学校没名气,都是我们的错。

三、相同的发展路子---靠特色立校。

学校特色就是学校的旗帜和品牌,是全校师生可继承延续的一种文化脉络。一但形成特色就成了文化,它在某届校长手里诞生,却不会因这届校长离去,学生毕业,教职工调动而缺失,它早已具有了某种文化力量。一所学校如果打造不出自己的特色,就没有自己的办学之魂,就会缺少一种灵气,学校的发展的原动力就不足。这些名校就是凭借独创的一着鲜,发生了质的嬗变,从而成为崛起的典型代表。所以我们如果没有特色,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期。

四、名校都有一位好校长。

先有名校还是先有名校长?实质上是先有名校长,名校长是通过名校来发现的。“一个好校张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一句老话了,但却有深刻的道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老话不俗,后六中学校长寄语说得好:“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羊,强过一只羊领导着一群狮子。”

感谢教委领导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本次学习考察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下一步把学到的先进理论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在学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实效。

篇3:赴成都树德中学考察报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各地的城市区域内建成了许多中小学校, 在当时极大地满足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口的剧增, 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以往的校舍逐渐不能满足现有教学实践的需求, 出现建筑外观陈旧、建筑设计标准偏低、室外场地狭小、设备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没有搬迁条件的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学校来说, 改造与更新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成都树德中学的更新改造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应运而生。

树德中学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所知名中学。学校由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孙震创办于1929年, 以“忠、勇、勤”为校箴, 以“树德树人”为办学宗旨并因此而得名。新中国成立之后, 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成都市第九中学, 1989年恢复树德中学校名。学校目前是成都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由于原来校舍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距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建筑外貌已经显得陈旧, 校舍标准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校园景观与公共空间也与师生的学习生活不相适应。

2012年7月, 在成都市相关领导的直接指示下, 组织相关单位对宁夏校区风貌提升改造进行研究, 并进行了多轮激烈的竞标, 最终由我院胜出, 接手此次改造任务。

改造内容包括建筑风貌改造 (包括高中部甲栋、高中部乙栋、艺术楼、图书馆、逸夫楼、体育馆、宿舍楼、后勤辅助用房、大门和门卫, 总共28251平方米) , 景观改造 (景观及操场近2万平方米) , 以及整体校园文化打造, 是一个一体化设计、全方位提升树德校园风貌品质的综合化EPC工程。

2.设计理念——因地制宜的改造更新, 功能性、文化性、整体性于一体

建筑改造的过程不仅仅是狭义的改变建筑外观的过程, 而是对现状, 包括功能、交通、立面、景观、材质、结构等内容进行评估之后, 做出改造的判断及决策的过程。因此, 在改造工程中, 强调的是完善教学功能、体现历史文脉、形象、空间、景观一体化打造, 以形成统一的、全新的完整的校园空间。

因此, 在树德中学改造设计中, 首先完善功能, 梳理交通流线, 增设校门, 加设楼栋之间连廊, 方便联系以及更加人性化;再者研究树德历史, 体现树德深厚的历史文脉, 经与领导及专家多次讨论, 确定以民国风格为主要校园改造方向;建筑、景观、空间一体化设计, 打造入口广场, 新校门及林荫大道, 打造内部庭院及将树德历史文化植入校园环境。

3.前期工作的必要性与复杂性

3.1充分了解并理解使用者需求:

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最初设计与现状教学要求已产生相当的矛盾或差距, 应对校园的现有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 了解学校长远发展规划, 并与校园的管理者、教室和学生进行充分座谈, 制定出能对下一步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的建筑目标与策略, 使规划设计工作能有据、有序的进行。运用建筑策划方法, 可以对校园改造项目的功能、形式、经济和时间做对应的目标、事实、构思、需求等进行恰当的制定, 并提出恰如其分的规划设计导则。

3.2详尽做好基地、建筑的勘测与检测工作:

由于许多校舍使用年限较长, 并且与现行建筑及结构规范多有不符, 因此必须对房屋进行鉴定及改造可行性论证;重视新加部分与原房屋的连接;基于经济、使用、合理的细部设计和材料选择。在规划设计前, 应对校园环境进行系统性梳理, 找出原有建筑的形状进行深入调查, 为改造设计提供依据。对依存缺陷需进行加固的, 应做专门分析, 在改造设计时一并加以考虑, 以达到最佳效果。就改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而言, 其难度要大于新建项目。这是因为改造时必须遵循建筑原有的结构形式, 这样就限制了设计的多样性。

基于以上两步工作的基础, 我们才能在使用者的愿景和既有建筑的实际情况之间构建起融合的桥梁, 采用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策略以及可以实现的实施途径。

改造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总体规划布局及校园空间的优化与调整;建筑功能的调整和立面的更新;绿化景观的综合整治与打造;校园文化的挖掘彰以及显应;对需求的项目增建。

4.改造内容

4.1规划

首先从规划层面, 本次设计对学校总平布局做了局部的调整和优化, 第一、原校园规划校园的主入口在宁夏街树德里, 次入口在同心路, 这造成了学校主入口环境较差, 给学校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此, 本次改造在同心路增加主入口一个, 并且正对着高中部乙栋, 形成轴线关系, 为了给学校增加一个良好的礼仪入口。第二, 调整运动区的布局, 距离教学楼较近的运动设施移到了邻体育馆校园一角, 这样使得学校的运动区更加的集中, 减少了对教学区的影响;第三、拆除调整了辅用房的位置, 强化了学校的教学区到生活区的交通流线, 为下一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空间。

4.2建筑单体

4.2.1功能完善建筑单体改造, 我院首先梳理了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 并对照根据校方要求分析出需要查漏补缺的事项, 比如原来的高中部乙栋设计为4层, 后局部由校方局部增加了两侧的教室办公室, 由于改造前每层楼均没有卫生间, 该栋建筑的师生2000多人, 课间上卫生间十分不方便, 另外老师办公室的采光也十分的不理想对现有校园的环境梳理, 以及对现有高中部乙栋进行局部的拆除和重建, 每层增加了卫生间和开始方, 没有生活阳台的教室增加了生活阳台和上下水等。

4.2.2建筑结构加强, 高中部乙栋始建于1992年, 结构采用了大开间砖混外挑廊结构, 此种结构在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倒塌的案例, 属于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 已经不满足现行结构抗震规范, 故在改造前, 我们对此栋建筑采用了加固措施, 以保障改造的安全性, 具体措施主要有将原有建筑结构与新增混凝土框架连接起来, 以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和柔性。

4.2.3建筑立面改造, 在改造中我们按照尊重历史、塑造场所精神的原则, 采用局部造型, 色彩更替, 细部修饰的手段, 根据功能需求增加部分构件的做法, 力图让校园的历史渊源得到延续现有校园建筑的立面改造, 例如图书馆我院采用灰色劈开砖替换了原有的白色瓷砖, 并采用GRC线条对建筑的形体进行刻画, 另外采用了中空镀膜玻璃, 形成大实大虚的现代感。

对于原来建筑所缺乏的空调机位, 本次设计也进行了统一的一体化设计, 建筑语言上强调柱式的运用, 采用现代材料和手法, 并结合建筑体量的虚实变化将建筑沉闷感打破。洞洞窗和深灰色氟碳漆空调遮挡位, 并在立面处理上增强了建筑体量的进退关系来丰富建筑层次, 消除过于平直的感觉, 例如艺术楼除了建筑外立面选用灰色劈开砖、GRC线条之外, 在一层柱式的还采用了灰白色荔枝面花岗石, 更增强了建筑的人文气息和艺术效果。体现建筑的特征, 整体希望传达一种虚实有秩致、沉稳内敛、中西合璧的立面意向。

4.3景观及校园文化

在景观设计方面, 我院首先对原有的校园景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对每一块景观用地的现状找出了问题所在, 比如原有校园前区广场环境风格不统一, 在广场的使用性质、铺地材料、景观小品及绿化配置方面都存在不胜和谐的地方, 规划中将校园的三个广场分别定位为:集散、休闲, 缺乏礼仪和交流的功能, 因此对每个景观功能区的重新定位十分重要, 例如高中部甲乙栋之间的内庭, 原景观效果繁杂和消极, 我们对此提出将中庭打造成为师生交流、休憩的场所, 于是, 在景观设计上更多的考虑了场所的营造, 结合植物和水景的搭配最终形成了开敞、高效而积极地交流空间。根据使用后评估发现, 重新打造的中庭空间成为学生喜爱停留的场所之一。又如, 同心路新开的校大门前需要一条礼仪性的通道, 在景观设计上我们根据新的定位设计了一条银杏大道, 大道与高中部乙栋形成轴线关系, 大道两旁设置校园文化墙, 将学校悠久的历史、杰出的校友等资料铭刻其上, 并在教学楼前形成礼仪广场, 设置了孔子的塑像, 营造出庄重、深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实现改造前后校园环境的一致性, 传承树德中学的人文精神, 景观设计特别保留了一颗教学楼前的大树, 以体现“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中“树”的理念, 也为历届树德校友保留住一些记忆的片段, 让“树”作为一个符号, 深深地铭刻在树德学子、老师的心里, 成为树德人永远传承的心灵家园。

5.结语

篇4:赴成都树德中学考察报告

考察期间,张文骥介绍了珠海市会议展览局的情况,并建议在发展会展业方面,双方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促发展,为两地的会展业发展多作贡献。唐雪详细介绍了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筹备及试运营期间的成功经验。

母涛认真听取和了解学习了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开业以来管理运营情况,并分享了成都市会展扶持政策方面的成功经验。母涛表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即将在明年建成投入使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由北辰会展、国家会议中心管理团队运营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 (陈联豪)

姜增伟:实现独立办理贸易摩擦零突破

3月17日,中国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姜增伟赴北京市贸促会调研指导工作。姜增伟强调,全国贸促系统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贸促会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亦官亦民”身份优势,全面放大功能作用,为我国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作出更大的贡献。

姜增伟结合总会机构改革调整思路,提出新时期贸促会要重点加强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加强发展研究工作;二是加强贸易投资促进工作;三是加强商事法律服务工作;四是加强经贸摩擦应对工作;五是加强国际商会工作。在谈到加强经贸摩擦应对工作时,姜增伟强调要迅速摸清贸易摩擦基本情况和已有应对机制,加强基础数据、机构设置、人才储备等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尽快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力争2015年实现贸促会独立办理贸易摩擦应对案件零突破。(陈猛)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升级换代”

南宁会展中心改扩建及周边市政交通完善工程已开工,扩建工程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2015年9月前,完成B、C地块上新建展厅等主体结构建设,2016年“两会一节”前完成场馆装饰及相关附属工程并交付使用。

从2003年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至今,已举办过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渐显疲态。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各类高规格展会,南宁市政府对国际会展中心进行扩建及改造。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开工,工程目前正在开展基坑支护施工。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投资56.1450亿元,扩建后项目工程建筑面积372800平方米。(张媛)

贸促会举办出国参展知识产权培训

为提高企业出国参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帮助企业更好地防范与应对出国参展中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中国贸促会展览部牵头,与贸促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青岛市贸促会于3月13日在青岛市共同主办了“2015年企业出国参展知识产权培训会”,来自青岛当地的涉外企业代表120多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来自贸促会展览部、贸促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和德国迈杜律师事务所的专家们就“出国展览近年总体形势”、“出国展览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应对措施”、“企业出展前如何进行专利检索”,以及“中国企业在法兰克福参展知识产权案例分析与启示”等主题进行了精彩讲述,获得了参会企业的广泛好评。(朱宏)

厦门市会展局牵头建立统计监测体系

近日,《2014厦门会展业统计分析报告》新鲜出炉,这是厦门市首次编写完成此类报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该分析报告运用厦门市2014年会展统计监测的各项指标数据,深入分析2014年厦门市会展业的发展情况、发展方向、经济效益和举措效应,推动会展旅游业“千亿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中国会展典范城市”。

篇5:赴汉中成都学习考察报告

加入时间:2010-6-11 11:08:53 访问量:1614 信息编辑:admin

发表,查看评论(0)

打印本页

搜索相关信息

4月25日至30日,由区长董胜利带队,率区级有关部门和杨村乡以及孟杨路两侧农业园区负责同志等一行17人,专程赴汉中市汉台区和成都市锦江区、双流县考察观光休闲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考察团分别参观考察了汉中民俗村、牡丹园、汉台区宗营镇花卉苗木基地,以及锦江区“五朵金花”、双流县白果村、昆山新村建设发展情况,并与各县区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座谈和交流。

一、考察概况及总体印象

(一)休闲观光农业一经出现,便显现出强大生机活力与迅猛发展势头。汉台区和锦江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过近三、四年的快速发展,就由早期萌芽阶段进入了初级经营(规模扩张)阶段,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两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早期均以连片种植的苗木花卉景观为依托,辅之休闲旅游设施,由于风险小、投资少、易成功,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的作用下,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汉台区的观光休闲景点在整体上形成以城区为圆心、呈扇形分布的城郊型布局特点,共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27个(其中投入运营17个,在建10个),总面积8.4万亩,完成投资8700多万元,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其中宗营花卉基地采取松散结合、集中开发的模式,由28户业主投资形成的整体基地,现有面积是1998年初建时的6倍多。今后5年内,拟再增加投资3.3亿元。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出了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五朵金花”。随着环境打造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大量社会资金纷纷涌入参与项目运作,共吸引社会投入资金1.67亿元。目前,后续资金正以强劲势头,涌流般地注入到“五朵金花”之中,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效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首先增加了农民收入。观光休闲农业的规模化扩张,为农民提供了三种稳定收入:一是租金。以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使土地向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工商业主和经营能人集中,农民土地通过实施承包权流转,汉台区和锦江区每年每亩分别可获得750元、1800元的租金。二是薪金。农民到企业或公司打工,平均每人每月可获得500元以上薪金收入,汉台区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农民就业超过800人,务工年总收入达400多万元。三是农户利用观光休闲农业的集聚功能,把握商机,增加了经营收入。2005年,锦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1元。其次深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汉台区占地500亩以上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11个,双流县土地规模经营达30万亩,观光休闲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经营,并步入了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延长了产业链,加速了农业与林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相互融合,促使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再次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农民就地变市民。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能够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

(三)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市民打造了开放式休闲公园。步入汉台区宗营苗木花卉基地的各个观光休闲农业园,处处曲径通幽,景随步移,茂林修竹下掩映着亭台楼阁、鱼池水榭,纵横阡陌上连片种植着汉中特色农作物,可以充分享受集观赏各色花卉、品位民俗文化、看奇石展览为一体的庭院式度假服务,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走进三圣花乡,仿佛置身于色彩斑斓的花海:红的激情奔放、黄的绚丽夺目、紫的静谧高贵、白的典雅素净。五彩缤纷的乡间小道旁,川西民居风格的农家小院在绿树红花中不时撞入眼帘。“五朵金花”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来休闲度假,成为城市边缘的一座开放式公园。

(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立足实际、富于创新、成绩斐然。先后参观的三个新农村试点村,都是通过对农房实施景观整治打造农村新景点,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看点和亮点。汉台区胡家扁村和双流县白果村,都是按照不大拆大建的原则,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对农房实施“穿靴戴帽”就地改造,使民居式样、建筑风格协调统一,一幢幢赏心悦目、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居,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产业发展方面,白果村充分利用双流县开发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的契机,开发集观赏、休闲、教育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并借助该村的优美环境,开发农村休闲旅游。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的昆山村,先后引进国内知名龙头企业26家,累计投资4800多万元,成片种植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日本黑大豆等2900多亩,收到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Page:可借鉴的经验 ]

二、可资借鉴的几条经验

(一)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形成错位发展的观光特色和休闲模式。从汉台区各个景观特点来看,各产业基地围绕“绿”字做文章,在积极开发“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的同时,都注重个性特色的培养,在景点布局、建筑风格和服务方式上大胆创新,呈现出特色各异的休闲模式:园里赏花、林中狩猎、湖边垂钓、到“农家乐”品尝鲜鱼、土鸡,使游客在不同的景区感受别致独到的服务,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锦江区“五朵金花”也是错位发展,竞相开放:“花乡农居”以发展小盆花、鲜切花为主;“幸福梅林”围绕梅花产业链做足了文章;“江家菜地”以认种田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荷塘月色”则以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艺术创作、音乐开发新颖优雅的艺术村。

(二)以文化提升产业,丰富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内涵。汉中秦巴民俗村以弘扬民俗文化为特色,建造了文化长廊、汉中碑林、民俗馆、文史资料、汉中作家作品展示馆和宗教文化馆等,成为汉中民间文化汇集地。锦江区注重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挖掘幸福梅林的梅花传统文化,赋予荷塘月色的音乐、绘画艺术内涵,再现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精髓,展现东篱菊园“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菊花韵味,变单一的农业产业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双流县在倾力打造东山生态观光走廊和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中,也开发了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以文化来策划、包装观光休闲农业项目。

(三)发展节会经济,带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汉台区从2003年开始,每年举办荷花节,使观光休闲农业逐渐兴起。今年以来,双流县按照“一月一节”的工作思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别举办了大林梨花节、兴隆枇杷节、永安红提葡萄节、三星云崖玉兔美食节和黄龙溪国际古镇风情节,接待游客340多万人次,创收超过1.5亿元,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80元以上。锦江区通过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区和承办全国乡村旅游大会,不断提升“五朵金花”的品位和知名度,推动“五朵金花”走出全国,走向世界。[Page:启示 ]

三、考察引发的启示建议

汉台区、锦江区、双流县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新农村等方面的成功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必须把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全区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身处“高楼大厦、汽车网吧”的城市居民回归自然、领略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产生活的愿望越来越高,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市场潜力很大,我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产业区所在地,位居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中心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黄金地段”,抓住机遇,快步发展,我区必将会成为西安、咸阳、宝鸡等省内外城市居民乡村体验园和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对于增强示范区辐射带动能力,带旺杨陵人气,促进城乡融合,改善农民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广大干部宣传、支持、参与观光休闲农业发展。

(二)必须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科学制定我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关键。从我区区情来看,示范区的影响力逐年扩大,两所大学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我区农业产业和“一村一品”示范作用日益突出,前来我区视察、考察、学习的各级政要、国际友人、科技人员以及市、县、区的基层干部日益增多,接待规格较高,接待工作量大面广。因此,我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要牢固树立“争创一流,打造精品”的思想,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立足杨陵实际,应在孟杨路产业带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先期规划孟杨路以北,西农大实验用地界址以东,湋河以南,夏家沟村以西10平方公里的区域,其规划建设的战略思想应该是:以文化提升主导产业,以产业支撑现代农业,以旅游带动农民增收,以品牌塑造良好形象。功能定位是:把该区域建成集农业产业示范、田园风光展示、农史农具博览、旅游休闲观光、农村生活体验、特色民俗接待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并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建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区,使之成为长线观光、短线休闲的开放式公园,成为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居民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休闲会所”。规划方案应由政府聘请国际、国内知名机构有关专家,依据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在保持原生态和田园风光并彰显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若干功能区,以期达到“整体统一、特色各异”的效果。规划编制完成后,政府应出台土地流转、资金扶持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户参与建设。

(三)必须坚持高点起步、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具有杨陵文化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体系。汉台区、锦江区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过程中,都采取了“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的方式,达到了“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其中锦江区在打造“五朵金花”时,每平方公里政府先期投入就达到了1500万元,政府总投入需要“五朵金花”九年的税收才能全部收回。因此,我们必须综合运用财政、项目、信贷资金等先期搞好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进行景观打造,然后吸引企业、农户入园建设。与此同时,要充分挖掘杨陵的文化资源,把杨陵文化与各功能区、各个产业巧妙嫁接,以文化提升产业档次,凸显园区特色,全力打造具有浓郁文化特色、风格各异的观光休闲农业体系。

(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是汉台区、锦江区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又一成功经验,因此,我区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过程中,应按照总体规划,分区域、分产业来促进发展,力戒重复建设及雷同模式,结合孟杨路观光休闲农业带的实际,遵循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和产业特色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即: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为主的民俗接待产业;以认种菜地、苗圃为主的体验式休闲产业;以展示杨陵农业科技实力的种子、种苗展示销售产业;以加工、包装杨陵特色工艺品、农产品为主的农村商贸业;以追忆农耕文明为主的农史农具展览业;以发展乡村酒店为主的餐饮服务业。通过错位发展,各功能区在全区统一规划指导下,“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实现各个产业的有效衔接和互利共赢。

(五)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汉台区、锦江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注入。仅锦江区在打造“五朵金花”项目时,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1.67亿元。我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县(区),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参与项目运作,通过企业来融资、来组织农民。因此,政府在先期适当投入搞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协调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并对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的企业每年给予1-3万元的奖励,扶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农民加快土地合理流转,鼓励农民把土地出租给企业或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经营,以期减少企业的投资压力,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确保全区观光休闲农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篇6:赴成都重庆考察学习总结报告

近十天的行程,我们考察了成都的龙江小学,石室小学,重庆的人和街小学,谢家湾小学,南坪小学。五处学校,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但又有着共同的地方,那浓郁的文化环境,老师那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那充满自信的笑脸,处处彰显着和谐共进的育人氛围。一连几天,视觉的刺激无时不在冲撞着我的内心,于是每到一处我都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悄悄地问,默默地想,这是否就是理想中的教育乐园?他们是如何做到这种境界的?当我把所有的材料细细梳理,特别是听了重庆教育评估学院院长龚春燕和人和街小学肖方明校长所做的.报告,心中豁然开朗,思路定格在一个关键词上:文化。

一、文化立校是构建理想教育的根基。中教服王艺胤老师在参观完谢家湾小学后的总结中提到:一所学校的管理分为强权领导,制度领导与文化领导三个层次。这就一下指出了立校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立校。学校是传承文化,培植文化的地方,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文化立校的必然性。

文化立校首先体现在办学理念上。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领导和教师办学的理想与信念,是引导学校办学活动的核心价值观。正如肖方明校长所说的:每个学校,就相当于一条船,船上需要有帆,需要有桨。帆是什么?帆是这所学校的价值观。他有没有帆,他的帆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这条船走到哪里。桨是什么?桨是人,教职工。我们学校、组织有没有强大的内动力,关键是先要有帆。咱们来看看这五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龙江小学的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石室的办学理念是“尊重育教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活化学习资源,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服务环境。”人和街小学的是“人和为魂,和谐育人”。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南坪小学“责立南坪,任当世界”通过听所在学校的介绍,知道这些办学理念的提出都是立足于各自学校的实际,尊循教育规律,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所提出的。以人和街小学为例,他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自1974年开始至今经历了三十余年四个步骤。第一步:单科单项教学改革(1974─1983年)形成了学科教学特色;第二步:十年整体改革(1984—1993)打破了学科教学界限,形成和发展了有特色的主题教育,形成了教育的合力;第三步:“和谐、活泼”教学特色(1994-----)构建了以优化关系,活跃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发展的“和谐、活泼”教学特色。第四步:构建“人和教育”特色学校(---至今)历经三十余年的积淀,总结,提升归纳出了“人和教育”这一理念。

其次是将办学理念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上,根植到广大师生的心中。转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全体师生员工认同学校的文化系统,使他们自动信奉、维护学校的价值观,形成一种良好的组织氛围,为此要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办学理念,转化到学校物质环境、制度管理之中,贯彻到课程体系的始终,比如校训,教风,学风,以及文化标识,使办学理念真正融入师生思想,落实到行动上,并逐步形成行为习惯。

二、文化建师是构建理想教育的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所看到的五处学校的老师,都是精神饱满,看不到一点的浮躁,好像都在享受着教育人生。龙江小学一位老师的话给我记忆最深:他说我可以抛弃荣誉但决不放弃每个学生的成长。由此可见老师的精神境界。细细梳理他们用文化打造教师队伍的做法:一是和谐开放的组织文化:关注价值取向,让老师无论何时何地,不是在意繁琐的事物,而是先叩问价值取向。重视情感体验,在校园生活中,在课堂演绎中教师们都发自内心的体验教育人生的幸福与酣畅。构建创造与分享的学校系统。学校创造一个求真务实,宽厚仁爱善于创造,生态幸福,乐于分享的环境,而非利益熏心,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封闭狭隘的氛围。比如举办“教育人生论坛”“课例研究行动”“开放的对话磁场”等等,通过活动激发老师们的积极状态。人和街小学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人和拜师会”,徒弟为师傅看座、敬茶、鞠躬,使教师们在思想上受到“人和文化”的深刻洗礼。这些活动都极大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和谐共进,不断提升。二是滋养个性化课堂的教研文化。让研究成为了一种习惯。比如龙小每年在放假的第一天即6月28日举行的为期一天的教学节。它在学期初就提出主题,定出策划人,准备整整一个学期,届时邀请全校教师、部分家长、部分学生和专家一起进行探讨。通过课例展示,课堂诊断,课中监测及专家讲评等形式,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以促进老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就是让课题成为提升老师向专家型老师进步的阶梯。比如谢家湾小学的所有老师都主动申报了子课题的研究,有42名老师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三是共享多元的绩效文化。相较于单纯的物质奖励,精神的滋养对老师的激励显得更长久。他们学校大多采用培训、奖励、了解、尊重、包容和欣赏方式,将个人业绩与团队发展同步评价。用学生的发展权衡教师的成就。如谢家湾小学设立的梅花奖。一系列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氛围、机制、平台,犹如营养丰富的土壤,滋养着老师们健康地、快速地、个性地发展。使老师们在促进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三、文化育人是构建理想教育的主体

教育的理想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幸福的人,而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只有多元发展才能让孩子享受五彩童年。比如龙小的二次入队。在五年级时所有学生都要加入Happy乐队,接受鼓号培训,进行比赛。新三好评价(做家庭的好孩子,做学校的好学生,做社会的好公民)。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位成功的学生让每一位孩子享有自信和成功。龙娃娃社团:天籁之音合唱团,乐队,红舞鞋舞蹈队,健美操队,电脑小博士,英语加油站,小主持人班,社区志愿者服务队。龙娃娃俱乐部。人和街小学开设了80多个社团,为学生搭建不同的成长平台,科学社团:动物、植物、环保、物理化学研究院、空模海模车模、机器人;艺术社团:音乐沙龙、小小世界合唱团、舞蹈、器乐;体育社团:篮球、田径、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文化社团:人和电视台编辑部、小记者团、摄影团、《人和教育》校刊编辑部、黄桷树下故事会。谢家湾小学50多个社团,每天都有课外活动。关键他们的这些活动都是面向全体,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培养自信的心态,修炼良好的习惯,锻炼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课程文化是构建理想教育的载体

课程是实施理想教育的载体,是学生成长的舞台。他们在认真上好国家级课程的同时,本着一事一物即课程,一言一行皆教育的原则,从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视角思考,进行整合,开发出各种有意义的课程。比如谢家湾小学所设的专项体育课:1、2年级武术;3、4年级乒乓球;5、6年级篮球。南坪小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1、2年级懂规,2、3年级有礼,3、4年级能孝,4、5年级有责,5、6年级守诚。人和街小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一年级——礼;二年级——爱;三年级——聪;四年级——孝;五年级——诚;六年级——和。人和街小学还将美术课拿出一节上书法课,陶艺课。同时他们还把主题活动也作为课程。

最值得称道的是龙小把所有课程根据实际实行长短课时制,使课程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参观五处学校,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每处学校都有大量的功能室,功能室是为落实课程而设立。这不难理解学校为了将孩子们培养成最幸福的人所做出的努力。

思考与行动:十天的学习,自始至终我无时不在感叹无时不在思考,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发展方向又在何方?我知道,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可能没法复制,但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立足实际,遵循规律,善于总结提升的做法值得借鉴。同时我也在梳理这几年来的工作。七年的里庄工作,面对农村小学,最大的困难就是老师专业发展不均衡,我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校本教研,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促进老师水平的提高,以此带动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发展。现在看来还是行之有效的。一是我们的这一做法在山东教育上报道,二是被于科长定为实践基地。当时的做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体是高效课堂,两翼一是系列化的校本培训二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课题研究。从结果来看,特别是这些日子所看到的他们的发展,也使我坚信只有面对自己的现实,从实际入手进行研究,探索,总结才能打造自己的特色。自去年7月份来到沂南二小,面对新的环境,我知道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深入了解二小,让老师们认同,才能有大的发展。二小的现实是班额大,现在每班平均80多人,最大班92人.师资紧,在校生近2600人,现有老师90余人。这些是我们的困难,但更是我们的资源。经过半年的了解,研究,年初同领导班子确定从自主管理入手,打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未来教育”的办学理念。为此一是让老师们分批次赴济南,乐陵,潍坊,杜朗口学习,开阔老师眼界。二是开展自主管理论坛,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寻找切入点。三是成立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小组,着手探索。我深知我们刚刚起步,需要领导的指导,需要专家的引领。好在已经开始,用我们老师的一句话说:希望就在前方,我们已走在路上。

为了理想的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拙诗一首,算做十天学习的小结

赴成都、重庆学习有感

六回九拐看雪山,

九寨仙境美名传。

地灵人杰巴渝地,

素质教育谱新篇。

龙小师生共成长,

石室理念超人前。

天地人和育人才,

红梅朵朵放光彩。

责立南小看世界,

精彩双语大舞台。

更喜于科巧设计,

三个震憾乐开怀。

群英震奋试身手,

特色之花沂蒙开。

篇7:关于赴重庆成都学习考察的报告1

来源: 查阅次数:1099 发布日期: 2010-12-10 9:09:07

农业农村考察组

(2010年12月8日)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11月24日至28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傅广武,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曦,县政府副县长张峰,县政协副主席苏子农、赵国安,以及县委政研室、县农委、林业局、水务局、住建委、新农办负责人,专程赴重庆沙平坝区和成都锦江区考察学习土地流转、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进经验。考察团分别参观考察了重庆市沙平坝区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重庆大学城、微电子产业园和物流园,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村、附马村、万福村)。通过此次考察,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维,看到了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两地的农业农村之所以能稳步快速推进,主要是思想解放,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并力推进的结果。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农业农村发展基本情况

重庆市沙平坝区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整个示范区是按照“资本聚集,精品展示,科技示范,度假休闲”的定位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投资和项目支撑”的运作机制,规划设计了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区、精品农业展示区、高档花卉生产区、精细蔬菜生产区、都市度假休闲区五大功能分区。示范区自2003年底启动建设以来,立足实际,禀赋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将项目定位为农业综合开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开发内容主要为土地整治、花卉苗木和林果开发以及生态园建设。通过吸收社会化资本,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实现了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联动发展。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五朵金花”是锦江区三圣乡的五个村。五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行产业,农户依托改造后的特色农居,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相继推出了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各种形式的农业活动项目,从而形成了五大特色观光农业村。

“花乡农居”以红砂村为主,辐射周边两个村,以种植销售花卉为主,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现已成为四川省首屈一指的鲜花市场。目前,该景点已通过国家AAAA级风景区认证。

“幸福梅林”位于幸福村,以“梅文化”为主题建起精品梅园景观及别具特色的“梅花博物馆”,该景点已跻身全国四大梅林之一。

“江家菜地”位于江家堰村,环境宁静,乡村景象朴实优雅,农耕文化颇为深厚。该景点主要以通过都市人与菜地农户签订代种协议,让城里人体验农事,感悟农耕乐趣,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体验农事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拓宽了现代农业产业功能。

“东篱菊园”位于驸马村,有菊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突出“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深度发掘民俗工艺品资源,引入剪纸、年画、漆器等特色民俗工艺品艺人、工匠现场制作、展示和经营,构建特色“工坊艺术村”,引导农民从事服务业和与特色工坊相关的加工产业,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

“荷塘月色”位于万福村,有荷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以生态荷塘景观为载体,将湿地生态、荷花文化与艺术形式和谐统一在一起。吸引海内外知名画家来此创作,景区内形成了国画区和油画区两个不同风格的区域,当地村民围绕书画加工生产画框、画具,批发销售颜料、画笔、油布,部分村民随画家学艺,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二、两地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为期五天的学习考察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沙平坝区、锦江区在发展农业农村过程中思路活、力度大、效果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一)规划定位准

沙平坝区、锦江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把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土地流转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抓,并列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两地均立足自身优势确立了示范区,依托自身的地理条件和产业优势,不搞“一刀切”和“全面开花”,依托各自特点和优势,科学规划定位,积极探索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沙平坝区依托建立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通过统筹规划“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产业布局,在东部发达城区,第一产业全部退出;在中部依托环境资源,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带;西部新城加快推进城市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新兴现代都市区功能,增强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西部新城以外的农村地区,着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特色城镇建设,加速传统“三农”的转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将村庄规划的工作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明确了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锦江区以“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住宅进社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借助2003年在三圣乡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之际,借势造势,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12平方公里范围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创造性地打造成为“五朵金花”,农民不再把离乡进城作为进入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是就近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每朵“金花”均依托本地特色,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闲旅行产业。同时,在“五朵金花”建设过程中,聘请了海内外知名设计师进行设计,确保了设计的档次和质量。其民房统一改造成标准的川西民居或仿欧式建筑群。

两地打造的点或片都非常精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沙平坝区以集体建设农民安置小区,由公司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统一配套小区功能设施。锦江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五化”,即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景观打造生态化、土地经营规模化。

(二)投入渠道广

一是财政投入。沙平坝区在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内由区政府给予每户1.5万元交给公司,用于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锦江区在打造“五朵金花”过程中,区每年投入1000万元,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村庄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景点打造、环境美化和农民民居改造的补助,水、路、环境打造等公共设施也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财政出资。二是吸引企业投入。

沙平坝区通过引进3家大型现代农业企业,企业累计入2亿元,吸收社会化资本,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农业产业、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三圣乡共引进28家花卉苗木企业。三是整合项目投入。沙平坝区各部门将项目资金有重点地向示范区倾斜。锦江区三圣乡各部门通过项目整合利用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带动农民投入。锦江区三圣乡村民居外观改造由政府补助一部分,居民自筹一部分建设,居民院内环境和室内建设由居民户自己负责。五是社会资本投入。锦江区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城市居民可以在三圣乡租赁土地、建造房屋,从事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农民可以将土地、房屋租赁给城市居民,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社会化资本,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在考察交流过程中,锦江区介绍:“五朵金花”占地约12平方公里,假如按常规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每平方公里约需投入1.5亿元,但他们采取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达1.67亿元。

(三)产业发展优

两地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与产业化、城市化协同并进,不仅注重风貌和环境打造,更重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工业经济,用产业来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沙平坝区曾家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按照现代都市农业内涵和各自区域优势,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企业化、产业化经营,走上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道路。锦江区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

(四)体制机制新

两地在农业农村发展中体现了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在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在力量上的高度集中、在政策上的高度倾斜。制定出台统筹城乡发展、农民集中居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农村居民宅基地换住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成都市围绕打造“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城乡居民自由迁徒”、“农民带着产权进城”、“城乡居民统一享受教育、住房、社保等社会福利”三项措施是改革的创新亮点。他们不是把农村居民简单的转为城市居民,更不是比照城市的样子去克隆城市、简单了“消灭”农村,而是让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产品向农村延伸,政策支持与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突出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通过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推行不让农民工“裸体出村”,给农民“穿衣服”进城,在农民进城务工拥有城镇户口的同时,仍然暂时保留其在农村的宅基地、林权、承包地这“三件衣服”。同时,农民转为城镇户后,其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均纳入城镇保障体系,享受五种保障。

锦江区以土地流转为重心,搞活经营机制,解决了土地分户承包与企业规模化经营的矛盾。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村土地流转中心是独立于政府和村委的中介组织,负责将农户承包的土地进行集中租赁。对农民房屋改造也不搞大拆大建,原则上就地实施“穿衣戴帽”的外观改造,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障了农民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

(五)农民受益多

两地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让利于农,当地农民成为改革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例如:在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农民收入有“五金”。租金:农用地租金收入,农民房屋出租收入,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2000—3000元不等的转让收益;农民宅基地出租,每年可获得3至10万元的租金;股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收入;薪金:产业转移工资性收入;保障金:农民享受的医疗、养老(农民退休后可领取每月660元的养老退休金);种金:农民通过代管农家菜园的方式,获得的经营性收入。在当地的农民眼里,农民再不是一种身份,而更多的是一种让人羡慕职业。

三、借鉴先进经验,推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对两地的学习参观,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期阶段。当前,打基础、做前期、开好局,至关重要。

(一)必须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两地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过程中的经验,在发展前期要注重发挥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的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大力鼓励激励“一村一品”发展,并逐步加大投入。二是引企入农。积极鼓励支持农业企业和社会化资本注入农村,引入公司、引入能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加大社会化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力度。三是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各涉农部门的力气和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形成亮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加大农民保障投入。制定出台一系列的优惠鼓励政策,让农民进城无虑、无忧。特别是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让农民进城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

(二)必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一是要规划先行。当前,我们要依据各村地理条件、产业发展、文化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加快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要结合“一村一品”,科学制定各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定位,明确区域的产业发展思路理念、规划布局。每一个试点片(村)都要制订出详细的、长远的、总体的规划,防止走弯路,避免搞重复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产业特色,避免一个模式。非试点村也要安排专项经费,每年规划一批,使已规划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都有章可循。二是要选好典型。典型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其发展水平、基础条件、地理位置、主导产业、群众意愿等因素,依托“一村一品”扶持示范村发展,打造一批精品农业示范点(区)。可以借助我县已有的优势产业,水产、畜禽、茶叶、烟叶,在沿湖乡镇可建造一个水产品市场,通过节会、交易会等形式,打造品牌、扩大影响;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拓展市场。积极引进优势企业打造“中国茶城”,来提升我县绿茶之都品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实现各个示范点发展特色不重复、不雷同,互相映衬,使湖光、山色、水韵、茶香相互交融,让农业产业和休闲娱乐相得益彰。

(三)必须创新机制,加大保障,激发热情。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增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工作。一是政策扶持。主要是要通过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和引导农民,在规划设计、土地审批、建房审批、修建道路、通水通电等方面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同时争取上级从资金和项目上支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推进“一村一品”前期,政府主导的职能不仅不能削弱,必须增强。二是企业参与。加大社会资本投入。从我县来看,可以从固有的农业龙头企业中,如古南丰酒业、立大禽业、红新制茶等企业,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来推进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行“政府引导协调、市场运作资本、企业开发经营、农民入股参股”的项目开发模式,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推介一批大而好的农业项目,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合理开发和运作。

篇8:赴成都树德中学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为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提高创新社会管理科学水平的重大部署,落实全市社区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大力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推动实现全镇乃至全区社区工作进步,建胜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把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新区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于6月20日至21日,组织镇各科室负责人、相关村、社区负责人一行28人组成考察团,赴都江堰滨江街道金江社区、蒲阳镇壹街社区、成都市高新区西园街道农转非拆迁安置社区考察学习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农转非安置小区治理经验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主要做法。

此次学习考察,虽然时间紧、行程长,但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收获很大。本着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的目的,考察团采取听(介绍)、看、访等形式,实地考察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代表性的社区及社工服务机构。既掌握面上情况又关注点上特色,既学习他人经验,又查找自身差距,加深对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经验的认同。亲身感受了其他地区社区管理和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变化、新发展,普遍感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看到了差距,认为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感。

一、成都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

(一)社会组织发达、社工服务先进、居民高度自治 在成都考察的几个街道社区,主要感受到的是社会组织对于当地社会管理的巨大辅助作用。通过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进行管理。一行考察的几个社区的社会管理工作,大多以社工性质的社会服务为主。社工服务机构按照服务项目的内容、时间和目标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

等机构的志工服务都是按此运作,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民间社团是承载社会工作的主体。成都的社会工作主要依靠民间社团承接运作,政府在其中起到一个组织牵头和推进的作用。民间组织承接社会工作的运作方式又推动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在高新区,西园街道搭建了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工作站“两委一站”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民会议、协商议事会、居委会、院委会和业主委员会等为居民自治组织载体,以社工站为公共服务平台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社区与社会组织协作发挥作用。运用民间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纠纷,已成为成都许多乡镇、街道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探索。

(二)专业社会组织有效引导下的志愿服务新模式

在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四川大地震后急剧增长的社会需求下,成都的社会服务从早期的发善心做善事的市民为主,发展到目前的以专业人士特别是注册社工为主,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极高。

近年来成都市在基层社会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引入治理机制,通过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城乡社区治理机制、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机制和社会矛盾疏导化解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形成了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的基本思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开发岗位等途径,鼓励社会公益性组织提供高效、优质的社工服务,避免行政大包大揽。以成都高新区为例,构建了“选聘结合”的社区工作者准入模式。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统一招聘、择优选拔社区工作站人员;同时通过居民民主选举方式,将政治素质好、群众评价高、协调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对群众工作充满热情的优秀人才选举进入居委会班子成员。

二是坚持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在社工实践中,成都市注重保持社工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特性,采取多项措施,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一方面是多管齐下吸纳优秀人才。严格落实薪酬标准保障社工福利待遇,将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市紧缺人才专业目录,从外地专门引进。另一

方面则从教育培训、评估监督等方面提升社工专业能力。明确规定所有社工必须通过国家职业水平考试,取得证书并登记,方能上岗。

三是采取社会化的运作方式。在考察中,都江堰滨江街道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们:资金库和资源库是当地社区工作者的两大“法宝”。资金库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由政府对社会组织进行量化考核,服务效果以群众满意度、开展活动次数、服务群众人次等几个硬性指标评估来确定,奖励金由社区统一管理使用。同时加强对社区协会组织的管理,要求社区协会组织,组织机构完善,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每年年检一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资金的另一部分则来源于社会捐赠,接纳社区集体经济、各企业、爱心人士捐助,作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的有益补充,同时还用于救济困难群众。资源库则将附近的机关、企业、学校等社会组织,以及电脑维修、水电安装等个体经营者纳入进来,为社区群众提供相关服务。

(三)政府职能的有效剥离

在全国各地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基层自治的界限等问题常成为探讨的焦点。

一是在城市社区实现原居委会承担的政府职能与社区自治职能分离。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把社区居委会承担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分离出来,由社区公共服务站承担。我们考察的几个社会组织机构的行政部门设置,都没有发现机构虚设、人浮于事、事无人做的情况,所有工作、机构、人员都有上下对应定位,办公室都是开放式办公。在某种程度上讲,无论是办公场所的设置规模还是机构的运作模式都具借鉴性。二是在涉农社区实现原村委会的自治职能与经营管理职能分离。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使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职能与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职能分离。在对原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组建以全体村民为成员的新型集体经济有限责任公司。以都江堰滨江街道金江社区为例,在农转非时将集体补偿的门面进行集中统筹转化为商铺,转非居民每家以8平方米的商铺入股,门面租赁的费用实现每户分红。这就避免了在集体资产赔偿分割时产生的诸多矛盾。

二、对加快大渡口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启示 成都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探索,给人以启迪。实践表明,群众广泛参与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成功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总结成都的做法与经验,我们认为成都社会工作给我们提供了民间组织发育完善,社会化运作程度高,政策法律比较健全,政府有效行政管理到位,社会管理工作开展规范、有序的做法和经验。相比之下,我市,乃至我区的社会管理工作如何借鉴“它山之石”,这是我们

在考察前后反复思考的问题,根据我们在报告中所总结的成都社会管理工作的特点和给我们的启示,结合当前我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启动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模式

我区被确立为全市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固然体现了上级领导对我区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肯定的重视。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从人、财、物等诸多物质因素方面,我区并不占优势。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打开创新思路。从成都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证明:从体制机制改革做起不仅能够做到,而且能够创新出成效。

我区作为一个正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区域,城乡化的多元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面对征地拆迁、农转非等带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归根结底来源于多样化的社区现状对“单位-属地管理”行政模式的挑战。社区类型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差异化。因此,每个社区的管理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甚至是灵活的,总之都是适应本辖区的特点和需求的。这就向政府的行政管理要求的规范化、制度化和行政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自治,就是在这种社区多元化、差异化的状况下,真正赋予居民自治权,在党委领导和政府的指导下,由居民通过讨论、沟通、交流,形成乡规民约等社区管理方法,自己决定怎样管理本辖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一是要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我们应多注重民生实事和社会公共事业,减少婆婆式喋喋不休的行政管理。大胆尝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服务和管理。在乡镇城管、卫生等方面可以探索服务外包等做法。

二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要明确社会管理既不是政府某个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密切合作、通力配合、共同参与的事情。既要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又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解决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在发挥好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实现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式社会共同治理结构转变。

(二)应党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成都,乃至深圳、广州等诸多先行城市的实践表明,只

要在切实保障居民群众物质利益的同时,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居民自治,居民群众一定能够管好基层自治事务,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好自己的利益。

成都经验启示我们:以社会组织为突破口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尝试,是一条积极稳妥的好路子。社区组织是政府与居民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扶持社区成立与居民服务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组织,创造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组织社会活动的良好环境,从而调动社区居民更加主动的加入到社区管理中来,真正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在我们考察的几个社工组织中,没有一家是“全能运动员”,而是分别集中在青少年福利、老人照顾、医疗救助等专业特长上,在各自领域承担社会工作。因此,加快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育社会组织成为必需,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发挥政府在发展社会工作中角色。本着“政府主管、民间机构服务”的原则,结合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思考在全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如何倡导并监管民间社工机构的发展。成都在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方面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印象是“制度完善,管理到位”。应出台鼓励设立民间社工组织的激励政策,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就绩效考核、登记注册等制定规范性文件,使民间社工组织发展既充满活

力,又健康有序。二是要保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使社会工作人员受到社会尊重,三是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即建立与福利政策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制度。比如,哪些部门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哪些岗位需要注册社工,这都值得研究。

(三)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需要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就能天然地承担起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从成都的经验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成都社会管理创新的最成功之处,就是社会管理和服务“实行民间化运作”,政府主要履行购买服务和监管职能,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既体现社会工作基本规律,又符合社会管理发展方向。因此,作为政府一级组织,要积极推动转变政府职能,接受与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通过政策上的引导,购买服务、考核监管,进一步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切实把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点与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益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为此建议:

一是政府部门建立购买服务招投标制度。强化政府对购买服务团体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严格依法监督服务团体的非营利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建立有效的服务表现及评估制度。

上一篇:去学校四年级作文800字下一篇: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