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2024-04-20

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手段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反复性强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预防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供您参阅。

预防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一

2017年,**市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24件34人,其中未成年人犯案件18件22人。案件数与20XX年同比下降17%,总犯罪人数下降21%(20XX年总犯罪人数为41人)。未成

年人犯人数上升14%(20XX年未成年犯为19人)。未成年犯案件中,盗窃罪为10件13人,聚众斗殴罪1件2人,容留他人吸毒罪3件3人,强制猥亵妇女罪1件1人,强奸罪1件1人,诈骗罪1件1人,非法拘禁罪1件1人。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解析

随着当今社会传媒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识多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剖析,从中可以找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基本对策。

1、盗窃犯罪占刑事案件的首位。总体分析未成年人盗窃案件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中仍然居高不下,少年犯的身份主要是无业人员,这些人多数为初中或小学文化,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导致无法找到工作或好的工作,收入较低或

无收入,生活水平较差,经不住物质刺激和金钱诱惑,再加之法律意识淡薄,认为盗窃成本小、收益大,是最容易获取钱财的手段,往往一念之差走上盗窃犯罪道路。

2、团伙化共同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特点。案件数量下降但未成年犯罪人数却增多,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拉帮结派组成团伙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以外部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各种外界的不良因素中,不良交往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因素,不良因素所导致的往往就是团伙化犯罪。这些共同犯罪的成员有些是居住在同一区域或是以往的同学,平时闲荡在社会上无所事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极易惹事生非。由于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他们遇事往往不辩是非,而是讲所谓的哥们义气或面子,一时冲动走上犯罪道路。

3、未成年人在毒品犯罪中占一定的比例。近年来,我院受理的涉毒案件

有贩卖毒品、容留吸毒案件,主要是容留吸毒罪。从容留吸毒收案数量上看,2017年有3件3人,占少年犯总人数的%,占未成年人犯案件的%。吸毒案件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社会后果严重。

4、新型犯罪不断呈现,预防犯罪需与时俱进。如诈骗罪1件1人,该案实为多人电信诈骗,该未成年人罪犯早早辍学,提供银行卡并协助取出诈骗得来赃款。近几年来,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正逐年上升,特别是农村闲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突出。这些闲散人员大多是不良未成年人,初中毕业或因不良行为被学校劝退或因无心学习而辍学,这些人员离开学校融入社会,成为社会闲散青少年。加之监护人忙于生计疏于监管和教育,这些有不良倾向、爱好的未成年人一旦游向社会,由于本身心理上的脆弱以及性格脾气相投等,很难抵抗社会不良的诱惑,极易结伙进行盗窃、诈骗等犯罪。

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在

于切断他们与社会的不良交往,及时对他们的偏差行为进行有效的矫治。社区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要掌握整个社区闲散少年情况,制定措施预防犯罪,帮助闲散少年改正自身不良习惯,找到自己发展方向。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

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

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继而导致违法犯罪。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毒害着人们的思想,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严重诱发着青少年犯罪。如黄色、暴力、恐怖影视、书刊等导致犯罪。娱乐场所不健康因素导致犯罪。不良社会交往导致犯罪。

学校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教育是主导力量。然

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学校、老师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存在着注重抓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少数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动辄训斥、挖苦、强制采取惩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个别学校干脆把犯了错误的学生赶出校门,放弃学校的教育责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这些都给学生的品德不良发展留下了重大隐。

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亲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教育是一个人顺利实现社会化进程的基础和先导。但是在现实中,一部分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方法措施不当,有的表现为以孩子为中心,溺爱、使孩子任性、为所欲为;有的家长对孩子打骂训斥过度,使孩子对家庭缺乏感情;有的让孩子放任自流,一概不管,其结果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受到不良影响;一部分

父母关系不和、离异或家庭成员非自然缺损、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等,容易造成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在心理上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以致出现心理发展上的障碍和失调,影响其健康成长。

以上这些因素,警示我们在净化社会环境的同时,应及时矫治青少年心理上的缺陷,加强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及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公检法司等单位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法制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专题法制讲座进校园,模拟法庭进校园,参观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等活动;邀请犯罪嫌疑人现身说教等形式,提高青

少年的法制意识和自护能力。

(二)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青少年(特别是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配备心理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社会各界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创造全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针对社会上的负面环境影响,应当加强网吧、出租屋、小书摊、棋牌室等这些地方的查处打击力度,从严管理。同时妇联、团委等组织要注重组织青年志愿者与学困生结对帮扶,对他们生活上予以关心、学业上予以辅导、心理上予以引导,全社会创造出关爱青少年的良好氛围。

(四)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社会中的闲散青少年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也是基层组织做好预防青少年违

法犯罪工作的重点。社区要采取摸底排查、建档立卡、帮助教育等切实有效的措施,掌握闲散青少年的状况,做到生活上帮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就业上扶持,探索建立社会闲散青少年信息管理方法。

预防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是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健时刻,具有精力充沛、记忆清晰、思维敏捷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等弱点,引导不好,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走上犯罪道路。因此,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计199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

所、普通中学11所、完全完小140所、教学点36个、幼儿园7所。有在编职工3251名,学生71713名。有法制副校长136名,其中公安民警91人、检察院检察官1人、法院法官1人、司法干警5人、村党总支书记3人、村委会主任1人、村委会治安员34人。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一)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盗窃烟、玩具、食品、化妆品、摩托车等侵财类案件和殴打他人为主的伤害类案件上。侵财类案件中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贪利型,大多以侵占他人钱财为目的,得逞后伙同他人共同挥霍、享乐。伤害类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报复型,大多因日常琐事产生不和,出于报复,殴打他人。

(二)犯罪方式多为团伙化,共同犯罪较为突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迷茫、空虚、自卑,对社会认识不足,加之体力较弱,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和讲哥们义气,往往相互纠合,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互相壮胆,有恃无恐,实施犯罪。

(三)犯罪低龄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三、犯罪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

2、少数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3、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

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好。一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另一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毒打,甚至赶出家门。二是家长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三是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青少年心理受严重伤害。四是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五是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

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与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诱因的侵蚀。一是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二是缺少适合青少

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三是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对策及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公检法司等单位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法制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犯罪嫌疑人现身说教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自护能力。

(二)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青少年(特别是学困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配备心理

学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社会各界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创造全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环境。针对社会上的负面环境影响,应当加强网吧、出租屋、小书摊、棋牌室等这些地方的查处打击力度。从严管理,让这些场所的经营人员,合法经营。同时各单位组织青年志愿者与学困生结对帮扶,对他们生活上予以关心、学业上予以辅导、心理上予以引导,全社会创造出关爱青少年的良好氛围。

篇2: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计199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普通中学11所、完全完小140所、教学点36个、幼儿园7所。有在编职工3251名,学生71713名。有法制副校长136名,其中公安民警91人、检察院检察官1人、法院法官1人、司法干警5人、村党总支书记3人、村委会主任1人、村委会治安员34人。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

(一)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盗窃烟、玩具、食品、化妆品、摩托车等侵财类案件和殴打他人为主的伤害类案件上。侵财类案件中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贪利型”,大多以侵占他人钱财为目的,得逞后伙同他人共同挥霍、享乐。伤害类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动机主要表现为“报复型”,大多因日常琐事产生不和,出于报复,殴打他人。

(二)犯罪方式多为团伙化,共同犯罪较为突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迷茫、空虚、自卑,对社会认识不足,加之体力较弱,为了寻求“自我保护”和讲“哥们义气”,往往相互纠合,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互相壮胆,有恃无恐,实施犯罪。

(三)犯罪低龄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三、犯罪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常常不计后果。交友不慎,很容易被人利用。

2、少数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不学法、不懂法,往往从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中,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3、少数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再加上易冲动,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好。一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和娇纵,致使孩子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另一种是孩子出现问题后采用极端粗暴方式管教,无情的谩骂毒打,甚至赶出家门。二是家长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三是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青少年心理受严重伤害。四是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五是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

2、学校教育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学生的智育教育,对学生的品行教育重视不够。为了应付考试,有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发生。二是学校监管不力。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与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三是学校法制、思想道德教育不够,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诱因的侵蚀。一是近年来,社会上不良风气对青少年有腐蚀作用。文化部门有时对文化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特别是音响制品和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有些网吧的业主还利用各种手段引诱青少年上网,并给买烟、买食品、开夜场等,致使他们“乐不思蜀”,学习没心思,整天想着上网、玩游戏,成瘾者就如同吸毒一样,对孩子的身体、精神造成严重损害。二是缺少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课余时间无处可去。三是少数学生在外租房,造成学校、家长监管失控,极易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对策及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公检法司等单位的青年志愿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法制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犯罪嫌疑人现身说教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自护能力。

篇3:浅析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1. 现阶段职业院校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1 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形式化,法制理念缺乏

最近几年,某些职业院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以学习法律知识应付相关考试为主,学生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法律以及相关的犯罪行为,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法制观念不强。法制意识的淡薄,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法律后,渐渐失去了学习法律的主观能动性,更别说认识到法律的关键重要了,如此,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很难很好地利用法律约束、保护自己。

1.2 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法制教育时,在制定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和专业深度时,没能够综合考虑学生们的成长特点、理解接受的能力等主要因素。这使得学生们学习法律的实际作用不大,这一现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内容设置不全面、不科学,学生们没法深入理解法律,更别说使用法律约束自己、保护自己。

1.3 从事法律教育的教师水平不等

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过于看重专业的理论、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从事法制教育的老师,却往往不是专业的,在给学生们讲课前,他们先要将所讲内容自己看懂,在遇到实际难题时,这些教师将很难将这些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此,也就没法引导学生们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难题;另外,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较为传统的、单纯的理论传授,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否已经理解,如此,就降低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实际效率,显示不出职业院校设置法律课程的实际功能,也起不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1.4 学校、家庭、社会不能齐心协力展开法制教育工作

许多职业院校,在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时,只有课堂讲授这一种方法,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合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们的行为,没有齐心协力用法律来约束学生,家庭法制教育的不足,也是青少年不重视法律的关键因素。

2. 相应解决建议

2.1 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数量、频率逐年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法律意识太淡薄,职业院校的功能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很关键。最近几年,尽管国内的职业院校陆续增设法律课程,但是法律课程是否合理不能只停留在海量法律知识的传播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在法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青少年的各种犯罪事实,加深学生们的法律印象,知晓法律的重要性,提升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实效。

2.2 法律课程内容要全面

要想提高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力求法律课程内容全面化,学校和教师要制定科学的、专业性强的法律知识结构,并且和所学专业密切结合。例如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注重会计法、税法的学习和应用,同时结合实际犯罪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相关法律意识。在设置法律课程内容时,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关键的还是提升学生们对法律的重视,从根本上提升法律教育的效果。

2.3 强大法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法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外聘专业的法律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际案例随时结合法律知识的方法,通过案例的讲述,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2.4 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单单依赖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社会、家庭必须和学校联手,共同努力,增加法律常识的宣传力度,健全相关的教育系统。同时,增加和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学校和家庭,一起督促学生们使用法律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社会方面,广泛使用各种媒介宣传法律的重要性和触犯法律所要付出的严重代价,让青少年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多方共同努力,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3. 结束语

综全文所述,受到各种原因的干涉,青少年犯罪的数量、频率、严重程度都在逐年增加,全社会都非常关注这一现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青少年的整体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发展势头,还会干涉到国家的社会安定和谐,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形势下,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的探讨迫在眉睫。职业院校是关键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要使用有效的办法,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最大程度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摘要: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在这一形势下,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增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力度。笔者在此文中,以职业院校为例,提出了如何结合学校的优势、教师的特殊角色,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增强青少年的思想、法制教育,让他们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建议

参考文献

[1]曲善珍.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措施[J].知识文库,2016(11)

篇4: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客观因素;心理特点;预防

1.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1.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1.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1.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1.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2.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青少年大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琢磨、判断等过程来形成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归根到底也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不良因素在犯罪主体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分析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一个人的气质、性别、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从童年开始的,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掌握社会的基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家庭的稳定和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正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暴力等因素极易使青少年产生反叛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学校环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塑造。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学校的教育功能。因为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场所,而且中学阶段还是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正义感;而另一方面认识能力还不全面,评价事物、看待问题好走极端,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处理挫折等。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学校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2.3居住及工作环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学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围邻居、工作场所中结交了坏朋友后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尤其危险是,邻里中有教唆犯、惯犯、品行不良的人,他们常引诱邻里间道德观念不稳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表现

(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日渐强烈,但其并不能达到独立自主,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逐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从众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青少年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14到18周岁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轻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

(4)报复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要害的阶段,也是最轻易产生逆反心理。對社会,对人生的熟悉易表面化、直观化。青少年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4.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4.1保护性预防

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 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4.2堵塞性预防

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3控制性预防

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4.4改造性预防

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4.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参考文献】

[1]犯罪心理学(修订本)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

[2]吴志刚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

[3]博客中国网青少年犯罪高发.中央高层急谋对策,2004,8,27.

篇5: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豆沙镇中心校)

青少年犯罪已经是不容忽视一个社会问题。它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仅次于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的世界性三大公害之一,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更应注意的是青少年犯罪趋向低龄化。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对于维护好社会治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万古小学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现状入手,就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具有盲目性

我们先看看两个案件:

①、2010年4月22日,本校两个未满十岁的少年翻窗进入一家商店,经村治安人员现场勘查,他们只拿了商店里的香烟、水果糖等物品,而贵重的物品及现金都未动。

②、2011年2月26日,中坪小学二年级学生黄某和一个中学生翻围墙进入中坪小学,盗窃了学校的篮球、羽毛拍等体育用品。

从这两个个案件充分说明:青少年身心发育还没有成熟。他们在考虑问题时具有片面性,思想过于单纯,对犯罪行为的后果认识不够。导致他们在行使犯罪行为时不加思索,不计后果。即使事先有预谋也比较简单。

(二)青少年犯罪具有团伙性

由于年龄及社会阅历问题,其违法的胆识和策略都比较差。青少年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其自身的胆量和掩盖犯罪实事。便纠合那些有共同兴趣和想法的少年一起闯天下。因此,在现今青少年团伙作案的数量比较多。

如:2010年3月5日,未成年人王某、陈某、张某、蒋某为了满足自己在物质方面的需要,为了增强相互之间的安全感,他们纠合在一起实施盗窃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具有模仿性

随着我校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增多了,同时由于各种传媒在播出、提供节目时,所考虑的大多是经济效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影响到那些单纯、天真的青少年,使他们产生很大的好奇心,例如:2010年9月社会青年吴某、赵某等一伙人得知我校的一些学生身上有钱,就学着电视上的不良少年的样子,用袜子套在头上,在半路对这些学生实施了抢劫。他们的行为就是对青少年犯罪的这个特点的证明。

(四)青少年犯罪具有可塑性,由于青少年对是非的分析力、辨别力、适应力等还不够成熟,他们就象一张“白纸”,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就如一支多彩的“画笔”,在这张纸上可以绘出各种各样的图画。

(五)青少年犯罪具有恶作剧性,有些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并非出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是对一些行为的好奇和体验,出于好奇,而从

事某种违法犯罪行为。

三、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很多,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亲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教育是一个人顺利实现社会化进程的基础和先导。但是在现实中,一部分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方法措施不当,有的表现为以孩子为中心,溺爱、使孩子任性、为所欲为;有的家长对孩子打骂训斥过度,使孩子对家庭缺乏感情;有的让孩子放任自流,一概不管,其结果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受到不良影响;一部分父母关系不和、离异或家庭成员非自然缺损、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等,容易造成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在心理上造成无法弥补的损伤,以致出现心理发展上的障碍和失调,影响其健康成长。

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各方面尚未定型。其生存在不良的环境里,面对不良恶习或犯罪行为,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我国学者对150名少年犯的家庭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缺陷家庭和父母感情不睦的占41.4%,兄弟姐妹有劣迹的6%。所以我认为:不良的家庭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根源之一。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也应该看到其背后藏有我们无法控制的消极影响。同时市

场经济的 “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在少数地方蔓延盛行,也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还未成熟,他们的品质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严重地侵袭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更有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和盲动,引诱、腐蚀着青少年,教唆他们违法犯罪。

第三、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教育是主导力量。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学校、老师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率,存在着注重抓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少数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动辄训斥、挖苦、强制采取惩罚,严重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个别学校干脆把犯了错误的学生赶出校门,放弃学校的教育责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这些都给学生的品德不良发展留下了重大隐患。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青少年犯罪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只有多方配合、形成合力,打击和防范并重才能有效的进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

(一)形成合力,预防为主

首先要抓好家庭教育。这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也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父母要打造一个适宜孩子生活的环境,对子女付出爱是真正的爱,不应当过早的把错误的竞争理念灌输到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中,而应该更多的教育孩子学会宽

容、学会合作;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抓好家庭教育,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当承担和举办好家长培训班,让更多的家长懂得该如何教育好孩子。

其次要强化学校教育。学校也不应当只以升学率为指挥棒,以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为目标,应该抓好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文化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和安全、健康、文明的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欢乐,受到鼓舞,引导他们在道德的阶梯上不断地攀登,充分发挥学校这一预防犯罪的主阵地作用。

再次要落实社会教育。我们应该发挥电影、电视、网络的教育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减少乃至杜绝青少年观看可能诱发犯罪的影视和文学作品;还要组织各种有益的业余活动,帮助他们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点燃他们热爱生活的火花,使他们获得一种充实感。这是社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完善法规,建立机制

不良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重要的外部因素。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腐化现象、不良风气,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控法律法规,防止一些暴力、色情制品、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因疏于管理给少年造成消极影响,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要建立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心、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关心、关注校园的安全、稳定,防止校园内外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如建立学校与当地公

安机关联动机制,学校及时把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上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配合学校,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对实施暴力侵害行为的,应及时依法给予惩处。

篇6: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嘉峪关党委政府按照省综治委《关于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和部署,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组织市综治办工作人员,深入各学校,采取召开群众代表会议、走访座谈、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对14~25周岁青少年的家庭状况、遵纪守法情况及预防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深入摸底调查,认真统计,并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行了科学分析探讨。

一、基本情况

嘉峪关市246000口人,其中14~25周岁青少年43520人。单亲家庭10600户,占1.1%;孤儿211户,占0.035%;重组230户,占0.038%;留守13户,占0.0022%;特困家庭1131户,占0.2 2%,家庭暴力20户,占0.003%;以上特殊家庭共11084户,其中轻微违法犯罪10人,占特殊家庭的6.4%,占青少年总人数的0.23%,特殊家庭中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较多,违法犯罪率相对较高。

二、原因分析

一是社会环境中还存在多种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黑“网吧”在一定程度上死灰复燃,“网吧”超时营业、接纳未年成人、逃避监管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含有反动、色情、迷信等内容的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活动猖獗;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 1

秽“口袋本”图书屡禁不止。这些都成为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社会诱因。

二是特殊家庭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比较严重。尽管社会各界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情况来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总量还没有得到根本控制,一些闲散青少年、流动人口子女、离异和单亲家庭子女、特困家庭子女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违法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因互联网引发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也有所显现,侵财型犯罪所占比率较高,其中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三是社会各个层面在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行政管理上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和“重打击、轻预防”的错误认识,致使各项措施落实不到基层;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影响,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形成。在学校对学生教育工作中,重知识教育,轻思想教育;重升学达标,轻素质培养。家庭对青少年教育上,存在着方法简单,只注重物质生活上的供应,不注重精神上的关怀,大多家庭没有形成和青少年交朋友,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家庭的温暖。社会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持续开展。

三、预防措施

第一、抓好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法制教育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法制教育工作,在青少年当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行为规范,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和侵蚀和影响,防范侵害,远离犯罪。

第二、重点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闲散青少年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也是基层组织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重点。要采取摸底排查、建档立卡、帮助教育等切实有效的措施,掌握闲散青少年的状况,做到生活上帮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就业上扶持,探索建立闲散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

第三、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队伍。立足基层,夯实基础,队伍建设是关键。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任务繁重,情况复杂,要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工作成效,必须解决好“有人做、做得好”的问题。要面向农村、动员组织专职民警、青年志愿者、离退休老同志参与这项工作,逐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

第四,大力推进校外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是做好预防中小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增多,迫切需要能够就近就便参加活动的场所。如果我们不能提供的健康场所,必须会给那些以可乘之机。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青年中心等活动阵地的作用,在广泛建立便于青少年参加的活动阵地。

第五,以整治社会突出问题为抓手,优化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近年来,违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不健康“口袋本”图书和卡通画册等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列的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大联合打击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另一方面,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通过设立举报热线、成立监督员队伍,建立监督、举报和快速受理机制,把不良的社会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第六、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公安部门认真整治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环境,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继续选派优秀民警到辖区中小学担任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做好辖区内青少年的理想、道德、法制和预防犯罪教育,并做好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司法所要结合“四五”普法规划,认真实施《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同时对各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教育部门要针对青少年特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对有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坚决防止毒品进校园。文化部门要针对“网吧”违法接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等突出现象开展专项执法活动。乡团委要继续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妇联会要继续大力

实施“中国少年儿童安全健康成长计划”,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广泛建立“家长学校”,帮助少年儿童“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犯罪、远离伤害”。

篇7: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自查报告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一年以来,——团区委从加强组织建设、强化教育宣传、净化社会环境和开展调查研究四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种工作,把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全区青少年法制宣传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继续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组织机制建设

1、认真做好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的各项工作。一是强化充实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队伍,充分利用好各成员单位的专业优势,把各成员单位的相关人员吸收为未成年人保护队伍的骨干。二是要求各街道、镇团(工)委积极筹建专门的未保委工作机构,并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社区和村,进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系点建设的探索。

2、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队伍建设。一是继续充实“五老报告团”法制教育组,邀请更多的从政法部门退休的老干部加入到法制报告团中来。二是联合区司法局成立了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把青少年普法宣传作为重要服务内容。

3、深入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经严格审核和积极推报,——派出所在5月份被命名为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在5月17日至6月6日组织开展优秀“青少 年维权岗”春风行动,要求全区各“青少年维权岗”广泛开展以“关爱未来,共筑和谐”为主题的维权、教育、帮扶行动,精力抓好青少年维权个案的处理,加大力度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宣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培养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重点,团区委针对全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改变了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实际的效果。

1、不断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源。一是深入开展青少年荣辱观教育,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了“祖国发展,我的准备”主题团队会、“养成好习惯、奠基好人生”好习惯养成活动等大型主题教育,并在洪家楼第二小学将2007年确定为“好习惯养成年”,在全区青少年中营造了知荣明耻的浓厚氛围。二强化和完善了团日活动制度,利用各种纪念日深入开展团情教育、团员意识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教育,使青少年真正做到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2、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好共青团的组织人才优势,组织“五老报告团”法制教育组、法律宣传志愿者等法制宣传专业人员深入中小学校、社区举办青少 年法制报告,全区一年来举办青少年法制报告二十多场次。专业人员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常识,并且对发生在青少年身边的案例进行分析,使青少年知道用法律保护自身权利,明白法律知识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稳定社会秩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起了良好作用。

3、利用各种渠道加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宣传力度。3月30日上午,在乡镇大集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活动,发出《致南部生态经济区青少年朋友的一封信》,散发宣传材料2000多份,呼吁青少年切实提高自身防火意识,杜绝纵火和违规用火等行为的发生。在4月出版的《青少年教育读本-先模事迹教育篇》中,收录了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青少年合议庭和区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科两个全国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典型事迹,其中含有大量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知识。《读本》免费向全区青少年发放3000册,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5月27日在市区四个街道举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通过张贴宣传画、发放《未成年人保护法》单行本等形式,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宣传。

三、加大对网吧等娱乐营业场所的专项整治力度 开展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专项行动,对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团区委联合政法、工商、文化、综合执法等部门加大 了对学校周边环境的专项整治。对学校周边设臵的台球室、电子游戏厅、录相厅、特别是网吧,进行了清理,在学校周围严禁这一类营业性娱乐场所的存在;对学校周边宣传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的摊点,坚决予以取缔,优化了校园周边环境。除了这些短期取缔行为以外,团区委还聘请有责任心的离退休老干部担任义务监督员,长期监督市区内的其他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净化了校园周围环境,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深入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调查研究工作

为了深入了解全区青少年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违法犯罪预防措施,团区委组织开展了多次调研活动,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两份。一是撰写了《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对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研究。二是开展辖区某中学网络游戏成瘾个案调查,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可能引发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篇8: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新探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据最高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从2000年至2004年, 全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青少年犯罪的人数每年上升14.18%。2005年7月, 又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 (2005年09月17日《法制日报》) 。另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暴力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2005年12月14日《中国教育报》) 。以上数据显示,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形势依然严峻, 不容乐观, 解决这一难题任道而重远。

(二)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1. 犯罪年龄、文化程度低

据统计, 上世纪70年代, 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8岁。到90年代, 初犯的平均年龄己降至14~15周岁, 初始年龄提前了2至3岁。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里最小的刚满10岁, 最大的也不超过14岁。他们接受的教育很少, 很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没上过学, 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2. 犯罪类型多元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多元化:暴力性犯罪, 一般包括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物欲型犯罪, 这一类型的犯罪始终在青少年犯罪中占主导地位, 盗窃占据最大比例, 抢劫、诈骗次之;性犯罪, 其中男性是主要的犯罪主体, 如强奸, 女性只是某些罪的主体如卖淫;涉网络犯罪, 因沉迷网络游戏、模仿网络中的暴力、色情游戏等而导致的犯罪。

3. 犯罪组织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 心理、行为都不成熟, 缺乏作案经验, 对犯罪的心理压力大而且实施的大多是暴力犯罪, 总觉得单独作案势单力薄, 因此很容易组成团伙。有的组成一般团伙, 有的走向犯罪集团, 他们内部等级森严, 组织严密有明确的分工。

4. 重新犯罪率较高

青少年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很难抵制住外界的影响, 往往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经过教育改造可能一段时间内回归正途, 但因为受到社会的歧视或其他原因又重新加入犯罪团伙, 重操旧业, 恶习屡犯, 多次作案。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 甚至灭绝人性。[1]

二、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看, 有利于预防工作的深入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转化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具有广泛而浓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如此, 把此项教育介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打入青少年内心深处, 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 有助于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看, 有助于促使预防工作取得实效

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主要在于自身的观念、能力等方面不够成熟,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能提高在这几方面的不足。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坚定的政治方向, 他们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影响形成崇尚金钱的思想, 失去政治方向甚至为了不义之财犯罪。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处理好价值观与金钱的关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二是青少年犯罪一方面是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包括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运用马克思政治理论去观察事物, 抓住本质做出判断;对辨别能力的培养, 是指能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对各种现象进行比较鉴别, 分清是非。[2]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 提高青少年自我预防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 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注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内心有自己正确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通过法制教育的一系列活动, 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亲身体验到法律的威严, 从而不敢以身试法。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源头,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会产生情绪, 得不到及时化解时易冲动导致犯罪。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能及时遏制犯罪的发生。

(二) 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重要功能

1.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外在条件

不良的家庭气氛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不少家长只顾自己享乐, 引来朋友在家中打麻将、赌博, 这不仅影响子女的休息, 关键是给孩子心灵上带来巨大影响, 使孩子也养成不良习惯。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在心灵上关爱、理解他们, 这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2. 全面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给青少年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都在教育着子女。家庭教育不是靠训斥, 而是靠榜样的引导和行为的影响。父母的素质决定着子女能否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他们的不文明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为人父母者, 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给孩子树立榜样。

(三) 积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基础性作用

1. 注重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学校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 但是如果教师教育失误会增强青少年犯罪的念头。尤其当学生因为家庭原因产生厌学情绪、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 如果老师不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时青少年会觉得孤独无助想到去犯罪。因此, 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 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学校应选拔优秀的教师, 对那些等、靠、混的教师予以辞退, 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开设法制课教育, 用法律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必不可少, 教育青少年懂得什么是犯罪行为, 用法律来指引自己的行为, 增强自我防卫和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而要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除需要周密的课程设置, 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让青少年去法院旁听审判、到少年犯管教所参观听取少年犯的反思, 从他们身上汲取教训。

(四) 建立有效机制, 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预防

1. 发挥机构、团体之间的协调作用, 从组织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涉及社会众多机构和组织, 涉及众多领域、行业:公安机关须严厉打击教唆、引诱、利用青少年犯罪的违法行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严厉整顿文化市场, 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 取缔“黄、赌、毒”, 断绝与青少年的联系;妇联、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积极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 调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组织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的积极性。因此, 只有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 构筑系统的预防体系, 才能在体制上减少青少年犯罪。

2. 建立社区服务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青少年的守法意识

在社区中为青少年提供活动场所, 开展有关法律活动, 通过形象生动的形式加强宣传法律常识, 也可以提供图书馆供青少年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 不仅学习法律知识而且提高道德情操, 增强法律意识, 从思想上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3]

参考文献

[1]周文学, 王有亮.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预防对策.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05年, 第2期.

[2]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上一篇:茶饮料项目总结下一篇:团员自我鉴定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