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意义

2022-11-26

当今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都已成为亟待遏制的犯罪类型, 青少年犯罪的愈演愈烈追其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造成的, 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的重智轻德;社会浮躁大环境的污染造成了现在这一局面。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明, 更是传承下来了优秀的国学。国学以儒家为代表, 在教育方面更是卓有建树。然而, 我国现在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这也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高发的一大重要原因, 所以用国学经典教育青少年预防犯罪具有巨大现实性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及成因分析

(一)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青少年是根据人的生理年龄阶段进行划分界定的。就其词义而言, “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 在刑法研究上, 青少年犯罪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照刑法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危害行为, 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 包括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和18-25周岁的成年人犯罪。

(二)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青少年犯罪一直呈现逐年上升的高发态势, 形势愈演愈烈。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也一直是刑事犯罪研究的一大热点。统观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形态,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化、严重暴力化、低龄化等发展趋势, 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危害, 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一大隐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 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

青少年由于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存在从众心理和依附心理, 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喜欢纠结多人, 共同作案, 一方面, 相互壮胆, 形成作案氛围;另一方面, 分工合作。如我院办理的一起抢劫案件, 6个犯罪嫌疑人最大的只有19岁, 最小的15岁。

2. 多突发性犯罪, 作案动机、目的较单纯, 暴力性严重。

青少年由于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 思想上不够成熟, 易受到外界刺激, 产生感情冲动和激情行为。也正是由于激情和冲动, 缺乏深思熟虑, 其行动简单直接, 动机单纯, 很少预谋, 且行为不计后果, 容易造成严重暴力犯罪。近年来, 未成年人因不堪学习压力而向父母举刀相向的案例屡见报端。

3. 从青少年犯罪人的再犯率高, 反复性强。

青少年由于心智尚未成熟,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 一方面存在着可塑性强, 易于改造的特性, 另一方面也极其容易受到“交叉感染”, 在监狱、看守所等易受一些恶犯、贯犯的影响, 容易再犯。看守所等监管场所极易成为青少年的新的犯罪学习场所, 甚至有的青少年进几次看守所就俨然成了某些方面的犯罪专家, 胆子更大, 反侦查性更强。这也正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监管场所要求未成年犯与成年犯分别羁押的原因。

(三)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理及心理因素的不成熟、不稳定性, 极易受到各种不良情绪、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犯罪近年的高发态势是青少年自身成长与社会关系破裂和削弱的产物,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对青少年成长的忽视或影响不当, 使得青少年自身产生心理及情绪波动, 容易诱发犯罪。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当属家庭、学校和社会大环境。

1. 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使子女长期养成不良习惯;二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缺乏耐心教育;三是对子女过于溺爱, 对其行为无条件包容;三是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或使得孩子脱离父母管教, 易造成青少年的性格孤辟, 极端。近年来, 离异家庭的孩子犯罪率较高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之大;四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 孩子长期受其熏陶影响, 易模仿父母行为。

2.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也是其个性和品性养成的关键。现在学校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片面追求学生的分数、升学率, 忽视道德教育。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但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这导致一些学生缺乏自身的道德约束, 思想狭隘, 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 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如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投毒案, 犯罪嫌疑人林某仅因与室友发生了小矛盾就选择了用投毒的手段害死室友。二是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受处分的学生放弃教育。很多学生往往就因为一次处分就被认为是学校的毒瘤, 不能被学校接纳, 最终只好选择背着这个处分离开学校流向社会, 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或影响, 就极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3. 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的大发展, 社会结构的逐渐转型, 浮躁的大环境极易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一是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传播, 使青少年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影响,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横行;二是随着社会的转型, 人际关系发生变化, 社会秩序较为涣散, 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冲突, 诱发青少年犯罪;三是各种社会不良文化的传播, 各种网络、报刊、音像制品等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 易对青少年心灵造成侵蚀, 使一些青少年纷纷模仿, 从而导致各类犯罪。

二、国学教育

(一) 国学的内涵与教育意义

“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 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 其中的中华传统伦理和道德观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儒学为主体, 推崇“礼、义、仁、孝”等传统思想道德。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 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 由此可看出, 国学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学习国学可以纠正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我国高速的发展保驾护航。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国学教育指导纲要》, 提出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并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国学教育, 把中华优秀国学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这一举措无疑是国学复兴的发令枪。

(二) 国学教育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在青少年犯罪领域中, 个人的人格因素、生活环境与犯罪行为的发生之间的密切相关这一观点已得到公认, 人格因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也早有共识, 日本犯罪心理学家山根清道指出“几乎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与犯罪者的全部人格有关”。所以用道德的力量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国学教育正是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 以“孝道、仁爱、廉耻、诚信”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来教育青少年, 用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去正面影响青少年, 使青少年明理、知耻, 使其在内心对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心理认同, 从而在根本上摆脱负面心态, 也才能真正的抵御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杜绝犯罪。

三、国学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对策

(一) 家长学习国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的老师。想让孩子们拥有健康正直的品性, 首先家长要有这些素质。“以言教者讼, 以身教者从”如果家长只是用空话来教育孩子, 只会引来孩子的争辩与不顺从, 如果家长不是用空话而是用自身行动去教育孩子的话, 那么孩子会自觉的顺从、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家长是怎样做的孩子就会模仿着怎么做。单单只用国学去教育青少年是不够的, 还需要让家长、成年人也接受国学的教育和思想, 让家长与孩子相互影响, 形成良性的循环, 这样才能起到国学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思想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作用。

(二) 学校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和社会化技能培养

学校是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踏入社会之前的重要一步, 几乎人生中最重要的品格和个性都是在学校养成。现代教育要求学校不仅向学生教授知识, 更要加强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和品行的引导, 为其提供社会化的环境, 在此环境中使之逐渐适应社会, 实现社会化。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 培养良好道德和品行,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为重要。近些年出现不少大学生因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杀人的案件, 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高分的教育方针不无关系。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高分低德的人才, 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托起中国的明天。

随着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 德育课进校园、把国学融入教程体系的举措依然是势在必行的。学校也应该对德育课程加强重视, 改变教育思想, 用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 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 从根源上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态势;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 社会宣传国学传播正能量

现如今网络媒体的力量已不容忽视, 网络已成为文化思想聚集传播的主要渠道, 我们要把握好这一渠道宣传国学的正能量, 用国学的魅力吸引青少年、成年人, 让人们从内心上接受认同国学,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发挥国学的道德教育功能,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犯罪, 诸多社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媒体在这一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媒体的良好宣传可以使国学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形势日趋严重, 并逐渐向网络化、智能化、团伙化方向发展。国学的优秀思想影响着中华的文明, 用加强国学教育的方式教育青少年, 让青少年知廉耻、明是非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思路。本文通过探究国学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提出以国学经典文化的教育引导青少年的道德观预防青少年犯罪, 希望能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国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2] 贾洛川.中国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3] 高铭暄.中国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4] 徐建.青少年犯罪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6.

[5] 王汉林.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问题研究[J].2000.

[6] 周长康.新世纪预防青少年犯罪战略构想[J].青少年犯罪研究, 2001.

[7] 肖海军.城市新型社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青年研究, 1999.

上一篇:浅谈建筑方面的施工管理下一篇:美军域外管辖的国际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