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作文

2024-04-26

预防青少年犯罪作文(精选8篇)

篇1:预防青少年犯罪作文

两个星期前,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一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

这次展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关爱、健康成长。这部分具体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代代领导集体特别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寄予厚望,在市(州)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了良好环境。

正因为这样,我们湖南英才辈出,群星璀璨,造就了许多时代英雄。如罗盛教跳入冰窟救落水朝鲜少年,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雷锋叔叔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乐于助人,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欧阳海、戴碧蓉……

第二部分是前车有鉴、警钟长鸣。这部分主要介绍了许多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目的是让我们引以为戒。有年仅19岁的周某某,在底纠合组织了13名15―19岁少年男女,成立非法组织,他自称老大,身带尖刀、铁棍,经常抢夺学生钱物,真叫人胆战心惊!还有的不良少年,为了夺取钱财,杀害的士司机。当然他们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第三部分是标本兼治、惩教结合。讲述了青少年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所以国家制定了法律、法规,让青少年有法可依,执法人员都从严执法、惩治犯罪。目的也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同时,各级政府也在采取有力措施,挽救失足青少年。

第四部分是预防犯罪、任重道远。介绍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如帮助孩子“十戒”、给孩子营造幸福的家、自我预防等。目的是为了使孩子身心健康、远离犯罪道路。

这次展览的内容十分全面,让我们认识到犯罪有时候是从很小的事情开始的。多少个家庭因犯罪而破裂。可想而知,那些罪犯,他们的父母是多么的伤心、失望、痛苦和悲哀啊!同时他们也给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啊!因此,我们的政府非常关心、爱护我们,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要学习那些时代英雄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

篇2:预防青少年犯罪作文

今天下午,我校请来了开远市司法局的一位宣传员――杨庭长给我们全校师生在一起上了一节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课。

杨庭长给我们讲了青少年犯罪年龄是在(18-28岁),少年犯罪年龄是(14-18岁)以内。还讲了犯罪的四个重要要件:1、犯罪客体。2、犯罪的客观方面。3、犯罪的主体,。4、犯罪的主观方面。其中,犯罪客体有9个方面,这9个方面分别是: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迫害社会主义经济罪。4、侵犯公民的`民主权利。5、侵犯财产罪。6、妨碍社会管理运输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犯罪。还讲述了许多关于青少年犯罪的重大案件。

听了讲座后,我思潮起伏,心潮腾涌。脑海中有着千思万绪:经调查,农民犯罪率高达62%,中学生犯罪率为31%,小学生犯罪率高达41.7%,文盲犯罪率为20%,高中以上犯罪率为7。3%。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水平越低,犯罪率就越大。犯罪人缺少了法律知识,不知道什么叫犯罪,只是为了心中那所有人都有的欲望和对别人的一种报复,就是因为这些欲望蒙住了人们那辨识方向的“眼睛”,而导致人走向了犯罪的黑暗大道上。所以我们应多学一些法律知识,它会像太阳光一样,指引你走向光明大道,让你从黑暗中脱出身来。

篇3:浅析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1. 现阶段职业院校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1 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形式化,法制理念缺乏

最近几年,某些职业院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以学习法律知识应付相关考试为主,学生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法律以及相关的犯罪行为,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法制观念不强。法制意识的淡薄,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法律后,渐渐失去了学习法律的主观能动性,更别说认识到法律的关键重要了,如此,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很难很好地利用法律约束、保护自己。

1.2 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法制教育时,在制定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和专业深度时,没能够综合考虑学生们的成长特点、理解接受的能力等主要因素。这使得学生们学习法律的实际作用不大,这一现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内容设置不全面、不科学,学生们没法深入理解法律,更别说使用法律约束自己、保护自己。

1.3 从事法律教育的教师水平不等

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过于看重专业的理论、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从事法制教育的老师,却往往不是专业的,在给学生们讲课前,他们先要将所讲内容自己看懂,在遇到实际难题时,这些教师将很难将这些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此,也就没法引导学生们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难题;另外,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较为传统的、单纯的理论传授,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否已经理解,如此,就降低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实际效率,显示不出职业院校设置法律课程的实际功能,也起不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1.4 学校、家庭、社会不能齐心协力展开法制教育工作

许多职业院校,在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时,只有课堂讲授这一种方法,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合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们的行为,没有齐心协力用法律来约束学生,家庭法制教育的不足,也是青少年不重视法律的关键因素。

2. 相应解决建议

2.1 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数量、频率逐年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法律意识太淡薄,职业院校的功能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很关键。最近几年,尽管国内的职业院校陆续增设法律课程,但是法律课程是否合理不能只停留在海量法律知识的传播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在法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青少年的各种犯罪事实,加深学生们的法律印象,知晓法律的重要性,提升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实效。

2.2 法律课程内容要全面

要想提高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力求法律课程内容全面化,学校和教师要制定科学的、专业性强的法律知识结构,并且和所学专业密切结合。例如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注重会计法、税法的学习和应用,同时结合实际犯罪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相关法律意识。在设置法律课程内容时,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关键的还是提升学生们对法律的重视,从根本上提升法律教育的效果。

2.3 强大法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法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外聘专业的法律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际案例随时结合法律知识的方法,通过案例的讲述,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2.4 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单单依赖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社会、家庭必须和学校联手,共同努力,增加法律常识的宣传力度,健全相关的教育系统。同时,增加和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学校和家庭,一起督促学生们使用法律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社会方面,广泛使用各种媒介宣传法律的重要性和触犯法律所要付出的严重代价,让青少年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多方共同努力,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3. 结束语

综全文所述,受到各种原因的干涉,青少年犯罪的数量、频率、严重程度都在逐年增加,全社会都非常关注这一现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青少年的整体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发展势头,还会干涉到国家的社会安定和谐,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形势下,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的探讨迫在眉睫。职业院校是关键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要使用有效的办法,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最大程度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摘要: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在这一形势下,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增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力度。笔者在此文中,以职业院校为例,提出了如何结合学校的优势、教师的特殊角色,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增强青少年的思想、法制教育,让他们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建议

参考文献

[1]曲善珍.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措施[J].知识文库,2016(11)

篇4:预防青少年犯罪作文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客观因素;心理特点;预防

1.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1.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1.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1.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1.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2.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青少年大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琢磨、判断等过程来形成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归根到底也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不良因素在犯罪主体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分析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一个人的气质、性别、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从童年开始的,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掌握社会的基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家庭的稳定和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正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暴力等因素极易使青少年产生反叛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学校环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塑造。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学校的教育功能。因为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场所,而且中学阶段还是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正义感;而另一方面认识能力还不全面,评价事物、看待问题好走极端,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处理挫折等。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学校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2.3居住及工作环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学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围邻居、工作场所中结交了坏朋友后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尤其危险是,邻里中有教唆犯、惯犯、品行不良的人,他们常引诱邻里间道德观念不稳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表现

(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日渐强烈,但其并不能达到独立自主,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逐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从众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青少年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14到18周岁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轻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

(4)报复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要害的阶段,也是最轻易产生逆反心理。對社会,对人生的熟悉易表面化、直观化。青少年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4.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4.1保护性预防

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 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4.2堵塞性预防

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3控制性预防

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4.4改造性预防

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4.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参考文献】

[1]犯罪心理学(修订本)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

[2]吴志刚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

[3]博客中国网青少年犯罪高发.中央高层急谋对策,2004,8,27.

篇5: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加强领导促落实。去年8月31日至9月2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到泰安调研综治工作时,就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委、市政府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共泰安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了《泰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充实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分工主任任副组长,综治、团委、法院、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18部门为成员。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泰安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听取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分析形势,研究对策,部署任务,解决问题,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市财政拨付了40万元专项资金,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调查摸底促管理。为全面摸清闲散青少年群体底数,综治办牵头,共青团组织为主,依托乡镇(街道)、学校等基层单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群体进行了摸底,做到街不漏居、居不漏户,户不漏人。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810份,个案访谈288例,召开座谈会7次,入户调查186户,对摸排出的3829名社会闲散青少年全部建立服务管理台帐,对青少年的分布状况、基本情况、特征信息、风险评估程度、责任单位、责任人、重点监控时间、监控措施等内容录入资料库,做到人员底数清、家庭情况清、心理特征清、目前情况清,为分类服务管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泰安市闲散青少年群体现状调查报告》,全面分析了全市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服务管理措施和政策建议。

三、创新载体促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内容,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在先的关键。为进一步拓展和加强青少年学习教育阵地建设,以社区和职业技工学校为主阵地,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注重实效的方式,首批在全市30个社区和10所劳动技工学校建立了青少年学习教育阳光课堂,由市综治办统一制作标牌,并在泰安市高级劳动技工学校和泰山区岱庙街道灌庄社区隆重举行了“青少年学习教育阳光课堂”揭牌仪式。从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团委等部门抽调了从事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律师、学校教师、劳动技能教师、心理咨询师,组成了100人的青少年学习教育阳光课堂辅导员志愿者队伍。由市综治办、团市委统一颁发了聘书。根据不同类型青少年思想状况、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以案释法、庭审观摩、模拟法庭、劳教人员“现身说法”、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学习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并行,做到学习教育的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制定学习教育激励机制,规定凡被评为阳光课堂优秀学员的青少年,在应征入伍、就业、升

学等方面,党委、政府优先推荐,充分调动了青少年参加阳光课堂学习教育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接受阳光课堂学习教育培训的劳动职业技工学校在校学生1万余人次,社区青少年4000余人次,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5000余人次。

四、完善机制促提升。一是健全完善青少年“红黄绿”评估机制。在社区设立舆情监测点,对排查摸底的“红黄”青少年定期进行评估调研,研究分析青少年思想动态,建立灵敏、高效的青少年群体舆情信息发现、处置、反馈机制,全面了解、科学评估青少年潜在的危险状况,提出对策建议,增强对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健全完善青少年“红黄绿”分类管理工作动态监测机制。建立由社区综治干部牵头,社区民警、团干部、民政干部以及楼长参加的工作队伍,根据工作台帐逐一落实监控防范和帮助教育责任人。对“红色”和“黄色”青少年进行定期家访和跟踪关爱,对于“红色”青少年,每月回访不少于2次,对于“黄色”青少年,每月回访不少于1次,并对回访情况及时录入青少年档案信息,确保了帮教工作开展的连续性。三是健全完善“红黄绿”青少年项目服务机制。针对“红色”和“黄色”青少年特点推出了一批文体娱乐项目、教育培训项目、社区文化项目,开辟了青少年求学、求知的有效渠道,鼓励青少年通过自学考试、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文化素质,在实践中成才,并坚持把工作落实到社区、落实到每一名青少年。针对广大“绿色”青少年群体,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阵地,围绕青少年在学习教育、就业创业、身心健康、困难救助、权益保护、预防犯罪以及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广泛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学习教育活动,为放学后的青少年免费提供读书娱乐场所,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四是健全完善青少年“红黄绿”分类服务管理工作动态预警信息管理机制。建立了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采集的指标体系和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信息网络,动态记录工作对象罪错情况和具体工作措施,实现了相关职能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搭建起“红黄绿”青少年分类服务管理工作信息预警系统,始终准确掌握青少年的最新动向,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基础性资料。全市已有1180个社区(村)等基层组织建立青少年“红黄绿”分类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搭建起了工作平台。

五、封存消灭促转化。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刑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不利影响,针对违法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始终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市综治办、市中级人民法院等9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在泰安市辖区内,被泰安市两级法院作过有罪宣告,犯罪时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轻罪罪犯。其中,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认罪悔罪的,可适用犯罪记录封存;被判处缓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免予刑事处罚且认罪悔罪的,可适用犯罪记录消灭。为切实做好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消灭工作,成立了由市综治办牵头,法、检、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未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消灭工作评审委员会,组织实施犯罪记录封存或消灭的审查和确认,办公室设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具体负责对犯罪记录封存和消灭的受理、登记、调查、报批和送达等日常工作。这一政策的出台,泰安辖区内每年将有60多名有轻罪犯罪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予以封存或消灭,进一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帮扶救助促服务。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关键是抓好重点群体的防控帮教工作。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我们积极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为青少年就学、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群体,采取救助保护措施,开展经常性的救助活动,做好流浪儿的教育、管理和安置工作,严厉打击控制、操纵以及教唆流浪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法行为,改进了流浪未成年人的生存环境。针对社会闲散青少年,通过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教、扶持就业创业、帮助解疑释惑、提供免费培训学习技能等方式,从服务入手,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切实解决他们失学、失业、失管的难题。针对留守儿童及进城务工青少年,积极开展“亲情关爱”行动,进一步加强对他们的社会救助和管理,强化家庭监管,从保障其权益入手,着力解决教育、生存等实际困难,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去年以来,全市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360名,免费举办培训班8期,对620名社会闲散青少年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帮助1280名社会闲散青少年实现就业,对1680名家庭困难的青少年给予了救助,并在低保的标准上增加20%的补助,解决了青少年的实际困难,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继续学习和就业率,降低了违法犯罪。

篇6: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工 作 总 结

今年来,我们按照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团市委的相关文件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忠实履行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这一基本社会职能,加强组织网络建设,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努力消除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经过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努力,我社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启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努力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及安置帮教工作

(一)大力推行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整合社区资源,在普遍教育同时,加大特殊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我们首先把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作为先导工作来抓。在工作中抓住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节开展教育,结合“四五”普法、“四进社区”活动及综合治理的各种契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性宣传活动,并通过播放“两法一例”宣传片、“两法一例”知识答卷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在提高青少年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把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用生动的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

(二)我社区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领导十分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团组织在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积极开展活动,强化社区青少年学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意识,使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有明显的提高。社区内流动人口较多,安置帮教对象多,社会闲散人员相对也较多,是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发地区,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开办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达到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社区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了“学法、知法”读书活动;举办了社区青少年“法在我心中”主题演讲会和以“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为主题的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社区青少年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通过活动的开展,使社区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违规违法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我社区在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的同时,对那些失学、辍学、无业,尤其是违规违法、有劣迹前科的青少年伸出友爱的双手,与家长共同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共同帮助其重新鼓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社区民警、社区干部担任辅导员,每季度开办一期座谈,解决青少年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安置帮教对象及其子女的思想动态等问题。

在我社区干部的努力下,在一些专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积极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各类活动,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以上是我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更高工作标准还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有关单位、部门的配合,不断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帮教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为我社区治安稳定工作做出更大的努力。

文化社区 李浩雷

三、列为帮教对象的条件。

具有本市户籍年龄在16至25周岁、无固定工作和收入、已终止学业和尚未进一步就学或就业、有轻微违法犯罪或不良行为的社区所辖青少年。

四、关于闲散青少年帮教团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对试点街道的闲散青少年的帮教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

1、加强“多帮一”基本模式,优化社区闲散青少年帮教体系。为了帮教闲散青少年,各街道、社区多采取多帮一(社区民警、社区干部定点帮教闲散青少年)的定人对口帮扶模式。

2、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辅导、法律知识普及讲座活动,重塑帮教对象“三观”。利用各类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红色精神访、学、行系列参观活动,培育和加强帮教对象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重塑其世界观;组织青少年教育专家对闲散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讲座,客观分析自我,培养健康心理,重塑其人生观;开展法律知识普及讲座,增加帮教对象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遵纪守法意识;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系列学习活动,增强帮教对象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重塑其价值观。

3、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巩固思想道德教育成果。组织义务劳动,培养帮教对象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到农家体验生活,让帮教对象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的道理,树立其正确的劳动观;通过组织卡拉OK大赛、球类比赛、观看电影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帮教对象的业余生活,让其告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巩固思想道德教育成果的目的。

4、开展定期访谈、调研活动,加强帮教工作的专业推进。通过帮教团成员定期的访谈和问卷,了解帮教对象的思想动态,分析帮教效果,不断修订帮教计划,形成最优帮教方案。及时总结帮教成果,形成调研报告,为研究闲散青少年帮教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六、闲散青少年帮教团成员职责。

1、帮教团成员应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动态,对每一个帮教的社区闲散青少年建立《社区闲散青少年帮教档案》,定期记录帮教工作进展情况,并形成辅导报告。

2、帮教团成员应支持社区青少年自我发展。定期与社区闲散青少年见面或联系,通过心理辅导、定期沟通、定期访谈、组织活动等方式,鼓励社区闲散青少年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困难,尽量创造条件让社区闲散青少年自立和自我发展。

3、帮教团成员应提供决策信息,发挥调查员作用。及时总结和反馈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提供给管理和决策部门作为进一步改进工作的参考。

4、帮教团成员不得对工作对象有任何侵犯其利益的言行。

5、帮教团成员有责任对工作对象的资料保密,从而保护他们的隐私权。

6、帮教团成员如因工作需要公开工作对象资料时,必须事先取得工作对象或其法定代理人及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意,并采取必要及负责任的措施,避免一切可以识别个案中具体身份的资料外泄。

篇7:预防青少年犯罪总结

工作总结

2012年24团中学违法犯罪工作,使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书记牵头,政教处、团委、班主任、政治课教师等组成的学校防控在校生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德育主任、团委书记、先锋大队辅导员为具体责任人,班主任为班级主要责任人;学校领导包控重点对象。在校内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控网络,将学生违法情况纳入班主任实绩考核范畴,激励班主任重视防控。

二、争取支持,联防联控

在上级的支持下,我校主动与防控对象所在社区、派出所联系,由社区、派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对学生在校外的活动情况实施监控。同时联系有关部门对学校周边的小卖部、街道上游戏娱乐场所的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整治,有效铲除引诱学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三、重视家教,加强沟通。

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教育家长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不能只顾赚钱,否则会误了孩子一生。要求他们每周与班主任通一次电话,每两周与班主任见一次面,并严格控制学生零花钱。

四、正面教育,积极引导。

学校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法制讲座、法律课程、班会、宣传橱窗等向学生宣传法律法规;要求全体任课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防控对象,鼓励他们积极上进,要求全校学生不歧视他们,主动帮助他们;新学期班主任普遍找防控对象谈心,帮助他们分析违法后果,指明成长道路。

五、加强防控,防微杜渐。

一控在校外自由活动时间。将学校作息时间通报给家长,要求防控对象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到家、到校,一旦迟到、缺勤,班主任即与家长联系,查找原因。

二控交友。安排品学兼优的好同学与其同路,督促他们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接触。

三控活动场所。由综合办、政教处派学生暗访网吧、游戏机室,严查学生到“三室一厅”、网吧等场所。

四控苗头案件。在校长室、综合办、政教处设立三个举报点,让学生及时举报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的线索。

总之,我校根据实际高度重视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使各项任务落到了实处,理顺了领导体制,完善了工作机制,建立起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机制,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再上新台阶。

24团中学

篇8: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新探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据最高法院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 从2000年至2004年, 全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青少年犯罪的人数每年上升14.18%。2005年7月, 又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96% (2005年09月17日《法制日报》) 。另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暴力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2005年12月14日《中国教育报》) 。以上数据显示,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形势依然严峻, 不容乐观, 解决这一难题任道而重远。

(二)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1. 犯罪年龄、文化程度低

据统计, 上世纪70年代, 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8岁。到90年代, 初犯的平均年龄己降至14~15周岁, 初始年龄提前了2至3岁。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里最小的刚满10岁, 最大的也不超过14岁。他们接受的教育很少, 很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没上过学, 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2. 犯罪类型多元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类型呈多元化:暴力性犯罪, 一般包括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物欲型犯罪, 这一类型的犯罪始终在青少年犯罪中占主导地位, 盗窃占据最大比例, 抢劫、诈骗次之;性犯罪, 其中男性是主要的犯罪主体, 如强奸, 女性只是某些罪的主体如卖淫;涉网络犯罪, 因沉迷网络游戏、模仿网络中的暴力、色情游戏等而导致的犯罪。

3. 犯罪组织团伙化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 心理、行为都不成熟, 缺乏作案经验, 对犯罪的心理压力大而且实施的大多是暴力犯罪, 总觉得单独作案势单力薄, 因此很容易组成团伙。有的组成一般团伙, 有的走向犯罪集团, 他们内部等级森严, 组织严密有明确的分工。

4. 重新犯罪率较高

青少年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很难抵制住外界的影响, 往往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经过教育改造可能一段时间内回归正途, 但因为受到社会的歧视或其他原因又重新加入犯罪团伙, 重操旧业, 恶习屡犯, 多次作案。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残忍, 甚至灭绝人性。[1]

二、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看, 有利于预防工作的深入展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转化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具有广泛而浓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如此, 把此项教育介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打入青少年内心深处, 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 有助于预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看, 有助于促使预防工作取得实效

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主要在于自身的观念、能力等方面不够成熟,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能提高在这几方面的不足。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坚定的政治方向, 他们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影响形成崇尚金钱的思想, 失去政治方向甚至为了不义之财犯罪。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处理好价值观与金钱的关系,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二是青少年犯罪一方面是因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包括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运用马克思政治理论去观察事物, 抓住本质做出判断;对辨别能力的培养, 是指能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对各种现象进行比较鉴别, 分清是非。[2]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 提高青少年自我预防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 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注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内心有自己正确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通过法制教育的一系列活动, 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亲身体验到法律的威严, 从而不敢以身试法。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源头,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会产生情绪, 得不到及时化解时易冲动导致犯罪。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能及时遏制犯罪的发生。

(二) 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重要功能

1.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外在条件

不良的家庭气氛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不少家长只顾自己享乐, 引来朋友在家中打麻将、赌博, 这不仅影响子女的休息, 关键是给孩子心灵上带来巨大影响, 使孩子也养成不良习惯。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在心灵上关爱、理解他们, 这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2. 全面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给青少年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都在教育着子女。家庭教育不是靠训斥, 而是靠榜样的引导和行为的影响。父母的素质决定着子女能否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他们的不文明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之一。为人父母者, 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给孩子树立榜样。

(三) 积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基础性作用

1. 注重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学校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 但是如果教师教育失误会增强青少年犯罪的念头。尤其当学生因为家庭原因产生厌学情绪、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 如果老师不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时青少年会觉得孤独无助想到去犯罪。因此, 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 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学校应选拔优秀的教师, 对那些等、靠、混的教师予以辞退, 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开设法制课教育, 用法律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必不可少, 教育青少年懂得什么是犯罪行为, 用法律来指引自己的行为, 增强自我防卫和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而要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除需要周密的课程设置, 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如让青少年去法院旁听审判、到少年犯管教所参观听取少年犯的反思, 从他们身上汲取教训。

(四) 建立有效机制, 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预防

1. 发挥机构、团体之间的协调作用, 从组织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涉及社会众多机构和组织, 涉及众多领域、行业:公安机关须严厉打击教唆、引诱、利用青少年犯罪的违法行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严厉整顿文化市场, 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 取缔“黄、赌、毒”, 断绝与青少年的联系;妇联、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社会团体组织积极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 调动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组织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的积极性。因此, 只有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 构筑系统的预防体系, 才能在体制上减少青少年犯罪。

2. 建立社区服务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青少年的守法意识

在社区中为青少年提供活动场所, 开展有关法律活动, 通过形象生动的形式加强宣传法律常识, 也可以提供图书馆供青少年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 不仅学习法律知识而且提高道德情操, 增强法律意识, 从思想上认识到犯罪的危害性。[3]

参考文献

[1]周文学, 王有亮.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预防对策.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05年, 第2期.

[2]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上一篇:睡蟒边的雪兔观后感下一篇:销售简历中的自我评价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