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教育教学大纲

2024-04-27

脑科学与教育教学大纲(共6篇)

篇1:脑科学与教育教学大纲

《领导科学与艺术》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的学生设置的一门通识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领导科学与艺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课程,本课程针对领导科学研究面临的诸多新的课题,综合近年来国内外领导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领导理论、领导主体与客体、领导决策、领导沟通、领导艺术、领导绩效评估、领导力开发等方面系统分析、介绍了当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的理论与应用。

《领导科学与艺术》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综合、深入地理解理论原理,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的介绍本着“广、博、精”的原则,使学生集中了解该课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脉络。方法的传授则本着“简单易懂、可操作”的原则,在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原理的同时,结合研究案例,为他们提供操作范例和实践指导。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对国内外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领域核心主题的分析,使学生系统掌握领导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通过案例的讨论学习,让学生掌握领导科学艺术的基本应用,发展一些领导技能,为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开发学生的领导力打好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

(一)教学组织形式

电大教学采用个别化学习、学习小组为主,集中学习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个人自学

学生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在认真阅读文字教材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个体化的自主学习。

2、小组学习

特别提倡组织成立学习小组,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于交流、沟通和讨论,促进学习者在相互启发中深入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小组学习利于学生间交流教学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3、集中学习

集中学习也可称面授辅导,主要解决四方面的问题。(1)对教学内容中共性化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解、分析,对学生的具体困难进行答疑,应注意避免用面授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

(2)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作到能够自主阅读文字教材;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不足进行学习,能够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多种媒体学习材料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本专业相关的资料和信息。(3)辅导中应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对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具体管理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特殊情境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管理实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进学生对这一案例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4)适当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4、网上答疑;IP课件;课程论坛;电话;信件答疑等形式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含作业、面授辅导、网络辅导课考勤及学习笔记等)和其末终

结性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考核。形成性考核中以平时作业为主,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具体每学期的课程形考比例见课程考核说明。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为4学分,教学时数为72学时,各教学环节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教学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备注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领导活动的主体 8第三章 领导活动的客体 8第四章 领导理论及其发展 8第五章 领导决策 6第六章 领导用人 6第七章 领导沟通 8第八章 领导艺术 6第九章 领导方法 8第十章 领导绩效评估 6第十一章 领导力开发 6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1、总体说明

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基本教材。教材选用的是《领导科学与艺术》(朱立言 高鹏怀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2、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

教学媒体 主要内容 主要作用 导学或自主学习安排

文字教材 领导科学与艺术 学生学习的主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导学

课程网页 山西电大在线平台 参考助学媒体 自主学习

课程答疑 在线平台课程讨论区 答疑解惑 导学

第三部分 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领导活动与领导科学

第二节 领导科学的理论来源

第三节 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说明和要求:

了解我国古代丰富的领导思想,以及当代我国领导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了解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领导活动的主体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的内涵

第二节 公共组织领导者

第三节 领导者的基本技能

说明和要求:

(1)掌握领导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了解公共组织领导者的内涵,清楚公共组织领导者和工商企业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2)重点难点:领导的内涵及构成要素;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第三章 领导活动的客体

第一节 领导环境

第二节 领导体制

第三节 我国行政领导制度

第四节 学习型组织文化与领导角色

说明和要求:

(1)掌握领导环境的含义与特征;了解领导环境的影响因素;掌握领导体制的内容与特征;了解领导体制的结构与类型;了解学习型组织文化与领导角色的特征及功能。

(2)重点难点:领导环境和领导体制的含义、特征;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章 领导理论及其发展

第一节 人性假设与领导理论

第二节 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理论

第三节 领导权变理论

说明和要求:

了解人性假设理论;领会领导权变理论的内涵。

第五章 领导决策

第一节 领导决策的要素与原则

第二节 领导决策体制、类型与程序

第三节 领导决策理论、决策评估及其方法

说明和要求:

(1)掌握领导决策的含义和要素及特征和原则;了解领导决策的体制和类型;对领导决策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重点难点:领导决策的含义、特征,领导决策的原则。

第六章 领导用人

第一节 领导用人的成效及其基础

第二节 领导用人的标准与原则

说明和要求:

(1)了解领导用人成效的类型;掌握领导用人的标准与原则,了解领导用人的方法。

(2)重点难点:领导用人应遵循的原则。

第七章 领导沟通

第一节 领导沟通的内涵、过程与功能

第二节 领导沟通类型与方式

说明和要求:

(1)把握领导沟通的内涵;了解领导沟通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理解如何实现有效的领导沟通。

(2)重点难点:领导沟通的内涵;领导沟通的类型。

第八章 领导艺术

第一节 领导艺术的类型与领导授权艺术

第二节 领导激励艺术

第三节 领导语言艺术

第四节 领导平衡艺术

说明和要求:

(1)把握领导艺术的特点及类型,了解领导授权的目的;掌握领导激励的含义与方法;了解领导语言的功能。

(2)重点难点:领导艺术的特点;领导激励的含义;提高领导语言艺术的途径。

第九章 领导方法

第一节 愿景领导

第二节 情感领导

第三节 运筹领导

第四节 危机领导

说明和要求:

(1)把握愿景领导的含义及作用;掌握情感领导的内涵;了解运用情感领导提升领导力的途径;理解运筹领导的内涵、要素及原则;全面把握危机领导的含义及特征。

(2)重点和难点:愿景领导的含义、作用;危机领导的含义、特征。

第十章 领导绩效评估

第一节 领导绩效评估的内涵与功能

第二节 领导绩效评估的原则、标准与类型

第三节 提升领导绩效的基本途径

说明和要求:

(1)了解领导绩效评估的内涵;掌握领导绩效评估的原则,理解领导绩效评估的类型与标准;了解提升领导绩效的基本途径。

(2)重点和难点:领导绩效评估的内涵;领导绩效评估的标准。

第十一章 领导力开发

第一节 领导力开发的内涵及价值

第二节 领导力开发的障碍

第三节 领导力开发的途径

说明和要求:

(1)掌握领导力开发的内涵;理解领导力开发的价值;了解领导力开发的途径。

(2)重点和难点:领导力开发的内涵;领导力开发的途径。

篇2:脑科学与教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双语)(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课程号(代码):300004030 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时: 48 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六十年代初期创立的研究材料共性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金属、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材料的成分、结构、加工同材料性能及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材料科学、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大材料”基础和“中材料”专业的宽厚知识结构。本课程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角度出发,说明各种材料的共性规律及个性特征,并能够用于解决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使学生从原理上认识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属性,并能够应用高分子材料工程基础理论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对毕业要求及其分指标点支撑情况:(1)毕业要求 1,分指标点1.4和1.5;(2)毕业要求2,分指标点2.3和2.5;(3)毕业要求3,分指标点3.4;(4)毕业要求6,分指标点6.2;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简要介绍材料的定义及分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建立整体概念。

要点:材料的定义、分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的定义、性质、重要性(举例)课程学习的目的、方法、要求

第二章 物质结构基础(15学时)

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内容到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单组分到多组分的顺序,阐述原子结构、原子间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与固体内部和表面原子的空间排列状态、聚集态结构及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材料组成(成分)与物质结构的内在联系有较系统、深刻的理解。

1、原子结构及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结合及排列(3学时)

要点:物质与材料的区别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原子中电子壳层数目、电子填充方式和原则、表达方式 电子能级及电子的稳定性

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因素和结合类型与性质

原子的间距和半径,空间排列状态及配位数

键性与键能

2、多原子体系中电子的相互作用与稳定性(2学时)

要点: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及空间图形

分子轨道的意义、类型及空间图形

能带、能隙、带宽等基本概念、导体、绝缘体、导体的能带特点 费米能级的基本概念、费米分布的特点和分布函数

3、固体中的原子有序(3学时)

要点:对称图形和对称操作

点阵的意义和特点

晶胞的表示和定位、晶系和空间点阵型式 晶向、晶面的表示及其指数的计算 晶面间距及测定、公式(2-

45、2-48)晶体结构与键合性质的关系

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晶体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点阵常数、晶胞中原子数、致密度、密度、原子间距、配位数; 间隙类型、数量和大小)

离子晶体的配位数和晶格类型

4、固体中的原子无序(3学时)

要点:固溶体的概念、分类及典型结构特点

点缺陷的主要类型,金属晶体中的空位计算

棱位错和螺旋位错的特征和区别、位错线与柏格斯矢量 非晶体的结构模型、分布函数及其图形 体积扩散机制、扩散激活能和FICK第一定律、公式(2-80、2-81)

5、固体中的转变(2学时)

要点:四种转变类型及特点

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的数学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相律和相图,公式(2-90)

二元相图(匀晶、共晶):特征点、线、区域的意义 杠杆法则及计算公式(2-94)

6、固体物质的表面结构(1学时)

要点:表面张力和表面能的概念

表面结构特点与成因 表面能与表面特性的关系

润湿过程的种类及公式(2-107、2-108、2-109、2-115)粘附公式(2-121)

7、小结(1学时)

归纳、讨论第二章基本概念和作业中的问题

第三章 材料的组成及结构(8学时)

从材料的组成(成分)入手,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多相多组分复合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和宏观组织结构特点。详细阐述由特性不同的各类材料相互复合而成的纳米级、微米级、粒子填充、纤维增强等复合材料的微观和宏观结构以及界面结构,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不同类型材料从微观到宏观的结构变化特点。

1、金属材料的组成与结构(2学时)

要点:金属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其晶体结构特点的关系(应用2-5-1中的公式计算不同金属晶体的有关参量)金属合金的三种结构类型的特点

铁碳合金相图中点、线、区域的物理意义、微相结构特点及随温度和C含量的变化规律 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非晶态合金的三T图

金属再结晶的物理意义及T、t、l的影响

2、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成与结构(3学时)

要点:组成和结合键性质

简单晶体的结构类型:AX, AmXp, AmBnXp 密度计算

几种典型晶体:单晶硅、NaCl, CsCl, ZnS, 钙钛矿、尖晶石 硅酸盐的五种晶体结构、桥氧原子和非桥氧原子 玻璃的组成、特性及结构参数 凝胶与陶瓷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碳黑、石墨、金刚石、C60、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能特点

3、高分子材料的组成与结构(2学时)

要点:(侧重与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对照)

高分子材料结构的多层次性概貌 大分子链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大分子链的内旋转、柔性和构象

大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与聚集态结构模型 结晶构象与晶体结构特点 取向态结构

合成聚合物和天然高分子的主要类型 聚合物共混材料的微结构特点、界面

4、复合材料的组成与结构(1学时)

要点: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组成与结构特点

复合材料的典型结构及“连通性”概念 界面的形成过程、结构与功用特点 界面理论中的浸润和化学键理论

第四章 材料的性能(21学时)

本章内容较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阐明在应力、热、电、光、磁、声、化学介质、氧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各类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宏观性质、破坏形式、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讲述各类宏观物理性质的定义及测试和评价方法,介绍材料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和进展。使学生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基本规律,了解不同类材料结构与性能特征,为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奠定基础。

1、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6学时)

要点:不同材料力学性能的差异及其与组成和结构的关系

应力和应变的定义、五种基本类型

应力-应变曲线的物理意义(参量)典型曲线

弹性形变、应力状态与模量之间的关系,公式(4-

8、4-11)粘弹形变与蠕变、应力松弛(静态)和内耗(动态)永久形变的机制与塑性材料的增强途径 强度的概念及测试方法和计算公式 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的机制及相互转变因素,公式(4-50)

理论断裂强度和脆性断裂理论的推导过程,公式(4-30、4-

38、4-44a、4-

47、4-48)

裂纹在脆性断裂中的重要作用 塑性变形及断裂的计算

断裂韧性的类型,公式(4-

52、4-53)

硬度的概念、布氏硬度、洛氏和维氏硬度的测试技术及区别,公式(4-

55、4-

56、4-57)

粘合摩擦和磨损机制,公式(4-63),材料减摩耐磨的途径

疲劳的概念及在工业中的重要性,疲劳寿命曲线与疲劳强度,疲劳断裂机制,提高材料耐疲劳性的途径

2、材料的热性能(2学时)

要点:不同材料热物理性能的差异及其与组成和结构的关系

材料的导热机制、公式(4-69、4-71)

热导率的定义

热容和比热的定义及其在热分析技术中的应用,公式(4-75、4-76)材料热膨胀的内在因素及影响因素,公式(4-77、4-78)材料热性能与温度的关系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热物理和热化学稳定性、表征方法、耐热性和阻燃性高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材料的电学性能(3学时)

要点:不同材料电学性能的差异及其与组成和结构的关系

电导率和电阻率的定义、电导机制、电导率的基本参数及影响因素、公式(4-80、4-81、4-89、4-90、4-91、4-92、4-93、4-96)

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与电导性、光导性和半导电性公式(4-106)

超导电性的定义、超导体的2种特性、3个性能指标

介电常数的定义、介质极化的三种机制,公式(4-112、4-113、4-114)

交变电场中的介电损耗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公式(4-118、4-119)

击穿强度的定义,公式(4-120)

材料电性能与温度的关系

4、材料的磁学性质(2学时)

要点: 磁矩、磁化强度、磁感应强度、磁导率和磁化率的定义,公式(4-123、4-126、4-128)电子的磁矩和“交换作用”

磁化率与磁性材料的五种类型,公式(4-130、4-131)磁滞回线的成因(磁畴)、物理意义、软磁与硬磁材料

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磁学性能,公式(4-135、4-138、4-140、4-141)

5、材料的光学性能(2学时)

要点:电磁辐射与电子跃迁

光吸收与光波长的关系

材料对光吸收、反射和透射的内在因素和表述方式,公式(4-144、4-155、4-157、4-158、4-160)折射率与材料的透明性

不同材料的光学性质及其与组成和结构的关系 非线性光学性质 发光机理及应用

6、材料的耐腐蚀性(2学时)

要点: 高分子材料物理腐蚀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公式(4-167、4-169)

酸、碱、盐对金属和高分子材料的化学腐蚀 高分子材料大气老化腐蚀的类型及提高耐老化的途径 金属材料的氧化及电化学腐蚀

7、复合材料的性能(2学时)

要点:复合效应的主要类型

混合效应,公式(4-171、4-172)

几何尺寸效应lc和lc/d的意义及与拉应力的关系 界面效应、界面相的功能,二次复合规律,公式(4-176)

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模量和强度,计算公式(4-177、4-178、4-182、4-183、4-184、4-185、4-188、4-189、4-190),破坏模式

8、纳米材料及效应(1学时)

要点:纳米材料的定义,纳米结构单元、纳米固体、纳米组装体系 纳米效应的基本特点 应用实例

9、小结(1学时)

归纳、讨论第四章基本概念和作业中的问题

第五章 材料的制备与成型加工(3学时)

从原料出发,讲述材料的制备原理和主要方法,由各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讲述其加工行为和主要加工方法。使学生在材料工程的基础上,建立材料制备——加工——结构——性能关系的整体概念。本章结合观看电视片或图片演示进行。

1、材料制备原理及方法(3学时)

要点:铁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钢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铜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陶瓷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玻璃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水泥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与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进行对照)聚合物合成工艺过程 主要的聚合反应类型

主要的聚合物合成工业实施方法

2、料的成型加工性(2学时)

要点:金属的熔体流动性与铸造性

金属的变形性与可煅性 切削加工性 金属材料的热处理

聚合物的熔融和流动特性

聚合物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聚合物主要成型方法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顾宜主编,化工出版社,2004年。

五、主要参考资料

①Funds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ifth Edition, William D.Callister,Jr,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②材料科学基础,谢希文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材料性能学,王从曾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

篇3:脑科学与教育教学大纲

关键词: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科学探究,研究方法

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调查结果表明,新加坡的数学和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1年TIMSS数据显示,新加坡成为成绩最好的国家,8年级学生的科学成绩均居全球第一,4年级学科成绩均居全球第二。[1]新加坡非常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把科学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科学知识、技能并利用它们促进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新加坡的科学教育成绩是显著的,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前沿的进步而不断改革科学教育。在取得这些优异成绩的背后,新加坡的科学课程大纲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加坡科学课程框架(Science Curriculum Framework)[2]

1.科学课程框架基础

科学课程架构源于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政策框架。它概括了新加坡科学教育的主旨,为学生成为高水平技能的公民做准备,有助于学生在日益以技术为主导的未来世界发挥作用。

课程框架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探究实施是建立在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和过程;道德和态度基础上。这些领域都是科学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见图1)。

科学课程旨在将学生培养成探究者。其出发点是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们探索周围的事情,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享受科学,并将科学视为探索自然世界的重要工具。教师是科学探究课堂上的指导者,他们将有价值和令人振奋的科学传授给学生,他们是课堂探究的推进者和榜样。教师创造一个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探究意识。

2.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科学素养

(1)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基于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历认识环境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掌握周围的基本科学术语和概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和世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必需的技能、思维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做出个人的决定;帮助学生体会科学如何影响人类与环境。

(2)小学科学课程的具体目标。知识、理解和应用:科学现象、事实、概念和原则;科学词汇、术语和公约;科学设备和仪器,包括操作技巧和安全事宜;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技能与过程:技能包括观察、比较、分类、使用设备与装备、沟通、推断、提出假设、测算、分析、确认可能性、评估;过程包括创造性问题解决、确定调查规划、制订决策。道德与态度:好奇心、创造力、诚信、客观性、开放的胸襟、毅力、责任。

(3)小学科学素养。未来科学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他们也需要了解科学的特征,它是人类知识的一种形式;并知道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创造我们的财富、知识和文化环境。为了掌握人类活动、自然界变化规律,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提出问题,以证据为基础给出结论。最后,他们需要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3.科学课程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

(1)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学技能,如从媒体的报道中分析数据,观察趋势和模式;适应科技进步,能够做出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明智的决定,如转基因食品消费、健康选择等。

(2)社会中的科学:学会与他人从事有意义的科学对话;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有利于科学知识的进步。

(3)科学与环境:理解人类在宇宙中位置;认识安全和生物问题,如SARS、艾滋病、污染等损害等;关注环境。

4.科学探究的内涵及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1)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家和学生参与研究我们周围自然世界的活动和过程。最简单的形式,科学探究可以看做由两个关键方面构成:即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包含“是什么(内容)、如何发生(过程)”。因此,科学探究教学必须超越仅仅呈现科学研究事实和结果的模式。必须让学生看到科学家如何得到了科学研究的结果,给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机会:提出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和环境相关的问题;学会收集和使用的证据;同时积极地参与到证据的收集和使用中,并基于科学知识形成解释并交流。

(2)探究式学习的特征。依据在提出和解决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和评价、交流学习过程中,学生承担责任的程度与教师承担责任程度的大小不同,区分为学生导向的探究与教师引导的探究两种学习方式,学生将从这两种探究学习方式的变化体验中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调查研究能够认识自然界,运用探究的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科学实践所必需的情感态度。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将科学探究归纳成问题、证据、解释、连接和交流五个要素,并且将五个要素从学生自主的程度和教师或材料指导程度的强弱两个维度列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表1),越往左表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越强,需要教师的指导越少;反之,表中越往右表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越弱,需要教师的指导越多。

二、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2014)内容[2]

1.小学科学教学大纲的概述

通过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学生应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免去课程时间的束缚,通过完成定制的校本课程,教师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教师为学生创造有意义、愉快的学习机会。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具体包括:

多样化:在低段(小学3—4年级),学生掌握生命和非生命物体的多样性(一般特性和分类)以及物质的多样性。

循环性:在低段,学生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循环性(生命循环)、物质和水的循环;在高段(小学5—6年级),学生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循环(繁殖)、物质和水的循环。

系统性:在低段,学生掌握植物系统(植物各部分及其作用)和人类系统(消化系统);在高段,学生掌握植物系统(呼吸和循环系统)、人类系统(呼吸和循环系统)、细胞系统、电学系统。

相互作用:在低段,学生掌握相互作用力(磁铁);在高段,学生掌握相互作用力(摩擦力,重力,在弹簧力)、环境的相互作用。

能量:在低段,学生掌握能量的形式和用途(光和热);在高段,学生掌握能量的形式和用途(光合作用)以及能量转换。

2.小学科学教学大纲具体内容

(1)多样性。

世界有种类繁多的生物和非生物。人类要组织安排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和非生物,以更好地认识由它们组成的世界。

A.生物和非生物的多样性。

知识、理解和应用。描述生物的特性:为了生存,需要水、食物和空气;增长、反应和繁殖;识别各类别生物:植物(开花,不开花)、动物(两栖类,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真菌(霉菌,蘑菇,酵母)、细菌。

技能与过程。观察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并推断它们之间的差异;基于共同观察到生物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将它们分成类别(植物和动物)。

道德与态度。通过提出问题,显示探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的好奇心;通过尊重个人不同观点,认识个人努力和团队工作的价值。

B.材料多样性。

知识、理解和应用。各种材料(陶瓷、布艺、玻璃、金属、塑料、橡胶、木材)的用途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关。

技能与过程。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材料的物理特性:强度、灵活性、防水、透明、水中浮/沉能力。

道德与态度。利用数据来说明对有关材料属性和用途的观察和解释,显示其客观性。

(2)循环性。

自然界变化存在重复模式。这些循环的实例即是生物的生命循环和水循环。理解这些循环有助于人类预测事件发生,并认识作为一个自我维持系统的地球。

A.植物、动物的循环性。

知识、理解和应用。3,4年级理解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命循环特征:植物与动物;5,6年级理解生物繁殖是它们种群连续性的保证,一个生物体的许多特性是通过从父母到子女传递的;确认开花植物的有性繁殖过程:授粉、受精(种子生产)、种子传播、发芽;认识人类有性生殖的受精过程;认识开花植物和人类有性繁殖在受精方面的相似性。

技能与过程。3,4年级在一段时间内从种子成长过程,观察、比较植物的生命循环特征;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比较动物(蝴蝶、甲虫、蚊子、蝗虫、蟑螂、鸡、青蛙)的生命周期。5,6年级研究植物繁殖的各种方法,并交流研究成果:孢子、种子。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探究周围的植物和动物好奇心,并质疑他们的发现;展示对植物和动物(如自己的宠物)的责任感;认识个人努力和团队工作的价值。5,6年级通过提问,显示探索周围的植物和动物的好奇心;展示对植物和动物(如自己的宠物)的责任感;通过尊重个人不同观点,认识个人努力和团队工作的价值。

B.物质和水循环。

知识、理解和应用。3,4 年级阐述物质有质量并占据空间;区分物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5,6年级认识水可以在物质3种状态存在的互换;理解水如何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熔化(固体至液体)、蒸发/沸腾(液体到气体)、冷凝(气体至液体)、冻结(液固);理解冰的融点(或水的冰点)和水的沸点;理解水循环中蒸发和冷凝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认识到水对生命过程的重要性;描述水污染对地球上的水资源影响。

技能与过程。3,4年级使用适当的仪器测量质量和体积;5,6年级比较水的3种状态;探讨热增益或损失对水的温度和状态的影响,并交流结果。当冰被加热,在0摄氏度融化,变成水;当水被冷却时,在0℃冻结,变成冰;当水被加热,在100℃沸腾并变为蒸汽;当蒸汽被冷却,它凝结水;调查影响蒸发速率的因素,包括风、温度、暴露表面面积。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显示探究周围物质的好奇心,并质疑他们的发现;5,6年级关注水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需要节约用水。

(3)系统性。

A.人类系统。

知识、理解和应用。3,4 年级认识人的器官系统并阐述它们的功能(消化,呼吸,循环,骨骼和肌肉);确认人体的消化系统各器官(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并描述他们的功能。5,6年级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包括:氮气、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识别人体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器官,并描述它们的功能;在生命进程中,认识到有不同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整合作用。

技能与过程。5,6年级比较植物、鱼类和人类如何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导管运输食物和水。人类:通过导管运输消化的食物、氧气和二氧化碳。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显示探索自己身体的好奇心,并询问身体的结构或功能。5,6年级通过寻求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和解释自己的身体客观性。

B.植物系统。

知识、理解和应用。3,4年级识别植物的不同部位,并说明叶、干、根的功能。5,6年级确定植物输送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说明它们的功能。

技能与过程。3,4年级观察植物各个部分。5,6年级调查植物部分的功能,交流调查叶、干、根的结果。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显示探索周围植物的好奇心,并质疑他们的发现;显示对植物的关心。5,6年级通过寻求数据和信息来验证对植物部分及功能的观察和解释,展示其客观性。

C.细胞系统(5,6年级)。

知识、理解和应用。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识别一个典型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部分,并阐述各部件的功能。植物细胞的部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叶绿体;动物细胞的部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技能与过程。比较典型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道德与态度。展示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并质疑他们所发现;重视个人努力并且尊重不同观点的团队工作。

D.电子系统(5,6年级)。

知识、理解和应用。确认电路包括一个能量源(电池)和其他电路元件(电线、灯泡、开关)形成了一个电子系统;理解:电流只能在闭合电路流过;确认电导体和绝缘体。

技能与过程。构建简单电路的电路图;调查电路中一些变量对电流的影响,并交流调查结果:电池数量(串联排列)、灯泡的数目(串联和并联)。

道德与态度。需要保护学生正确地使用和处理电;重视个人努力并且尊重不同观点的团队工作。

(4)相互作用。

A.力的相互作用。

知识、理解和应用。3,4年级认识到磁铁能产生吸引力与排斥力;确认磁铁的特性。可以用铁或钢制造磁体,磁铁有两极。自由悬挂的条形磁铁静止指向南北方向,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铁吸引磁性材料;知道日常事物中的磁铁的一些用途。5,6年级识别推力或拉力;理解的力的作用。力可以移动一个静止的物体;力可以加速、减速或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力可以阻止一个物体的移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承认并给出不同类型关于力的例子,如:磁力、引力、弹性弹簧力、摩擦力;认识到由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引力而产生物体的重量。

技能与过程。3,4年级比较磁体、非磁体和磁性材料;通电导体产生磁性。5,6年级研究摩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交流研究结果;研究弹簧力的效果,并交流研究结果。

道德与态度。3,4年级显示好奇心,探索日常生活中磁铁的用途和质疑他们的发现。5,6年级通过使用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和解释有关力的客观性;重视个人努力并且尊重不同观点的团队工作。

B.与环境的相互作用(5,6年级—普通水平)。

知识、理解和应用。确定影响有机体生存的因素:环境的物理特性(温度,光,水);食品供应;目前其他有机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讨论:不利环境(生物适应并生存下来,转移到其他地方或死亡)对生物体的影响;通过跟踪万物来自太阳的能源途径,确定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种生物(生产者,消费者,掠食者,猎物)的角色;区分有机体、种群和群落:一个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一个群体被定义为:在规定时间和地点,一组同类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和繁殖;一个群落是许多种群共同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不同的栖息地支持不同的群落(园林,田野,池塘,海边,树,红树林,沼泽)。给出人类对环境造成影响(正面和负面的)的例子。

技能与过程。观察、收集、记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因素。

道德与态度。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重视个人努力并且尊重团队工作。

(5)能量。

A.能量形式和利用。

知识、理解和应用。3,4年级了解光被物体完全或部分遮挡,形成阴影;列出一些常见的热源;物体的温度是衡量其热的程度;区分热与温度的关系: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温度是衡量物体的冷热程度;热量从较热的流入较冷对象/区域/位置,直到两个达到相同的温度;物体的热量增加或损耗会引起物体温度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列出的热量收益/损失所产生的影响:收缩/扩张物体(固体,液体和气体);改变物质状态;确认好的和差的热导体,良导体:金属;不良导体:木材,塑料,空气。5、6年级阐述生物都需要能量来完成生命进程;太阳是我们主要的能量来源(光和热);区分植物和动物获得能量的方式。

技能与过程。3,4年级研究影响阴影形成的变量,并沟通发现结果: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对象;光源与物体距离、物体与背景距离;使用温度计和温度/热传感器数据记录仪测量温度。5,6年级研究光合作用(糖和氧气)所需的条件(水,光的能量和二氧化碳),交流发现的结果。

道德与态度。3,4年级通过使用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并解释有关灯光的客观性;通过寻求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和解释有关热量的客观性特征。5、6年级利用数据和信息来验证观察和解释有关光合作用,显示其客观性。

B.能量转化(5,6年级—普通水平)。

知识、理解和应用。承认能源来自太阳;确认各种形式的能量的例子。如:动能、势能、光能量、电能、声音能量、热能。

技能与过程。研究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交流发现结果。

道德与态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节约使用能源。

三、突出探究的科学———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2014)的特点

1.“五大主题”关联学科内部不同分支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包含五个主题:多样性、循环、系统、相互作用和能量。这些主题涵盖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的核心概念。选择这些核心概念,因为它提供了人们对环境的了解,这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科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其中有很多知识内容是交叉的,如“能量”主题下的知识内容既在物理出现,又在生物知识中涉及了。利用不同主题把各个学科内部的不同分支联系到一起,呈现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彼此联系,这样更加有利于选拔出其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

2.课程目标以掌握知识为基础,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为了体现科学本质,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构建了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社会实践中的科学和科学与周围环境三方面课程内容为载体的课程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探究技能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该大纲按照“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与过程;道德与态度”三个领域确定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特别是“道德与态度”在各个部分有具体要求,而不仅仅是课程目标中有要求。尤其是科学态度的培养在课程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很明显,新加坡尤其重视学生在科学的兴趣、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表现。

3.基于学生生活环境设置课程,重视培养科学探究过程技能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大纲总目标的第一条并不是要求学生学会具体知识,而是强调课程提供学生经历认识环境的过程,为其创造探究的机会;教学内容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依据学生日常所见的生活和自然现象选择课程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课程内容知识,在知识结构和深度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设计较为合理。课程设置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以及学会根据观察结果和数据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科学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学会发现变化模式的规律性,并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说明。

四、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1.加速科学课程的综合化进程

对照新加坡颁布的新版小学科学课程大纲,我们应该加速科学课程的综合化进程,加强科学内部各个学科之间、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形成整体的、全面的认识水平。既要考查学生科学知识水平,又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未知领域、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能力。课程内容要体现当今先进的科技成果,小学科学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都要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及教育发展进程,协调好科学技术的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科学课程标准设计中,既要强化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和利益,又要看到它给人类造成了无情的灾难和威胁。

2.课程设计突显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

在科学课程标准设计中,从小学阶段起,科学教育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尽可能学会使用定量的术语来解释论点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他们解决科学问题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设计科学实验探究是为解决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步骤。强调数据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这些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要知道科学家是如何搞科学研究的,他们要有机会发现与日常生活、社会和环境相关的科学知识,并敢于提出质疑,同时积极地参与到收集和使用证据活动中,并基于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并交流。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激励小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在不能通过表面观察得出结论的情况下,学会动手操作和实验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比如制订调查研究计划、获得数据、归纳结论、思考和评估等。

3.课程内容设置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内容设置符合由易到难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在不同水平和逐渐加深的科学知识上重新学习科学概念和技巧。螺旋上升的方法使学生对科学概念与技能的学习跟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对概念已有的理解,轻易掌握科学知识,使学生更加有效提升和巩固科学探究技能。

参考文献

[1]MICHAEL O MARTIN,INA V S MULLIS,PIERRE FOY,et al.TIMSS2011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science[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2012.

篇4:脑科学与教育教学大纲

由农业部、中国科协和中宣部、教育部等17部门共同组织编写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前不久正式与全国农民见面。根据大纲提出的整体规划,到2020年,要使全国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科学素质教育培训,95%以上的乡村能够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全国农民的科学素质能够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中国农学会编制、编绘了重点突出、通俗易懂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宣传挂图和农民辅导读本,以农民的切身感受和朴实语言,对主要内容二十条作了全面细致的解读,今后将作为科普共享资源免费向全国广大农村基层提供。(北京 姚润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参合率已达85.96%

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7.26亿,参合率为85.96%。

从基金支出情况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220.31亿元。第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6.93亿元。其中,用于住院补偿73.61 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84.68%;以统筹基金形式进行门诊补偿5.51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6.34%;以家庭账户形式进行门诊补偿6.18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7.1%;其他补偿1.23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1.41%;体检支出0.4亿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0.47%。

从受益情况看,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受益26331.89万人次。(北京 吴晶)

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

大连盛世种业有限公司(邮编:116600,电话:0411-87703578)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盛单218”,前不久通过了辽宁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31天左右。株型紧凑,穗轴粉色,籽粒橙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9克。中抗大斑病、灰斑病、青枯病;抗丝黑穗病;感弯孢菌叶斑病。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0.08%,粗脂肪含量5.60%,粗淀粉含量72.90%,赖氨酸含量0.35%,容重752.0克/升。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680.7公斤。(辽宁 付永军)

湖南选育成功“湘杂油7号”

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邮编:410116,电话:0731-5634082)选育的甘蓝型杂交油菜中熟组合“湘杂油7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219天,株型紧凑,茎杆坚硬抗倒,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约3.65克。芥酸含量为0.98%,硫苷含量为41.24微摩尔/克,含油量为39.89%。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153.1公斤。(湖南 涂小林)

水稻新品种在福建问世

福建省南平市农科所(邮编:354200,电话:0599-5628968)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宜优1659”,前不久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29.2天,结实率76.49%,千粒重31.0克。感稻瘟病。糙米率78.0%,精米率67.5%,整精米率36.4%,粒长7.3毫米,垩白率31.0%,垩白度10.4%,透明度1级,碱消值5.0级,胶稠度90.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2%,蛋白质含量7.6%。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510.05公斤。(福建 程学先)

湖北选育成功黄瓜新品种

湖北省农科院蔬菜科技中心(邮编:430064,电话:027-87389846)选育的黄瓜新品种“鄂黄瓜3号”,前不久通过了湖北省品种认定。

该品种极早熟,第2~4节开始结瓜,膨大速度快;特别耐寒,遇1~2℃短时低温仍能正常生长;瓜条直,瓜肉厚,瓜长30厘米,直径约5厘米,单瓜重300克,瓜把短,刺瘤少,嫩绿白色。(湖北 李金泉)

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问世

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744000,电话:0933-8212451)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平凉44号”,前不久通过了甘肃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属强冬性,幼苗半匍匐,生育期278.7天,抗冻抗旱性强,耐瘠薄, 容重786.1克/升。千粒重48.8克。粗蛋白质含量10.92%,湿面筋含量18.07%,赖氨酸含量0.31%,粗淀粉含量68.1%。中抗条锈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286.93公斤。(甘肃 刘乐陶)

“苏杂棉66”通过审定

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邮编:210036,电话:025-83243549)选育的中熟陆地棉杂交一代新品种“苏杂棉66”,前不久通过了江苏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38天,单株成铃25.4个,铃重6.0克,籽指10.7克。大样衣分40.1%,小样衣分40.9%,霜前花率89.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马克隆值4.8,比强度30.6厘牛/特克斯,纺纱均匀指数148。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籽棉241.1公斤、产皮棉96.7公斤。(江苏 魏成义)

大豆新品种通过审定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邮编:050041,电话:0311-86850664)、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石豆1号”,前不久通过了河北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育期105天左右,亚有限结荚习性。单株有效荚34.7个,单荚粒数2.3个,百粒重21.4克。籽粒圆形,黄色种皮,黑色种脐。抗倒性较强,抗病性较强。粗蛋白质含量40.45%,粗脂肪含量20.40%。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90.01公斤。(河北 程大力)

白菜新品种通过审定

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育种室(邮编:450002,电话:0371-65714026)选育的秋白菜早熟新品种“豫新58”,前不久通过了山东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生长期64天,单球重1.9公斤左右。净菜率73.4%,软叶率57.5%,不结球率2.3%。品尝风味品质较好。粗纤维含量0.4%,蛋白质含量0.97%,干物质3.7%。维生素C含量15.1毫克/100克鲜重,可溶性总糖1.34%。高抗病毒病(TuMV),中抗霜霉病。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净菜4836.2公斤。(山东 黄胜海)

广东选育成功蝴蝶兰新品种

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邮编:515021,电话:0754-8101302)选育的蝴蝶兰新品种“汕农玫瑰”,前不久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篇5:脑科学与教育教学大纲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按照《淮阴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的总体要求,针对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特制定本教学大纲。

一、毕业设计组织管理

成立系毕业设计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毕业设计进程计划;制定毕业设计线路图;毕业答辩的组织、协调;毕业设计学生的管理、考勤;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毕业设计经费管理;毕业设计前期和后期的检查和总结。

成立系毕业设计论文审查和答辩委员会负责指导教师资格审核;选题的审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的审查;毕业设计文档的质量和规范化检查;毕业设计答辩的组织和毕业设计综合成绩评定。

各专业教研室应认真负责地安排落实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设计动员,组织落实课题到位。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及时了解进展情况,对中期检查结果进行审定,做好工作小结。

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小组,每组设组长1人,组员3~4人,秘书1人,负责对本组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对每个学生给出论文审阅评语、答辩评语和答辩成绩。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与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环节,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工程师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较为系统的训练,应注重以下方面能力的培养:

1、调查研究、查阅中英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设计、编程和计算的能力;

3、理论分析、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

4、进行软、硬件开发、调试、测试的能力。

5、实验仿真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6、项目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7、综合分析、总结提高、编制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8、英文阅读和应用能力。

9、部分优秀学生的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

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15周(包括评阅和答辩时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一)选题原则

选题恰当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提,指导教师在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课题的选择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本大纲的基本要求,课题类别可参见附录A。

2、课题要求新颖,应尽量体现计算机软件、网络、安全、决策支持、智能、数据库、控制和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原则上不允许和以前的相同,如在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实现手段、软件环境、课程背景等方面确有新的发展,应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的“课题简介”中着重说明。总体上,每届课题更新率应大于80%。

3、课题的选择应体现教学与生产、科研、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即选题在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力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进行,以利于增强学生面对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总体上,来源于生产实际、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的课题应大于50%。

4、课题的选择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

5、选题的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尽可能多地反映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

6、可以多个学生共同做一个课题,但必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分工要明确,工作量要适当,在申报课题的名称上必须加以区别(加副标题)。

7、研究类别课题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要结合当前的科技、经济发展,让学生走向学科前沿,研究的结果要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此类课题指导教师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且本人目前正在研究该课题,而且已取得初步成果。副高以下教师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由系毕业设计论文审查委员会严格控制研究类别课题的比例。

8、学生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选择自己实践中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但课题必须经指导教师按上述1~6条原则标准进行审定,由指导教师作为自己的课题审报。

如学生的课题没能选定指导教师,则上报系毕业设计论文审查委员会,由其根据具体情况代为指定指导教师。

学生不能自定研究类别课题。

9、下列课题不宜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1)、课题空洞,缺泛实际的有意义的内容;

(2)、课题太难,远远超过了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背景;(3)、专业性不强或远离计算机应用领域;

(4)、课题陈旧,理论、技术、手段及应用远远落后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填写说明

该表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申报时专用,由选题教师填写,经系毕业设计论文审查委员会讨论,系专业负责人签名后生效。具体说明如下:

1、申报课题名称 该表的填写只针对1名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时选择使用,如果同一课题由2名及2名以上同学选择,应在申报课题的名称上加以区别(加副标题),并且在“设计(论文)要求”一栏中加以体现;

2、课题类别

在“设计、论文、其它”栏下填写按附件一的类别,填写和课题对应的类别编码。如:申报课题名称为“淮阴工学院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则应在设计栏目下填写“6007”。

3、课题来源

(1)科研:自然科学基金与部、省、市、院级以上科研课题;

(2)生产实践: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或拟开发的商品化软件、产品;(3)实验室建设:系级基金课题,CAI课件,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课题;(4)自拟课题。

4、课题简介

主要指研究设计该课题的背景介绍及目的、主要内容、意义;

5、设计(论文)要求(包括应具备的条件)

主要指本课题技术方面的要求,而“条件”指从事该课题必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仪器设备、场地、文献资料经费等)。

四、指导教师要求和任务

(一)指导教师要求

1、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好毕业论文的全过程。

2、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相当职称以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助教原则上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可协助指导教师工作。

3、每名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8人。

4、指导教师每周要有固定的时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检查并督促学生毕业设计进度,保证设计质量,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要将时间、地点上报系毕业设计工作委员会。教师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电话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检查。

5、要严格控制指导教师的出差,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出差,若时间在2周以内的须经系主管领导批准,超过2周以上的必须报教务处审批,并事先向学生布置好任务和委托他人代为指导。

6、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应始终坚持把对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避免出现放任自流或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7、指导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着重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要准备毕业设计教案、备课笔记(2课时/课题)在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时给学生讲解。

9、校外毕业设计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毕业设计文档的规范化审查和指导。

(二)指导教师的具体任务

(1)选择课题,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和《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审定学生拟定的开题报告,批改译文及外文摘要。

(3)按任务书的要求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进行答疑与指导。(4)指导学生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5)毕业设计结束阶段,按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检查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预审。

(6)根据学生的工作能力、设计(论文)质量及工作态度等写出评语。(7)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8)收齐学生毕业设计的全部资料、成果,审查合格后在资料袋上列出清单,并在规定结束日期前两天交教研室验收。(9)对缓答辩学生继续指导。

五、任务书的填写与下达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应由指导教师根据各课题的具体情况以及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填写,经系专业的负责人审查、签字后生效,并于毕业设计开始前一学期下达给学生。

2、任务书中除布置整体工作内容,提供必要的资料、数据外,应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和量化的工作要求(在第2项中),包括:

 开题报告要求;

 按参考文献格式指定外文文献翻译的标题和出处,要求翻译1万印刷字符或译出3000汉字;

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的字数(理论研究类别不少于1.5万字,其它类别不少于1万字);

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的参考文献数量要求:理论研究类别不少于15篇(含2篇以上外文文献),其它类别不少于10篇。 图纸、软硬件的数量及技术指标等。

3、主要参参考文献(第4项)数量要求:

理论研究类别不少于8篇(含1篇以上外文文献),其它类别不少于5篇。

4、任务书一经审定,指导教师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应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变更原因,经专业负责人同意,系主管领导批准。毕业设计开始5周以后原则上不再允许更改任务书。

六、毕业设计学生要求

1、学生可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决定自己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

2、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同学间团结协作、相互关心,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规定的任务。

3、尊敬教师,虚心接受教师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

4、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别人的成果。否则,毕业设计作不及格处理。

5、严格遵守纪律,在指导教师指定的地点进行毕业设计。因事、因病离岗,应事先向指导教师请假,否则作为旷课处理。凡在指导教师固定指导时间内四次不到者,评分降低一档。累计旷课时间达到或超过全过程1/3者,取消答辩资格,按“不及格”处理。

6、毕业设计成绩“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如学生自愿缴费重修,可及时提出申请,经系批准,报教务处办理重修手续,并安排在下一届毕业设计期间进行。

7、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

8、定期打扫卫生,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9、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以及前期工作材料必须符合规范化要求,否则不能取得答辩资格。

10、毕业设计成果、资料应及时交指导教师转交系办存档,学生不得擅自带离学校。

七、毕业设计的评阅与答辩

1.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评阅

(1)学生毕业设计完成后,除了指导教师对其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进行评阅,写出评语外,由答辩组一名教师担任评阅工作(指导教师不担任所指导学生的论文评阅教师),写出评语。

(2)指导教师和答辩组评阅教师应明确指明学生是否可以参加最后的毕业答辩,对不能参加答辩者应提出缓答辩或重修建议。(3)答辩组评阅教师在答辩前,根据课题涉及的内容和要求,以及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准备好不同难度的问题,供答辩中提问选用。2.毕业设计的答辩

(1)答辩应在系毕业设计论文审查委员会关于毕业设计规范化要求的审查合格后进行。

(2)由系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委员会下设的答辩小组组织答辩。(3)答辩时间控制:学生讲解15~20分钟,教师提问及学生答辩20分钟左右。(4)优秀毕业设计的答辩须经学生本人申请,指导教师或评阅教师推荐,在系范围内进行大组答辩。

毕业设计的评阅与答辩工作还必须严格按淮阴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与答辩的规范化要求》进行。

八、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应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设计说明书(论文)和图纸、实物的质量以及答辩情况为依据。

1、毕业设计成绩采用五级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成绩的评定应由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占20%)和答辩组(占40%)三者分别评定,再按加权求和后折算。

成绩的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从严要求。“优秀”的比例一般掌握在15%左右,严格区分“良好”、“中等”与“及格”的界限,对工作态度差、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的学生,应评为“不及格”。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优秀:能圆满地完成课题任务,并在某些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或创新,其成果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设计说明书(论文)内容完整、论述详尽、计算正确、层次分明,说明书(论文)书写规范,图纸符合要求,且质量高;完成的软硬件达到甚至优于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独立工作能力强,工作态度认真,作风严谨;答辩时概念清楚,回答问题正确。对毕业设计成果突出的学生,在上述各条达到较好要求后,亦可评为优秀。良好:能较好地完成课题任务;设计说明书(论文)完整、计算及论述基本正确;说明书(论文)写书较规范,图纸符合要求且质量较高;完成的软、硬件基本达到规定性能指标要求;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认真,作风严谨;答辩时概念较清楚,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中等:完成课题任务;设计说明书(论文)内容基本完整、计算及论述无原则性错误;说明书(论文)的写书基本规范,图纸质量一般;完成的软、硬件尚能达到规定的性能指标要求;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工作表现较好;答辩时能回答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且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完成课题任务;设计说明书(论文)质量一般,无大的原则性错误;说明书(论文)的书写不够规范,图纸不够完整;完成的软、硬件性能较差;答辩时讲述不够清楚,对任务涉及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回答,虽有错误,但不是重大原则错误。

不及格:没有完成课题任务或设计说明书(论文)中有重大原则性错误,答辩中逻辑混乱,概念不清。

2、毕业设计成绩在答辩全部结束后,经系答辩委员会审定,系主管领导批准,报系办及教务处备案。

3、毕业设计成绩“不及格”者不得毕业。

九、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

检查分前、中、后三个时期进行。

1、前期

着重检查指导教师到岗情况,选题是否符合要求,课题进行所必需的条件是否具备,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一个学生,有无开题报告等,由系毕业设计论文审查委员组织。

2、中期

由研究室组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并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写出考核评语。

系毕业设计工作委员会将组织教师、学生座谈会,着重检查学风、工作进度、工作量饱满程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并采取必要、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问题。

检查情况及处理意见上报教务处。考核结束后将优秀学生及表现较差的学生名单报系答辩委员会,作为优秀成绩评定的参考以及重点审查质量的对象。对完成任务差的学生要给预警示。

3、后期 答辩前,一方面要着重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根据任务书及毕业设计规范化的要求,检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毕业设计文字材料的规范化情况,软、硬件设计的完成情况等;另一方面要检查指导教师及评阅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评语”的填写情况。

十、毕业设计资料

1、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材料包含: 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题表 ②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

④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参考资料译文(附原文)⑤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

2、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及图纸、软、硬件成果等。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一律打印在“毕业设计论文纸”上,论文要附有200~300汉字的中文摘要及对应的外文摘要。有关撰写的格式及标准按照国家标准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执行,具体要求见淮阴工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基本构成及其表述》。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内容及装订程序应符合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内容及装订程序”的要求

3、毕业设计的各类资料必须合装在专用资料袋中,并统一编制目录,在系资料室存档。

计算机工程系 2003年10月 附件一 毕业设计课题类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学科 1001 自动化理论 1002 可计算性理论

1003 计算机及软件可靠性理论 1004 算法理论 1005 数据结构

1006 数据安全与计算机安全 1007 应用密码学 1008 形式语言 1009 算法复杂性

1010 计算机复杂性理论 1011 算法分析与设计 1012 形式语义 1013 Petri网

1014 理论计算科学:量子计算、信息理论、模糊理论、近似算法、随机算法、分布式算法

1015 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它学科 20 人工智能 2001 人工智能理论 2002 自然语言处理 2003 机器翻译 2004 模式识别

2005 计算机感知(计算机视觉)2006 计算机神经网络 2007 知识工程 2008 机器学习

2009 定理证明(自动推理)2010 遗传算法和演化计算

2011 分布式人工智能和多Agent系统 2012 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 2013 不精确信息处理 2014 海量信息处理 2015 非经典逻辑 2016 人工生命

2017 推理技术(基于案例的推理、约束推理、定性推理等)2018 人工智能其它学科 30 计算机系统和网络 3001 计算机系统设计 3002 并行处理

3003 分布式处理系统

3004 计算机运行测试和性能评价 3005 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3006 网络协议 3007 网络性能测试

3008 Java、浏览器和因特网 3009 网络信息检索

3010 移动计算和移动通信 3011 网络安全 3012 入侵检测 3013 电子商务 3014 网格计算

3015 计算机系统结构其它学科 40 计算机软件 4001 软件理论

4002 操作系统与操作环境 4003 程序设计及其语言 4004 编译系统 4005 关系数据库 4006 分布式数据库 4007 多媒体数据库 4008 实时数据库 4009 人机接口技术 4010 中间件

4011 分布式计算机环境及组件技术 4012 软件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 4013 空间数据库 4014 工程数据库 4015 网络数据库 4016 移动数据库

4017 多数据库系统的集成 4018 数据仓库 4019 信息可视化 4020 面向对象技术

4021 计算机软件其它学科 50 计算机工程 5001 计算机元器件 5002 计算机处理器技术 5003 计算机存储器 5004 计算机外围设备 5005 计算机制造与检测 5006 计算机高密度组装技术 5007 计算机工程其它学科 60 计算机应用

6001 中国语言文字信息处理 6002 计算机仿真 6003 计算机图形学 6004 计算机图像处理

600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6006 计算机过程控制 6007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6008 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 6009 机器人

6010 多媒体和超媒体 6011 计算机辅助教学 6012 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 6013 虚拟现实

6014 地理信息系统(GIS)6015 办公自动化(OA)6016 工作流技术 6017 嵌入式应用系统 6018 计算机应用其它学科 70 计算机科学技术其它学科附件二 毕业设计教学存档材料目录

1、毕业设计工作总结

2、毕业设计工作计划

3、毕业设计(论文)大纲

4、毕业设计组织安排情况(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学生分组)

5、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汇总表

6、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申题表

7、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8、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外文参考资料翻译

9、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及毕业设计(论文)原件

10、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检查情况(含初、中、终期)

11、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安排及答辩记录

12、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13、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览表

14、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概要汇编

15、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一览表(附批文)

16、已发表毕业设计(论文)汇总

17、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软件或实物)

18、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情况汇总表

篇6:脑科学与教育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光电信息学院 开课学期:第4学年春季学期 学 分:12学分 学 时:192学时(12周)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602)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工程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向工作岗位过渡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和答辩达到以下目的:

1、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

2、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材料;如何观察、如何调查、作样本分析;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如何操作仪器等。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二、毕业论文的内容

毕业论文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课题决定。根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可以采用工程型课题(分为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种类型)、科研型课题、理论型课题。

毕业论文内容一般包括:选题的分析和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与消化;设计方案或实验研究方案的制定;理论计算、设计、应用程序编制;实验研究,设计或实验研究结果综合整理和分析;绘图等。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学生必须认真独立地完成毕业论文各阶段规定的全部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刻苦钻研精神,既要勇于创新,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禁抄袭他人的成果。毕业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内容、数据必须真实、可信。

2、要求完成开题报告;要求阅读与选题相关的文献,并写出文献综述;要求阅读一定量的外文文献,并完成外文文献翻译。

3、根据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既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校外的企业、公司、研究所等完成。在校外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必须有相应单位的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要对校外毕业论文的进度进行跟踪。

4、在毕业论文的检查中,若发现学生纪律涣散,进度差距大,经指导教师批评教育后仍无改进,已不能按时完成规定任务者,指导教师经请示批准,可中止其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总成绩以“不及格”记载。

5、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原则上不允许请假。因特殊原因必须请假者,按照重庆理工大学相关规定办理。不遵守纪律者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四、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

1、参照《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评定毕业论文成绩。

2、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教师分别给出评语和评分,最后给出总成绩。成绩评定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

上一篇: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方案及总结下一篇:局机关读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