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内科学教学大纲

2022-10-27

第一篇:第八版内科学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小抄(第八版-濮良贵)

机械零件由于某种原因丧失工作能力或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性能称为失效。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有:整体断裂;过大的残余变形(塑性变形);零件的表面破坏,主要是腐蚀、磨损和接触疲劳;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是指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时应遵循的原则。主要设计准则有:强度准则、刚度准则、寿命准则、振动稳定性准则、可靠性准则。机械零件的基本设计要求有:避免在预定寿命期内失效的要求;结构工艺性要求;经济性要求;质量小要求;可靠性要求。机械零件的一般设计步骤是:(1)选择零件的类型和结构;(2)计算作用载荷;(3)选择材料;(4)确定基本尺寸;(5)结构设计;(6)校核计算;(7)绘图和编写技术文件。机械零件金属材料的在选用时考虑因素:载荷、应力及其分布状况,零件的工作情况;零件的尺寸及质量;零件

速度而产生的粘性流体膜将两摩擦表面完全隔开,由流体膜产生的压力来平衡外载荷,具有一定粘性的流体流入楔形收敛间隙产生压力效应而形成。流体静力润滑是靠液压泵(或其它压力流体源),将加压后的流体送入两摩擦表面之间,利用流体静压力来平衡外载荷。普通螺纹:牙型为等边三角形,牙型角60度,内外螺纹旋合后留有径向间隙,外螺纹牙根允许有较大的圆角,以减小应力集中。同一公称直径按螺距大小,分为粗牙和细牙,细牙螺纹升角小,自锁性好,抗剪切强度高,但因牙细不耐磨,容易滑扣。应用:一般连接多用粗牙螺纹。细牙螺纹常用于细小零件,薄壁管件或受冲击振动和变载荷的连接中,也可作为微调机构的调整螺纹用。矩形螺纹:牙型为正方形,牙型角0,传动效率较其它螺纹高,但牙根强度弱,螺旋副磨损后,间隙难以修复和补偿,传动精度降低。梯形螺纹:牙型为等腰梯形,牙型角为30度,内外螺纹以锥面贴紧不易松动,工艺较好,牙根强度高,对中性好。主要用于传动螺纹。锯齿型螺纹:牙型为不等腰梯形,工作面的牙侧角3度,非工作面牙侧角30度。外螺纹牙根有较大的圆角,以减小应力集中,内外螺纹旋合后,大径无间隙便于对中,兼有矩形螺纹传动效率高和梯形螺纹牙型螺纹牙根强度高的特点。用于单向受力的传动螺纹。普通螺纹适合用于连接,矩形螺纹、梯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适合用于传动。普通螺纹、梯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已经标准化。 将承受轴向变载荷连接螺栓的光杆部分做的细些,可以减小螺栓的刚度,从而提高螺栓连接的强度。 螺纹连接为何要防松常连接用螺纹紧固件一般都能满足自锁条件,并且拧紧后,螺母、螺栓头部等承压面处的摩擦也都有防松作用,因此在承受静载荷和工作温度变化不大时,螺纹连接一般都不会自动松脱。但在冲击、振动、变载荷及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连接有可能松动,甚至松开,造成连接失效,引起机器损坏,甚至导致严重的人身事故等。所以在设计螺纹连接时,必须考虑防松问题。螺纹连接防松的根本问题在于防止螺旋副相对转动。防松装置或方法,按工作原理可分为摩擦防松、机械防松和其它方法,如端面冲点法防松、粘合法防松,防松效果良好,但仅适用于很少拆开或不拆的连接。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有螺栓联接、螺钉联接、双头螺柱联接和紧定螺钉联接四种。主要特点是:螺栓联接:有普通螺栓联接和铰制孔螺栓联接两种。普通螺栓联接被联接件的通孔与螺栓杆之间有间隙,所以孔的加工精度可以低些,不需在被联接件上切制螺纹,同时结构简单、装拆方便,所以应用最广。铰制孔螺栓联接螺栓杆与孔之间没有间隙,能确定被联接件的相对位置,并能承受横向载荷。螺钉联接:螺钉直接旋入被联接件的螺纹孔中。适用于被联接件之一较厚,或另一端不能装螺母的场合。由于不用螺母,所以易于实现外观平整、结构紧凑;但要在被联接件上切制螺纹,因而其结构比螺栓联接复杂一些。 不适用于经常拆装的场合。如经常拆装,会使螺纹孔磨损,导致被联接件过早失效。双头螺柱联接:使用两端均有螺纹的螺柱,一端旋入并紧定在较厚被联接件的螺纹孔中,另一端穿过较薄被联接件的通孔,加上垫片,旋上螺母并拧紧,即成为双头螺柱联接。这种联接在结构上较前两种复杂,但兼有前两者的特点,即便于拆装,又可用于有较厚被联接件或要求结构紧凑的场合。紧定螺钉联接:将紧定螺钉拧入一零件的螺纹孔中,其末端顶住另一零件的表面,或顶入相应的凹坑中,以固定两个零件的相对位置,并可传递不大的力或扭矩,多用于固定轴上零件的相对位置。 在铸、锻件等的粗糙表面上安装螺栓时,为何制成凸台或沉头座?1)降低表面粗造度,保证连接的紧密性;避免螺栓承受偏心载荷;3)减少加工面,降低加工成本。平键和楔键的工作特点和应用场合。平键连接的工作面是两侧面,上表面与轮毂槽底之间留有间隙,工作时,靠键与键槽的互压传递转矩,但不能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所以也不能承受轴向力。具有制造简单、装拆方便、定心性较好等优点,应用广泛。楔键连接的工作面是上下面,其上表面和轮毂键槽底面均有1:100的斜度,装配时需打紧,靠楔紧后上下面产生的摩擦力传递转矩,并能实现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和承受单向轴向力。由于楔紧后使轴和轮毂产生偏心,故多用于定心精度要求不高、载荷平稳和低速的场合。平键连接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较弱零件(通常为轮毂)的工作面被压溃(静连接)或磨损(动连接,特别是在载荷作用下移动时),除非有严重过载,一般不会出现键的剪断。

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和打滑是怎样产生的?有何影响?带传动中的弹性滑动是由于带松边和紧边拉力不同,导致带的弹性变形并引起带与带轮之间发生相对微小滑动产生的,是带传动固有的物理现象。带传动中由于工作载荷超过临界值并进一步增大时,带与带轮间将产生显著的相对滑动,这种现象称为打滑。打滑将使带的磨损加剧,从动轮转速急剧降低,甚至使传动失效,这种情况应当避免。 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打滑和疲劳破坏。设计准则是在保证带传动不打滑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疲劳强度和寿命。 何谓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链传动运动中由于链条围绕在链轮上形成了正多边形,造成了运动的不均匀性,称为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这是链传动固有的特性。减轻链传动多边形效应的主要措施有:减小链条节距;增加链轮齿数;降低链速。 滚子链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和原因:链的疲劳破坏:链在工作时,周而复始地由松边到紧边不断运动着,因而它的各个元件都是在变应力作用下工作,经过一定循环次数后,链板将会出现疲劳断裂,或者套筒、滚子表面将会出现疲劳点蚀(多边形效应引起的冲击疲劳)。链条铰链的磨损:链条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铰链的销轴与套筒间承受较大的压力,传动时彼此又产生相对转动,导致铰链磨损,使链条总长伸长,从而使链的松边垂度变化,增大动载荷,发生振动,引起跳齿,加大噪声以及其它破坏,如销轴因磨损削弱而断裂等。链条铰链的胶合:当链轮转速高达一定数值时,链节啮入时受到的冲击能量增大,销轴和套筒间润滑油被破坏,使两者的工作表面在很高的温度和压力下直接接触,从而导致胶合。因此,胶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链的传动的极限转速。链条静力拉断:低速(0.6m/s)的链条过载,并超过了链条静力强度的情况下,链条就会被拉断。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磨损;齿面胶合;塑性变形。闭式硬齿面的设计以保证齿根弯曲疲劳强度为主;闭式软齿面的设计通常以保证齿面接触疲劳强度为主;开式齿轮传动的设计仅以保证齿根弯曲疲劳强度作为设计准则。软齿面齿轮传动设计时,为何小齿轮的齿面硬度应比大齿轮的齿面硬度大30~50 HBS?金属制的软齿面齿轮配对的两轮齿中,小齿轮齿根强度较弱,且小齿轮的应力循环次数较多,当大小齿轮有较大硬度差时,较硬的小齿轮会对较软的大齿轮齿面产生冷作硬化的作用,可提高大齿轮的接触疲劳强度。所以要求小齿轮齿面硬度比大齿轮大30~50HBS。齿轮传动设计时,为何小齿轮的齿宽应比大齿轮的齿宽大5~10 mm?将小齿轮的齿宽在圆整值的基础上人为地加宽5~10mm,以防止大小齿轮因装配误差产生轴向错位时导致啮合齿宽减小而增大轮齿的工作载荷。 双向传动的齿轮,齿面接触应力是脉动循环,齿根弯曲应力是对称循环。在作弯曲强度计算时应将图中查出的极限应力值乘以0.7。 蜗杆传动特点:传动比大,零件数目少,结构紧凑;冲击载荷小、传动平稳,噪声低;当蜗杆的螺旋升角小于啮合面的当量摩擦角时,蜗杆传动具有自锁性;摩擦损失较大,效率低;当传动具有自锁性时,效率仅为0.4左右;由于摩擦与磨损严重,

常需耗用有色金属制造蜗轮(或轮圈),以便与钢制蜗杆配对组成减摩性良好的滑动摩擦副。蜗杆传动通常用于空间两轴线交错,要求结构紧凑,传动比大的减速装置,也有少数机器用作增速装置。蜗杆直径系数是蜗杆分度圆直径和模数的比值。引入蜗杆直径系数是为了限制蜗轮滚刀的数目及便于滚刀的标准化。蜗轮的端面模数是标准值?在中间平面上,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就相当于齿条与齿轮的啮合传动。所以在设计蜗杆传动时,均取中间平面上的参数(如模数、压力角等)和尺寸(如齿顶圆、分度圆等)为基准,并沿用齿轮传动的计算关系。对于蜗轮来说,端面模数等于中间平面上的模数。 蜗杆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蜗杆的轴向模数等于蜗轮的端面模数,蜗杆的轴向压力角等于蜗轮的端面压力角,蜗杆中圆柱上螺旋线的导程角等于蜗轮分度圆上的螺旋角,且螺旋线方向相同。即要有齿面点蚀、齿根折断、齿面胶合及过度磨损等。ma1mt2

m;a1t2;在开式传动中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主

多发生齿面磨损和轮齿折断,因此应以保证齿根弯曲疲劳强度作为开式传动的主要设计准则。在闭式传动中,蜗杆副多因齿面胶合或点蚀而失效。因此,通常是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而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进行校核。 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磨粒磨损、刮伤、咬合、疲劳剥落和腐蚀,还可能出现气蚀、流体侵蚀、电侵蚀和微动磨损等损伤。滑动轴承材料性能:良好的减摩性、耐磨性和抗咬粘性。良好的摩擦顺应性、嵌入性和磨合性。足够的强度和抗腐蚀能力。良好的导热性、工艺性、经济性等。不存在一种轴承材料能够同时满足以上这些性能。形成流体动力润滑(即形成动压油膜)的必要条件:相对滑动的两表面间必须形成收敛的楔形间隙;被油膜分开的两表面必须有足够的相对滑动速度,其运动方向必须使润滑油由大口流进,从小口流出;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粘度,供油要充分轴颈静止时,轴颈处于轴承孔的最低位置,并与轴瓦接触,所以当轴颈由静止刚开始转动时,轴颈和轴瓦间干摩擦过渡到边界摩擦;因此滑动轴承的启动阻力较大。滚动轴承的正常失效形式是滚动体或内外圈滚道上的点蚀破坏。对于慢慢摆动及转速极低的轴承,主要失效形式是滚动轴承接触面上由于接触应力过大而产生的永久性过大的凹坑。除点蚀和永久性变形外,还可能发生形式的失效:润滑油不足使轴承烧伤,润滑油不清洁使轴承接触部位磨损,装配不当使轴承卡死、内圈涨破、挤碎内外圈和保持架等。这些失效形式都是可以避免的。 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 一组轴承中,10%的轴承发生点蚀破坏,90%的轴承不发生点蚀破坏前的转数(以106为单位)或工作小时数称为滚动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以L10表示。基本额定动载荷就是使轴承的基本额定寿命恰好为106转时,轴承所能承受的载荷值,用字母C 表示。 联轴器和离合器主要用来联接轴与轴(或轴与其它回转零件),以传递运动与转矩,有时也可用作安全装置。区别:在机器运转时,联轴器联接的两轴不能分离,只有在机器停车并将联接器拆开后,两轴才能分离。而离合器在机器运转过程中不需停车便可使两轴随时接合或分离根据对各种相对位移有无补偿能力,联轴器可以分为刚性联轴器和挠性联轴器两种。刚性联轴器无位移补偿能力,挠性联轴器有位移补偿能力。挠性联轴器有无弹性元件和有弹性元件的挠性联轴器两种,后者具有缓冲吸振的能力。工作中既承受弯矩又承受扭矩的轴称为转轴。只承受弯矩而不承受扭矩的轴称为心轴。只承受扭矩而不承受弯矩(或弯矩很小)的轴称为传动轴。自行车的前轴和后轴属于心轴,中轴属于转轴。轴的周向定位方式:键、花键、销、紧定螺钉以及过盈配合等。轴的轴向定位方式:轴肩、套筒、轴端挡圈、轴承端盖和圆螺母等。轴的强度不足时可采取:增大轴的直径;改变材料类型;增大过渡圆角半径;对轴的表面进行热处理和表面硬化加工处理;提高表面加工质量;用开卸载槽等方法降低过盈配合处的应力集中程度;改进轴的结构形状等措施。刚度不足时只能采取增大轴径,改变轴外形等 静强度校核的目的在于评定轴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这对那些瞬时载荷很大或应力循环不对称较为严重时的轴是很必要的。校核计算时不考虑应力集中等因素的影响,因为应力集中不影响静应力的大小,只影响轴的疲劳强度。 使用系数KA是考虑外部因素引起的附加载影响系数;动载荷系数Kv是由于传动比发生变化,引起角加速度,导致动载荷或冲击所造成的;齿间载荷系数Kα是考虑载荷在不同齿上的接触线之间分配不均的系数;齿向载荷系数Kβ是为了计及同一齿面上载荷沿接触线分布布局的现象。 链传动:远距离传动,不打滑,瞬间转动比变化,对环境适应性强。带传动:远距离传动,低速承载能力低,易打滑,可靠性差。齿轮传动:短距离传动,高低速均可,传动性能好,成本高。

第二篇: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第八版口腔学(考试必备)

1. 危险三角: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称为~,颌面部的感染特别是“危险三角区”的感染,若处理不当,易逆行传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

2. 龋病(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是以在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3. 四环素牙(tetracycline stained teeth)是指四环素族药物引起的着色牙。

4. 楔状缺损(wedge-shaped defect): 是指牙唇、颊面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楔形缺损。

5. 慢性龈炎(chronic gingivitis)又称边缘性龈炎(marginal gingivitis)或单纯性龈炎(simple gingivitis)病损主要位于游离龈和龈乳头,是菌斑性牙龈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6. 增生性龈炎:是牙龈组织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受到某些局部因素的刺激而发生的炎症性增生,主要表现为牙龈组织明显的炎性肿胀,同时伴有细胞和胶原纤维的增生,多发于青少年。 7. 药物性牙龈增生(drug-induced gingival hyperplasia)是指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而引起的牙龈纤维性增生和体积增大。 8. 阻滞麻醉(block anesthesia)是指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和主要分支周围,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该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9. 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又称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萌出受阻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10. 颌面部间隙感染:又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性炎症的总称。间隙感染的弥散期称为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为脓肿。

11. 颞下颌关节:是人体所有关节中结构最复杂,生理功能最多的双侧联动关节。

12. 药物过敏性口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局部涂搽、含漱等不同途径进入机体内,使过敏体质者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的黏膜及皮肤的炎症反应性疾病。

13. 口腔颌面部即口腔与颌面部的统称,位于颜面部的2/3 ,颜面部即俗称的脸部、面部,为上从发际下至颌骨下缘或颏下点两侧至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分为面上、面中、面下

14. 口腔颌面部的主要生理功能:摄食、咀嚼、感受味觉、吞咽、表情及辅助语言和呼吸 15. 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1.位置显露2.面供丰富3.解剖结构复杂4.自然皮肤皮纹5.颌面部疾患影响形态及功能6.病患易波及毗邻器官

16. 以牙列为界线,将口腔分为牙列内的固有口腔和牙列外围的口腔前庭

17. 腮腺导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黏膜上,呈乳头状突起

18. 翼下颌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参考标志。颊脂垫尘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的重要标志

19. 切牙乳头是鼻腭神经局部麻醉的表面标志 20. 腭大孔位于硬腭后缘前方0.5CM处,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约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腭前神经及腭大血管经此孔向前分布于硬腭后2/3,该黏膜凹陷为腭大孔麻醉的表面标志

21. 软腭后缘、舌腭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门 22. 舌下肉阜顶部有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可经此管行下颌下腺造影术 23. 口腔的组织器官:唇、颊、牙、舌、腭、口底

24. 牙体组织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腔中的牙髓软组织组成。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是牙的支持组织

25. 舌的感觉N,在舌前2/3为舌神经分布,舌后1/3为咽神经分布及迷走神经分布。运动由舌下N支配。舌乳头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轮廓乳头

26. 正常乳牙有20个,左右侧各5个,分别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分别用Ⅰ、Ⅱ、Ⅲ、Ⅳ、Ⅴ表示,用罗马数字书写表示乳牙,阿拉伯数字表示恒牙。恒牙共28-32个,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27. 颏孔位于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第

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稍上方,距正中线约2-3CM。颏孔为颏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

28. 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约0.5CM,其体表投影为自鼻尖至眼外眦连线的中点,眶下孔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 29. 腮腺导管:自鼻翼部与口角连线的中点至耳垂连线的中1/3段

30. 上颌骨由一体四突组成,其中一体为上颌骨体,四突为额突、腭突、颧突、牙槽突。上颌骨体分为四壁一腔,分为前、后、上、内四壁和上颌窦腔。后壁的颧牙槽嵴和上颌结节是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31. 切牙孔有鼻腭神经血管通过,腭大孔有腭前神经血管通过

32. 上颌骨的薄弱部位1.第一薄弱线:从梨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当骨折沿此发生时,称为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折,骨折线称为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折线 2第二薄弱线:通过鼻骨、泪骨、向外经眶底,向外下经颧颌缝从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当~ 3第三薄弱线:通过鼻骨、泪骨向外经眶底、向外上经颧颌缝从颧骨上方至蝶骨翼突,当~

33.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以活动而且坚实的骨骼,分为下颌体、下颌支两部分。下颌支的冠突与踝突,两骨突之间的凹陷切迹,称为下颌切迹或下颌乙状切迹,为经颞下途径行圆孔和卵圆孔麻醉的重要标志。下颌孔是下牙槽神经血管进入下颌管的入口

34. 下颌骨的解剖薄弱部位:下颌骨的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踝突颈等为下颌骨的骨质薄弱部位

35. 闭口肌群又称升颌肌群,主要附着于下颌支上,有咬肌、颞肌、翼内肌。开口肌群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

36. 颌面部血供丰富,主要来自颈外A的分支,有舌动脉、面动脉、上颌动脉、颞浅动脉。静脉有面前静脉、面后静脉、翼静脉丛 37. 口腔颌面部的神经,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运动神经主要是面神经

38.三叉神经分三支出颅,即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下颌神经分下牙槽神经、舌神经、颊神经。面神经分支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三对大的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1.舌下腺腮腺分泌液只要是浆液。位于两侧耳垂前下方和下颌后窝内,外形不规则,呈椎体形,浅面为皮肤皮下脂肪覆盖,深面与咬肌、下颌支及咽侧壁相邻。后面紧贴胸锁乳突肌、茎突和二腹肌后腹,上极达颧弓,居外耳道和颞下合关节之间。下极达下颌角下缘。腮腺导管开口正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侧黏膜上,投影标志为耳垂到鼻翼和口角中点连线的中1/3段上。2.下颌下腺开口于舌系带两旁的舌下肉阜。

39.口腔内常规检查器械为口镜、镊子、探针、其它(挖匙)

40.龋病的病因包括:1.口腔致龋菌群2.蔗糖等适宜的细菌底物3.敏感的宿主4.在口腔滞留足够时间。四联因素理论:1.细菌2.食物3.宿主4.时间

41..龋病的分类:一.按进展速度分为

1、急性龋2.慢性龋3.继发龋 二按解剖部位分为1.牙合面龋和平滑面龋2.根面龋3.线形釉质龋4.隐匿性龋 P+7龋洞的分类:一类洞 为发生所有牙面发育点隙裂沟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二类洞 为发生于后牙邻面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三类洞 为前牙邻面未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四类洞 为前牙邻面累及切角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五类洞 为所有的颊舌面颈1/3处的龋损所备成的窝洞

42.牙本质过敏症主要表现为刺激痛,尤其对机械性刺激最敏感

43.细菌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分为:可复性牙髓炎、不可复性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钙化、急慢性根尖周炎。

44.急性牙髓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一 疼痛剧烈,疼痛性质为1.自发性阵发性痛2.夜间痛3.温度刺激疼痛加剧4.疼痛不能自行定位 二患牙可查及接近髓腔的深龋或充填物、深牙周袋、外伤等3.探诊常可引起剧烈疼痛,有时可探及微小穿髓孔4.温度测试时,患牙反应敏感或表现为激发痛。刺激去除后,疼痛持续。牙髓电活动测试时,患牙在早期炎症阶段反应增强,晚期炎症表现为迟钝5.处于晚期炎症的患牙,可出现垂直方向的轻度叩痛

45.慢性牙髓炎分为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溃病性、慢性增生性

46.牙髓钙化的X线表现为:X线示髓腔内有阻射的钙化物,或呈弥漫性阻射影像而使髓腔处的透射及消失

47.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1.患牙有咬合痛、自发痛、持续性钝痛、可自行定位。因疼痛不愿咀嚼,影响进食2.患牙可见龋坏,充填体或其他牙体确组织疾患,可查到深牙周袋3.牙冠变色,牙髓活力测试无反应,但乳牙或年轻恒牙对测试有反应,甚至出现疼痛4.叩诊疼痛(+)~(++),扪压患牙根尖部有不适或疼痛感5.患牙可有2度松动

48.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

(1)根尖周脓肿,患牙自发性剧痛,持续性跳痛,伸长感加重,不敢咬合,叩痛(+)~(++),松动II~III度。根尖部牙龈潮红,但无明显肿胀,扪诊轻微疼痛,相应下颌下淋巴结或颏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

(2)骨膜下脓肿。患牙持续性,搏动性跳更加剧烈,患牙更觉高起,松动,轻触患牙觉疼痛难忍,叩痛(+++),松动III度,影响睡眠和进食,可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在相应的颌面部出现间隙感染,牙龈红肿,移行沟变平,有明显压痛,扪诊深部有波动感。

(3)粘膜下脓肿。根尖区黏膜的肿胀已局限,呈半球状隆起。扪诊时波动感明显,脓肿较表浅而易破溃。患牙的自发性胀痛及咬合痛减轻,叩痛(+)~(++),松度I度,全身症状缓解。 49.牙骨髓病和根尖周病常用的治疗方法:盖骨髓术、牙骨髓切断术,根尖诱导成形术,根尖屏障术,根管治疗术(首选)。 应急处理手段:开髓引流、切开排脓、去除刺激、调牙合磨改、消炎止痛。 50.慢性龈炎诊断:牙龈变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牙龈轻触出血、形成假性牙周袋。

51.青春期龈炎:颜色暗红或鲜红光亮。 52.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和钙通道阻滞剂如消苯地平,维拉帕米,可引起药物性龈增生。

53.牙周炎晚期四大特征: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及牙齿松动等主要特征外,常可出现其他伴发症状,如

1、牙齿移动

2、食物嵌塞

3、继发性牙合创伤

4、牙根暴露,对湿度敏感或发生根面龋

5、急性牙周脓肿

6、逆行性牙髓炎

7、口臭。 54.侵袭性牙周炎的X线表现

X线片可见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均有垂直型骨吸收,形成典型的弧形吸收;切牙区多为水平型骨吸收,还可见牙周膜间隙增宽,硬骨板模糊、骨小梁疏松等。

55.口腔单纯性疱疹的临床表现(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①前驱期:发病前常有与疱疹病患者接触史,经4~7潜伏期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全身肌肉酸痛,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经1~2天后,口腔黏膜,附着龈和龈缘广泛充血水肿。 ②水疱期:口腔黏膜出现成簇小水疱,针头大小,疱壁薄,透明、易溃破,形成浅表溃疡。

③糜烂期:小水疱破溃后引起大面积糜烂,可继发感染,上覆黄色假膜。

④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7-10天。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特点:

①损害总是以多个成簇的水泡开始②、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发作过的位置和附近。③、前驱阶段,患者可感轻微疲乏和不适,将要发生复发损害的部位出现 痒,张力增加,灼痛、刺痛等。④、数小时内,出现水疱,周围有轻度红斑,疱可持续24h,后破裂,糜烂、结痂。病程约10天,继发感染常延缓愈合,后不留瘢痕,但有色素沉着。

⑤诱使复发的因素有机械刺激,感冒,阳光照射等,情绪也可诱发。

56.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性口炎、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 P69 念珠菌性口炎分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

56.复发性阿弗他溃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病。临床分型:轻型、重型、疱疹样溃病。 57. 轻型阿弗他溃病的特点:(最常见) (1)溃病不大,数目不多,每次1-5个,孤立散在,直径2-4mm,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

(2)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黏膜,如唇、颊黏膜。 (3)发作时溃病有“红、黄、凹痛”,即外周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表面覆有浅黄色假膜,溃病中央凹陷,基底软,灼痛感明显。

(4)复发有规律性,一般分为发作期,愈合期和间歇期。前驱期黏膜局部不适、触痛或灼痛;24h后出现白色或红色丘疹状小点,2-3天后上皮破损,进入溃疡期,再经4-5天后红晕消失,溃病愈合不留瘢痕。

(5)间歇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58.天疱疮的临床分型:寻常型天疱疮、增殖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 59.口腔白斑病的分型:斑块状、皱纸状、颗粒状、疣状、溃疡状。

60.一期梅毒主要症状为硬下疳和淋巴结肿大。二期梅毒口腔表现为梅毒性粘膜炎、梅毒黏膜斑。三期梅毒皮肤损害主要是结节性梅毒疹和树胶肿;口腔黏膜损害是三期梅毒树胶肿性舌炎、舌白斑。

61.先天性梅毒者如有哈钦森牙、神经源性耳聋和间质性角膜炎合称哈钦森三联行。

62.口腔局部麻醉方法: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麻醉。

63.拔牙器械:牙钳、牙挺、牙龈分离器等。牙挺工作原理包括:杠杆、楔、轮轴。 64.拔牙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严重龋病、严重牙周病、牙髓坏死,多生牙、错位牙、埋伏牙、等导致邻近组织创伤影响美观或导致牙列拥挤、阻生牙、牙外伤、乳牙、治疗需要的牙、病灶牙、其他。

禁忌症: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甲亢、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月经及妊娠期急性炎症期。恶性肿瘤、长期抗凝药物治疗、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神经精神疾患。 65.口腔颌面部感染有如下特点:

P103(1)口腔、鼻腔及鼻窦长期与外界相通(2)牙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独有的感染(3)颌面部的潜在间隙(4)颌面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丰富

66.口腔颌面部感染多属于化脓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以金葡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偶见厌氧菌所致的腐败坏死性感染。

67.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病因:一是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下颌骨体逐渐缩短,致使第三磨牙萌出时缺少足够的空间而不能正常萌出,表现为牙冠仅为部分萌出或牙的位置偏斜,少数牙则完全埋伏在骨内,即第三磨牙阻生。二是因为阻生的或正在萌出的第三磨牙牙冠被牙龈部分或全部覆盖,构成较深的盲袋,食物残渣进入盲袋后不易清除。冠周盲袋中的温度和温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临床表现:(1)、炎症早期,患者仅感磨牙后区不适,偶有轻微不适,无全身症状,(2)炎症加重时,局部有自发性跳痛。炎症波及咀嚼肌则开口受限,咀嚼和舌咽时疼痛加剧。此时有全身不适,发热胃寒、头痛、食欲减退、便秘。(3)血常规检查白C总数↑(4)口腔检查见于颌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牙冠周围软组织红肿、糜烂、触痛、用探针触及牙冠,有脓性分泌物溢出,严重者见腭舌及咽侧壁红肿,患者下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治疗1)急性期:以消炎、镇痛、建立引流及对症处理为主。

2)全身治疗应注意休息,进流质饮食,勤漱口。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3)局部治疗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冲洗,若有冠周脓肿形成,应在局麻下切开脓肿,还应作该间隙的切开引流术。

4)慢性期:应以去除病因为主,可消除盲袋或拔牙。

5)急性炎症消退后,根据下颌第三磨牙具体情

况,进行龈瓣盲袋切除或拔牙术,若张口度改善缓慢,可在句麻下拔除上颌第三磨牙,消除刺激因素,则张口度可迅速改善。

68.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常见混合性感染。 69.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1)、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再生修复和抗感染能力很强,因此,伤后48h或更长时间的伤口,只要没有明显的化脓感染,在清创后,仍可做初期缝合。

(2)、口腔颌面部,窦多,如鼻腔、口腔、鼻窦等,腔窦内常存在一定数量的病原菌,伤口常与这些腔窦相痛,易引起感染。

(3)颌骨上有牙,颌骨骨折发生骨折段移位时,则引起咬合关系错误,导致咀嚼功能障碍,咬合关系错乱是诊断颌骨骨折的重要依据之一。 (4)口腔是消化道的入口,损伤后常妨碍正常进食。需选用正常的进食方法和食物,以维持伤员的营养。

(5)口腔颌面部又是呼吸道的上端,损伤时最容易发生机械性阻塞,故抢救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6)鼻、唇、舌、脸、眶、颊部开放性损伤时,如处理不当,伤口愈合后可发生不同程度组织和器官的移位,畸形。 (7)颌面部有腮腺,面N,三叉N,受伤出现面瘫,麻木。涎腺瘘。

(8)颌面部紧邻颅脑,严重的颌面损伤常合并颅脑伤。

72.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止血措施。

1)、指压止血2)、包扎止血3)、填塞止血4)、结扎止血5)、药物止血

73.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

1)、正中联合2)、颏孔区3)、下颌角4)、髁突 74.甲状舌管囊肿:胚胎至第六周时,甲状舌管自行消失,在起始点处留一浅凹即舌盲孔,如甲状舌管不消失时,则残存上皮分泌物聚积,形成先天性甲状舌管囊肿。

临床表现:甲状舌管囊肿见于1~10岁的儿童,亦可见于成年人,囊肿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最常见。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胡桃大,位于颈正中部,有时微偏一侧。

75. 牙源性颌骨囊肿分为根尖周囊肿、始基囊肿、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

76. 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牙龈癌仅次于舌癌,腭癌不多见。

77. 白血病的口腔表征有:①牙龈肿大、增生②牙龈及口腔黏膜出血③牙龈坏死④牙痛、呀松动⑤淋巴结肿大

78. 维生素B2缺乏的口腔表现:①口角炎②唇炎③舌炎

79.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①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感染②口腔毛状黏膜白斑③口腔卡波西肉瘤④龈炎牙周炎,龈炎波及游离龈、龈乳头和附着龈⑤口腔疱疹⑥面颈部淋巴结肿大⑦唾液腺感染,腮腺、下颌下腺肿大。

第三篇:八年级科学下(华师大版)第八章第一节动物的有性生殖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意图:

动物的有性生殖是八年级科学下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在学习了植物的无性生殖之后,以对比的方式,安排了动物的有性生殖这一节内容,便于学生思维的衔接和知识的系统掌握。

在学习动物有性生殖前先让学生接触动物节少数的一些无性生殖,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有性生殖的理解。接下去列举三种有性生殖的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以及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动物的有性生殖,最后以青蛙和蝗虫为例,介绍动物的胚后发育情况。使学生掌握无变态发育与变态发育的知识,了解变态发育的两种类型。

针对这些目的,我在课件教案的设计上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结合动物的受精方式和胚后发育类型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辩证唯物论观点

第四篇:中医内科学讲稿肝胆第八节 瘿病

瘿病 【概说】

一、概念

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者。

二、沿革

(一)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而《吕氏春秋·季春纪》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二)晋隋唐时期指出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对含碘药物及脏器治疗已有相当认识。 晋《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三)宋金元时期对病因病机认识较完善,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并从病因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其对本病的分类更切合临床实际,治疗以内服药物为主,不可轻易施以刀针。 《儒门事亲·瘿》指出常食海带、海藻、昆布可消瘿,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四)明清时期突出了气滞、血瘀、痰浊在致病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除继承消瘿散结外增加了许多有效的治法方药。 《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并记载了在用黄药子酒治疗瘿病时,“常把镜自照,觉消即停饮”及“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的观察疗效的方法。 《外科正宗·瘿瘤论》认为“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发展了本病的病机,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三、讨论范围

现代医学的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

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但也与体质因素有密切关系。

(一)

情志内伤

忿郁恼怒或忧愁思虑日久——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凝聚成痰,气滞痰凝——壅结颈前,则形成瘿病

(二)

饮食及水土失宜

饮食失调

脾失健运

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则发为瘿病 水土失宜

气血运行失常

(三)

体质因素

妇女的经、孕、产、乳等生理特点与肝经气血有密切关系,遇有情志、饮食等致病因素,常引起气郁痰结、气滞血瘀及肝郁化火等病理变化,故女性易患瘿病。

另外,素体阴虚之人,痰气郁滞之后易于化火,更加伤阴,常使病机复杂,病程缠绵。

二、病机

(一)

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机 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所致,日久引起血脉瘀阻;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二)

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壅结而成瘿病。瘿病日久,在损伤肝阴的同时,也会伤及心阴,出现心悸、烦躁、脉数等症。

(三)瘿病的病理性质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

在本病的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如痰气郁结日久可化火,形成肝火亢盛证;火热内盛,耗伤阴津,导致阴虚火旺之候,其中以心肝阴虚最为常见;气滞或痰气郁结日久,则深入血分,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重症患者则阴虚火旺的各种症状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当出现烦躁不安、高热、脉疾等症状时,为病情危重的表现。 病因病机示意图 饮食失调

内生湿痰

情志不畅

心肝气郁

痰结血瘀

肝(心)火旺盛

瘿病

体质因素

阴血亏耗

心肝(肾)阴虚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一)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程度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二)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发病有一定的地区性。

(三)早期多无明显的伴随症状,发生阴虚火旺的病机转化时,可见低热、多汗、心悸、多食易饥、面赤、脉数等表现。

二、病证鉴别

(一)瘿病与瘰疬的鉴别

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正如《外台秘要·瘿病》说:“瘿病喜当颈下,当中央不偏两边也”。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胡豆大,个数多少不等,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瘰疬论》说:“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连缺盆,皆为瘰疬。”《外科正宗·瘰疬论》言:“瘰疬者,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

(二)瘿病与消渴的鉴别 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型,应注意与消渴病鉴别。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三消的症状常同时并见,尿中常有甜味,而颈部无瘿肿。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等症,而以颈前有瘿肿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烦热心悸,急躁易怒,眼突,脉数等症。

(三)辨瘿囊、瘿瘤、瘿气

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比较对称,肿块光滑,柔软,主要病机为气郁痰阻,若日久兼瘀血内停者,局部可出现结节。 瘿瘤表现为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或两侧均大,瘿肿大小如桃核,质较硬。病情严重者,肿块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主要病机为气滞、痰结、血瘀。 瘿气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肿块对称、光滑、柔软,除局部瘿肿外,后期可见阴虚火旺表现。严重者可致高热大汗,呕吐腹泻,烦躁谵妄,或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神志淡漠,脉微细欲绝,甚至昏迷等气阴耗竭之候。

三、相关检查

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和总甲状腺素(TT4)升高,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血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TSH不升高,甲状腺摄131碘率增高,可确定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功能检查,TT

3、TT

4、FT

3、FT4一般正常,血清TSH值亦正常。甲状腺B超和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有助于确定甲状腺的位置、外形、大小及结节性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需辨明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

(一)

辨在气与在血

颈前肿块光滑,柔软,属气郁痰阻,病在气分;

病久肿块质地较硬,甚则质地坚硬,表面高低不平,属痰结血瘀,病在血分。

(二)

辨火旺与阴伤

烦热、易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火旺;

如见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两目干涩,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

(三)

辨病情的轻重

若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表现有结节,高低不平,或阴虚火旺症状较重,出现高热,大汗,烦躁,谵妄,神志淡漠,脉疾或微细欲绝者,均为重症。

二、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

瘿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配合活血化瘀; 火郁阴伤而表现阴虚火旺者,以滋阴降火为主。

三、证治分类

(一)气郁痰阻证

1、 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 兼症: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 舌脉: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浊壅阻。

3、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4、主方:四海舒郁丸。本方功能理气解郁,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适用于瘿病早期由痰气郁结所致者。

5、常用药:

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郁金、青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

6、加减:

肝气不舒明显而见胸闷、胁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元胡、川楝子;

咽部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二)痰结血瘀证

1、 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

兼症:胸闷,纳差。

舌脉: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2、证机概要:痰气交阻,血脉瘀滞。

3、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4、主方:海藻玉壶汤。本方既能理气化痰消瘿,又能养血活血,适用于气滞、痰阻、血瘀壅结颈前所致的瘿病。

5、常用药: 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青皮、陈皮、半夏、胆南星、浙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

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

6、加减:

胸闷不舒加郁金、香附、枳壳理气开郁;

郁久化火而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数者,加夏枯草、丹皮、玄参、栀子;

纳差、便溏者,加白术、茯苓、怀山药健脾益气; 结块较硬或有结节者,可酌加黄药子、三棱、莪术、露蜂房、僵蚕、穿山甲等,以增强活血软坚,消瘿散结的作用; 若结块坚硬且不可移者,可酌加土贝母、莪术、山慈姑、天葵子、半枝莲、犀黄丸等以散瘀通络,解毒消肿。

(三)肝火旺盛证

1、 症状:

主症: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 兼症: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证机概要:气郁化火,肝火旺盛。

3、治法:清肝泄火,消瘿散结。

4、主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栀子清肝汤清肝泻火,适用于肝郁化火之瘿病;消瘰丸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适用于痰结化热之瘿病。

5、常用药:

柴胡疏肝解郁,栀子、丹皮——清泄肝火 当归——养血活血 白芍——柔肝

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

生牡蛎、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 玄参——滋阴降火

6、加减:

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可加龙胆草、黄芩、青黛、夏枯草;

手指颤抖者,加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天麻平肝熄风; 兼见胃热内盛而见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知母; 火郁伤阴,阴虚火旺而见烦热,多汗,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者,可用二冬汤合消瘰丸加减。 4.心肝阴虚

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气火内结,心肝之阴耗伤。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宁心安神,适用于心阴亏虚为主者;一贯煎养阴疏肝,适用于肝阴亏虚兼肝气郁结者。

常用药:以生地、沙参、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人参、茯苓益气宁心,当归、枸杞子养肝补血;丹参、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川楝子疏肝理气。 虚风内动,手指及舌体颤抖者,加钩藤、白蒺藜、鳖甲、白芍;脾胃运化失调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者,加白术、薏仁、怀山药、麦芽;肾阴亏虚而见耳鸣、腰酸膝软者,酌加龟版、桑寄生、牛膝、女贞子;病久正气伤耗、精血不足而见消瘦乏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男子阳萎者,可酌加黄芪、太子参、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制首乌等。 【预防调护】

一、因水土失宜所致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在容易发生瘿病的地区,可经常食用海带,使用加碘食盐(食盐中加入万分之一的碘化钠或碘化钾)。

二、患者应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内伤。

三、在病程中,要密切观察瘿肿的形态、大小、质地软硬及活动度等方面的变化。如瘿肿经治不消,增大变硬,应高度重视,防止恶变;阴虚火旺症状较重,病情危重时,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 【结语】

一、瘿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基本临床特征。

二、要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引起,并与体质有密切关系。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是瘿病的基本病理,初病为气郁痰阻,久则痰结血瘀,部分病例痰气郁结化火,出现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阴虚火旺等病理变化。

三、治疗瘿病的主要原则是理气化痰,消瘿散结,活血软坚,滋阴降火,可针对不同的证候选用适当的方药。对本病的预防应防止情志内伤并注意饮食调摄。 【临证备要】

一、瘿病与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疾病有关,临证时甲状腺疾病无论有无甲状腺肿大,皆可参照本章辨证论治。如部分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甲状腺并不肿大,但表现为肝火亢盛证,后期表现为阴虚火旺证,可按照本病的上述两型辨证论治。

二、瘿病的病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病机的转化,在不同的病变阶段具有不同的病机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病机施以相应的治法及用药。如火盛,宜清热泄火,药用丹皮、栀子、生石膏、黄连、黄芩、青黛、夏枯草、元参等;如痰凝,宜化痰散结,药用海藻、

昆布、浙贝母、海蛤壳、陈皮、半夏、茯苓、制南星、瓜蒌、生牡蛎等;如血瘀,宜活血软坚,药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三棱、莪术、丹参、炮山甲等。本病后期,多出现由实转虚,如阴伤,宜养阴生津,药用生地、元参、麦冬、天冬、沙参、白芍、五味子、石斛等;如气虚,宜益气健脾,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黄精等;气阴两虚者,药用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精、玉竹、女贞子等。

三、瘿病早期出现眼突者,证属肝火痰气凝结,应治以化痰散结,清肝明目,药用夏枯草、生牡蛎、菊花、青葙子、蒲公英、石决明。后期出现眼突者,为诸络涩滞,瘀血内阻所致,应治以活血散瘀、益气养阴,药用丹参、赤芍、泽兰、生牡蛎、山慈姑、黄芪、枸杞子、谷精草等。

四、传统医学的许多消瘿散结的药物,如四海舒郁丸中的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等药中,许多药物的含碘量都较高,临证时须注意,若患者确系碘缺乏引起的单纯性甲状腺肿大,此类药物可以大量使用,若属甲状腺功能亢进之症,则使用时需慎重。

五、黄药子具有消瘿散结,凉血降火之功效,治疗痰结血瘀证和肝火旺盛证时可配合应用。但黄药子有小毒,长期服用对肝脏损害较大,必须慎用。用量一般不宜超过10克。

六、治疗本病时应针对不同的证候选择适当的疗程,若瘿肿小、质软、病程短、治疗及时者,多可治愈。但瘿肿较大者,不容易完全消散,治疗时间也要求较长,为用药方便,可将药物改为丸剂、散剂使用。若肿块坚硬、移动性差、而增长又迅速者,须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肝火旺盛及心肝阴虚的轻中症患者,疗效较好,多数可在短期中迅速缓解。 【复习思考题】

一、我国古代医家在对瘿病的认识上有何突出成就?

二、瘿病的发病与气滞、痰凝、血瘀有何关系?

三、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四种症候的瘿病,在临床上各有哪些特点,如何鉴别?

四、试述瘿病的治疗原则。

五、试述痰结血瘀及肝火旺盛两种证候瘿病的治法及代表方药,两者在治疗上有何不同?

第五篇:第八次全国科学素养调查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

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该怎样看待这一数据?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在参照国际通用调查题项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大陆地区对18—69周岁的公众展开调查,形成了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比较这8次调查结果,尤其是解读2010年的最新数据,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人的科学素养状况。

普遍崇尚科学精神,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何薇是唯一参加了全部8次调查的研究人员。据她介绍,2001年,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

2010 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 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但在何薇看来,并不能简单地作数字对比,应该更关注中国的语境及调查数据背后透露的信息。

在这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何薇称,以9道国际通用的科学知识测试题的平均正确率来看,2008年美国的水平为64%,2010年中国的水平仅为41%。

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2005年为7.4%,2007年为6.9%,2010年仅达到9.8%。何薇分析,这主要源于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的教育重视不够。

对 于“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个维度,国际上没有统一的题目和标准可供对比。何薇说,“历次调查都显示,中国公民不相信迷信的比例是很高的,而且不同人群之 间的差异很小。”此外,中国公众对科技发展充满信心与期望。以2010年的调查为例,有84.5%的

公民赞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 的发展机会”,而在欧盟,这一说法的赞成比例为75%。在对科学研究的支持态度方面,77%的公民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 的,政府应该支持”。

对科技信息的兴趣不输发达国家公众,超八成被调查者最关注“医学与健康”

虽 然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并不十分明显,但公民对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显著增长。第八次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 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为71.6%,医学新进展为71.1%,新发明和新技术为68.2%,均比2005年的调查结果提升了一二十个百分点。

何薇表示:“虽然中国公众与美国和欧洲等国公众在科学素养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但是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感兴趣程度基本相同。”比如,对“新发明和新技术应用”话题,有49.2%的中国公众表示“感兴趣”,而欧盟的这一数据为49%。

在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中,与公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更受关注。2010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是“医学与健康”,选择比例为82.7%。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认为,这些数据正体现了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有科普需求。“科普就是要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满足大家的科学欲望”。任福君认为,科普既要遵循普惠制,也要注重差异性。“比如城市老年人更关注保健信息,年轻人可能对于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更感兴趣。”

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进科技场馆,新媒体日渐成为科普主力军

除 了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外,几次调查还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公民主动参与科普活动和参观科技场馆等的意愿在增加,参与机会和比例也在增高。以科技馆等科技 类场馆的参观情况为例:2010年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27.0%,比2005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2010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的公民比例为 37.6%,比2005年降低了18.1个百分点。

任福君认为,这些数据体现了这几年间,中国科普场馆的建设速度加快,数量大大提升。但不能忽略的是,有些场馆缺乏资金,空壳化运作,展品和陈列方式多年没有变化,无法满足公民的需求。

让 任福君印象最深刻的数据是新媒体对于科普的巨大影响。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 (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 (10.5%)。与2005年的6.4%相比,公民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提高了20.2个百分点。

根据2009年的《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截至当年3月,我国网络科普设施达到600余个,181个全国学会网站开设了科普栏目,科学松鼠会等民间科普网站更有针对性,新媒体日渐成为科普主力军。

“在调查过程中,更要关注公民获得科普知识的渠道问题。数据的变化,说明保证渠道的公平提供和利用,才能激发并满足公民的科普需求。”任福君说。 (记者陈星星)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活思想汇报下一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查询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