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教学大纲

2022-09-18

第一篇:中医眼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 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医内科学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以及部分难治疾病、危急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程序。

第一章

总论(自学)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熟悉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

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感冒(2学时)

重点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历代沿革及其病因和预后。 难点:兼挟症的症状特点和用药加减治疗。 第三章

咳嗽(3学时)

重点掌握咳嗽的鉴别诊断及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他脏以及历代沿革。 难点:咳嗽在肺、脾、肝、肾的症状特点和治疗用药。 第四章

哮病(3学时)

重点掌握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及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熟悉哮病发作时当区别寒痰、热痰,重点着眼于肺、脾、肾的具体辨证治疗; 了解哮病的历代沿革。

难点:寒哮、热哮、浊哮、风哮的区别和治疗用药。 第五章

喘证(3[4]学时)

重点掌握实喘与虚喘、哮病与喘证的鉴别,治疗原则和各型论治; 熟悉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

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为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难点:喘证的鉴别诊断和风寒闭肺、水凌心肺的论治。 第六章

肺痈(2学时)

重点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熟悉肺痈病理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了解肺痈的历代沿革。

难点:肺痈各阶段的辨证及治疗用药。 第七章

肺痨(2学时)

重点掌握肺痨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熟悉肺痨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要点;熟悉肺痨的治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

了解治疗肺痨的单方、验方及预后转归,生活调摄。 难点: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第八章

肺胀(3学时)

重点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蒙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证;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了解肺胀的历代沿革、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难点:肺胀出现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蒙神窍的辨治。 第九章 痰饮(4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痰饮的定义和四饮的含义及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熟悉痰饮的病因病机,熟悉痰、饮、水、湿的区别和联系; 了解痰饮的临床表现、分类及范围。

难点:对于阳虚阴盛是痰饮的病理性质,肺、脾、肾气化失调,阳气不足为饮邪发生的病理基础的理解。

第十章

心悸(3[4]学时)

重点掌握心悸基本概念、辨证及治疗要点,掌握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

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机、主要病机转化及其诊断;

了解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心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难点:七个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用药。 第十一章

心痛(3学时)

重点掌握心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熟悉心痛的病因病机,熟悉诊断与鉴别诊断; 了解心痛的基本概念、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难点:心脉痹阻为心痛病机特点的理解和真心痛与厥心痛和胃痛的鉴别。 第十二章

不寐(2学时)

重点掌握不寐的治疗原则、各证型的辨证治疗; 熟悉不寐的调摄护理;

了解不寐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多由火热扰心及心神失养所致。

难点: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以及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型失眠的证候表现、治法及方药。

第十三章

汗证(2学时)

重点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及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了解汗证的病因病机。 难点:战汗、黄汗的概念与治疗。 第十四章

血证(5[6]学时)

重点掌握血证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基本治疗原则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鼻衄、齿衄、紫斑、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的辨证论治; 了解诸种血证的预后转归、调护及出血性疾病中医现代研究进展。 难点:咳血与吐血、便血与痢疾、尿血与血淋的鉴别。 第十五章

痴呆(3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痴呆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掌握辨证要点和证治内容;熟悉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了解痴呆是老年常见病证、范围及研究进展。 难点:痴呆与郁病、健忘、癫证的鉴别。 第十六章

厥证(2学时)

重点掌握厥证的证治方药;

熟悉厥证的分类、历代医家对厥证的认识、中医文献中有关其分类、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及其转归的论述;

了解厥证的发病、定义、范围、调护。 难点:厥证急救方法。

第十七章

痫病(2学时)

重点掌握痫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证治方药; 熟悉痫病的病因病机及其特点; 了解痫病的概念、范围、调护。

难点:痫病的病理环节和病理演变以及风痰痹阻、痰火扰心、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的治法方药。

第十八章

癫狂(3学时)

重点掌握癫狂的病机要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及辨证方药; 熟悉癫狂病因、病机及癫与狂的证候分类; 了解癫狂的概念、历代沿革、范围和调护。 难点:癫与狂的区别和用药。 第十九章

胃痛(3学时)

重点掌握胃痛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辨证要点;

了解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体范围、调摄护理、吐酸和嘈杂的辨证以及研究进展。

难点:胃痛与胃痞、真心痛的鉴别和胃痛各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

第二十章

痞满(3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痞满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辨证和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痞满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难点: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聚证的鉴别。 第二十一章

呕吐(3学时)

重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呕吐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了解呕吐的概念、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了解反胃的辨治大法。 难点:病机要点与肝脾关系的理解。 第二十二章

呃逆(3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呃逆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呃逆的病因病机,熟悉呃逆的辨证和诊断要点、简易止呃的有效处理; 了解呃逆的定义,其与干呕、嗳气的区别,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难点:呃逆与肺、胃、肾、肝关系的理解。 第二十三章

噎膈(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噎膈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噎膈的病因病理特点,熟悉噎膈诊断及辨证要点;

了解噎膈的定义,与呕吐、反胃的鉴别要点,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难点:其发病与胃、肝、脾、肾关系的理解。 第二十四章

腹痛(2学时)

重点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腹痛常见证候的表现、治法、方药; 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了解腹痛的发病情况、范围。

难点:腹痛病机“不通则痛”理论的理解。 第二十五章

泄泻(3学时)

重点掌握泄泻的病理关键、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了解泄泻的定义,与痢疾、霍乱的区别,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难点:泄泻各型症状特点及治法方药。

第二十六章

痢疾(5[6]学时)

重点掌握痢疾的各证型之辨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 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与辨证要点;

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痢疾的预防和转归。 难点:对病理变化的理解和各型的区别与治疗用药。 第二十七章

便秘(2学时)

重点掌握便秘常见证候的特点及治法、方药; 熟悉便秘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要点; 了解便秘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难点:病理性质、病机要点及病位相关脏腑等发病原理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

胁痛(2学时)

重点掌握胁痛的诊断要点、分证论治; 熟悉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了解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及与其他病证的关系、鉴别诊断、该病的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十九章

黄疸(3[4]学时)

重点掌握黄疸病的概念及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黄疸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了解黄疸的定义、历代沿革及范围、急黄的转归及预防和预后、黄疸的调护知识及研究进展。

难点:阳黄与阴黄的区别和治疗用药。

第三十章

积聚(2学时)

重点掌握积聚的治疗原则、积证与聚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积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了解何为积聚,积与聚如何区别,古代文献对于积聚的认识,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积聚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难点:积聚与鼓胀、痞满的鉴别。 第三十一章

鼓胀(3学时)

重点掌握鼓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方药; 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调摄护理及其转归;

了解鼓胀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明确范围、历代沿革及研究进展。 难点:鼓胀早期、中期、晚期的区别与治疗。 第三十二章

头痛(3学时)

重点掌握头痛的分类、辨证与治疗要点及分证论治内容; 熟悉头痛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其范围、转归及研究进展。 难点:头痛与郁病、失眠、健忘、眩晕的鉴别。 第三十三章 眩晕(2学时)

重点掌握眩晕的病因病机,风、火、痰、虚、瘀的病理变化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和区别及辨证论治;

熟悉眩晕的历代沿革;

了解眩晕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

难点:各证候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 第三十四章

中风(4[5]学时)

重点掌握中风的基本概念、病机要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中风的历代沿革、范围、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及调护; 了解中风发病情况及其研究进展。

难点: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鉴别。中风与痫病、厥证、痉证、口噼的鉴别诊断。

第三十五章

郁病(3学时)

重点掌握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熟悉郁病的基本概念;

了解郁病的病因病机、调摄护理和精神治疗的重要性及研究进展。 难点:郁病不同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

第三十六章

瘿气(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瘿气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

熟悉瘿气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古今治法、转归;

了解瘿气的定义及学术源流,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通过书籍、杂志、互联网等渠道了解瘿气研究的新动向。

难点:各型的辨证和方药治疗。 第三十七章

痉证(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痉证的临床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熟悉“清热解毒、养阴熄风”法治疗痉证的机理及临床研究状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转归;

了解痉证是临床常见急证、重证,痉证的范围及中、西医治疗乙脑、流脑的研究进展。 难点:其与痫病、厥证、中风等病鉴别。 第三十八章

颤震(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颤震的概念、诊断依据及其与瘛疭、脑萎的鉴别要点及证治内容; 熟悉颤震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了解颤震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其范围、预防护理及研究新进展。 难点:治疗时如何使用虫类药。 第三十九章

水肿(3学时)

重点掌握水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在水肿发病中的作用,水肿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治法; 了解水肿的概念、发展为关格的转归及研究进展。 难点:阴水、阳水的区别及用药治疗。 第四十章

淋证(附尿浊)(2学时)

重点掌握淋证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熟悉淋证历代各种分类及教材分类关系,理解《金匮要略》、《丹溪心法》及《景岳全书》关于淋证的论述。熟悉淋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熟悉尿浊诊治要点;

了解淋证历代沿革、范围及研究进展。 难点:六淋的形成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第四十一章

癃闭(2学时)

重点掌握癃闭的分证论治;熟悉癃闭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癃闭的辨证和治疗要点、古今治法及转归;

了解癃闭的定义及学术源流,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及临时处理、预后调理。通过书籍、杂志、互联网等渠道,了解癃闭研究的新动向。

难点:其与淋证、关格的鉴别。 第四十二章

消渴(3学时)

重点掌握消渴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消渴病的概念、并发症,消渴病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以及消渴病继发证的病机;

了解消渴病的预后与转归及糖尿病研究进展。 难点:消渴病病机特点的理解。 第四十三章

腰痛(2学时)

重点掌握腰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其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 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

了解腰痛的概念、发病情况、范围及相关疾病的现代治疗进展。 难点:寒湿腰痛与湿热腰痛、肾阳虚与肾阴虚腰痛的区别及用药。 第四十四章

关格(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关格的辨证论治;

熟悉关格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关格的概念、《内经》与《伤寒论》的论述,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及关格的预后。

难点:关格与癃闭、走哺、呕吐、反胃、噎膈的鉴别。 第四十五章

遗精(附:阳痿)(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遗精的总治则、辨证论治; 熟悉遗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遗精的概念、发病机理及历代医家的论述,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掌握阳痿的证治;熟悉阳痿的病因病机;了解阳痿的概念、历代医家的论述,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难点:遗精与溢精、早泄、走阳、精浊、膏淋的鉴别。 第四十六章

虚劳(4学时)

重点掌握虚劳的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要点; 熟悉虚劳的病机特点、各个证候的辨证论治;

了解虚劳的发病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关系、预后及调摄护理。 难点:虚劳和肺痨及一般虚证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十七章

内伤发热(3学时)

掌握内伤发热的概念、诊断及鉴别诊断,重点掌握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调护及研究进展。

难点:内伤发热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关系的理解,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第四十八章

疟疾(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疟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熟悉疟疾的病因病机、各种证候的辨证治疗;

了解疟疾的概念、流行概况及我国对疟疾认识的沿革概况、有效单方和验方、预后及调摄护理。

难点:初疟与久疟、寒疟与热疟及疟母的区别用药。 第四十九章

痹病(3学时)

重点掌握痹病的概念、诊断和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熟悉痹病研究的历史源流及痹病的病因病机、转归;

了解痹病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预后转归、护理措施及研究进展。 难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的区别与用药治疗。 第五十章

痿病(2学时)

重点掌握痿病的概念、病机要点、转化规律、诊断及与痹证的鉴别诊断要点; 熟悉痿病的辨证论治;

了解痿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和痿病与肺、脾、肾的关系,痿病的调养、调护及研究进展。

难点:“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的理解。 第五十一章

癌症(3学时)(自学)

重点熟悉癌症的概念、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癌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护理。 难点:各种癌症的诊断。

第二篇: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 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

【教学内容】

|

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6.强调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咳 嗽

【目的要求】

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

2.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3.了解咳嗽的诊查要点。

4.掌握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止咳;内伤咳嗽治疗重在扶正补虚。

5.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

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宜肺止咳法, 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宜肺止咳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法,桑杏汤加减;若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泄肝,顺气降火法,用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6.提示咳嗽治睥、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等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三节 哮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4.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

5.掌握发时当与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

6.掌握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平时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基 本辨证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哮病的概念足发作性的痰呜气喘疾患,以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病后而诱发。病理变化是“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

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查知识。

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未发时主要为肺、脾、肾三脏之亏虚。若久发正虚者,每多虚实错杂,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6.强调哮病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冷哮当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哮当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当用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哮当解表散寒,清化痰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以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者,当补肺益肾,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

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 【教学时数 】 3学时

第四节 喘

【目的要求】

1.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所致。病理机制,

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4.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邪侵袭{外感风寒、风热犯肺},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及劳欲久病所致。

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4.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知以。

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气,虚证当培补摄纳。

6.强凋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证,扶正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五节 肺

【目的要求】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他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

并见,终致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 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5.讲解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奁要点。

6.强调本病辨整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痰浊、水饮、血瘀;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脾、肾、心病位主次所在。治疗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分别治以益气、养阴,或气阴兼凋,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7.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沦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 三子养亲汤肌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痰蒙神窍旺,用涤痰、开窍、息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阳虚水泛证,温肾健睥、化饮利水法,真武汤、五苓散加减。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围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者,用参蛤散,或黑锡丹。

8.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两发等护理知识。

9.讲解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六节 肺 痈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感受风热,或痰热素盛,内外合邪。病机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2.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

3.掌握肺痈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4.掌握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

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蕴肺证、风温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为大法。

5.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初期: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法,以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以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汤加减。恢复期:用养阴补肺法,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煎加减。 6.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咯血、脓胸等临证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七节 肺 痨

【目的要求】

1.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掌握本病要病机主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4.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5.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强调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

4.强调治疗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证,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虚损者又当滋阴补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

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 悸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3.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惊悸与怔忡、心悸与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

5.掌握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络、痰火扰心、邪毒犯心等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划。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螳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

3.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

4.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惊悸与怔忡、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轻、重、危、急症的转归。

5.讲解心悸辩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

6.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邪毒犯心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①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定神,安神定志丸加减。②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③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④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⑤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⑥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加减。⑦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

9.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律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

【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等因素。

3.掌握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遏胸阳,阻滞心脉; 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4.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胸痹辨证宜分辨标本虚实、病情轻重,治疗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兼顾同治。 6.掌握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 心肾阳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 的关系。

2.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等有关。

3.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心脉痹阻,本虚标实。本虚为 气虚、血虚、阴虚及阳虚,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

4.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或兼顾同治。 6.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关系、转化关系。

7.强调说明胸痹各证的治疗。①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②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③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④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⑥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⑦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8.提示预调护知识。

9.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节 厥 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厥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厥证可分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 2.熟悉厥证的病因有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精、饮食不节等。 3.掌握厥证的病机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4.熟悉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中风、昏迷、痫病的鉴别。 5.熟悉厥证的辨址要点及治疗原则。

6.掌握气厥、血厥、痰厥各证型的证治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厥证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精、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厥证。

3.强调厥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病理属性有虚实之分,常见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

4.强调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眩晕、中风、昏迷、癎病的鉴别。辨证着重辨明虚实,分清气血。

5.讲解厥证的治疗原则是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辨证论治、调治气血。

6.强调厥证的辨证论治。①气厥:实证,顺气降逆开郁,五磨饮子加减;虚证,补气回阳,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加减。②血厥:实证,平肝息风,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荣汤加减。③痰厥:用行气豁痰法,导痰汤加减。

7.提示血厥之实注重者可发展为中风,临证应注意其变化。

8.提示气厥、痰厥既可单独发病,又可相互兼夹,治疗注意行气、化痰法的配合。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四节 不寐(附:健忘、多寐)

【目的要求】

1.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不寐的发生是心神不宁,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不寐病理变化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4.掌握不寐的诊断要点,不寐虚证、实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不寐的临床特征及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6.掌握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多寐、健忘的临床特征,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及病后体虚等因素影响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3.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阴阳失交。

4.讲解不寐的诊断要点,注意不寐虚证、实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不寐的辨证当审其虚实。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6.强调说明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问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③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④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⑤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8.提示预防调护知识及不寐的用药注意事项。 9.讲解健忘、多寐的诊查及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 痴 呆

【目的要求】

1.了解痴呆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器痴呆的发生是先天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因素所致。

3.掌握痴呆病理变化是脏腑虚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内生,脑失充养髓海渐空,神明日损,神机失统所致。

4.掌握痴呆的诊断要点,痴呆与健忘、癫证、郁病的鉴别,了解辨病的诊查知识。 5.熟悉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均有关系。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正虚、邪实互为因果。

6.熟悉痴呆以补虚泻实为主的原则。

7.掌握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心肝火旺等证的辨证论治。 8.熟悉临证用药原则。

【教学内容】

1.讲解痴呆是指无知而废的一类神志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痴呆的认识过程,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痴呆病因,多由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因素,致神机失统而痴呆。

3.强调说明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 4.强调说明痴呆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虚等因素,致脏腑虚衰,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为害,脑失充养,神机失统的病理变化。

5.讲解痴呆的诊断要点,注意痴呆与健忘、癫证、郁病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强调说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髓海不足证,补肾填精,益髓养神,七福饮加减。②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③痰浊蒙窍证,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加减。④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⑤心肝火旺证,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提示痴呆治疗注意攻补适宜,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智能训练、情绪调节、改善环境、消除病因等综合疗法。介绍痴呆临床保护胃气,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的经验。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六节 癎

【目的要求】

1. 了解癎病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癎病成因与禀赋异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脑窍损伤有关。

3.掌握癎病病理变化为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脏气不平,阴阳失衡而致气机逆乱,风火痰瘀等邪闭塞清窍而发病。

4.掌握癎病的诊断要点,癎病与中风、厥证、痉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癎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及标本缓急的区别,注意发作的先兆

6.掌握癎病阳癎,阴癎,肝火痰热证,脾虚痰盛证,肝肾阴虚证,瘀阻脑络证等证的辨证沦治。

7.掌握病病控制发作的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解癎病是指发作性神志异常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癎病的病因多由禀赋异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脑窍损伤。

3.强调说明癎病的病理变化以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脏气不平,阴阳失衡而致气机逆乱,风火痰瘀等邪闭塞清窍而发病。。

4.讲解癎病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中风、厥证、痉证之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癎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并注意眩晕,胸闷,叹息等先兆症的表现。

6.强凋说明癎病的标本虚实,轻重缓急。发作期时,以开窍醒神定癎以治其标,治宜清肝泻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癎;休止期病缓以祛邪补虚以治其本,治宜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7.强调说明癎病阳癎,阴癎,肝火痰热证,脾虚痰盛证,肝肾阴虚证,瘀阻脑络证等证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8.强调说明癎病各证的治疗。发作期时:阳癎,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涤痰息风,黄连解毒汤合定癎丸加减。阴癎,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顺气定间,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休止期时:1肝火痰热证,清肝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和涤痰汤加减。2脾虚痰盛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3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大补元煎加减。4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9.讲解癎病的预防调护。

10.讲解癎病虫类药的使用原则及临证注意事宜。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附:吐酸、嘈杂)

【目的要求】

1.熟悉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胃痛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有关等,病变部位在胃,与肝睥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以虚实为常,而有演变多异的特点。掌握胃痛的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3.掌握胃痛诊查要点以及与真心痛的鉴别,熟悉胃痛与胁痛、腹痛、等的鉴别。

4.掌握胃痛辨治原则和常见的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证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胃痛是发生在胃脘部近心窝处的,以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相关西医疾病的关系。

2.详细讲解胃痛的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有关等;重点强调胃痛的病机关键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分析其病机演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亦旺,脾胃损伤较轻;若邪干胃脘日久,严重损伤脾胃生理功能,正气衰弱,可转化为慢性,出现气(阳)虚证和阴虚汪。胃痛久发可因气滞与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胃脘络脉,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虽以本虚为主,但多夹寒湿、湿热、痰饮、瘀血,形成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

3.重点强调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并讲解胃痛与胁痛、腹痛、等的鉴别。

4.详细讲解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不足、脾胃

虚寒的症状特点。

5.强调说明胃痛各证治疗。①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加味。②饮食

伤胃:消导导滞,和中止痛法,保和丸加减。③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⑤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法,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⑥胃阴不足:养阴益胃法, 益胃汤加减。⑦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痞

【目的要求】

1.熟悉痞满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痞满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3.掌握痛满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病性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虚实可相互转化或兼杂,以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胃,关系到脾、肝诸脏。

4.掌握痞满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痞满是指脘腹满闷不舒的一种病证,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 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痞满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病性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3.讲解痞满与胃痛、胸痹、鼓胀,积聚的鉴别。

4.强调痞满要分虚实两大类辨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5.强调说明痞满各证治疗。(1)实痞:①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法,保和丸加减。②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法,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加减。③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法,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④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法,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2)虚痞:①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法,益胃汤加减。

6.介绍痞满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节

呕吐

【目的要求】

1.了解呕吐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呕吐的主要病因是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 3.熟悉呕吐、反胃、呃逆的鉴别。

4.熟悉呕吐辨证要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呕吐是由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其临床特征是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2.讲解占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其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两个原因尤为重要。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脾、肝诸脏有关。

4.讲解呕吐的演变规律是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或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5.介绍呕吐应与反胃,呃逆相鉴别,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均有胃气上逆的病机,但在主证、病位上有所不同。

6.介绍呕吐的辨证应分虚实,可从病因、病程、起病缓急来鉴别,治疗以和胃降逆胃止呕原则,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

7.强调呕吐各证的证候特点及治疗。①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藿香正气散加减。②饮食停滞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法,保和丸加减。③痰饮内阻证: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法,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④肝气犯胃证:疏肝合胃,降逆止呕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⑤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法,理中汤加减。⑦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法,麦门冬汤加减。

8.讲解呕吐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 9.提示治疗呕吐不能见吐止吐等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

[目的要求]

1.了解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呃逆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

3.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嗳气的鉴别。

4.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引起呃逆的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亏虚。轻证病人多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而重证患者则以体虚病后为主。病机的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关。并讲解呃逆因原发疾病病情轻重的不同,预后有极大的差别。

4.讲解呃逆应与干呕及嗳气鉴别。三者在病机上均与胃气上逆有关,但临床特征各异。

5.强调呃逆辨治原则。辨证要分清虚实寒热,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大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6.强调呃逆各证的治疗。①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法,丁香散加减。②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③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合胃降逆法,五磨饮子加减。④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法,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⑤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法,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7.讲解呃逆的预防调护知识。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 噎膈(附:反胃)

【目的要求】

1.掌握噎膈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噎膈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

3.掌握噎膈的病机及虚实演变规律。

4.掌握噎膈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噎膈的临床特征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引起噎膈的原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病机关键在于气、痰、瘀交阻,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与脾、肝,肾关系密切。

4.讲解噎膈与反胃的鉴别。两者均有呕吐症状,区别点在于①有无吞咽困难,②食后呕出的时间。

5.讲解噎膈的演变规律。初起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气、痰、瘀互结,正虚邪实,使阴津枯槁,精血耗竭,进一步发展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6.强调说明噎膈的辨治原则。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法。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

7.强调说明噎膈各证的治疗。①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法,启膈散加减。②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法,通幽汤加减;③津亏热结证:滋阴清热,润燥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④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法,补气运脾扬加减。

8.讲解噎膈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六节

[目的要求]

1.熟悉腹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腹痛病因有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熟悉腹痛诊查要点。

4.掌握腹痛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腹痛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其病机不外寒、热、虚、实四端。病位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病理性质多属虚实夹杂,寒热虚实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讲解腹痛的诊查要点。

4.强调说明腹痛的辨证主要辨清气血、寒热、虚实及脏腑病位。

5.强调说明腹痛各证型的治疗。①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②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腹,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③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④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⑤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 汤。⑥虚寒腹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法,小建中汤加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痢疾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痢疾病因为外感时疫邪毒,内伤饮食。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了解痢疾诊查要点。

4.掌握痢疾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黏液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的病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痢疾的病因是由外感时疫邪毒,内伤饮食,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 病机是由邪蕴肠腹,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病位在大肠,与脾、胃有关,可涉及肾。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血络,甚则进迫下焦厥阴、少阴,形成疫毒痢;若久痢伤正,胃虚气逆,胃不纳食者,而形成噤口痢虚证。病理性质可虚可实,可寒可热。病理演变暴痢多实证,久痢多见虚证。如反复发作之休息痢,则多见本虚标实证。

4.了解痢疾的诊查要点。

5.强调说明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6.强调说明痢疾各证的治疗。①湿热痢: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芍药汤加减。本证型初起夹有表证者,可用逆流挽舟法,活人败毒散加减。②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法,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③寒湿痢: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法,胃苓汤加减。④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止痢法,驻车丸加减。⑤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法,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⑥休息痢:发作期: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法,连理汤加减。缓解期:①脾气虚弱证:补中益气,生养健脾。补中益气汤加减。②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乌梅丸加减。③瘀血内阻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7.讲解痢疾的预防调护知识。

8.提示疫毒痢发生厥脱及噤口痢等的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八节

[目的要求]

1.了解泄泻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泄泻的主要成因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伤脾及久病年老,其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

3.掌握泄泻的诊查要点,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和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

4.掌握泄泻各证型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泄泻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及泄泻别称,提示与现代医学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泄泻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伤脾及久病年老所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病位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脾病湿盛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

4.讲解泄泻与痢疾、霍乱鉴别要点。

5.强调泄泻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并简单介绍治泻九法。

6.强调泄泻各证型的证治。暴泻:①寒湿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加减。②湿热证:清热利湿法,葛根芩连汤加减。③食滞证:消食导滞法,保和丸加减。久泻:①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法,参苓白术散加减。②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四神丸加减。③肝气乘脾:抑肝扶脾法,痛泻要方加减。

7.提示泄泻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等证的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九节

便 秘

[目的要求]

1.了解便秘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引起肠道传导失司。

3.熟悉便秘的诊查要点。

4.掌握便秘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便秘的定义及临床特征。感受外邪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倡导传导失常。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便秘的病因是由于素体阳盛、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腑气不通,传导失司。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大肠,与肝、肺、肾、肺、胃关系密切。

4.讲解便秘的诊断依据,要注意与肠结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5.强调便秘各证型的证治。①热秘:清泄热导滞,润肠通便法,麻子仁丸加减;②气秘:顺气导滞,降逆通便法,六磨汤加减。③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法,大黄附子汤加减。④气虚秘: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法,黄芪汤加减。⑤血虚秘:滋阴养血,润燥通便法,润肠丸加减。⑥阴虚秘:滋阴增液,润肠通便法,增液饧加减。⑦阳虚秘:补肾温阳,润肠通便法,济川煎加减。

6.提示功能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的证治特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概念。

2.掌握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3.熟悉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以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

4.掌握水肿的辨证论治。

5.了解水肿的预后及饮食宜忌。

[教学内容] 1.了解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溜,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甚则全身浮肿的病证。并阐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相应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水肿的病因是由于风邪袭表(风寒或风热)、外感水湿、疮毒内犯以及饮食

不节、久病劳倦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泛滥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

3.强调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与阴水之间

的转化和联系。

4.强调说明水肿风水相搏证、湿毒浸淫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盛证、脾阳虚衰证、

肾阳衰微证、瘀水互结证的证候特征。

5.强调说明阳水与阴水的治疗。阳水:①风水相搏证,疏风解表,宣肺行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②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昧消毒饮;③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法,胃苓汤合五皮饮加减;④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法, 疏凿饮子加减。阴水:①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法,实脾饮加减;②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法,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③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利水法,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并附述转归中出现证候的治疗。

6.讲解水肿的预后和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二节

淋证(附:尿浊) [目的要求]

1.了解淋证的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 2.掌握淋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3.掌握各种淋证的证治及相关联系。 4.熟悉尿浊的病理、治疗原则及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简述古代对

淋证的分类。

2.强调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3.讲解热淋、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的临床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

病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当补益清利兼施。

4.强调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

利湿,通淋排石法,石韦散加减;血淋,治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法,小蓟饮子加减;气淋,治以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法,沉香散加减;膏淋,治以清热利湿,分清泄浊法,程氏萆薢分饮加减;劳淋,治以补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5.附述尿浊的概念与膏淋的异同点,指出本病初起属实,湿热居多,治以清热利湿;

久病脾肾两虚,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当补虚与泻实兼顾。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节

癃闭

[目的要求]

1.了解癃闭的病机主要是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司,但与肺、脾、肝、三焦有关。 2.掌握癃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4.了解癃闭的转归和预后。

[教学内容]

1.讲解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并说明癃与 闭的区别与联系。提示与癃闭相关的诊查知识。

2.强调说明癃闭的病理性质有虚实的不同,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浊瘀阻塞,膀胱气化不利者为实证,脾气不升、肾阳衰惫,膀胱气化无力者为虚证。

3.强调癃闭的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但通利之法,又有虚

实之不同。实证治以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而通水道;虚证治以补脾肾,助气化,使气 化得行,则小便得通。

4.强调说明癃闭的证治。①膀胱湿热证,清热利湿、通利小便法,八正散加减;②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法,清肺饮为加减;③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法,沉香散加减;④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法,代抵当丸加减;⑤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法,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⑥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法,济生肾气丸加减。⑦肾阴亏耗证,滋补肾阴、育阴利水法,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加减。

5.提示探吐、取嚏、针灸、按摩、外敷、导尿等疗法及其该病的调摄护理。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四节

关格

[目的要求]

1、 掌握关格的概念及特征。

2、 掌握关格的病因病机。

3、 掌握关格的诊断要点,关格与癃闭的鉴别要点。

4、掌握关格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关格的转归和预后。 [教学内容]

1.讲解关格是由于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症。

2.强调说明关格的病因多是水肿、淋证、癃闭等病症在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太过等因素作用下,或失治误治,使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

3.强调关格的基本病机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病理因素为湿浊、瘀毒。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阴阳衰惫为本,湿浊毒邪内盛为标。病位在脾(胃)、肾(膀胱),以肾为关键,涉及肺、肝、心多脏。

4.强调关格的治疗应遵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

5.强调关格应与癃闭、走哺相鉴别。 6. 强调说明关格的证治。①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法,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②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法,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③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证,温阳固脱,豁痰开窍法,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章 肢体经络辨证

第一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熟悉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痹证的病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袭,为痹证发生的条件;劳欲不当,体制亏虚为发病的基础。风、寒、湿、热、痰、瘀闭阻经络气血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可致虚实夹杂。病位初在肌表经络,久则深入筋骨,病及五脏。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痹证主要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症,病变可累及单个或多个关节;久病不愈,因肢体疼痛不用而导致肌萎,当与痿证鉴别;部分病例失治或误治可累及脏腑等临床特点。

5.强调说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痹阻、气血虚痹及肝肾虚痹证的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痹证的辨证治疗。①风寒湿痹证,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法,薏苡仁汤加减。②风湿热痹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法,白虎加桂枝汤、宣痹汤加减。③寒热错杂证,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④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法,双合汤加减。⑤气血虚痹证,益气养血、和营通络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⑥肝肾虚痹证,培补肝肾、通络止痛法,独活寄生汤加减。

7.强调说明辨证时注意邪实与正虚的关系,以及辨风、寒、湿、热、痰、瘀诸邪偏盛

的意义。治疗时注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原则;强调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 瘀、通络止痛法的临床应用,及病位上下不同与用药的差异。

8.介绍虫类搜风通络药物和有毒中药的特殊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9.提示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诱发因素等预防护理调摄等知识。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痿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痿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有关病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 .掌握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辨证论治。 5.了解痿证转归预后、调护及康复措施。

[教学内容]

1.讲解痿证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痿证的病因主要为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劳病体虚、跌仆瘀阻等。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为五脏虚损。外邪所致者,一般属实,但久延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讲解本病与中风后遗症及

痹证鉴别。

4.强调说明辨证注意辨脏腑病位虚,审标本虚实。治疗实证以祛邪和络,虚证重扶正补虚。

5.强调说明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痿证的辨证治疗。①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清燥救肺汤加

减。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法,加味二妙散加减。③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 健脾升清法,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④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法,虎潜 丸加减。⑤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法,圣愈汤、补阳还五汤加减。 7.讲解“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 8.讲解护理调摄及康复等知识。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节

[目的要求]

1.了解颤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颤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颤证的诊断要点,颤证与瘛疚以及颤证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颤证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阴虚风动、阳气虚衰的辨证论治。 5.熟悉熄风类中药的临床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颤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颤证的病因多为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其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颤证主要以头摇肢颤为主症,病程长,病势缓;瘛疚病程短,病势急,以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为主症,二者应予鉴别。

5.强调说明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阴虚风动、阳气虚衰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颤证的辨证治疗。①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法,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②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法,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法,人参养荣汤加减。④阴虚风动证,滋补肝肾,育阴息风法,大定风珠加减。⑤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法,地黄饮子加减。

7.提示熄风法的临床应用要点。

8.讲解功能锻炼、药物食疗等护理调摄知识。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痉证的临床特征。 2.熟悉痉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痉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痫病、中风等病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邪壅经络、风痰入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阴血亏虚五证的辨证论治。

5.了解痉证多为疾病的临床危重表现及其转归预后。

[教学内容]

1.讲解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

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指出破伤风不包括在本篇讨论 范围之内。

2.强调说明痉证的病因主要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本病多为疾病的危重表现,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

讲解本病与痫病、中风、颤证、破伤风等病证鉴别要点。

4.强调说明辨证应区别外感、内伤及其虚实。治疗注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虚

实错杂宜标本兼顾原则。

5.强调说明邪壅经络、风痰入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阴血亏虚五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关系。

6.强调说明痉证的辨证治疗。①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法,羌活胜湿汤加

减。②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法,真方白丸子加减。③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法,羚角钩藤汤加减。④阳明热盛证,清胃泄热、增液止痉法,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⑤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法,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7.讲解预防、护理、调摄等问题,强调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

[目的要求]

1.了解腰痛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腰痛的诊断要点及腰痛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的辨证论治。 5.熟悉治疗腰痛的其他疗法。 [教学内容]

1.讲解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腰痛病因为外邪侵袭、闪挫跌仆、年老久病。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病理性质虚实不同,但以虚为多,或见本虚标实。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本病可涉及内、外、伤、妇等

学科,明确本节内容以内科疾病为主。

4.强调说明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的 关系。

5.强调说明腰痛的辨证治疗。①寒湿腰痛证,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法,甘姜苓术汤加味。②湿热腰痛证,清热利湿、舒经通络法,四妙丸加味。③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身痛逐瘀汤、抵挡汤加减。④肾虚腰痛证,补肾益精法,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偏阴虚者,滋养肾阴,左归丸加减。

6.强调辨证注重辨致病原因,外感多实,内伤和久病多虚,跌仆闪挫多瘀。治疗实证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温化寒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虚证重在补肾益精、温阳益气、滋阴养血;虚实夹杂者,应分别主次兼顾用药。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篇:中医皮肤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皮肤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中医皮肤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皮肤病学 学 时:36(20/16) 学 分:2

一、 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皮肤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皮肤及附属器疾病及性传播疾病规律和防治的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学科。中医皮肤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虽然疾病大部分发生在体表,但“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本诸内”,故中医皮肤科学是用中医的整体观念结合皮损辩证去认识皮肤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用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皮肤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多发病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知识;了解某些疑难杂症的诊治要点,达到培养临床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 教学内容与要求:

上篇 总论(4学时) 2.1皮肤的结构 了解皮肤的结构 2.3皮肤的生理功能 了解皮肤的生理功能 3皮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了解脏腑经络与皮肤的关系 4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熟悉皮肤病的内外致病因素,以及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 5.1皮肤病的症状辩证

熟悉瘙痒的辩证,掌握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中医辩证。 7.2内治法

熟悉常用内治法的适应症,掌握常用方剂。 7.3外治法

了解各种外用药剂型,熟悉各种剂型的适应症,掌握外用药使用原则。 难点:皮损辩证,外用药使用原则。 下篇 各论

9.1热疮(0.3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辩证论治,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 9.2蛇串疮(0.7学时) 熟悉本病的定义、洗衣病名和病因病机,掌握临床表现】与热疮的鉴别诊断及辩证论治。 难点:蛇串疮与热疮的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9.3疣(1学时)

了解疣的定义及不同疣(如疣目、牛程蹇、扁瘊、鼠乳等)的西医病名。掌握各种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了解疣的防护。

难点:各种疣的诊断。

2 10.1黄水疮(0.3学时)

了解黄水疮的定义、特点及预防,熟悉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外治法。 11真菌性皮肤病(1.5学时)

了解白秃疮、肥疮、紫白癜风的定义、西医病名、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熟悉鹅掌风、脚湿气、油灰指甲、圆癣的定义、中西医病名、病因及传播途径;掌握临床表现,熟悉治疗及预防。

难点:各种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与白屑风、白疕、湿疮、风热疮的鉴别。 12.1疥疮(0.2学时)

熟悉疥疮的传染途径及预防,掌握疥疮的临床表现、外治疗法。 难点:疥疮外治的具体方法。 12.2恶虫叮咬(自学)

了解恶虫叮咬皮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4.1湿疮(1.5学时)

熟悉湿疮的定义、特点、不同部位湿疮的中西医名称、病因病机,掌握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疮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外治疗法。

难点:湿疮与漆疮、牛皮鲜、鹅掌风的鉴别诊断、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皮损选择外用疗法。

14.2奶癣(自学)

了解奶癣的定义、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及外治法。 难点:婴幼儿用药特点。 14.4漆疮(0.5学时)

熟悉漆疮的概念、中西医病名,致病因素、临床特点,掌握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

难点:本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14.5药毒(1.5学时)

熟悉药毒的概念、西医病名、致病原因,掌握本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及防治。重点掌握七种类型药毒疹的临床表现。

难点:药毒疹的诊断;与瘾疹、麻疹、猩红热、猫眼疮的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14.6瘾疹(0.5学时)

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掌握定义、西医病名、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瘾疹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15.1牛皮癣(0.3学时)

了解牛皮癣的西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掌握诊断,熟悉辨证论治。 难点:牛皮癣、白疕、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病名的关系。 15.2风瘙痒(0.2学时)

了解风瘙痒的病因病机,熟悉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风瘙痒的病因,辨证论治。 16.1白疕(1.5学时)

了解白疕的病因病机,掌握白疕的定义及中西医病名,重点掌握白疕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16.2风热疮(0.5学时)

了解风热疮的定义、西医病名、病因病机,熟悉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风热疮与白疕、紫白癜风的鉴别诊断。

3 16.3猫眼疮(自学)

了解猫眼疮的定义、西医病名、病因病机,熟悉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猫眼疮的皮损特点、辨证论治。 17.2瓜藤缠(自学)

了解瓜藤缠的定义、西医病名、病因病机,熟悉诊断及辨证论治。 18.1红蝴蝶疮(1.5学时)

了解红蝴蝶疮的概念、西医的认识、实验室价差,熟悉病因病机、盘状和系统性的临床表现,掌握诊断及辨证论治,熟悉中西医结合治疗。

难点:红蝴蝶疮的诊断标准;品孙特点;辨证论治。 19.1白屑风(0.5学时)

熟悉白屑风的概念,掌握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与白疕、白秃疮的鉴别诊断。 19.2粉刺(0.5学时)

熟悉粉刺的诱因,掌握粉刺的定义、诊断及辨证论治。 19.2酒齄鼻(0.5学时)

了解酒齄鼻的致病因素,熟悉症状分型,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与粉刺、面游风的鉴别诊断。 19.4油风(0.5学时)

熟悉油风的定义、西医病名、致病因素,掌握诊断及辨证论治。 难点:油风的辨证论治。 20.1黧黑斑(自学)

了解黧黑斑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难点:黧黑斑的病因病机。 20.2白驳风(自学)

了解白驳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 难点:白驳风的病因病机。 22.1杨梅疮(1学时)

掌握杨梅疮的西医病名,熟悉传染途径、诊断,了解治疗、预防。 难点:各期杨梅疮的皮损特点。 22.2花柳毒淋(1学时)

掌握花柳毒淋的西医病名,熟悉的传播途径,掌握诊断,了解中西医治疗。 难点:花柳毒淋的诊断、鉴别诊断。 22.4臊瘊(自学)

掌握臊瘊的西医病名、诊断,了解传播途径、中西医结合。 22.5生殖器疱疹(自学)

了解生殖器疱疹的传播途径,掌握诊断,熟悉辨证论治。 22.6艾滋病(自学)

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临床表现、诊断及辨证论治。

三、 教材及教学方法

1. 教材及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医皮肤病学》。根据东方学院学生基础知识情况,教学内容主要选择常见多发皮肤病,重点讲授需要掌握的部分,对各种皮肤病临床特点给予归纳总结。

2. 教学形式:皮肤科学应直观形象,重视实践。PPt教案文字与皮损图片相结合,课 4 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是学生加深对皮肤病性病的感性认识,便于理解、记忆。

四、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在本课程理论课教学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临床见习进行考核; 成绩评定: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按70%计入本课程考试总成绩;临床见习考核成绩按30%计入本课程考试成绩。

成绩评定标准:

理论课闭卷开始成绩为100分;临床见习考核成绩为100分。

见习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出勤率;皮肤临床技能;见习笔录、病历书写等3项内容。见习考核成绩为100分,其中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出勤率等综合印象,计30分。中医皮肤技能(包括换药操作过程)及合理选择中医皮肤外用药,计40分。病历书写及诊断处方和见习笔记,计30分。见习考核成绩以30%的比例列入中医外科学科程总成绩。

附:《中医皮肤科学》课程见习教学大纲

时:16

一、 临床见习的目的与任务:

通过皮肤科临床见习,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补充课堂所学内容的不足,是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熟悉和掌握常见、多发皮肤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与调护,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 见习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 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1. 熟悉皮肤病病因病机,掌握自觉症状辨证、各种原发皮损和继发皮损的特征与辨证。 2. 熟悉皮肤病的各种辨证方法,树立整体观念。

3. 掌握以下病种的诊断、辨证论治、外治,了解西医治疗。

蛇串疮、疣、黄水疮、真菌性皮肤病、疥疮、湿疮、漆疮、药毒、瘾疹、牛皮癣、白疕、白屑风、粉刺、油风。

4. 了解熟悉以下病种的诊断、中西医治疗

热疮、恶虫叮咬皮炎、风瘙痒、风热疮、猫眼疮、瓜藤缠、红蝴蝶疮、酒齄鼻、黛黑斑、白驳风、以及性传播疾病。

(二) 基本技能

1. 掌握门诊病历的书写方法,初步掌握皮损检查方法。 2. 熟悉皮肤科常用的检查方法:镜检真菌、疥虫、毛囊虫。 3. 了解皮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和操作要求,如挤疣,冷冻。

(三) 学生见习要求

1. 见习态度认真严肃,衣着整齐,遵守医院规则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或生病请假,无故不到按旷课处理。

2. 对待患者热情、耐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努力为患者解除痛苦。 3. 做好笔记,积极动手实践,不懂就问。

三、 具体安排和带教方法:

根据皮肤科教学大纲安排,临床教学见习共16学时,分4次进行。

第1次:4学时,老师讲解见习安排,注意事项,病历书写要求。然后门诊见习,以老师示教为主。

1. 见习的病种:病毒性皮肤病(热疹、蛇串疮、疣)、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湿疮、接 5 触性皮炎、药毒、瘾疹)、皮肤附属器疾病(油风、粉刺、面游风、酒齄鼻)。

2. 主要内容:结合具体病人掌握以上3类皮肤病的发病特点、皮损形态、皮肤检查方法和辩证规律、皮肤科门诊病历的书写格式、皮损描述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皮损复习掌握外用药的使用原则。介绍了解冷冻、挤疣、病损封闭等治疗方法的适应症计具体操作。

第2次:4学时。在门诊见习,随老师诊疗患者,做见习笔记。 1. 见习病种:白疕、牛皮癣、黄水疮、癣、疥疮等。

2. 主要内容: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试接诊,检查患者,掌握正确的采集病史、查体、诊断及治疗方法。介绍皮肤科实验室常用检查方法,如真菌、疥虫、毛囊虫镜检,梅毒血清学检查,淋病图片检查。

第3次:4学时。在门诊见习,在老师指导下接诊患者,包括询问病史、查体、书写病历,提出治疗方案。见习病种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主。自爱笔记本上书写病历及处方。

第4次:4学时。前2学时同第3次。后2学时考核,由老师选择1个典型病例,学生独立应诊,书写1份完整的门诊病历(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查体望闻问切、中西医诊断、辨证分析、立法、处方(内服、外用)、医嘱)。

四、 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见教学大纲有关项目。

第四篇:《中医儿科学 》 课程教学大纲(修改)

《中医儿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

《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儿科学 学

时:54(39/15) 学

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临床课。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儿科学总论(4学时)

主要介绍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特点、喂养与保健、四诊概要、治疗概要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儿科的发展过程、中医儿科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学术思想、主要著作。重点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各种生理常数,熟悉中医儿科四诊的内容,了解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

肺系病证(6学时) 第一节

感冒(2学时)

了解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及辨证论治规律。重点掌握小儿感冒与成人感冒的不同及所出现的兼夹症的辨证治疗。

第二节

肺炎喘嗽(2学时)

熟悉肺炎喘嗽的临床表现,掌握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重点掌握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及各型的辨证论治。

难点: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 第三节

哮喘(2学时)

熟悉小儿哮喘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和诱发因素,掌握小儿哮喘的诊断标准,重点掌握哮喘的辨证论治。

第三章

脾系病证(5学时)

第一节

厌食、积滞、疳证(3学时)

熟悉厌食的发病原因,掌握厌食的临床表现和基本治疗原则,重点掌握厌食与积滞、疳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的区别。了解积滞的一般发病原因,掌握积滞的辨证论治。掌握疳证的含义及其临床表现,熟悉疳证的发病原因及常见兼证得临床表现,重点掌握疳证的辨证论治。

难点:厌食与积滞、疳证的病因病机及病证鉴别。 第二节

泄泻(2学时)

熟悉泄泻的病因以及产生伤阴、伤阳或导致疳证、慢惊风的病理转归,掌握泄泻的主证及泄泻治疗的常法和变法。

第四章

心肝病证(6学时)

第一节

病毒性心肌炎(2学时)

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发病情况及所属的中医范畴,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要点。

第二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多发性抽搐症(2学时)

熟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多发性抽搐症的病因病机,掌握其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第三节

惊风(2学时)

了解惊风的概念、发病年龄特点、惊风八候,掌握急惊风与慢惊风的区别;掌握惊风的病因病机及急惊风慢惊风的辨证论治。

第五章

肾系病证(4学时)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2学时)

熟悉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掌握临床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及西医治疗。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2学时)

熟悉肾病综合征的分类、临床特征、中医范畴及发病情况,重点掌握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了解西医治疗。

第六章

传染病(8学时)

第一节

麻疹(2学时)

熟悉麻疹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熟悉麻疹的特点及顺证逆证得鉴别,重点掌握麻疹顺证和逆证的辨证论治。

第二节

风疹、水痘、手足口病(2学时)

了解风疹的病因病机与临床特征,掌握风疹的证治。熟悉水痘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掌握水痘的证治。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掌握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和辨证论治。

第三节

猩红热 幼儿急疹(2学时)

了解猩红热的病因病机,掌握临床特征、辨证论治;了解幼儿急疹的病因病机,掌握临床特征、辨证论治。重点掌握猩红热与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等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

流行性腮腺炎(2学时)

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辨证论治。

第七章

新生儿疾病(2学时)

熟悉生理性胎黄和病理形胎黄的鉴别,熟悉胎黄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掌握胎黄的辨证论治。了解胎怯、新生儿硬肿症的特点。

第八章

其他疾病(4学时)

第一节

紫癜(2学时)

了解紫癜的发病情况、所属的中医范畴及临床特征,掌握紫癜的病因病机,重点掌握紫癜的辨证论治。掌握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鉴别。

第二节

佝偻病(2学时)

了解佝偻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改变,掌握佝偻病的诊断要点、治疗、预防及辨证论治。

难点:钙在小儿体内代谢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

临床课程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结合临床实际设立模拟病例让学生分析,重点是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 考核方式:在本课程理论课教学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临床见习进行考核。

2. 成绩评定: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按70%计入本课程考试总成绩;平时成绩按15%计入本课程考试总成绩;临床见习考核成绩按15%计入本课程考试总成绩。

3. 成绩评定标准: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为100分;见习考核成绩为100分;平时成绩为100分。

临床见习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出勤率;中医儿科临床技能;病历书写等3项内容。其中学习态度,纪律、出勤率等综合印象,计30分。中医儿科临床技能包括床边问诊、体格检查、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计30分。见习笔记、书写病历标准程度,计40分。见习考核成绩以15%的比例列入中医儿科学课程总成绩。

平时成绩以课堂提问、出勤抽查的方式考核,考核成绩以15%的比例列入中医儿科学课程总成绩。

五、教学参考书

1. 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 薛辛东主编,《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六、其他说明

1. 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七版),中医中医药出版社

2. 因不单独开设西医儿科学,在教授中医儿科同时向学生适当介绍西医儿科的相关知识。

4 附:《中医儿科学》课程见习教学大纲

时:15

一、见习的目的与任务

见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书本学到的医学理论知识用到临床实践,初步掌握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辩证思路和诊疗方法,熟悉儿科的常用中西医药物的使用,常用的检验方法,尤其是学会书写门诊病历等医疗文件。

二、见习的基本要求

1.小儿的生长发育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熟悉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掌握体重、身高等计算公式及生理常数。学会测量小儿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小儿体格检查的参数。

2.小儿常用药物计量计算:包括抗生素、退热药、止咳药、解痉药、镇静及抗惊厥药的应用。要求学生根据小儿体重、体表面积计算常用药物的剂量,学会根据病情选药开处方。

3.儿科常用中成药及西药的使用原则及方法

结合患儿讲述药物的使用,要求学生掌握选药的原则,中成药的使用也要辨证论治。 4.门诊病历的书写:要求学生学会询问病史,中成药的使用也要辨证论治。

5.全面掌握中西医儿科的诊疗思路,学会报传染病卡片,初步掌握儿科的传统疗法如捏脊、拔火罐。

三、考核与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标准:见习成绩为100分。

以学生提交见习门诊病历方式进行考核。要求病历书写格式规范,内容全面,用医学术语客观的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并能独立的确立治则治法、组方用药,表现良好的临床素质、见习态度认真,出勤满。病历书写为30分,辨证论治为40分,见习态度认真和出勤为30分。见习考核成绩以15%的比例列入中医儿科课程总成绩。

第五篇: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1.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2.引流法、垫棉法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第二单元 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1.疖的定义与特点 2.疖的病因病机 3.疖的临床表现

4.疖的治疗方法

细目二:疔 要点:1.疔的特点与种类 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

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 6.疗的内治法原则

细目三:痈

要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

2.痈的病因病机

3.痈的辨证论治方法

4.颈痈的特点与治疗

细目四:发

要点:

1.发的含义与特点

2.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细目五:丹毒

要点:

1.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

2.丹毒的病因病机

3.丹毒的内外治法

细目六:走黄与内陷

要点:

1.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2.内陷的分类

3.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

第三单元 ****疾病

细目一:乳痈

要点:

1.乳痈的病因病机

2.乳痈的临床表现

3.乳痈的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

4.乳痈的预防与调护

细目二:乳癖

要点:

1.乳癖的概念与特点

2.乳癖的病因病机

3.乳癖的临床表现

4.乳癖的辨证论治

细目三:乳核

要点:

1.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

2.乳核的辨证论治

细目七:乳岩

要点:

1.乳岩的发病情况与特点

2.乳岩的临床表现

3.乳岩的辨证分型治疗。

第四单元 瘿

细目一:气瘿

要点:

1.气瘿的病因病机

2.气瘿的临床表现

3.气瘿的内治法与预防

细目二:肉瘿

要点:

1.肉瘿的概念、特点及病因病机

2.肉瘿的辨证论治

细目三:石瘿

要点:

1.石瘿的含义与特点

2.石瘿的病因病机与诊断

3.石瘿的治疗原则

第五单元 瘤、岩

细目一:脂瘤

要点:

1.脂瘤的概念

2.脂瘤的诊断

3.脂瘤的治疗

细目二:血瘤

要点:

1.血瘤的概念

2.血瘤的诊断

3.血瘤的治疗

细目三:肉瘤

要点:

肉瘤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

细目四:失荣

要点:

1.失荣的概念

2.失荣的病因病机

3.失荣的临床表现

4.失荣的辨证论治方法

第六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细目一:蛇串疮

要点:

1.蛇串疮的概念与特点

2.蛇串疮的辨证论治

细目二:疣

要点:

1.不同疣的特点与好发部位

2.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的治疗

细目三:癣

要点:

1.头癣、手足癣、体癣和花斑癣的临床特点与诊断

2.癣的治疗方法

细目四:脂溢性皮炎

要点:

1.脂溢性皮炎的概念与特点

2.脂溢性皮炎的辨证论治

细目五:油风

要点:

1.油风的概念与特点

2.油风的辨证论治

细目七:疥疮

要点:

1.疥疮的病因病机

2.疥疮的临床特点

3.疥疮的治疗与预防

细目八:湿疮

要点:

1.湿疮的临床特点

2.湿疮的病因病机

3.湿疮的辨证治疗

细目九:接触性皮炎

要点:

1.接触性皮炎的诊断要点

2.接触性皮炎的治疗

3.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颜面丹毒的鉴别

细目十:药毒

要点:

1.药毒的病因病机

2.药毒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调护

细目十一:瘾疹

要点:

1.瘾疹的病因病机

2.瘾疹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细目十二:牛皮癣

要点:

1.牛皮癣的皮损特点

2.牛皮癣的治疗

细目十三:白疕

要点:

1.白疕(寻常型)的皮损特点

2.白疕(寻常型)的辨证治疗

细目十四:淋病

要点:

1.淋病的病因病机

2.淋病的诊断

3.淋病的辨证论治

4.淋病的其他治疗方法

细目十五:尖锐湿疣

要点:

1.尖锐湿疣的病因病机

2.尖锐湿疣的诊断

3.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

4.尖锐湿疣的辨证论治

5.尖锐湿疣的其他治疗方法

第七单元 瘤、岩

细目一:脂瘤

要点:

1.脂瘤的概念

2.脂瘤的诊断

3.脂瘤的治疗

细目二:血瘤

要点:

1.血瘤的概念

2.血瘤的诊断

3.血瘤的治疗

细目三:肛隐窝炎

要点:

1.肛隐窝炎的并发症

2.肛隐窝炎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细目四:肛痈

要点:

1.肛痈的定义及病因病机

2.肛痈的诊断

3.肛痈的治疗

细目五:肛漏

要点:

1.肛漏的病因病机

2.肛漏的诊断与分类

3.肛漏的挂线疗法和切开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治疗原理

细目六:肛裂

要点:

1.肛裂的定义与病因病机

2.肛裂的主要症状与分类

3.肛裂的辨证论治

4.肛裂手术治疗的不同方法及其适应证

细目七:脱肛

要点:

1.脱肛的定义及病因病机

2.脱肛的症状与分类

3.一度直肠黏膜脱垂与内痔脱出的鉴别

4.脱肛的内治法

5.脱肛的其他疗法

细目八:锁肛痔

要点:

1.锁肛痔的主要症状

2.直肠指诊的意义和方法

3.锁肛痔的治疗原则

第八单元 泌尿男性疾病

细目一:子痈

要点:

1.子痈的含义

2.子痈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

细目二:子痰

要点:

1.子痰的含义

2.子痰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

细目三:尿石症

要点:

1.尿石症的病因病机

2.尿石症的诊断

3.尿石症的治疗方法

细目四:慢性前列腺炎

要点:

1.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

2.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

3.慢性前列腺炎的辨证论治

第九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细目一:概论

要点:

1.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2.周围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

细目二:股肿

要点:

1.股肿的含义与特点

2.股肿的病因病机

3.股肿的诊断

4.股肿的辨证论治

细目三:血栓性浅静脉炎

要点:

1.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

2.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3.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辨证论治

细目四:筋瘤

要点:

1.筋瘤的定义与特点

2.筋瘤的治疗方法

细目五:臁疮

要点:

1.臁疮的病因病机

2.臁疮的局部辨证

3.臁疮的内、外治疗原则

细目六:脱疽

要点:

1.脱疽的定义、特点与病因病机

2.脱疽的诊断

3.脱疽的辨证论治

第十单元 其他外科疾病

细目一:毒蛇咬伤

要点:

1.我国常见毒蛇的种类、有毒蛇与无毒蛇在形态和齿痕上的区别

2.毒蛇咬伤的治疗措施

细目二:肠痈

要点:

1.肠痈的病因病机

2.肠痈的诊断

上一篇:只有一个地球观后感下一篇:怎样与人合伙做生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