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大纲

2024-05-10

中医内科学大纲(精选6篇)

篇1: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张仲景国医学院临床教研室

上篇 总 论共2学时

第一章 导 言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共计 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以上内容共用2学时。

各 论96学时

第一章 肺 系 病 证16学时 第一节 感 冒2学时 第二节 咳 嗽3学时 第三节 哮 病2学时 第四节 喘 证3学时 第五节 肺 痈2学时 第六节 肺 痨2学时 第七节 肺 胀2学时

第八节 肺 痿以自学为主 第二章 心系疾病15学时 第一节 心 悸3学时

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3学时 第三节 不 寐(附:健忘、多寐)2学时 第四节 癫 狂2学时 第五节 痫 病2学时 第六节 痴 呆2学时 第七节 厥 证1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17学时

第一节 胃 痛(附:吐酸、嘈杂)3学时 第二节 痞 满2学时 第三节 呕 吐2学时

第四节 噎 膈(附:反胃)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呃 逆以自学为主 第六节 腹 痛2学时 第七节 泄 泻3学时 第八节 痢 疾3学时 第九节 便 秘2学时 第四章 肝胆病症18学时 第一节 胁 痛2学时

第二节 黄 疸(附:萎黄)2学时 第三节 积 聚3学时 第四节 鼓 胀3学时 第五节 头 痛3学时 第六节 眩 晕2学时 第七节 中 风3学时

第八节 瘿 病以自学为主 第九节 疟 疾以自学为主 第五章肾系病证7学时 第一节 水 肿3学时

第二节 淋 证(附:尿浊)2学时 第三节 癃 闭(附:关格)2学时 第四节 阳 痿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遗 精(附:早泄)以自学为主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15学时 第一节 郁 证2学时 第二节 血 证3学时 第三节 痰 饮2学时 第四节 消 渴2学时

第五节 自 汗、盗汗2学时 第六节 内伤发热2学时 第七节:虚 劳2学时 第八节:肥 胖以自学为主 第九节:癌 病以自学为主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8学时 第一节 痹 证2学时 第二节 痉 证2学时 第三节 痿 证2学时 第四节 颤 证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腰 痛2学时

教学大纲

教材名称:中医内科学

编者及版本: 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专 业:中医本科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导 言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和自习为主。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3、掌握审证求因施治原则。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教学内容】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或自习为主。

【教学时数】以上内容共用1学时。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2、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3、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

4、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若为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则可以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六淫”。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

3、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④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

4、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

5、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风:①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②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饮加减。③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加减。寒:①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加减。②中寒,治以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①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②暑热,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③暑湿,治以解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①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②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加减。③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

燥:①温燥,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②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燥,方用杏苏散加减。

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6、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

7、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泄泻,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

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内风:①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②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③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

内寒:①阴寒内胜,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②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内湿:①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加减。②湿热蕴中,治以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③脾虚湿困,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

内燥:①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②肺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内火:①实火,治以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②虚火,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加减。

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

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一、肺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

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喘、痰、咯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宜滋阴补气。常用治法: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②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减。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⑦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⑩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

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

二、心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

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

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与脾、肾、肺互相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

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证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入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兼夹。

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安神之品。

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①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②温补心阳法,参附汤、四逆汤加减。③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④滋养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⑤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⑥清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⑦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⑧通阳泻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⑨化饮宁心法,苓桂术甘汤加减。⑩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

三、脾胃系病证辩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病理因素是湿,脏腑病机与肝肾有关。

2、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肠的病理特点。

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

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为主。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

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素,列述脾、胃、肠病症的不同主症——脘腹痛、呕吐、泻利、便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腑病证的相关性。

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湿热中阻证、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①补气运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②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温运脾阳法,附子理中汤、理苓汤加减。④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⑤清化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⑦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⑧清中泄热法,清胃散加减。⑨消食化滞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⑩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⑥温胃建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⑩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四、肝胆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

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

1、了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有关,病理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肺、心、肾等脏。

3、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症如头痛、眩晕、痉厥、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泻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述治疗大法。①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饮加减。②清肝泻火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③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④熄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⑤养血柔肝法,归芍地黄汤加减。⑥清肝化湿法,蒿芩清胆汤加减。⑦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⑧养血祛风法,当归饮子加减。

五、肾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

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但亦可出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

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教学内容】

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封藏失职,一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同时,往往因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

3、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并列述水肿、淋浊、尿血、小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等主症的辨证。强调肾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下注、阴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本虚标实者兼予利水、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治疗大法:①温补肾阳法,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②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加减。③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④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⑤滋补肾阴法,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⑥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⑦清利湿热法,八正散加减。⑧补肾益气法,大补元煎加减。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

掌握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教学内容】

1、讲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气血不调有关。属气病者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属血病者有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为气血俱病。

2、讲解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津液病证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代谢环节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亏损不足和输泄障碍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体内水津不归正化、停滞贮留则形成痰饮。并说明痰与饮的异同。

3、强调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辨证应从虚实着眼,如气病实证有气滞、气逆;虚证有气虚、气陷。血病实证有血热、血寒、血瘀、血溢;虚证有血虚。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而言之有痰涎、痰核、痰征癥之不同。除分辨虚实外,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只有把辨证落实到具体的脏腑,才能使治疗丝丝人扣。

4、强调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气:①气虚,治以益气补中,方用四君子汤加味。②气陷,治以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气滞,治以行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气逆,治以降气镇逆,根据气逆在肺、在胃、在肝之不同,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五磨饮子、四七汤加减。⑤气脱,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参附龙牡汤。

血:①血虚,治以补血养血,方用四物汤加味。②血热,治以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③血寒,治以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④血瘀,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⑤血溢,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血热妄行者,宜凉血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加味;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者,须滋阴降火宁血,方用茜根散加减。

痰:①痰阻于肺,治以利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减。②痰蒙心窍,治以开窍化痰,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③痰蕴脾胃,治以健脾化痰,药用六君子汤加味。④痰郁于肝,治以解郁化痰,方用四七汤、加减泻白散加减。⑤痰动于肾,治以补肾化痰,阳虚方用济生肾气丸,阴虚方用金水六君煎。⑥痰留胸胁,治以通阳泄浊,豁痰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⑦痰阻骨节、经络,治以化痰通络,方用指迷茯苓丸加减。⑧痰气互结,治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加减。

5、提示气血津液同病的常见病证及其转化规律。提示气血津液证治,应与各论互参。以课下自习为主,课堂讲授大纲要点。以上内容共用1学时。

各 论

第一章 肺 系 病 证 第一节 感 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熟悉治疗体虚感冒的方法。【教学内容】

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5、强调感冒常见三症的症状特点。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6、强调体虚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节 咳嗽 【目的要求】

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

2、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了解咳嗽的诊察要点。

3、掌握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4、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

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数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用黛蛤散和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6、提示咳嗽治脾、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感忌用敛涩、内伤忌用宣肺等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第三节哮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4、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

5、掌握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

6、掌握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平时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具体辨证及治法用药。【教学内容】

1、讲解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遇诱因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肝、心。

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查知识。

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发时属肺脾气虚、肺肾两虚。但久病每多虚实错杂,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6、强调哮病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邪实为主者,治当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痰当清肺泻热,化痰平喘,用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当解表清里,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以六君子汤加味进治;肺肾两虚者,当肺肾双补,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

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喘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不调,久病劳欲所致。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4、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疗。【教学内容】

1、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和风热,内伤可因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

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4、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知识。

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肺,虚证当培补摄纳。

6、强调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宣肺泻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证,清泻痰热,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虚症,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补肺汤加减;肾虚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扶正固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7、提示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虚喘尤重治肾的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第五节肺 痈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成痈化脓。

2、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

3、掌握肺痈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4、掌握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

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证、风温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为大法。

5、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初期:用清肺散邪法,以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法,以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益气养阴清肺法,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6、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咳血、脓胸等临证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六节肺 痨

【目的要求】

1、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4、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5、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强调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

4、强调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不足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两虚者又当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

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肺 胀 【目的要求】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闷气短,心悸,喘咳,痰多,甚则脘腹胀满,浮肿,面唇紫绀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5、讲解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要点。

6、强调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益心肾、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7、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痰蒙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熄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真武汤、五苓散加减。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者,用参蛤散,或黑锡丹。

8、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诱发等护理知识。

9、讲解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教学时数】2学时。第八节肺 痿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发生的机理及与肺痨、肺痈的异同。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了解肺痿是由于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2、强调肺痿病因病机是由于邪热耗津,误治伤阴,导致肺燥津枯,或肺痿日久,大病以后,耗伤气阳,气不化津,肺失濡养。

3.了解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必要的诊查知识。

4、强调本病的辨证多属虚证,当分寒、热的不同,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主的原则。

5、强调肺痿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虚热肺痿,治以滋阴清热润肺,麦门冬汤加味。虚寒肺痿,治以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加味。

6、提示肺痿当注意顾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胃等治疗要点。【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二章 心系疾病 第一节 心 悸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阴、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3、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

5、掌握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阻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络、痰火扰心等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弱病后、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

3、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

4、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心悸与怔忡、奔豚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轻、重、危、急症的转归。

5、讲解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化瘀、行水、活血、清火。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

6、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内扰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①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定神,安神定志丸加减。②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丸加减。③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④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合参附汤加减。⑤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⑥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⑦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

9、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律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教学时数】 3学时。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

3、掌握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肾亏虚。

4、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胸痹辨证宜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兼顾同治。

6、掌握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心胸、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

3、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胸阳不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阴寒、气滞、痰浊。

4、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或兼顾同治。

6、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关系。

7、强调说明胸痹各证的治疗。①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②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③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④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温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加减。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⑥心肾阴虚证,滋阴益肾,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⑦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8、提示预防调护知识。

9、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节 不 寐(附:健忘、多寐)【目的要求】

1、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不寐的发生是心神不宁,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不寐病理变化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4、掌握不寐的诊断要点,不寐虚证、实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不寐的临床特征及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掌握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多寐、健忘的临床特征,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体虚等因素影响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3、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阴阳失交。

4、讲解不寐的诊断要点,注意不寐虚证、实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不寐的辨证当审其虚实。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强调说明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极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③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④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⑤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8、提示预防调护知识,及不寐的用药注意事项。

9、讲解健忘、多寐的诊查及辨证论治。【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癫 狂 【目的要求】

1、了解癫狂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癫狂是七情内伤,因气滞、痰结、郁火、瘀血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痰火上扰,气血凝滞,阴阳逆乱,心神被扰而发癫狂的病理变化。

4、掌握癫狂的诊断要点,癫狂与郁病、痴呆的区别,癫与狂的不同,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掌握癫证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狂证痰火扰神、痰热瘀结、火盛伤阴等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癫狂的精神、生活调护。【教学内容】

1、讲解癫狂证是指精神失常的一类疾患,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癫狂的病因是七情内伤,并与禀赋遗传有关。

3、强调说明癫狂以阴阳失调、神机逆乱为主要病机,病理因素为气、痰、火、瘀,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脾。阳偏盛者病狂,病机以痰火上扰为主;阴偏盛者病癫,病机以痰气郁结为主。癫狂病久,痰浊阻滞气血,则可导致血瘀。

4、讲解癫狂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痫证、郁证的区别及癫与狂的不同,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强调说明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痰火扰神、火盛伤阴、痰热瘀结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癫狂各证的治疗。①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②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③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④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加减。⑤火盛伤阴证,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

7、讲解癫狂的预防调护。

8、提示癫狂临证用药的技巧。【教学时数】2学时。第五节 痫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痫病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痫病成因与禀赋遗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它病之后或脑部外伤有关。

3、掌握痫病病理变化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积痰内风,致肝风夹痰上扰,蒙闭清窍,内扰神明。

4、掌握痫病的诊断要点,痫病与中风、厥证、痉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痫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及标本缓急的区别,注意发作的先兆。

6、掌握痫病风痰闭阻、痰火扰神、瘀阻脑络、心肝两虚、心肾亏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掌握痫病控制发作的处理方法。【教学内容】

1、讲解痫病是指发作性神志异常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痫病的病因多由先天遗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它病之后或脑部外伤所致。

3、强调说明痫病的病理变化以肝风痰浊为主,若遇情志郁结,或劳累过度触动积痰,气机逆乱,肝风夹痰,闭塞心窍,以致突然昏倒,发为痫病。

4、讲解痫病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中风、厥证、痉证之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痫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并注意情绪变化,饮食变化,头痛、神志变化等先兆症的表现。

6、强调说明痫病的标本缓急。频繁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熄风开窍,平肝定痫等法;平时以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并调摄精神。

7、强调说明痫病风痰闭阻、痰火扰神,心脾血虚、心肾阴虚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8、强调说明痫病各证的治疗。①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病丸加减。②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③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④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⑤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9、讲解痫病的预防调护。

10、讲解痫病虫类药的使用原则及临证注意事宜。【教学时数】2学时。

第六节 痴 呆 【目的要求】

1、了解痴呆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痴呆的发生是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所致。

3、掌握痴呆病理变化是脏腑虚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内生,脑失充养,髓海渐空,神明日损,神机失统所致。

4、掌握痴呆的诊断要点,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鉴别,了解辨病的诊查知识。

5、熟悉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均有关系。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正虚、邪实互为因果。

6、熟悉痴呆以综合治疗为主的原则。

7、掌握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辨证论治。

8、熟悉临证用药原则。【教学内容】

1、讲解痴呆是指无知而废的一类神志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痴呆的认识过程,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痴呆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致神机失统而痴呆。

3、强调说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相关。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

4、强调说明痴呆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虚等因素,致脏腑虚衰,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为害,脑失充养,神机失统的病理变化。

5、讲解痴呆的诊断要点,注意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强调说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②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③痰浊蒙窍,健脾化湿,涤痰开窍,涤痰汤加减。④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提示痴呆治疗注意攻补适宜,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智能训练、情绪调节、改善环境、消除病因等综合疗法。介绍痴呆临床保护胃气,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的经验。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七节厥 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厥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厥证可分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2.熟悉厥证的病因有体虚久病、情志刺激、饮食不节等。3.掌握厥证的病机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4.熟悉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中风、昏迷、痫病的鉴别。5.熟悉厥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6.掌握气厥、血厥、痰厥各证型的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了解厥证是以突然昏仆,四肢逆冷,短时间意识欠清,移时逐渐苏醒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急性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了解体虚劳倦、情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厥证。

3.了调厥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病理属性有虚实之分,常见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

4.强调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眩晕、中风、昏迷、病病的鉴别。辨证着重辨明虚实,分清气血。

5.了解厥证的治疗原则是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调理气血。

6.强调厥证的辨证论治。①气厥: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饮、四味回阳饮加减。②血厥: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通瘀煎加减;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人参养荣汤加减。③痰厥:用行气豁痰法,导痰汤加减。

7.提示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临证应注意其变化。

8.提示气厥、瘁厥既可单独发病,又可相互兼夹,治疗注意行气、化痰法的配合。【教学方法】1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附:吐酸、嘈杂)【目的要求】

1、熟悉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胃痛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以虚实为常,而有演变多异的特点。掌握胃痛的病机是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3、掌握胃痛诊查要点以及与真心痛的鉴别,熟悉胃痛与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

4、掌握胃痛辨治原则和常见的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证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胃痛是发生在胃脘部近心窝处的,以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相关西医疾病的关系。

2、详细讲解胃痛的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重点强调胃痛的病机关键为胃气郁滞,不通则痛。分析其病机演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亦旺,脾胃损伤较轻;若邪干胃脘日久,严重损伤脾胃生理功能,正气衰弱,可转化为慢性,出现气(阳)虚证和阴虚证。胃痛久发可因气滞与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胃脘络脉,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虽以本虚为主,但多夹寒湿,湿热、痰饮,瘀血,形成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

3.重点强调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并讲解胃痛与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

4.详细讲解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 虚寒的症状特点。

5.强调说明胃痛各证治疗。①寒邪客胃:温中散寒法,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②饮食伤胃:消导和中法,保和丸加减。③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中法,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⑤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法,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⑥胃阴亏耗:养阴益胃法,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⑦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黄芪建中汤加减。【教学时数】3学时。第二节 痞 满

【目的要求】

1.熟悉痞满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痞满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3.掌握痞满病因是外邪所犯,饮食不化,情志失调等。病机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虚实可相互转化或兼杂,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胃,关系到脾、肝诸脏。

4、掌握痞满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痞满是指胸腹间痞满闷胀不舒的一种病证,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痞满病因多为外邪所犯、饮食不化、情志失调等,病机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3.讲解痞满与胃痛、胸痹、鼓胀的鉴别。

4.强调痞满要分虚实两大类辨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临床上往往寒热虚实兼杂,常用仲景诸泻心汤。

5.强调说明痞满各证治疗。(1)实痞:①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法,保和丸加减。②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③湿热阻胃:清化湿热,和胃消痞法,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④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法,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2)虚痞:①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法,益胃汤加减。

6.介绍痞满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呕 吐 【目的要求】

1、了解呕吐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呕吐的主要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主要是胃气上逆。病位在胃。

3、熟悉呕吐、反胃、噎膈的鉴别。

4、熟悉呕吐辨证要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其临床特征是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其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两个原因尤为重要。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脾、肝诸脏有关。

4、讲解呕吐的演变规律是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或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5、介绍呕吐应与反胃、噎膈相鉴别,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均有胃气上逆的病机,但在主症,病位上有所不同。

6、介绍呕吐的辨证应分虚实,可从病因、病程、起病缓急来鉴别,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解郁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健运脾胃、益气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

7、强调呕吐各证的证候特点及治疗。①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藿香正气散加减。②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法,保和丸加减。③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法,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④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四七汤加减。⑤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⑥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法,理中汤加减。⑦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法,麦门冬汤加减。

8、讲解呕吐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

9、提示治疗呕吐不能见吐止吐等治疗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噎膈(附:反胃)【目的要求】

1、掌握噎膈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噎膈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干涩是噎膈的基本病机。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

3、掌握噎膈的病机及虚实演变规律。

4、掌握噎膈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噎膈的临床特征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3.强调说明引起噎膈的原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病机关键在于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干涩。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与脾胃、肝肾、气血津液关系密切。

4.讲解噎膈与反胃的鉴别。两者均有呕吐症状,区别点在于①有无吞咽困难,②食后呕出的时间。

5.讲解噎膈的演变规律。初起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气、痰、瘀互结,正虚邪实,使阴津枯槁,精血耗竭,进一步发展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6、强调说明噎膈的辨治原则。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根据气结、痰阻、血瘀之不同而给予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并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根据津血及阳气的亏虚情况而给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7.强调说明噎膈各证的治疗。①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法,启膈散加减。②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法,通幽汤加减。③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④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法,补气运脾汤加减。8.讲解噎膈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呃 逆

【目的要求】

1.了解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呃逆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病后。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不利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3.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嗳气的鉴别。

4.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讲解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引起呃逆的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和、体虚病后。轻证病人多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而重证患者则以体虚病后为主。病机的关键在于胃气上逆动膈,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关。并讲解呃逆因原发疾病病情轻重的不同,预后有极大的差别。

4、讲解呃逆应与干呕及嗳气鉴别。三者在病机上均与胃气上逆有关,但临床特征各异。

5、强调呃逆辨治原则。辨证要分清虚实寒热,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大法。对于危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6、强调呃逆各证的治疗。①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止呃法,丁香散加减。②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③气机郁滞证:顺气降逆止呃法,五磨饮子加减。④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法,理中汤加减。⑤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止呃法,益胃汤合桔皮竹茹汤加减。

7、讲解呃逆的预防调护知识。【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六节 腹 痛

【目的要求】

1、熟悉腹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腹痛病因有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熟悉腹痛诊查要点。

4、掌握腹痛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腹痛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其病机不外寒、热、虚、实四端。病位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病理性质多属虚实夹杂,寒热虚实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讲解腹痛的诊查要点。

4、强调说明腹痛的辨证主要辨清气血、寒热、虚实及脏腑病位,治疗以“通则不痛”为原则。

5、强调说明腹痛各证型的治疗。①寒凝腹痛:温中散寒法,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②热壅腹痛:泄热通腑法,承气汤加减。③食滞腹痛:消食导滞法,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④气滞腹痛: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散。⑤血瘀腹痛:活血化瘀法,少腹逐瘀汤。⑥虚寒腹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法,小建中汤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 泄 泻 【目的要求】

1.了解泄泻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泄泻的主要成因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不足,其病机特点是脾病湿盛。

3.掌握泄泻的诊查要点,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和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4.掌握泄泻各证型的治疗。【教学内容】

1.讲解泄泻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及泄泻别称,提示与现代医学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泄泻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不足所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脾病湿盛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

4.讲解泄泻与痢疾、霍乱鉴别要点。

5.强调泄泻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并简单介绍治泻九法。

6.强调泄泻各证型的证治。暴泻:①寒湿内盛:散寒化湿法,藿香正气散加减。②湿热伤中:清热利湿法,葛根芩连汤加减。③食滞肠胃:消食导滞法,保和丸加减。久泻:①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法,参苓白术散加减。②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四神丸加减。③肝气乘脾:抑肝扶脾法,痛泻要方加减。7.提示泄泻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等证的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第八节 痢 疾

【目的要求】

1.掌握痢疾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痢疾病因为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了解痢疾诊查要点。4.掌握痢疾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的病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痢疾的病因是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病机是由湿热、疫毒、寒湿、食滞等邪壅塞肠中,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脂络受伤,痢下赤白。病位在大肠,与脾、胃有关,可涉及肝、肾。若湿热疫毒深重,亦可内陷心肝,扰乱神明或引动肝风,形成疫毒痢;若疫毒上冲于胃,则可致胃气上逆而形成噤口痢。病理性质可虚可实,可寒可热。病理演变暴痢多见实证,久痢多见虚证。如反复发作之休息痢,则多见本虚标实证。

4、了解痢疾的诊查要点。

5、强调说明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6、强调说明痢疾各证的治疗。①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法,芍药汤加减。本证型初起夹有表证者,可用逆流挽舟法,荆防败毒散加减。②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法,白头翁汤加减。③寒湿痢:温化寒湿法,胃苓汤加减。④阴虚痢:养阴清肠法,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⑤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法,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⑥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法,连理汤加减。

7、讲解痢疾的预防调护知识。

8、提示疫毒痢发生厥脱及噤口痢等的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

第九节 便 秘 【目的要求】

1、了解便秘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

3、熟悉便秘的诊查要点。

4、掌握便秘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便秘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便秘的病因是由于素体阳盛、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腑气不通,传导失司。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大肠,与肝,肺、肾关系密切。

4、讲解便秘的诊断依据,要注意与肠结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5、强调便秘各证型的证治。①热秘:清热润肠法,麻子仁丸加减。②气秘:顺气行滞法,六磨汤加减。③冷秘:温里散寒法,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④气虚秘:益气润肠法,黄芪汤加减。⑤血虚秘:养血润燥法,润肠丸加减。⑥阴虚秘:滋阴润肠法,增液汤加减。⑦阳虚秘:温阳通便法,济川煎加减。

6、提示功能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的证治特点。【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 肝胆病症 第一节 胁 痛 【目的要求】 1.熟悉胁痛病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络失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熟悉气郁可以化火,伤阴,或气滞而致血瘀的病理演变关系。

2.掌握胁痛的辨证以区别气血虚实为要点,治疗以“通则不痛”的理论为依据。实证运用理气、活血、清热、化湿等法,虚证当补中寓通,以滋阴柔肝为主。

3.掌握肝气郁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与肝阴不足四个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明确以肝郁气滞所致胁痛最为常见。

4.了解胆道病证的一般辨病用药知识。

【教学内容】

1.说明胁痛主症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提示与相关疾病的联系。

2.讲解胁痛的病因为情志不遂、外感湿热、饮食不调、劳欲久病或跌仆损伤。强调指出病位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为多。

3.强调本病的辨证要点,当分清气血虚实。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初病属实,久病多虚。列述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络失养四个常见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4.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治疗原则,强调说明胁痛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①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法,用柴胡疏肝饮加减。②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③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法,用旋覆花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肝络失养证,滋阴柔肝法,用一贯煎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节 黄疸(附:萎黄)【目的要求】

1.掌握黄疸的病证概念,了解黄疸病的分类方法。.

2、掌握黄疸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湿邪阻滞脾胃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熟悉急黄是阳黄的一种危重证型,阳黄与阴黄两者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以及黄疸与萎黄的鉴别。了解黄疸的预后及萎黄的概念。

3.熟悉黄疸辨证应以阴阳为纲,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

4、掌握黄疸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5、了解黄疸的饮食调护及辨病诊断知识。

6、熟悉萎黄的病因病机。

7、掌握萎黄的治法与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解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提示黄疸的主要分类和讨论范围。

2、讲解黄疸的病因多由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它病之后引起。强调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热、寒、郁(气郁)、瘀、毒(疫毒)六种,但关键是湿邪为患。病机主要为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强调指出急黄是阳黄的一种危重证型,阳黄与阴黄两者之间可以演变转化。

3、强调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讲解阳黄、阴黄的辨证要点,黄疸与萎黄的区别,提示与黄疸相关疾病的诊断知识。

4、强调说明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阴黄寒湿阻遏、脾虚湿留等证型的症状特点。

5、着重强调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分证治疗:①阳黄:热重于湿证,清热利湿,佐以通腑法,用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证,除湿泻热法,用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加减。胆腑郁热证,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法,用大柴胡汤加减。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法,用千金犀角散加减,并服安宫牛黄丸。②阴黄: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法,茵陈术附汤加味。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法,黄芪建中汤加减。

6、介绍黄疽消退后调治。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治当续予清热化湿、淡渗分利,茵陈四苓散加减。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饮或归芍六君子汤化裁。气滞血瘀,癥块留着,治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7、讲解萎黄与黄疸不同,萎黄肌肤萎黄不泽,但两目不黄,小便色清。

8、熟悉萎黄病因为虫积、食滞或失血、病后。病机为脾虚不健,气血衰少,不能荣养肌肤。

9、治法为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方用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由钩虫引起者,配合驱虫。【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积 聚 【目的要求】

1、了解癥积是有形可征,病在血分。瘕聚则聚散无常,病在气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2、熟悉癥积的病理为湿热、痰浊、寒邪互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血瘀。初病多实,久病虚实夹杂。

3.了解黄疸、鼓胀与癥积的关系。

4.掌握癥积初期应予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的治疗原则。5.掌握积聚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介绍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而言。提示与相关疾病的联系。

2.强调指出癥积形成的病因虽有多端,但其病理关键总属气滞血瘀病变脏器主要在肝脾。说明癥积与瘕聚、黄疸、鼓胀的关系。

3.强调癥积辨证当区别虚实的主次,治疗应分初、中、末三个阶段,以祛瘀理气软坚散结为主,辅以扶正之法。

4.强调癥积辨证论治。①气滞血阻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法,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②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法,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鳖甲煎丸。③正虚瘀结证,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法,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5.讲解聚证的治法:①肝气郁结证,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为主,用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②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为主。【教学时数】3学时。第四节 鼓 胀

【目的要求】

1、了解鼓胀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鼓胀的主要成因是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蛊)毒感染及黄疸、癥积等病后续发。病理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失调,气、血、水停积腹中。

3、掌握鼓胀的诊断要点,掌握其与水肿的鉴别及气、血、水臌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熟悉鼓胀辨证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别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以及阳虚与阴虚的不同。

5.掌握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和阴虚水停等证的辨证施治。6.掌握逐水剂临床应用要点,熟悉晚期危重症的转归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鼓胀多由酒食不节、情志劳欲所伤、虫毒感染及其他病后导致肝脾失调,甚则累及于肾,气、血、水互结,停聚腹中而成,总属本虚标实之病证。

3、强调鼓胀应区别气、血、水的不同,提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鼓胀与水肿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以及晚期的危重转归。4.讲解鼓胀的辨治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当辨阳虚与阴虚的不同,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当攻补兼施。

5.强调说明鼓胀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和阴虚水停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鼓胀各证的治疗。①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法,柴胡疏肝饮合胃苓汤加减。②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法,实脾饮加减。③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法,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加减。④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法,调营饮加减。⑤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⑥阴虚水停证,柔肝滋肾,养阴利水法,六味地黄汤、一贯煎加减。

7、强调说明逐水剂的运用,昏迷、出血等危重症的救治,介绍护理调摄等问题。【教学时数】3学时。第五节 头 痛 【目的要求】

1、了解头痛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外感头痛病机为外邪阻滞窍络,内伤头痛病机有虚实之分。

2、熟悉头痛辨证分外感内伤、虚实的要点,同时必须审证求因,注意辨病。

3、掌握头痛常见证候的特点和治疗方药,以及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酌配引经药。【教学内容】

1、说明头痛的讨论范围,以及偏头痛、真头痛、头风等病名的概念。提示头痛与西医相关疾病的联系。

2、介绍病因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以风邪为主,每兼寒、湿、热;内伤因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先天不足及房事不节、体虚久病或外伤所致。头痛的病机外感为风寒湿热邪阻窍络。内伤头痛有虚有实,实证为肝阳、痰浊、瘀血壅滞,窍络失和;虚证为阴血精气亏虚,头窍失养。

3、强调头痛辨证,首先应根据头痛的久暂、性质和程度,分别外感、内伤和证候的虚实。其次应根据头痛的部位,辨经络所属。

4、讲解内伤的治疗大法。外感头痛治以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虚证当滋阴养血、益肾填精,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兼顾。此外,根据头痛的部位,酌配引经药。

5、强调说明头痛的不同证型的特点及分证治疗。①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法,川芎茶调散加减。②风热头痛,疏风清热法,芎芷石膏汤加减。③风湿头痛,祛风胜湿法,羌活胜湿汤加减。④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⑤血虚头痛,养血和络法,加味四物汤加减。⑥痰浊头痛,化痰降逆法,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⑦肾虚头痛,补肾填精法,大补元煎加减。⑧瘀血头痛,活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教学时数】3学时。第六节 眩 晕 【目的要求】

1.了解眩晕的概念,以及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熟悉眩晕的病理有风、痰、火、瘀、虚之别,且可兼夹为患。

3.掌握眩晕辨治原则及常见各个证型的特点和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介绍眩晕的特征为头昏眼花,视物发黑,甚则有外物及自身旋转感。扼要叙述历代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提示与西医相关疾病的联系。

2.讲解眩晕病因均由内伤或跌扑损伤所致,病理表现有风、火、痰、瘀、虚之别,且每可兼夹为患。

3.强调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及瘀血阻窍五种常见证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强调指出眩晕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及脏腑重点,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眩晕的分证论治:①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法,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痰浊中阻证,化湿祛痰,健脾和胃法,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法,用归脾汤加减。④肾精不足证,滋肾养肝,益精填髓法,用左归丸加减。⑤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 中 风

【目的要求】

1、了解中风的概念、特征。

2、掌握中风的病因病理,明确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相互为患是发病之标,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则发为中风。

3、掌握中经络风痰入络,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辨证要点,以及应急处理和治法方药

4、熟悉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了解其生活起居、精神、饮食等的调摄。

5、了解中风与痫证、厥证的区别。

【教学内容】

1、介绍中风的概念,说明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特征明确讨论范围。并简介历代对中风病因病理的认识和发展。提示中风与西医脑血管意外的关系。2.强调指出中风的形成是因情志、酒食、体质等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火、痰、气、瘀相互为患,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卒中,重者入脏腑,轻者中经络。3.强调说明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鉴别要点。

4.介绍中风与痫证、厥证等的区别。

5.强调中风辨证应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辨阳闭和阴闭,辨病期。治疗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宜开,脱证宜固,内闭外脱则开闭固脱兼顾。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标本同治,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或补气养血 并用。

6.强调说明中风神志昏迷的应急处理,并按中经络、中脏腑分类讲解各证型的症状特点和治疗。①中经络: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法,真方白丸子加减。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法,天麻钩藤饮加减。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法,镇肝熄风汤加减。②中脏腑: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法,桃仁承气汤加减。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化痰开窍法,羚角钩藤汤加减。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法,涤痰汤加减。③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法,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④恢复期的治疗: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法,解语丹加减。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法,补阳还五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法,左归丸、地黄饮子加减。

7、交待有关预防中风的知识。【教学时数】3学时。第八节 瘿 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瘿病的概念。

2、熟悉瘿病的病因,掌握瘿病的病机特点。

3、熟悉瘿病的诊断依据、病证鉴别及相关检查。

4、掌握瘿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5、掌握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等证型的辨证论治。

6、了解瘿病的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讲解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讲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本病有关的西医疾病。

2、讲解说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是导致瘿病的主要原因,并与体质因素有关。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初期以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则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3、说明瘿病临床需与瘰疬、消渴相鉴别,并应辨明瘿囊与瘿瘤。

4、强调说明瘿病的辨证应着重辨明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基本治则为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5、强调说明各证的辨证论治。①气郁痰阻证,治宜理气舒郁,化痰消瘿法,方用四海舒郁丸加减。②痰结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法,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③肝火旺盛证,治宜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法,方用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④心肝阴虚证,治宜滋阴降火,宁心柔肝法,方用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九节 疟 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疟疾的临床特征和历代医家对疟疾的认识。

2.熟悉疟疾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3.掌握祛邪截疟的基本治疗原则和正疟、疫疟、久疟的特点和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了解疟疾的临床特点是寒战、高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简介历代医家对疟疾治疗的认识。

2了解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疟气),但其发病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疟邪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作,疟邪伏藏则寒热休止。若疫毒内陷可发生疫疟。疟久可见气血两伤之劳疟和痰瘀互结之疟母。

3.强调疟疾的辨证应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治疗原则为祛邪截疟。4.了解五种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①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法,截疟七宝饮,柴胡截疟饮加减;②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法,白虎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③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法,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④瘴疟:解毒除瘴法,清瘴汤或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加减;⑤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 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概念。

2、掌握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3、熟悉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以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为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

4、掌握水肿的辨证论治。

5、了解水肿的预后及饮食宜忌。【教学内容】

1、了解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并阐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相应疾病得关系。

2、强调说明水肿的病因是由于外感风邪(风寒或风热)、水湿浸渍、疮毒内归以及饮食劳欲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阂,水液潴留,泛溢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

3、强调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为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和阴水之见的转化和联系。

4、强调说明水肿风水相搏证、湿毒浸渍证、脾阳虚衰证、肾阳衰微证、淤水互结证的证候特征。

5、强调说明阳水和阴水的治疗。阳水:(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水消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湿毒浸淫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法,胃苓汤合五皮饮加减;(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阴水:(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法,实脾饮加减;(2)肾阳衰微证,温肾利水 法,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3)瘀水互结证,活血化淤,化气利水法,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并附述转归中出现证候的治疗。

6、讲解水肿的预后和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学时数】3学时。第二节 淋证(附:尿浊)

【目的要求】

1、了解淋证得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

2、掌握淋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3、掌握各种淋证的证治及相关联系。

4、熟悉尿浊的病理、治疗原则和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简述古代对淋证的分类。

2.强调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肾虚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3.讲解热淋、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的临床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病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当补益清利兼施。

4.强调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法,石韦散加减;血淋。治以清热凉血通淋法,小蓟饮子加减;气淋,治以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法,沉香散加减;膏淋,治以清热利湿,分清泄浊法,程氏萆懈分清饮加减;劳淋,治以补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5.附述尿浊的概念与膏淋的异同点,指出本病初起属实,湿热居多,治以清热利湿;久病脾肾两虚,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当补虚与泄实兼顾。【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癃闭(附:关格)【目的要求】

1.了解癃闭的病机主要是肾和膀胱气化功能失司,但与肺、脾、肝、三焦有关。2.掌握癃闭地诊断和鉴别诊断。3.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4.了解癃闭的转归和预后。5.熟悉关格的定义及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癃闭是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并说明癃与闭的区别与联系。提示与癃闭相关的诊查知识。

2.强调说明癃闭的病理性质有虚实的不同,实证由于膀胱气化不利,虚证由于肾虚膀胱气化无权。

3.强调说明癃闭的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但通之之法,又有虚实之不同。实证治以清湿热、散淤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治以补益脾肾,助化气,使气化得行,则小便得通。

4.强调说明癃闭的证治。(1)膀胱湿热证,用清热利水法,八正散加减;(2)肺热壅盛证,用清肺利水法,清肺饮加减;(3)肝郁气滞证,用疏利气机法,沉香散加减;(4)浊淤阻塞证,用行瘀散结法,代抵当丸加减;(5)脾气不升证,用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6)肾阳衰惫证,用温补肾阳法,济生肾气丸加减。

5.提示探吐、取嚏、针灸、按摩、外敷、导尿等疗法及其该病的调摄护理。6.讲解关格的定义及辨证论治。【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阳 痿

【目的要求】

1.了解阳痿是指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的病证。提示有关的诊查知识。2.熟悉阳痿的病因病机。3.掌握阳痿各证型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了解阳痿的概念。

2.强调阳痿的病机以肾虚命门火衰为主,但尚与心脾受损、肝郁不舒、惊恐伤肾和湿热下注有关。

3.强调阳痿的证治。①命门火衰证,治宜温肾壮阳,赞育丹加减;②心脾亏虚证,治宜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③肝郁不舒证,治宜舒肝解郁,逍遥散加减;④惊恐伤肾证,治宜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加减;⑤湿热下注证,治宜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遗精(附:早泄)【目的要求】

1、了解遗精的发病病机主要是肾失封藏所致,但有虚实之分。初病多实,常与邪热扰动精室有关;久病多虚,多以肾失固摄为主。

2、掌握遗精的治疗原则及证治。

3、了解早泄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了解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的病证。提示遗精有属于生理现象和病理状态的不同。

2、强调遗精的病因,多由劳心太过、恣情纵欲、酒食厚味所致。病机主要为肾失封藏。实证为君相火旺,或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虚症为肾虚不能固摄。

3、强调辨治原则。初病多实,治以清热;病久多虚,治宜固摄。

4、强调说明遗精的证治。①君相火旺证,用清心泻肝法,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②湿热下注证,用清热利湿法,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③劳伤心脾证,益气摄精法,妙香散加减;④肾气不固证,用补肾固精法,金锁固精丸加减。

5、简述早泄的含义及治疗。【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郁证的病因主要是情致抑郁;熟悉其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3、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解郁。

4、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郁证的精神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1. 讲解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满闷胀痛,或善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 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而“脏器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

3. 强调郁证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初以肝气郁结或痰气交阻为主,病久伤及心、脾、肾,则由实转虚,呈虚实间杂之证。

4、讲解郁证的诊断要点,与虚火喉痹、噎嗝及癫病的鉴别。

5、强调疏肝理气解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降火、化痰、祛湿、活血、消食等法,对于虚症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6、强调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①肝气郁结证,用疏肝解郁理气法,柴胡疏肝散加减。②气郁化火证,用清泄肝火法,丹栀逍遥散加减。③痰气郁结证,用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法,用半夏厚朴汤加减。④心神失养证,用养心安神法,甘麦大枣汤加减。⑤心脾两虚证,用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法,归脾汤加减。⑥心肾阴虚证,用滋养心肾法,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7、提示理气之品多偏辛燥,对郁证久病、阴血不足之体,当谨慎用之。

8、提示精神疗法对郁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节 血证 【目的要求】

1、了解血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血证可有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

3、掌握血证的病机主要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

4、掌握血证的治疗原则为治血、治火、治气,学会血证的应急处理。

5、掌握各种血证的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血证是人体各个部位出血的总称。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感受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之后等均可成为出血的原因。

3、强调血证的病机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病理属性表现为虚实两个方面,实证为气火亢盛,血热妄行,虚证为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或阳气虚弱,血失统摄。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

4、提示血证的诊断要点,及各种出血的鉴别诊断。

5、讲解辨证当分清实热、阴虚、气虚,三类不同的病理征候,根据出血部位联系所属脏腑分型,6、强调治血、治火、治气是血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泄火,凉血止血为治疗大法。

7、强调说明多种血证的证候特点及证治方药:

(1)鼻衄:①热邪犯肺证,用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法,桑菊饮加减、②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玉玉煎加减、③肝火上炎证,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④气血亏虚证,用补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2)①齿衄:胃火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3)咳血①燥热伤肺证,用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法,桑杏汤加减。②肝火犯肺证,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法,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③阴虚肺热证,用滋阴润肺、宁络止血法,百合固金汤加减。

(4)吐血:①胃热壅盛证,用清胃泻火、化淤止血法,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②肝火犯胃证,用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③气虚血溢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5)便血:①肠道湿热证,用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②气虚不摄证,用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③脾胃虚寒证,用温中健脾、用养血止血法,黄土汤加减(6)尿血:①下焦湿热证,用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法,小蓟饮子加减。②肾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知柏地黄丸加减。③脾不统血证,用补中健脾、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④肾气不固证,用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7)紫斑:①血热妄行证,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法,十灰散加减。②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宁络止血法,茜根散加减。③气不摄血证,用补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8、讲解对出血量多者的护理知识,应绝对卧床休息,安定情绪。

9、提示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及唐荣川“治血四法”等临证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节 痰 饮 【目的要求】

1、熟悉痰饮的概念,提示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

2、熟悉痰饮的发病与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或久病有关。

3、掌握痰饮的病机主要为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水液功能失职。

4、熟悉痰饮的诊断,与相关病证的鉴别。

5、掌握痰饮应以温化为治疗原则。

6、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常见证候及治疗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于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种。提示与相应西医的关系。2.强调痰饮主要由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等原因,是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

3、强调痰饮的辩证应先从部位分别四饮,然后抓住体虚邪实的特点,分清标本虚实主次。

4、悬饮与胸痹,溢饮与风水,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的鉴别。

5.强调温化痰饮的治疗原则。属实者,可根据饮停部位分别采用发汗、分利、攻逐等治标之法;阳虚者则以健脾温肾治本为主。

6.强调痰饮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1)痰饮:①脾阳虚弱证,用温脾化饮法,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②饮留胃肠证,用攻下逐饮法,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2)悬饮:①饮犯胸肺证,用和解宣利法,柴枳半夏汤加减。②饮停胸胁证,用泻肺祛饮法,椒目栝蒌汤合十枣汤、控涎丹加减。③络气不和证,用利气和络法,香附旋覆花汤加减。④阴虚内热证,用养阴清热法,沙参麦冬汤合薤白散加减。

(3)溢饮:表寒里热证,用发表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

(4)支饮:①寒饮伏肺证,用宣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②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7、提示痰饮的预防调护重在调寒温、避雨湿,饮食上忌生冷、油腻,以免助湿化痰。【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节 消 渴

【目的要求】

1、熟悉消渴的概念,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

2、熟悉消渴的病因是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欲过度而致,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

3、熟悉消渴的诊断要点及其与口渴症、瘿病的鉴别,了解辨病诊察知识。

4、熟悉消渴的辩证主要是辨病的部位及标本主次

5、掌握消渴的治疗原则为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6、掌握上消、中消、下消各证候的辨证论治

7、了解消渴的并发症和预防调护。

【教学内容】

1、讲解消渴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提示与相应的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引起消渴。

3、强调消渴病位在肺胃肾,尤其与肾密切相关。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病久可导致血行瘀滞、阴损及阳。

4、讲解上消、中消、下消的区别,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讲解消渴与口渴症及瘿病的鉴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要点。

6、强调消渴的治疗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基本原则,并应根据病情结合润肺、清胃、健脾、滋肾、涩精、祛湿、化瘀等法。

7、强调消渴的辨证论治。①肺热伤津证,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消渴方加减。②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玉女煎加减。③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健脾、润燥生津法,七味白术散合生脉散加减。④肾阴亏虚证,用滋阴固肾法,六味地黄丸加减。⑤阴阳两虚证,用滋阴温阳、补肾固摄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8、讲解消渴后期可出现肺痨、雀盲、痈疽、中风、水肿等并发症。【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五节 自汗、盗汗 【目的要求】

1、熟悉自汗盗汗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的病因为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和嗜食辛辣。

3、掌握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为自汗盗汗的主要病机。

4、熟悉自汗盗汗的辩证要点及分虚实治疗的原则。

5、掌握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盗汗是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的病症。提示与相应的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等原因均可引起自汗盗汗。

3、强调病机主要是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

4、从出汗特点及伴见症状两方面讲解自汗盗汗与脱汗、黄汗及战汗的区别,脱汗见于病情危急之时,而战汗见于急性热病。

5、讲解自汗盗汗的辩证以虚证居多,当分辨气(阳)虚、阴血虚,给予相应治疗,并可合用固表敛汗法。实证多属肝火、湿热,用清肝泻热,化湿合营法。

6、强调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①肺卫不固证,用益气固表法,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味。②心血不足证,用养血补心法,归脾汤加减。③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当归六黄汤加减。④邪热郁蒸证,用清肝泻热、化湿和营法,龙胆泻肝汤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六节 内伤发热 【目的要求】

1、了解内伤发热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3、掌握内伤发热的辩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4、掌握内伤发热各证型的证治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以发热为主证的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内伤发热。

3、强调内伤发热的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4、讲解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及相关的辨病知识。

5、讲解内伤发热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实证以解郁、活血、除湿法为主,适当配伍清热法;虚证则应不论气血阴阳,以退虚热。

6、强调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①阴虚发热证,用滋阴清热法,清骨散加减。②血虚发热证:用益气养血法,归脾汤加减。③气虚发热证,用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④阳虚发热证,用温补阳气、引火归源法,金匮肾气丸加减。⑤气郁发热证,用舒肝理气、解郁泻热法,丹栀逍遥散加减。⑥痰湿郁热证,用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法,黄连温胆汤和中和汤加减。⑦血瘀发热证,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加减。

7、提示治疗本病不能滥用辛散、苦寒之品,以及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虚 劳 【目的要求】:

1、了解虚劳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熟悉虚劳的病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因虚致病,因病成劳。

3、掌握虚劳气血阴阳亏损的病理性质,病损涉及五脏。

4、了解虚劳的诊断要点及其与肺痨和一般虚证的鉴别。

5、掌握以补益为主的治疗要点。

6、掌握虚劳各证的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虚劳是指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总称,比 一般虚证重,涉及范围广。

2、讲解虚劳可由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多种原因所导致。

3、讲解病机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五脏虚损,久虚不复成劳。

4、提示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理论在虚劳发病中的意义。

5、讲解虚劳辩证应以气血阴阳为刚,五脏虚候为目,并掌握其相互关系及主次。

6、掌握虚劳治疗以补益为原则。根据病理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施治。

7、强调虚劳的辩证论治。

(1)气虚:①肺气虚证,用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②心气虚证,用益气养心法,七福饮加减。③脾气虚证,用健脾益气法,加味四君子汤加减。④肾气虚证,用益气补肾法,大补元煎加减。

(2)血虚:①心血虚证,用养血宁心法,养心汤加减。②肝血虚证,用补血养肝法,四物汤加减。

(3)阴虚:①肺阴虚证,用养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②心阴虚证,用滋阴养心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③脾胃阴虚证,用养阴和胃法,益胃汤加减。④肝阴虚证,用滋阴养肝法,补肝汤加减。⑤肾阴虚证,用滋补肾阴法,左归丸加减。

(4)阳虚:①心阳虚证,益气温阳法,保元汤加减。②脾阳虚证,用温中健脾法,附子理中汤加减。③肾阳虚证,温补肾阳法,右归丸加减。

8、提示治疗虚劳应重视调补脾胃,但对正虚邪实之证,应注意补虚不忘祛邪。虚劳日久干血瘀结者,当合祛瘀生新法。【教学时数】 2学时。第八节:肥 胖 【目的要求】

1、了解肥胖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熟悉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乏运动等为肥胖的主要病因,病机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3、熟悉肥胖的诊断要求及其与水肿、黄胖的鉴别。

4、熟悉肥胖的辩证要点,治疗以补虚泻实为原则。

5、掌握肥胖病的辩证论治。【教学内容】

1、了解肥胖是指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的病证。

2、了解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少运动、先天禀赋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肥胖,其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

3、强调肥胖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本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兼见心肺气虚及肝胆疏泄失调;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瘀血、气滞等。

4、了解肥胖的辩证要点及其与水肿、黄胖的鉴别。

5、强调肥胖的辩证应着重辨明标本虚实及脏腑病位。肥胖的治疗常采用健脾益气、补肾温阳及化湿、利水、祛痰、通腑、消导、理气、活血等治疗方法。

6、强调肥胖的辩证论治。①胃热滞脾证,用清胃泻火,佐以消导法,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②痰浊内盛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消痞法,导痰汤加减。③脾虚不运证,用健脾益气、渗利水湿法,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④脾肾阳虚证,用温补脾肾、利水化饮法,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7、提示肥胖兼血瘀的处理等临证要点。【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九节:癌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癌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癌病的发病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虚体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或痰、湿、气、瘀、毒等博结日久,积滞而成。

3、熟悉癌病的诊查要点和辩证要领。

4、熟悉癌病的治疗应根据标本虚实、轻重缓急以及病期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5、掌握脑癌、肺癌、大肠癌、肾癌、膀胱癌的辩证论治。【教学内容】

1、了解癌病是指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的一类恶性疾病。后期均可表现为消瘦、乏力、发热、疼痛等症状,不良预后。提示本节所讨论的范围。

2、讲解癌病的发病由内、外因之分。在外为感受六淫之邪、疫疬之气;在内则七情怫郁、饮食不调,素有旧疾,或久病伤正、年老气衰。

3、讲解癌病的病机为内外合邪,正虚邪结。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是形成癌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4、讲解癌病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类似疾病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5、讲解癌病的辩证应辨脏腑病位、辨病邪性质、辨标本虚实、辨脏腑阴阳、辨早期晚期。

6、强调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是治疗癌病的基本原则。初期邪盛正虚,当先攻之;中期予攻补兼施,驱邪扶正;晚期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

7、强调脑瘤、肺癌、大肠癌、肾癌、及膀胱癌的辩证论治。

1)脑瘤:①痰瘀阻窍证,用息风化痰、祛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②风毒上扰证,用平肝潜阳、清热解毒法,天麻钩藤饮、黄连解毒汤加减。③阴虚风动症,用滋阴潜阳息风法,大定风珠加减。

2)肺癌:①瘀阻肺络证,用行气活血、散瘀消结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②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行气祛痰法,二陈汤合瓜篓薤白半夏汤加减。③阴虚毒热证,用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法,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④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3)大肠癌:①湿热郁毒证,用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法,槐角丸加减。②瘀毒内阻证,用化淤解毒法,膈下逐瘀汤加减。③脾肾双亏证,用温阳益精法,大补元煎加减。④肝肾阴虚证,用滋肾养肝法,知柏地黄丸加减。

4)肾癌、膀胱癌:①湿热蕴毒证,用清利湿热通淋法,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瘀血内阻证,理气化瘀散结法,桃红四物汤加减。③脾肾两虚证,用健脾益肾、软坚散结法,大补元煎加减。④阴虚内热证,用滋阴清热、化淤止痛法,知柏地黄丸加减。

8、提示抗癌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 第一节 痹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熟悉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痹证是由外邪入侵,凝滞气血,痹阻经络引起的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痹证的病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袭,为痹证发生的条件;劳欲不当,久病体虚,腠理空疏为发病的基础。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痹阻肌肉、关节、经络,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病初多实,以经络痹阻为主;久则正气受损,虚实并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重者病邪由表及里,由经络累及脏腑。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痹证主要以肢体关节、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屈伸不利为主症,病变可累及单个或多个关节;久病不愈,因肢体疼痛不用而导致肌萎,当与痿证鉴别;部分病例失治或误治可累及脏腑等临床特点。

5.强调说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及肝肾亏虚证的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痹证的辨证治疗。①风寒湿痹,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法。风气盛者为行痹,防风汤加减;寒气盛者为痛痹,乌头汤加减;湿气盛者为着痹,薏苡仁汤加减。②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法,白虎加桂枝汤和宣痹汤加减。③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法,双合汤加减。④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法,补血荣筋丸加减。

7.强调说明辨证时应注意邪实与正虚的关系,以及辨风、寒、湿、热、痰、瘀诸邪偏盛的意义。治疗时注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原则;强调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通络止痛法的临床应用,及病位上下不同与用药的差异。

8.介绍虫类搜风通络药物和有毒中药的特殊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9.提示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诱发因素等预防护理调摄等知识。【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节 痉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痉证的临床特征。2.熟悉痉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痉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痫病、中风等病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邪壅经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心营热盛、痰浊阻滞、阴血亏虚六证的辨证论治。5.了解痉证多为疾病的临床危重表现及其转归预后。【教学内容】

1.讲解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指出破伤风不包括在本篇讨论范围之内。2.强调说明痉证的病因主要为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乘袭,或久病过劳、误治失治。病机特点是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本病多为疾病的危重表现,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讲解本病与痫病、中风、厥证、颤证、破伤风等病症鉴别要点。

4.强调说明辨证应区别外感、内伤及其虚实。治疗注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虚实错杂宜标本兼顾原则。

5.强调说明邪壅经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心营热盛、痰浊阻滞、阴血亏虚六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关系。

6.强调说明痉证的辨证治疗。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和营燥湿法,羌活胜湿汤加减。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惊法,羚角钩藤汤加减。阳明热盛证,清胃泻热、增液止痉法,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法,清营汤加减。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法,导痰汤加减。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法,四物汤和大定风珠加减。

7.讲解预防、护理、调摄等问题,强调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痿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痿证的一般概念。2.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痿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有关病症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辨证论治。5.了解痿证转归预后、调护及康复措施。

【教学内容】 1.讲解痿证以肢体筋脉迟缓,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症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痿证的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毒物所伤、久病劳欲、跌仆瘀阻等。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为五脏虚损。外邪所致者,一般属实,但久延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讲解本病与中风后遗症及痹证的鉴别。

4.强调说明辨证注意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治疗实证以祛邪和络,虚证重扶正补虚,虚实夹杂者兼顾。

5.强调说明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痿证的辨证治疗。①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法,加味二妙散加减。③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法,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加减。④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法,虎潜丸加减。⑤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法,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7.讲解“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8.讲解护理调摄及康复等知识。【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颤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颤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颤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颤证的诊断要点,颤证与瘛疭及颤证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颤证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阳气虚衰、髓海不足的辨证论治。5.熟悉熄风类中药的临床使用。【教学内容】

1.了解颤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特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颤证的病因多为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其基本病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理性质属体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颤证主要以头摇肢颤为主症,病程长,病势缓;瘛疭病程短,病势急,以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为主症,二者应予鉴别。

5.强调说明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髓海不足、阳气虚衰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6.强调说明颤证的辨证治疗。①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法,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②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法,导痰汤和铃角钩藤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法,人参养荣汤加减。④髓海不足证,填精补髓、育阴熄风法,龟鹿二仙膏和大定风珠加减。⑤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法,地黄饮子加减。7.提示熄风法的临床应用要点。

8.了解功能锻炼、药物食疗等护理调摄知识。【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腰 痛 【目的要求】

1.了解腰痛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腰痛的诊断要点及腰痛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的辨证论治。5.熟悉治疗腰痛的其他疗法。

【教学内容】

1.讲解腰痛是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腰痛病因为感受外邪、体虚年衰和闪挫跌仆。病机以肾虚为本,寒湿、湿热、瘀血为标。凡因外邪、瘀血等邪阻腰部,经络不利者属实,因肾脏精气亏虚,不能濡养腰部经络者属虚。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本病可涉及内、外、伤、妇等学科,明确本节内容以内科疾病为主。

4.强调说明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5.强调说明腰痛的辨证治疗。①寒湿腰痛证,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法,干姜苓术汤加味。、②湿热腰痛证,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法,四妙丸加味。③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身痛逐瘀汤加减。④肾虚腰痛证,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偏阴虚者,滋养肾阴,左归丸加减。

6.强调辨证注重辨致病原因,外感多实,内伤和久病多虚,跌仆闪挫多瘀。治疗实证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温化寒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虚证重在补肾固本,兼顾肝脾;虚实夹杂者兼顾。

7.提示腰痛的其他治疗方法,如外治法、热熨法等。8.讲解预防护理调摄的知识。【教学时数】2学时。

篇2:中医内科学大纲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 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

【教学内容】

|

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6.强调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咳 嗽

【目的要求】

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

2.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3.了解咳嗽的诊查要点。

4.掌握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止咳;内伤咳嗽治疗重在扶正补虚。

5.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

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宜肺止咳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宜肺止咳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法,桑杏汤加减;若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泄肝,顺气降火法,用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6.提示咳嗽治睥、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等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三节 哮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4.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

5.掌握发时当与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

6.掌握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平时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基 本辨证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哮病的概念足发作性的痰呜气喘疾患,以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病后而诱发。病理变化是“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

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查知识。

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未发时主要为肺、脾、肾三脏之亏虚。若久发正虚者,每多虚实错杂,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6.强调哮病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冷哮当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哮当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当用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哮当解表散寒,清化痰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以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者,当补肺益肾,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

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教学时数 】 3学时

第四节 喘

【目的要求】

1.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所致。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4.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疗。【教学内容】

1.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邪侵袭{外感风寒、风热犯肺},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及劳欲久病所致。

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4.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知以。

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气,虚证当培补摄纳。

6.强凋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证,扶正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五节 肺

【目的要求】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他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

并见,终致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 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5.讲解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奁要点。

6.强调本病辨整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痰浊、水饮、血瘀;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脾、肾、心病位主次所在。治疗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分别治以益气、养阴,或气阴兼凋,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7.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沦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肌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痰蒙神窍旺,用涤痰、开窍、息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阳虚水泛证,温肾健睥、化饮利水法,真武汤、五苓散加减。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围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者,用参蛤散,或黑锡丹。

8.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两发等护理知识。

9.讲解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六节 肺 痈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感受风热,或痰热素盛,内外合邪。病机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2.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

3.掌握肺痈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4.掌握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

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蕴肺证、风温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为大法。

5.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初期: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法,以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以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汤加减。恢复期:用养阴补肺法,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煎加减。6.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咯血、脓胸等临证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七节 肺 痨

【目的要求】

1.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掌握本病要病机主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4.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5.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强调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

4.强调治疗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证,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虚损者又当滋阴补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

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 悸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3.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惊悸与怔忡、心悸与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

5.掌握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络、痰火扰心、邪毒犯心等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划。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螳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

3.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

4.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惊悸与怔忡、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轻、重、危、急症的转归。

5.讲解心悸辩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

6.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邪毒犯心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①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定神,安神定志丸加减。②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③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④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⑤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⑥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加减。⑦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

9.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律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

【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等因素。

3.掌握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遏胸阳,阻滞心脉; 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4.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5.熟悉胸痹辨证宜分辨标本虚实、病情轻重,治疗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兼顾同治。6.掌握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 的关系。

2.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等有关。

3.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心脉痹阻,本虚标实。本虚为 气虚、血虚、阴虚及阳虚,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

4.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或兼顾同治。6.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关系、转化关系。

7.强调说明胸痹各证的治疗。①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②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③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④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⑥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⑦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8.提示预调护知识。

9.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节 厥 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厥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厥证可分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2.熟悉厥证的病因有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精、饮食不节等。3.掌握厥证的病机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4.熟悉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中风、昏迷、痫病的鉴别。5.熟悉厥证的辨址要点及治疗原则。

6.掌握气厥、血厥、痰厥各证型的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厥证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精、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厥证。

3.强调厥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病理属性有虚实之分,常见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

4.强调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眩晕、中风、昏迷、癎病的鉴别。辨证着重辨明虚实,分清气血。

5.讲解厥证的治疗原则是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辨证论治、调治气血。

6.强调厥证的辨证论治。①气厥:实证,顺气降逆开郁,五磨饮子加减;虚证,补气回阳,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加减。②血厥:实证,平肝息风,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荣汤加减。③痰厥:用行气豁痰法,导痰汤加减。

7.提示血厥之实注重者可发展为中风,临证应注意其变化。

8.提示气厥、痰厥既可单独发病,又可相互兼夹,治疗注意行气、化痰法的配合。【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四节 不寐(附:健忘、多寐)

【目的要求】

1.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不寐的发生是心神不宁,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而诱发。3.掌握不寐病理变化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4.掌握不寐的诊断要点,不寐虚证、实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不寐的临床特征及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6.掌握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辨证论治。7.熟悉多寐、健忘的临床特征,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及病后体虚等因素影响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3.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阴阳失交。

4.讲解不寐的诊断要点,注意不寐虚证、实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5.讲解不寐的辨证当审其虚实。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6.强调说明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问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③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④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⑤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8.提示预防调护知识及不寐的用药注意事项。9.讲解健忘、多寐的诊查及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 痴 呆

【目的要求】

1.了解痴呆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器痴呆的发生是先天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因素所致。

3.掌握痴呆病理变化是脏腑虚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内生,脑失充养髓海渐空,神明日损,神机失统所致。

4.掌握痴呆的诊断要点,痴呆与健忘、癫证、郁病的鉴别,了解辨病的诊查知识。5.熟悉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均有关系。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正虚、邪实互为因果。

6.熟悉痴呆以补虚泻实为主的原则。

7.掌握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心肝火旺等证的辨证论治。8.熟悉临证用药原则。

【教学内容】

1.讲解痴呆是指无知而废的一类神志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痴呆的认识过程,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痴呆病因,多由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因素,致神机失统而痴呆。

3.强调说明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4.强调说明痴呆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虚等因素,致脏腑虚衰,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为害,脑失充养,神机失统的病理变化。

5.讲解痴呆的诊断要点,注意痴呆与健忘、癫证、郁病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强调说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髓海不足证,补肾填精,益髓养神,七福饮加减。②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③痰浊蒙窍证,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加减。④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⑤心肝火旺证,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提示痴呆治疗注意攻补适宜,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智能训练、情绪调节、改善环境、消除病因等综合疗法。介绍痴呆临床保护胃气,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的经验。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六节 癎

【目的要求】

1. 了解癎病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癎病成因与禀赋异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脑窍损伤有关。

3.掌握癎病病理变化为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脏气不平,阴阳失衡而致气机逆乱,风火痰瘀等邪闭塞清窍而发病。

4.掌握癎病的诊断要点,癎病与中风、厥证、痉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癎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及标本缓急的区别,注意发作的先兆

6.掌握癎病阳癎,阴癎,肝火痰热证,脾虚痰盛证,肝肾阴虚证,瘀阻脑络证等证的辨证沦治。

7.掌握病病控制发作的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解癎病是指发作性神志异常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癎病的病因多由禀赋异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脑窍损伤。

3.强调说明癎病的病理变化以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脏气不平,阴阳失衡而致气机逆乱,风火痰瘀等邪闭塞清窍而发病。

4.讲解癎病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中风、厥证、痉证之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癎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并注意眩晕,胸闷,叹息等先兆症的表现。

6.强凋说明癎病的标本虚实,轻重缓急。发作期时,以开窍醒神定癎以治其标,治宜清肝泻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癎;休止期病缓以祛邪补虚以治其本,治宜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7.强调说明癎病阳癎,阴癎,肝火痰热证,脾虚痰盛证,肝肾阴虚证,瘀阻脑络证等证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8.强调说明癎病各证的治疗。发作期时:阳癎,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涤痰息风,黄连解毒汤合定癎丸加减。阴癎,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顺气定间,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休止期时:1肝火痰热证,清肝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和涤痰汤加减。2脾虚痰盛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3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大补元煎加减。4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9.讲解癎病的预防调护。

10.讲解癎病虫类药的使用原则及临证注意事宜。【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附:吐酸、嘈杂)

【目的要求】

1.熟悉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胃痛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有关等,病变部位在胃,与肝睥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以虚实为常,而有演变多异的特点。掌握胃痛的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3.掌握胃痛诊查要点以及与真心痛的鉴别,熟悉胃痛与胁痛、腹痛、等的鉴别。

4.掌握胃痛辨治原则和常见的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证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胃痛是发生在胃脘部近心窝处的,以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相关西医疾病的关系。

2.详细讲解胃痛的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有关等;重点强调胃痛的病机关键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分析其病机演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亦旺,脾胃损伤较轻;若邪干胃脘日久,严重损伤脾胃生理功能,正气衰弱,可转化为慢性,出现气(阳)虚证和阴虚汪。胃痛久发可因气滞与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胃脘络脉,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虽以本虚为主,但多夹寒湿、湿热、痰饮、瘀血,形成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

3.重点强调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并讲解胃痛与胁痛、腹痛、等的鉴别。

4.详细讲解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不足、脾胃

虚寒的症状特点。

5.强调说明胃痛各证治疗。①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加味。②饮食

伤胃:消导导滞,和中止痛法,保和丸加减。③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⑤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法,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⑥胃阴不足:养阴益胃法,益胃汤加减。⑦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痞

【目的要求】

1.熟悉痞满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痞满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3.掌握痛满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病性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虚实可相互转化或兼杂,以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胃,关系到脾、肝诸脏。

4.掌握痞满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痞满是指脘腹满闷不舒的一种病证,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痞满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病性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3.讲解痞满与胃痛、胸痹、鼓胀,积聚的鉴别。

4.强调痞满要分虚实两大类辨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5.强调说明痞满各证治疗。(1)实痞:①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法,保和丸加减。②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法,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加减。③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法,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④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法,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2)虚痞:①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法,益胃汤加减。

6.介绍痞满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节

呕吐

【目的要求】

1.了解呕吐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呕吐的主要病因是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3.熟悉呕吐、反胃、呃逆的鉴别。

4.熟悉呕吐辨证要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呕吐是由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其临床特征是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2.讲解占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其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两个原因尤为重要。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脾、肝诸脏有关。

4.讲解呕吐的演变规律是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或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5.介绍呕吐应与反胃,呃逆相鉴别,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均有胃气上逆的病机,但在主证、病位上有所不同。

6.介绍呕吐的辨证应分虚实,可从病因、病程、起病缓急来鉴别,治疗以和胃降逆胃止呕原则,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

7.强调呕吐各证的证候特点及治疗。①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藿香正气散加减。②饮食停滞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法,保和丸加减。③痰饮内阻证: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法,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④肝气犯胃证:疏肝合胃,降逆止呕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⑤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法,理中汤加减。⑦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法,麦门冬汤加减。

8.讲解呕吐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9.提示治疗呕吐不能见吐止吐等治疗要点。【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

[目的要求]

1.了解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呃逆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

3.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嗳气的鉴别。

4.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引起呃逆的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亏虚。轻证病人多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而重证患者则以体虚病后为主。病机的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关。并讲解呃逆因原发疾病病情轻重的不同,预后有极大的差别。

4.讲解呃逆应与干呕及嗳气鉴别。三者在病机上均与胃气上逆有关,但临床特征各异。

5.强调呃逆辨治原则。辨证要分清虚实寒热,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大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6.强调呃逆各证的治疗。①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法,丁香散加减。②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③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合胃降逆法,五磨饮子加减。④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法,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⑤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法,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7.讲解呃逆的预防调护知识。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 噎膈(附:反胃)

【目的要求】

1.掌握噎膈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噎膈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

3.掌握噎膈的病机及虚实演变规律。

4.掌握噎膈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噎膈的临床特征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引起噎膈的原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病机关键在于气、痰、瘀交阻,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与脾、肝,肾关系密切。

4.讲解噎膈与反胃的鉴别。两者均有呕吐症状,区别点在于①有无吞咽困难,②食后呕出的时间。

5.讲解噎膈的演变规律。初起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气、痰、瘀互结,正虚邪实,使阴津枯槁,精血耗竭,进一步发展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6.强调说明噎膈的辨治原则。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法。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

7.强调说明噎膈各证的治疗。①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法,启膈散加减。②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法,通幽汤加减;③津亏热结证:滋阴清热,润燥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④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法,补气运脾扬加减。

8.讲解噎膈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六节

[目的要求]

1.熟悉腹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腹痛病因有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熟悉腹痛诊查要点。

4.掌握腹痛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腹痛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其病机不外寒、热、虚、实四端。病位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病理性质多属虚实夹杂,寒热虚实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讲解腹痛的诊查要点。

4.强调说明腹痛的辨证主要辨清气血、寒热、虚实及脏腑病位。

5.强调说明腹痛各证型的治疗。①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②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腹,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③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④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⑤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 汤。⑥虚寒腹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法,小建中汤加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痢疾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痢疾病因为外感时疫邪毒,内伤饮食。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了解痢疾诊查要点。

4.掌握痢疾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黏液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的病证。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痢疾的病因是由外感时疫邪毒,内伤饮食,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病机是由邪蕴肠腹,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病位在大肠,与脾、胃有关,可涉及肾。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血络,甚则进迫下焦厥阴、少阴,形成疫毒痢;若久痢伤正,胃虚气逆,胃不纳食者,而形成噤口痢虚证。病理性质可虚可实,可寒可热。病理演变暴痢多实证,久痢多见虚证。如反复发作之休息痢,则多见本虚标实证。

4.了解痢疾的诊查要点。

5.强调说明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6.强调说明痢疾各证的治疗。①湿热痢: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芍药汤加减。本证型初起夹有表证者,可用逆流挽舟法,活人败毒散加减。②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法,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③寒湿痢: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法,胃苓汤加减。④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止痢法,驻车丸加减。⑤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法,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⑥休息痢:发作期: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法,连理汤加减。缓解期:①脾气虚弱证:补中益气,生养健脾。补中益气汤加减。②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乌梅丸加减。③瘀血内阻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7.讲解痢疾的预防调护知识。

8.提示疫毒痢发生厥脱及噤口痢等的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八节

[目的要求]

1.了解泄泻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泄泻的主要成因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伤脾及久病年老,其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

3.掌握泄泻的诊查要点,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和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

4.掌握泄泻各证型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泄泻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及泄泻别称,提示与现代医学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泄泻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伤脾及久病年老所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病位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脾病湿盛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

4.讲解泄泻与痢疾、霍乱鉴别要点。

5.强调泄泻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并简单介绍治泻九法。

6.强调泄泻各证型的证治。暴泻:①寒湿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加减。②湿热证:清热利湿法,葛根芩连汤加减。③食滞证:消食导滞法,保和丸加减。久泻:①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法,参苓白术散加减。②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四神丸加减。③肝气乘脾:抑肝扶脾法,痛泻要方加减。

7.提示泄泻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等证的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九节

便 秘

[目的要求]

1.了解便秘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引起肠道传导失司。

3.熟悉便秘的诊查要点。

4.掌握便秘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便秘的定义及临床特征。感受外邪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倡导传导失常。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便秘的病因是由于素体阳盛、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腑气不通,传导失司。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大肠,与肝、肺、肾、肺、胃关系密切。

4.讲解便秘的诊断依据,要注意与肠结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5.强调便秘各证型的证治。①热秘:清泄热导滞,润肠通便法,麻子仁丸加减;②气秘:顺气导滞,降逆通便法,六磨汤加减。③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法,大黄附子汤加减。④气虚秘: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法,黄芪汤加减。⑤血虚秘:滋阴养血,润燥通便法,润肠丸加减。⑥阴虚秘:滋阴增液,润肠通便法,增液饧加减。⑦阳虚秘:补肾温阳,润肠通便法,济川煎加减。

6.提示功能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的证治特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概念。

2.掌握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3.熟悉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以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

4.掌握水肿的辨证论治。

5.了解水肿的预后及饮食宜忌。

[教学内容] 1.了解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溜,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甚则全身浮肿的病证。并阐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相应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水肿的病因是由于风邪袭表(风寒或风热)、外感水湿、疮毒内犯以及饮食

不节、久病劳倦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泛滥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

3.强调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与阴水之间 的转化和联系。

4.强调说明水肿风水相搏证、湿毒浸淫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盛证、脾阳虚衰证、肾阳衰微证、瘀水互结证的证候特征。

5.强调说明阳水与阴水的治疗。阳水:①风水相搏证,疏风解表,宣肺行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②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昧消毒饮;③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法,胃苓汤合五皮饮加减;④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阴水:①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法,实脾饮加减;②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法,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③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利水法,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并附述转归中出现证候的治疗。

6.讲解水肿的预后和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二节

淋证(附:尿浊)[目的要求]

1.了解淋证的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2.掌握淋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3.掌握各种淋证的证治及相关联系。4.熟悉尿浊的病理、治疗原则及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简述古代对

淋证的分类。

2.强调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3.讲解热淋、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的临床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

病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当补益清利兼施。

4.强调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

利湿,通淋排石法,石韦散加减;血淋,治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法,小蓟饮子加减;气淋,治以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法,沉香散加减;膏淋,治以清热利湿,分清泄浊法,程氏萆薢分饮加减;劳淋,治以补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5.附述尿浊的概念与膏淋的异同点,指出本病初起属实,湿热居多,治以清热利湿;

久病脾肾两虚,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当补虚与泻实兼顾。[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节

癃闭

[目的要求]

1.了解癃闭的病机主要是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司,但与肺、脾、肝、三焦有关。2.掌握癃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4.了解癃闭的转归和预后。

[教学内容]

1.讲解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并说明癃与 闭的区别与联系。提示与癃闭相关的诊查知识。

2.强调说明癃闭的病理性质有虚实的不同,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浊瘀阻塞,膀胱气化不利者为实证,脾气不升、肾阳衰惫,膀胱气化无力者为虚证。

3.强调癃闭的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但通利之法,又有虚

实之不同。实证治以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而通水道;虚证治以补脾肾,助气化,使气 化得行,则小便得通。

4.强调说明癃闭的证治。①膀胱湿热证,清热利湿、通利小便法,八正散加减;②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法,清肺饮为加减;③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法,沉香散加减;④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法,代抵当丸加减;⑤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法,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⑥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法,济生肾气丸加减。⑦肾阴亏耗证,滋补肾阴、育阴利水法,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加减。

5.提示探吐、取嚏、针灸、按摩、外敷、导尿等疗法及其该病的调摄护理。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四节

关格

[目的要求]

1、掌握关格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关格的病因病机。

3、掌握关格的诊断要点,关格与癃闭的鉴别要点。

4、掌握关格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关格的转归和预后。[教学内容]

1.讲解关格是由于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症。

2.强调说明关格的病因多是水肿、淋证、癃闭等病症在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太过等因素作用下,或失治误治,使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

3.强调关格的基本病机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病理因素为湿浊、瘀毒。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阴阳衰惫为本,湿浊毒邪内盛为标。病位在脾(胃)、肾(膀胱),以肾为关键,涉及肺、肝、心多脏。

4.强调关格的治疗应遵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

5.强调关格应与癃闭、走哺相鉴别。6.强调说明关格的证治。①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法,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②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法,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③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证,温阳固脱,豁痰开窍法,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章 肢体经络辨证

第一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熟悉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痹证的病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袭,为痹证发生的条件;劳欲不当,体制亏虚为发病的基础。风、寒、湿、热、痰、瘀闭阻经络气血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可致虚实夹杂。病位初在肌表经络,久则深入筋骨,病及五脏。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痹证主要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症,病变可累及单个或多个关节;久病不愈,因肢体疼痛不用而导致肌萎,当与痿证鉴别;部分病例失治或误治可累及脏腑等临床特点。

5.强调说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痹阻、气血虚痹及肝肾虚痹证的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痹证的辨证治疗。①风寒湿痹证,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法,薏苡仁汤加减。②风湿热痹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法,白虎加桂枝汤、宣痹汤加减。③寒热错杂证,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④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法,双合汤加减。⑤气血虚痹证,益气养血、和营通络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⑥肝肾虚痹证,培补肝肾、通络止痛法,独活寄生汤加减。

7.强调说明辨证时注意邪实与正虚的关系,以及辨风、寒、湿、热、痰、瘀诸邪偏盛 的意义。治疗时注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原则;强调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 瘀、通络止痛法的临床应用,及病位上下不同与用药的差异。

8.介绍虫类搜风通络药物和有毒中药的特殊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9.提示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诱发因素等预防护理调摄等知识。[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痿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痿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有关病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辨证论治。5.了解痿证转归预后、调护及康复措施。

[教学内容]

1.讲解痿证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痿证的病因主要为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劳病体虚、跌仆瘀阻等。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为五脏虚损。外邪所致者,一般属实,但久延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讲解本病与中风后遗症及

痹证鉴别。

4.强调说明辨证注意辨脏腑病位虚,审标本虚实。治疗实证以祛邪和络,虚证重扶正补虚。

5.强调说明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痿证的辨证治疗。①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清燥救肺汤加

减。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法,加味二妙散加减。③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法,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④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法,虎潜 丸加减。⑤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法,圣愈汤、补阳还五汤加减。7.讲解“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 8.讲解护理调摄及康复等知识。[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节

[目的要求]

1.了解颤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颤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颤证的诊断要点,颤证与瘛疚以及颤证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颤证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阴虚风动、阳气虚衰的辨证论治。5.熟悉熄风类中药的临床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颤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颤证的病因多为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其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颤证主要以头摇肢颤为主症,病程长,病势缓;瘛疚病程短,病势急,以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为主症,二者应予鉴别。

5.强调说明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阴虚风动、阳气虚衰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颤证的辨证治疗。①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法,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②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法,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法,人参养荣汤加减。④阴虚风动证,滋补肝肾,育阴息风法,大定风珠加减。⑤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法,地黄饮子加减。

7.提示熄风法的临床应用要点。

8.讲解功能锻炼、药物食疗等护理调摄知识。[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痉证的临床特征。2.熟悉痉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痉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痫病、中风等病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邪壅经络、风痰入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阴血亏虚五证的辨证论治。

5.了解痉证多为疾病的临床危重表现及其转归预后。

[教学内容]

1.讲解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

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指出破伤风不包括在本篇讨论 范围之内。

2.强调说明痉证的病因主要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本病多为疾病的危重表现,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

讲解本病与痫病、中风、颤证、破伤风等病证鉴别要点。

4.强调说明辨证应区别外感、内伤及其虚实。治疗注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虚

实错杂宜标本兼顾原则。

5.强调说明邪壅经络、风痰入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阴血亏虚五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关系。

6.强调说明痉证的辨证治疗。①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法,羌活胜湿汤加

减。②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法,真方白丸子加减。③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法,羚角钩藤汤加减。④阳明热盛证,清胃泄热、增液止痉法,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⑤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法,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7.讲解预防、护理、调摄等问题,强调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

[目的要求]

1.了解腰痛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腰痛的诊断要点及腰痛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的辨证论治。5.熟悉治疗腰痛的其他疗法。[教学内容]

1.讲解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腰痛病因为外邪侵袭、闪挫跌仆、年老久病。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病理性质虚实不同,但以虚为多,或见本虚标实。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本病可涉及内、外、伤、妇等

学科,明确本节内容以内科疾病为主。

4.强调说明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的 关系。

5.强调说明腰痛的辨证治疗。①寒湿腰痛证,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法,甘姜苓术汤加味。②湿热腰痛证,清热利湿、舒经通络法,四妙丸加味。③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身痛逐瘀汤、抵挡汤加减。④肾虚腰痛证,补肾益精法,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偏阴虚者,滋养肾阴,左归丸加减。

6.强调辨证注重辨致病原因,外感多实,内伤和久病多虚,跌仆闪挫多瘀。治疗实证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温化寒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虚证重在补肾益精、温阳益气、滋阴养血;虚实夹杂者,应分别主次兼顾用药。[教学时数]

篇3:中医内科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的意义

1.完善教学文件,规范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对规范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总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指导师生教与学,明确学习目标。教学大纲有助于规范和指导教师的教学,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重点;有利于教师明确培养学生什么,怎样培养学生,达到何种培养效果。教学大纲是学生“知情学习”的基础[2],使学生明确本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地位,该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学习效果,对将来职业有何意义。

3.提供评价依据,保障教学质量。教学大纲也是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它使教师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测量和评价,让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这些信息进行教学反思,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保障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

二、目前我校课程教学大纲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不足[1]。学校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缺少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大纲的关注度不够,致使许多学生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认识,课程学习存在盲目性。

2.对课程教学大纲的认识不足[4]。教学大纲的编制者对教学大纲的地位和编制目的不够明确,只是把课程教学大纲作为一个教学文件存放在教学管理部门,以应付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检查,所以在编制过程中不够重视,有形式主义倾向。在审核过程中,学校层面更多的是形式审查。

3.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大纲在编写过程中都是以教研室为单位,对于同一专业有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中重叠部分内容不能很好的归纳,有重复现象出现;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的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明确的区分,往往只是在课时数上的压缩,而具体内容的区别不大。

4.课程教学大纲存在重内容轻方法的现象[5]。在教学大纲中往往是长篇累牍的教学内容,而对于教学方法往往是一笔带过,这不利于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课堂参与。

三、美国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的实践经验[6,7]

1.概念的界定。美国高校将课程教学大纲视为“a contract between the student and professor regarding course expectations and policies”(即学生与教师就课程预期及政策达到的契约)。相较于中国许多高校将“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涵义”界定为“依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指导教师课题教学的法规性文件,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表现形式”,美国高校教学大纲的当事人更明确,对象更明了,利益更直接。

2.美国高校的教学大纲使用主体明确,内容针对性强。美国高校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主体,教学活动由‘教’和‘学’两个部分组成,‘教’是为了‘学’。”在这个观念的引导下,美国高校的教学大纲使用主体明确,即学生,绝非为了应付学校上级管理部门检查之用。大纲强调程序性,即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遵循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有叫做“学生责任”的一栏,在该栏里规定了学生课前应该准备的资料,课中需要参与的活动以及课后要做的调查。为帮助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取得良好成绩,有些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课程的情况在大纲中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信息。

3.美国高校的教学大纲具有法律效力。美国人的法律意识非常强,即使是师生之间也会用教学大纲这样的契约规范彼此的权利和责任。一旦课程教学大纲发到学生手中且学生无异议时,该大纲就对师生具有了法律上的约束力,须严格遵守所规定的内容。

4.美国高校的教学大纲注重师生的沟通和互动。通常会在每门教学大纲中公布教师的联系方式,方便学生与教师探讨学术问题。大纲中会列明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课业任务安排、每次上课内容和时间安排等,学生在进入课程学习之前就能知道自己本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的任务,以便提前做好预习和研讨准备工作。

四、对我校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的启示

1.理念更新: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过程。学生是课程教学大纲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在制修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大纲确定后要求学生反复研读,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指导性作用,以更好地指导后期学习。

2.定位准确:课程教学大纲应是学生与教师的契约。“教”是为了“学”,“教”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学”的质量上,师生是学术共同体。课程教学大纲应是学生与教师的契约,绝不仅仅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行政文件。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师生共同编制完成,大纲需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育制度的权威与教师和学生直接得以交流传递,并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形成契约。

3.内容创新:将课程学习指南加入课程教学大纲。大纲除了常规性、规定性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核方式、评分标准、课堂纪律、课后阅读材料等,还应该再加入课程学习指南的内容,如建议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记笔记,如何上课;提供课堂常用专业术语表;列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的参考资料。[6]

4.注重评价:大纲引入形成性评价。进行课程教学大纲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学习者是否达到了大纲既定的目标,如果发现某些方面尚未达到,就要调整或完善大纲的内容。Richards将形成性评价定义为某一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确定其有效性如何,如有问题,指出问题的所在。这是一个过程性的完善和发展。引入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大纲更好更及时地得到改进。

5.过程动态:教学大纲编写应该具有动态性[8]。教学大纲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稳定的教学质量。但教学大纲也要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同时也要将学生对教学大纲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融入,因此教学大纲要有一定的动态性,以更好地体现其“适应性”。

6.举措落实:以项目推动建设。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如学校可以设立优秀教学大纲建设项目,立项标准既要体现出新旧大纲的差别性和创新性,又要具备合理性。[5]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学校教学大纲的整体水平提升。

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要实现框架上从内容性向程序性转变,用途上从行政教学文件向学习指南转变,评价上从知识回忆向能力考核、从终极评价向校调教学作用转变。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的编制,做好学校的教学基本文件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剖析了目前教学大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美国高校教学大纲的实践经验,对学校教学大纲的编制提出见解。

关键词:教学大纲,编制,启示

参考文献

[1]魏泽.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2]冯大鸣“.知情学习”:主动学习的基础——美国的学生版教学大纲解读[J].中小学管理,2009,(7).

[3]方华明.中美高等教育学专业教学大纲对比分析——以福建师范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

[4]胡蜂,莫降涛,兰继斌.新设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修订)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部),2007,(29).

[5]张勇,张晓辉.高校教学大纲编写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经济师,2011,(1).

[6]祝吉芳.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与执行——美国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J].社会科学战线,2010,(1).

[7]樊萱,借鉴美式教学大纲%创新我国高校课程教学大纲[J].科教文汇,2011,(6).

篇4:中医的“科学”,“科学”的中医

我本科学医,但学的是西医,且甫一毕业就闹“弃医从文”,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转战硕博连读,一晃就是“七年之痒”。2011年我已从北大毕业五年,更是我弃医从文十二年——十二年地支轮回,对于传统中国的历法纪年,意义非比寻常。因此,这年夏天,当致力于开拓中国“古典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这位违隔十年之后终于再度赢得我深相敬重的师长、出面邀请我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班”的孩子们讲点课的时候,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要求讲《黄帝内经》。器宇雄强且胸襟开阔的刘小枫先生却居然毫不犹豫应承下来。的确,中国大学里“古典班”的孩子们应该读点古代医书!

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的第一个十年,就“中医史”而言,几乎成了她蒙难的历史、受辱的历史。曾经数千年来扶助、温暖、救护中国人生命的“杏林悬壶”、“妙手回春”,在西方医学全然两样的身体文化、疾病认知与技术手段的冲击之下,迅速沦为“巫术”、“经验”、“不科学”,尊严扫地。即使在“国学”素称流传有绪的台湾,中医也被视为“举世禁忌不为之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攻击中医不遗余力者包括傅斯年、胡适、丁文江这些现代学术史上“大炮级”的重量选手,甚至出现“废除中医”这样极端的提案,不仅多次提出,直至惊官动府,其主持最力者之一余岩云岫,居然还是时号“清学最后殿军、古文押阵大将”(胡适语)的章太炎的学生,尽管太炎先生本人倒是颇为信奉中医并试图深研。

不熟悉或对中医抱有成见的人,往往随意指责中医的“随意性”、主观断定中医的“主观性”……其背后隐含的价值体系与判断标准,无非还是以实验、计算等必须“用数学证明实在”的“实证科学”为诊断依据的西方医学,在这个各行各业包括社会学科、文史学科也要争先恐后引入“数学模式”以便证明自己“符合科学”的时代——这些随意的主观的指责,何尝认真考虑过中医“辨证”的“科学性”?在此,我们不得不稍微回溯一下何谓真正的“科学精神”。

“作为近现代科学的大本营的德语文化中,科学Wissenschaft(en)不过是知识系统的意思”——此即中文《辞海》中将“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语源?日常我们所使用的“科学”一词,往往又只是针对“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的典范就是物理学,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科学若非物理学就只是集邮)。“近代科学精神”据说就是理性态度、理性精神的发展,注重事实、逻辑,力求客观。众所周知,近代“科学”的起源乃是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科学”是从希腊特有的“哲学”传统中才能生长出来;希腊哲学史家伯纳特所谓科学就是“以希腊方式来思考世界”、“在那些受希腊影响的民族之外,科学就从来没有存在过”。

在哲人柏拉图那里,“爱智慧”的philosophos追求episteme。Episteme在英语世界中的身位往往就是science,这个在汉语语境中被意译为智能、客观真理、科学的Episteme,基本特征乃是一种认知的态度:反省的认知、批判的认知、真理需要批判才能获得,这种“科学态度”毋宁就是“哲学态度”。

叙说这些陈年往事并不表明我是一个反对“(近代)科学”的主张者,尽管让人必须直面的困境当下即是:“对于希腊哲学-科学,近代科学既是继承人,又是颠覆者。”我想说明的只是:如今我们所谓“科学”,从古典精义考索,它揭示的也只是某一层面/层次的人类“经验”,尽管“近代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向人类承诺:它将向我们揭示宇宙的真实以及关于人的真理。但“承诺”是否曾经兑现?——我们居然因其实验的手段而大胆冠名为“真理”。于此谬相,真正的科学家往往有着更为洞察的真知灼见:“我们所观测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深刻的思想家亦往往“英雄所见略同”,例如伽达默尔注意到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讨论中国或印度的思想或智慧往往不得要领,毋论由某一“哲学”传统发展而来的“科学”。曾经亲身领略过中医扎实有效的活人能力的西方人,同样会慨叹“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分析疾病的症状时所用的哲学方法思考的过程,中医如何看待人体”。人类因为认识能力的有限,在试图认识宇宙、世界尤其人自身的“真相”的时候,往往只能倒果为因,而非由因及果——就此而言,陈嘉映先生认为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一“提问”本身就很“成问题”的断制甚是精当:西方的思想、制度等等两个世纪以来对世界的统治,西方的发展模式包括思维方式常常不假思索就被一知半解的人们视为“常识”或“正道”、视为“惟一的真理”——结果的沉重导致了源头的放大。然而,在人类现有的知识史或文明史上,“常识”或“自然”才几乎已经成了最为可疑的规定,曾几何时的“常识”几个回合之后就可能成为“妖妄之言”。这里所谓“真理”,当然并非人类永恒渴望认识到的那个如如理致、因果森严的“实相”本身。借用唯识论的针砭,我们往往将“比量”乃至“非量”误认做“现量”本身。饶是如此,李约瑟博士当年面对中医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的评价,也远超生息于此地的民人自己:

中国人以他们的特殊天才发展起来的中国医学,这种发展所循的道路和欧洲的迥然不同,其差别之大超过了任何其它领域。

究其实际,古老的“科学精神”就是人试图理解自身所属之整全、就是人试图理解他尚不理解的东西,而不是试图抵达这些理解所必然借助的某些具体手段诸如逻辑、直观、渐修、顿悟乃至实验技术、数学分析、仪器图表、检测数据……等数理证明本身就是“理性”、就是“科学”。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老人言:手段本身并不就是目的——尽管手段里面均隐藏了目的。就此意而言,传统中国历史悠久的“试图理解自身所属之整全”的医学所借助的具体手段本身,诸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经八纲、气血营卫、津液水火……这些源出“生生”的易学精神的辨证的思路与体系,怎么就“不科学”?!怎么就不是“科学”?!如果说“医者意也”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门知识在历史发展的‘内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ancy)”始终显得比较晦暗难明,那我们需要做的也是努力去解读并把握这一婉曲隐晦的“藏-象”思路,而非因为手段的不同或艰涩而否认了“目的”的正确。指责“中医理论的演变形式颇像一个集装箱,历代医家不断地往里面填入不同的物品-没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部件”的思路是危险的——我们是否已经弄清或驾驭了中医自身特有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是的,据说“科学”要求“经验”:“仅当它是可重复的、公众的和非个人的情况下才是可信的。”但既然“实验世界”也一如“经验世界”,幷不圆成,幷不完满,既然承认经验事实与实验事实之外还存在“其它类型的事实”,承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是最接近“真理”的态度之一,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于古人的“世界观”(生命观)更客气、审慎点儿?也因此,陈嘉映先生在《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讨论“感应思维”的方式仍然让我遗憾,以严谨著称的语言分析哲学家试验在对称意义上使用“感应思维”与“因果思维”(他之谓“理性思维”)的时候,这里的“因果”无妨还是窄化为“物理因果”。尽管之后他以他惯有的缜密马上注意到“佛教里的因果报应”这个特例,却只是一带而过;尽管之后分析马林诺夫斯基对“科学”的议论时他分析了“感应思维”与“原始科学”的可能关系。但谁说或谁能“证明”所谓“初民”的“感应思维”中并不藏纳“因果”——那不为物理学(近代科学)方式所能“实证”的因果呢?这恐怕幷非一个“认知原型”的概况所能容纳。具体到“中医”,其中流传千载而仍然常用常新的“感应思维”,恰恰成型于陈嘉映先生所界定的东西方共同的“理性(理知)时代”——公元前八百年至今——“世界上最为理性的民族”何以如此“原始”地坚守一种婴儿般的“初民”的天真?其中难道没有发人深思的奥秘?

中国传统医学或古典医学的根本命脉:天人关系。人之为人的本性、可能与自由的权限与许可。非以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的浩叹将无法落脚。那些被界定为“感应认知”的“思维模式”,例如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世界的种种对应,从最严格的“理性”意义上(例如古希腊意义上),充其量只是一种不同于“理性认知”的模式。符合现代逻辑学的严格推理的那些“理论”,并不能从更加广袤的“因果关系”中证明自身更加“正确”。

陈嘉映先生在其著述中直言阴阳五行理论无非“便宜的宏大叙事”、“似乎是对智性的愚弄”、甚至藐称“这种理论很容易取信于无知识的广大人群”,当然更不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显得“理论成熟”。据说“哲学-科学”与“阴阳五行”这类“概况类推理论”的区别在于“把我们日常实践活动中所具的求真态度带进理论思考”,然而何以“阴阳五行”就不是一种“求真态度”?即使她的求真方式有别于“哲学-科学”。流行中国学界几十年的“现象学”,其鼻祖胡塞尔所谓“本质直观”、不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同一种东西”?——寻求西方古典哲学已经寻求了几千年的“东西”——却在旧有“方式”遭遇困境时不得不选择手段的突围。“存在主义时代”惟一的大思想家海德格尔(海氏恰好还是胡氏最出色而叛逆的学生)紧张于“我们对世界的原初理解幷非把事物理解为客体,而是理解为希腊如所谓的处境(pragmata)”,其问题本质不也同样源于这古老的“天人关系”?这些年越来越惊叹读书人经常敢对自己基本无知的东西“越界发言”——例如何以任何外行都具备了对“医学”指手画脚的魄力。那么,我们何必苛责主要从事治理西学的陈嘉映先生?主要从事治理中学的余英时先生依然要“郑重声明”:“我既不是为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辩护,更不是为阴阳五行说扶轮。阴阳五行说今天在知识界大概已不容易找到支持者了。至于它早已成为一个过了时的错误学说,甚至可能曾严重阻碍了本土科学的进步,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这里用不着讨论。”甚至断言“今天中国人无论住在什么地区,治病首先必找受过现代严格训练的专科医生,只有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才偶尔祈援于中医。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实际而理智的态度。这一基本情况在短期内似乎不易改变,除非中医也能建立成一套现代知识系统,幷且在治疗效应方面足以与西医互争雄长”。这些言辞却又的确是在余先生自谦“我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完全外行,绝没有发言的资格”背景之下的“郑重声明”。犹然去古未远的陈寅恪先生,不是同样坚持“不信中医”,以为“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若格于时代及地区,不得已而用之,则可。若矜夸以为国粹,驾于外国医学之上,则昧于吾国医学之历史,殆可谓数典忘祖欤?”尽管余英时先生难免回护陈寅恪先生说:“陈先生终身以维护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又生长在中医世家,他毅然舍中医而取西医,自是经过慎重的考虑,绝无半点浮慕西方文化的心理在内。”

“在非实用的领域,求真是一种边缘要求”,在必然“实用”的“中医”领域我们将必然追求“求真”、并将用临床疗效验断真伪——自然,设若遭逢傅斯年先生“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或者丁文江先生“科学家不得自毁其信仰的节操,宁死不吃中医不看中医”这类放言,便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亦无可置喙矣。如此不惜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代价追求一种“生死不明”的“信仰”——上述言论居然出自号称追求“科学”的“五四”学者之口,怎不叫自然而然追求“正常、健康、幸福”生活的我辈无所适从?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五四”以来中国人热衷引入的“科学”的真实质地,究竟如何、“理性”何在。

的确,阴阳五行隶属于古老的东方,没有象古希腊原子论一样做出“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需要的那种贡献——却不等于它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的健康维系与发展没有贡献。纵观一部人类“科学史”,对于“技术-手段”的理解与接受所导致的人类对于宗教、道德、宇宙、自然……包括人体自身的“观念”的理解与接受的改变是惊人的。

“中医”究竟是什么?

是“天人相应”?是“易”?是“阴阳”?是“藏-象”?是“术数”?是“巫医同源”?是“辨证”?是“以气为本”?“素者,本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隋·全元起)……它是又不是,它不是又是;它是一,又是万,一含万有,万法归一,众川归宗。《素问·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与《灵枢·阴阳离合论第六》针对“阴阳”问题,均反复陈说如此这段意味深长的话: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推)之可百,散(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或将“中医”绎为“中庸医学”的确不失为一种精当慧冶的妙悟,此“中庸”自然极为“生生之易”之“起用”。“中医”的精神落为名相,似乎的确遭遇了《老子》中所谓“强为之名”的困窘,这困窘也是所有古典学问均会遭遇的困窘。“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地”注定必然依然表现为言说之旅。这其实依然属于“藏-象”:“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老子同样认为至道“不可致诘”;《周易·系辞》更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

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其独到之处就在:“以一个个方证来充实六经辨证的内容,阐明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此种将“理相”(辨证)深藏于“事相”(方证-证方)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藏-象”理念的一种极佳的体验模式,即长恩先生谓为“是书质朴,文字精要,寓精深理蕴于指事之中”的真义。

长恩先生系出名门,河北冀州张氏医学延绵一十九代,其尊人曾为天津“国医馆”教习,并先后八次为“国医馆”撰写《伤寒论》教材。长恩先生自己不仅转益多师(师从经方大师胡希恕、陈慎吾、宗维新等),目前已有若干系列著述问世。

长恩先生在这本《仲景方证学解读与应用》中,已在前两本《中国汤液方证(续)》中明确化的思路进一步精炼化,其对方证、方证学、“病-证型-方证”、方证“四要素”(证象、证质、证治、证方)、方证“七层次”(主治证、适宜证、禁忌证、兼夹证、变化证、坏病证、类似证)、辨证论治十步曲的提炼分析均示以图例,对于“病域”分布中展现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辅以某种统计学思路……诸如此类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讲究抽象的数理方程式或化学分子式的表述习惯,或者说,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对于“理式(理型)”的追求。这种别出手眼的解读,让人对“中医”本来面目的理解与认识,确有耳目一新却又万变不离其宗——中医之“根、本、线、魂”(邓铁涛语)之感。无论“不言阴阳而处处不离阴阳,不论五行而时时不少五行,不言经络而一切根本在于经络”的《伤寒论临证指南》,还是从“有是证用是方”到“有是质用是方”的系列“方证学”的明晰,均正体现为对“藏象”精神的正向或反向把握。

长恩先生以耄耋之年,不辞劳苦,如此三着“方证学”:《中国汤液方证》、《中国汤液方证续》、《仲景方证学》,除将历史地“一分为二”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再度“合二为一”、试图在一千八百年之后全面体现“仲景医学”的有机的整体面貌——这一愿景,据先生自陈,乃为二十年前在胡希恕、陈慎吾两前辈指点之下即萌发了“按其所论方证重新编撰《伤寒杂病论》的想法”,这本《仲景方证学》正是“《中国汤液方证》之完卷”。除此之外,先生另一具体的苦心孤诣,实在“方证学”作为学科的建立并希望其能早日纳入中国医学教育体系。毕竟,在真理的薪火相传当中、在当下的人类社会,作为“制度”的“教育”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甚至与“古典学”作为学科的确立之间构成了遥相呼应的景观。

篇5:中医内科学大纲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使用

【目的要求】

(一)目的

通过中医内科教学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处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能力。

(二)要求

1、熟练掌握运用中医辨证诊断知识与技能。

2、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3、了解中医内科急、危、重症的辨证辨病诊断和处理原则。

4、掌握内科常用方剂及常用中药,并能正确应用。

5、掌握病房、门诊常规医疗文件书写方法。

6、了解著名中医专家诊疗内科疾病的经验。【实习内容】

(1)肺系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2)心系病证:心悸、胸痹、不寐。

(3)脾胃系病证:胃痛、呕吐、噎膈、腹痛、泄泻。(4)肝胆系病证: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5)肾系病证:水肿、淋证、癃闭。

(6)气血津液病证: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癌病。(7)肢体经络病证:痹证、腰痛。【基本技能操作】

(一)各系病证

1、掌握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心悸、胸痹、不寐、胃痛、呕吐、噎膈、腹痛、泄泻、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癌病。痹证、腰痛的病因病机、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2、熟悉肺痨、肺痈、痴呆、痫病、痢疾、便秘、积聚、瘿病、内伤发热、虚劳、痿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二)临床基本技能

1、掌握中医四诊诊查方法和八纲、脏腑、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正确辨病识证。

2、掌握内科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范围和临床加减应用。

3、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配伍、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4、掌握内科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医嘱、处方和理化检查申请单的书写方法。掌握新病人和危重病人的交接方法及内容。

5、掌握剧毒和峻烈中药的使用指征及注意事项,熟悉中药中毒的救治原则。

6、熟悉常用中成药的功效、主治范围和注意事项。

附:

【实习讲座】

1.必讲内容

(1)中医内科常用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2)各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常规。(3)疑难重证病案讨论(选择典型病例集中讨论1~2次)。(4)著名中医临床诊疗经验介绍。2.参考内容

(1)怎样书写医疗文件(住院病历、门诊病历、病程记录、医嘱、交接班记录)。

(2)如何撰写医学论文。

(3)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必须掌握的常用中药、方剂】

1、常用中药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羌活 生姜 紫苏 苏梗 柴胡 葛根 薄荷 豆豉 升麻 细辛 银花 连翘 桑叶 菊花 石膏 知母 黄芩 黄连 黄柏 山栀 龙胆草 瓜蒌 青蒿 地骨皮 香薷 蒲公英 生地 水牛角 蚤休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柏子仁 苍术 厚朴 佩兰 泽泻 茯苓 猪苓 车前子 木通 滑石 茵陈 金钱草 附子 肉桂 干姜 炮姜 吴萸 高良姜 人参 党参 太子参 白术 甘草 黄芪 山药 沙参 麦冬 玉竹 熟地 当归 女贞子 枸杞子 墨旱莲 石斛 阿胶 首乌 鳖甲 山萸肉 仙 茅 仙灵脾 补骨脂 菟丝子 杜仲 川断 紫河车 鹿角片 白芍 陈皮 半夏 桔梗 南星 竹茹 远志 石菖蒲 藿香 苡仁 砂仁 木香 蛇舌草 石见穿 虎杖 半枝莲 仙鹤草 青皮 枳壳 枳实 郁金 香附 苏子 紫菀 前胡 牛蒡子 玄胡 川楝子 杏仁 旋覆花 代赭石 桃仁 红花 川芎 丹参 赤芍 丹皮 牛膝 地龙 僵蚕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白茅根 茜草 地榆 紫草 白及 参三七 艾叶 酸枣仁 夜交藤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金樱子 桑螵蛸 潼蒺利 诃子 赤石脂 肉豆蔻 牛黄 麝香 山楂 六曲 鸡内金 菜菔子 槟榔 贝母 白蒺藜 乌药 射干 瞿麦 石苇 防已 萆薢 独活 秦艽 威灵仙 桑寄生 乌梢蛇 全蝎 蜈蚣 天麻 钩藤 羚羊角 蝉衣 磁石 玄参 百合 乌梅 南瓜子 使君子 板蓝根 黄精 肉苁蓉 巴戟天 天门冬 益母草 桑枝 五加皮 莪术 昆布 白芥子 黑白丑 百部 夏枯草 白头翁 大枣 沉香 白檀香 石决明 薤白 桑白皮青黛 麦芽 木瓜 益智仁 礞石 地肤子 枇杷叶

2、常用方剂

篇6:中医内科学大纲

细目一:细菌性痢疾

要点:

1.病原学。

2.传染源、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及分型。

4.诊断及鉴别诊断。

5.治疗及中毒型菌痢的救治。

细目二:霍乱

要点:

1.病原学。

2.流行特征。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诊断。

5.治疗及预防。

细目三:伤寒

要点:

1.病理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2.临床特点及并发症。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及预防。

细目四:病毒性肝炎

要点:

1.病原学分型及临床分型。

2.流行病学特征。

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治疗原则及预防。

细目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要点:

1.病原学。

2.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治疗及预防。

第二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支气管炎

要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防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要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及分型。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及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

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

要点:

1.病因及病理。

2.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治疗及中毒性肺炎的处理。

细目四:肺结核

要点:

1.病原学、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2.诊断及鉴别诊断。

3.抗痨药物的应用及大咯血的处理。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痛

要点:

1.病因及临床表现。

2.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3.治疗原则。

第三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心功能不全

要点:

1.基本病因及诱发因素。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及急性肺水肿的抢救。

细目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要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呼吸衰竭的概念。

3.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4.治疗原则。

细目三:风湿热

要点:

1.病因。

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3.诊断及鉴别诊断。

4.防治原则。

细目四:风湿性心脏病

要点:

1.左房室瓣及主动脉瓣病变的临床表现。

2.诊断及并发症。

3.防治原则。

细目五:高血压病

要点:

1.分型及分期。

2.缓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

3.诊断标准。

4.降压药物的使用。

5.高血压脑病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措施。

细目六: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

要点:

1.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

2.心绞痛的分类。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上一篇:公考面试经典名言警句下一篇:网站制作公司介绍关键词优化难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