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024-05-04

《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精选8篇)

篇1:《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育者应该了解的神经与认知科学知识

教育领域中的神经迷思:

1、我们中有些人是左脑型人,有些是右脑型人。起因:“裂脑人”大脑半球功能特异化的实验研究。

事实:尽管每个半球确实存在专门化的现象,但是事实上,两个半球拥有更多相似的功能特性而非不同。除非一个人的胼胝体被切断,两个半球都会参与到大多数任务中去,左右半球的作用都非常重要。

2、听莫扎特的音乐让你的婴儿更聪明。

起因:莫扎特的音乐对空间推理能力的影响实验研究。事实:听莫扎特的音乐或其他音乐,带来的短暂的改变,都可以被归结于音乐制造的不同心境或者不同水平的生理唤起。

3、错过关键期,学习发展就会停滞。起因:对“野孩子”的研究。

事实:错过关键期,学习机会之窗也只是变窄,而不是完全关闭。另外,大多数学习领域的关键期都没有得到科学证实。

4、我们只用了10%的大脑。

起因:老鼠在切除大面积的大脑皮层之后,仍有能力完成特定的任务。

事实:我们利用了我们全部的大脑。

5、老师需要评估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风格,并据此教学。起因:学习风格概念的提出。

事实:没有证据表明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风格进行教学,学生的表现会更好。融全多种教学法似乎仍然是教育任何孩子的最有效方式,基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呈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6、我们生而拥有所有的脑细胞,一生都不会改变。

事实:人脑是一个极其神奇的器官,它拥有发生无数变化的能力,并且其改变的过程会持续终身。

篇2:《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行动导向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帮助者和咨询者, 是一个好的演讲者、合作者和交流者, 课堂超过50%的时间应是学生自己采用不同方式学习的时间。因此, 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教师不仅要吃透专业知识, 熟悉实际工作流程, 同时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甚至兴趣特点都要非常了解, 而且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既要贴近工作实际, 又要围绕教学目标, 不强调学科体系, 可以跨学科整合知识;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偏重于实践;

3.兼顾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难易适度。

下面我们以计算机组网中的“双绞线的制作”一课为例, 探讨一下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从教学计划和职业实践出发提出课题课堂教学计划

Internet的普及, 使组建局域网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 网线的制作是组网的基本技能。网线和水晶头制作的好坏关系着今后网络的运行和维护效果, 本次课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双绞线的制作。

二、初始情境 (分析参与者的基础知识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1.学生自然情况:高一学年的学生, 是在Internet影响下长大的一代, 对于网络有一定的认识, 好奇心强, 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缺乏钻研精神。

2.家庭背景:城市生源15名, 其余来自农村, 家境都不是太好。

3.知识准备:城市生源及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有网络应用的经验, 所以“如何实现网络的组建”这一问题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面对老师筛选、提供的足够多的学习资料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极少数没有任何网络使用经验的学生需要提前给他们创造一两次上网的机会, 增强感性认识, 同时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知识条理清晰, 一看就懂的PPT, 从而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 (专业方面、方法方面、社会方面和个人发展方面的能力)

学生们全面认识组建计算机网络所需的设备, 知道各设备的作用, 重点掌握双绞线的结构特性及应用。

学生们可根据实际需求分析、确定要制作的双绞线的类型, 自行计划制作双绞线所需的工作流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要确定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及完成任务的步骤, 还要与其他小组成员就选取工具及确定工作步骤达成一致, 列出所需双绞线的类型、长度、水晶头的类型、数量及工具的数量清单。

学生在制作双绞线时要注意安全操作, 节约材料, 清洁工位。

学生对所制作的双绞线优劣设定检测标准, 并进行独立测试, 对测试结果能有效地进行解释。

四、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说明

学生对网络的应用非常感兴趣, 以此为契机,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为了达到能自己组建网络的目标而自主学习、自行计划、自我实施、共同展示、共同评估。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安全操作意识, 以适应他们到网络公司做一名网络管理员的工作需要。

2.教学安排说明

本课程计划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引导文”法进行教学, 包含6个步骤:

(1) 信息收集

提供引导文、教材、网址等学习信息, 培养、提高学生筛查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阶段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自主学习90分钟, 要有30分钟的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辅以PPT展示。

(2) 计划

小组讨论确定制作哪种线, 进行材料、工具的选取, 明确完成任务的流程及人员分工, 制定工作计划。

(3) 决策

学生向老师出示小组讨论的计划结果, 并与老师进行讨论、求得意见, 确定实施方案。

(4) 实施

学生开始动手进行双绞线的制作。

(5) 控制

学生对自己制作的的双绞线进行连通性测试, 并分析、解释测试结果, 填写实习报告单。

(6) 评价

(1) 各小组向老师提交报告, 提出实施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老师要对小组工作提问。

(2) 各组进行作品展示, 互相交换进行规范性检查。

3.教学控制说明

本次课的效果检查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 制作作品展示; (2) 小组内自评、组间互评; (3) 老师设疑、讨论、提问; (4) 学生上交实习报告。

通过以上各项的检查,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结工作中的失误, 反思并改进方案, 激发学习欲望, 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简案

六、总结

通过以上实例我们看到,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比较有四个“突破”:

一是突出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通过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 在注重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同时, 重视学生计划、协作、评估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鲜有考虑的“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二是突出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从社会需求和职业实践出发提出课题, 整合教学内容, 真正有意义地打破了教材章节框框的束缚,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 更具实用性, 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要对接的突破。

三是突出教学过程的多样性设计, 紧紧围绕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问题设计的启发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学生活动的广泛性、教师引导的科学性, 通过优化课堂结构, 努力创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真正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过程, 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四是突出教学效果评价的开放性,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堂更多注重学生工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设计要进行3个小时的教学, 其中1个半小时是收集信息、做计划, 可见这是锻炼学生独立面对工作的关键一环。但是最完美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会产生偏差, 具体实施过程需控制或调整偏差, 如果学生能合情合理地解释结果和计划之间的差距, 即使学生没有完成工作任务, 也不能归为教学失败, 也就是说必须要综合考核结果和计划, 只要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手段及工作流程, 即使是工作结果有欠缺, 也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学生成败”论质量的误区。

总之,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定教, 以教导学”的理念, 结合社会需求、学校条件和学生情况及专业特点等具体实际, 努力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上下功夫, 不断探索适合中职特点、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方法, 认真研究、科学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 真正使行动导向教学法成为推动中职教学改革的动力, 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 懂得做人、做事之道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篇3:《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行动导向;课堂;现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76-03

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专业核心课程为突破口,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灌装线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就是我院国家级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围绕机电一体化灌(包)装生产线成套设备,以培养掌握灌装线设备及相关包装机械的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岗位技术能力为教学目标,以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为参照设计教学过程,以设备生产的职业情境为导向,以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为依托,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建立课堂与现场教学交替的教学模式。[1]本文以该课程为例,探讨基于行动导向的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

一、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观的实质

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通过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因素的重组,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交往过程,这个过程期望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适应工作任务。[2]开展行动导向教学,须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序列。资讯即学生通过读取必要的信息,了解学习任务及要解决的问题,以此训练其独立自主的行动能力。计划即学生独自或与同学一起商讨制订解决任务的方案,以培养沟通能力及分析思考能力。决策即学生向他人介绍所制定的实施计划成果,做出实施方案,保证后续工作的准确,以此培养其语言表达和决策能力。实施即学生借助新学的知识实施解决方案,这也是获得能力的关键过程。检查即学生自己将应该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并且控制结果。评估即学生相互间评价和分析他们的成果,从吸收成功经验中学习,或从汲取错误教训中学习。可见,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行动中是组织者和协调者。[3]

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及有利于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主客观条件都要有所创新,如教学方法要由传统方法向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等转换,教学场所由单功能向集讲授、训练一体化的多功能教室转变,教学评价与考核方法要具有综合性等特点。

二、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的关键

1. 依据就业岗位的工作职责,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就业的岗位需要以及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在自动化的包装、灌装生产线设备的制造企业及使用企业的装配车间、包装车间、维修车间等部门的工作岗位,从事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技术改造等专业技术工作。为此,该课程选取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在液体灌装、食品包装行业企业,一条成套的液体灌(包)装生产线必须经过卸箱、洗瓶、灌装、杀菌、贴标、包装几个主要步骤,才能完成对物料的灌装或包装。因此,课程选取了“洗瓶机、灌装机”等主要单机为教学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实现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总体上把握以下几点:

(1)遵循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应具有应用性的特征。即课程内容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在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食品包装生产线设备的生产、技术服务、工程管理第一线直接应用,具有直接性的特点,做到学以致用、学以谋生。

(2)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基本要求。学生所从事的灌装、包装生产线设备职业实践所需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课程内容的重点;针对这些技能进行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态度、行为方式的培养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3)考虑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要考虑学生对生产线其它设备、有关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知识的夯实。考虑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在其它生产线领域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以适应进行技术革新、继续学习的需要。

2. 按照学生认知的规律,确定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要采取课堂与现场交替、集中讲授与实践教学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

将设备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组成结构等知识,由实践与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以多媒体集中讲授、模拟仿真分析等方式进行。对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有关技能,以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为依托,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在实训拆装室及企业装配车间现场,采取维修项目教学、企业工程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对旧设备的拆装、维修,新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等现场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对有关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职欲,促进其将所学到的知识在职业情境中迁移应用。

如在实施维修项目教学中,在规定的教学周内,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环节,将学生分组、时间分段、项目轮换,设计有“灌装机的拆装维修”等4~6个实训项目,学生分成6~8组,每组完成1~2个不同项目的拆装任务,按照“全班集中讲授→分组实施→集中交流座谈”方式,实行“一周一项目,一项一总结”,见图1。每个项目都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既是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又是学习任务。

图1 课程维修项目教学的实施环节

3. 以实施过程考核为主,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课程主要以具备灌(包)装生产线技术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以过程考核为主,实施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生相互间、专任教师、企业指导人员共同评价与考核,形成能力、知识与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淡化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以掌握必需的生产线技术知识和工作技能为依据,采取填写调查问卷、分析判断、互动交流问答,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设备的装配现场是否能够快速、准确地装配灌装机的机械零部件,是否正确地掌握拨瓶星轮的装配方法和装配技巧,是否合理地进行零部件维修方案设计,等等。

三、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的总结与思考

1. 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适合于具有形象思维特点的学习个体

根据心理学专家的多元智能理论,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具有不同智力类型和智力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也有不同的指向性,一般将学习个体所具有的智力类型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一是形象思维,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专家的这一研究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以前,在讲到设备的原理、结构和工作过程时,学生总是希望带他们到车间现场,或者播放视频来讲授。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后,采取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每当一段时间集中讲授,分析设备的工作原理、工艺流程时,学生总是急切地盼望去现场观察机器,而在实训室或车间现场,围绕设备观察、提问,消化集中讲授过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教学气氛和学习效果也很好。当问起他们喜欢哪种学习方式时,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喜欢在现场边看边学,这充分地说明职业教育的学习个体具有形象思维特点。

2. 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需要真正"双师型"素质的教师

近年来,高职院校普遍加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从行动导向教学的角度看,高职教师仅具备“双师型”特征是不够的,具备“双师型”特征只是一个基本条件,真正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是全方位的。[4]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是根本。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是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自己的老师就是这么教的,会习惯地按照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学科体系固有模式进行教学,因此,转变观念最重要。

有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行业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教育教学能力高,要能够沉下来、扎下去,把不断地深入企业实践作为提高自己工作能力不懈的动力,而不是当成完成学校人事部门的业务考核任务。有了丰富的实践与教学经验,教师要能够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全面归纳、精准提炼、合理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把有关知识融合在技能项目训练中传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点没有变化但知识传授的排序发生了变化,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

3. 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对教学场境有要求,适合于项目课程

高校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理论课程上完后再安排几周的实训,而理论教学一般也是每2节课安排一个时间单元,这样安排使得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难于操作,有些课程后续的实训其实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项目课程对教学场境有一定的要求,包含校内外教学条件,如设备、场地、教学氛围等,项目课程一般是整周组织教学,如上午可以集中讲授有关知识点,分析机器的原理与结构,下午在现场观察学习或进行操作训练,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项目课程。

要说明的是,项目只是教学的一个载体,既可大也可小,如制作一个机构、加工一套装置、安装一台设备等,都可设计成项目化课程;项目要有明确的结构层次,分任务、分阶段地实现项目目标,每一个项目化课程,都应包含必要的专业知识、达到训练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根据教学运行情况,可以设计成短周期单项项目、长周期专项项目及跨学期综合训练项目等。[5]

4. 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要求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对概念的理解,而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考核要求面广、方法灵活,不仅关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其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一般按照项目进行考核,实行一项一总结,同时,考核要由集中授课教师、教学团队指导教师、学生相互之间、学生自我评价等多方形成综合考核评价。

总之,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观的具体体现,它比单纯地坐在课室授课要花费教师更多的心智和经历。几年来,通过对《灌装线设备安装与维修》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培养了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成长,带动了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使专业建设内涵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对机电专业连续两届学生课堂与现场交替教学实践,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满意率高,希望教师加大此课程教学模式的推广和示范力度,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周文玲主持的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灌装线设备安装与维修》[EB/OL].http://jp.gdqy.edu.cn/2009/gzxsb.

[2]黄国英,朱涛.基于行动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学术月刊,2011,(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雷昌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架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篇4:《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 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和运作。因此, 他们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中职教育的教学要以实践应用为主旨, 构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 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 将工学结合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以项目为导向, 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 是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与实际工作环境 (条件) 相似的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来能够满足真正的实际工作的需要。“学以致用”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实施

1. 教学设计

机械制图与零件测绘课程是我校数控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读图能力是作为一名数控加工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能力。所以, 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 我们把三视图的读图能力作为重要内容来学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按照实际工作过程, 大致可分为六个教学环节: (1) 任务描述—— (2) 收集信息—— (3) 制定计划—— (4) 实施计划—— (5) 控制反馈—— (6) 成果评价。

2. 课前准备

将本班学生分成每6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角色分工, 分别担任任务监管员、时间控制员、过程记录员、材料控制员、音量控制员、任务执行者。老师在课前准备好打印的小图片共24张, 每组一份。

3. 课堂实施

(1) 布置任务。由材料控制员向老师领取本次课所用的图片 (剪开后已经打乱顺序) 。老师提出要求:将这些打乱顺序的图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自家团聚”, 即对已经打乱的三视图图片重新进行整理, 使每三张图片组成一组正确的三视图, 共8组。

(2) 收集信息。老师通过实例、幻灯片来讲解识读三视图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从三视图的三等对应关系进行复习, 并针对具体图案进行对照, 使学生明白在具体图中的线、面对应。对于三视图中的线、面、线框的含义同样结合正投影的三个特性——真实性、积聚性、类似性来进行对照讲解, 使学生对识读三视图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对照自己的任务, 实现综合运用能力的巩固。

(3) 制定计划, 完成任务。在老师讲完所需知识后, 小组成员要共同商量如何完成这项任务。各个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老师在这个时候只是巡视、点拨。

(4) 控制反馈。这个过程是与完成任务同时进行的, 可以是学生之间, 也可以是师生之间。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错误时, 同学就能够意识到, 以便重新开始, 在这个重组过程中, 同学们要不断用所学知识去判断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遇到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再向老师请教。

(5) 成果评价。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就是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完成情况, 由老师将他们的成果拍照后进行集体展示, 并随机抽取小组发言人进行点评。

4. 课后总结

针对本次课完成后各小组的成果, 老师进行点评, 指出同学们在小组完成任务时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同学往往忽视老师强调的要点, 导致最后的结果不正确, 当然这需要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个别同学不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影响小组进程。而对于小组之间互相帮助学习的现象也要进行表扬。

三、分析对比

本次课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完成教学内容, 让同学们在具体的操作性活动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与以往学科体系下的课堂教学相比,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效果上存在诸多差异, 对比如表1。

从表1不难看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了起来, 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只有让他们亲身参与到老师事先安排好的活动中来, 他们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学会知识, 学懂知识, 这样他们将来才能运用知识去工作。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的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几点感触

(1)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课改中的思想转变是关键。 (2) 课堂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准备这次课时, 也是受了孩子们拼图游戏的启发, 虽然很简单的一个游戏, 但运用到课堂上, 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就很高。由此看出, 活动并不需要有多么复杂, 关键看是否适合在课堂上进行。 (3) 学生们的潜力是巨大的。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源于本次课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加工机械1102班的一位同学, 平时经常旷课, 这门课之前的所有课几乎没怎么学, 所以, 笔者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但这次课他表现非常积极, 而且是他们小组的主力军。从任务布置开始, 他就跃跃欲试, 但由于没有理论知识做基础, 他怎么也拼不出一个图来。等老师讲完了方法和要点之后, 他就和其他同学一起非常认真地拼了起来。当他拼完第一个图的时候, 笔者在他脸上看到了从没有看到过的自信表情。得到了我的肯定后, 他的兴致更高了, 而且越做越快, 后来居然帮助起其他速度比较慢的小组。这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学生不可低估的潜力。 (4) 合作意识要在活动中增强。每当有一组拼图完成之后, 他们都小心翼翼地把它摆好, 大家共同保管, 生怕打乱了影响最后的成绩。平时大大咧咧的一位同学与小组成员一起把他们完成的拼图全都放在了塑料垫板下面。这一方法很快就被其他组的成员“拷贝”走了, 而这位同学自豪地说:我们这是“原版”。可见, 如果没有小组学习, 他也没有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机会。这样的活动多开展一些, 大家合作学习的机会就会多一些, 有利于走进社会后与同事的工作合作。

篇5:《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行动导向;应用文写作;口才

在微课、翻转课堂、幕课等在全国教育改革中开展的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笔者所在的学校对汽车营销专业原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从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并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翻转课堂7环节教学模式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髙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探索了解决中职学生对写作课不想学、不会学等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实施背景

1.适应汽车营销市场对人才需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周边地区汽车企业和营销市场对本专业人才能力需求主要有三方面:

(1)基础素质需求: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一定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掌握和应用服务礼仪。

(2)专业技术的需求:会汽车知识、营销学知识、规范服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3)职业素养需求:具有良好的理解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修养,亲和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2.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重写作轻口才脱离岗位需求。原《应用文写作》课对学生口才的训练几乎不涉及,忽略了专业特点和岗位对口才的要求,学生写作缺乏对职业情境的了解,不愿写、不会写者较普遍。

(2)教學模式不能适应学情特点。传统应用写作教学,教师讲概念,特点、格式和写作要求,分析例文,就让学生写作。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不知道何时用、怎么用。

(3)教学资源单一,趣味性不强。原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以教案和教材为主,资源单一,趣味性不强

(4)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脱离。原教学内容几乎与岗位工作无关,例如用大量时间学习公文写作,而中职学生主要岗位是一线的导购员,销售服务人员等。很少有坐在办公室写公文的。应用写作几乎与营销岗位没有直接联系。

(5)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能力培养不够。对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欠缺。

(6)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原评价以标准化试卷考试评价为主,忽略过程性评价。结果是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让学生更加厌学。

可见,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已经陷于困境中,需要利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来解决目前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设计,就可以有效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二、实施目标

1.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改革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营销知识的学习在课下通过校本教材、学生工作页、微课、PPT、网络等由学生自学和小组学习完成。内化是在课堂上小组作业展示,师生点评,考核总结来完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沟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2.开发一批教学资源

开发适用翻转课堂教学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整体教学设计、校本数字化教材、实习实训指导书、学生工作页、单元教学方案、课件、视频、图片和微课等教学资源;

3.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

写作与口才能力融入汽车营销岗位职业情景中培养,激发兴趣,解决学用一致的问题。围绕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文写作”与“演讲与口才”等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根据营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精心设计6个学习情境,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反馈、模拟销售、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岗位所需口才。

4.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行动导向的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进行全面培养。

5.制定与翻转课堂相适应的考评方案

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

三、实施过程

1.基本思路

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的课程开发与建设理念,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研发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实施“行动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2.工作程序

按照设定的目标,我们主要开展了课程调研、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标准开发、校本教材微课开发及其它教辅材料开发、课程实验运行、运行结果分析与反馈 、改进方案等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建团队、撰写课程开发申报书、开发论证报告、汇报PPT等材料;

(2)培训人员,分解任务;

(3)调研,资料收集,整理;

(4)撰写汽车营销专业《应用文写作与口才》课程开发调研报告、课程开发论证报告、课程标准文本、编写校本教材样章。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编写实训指导书、编写校本教材、素材与案例、课程教学设计文本、学生工作页、教学课件、微课资源等教学资源建设。

第三阶段:形成成果并验证阶段:

整理、修改、完善各类教学资源,并进行课堂实施验证和完善。

3.实施要点

(1)应用文写作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将应用文写作与口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延伸融合到汽车营销专业学习领域,观照资格考试、岗位能力及学生特点进行开发,以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为指导,将导购员和销售员岗位能力与应用文写作与口才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应用写作与口才课程教学由对接考试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对接导购、销售等岗位要求的语言和文学素养与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2)创新翻转课堂行动导向的7步教学法。我们以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泛在学习及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创新了行动导向的七步教学法,即下达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展示→全班展示→师生答疑→师生评价→总结作业,该教学法是基于项目教学、课题教学法,结合了多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独创的适合于写作与口才等课程的教学方法,是集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小组学习方法。对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髙效,深受学生欢迎。

(3)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教育贯穿始终。克服对应用写作功能理解的工具化倾向,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与熏陶。渗透对职业岗位的热爱,对顾客的服务意识及人文关怀等。

(4)教学内容创新。内容选择体现行业特色和岗位要求。打破传统的“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与“演讲与口才”等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精心设计学习情境,按照客户开发、客户跟踪、销售导购、销售洽谈、销售成交等的汽车销售工作流程安排内容顺序。按工作内容设计了欢迎与介绍(接待)、收集客户需求信息(销售咨询)、车辆介绍、报价协商、签约成交、售后跟踪等6个学习情境。

(5)创新評价模式,质量监控及时有效。将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自评、小组评、班级评、教师评等多元主体对每一个模块每一个项目进行评价。设计学生总结环节,将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里。设计了优秀才艺加分,在教学评价中设计了金牌销售、点评达人、写作才子、口才达人、书法能人、绘画髙手等奖励性项目,旨在使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自信,激发兴趣,也符合营销人员应成为杂家的岗位要求。

四、体会与思考

(1)实践以“翻转课堂”为切入点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拓展了学校因材施教的新路子,提高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实现了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自学能力、写作与口才能力、营销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2)通过汽车营销《应用文写作与口才》课程建设,收集积累了第一手教学资料,教师丰厚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主动钻研业务能力显著增强。

(3)基于翻转课堂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由于实践与研究的时间尚短,还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待突破:①该教学方法,适合于已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有一定知识积累的高粘结学生学习,目前主要在二年级学生使用。②该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经过良好的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加,如果组织不好,这一教学方法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能影响教学进度。

参考文献:

[1]张博,刘云.谈高职教学体系改革下的过程教学转型[J].科技资讯,2011,02.

[2]陈思.论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河南科技,2014,11.

[3]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01.

[4]李雪丽.中职语文融入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2.

作者简介:

篇6:《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精心预设,做好课堂动态生成的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学活动诸多因素认真进行分析和策划,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案,讲求实效,预约精彩,使科学教学成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新的课堂教学。这也是保证课堂的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的前提。教师进行预设时应注重教学预设的“柔性”,更注重学生动态学习的内涵,侧重学生“主体”的学习,侧重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所以,教师备课,应在动态中生成,必须知己知彼,结合自己教学水平、教学风格,备好“学生眼中”的教材。精心预设,做好课堂动态生成的准备。

例如,我在预设“感觉世界”一课中的皮肤的功能教学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已具有运用感官直接感知和判断物体形状、冷热性质的生活经验,可将教学过程预设成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设计情景讨论:在蒙上双眼的情况下,你怎样才能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冷热、软硬、光滑还是粗糙……你在感知过程中用到了皮肤的哪些感觉呢?由于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接着设计第二环节:让学生分组利用自己携带的材料分组进行实验,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实践去体会和感悟皮肤的功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不同的方案,其中有些小组甚至自觉地做些记录来形象地描述实验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是喜悦的,这不仅因为人人经历了探究过程,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且因为通过自己的探索体验到了成功,最终使本节课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可见,一个成功的预设,有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科学知识的动态迁移。

二、调动情绪,营造课堂动态生成的环境

“关注每一位学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建立一个和谐、温暖,师与生、生与生相互平等、信任、尊重,相互欣赏的学习环境的氛围,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所以,学生喜悦、愉快的学习情绪有利于科学知识的动态生成,对学习科学起到积极作用;而惊怕、恐惧的不良情绪对学习起到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安全的心理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不断地自我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自我责任感,提高学习效率。在科学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的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建立起亲密融洽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会有良好的情绪体验,才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交往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环境。

例如,我在“大气压”这一节教学中,走进教室,首先面带微笑向学生们问好,使学生觉得老师有一种亲近感、安全感。接着,我拿出两张纸条说:“大家好!现在我这里有两张纸条,如果我向它们之间吹气,请大家猜一下,这两张纸条将靠近还是分开?”学生们踊跃发言,大多数学生认为“两张纸会被吹开”,只有少数学生认为“两张纸会互相靠近”。对学生生成的答案,教师应该做的是宽容和等待,绝不应对学生加以指责。应该为学生提供宽松、民主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我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的机会,当发现学生有渴望问题答案迫切愿望时,赶紧设法让学生自己亲自去做实验,为他们获得成功创造条件。通过实验,其结果一目了然,这一知识在学生的脑中自然生成,学生的记忆随之加深。学生在平等和谐、合作竞争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励他们主动而高效地学习!

三、开发思维,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发展

课堂不再是静止、固定、呆板的知识发布和接受,而是需要教师、学生一起相互启迪、共同研究、相互促进、孕育出无限生机,共同演绎有知识生命的新的科学课堂。科学课堂也是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场所。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设置思考任务给学生时,必须要留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让他们在已有的旧知中找到新的生长点,把所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更有效地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发展。

例如在“探究酸的性质”教学中,给大家出示没有标签的白醋和水,要求学生想办法加以鉴别。一些学生通过闻、尝、指示剂、pH试纸的鉴别活动获得了鉴别方法。对于学生的鉴别方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延续。接着,教师出示稀盐酸和水提问:“我们能否直接用闻、尝的方法来鉴别稀盐酸和水呢?”经学生们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引导,确定安全的鉴别稀盐酸和水的方案,进而学生利用指示剂、pH试纸进行鉴别活动。待鉴别活动结束时,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如果不用指示剂、pH试纸,你们能用其他物质鉴别这两种物质?”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然后教师将锌粒、铁丝、铜片、氧化铜、铁锈、氢氧化铜、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碳酸钠、硝酸银溶液等物品提供给学生的实验小组(提示学生注意药品用量、振荡操作、安全事宜、现象观察记录、药品所属物质的类别、结论描述等),开始鉴别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在老师的期盼、指导和等待下学生的鉴别活动终于结束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各组观察的现象,得到的结论;经过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出稀盐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探索稀盐酸化学性质习得去探索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经对两种稀酸的化学性质比较和分析,自己归纳得出酸的共性,认识产生共性的原因。学生在这样的动态迁移过程中开拓了视野,既对酸的化学性质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又感受到了探究知识、分享知识的快乐,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得到了提高。这样的一系列学生活动,层层设疑,不断深入,学生的发散思维一直在延续。学生的动态“生成”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开发。因此,教师若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积极开发,植根于实践的“沃土”,“生成”之花将一定会不断绽放。

四、赏识评价,延续课堂动态生成的趋势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不断地得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动态生成模式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教师能及时赏识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赞赏,会带给学生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是促进科学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在赏识评价情景下,学生将会产生和释放超常的、无法预测的能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精彩的动态课堂才可能随时生成并得以延续。

例如,在“简单机械”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自制杆秤,探究杆秤的科学原理,当学生的自制杆秤拿到课堂上时,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大加赞赏。这样,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喜悦的心情在学生脸上挂着。教师适时提问:“你们知道杆秤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吗?利用它可以测什么物理量?”教师及时组织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得出“杆秤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它是用来测定物质的质量”的结论。此时,有学生在议论:“小贩的缺斤少两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及时地表扬这位学生所提的问题,并抓住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原理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情况进行讨论,同学们提出三种可能:(1)是秤砣太轻;(2)是秤盘加重;(3)是刻度的准确性有问题。接着,让学生们分别用减轻秤砣的质量、秤盘底部粘吸磁铁这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既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我重视对学生信息的捕捉,并及时地给予赏识评价,注意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培养,整节课中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动态生成得以不断地延续。

总之,科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精心预设,正确运用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模式,不断反思,善于总结,开发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只要我们主动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把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科学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常汝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汪超.新教材,教学理念更要新[J].考试周刊,2008(9):169.

[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7.

篇7:《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 思维素养 思维碰撞 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93-02

一直以来英语学科关注方向多在于语言学习,对学生素养的养成,特别是思维素养的养成关注较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的灵魂是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动起脑筋?教师如何设计才能引起学生思考?“思维碰撞”课堂不在“课堂模式”的概念上“打圈子”,而是立足“思维方式和课堂文化”的变革,以思维差异为资源,以多维对话为形式,为学生创设对话、争辩的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思维碰撞”课堂的突出特点是“问题导向”。课堂要形成“思维碰撞”,关键是有能够挑起认知冲突和思想交锋的话题。以下就以一节英语课的设计展开探索。此课文内容为陕旅版小学英语三年级第一册Unit 5 Part A I have a bag.

Lets talk:——Look! I have a bag.

——How nice!

——Do you have a book?

——Yes, I do. I have a pencil, an eraser and some crayons, too.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Words: pen, pencil, ruler, crayon, eraser, bag, book.

Sentences: Do you have a/an …? Yes, I do.

I have a/an…

2.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课本设计的情景和教师设计的情景来学习常用学习用具,并运用目标句型表达与询问对方是否有某种文具。

3.情感目标

让简单的文具丰富我们的生活,让学生的头脑创意无限。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运用主句型询问是否有某种文具。

难点:Crayon和eraser的读音以及学文达意。

【导入部分】

问题1:Whats in my bag?

Guessing games for fun and for the main topic—I have a bag.

老师在PPT中闪现老师站在自己学校教学楼前,老师手拿一黑包,介绍说这是我的包,这是一个神奇的包(magic)。包里都有什么呢? 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发散思维。此活动娱乐性强,吸引学生注意力。能调动学生说语言的兴趣。学生开始动脑子思索包里到底有什么东西。

问题2:Do you have a bag? How nice!

Sentence learning from T-S conversations. Teacher has a magic bag. And the teacher asks Ss one by one: ”Do you have a bag?” and let Ss learn to answer:“Yes, I do.”

老师有一个magic bag, 问学生有没有包。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情景学习答句:Yes, I do.学生非常乐于展示自己的书包和学习用具,并尝试用老师出示的主句型回答。老师运用对话中的语言“How nice!”夸奖学生的包。这是老师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还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语境,真实的生活。学生在思考。

问题3: Whose bag is it on the screen?

Sentence learning from a true scene of p-c conversation. Teacher raises a question that whose bag it is on the screen, then the Ss use “Do you have a bag?” to ask Sue and Mike on the Screen. The teacher makes a “p-c” conversation to trigger Ss to use the target sentence.

教师设计人机对话情景模式学习目标问句“Do you have a bag?”。PPT上显示Mike和Sue,桌子上有一个书包,老师先让学生猜这是谁的书包。然后让学生用”Do you have a bag?” 新句型问Mike和Sue。人机对话。学生非常好奇并且热情高涨地努力大声询问屏幕上的人物从而获得回馈。

学生问:Sue, do you have a bag?

电脑中Sue 回答说:No.

学生又问:Mike, do you have a bag?

电脑中Mike 回答说:Yes, I do.

通过对话学生知道图中的书包是Mike的。

【呈现部分】

问题1:Whats in Mikes bag?

Ask Ss “Whats in the bag?”. Then Ss learn these new words—pen, pencil, eraser, ruler, bag, crayon, book.

学生知道了图中的书包是Mike的。老师接着提问:Mike 的书包里有什么东西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第一次去听完整对话、看卡通动画。老师完整呈现新授对话动画片。老师设置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单词pen, pencil, eraser, ruler, bag, crayon, book,有的学生会说有铅笔,有的说有钢笔,有的说有苹果等等。老师不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自己上讲桌按动鼠标,点PPT中出现的物品。如果点到的物品回到了书包里,那么Mike的书包里就有该物品。其中苹果没有在Mike的书包里。学生通过探索,互学等模式在情境中学习新单词。学生在猜测中好奇中学习文具单词。

问题2:Can you spell them?

Words learning in the story.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单词读音规律,老师总结读音规则,传授语音知识。pen与pencil, ruler与eraser等单词中字母组合的发音,积累语音知识,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语言能力。

【操练部分】

问题1:Do you have sharp eyes?

Sentence learning in games. An activity of “Sharp eyes” for Ss to learn and use the sentence “I have a/an…”

老师变换学习方式,设计在游戏中学习和操练句型I have a/an/some …。问学生:你们的眼睛很犀利吗?考查学生眼力和训练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这个游戏设计三个层次语言练习:1.画面中先快速闪现一个文具图片合作,问学生看见了什么,用英语回答(a pen, a ruler等)。2.画面中同时闪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如 a pencil and an eraser; a pencil, an eraser and some crayons等,加大语言输出难度。3.画面中出现“I have …”句型,同时闪现物品,让学生输出一句话,如I have a book.等。让学生输出英语语言由单个单词到词组,再由词组到句子,层层递进,慢慢加深难度,由易到难,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增加语言学习操练的趣味性。

问题2:Can you chant it?

Ask Ss to say the chant with rhythm. Then according the chant, Ss make a new chant.

老师呈现一个有趣的歌谣,让学生自己说歌谣,打节奏。 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不同于其他人的歌谣。不同的学生打出的节奏不同,百花齐放,学生的思维大大打开了,开始动脑子,动手打节奏,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接着老师挖空关键词(文具词),替换单词,重新创编歌谣。歌谣从头到尾都由学生自己试着操练,自己试着创编,大大增加了游戏难度,学生被此活动刺激到了,说语言的欲望大大加强了。

问题3:Can you read the text?

Ask Ss to read the dialogue freely.

老师让学生自由读对话,并角色扮演。模仿人物说话语气,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趣味性增强了。

【拓展部分】

问题 1:Whats in the teachers bag?

Creative dialogue making. Make a short true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 and Ss or between S and S to use new sentences.

将交际语言用于真的情境中。老师手拿另外一个书包,问学生: Whats in my bag? 学生会说:Do you have …(a pen)? 根据真实情境展开一段新对话:

——Hello, Ms Zhang.

——Hi. Look! I have a ruler.

——Wow! How nice! Do you have a pen?

——Yes, I do.

多叫几位学生上台来与老师展开真实对话。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真实对话。真正让学生脱离文本去说话。防止以读代说、以背代说。

问题 2:How about these things?

An enjoyment appreciation. Let Ss to enjoy many beautiful stationaries to widen their eyesight.

老师收集了大量漂亮有新意的书包、铅笔和橡皮。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文具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美。开拓眼界,真正体“Wow!“How nice!”的含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一边欣赏着美丽漂亮的文具,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发自内心地感叹:Wow! How nice! How beautiful!

篇8:《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矛盾的统一体, 两者之间存在互生共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严格设计, 并通过课堂生成彰显教学价值。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预设与共生的关系, 需要在预设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教学实际情况, 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具有动态生长的过程。 就初中科学教学来说, 如何让该门学科在课堂上焕发生机是教师教学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运用预设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此目的。 教师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让其在科学教学中发挥更高的价值。

一、精心设计———生成的前提条件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矛盾体的两个方面, 看似是两个方面, 但是相辅相成。 只有预设才能更好地生成, 只有以生成为目的才能更好地预设,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将两者统一规范则可以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 平添新鲜血液。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精心设计, 这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比如, 笔者进行“温度测量”教学的时候, 便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 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感受自身周围温度, 对环境温度进行预测。 而后笔者设计让学生使用杯子盛水, 但是水温则有所变化, 有的很烫, 有的很凉, 有的则是温水, 让同学们首先使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感受温度不同带来的不同感受。 之后让同学们进行温度测量, 通过测量出来的温度数值让同学们对不同温度从感性认识生成理性认识。

教师设计预设内容的时候, 应当进行弹性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自己的认识, 也就是在此过程中“生成”, 而“生成”部分不应当由老师予以“代劳”, 应当让学生自己感知、体会、总结, 从而将知识予以内化, 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二、重视过程———生成课堂资源

资源的生成更为重要的是依托于一个过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说是最好的促进课堂资源生成的途径。 这种方式能带给学生更开放、互动的课堂环境, 让课堂产生极强的吸引力, 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一味教学, 而应当学会倾听, 学会观察, 对于课堂中生成的“亮点”随时捕捉, 将有限的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

比如, 笔者进行“代代相传的生命”教学的时候, 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 那就是通过印泥让学生对自己身体中的代码———指纹进行收集。 但是, 笔者依然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带上印泥, 这让指纹的收集陷入被动状态。 但是, 笔者并没有因此放弃教学任务的完成, 反而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替代”工具。在此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和老师一起努力的力量, 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文具, 甚至用讲台上的粉笔对指纹进行收集, 本是一次课堂危机, 却成了妙趣横生的体验过程, 学生感受到运用智慧的快乐。

预设能让老师对教学进度和状况进行有效把握, 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出其不意、意想不到的“亮点”, 教师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效把握产生的亮点, 并将其纳入课堂临时设计中, 从而让课堂展现出不同的生机和活力。

三、实践参与———生成创设的重要途径

“预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生成”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要想让学生的学习状况得到有效强化, 所学知识予以内化, 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参与,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萌生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感知,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全方位发展, 让老师的劳动展现出耀眼的光辉, 让两者有效交融, 让预设和生成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比如, 笔者教学“物质溶解”时, 便让学生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两种药品的溶解产生的吸热和放热实验, 了解物质溶解的特性。 实验内容本非常有趣, 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纷纷动手参与其中。 在此过程中很多同学对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性质有了了解, 对于两者在吸热和放热方面的表现有了认识。并且, 学生通过实验对问题进行了总结, 让预设和生成充分融合。 在之后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教师进行的预设工作最终要体现到学生的实践生活中, 让学生通过学习的知识提升自我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中知识应用能力。 因此, 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应用知识, 提升应用能力。

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只有将预设与生成有效结合, 其产生的效能才强大。 因此, 教师要注重进行高水平预设, 并注重动态生成, 以及相应的应用, 最终让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摘要:新课改实行之后, 教育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质量, 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就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生成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

参考文献

[1]戴斌姬.预设与生成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4, 06:100-101.

上一篇:广场公园设计说明下一篇:惠农补贴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