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22-09-11

大脑的活动是人的意识、智慧和行动的源泉[1]。脑与语言的关系早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引起了关注。近些年来, 现代脑科学对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大脑的研究不断深化, 揭示了人脑潜能的丰富性、无限性和可开发性, 为促进外语教学效果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本文试图从脑神经的工作原理和神经语言学的观点入手谈谈高校的外语教师改进外语教学方法, 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1 脑神经的工作原理

(1) 对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 普遍认同的理论包括了大脑的不同区域有其特殊功用, 每个部分各司其职。人的语言和言语主要由大脑左半球承担, 它承担言语的接收、分析、理解、加工、储存、生成、表达等功能。布洛卡区言语表达中枢, 威尔尼克区言语感受中枢和角回区言语读中枢是三大言语中枢, 分管着听、说、读、写整个言语行为。但是, 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分化不是绝对的, 它们既有分工, 又有密切协作, 既具有各自相异的重要机能, 即侧重化优势, 又有互为补充的内在联系。

(2) 大脑是用映像、概念或观念之类的东西进行认识、思考的中枢, 与小脑相比, 其最大特点是具有智能性和创造性。小脑是指本能脑, 是用身体进行记忆的中枢, 其最大特点是具有适应性, 分管塑造大脑活动的模型、反射行为、动作调控、技能熟练、自动化、无意识化、类型化、控制误差、迁移等。学习时“由生到熟”再到“熟能生巧”, 是由大脑功能向小脑功能的过渡。

(3) 情感脑又叫边缘系统, 它控制许多情感反应, 与大脑中处理记忆存储的部分连接得很紧, 是学习活动的兴奋和抑制中心, 起催化和抑制剂作用。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乃至大脑整体结构中起关键作用, 并着重大脑神经系统和行为系统的整合机能。脑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情感在人类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情感与认知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过程, 而应当理解为两个并行的过程, 它们以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对有机体有不同的意义或价值, 都是脑神经整体功能的体现, 反映出神经活动的效率。通常所说的“智商”和“情商”就是对“智能脑”和“情感脑”水平高低的测量。非智力因素的主要成分, 如需要、兴趣、动机、情绪、情感等与情感脑密不可分。离开了情感脑参与的学习活动, 会变得枯燥乏味, 效率低下, 容易疲劳, 记忆不牢。

(4) 休伯尔等人在60年代提出了一个视觉机能发展的关键期概念。最近这40年来, 数以百计的脑科学专家对“关键期”作了大量研究并已取得相当的进展。其科学结论简要说来就是, 脑的不同功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 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时期最容易获得, 如人的视觉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大约在幼年期;对语言学习来说, 音韵学习的关键期在幼年 (大约8岁以前) , 而语法学习的关键期则在大约在16岁以前。总体说, 识字、阅读的关键期在8岁以前, 最佳期在12岁以前, 良好期在16岁以前。这个时期左右脑可以同时参与语言认知。16岁以后语言认知主要是左脑。

(5) 掌握本族语的神经机制和掌握外语的神经机制之间既有共同性, 又有区别。从生理状况来看, 母语的掌握过程处于大脑、听觉器官、言语器官等发展发育时期。而第二语言的掌握则处在这些器官发育的基础上进行。从心理功能方面看, 在母语习得时期, 婴幼儿的感知能力与认识能力还在形成过程中, 而在第二语言学习时, 儿童或成人都已具备或基本具备这些能力。在沃尔什和迪勤 (Walsh&Diller, 1978) 看来, 本族语习得和外语习得 (包括听、说、读、写技能) 的大脑言语机能属区是相同的。若本族语和外语学习限于言语, 则学习就遵循同样的神经传导路径。当外语学习仅限于读写和语法结构的学习, 外语就是或只能是一种不受母语特定的、侧重化了的神经安排所支持的语言, 也是一种大量依赖认知和理性熟巧的不同的语言。儿童在学习阅读的时候要求需要激活他们脑部的视觉和听觉部分来产生含义。

2 神经语言学的观点

(1) 左半脑是语言优势脑, 但左半脑的语言优势并不说明右半脑的语言无能, 当前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显示, 右半脑在词汇语义的加工、语篇理解、比喻性语言以及口语理解等语言加工过程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在汉语学习时, 右脑就积极地发挥着作用。汉字的象形表意特征使中国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左右脑同时并用, 产生双脑效应优势。

(2) 语言学习者的左右脑思维倾向, 作为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格, 与语言学习策略的偏好与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左脑风格学生使用策略, 尤其是记忆策略及元认知策略的频率明显高于右脑风格学生。越倾向于用左脑思维, 选择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及记忆策略的可能性越高。

(3) 虽然对于第二语言获得早晚是否导致双语者两种语言在脑部表征的不同目前尚无定论, 但是大部分的实验结果支持第二语言学习开始得越早, 双语者的大脑加工机制就越接近单语者, 双语者的第二语言语音也越接近母语使用者。[3]

(4) 小脑在说话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思考问题就是在大脑联合区形成思考模型的过程, 如果该过程反复到一定程度, 就会在小脑中形成思考模型的模型, 以后遇到类似问题, 小脑就可以用这种模型的模型自动地、无意识地进行思考了。这样小脑就能分担大脑日常的工作, 有效地减轻大脑的负担, 让大脑处于自由状态。所以大小脑协调教育能有效地培养适应与创新能力, 减轻学习负担。

(5) 美国教育学家简森指出, 最优的学习产生于可预测的循环当中。这一循环包括了五个阶段:准备、获得信息、细化、形成记忆和功能性整合。第一阶段准备时期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知识的基本框架, 并事先为大脑提供可能的联系。这一阶段可能包括了对主题的综览和相关话题的视觉呈现。第二阶段获得信息阶段是大脑神经元之间寻找联系的过程。如果输入的信息较为熟悉, 已经存在的神经元联系得到加强从而开始学习。这些联系可以通过直接手段, 比如提供讲义;间接手段, 比如相关图像来形成。两种方法都可以实现目的, 相辅相成。第三阶段旨在鼓励学习者发掘主题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外界知觉对神经元网络的刺激促使神经元网络开始层层筛选信息, 去伪存真。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第四阶段的先兆。形成记忆目的在于巩固学习, 从而在最后的整合时期能够运用新的知识来强化和扩展应用[4]。

3 外语教学的策略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为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些难题提供解决途径。在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外语, 哪些因素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促进或阻碍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基于脑的学习的研究理论, 结合视觉、听觉及肌肉运动知觉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与脑相容”, 以调动学生两半球的某些行之有效地优势或侧重化的范畴, 构建大脑中的多维语义图式, 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作用, 建立外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 培养了学生对外语的逻辑思维理解和形象思维感知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外语学习策略:

(1) 在保持原有左脑积极加工的基础上, 强化右脑, 充分开发右脑潜能, 优化左右脑的协同作业有巨大潜能, 例如, 可试用以下一些方法:

(1) 想像法表象联想可使需要经过左脑才进入右脑的信息, 从一开始就直接记忆在右脑里, 如记eye, 可将两个e想像成两只眼, 把y想像成中间的鼻子。

(2) 大声法对声音和韵律的加工主要是右脑的功能, 大声的言语刺激可强化右脑对言语活动的参与。

(3) 过度学习法可使左脑里的信息变得重要而向右脑传递。

(4) 音乐入静冥想法利用轻音乐、心理暗示或冥想, 可使身心入静, 从而诱导右脑活跃, 如可伴随轻音乐记单词或配乐朗读等。

(5) 活动表演法尤其是左肢动觉法可使右脑兴奋。[5]

(2) 发挥情感脑对智能脑的积极促进作用。外语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情感脑对智能脑的积极促进作用,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欣, 增加积极的自我暗示, 强化未来成功的吸引力, 激发成功的欲望和学习的激情。比如, 设计各种奖励对自主学习加以刺激, 并使学生获取成就感。尽可能使英语学习趣味化和游戏化。许多英语学习者掉队, 大多从丧失兴趣开始。所以, 外语教学要保证学生成就性体验, 保证对课程教材教法充满愉悦。当个体的情感系统处于活跃状态时, 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最好。作为成人, 记得最牢的是童年时那些与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相关的经历。教师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在保持原有智能脑积极加工的基础上, 强化情感脑, 充分开发情感脑潜能, 优化智能脑与情感脑的协同作业。在课堂上可以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以增强记忆, 如保持教学激情;运用变化和运动来激发兴趣;联系学生或自己的生活经验使课程个性化;安排趣味性活动、特别事件或旅行等。增加积极的自我暗示, 激发学习的激情。

(3) 强化小脑, 充分开发小脑潜能, 优化大小脑协同作业。在保持原有大脑积极加工的基础上, 强化小脑, 充分开发小脑潜能, 优化大小脑的协同作业。外语教学过程中, 激活小脑参与大脑学习最有效的方法, 莫过于模拟交流及实地与外国人交流。在活动中学英语, 不仅可激活右脑,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语言的工具功能的实质。[6]“互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生教生的形式。在一系列内容学完之后, 教师让学生两两结合, 相对而立, 互相讲述自己学到内容。为了这一活动, 学生往往要在课下仔细准备很长时间。为了有效“互教”, 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 不要限制活动的时间。“互教”的学生之间最好有一定的差距, 如优生和中等生组合, 中等生和差生组合, 但水平不应相差过大。并且, “互教”应该在一组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 而不是在每节课后都要进行。

(4) 以电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外语教学, 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人机对话等使语言学习环境、语境、画面、声音和语义形成整体联系, 将学习信息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从而产生眼、耳和脑整体感知作用, 为学生创身临其境的机会等。参与学习感官越多, 学生学习的机会就越多。

摘要:现代脑科学对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大脑的研究不断深化, 揭示了人脑潜能的丰富性、无限性和可开发性, 为促进外语教学效果提供了坚实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本文试图从脑神经的工作原理和神经语言学的观点入手谈谈高校的外语教师改进外语教学方法, 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大脑,脑科学,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Dennis Coon, John O.Mitterer[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2] 王穗苹, 黄红清, 吴烈坚.大脑两半球在语言加工中的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0) :116.

[3] 杨静, 王立新, 彭聃龄.第二语言获得的年龄和熟练程度对双语表征的影响[M].当代语言学, 2004 (4) .

[4] Jensen, Eric.Brain based learning:The science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M].California:Corwin Pr, 2000.

[5] 孟万金.从“双脑全能”教育思想看外语教学改革——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优化外语教学课程教材[M].教法, 2001 (7) :49~50.

上一篇: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融合思路下一篇:机械加工和工艺方面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