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习生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2024-05-06

对实习生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精选8篇)

篇1:对实习生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实习德育 管理 思考

论文摘要:角色的快速转换,加上远离学校,部分实习的学生并不能及时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生活环境,必然会引发实习生出现这样或耶样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加强对学习的德育管理势在必行。

职校学生一旦进入实习、就业岗位,就意味着新的学习阶段的开始这也是每一个职校学生都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刚从学校跨入企业接触社会.对新的环境既陌生又新鲜。学生们扮演着“学生”和“职工”的双重身份。角色的快速转换.加上又远离学校.所以.部分实习的学生并不能及时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生活环境.就必然引发实习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加强对实习生的德育管理势在必行。

第一、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大对实习生的德育工作的管理力度

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对实习生德育工作的管理力度,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任命专人(最好有一位副校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从而确保从组织上、管理制度上落实此项工作。

实训处要制定从内容、基地、组织到形式上的周密的职业道德教育计划并对实习期间职业道德做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实习职业道德的考核,除了根据实习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定外.带队教师还要在实习结束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工作表现、劳动纪律、团结互助、礼貌尊师和完成任务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定。

带队教师在学生进入学习单位后.要立即组建实习班委会.各实习生宿舍要成立实习小组,构建实习生立体的联系网络便于带队教师及时掌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解决好.

第二、要选择好实习基地和带队老师

实习基地的条件、人员素质等.都直接影响着的实习效果。因此。要保证实习期间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选择信誉高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另外。带队老师的素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必须净化自己的灵魂。在学生眼中。老师是导师、是长者。他们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往往首先从老师身上开始。为此。实习带队老师必须由品德高、业务能力强.负责任的教师来担任。作为带队老师应做到既传职业道德、又带工作作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敦促学生自尊、自爱、自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培养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实习带队的首要任务。因此带队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良好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这样。使学生在实习中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技术.更要使学生学到良好的德育风尚.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第三、在学习期间要时时处处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除了要在学习前召开动员大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纪律性,互相协作、杜绝损人利已行为外,学校要应抓住实习期间这个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在带队老师的配合下,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工作。实习教学中应既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有意识让学生吃点苦、受点累,使学生认识到,要干事业,就要吃苦耐劳;教育学生从现在起,就要锻炼自己,磨练意成,才能学习和掌握将来工作需要的基本技能。通过具体的工作经验,对服务对象的直接服务,真正意识到工作之意义,责任之重大。由于学生分散在各实习点,因此,学校还要派老师定期深人到各实习点走访,通过召开实习点及带队老师、实习生座谈会,集中问卷调查和岗位实地观察等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各方面的评议打分,全面评价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解决问题。加强学校和实习生、实习单位和交流和沟通,对职业道德做好正面教育。这是实习期间进行职业道德实践的制度保证。

另外,赏识教育也对实习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十分有效的途径。任何人都有“把自己的工作干好”的想法。这时候,如果有企业领导、带队教师的表扬和赏识,学生们都会把内心的愉悦化作潜在的工作动力,更发奋地工作。通过赏识教育,把生硬的说教变成和风细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给实习学生营造出更人性化的环境,实习生的心理就会更健康,从而用愉悦的情趣投人工作,收获更圆满的德育教育效果。

总之,面对现阶段出现的实习生职业道德困惑或缺失,只要学校德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研究探索,深人了解实习学习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及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管”中给予关心、爱护,在“育”中给予培养、提高,不断改革创新就一定会走出困境,登上新的台阶。

篇2:对实习生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第五子课题组 贺志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所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同时,也是摆在所有学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历来是非常重视的,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也是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但由于形势的,认识上的偏差,在德育工作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误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必须加以克服的。

一、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的误区不容忽视。

(一)从认识上看:

1.片面强调智育,轻视德育。

由于社会上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可,对学校和教师评价的“应试”化,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应试”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的,甚至有的学校成为了唯一目的。其结果是学校教育片面强轻视德育等其它教育。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尽管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但迫于社会的压力(也有某些外行的,不懂教育规领导的压力)而不能或不敢大胆地、真正地抓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2、德育目标过高,偏离实际。

长期以来,一提德育,往往存在着“理想化”的观念。诸如:树立远大理想,“三爱活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育陷入“纯理想化”的境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挂钩。而且,多数时候进行教育时,一般是用单纯的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的,书为中心,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活动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教学活动中,以政治角度规范道德行为,目标太高,使而不可及。因此,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3.分工简单粗糙,教师德育观念淡化

多数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将教育教学工作分工简单化,其直接的后果是德育似乎成了政治教师、班主任、党团队、德育处和学校领与科任教师无关,缺少德育和主体层次网络,致使德育方面的人员孤军作战,从而使教育效果不佳。比如课堂上出了问题,任课教理而是交给班主任;班级出了问题,则由班主任交给德育处去解决。课堂以外的、班级以外的、校园以外的德育工作常常成为德育

二)从过程上看:

.重“成绩”轻“做人”,德育与智育相脱离。

为了追求升学率,从领导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着严重的重“成绩”轻“做人”的教育现象。比如,加入少先队、团组运动会挑选参赛队员,只有文化课成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上政治理论课之中,缺乏做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有的教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甚至,有些德育课程也经常被冲击,对德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与智育出现分离,使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对如何“做出明显的缺陷。

.重“理论”轻“实践”,德育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有的德育课教师,只重视理论上的灌输,缺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脱节,育课老师较少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联系实际,也使德育与社会实际脱节,从而使德育课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学校也尚未形成有效所学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机制,从而难于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的实.重“认知”轻“养成”,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勾。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育,使德育与学生自我修养脱钩。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分辨是非能力较弱,自我修养不够,往往在碰到一些的诱导时,或碰到某些问题时,不能自控,容易做出一些错误的行为来。如:不尊敬老师、故意损坏公物、打架斗殴、小偷小摸、考弊、乱扔果皮纸屑、无故旷课等等,个人难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由于这些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影响到学校良好校风的形.重“说教”轻“说理”,德育与学生兴趣背离。

在学校中,有些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愿做调查研究,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生进行教育时,只热衷于开大会,讲大话,讲不切实际的大道理,或漫无边际的说一通,使学生对这些说教产生反感或厌烦,德育与产生背离。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这不是德育本身固有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空洞说教盛行造成的恶果。

5.重“形式”轻“内容”,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

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评比或为了造成某种声势,往往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喜欢搞形式,图好看,摆花架子,而不注意教育的内容和,有“雷声大,雨点小”现象。任务布置一大堆,检查、督促不到位,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产生德育与教育效果脱轨,学生得不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

.重“活动”轻“教导”,德育被学生活动冲淡。

为了使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益的,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偏重学生的文体活动,每展许多的文体活动,但活动的背后却冲淡了学生德育工作,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对于后进生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们的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制度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后进生的面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对、学风建设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上述现象的存在,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不容忽视的误区。只有不断克服这些误区,工作才能有效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

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坚巨的长期的工作,无论是认识上还是行动上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开展学校德育工从以下方面入手。

.德育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树立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观念

首先,要学习德育理论,懂得什么是德育,熟悉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打好坚实的基础。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包括家庭德育、学校社会德育等形式。我国中小学德育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教育、(4)道德教育、(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治教育等。德育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从品德的形成过程看,德育就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即我们常说的“理、动之以情、持之以衡、导之以行”。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和矫过程,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德育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从德育的基本途径看,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通过教学不仅可以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另外,教中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好学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班团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时政学习等也是实施德育的好形式。

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因此要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比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

其次,要学习全面发展的理论,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德育与智育割裂的不良趋势,使学生德、智、体劳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注意克服德育与智育被割裂的局面,一是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摒弃把德育和智育分离的做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各个环节,使德育工作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加以体行有效的道德渗透,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二是要进行德育内容创新,营造道德教育氛围,寓道德教育学全过程和各类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和各类活动不断将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转变为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对德育产生兴趣。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德育工作上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采用“渗透式”“说理式”的教育方法。在学生德育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引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对学生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并要注意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道德实践的体验增加对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成为知行统一的人。二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德育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碰到的困难与问题,程中,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使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增加对学生感染力,这样会使德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营造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在德育过程中,要确立以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互动关系。学生成为怎样一个人,与家长、学校、教师及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

4.注意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的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现在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往往不够的,必须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营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首先,国家和社会要重视德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 “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 的召开,说明党和国家对未成想道德建设是十分重视的。这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前提条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家庭的也是不容忽视。对于不断增多的独生子女群体,学校必须与家庭紧密结合,相互作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支持学校教育,学校必须常与家庭沟通,不断提供学生在校表现信息,让父母关心自己子女的成长,关心子女学习况,并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与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等品质。

5.加强德育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规律,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化,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更会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的评价和态度,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确实是其它任何一种职业都无法比拟的精神挑战。如果说教育解决培养的问题,那么德育解决的则是培养为谁服务的人的问题。因此,要加强研究,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社会主的发展方向,坚持德育目标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研究学生的身化规律,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且富有成效。

三、结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共中央于1994年8月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学校如何走向21世纪?首先,要顺应时代要求,更新德育观念。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向开放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势必要育的目标模式、教育内容与形式乃至评价体系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纠正以往德育工作单纯注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念和忽视人文价值、行为规范及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要走出“就范教育”的误区,要激发师生道德品质教育和修养的内在需求和审美体验,这样才能收到切实的成效并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要遵循德育规律。者必须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学生道德教育的特殊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要重视学生的践,变单纯的“灌输教育”为采取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的教育方法,在双向信息交流、心理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规范。第三,要优化育人环境,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系统工程建设。许多教育工作者将德育工作仅看作是德育教师和党组织的事,忽视了其他教育工作者和整个校园环境的作用,使德育工作走入了一种单纯的“课堂教学”的误区生的道德品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但学校德育工作决不仅仅是这些,而是有着更广泛的内容和形式“狭隘”“封闭”的小德育观念,确立“开放”、“全方位”的大德育观念。全方位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要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德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篇3:对小学德育有效管理的几点思考

学校在对德育管理工作的推行上没有摸索出有效的方法, 且对德育管理要达到的目标没有清晰的定位, 导致德育管理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难以真正高效的推进。因为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实践经验, 许多处于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德育管理方法。结果就是在小学阶段就应落实的德育管理工作无法真正执行, 只能推迟到大学期间再对其大范围的开展和实施。但这时学生的思想和身体都已经成熟, 尤其是在对世界和身边事物的认知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再对其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 首先执行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其次最后的结果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在小学时期, 大部分学校都特别重视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和掌握, 而忽视了德育管理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学校没有专业的德育管理方面的教师, 也给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困难。

二、学校对德育在认识上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 且开展的德育活动过于形式

有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 小学生的德育主要表现在其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任务、考试是否能取得优秀的成绩等等这些对规矩的掌握程度上。但是, 这些基本上都是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的, 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敬畏, 在教师在的情况下基本都能很好的完成。一旦脱离教师的视线, 在自我约束的情况下做好许多老师要求的事情则很难。德育管理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 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掌握, 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变被动学习为主支吸收。很多学校在开展德育德育活动的过程中, 过于注重这些活动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 忽略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一些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养成, 让德育管理工作推行时的美好愿景化为美丽的泡沫。

三、怎样有效地实施德育管理工作

1 . 良好品德的养成源自于良好的习惯。 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之前, 学校往往会制定一些计划, 但很多计划太多空洞很难真正的执行。这就促使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落到实处, 少一些理论性的内容, 多一些实际操作方面的指导。小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都还处于初级阶段, 教师在平常的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这些好品德的养成, 都源自于平时的生活习惯。例如, 在课间休息时, 不要在楼梯扶手边玩耍、做游戏时不要互相推搡以免发生意外; 放学下楼梯时, 沿着右边走, 不要推走在你前面的同学, 如果没有顺序、互相拾掇将会发生踩踏事件, 那么平时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将会受到重任, 甚至死亡; 在校园外时, 要在红灯时才能过马路, 在过马路之前也应先看右边、再看左边以免有的车没有停稳而发生车祸, 等等。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多强调这些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 久而久之, 学生将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这样将远胜过定期举行一次的德育活动, 也会减少教师在执行德育管理工作上的负担。

2.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有效配合, 能够帮助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上好的或坏的行为习惯对学校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社会上一些好的行为习惯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以及扩大它在学校的影响力, 而对于那些消极的、负面的行为习惯进行抵制从而消除其在学校产生的不良影响。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 学生的生活基本上除了学校的学习, 就是在家庭中和父母及兄弟姐妹们的朝夕相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寓, 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以身作则, 不仅能让自己的品德有所进步, 还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们在家里形成了一些好的习惯后, 在学校里会对其他的学生直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而且能够降低教师在开展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难度。每个学生最终都要步入社会, 在社会中面对各种不同现象、不同的人, 能否认清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 并在分清之后能否站在好的、正义的一面, 这些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在检验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的结果。所以, 作为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书本中知识的同时, 更应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家长也不应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他们在学校考试取得的分数, 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身体的健康更为重要。有许多身体健康的人, 在走向社会后常常因为道德的缺失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错误。但是, 也有许多人身体上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但他们因为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及自己坚强的意志力而最终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结论

篇4:对实习生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管理;配合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质。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大家普遍认为的一样——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所以小学时期的德育工作管理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当前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1.学校对德育认识存在误区

国外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但是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并不十分重视,将小学生的德育表现体现在是否遵守校纪校规上,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评分时,以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是否成绩优异作为德育的重要参考标准,过于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学生长久以来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学生德育管理更缺乏有效措施。

2.德育工作管理缺乏有效措施

由于教师德育管理存在误区,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很多小学生在教师的监督管理下,遵守校纪校规、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一旦脱离教师的视线,在无人约束的情况下,就表现出行为随意性,也不能认真履行教师的课业要求和家长要求。德育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习惯,在有人督促、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注重自己思想品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进步。

二、有效开展小学德育管理的措施

1.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建立德育氛围的前提,也是教师开展有效德育管理的基础。教师应对学生多一分理解,不再以知识的权威角色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与学生有效的情感交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将德育从课堂中延伸到平常交往中,在平等关系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管理时,最重要的是注重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少一些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一些实际操作,将品德管理真正地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学校都会张贴小学生行为准则这样的标语,但是这些德育计划并未真正地起到德育作用,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课间休息时,要教导学生不要在楼梯口追逐打闹,和同学游戏要在开阔的操场上;上下学回家路上不乱丢垃圾,过马路之前注意车辆;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要与父母进行交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教师要多强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细节,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能养成。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效配合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因此,对小学生的德育管理不应只是教师的日常工作,而是要将其上升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当中,在大的集体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形成。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有明显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习场所,家长的一言一行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通过大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惯,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小学生的德育管理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和影响,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制定德育培养计划,这不仅可以降低教师的德育工作难度,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在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全体努力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养成,用正确的德育方法引导其健康成长,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俊云,侯俊美,王文凤.对小学德育有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

[2]袁仙艳.谈谈对小学德育有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育,2016(10).

[3]魏桂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5(30):135-136.

[4]张秀洁.对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

篇5: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从学校的需要,教师的意志出发,为德育而德育,所以德育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实际效果甚微。作为一名从事学校德育工作近十年的专职德育干部,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学校的德育干部有一个思维定势,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是搞活动,所以为搞好一个活动绞尽脑汁,想办法,找点子,结果常常是活动结束后,除了为以后上级来检查学校工作多了一次活动记录外,学生的反映,实际问题的解决及活动的效果始终不尽人意。最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结合平时的点滴思考,对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德育工作抓什么

我们许多的学校德育干部从接受学校德育工作任务开始,就常常延续上任德育干部的做法,一开始就忙碌于各种活动方案的设计及活动的准备,而对于德育工作到底抓哪些,怎样抓,却没有更多地去理会和思考。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段话从三个方面非常明确地回答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首先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环境,分秒都是德育时间的大德育观;其次,要把实践体验作为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第三,要以让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第四,德育工作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分阶段逐步实施。显然,如果我们把德育工作简单地看成是搞活动是不够的。

二、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我们经常说要提高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地探索。我觉得,要真正提高德育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必须要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我们的学校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为一切学生服务,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里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为学生服务什么,也就是说学生有什么需要;二是怎样服务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学校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社会运动的第一动力,是一切行动的生命线。德育工作只有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才能有生命力。老子说:“德者,得也”,朱熹说:“正其义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这些都说明需要是德育的目的和指向,德育是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有什么需要

1.爱的需要

社会的急剧变化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当今社会就业矛盾的日渐突出,许多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为了好的成绩,家长对孩子的物质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却关心的较少,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家中看父母的冷面孔,在校受到同学的嘲讽,教师的不满,难以得到心灵上的关心,造成学生心理上负担过重。另一方面,部分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理想的工具,强迫孩子学习兴趣不高的各种技能,如:书法、钢琴、绘画、奥数等,造成孩子身心疲惫,得不到应有的关爱。第三,离异家庭数量剧增,这种家庭的孩子,很多得不到父爱、母爱,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父母忙于生活奔波难以得到物质、精神上的关心,富裕家庭父母同样忙于财富奔波,得不到应有的心灵沟通。

2.自我发展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想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的愿望。有些学生因经常犯错误、经历失败,自己本人有摆脱过失走出阴影的强烈需要,而家长和老师往往不究原因,简单地将这些学生列入坏学生、后进生的行列,使他们承受较多的责难,难以摆脱失败的阴影。现行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对人才认识上的偏差,文化科成绩好的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而对于其他方面的素质,往往被错误地看成是“闲活”,使许多学生产生成长的困惑,无法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3.娱乐和运动的需要

喜欢娱乐和运动是孩子的天性,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娱乐和运动需要愈加旺盛。学校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之社会、家庭造成的过重升学压力,使学生忙于学业,平时娱乐和运动的时间很少。许多家长不但不提倡学生参加必要的娱乐和运动,相反以各种理由,千方百计地限制学生正常的娱乐和运动,造成学生体质差,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出现畸形的娱乐观。

4.社会交往的需要

大多数学生喜欢与同学或同龄人交往,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日益加剧。而许多家长以孩子交往过多影响学习为由限制孩子之间的交往,使许多孩子难以感受真正的友谊,陷入孤独。5.人格独立的需求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上辈对孩子呵护有加,以避免孩子闪失为由,对孩子处处不放心,事事过问。学校以安全为由,处处限制学生在校的各种活动,对一些玩皮的学生甚至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讽刺挖苦学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人格的独立,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或是过分地依赖父母和老师,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怎样满足学生的需求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我们的学生当作活生生、有思想的人来对待。我们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忽视了应按人性本身发展的规律进行德育,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划一的,德育的方式是强迫式、命令式的“我说你做”,用事先设计好的道德规范将学生塑造成学校和老师心目中的理想模型,造成德育低效,甚至无效。德育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高、空、虚的德育要求最终都是无法真正落实的。德育只有在学生正确地满足自己个体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最终达到用学生自己的行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2.设置德育情境诱发德育情感。良好的德育情境是产生良好德育情感的必要条件,有了良好的德育情感,道德认知才有可能转化为道德信念,升华为道德行为。德育情境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家庭文化环境。一方面,学校要尽力优化学校的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净化环境,绿化校园,放置雕塑,布置“小品”,美化墙体,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校园人际关系和校园舆论氛围等等;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整合社会的教育资源,优化社会的育人环境,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改善家庭的文化环境。

3.实践体验。学生有着强烈的实践欲望,他们想通过实践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更想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实践是学生获得道德感知的最直接路径,通过实践,能够让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碰撞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校外德育基地、社区资源,广泛开展“雏鹰假日小队”、“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实践活动;“当一天家”、“当一天校长”、“消防警的一天”等角色体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探究项目、自定探究课题、自己开展调查研究、自己撰写实验报告等研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接触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满足、在满足中完善自己,最终形成道德品质。

三、德育过程中的几点注意

(一)正确处理学校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矛盾

一所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安全问题是所有行政领导、教师关注的头等大事。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尽量减少学生的活动,减少学生出校门的次数,甚至规定学生在校内不准奔跑。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有运动和走出校门接触社会的强烈需求。调查显示,目前学生对学校最不满的地方是学校管的太紧,希望能增加实践的机会。我想这对矛盾不解决,我们的德育工作会始终难以解脱束缚。怎么解决?

1.给学校松绑

加强学校安全事故的立法工作,明确学校安全事故的责任,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压在学校身上。要完善现行的学生安全事故责任险,把学生安全事故的责任一部分由社会来承担。如果是学校疏于管理造成的,学校自然难逃责任,如果非学校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则应由社会来承担责任,由作为学生第一监护人的家长和社会保险机构来承担责任。

2.给老师松绑

学校要通过建章立制,加各自的职责,不能一味地将压力转移给教师。确实是因为教师原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教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如果不是教师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则教师可以完全不负责任。

3.加强宣传力度,为学校创设健康的舆论环境

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使社会、家长能正确对待、处理学生校园安全事故,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不是学生的第一监护人,还学校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学校并非一味地想推卸责任,而是希望社会、家长理解学校管理的难处,不要把一些无辜的责任强加于学校,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步履维艰。

(二)学校要求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要求往往是用一把尺衡量,现行的学生评价体系就是很好的见证。自然,学校的要求有其正面的作用,他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道德要求平台,学生在攀登这个平台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要求。但相反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它很难正确处理全体与个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全体性。承认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就意味着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不但要保障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权力,而且还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予均等的机会,促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公平、民主、人人成功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衡强对教师的管理,在安全问题上要明确量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依据。有些国家甚至主张:“政府决策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起适合于所有人的学校,而不仅仅是让所有的学生上学读书。每一个人,无论其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都需要并有权享受好的教育。这同时也意味着学习不好的学生应获得„成功‟。”可见,那种只抓少数尖子学生而放弃多数学生的精英主义教育的做法,已被世界教育改革大潮所唾弃。

2.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较为合理的道德素质结构。之所以强调整体性,是因为完善人格的培养“不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品行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包括明智、责任感、宽容或敏锐、自立精神在内的行为与包括洞察实质、确切概括、区分目的和手段、确定原因与决策的智能同样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过分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在道德教育中过分强调某方面教育而忽视其它方面势必使人的整体发展受损。

3、因材性。是指在承认道德素质教育全体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承认道德素质教育的差异性。关于差异性的深刻的认识,这里不作阐述。

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性、整体性和因材性的关系,这是全面提升德育质量的保证。

篇6:对农村小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今年7月,感谢领导信任,派我去高林小学任校长,还没有来得及对学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了解实践,就恰逢此次全县召开第二届小学校长论坛,所以以下只能是结合我原来在学区所了解的情况和认识,谈一谈学校管理,不妥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实施,教育改革的重心必然由城区向农村学校,由城区带动农村学校,同时要保持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也促使农村学校不能安于现状,在各个层面实施改革和创新。而学校管理改革要走在课程改革的前面,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又适应农村实际的学校管理体系,是摆在我们农村小学校长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回避不了,只有去尝试。

一、农村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班子缺乏凝聚力,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工作效率较低。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作为校长,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小团体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造成领导不想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该做的事不去做,想做的人什么都要做最后做了还不讨好,农村 领导的权威性相对要弱很多。管你是校长还是什么,反正我就是 在一所农村学校,很难有大的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自然 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发展了。而本身师资和生资就不如城区学校,办学质量被越拉越远。

如何在城区和农村之间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经常性的实践和交流,这样学校的管理就不容易僵化,就会活起来。

2、学校制度建设滞后,缺少一种规范的操作程序及相应的 监督、反馈体系。

农村学校管理中特别是在针对一件事情的落实上缺少有效的程序,想到什么做什么,效率不高,做出来的质量也不高。甚至有些事情做着做着就不了了之,也没有监督的机制,缺少反馈和相应的总结,特别是在资料的整理和积累上不够规范,往往是想找到以前做的什么东西就是找不到了,碰到学校督导评估的时侯就很被动。

3、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乡镇资金投入的普遍不足,学校的基础设施的硬件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教师的福利水平和城区老师相比 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代社会的发展,城乡在地理概念上差距缩小,然而现实收入的差距和极度丰富的物质刺激使农村老师们不再

象以前那样安贫乐道,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老师们普遍不重视学校的发展,而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或一个利益小团体的利益,以此为出发点来影响学校的决策。殊不知,只有共同努力使学校发展了,个人的利益和发展才能最在限度地得到满足,这其实很容易理解,但做起来却很难。

4、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缺少按部就班的的目标管理和有效的实施措施。

农村不乏素质好的老师,但却不如城区老师发展的快,发展的好。有些老师在农村时表现平平,但一调到城区学校经过一番努力就能有所成就,这跟在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相对落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管理,同时在对老师的培养上也缺少有力的措施有关。这跟经济财力不能保障年青教师受到很好的培训有关,但一些领导认为,我花钱培养了一位优秀老师,却留不住,会被城区学校挖去,还不如不培养。所以领导的思想意识在这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农村教师在业务发展上缺少有效的竞争机制,老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大有人在,这就象传染病一样会传染给旁边的人,而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氛围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是那句话,缺少有效的人才交流体制,和良好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很难有大的提高。

二、如何改进:现代学校制度和农村小学管理的有机结合。

1、加强班子建设,建立一支团结、敬业、高效、务实的班子队伍。

2、联系实际,创新理念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让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学校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加强政治学习,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进一步巩固行风建设的成果,以创社会满意学校和满意教师、树师表形象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文明施教。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

4、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学校中创设和谐发展的人文氛围。首先,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转变为全校教师的理想和追求,形成学校的核心精神和核心能力。其次,为教师搭建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一方面通过理论先导,专业引领,为教师转变观念、打开视野奠定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再一方面,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和开展学科建设,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回归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服务于教育实践。

5、学校要有明确、清晰、奋斗可及的发展规划(或品牌意识)。如一年里、三年里、五年里分别达到什么目标。

6、要想方设法,善于争取人才,善待骨干教师。一要诚心;二要诚意;三要成本。

7、努力开阔心胸,尽最大努力容纳“问题”教师。

8、要有敏锐的、稳定持续的学校安全意识。

9、要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意识。

10、公道、合理、科学地分配“学校利益”(如奖教金、评优,评模等),是创造和谐人际环境的最根本所在。

篇7:对水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水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

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管理现状要求管理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即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基础上实现“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变”,将对水资源的管理提高到“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地位来认识.该文提出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对策和措施,即:在统一规划、管理的.基础上,培育水市场主体,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确定水权分配原则,实现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作 者:陈灵旺 作者单位:福清市东张水库管理局刊 名:海峡科学英文刊名:CHANNEL SCIENCE年,卷(期):“”(6)分类号:X3关键词:水资源管理 对策 水资源配置

篇8:对实习生德育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一当前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德育管理无序化

(1) 当前德育工作盲目性大, 目标不够明确, 没有详尽的训练序列。国家教育部门对小学的德育教育只有“八五”规划以前制定的《小学德育纲要》。在德育目标上尚未做到分层递进, 在德育内容上尚未做到循序渐进。而且还没有具体的指标, 更没有详尽的训练计划, 教师们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心中没底, 德育工作常常东一榔头西一棒, 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无明确目标、无良好计划的教育很难奏效, 甚至出现了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个人行为习惯教育这类本末倒置的现象。

(2) 德育工作随意性大, 赶热点、凑热闹的现象特别多。学科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师往往容易把握, 而德育工作变化多且快, 今天一个口号, 明天一个行动, 有的教师为了追赶时髦或是为了迎合潮流, 盲目地追踪社会热点, 而不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生活实际和地方特色, 看似轰轰烈烈, 有声有色, 实际效果不佳。

(3) 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建立起科学、简明、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 没有形成检查、督导、评估德育质量的有效机制, 因此也很难检查评比。智育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难以得到根本转变。

(4) 学校德育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能力不齐, 且大部分人员兼课, 负担过重, 影响管理效能。

2. 德育活动形式化

(1) 重“包装”, 轻实效。德育工作是一项弹性工作, 要求的是一些软指标。因此, 有些德育活动往往注重对外宣传, 注重社会效应, 久而久之, 学校德育也热衷于制造轰动效应, 而不屑于脚踏实地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2) 重“两头”, 轻“中间”。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是德育管理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 各自又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计划是起始环节, 起着统率、导向的作用;实施是中心环节, 是实现计划、获得管理成效的有效手段;检查是中继环节, 是对计划的检查, 又是对实施的监督;总结是终结环节, 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总分析或总评价。这四个环节对于整个管理过程是缺一不可的, 它们的发展形态形成了一个螺旋形的上升势态, 又是一种台阶式的递进状态。

3. 德育评估表层化

正确合理地运用评估机制, 可以积累经验, 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学校德育评估表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只听汇报不看效果, 或以表遮里, 以偏概盖全。由于管理部门下基层了解机会少, 而且德育不像其他学科教学, 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 可以出张试卷考查一下, 因此评估常常仅凭印象, 有时一俊遮百丑, 有时以一项工作完成的好坏作为整个德育工作的完成情况, 以偏概全。这样一来, 使老师产生对上级不信任的情绪, 从而削弱了工作积极性。

4. 德育认识误区化

部分领导把对学生的看管当成了务实, 认为只要学生不违就是德育实效, 造成德育干部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值周检查评比上, 每天公布分数, 甚至规定学生下课必须走在哪块砖上。这种管理缺乏明理教育, 缺乏导行训练, 高压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仅仅为了不扣分, 一旦没人看管了, 就会放任自流。育人的工作就像腌咸菜, 要渗到心里才行。通过活动激发情感, 导引行为, 表彰激励, 评价反馈,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等榜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营造教育氛围, 烘托教育形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 而自我教育能力是通过活动培养起来的。

5. 学科教师边缘化

在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中, 为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通常采取支付班主任津贴的办法。这种貌似合理的方法, 在执行过程中更强化了班主任是专业德育工作者的意识, 而没有这方面待遇的科任教师和其他教学辅助人员也就更有了“不受其禄, 不当其责”“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的旁观者心理。另外, 从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本人德育效果的影响上看, 管理者物质刺激的初衷也远没有达到, 班主任津贴的“负效应”更是让管理者始料不及。而在学校管理中这种“津贴怪圈”并非个别现象:班主任津贴越来越高, 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越来越严格, 班主任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学校在班主任津贴上的投入越多, 班主任与普通教师的教育合力就越小, 甚至出现班主任津贴的投入量和学校德育实效成反比的尴尬境况。

二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1. 定目标、抓习惯

学校德育管理应定位低调, 目标高效, 让习惯养成教育看得见, 摸得着。亚里士多德说:“道德成自于习惯”。叶圣陶先生有一句非常简洁的教育名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对当今我们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颇有现实意义。播种思想收获行为,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品质。

小学要以日常礼仪、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点。以此定位让德育的目标低定位, 抓得着, 看得清, 实效性强。如在常规教育抓好“走好路、做好操、写好字、说好话”等显而易见的行为常规, 长期坚持定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走好路:在校课间不奔跑, 上下楼梯靠右走, 不推人, 不跳跃;放学排好队, 走人行道, 不乱穿马路。做好操:做好眼保健操, 按穴正确, 动作规范;做好广播操, 队伍整齐, 精神饱满, 动作到位, 有力度。写好字:坐姿、写字姿势正确, 作业认真按时完成, 书面正确、书写整洁、字迹工整。说好话:在校园内人人要说普通话;人人学会基本的礼貌语, 会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常规用语;说文明话, 不说粗话、脏话。)

分年段设立行为习惯培养细目标, 让习惯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小学德育的目标应定位于习惯的养成、素质的提高, 其教育培养的途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针对不同的年龄特点, 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制订行为习惯培养的层级要求。让习惯培养目标随着孩子认知的提高而提高。

2. 健机构, 抓组织

健全机构, 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组织系统。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 要建立校、处、班、家四级管理网络, 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 从校长到班, 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和沟通, 这就使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 指挥灵活, 步调一致, 信息畅通, 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 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3. 建“三维”, 拓渠道

德育管理的有效渠道——社会、家庭、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德育的三个维度。社会大环境对特定阶段的学生, 都可能产生积极影响或负面效应, 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是引导选择和扩大积极面, 引导抵制和缩小消极面, 延伸学生放学后的德育工作。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 这就必须把课内外和校内外沟通起来, 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 协调好, 从而求得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确定其德育目标时不能只考虑学生在校表现和要求。学生终究是在社会中生活, 并最终将由学校步入社会, 成为一个社会人。面对纷杂的社会现象, 能否分清真假、善恶、美丑, 这是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客观检验。因而在现代社会中, 学校已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场所, 还须考虑社会、家庭等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

提升家长认识, 提高家教水平, 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孩子的品行可以折射出家长的素质和家教水平,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家教知识, 帮助家长树立全面育人的思想, 掌握科学教子方法的同时, 从学校的角度应建立家长育子责任追究制度, 规范家长的育人行为, 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为学校育人提供有力支持, 形成合力。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培训指导有助于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方法。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对其一生影响巨大。教育是一门科学,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形式, 系统向家长传授如何教子的方式方法, 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 融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特别是应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要让所有家长明白只管孩子“衣食住行”的家长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只问学生“分数”的家长也不是一个好家长。

4. 建机制, 重考核

要建立德育工作利益机制, 完善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制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百分考核办法》, 逐步完善量化考核管理制度, 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各学校要以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 将德育指标具体分解, 制定中小学生德育评估细则或办法, 如《德育评估手册》等, 实行百分考核制, 考核结果装入学生档案, 作为学习毕业和升学品德评定的重要依据。此外, 要搞好操行评定, 评语要客观翔实, 不得塞责应付。学生的品德表现, 操行评定都要与学生的毕业、升学挂钩。凡连续两次评定不合格者, 不发给毕业证书。学校领导干部的考核、任用、提拔及教职工的职称评定、评模奖励等, 都要把德育工作实绩、道德考核等级作为重要的评价条件之一。德育管理者的职称要单列评定。德育工作量要和教学工作量对等, 要适当提高德育管理人员的津贴, 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对优秀的德育管理干部实行单项表彰和奖励。学生升学不能单纯以考分为标准, 要把学生的德育考核成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5. 建模式, 寻突破

坚持德育创新, 寻找一个突破口, 建立一个德育模式, 运行实效的德育管理。德育实效性在于德育管理、内容、形式的创新。学校德育应当结合实际寻找一个突破口, 尝试构建德育模式来引领德育工作。远到西方流行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关怀或体谅模式、社会行为模式等德育模式, 近到国内的启发式、参与式、体验式、自我教育式, 使我们的德育目标、内容、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学生群体。

本刊启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有关规定, 结合本刊实际, 特此声明:来稿一律不查、不退, 请自留底稿, 亦请勿在稿内夹寄邮资。本刊不接受包裹寄稿。两个月内未接到本刊用稿通知, 即可另投他刊, 其间请勿一稿两投。投寄本刊之作品, 文责自负, 本刊概不承担侵权及其所引发的任何连带责任。本刊为扩大作品影响范围, 决定实现期刊数字化网络传播。向本刊投稿, 即同时视为同意将作品的数字化处理权、网络传播权、电子发行权授予本刊, 并同意本刊将以上权利转授予与本刊合作的第三方且不限于网络公司使用。来稿一经采用, 本刊即自动获得上述授权。本刊刊用稿件的付酬标准由本刊自定, 作者如有特别要求, 请来稿时说明, 以便本刊决定是否采用。本刊所发作品, 编辑有删改权, 不同意删改者, 请来稿时声明。

上一篇:乡镇党委书记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石油行业质量提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