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顶岗实习德育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学校和当地的旅游集团公司合作,将旅游景点的管理和服务“外包”给学校,作为学生实景实习实训场所,这不失为一种紧密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的新举措。本文主要介绍了外包式实景实训模式中任务式课程开发、阶梯式实训安排和校企文化的融合的运行,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职校生顶岗实习德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校生顶岗实习德育管理论文 篇1:

关于五年制高职“活动德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摘要:“活动德育”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体验、感悟为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合格的幸福人、职场人、社会人为目标,以公民素养、职业素养和终身素养教育为内容,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公民教育、岗位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德育功能。“活动德育”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社会化成长规律,充分体现“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按照活动性、体验性、主体性、选择性和阶段性原则,构建活动德育体系,回归“授艺更须授德”的职业教育本源。

关键词:活动德育;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素养

“近年一次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邀请赛上,主办方特意在每个操作台准备了扫把、簸箕等物品,但参赛选手中,只有少数人会主动清理好操作时产生的垃圾”(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姚建平);“30%的中职毕业生自信心不强。人际关系困扰,学习动力不足”(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陆吴);“职业教育要培养人才,不是培养工具”(教育部职成司德育处处长刘宝民);“职业教育:授艺,更要授德”(《人民日报》记者朱虹)。2009年,中等职教招生860万,职校招生首次超过普通高中。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同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本文试图从五年制高职“活动德育”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以揭示职业教育尤其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德育规律,旨在“如何授德”方面“抛砖引玉”。

一、“活动德育”的内涵界定

“职业教育:授艺,更要授德”,确实给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其实,这是在问教育的本源问题,即职业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显然,职业教育不能走人仅有技能教育的误区,不能像普通高中那样,为了高考牺牲得太多。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人”,培养大写的“人”,不仅仅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更需要培养一个具有较高公民素养、职业素养和终身素养水平的人。

因此,“活动德育”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体验、感悟为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合格的幸福人、职场人、社会人为目标,以公民素养、职业素养和终身素养教育为内容,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公民教育、岗位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德育功能。

二、“活动德育”的理论依据

1 心理学依据: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一般在16~20岁之间,正处于身心趋于成熟的阶段。其活动意识、活动能力都大为增强,特别是处于网络时代的现代青少年。青春期的活泼好动特点决定了德育的活动性。

2 社会学依据:“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前夜,需要社会化教育。“社会化的目标,是将每一个社会成员培养成为适合所属社会需要的人”(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活动德育”就是要把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

3 教育学依据:“做中学”(Learning-by-doing)是现代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杜威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陶行知早在80年前就创立生活教育理论,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巾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进一步强调要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所说的“做上教、做上学”也就是“做巾教、做中学”的意思。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方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正所谓“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篇)。“行”即“做”,“做”即活动”,“活动德育”在“活动”中完成“教”和“学”,实现德育功能。“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就是“活动德育”的教育学依据。

三、“活动德育”的实施性原则

1 活动性原则:德育必须“活动”起来,也是受教育者对德育的期待。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就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自己精神世界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想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成为一个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的人,这就不能满足于“从听中学”了,需要“从活动中学”。

德育必须“活动”起来,还是人的成长规律所决定的。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不“活动”的德育是难以引发学生体验快乐、产生新的需要的,也就不会有新的发展,最终必将“枯萎”下去。现行“听为主”的德育使得不少学生大面积地产生厌学症,还没走m校门就已经开始“枯萎”下去了。

德育“活动”起来也是教育回归其本质、实现其价值的内在要求。实现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教育的本质和内在价值所在。重形式而不重内质的现象,使教育形态、教育价值和教育本源遭到严重扭曲。只有注重内质,抛弃附着于教育上的众多浮躁物,真正地“做”起来、“活动”起来,教育才有可能回归本真。

2 体验性原则: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充分体验的过程。充分地体验才有可能深刻地感悟,只有深刻地感悟才有可能进行“灵魂的革命”。这是“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真谛。

3 主体性原则:“活动德育”用“从做中学”替代“从听中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德育中片而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教师的单纯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位置,这也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德育”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如艺术节活动,全校招标,学生会、团总支等学生组织承办,导演、编剧、主演、宣传、场务等一切活动均以学生为主体。

4 选择性原则:丰富的德育活动,让学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学生的选择能力也能得以培养。刘国钧高职校的社同组织有90多个,包括学术科技类社团、人文类社团、艺术类社团、理论学习类社团、社会科学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体育健身类社团、综合类社团等,为学生的专业和非专业素养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如“数控爱好者”、“福莱动漫社”、以英语为特长的“新视野俱乐部”、“商务形象设计室”、“模拟公司晨会”、文学社、小记者刚、诗社、“绿草坪”广播站等,,此外,还开发了许多校本德育课程,如礼仪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大量的菜单式德育活动可供学生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德育活动才是最好的“活动德育”。

5 阶段性原则:五年制跨度比较大,不同年级有不

同年龄层次,有不同的社会化成长需求。不同年级要设计不同的活动,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系列,使得五年制高职“活动德育”形成体系。一年级以行为德育为主,二年级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_二年级以社团活动为主,四年级以社会调研活动为主,五年级以顶岗实习为主。有的活动则需要贯穿始终,如情商的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

四、“活动德育”的实践探索

(一)“活动德育”注重培育职校生的终身素养

1 化“大德”为“小德”,铸就终身品质

刘国钧高职校常年坚持开展“让优秀成为习惯”活动。“让优秀成为习惯”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经典教育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开展克服五种陋习活动,“读百家箴言,搞礼仪佳句”的读书活动,“让优秀成为习惯”主题征文、主题演讲、主题班团活动,校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及文明礼仪展演活动,成立社区文明礼仪学生宣传小分队,发动全校同学征集文明礼仪宣传口号和宣传标语,深入到社区进行宣传等等。

广东惠州商校将行为养成活动的基本内容组合成为“十德教育”,即:上课讲“课德”,开会讲“会德”,用餐讲“食德”,走路讲“行德”,穿衣讲“衣德”,仪表讲“仪德”,说话讲“口德”,住宿讲“寝德”,上网讲“网德”,危险讲“危德”。“十德教育”化“大德”为“小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德育转化为养成教育,使德育化泛为实、由小及大、先易后难、由行到知,学生活动“成本”不大,立竿见影,可持续性强。

2 “低头走进来,昂首走出去”,重塑自信品质

职校学生自信心上存在问题很突出。而自信心是一个优秀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并且是为学生创造价值和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全国杰出校长王亮伟先生在每学年的开学典礼上、有一个问题必讲:自信心问题;有一句话必说:进我们学校的都是好学生,大家抬起头来走自己的路。省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专家组评价刘国钧高职校学生“充满阳光气质”,这与长期坚持自信心培养分不开。

海尔集团的班前会曾是在“大脚丫”上的批评会,后来发展到美国,行不通了,变成了表扬会。职校生在初中时常常是被批评或很少受到关注的对象,刘国钧高职校引进海尔集团的“大脚丫激励法”,变批评和处罚为表扬和激励,每天晨检时分,都由学生自己来主持,评出昨日表现最佳的学生,班主任还认真给予表扬和奖励。系部还南此发展为每月评比一星,学校在校园网上推出每周人物,大力张扬活动德育及其他各类先进者。“大脚丫激励法”对恢复、建立、强化职校生的自信心起到很好的作用。

3 注重艺术修养,提升生活品质

刘国钧高职校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还为学生专门举办过华夏艺术展、剪纸展、书法展。面向省内外的“刘国钧”杯钢琴邀请赛已经举办了两届。很多人不理解职业学校为什么要举办钢琴赛,王亮伟先生是这样回答的:“作为幸福的个人应该懂得一点艺术,有点艺术修养的人,往往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品质。”

(二)“活动德育”注重培育职校生的公民素养

作为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就是知法守法,虽然有国家统一的法律课程,然而“法制活动德育”效果会更好。如组织大墙内外中的沟通和交流,大墙内外的“结对子”活动;检察院、法院、派出所的法制共建活动,观摩、模拟法庭审理活动;结合社会法律热点的辩论活动,如醉酒驾车的处罚问题等。

安全不仅仅是意识,更是一种素养。作为职校生,应具备基本的安全防范能力,汶川地震中的安县桑枣中学,与汶川大地震伤亡最为惨烈的北川县毗邻,师生无一伤亡。他们四年如一日坚持紧急疏散演练的做法值得推广。

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和深入分析社会也是公民的素养之一,在了解中理解社会,在关心中热爱社会,在分析中适应社会。在高职校各年级深入开展社会调研活动,明确课题、步骤,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实施,撰写有质量的社会调研报告或论文,并组织大规模的社会调研汇报活动。这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调研活动就是培育高职校学生社会意识,培养了解、分析社会能力,从而能提升职校生的社会化成长水平。

(三)“活动德育”注重培育职校生的职业素养

1 “心理活动德育”:提高情商指数

“一个人的事业成就,20%取决于他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情商”。情商包括自我调控情绪、识别他人情绪和与人共处、合作的能力,其最高境界是与人合作,最基本要求是自我调控能力。

正视挫折,是培养职校生情商的必经之路。在学校广泛开展“挫折教育”,视“挫折”为“财富”,从中汲取营养。人生的道路一般是比较曲折的,有的人不是直线地达到人生的顶峰。就如足球世界杯,最后冠军往往不是常胜将军。我们不可能只走直路,而不走弯路;遇到点困难和挫折,也是为成功积累经验。

开展心理教育系列培训,组建心理健康社团,举行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开展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开展校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多种形式地探索心理教育活动是塑造情商的有效途径。

在校园内建立发泄室也是提高职校生调控情绪能力的好办法。教学楼每个楼层都建立一个发泄室,其中放置沙袋或头像,让学生通过言语或肢体运动来释放不良情绪。职校生尤其是男生在发泄不良情绪的过程,常常也是自我调控情绪意识和能力的成长过程。

爱学校才有可能爱企业。毕业“活动德育”,增强母校情节,也是培养高级情商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毕业典礼常常被开成领导讲话、老师嘱咐、家长感谢、学生感言的程序化活动。为什么不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组织呢?让学生、老师和家长共同成为毕业典礼的策划者、组织者。让家长体验孩子的成长快乐,让学生回顾校园生活的点滴、和老师共成长的过去,感悟对母校的情感,不仅与同学、老师、家长、学校的情感得以升华,高级情商如体会别人的情绪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2 职业生涯规划,提升非专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从专业选择开始。在新生入学的同时,开展专业选择辅导活动,进行专业发展心理倾向测试,引导学生作正确的专业选择。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为与个人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兴趣、个性、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等,即弄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如能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生面对面,则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自我认知。

确定职业成长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努力。围绕学生的职业成长目标和计划,开展各种职场辅导,如语言辅导、仪态辅导、礼貌辅导等等,全面储备各种职业素养,非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3 实习指导,零距离适应行业企业要求

岗前辅导,角色扮演,缩短心理断乳期。刚刚离开学校顶岗实习的学生,需要学校开展积极有效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独立意识和人际相处的心理适应能力。

及时干预,减少工作中的心理危机。顶岗实习中的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危机,如人际关系危机,需要学校通过团队辅导及时干预,在团队辅导中,交流人际相处的教训和经验,彼此取长补短。

岗后总结,可以运用“大脚丫激励法”,让学生充分交流和总结实习中的体会,为今后的正式工作做好准备。

当然,职业学校的德育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如社会关注程度和支持程度仍显严重不足。重“艺”轻“德”现象仍然十分严重。这就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尤其德育工作者付出更大努力,继续深入地思考与探索。

作者:周一平 徐方忠

职校生顶岗实习德育管理论文 篇2:

旅游专业“外包式”实景实训模式探究

摘 要:学校和当地的旅游集团公司合作,将旅游景点的管理和服务“外包”给学校,作为学生实景实习实训场所,这不失为一种紧密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的新举措。本文主要介绍了外包式实景实训模式中任务式课程开发、阶梯式实训安排和校企文化的融合的运行,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旅游专业 外包式 实景实训

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是培养旅游管理与服务类人才的基地。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得以实际的锻炼与培育。然而,当前旅游专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安排、重参观式实习轻参与式实训”的现象,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为改变这一现象,浙江省奉化市旅游学校和当地旅游集团公司合作,将旅游景点的管理与服务“外包”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作为学生“实境式”实习实训场所,这不仅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的新举措,更是缩小学校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职场”角色体验的有效途径。

一、“外包式”实景实训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外包式”实景实训模式,就是学校和当地的旅游集团公司合作,动态地配置自身和旅游集团的功能和服务,将旅游景点(区)的管理与服务外包给旅游学校的学生,作为学生真实的工作场景按市场化实习与实践。这一实训模式的本质是校企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顶替在岗工人的工作,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重视的是对学生操作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这一实训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校企双赢。外包式实景实训构建的基础是经济互利、文化兼容。其基本理念是实行开放经营自主办学、校企双向参与,强调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和定向订单培养,目的是为企业的实际岗位“量体裁衣”,进而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

第二角色主导。外包式实景实训它与顶岗实习的区别在于管理的角色与内容不同,顶岗实习的管理者是企业,而“外包式”实景实训的主导权在学校,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安排实习实训,并使学生的角色成为景点的管理者、服务者和工作人员,不断体验与实践职场角色。

第三文化融合。外包式实景实训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肋于学生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从而提高中职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力和亲和力,使毕业学生更容易融入企业这个团队炎中,进而从“校园人”走向为“企业人”、“圈里人”。同时,学生通过实景实训的角色体验,不仅能学习企业家的精神,而且能学到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包括经营理念、管理方略、质量意识、企业诚信等,更能锻炼学生的纪律意识、服从意识、责任心和执行力,这是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外包式”实景实训模式的运行方式

“外包式”实景实训不同于传统的校企合作教育,它强调的是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开展学习与工作,因此,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实训安排、德育管理以及师资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以“需求、实用”为原则,参照“市场化”方式来经营,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的运作方式。

1.课程建设任务式,助理论接轨实践

旅游专业是一门方向宽广的专业,涉及经济、管理、地理、社会、文化、心理等多门学科。因此,为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实习、实训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选修课,在课程的设置安排上做到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等理论课和实践性教学课并重。

第一建立模块化课程。学校在认真细致地做好旅游业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职专业设置灵活的特点,将原有旅游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别设置景区管理、导游模拟、市场营销等不同领域的模块化课程,加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管理。并且在原有旅游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新增加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艺术表演与策划、旅游策划等新课程模块。

第二采用项目化教学。将学生每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专业技术,分成不同项目,逐个进行单项训练。教师以实际操作项目开展学生的实训,真正体现“做中学”的理念。以托管的“武岭幽胜”景点为例,根据旅游集团对人才的實际需求,我们围绕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检票、导游讲解、卫生保洁、咨询服务、景点包装,分层解构,教师定岗、细化目标、按需分担、协作共进。在一次模拟作业时岗位不可随意变动,下一轮开始,再依次轮换岗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更要合作配合。

第三开设菜单式选修课。学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要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和兴趣,专门提供了菜单式的不同模块和专题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弹性地设定自我学习计划,藉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并注重学生自主创造性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选课时,按照学生的特长以及今后的发展,教师对其进行一些指导,便于学生正确地选择,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不适合,还可以重新调整,同时选修课的成绩,也被用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学校已开设包括中外民俗、礼仪、茶艺、导游等10多门选修课。

2.实训方式阶梯式,助实训切合目标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我们在学生技能教育教学中提出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目标导向技能实训模式,即从“参观式教学实践→分散式实习→外包式实习实训”阶梯式推进,突破企业与学校、学期与假期、课内与课外的界限,腾出足够的、灵活的课时,把职场实训贯穿于整个高中学习生涯。

第一阶段参观式教学实践。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通过真实的服务环境,让学生去探知服务对象需要什么,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操作分析,让学生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了解操作要求、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如何防止出错等。学校每年组织高一新生跟着专业教师参观各大景区,由带队专业教师作为“导游”或景区负责人,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在模拟“跟团”和模拟景区各项工作中体验导游和景区服务人员的全部工作,提出游客对“导游”及“景区工作人员”,从体态、语言到服务细节等方方面面的各种要求,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理论教学和实训能够互为补充,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分散式实训。学校利用学生双休日和寒、暑假两个长假期,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安排高一导游服务、景区服务与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学生去溪口旅游集团各大景区、各大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等地方进行专业见习。见习以三个人一小组,一个小组成员在带队老师和溪口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轮流负责一个岗位,如武岭幽胜的见习讲解员、旅游集散中心的游客引导员、张学良将军幽禁处景点检票员等等。同时,在第二学期安排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散实习,安排学生到酒店、旅行社、雪窦山风景区进行锻炼。学生的假期也正是旅游企业的旺季,各家旅游企业大都缺乏人手,所以学生通过这种短期的真刀实枪的工作,既让学生熟悉和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技巧,更深刻体会到了各个景区不同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增长了专业见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旅游的形式,了解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经营现状,使学生对相关旅游企业的实践业务操作具有相关的概念,对所学的专业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掌握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

第三阶段“外包式”实景实训。学校以旅游集团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入手,建立新型的外包式实景实训模式。即溪口旅游集团拿出武岭幽胜、溪口博物馆、摩诃殿三个溪口景区中较为重要的景点,按市场化操作,从检票、导游讲解到卫生保洁、旅游服务事件记录等旅游服务工作均由学校高二的学生按照集团制度管理,集团老员工和学校教师提供业务指导。学校和集团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制定严格的校企结合的实习规章制度和学分管理办法,如包括考勤、请假、工作态度、参加业余培训等在内的考评制度;规范学生的“实习师傅鉴定、实践成绩衡定、带队老师核定”等程序,使实践成绩考核规范化。溪口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根据考核成绩给予实习学生一定奖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溪口旅游文化底蕴,也提高和锻炼了学生的创业、创新、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

3.校企文化融合式,助学教渗透育人

旅游业区别于其他一些行业,它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某种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控制等职业素质比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这些直接关系到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和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一种强烈的服务意识和高超的服务技巧,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能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因此学校制订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塑造“阳光男孩、优雅女生”的职校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新生抓起,常抓不懈,有目标、有措施、分阶段逐步推进。从学生进校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意识,如着装、仪表、礼仪、服务规范等,这些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企业元素的渗透。凸显中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渗透企业文化,无论是校园文化理念,还是校园文化载体都需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学校每年都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安排文化基础课老师到企业参观实习,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文化引入课堂,各个学科教学围绕“就业导向”,体现育人理念。文化课教学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子,有机渗透企业元素。专业课教学应结合执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主流价值的渗透。我们培养的职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少,这一年龄阶段,思想还未定型,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等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这就需要学校在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学校要求学生以实习单位正式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实习中养成自我成长、自我定位、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锻炼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实习当中的一些问题,如信任危机、人际关系危机、老员工欺生、行业潜规则等,借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交往诚信度以及积极向上的意识。

第三职业修养的渗透。职业修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因此旅游专业的教师在具体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旅游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如旅游服务行业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最基本的礼仪礼貌常识,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听从上级指示的服从意识,负责任的态度以及诚信第一的理念等等。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参与社会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職业意识和职业情感。通过积极倡导,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各类比赛。通过举行报告会,请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和优秀导游员作主题报告。

三、“外包式”实景实训模式取得的成效与思考

“外包式”实景实训改变了传统实训模式,促进了校企双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作为一种创新的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奉化日报、宁波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

1.创新了校企合作方式,达成了优势互补的目标

通过外包式实训模式的实践与运行,在合作共赢中形成特色,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深入开放、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形成一套独特的、理实一体的、循环式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利益共享,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首先企业方面,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通过2年有目的的培养,企业为自己培养了一批熟练的劳动力,基本不必再花人、财、物进行上岗培训,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同时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集团得到学校全方位的支持,学校成为其强有力的人才、技术后盾,借助学校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进行新项目、新景点的开发。

其次学校方面通过外包实训基地加强了课程开发的力度,促进了专业的持续发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达到“双师”素质。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发展趋势,不断促进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请旅游行业的资深人士参与到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以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求。作为这种紧密型校企合作的支撑,双方共同开发和出版切合宁波本地区实际的校本课程,如《宁波景区导游词》、《溪口旅游基础》等。另一方面,通过“外包式”实景实训,教师去合作企业学习,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目前拥有21名旅游类专业教师,其中18名专业教师具有大学本科文凭,学历合格率达到86%,19名教师拥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

2.创新了教学育人模式,强化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外包式实训,形成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形成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新体系,并构建起中职生职业能力开发体系,从而缩小了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真正承担起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教育重任。

包景点式实训方式推广一年来,学校为学生提供了400余人次的实习实训机会,620人次的专业课程教学实习,680人次的参观实习及生产经营实习实训,58人次的旅游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交流沟通,每学期一次的企业专家进课堂活动,2个溪口主要景点共计100余名的学生自主创业经营活动,为宁波尤其是奉化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性旅游专业人才,大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和旅游规划经营能力。通过实习,许多学生的劳动态度、团结协作精神、交往沟通能力、服务意识、服务礼仪等企业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坚定了做人的原则,学会了易位而思,体谅他人,自我调整以及“歉以为人,慎而为事”。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8%,对口就业率达到95%,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了溪口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或其它旅游公司的业务骨干,一部分毕业生已经脱颖而出,如06导游专业的陈雯雯、07导游专业的竺瑗婕已经是溪口旅游集团的团委干部,两个最重要景点的管理负责人,集团有限公司的后备干部。

3.创新了实训管理模式,促成了校企合作的共赢

通过理论探索与教育实验、实践等方法,形成能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组织、管理、评价的系列创新管理体系。(三定制考核管理制度、轮岗制度、制度化管理、量化考核、奖金鼓励机制)

学校与旅游集团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制订严格的校企结合的实习规章制度和学分管理办法,如包括考勤、请假、工作态度、参加业余培训等在内的考评制度;规范学生的“实习师傅鉴定、实践成绩衡定、带队老师核定”等程序,使实践成绩考核规范化。如实评价学生表现,出具实习鉴定证书,给予合理的学分,并对实习期间表现较好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实习奖学金;比较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给合作单位,学校以学分制的形式为学生敞开“绿灯”,集团则可与学生提前预签聘用合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企业认同感”和“向心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成立学校与旅游集团合作桥梁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使双方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委员们就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及学生技能操作、实习指导、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旅游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共同探讨旅游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的要求,共同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按照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和社会需求指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总之,几年来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外包式”实景实训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特色人才的一个成效显著的模式。尽管这一做法还存在着种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新的问题还会不断涌现,如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不能与企业的实习直接有效对接,中职学生年龄结构偏小,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等等,所以我们认为,在合作中要紧密关注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强项目课程建设,把企业的生产服务项目和教学的项目课程有機结合;同时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实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于强.“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运行及支持条件[J].中国经贸导刊,2010,(7).

[2]何山.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对策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4).

[3]钱伟飞,钟凤阳.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籍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界,2012,(15).

[4]董鸿安.徐春红.校企合作培养行业满意的人才[J].职教论坛 .2004,(4).

[5赵晋萍.浅议中职旅游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J].德育园地.2012,(5).

作者:卓宜男

职校生顶岗实习德育管理论文 篇3:

以制度创新引领全省中职德育工作再上台阶

江苏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于2012年10月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并将从2013年起开展全省中职德育工作督导检查、先进评比表彰。在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领导的主持下,《标准》的制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和极其慎重的酝酿,多次组织不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职教教研机构、中等职业学校反复论证,修订完善。可以说《标准》既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最新要求,又汇集了当下全省各地中职德育工作的新鲜经验,是我省职业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文件。

一、为什么要制定出台《标准》

(一)进一步巩固德育工作地位。《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工作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在新时期又取得跨越式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一方面,新形势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学校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以及条件、队伍、水平、成效等方面存在着实际差距,影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事业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育人理念,明晰工作方法,激发工作动力,改善工作条件,切实加强改进本地区、本校德育工作,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我省中职德育工作能够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二)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规范。《标准》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有机结合我省中职德育现状的系统性的工作指导规范,在职业教育德育的基本内容、基本制度、基本方法、基本途径、基本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化的创设。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中职德育文件,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规范,这些文件涉及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共青团工作、德育课教学、德育大纲等诸多方面,说明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职德育工作,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规范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充实完善。但是,也会产生由于文件多、要求高影响基层理解和有效执行的问题,甚至产生无所适从的情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职业学校需要对上级的各种相关要求进行整理,形成一个统一的工作规范,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能够发挥各地、各校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和实践有着地方特点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

(三)进一步推动德育工作评价。评价是管理的基本手段,《标准》的出台还将发挥督导评价作用。通过开展积极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基层加强德育工作的自我评价和考核,而不是为了追求一个单纯的终结性结果。德育评价作为整个德育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而且从中也能折射出相应的德育观和方法论问题。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情况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需要进行积极评价和绩效考核,不讲绩效的管理也不能称之为卓有成效的管理。《标准》的出台与运用将从三个方面实现评价功能:一是评价指标。《标准》包含了具有评价职能的德育状态指标、德育条件指标和德育成果指标;二是评价主体。在学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三是评价方法。注重对观测点的探究,采取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评价的促进作用,践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

二、《标准》有哪些特点

(一)科学性。科学性是《标准》制定的难点。在发挥指导作用方面如果过于宏观,则无法操作;如果过于琐碎,则生硬僵化。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标准》的制定要科学实用,要从经验向科学转变,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方便基层的学习和使用。所以《标准》的起草也从起初的面面俱到到化繁为简,并结合德育原理、德育过程原理、德育管理,牢牢把握工作的主线和主要方面,比如:中职《德育大纲》明确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途径,在《标准》中不再重复;在发挥评价作用方面,如何衡量基层德育工作的绩效一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起草小组在学习兄弟省市做法时,没有照搬百分制,不搞打分排队,而是分成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两个阶梯,让学校自我对照,确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德育发展规划。

(二)实践性。一吨理论抵不上一克实践。《标准》的制定秉承“走向丰富的教育实践”理念,以有利于推动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实践、促进学校发展为原则,系统架构了实践性的德育工作体系:第一层次为德育理念与规划,第二层次为德育制度、内容、队伍、途径、环境等,第三层次为德育成效。《标准》的“基本要求”共分成6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除了“M1-1目标理念”外,26个二级指标均为具体工作要求,而且没有分核心指标和非核心指标,体现每项工作不同的德育价值。实践性还体现在寓德育于课程实施之中,寓德育于学生活动之中,寓德育于管理服务之中。

(三)创新性。《标准》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来实现中职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和变革。创新的目的是为了突破职业教育难点、突出我省中职德育工作的特点。《标准》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实”字:一是德育制度建设重实效。注重与省《学生管理规范》中管理制度的有机对接,实现制度建设的连续性与开放度,赋予制度生命力,即:要求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与完善须得到师生的参与和认可,得到认真实施,真正实现以制度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事业的发展。二是德育工作内容重实时。《标准》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培养现代人的理念,比如:规范、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将校友会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发挥优秀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让毕业生对母校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关心弱势群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等。三是德育保障措施重实际。《标准》通过测算,以量化的方式规定了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比如:德育工作经费总额不少于学校总预算支出的3%,日常德育活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专任德育课教师的师生比不低于1∶350,每个系部按师生比1∶300配备德育工作管理人员。

三、基层如何贯彻实施《标准》

(一)积极转变观念。对《标准》的准确理解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掌握《标准》的精神,往往会把上级督导视为负担,对工作有害无益。学校应把《标准》的实施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契机,认真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一是要解放思想。如果一个组织习惯于固化的工作状态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事实上,具体到一所学校,有关德育问题往往是繁琐的、复杂的、具体的,简单、机械、封闭、凭着经验应付没有出路,必须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用新的眼光突破旧的思想与壁垒。二是要明晰责任。德育工作不是学校个别机构和部分人的事,学校全体教职工应通过学习《标准》,明确和担当自己的育人职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理想。正如悉地国际总裁赵小钧指出的:“一个负责任的人需要有一份发自内心的自信,因为真正的责任不是外界赋予的,也不是被要求、被控制的,而是自内而外的。”人、财、物的拮据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理念的转变,是对教育责任的正视与担当、对底线的明晰与坚守。实施绩效工资以来,个别教师对工作量、对收入开始斤斤计较,对所谓“额外的工作”没有兴趣,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没有一个勇担责任、乐于奉献的教育工作团队,职业教育不可能实现基业长青。三是要统筹协调。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其他工作的舍弃,让职校生成为健康、阳光、自信的社会公民与掌握复杂的技能同等重要,两者共生共长,相互促进。单纯强化技能,忽视对人的知、情、义、行的正确引导同样偏离教育的本源。四是要注重过程。关注过程比单纯追求结果更重要。德育工作只有起点和征程,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害怕问题、推卸责任,要看到问题的根源,正确应对。在决策和推进各项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应当重视师生的意见,重视师生的需要,保护师生的利益,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服务。

(二)破解实践难题。为推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学校应对照《标准》,从理论系统、内容系统、途径系统、方法系统、管理系统、保障系统六个方面查找薄弱环节,形成改进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首先是对照《标准》,对德育制度再梳理、再完善,从队伍建设、课程实施、学生管理、德育考评、经费保障、德育科研等方面逐一梳理,查漏补缺。其次是对照《标准》找差距、找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难有易、有急有缓,需要实事求是,用求真务实的态度逐一解决。比如校园安全隐患问题刻不容缓,必须立即妥善解决;比如图书资源的利用问题,为什么有的学校图书馆门可罗雀,有的却门庭若市,同样的资源为什么不能发挥同样的效能。管理者不能仅仅坚守国有资产不流失,更关键的是如何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活起来,让知识散发出香味,让图书切实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把图书馆办成师生欢迎的学习、休闲的重要场所;比如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单纯对学生上网的封锁与e时代要求背道而驰,如何应对网络负面作用的冲击,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甚至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是问题的关键;如何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困惑,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学习生活,甚至为将来的职业转换做好心理调适,也是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做好德育工作,除了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还需要家庭、社区的配合和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自发投入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之中。

(三)主动走向创新。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诉求,德育如何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新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标准》虽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创设,但考虑到学校工作的具体性、复杂性,以及未来面临的新挑战,在微观层面仍然预留了大量的发展空间,迫切需要基层学校和德育工作者不断进行创新性地探索。首先,创新是新时期德育工作与时俱进的要求。面对教育环境新变化、教育对象新特点、教育内容新拓展,不能拎着旧鞋走老路,创新是一种现实需求。比如: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往往容易产生两张皮的现象,如何有机结合破解这一痼疾需要创新;德育课的教学如何改变面目可憎的简单说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创新;对后进生予以处分惩戒、给予申诉权利的同时,如何在提前预防、帮教上进行“三位一体”协同需要创新;如何在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需要创新;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三创”教育也需要创新。其次,要掌握创新方法。创新的着力点在哪里?学校层面的创新首先是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培养。省职教处尹伟民处长指出,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真正做好培养人的工作。创新首先要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动力、增强工作的幸福感的角度出发,抓好队伍培养。创新的注意点在哪里?创新也是双刃剑,要对其产生的利弊进行科学分析,要扬长避短。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不具有可逆性,要讲科学。再次,要把握德育创新的难点。德育创新的难点在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学校创新的、对学校长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往往是不能量化的部分。比如:支出等额的学生德育活动经费,产生的德育效果不一定等值,两者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改进需要创新;在关注显性教育途径的同时,如何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也需要创新。在特色创新方面,我省已完成了三批省级德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形成了“生命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功教育”、“三自教育”、“现代文明人培养”等一系列特色品牌,他们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杜敏.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和探索的历史与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59

作者:王中

上一篇:我国性贿赂犯罪立法分析论文下一篇:理实一体化教学电气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