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近几年来,中职学生实习出现的各种违纪、违规事情令许多实习指导老师无所适从,这也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道难题。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实习学生实行教育和管理,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性知识教育;以多方位教育管理为途径,拓展教育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几个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此达到对学生的管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实习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实习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选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这给我国中职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各个省市的中职学校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中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已经逐渐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障碍和阻力。中职学校学生知识储备和个人素质不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等等,都是影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文章将针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全面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创新

近几年,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在途径、内容和方法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德育教育同样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虽然是培养我国一线技术型人才,但同样不能忽视德育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当成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新世纪,中职学校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时代在发展,这要求我国众多的中职学校对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进行全面的创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一、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脱离实际

中职院校德育制定较高的目标以及空洞的内容。比如,认为德育教育就是“理想化”教育,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养成高尚情操,严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同时德育教材过去陈旧,缺乏时代性。目前德育教育教材版本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德育教师手动教材的限制,不能很好的自我发挥,大部分都是照着课本念。此外,德育教育方式枯燥,方法滞后,主要通过哲学理论、政治语言进行说教,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获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在学生参与顶岗实习之后发现德育教育内容无法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也就不再信任德育课程和实施德育教育的老师。

2.受社会不良道德的影响

当前社会中有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例如社会中的拜金思想、享乐思想、贪污受贿、见利忘义思想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学生进入社会后必然会发现身边有一些这样的行为或者现象,可是他们原来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的都是“真善美”的教育,面对这些思想和行为,有些学生可能无法坚守心中的信仰,从反感这些现象到漠视这些现象,再到认同这些现象,最后甚至模仿这些现象,这些对顶岗实习的德育教育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

3.中职院校不连贯的德育教育和被削弱的德育力量

当前,各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实习指导教师,由他们负责实习单位的联系、实习学生的管理、实习信息的反馈工作等。而学生管理部门、学生所在院系、学生的班主任很少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和控制。可是由于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有限,无法顾及每一个实习学生,也无法针对性的实施德育教育,导致不连贯的德育教育,更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4.学校和企业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反感

中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企业的劳动主体。学校以及实习单位往往只认识到学生的一种身份,而忽视另一种身份。通常,有些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忽视学生的工作状况、生活情况等,认为这些应该由实习单位负责。而用人单位重视学生的劳动情况,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由学校负责,忽视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情况、掌握专业能力和技术的情况、职业道德的培养情况。而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是主要组织单位,决定了实习时间、地点以及内容和形式,实习单位是主要管理部门,决定学生的岗位安排、工作职责划分、确定学生待遇等,学生在自己顶岗实习期间一直处于被安排被决定的位置,他们觉得自己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也就会反感顶岗实习,更别说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工作了。

二、中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德育教育的策略

1.提高职业意识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在道德这一概念中总结,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的始终都要贯穿德育教育。而顶岗实习作为一个特殊的德育教育阶段,它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是从实习期才开始的。所以,中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就重视就业教育,在每学期的各种教学实训过程中渗透就业教育,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德育教育既要讲授思想、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也要加入就业形势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而巩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信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对人际关系和团队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

2.建立健全指导体系,共同实施德育教育

中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既要依靠学校教师,也要依靠实习单位,还要依靠学生家庭,这样才能确保德育教育的效果。首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顶岗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此时期的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指导教师、学校、班主任、家长、实习部门的相互配合,无论哪一部分没有做好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导致德育教育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比如,实习单位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实习学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最终前辈,和同时友好相处,切实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引导实习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作为实习学生家长也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做好吃苦的准备,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并且积极反馈给学校,共同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问题。

3.采取针对性的实施德育教育

中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要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促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实习指导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所带的实习学生,包括实习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自身的家庭等,然后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促使他们了解每一个职场新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然后引导他们实现教育目标。同时,学校也要增加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降低每一个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数量,促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指导自己所带的学生。院校还可以总结每一届学生在顶岗时期的问题,自己编写具有针对性的顶岗实习德育教材。

4.充分掌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变化,构建心理干预机制

顶岗实习学生通常经历兴奋期、不适应期、融合期等三个心理阶段。中职院校在学生兴奋期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学生盲目兴奋,促使学生更加理性的看待和对待顶岗实习。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的不适应期要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情绪和看法,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恐惧,避免发生学生因为积累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过激情绪或者行为。此外,也要专门开设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程,要求本校心理咨询教师或者外聘的心理专家提前干预学生心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顶岗实习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融入期要定期走访或者慰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或者求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和工作难题,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

5.明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主体地位

首先,学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对顶岗实习计划进行制定,也就是顶岗实习的具体形式要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相符。学校要定期辅导和交流顶岗实习学生的具体岗位和工作内容,并且进行定期的考核,促使学生意识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从心里上认可自己当前的顶岗实习工作,也要更加认真的对待地自己的工作,就会积极的参与到顶岗实习德育教育中,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其次,实习单位要以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提供实习岗位,这样促使学生真正学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能更容易接受实习单位的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顶岗实习的岗位和工作内容,也会更加积极的接受期间的德育教育,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

三、结语

中职学校是为我国一线技术型人才阵地,在培养学生高水平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所以,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个人修养,为社会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芳芳,闫志利. 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德育工作——基于河北省唐海县职教中心的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12(02)

[2] 董跃孙.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及转化策略[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2(03)

[3] 曹利民. 大众文化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消极影响及应对[J]. 职教通讯. 2012(05)

[4] 刘爱梅.中职德育教育全面渗透成功教育分析[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5] 叶琴.让中职德育课堂“活”起来[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2)

[6] 曾俊香.中职德育综述[J]. 职业教育研究. 2011(01)

作者:陈秀

实习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篇2:

如何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

[摘要]近几年来,中职学生实习出现的各种违纪、违规事情令许多实习指导老师无所适从,这也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道难题。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实习学生实行教育和管理,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性知识教育;以多方位教育管理为途径,拓展教育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几个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此达到对学生的管理。

[关键词]政治思想教育管理性知识教育

近几年来,中职学生实习出现的各种违纪、违规事情令许多实习指导老师无所适从,这也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道难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到实习单位不遵守单位的规定;学生偷实习单位的东西等问题!今年,我校实行“2+1”的办学模式,面对的是更加严峻的学生实习问题。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实习学生实行教育和管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此达到对学生的管理。

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德育教师队伍

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我校应该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学的德育工作队伍。

1.加强老师的培训和理论学习。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新时期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德育的新动态,接收管理的新知识,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德育理论,以此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假期,举办“德育培训班”,把我们的老师送出去学习管理的新知识、理论。请专家来我校作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讲座。

2.鼓励老师继续深造和研究。有人这样评价老师的工作:“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能给学生一杯水,学校应该鼓励老师继续深造,可以给出一些鼓励措施。例如我校设置的“校长奖励基金制度”,目的是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另外,鼓励老师参加教学研究,特别是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学校、市、省甚至是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学校应该设置专项费用,对研究所需要的费用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广大老师参加研究。

3.加强对年轻老师的在岗指导。采取以老带新的“结对子”方式,选择努力、进取、优秀的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传、帮、带”,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轻老师,做到“互学、互促、互勉、共进”,以提高年轻老师的素质。

4.支持老师参加社会实践。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许多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有一位教物流的老师告诉我:“我从来就没有去过物流公司,到底应该怎样操作我根本就一窍不通,现在叫我上这们课,我心理也没底啊!现在的物流知识更新得那么快。我只好就本宣科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跟企业联系,定期把老师送到企业参加“实习”。这样,老师的课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也可以把实践到而课本没有的新知识教给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开展性知识教育

实行“2+1”的办学摸式,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计划生育。我们要意识到:“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研究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开始,到伦理道德,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为人生观、世界观这一轨道行进的。可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所以,思想品行教育应是职业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而常抓不懈,我们培养学生“四个学会”的(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的第一学会就是做人,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性知识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上《心理卫生》课,应该多点强调性知识,让学生了解性知识,知道性知识,明白性知识,注意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做到结合案例剖析、结合身边的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的热点透析,把思想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自尊、自强、自爱的中专生。

2.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与否,以及利用得好坏,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班又可以因班而异,各创特色,使班会课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富有意义、收效显著。可以利用班会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懂荣耻,尊老爱幼。记得有一次我班一位学生向我讲述他经历的一件事情,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一天我坐公交车上学,到了一个车站上来一位五十多岁阿姨,阿姨投进一块钱,司机告诉她要两元。阿姨说她身上没有零钱,司机要阿姨下车。看到这种情况,我掏出一元给阿姨,但阿姨并没有把这一元投入收款箱,而是在那里不断翻看口袋。又到站了,阿姨迅速下车。原来她不是没零钱,而是不想给钱。车上的人都看着我,甚至有人笑起来,我的脸红起来,好像当众被抓的小偷。难道我做错吗?”针对这件事情,我在本班开了一个主题班会,主题是:“难道我做错吗?”!我先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然后要求分组讨论:“他这样做对不对?”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做得对!”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一个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了是与非、荣与耻。

以多方位教育管理为途径,拓展教育管理的时间和空间

影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识到德育工作应该社会化,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所以,我们努力探索多方位的教育途径,积极构建校园网络,加大社会教育管理的力度。

1.建立“家长学校”,并发挥其教育管理功能。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家长活动,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建议,科学指导家长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探讨共同配合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的经验,以期提高教育的成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学校我们应该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可以在实习前期、中期或末期定期召开“家长会”,由班主任把学生在单位实习的情况详细汇报给各位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明白学生的实习情况,配合学校更加科学、有效地教育、管理学生。

2.设立“心理聊天室”,成立心理咨询站。学生出去实习,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也是迷茫的。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有:怎样适应新环境?如何与上司、同事、下属相处?在工作中碰到一些事情如何处理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德育老师、实习老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建一个“心理聊天室”或“心理咨询站“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工作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及时了解实习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实习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对症下药,及时对实习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开设“实习生思想培训班”。实行“2+1”的办学模式后,学生有一年参加社会实习,在这一年里他们主要从事实习工作,而忽略了政治学习,这对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习老师或德育老师应该定时到实习单位开设“实习生思想培训班”,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了解学生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给予解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4.创设“学生实习档案袋”。“学生实习档案袋”主要记录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工作情况;实习学习情况;实习思想表现;实习单位评语;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家长的评语;实习期间奖罚情况;个人鉴定。每天或每周记录一次,装入档案袋。档案袋记录跟实习成绩挂勾,实习老师定期检查,以便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

5.形成“多方面管理”学生。除了形成实习老师管理学生,实习单位管理学生,家长管理学生。我们应该发动学生管理学生,把三到五个实习学生分成一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向实习老师反映,便于老师及时掌握情况,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管理。

总之,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是我们中职学校的目标,而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是关键。即使在实习期间,我们也应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廖少玲,祝信元.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03).

[2]宋丽华,程立佳,韩翠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及其科学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04).

[3]刘海鸿.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09).

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贸易校区

作者:李树斌

实习学生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也在承受着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等院校的教育职能,尤其是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日益凸显。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应该创新教育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以“两课”为契机,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夯实学生文化素质基础;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也承受着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的教育职能,尤其是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理想信念的养成,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在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过程中,继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自制调查问卷,从传统文化、异域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在本校理工类和文科类学生中分别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答卷886份,其中有效答卷874份,占回收答卷的98.65%。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我们发现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认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其概念认识较模糊

在文化素质的重要性调查中,针对“你是否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有60%以上的学生选择“是”;针对“你认为文化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是否重要”,有85%以上的学生选择肯定答案。但是,近50%的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认识较模糊,对文化素质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理解较肤浅。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提升的必要性,但还没有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二)已初步具备自身特质,文化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受不同教育模式和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年学子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已经初步具备自身的性格和气质,对问题的认知不同,个体兴趣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使得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呈现出较大差异。例如能完整回答西安十三朝古都具体朝代的仅占2.8%,且基本都是陕西生源的大学生;在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调查中,98.5%的大学生的大脑储藏信息为空白。

(三)注重专业学习,知识积累目的性强,忽视文化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有82.3%的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化素质的提升;56.8%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化类书籍;在文化类书籍中,会阅读文言文类书籍的学生不到2%。在对第二外语学习认识的调查中,有53%的学生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不注重日常积累,总是试图寻找捷径。在调查中,有的学生甚至表示“专业知识学不好,文化素质再高也没有用”,这种认识割裂了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低估了文化素质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欠缺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取代传统的以文本阅读为主的知识建构模式。网络给人们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3%的学生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自身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有所减弱,其中大部分为理工科学生。他们在与他人交流中经常会出现表达不清或理解偏差等问题,影响人际交往;他们在撰写实验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毕业论文时,由于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分明、语言不通顺、概念不清楚等原因,降低了研究成果的水平。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仍停留在观念层面,社会对其缺乏心理认同

长期以来,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被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忽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目的也比较单一,这导致中小学教师把学生工具化,把教育学生功利化。素质教育需要各种硬件及软件的支持才能获得有效推广,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素质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雏形,各中小学校也在不断创新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部分乡镇村学校,在教育设施、人文环境、师资人员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很难有动力去创新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这样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就难以落实。

(二)高校对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较低,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许多地方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在教育上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却忽视了大学文化建设,即一所大学的校风内涵和大学精神的凝练与明确。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的貌合神离,使得大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如何全方位开展塑造人的灵魂、规范人的行为、完善人格的工作。另外,理工科出身的大学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文化素质的熏陶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在专业教学中较少结合学科的创立、发展和学科特色,去挖掘学科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实践能力。

(三)部分大学生文化知识素养缺失,人文精神与情怀缺乏

不少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较浅薄。很多大学生没有读过传统的文学名著,大部分业余时间几乎完全用在上网娱乐、聊天和游戏上。一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严重,缺乏社科探索理想和信念,只贪图一时的快乐和满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等。与此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难以潜心学习、投身实践,实用主义引导个人发展占了主导。他们随波逐流,盲目参加各种社会培训、考取各种证书,却忽视了个人兴趣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诸多的主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大学生人文知识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

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理工科大学,近几年来,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在探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新教育管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学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推动建立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文化为载体,注重精神引领,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质量。

(二)以“两课”为契机,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夯实学生文化素质基础

学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中国近现代史三个层面工作的有序进行,构建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体系。此外,我校还将辅导员纳入德育兼职教师系列,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表彰突出的研究成果。同时,学校制定专门政策,在辅导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走上讲台,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不仅注重对学生前期的动员和培训,更注重中期的跟踪与指导和后期的考核讲评和分享交流,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践育人效果明显增强,学生评教效果良好。

(三)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学校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教师教育研究,结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个性特点、知识需求,提升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同时,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所好的高等学府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传承、一种文化氛围。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方向,遵循“精品化、专业化、社团化、长期化”的原则,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和形式多样的比赛、讲座、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凝聚学生,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真正达到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追求活动的效果,还注重体现活动的主题和思想,努力做到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五)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

学校在做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知识产权杯工业设计大赛等传统赛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色,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这体现了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学校通过对外协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学校每年通过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内涵丰富,提升道路漫长。大学是每个学子积累知识、提升个人内涵的殿堂,通过反复实践来提高综合素质,这对于诸多方面仍处于发展中的青年学子来说尤为重要。只有学校与社会需联合起来为青年人才提供发展平台,让青年学子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的重要性,才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大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臧传宝.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及解决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0):63.

[2] 董誉,黄成忠,金更欢.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3(7):78-81.

[3] 杨建新.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107-110.

[4] 兰文,袁丽君,黄琳翔.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剑南文学,2013(6):230-231.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史妍维 安丰勇

上一篇:自动化技术的电气工程论文下一篇:人性化管理中儿科护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