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金霍洛旗十二五现代物流业规划调研报告

2024-05-01

伊金霍洛旗十二五现代物流业规划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伊金霍洛旗十二五现代物流业规划调研报告

伊金霍洛旗“十二五” 现代物流业规划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业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现代物流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正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发展。在新的形势新的经济环境下我旗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刻不容缓。现代物流业是我旗建设“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后备基地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是推动我旗现代化、增强我旗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我旗形象的必然选择,实现伊金霍洛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十分深远。

一、全旗物流业发展背景和总体趋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层次的提升,我旗物流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流通体制不断完善,有力的促进了全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基本环境

1、区位条件 伊旗位于黄河中上游经济区,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核心区域,具有与周边省区开展经济联系的天然优势。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距我旗3公里,仅一桥之隔。新区规划人口到2020年达到30万人,规划城区面积32.23平方公里,控制面积155平方公里。融地区政治中心、科教中心、宜居社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已显现雏形。随着康巴什新城区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创业环境的改善,人流、物流、资金流已呈现出向新城区集聚的趋势。伊金霍洛旗将是鄂尔多斯市新城市建设的最直接受益者。伊旗处在“一市二区三个组团”核心区内,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势和潜力巨大。

2、交通条件。发达的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没有发达的交通道路就不会有物流业的产生和发展。我旗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发达,基本形成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公路建设总里程达1803公里,其中,准神铁路向南延伸,是沟通晋陕蒙与长三角城市群联系的重要通道;沿大准、东乌铁路,可直接联络环渤海经济圈;包茂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是晋陕蒙与珠三角经济圈交流合作的主要载体;109、210国道呈十字架构连接,将伊旗与近域周边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鄂尔多斯机场开通了北京航线、鄂尔多斯—西安—深圳航线、鄂尔多斯—上海航线等多条航线,为伊旗加强对外联系打开了天路通途。“三线”汇集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使伊旗成为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未来几年,伊金霍洛旗将进一步加强交通道路建设。同时要加快各工业物流园区的支线铁路建设,不断提高铁路货运能力。同时鄂尔多斯机场将改扩建成为国际机场。

3、产业条件。我旗物流产业发展贯穿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经济增长的物流龙头企业。加强各个物流园区之间的信息、交通联系。

4、政策条件。

从现代物流业发展上看,政府政策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政府政策的出台通常会改善投资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会影响企业的收益状况和投资行为。长期以来,伊金霍洛旗偏重于煤炭等工业能源产业的发展,从实际上看商贸物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

(二)物流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旗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截止目前为止我旗共有综合物流园区一个,大型煤炭物流园区两个,工业园区两个。

-----札萨克物流园区 札萨克物流园区主要物流为煤炭物流,计划园区年流通量为5000万吨。

目前,园区管委会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正在进行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南北主干线(规划设计双向十车道,先期建设六车道)已开工建设,预计在9月底完工。

经济效益:札萨克物流园区内的全部项目建成,预计总投资额将要超过100亿元,极大的带动了伊金霍洛旗的经济发展。另外,园区规模极大,辐射范围极广,可吸引巨大的物流量,预计每年园区内物流及工业产业销售收入最高可达600亿元以上,利税70亿元以上,产生经济效益较好。札萨克物流园区的产业联动效应巨大,将带动整个伊金霍洛旗的服务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相对于一般物流园区0.5-3平方公里的面积,札萨克物流园区的面积达到了近40平方公里,使其显的十分特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十分巨大,可为鄂尔多斯市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预计可为15000人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带动带地的运输业、餐饮业等商业服务行业的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安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随着,园区的建成并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将扩大其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影响力,为煤炭物流的发展树立典范。------装备制造基地园区

园区主要产品输出通过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规划到2015年铁路年运输量达95万吨,到2020铁路年运输量达到156万吨。截至2011年6月底,基地共引进项目19个(其中亿元项目15个),合同投资总额533亿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产值6亿元,现已解决就业岗位2500个。------阿康物流园区

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初见成效,截止到目前,已达成入驻意向的有16家企业。由香港中投基金投资建设的西部建材家私城已开工建设,其他入园企业前期手续已基本完成,今年将陆续进场开工建设,2013年初基本建成运营。-------汇能工业园区

基地主导产业以煤电、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干馏煤和煤制油为主,同时发展新型环保建材及煤炭衍生产品。目前,园区以电为主要输出产品。基地共引进项目11个,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8个,总投资257.7亿元,已投产项目4个(汇能集团蒙南电厂,汇能集团干馏煤及活性炭,汇能集团金宇隆建材公司免烧砖,华亨石材公司免烧砖及新型环保材料);在建项目5个(汇能集团煤制天然气,正能化工有限公司镁合金及镁合金压铸件,中奥煤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干馏煤、煤焦油及LNG,泰鑫煤炭有限公司热解炭及煤焦油,汇金达清洁溶剂油);拟建项目2个(汇能集团煤制甲烷气深加工和废渣废气综合利用,新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水泥粉末站);累计完成投资25.12亿元。

(三)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现代物流业发展观念滞后 现代物流理念尚未普及,对现代物流业的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认识不到现代物流河供应链管理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导致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地市场需求。我旗现代物流业缺乏具有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型物流业企业集团。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服务功能单一,主要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的服务,在流通加工、信息应用、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在物流管理和运作上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导致物流业经营管理粗放。

2、物流园区建设还停留在初级建设阶段,我旗现代物流的一些基础设施,无论在规模、质量、功能上,还是分布、连接、配套方面,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现代物流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已有物流设施布局分散、投资效益不高,债务及人员负担较重,加上部门和行业分割导致设施之间配套性和兼容性差,使得全旗物流设施难以形成体系,系统功能残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缺少有效连接,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和多功能、大型物流中心缺乏。部分园区对物流规划缺乏论证,园区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偏少,对物流项目招商引资不够重视,导致规划缺失、建设滞后、物流社会化程度低。

3、缺少信息共享平台,专业人才缺乏 多数物流企业仍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十二五现代物流规划

步入十二五规划我旗现代物流业面临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一)指导思想

着力落实“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和“城乡统筹、集约发展”发展战略,以“文化特色鲜明、生态典雅精致、宜居宜业活力”为理念,做好城市功能定位,将伊金霍洛旗建设成为“工农商贸煤炭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机制,整合物流资源,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加快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物流企业整体水平,加快多式联运工程建设,努力构建高效生态节能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我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政策引导原则。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政策,目前我旗政策侧重与煤炭工业方面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2、依托园区原则。

现建成大型综合物流园区一个,煤炭物流园区两个,利用有力的交通优势对我旗重点产业建设了基础设施保障。

3、立足优势原则

充分发挥伊旗的区位、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服务业,将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商贸物流品牌;依托交通优势,优化发展布局,搭建高效现代物流业网络体系。

(三)发展目标

2015年,我旗商贸物流业发展要达到下列预期目标:

1、伊金霍洛旗物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到2015年,要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把伊金霍洛旗建设成为“服务内蒙古、联动晋陕宁、对接京津唐”的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物流中心。

“十二五”期间,伊金霍洛旗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长达到23%左右,略高于服务业总体增长率1-2个百分点,力争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基础上再下降1-2个百分点,使现代物流业成为伊金霍洛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引领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阿康、札萨克两大物流园区建设成为在内蒙古乃至西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物流园区。

(四)发展布局

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服从于鄂尔多斯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前提,坚持适度前瞻、留足空间、滚动发展的原则,结合伊旗物流需求群体和主要交通枢纽布局现状,规划建设两个物流园区,重点培育三个物流中心,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两大平台建设,打造“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物流直达配送中心”三级节点空间布局框架,形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基于伊旗良好的物流基础、以及新区建设和制造业对物流旺盛的需求,争取引进和培育1-2家国内外著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高新产业园区

目前,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各种规划设计已陆续完成,一期20平方公里内的土地收储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从阿镇到园区的道路建设正在进行,计划九月份通车。七月底,一期20平方公里内的路网建设也将开始。--------西部能源化工园区

西部煤化工转化基地将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整体上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各种有效形式,进一步扩大开放、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吸引各方面力量开发建设和投资臵业,不断加快煤化工转化基地的建设速度。首批拟引进年产160万吨煤制烯烃、年产120万吨煤制乙二醇、年产50—80万吨煤制合成氨—尿素、年产600—30万吨焦炭和煤焦油加工、年产6万吨聚甲醛树脂和建设3万辆清洁燃料汽车燃料配套工程等能源化工项目。通过努力,在三年内,煤化工转化基地可累计完成投资982.7亿元以上。到2012年,煤化工园区内工业总产值达到9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543亿元,实现利税250亿元,年转化原煤4200万吨。--------乌兰木伦镇化工园区

乌兰木伦煤化工园区,位于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境内,规划总面积40平方公里。园区共有建成和在建企业294家,其中有神东煤炭集团、神东天隆公司、神华鄂尔多斯市煤制油分公司、煤制天然气、鄂尔多斯飞机场、国电煤电一体化等国有独资及股份制企业24家。园区明确煤化工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总体规模控制,优化产业布局及项目配套,加速各种生产要素向煤化工园区和区域优势产业集中,调整和优化煤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园区大力推进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和间接液化项目,神华集团IGCC煤气化多联产项目等。

近年来,乌兰木伦工业园区以发展煤制油及煤制天然气以及下游化工产品,加大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20亿元。园区共有人口5.8万人,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产生的税收突破50亿元,年人均收入达3.6万元。

神华煤制油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累计投入资金169亿元,生产原油108万吨,实现产值75.6亿元。神华煤制油二期、三期项目即将开工建设,最终实现年生产能力500万吨,产值达350亿元。乌兰鑫瑞煤化工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年生产能力为20亿立方米的神华鄂尔多斯煤制天然气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目前征地工作已完成,其他工作正在进行中。国电集团2×60万千瓦布连电厂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现着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规划要将煤化工园区建设与乌兰木伦镇的城镇建设相合,与伊旗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与伊旗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要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创业开发、住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加强煤化工园区与镇社区和村的融合发展。要将煤化工园区规划纳入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做到规划统一、设施统一、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重点

1、一个综合物流园区

阿康物流园区。阿康物流园区是鄂尔多斯市发展现代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和国内国际物流的主要载体。近期主要以辐射康巴什新区、阿镇为核心的鄂尔多斯经济圈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煤炭交易、矿山机电等装备制造产品配送;中期将辐射内蒙古乃至晋陕蒙宁周边区域,建成大区域综合物流中心;远期将对接“京津唐”,成为跨区域物流网络重要节点。

2、一个煤炭物流园区

札萨克物流园区。以包西铁路、包茂高速、210国道为依托,以拟建的能源化工园区为服务对象,逐步形成煤炭接收、仓储、装运及洗选加工等功能,建设铁路煤炭物流集散基地。

3、三个重点物流中心

结合伊旗煤炭产区、能源化工园区、新城区汽车工业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重要交通路网与关键交通枢纽的分布状态,推进三个专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进程,形成两大物流园区的重要支点。

空港物流中心。以鄂尔多斯机场为依托,立足于机场扩建的建设需求及扩建后的功能提升水平,形成以陆空联运为主要方式、服务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

汽车及配件物流中心。立足于鄂尔多斯新城区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结合阿镇汽车配套产业的现实基础,建设以整车及零部件、零配件集散为重点的专业物流配送中心。

农畜牧产品物流中心。粮食仓储中心利用阿镇西邻伊旗农牧产业主产区、北连鄂尔多斯新城区的区位优势,通过建设以农畜产品批发、交易、配送为主的物流中心,形成融通伊旗西部农牧产品供给基地与城区消费需求的联结纽带。

篇2:伊金霍洛旗十二五现代物流业规划调研报告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我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机遇期。以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江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规划文件为指导,结合我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绩

“十一五”时期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现代物流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时期我省物流业呈平稳较快增长态势。2006-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由296亿元增加到61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5%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增加,全社会货运量从3.32亿吨增加到8.84亿吨,年均增长21.6%;货物周转量从881.6亿吨公里增加到1847.33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6.3%,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4亿吨增加到2.1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5.99万标准箱增加到17.2万标准箱,年均增加23.5%。据测算,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26541亿元,同比增长31.8%,全社会物流需求的旺盛,物流总量呈逐年扩大态势。与此同时,全社会物流成本逐年下降,2010年全省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9.3%,比2006年下降1.8%。企业流动资产和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有所加快,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二)综合交通支撑体系日渐完善。

全省形成了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到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为14.06万公里,公路网密度0.842公里/平方公里。以南昌为中心,以国、省道为主骨架,省、市、县、乡相连接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其中高速公路3405公里,初步形成“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全省铁路营业里程2735公里,铜九铁路江西段建成,京九北段、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已完成,向莆铁路、衡吉茶铁路、赣韶、赣龙扩容项目正在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五纵五横”的铁路运输格局,并全面建立了货运信息系统;水路通航总里程5716公里,拥有19个年吞吐量超过百万吨的码头,其中九江港年吞吐量超过4000万吨,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运体系;建成5个民用机场,在建1个,辟有45条航线。不断完善的交通设施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发达的通信网络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基本适应当前物流业发展需求。

(三)市场主体多样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十一五”以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我省现代物流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些大物流企业和大船公司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都已进入江西,很多企业通过整体改造、整合内部物流资源,以我省为基地组建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我省本地企业也通过合资合作等资产重组方式形成了一批国有控股和民营的物流企业。通过各类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服务和运作,支撑相关产业和连锁商业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截止2010年底,我省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近万户。企业营业额、利税平均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代表着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的第三方物流比重不断提高。一些企业开始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积极探索加强物流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部分大企业将企业采购、仓储和配送功能统一整合,实行一体化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高仓储利用率,加快资金的周转。有些企业还把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实行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摆脱繁杂的运输、仓储事务,集中精力抓主业发展和市场竞争。

(四)重点物流园区开发建设扎实推进。

我省物流园区建设起步较晚,但“十一五”时期建设速度加快,基本符合《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南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赣州市综合物流园区、九江城西港物流园区、江西银燕物流基地等一批现代化物流园区已建成并发挥作用,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周边众多的商贸、制造等相关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大大带活了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发展软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时期我省建立了由省发改委牵头的全省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组织保障。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江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件。南昌、赣州、九江等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口岸大通关形成的区域快速通关平台,实现了省内通关一体化、区域通关快速化,建立了与周边主要口岸“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开通了“赣粤港”直通口岸通道。出台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优惠政策,货物进出口的物流时间明显缩短,费用大幅下降。

(六)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初具雏形。

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建设模式,委托专业公司建设江西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2010年2月,江西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正式运营。平台集物流电子政务平台、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物流电子监管平台功能为一体,从无线增值服务、在线交易服务、物流媒体推广、系统解决方案四个方面展开建设和运营,整合了全省物流信息资源,提升了全省物流信息化水平。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现代物流业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还不相匹配。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该认

识到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服务水平不高。

据调查,我省多数物流企业的从业人数在20人以下,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很少,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服务功能单一,主要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基本的服务,在流通加工、信息应用、库存管理、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方面难以提供良好服务。部分企业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在物流管理和运作上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现代物流市场发展缓慢。

(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系统功能不全。

除了交通运输设施外,我省近年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大,形成的格局与产业布局不完全适应,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无论在规模、质量、功能上,还是分布、连接、配套方面,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现代物流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已有物流设施布局分散、投资效益不高,债务及人员负担较重,加上部门和行业分割导致设施之间配套性和兼容性差,使得全省物流设施难以形成体系,系统功能残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缺少有效连接,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和多功能、大型物流中心缺乏。部分园区对物流规划缺乏论证,园区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偏少,对物流项目招商引资不够重视,导致规划缺失、建设滞后、物流社会化程度低。

(三)现代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

虽然我省已经建立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但平台的营运还处在初级阶段,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很多中小物流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信息化水平,对现代物流信息化先进设备的运用方面还较为陌生。多数信息系统的成本太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起点低,市场上缺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终端市场尚不具备开发价值。多数物流企业仍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难以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四)与制造业协调联动发展程度低。

物流业主要是为制造业服务,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差距较大,制约着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联动发展。物流企业发展理念和服务水平与制造企业的需要衔接不畅,难以同步发展。物流业、制造业、商贸业各自为政,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配送能力不够、增值服务不力、仓储场地分散、运营规模不大的问题较为严重。

(五)专业人才缺乏。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各种人才,包括企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理论研究人才、复合型人才等。我省大专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人才的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脱节,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尚未规范。我省发展环境和薪资条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引进不足。专业人才的紧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六)与周边兄弟省份相比各项指标还有一定差距。

我省物流总量小,产值低,效益差,与周边兄弟省份相比,发展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2010年我省和周边兄弟省份物流业主要指标对比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加快推进江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建设河海联运、海铁联运、陆海联运等多式联运集成设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和物流服务创新,形成物流业与制造业、物流业与零售业、物流业与战略型新兴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构建业态先进、结构优化、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十二五”时期建设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物流基础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引导协调发展原则。

以科学的规划为引导,科学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并与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相协调。

(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杜绝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作为规划需要掌控的重点,优先协调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按规划、分步骤地建设一批有示范效应、有较强辐射功能、具备相应层次功能的物流项目。

(三)整合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原则。

在优化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科技的物流基础设施,以增量优化促进存量整合,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四)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

一方面加强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和项目之间的统筹协调与衔接,优化物流业发展区域布局,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项目和龙头物流企业,推进整个产业的集约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

(五)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相结合原则。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先进管理理念,鼓励省内骨干物流企业集聚发展,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促进本土物流企业自主发展,建立优势互补和协作共赢的物流服务体系。

(六)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原则。

发挥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作用,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必要氛围,充分发挥企业在物流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尤其是骨干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网络,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物流运输格局,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培植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二)主要指标。

——到2015年末实现物流总额5万亿元。

——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3%,到2015年末达到1130亿元。

——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1.2到1.5个百分点,降低到18%左右。——第三方物流总收入占全社会物流总收入比重达到40%。——物流企业使用现代技术比例达到60%。——到2015年底国家A级物流企业40家。

——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0-20个,3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5-10个,10亿元以上的物流园区5-10个。

——培育物流业上市公司1-2个。

——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重点物流园区达到2-3个。

第三章发展思路和空间布局

“十二五”时期我省现代物流空间布局结构:以南昌为核心枢纽,以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区为基础,构建支撑中部地区物流发展,服务全国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五大物流服务大通道,突出现代物流业的服务功能,将行业内生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将我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区与周边发达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相连接,促进我省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如下图所示:

一、赣北物流服务大通道

以南昌、九江为枢纽,以对内服务好“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和“昌九工业走廊”,对外对接武汉城市圈、皖江经济带为主要任务,建设赣北物流服务大通道。

南昌是我省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到2015年要初步形成以现代物流基地为核心,以功能性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架构,进而上升为中部地区现代物流的主要枢纽。南昌要立足城市区位和产业布局,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和基础设施,构建以赣江和公路外环线为主干,以南北双向出入和沟通“一城双核”为重点,物流网络各节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农村现代物流等专业物流和绿色物流,加强消费终端公共配送中心建设和社区物流网点建设,构建为现代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会展旅游业、现代农业发展和城市生活消费服务的物流网络,形成辐射全省及周边经济区域,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开放型现代物流体系。到2015年,全市综合物流能力基本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规划期内重点建设昌北“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口岸联运的国内、国际货运型物流基地”、昌南“铁路、公路联运的国内、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昌西南“铁路、公路、水路联运的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

九江是省内唯一能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是长三角、武汉城市圈和皖江经济带结合部,也是沿长江产业带的组成部分和重化工、能源工业基地。九江现已初步形成以港口集装箱物流为中心,综合型物流和保税物流配套的现代物流框架,力争使九江成为连接长三角,辐射鄂、皖、湘的现代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九江市沿江产业经济带和昌九工业带形成的“T”型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产业布局特色鲜明,物流重点发展区域据此布局,逐步形成九江保税、湖口港口、九江城南、城东、城西综合物流园等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建成完善各类商品市场,承载全市,辐射四省,完善功能、合理布局,构筑九江大物流发展平台体系。

建设赣北物流服务大通道,以建设河海联运、海铁联运、陆海联运等多式联运集成设施为主要任务,连接南昌、九江两大城市,不仅为“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和“昌九工业走廊”的自身工农业产品提供物流服务,而且为全省产业物流和商贸物流提供服务。同时,将“昌九”作为一个整体与我省北部具有经济活力的武汉城市圈和皖江经济带相连接,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二、赣东北物流服务大通道

以上饶、景德镇为枢纽,以对内服务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北产业集聚区、对外连接长三角经济区为主要任务,建设赣东北物流服务大通道。

上饶位于赣、闽、浙、徽四省交界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浙赣铁路、皖赣铁路、横南铁路、合福铁路、杭南长客专,沪昆、济广、杭瑞、昌德、上德、上武高速,320、206国道,东西横贯,南北穿行,鄱阳湖沟通23条航道,北出长江,内河湖泊通航一千多公里,上饶三清山机场、宁德上饶港出海码头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全市已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十二五”时期重点规划发展三大物流基地:一是上饶中心城区物流基地,以信州区为中心,发挥浙赣铁路、沪昆高速、320国道及建设中的合福、杭南长客专的作用,成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接洽江西的物流门户。二是鄱余万物流基地,以鄱阳县为中心,包括余干县、万年县,发挥皖赣铁路、济广高速、206国道、昌德高速的作用,利用南昌、九江地区物流集散和辐射,沟通湖北、安徽及中西部地区。三是德婺物流基地。以德兴为中心,包括婺源,发挥皖赣铁路、杭瑞高速、上德高速及建设中的合福高铁的作用通达皖、浙。

景德镇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北部,是国内飞机制造、微型车和陶瓷产业重要基地。区内交通十分便利,皖赣铁路从区内穿过,济广、杭瑞高速横贯全境,机场有通往国内部分大城市的定期航班。争取开通从景德镇至上海、宁波、厦门等沿海口岸城市的铁海联运班列。“十二五”时期规划重点发展以陶瓷为核心的专业物流,并大力推进汽车、机电、焦化、农产品等综合性物流项目建设。

建设赣东北物流服务大通道为上饶、景德镇提升做强传统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物流保障,同时对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赣东南物流服务大通道

以鹰潭、抚州为枢纽,以对内服务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南产业集聚区,对外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主要任务,建设赣东南物流服务大通道。

鹰潭紧邻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通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要冲。浙赣、皖赣、鹰厦三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沪昆、济广高速,320、206国道呈井字形交叉,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十二五”时期要积极发挥鹰潭铁路枢纽优势,形成以综合性物流园区为重点,多层次配送中心相配套的格局,成为连接东南沿海重要物流通道。规划重点建设铜特色产业物流、粮食及农产品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形成覆盖城乡辐射周边地区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推进以运带储,努力发展仓储批发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汽车货运企业战略联盟。切实加强对汽车货运企业的指导,促进汽车货运企业实现战略联盟。大力引进、培育一批能满足物流需求的具有较高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国际多式联运。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开通鹰潭至长三角主要港口的集装箱“五定”班列,建立铁海联运体系,拓宽陆路运输通道,促进公铁紧密衔接,完善物流服务功能。

抚州是我省优质粮仓和新兴制造业基地,“十二五”时期规划依托向甫铁路,积极推动抚州—九江城西港水运口岸通道、南昌—抚州—福州港通道建设和抚州北站铁路口岸作业区建设;加强与福建莆田合作,推进抚州“无水港”和国际集装箱货场建设,积极参与湄洲湾集装箱货运专用码头建设,实现铁公海联运。重点规划抚州铁路物流和煤炭转运物流,建设邮政、农贸、医药配送中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完善和推广特色鲜明的“广昌物流模式”。

建设赣东北物流服务大通道为鹰潭、抚州提升做强传统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物流保障,同时,连接海西经济区,实现融入海西共同发展。

四、赣西物流服务大通道

以新余、宜春、萍乡为枢纽,以对内服务赣西产业区,对外对接长株潭城市群为主要任务,建设赣西物流服务大通道。

新余位于我省中西部,浙赣铁路横贯东西,沪昆、赣粤、大广三条高速公路交汇。新余外向型经济发达,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是我省的钢铁基地和世界光伏生产基地。新余进出口总额列全省前茅,有大量物资在此进出,物流基础坚实。“十二五”时期规划新余为

赣西物流中心枢纽城市。积极提升铁路运能,推进建设新余至吉安铁路;加快袁河开发,建设袁河四级航道;发展“公铁海空”多式联运体系;整合全市各种物流资源重点推进建设赣西(新余)中心物流园区。

宜春市是赣西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有较完善的公路、铁路网络,机场建设列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路铁空港”大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对周边城市辐射能力强。宜春钽铌、锂、硅石灰、富硒温泉、建陶、原煤、盐化工、医药、建材、机电、轻工、食品等资源丰富,潜力巨大,随着宜春经济的快速增长,“路铁空港”交通运输大网络的建立,大型物流园区的需求日益强烈。“十二五”时期在宜春重点规划建设集商品批发、货物集散、中转、社会化仓储、配送、商务会展及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型物流园区。

萍乡是我省西大门,与长株潭城市群相邻,是我省重要工业城市,是全省煤炭、钢铁、建材、烟花、工业陶瓷产业基地,与长株潭城市群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将萍乡规划建设成赣西跨省物流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新余、宜春和萍乡产业基础较好,交通基础设施便利,建设赣西物流服务大通道,为赣西地区自身产业发展提供物流服务,同时连接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谋求产业互补和共同发展。

五、赣中南物流服务大通道

以赣州、吉安为枢纽,以对内服务好吉泰走廊、赣南原中央苏区,对外对接珠江三角洲为主要任务,建设赣中南物流服务大通道。

赣州地处我省南大门,区位条件相对优越,境内有京

九、赣龙铁路,赣粤、厦蓉高速,105、206、319、323国道,是珠三角、厦漳泉地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赣州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内乃至国际钨、稀土等重要的资源型产业基地,也是江西南部工业重镇和货物进出、加工、贸易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赣州正处于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市场开发潜力大,“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赣州发展定位于建设成为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吉安地处我省中部腹地,京九线横穿全市,赣粤高速、大广高速、105国道、319国道穿越其中,赣江航道和井冈山机场构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拥有电子、食品、医药、电力、建材等支柱产业,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赣中南物流服务大通道就是以赣州、吉安城区为中心,以吉龙南—定南、井冈山—新干为两翼,在赣州、吉安中心城区建设一个大型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在每个县市区建立一个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赣州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边际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城市。建设赣中南物流服务大通道,对内连接吉泰走廊,为自身产业发展提供物流服务,对外连接珠三角经济区,推动高端物流服务发展。

五大物流服务大通道不是孤立的,通道与通道之间以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相连接,共同构筑成我省有机的物流网络。

第四章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供基础保障

物流的基础是交通,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着眼于提高路网密度、提升线路等级,推进新一轮铁路、公路建设,加强等级航道建设,稳步推进机场新建和改造,着力推进陆、水、空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协调发展,形成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以快速客运铁路和干线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出省通道、省内城际快速通道和重要客运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干线电气化改造、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建设,进一步加强省内支线、专用线建设。公路,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加快地方高速公路加密线建设,提高高速公路覆盖密度,因地制宜推进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环城高速、城区主通道、城市组团快速通道、大运量地面公交系统建设,加强国省道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扩大农村路网通畅覆盖面。航道,进一步推进长江干流、鄱阳湖、赣江、信江航道整治,提高航道技术等级,改善通航条件。加强九江、南昌港口及五河干流重要港口建设,加快形成联系紧密、运行高效、通江达海的内河运输体系。机场,建设南昌国际航空港,扩建井冈山机场、赣州机场,建成宜春明月山和上饶三清山机场,启动赣东南支线机场建设前期工作。

二、整合多种运输方式,提高协助能力

在国内,除国家控制的大型运输企业外,其他运输企业不论是公路、水运、航空、铁路都是单一运输企业,势单力薄,资源分散,成本高,效率低,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后劲有限。只有将不同运输方式企业整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规模和能力才能更大范围、更具实力的发展。物流运作的核心或本质就是资源整合。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益是通过整合发挥出来的潜力。对全省分散在工业、商贸、物资、交通、邮政等部门的物流资源通过联合、兼并、拍卖、撤销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改造提高,完善功能,发挥效益。对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和同一种运输方式内部,通过协调,形成合理分工。鼓励联合经营,合作经营,发展多式联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率,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衔接的物流运输平台。

三、加快物流项目建设,提升发展后劲

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推动我省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十二五”时期我省物流项目的规划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一般在城市道路网的外环线附近;二是位于内外交通枢纽地带,用地充足、成本较低,留有发展余地;三是位于城市物流节点附近,现有物流资源基础较好,一般有较大物流量产生,如工业园区、大型卖场等,可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四是有利于整个地区物流网络的优化和信息资源利用。严格以规划原则为项目建设的基础,严格控制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的行为。“十二五”时期重点加强以下综合性服务性物流项目的建设,作为全省物流项目的示范。

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加强技术支撑

继续推进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同时推进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

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共享,在网络上监控和管理物流行业发展。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引导物流企业建设内部信息网络,支持企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支持物流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大力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第五章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现代物流业是一项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关心和支持物流业的发展,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在完善现行省级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由省发改委牵头,要继续组织有关厅局和设区市政府领导、综合协调和总体指导,研究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资源整合、产业布局和跨行政区域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规划实施。建立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实施机制,把政府职能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合力,明确部门分工,强化管理职能,同时要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加强与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联系,充分发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带动作用,做好环鄱阳湖区域物流发展,并带动全省物流业发展。

二、完善政策,增强发展后劲

完善支持物流业发展政策。在贯彻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现行促进物流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全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研究制定出台“十二五”促进全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细则。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研究制定支持全省重点物流企业和A级物流企业优惠政策。把物流业作为投融资政策支持的重点产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物流企业。财税、交通、公安、物价等部门在税收、交通管理、收费、用水、用电等方面研究和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制定配送车辆在市区内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为城市物流配送车辆通行提供便利。

三、形成合力,夯实基础工作

根据国家实施物流标准化的进程,加快制定和推广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物流信息及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方面的专业标准,完成一批具有我省地方特色产品物流地方标准的制定,如:陶瓷、光

篇3:伊金霍洛旗十二五现代物流业规划调研报告

一、落实“十二五”规划,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趋势, 更加重视“三农三牧”工作

“十一五”期间, 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 农牧业连年增产、农牧民持续增收, 农村牧区经济呈现了平衡较快发展的好趋势, “十一五”制定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任务和目标如完成, 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 我们在落实“十二五”规划中, 既要看到当前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向好的发展形势, 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困难。就农牧业生产看, 当前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各种复杂因素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 有些影响甚至已经成为常态, 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压力和挑战。一是我区农牧业生产“十二五”期间要在目前粮食总产430.64亿斤、牲畜存栏头数1.08亿头只和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10%的高基础上继续前行难度加大;二是农畜产品供给和市场价格要在国际国内多种影响叠加交织的高变数中保持稳定困难增加;三是农牧业作为基础产业, 要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高要求下继续延续向好势头压力和挑战加重。这些新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在落实“十二五”规划中, 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 积极应对, 增强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扎实有效地落实好“十二五”规划, 如期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目标。

二、抓好农牧业生产, 努力实现农牧业增产增效对落实“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农牧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双重意义

一是我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省区之一, 农牧业丰收对保障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农牧业增产增收是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农牧民收入中, 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0%以上, “十二五”期间只有保持农牧业连年增长增收, 才能保证农牧民持续增收。因此落实好“十二五”规划制定和提出的农牧业各项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措施, 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划化和集约化, 不断强化和完善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政策、科技、人才、装备、体制和机制的支撑, 对稳定发展农牧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落实好《规划》中提出的主功能区战略, 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主产区和优势产品产区, 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城市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区和草原生态区的建设, 在项目、资金、科技等方面重点给予支持, 使这些主产区、优势产区、核心区、重点区率先实现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率先推进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还要强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持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 这些重大问题都应在“十二五”时期予以高度重视和解决。

三、做好2011年的农牧业工作, 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2011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起步元年, 做好2011年的农牧业工作, 夺取全年农牧业丰收, 对实现“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八届十三次全委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在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总的精神指导下, 扎实地做好2011年农牧业各项工作, 努力实现“两个千方百计”和“两个确保”的目标, 即千方百计保证粮食总产达到430亿左右;千方百计保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不发生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篇4:伊金霍洛旗十二五现代物流业规划调研报告

一、充分发挥商贸物流业影响力具有战略意义和近期实效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暂时困难,中央及时作出的“保增长、保民生、扩内需、调结构”,“搞活流通、促进消费”和振兴现代物流产业等重大决策,对商贸物流服务业寄予的厚望前所未有。

商贸物流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工业品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内的商贸物流服务业的影响力是指其支撑或改变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就业需求和居民生活原有状态的能力,或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就业需求和居民生活对商贸物流服务业的依赖程度。应对危机,从充分发挥商贸物流服务业影响力人手,可以最大限度消除经济存量中的闲置、损失和浪费。而一切存量的优化与盘活,最终都是稀缺资源的节省和生态压力的减轻。这是新时期低成本应对危机的政策选择,有望突破存量困扰,转变发展方式,切实解决国民经济存量中“结构扭曲、流程紊乱、高耗低效、就业压力、消费瓶颈、信用缺失”等老大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结构和流程发生积极变化,并带来数万亿元的巨额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不仅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更有立竿见影的近期实效。

其中,依托工业品的市场化、商业化订单机制,可优化结构,缓解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减少2-3万亿元的产业结构性损失(目前仅钢铁产业一项,陈旧落后的过剩产能就接近1.6亿吨、近万亿元,若加上产成品积压和上下游关联产业,结构性损失还得加倍);加快周转和经济节奏,可节省至少1.5-2万亿元的流动资本占用;提高物流效率,可降低1-2万亿元的物流成本;实施农产品畅销体系建设,可大大降低损耗率,为“三农”减损增收2000-3000亿.元;排除非收入制约,可增进城乡居民即期消费,额外化解至少1.8-2.5万亿元的购买力存量(2007年仅农村购买力结余就高达2.7万亿元);强化安全诚信,可消灭逃废债务、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商业贿赂、撕毁合同等造成的经济损失1万亿元;构建完整的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的商贸物流体系将产生巨大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等等。

(一)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能够直接实现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开发潜在消费

通过城乡便利快捷、服务周到的商贸物流网络,可使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最方便、最实惠的方式落到实处,将全社会、各阶层的每一分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活动。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在应对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消费增长业绩非凡,首先是宏观刺激政策的贡献,但作为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产业,商贸物流业也是功不可没。其中,依托信息技术创新和商贸物流延伸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内网购市场的年交易额达到了1200亿元。今年一季度更是逆势而上,成为增幅极快的最大亮点。这种低成本、高时效、方便快捷的网上购物,不仅实惠顾客,而且盈利商家,展示了消费方式转变和商贸物流服务模式创新的巨大优势和贡献率潜能。各国的实践显示,个别企业可以由于大环境恶化、经营不善而垮台,但商贸物流业和居民消费从来不会垮掉。那些在经济困难时期因洗牌加剧而倒闭的商业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将为更多有效率的企业腾出发展机会和空间,实现商贸物流业的整体提升和创新跨越。因此,壮大商贸物流服务业,是今后促进消费、稳定市场、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始终领先于GDP增幅的重要举措。

(二)对于扩大就业更具影响力

商贸物流业既是传统的就业主渠道,也是最具后续潜质的主要就业领域。目前,国内贸易行业从业人员超过8000万人(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主要包含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从业人员),仅次于制造业,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有近40%被流通服务业吸纳,仅餐饮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成为安置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和就业技能偏低等弱势群体就业的重要领域。此外,物流业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也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在眼下许多行业纷纷裁员的困难时刻,遍布大街小巷招工、招聘启事却随处可见,绝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小餐馆、小商铺。由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会拉动各相关产业的中间需求,推动相关产业的扩大,从而对整体就业能够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因此,在国民经济遭遇暂时困难的时刻,着力保护事关民生、就业容量十分巨大的大中小型商贸服务企业和个体户,将极大缓解我国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三)对于节能降耗同样值得关注

我国物流成本节约的潜力巨大。基本情况是,在社会总产品中,工业生产资料产品占75%;工业品物流总值占社会物流总值的85%以上;工业企业自采自销比重高达70%。这些产品的市场流通,绝大部分是在工业企业之间直接进行的。而目前对工业企业为此而自行设置的采购、库存、储运、销售机构所引发的巨额投入,以及成本和效率状况几乎胸中无数。这个深不见底的巨大黑洞正是中国物流效率低下、粗放扩张、流程恶化的要害所在,也是潜力所在。其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整合潜力巨大的工业采购、库存、储运、销售、废旧物流程,可降低现有物流成本的50-60%。而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则可以在货物运输、仓储方面节能降耗3000-4000亿元。

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底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已经从1991年的3万亿元上升到88.82万亿元,年均增长22.2%;当年物流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91年的24%(5182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18.4%,达5.21万亿元。而美国物流费用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假如我国物流技术管理达到美国的水平,则2008年物流费用支出仅为2.83万亿元,与实际支出相比,可以少支出2.37万亿元。在这2万多亿元成本中,固然包含不同于美国的重化工业缘由,但也隐藏着巨额的“体制性成本”。所谓“体制性成本”是指体制不合理、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原本可以避免的行政性额外负担,因而是“最冤枉的成本”。只要相关体制和政策得到改变,这种体制性成本就会即刻消失、剔除。例如,不合理审批制度、庞杂收费、税制缺陷、行政垄断、地区封锁、标准混乱及其他人为障碍造成的物流开支,都属此列。剔除体制性成本是迄今最薄弱、最有针对性、最有希望立竿见影的重大政策问题,理应率先纳入我国节能降耗的总盘子,并在执行产业振兴规划中予以特别的重视。

(四)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需要商贸物流体系的支撑

例如,实施事关民生的城市社区商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基地与连锁超市对接、家电下乡、汽车摩

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都需要安全诚信可靠的商贸物流服务企业、渠道服务网络和物流配送先行;为确保消费安全一食品安全,采购分销渠道更是责无旁贷。

二、应对后危机时代。将商贸物流渠道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就始终是主流。目前的突出问题是,传统业态资源过剩,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过小,大型企业过少,国际化企业空缺。因此,要发挥商贸物流服务业多方面的影响力还存在“诸多不便”,甚至障碍重重。其中,自主采购分销渠道“命脉缺失”,已成为最突出的要害瓶颈。

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巨额商品出口受阻,迫使中国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在继续努力转变方式、增加出口的同时,实行适度的“内需替代”。而“内需替代”、“出口转内销”谈何容易,因为时至今日,内外贸分隔,内销、外销渠道各异,结算方式、购销方式、技术标准不同,致使内外贸一体化的长效体制、机制、政策和流程远远没有形成。

需要特别指出,自己主导的网状流通渠道与自主品牌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自主网络渠道是自主品牌的摇篮、孵化器,自主品牌是自主网络渠道的显赫代码。自主网状渠道被损毁,必然导致中国制造业知名老品牌遭重创,新品牌难存活。实际情况是,美国、欧盟、日本主导的世纪恰恰也是渠道争夺、品牌大战和商贸物流业国际化的世纪。发达国家GDP的60%来自知名品牌产业,中国不足20%。与此相关,自主品牌只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真正属于中国的微乎其微。自主品牌缺失让中国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自主品牌每况愈下,实质上是长期重工轻商、缺乏渠道意识,自主网状渠道资源被由来已久的外资大面积切割替代所致。道理很简单:在由外资构筑的国际化网状渠道中,品牌筛选当然要由外资来主导,从来就不希望看到中国的自主品牌。而跨国公司长驱直入、控制中国的购销网络,就抓住了品牌、技术、订单、信息和产品,就加速了优质商贸物流资源向跨国公司集中,也就夯实了其可持续盈利的在华基础。通过这种品牌、渠道的挤出效应,中国制造商只能在低端产品上依靠拚数量、拚消耗、拚能耗,粗放微利保本经营。

利润是一切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危机来临才使人们深切感到,自主渠道就是收入,自主品牌就是利润,渠道安全才有经济安全。纵观世界,“有本事的人赚别人钱,没本事的人送别人钱”。重工轻商,结果就是十分利中国有其一,90%利润跑冒滴漏流失海外。因此,从战略规划角度看,中国需要倒过来思维,以渠道品牌为中心,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在下一个30年,应努力“颠倒乾坤”,实现传统工业资本主导向商业资本主导转变;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利润从1:9向9:1转变。从近期实战角度看,中国必须拥有内外贸一体化的自主购销渠道,才能灵活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才能拥有自主品牌、掌握自己的命运,实现就业和利润最大化。中国要走向世界、实现“自主品牌万里行”,迫切需要“自主渠道万里长”。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给中国带来转机。实际上,目前国外越是困难,对中国物美价廉商品的依赖就越强。中国此刻商品出口受阻、订单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原来外资主导的资金链、供应链和购销渠道损毁所致。而外资主导的流通渠道损毁正是中国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抓紧培育自主分销网点来取而代之的重要契机。从长远看,中国巨大的商品输出必须同巨额的商业资本输出相匹配。只有这样的外贸战略和政策才是完整的,服务贸易逆差才有望扭转,有效益的商品出口才可望回升。

将商贸物流渠道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抓住机遇构建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渠道体系网点,实施国外抢滩、国内整合的“两头扩网”战略。

国外抢滩。目前,中国商人在海外大多数属于小散差,不成气候,近年大多只是浙江商人摊位制小商品批发市场模式,是中国模式在海外的简单延伸,国际化、现代化大型零售、批发企业几乎为零。针对这种状况,“十二五”规划期间,商贸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重心要从吸引外资“请进来”转变为推动内资“走出去”,从委托代理出口为主转变为自营出口为主,促使国内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按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思路向外延伸,实施渠道接管、销售终端前移,用中国企业的全程自主分销取代外商主导的低价采购,逐步用自主品牌取代加工贴牌,打一场持久的、系统化的产业链、供应链、渠道、价格和品牌的争夺战,逐步掌控海外的主动权、主导权。

为此建议:(1)国内涉外企业要停止在海外的内斗自残,改变“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消极被动局面,联手抱团“走出去”,增加海外投入,在国外抢滩登陆、开辟大规模由供应链支撑的采购分销窗口和基地网点。(2)要重视软实力,深入研究各个目标国的投资环境和文化背景,借鉴外国公司在华投资及其本土化的经验,借助海外华人、华商形成的商贸物流增长点和影响力,广泛联络在海外已经站住脚、本土化的运输服务贸易场站、批发市场、工商企业、商务办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商贸物流据点和大批浙商、粤商及海外华商等工商、金融界人脉,在海外直接投资、收购兼并、代理转自营。(3)要打破内外贸分割的局面,促进原来体制分治造成的内贸企业和外贸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企业集团,追踪国际动态,引导产业方向,促进国内商贸物流企业走向世界。(4)为促进商品内销和外销之间的灵活转换,降低购销风险,要推动目前权宜之计的“外贸大集”常态化,积极探索外贸企业建立内销机制和内销风险基金。与此对应,内贸批发、零售企业也要建立针对出口转内销的采购机制和采购风险基金。(5)主管机构要具体研究“走出去”的商贸物流企业所应具备的条件、潜质、方式和鼓励政策,积极创造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环境。即使走出去有具体困难,大格局暂时难以改变,也要逐步提高商贸物流领域的市场集中度,千方百计强化中国工商企业自主定价能力,强化在价格、品牌、利润、标准等方面的话语权,为日后走向世界创造条件。

国内整合。国内企业做大做强是走出去的重要基础。“十二五”规划期间,要结合已经出台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整合结构、提升国内商贸物流资源的质量。要加强对内开放、深化改革,彻底改变“流通渠道行政化”的传统隶属格局,打破条条块块的部门分隔、地区封锁,推动商贸物流资源和企业的横向性、市场化流动,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高效重组。(1)从大宗分类产品看,要根据工业品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和流通的特点,切实建立以大型骨干领军企业为主导,以中小企业加盟、联盟、标准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为基础的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消费品零售服务体系和农产品畅销体系。(2)从空间布局看,要构建城乡一体化、内外贸一体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渠道网点。为此,要借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等契机,重点组织实施针对广大农村网点缺失的“覆盖战略”;针对二三线城市商业资源小散差的局面。重点组织实施提高市场集中度的“补强战略”;针对国内外影响力巨大的特大城市,重点组织实施能够引领商贸物流业未来与发展方向的“创新战略”。

总之,中国应当走出陈旧的“传统制造业思维”,牢固树立“渠道是稀缺资源”、“渠道是经济命脉”的新理念、新思维,充分发挥商贸物流业影响力,推动流程变革和业态创新,将培育、构建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自主品牌、自主渠道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篇5: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和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基础较为深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正是提升现代物流业的良好时期。为发挥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力促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联动发展,力争建立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现代物流业社会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及《江苏省物流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发展概况

1.物流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联动初现成效

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南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2005年起,GDP增幅连续五年居江苏省及长三角各城市领先地位。基础制造产业运行平稳,新兴制造产业发展良好。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721.8亿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四。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培育了南通第三方物流需求,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从2007年至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从134.9亿元增至208亿元,年均增长15.53%;全社会物流总额从6459.92亿元增至10565亿元,年均增长17.82%;全市已有一批制造业、流通业等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实施物流业务外包,由此引领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进一步降低。

2.综合交通日益发达、物流枢纽不断完善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港口、公路运输为主体,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功能比较齐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南通港布局日趋合理,“一港十一区”格局已然形成。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跨江大桥等“四桥五渡”的过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确立;宁启高速、沿海高速、海启高速等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七纵一环”干线公路网全面构建。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4.7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1071.7公里,全社会公路总里程20866.4公里;4C级南通兴东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全面建成,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全面启动,沪通铁路、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新长铁路海安至盐城扩能改造等干线铁路及港口铁路支线即将开工建设。铁路营业里程142公里,铁路客运站3个,货运站4个。南通内河航道网络四通八达,共有航道294条,总里程约3516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3条,里程约1215公里。天然气管道实现从无到有,“西气东输”南通段全长114公里,建成后天然气年输送能力将达40亿立方米。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

3.物流企业多元发展、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截止2010年,工商部门登记物流企业约1000家,服务模式涵盖运输型、仓储型、综合型、服务技术型企业等多种形态。其中,全国4A级物流企业4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0家。在物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一批初具雏形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飞鹤物流、杰旺物流等企业初步具备仓储、运输、配送、中转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物流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物流收入前二十名物流企业共实现主营收入55.39亿元,利润5.37亿元,纳税3.2亿元。南通交运集团被评为全省示范物流企业,南通大地物流有限公司名列江苏省物流企业五十强。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南通港口集团加快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设,率先实现与上海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联网。一批物流企业也相继建成了内部网络信息平台,采用GPS系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撑和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

4.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园区建设开始起步

目前,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重点物流项目25个,总投资约175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南通交运物流中心开始规划;大地物流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运营,二期正在加快施工;南通汽运集团志浩家纺物流中心二期即将竣工;中外运物流配送中心、崇川区钢材物流交易中心、海安弘润达钢材交易加工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始启动。此外,如皋港熔盛物流、如皋保税物流中心、吕四港物流中心、通州江虹物流仓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启动,物流企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以港口物流为切入点,依托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现代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吕四港物流园区初具雏形;依托家纺、生物制药、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物流中心、海安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和通州汇晟船舶钢结构配送物流中心等多个专业物流中心;以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础,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区、海安现代综合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型及转运配送型特色物流园区逐步建成。

(二)主要存在问题

以现代物流标准衡量,我市物流业尚处于传统物流业态相对成熟、现代物流初具雏型阶段,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导致我市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未能有效转化,加之与周边城市同质化竞争加剧,物流业面临空间扩张受阻的压力。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物流观念滞后。大多数企业和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意义。部分制造、商贸企业仍然热衷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不愿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经营;部分物流企业对先进的物流理念认识不足,满足于提供仓储、运输等单一化的传统服务,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我市物流基础设施虽初具规模,但作为物流系统两个重要因素的节点和线路发展不平衡。现代物流节点建设不到位,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刚刚起步,缺乏现代化的综合型物流园区。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各个物流线路分散独立设置,难以贯通衔接,导致物流供需脱节,现代物流方式难以有效运作。

三是物流企业单体规模偏小。2010年,全市136家重点物流企业中,物流主营收入2亿元以上的有7家(不包括基地),仅占5%,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仅6家。物流企业经营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传统单一,仅局限于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拓展不够,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尚未全面展开。

四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一方面,作为物流服务方的物流企业很少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工商企业综合运用物资采购系统(MRP)、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偏少,市区仅20家左右,全市大约50家。我市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信息平台,极大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五是现代物流人才缺乏。目前我市现代物流知识、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尚未启动,社会对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等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知之较少,物流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稀缺。

(三)发展前景

1.长三角物流联动深化、区位优势凸显

南通处于江苏沿海与长三角的叠加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给我市物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的特征,强大的经济总量催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随着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规划的出台与实施,长三角流域的物流规划进一步衔接,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南通市将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循环体系,分享物流市场,成为长三角北翼和上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之一。与此同时,上海主动面向长三角推进同城化发展。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大宗物资的集散能力必将大幅提高,上海区域物流将呈现扩散之势,向临近地区渗透和转移。南通腹地广阔,已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物流业发展潜能将得以进一步挖掘,南通承接上海物流转移的优势明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物流中转基地最佳选择地,必将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副中心。

2.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需求拉动增强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两化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两化融合必将促使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大力培育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催生的新兴产业,并通过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应用电子化手段实现物流商务运作的过程),积极拓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供应链管理、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多式联运等现代服务,以新应用、新服务带动新增长,从而带来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拉动物流业不断发展。

3.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服务功能拓展

交通运输是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在物流业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初步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衔接顺畅、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格局,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港口建设基本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要求,货物吞吐量达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50万TEU。公路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和“七横九纵”普通干线公路骨干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铁路“二纵二横”干线网的不断完善,铁路营业里程将达362公里,实现南通到上海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目标,初步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的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民航机场通过机场改造扩建后,建设成4D级兼顾4E级的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中型机场,通用航空基地。内河航道“三纵四横”干线网的建设,全市等级航道总里程将达到770公里。随着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逐步实现一体化衔接,物流枢纽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模式定位、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升级、服务民生改善、提升城市功能为立足点,以加快发展和提升质态为主线,以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体现南通区域和产业特色的综合型港口物流、枢纽转运型物流、专业市场型物流、都市消费品配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保税物流,推动现代物流业运作一体化、技术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增强服务长三角、辐射长江中上游的能力,为南通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初步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模式及功能定位

发展模式定位:物流业发展模式因经济增长方式而异。一方面,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连通苏北,具有发展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南通具有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家纺业等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南通物流业发展模式定位为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交通枢纽带动型、商业带动型的综合发展模式,从建设物流业空间载体、培育物流市场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四个方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壮大。

功能定位:江苏省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江海联运枢纽,联系江苏省南部与中北部地区的物流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分中心;服务长三角及苏北、辐射长江中下游、沟通南北和连接海内外的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完善、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力促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大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进一批重点物流项目,搭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体现南通区位优势及产业特色的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确立我市在长三角、华东乃至全国供应链中的节点地位,将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2.主要物流指标: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33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全市社会物流总量6亿吨,年均增长12 %左右,其中,港口吞吐量2.5亿吨;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6000亿元;

——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4%;

——全市物流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0家,全市国家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20家,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25家。

三、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一)总体布局

立足我市物流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综合考虑物流需求、货运枢纽、产业聚集区等影响因素,按照沿江沿海港口群、沿中心城镇、沿交通枢纽和沿产业集群的布局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规划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初步形成以临港综合型物流园区(基地)为核心,以生产服务型、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为配套,以市场配套型、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为延伸的层次分明的“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物流空间体系框架。

1.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

打造四大集聚发展、连通快捷、服务产业的物流产业带。

(1)沿江沿海港口群物流产业带。重点服务临港产业,发挥港区公、铁、水等多种集疏方式优势,以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原材料及产成品、能源、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的中转配送、集装箱运输以及散杂货中转和运输。

(2)沿产业集聚区物流产业带。重点发展家纺原料及成品、绣品及轻纺产品、船舶、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仓储、加工、中转及配送;逐步开展原材料精细加工、半成品组装和产成品包装、分装等流通加工服务,增强生产性物流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的工业原材料及产品展示采购与交易平台。

(3)沿交通货运枢纽物流产业带。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实现综合交通的有机衔接,带动货运枢纽及区域转运物流园区(中心)建设。

(4)沿中心城区、中心城镇物流产业带。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两个层次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

2.衔接五大物流通道

在四大产业带之间有效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按照“货运无缝衔接”的原则,发展综合性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1)港口物流通道:南通港重点规划建设“综合性港区、公用性港区、工业性港区”等三类港区,其中综合性港区包括狼山、通海、如皋、洋口、吕

四、通州湾等六大港区,是南通港综合运输的核心枢纽,为长江中下游和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公用港区包括南通、江海等两大港区,主要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公共运输服务;工业港区包括天生港、任港、富民、启海等四大港区,主要为后方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临港工业发展服务。到2015年,南通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TEU。依托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建设与港口相衔接的现代物流园区,实现港园联动发展。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加强“三纵四横”内河航道干线网及内河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江海内河联运及水陆联运,初步形成港区内集疏运体系。

(2)铁路物流通道:铁路物流是综合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板块。“十二五”期间,南通铁路将形成以新长铁路、沪通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两纵两横”的干线铁路和宁通城际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泰州至南通至启东沿江城际“一横两纵”对外城际轨道为主骨架,铁路支线及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线为辅助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到2015年,我市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362公里,复线率达到50%以上,电气化率达到100%,路网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通将初步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区域性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

(3)公路物流通道:公路通道是物流通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南通高速公路网将形成环城高速、江海启高速和中环高速以及从南通市出发的四个方向的通宁高速、通盐高速、通洋高速和通启高速等的空间布局。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基本建成以一级公路为主的“七横九纵”骨干网,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

(4)民航物流通道:依托民航通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航空物流。南通兴东机场将建设成为国内中型机场,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D兼顾E类飞机的起降要求,发展成为服务上海航空枢纽的机场。

(5)管道物流通道:建成扬州至南通市区天然气运输管网,建成“西气东输”第二气源如东LNG运输配套管网。逐步形成以天然气、沿江沿海原油及成品油运输共同构成的管道运输体系。

3.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沿四大物流产业带及五大物流通道,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专业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物流节点,形成不同功能的物流节点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

(1)依托港口物流,大力发展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基地)。港口物流是南通物流业的主体。发挥南通港区布局合理、配套服务齐全,公、铁、水集疏运体系完善的优势,以港口物流带动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启东吕四物流园区。

(2)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在积极推进船舶、家纺、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特色产业板块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协调,导入现代物流,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物流需求,形成相互渗透、联动发展的格局,真正体现物流业作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质。大力发展紧邻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的海门叠石桥物流园区、中国家纺城物流中心、海安棉花物流中心、海安粮食物流中心、天汾电动工具物流中心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

(3)依托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将“交通优势”转换为“物流优势”,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积极拓展交通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的衔接。重点发展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

(4)依托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市场配套型物流园区(中心)。专业市场和物流业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两个产业。专业市场是重要的物流节点。将专业市场与物流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天一路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吕四盈港市场物流交易中心。

(5)依托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中心)。大力发展为所在区域或特定商品的贸易活动创造集中交易和区域运输、城市配送服务的商贸型物流园区。重点建设通富路物流中心、海门大千物流中心。

“十二五”末,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完成“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一览表

(二)主要任务

1.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大力发展产业物流。推动船舶、电子、石化、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物流体系。努力发展高端物流。调整物流行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物流行业。重点发展航空快递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物流咨询和国际货代等业务。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将传统物流只关注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延伸至消费到再生产的流通过程,包括废旧商品的循环流通和废弃物的处置、运输、管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物流设施体系建设。与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及结构特点,加大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以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强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为重点,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加强物流园区与综合交通体系的有效衔接,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十二五期间,围绕“一核四中心”规划初步形成11个综合货运枢纽,包括“一核”范围的南通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北站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东站物流园区、南通纺织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园区、海安物流园区、如皋港区货运枢纽、洋口港区物流园区、吕四港区物流园区、通州湾港区物流园区。

3.构建多层次企业集群。新设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制造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推进主辅分离,剥离和外包物流业务,分设物流企业,并逐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一批传统型物流企业。以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等企业为龙头,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走出一批外向型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向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合作。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加快融入国际物流合作体系。引进一批总部型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港口优势和开放合作平台,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产业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招商战略,引进一批跨市、跨省、跨国网络化经营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其在南通建立区域总部或营运中心。(“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发展物流企业见附件1)。

4.全面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互动发展,引导制造业与物流业立足产业链合作,寻求共同发展。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设置专门的物流业务管理机构,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流程,扩大物流外包需求;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为船舶、石化、纺织、轻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瞄准物流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研制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的运输、搬运装、仓储等物流设施,研发生产集装箱牵引车、冷藏车、叉车、吊车等专用车辆和托盘、集装箱、起重机等物流设备,以及包装、条码、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的技术装备,使物流设备生产行业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电子标签、无线测控、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扩大工业集聚区物流信息平台联网范围。

5.积极扶持重点物流项目。“十二五”期间,市区重点推进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顺丰速运南通航空枢纽中心、南通交运物流中心等项目;启东市重点推进吕四港物流中心项目;海门市重点推进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瑞典索亚汽车物流项目;如东县重点推进洋口港开发区管线桥、洋口港太阳岛10万吨液化品码头项目;如皋市重点推进如皋港基地的保税中心、熔盛物流项目、永晖800万吨洗选煤项目、金盛全球建材家居采购中心项目;海安县重点推进苏中综合物流园、江海高速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项目发展计划见附件2)。

6.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物流信息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全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区域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积极推动物流企业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运用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运用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降低物流成本。

四、发展措施及规划实施

(一)发展措施

1.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现代物流业发展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管理体制上需要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充分协调和通力合作。建立南通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公安、财政、人事、交通、工商、物价、商务、港口、铁路、国税、地税、统计、通信、邮政、检验检疫、海关等为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工作。

2.完善发展扶持政策

出台并完善扶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融资、税收、规费减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在土地政策方面,对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合理安排供地,并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在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土地征用过程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物流园区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利用旧仓库、旧厂房改造为物流项目的,可减免土地出让金;工业园区内为生产服务配套的现代物流企业,享受园区内工业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在融资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向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优先发放贷款;完善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资金向物流业倾斜;根据物流规划布局,鼓励和促成市域内商业银行设立网点,为物流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引导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融资特点创新融资产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代客结算、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等新型业务,为物流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形成有特色的“物流银行”。在税收政策及规费减免政策方面,对市重点物流企业以及列入重点物流项目的新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实行优惠的税收及规费减免政策。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自2011年起,每年从市服务业引导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由市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制订相关办法,引导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发挥其鼓励、引导和放大作用,用于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重点物流企业培育、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和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规划补贴;对上述项目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优先给予配套补助。

4.构建科学统计制度

市经信委、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业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从2011年起,将现代物流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由市统计局单独进行统计和信息发布。优化物流统计网上直报系统,推动各县(市)建立物流统计二级平台,建立健全物流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发展物流协会组织

积极支持物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其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加强物流信息、货运代理中介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创办从事物流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物流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市场行情分析、区域物流交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的物流服务中介组织。

6.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采取各种形式加速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依托南通大学等院校和有关企业联合办学,开办物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7.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对经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联审联检,提供一站式服务。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等部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新模式,减少各种收费,降低货物运输和装卸成本,提高内外贸货物的中转能力。建立和实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纳入本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基地、中心)和重点企业,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引导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二)规划实施

1.强化组织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细化、分解《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的同时,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积极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

2.健全监督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督查和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篇6:物流行业十二五规划

(一)物流园区建设工程

基本目标:建成物流收入过50亿元的物流园区2-3个,物流收入过10亿元的物流园区5个以上。

主要任务:按照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在物流枢纽城市、特色物流中心城市、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建设枢纽型物流园区;依托产业优势和基础,建设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依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商贸流通型物流园区;结合中心城市传统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业转型提升,建设都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出口加工区,建设为进出口货物提供保税和监管服务的保税物流基地;依托空港,建设为航空及快递货物提供中转的空港物流基地。

行动计划:按照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强化集约、集聚发展要求,重点建设长沙金霞、长沙空港、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岳阳城陵矶港、郴州湘南国际、衡阳白沙洲、常德德山、怀化狮子岩、娄底湘中等10个省级重点物流园区,支持建设一批具有优势产业支撑和区域特色的物流园区。

(二)物流业联动工程

基本目标:培育年物流收入过20亿元的物流联动企业2-3个,年物流收入过10亿元的物流联动企业8-10个,年物流收入过5亿元的20个以上。

主要任务: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构建与区域内产业紧密配套的物流联动保障体系;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的物流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物流一体化。

搭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互动交流平台,促进重点优势制造业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支持大型专业化市场物流服务的整合,形成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业联动发展,大力推进物流业与农业产业化的融合,实现多业联动发展。

行动计划:选择长株潭地区开展物流业与其它产业联动的试点,培育一批物流业与其它产业的多业联动示范企业。

(三)商贸流通工程

基本目标:初步建立高效畅通、协调配套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形成城乡配送有效衔接,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络。培育10-15家物流收入过5亿元的商贸物流企业,建设5-10个商贸物流示范基地;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70%,农村“万村千乡”农家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商品配送率达70%以上。主要任务:推动商贸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大力支持设立钢铁、有色金属、粮食等期货交割库,引导大型仓储场所退出城市主城区;鼓励农产品通过直销和配送形式实现产销对接,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加快经济落后地区商贸物流基础条件建设,大力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

行动计划:在全省主要消费中心城市的商贸集聚区打造一批特色商贸物流中心,完善落后地区和县级商贸服务设施。

(四)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基本目标:全省水路、铁路、航空、公路运输之间基本实现“无缝衔接”,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主要任务:依托已有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省内与省外之间、干线与支线之间、线路与节点之间的中转衔接;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港口与铁路、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枢纽不衔接以及各种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提高运输效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推行以托盘化为核心的单元装载方式,统一托盘标准,开发托盘共用系统。

行动计划:以长株潭和重要铁路、水运交通枢纽为核心,重点建设一批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多式联运龙头企业。

(五)冷链物流工程

基本目标:全省果蔬、肉类、水产等农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20%、30%、35%,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5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到15%、8%、10%以下。主要任务:完善已有的冷链物流节点,合理布局冷链物流网络;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推广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发展覆盖生产、储存、运输及销售整个环节的冷链,建立全程“无断链”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 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逐步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

行动计划: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在重要农产品的主产区建立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

批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购置一批冷藏运输车辆,大力培育冷链物流人才。

(六)粮食物流工程

基本目标:初步建成适应现代粮食流通需要的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物流结点,重点建设散粮物流通道和散粮物流节点,形成粮食“四散化”流通体系,全省原粮流通量中散粮达到60%以上。

主要任务:依托现有粮食流通设施,完善重要通道和节点的配套设施,推动形成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集收纳、集并、中转、运输、储存、发放各个环节一体化的粮食流通体系;在全省主要粮食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成一批适应散粮散卸的主要粮食物流节点,扩大仓储能力,完善散粮运输网络;根据粮食流出流入方向及流量,加强流出地区散粮发放能力和流入地区散粮接收能力建设;加强粮食流通技术装备研发;发展粮食网上交易,完善粮食应急调控体系。

行动计划:在主要粮食物流节点,新建和改造部分粮食流通设施,改造一批骨干收纳库,新建一批适应现代粮食物流需要的中转库、储备库、港口库、中转站、码头的散粮接收和发放设施;适应国家“北粮南运”要求,在长沙、岳阳、衡阳、益阳、怀化建设东北、黄淮海地区玉米、小麦等进入湖南的粮食战略卸车点;购置散粮火车、汽车和内河散粮船舶,建设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和质量检测设施。

(七)农产品物流工程

基本目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卫生、机制健全、信息灵敏、交易方式先进、运行规范、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扩大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比率。

主要任务: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实施升级拓展工程,推进市场地面硬化、水电道路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卫生保洁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农改超”,提升市场档次;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实施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城市建立农产品品牌直销连锁店;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稳步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增加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

行动计划:重点对大中城市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提质改造或搬迁升级,推进集贸市场“农改超”,在主产区建设一批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八)物流配送工程

基本目标:基本形成网络化、组织化、规范化的现代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城市配送覆盖率不少于60%。

主要任务:建立完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重点建设配送中心、中转分拨场站、社区集散网点等配送设施,不断提高城市配送网络覆盖率和运作效率;加强对各类配送主体的引导规范,发展适应电子商务终端配送的新型业态,不断提高城市配送的满意程度。重点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支持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配送查询系统。适度调整城市快递、商业配送等货运车辆的道路通行规定,重点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

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大、中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培育一批城市大型物流配送企业。

(九)应急物流建设工程

基本目标: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响应快速、满足需要、高度柔性的紧急保障应急物流系统。

主要任务:建立健全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协调应急物资的保障供应;建设应急物流协调组织信息系统平台,全面提升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运输、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合理布局物资储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应急物资储备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

行动计划:在主要交通枢纽城市和易发事故的中心城镇,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资储备仓库,选择培育一批骨干应急物流企业。

(十)物流业信息化工程

基本目标:初步建成物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60%以上物流企业拥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50%的运输车辆配备GPS系统。

主要任务: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通用规范,统一信息采集、交换标准,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整合省内科研力量,加强物联网技术研究,重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建设全省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电子口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交通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行业门户网站等行业性、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上一篇:《成功一定有方法》读后感2009.3.20下一篇:玻璃碗质量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