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案

2024-05-01

桃花源记学案(通用11篇)

篇1:桃花源记学案

《桃花源记》学案

教师寄语: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黄发垂髫 ( )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

便要还家( ) 间隔(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

3、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你能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吗?

①落花从树上纷纷飘下(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③老人和小孩( ) ④妻子儿女及同乡人( )

⑤田间小路互相通达( )⑥(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 )

C、翻译下列句子

①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④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概述故事: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或说引子,是记叙性的文字,试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所叙故事

2、整体感知: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几个简洁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一下

三、细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1、想像描述:从桃源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中任选一词,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向人们绘声绘色地生动描述桃源之美——试采用“这是一个的桃花源,请看”的格式来描述一下

2、合作探究:桃源中人当初是怎样到桃源的?他们是否愿意离开?桃源内与外界应该有何不同?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探寻考证:你认为美丽的桃源是真实存在的吗?何以为证?

2、深入理解:联系作者经历思考他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你能理解作者的情怀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巩固练习

1、重点实词和虚词解释

甚异之 欲穷其林 才通人 便扶向路

诣太守 阡陌 豁然 不足

怡然 志之 规往 俨然

2.解释古今异义词鲜美:古意 ; 今义

交通:古意今义;绝境:古意

今义;无论:古意今义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

4.成语解释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无人问津:

5、找出每组中的同义词:

A、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 )

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缘溪行—便扶向路( )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6、一词多义

(1)乃: A乃大惊 B乃不知有汉;(2)舍: A 便舍船 B 屋舍俨然 ; (3)寻: A寻向所志 B 寻病终

(4)为 A捕鱼为业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一一为具言所闻

7、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桃花源内的自然环境怎样?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3)、文中哪两处描述最能表现桃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8、阅读文段做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2)、桃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

(3)、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篇2:桃花源记学案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课时

一、作者、背景简介:

二、预习:朗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字音,读准通解字的读音。

1、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太守()

三、疏通文意

1、把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

甚异之:欲穷其林:便舍船: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具答之:乃不知有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黄发垂髫: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寻向所志:欣然规往:

2、重点句子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

3、学生自译课文,教师补充。(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4、古人写文章,为了使文章精炼,常常省去某些根据语境不言自明的词语,语法书上称作“省略”。阅读文章时要清楚它省略了什么,翻译时有的还需要补译出来。试看下面几句话中括弧处省略了什么词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四、作业(掌握文言词汇)

1、古今异义

(1)缘溪行古义:今义: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3)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6)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今义:

⑻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A、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

B、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

C、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

D、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E、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

第二课时

一、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一)理解文章线索和思路

1、文章线索:

2、写作顺序:()桃花源()桃花源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二)读课文,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答:

2、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5、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二、疑难质疑

1、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答:

三、说一说你的感受

1、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答: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答:

四、了解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篇3:《桃花源记》教学构想

一.拟定导学案, 指导学生预习字词句, 感知内容

本文词汇丰富, 词类特殊用法较多。“磨刀不负砍柴功”, 课内拟定详细的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导学案。

1、特殊语言现象

(1) 词语用法的古今差异:良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阡陌交通芳草鲜美无论魏晋。

(2) 一词多音多义:便舍向, 音shě译为舍弃;屋舍俨然, 音shè译为房屋;武陵人捕鱼为业, 音wéi, 译为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音wèi, 译为对。

(3) 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

2、问题思考与探讨

(1) 这篇散文以什么为线索?

(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沿路做了详细标记, 第二次探讨时为什么迷路?

(3) 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境地呢?

二.训练学生正确断句, 划分难度节奏

正确的有节奏的朗读是理解文章内容和字词的前提, 真正理解了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才能读得抑扬顿挫, 感情充沛, 读者作者的感情才能达到一致。文言文朗读讲究音节和谐, 气流顺畅, 意思连贯, 词语之间修饰搭配等。

1、本课以短句子为主, 四字句较多, 一般划分两个节奏。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本课也有部分长句子, 节奏划分难度较大, 先让同学们试着断句, 然后集体纠正, 并说明划分理由和方法。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一句划分三个音节, 前两个词语自成一个音节, 动词“避”与后面词语构成一个动宾短语构成一个音节。

例如,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一句划分三个音节, 名词“余人”自成一个音节, “各复延”成一个音节, “延”后面省略宾语, 不能与后面“至”成一个音节, 连在一起读, “至其家”是一个动宾短语成一个音节。

三.疏理课文思路,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采用客观记叙方法, 有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疏理出文章线索, 用简洁对称语言概括情节。

1、故事情节如下:

发现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进入桃花源———环境优美安居乐业

做客桃花源———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欣然规往未果病终

2、在每一个情节里, 围绕内容, 设计一个问题

桃花林景色有什么特色?

桃花源环境和人们精神风貌如何?

在桃花源里, 人们对渔人态度如何?

渔人离开时沿路做了些什么?

再寻结果如何?

这几个问题紧扣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学生通过归纳和在课文中找词句回答, 基本上掌握了内容。这几个问题又体现作者构思和目的, 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对课文整体意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探索文章主旨和意思

陶渊明生活时代, 正值晋宋易代之际, 东晋后期, 极端腐朽, 统治集团生活淫乱, 内部互相倾轧, 赋税徭役繁重。陶渊明对社会理想不满, 但又无法改变,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 描绘一个美好境界, 来寄托自己政治思想与美好情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主旨, 尽量设计问题简洁, 不宜宽泛, 点到为止, 拟设以下几问题。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 这样一个美好境地存在吗?

2、这篇文章寄托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实现吗?

3、今天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理想?

这三个问题体现作者在此文的思想和观点。回答这三个问题, 有一定难度, 适时作提示, 引导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 代表发言, 然后教师点评, 达到对课文内容探讨的目的。

五.积累词汇, 背诵课文

篇4:纽约桃花源记

十一月初,正是北方金秋天气。纽约上州高速公路两边山林,枫叶都次第变了颜色。一片红色,其间点缀几棵绿松,如诗如画。越往北开,颜色越深。从浅黄到深黄,再到殷红、褐色。好一派静美而喧闹的秋色!

这家农场,原是一个奶牛场。两层楼高的牛圈,外墙被漆成褐红色,估计为了有更好的卖相,油漆不久,颜色还很新嫩。农场原来养了数十头奶牛。由于经济危机和大奶牛场的快速扩张,小奶牛场竞争不过大奶牛场,只得关门。

带我们看地的经纪名叫Lynn,她告诉我们,这一带有许多小农场改养奶羊。羊奶的营养成分比牛奶高,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喝羊奶,养奶羊的农户也渐渐多了起来。如果有一定规模,专门的羊奶加工厂会上门收购羊奶。这家农场的主人经营奶牛有一套,他只会养奶牛,不愿意改养奶羊。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无法转型,只好把农场卖掉。

农场主人大卫6月份就搬走了,草地已经有五个月没有修剪了,浓密的草长到齐腰高。“这样茂密的草,要是养上几百只羊,就不必割草了。”朋友说。我向Lynn求证,她说“正是。羊吃草,连根拔。吃过的地方,不会有这么多草。”

这么大的一片好地,荒芜着,太可惜了。主人把农场租给一个叫布鲁斯的小伙子。布鲁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张开口,两颗门牙还在。但是,门牙两边掉了好些颗牙,也没有装假牙。他说,他就在这里长大的。小的时候还常到这家农场的水塘里游泳呢。

布鲁斯和他的女朋友就住在这栋农场的小房里。房子有两层,虽然建了有100多年了,看上去还非常结实。厅和厨房,各有一个烧柴的暖炉。地板是老式的宽条硬木。那天是个星期天,布鲁斯的亲戚带着一家大小来串门子。门上贴着一张贴纸:“别放猫出去;别让狗进来。”推门进到屋里,却见又是猫、又是狗,足有半打。可见主人是个爱动物的人。

我问布鲁斯租这些牛圈做什么用。他说,“美国经济,遇到困难后,有些人把马丢掉。我就去把这些马救回来。先养着,以后如果有人要,我再卖出去。”布鲁斯一共收留了22匹马,他只用了牛圈的一小部分。天气好,马都在圈外,悠然地啃着草。哪里知道它们曾被遗弃的命运。几匹毛色特别的马,白色和褐色的斑纹在阳光下闪耀。在布鲁斯跟我们说话的时候,他的女朋友和漂亮的女儿在给院子里的马丢草料……

朋友问我,“如果买了这块地,能派上什么用场?”我说,这块地有山坡、有溪流、有水塘。如果找到投资者,将它建成一个中国庄园,最适合不过。山坡上,种上梨、枣子、桃子等北方果树;沿溪流,开出弯曲的乡间小道,道旁种上水仙和菊花。溪流两旁,开出数十亩水田,引溪水灌溉;或种水稻、茨菰,或种马蹄、茭白。水塘里,养上塘鱼、乌龟和青蛙。水塘中,建一古亭。到了春天,桃花满坡,秧苗葱茏;春风徐来,摆渡登亭,听取蛙声一片。这幅田园画,跟晋太元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何其相似乃尔。疑是时空倒错,回到了千年前的魏晋。

门上贴着一张贴纸:“别放猫出去;别让狗进来。”推门进到屋里,却见又是猫、又是狗,足有半打。可见主人是个爱动物的人。

罗慰年:中国最早一批公共关系研究专家,曾就职于广东省委党校,现旅居美国纽约。喜爱研究异域文化,风土人情,倡导世界观,中国观。

篇5:桃花源记复习课学案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背默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进行比较阅读,联系课内外知识进行阅读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一、文学常识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的陶渊明,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2、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诗人,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著有《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五柳先生传》等。

二、重点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顺着)

2、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欲穷其林(走尽)

4、初极狭,才通人(只,仅仅)

5、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8、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0、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竟)

1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全,都)

14、问今是何世,乃(竟)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

15、此人一一为(给)具(同俱,详细地)言所闻

1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7、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对,向)外人道也。

18、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原来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

19、及(到了)郡下,诣(晋谒,拜见)太守 20、寻向所志(标志),遂(竟,终于)迷

21、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往,未果,寻(不久)病终

22、后遂无问津(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三、通假字

1、具答之(同俱,详细地), 2、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五、重点句子

1、渔人甚异之。

渔人对眼前的美丽景色感到很惊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齐整,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竹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狗的叫声人们彼此都能听到。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隔离开了。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指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叹不已。 9、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里其他人各自再请渔人到他们家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 12、后遂无问津者。

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六、按课文填空

1、《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一文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子神情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记》中表明桃花源人不知朝代更替的句子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桃花源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些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三个句子是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文字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七、问题探究

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愿外界干扰破坏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 2、《桃花源记》中有些成语出自本文, 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3、南阳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它的作用是 在说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4、文中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5、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6、文章表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世界? 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7、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

篇6: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

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

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

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

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

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

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

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

了这篇记和诗。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俨然()阡陌()垂髫().....

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重点词语释义。xkb1.com

为业:缘:夹岸:杂:鲜美:

异:穷:舍:豁然:开朗:

平旷:属:怡然自乐:悉:所从来:咸:问询:先世:妻子:邑人:不复出焉:焉:

间隔:皆:叹惋:延:语告:不足:既:志:诣:如此:遣:欣然: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6.特殊句式

二、初读课文,发现桃花源

读课文,将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四、熟读课文,访问桃花源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寻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自主练习】

(一)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23

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A 比喻B 夸张C 借代D 对比

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_2既醉而退既:__________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9.‚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0.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11.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

参考答案

(自主练习)

1、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

闻③怡然自乐

4、C5、活动、穿戴、心情

6、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7、①知道,详细地知道②已经

8、D

9、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环境箫然不蔽风日

10、‚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1、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当堂检测)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

篇7:《桃花心木》 学案设计

1、知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情感价值观: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学法引导: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学习流程

一、初步理解课文:

1.走进课文了解桃花心木是怎样的一种树?

2.我们从桃花心木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三、自由读文,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

1、你知道课文的主要讲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

3、文中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

5、读文章,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

A浇水时间B浇水的量

6、看到他这样种树我的内心先是后来是再后来是。

7、如果这个种树人在你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四、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当我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把他的话找出来画上“--”。

2、你读了种树人的话后,你的看法是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请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提示从种树人的话找)

2、读句子①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②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③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我明白了

我也像种树人说的一样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三)引领思维,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上“--”

这里“不确定”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

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作者是用借喻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3、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是因为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对种树人说

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对一起成长的伙伴

对前来散步的人说

3、我们现在明白了作者在这里不光是说树的成长,也告诉了我们人的成长经历一些挫折、一些磨难,会成长的更快,更坚强。你想对我们这些家庭中“小皇帝”、“掌上明珠”说

六、展示(一课时)

篇8:新桃花源记

华夏大地,历经沧桑,山河锦绣,田园沃厚。探粤西北之怀集,桥头镇之黑岩村,却别有天地,乃新桃花源也。

且看新之桃源,四面石山,拔地而起,悬崖峭壁,溶洞奇异,山峰参差,突兀峥嵘,灌木点缀。山脚桃林遍野,竹海茫茫,相互辉映,蔚为奇观。相传南极仙翁,云游至此,感其灵气萦绕,民风淳朴,遂卜石洞而居,秘传长寿之道,布施疗疾之术,造福百姓。仙翁化鹤,金身尊坐洞口,神法犹存,屡屡显灵。芸芸信众,但有求者,焚香虔拜,百愿皆遂也。山间盆地,方圆几十里,良田上百亩,数十户人家。农家屋舍,鳞次栉比,傍山而筑,廊通各宅;村前屋后,绿草如茵,瓜豆绕园,果树成荫,鸡沐旱澡,犬吠路人;巷口檐下,老翁闲弈;田边草坪,牧童逗乐。桃源中人,讲古方言,食粟米粥,喝家酿酒,唱贵儿①戏,长寿者众②。中国长寿皇后、金奖孔英,生长于斯,寿年一百廿四③。村人耕稻种粟,编织竹艺,秘酿桃源醇液,土蒸燕窝补酒,野饲石山脆羊,放养粟米香鸡,竞显所长,各得其乐也。桃源岩泉,聚为山涧,汇而成溪,潺潺而流。溪边翠绿,藤蔓攀缠,蕉叶摇曳,竹影婆娑。溪水清澈,鱼儿撒欢,鸭群嬉戏,拱桥倒映。溪水流淌,随日月更轮,历春秋易替,水涨水落,悠悠自得,注入南山岩洞。

岩洞之深,千尺有余,清清溪流,贯穿南北;岩洞之奇,如九曲长廊,似迂回迷宫,口宽数尺,洞腹开阔,犹如巨大厅堂,更似宽旷校场,可容千军万马。洞中皆岩,一片漆黑,伸手不辨五指,黑岩因此而名;洞中溪边小径,左弯右曲,爬高跃低,斜穿跨溪;进出桃源者,唯此独径也。黑岩虽黑,村民穿越,却心亮如炬,疾步似飞;更有携挑丰获,谈笑风生;欣歌而归者,落落成伍。黑岩虽黑,秉炬闲览,缓缓细品,乃别有洞天。洞中水面,坐莲观音合十,天然雕琢,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故又曰观音洞。更有奇石者,异形怪状,千姿百态,遍布洞穴。如弥勒笑佛、千年神龟、鸳鸯蝴蝶、瑶池胜景,不一而足,叹为观止。

山外洞口,桃林倒映;桃花溪水流淙淙,方方竹舟泛其中。两岸桃树,花开缤纷,清香阵阵,随风飘萦。洞前数丈,陶公塑像伫立,碑镌《桃花源记》,桃花绿丛簇拥。骋目远眺,溪流蜿蜒,波光粼粼,如游龙远去。四周群山,如诗如画,此起彼伏,远延天边。

美哉!新桃花源。

壮哉!有回文诗联云:

外世开花桃漫源,源漫桃花开世外;

川山美景峰偕洞,洞偕峰景美山川。

①贵儿戏是全国300个地方剧种之一;

②2011年,怀集县被入选“中国十大长寿城市”,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县;

篇9:五年级语文桃花心木教案学案

荣成市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题桃花心木时一时指导教师教学目标设计1.学会本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语重心长、莫名其妙。”2.有感情地朗读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教学方法设计结合语文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在学习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本的教学,要把大胆提问,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作为重点。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第一时组块

一、图片导入,揭示题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3.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组块

二、初读文,了解大意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3.指生逐段朗读文,思考:文讲了一什么事。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组块

三、再读文,整体感悟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文讲了一什么事。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第二时组块

一、品读文,领悟道理1.默读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教材分析《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本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育人的道理是的写作意图,因此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容易认识到生活的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意义,难以深刻感悟到育人的道理,因此这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1、启迪发现引导探究2、创设情境,鼓励对话 【学法指导】本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感悟。【教学程序】本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二、提出问题,找到答案

三、研读文,感悟哲理1、启迪发现,顺学而导:2、深究解疑,感悟用心:⑴ 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⑵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①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

② 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③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⑶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⑷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3、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⑴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总结全文:2、拓展延伸:

五、推荐阅读《野百合》《梅花》《马蹄莲》《高原红柳》

一、听写生字词。

二、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说出自己从哪里找到了答案。

三、练习朗读

四、说一说一棵小树苗如何能长成参天大树?

五、学了文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堂练习

一、听写生字词。插秧

枯萎

依赖

锻炼

优雅语重心长

二、理解后第二题的两个句子。

三、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学生汇报交流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8.教师小结:组块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组块

三、再读文,体会写法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2.借物喻人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成材

不确定

成人

(借物喻人)

篇10:桃花源记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

明育人之道这种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林清玄及其文学成就。

2、找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在不确定中,我们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边读边做批注,特别要针对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的。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才是最高境界的阅读,相信你能行!!基础达标

1、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chāyāngkūwěiduànliànyōu yǎ zì zaìbó bó shēng jī

()()()()()

2、我理解的词语有。

3、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完成练习。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不只是(),()也是一样,在()中生活的(),能比较()生活的考验,会()

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

()把很少的养分()为巨大能量,努力()。写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我知道作者运用的方法,主要写了,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学后疑惑:在收获的同时,我还有疑惑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疑惑一:疑惑二:挑战自我: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以下内容。

1、把含义深刻的句子背下来,让它时刻提醒自己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

依赖别人,努力生长。

2、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所悟出的成长的道理。

二、拓展阅读

南瓜的力量

在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曾经进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试验人员用很多

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地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

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

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最后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产生破裂。

他们打开南瓜并且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

纤维,试图想要突破包围它的铁圈。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部甚至延展超过8万英尺,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最后这个南瓜独自地接近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由南瓜的成长想到人生。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成多么坚强常常毫无概念!假如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庞大的压力,那么人类在相同的环境下又能够承受多少的压力?大多数的人能够承受超过我们所认为的压力。因为你拥有比你想像中大得多的潜能!只要像小南瓜一样将绑住你的铁圈挣脱,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你!

1、研究人员最初估计南瓜最多能承受磅压力,实验证明整个南瓜承受

了超过磅的压力,因为。

2、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相关链接

林清玄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篇11:桃花源记学案

1.自读课文,会认“绚、淌”等5个生字,会写“旋、竖”等8个生字,理解“绚丽、纤细、袅袅”等词语。

2.感知课文内容从文中找出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 用词造句的妙处。

3.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言、语速、用词方面的不同,提高阅读能力。

4.

课前预习:

1.预习四步曲:

(1)认真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标上拼音,并记下来,把不会写的字词在预习本上多写两遍。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记得画下好词好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便作批注(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4)浏览课文,给本课的重要词找一找近义词,反义词,写在书上。

2.信息链接

请同学们找一找有关作者的资料,重要内容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3.预习自测:

(1)下面画横线的字应该怎样读?

纤细(   ) 披衣(   )琴弦(   )播种(    )流淌( )

袅袅炊烟(    )草如茵(     )

(2)摘录好词佳句。

(3)读课文,想一想,填一填。

课文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三月桃花水的(   )和(     ),来赞美(      ),赞美(     ),赞美(      )。

(4)请同学们搜集关于春天的诗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探究点一:你是怎样理解“三月桃花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读一读,想一想,文中“一千朵樱花、一万个小酒窝、一片片花瓣”指什么?

探究点三:读这篇课文和读《春潮》的时候,感受有什么不同?(读一读这两篇课文,再想一想,和同组同学互相交流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边读边说。)

探究点四:找出和下面两句话对应的段落,读一读。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当堂检测:

1.词语巧搭配。

(        )丝绸   (     )朝霞

(        )浪花   (     )低语

(        )弦

2.成语仿写(aabc式)。

袅袅炊烟

3.想一想,句中的“是”那个表示“好象”?

(1)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

(2)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

仿写:

3.按要求写句子。

(1)抄写文中的排比句。

仿写:

(2)抄写文中的拟人句。

仿写:

上一篇:科学认识植物教学反思下一篇:寝室篮球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