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2024-05-08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精选6篇)

篇1: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20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年最新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篇2: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4.复:又,再。

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16.欲:想要。

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18.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19.便:于是,就。

20.得:看到。

2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22.若:好像。

23.舍:舍弃,丢弃,24.初:起初,刚开始。

2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只。

26.行:行走。

2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28.平:平坦。

29.旷:空阔;宽阔。

30.屋舍:房屋。

3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32.之:这。

33.属:类。

3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35.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36.种作:耕种劳作。

37.衣着:穿着打扮,穿戴。

38.悉:全,都。

3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40.黄发垂髫(tiáo):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41.并:都。

42.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43.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44.从来:从……地方来。

45.具:通“俱”,全,详细。

46.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47.要:通“邀”,邀请。

48.咸:副词,都,全。

49.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50.云:说。

51.先世:祖先。

52.率:率领。

53.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

54.邑人:同乡(县)的人。邑,古代区域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5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56.复:再,又。

57.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58.遂:就。

59.间隔:隔断,隔绝。

60.世:朝代。

61.乃:竟,竟然。

6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63.为:对,向。

64.具言:详细地说出。

65.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66.叹惋:感叹、惋惜。惋,惊讶,惊奇。

67.余:其余,剩余。

68.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

69.去:离开。

70.语:告诉。

71.不足:不必,不值得。

72.为:介词,向、对。

73.既:已经。

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77.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

80.遂:终于。

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82.高尚:品德高尚。

83.士:人士。

84.也:表判断。

85.欣然:高兴的样子。

86.规:计划。

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

88.寻:随即,不久。

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源记》赏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篇3: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1 翻译伦理的概念简析

“伦理”这一概念,通常与“道德”的概念作对比,对“伦理”与“道德”二词的英文对等字分别是“ethics”及“morality”。“ethics”除了指某种规范系统之外,亦指对于这类规范的研究;“morality”一字较单纯,它仅指某种规范系统,相关的研究即称为“道德哲学”[1]。在西方,“ethics”源自希腊文“ethos”,意为“本质”、“人格”、“风俗”、“习惯”,它所探究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道德表达的是规范和理论,而伦理表达的不仅包括规范和理论,还有现象、问题及规律,指涉范围远大于道德[2]。

从本质上讲,“伦理”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规范与事实如何的规律[3]。“伦理”可理解为:1)伦理针对人和人的行为;2)伦理是规范与规律的统一。而汉语中的“翻译”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的含义:1)翻译行为和过程;2)译者,即翻译行为的主体;3)翻译行为的结果。因此,通过对“伦理”和“翻译”两个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翻译的行为和过程”以及“作为翻译行为主体的译者”是可以进行伦理分析的,它们分别是“伦理”中的“人”和“人的行为”,而“翻译行为的结果”则不包含在“伦理”的范围之内,那么“翻译伦理”所面向的范围就应该为“面向翻译行为的翻译伦理”和“面向翻译行为主体(译者)的翻译伦理”。

2 翻译伦理的理论背景

“翻译伦理”这一概念由法国文学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安托尼·贝尔曼(Antoine Berman)最先提出,随即引起翻译理论界的广泛关注[4]。在传统观念中,“忠实”是翻译伦理的基础,也是判断译文好坏的唯一标准,译文要尽量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作者的意图。然而,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开始,另一位翻译理论家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首次提出了翻译的“文化间性”概念,指出翻译中的伦理已经突破传统忠实角度走向文化交际角度,在他看来翻译伦理的重点是主体间伦理,或称为翻译职业伦理[4]。随后,美国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对“忠实”这一固有的传统伦理观进行了进一步的解构,从根本上颠覆了“忠实”作为翻译伦理标准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在翻译中应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文化差异的“异化(foreignization)”主张,倡导“存异伦理(ethics of difference)”[5]。还有一位在翻译伦理研究方面功不可没的学者,那就是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大伦理模式,即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传意的伦理、规范的伦理和专业责任的伦理[6],其中,所谓的“再现伦理”是指译文必须再现原文、原文作者的意图、原文的文化等;“服务的伦理”就是要求译者为译文的使用者(读者或雇主等)服务,“忠诚”于译文的使用者,因此要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诠释与调整;“传意的伦理”体现了译者作为原文和译文之间桥梁与纽带的关系,进行着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信息传递的功能;“规范的伦理”是对翻译结果好与不好标准的评判与衡量;而“专业责任的伦理”则是切斯特曼对于翻译作为一种职业提出的专业水平和道德准则的要求。这五大模式对于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3 内敛性伦理和外倾性伦理

在上文的分析中,可见“忠实”作为翻译伦理的理论基础已逐渐地遭到了翻译理论家们的质疑与反对。那么在文学翻译中,由于追求的价值不同,译者对原文、原作者、译文、译文读者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理解和侧重点不同,译者的伦理在开放程度上也有所差别,Robinson Douglas把译者的伦理分为内敛性(introversion)和外倾性(extroversion)两类[7]。实际上,有的译者倾向于前者,有的倾向于后者。甚至同一译者可以具有两种伦理倾向,在某一阶段倾向于前者,而在另一阶段则倾向于后者。内敛性的伦理注重“忠实”的原则,译者的心态相对比较谦卑,并不主动靠近本土的主流文化。而外倾性则是挣脱“忠实”的束缚,要求自己的权利,反对泯灭自我,外倾性的译者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张扬,具有鲜明的个人烙印。译者是遵循内敛性伦理还是外倾性伦理,可表现在翻译选材和翻译操作两个层面。

4 从翻译伦理观比较《桃花源记》两译本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得其乐,和当时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当时劳动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其所述故事情节与西方科幻题材小说颇为类似。

本文选取的《桃花源记》的两译本分别来自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创作家、旅美多年的林语堂先生,以及专门研究陶渊明作品的美国翻译学者A.R.Davis。两人对中国古典文学都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尤其是Davis把陶渊明透过诗词表现出的情感看作是中国人情感流露的代表,并通过此来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普遍情感和价值观;而林语堂先生更是视陶渊明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中国文化传统上最和谐完美的人物”[8],由此可见,两人对陶渊明作品的翻译活动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二人之所以选取陶渊明的作品进行翻译却在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其翻译选材方面的外倾性翻译伦理,他们均按照自我的意愿来进行原文本的选择。然而两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所处时代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异,在对同一原文本的翻译活动的操作上必然会体现出翻译伦理上的差异。以下,笔者将节选部分片段进行翻译操作方面的简要分析。

4.1 数词和量词

4.1.1 夹岸数百步......

They lined the banks for several hundred paces…(A.R.Da-vis)[9]…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h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Lin)[10]

在此片段中,原文中“数百步”是一个粗略的数据,而“步”则是一个简单的量词,Davis将其译作“paces”与原文保持一致,忠实了原文,体现了其内敛性的翻译伦理,以及其不屈从于主流文化的“差异性伦理”;而林语堂则译为“yards(码:相当于3英尺或36英寸或0.9144米)”,用了西方所通用的计量单位,注重自我的改写和表达,体现了其外倾性的翻译伦理。

4.1.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The fisherman told them all he knew,item by item...(A.R.Da-vis)[9]

The fisherman told them,which they heard with great amaze-ment.(Lin)[10]

原文中“一一”在汉语中是“详细地,逐一地”,是汉语中常用的修饰词,Davis将其译作“item by item”过于拘泥于原文,未能脱离原文的束缚,这非常符合“内敛性伦理”的初衷。而林语堂则并未按照原文那样字字对应,相反,其只做到了达意即可,并未对“一一”做出过多的翻译诠释,这点又符合了切斯特曼的五大伦理模式的“传意的伦理”。

4.2 语法差异

4.2.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When they saw the fisherman,they were greatly surprised andasked from what place he came.When he had answered all theirquestions,they invited him to come back to their home,where theyset out wine,killed a chicken and made a meal.(A.R.Davis)[9]

They were greatly astonished to see the fisherman and askedhim where he had come from.The fisherman told them and was in-vited to their homes,where wine was served and chicken was killedfor dinner to entertain him.(Lin)[10]

中国的古典文学中,语句大都短小精悍,通常省略句子主语。此句正是这一特点的缩影,将其还原如下:

(桃花源的人们)见渔人,(桃花源的人们)乃大惊,(桃花源的人们)问所从来,(捕鱼人)具答之。(桃花源的人们)便要(捕鱼人)还家,(桃花源的人们)设酒杀鸡作食。

在Davis的译文中很好的将所有省略的成分填充进去,避免了歧义,然而不难发现在其译文中频繁的进行主语人称的转变“...they...,they...he....He...,they...,...they...”,令读者读起来颇感混乱。再看林氏的版本,其不仅将省略的成分正确的填入,并将部分句式改译为被动语态,避免了过多转换人称造成的混乱感,充分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这种翻译活动符合“外倾性伦理”。

4.3 文化方面

4.3.1 晋太元中

During the Taiyuan period(376--396)of Jin(A.R.Davis)[9]

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Lin)[10]

在对中国文化特有的中国式记年法的处理上,Davis体现了其“外倾性的伦理”,他清楚地标明了年代“376--396”,用加标注的方式进行了必要的诠释,便于西方读者分辨,也符合了切斯特曼的“服务的伦理”,即“要为译文的读者服务”。而在此,林语堂的译文却未体现这种伦理特征。

4.3.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The white-haired and the children with their hair in tufts hap-pily enjoyed themselves.(A.R.Davis)[9]

…the old men and children appeared very happy and content-ed…(Lin)[10]

“黄发垂髫”也是一个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语,“黄发”和“垂髫”是两个意向,“黄发”指老人,“垂髫”是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用意向来指代某种人或事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修辞方法,如“鸳鸯”可指代“情侣”,“巾帼”指代“妇女”等等。Davis把“黄发”直接译作“the white-haired”,意为“白头发的人”,表意并不明确,而林氏则译为“the old men”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符合“再现的伦理”。

4.3.3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their ancestors,fleeing from the troubles during the Qin peri-od(221BC--208BC)…(A.R.Davis)[9]

…their ancestors had come here as refugees to escape fromthe tyranny of Tsin Shih-huang(builder of Great Wall)some six hun-dred years ago…(Lin)[10]

在此句中,Davis将“秦时”译为了他惯用的年代表示法,而林氏则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解释,既说明了时间年代,又对“避秦时乱”的原因做出了诠释,向西方读者阐明当时动荡的年代,以及秦始皇的苛政暴行,民不聊生,所以才要“避秦时乱”。同时,“Tsin Shih-huang(builder of Great Wall)”让更多的西方读者通过他们熟悉的“万里长城”了解“秦始皇”,以及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林氏的译文是一举多得,体现了其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5 结论

本文对翻译伦理概念的简要分析及理论溯源,并运用其理论进行文本分析,通过以上对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伦理方面既可以体现出其“内敛性的翻译伦理”又可体现“外倾性的翻译伦理”,只要将其运用的恰如其分即可。因此,翻译伦理为翻译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进行翻译评价的视角,可以从译本的选择及翻译过程的操作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使翻译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分析,即伦理层面。

参考文献

[1]朱建民,叶保强,李瑞全.应用伦理与现代社会[M].台北县:国立空中大学,2005:6.

[2]王大智."翻译伦理"概念试析[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

[3]王海明.伦理学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4]骆凤贤.中心翻译伦理研究评述[J].中国翻译,2009(3).

[5]张景华.翻译伦理: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6]Andrew Chesterman.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 Translator,2001(2):139-154.

[7]Douglas,Robinson.Translator's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y[M].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36.

[8]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12.

[9]A.R.Davis.Tao Yuan-ming:Volume I:Translation and Com mentary: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篇4:《桃花源记》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关键词】《桃花源记》;研究;综述;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我国历史上饮酒诗文、田园诗文的先河,现存诗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两篇。其中《桃花源记》是他的经典名篇,不仅收录在《古文观止》,同时收录在现行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上三个语文教材版本皆是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的教材,由此可见,《桃花源记》一文在我国语文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桃花源记》的研究十分广泛。各界学者对于此篇文章有着不同的界说,影响较大的有体裁争议、桃花源真实性与寄托乌托邦理想的争议、陶渊明隐逸思想倾向的研究、桃花源人与渔者在诚信上的价值研究。另外,研究最多的是当前我国中学教师在《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上的推陈出新。下面就谈谈这篇古文的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一、研究综述

(一)体裁争议

《桃花源记》在体裁上的争议主要是它的文体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的争议。我国古代学者对于“小说”与“散文”不作区分,笼统地用“古文”或“文”来加以概括。另外,鲁迅将《桃花源记》认作杂传类作品。因此,《桃花源记》长期以来被归入“游记类散文”或“传记类散文”。[1]然而近代以来,对于文体争议越来越多。早在1995年萧东海就曾提出《桃花源记》体裁是小说,而非散文。2011年杨秋荣详细指出,《桃花源记》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志怪小说,并以陶渊明对神异鬼怪之书的浓厚兴趣进行佐证。

(二)真实性与乌托邦理想的争议

彭伊立等人曾就桃花源的真实性进行探讨,分析东晋时代背景下太守、武陵渔、刘子骥都是当时的真实人物,并推断出该地是酉水流域“武陵蛮”生活的地区。[2]反对者认为,桃花源实则是隐逸精神乌托邦,如黄文凯《桃花源记》并诗阐明政治影射和隐逸精神乌托邦的建构。陶渊明渴望“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之境。[3]

(三)隐逸思想倾向研究

数据库最早记录的关于陶渊明隐逸文化思想研究的是2001年邓安生从儒道两家论述陶渊明隐逸文化的根源,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他认为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是陶渊明借助想象希冀改变社会现实,陶渊明个性解放而隐的隐居使他存其身而保其真。另外在黄文凯的论文中也以隐逸精神为主线论述《桃花源记》并诗。[4]

(四)诚信价值研究

桃源人曾请渔人保密,然而渔人离开桃花源之后,背信弃义,透漏出世俗的丑态,急着向太守邀功请赏,这里陶渊明对渔人是批判的。这类研究代表作者姚永玲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诚信教育对当下学生的影响。[5]

(五)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大同小异,多是一线教师对《桃花源记》的教学思考以及设想。如劳少丽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开始,列出教学目标是熟读成诵、体会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列出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这些老师的教学法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诵读法,该方法的确能加深学生的体验感悟。教学过程大体是诵读、翻译、复述、品位研读以及拓展延伸。

二、教学建议

(一)划清文体

对于目前中学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对于《桃花源记》的文体划分是有差异的,或者避而不谈的。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该文的认知。建议学者能就文体体裁达成一致,避免教学中存在的空白区,我个人主张《桃花源记》是散文,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对人心不古的鞭挞。

(二)诚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习过程中应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6]就目前网上公布的课堂实录而言,教师对渔人背信弃义行为并没有提及或提及甚少,如金陵中学某老师的教学实录,完全可以用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和“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渔人“诣太守,说如此”的行径作对比,更进一步显现出桃源人的淳朴、渔人的世俗险恶心理,从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三)问题设置

问题设计应注重启发性,结合学生阶段性心理认知结构设计问题,避免无效问题。这里举出在精读课文阶段,我设计的三个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学生读过课文可总结出是以渔人的行踪作为线索。2.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思考桃花源的发现过程,即:“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知道桃花源是意外发现,桃花源的真实性扑朔迷离。3.桃花源里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桃源人与桃源景)?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回答,并能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桃花源和现实的强烈对比,揭示出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厌恶,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参考文献

[1]杨秋荣.《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彭伊立.《桃花源记》并非虚构[J].民族论坛,1994(4).

[3][4]黄文凯.隐逸精神乌托邦:桃花源,重读《桃花源记》并序诗[J].河池学院学报,2009(2).

[5]姚永玲.浅谈《桃花源记》中的诚信教育[J].文理导航,2015(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桃花源记原文作者简介及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注释】

(1)要:同“邀”邀请。

(2)太元:公元376~3,晋孝武帝年号。 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6)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7)尽:尽头。

(8)才:仅。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

(14)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5)要:通“邀”。

(16)咸:都。讯:消息。

(17)邑人:同乡

(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9)间隔:隔离。

(20)乃:竟然。

(2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2)延:邀请。

(23)扶:沿着、顺着。

(24)向:原先。

(25)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6)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8)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29)刘子骥:名驎(lín)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30)规:计划,打算。

(31)未果:没有实现 。

(32)寻:随即,不久。

(33)遂:终于

(34)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3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36)旷:空阔,宽阔。

(37)俨然:整齐的样子。

(38)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39)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40)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41)延:邀请。

(42)为:对,向。

(43)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

(44)语云:告诉(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

(45)具:同“俱”,完全,详尽。

(46)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47)既:已经,以后 。

(48)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

(49)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50)林尽水原: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

(5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5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知识拓展】

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原诗如下: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í)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篇6: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

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大林寺桃花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浓艳欲滴,妩媚动人。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4)尽:指花都凋谢了。(5)山寺:指大林寺。(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7)长恨:常常惋惜。(8)春归:春天回去了。(9)觅:寻找。(10)不知:岂料、想不到。(11)转:反。(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大林寺桃花题释

庐山有上、中、下大林寺。中寺在锦涧桥北,是由晋僧慧远建;下寺即旧资圣寺,在锦涧桥西;此诗所指为上大林寺,遗址在今天的花径公园内,为晋代名僧昙诜所建。大林寺之北为大林峯,传晋僧昙诜“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峰名“大林”,寺也名“大林”。今大林寺已废。

大林寺桃花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

《大林寺桃花》赏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3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朝

人间四月芳菲尽,[1]山寺桃花始盛开。[2]长恨春归无觅处,[3]不知转入此中来。[4]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浓艳欲滴,妩媚动人。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从大林寺上看,好比天堂——人间(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4)尽:指花都凋谢了。(5)山寺:指大林寺。(6)始:才开始;刚刚开始。(7)长恨:常常惋惜。(8)春归:春天回去了。(9)觅:寻找。(10)不知:岂料、想不到。(11)转:反。(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庐山有上、中、下大林寺。中寺在锦涧桥北,是由晋僧慧远建;下寺即旧资圣寺,在锦涧桥西;此诗所指为上大林寺,遗址在今天的花径公园内,为晋代名僧昙诜所建。大林寺之北为大林峯,传晋僧昙诜“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峰名“大林”,寺也名“大林”。今大林寺已废。

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ど剿垄厶一ㄊ际⒖

长恨春归无觅处げ恢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林寺桃花原文翻译及赏析5

大林寺桃花

唐朝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大林寺桃花》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大林寺桃花》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大林寺桃花》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英语教案优秀示例下一篇:麻精药品管理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