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2024-04-08

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共7篇)

篇1: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豁( )然开朗 俨( )然 诣( )太守 垂髫( ) 刘子骥( ) 阡( )陌交通 便要( )还家 邑人( ) 诣( ) 问津( )

2.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小支架】: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当时正值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作为独立的文章流传。

二、初读感知

(一).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1、边听边注意正音。

2、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二).初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三).朗读练习:

第1步:自读( 读熟练之后课进行下一步)

第2步:对读( 小组内两人对读,也可结对子师徒互读,朗读的过程中相互纠错)

第3步:多人读(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指导:

1、正确 2、流利 3、有感情

① 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a应读的略平缓,b、c应读的略有起伏;a后停顿略久些,b、c连接要紧凑。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五)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有困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全班师生解决。

三 合作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3.桃花源美在何处?

4.桃源中的人为何“皆叹惋”,故事的结局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三、自我检测

1、给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huò( )然开朗 俨然( )

阡陌( ) 邑人( )

黄发垂髫(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

A便得一山(得到) 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 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 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6、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7、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四.自助迁移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③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④而请之。

【注释】

①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

② 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 ③ 乡:同“向”,从前。

④ 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傍有积薪

⑵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⑶ 俄而家果失火

⑷ 不者,且有火患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迁移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柴草⑵改⑶不久⑷将要

2.B

3.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篇2: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诣(    )垂髫(      )

2.解词。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之:

欲穷:                   舍船: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落英:              缤纷:

才:                     俨然:              绝境:

无论: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规:                     未果:            寻病终:

问津:

3.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5.通假字:

便要还家:

6.找出文中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7.翻译:

1)林尽水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便扶向路

9)寻向所志

二、课文解读: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请以此为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2)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3)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象的?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由“豁然开朗”我们能联想到陆游的诗句:

6)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7)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什么?)

8)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9)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什么?(第二段中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的句子是什么?)

10)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什么?

11)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12)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哪些?

3、探究问题: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用四个字)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课堂导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朗读停顿。继而熟读课文。

2、学生谈论交流预习导学。将疑难问题画出来等集体讨论。

3、集体交流疑难问题中的基础积累。

4、再读课文来交流讨论课文解读部分的疑难问题。

5、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6、学生背诵课文。

何雁行

篇3: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方法指导为主线,以问题呈现为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指导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分课前导学、课中导学与课后导练三部分,师生按学案要求逐步达成了解文本、熟练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

操作要求:(1)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文本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2)教师要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3)学案要有方法指导,要明确内容范围,呈现主干知识。(4)学生要按学案课前导学问题,通读文本,把握梗概;精读教辅,提炼知识;思考重点问题,完成课前导学内容。

二、自学解疑

这个环节完全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讲堂为学堂而设置的。学生紧紧围绕课中导学案上或白板上呈现的若干问题,梳理知识,熟悉教材,独立解决问题并提出疑问,培养自学能力。

操作要求:(1)教师要明确自学任务和完成时限,预设的时间要紧凑,大多学生能完成任务即可。(2)学生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自主学习行为,勤于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发现疑难。(3)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三、展示质疑

学生自学之后,既要让个别学生简要展示自学成果,还要让学生展示疑问,这个环节可以按组进行,也可以举手发言;可以上台展示,也可以站立回答。这样既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胆识与魄力,实现以生教生的目的,又能充分暴露或主动提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准备素材,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展示质疑中增强信心,发现问题,认识不足。

操作要求:(1)展示质疑要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见解。(2)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回答不准确、不全面甚至没思路的问题留下一个环节解决。(3)教师要因势利导,尽量满足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与疑惑公之于众的强烈欲望。(4)教师要在黑板上简明扼要地记下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后面进行合作探究。(5)为了节约时间,教师要让学生注意组织语言,做到精炼、流畅。

四、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一般按大组进行,每组由组长负责,保证人人在组内发言,一人做记录,之后推荐代表在全班做精彩“演说”。合作探究内容一方面是在前几个环节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一般以两个问题为宜。通过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观念和猜想,掌握一定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享受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后获得的乐趣,并得出自己“粗浅”的结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记忆“会的”,探究后学会“不会的”,标注出“不会的”。

操作要求:(1)探究前教师要明确任务,讲明要求,限定时间,要保证人人全身心投入。(2)要提醒学生养成提炼语言的习惯。(3)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在全班巡视,掌握学情和问题,共性的问题要留在“点评总结”环节处理。(4)如果问题较多,要将问题分解给不同的组,分别探究、展示。(5)探究过程应该先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

五、代表展示

各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后,让小组代表予以公布、讲解和分析,展示“会的”和“学会的”,提出“不会的”。这是展示协作能力的时刻,这是收获喜悦的时刻,也是个人魅力大放异彩的时刻。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通过这个环节,演讲者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听讲者分享了他人的成果,似懂非懂者得到了同辈的无偿“赐教”。

操作要求:(1)展示代表一般要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师生。(2)组员与组长享有同样的话语权。(3)为了节省时间,后发言的代表只阐述与前面代表不同的意见,或补充不全面的内容。

六、点评总结

这是客观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一般先由学生点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矫正偏差,肯定优点,强调重点,也可就重难点、小组表现、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总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纠正与提炼。

操作要求:(1)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点评。(2)点评一般只针对小组,不针对个人。(3)教师要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大加赞赏,以取得激励先进、刺激后进的效果。(4)教师要对学生的点评预设范围。(5)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重申重难点,指出易错点,提示交汇点。

七、目标检测

检测可分课内检测与课外检测。课内,教师要设置几个题目或问题让学生作答或进行单独抽测,以检测目标达成率与课堂效果,还要提供课外习题组,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学生实践的环节,也是巩固重点、发现疑难的环节。

操作要求:(1)检测题的拟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题量要少,质量要高,难度要适中。(2)检测卷一般由小组互批,组长检查,教师抽样认定质量后,组织组员算出本组平均分并作详细记录。(3)教师一定要有布置,有检查,有点评,有解疑,点评解疑一般在下节课内容开讲前进行。

八、师生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一个自省环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无一例外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内容要在为下一节课预留的导学案中有所体现,并将本节课出现的疑难、遗漏和失误在导学案中得到弥补和勘正,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认识差距,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操作要求:(1)教师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及时反省,积累经验,吸取教训。(2)学生要求真务实,深刻反思,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预留的导学案应该体现本节课发现或生成的疑难点,而且要有必要的方法指导。

摘要:文章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总结出基于导学案的初中物理“八环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导学;课中——自学解疑、展示质疑、合作探究、代表展示、点评总结、目标检测;课后——师生反思。

关键词:导学案,物理教学,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益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科学论坛,2014(10).

篇4: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

关键词:导学案;物理教学;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6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07

一、预习导学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方法指导为主线,以问题呈现为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指导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分课前导学、课中导学与课后导练三部分,师生按学案要求逐步达成了解文本、熟练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

操作要求:(1)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提供文本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2)教师要激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3)学案要有方法指导,要明确内容范围,呈现主干知识。(4)学生要按学案课前导学问题,通读文本,把握梗概;精读教辅,提炼知识;思考重点问题,完成课前导学内容。

二、自学解疑

这个环节完全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讲堂为学堂而设置的。学生紧紧围绕课中导学案上或白板上呈现的若干问题,梳理知识,熟悉教材,独立解决问题并提出疑问,培养自学能力。

操作要求:(1)教师要明确自学任务和完成时限,预设的时间要紧凑,大多学生能完成任务即可。(2)学生要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自主学习行为,勤于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发现疑难。(3)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三、展示质疑

学生自学之后,既要让个别学生简要展示自学成果,还要让学生展示疑问,这个环节可以按组进行,也可以举手发言;可以上台展示,也可以站立回答。这样既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胆识与魄力,实现以生教生的目的,又能充分暴露或主动提出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准备素材,另外,学生还可以在展示质疑中增强信心,发现问题,认识不足。

操作要求:(1)展示质疑要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见解。(2)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回答不准确、不全面甚至没思路的问题留下一个环节解决。(3)教师要因势利导,尽量满足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与疑惑公之于众的强烈欲望。(4)教师要在黑板上简明扼要地记下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后面进行合作探究。(5)为了节约时间,教师要让学生注意组织语言,做到精炼、流畅。

四、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一般按大组进行,每组由组长负责,保证人人在组内发言,一人做记录,之后推荐代表在全班做精彩“演说”。合作探究内容一方面是在前几个环节中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一般以两个问题为宜。通过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观念和猜想,掌握一定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享受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后获得的乐趣,并得出自己“粗浅”的结论。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够记忆“会的”,探究后学会“不会的”,标注出“不会的”。

操作要求:(1)探究前教师要明确任务,讲明要求,限定时间,要保证人人全身心投入。(2)要提醒学生养成提炼语言的习惯。(3)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在全班巡视,掌握学情和问题,共性的问题要留在“点评总结”环节处理。(4)如果问题较多,要将问题分解给不同的组,分别探究、展示。(5)探究过程应该先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

五、代表展示

各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后,让小组代表予以公布、讲解和分析,展示“会的”和“学会的”,提出“不会的”。这是展示协作能力的时刻,这是收获喜悦的时刻,也是个人魅力大放异彩的时刻。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通过这个环节,演讲者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听讲者分享了他人的成果,似懂非懂者得到了同辈的无偿“赐教”。

操作要求:(1)展示代表一般要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师生。(2)组员与组长享有同样的话语权。(3)为了节省时间,后发言的代表只阐述与前面代表不同的意见,或补充不全面的内容。

六、点评总结

这是客观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一般先由学生点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矫正偏差,肯定优点,强调重点,也可就重难点、小组表现、成功之处、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总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纠正与提炼。

操作要求:(1)针对学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点评。(2)点评一般只针对小组,不针对个人。(3)教师要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大加赞赏,以取得激励先进、刺激后进的效果。(4)教师要对学生的点评预设范围。(5)教师要对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重申重难点,指出易错点,提示交汇点。

七、目标检测

检测可分课内检测与课外检测。课内,教师要设置几个题目或问题让学生作答或进行单独抽测,以检测目标达成率与课堂效果,还要提供课外习题组,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是学生实践的环节,也是巩固重点、发现疑难的环节。

操作要求:(1)检测题的拟定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题量要少,质量要高,难度要适中。(2)检测卷一般由小组互批,组长检查,教师抽样认定质量后,组织组员算出本组平均分并作详细记录。(3)教师一定要有布置,有检查,有点评,有解疑,点评解疑一般在下节课内容开讲前进行。

八、师生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一个自省环节,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无一例外得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内容要在为下一节课预留的导学案中有所体现,并将本节课出现的疑难、遗漏和失误在导学案中得到弥补和勘正,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认识差距,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操作要求:(1)教师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及时反省,积累经验,吸取教训。(2)学生要求真务实,深刻反思,及时反馈,查漏补缺。(3)预留的导学案应该体现本节课发现或生成的疑难点,而且要有必要的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益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科学论坛,2014(10).

[2] 常玉如.科学猜想自主建构.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11).

篇5:六年级语文桃花心木导学案及反思

育才二小六年级下册导学案

六年()班

姓名:

第3课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预习检验,我来夺冠(预习检查)

chā

yānɡ

wěi

duàn

liàn

()

()

()

yōu

lún

fān

shēnɡ

j()

()

()

2、形近字组词。

秧()

锻()

番()

勃()

殃()

缎()

翻()

脖()

3、近义词填空。

偶尔()

依赖()

特别()

模仿()

优雅()

二、美文美读,由我做主(感情朗读)。

1、开火车朗读课文。

2、互相评议、挑战。

三、入情入境,心心相印(理解共识)。

1、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分段解读文本:分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

3、重点字词句解读:

其中必须弄懂的问题有:

读句子,回答问题。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句子中“不确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四、感悟品评,魅力无穷(感悟赏析)。

1、各组整理问题,相互质疑,解答疑惑。

2、拓展共享:各小组中的代表展示在预习中搜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3、谈合作学习时的感受与收获

(这一环节由展示组随机点号确定回答)

五、仿写练笔,随心所欲。

1、展示组朗读自己的读后感,互动评议、教师相机板书,梳理多元话题。

2、阅读组谈学习本文的收获:学生书写

写话:

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抄课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你争我辩,快乐无限(检测反馈)。

1、展示成果,构建高地:展示收获(随机点每组的某号)

2、激情回放,总结升华:展示组组长总结。

欣赏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朗读。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答案:

预习检查

1、插秧

枯萎

锻炼

优雅

轮番

勃勃生机

2、秧(秧苗)

锻(锻炼)

番(轮番)

勃(勃发)

殃(遭殃)

缎(绸缎)

翻(翻身)

脖(脖子)

3、偶尔(偶然)

依赖(依靠)

特别(特殊)

模仿(仿照)

优雅(优美)

理解共识

(1)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2)“不确定”的意思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句子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有作为的人。

(3)因为种树人来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课后反思:

《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文中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种树人种树来说明人应该学会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

这是我们学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我初次使用的导学案。我班学生完全按照此学案预习,按导学案的六个环节展示汇报。从课堂“预习检测”环节看,学生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了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从美文美读环节看,学生读书,由读通读顺,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入情入境环节看,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基本达到我的预期效果。从“感悟品评”环节,我看出,学生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人在艰苦的环境中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白杨》体会到这里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白杨》体会到这里也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仿写练笔,学生写的内容丰富,写自己从经历过的事情的感悟……

篇6:八年级《雪》导学案

【题目解说】

冬日里最使人兴奋的莫过于落雪,那纷飞的雪花,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飘飘洒洒,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装素裹,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1924年暮北京的一场落雪,使鲁迅先生情思涌动,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雪》,今天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

【散文诗】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背景链接】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字词全解】

⒈生难字词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tuì)

朔方(shuo)凛冽(linlie)

⒉多音多义

褪褪(tùn)去褪(tuì)色

⒊词语补注博识:见识广博。凛冽:刺骨的寒冷。

①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②精魂:精灵,魂灵。③消释:消溶。④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句段解读】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剖析】强调学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剖析】“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坚强的内核别形容江南的雪的轻柔,和缓而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剖析】北方的雪就是死掉的雨,它是孤独的,它在完成升腾的过程中,是以死为代价的,正是他的献身精神,凝聚了所有坚强的内核。

【重点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剖析】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主旨归纳】

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寄托

鲁迅对黑暗现实的顽强斗争。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愿望:改造旧

世界,创造新生活。

【写作借鉴】:

1.全文主要描写两幅雪景图,两相比照,相互映衬。如江南的雪:积雪滋润美艳,充

满生机突出“美”;运用修辞(比喻、拟人等),绘声绘色,虚实相生,工笔描绘,清新

明丽;朔方的雪:飞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突出“力”;夸张,粗线勾勒,写意为主。

2.通篇以描写为主,结尾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的情感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正因

为如此,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便有了很大的空间和多元解读。此外,本

文语言清新明丽,风格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两种雪的特点和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

【结构图解】

【资料集锦】

写雪的诗句:

(1)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万籁人踪灭,千山鸟飞绝。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25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5分)

朔(shuò)方灼灼(zhuó)凛(lǐn)冽眷(juàn)念荷(hâ)戟 .....

彷(páng)徨褪(tuì)尽胭(yān)脂脂粉奁(lián)磬(qìng)口...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1)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2)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3)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灼灼:形容明亮。..

②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博识:学识丰富。..

③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

腾地闪烁。升腾:向上升起。弥漫:充满;布满。.

④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朔方: 北方。..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4分)

(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突出了它的生机勃勃。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答: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5.下列划横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葛非、顾俊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获得女子双打世界冠军,B

C

D同路人。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3分)

A.通过这次学习班的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

B.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C.中学阶段是青年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D.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注视和倾听着老师做实验。

7.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答: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在对比中表现了对江南雪的喜爱和对

北方雪的赞美。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

㈠阅读原文字,完成8~12题。(17分)

8.品读江南的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特点?你能看

出在这些句子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吗?(4分)

答: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涵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的雪,倾注着作者对

故乡的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9.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

什么作用?(3分)

答: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

10.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这些描写倾注了

作者对北方雪不畏严寒,在孤独中抗争、奋斗的赞美之情。

11.鲁迅从来写文章都惜墨如金,而这篇散文诗他却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塑雪罗汉的形象,你

是怎样理解的?(3分)

答:雪罗汉是江南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是美的象征。但是它却很快消融,让作者感到

江南雪的美好是值得留恋的。这样的描写还自然引出对下文对朔方的雪的壮美的描述和歌

颂。

12.揣摩“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3分)

答: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

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的不屈和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坚强和不屈的精魂。

㈡阅读《雪》,完成12~16题。(18分)

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

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却最丰厚。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

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②所以,雪来的时候,我的心中总是充盈着几许淡淡的欢愉。倘在山中,那感觉就更好。

黎明于客舍醒来,心中纳罕天缘何亮得这般早,披衣行至院中,发现大雪早巳没膝。呼啸了

一夜的北风不知何时戛然而止,空气清爽如琼浆,天气温静如睡熟的少女,崖上翠柯、溪上

板桥、无一不穿上白袍,只有檐上麻雀,傻兮兮地挺立着,黑得可爱。

③于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禁不住于口中

滑脱而出,那种深透的意境遂将自己浑身浸透。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

想的浓墨,滴染出幽美的图影。

④大雪封山,路是走不得了,喝罢老板娘亲熬的热汤,便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这或许

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读得倦了,便再去访雪。周遭静无声息,而脚底踏出的咯吱声,好似雪地轻柔的言语,令我感到亲切和愉悦。

⑤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

味凛然的生命力,任思维的雪橇恰然划向岁月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有人写道:

“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具有一种特殊的素质,那是一种顽强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桀

骜不驯的人格力量。”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北宋书院中,不乏以

空山荒寺,寂寞无人之境为主题的画作。我曾在一家博物馆的《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

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舟,境界何其寂寥,然而我看到的不是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却是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一如明人胡应鳞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出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

挺立,而渚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

热;只有雪野的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的留白,意味深远。我钦佩胡应鳞,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

⑥记忆深处的大雪无边无际,静好如诗。我就站立在雪地里,默默地伫望着。我在一片寂

寞中感受生命的怡静与温馨,逝去的梦境再度重现,凋谢的热情开始复苏,而那一瓣六角雪

花,自天空落下来,咝的一声,就在我滚热的心窝里融化了。(选自《名家散文》 祝勇文)

12、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简洁,而意韵最丰厚”?(3分)

答: 国画落笔简约,留有空白(即留白),给人以想像的空间。

1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③中“这时的内心纯净得就像白纸,随时等待着思想的浓墨,滴

染出幽美的图影”一句的妙处。(3分)

答: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当时所见之景、所生之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14、第④段中有“这或许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罢”一句,其中“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指的是

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4分)

答:“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是指于窗下慵读一卷《聊斋》(1分)。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心

灵的旅程,所以说读书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路”(3分)。(意思相近即可)。

15、第⑤段中作者说“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酿出一种生命的诗情”,请你从文外举出一例

加以印证。(4分)

答:如文天祥在狱中吟出了宁死不屈的的诗篇。司马迁于逆境之中写出了“无韵之《离骚》”

——《史记》(举例恰当得3分)。

16、第⑤段末“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境界玩味透彻了”一句中“柳宗元心

底的境界”指的是什么?(4分)

答:寒寂寥中有牛命挺拔的灵魂与不屈的意志。(只答出旺盛的生命力得1分,答出孤寂的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3分)。

【综合·展示个性的绿地】(1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7分)

材料一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

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类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

方便。

材料二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

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

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

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4分)

答:短小真实即时方便(一词l分,共4分。若答“网络技术应用”可给l分)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3分)

答:徽博传递着众多人的声音,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意思对即可。逗号前1分,逗号后

2分,共3分)

18.请写出“咏雪”的两句名句。(3分)

篇7:《信客》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学习文章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2、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特点。理解思想内容。

3、学习信客,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

相关知识:散文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预习案

1、了解作者,摘录相关信息

2、阅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3、自我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唏嘘 (    ) 嫉妒(   ) 晦气 (   ) 噩耗 (   ) 猝然(   )  诺诺(      )

呵斥 (   ) 诘问(   ) 文绉绉 (     ) 焦灼 (   ) 伎俩 (     ) 吊唁 (   ) 跋涉 (   ) 颠沛 (      )

(2)解释下列词语:

长途跋涉:                                       吊唁:

穷愁潦倒:                                       劲厉:

鸡零狗碎:                                       诘问:

文绉绉:                                         颠沛:

(3)通过预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信客档案

探究案

(一)认识信客

1、文中提到两位信客,我们知道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的是年轻信客,为什么要先写老信客呢?

2、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作者着重写了信客的哪些事迹?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4、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来概括?

(二)感悟信客

1、为什么作者倾注那么大的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2、你认为文中的信客具有怎样的品质?谈谈你从信客身上得到的感悟。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质朴又精辟,找出你干兴趣的句子,读一读,谈谈那你的理解,在小组间交流。

(四)能力提升

1、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平凡的人?请举一例谈谈你的想法。

2、请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墓志铭)。

提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就其内容是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农民的眼光里,有( ),有( );比较得多了,也有( ),有(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A.羡慕 嫉妒 嘲笑 轻蔑 B.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 D.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

2.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2)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

(3)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3.为什么老信客说“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用原话回答。

4.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要作为重点写?

答案:

1、D

2、行动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3、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方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4、代表家属料理同乡的后事,帮着家属张罗丧事,送死者的遗物。重点写这一事迹,表现了信客尽管忍屈受辱,也甘愿尽乡情乡谊的高尚品格。

上一篇:杭州外国语学校:英才教育样本?下一篇:附1、关于安义校区团委、学生会公开选拔学生干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