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09

7课时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7课时教学设计

【课 型】组文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阅读思乡故事,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积累思乡怀乡的语句。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不同文章在情感表达上借助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句,丰富阅读体验。

2.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习作水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第二单元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四篇文章,它们是:《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通过学习这几篇文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游子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几位作者的思乡方式,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使我们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引发思乡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可以是借景,可以是借事,也可以是景事相融来抒发感情。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主题学习丛书之二《情归故乡》中的佳作名篇。

2.板书文章题目:《故乡的烤红薯》《榆钱饭》《故乡的元宵》,学生齐读。

二、初步感知,互动交流

1.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初步阅读了这三篇文章,现在我们先来分享阅读的收获。这四篇思乡为主题的文章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你读后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小结:通过阅读和分享,我们对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三、再读群文,精彩分享

在阅读这三篇文章时,有哪些精彩的情节或者读书方法,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我们再来深入地读一读,聊一聊。

1.聊《故乡的烤红薯》

(1)谢冰莹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寓情于事)

(2)那么文章都写了哪些事?试着用事情串联的方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文章通过作者夜思故乡薯,烤红薯比赛,孩子尤爱红薯这三件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生活的思念之情。)

(3)在谢冰莹的笔下,故乡的烤红薯包含着家的味道,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种食物也常常萦绕心头?这种食物背后又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呢?请你来讲一讲吧。

(提示:①姥姥包的水饺比其他人包的好吃,因为这水饺饱含着家的味道。②妈妈为我做的糖醋鱼包含着浓浓爱意。③那一兜嫩玉米是我亲自参加劳动得来的,所以觉得格外好吃……)

2.聊《榆钱饭》

(1)什么是“榆钱饭”?本文在表情达意上运用的是什么方法?(借物抒情)

(2)请用上串联法来概括一下文章大意。

(3)“对一般人来言,因为榆钱饭稀有,所以珍贵;对我而言,榆钱饭珍贵却有更深的含义。”榆钱饭对“我”而言,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含义?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

(童年时代,榆钱儿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文化大革命中”中,久别的榆钱儿又来救命了;1982年以后,“我”想吃榆钱饭而终没实现。)

3.聊《故乡的元宵》

(1)本文围绕着“元宵”主要写了哪些活动?试着概括一下。

(2)在这几项活动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看走马灯”部分是详写;“送麒麟,看围屏,放灯笼”是比较详写的;“吹糖人,捏面人,抖空竹”则一笔带过。这样写详略得当,浓淡适宜。)

(3)作者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的民间节日活动,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文章中流溢出来的浓郁的生活情趣。回忆你的家乡过年习俗,你有哪些最深刻的记忆,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四、主题拓展

除了我们今天阅读交流的三篇文章,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还以“水是故香甜”“心灵的故乡”“最美是故乡”“永远的乡愁” “经典诵读”五个主题选编了三十几篇经典美文,它们带我们走进游子内心,品一杯思乡之茶,品味醇香,情感浓烈。

篇2:7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12年2月22 课时:7

一、活动目的:

1、为了推动校训“做有责任感的人”的活动深入开展,特举办本次主题班会。

2、通过本次活动,对学生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具有一份责任感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歌曲《为了谁》VCD一片(祖海原唱 画面应是军民98年抗洪的宏大壮观场景)。

2、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魏明芝上城里寻找失学儿童的经过)的片断。

3、数则有关的故事。

4、选定一名主持人

三、活动过程:

1、播放祖海原唱的《为了谁》VCD片 主持人:(旁白)这首歌旋律优美、感人肺腑,歌颂了抗洪军民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感激之声。大家看,画面上那一幅幅抢险救灾的镜头,正是当代最可爱的人闪光之处--为他人负责。

主持人:为他人负责,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社会需要它,人民需要它,我们的民族更不能缺少它。

2、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断 主持人:(旁白)魏明芝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办代课教师,她完全可以不管不理学生失学这件事,但她却毅然担起了“对他人(学生)负责”的重担,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成为了一个人敬人爱的富有责任感的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3、小品表演

主持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是各色各样的:有极富责任感的人,也不乏毫无责任感的人。远的不说,在我们身边不就有 一 些 这 样的人吗?请看--(学生小品表演)

学生1:节假日 在家里,爸爸妈妈去上班,我玩游戏不下岗;校训校规滚边去,作业还是雇人赶。(手握鼠标,神情自得,眼盯屏幕,口中念念有词,如:哇塞、打、杀、真臭等等)。学生2:(平日早读前,在教室,一进门就喊)张三,作业做完了没有?拿来给我抄一下!什么?学校规定管屁用,听老子的不怕!不行,你欠揍是不是?(冲到张三面前抢作业 威胁道)下次给我学乖点,不然的话…… 学生3:(放学路上 在网吧门前)“李四,我们进去玩玩!”“OK!”“玩一出《魂斗罗》怎么样?”好极了。“(他们玩得不亦乐乎,瞬间,一个多小时就过去了)”糟了,快一点半了。“"别急,玩完了再走!”“不行!老师会发现的。”“哎呀,看你急的,我们不会生病吗?叫个人请假不就得了吗?”……

4、学生讨论:看了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5、名人故事,升华情感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发言很精彩,有理有据能服人。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就不难发现那些留芳千古的名人,无不是对他人极端负责的人。就拿《语文》书上学过的故事来说吧,就足以让大家称羡: 学生8:《白求恩的故事》大家一定还有很深的印象。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常常连续手术十五六个小时不休息;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从羸弱的身躯中输血300CC不犹豫;为了救治中国伤员,他用嘴吸毒,后来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其事迹感天动地泣鬼神。他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是对他人负责的最典范的事例,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学生9:《鲁迅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共产党员的心目中却是最可信任的人。方志敏烈士生前,曾在狱中写出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对后人有巨大影响的遗著,就是通过鲁迅转交给党中央的。这不是对他人负责的最生动的教材吗? 学生10:《哈尔威船长的故事》最具感染力。为了救活全船乘客,他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这一切都源于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好样的船长,壮丽的人生。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勇于对他人负责的人树碑立传。

6、我们应该怎样做

主持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身边是否也有对他人极端负责的人呢?

学生11:有,而且很多!大家难道没有看到天天教我们上课的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牺牲了大量时间教我们学做人,学本领。今天,我们举行的《心中有他人》的主题班会,就是要学做人--学做有责任感的人。

学生12:我们的家长,为了不耽误我们的学业,承担了本该我们自己完成的许多家务。

篇3:7课时教学设计

请以“______让我与众不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将题目空缺处补充完整; (2)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不少于600字; (3) 文中不得出现 (或暗示) 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题透视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同样, 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 又是什么让“我”与众不同的, 每个人对此都应该有所思考。

虽然“写作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但就“生活内容”而言, 学生最熟悉的还是自己。2012年镇江市中考作文题“_______让我与众不同”的命题意图就是想让考生把目光投向“自己”, 更好地审视自我、表现自我, 写出源于自己生活的鲜活文章来。再说, 每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实在很多, 选择哪些、表现什么以及怎么表现, 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因此这样的题目既让每一位考生都有话可说, 又让每一位考生都能说得跟别人不一样 (与众不同) , 这更有利于产生佳作。

作文采用半命题形式, 考生首先要将题目空缺处补充完整, 而填什么, 却要根据“我”的“与众不同”之处来定。如果将题目中的“我”理解为考生本人, 那么所填内容可以是对“我”影响巨大的身边人 (比如父母、同学、老师等) ;可以是“我”的爱好 (比如读书、打球、弹琴、绘画等) ;可以是“我”的性格 (比如内向、活泼等) ;也可以是“我”的品质 (比如诚实、勇敢等) ;还可以是“我”的理想、追求、信仰、价值观……

题目中的“我”也可以作拟人化理解。“我”可以是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也可以是国家民族、城市乡镇, 甚至可以是月亮、地球、星系……总之, “我”可以是宇宙万物, 无所不包。如果那样, 考生就需要对所填内容及构思立意作另一番思考了。比如, 用地球的口吻写“水让我与众不同”的作文, 或用华山的口吻写“险峻让我与众不同”的文章, 都非常切合题意。

这样看来, 本题的开放性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从题目所补充内容的不同, 大体上可以看出考生生活面、知识面的宽窄以及思想境界的高下。比如写“读书让我与众不同”“绘画让我与众不同”等尚属中规中矩;而“一元硬币”“自信开朗”“苦难挫折”之类的“与众不同”则能写出精彩, 令人眼前一亮;至于“看电视”“热爱明星”这类共性大于个性的“与众不同”则不能符合命题要求, 立意自然也就不高了。

补充完整的题目, 应该涵盖两部分内容:一是所填内容;二是“我”的与众不同处。二者之间通过“让”发生逻辑联系, 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既要写出是什么使“我”与众不同的, 更要突出“我”是怎么与众不同的, 否则就不能算完全切合题意。比如写“父爱 (母爱) 让我与众不同”这样的作文, 如果在文中只是记叙父爱或母爱的感人事迹, 而对“我”与众不同的具体内容提及甚少甚至只字未提, 这就犯了“头重脚轻”或“顾头不顾尾”的毛病, 这样的作文属于偏题或跑题之作, 得分自然不理想。所以, 写作此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避免“头重脚轻”或“顾头不顾尾”的现象产生。

不过, 由于题目中的“让”字前未加逗号, 所以考生还可补充出“请让我与众不同”这样特殊而少见的作文题来写, 如果那样, 文章表现的就是对“与众不同”的向往与呼唤, 其写法又完全不同于上面所说的内容了。

综上所述, 该作文题既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又有一定的逻辑思辨性, 合乎中考作文的区分度要求。

评卷扫描

从阅卷情况看, 考生在写作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与众不同”不能凸显。“与众不同”的意思是“和别人不一样”, 而许多考生所写的内容恰恰是“和别人一样的地方”。如有考生写“读书让我与众不同”这个题目, 写“我”读了《格林童话》后, 懂得了做人要诚实善良, 于是下结论说“它让我与众不同”;而诚实善良恰恰是大多数人所具有的品格, 如果没有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特定事件的记叙, 没有特定人群 (可以理解为“众”) 的对比衬托, “我”的诚实善良又如何显得“与众不同”呢?

二是“与众不同”根本没有涉及。前面已经说过, 该题要求考生在写作时既要写出是什么使“我”与众不同的, 更要突出“我”是怎么与众不同的, 否则就不能算完全切合题意。而许多考生在写作时恰恰没有涉及到“与众不同”的内容。比如, 不少考生写家人的关爱让自己与众不同, 但是通观全文, 其实只是一篇表现“与众不同的父爱 (母爱) ”的文章, 而“让我与众不同”的内容却根本没有涉及, 只是贴了一个标签而已。

三是对“与众不同”的理解过于狭窄。许多考生在写作时都把“与众不同”理解为“第一”, 要表现“与众不同”就非得是“得第一”不可, 于是用各类比赛得第一、学习成绩得第一来凸显“与众不同”的作文满天飞。这些作文固然切题, 但视野过于狭小, 因为“与众不同”不一定非得是“出类拔萃”, 天地之间“我”是唯一的, 考生只要写出“不同”就可以了。与“得第一”这样的作文相比, “胖让我与众不同”“放慢脚步让我与众不同”之类的作文不仅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读起来也更加鲜活有味!

迷津指点

首先, 审题要字斟句酌。

虽然新课标明确表示中考作文“不故意设审题障碍”, 但这并不表示没有审题障碍。只要是考试作文, 就一定会有审题障碍, 虽然难度可能不大, 但毕竟存在, 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 考生一定要有一字一字揣摩题目的习惯, 既要将题目中的每个词语玩味透, 又要能从整体上把握好题意, 严防发生审题偏差。

拿“_______让我与众不同”这道作文题来说, 我们就需要一字一字去推敲, 推敲过后, 你就会发现题目由四个要素组成:一是题目空缺处所填内容;二是“让”;三是“我”;四是“与众不同”。“让”是“使得”的意思, 它表明题目空缺处所填内容是“我”与众不同的原因。这样一来, 题目就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内容了, 前“因”后“果”, 二者之间通过“让”发生逻辑联系。这样瞻“前”顾“后”的审题分析, 必然会避免写作时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其次, 写作要凸显“题眼”。

一般来说, 作文题都有“题眼”, 写作时必须要能够凸显“题眼”, “题眼”凸显得越好, 给人的感觉就越切题。就“_______让我与众不同”这道作文题来看, 题眼应该是“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凸显得怎样, 就能看出考生的水平如何。

那么怎样才能凸显出“与众不同”呢?答案是“比较”。要比较, 就必须确立好比较的对象, 这里的对象当然是“我”与“众”。一般来说, “我”就是考生本人, 但“众”的变数就大了, 它可以是长期固定的一个群体 (比如班级同学) , 也可以是特定时间内暂时聚合的一个群体 (比如公共汽车上的乘客) 。“众”这一群体一旦限定, “我”在这一群体中的“不同”也就可以凸显了, 作文的思路也可随之而定了。

再次, 选材要新颖有个性。

选材上的“撞车”, 历来是中考作文所忌讳的。只有“与众不同”的文章, 才能得高分。上文说过, “与众不同”的意思是“与别人不一样”。既然是“不一样”, 只要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就可以了, 而一个人的独特之处其实很多, 岂能仅仅局限于成绩或比赛方面呢?

例文点评

一类文:

那一分钟的等待让我与众不同

周末, 照例, 我去钢琴老师家上课。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车辆差点晃晕我的眼。阳光不懂事地反射着, 每隔几秒, 我就会被各种车的后视镜给闪一下。夏天就是这样, 真是“热情”。 (必要的交代, 突出夏天的“热情”, 为下文作铺垫。)

走了很长一段路, 我来到了十字路口。车辆呼啸而过, 川流不息, 红绿灯在不停地切换、计时。很不幸, 我来到这里时, 它火红地亮了。于是, 我得等, 等这“漫长”的一分钟。 (因为天热, 一分钟的等待就显得“漫长”, 这是人之常情。)

身后陆续有人过来, 但他们就像看不见红灯一样, 迈开腿, 左躲右闪, 在车辆间穿梭, 很是“灵巧”, 很是“勇敢”, 很是拥有“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我愣了。 (似褒实贬的语言, 写出了“我”的情感态度。)

这时, 从我身后走来一个穿着时尚的妙龄女子, 白T恤, 超短裤, 黑高跟鞋。只见她停都没停一下, 表现出“无视一切, 不畏死亡”的决心, 开始———横穿马路。

她的鞋跟很高, 走起路来总是左右左右地点着地, 我总觉得下一秒她就会鞋跟一歪———再也没有后来了…… (给这妙龄女子特写镜头, 属于“点”的刻画。)

横穿马路的人越来越多, 只有我还傻站在路边等待绿灯的“搭救”。我犹豫了, 因为我太与众不同了。前方的屏幕还在坚持不懈地倒数, 还有二十多秒。车水马龙, 人来人往, 我觉得每一个从我身边穿过的人似乎都在看着我, 而且心里肯定在嘀咕:“这丫头是不是受刺激了?”我往前挪了挪, 心伴着不断变小的数字而下沉, 我承认, 我有些扛不住这样的“与众不同”了。 (烈日下正确的坚守, 竟使“我”成了“另类”, 换成任何人也会“扛不住”的。心理刻画真实生动。)

太阳好像又毒辣了许多, 晒得我有些窒息。我仍然决定等待。即便这让我显得太与众不同了, 但我相信, 我必须这样做。

“5, 4, 3, 2, 1!”终于, 绿灯亮起, 我顿时觉得凉快了许多, 迈开步伐, 大步流星地向马路对面走去。多轻松啊, 没有任何躲闪。安全。快速。 (“凉快”“轻松”“安全”“快速”, 这些词语都融入了“我”的情感。)

过了马路, 走在树下, 刚才的一幕突然又浮现在我眼前。是的, 在那一分钟里, 我太窘迫太与众不同了!

但愿以后, 在家乡的红绿灯下, 不要再让我与众不同! (结尾的期盼, 透露出“我”对家乡真挚的爱!)

总评:当公共规则不被大多数人遵守时, 遵守规则的人反而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另类”, 这就是生活的荒诞剧。文中, 众人无视红灯的存在横穿马路的举动, 让耐心等待绿灯信号的“我”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一分钟的等待, 在展示了“我”与众不同的道德素养的同时, 也折射出无视交通规则的人的低素养。

文章写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读来却极具感染力, 这得力于作者高妙传神的心理刻画。它也使我们在揶揄调侃的文字背后, 真真切切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市民文明出行的期待。

二类文:

“落后”让我与众不同

我想我并不是一个难相处的人, 但与班上同学在一起时, 我们却没有共同的话语, 没有共同的思想, 我与21世纪仿佛成了平行线。他们笑话我, 有时甚至会用一副无可救药的表情看着我。于是, 我成了班上与众不同的人, 因为我很“落后”。 (文字虽夸张, 但还是让人感觉到了“我”的“落伍”。注意, 不是“落后”, 所以题目也应当改为“落伍让我与众不同”。)

当今世上, 时尚已成为许多人狂热追逐的唯一, 比如流行歌曲与穿着。 (选取“流行歌曲”与“穿着”来谈自己的“落伍”是较典型的。)

我简直受不了了, 我想我快疯了。每当耳边充斥着电子合成音的“咔嚓咔嚓”, 或者听所谓的音乐人摇晃身体, 高声唱着我听不懂的怪异歌词时, 我的血压就会升高。

班上的女同学与我聊天, 会满脸惊讶地听我说着邓丽君、龙飘飘等一个个她们未曾听过的名字, 更会目瞪口呆地听我哼唱那些歌。她们笑了, 是大笑。于是我成名了, 因为我是中世纪的人———至少她们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说流行歌曲还不算什么, 那么你见过在班上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孩中间夹杂着一个“土气”的女孩吗?那就是我。

我, 戴着眼镜, 穿着校服, 一条黑色休闲裤, 一双运动鞋, 最普通不过了。可是我仍被尊称为“落后的一员”。 (应该是“落伍的一员”。下文的“落后”都应改成“落伍”。)

时尚教会了女孩如何自信而美丽, 可是还未成年就打耳洞, 这合适吗?裤子上这儿一个洞, 那儿一个洞, 这就是潮流吗?买化妆品, 只为肌肤赛雪, 这就是时尚吗?

不不不, 面对这样的时尚, 我宁愿选择“落后”, 因为这才是真的自我。 (三个“不”凸显了“我”的态度。)

在当今的快餐文化中, 时尚风潮如龙卷风般气势汹汹。面对非主流、“超女”“快男”的时代, 我选择了抱住“落后”这根摇摇欲坠的柱子。 (最后一句是病句。这一段都可以删去。)

因为“落后”, 我成了与众不同的人, 这是社会的悲哀, 还是我的无奈? (最后一个问句, 说得虽然“重”了些, 但发人深思, 令人回味。)

总评:喜欢怀旧歌曲、穿着普通的“我”在追逐新潮的一群人里, 的确可以说是“与众不同”了———因“落伍”而与众不同。面对时尚潮流, “我”没有“跟风”, 没有“随大流”, 而是保持了真实的自我。

文章富有个性, 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美中不足的是, 在遣词造句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推敲, 故判为二类文。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管”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 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 (或暗示) 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二:请以“我还是忍住了”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篇4:《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识字写字 字源 自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08

【教学目标】

1. 会读“竿、啦、还、缺、黑、你、吧”七个二类字,会写“羊、犬、草”三个一类字。

2. 学习从字源出发学习生字的方法。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教学重难点】

1. 会读“竿、啦、还、缺、黑、你、吧”七个二类字,会写“羊、犬、草”三个一类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歌。

【教学准备】

1. 查找“马、羊、犬、牧”的相关信息。

2.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牧民在大草原放牧的视频。

2.请学生说说:从刚才的视频中,自己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真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美景。今天我们要从中学几个生字。

【设计意图:动态的视频最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视线。运用视频导入,为本次识字教学创设了一个大草原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不是呆板的,而是鲜活的。同时,视频的主题与本课识字内容相符,为学生的学做了厚实的铺垫。】

二、古今结合,字源识字

(一)学习象形字“马、羊、犬”

1.出示“马”“羊”的古体:。这两个字我们在《认一认2》和《认一认4》中学过,你还记得吗?

2.请学生指读,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出这两个字的。

(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他们把话说具体。如,什么笔画像牲畜的什么部位等)

3.你都知道什么马?什么羊?(预设:千里马、赤兔马;白马、黑马、枣红马;山羊、绵羊、羚羊,喜羊羊……)说得好的小朋友奖励读相应的字。

3. 我再来认识一种动物(出示:),猜猜它是什么动物。

4. 出示字形演变过程:

5. 猜出它是什么动物了吗?(学生能说出来,教师就表扬;不能说出来,就出示“狗”字)

6. 指读“犬”。“犬”就是狗,我们在《认一认2》中曾经学过“狗”字。

7. 你认识那些字和“犬”字很像?(预设:太、大)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犬”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点”的位置记牢,如,点像尖尖的狗牙,点像嗅觉灵敏的狗鼻子等)

8. 在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类犬?(预设:警犬、导盲犬、牧羊犬……)奖励说得好的学生指读“犬”字。

9. 表扬说得好的学生: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些牲畜的特点。古人和大家一样,根据它们的样子画了下来,并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看到的字,这样的字叫做象形字。

10. 开火车读好“马、羊、犬”。

(二)学习会意字“牧”

1.出示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预设:一只手里拿个根小棒,要去打牛;一个人拿了棒,准备放牛……)

4.再出示。找到哪个部分是“牛”,哪个部分是“手”,哪个部分是“小棒”了吗?

5.教师一边指着字中相应的部分,边说:这只手拿根棒,准备放牛;在古时候,放牛就叫“牧”。

6.出示“牧”字,指读,开火车读。最后强调:“牧”的意思就是放牛。

7.谁能给“牧”字找找朋友?(扩词预设:放牧、牧牛、牧草、牧场、游牧……)

【设计意图: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曾说:“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汉字构字规律,就会大降低汉字教学的难度。”课文首先出现了四幅实物图,四个古体字和四个楷体字。编者暗示了教者可以从字源入手,帮助学生从文化本源上理解字义,从而识字。同时,识字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从已知的走向未知的,由简单的过渡到较难得,也为低年级儿童的识字创设坡度。】

三、顺学而导,初感儿歌

1.有个小朋友很羡慕牧民,他也想放牧。看,他来了。出示书本图片:

2.教师拿出“马、羊、犬”的生字卡片,请学生上来贴在图片的相应位置上。

3.“马”字该贴在哪里呢?(预设:贴在小朋友骑的竹竿上。如果学生没贴出来,教师给出答案)这个小朋友把竹竿当马骑,我们把这根竹竿称为“竹马”。

4.小朋友骑着竹马,为我们带来了一首儿歌。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5.学生自读课文。

6.检查字词读音。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gān la hái quē hēi nǐ ba

竿 啦 还 缺 黑 你 吧

zhú cǎo dì

竹 草 地

(2)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啦”和“吧”的轻声,“你”不要读成“lǐ”。“竹”是翘舌音,“草”是平舌音。

(3)去掉拼音读词语。

(3)开火车读。

7.儿歌共有几句话?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预设:共有两句。根据句号和感叹号看出来)

8.逐句学习。

(1)请学生朗读第一句。

(2)正音,注意“的”和“啦”是轻声。

(3)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如:谁在哪里干什么)

(4)请学生朗读第二句。

(5)理解“缺”,就是少的意思。

(6)教师指导朗读长句的节奏,必要时范读:

还缺∕一条∕牧羊犬,

小黑∕小黑∕你来吧!

(7)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9. 指名读整首儿歌:哪位读书小能手能把儿歌完整地读好?

10.齐读儿歌:多么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呀,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儿歌读好。

【设计意图:识字是读好儿歌的基础,学生自学也是教师引导的前提。因此,本设计本着“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原则,让学生灵活自主地学习儿歌,教师仅在重难点处作点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群组认知,练写生字

1.课文读好了,让我们请出这节课要写的生字宝宝。出示:羊、犬、草。

2.你还记得它们吗?开火车,读好生字。

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看看它们中都有共同的一个笔画。(预设:横画,长横)

4.在这三个字中,横画很重要,重要的笔画叫“主笔”。让我们来一一写好它们:

(1)教师范写“羊”:三横长短不一,但间距相等。最后一笔最长,稳稳地托住上面两横,竖在竖中线。

(2)教师范写“犬”:先写一个大,横画中等长,撇捺要伸展,点在右上方。

(3)教师范写“草”:扁扁草字头,下面一个早。两根长横画,下面横最长。

5.学生书写。

(1)复习正确的书写姿势:身正、肩平、臂开、足安,“一拳、一尺、一寸”要做到。

(2)描红,临写。

6.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作业,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寻找共同的规律,写好不同的汉字”正是本设计培养学生读帖本领、掌握书写技能的重要任务。同时,一年级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在正确的书写姿势下写好每一个汉字。】

篇5:练习7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有效地读书。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古今贤文”,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1、读背鲁迅名言。

2、诵读与积累:古今贤文。

3、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有条理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

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 课时目标:

1、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指导有效地读书。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古今贤文”,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教学进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指名读题,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2、分组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读“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

3、指导读背鲁迅名言:

自由读。

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相机指导。

分组练习背诵。

二、教学诵读与积累。

1、指导学生回忆古今贤文的学习方法。

2、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看是否有不认识的字。

(2)说说大致意思。

篇6:《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相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朗读感悟、发展语言

1、你们看见过钱塘江大潮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

钱塘江大潮录像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呢?

3、自由练读三、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喜欢的理由或者你的感受,好吗?

(学生练读。)

4、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依次出现课件内容:

⑴ 出示课件内容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谁来学学看?

(指名学,齐学。)

(板书:闷雷滚动)

② 作者用闷雷滚动形容潮水的声音,真是太形象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⑵ 出示课件内容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①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东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是怎样沸腾的呢?我们一起来表演看看。

(学生用欢呼、尖叫等各种声音来表示。)

(板书:一条白线)

② 这就是沸腾,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能形容这种场面,能找到吗?

(人声鼎沸。)

③ 能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齐读。

⑶ 出示课件内容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板书:横贯江面)

② 读出这种感觉来。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⑷ 出示课件内容四: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条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① 你从这句话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板书:白色城墙)

② 分男女比赛读。

⑸ 出示课件内容五: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 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板书: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喜欢这句话的举手。老师也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下面我们大家再准备准备,待会来比比赛,看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③ 指名读,评价鼓励。

④ 能让我也试试吗? 教师读。

⑤ 该你们了,喜欢这句的一起来,让我也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⑹ 出示课件内容六:

① 我们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合起来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大潮的宏伟气势,好吗?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齐读。

②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5、作者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远──近)

快速默读3、4自然段的内容,找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6、练习背诵:

⑴ 这么优美的词句,这么精彩的段落,你们愿意将它背下来吗?

⑵ 你可以根据板书背诵,也可以根据这些表示描写顺序的提示语来背诵,老师还可以提供录像帮助你背诵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⑶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根据录像背诵。

7、提示语练习背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顿时()。过了一会儿,()。那条白线()。再近些,()。浪头越来越近,();那声音()。

四、积累词语

1、从学过的3、4自然段中找出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词语: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飞奔而来 白色城墙

(学生带读或齐读。)

4、词语运用:

⑴ 大家找得非常准,读得也很好,那么是否会用呢?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把图上的内容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图片。

⑵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说话。

五、拓展作业(作业任选)

1、把潮来时的景象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交流。

3、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思考人们为什么选择八月十八日这一天来观潮?

(能完成第一题,可以得三颗星星,完成第一二题,可以得四颗星星;完成第一二三题,可以得五颗星星。)

〖板书设计〗

潮来前

闷雷滚动

远 一条白线

观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篇7: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想所要学的偏旁代表什么意思,有不懂得地方上课可以向老师提问。

3、搜集了解两三个神话故事。

【教学目标】

1、辨析形近偏旁:“礻、衤”。学会本课时5个带“示字旁”和“衣字旁”的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做到匀称、美观。

2、看图读熟词语,能借助图画理解词语,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

3、初步感受汉字文化,探究构字规律,培养识记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偏旁“礻、衤”,理解包含这两个偏旁汉字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课前游戏,领略汉字奇妙

1、课前师生玩猜字游戏,让学生领略汉字的奇妙,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师板画

2、小结:印度有一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说的就是汉字。课件出示

二、诵读韵文,探究构字规律

导入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识字7》。板书,读题,打开课本74页。

(一)探究规律,学习“礻”

1、小小汉字奇妙无穷,你们看这是什么?(出佛像图)这是古文字的“示”字,你发现了什么?随着时代的演变,古文字“示”字变成现在的“礻”,猜猜“礻”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补充讲解“示”字的最初意思。古时候的人不懂科学,他们要是遇上天灾啦,人祸啦什么的就会在桌子上摆上肉之类的贡品去求神仙,拜祖宗,求他们保佑,根据这样的仪式造出了一个字,上面一横表示这盆肉,下面就是这个台子,然后再变,有变成这样,下面的三笔代表日月星,表示天上所有的神仙,然后变成这个字。“礻”表示在台上摆上供品祭拜、祭祀。)

2、指导写好偏旁,生书空。(教师范写并讲解示字旁:示字旁有四画。第一笔向右点。第二笔是横撇,与点之间有距离。第三笔竖要直,与上点对齐。第四笔还是点,与竖要对齐。)

3、学习“示字旁”的词语。

(1)瞧,这些词你会读吗?

(出示“示字旁”带拼音的词语)自由练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出示“示字旁”去拼音的词语)指名4人读、同桌互读、齐读。

(2)(出示课文插图及神话、祝福、祖先三词)读了这三个词语,它们就是我们的朋友了,现在它们遇到了困难,找不到家了,大家能帮忙把它们送回家吗?你是怎么想的?师相机指导理解。

“神话”:

①这幅图画是什么神话故事?(如果学生都了解就不讲了。)

②看,我这也有一些神话故事,你能大声说出它的名称吗?(教师补充一组神话故事图片,文字相应出示:沉香救母、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夸父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做链接回到上张灯片)

③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指名4人回答。(注意与童话、传说区别。)

④小结:原来神话故事的主角大多数是(神仙),难怪“神”字带有示字旁。(神话就是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它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理解和美丽)

“祖先”:

①(课件出示图画,做链接能回到上两张)图上这位手握火炬和石斧的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离现在非常久远看了。你对我们的祖先有哪些了解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森林古猿是人类的共同祖先;民族或家族较早的上一代;炎帝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所以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

②每到清明节,我们都会摆上供品祭拜祖先,所以“祖”带有示字旁,示字旁也能表示祭祀的意思。

“祝福”:

①看,福仙笑眯眯地给大家送来了祝福!你在什么时候也给谁送去什么祝福呢?指4人回答。

②今天来了这么多听课的老师,你有祝福的话儿送给他们吗?

③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这个“福”字,你们看人们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福”,希望“福气”能够降临,福字多多,福气多。请看――(边说边出示各种“福”字,最后定格在“百福图”上)

④我们还可以给“福”字组哪些词?⑤教写“福”字(课件出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出示:每一口人都有田,幸福生活喜连连。)

6、(课件)这三个词语中,有4个字带有“示字旁”(字变成红颜色),带有“示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呢?(大都与神仙、祖宗、祭祀有关。)

(二)7、齐读“礻”儿歌。

(二)《幸福健康歌》(课件)这个偏旁学得太棒了,字又写得那么好,老师奖励你们一首幸福健康歌。

(三)探究规律,学习“衤”

1、刚刚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带示字旁的字大都与神佛、祭祀有关。这里还有一个偏旁,你能猜出它和什么有关吗?(出示:“衤”的演变古时候的人造字的时候就照着这个样子画了简单的图形,再变,还是很像一件衣服的样子,最后变成这样的正楷字读“衣”字,再演变为“衣字旁”。)教读名称,生汇报发言。(与衣服有关)

2、教师范写并讲解。衣字旁:与示字旁很像,多了一笔撇,注意撇和点脑袋要挨在一起哦。

3、学习“衣字旁”的词语

(1)(出示“衣字旁”的词语)这些词肯定难不倒你,同桌互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去拼音男女生赛读。

(2)(课件出示实物图)你能准确叫出它的名字吗?

4、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衣字旁”的字与(衣服)有关。(课件出字,标红)

5、识记4个生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办法记“裤”个字?指导记“裤”―――同桌互相说怎么记其它字。

(2)讲解:形声字,板书名称。我们一起读顺口溜――(出示:形声字,真有趣,声旁帮助读字音,形旁帮助解字义。)

6、游戏“文字连连看”(大转轮)

接下来邀请大家一块玩游戏,名称叫做“文字连连看”,看看你能不能准确地读出它的字音?

小结:你发现了吗?它们都是(形声字),都带有(衣字旁),都和(衣服)有关,今后再碰上带有衣字旁的字就难不倒大家了。

三、追根溯源,区别学习“礻、衤”

1、(课件出示两个偏旁)这两兄弟实在长得太像了,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写法不同,表示的意思不同。)

2、出示儿歌,拍手读:一点就是“礻”,拜佛祭祀就用它;撇点就是“衤”,大都把它身上穿。

四、科学识记,指导书写汉字

1、刚才我们用了好办法记住这些字,(课件出字:裙裤衬衫)仔细观察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指导书写

再看看笔画,你有什么要提醒我们的?

裙:左边高,右边低,一撇伸到点下边。

裤:看右边,往下渐渐宽,看下边,右边一竖长。

衫:三撇之间距离相等,起笔成一直线,第三撇伸得比较长。

2、生汇报讲解,师逐一相机范写,生书空笔顺

3、观察,总结“左右结构,右字简单,左右均等,右字复杂,左窄右宽”写字规律。

4、强调坐姿(身正肩平臂开足安;轻轻提笔,一拳、一尺、一寸),生描红(一笔写成,笔笔到位),每个字临写3个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提醒。

4、评价书写。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写的字(3个左右),你觉得他写得怎么样?学生评价,教评价方法(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运笔是否到位,字面是否整洁,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等。)

7、同桌互相评一评,自己再改一改。

四、自主识字,拓展积累汉字(课后作业)

1、小小汉字,奥妙无穷,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下课后,请小朋友们到字典爷爷哪儿去学学新的字。请大家分别找找带有这2个偏旁的字。老师有个建议:小朋友找的字尽量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字,每个偏旁找两个,把新认识的字写在作业本上,别忘了注上拼音。下节课和我们分享学习成果?

篇8:第7课时 离子反应(下)

A. 强碱性溶液中:K+、Al3+、Cl-、SO42-

B. 含有0.1 mol·L-1 Fe3+的溶液中:K+、Mg2+、I-、NO3-

C. 含有0.1 mol·L-1Ca2+的溶液中:Na+、K+、CO32-、Cl-

D. 室温下,pH=1的溶液中:Na+、Fe3+、NO3-、SO42-

2.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A. 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S+2H+=Fe2++H2S[↑]

B. 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HCO3-+OH-=CO32-+H2O

C. 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C6H5O-+SO2+H2O=C6H5OH+HSO3-

D. 大理石溶于醋酸中: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3.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FeCl3溶液与Cu的反应:Cu+Fe3+=Cu2++Fe2+

B. NO2与水的反应:3NO2+H2O=2NO3-+NO+2H+

C. 用醋酸除去水垢:CaCO3+2H+=Ca2++H2O+CO2↑

D. 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CO2+3H2O=2Al(OH)3↓+CO32-

4. 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向明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

B.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Fe(OH)2+2H+=Fe2++2H2O

C. 向磷酸二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NH4++OH-=NH3·H2O

D. 向CH2BrCOOH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CH2BrCOOH+OH-[→Δ]CH2BrCOO-+H2O

5. 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HCO3-、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它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0.1 mol·L-1乙溶液中c(H+)>0.1 mol·L-1;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含有Ba2+ B. 乙溶液含有SO42-

上一篇:人总要长大作文1000字下一篇:市电信分公司纠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