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15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2.指导朗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3.收集列宁故事,继续了解伟人崇高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导入

1.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列宁 男孩)

2.激趣导入: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播放鸟叫声

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此时,列宁会是怎样的心情呢?(生:着急,担心……)

师:说明列宁对灰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爱)

师:这时,他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会说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感受。

二、走进语言世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品读“列宁爱灰雀”。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列宁说的话画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生读,师巡视)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

2.师:谁愿意把列宁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课文3、5、7、9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第3、5、7、9自然段

3.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灰雀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

(1)自己再读读列宁的话,体会列宁的心情。

(2)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3)比较句子: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句话写的好?为什么?(4)指导读出惋惜的语气。指生读,评价。齐读这三个句子,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随机板书:爱。

(二)品读“男孩爱灰雀”。

1.师: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到哪儿去了?(被小男孩捉去了)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不会)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课件出示第3——10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生自由读,师巡视)

2.师?谁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第4、8、10自然段。(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孩子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师:省略号也证明他说谎了。

出示男孩 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句话补充完整吗?谁能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吞吞吐吐、结结巴巴、低声、紧张……)(生自由读)(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说明了灰雀可能是男孩捉去的,因为他不敢讲。

师:这一句话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师:这时候,男孩会想些什么呢?

(4)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我觉得如果灰雀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

师: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刚才两位同学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应该怎样读呢?自己试着读读看。(出示两句话)(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师范读,把“一定”和“肯定”读得很响亮)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坚定)再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生自读)3.比较“爱的不同”。

师:你们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男孩为什么要捉那只灰雀呢?(喜爱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出示议一议: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师小结:其实列宁和小男孩都非常喜欢这几只灰雀,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同,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因为鸟是属于大自然的!

4.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课件出示“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

(1)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读、男女对读。)(2)展示分角色朗读。

三、再进白桦林,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1.师:灰雀真的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师: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灰雀送回了公园。课件出示画面: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自由朗读体会。(1)自由读最后三段话。(2)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此时的它会对列宁说点什么呢?又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灰雀在枝头欢唱,好像在对___说:“_____。”(3)读了这几段,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灰雀回去了,男孩为什么还低着头?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 为什么列宁认为男孩是个诚实的孩子?

(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问题。教师参与讨论。)(4)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这是对男孩的什么描写?此时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小男孩在心里默默地对___说:“______。” 师:可以看出男孩什么品质?(板书:诚实)

3.师小结: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尊重 爱护)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这样和谐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

4.情感朗读: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练笔,总结升华

1.师:课件出示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2.学生续写,交流。配乐。

师:(对照板书)孩子们,对别人的尊重和爱护是一种爱;诚实,知错就改是一种爱;与小动物和谐相处更是一种爱。这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存在,以后让我们把自己的爱送给亲人、朋友,送给周围的人,更送给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吧!

五、布置作业,积累提高

1.自找伙伴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看谁演得最棒。

2.搜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板书设计:

5.灰雀

列宁 小男孩(尊重、爱护)(诚实)

篇2:《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写2个生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学习过程]

一、课前演练

认读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

二、导入新课 1.(拖出灰雀图)同学们,你们记得这是什么鸟吗?(是灰雀)2.有一位伟人非常喜欢这种鸟,他就是----(边说边拖出列出图)

3.有一天当列宁再来看灰雀时却发现有一只不见了,它去哪了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板书课题)

三、明确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四、出示学习指导一,学习列宁说的话 1.出示学习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10自然段:

(1)把列宁说的话用“——”画出来,再体会列宁当时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把感想写在旁边。

(2)小组交流。

2.列宁说了什么呢?同学们在汇报时可以汇报,也可以小组汇报。3.全班交流(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A.说明列宁很关心灰雀。

B.你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说明他在担心灰雀。(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A.能看出列宁有些伤心,觉得再也看不见那只灰雀了很惋惜。B.你能把这种惋惜之情用声音表达出来吗?(生有感情朗读)

五、出示学习指导二,学习男孩说的话

1.刚才我们根据列宁说的话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担心、惋惜、关心,这些心理其实都可以总结为一个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爱)对,你们真聪明。那么,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究竟去哪了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知道,被男孩捉走了)

2.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我们是不是冤枉了这个男孩呀?(不会)3.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小侦探,看看灰雀的消失是不是真的与男孩有关。4.(出示学习指导二)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第3至10自然段:

1.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的句子用“﹋”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2.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A.为什么男孩不这样说:‘我没看见’,而是说‘没……我没看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在说谎)

B.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一下,这样写(出示句子: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认为填什么词合适?(生填:吞吞吐吐等)

C.从男孩吞吞吐吐地回答中我们能判断出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文中还有这样的证据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A.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也说明灰雀与男孩有关。B.为什么不敢讲?因为他害怕列宁批评他,所以不敢讲。(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A.男孩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也说明灰雀与他有关。肯定说明他肯定会让灰雀回来。B.你能用肯定地语气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4)“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A.从它还活着这句话更能看出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

B.男孩说这句话时语气非常坚定。你们能也非常坚定地说这句话吗?(生练读)

6.师总结:从刚才你们这些小侦探有理有据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灰雀的失踪的的确确与男孩有关。

7.那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喜欢)8.男孩喜欢灰雀,列宁也喜欢灰雀。他们的喜欢有什么不同呢?(生谈想法理 9.你更赞同谁的做法呢?为什么?(生谈)

10.是什么让男孩决定要放了灰雀呢?(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

11.体会得真透彻。让我们把列宁与男孩的对话重温一下,好吗?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列宁的话,一人读男孩的话。现在开始(同桌对读)12.哪组同桌来给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分角色读)

13.让我们再换一种读法来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说提示语,你们接读,看谁读得好(师说提示语,屏幕逐条出示内容,学生接读)14.师生进行如下对话: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没……我没看见。”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么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生:“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孩子的心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师: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生:“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列宁的爱鸟之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生:“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这样吗?列宁关心地问: 生:“会飞回来?”

师:列宁爱鸟之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生:“一定会飞回来!”

六、学习课文第11—13自然段

1.我们配合得多默契呀!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中的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2.在列宁的感染下,男孩真的把灰雀又送回了公园。三只灰雀又重新在一起欢蹦乱跳地歌唱了。

3.之后列宁做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们齐读第12自然段(生齐读第12自然段),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灰雀去哪了,而是问不会说话的灰雀自己去哪了呢?(列宁知道男孩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不再追究了)

4.如果列宁直接问男孩:你昨天把灰雀捉到哪去了?如果你是那个男孩,你会怎样?(不好意思)

5.列宁不直接问男孩是为了保护男孩,他用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了孩子,使孩子改正了错误,这其实也是列宁对男孩的------爱。

6.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

七、总结全文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篇3:《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

文中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列宁,一个是小男孩。有些教师认为该文中描写列宁的笔墨很多,因此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列宁。但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该文的中心人物应该是小男孩。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编者选择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在于劝导我们的学生要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缺点。若把列宁定为中心人物来讲课文,能受到最大启迪的并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列宁的做法让老师们加深理解了“要尊重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这样一个道理。而小男孩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这一点倒是很值得学生学习、借鉴。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也就是说我们把小男孩定为中心人物来教学,更符合教育的实际,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情感渗透效果。

【设计理念】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打破了以往教学中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的做法,通过孩子们的自主研读,透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让他们感受与他们差不多大小的同伴的内心情感变化,从而加深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可爱的”的认识。

1.精选内容,激发探究欲望。

通常我们的教学结构都是按课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来组织的。一成不变的教学结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了“灰雀失踪”和“灰雀重新回到树林”这两个板块进行教学,先让孩子们感受灰雀失踪后列宁那种焦急的心情。当看到找遍树林也没找到的灰雀重新回到树林时,孩子们在兴奋的同时产生了种种疑问:失踪的灰雀究竟上哪儿去了?它是怎么回到树林的?……抓住文章情节的矛盾之处,发现文章的张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解除这种张力,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体会心理变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以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作为学习的重点,围绕“失踪的灰雀究竟上哪儿去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巧妙地借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他们细读第3~10自然段,找线索,说依据。孩子们通过反复研读,透过人物的语言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第一次小男孩说“没看见”时态度是肯定的,但有些心虚;第二次小男孩没出声,要读出他内心有斗争;第三次小男孩承认了灰雀还活着,但说话时还有些胆怯,最后小男孩态度是坚定的。在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3.深化主题,感受人物品质。

在教学中,仅仅局限于情节的分析是不够的。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列宁为重回树林的灰雀感到高兴,更为男孩的

感到高兴”这一问题使主题得到了升华。孩子们感受到有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并能加以改正,这样的孩子在他人眼中仍是诚实的孩子,仍会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包括像列宁这样的伟人的尊重,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得到熏陶和感染,播下诚实的种子。

【教学目标】

1. 通过感悟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2. 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透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 1 自然段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漂亮的、活泼可爱的、欢蹦乱跳的、惹人喜爱的……)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效地复习了上节课(讲读第1自然段)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过渡:是呀,这三只灰雀非常惹人喜爱。列宁可喜欢它们啦!每次走到白桦树下,他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可是有一天,列宁像往常一样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

二、对比质疑

(课件出示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1.惹人喜爱的灰雀突然不见了,列宁会怎样呢?请你好好读读第2自然段。(着急、难过、万分焦急……)从哪看出来的?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读这段话,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入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主动阅读、积极思考、自主感悟,走进列宁的内心深处,体会灰雀不见后列宁着急的心情。】

2.后来,灰雀回到树林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课件出示第11 自然段)

看到丢失的灰雀又重新回到了枝头欢唱,你们开心吗?列宁跟你们一样可兴奋了!请用朗读告诉大家列宁当时的感受。

3.请你再读读这两段话(第2 自然段、第 11 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是呀,失踪的灰雀究竟到哪儿去了?看到灰雀重新回到树林,男孩应该高兴才对呀,为什么他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设计意图:列宁在灰雀不见后着急的心情与灰雀回归树林后的兴奋形成强烈对比,使孩子们心中产生了种种疑问,引起了探究欲望,产生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精读第 3~10 自然段,体会小男孩从抓鸟到放鸟的心理变化

1.生自由读课文第 3~10 自然段,找线索。

2.展开讨论:你认为那只灰雀去哪儿了?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第 3~10 自然段)

3.研读小男孩的四句话。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请一生读)

“没”字的后面为什么要用省略号?

(课件出示:男孩__地说:“没……我没看见。”)(吞吞吐吐、低声、低着头、支支吾吾、红着脸、慢吞吞……)

【设计意图:这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契机,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从语言、表情、动作展开想象,揣摩男孩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读这句话,体会男孩复杂的心情。】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男孩为什么不敢讲?此时男孩心里在想些什么?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4)“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这两句话里都有“一定”这个词,这两个“一定”一样吗?为什么?

自己读读,试着读出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词语是文章的生命。抓住两个“一定”和感叹号,让孩子们通过朗读体会男孩在语气和情感上的变化,男孩要把鸟放回树林的想法一次比一次坚定。】

4.再读对话,感受男孩语气变化的原因。

(1)男孩的情感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什么让他改变了想法?请你再次细读第3~10自然段,从文中寻找答案。

(2)研读列宁的话。读读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总结:列宁发自内心的对灰雀的爱感动了男孩,男孩决定放回灰雀。

5.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

【设计意图: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把小男孩作为中心人物来教学,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研读了男孩说的四句话,让学生细细品读,体会小男孩从抓鸟到放鸟的心理变化。然后,以“男孩的情感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一问题回归整体,让学生再次研读这段对话,明白是列宁的言行深深打动了男孩,他决定放回灰雀。】

四、学习第 11~13 自然段

1.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而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此时,他又在想些什么?

2.列宁有没有再问男孩灰雀是怎么回来的?

是呀,男孩用实际行动改正了错误,是个诚实的孩子。(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所以列宁没有再问那个男孩,而是微笑着说……

3.列宁为重回树林的灰雀感到高兴,更为男孩的___感到高兴。(诚实、知错就改、敢于改正错误……)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许多教师在教学最后三自然段时,总是试图让学生体会列宁对男孩的爱和宽容。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用成人的眼光来分析问题,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是行不通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用“列宁为重回树林的灰雀感到高兴,更为男孩的___感到高兴”让学生感受到有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并能加以改正,这样的孩子在他人眼中才是诚实的孩子,才会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包括像列宁这样的伟人的尊重,从而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熏陶和感染。】

五、真情告白,提升情感

学了课文,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男孩或列宁说吧!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篇4:《灰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 目标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读懂人物的内心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学写“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等词语,积累描写灰雀的句子。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揣摩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爱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在积累

1.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学了这个字,(板书“雀”)谁能为它找个好朋友?(孔雀、灰雀……)

2.(补充板书“灰”)让我们记住这小家伙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3.你能用一个词夸夸它吗?(漂亮、美丽、惹人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预习,我们已经把生字学会了,把句子读通的同学请举手。

2.这个故事,除了灰雀,还有谁?(板书:列宁、男孩)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 )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 ),原来是小男孩( )。后来,小男孩又( )。”

(三)再读课文,聚焦“喜爱”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惹人喜爱”。(齐读)

2.默读课文,找找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

3.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

(1)指名读,并正音。

(2)灰雀的胸脯在哪?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声断气连”的方法。

5.灰雀的什么非常惹人喜爱?

(1)随机板书:粉红、深红。

(2)小结:抓住了灰雀胸脯的颜色来写。

(3)板书:婉转地歌唱

教师引读:“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婉转”用来形容声音好听。

(4)小结: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

6.作者李声权抓住灰雀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情感读一读。(齐读)

(四)三读课文,解读动作

1.你们喜爱灰雀吗?列宁喜爱它们吗?(喜爱)老师发现文中没有一句是说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的,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描写列宁的句子。(随机出示:“列宁每天……他每次……”)

(1)“仰望”:抬头向上看——仰望。拓展:向远处看——远眺 / 远望;向四周看——环视 / 环顾;从高处向下看——俯视 / 鸟瞰。

(2)“渣”:指名读,随机正音。

(3)“每天”“每次”:跟着老师一起在这两个词的下面画小黑点。小黑点的作用可大了,它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标注框)让我们把“喜爱”写在这两个词的边上。

(4)再读一读,从哪个词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

(5)通过解读列宁的动作,读懂他内心对灰雀的喜爱。

(6)难怪列宁(引读)——“每天到公园散步”,难怪(引读)——“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3.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笔,学以致用

学习作者,抓住小动物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等写出它的可爱。

篇5: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

散步

昂望

胸脯

一定

肯定

惹人喜爱

或者

坚定

面包渣

白桦树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搜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利用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要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4.思考: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具体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的?第1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4.巧妙小结: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练写。

五、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3

【教学思路】

本课为精读课文,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讲解字词,初读课文,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以列宁的故事引出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两次谈话,从中体会列宁对灰雀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以及列宁的教育艺术和语言艺术。从小男孩知错就改的.事实,提示学生要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2、能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从列宁与小男孩的谈话中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

【教学媒体】

挂图、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课文讲解

1、出示幻灯片或挂图,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的情景。引入课文:

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多媒体,体会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提问: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朗读课文第二段。用多媒体演示灰雀不见了的情景:

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不见了,它究竟到哪儿去了呢?

3、朗读第三到第十自然段:

多媒体演示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情景。

学生默读课文,将列宁的话和小男孩的话分别划出来。

分析小男孩的话(重点把握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⑴ 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⑵ 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

⑶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提问:小男孩的话中有一个怎样的改变?小男孩心里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说自己没看见灰雀,最后却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吞吞吐吐──想说不敢说──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分析列宁的话(让学生体味列宁的教育艺术):

⑴ 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从小男孩的话中,已经听出来灰雀是被小男孩带走了,可他并没有指责小男孩,却顺着小男孩的话说下去,为什么?如果你是列宁,你会怎么说。

(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⑵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列宁真的只是言自语吗?列宁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情和声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男孩的转变和列宁的教育艺术。

4、朗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由多媒体演示这一情景:

提问: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虽然送回了灰雀,男孩仍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惭愧。)

列宁为什微笑?

(他为男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感到欣慰而微笑。)

列宁为什么问灰雀说话而不问男孩?

(列宁不问就已经知道小男孩已经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问灰雀,既照顾了小男孩的自尊心,又表现了列宁对知错就改的诚实行为给予无言的鼓励。)

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三、拓展学生思维

1、文章写了第1天和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宁、小男孩和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分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四、板书

不见了回来了

灰雀

列 宁小男孩

教育艺术 诚 实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4

【学习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推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讲述蜜蜂引路故事。学生简单叙述。

蜜蜂引路中,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观察,积极思考)

2、出示列宁照片,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宁的事。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板书:灰雀

二、初读感悟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列宁和小男孩因为灰雀,而有了这段故事。我们先来看看漂亮的灰雀吧。

灰雀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回答。(美丽、漂亮、可爱)

3、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灰雀,找一找,用横线把它画出来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

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4、你喜欢灰雀吗?读读课文,从哪儿感受到他招人喜欢。

带着喜爱的心情读一读:“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

5、列宁喜欢这三只灰雀吗?从哪儿看出来。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仰望、经常”体会。

四、学习2-10自然段

自己读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列宁每天来到这儿,都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他们。可是有一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都没有找到。

(一)、学习要求。

师:这时,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和小男孩说了什么?(要求:默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列宁说的话划出来,再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读,师巡视。

(二)、列宁爱灰雀。

1、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呢?体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导读。

2、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怎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关心灰雀)

②“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担心灰雀)

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伤心)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和关心,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爱”

那你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生自由读三个句子。

(三)灰雀哪儿去了。

1、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去了)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没有)

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可以在有关句子前面打上钩。(板书:灰雀小男孩)

生自由读,师巡视。

(1)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

(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相机板书:占为己有

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

①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板书:知错就改

(4)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5)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爱?为什么?

小结:老师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五、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一)、同学们今天的朗读真不错。

那么,灰雀真的如小男孩说的那样飞回来了吗?课文11-13自然段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果然)

(二)列宁爱小男孩。

1、男孩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真的把鸟送回了公园。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树下他们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2、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因为小男孩已经改正了错误,列宁就不再去追究了,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对改正错误的小男孩的爱

3、学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孩子。他以一颗宽容之心使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保护了孩子,也使我们能重新看到这样和谐的画面。

4、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读课文吧!

六、体验、升华

1、(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孩)说些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灰 雀

(惹人喜爱)

喜爱 捉

担心 放

列宁 男孩

(爱鸟爱孩子)(知错就改)

灰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认识“宁、惹、仰”等10个生字。会写“郊、雀、养”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你对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体会朗读给大家听。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学生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地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篇6:灰雀第二课时教案

羊角学校

张旖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对灰雀、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并从人物的对话中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男孩把灰雀放回的经过。教学难点: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昨天认识的新朋友吗?瞧,它们来了!(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教师引读: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引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2、小结: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列宁和我们一样都非常——生:喜爱灰雀(板书“喜爱”)

二、感受列宁爱灰雀、爱男孩

(一)朗读第2自然段

1、今天我们请小朋友先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从哪里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指板书)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把找到的句子划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交流:(媒体出示:胸脯深红的灰雀)(1)指名交流

(2)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看出列宁着急呢?

(3)“找遍”是怎么找呢?师:是呀,找遍就是把每一棵树都仔细地找了;每一个角落都找过;找了很长很长时间。

(4)师:说得好,我们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要注意强调这个词,把列宁找灰雀的仔细、辛苦读出来。(生个别读、集体读句子。)

(5)小结:列宁这么着急,看出他怎么样?生:喜爱灰雀(指板书)

(二)继续学习第3-10自然段

那列宁到底找到灰雀了吗?(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1、我们赶紧再读读课文3-10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请你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什么?圈一圈从哪些词语中读懂得? 好,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同桌说一说。

3、检查交流

谁先来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媒体出示:列宁对话)

(1)从“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这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因为要是列宁不喜欢,就不会去打听灰雀的下落。

(2)从“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这句看出列宁爱灰雀。要是他不喜欢,他就不会那么担心了。

师:(创设情境)是啊,要是灰雀飞走了,那以后来公园就——(再也看不见它了。)

师:要是冻死了,列宁心里会——(很难过)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你心爱的灰雀不知是生是死,你会怎么说这句话呢?(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3)从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句看出列宁喜欢 灰雀。

师:你把这句话读读,看哪些词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从“多好的” “可惜——” “自言自语”。这三个词能看出。

师:到底这几个词是否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简单说说理由。“多好的”这个词直接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可惜”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师:那“自言自语”呢?(生沉默)什么叫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就是自己给自己说话。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 我很伤心的时候会自言自语。我很高兴的时候会自言自语。师:大家说的情况虽然不一样,但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当人的感情很——激动、投入、强烈。

师:列宁为谁激动起来?(为灰雀。)

师:是啊,列宁太想灰雀了,越想越深,越想越投入,以至有点情——情不自禁。师:现在你们说这个“自言自语”能不能看出列宁爱灰雀? 能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灰雀不见了,你多么思念它、牵挂它,替它惋惜啊,把你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练习朗读:个别读——范读——集体读)

(三)灰雀去哪里了?(媒体出示:侦查任务)师:听了你们动情的朗读,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列宁是多么喜欢灰雀啊!同学们,到底这只让列宁牵肠挂肚的灰雀哪去了呢? 让男孩捉走了。

可男孩一开始不是说“没看见”吗? 他撒谎!

师:到底男孩说没说实话,为了解开这个疑点,这回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精明的小侦探,请你们仔细分析小男孩的行为,包括他想的、说的,看能不能找到线索、证据去证明男孩说的是不是实话。这个任务能完成吗?(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师耐心倾听参与其中。)

师:好,下面召集大家开会,进行案情分析,谁先来发表自己的高见?(媒体出示:男孩对话)

1、从“那个男孩本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看出男孩刚才没说实话。因为要是没看见,不可能知道灰雀没有死。这句话说他不敢讲,正好说明他一开始就没说实话,他怕现在说出来列宁批评他。

师:这两位侦探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说话口齿伶俐,分析得很有道理,接着往下说。

2、从“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看出男孩开始没说实话,因为要是他没看见,就不可能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而且还那么坚定地说。

师:你们认为男孩最后的两次说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次的语气比第一次更肯定。

3、男孩为什么这么肯定?为什么抓走灰雀呢?(板书:男孩喜爱灰雀)

4、师:列宁喜爱灰雀,男孩喜爱灰雀,两个人的爱一样吗?(学生交流)

5、师:好,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我读列宁的话,你们读男孩的话。(师生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自己推荐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的变化。

三、学习第11一13自然段

师: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是真的吗?从刚才的研究看来,他开始说的那句话确实有问题,结果是不是呢?请大家听老师读最后一部分的课文。(媒体出示:11--13自然段)

灰雀是飞回来了,因为课文说“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林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师:找得好,我觉得这句话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们读一读,看认为是哪个?(果然)

师:为什么?(因为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现在真的飞回来了,“果然”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师:大家再把这部分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同学交流)

1、那个男孩为什么会低着头?(男孩觉得自己错了。怕列宁批评他。)

师:同学们再想想,男孩错在哪里?(捉灰雀、说谎)男孩为什么要捉灰雀呢?(他也喜欢灰雀)

2、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问灰雀去哪里了?(列宁懂得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媒体出示: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们看到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小男孩)

3、小男孩都撒谎了,为什么还说他是诚实的?(知错就改也是个诚实的孩子)

师小结:同学们,爱的力量多大啊,爱使世界变得更美丽;爱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真挚、更纯洁;爱使一个小孩子变得诚实、可爱。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爱吧!最后,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吧。

四、总结拓展(媒体出示:拓展)

1、听,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又在枝头唧唧喳喳的歌唱,他们好象在。(指名2—3名)

2、现在如果你是列宁、男孩或灰雀中的一个。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3、师生总结: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教师擦去板书“喜”字。

板书设计: 灰雀

篇7:灰雀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关注单元导读,导入

1.自由读单元导读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每学习一个单元前先请留意单元导读,看看里面对我们有什么具体的要求。请自由读一读。

2.指名说:本单元写了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灰雀》,这篇课文讲得是哪位名人的故事呢?

生:列宁。

师:(出示列宁头像)老师带着大家一块去了解列宁。(出示资料袋)列宁是前苏联伟大的革命领袖,他创建了俄国共产党,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师: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列宁身上的另外一个小故事——

生:灰雀。

师:看老师板课题。雀,上面是一个变形的小,下面是一个“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鸟。

师:见过灰雀吗?(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看,这就是灰雀,它的体形比较小,羽毛的颜色丰富,叫声悦耳。跟它们打个招呼吧——亲切地——

4.生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查(生字)看谁读得准 2.指名读

3.出示词语,(小组)开火车读词 4.考考你,读句子

师: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顺了吗?

(出示三个句子)

师:这三个句子里面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读好可不容易,谁来读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第三句。

5.检查预习中的标自然段,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3个自然段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不急,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

学生找的词语有“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师:这三个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老师请三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在每一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出示填空:

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

一天,一只的灰雀,列宁遇见了,并与他交流。

第二天,列宁又看到。

(生每读完一个部分,概括一层意思。)(课件逐条出示答案)

师: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呢?

(同桌互说,指名说)

师:我们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读懂了每部分的意思,再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词句为关键,品读

1.观察图画,引导说话。

师:课题是灰雀,(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三只灰雀呢?谁能用一个词语说一说。

生1:活泼的。

生2:可爱的。

生3:伶俐的。

2.品读词句,感受“灰雀”。

师:课文中是怎么写这三只灰雀的呢?默读第一段,找找描写灰雀的语句,划下来。

指名读。(课件出示“公园里„„惹人喜爱”一句。)

师:怎样的三只灰雀呀?用一个四字词语,就是——

生:惹人喜爱

师:你喜欢三只灰雀的什么呢?再自由读一读。

生:我喜欢灰雀来回跳动。

师:这叫动态。咱们来想象一下,这三只灰雀,(手势)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从——

生:那边的树枝跳回这边的树枝

师:这边——(生:那边)那边——(生:这边)

师:这就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这真是——

生:惹人喜爱。

师:继续交流。

生:我喜欢灰雀婉转地歌唱。

师:抑扬顿挫、变换着调子,咱们一块来听。(播婉转的鸟鸣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短,一会儿——(长),像唱歌一样,这就叫——(婉转)谁来读一读这样的叫声?

几名同学读。

师:谁能读得让别人仿佛看到了这三只灰雀?

两名同学读。

师:老师读,你们闭上眼睛,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里出现灰雀的颜色、动态、声音。(配乐读)

生齐配乐读。

3.自主品读,感受“列宁爱灰雀”。

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除了写灰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生:列宁喜欢灰雀。

师: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来?

生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呢?

生交流。

师引读: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句)在公园散步的列宁,正在养病,三只灰雀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

四、指导写字。

师: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按间架结构可以分成哪几类?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师:生字重新排起了队,你发现了什么?注意每个字左边、右边的占格位置。

重点指导:“低”注意下面的“点”不要漏掉;“步”注意下面不要多加点;“或”的斜钩、点。

学生分类练习写字。(三个田字格)

篇8:《船长》第二课时教学

抓住“英雄”一词,从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四次命令入手,紧扣一个“情”字,着力体现一个“悟”字,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相关语句,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的揣摩,并运用联想、质疑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层层剥笋中突破难点,并通过课后写话训练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体会作者运用描写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等方法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句子、段落,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英雄”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船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船长的名字叫哈尔威。(板书:哈尔威)

3.文中有一句话对哈尔威船长的一生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找出来。

4.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5.归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英雄)

二、学习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一)初读课文,理清船长指挥自救时下达的四次命令。

1.自由朗读课文第3~28小节,思考: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船长依次下达了哪些命令?把它们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3.过渡:这些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

[设计意图:由整体感知文章的重点部分入手,让学生紧抓哈尔威的语言,为接下来深入感受他的品质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小节,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1.当灾难突如其来,人们乱作一团时,船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3.指导朗读,评价。

4.小结:灾难面前方显人性本色。面对危难,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做人之道,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三)学习第4~14小节,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们并没有按船长说的那样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

2.出示句子:“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指名读。

3.引导想象说话:读了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4.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不可开交”。(板书:不可开交)

5.播放船上混乱场景的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紧扣“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朗读描写混乱场景的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们的慌乱与危险。如此设计,为下文的学习、为学生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品质做好了铺垫。]

6.引导探究: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7.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女生齐读。

8.与刚才的“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词?(板书:井然有序)

9.是什么让现场的秩序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改变呢?

10.你找到的是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出示第二道命令)

追问:难道人们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死而变得井然有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船长和船员的一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

11.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做事果断、忠于职守。)

12.原来,让人们变得井然有序的不仅仅是这道看似残酷的命令,更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品质。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灵魂。(出示第22小节,齐读。)

13.出示教师修改后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相机渗透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正是为了凸显情况的危急,凸显船长的威严果敢。]

14.指导分角色朗读。

15.引读第26~27小节,了解船长下达的第三道、第四道命令。

16.小结:关爱儿童,关爱他人,这正是哈尔威船长做人之道的又一次体现。生死关头方显灵魂的伟大。面对死亡,哈尔威果敢从容,舍己为人,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设计意图: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设计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领略哈尔威船长的风采,感受他伟大的人格,从而构建文本之情、人物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聚而成的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

17.过渡:第20分钟到了,“诺曼底”号沉没了,乘客和船员都脱离了危险,而我们的船长呢?

(四)学习最后两小节,通过说话写话训练,再次感受船长的英雄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第29小节。

2.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核心:船长为何放弃自救?)

3.学生理解后教师小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古老的航海传统。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轮船是他的岗位,他把坚守岗位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他把轮船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用生命诠释了船长的尊严。

4.出示插图,想象说话。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你看,他屹立在舰桥上,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平静地跟自己的船长岗位告别。在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那一刻,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的内心会平静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哈尔威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更是情感的流露、精神的彰显。]

5.由此我们联系到前文,在救援的一开始,哈尔威是把自己忘了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考虑进去?

6.想象写话。这是一位多么优秀、多么可敬的船长啊!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凝视着哈尔威船长最后留给我们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哈尔威船长说。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的插图下边。

[设计意图:从感受课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上升到对自身的行为指导,写感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7.交流所写内容,及时评价。

8.齐读最后两小节。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也许英雄的形象有许多种——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英雄,地震中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谭千秋是英雄。而今天,我们又将记住一个名叫哈尔威的船长,记住他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面对灾难所谱写的一曲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赞歌。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写话练习: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继续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道道命令。

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哈尔威船长根据当时船上的情况下达的一道道命令,以及当时船员、乘客的话语。通过对话描写,反映出船长伟大的灵魂和人们对船长的敬仰。

上一篇:应届大学生销售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六系军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