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024-05-03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通用10篇)

篇1: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毕节四小 陈祖宏

文摘:课堂教学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小学教师,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也应该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遗法制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科教学 渗透 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充分挖掘数学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因素,寻找法制教育的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如苏教版一年级(上)第五单元认数第18页情境图“森林运动会”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一条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又如苏教版三年级(下)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第59页第五题(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你能在下面的一些国家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及其所附的1949年9月28日政协一届会议主席团公布的国旗制法说明。

二、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渗透法制教育时,我们也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第8页例4“小晴买一本《趣味数学》用了12元,小洪买一本《成语故事》用了10元4角。《趣味数学》打八折是12元,原价是多少元?”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通过商店的打折活动,让学生亲历购买商品时应享受的服务,并会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遇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作为消费者在购物时拥有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受到国家保护的。在教学重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时,可以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感受一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的危害却很大,这样结合 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

三、在教学情境、游戏活动中渗透法律教育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她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法制教育是当前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游戏活动规则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第97页:做一个小正方体,五个面涂红色,一个面涂黑色,再从附页上剪下棋纸来下棋。一人拿红旗,一人拿黑旗,从0开始走起。两人轮流抛小正方体。红色朝上红旗走一格;黑色朝上,黑棋走两格。先走到最后一格的获胜。教师在讲解游戏规则的同时,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法律,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如果我们大家都不遵守法律法规,国家就不得安宁。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同时,加强了法律观念,丰富了法律常识。

四、在问题设计中渗透法制教育

把法制教育渗透于问题中,能够化简法律知识的难度,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如人教版一年级(上)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84页情境图可设计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观察信号灯,讨论有几种颜色?各代表什么?2.观察斑马线,数数有几根线?并说说斑马线的作用。在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五、在课堂小结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小结时渗透法制教育,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法律知识,通过教师言简意赅的小结变得更清晰、更系统。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在作业布置中渗透法制教育

作业中的法制教育是课堂内实施法制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在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简单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搜集自己家里每天使用食品袋的数量,再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使用食品袋的数量,然后结合食品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又对他们进行了环境保护教育。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非常重要,策略很多。但教师务必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使数 学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编著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M】 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1.1 【2】 孙丽谷、王林主编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M】 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6 【3】 江苏中小学教材编写服务中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教师用书【M】 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5】 刘兼、孙晓天主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篇2: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从《诗经》的诞生到现在,在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其独具魅力的文学形式,一直吟颂不停,荡漾起绚丽多姿的浪花。更出现了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诗人,他们以诗歌或表达自己的抱负壮志、或抒发深沉委婉的感情,或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和对祖国、对自然、对人民的热爱,或思索人生的哲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苏轼)“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这些脍炙人口诗句,历代传诵,发挥着积极的育人功能。在小学,从一年级语文第一册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古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总共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可见,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用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古诗中渗透好法制教育,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的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催发出多元的育人功效,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认识写作背景,合理渗透

了解古诗故事,针对渗透

学习古诗内容,直接渗透

联系现在现象,典型渗透

篇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求每位教师再自己的教学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使每一位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受到全面的素质教育, 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每一位数学教师要结合教材, 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热爱每一位学生, 关心每一位学生, 抓住每一位学生身上存在的不同的特点去教导。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都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样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二、在课的开始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课上要渗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这一节数学课。对你的课有兴趣才能够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每节课的开始要创设好情景, 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好的情景创设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高涨的学习情绪中去, 这样的数学课小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 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比例尺”这一课时可以动员学生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和宽, 然后按一定的比例画出平面图, 这样来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再如在进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时, 让学生先解答这样的问题:一种铅笔每盒15支, 每支0.5元, 买2盒多少钱?学生在解答时会发现有两种解题的方法。一种是先求出每盒多少钱, 再算2盒的钱数。一种是先求出两盒的支数, 再算出总的钱数。学生就会列出这样的式子0.5×15×2=0.5× (15×2) 这两个式子看似相近, 但表达的意思并不一样。学生通过表述两个式子的意思来体会数学的奥妙,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在数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来说新知识的接受时从已知到未知,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过程。学生经历的这个认知转变的过程, 体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获取知识的规律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做到对新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对教材让学生充分的去阅读, 通过阅读例题启发学生找出难点、疑点。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进程提出适当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逐步构建知识结构。例如在“圆的面积的计算”中教师先揭示能否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 在求它的面积。在学生积极探索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怎样转化成一个与圆相等的面积的长方形, 让学生仔细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 最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自己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对学生进行一步一步的引导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四、开展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 容易造成小学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课堂上当学生中的不同的结果出现时, 教师不要轻易地去否定或肯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讨论, 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找寻自己的不足, 从中完善自己的想法, 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有的同学说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 分数大小不变。有的说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在这个时候教师再问:乘以一个数是不是把分母、分子扩大了呢?除以一个数是不是把分子、分母缩小了呢?那么这个“数”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呢?把这一系列的问题抛给学生讨论。通过讨论, 得出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在比较教材中分数基本性质的叙述, 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这样的争论, 学生是很有兴趣的。通过这样的讨论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合作的精神。

五、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 对学生进行情感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权威思想, 真心的放下身子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 要钻到小学生的心中去, 用孩子的思维去体会学生的心理。这样心心相印造就一种和谐平等的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温柔”。这样把知识的传授与心灵的交流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小学中队图形面积的教学可以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形的几何美, 多媒体的色彩和变换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 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同时感受的美的熏陶。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听起来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也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接受知识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快乐健康的成长。

篇4: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改变观念渗透;抓住情节渗透;融入法制教育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对青少年进行的法制教育都寄托在学校的法制教育讲座和思想品德课堂中,认为在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只要注重好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熏陶,就算完成了教育教学的任务。殊不知,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如果只是利用《品德与社会》课本对学生进行照本宣科地讲解抽象的法律条文,或是借助于听取法官一次又一次的法制理论教育讲座,都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那样的教育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用消极方式去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制知识的“文学”欣赏,它有别于“填鸭式”的法律条文的灌输,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到一些法制知识,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改变观念,利用课文,渗透法制、

三、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大家都忽略的现象:注重情感的熏陶,却忽略了法制方面的引领。“以人为本”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提倡并力求做到的,但也有很多人曲解了其含义,甚至有意无意地做了误导,可以设想:如果只注重情感因素,感情用事,不注重法制观念的培养,他的心态是健康的吗?这个社会是健全的吗?以小学五年级的《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课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注重了西门豹值得歌颂,因为他为百姓们除掉了经常搜刮民脂民膏和危害百姓安危的豪绅、巫婆,兴修水利,为百姓作了一大好事,让群众觉醒我们的富裕不是靠信迷信所得,而是要相信科学,靠我们的双手,靠我们的劳动和智慧而来。但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官绅和巫婆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西门豹用同样的方法把他们扔到河里?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又如六年级的《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个人的喜好,为了保护他认为善良的应该得到保护的鹿而残杀了大量狼,这不但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而且还触犯了法律。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西门豹、罗斯福等人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是何等的不和谐?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如果凭个人的情感、好恶来随意剥夺人的生命,或者任意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无论有任何理由都是犯罪,并必将付出代价。

三、抓住情节,理解法制,学会自我保护

在教小学六年级的《凡卡》一课时,就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时期,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涅那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他写信给爷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课文的结尾以凡卡做梦的形式反衬了凡卡的悲惨遭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相信每个人读了都会为之动容,替弱小无依的凡卡将来的命运担忧!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童年与凡卡进行对比,使学生的品行得以陶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能在学生真正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渗透法制教育,产生“法律”保护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童年和凡卡进行对比,让他们想想在我们今天这个法制社会里,凡卡除了选择离开,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时,同学们的思路就像开了闸的潮水,一个劲的往外涌,有的认为,可以写信向公安机关投诉;还的有认为,直接到公安机关说明事理给鞋匠阿里亚希涅及老板娘一个严厉的警告处分,让他以后善待凡卡;有的还说,写信给妇联,让他们出面保护凡卡;有的说,让鞋匠阿里亚希涅及老板娘读读我们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自我反省,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在这里,我趁机给同学们宣读了一遍《未成年人保护法》,讲解一些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让他们知道:在我们不触犯法律的同时,还可以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又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挖掘作文教学资源,融入法制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的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课堂。作文教学是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这更起到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作文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作文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作文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与此同时,通过批阅作文,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能起到更佳效果。

篇5: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我的童年是苦的,可我的童年又是快乐的,我六、七岁就又带妹子又给家做饭、做家务,父亲要做活回家了就泡好茶,给父亲一回到家就刚好喝„„,童年生活成为了我生活的积淀,影响着我的一生,可现在好多好多的十六、七岁的孩子扫个地、抹个桌子、做顿饭都有问题、只知享受不会体谅父母„„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不如意还怪父母。社会进步了,家庭富裕了,教师更多了,教学不停的改革,老师、父母付出的更多了,可前后时代同龄孩子相比,思想认识却落后了,依赖更大了,自理能力更差了,更叛逆更冷漠了„„,我不禁在想: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觉得及时、大力、全面、深入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改变这一现象的捷径。试问:有哪位伟人、有哪位大科学家 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有哪位大作家不是从古典文学中得到滋养?

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呢? 首先,我认为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

一、认识到:在中国,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是我门传统文化的核心,可以说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都是由这里产生的。深刻体会、认识儒释道三教的义理,恢复儒释道三教在我们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要地位。

二、认识到:儒释道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社会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

三、认识到:我们只有使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重心,则中国自然就能够成为保至名归的利益之邦。

其次,我认为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我们永远的教科书。

中国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思想,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也正是这些让中华民族成为了智慧的民族、勇敢的民族、不屈的民族、前进的民族。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我觉得这些是我们教育的资源、教育的优势,这些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教科书,因为这些是我们的“根”,而现在的好些教育舍本逐末,拼命的追求分数,已经忘了这个“根”了,试问:无本之木何以茁壮成长?

其三,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固有的强大的兼容能力

现代社会属于多元价值、多元文化的社会,人类面临着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危机。很多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相当疏隔,崇洋者多,自信者少。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有重人伦、求和谐、盼安定。从消极方面讲,它可能表现为保守、落后;从积极方面讲,它可能有助于稳定,有利于长治久安。西方传统文化体现有重物质、求独立、盼突变。从消极方面讲,它可能引发人欲横流、个人至上、秩序混乱;从积极方面讲,它有发展生产、尊重首创、竞争进取的一面。在危机来临时,我们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却可以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因此,我认为中华文化所含藏的智慧,可用以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应该是当代文化的真正主流。

其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强大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意义等问题,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这可透过教育而重植人心。

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大思想大智慧,它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传统文化中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这已经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强大育人功能,是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

其五,抓住重点,在思品课教学中突出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粹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品德课是学校德育教学的主阵地,抓牢品德课、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捷径。

1、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条主线渗透到思品课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教育学生知行统一地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祖国强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1)“孝” 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他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孝“,是恭敬,是爱护,是孝养。古语“百善孝为先”的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位居一切美德之首,是做人的根本。“养则致其乐。”孝敬父母绝不能仅仅理解为让父母吃好的、喝好的,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奉献孝心的快乐,给父母带来心灵的满足、安慰,尤其在吃穿不再成为困难的今天,这种意义的“孝”显得更有价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由由己及他、私及公、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家及国的大孝,因此我们说“孝”,是爱心的表现,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试想: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

“孝”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一个问候,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孝” 虽然暂时游走在了主流之外,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

(2)诚信既是古老的道德范畴,也是当代令人钦敬的道德品质。自古以来就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的道德要求,把做诚信公民作为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育学生理解诚信,认识诚信的价值,并自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以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范。

3、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1)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其要旨在于奋斗,其价值也在奋斗中体现。“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传说,就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体现。

(2)勤俭节约也是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发扬的优良传统,尤其在当今尤为重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很多的东西不是我们没有而是被我们浪费了。“反腐倡廉,勤俭节约”让我们这一辈人看到了希望。

篇6: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渗透

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减少,森林面积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教育,教育离不开教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的就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应积极地渗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空洞的说教是苍白的。应该找准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将有关环境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授分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环境知识,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如《泉水》、《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春》、《济南的冬天》、《美丽的西双版纳》、《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

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这类课文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学生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

二、情景感知、阅读理解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语文课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戒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浅入深出,注重意识培养

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我们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环境教育是浅显的,学生力所能及的,重点是环境意识的渗透。因此,在两者结合时,要适当地掌握小学环境教育的度,要浅入深出,要选择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环保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话:老树在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启发学生想象:这时候,小树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小树,会对老树说什么呢?朗读体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老树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枝繁叶茂的小树):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过渡讨论:小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小树因为有了老树的关心和爱护,才长得这么粗壮茂盛。然后再看图(爷爷在树下乘凉),想象爷爷的心情,想像爷爷和小树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感悟人与树之间的和谐关系。再通过朗读,从而使学生深切地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最后扩展活动,宣传环保:1、课件出示小树遇到长虫、干旱、缺乏养料、有人伤害等画面。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小树?2、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的资料。使学生明白:人类爱护树木,树木回报人类。环境保护教育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结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程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环境意识的渗透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过程,注重意识的渗透使环境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浅入深出的功效。

四、深挖教材,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保教育的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都时时刻刻谈“环保”,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插图,唤起环保意识

插图是刺激学生多方面感觉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插图,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例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通过对比,移情感悟,激发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随着学生的介绍,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什么呢?”这样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感觉落差,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而且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学生打开网页观看“环保资料”,这些例子和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痛,而是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如学习《五彩池》、《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

五、利用作文教学契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写“环保日记”,让学生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捡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 进而又渐渐培养成一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

其次,教师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每次作文前要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作文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心中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作法。

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量的环境教育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视听活动,在培养学生听和阅读能力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环保视听材料,组织学生课外看和听,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新闻报道等,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是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学生说写能力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学生根据自己从书本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应用,而且有助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

三是开展“我让环境更美好”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在学生收集信息和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环境教育。作文前组织学生参加种树种花活动,或者收集废纸、铲除城市“牛皮、清理河边和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垃圾等。通过亲自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日益严重、近在咫尺的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从而增强环保的自觉性。

总之,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在小学语文新课程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新世纪环境问题对教育的挑战,同时又赋予小学语文教育崭新的内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意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整合目标,找准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渗透时浅入深出,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课外着重实践,活动深化环保意识,付之行动。

参考文献:

1、潘秀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上海环境教育网。

2、温彦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山西教育》。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5、北京环保教育公众网。

篇7: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012学年第二学期)

永汉镇第二小学 刘凤玲

学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课堂授课,学生在校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广大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实有效的途径。而语文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

(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的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了》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我在 讲授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二、将课文中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 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性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它是入‚道‛之门。要 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点就越能落实。如:在讲授人教版第四册第二十一课《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表演攥着面包纸的动作,理解‚攥‛的含义,再进一步提问,小洁为什么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如果她把面包纸扔进湖里,湖水会怎么样?通过诱导启发,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然后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学生到堵河边捡垃圾,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再如:在教学第五册第八课《一次成功的实验》,理解实验成功的关键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先联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着提问:‚从‘先’字,你体会出什么?‛学生们分组讨论、交流后回答:‚从先字,我体会出小女孩在危险时刻,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学生们思考片刻,有位学生发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心里多想着别人。‛然后,我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心 里想着别人‛,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几名学生对自己在生活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为他人着想而感到惭愧,并表示今后要向小女孩学习,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为内容写一篇小作文。有名学生以《献爱心,让我幸福》为题,写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爷爷跪在地上乞讨,连忙把自己准备买月饼的钱捐给他的事。文章最后写道:‚是啊,给别人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见,她已经把‚心中有他人‛这一良好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了。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正确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当成呼来唤去的‚佣人‛,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 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 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篇8: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快乐识字, 让语文教学更有趣

在识字教学中, 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整个过程, 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 到小篆、隶书, 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 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 又指安置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但从形体的变化, 还到文字意义的认知, 都给学生一个详细生动的意象, 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可以从会意字、形声字造字的意义着手。

例如教学“看”字时, 我告诉学生:上面是手, 下面是“目”, 表示用手放在眼睛上面看,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另外, 教师还可以科学地把书法、国画等国学文化进入班级授教, 尤其是现在电脑、手机流行, 让学生写好字, 书写端正、工整, 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每天的语文课堂中必须安排十分钟写字, 规范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

二、唐诗宋词, 让语文教学更丰盈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历经岁月洗涤, 千锤百炼, 是美文中的精华, 让学生记诗词中的经典语句, 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采取了课内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积累相结合的方式, 让阅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我在教学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第4自然段时, 教学实录如下:

生读书:山坡上, 大路边, 村子口, 榛树叶子全都红了, 红得像一团团火, 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师:这句话中写出了榛树叶子颜色, 作者把它比做什么?

生:作者把榛树叶子比作了火, 突出了榛树叶子的红。

师:你能读出榛树叶子的吗?自己练一练, 同桌互相读一读。 (师指名读)

师:榛树叶子红得像一团团火, 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读着读着, 你会想到什么诗句?

生:老师, 我们在第3课《古诗两首》的《山行》中学过这样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真聪明, 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生齐背《山行》) , 诗句中描写的是枫树叶子, 课文中描写的是榛树叶子, 它们有没有共同特点?

师:我们读书就要学会联系, 学会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 根据阅读材料适时有机拓展相关联的诗词佳句, 这样可以帮学生理解学习材料, 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实现阅读教学的丰盈和高效。

三、文言文, 让语文教学更经典

文言文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和时代塑造的含蓄、幽深的内涵, 学习文言文既能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 又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性人格,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经典。

如教学《螳螂捕蝉》一课, 在课末总结升华情感时, 我趁热打铁, 创设了想象说话练习。

师:此时此刻, 吴王听了少年的回答, 会怎样做怎样说呢?你能学着古人的样子说说吗?

生:能说会道, 真乃聪明少年也! (竖起大拇指)

生:此少年甚聪惠也! (边夸张地晃着头边做捋胡须的样子)

生:哈哈, 名不虚传, 妙哉!妙哉!

生:了不得, 了不得, 此少年甚幽默也!

十足的“古”味, 实在是妙趣横生, 令人诧异。课堂中, 学生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创造了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这样的课, 又怎能不为学生以后学文言文埋下很好的伏笔呢?

四、经典故事, 让语文教学更轻松

语文课堂, 更应注重与课文相联系的国学经典故事的适时引入和补充, 为学生学习注入源头活水。如学习六年级上册《小草和大树》一文时, 在学习到三姐妹如何刻苦学写小说那一部分时, 相机引导学生说出了解的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学生能说出许多故事, 如《囊萤映雪》《闻鸡起舞》《临池学书》《凿壁借光》等, 我相机挑选一个经典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并布置学生回家搜集阅读其他几个故事, 这样学生的收获就大了, 既加深了读课文三姐妹刻苦精神的理解, 又拓展阅读了不少内容, 可谓一举多得。

这些故事, 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也使他们受到了教育, 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班里一男生, 自从学了《弟子规》后, 他在周记里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话:“百善孝为先, 这是今天学《弟子规》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孝, 做人的根本, 是民族的根基。可我在很多时候却对溺爱我的爸妈视而不见, 有时还故意惹爸妈生气, 看到他们无可奈何的表情, 我甚至还很高兴, 莫名兴奋。现在我真为自己过去的做法感到羞愧, 爸妈所说的, 所做的都是为了我好, 可我竟然……我发誓, 我改, 一定改, 爸妈, 看我的表现吧!”

篇9: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数学 教学 德育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略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注重教师言传身教,是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简言之,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注重自己的职业形象和职业语言,时时处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挖掘教材内在美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拓展课堂教学成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应注重数学教学成果的拓展应用。结合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決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应该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J].2005年各期.

[2]《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

[3]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4]李纪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M].

篇10: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汝阳县城关镇武湾小学姬建桥

摘要: 法制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如何在课堂上渗透法制教育,是我校思想品德教师值得深思探讨的新课题。为此我校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渗透 法制教育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

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的、直接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

径,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习惯起着奠基作

用。因此,充分抓住思想品德课这块德育阵地,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

法制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懂法、守法,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不

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国家长治久安

也有着重要意义。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大致分为三类:

一、明辨是非

有些课文适合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对道德观点、道

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有明确、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产生认同感。通过这一类课文渗透法制教育,能让学生初步掌握我国法律的最基本常识,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明白要做一名遵纪守

法的好学生,一定要知法、懂法、守法。

如北师大版二年级《思品与生活》下册的“我们都有一个家”单元的课文《好大一个家》、《好壮丽的一个家》、《我们的家在哪里》和“我爱我们的班集体”单元的课文《班集体真愉快》、《班集体真温暖》、《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都很适合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我们的动物朋友”单元的课文还可以渗透《野生动物保护法》。通过明理让学生明白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明确人类要跟动物和谐相处,懂得关爱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教育学生必须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法制观念,不做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事。

二、情感体验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处于知觉的情感体验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为主的阶段,情感的产生易受情境和具体的形象的影响。为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有些课文可以通过创设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思品与社会》上册的“向人民英雄致敬”单元的课文《勿忘国耻》、《觉醒的中国人民》、《光辉的历程》、《黄河在怒吼》,可以渗透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等。通过将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与知识的学习的相融合,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言行一致

导行是思品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特色的体现,因此每一篇课文都有导行的要求和功能。在此主要是指导行功能很突出的,对学生的道德实践、树立法制观念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课文。

例如,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下册的“说说我们的生活社区”单元的课文《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地图就是一副画》。通过这类课文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游戏、看书。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靠边走,穿行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真正使学生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做到知行统一,真正地把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导行同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实践、各种队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知行统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法制教育因素,利用教材并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是最自然、快捷和有效的途径。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开展学科渗透,巧妙地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法制教育。

人教版实验教材还许多涉及法律知识的篇章,通过认真讲解,使学生知道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懂得违法行为的类别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上一篇:时文选粹读后感下一篇:共青团县委副书记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