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房地产领域信访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4-04-14

我市房地产领域信访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共8篇)

篇1:我市房地产领域信访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市房地产领域信访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市因房地产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自身利益受到较大侵害,群众常以集体访、非正常上访形式寻求党委政府介入和解决。此类信访问题往往规模较大,涉及资金量大,参与人数多,诉求表达方式激 烈,存在群体性事件和极端行为的风险,对维护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房地产开发领域信访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并为决策提供依据

一、我市房地产纠纷引发信访问题特点

1、涉及资金数额大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体,在房地产纠纷中的利益受损量较大,少则上千,多则数十万。

2、涉及人数多

房地产开发信访问题往往涉及几十上百群众,因有共同诉求,很容易组织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访。

3、处理难度大

房地产项目涉及开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投资方、购房人、债权人、业主等多个群体,一旦发生纠纷各方权利关系复杂,利 益相互交织,处理难度很大。

4、诉求表达方式激烈

信访群众多采取拉横幅、穿状衣、喊口号、封堵路、围堵机关单位等行为,希望引起关注。

二、引发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

1、资金链断裂,预售资金挪做他用

由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利润丰厚,大小企业一拥而上,鱼龙 混杂,部分开发商由于自己不足,往往将土地和楼盘抵押给银行 进行前期开发,一旦出现开发成本增加或企业运营不善等情况,就可能导致资金链进账甚至断裂。从而引起项目停工、已售楼房延期交付、已签合同逾期未备案等问题相继爆发。承建方首先成为受害者,建筑工程款被拖欠 ;建筑工人成为无辜者,工资福利化为泡影 ;业主成为买单人,无法按期收房,甚至购房款打水漂。预售资金监管不到位,挪做他用,未直接用于项目建设。

2、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是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衍生问题。近以来,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较多,其中绝大部分属于房地产行业。一是 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由于房地产开发长期形成的用工和管 理方式,基本未签订劳动合同,工资与包工头的工程款直接挂钩,一旦出现拖欠工资问题,开发商和施工企业往往以承包合同为由,不愿意或不积极出面协调处理。二施工班组与施工企业的纠纷,往往都转嫁到农民工身上,甚至故意不发工资,将工程款与农民工工资捆绑在一起,组织、唆使小班组长或者农民工采取聚集滋事、围堵党政机关上访等方式,迫使政府部门出面协调。三是房地产开发市场不规范。现实中,很多项目都是一个项目注册一家房地产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对开发商后续约束不大;四是农民工维权途径受阻。由于农民工欠缺法律知识,加之劳动 仲裁和诉讼程序复杂、时间过长,导致农民工不愿到人社部门或法院依法维权,相当部分农民工仍然错误地认为给政府施压能较 快解决问题,这成为引发集体上访的重要因素。

3、开发商欺骗谋利 部分开发商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夸大商铺价值,许下诱人配套、夸大投资回报,激励吸引购房者 ;有点在楼盘交付后,将公共区域化为停车位、将公共设施改为商铺等增加牟利项目 ;有的承诺在楼盘内的公共配套不予兑现 ;甚至有的开发商一房多卖,留下烂摊子。

4、开发商和承建方存在经济纠纷

开发商和承建方存在经济纠纷致使承建方停止建设。由于开发商未按合同约定支付给承建 商工程款,承建商认为后续资金得不到保证,因此不再垫资建设,拒绝交工,致使群众不能按期取得房屋;

5、后续工作不到位

房屋交付后对后续管理不到位。如房屋出现严重问题推诿扯 皮,不予赔偿和解决;延期交楼而又不给业主解释不按合同补偿; 不积极协助业主办理产权证 ;对业主的投诉不予理睬、行为敷衍等,从而激化矛盾。

6、物业管理的原因

当前由于务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务业管理方和业主之间的矛盾纠纷较多。主要有 :物业服务达不到业主要求,引发业主维权 ;在解决纠纷时,物业管理方和业主沟通不顺畅使矛盾复杂化 ;甚至有些物业管理方为达到利己目的,对业主采取过激甚至违法行为,如断水断电、进行人身攻击等。

三、应对策略及发展建议

我市房地产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 存在,恶意欠薪讨薪、业主维权事件也时有发生,极易导致极端信访行为,形成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根据房地产领域引发信访问题的共性,结合我县具体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1、多部门联动,专项治理 将房地产领域问题纳入专项治理活动,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 为组长,政法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组,设立专门办公 室,协调解决房地产领域突出问题和接待来访群众。因房地产纠 纷引发的群众信访,成因复杂,涉及人员范围广,处理难度大,仅靠单个部门的力量往往难以奏效。各有关部门应形成强有力的联动机制,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2、加强研判,未雨绸缪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建立事前预警、综合协调和应急处理机制,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对所属项目 和楼盘进行排查研判,做到及时发现、提前介入、果断解决,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 号)精神

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建立建筑企业用工实名制和由银行代发工资制度。加强房地产用工市场监管,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分包企 业的劳动用工负总责,避免发生违法发包、分包行为和拖欠农民 工工资问题,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

4、加强预售资金监管

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管控,定期公开预售资金使用情况,维护商品房交易双方合法权利,相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预售资金监管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2018年8月6日

篇2:我市房地产领域信访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村城镇化、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制度的大力实施,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随之产生。加之,农民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尤其是民主意识、维权意识和监督举报意识的普遍增强,使得农村信访举报量骤然上升,且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态势。对此,市纪委调研组对我市农村信访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和思考,并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农村信访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农村信访问题的现状

针对当前我市农村信访问题高发,且一直居高不下的现状,调研组利用10多天时间调研,走访了10个县区31个乡镇10个村,基本掌握了当前我市农村信访问题的状况。

从全市信访情况来看,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群众来市上访共44732人次,其中涉及农村信访问题的共计8674人次,占来访总量的19.4%。

从纪检监察系统处理信访举报情况来看,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理群众信访举报1324件次(不含重件),其中反映农村信访问题788件,占59.5%。从反映的问题来看,788件农村信访问题中,反映违规征占、转让村集体土地及补偿款分配不公、兑现不及时等问题96件,占12.2%;反映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不公开及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35件,占4.4%;反映违规处置集体矿产资源等问题17件,占2.2%,反映村务、财务不公开等问题139件,占17.6%;反映村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资金等问题241件,占30.6%;反映村干部铺张浪费、挥霍公款等问题28件,占3.6%;反映村干部处事不公、侵犯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72件,占9.1%;反映选举程序不规范、拉票贿选等问题71件,占9.0%。八大类问题中,反映村干部贪污侵占集体资金和村务不公开两类就占到了近50%。

从信访问题的发生区域来看,经济发达地区多,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少;北部地区多,南部地区少;项目实施地区多,无项目建设地区少;城乡结合地区多,偏远地区少。

二、农村信访问题的特点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村信访问题也发生很大变化,呈现出了突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体访增幅大。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待集体访54批429人,其中2012年1-9月发生集体访8批99人,2013年1-9月发生集体访28批226人次,批次同比上升250%,人次同比上升105%。集体访反映的问题大多数为农村信访问题,人数最多可达几十人,乃至更多,上访人企图采用这种声势大、人员多、行为激烈的形式来引起领导重视,从而达到快速解决问题甚至实现不合理要求的目的。

(二)越级访明显增多。今年以来,中省纪委下转信件数量大幅增加,1-9月份,省纪委下转信件1331件,同比上升239.5%。各县区到市、赴省访均有增加。由于一些上访人员对反映的问题要求马上解决,及时性方面满足不了上访人员的诉求,因此,部分上访人员越级到市、省上访,甚至进京上访。还有的人认为所反映的问题在当地解决不了,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想法,因而越级上访。

(三)无理访日趋严重。无理缠访老户长期信访不断,给信访部门接待、调处带来了很大困难,成为当前信访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甚至有少数人在背后搞串联组织,致使缠访闹访现象更加严重,更有甚者假借记者或律师名义,给相关部门施加压力。如某村群众上访过程中,言语激烈,多次出现过激行为,围堵县委办公楼,其幕后就有人煽动、串联、操纵,整个过程有“导演”、有“演员”、更有“军师”。

(四)以访代诉现象严重。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完全属于涉法涉诉问题,应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但他们就是选择频繁到上级机关上访以求引起领导的重视关注,实现自己的诉求。特别是一些涉法涉诉上访老户,有的已经司法程序终结,有的上级司法机关正在办案程序之中,但上访人信“访”不信“法”,加之受一些不负责任人的指点,走上访途径,以达到自己目的。

(五)反映农村土地征占补偿问题突出。农村土地占用补偿问题所引发的矛盾日趋突出,是农村信访问题发生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一是征地过程中存在强征、违法征地等问题。二是农民认为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款分配不合理,进而上访。三是补偿资金不到位。补偿款被基层政府挪用或被村里扣留,甚至村干部克扣、贪污等。四是在补偿款的分配过程中,出嫁女、大学生、以前户口已迁出的农户等要求享受同等村民待遇。

(六)反映财务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比较集中。村级财务不公开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也是当前农村信访的重点之一。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村干部独断专行、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两委”村务、财务不公开、假公开或公开不规范、不全面。二是村干部以权谋私,非法挪用、处置集体资金、资产,侵占、克扣、虚报冒领村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三是村干部铺张浪费、挥霍公款。四是村干部办事不公,优亲厚友,侵犯群众合法权益。比如,某社区主任指使他人伪造合同,虚开税票,虚报冒领,套取财政专项资金29万多元,公款吃喝多达100多万元,未按照规定及时足额兑现村民退耕还林款,直接导致社区部分居民多次群体上访,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

(一)信访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信访是发展的伴生物。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凸现出来,因改革和利益格局调整而产生的信访问题也逐渐增多。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发展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使得利益冲突加剧;受经济水平和政策的限制,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形成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二)基层干部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乡镇干部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在接待群众来访时,不做深入细致的工作,简单应付了事,尤其对一些具有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苗头不够重视,缺乏及时周密的调查分析,错失解决问题的有效时机,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有的损公肥己、以权谋私,有的独断专行、作风霸道,有的甚至违法乱纪,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强烈不满。

(三)农民群众教育缺失。其一,由于农民群众的教育缺失,使得农民群众整体素质水平不高,集体意识淡薄,个人、小团体或宗族利益思想严重,处事不能从大局考虑。其二,因司法成本过高,法律程序复杂,加之司法不公、执行难等问题,致使部分群众不愿意通过司法程序合理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信访,简便、快捷、经济、有效,且不承担法律责任,导致群众信“访”不信“法”。其三,一些群众为获取自身利益,或被他人煽动、挑唆,行为极端甚至寻衅滋事,靠人多势众向政府施压。对于这些无理缠访、闹访人员,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手段的缺乏,多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有效加以打击制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闹访人员的无理上访。

(四)制度落实不到位。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但在农村基层,一些重要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诸如,村级账务中出现白条支款、村集体收入不入账等现象,造成资金账外循环,监管失控;部分村在处理重大事项时仍然存在会议召开范围不到位、签字把关不严的现象;有些村干部在处置集体土地时,私自与承包方签订侵害村民集体利益的合同;村务、财务不公开、假公开,公开的内容不规范、不全面;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不能积极主动的开展监督工作,导致村监委会形同虚设。村财乡管、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诸多制度的执行不到位,导致对村民民主管理的监督缺失,农民群众的利益受损,进而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五)村“两委”换届权力之争引发家族派系斗争。近几年,在村级换届选举时,相互竞争激烈,有的村干部采取拉帮结派的办法参加竞选,进而演化成派系或家族斗争,轮番到上级机关上访。还有个别候选人无视选举纪律,采取选前承诺好处拉票,选后无法兑现而引发矛盾。加之目前村级换届时间太短,新任村干部短期行为严重,缺乏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统筹安排、长远谋划的打算。

四、解决农村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基层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应理性认识、正确对待信访问题。信访既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附属品,同时又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面对信访问题,要认真对待,积极应对、不回避。其次,领导重视是解决信访问题的关键。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将化解农村信访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定期全面排查农村长期访、重复访和越级访,通过调解、查办或信访听证等方式集中化解。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基层信访工作的领导,做到“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明确包案领导、责任人,一抓到底。如绥德满堂川乡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定期排查调处机制,由驻村干部、包片领导每月定期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并认真梳理、归口调处、分级负责、限时办结,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2009年以来,无一例到县上访,实现了矛盾“零”上交。第三,要把切实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能解决的要及时予以解决,不推不拖;对符合政策但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落实专人,明确责任,限期解决;对不符合政策和信访条例且没有依据的问题,要积极疏导上访人员心态,耐心说服教育;对上访老户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矛盾不上交、不转移、不激化。

(二)加强对群众的普法教育,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必须把加强普法教育工作作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应重点抓好《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自己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时,必需承担法律规定的相应义务。让群众充分了解农村纠纷解决的法律常识及解决途径,教育广大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上访,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意愿和诉求。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一是重视村级“两委”班子建设。把热心为民服务、能干事、会干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二是积极吸纳民间信访调解员。选择在村民中威信较高、自愿为新农村建设出力的离退休党员、干部、法律工作者等人员担任村级民间调解员。这些民间调解员既熟悉村规民约、村民情况,又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调处能力,能采用灵活便捷的调解方式,快速调解矛盾纠纷。三是规范村“三委”班子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行村干部述职述廉、廉洁承诺等制度,实行村干部工作考核管理,把干部考核与政治、经济利益相挂钩,加大群众评议的份量,切实考出优劣。如佳县通镇实行村干部工作考核管理,对各行政村支部书记、主任、会计、计生专干、中心户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经济挂钩,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兑付工资待遇,有力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切实改进干群关系。由县、乡两级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基层干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作风漂浮不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导致一些基层干部为群众好事办砸、处事不公,也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要切实转变这种不良作风,就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宗旨意识。多沟通民情,了解民意,了解民怨,捕捉民声,替群众排忧解难,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民忧、解民怨、解民困,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干,才能维持群众的信任,干部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强,才能有效解决群众矛盾纠纷。比如,某镇在2011年新领导班子到任以前,镇领导经常不在岗,村民反映问题无人接待、解决,使得村民对政府极不信任,好事难办,干群关系紧张,越级上访不断发生,镇党委被评为“三类”党委。新领导班子到任后,乡党委书记以身作则,坚守岗位,勤政务实,及时接待上访群众,了解群众诉求,处处为群众着想,能够及时将信访问题处理在苗头状态,使得政府公信力极大提升,干群关系得以缓和,镇党委一年内由“三类”党委变为“一类”党委。

(五)狠抓制度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加强对现行制度的健全完善,严格抓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一是加大对农村“三资”管理监督力度。制定出台《榆林市农村“三资”管理监督办法》,将村组集体资金、资源、资产一并纳入乡镇统一管理,进行全过程参与、全方位监管。今年,府谷县制定出台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处置制度,实行涉农项目备案、验收、决算审计和台账式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优亲厚友、胡支乱花、违规处置、以权谋私等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办法。建立完善村务公开的运行新机制,延伸监管范围,将各村民小组的集体收入一并纳入到乡镇统一管理,确保集体资产和各类补偿款公开、合理分配。三是严格落实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严格程序,民主推选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把办事公道、群众公认、懂财务的人推选到监委会,充分发挥监委会的监督职能,把好第一道监督关口。四是实行村干部届中、离任审计制度。结合村干部换届,在全市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农业部门和乡镇组织人员统一进行审计,审计结果经乡镇党委负责人签字后上报县纪委留存。五是深入推进信访听证终结制度。全面排查分析,精心筛选一批适于信访听证终结制度的信访问题,严格执行信访听证议程,进一步规范听证程序,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信访听证终结制度规范有序、深入推进,切实解决基层信访难题,化解复杂矛盾纠纷。六是健全完善信访处置长效机制。积极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信访联动、信访问题责任追究及对无理闹访和缠访打击处理等长效机制,切实推进信访问题的有效处置。

篇3:我市房地产领域信访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根据《海洋大辞典》,海滩是指由砂或砾石所覆盖的海滨,不包括淤泥质海岸和岩石海滨。海滩一直是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中的重点和热点,对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同时作为缓冲地带,海滩在防护海浪袭击、维护人民生命财产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海滩侵蚀情况日益严重,海滩资源面临严峻挑战,制约海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海滩管理是政府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合理管理和安排海滩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各部门利益,实现海滩资源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

国外很早就对海滩养护、海滩质量评价、海滩侵蚀等问题进行相关研究。Valverde等[1]的研究表明,从纽约的长岛到佛罗里达州的渔民岛,美国东海岸海滩养护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Pilkey等[2]对1986年以前美国东海岸的一些开阔、平直海岸的海滩养护情况进行相关资料调查;1994年美国陆军工程总部对1950—1993年间联邦政府支持的大型海滩养护工程进行详细资料调查,但由于资料获取困难等原因对其他经费支持的海滩养护工程没有给予考虑[3];法国于1985年开始实施“蓝旗”评价标准,这是目前世界海滩评价体系中认可度最高的体系[4];Dean等[5]以佛罗里达州Palm海滩为例,通过多年连续综合观测,确定防波堤在防护海浪侵蚀海滩过程中的影响;Yunus等[6]通过对澳大利亚Adelaide海滩的观察研究,基于对海滩剖面、风暴潮高波高等综合因素的分析,提出风暴潮海滩侵蚀模型。

2.2 国内研究

相较国外,我国对海滩侵蚀、养护及管理等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张振克[7]借鉴美国东海岸海滩养护工程的先进经验,分析研究我国砂质海滩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海滩侵蚀、海滩污染和人为破坏等造成的优质砂质海滩资源衰减甚至丧失等;冯国明[8]以北戴河海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开发利用现状,了解其发展演变规律,分析总结优化海滩管理的相关策略,统筹制定海滩旅游发展的相关规定和措施,以实现有效的海滩管理;刘俊等[9]通过现场随机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形式对深圳大小梅沙进行研究,分析了解海滩管理制度对游客旅游行为及态度的影响;宫立新[10]将现场调查资料与历史地形图、卫星资料相结合,对山东半岛东部海滩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内海滩演变规律进行分类研究,通过模型对其稳定性进行预测,分析海滩侵蚀现状、原因及保护状况;鹿徽等[11]通过对湛江金沙湾海滩的研究分析,阐述我国海滩安全维护现状,提出建立海滩安全维护体系的建议对策,以保护海滩生态环境、实现海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张志卫等[12]从海滩地貌特点、生态结构、自然形态和开发类别等不同方面出发,提出建立以海岸线为陆域控制线、以保持海滩自然特征和维护泥沙动态平衡为基础的闭合深度线为近岸海域控制线的海滩保护管理基线的保护措施,建议在基线管理范围内禁止海岸工程建设以及采砂挖沙等行为。

3 我国海滩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目前我国海滩资源日益退化、形势严峻,海滩侵蚀、海滩污染以及海滩管理制度落后、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海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利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3.1 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海滩侵蚀

我国的海滩侵蚀现象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迅猛发展,大规模工程建设对砂石需求猛增,采砂挖沙等行为日益增多,严重危害海滩资源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海滩侵蚀形势十分严峻,以砂质海岸为甚。以胶东半岛为例,青岛市第一海水浴场汇泉湾海滩出现明显的砂粒粗化现象,海滩坡面变陡,浴场东部受到明显冲刷;烟台市第二海水浴场砂粒明显粗化,海滩规模大大缩减;因不适当的海岸防护及过量开采砂石,威海市海水浴场海滩侵蚀情况严重,部分海水浴场退化甚至丧失[13]。

海滩侵蚀不仅与过量开采砂石资源等人为因素有关,还受海平面上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根据《2014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14年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缓发性自然灾害,其长期累积效应会造成海滩侵蚀[14]。包春霞等[15]利用Bruun法则对辽东湾葫芦岛绥中岸段的海滩侵蚀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得到未来100年内灾害危险度空间分布结果;研究成果显示,在未来100年内,基于海平面上升的海滩侵蚀宽度可能超过176m,海平面上升对岸线蚀退的贡献权重增加到32%左右,大部分地区海滩侵蚀情况严重。

与此同时,我国海滩侵蚀还与入海径流量的减少密切相关,风暴潮、海滩及近岸挖沙、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等对海滩的影响也十分显著。随着沿海地区建设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海砂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利益的驱动下,近岸海域非法挖沙偷沙行为屡见,导致部分岸滩的退化甚至丧失;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相应的处罚措施,非法挖沙偷沙行为得不到有力制止,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海滩侵蚀的速率。此外,海岸工程和大规模围填海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水动力条件,可能对泥沙的移动规律造成影响,也会加剧海滩侵蚀速度;有些用海项目甚至直接占用海滩资源,造成海滩完全丧失。

由于缺乏完善的海滩养护措施,我国海滩侵蚀现状不容乐观,不利于沿海地区海滩旅游资源的稳定发展和持续利用。

3.2 滨海旅游、海上事故等造成的海滩污染

我国海滩污染情况严重,主要污染来源于海上溢油和滨海旅游游客不文明行为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海洋垃圾被视为威胁海洋环境和生物的海洋污染指标之一,国际社会对于海滩垃圾十分重视,如通过海洋保护中心采集和分析海滩垃圾有关数据,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海滩垃圾主要有3种来源:一是海滩旅游活动中直接丢弃的各类垃圾;二是海上作业活动中产生的垃圾随潮水冲到海滩上;三是陆源入海河流携带的上游垃圾。其中,由于游客环保意识和政府管理机制的缺乏,滨海旅游活动每年产生大量海滩垃圾,尤其是靠近大中城市的优质旅游海滩,因旅游人数众多,海滩垃圾不计其数,严重破坏了海滩旅游资源环境。

过度开发海滩旅游资源可能导致海水浴场水质下降,氨、氮和硝酸盐含量超标;海上作业轮船产生的油污在向岸风的作用下会向岸转移;近海大规模石油泄露和石油管道爆炸事故带来的巨大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上述情况以及一些近海海洋工程项目的不当施工或违规营运都会对海滩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危害海洋生物。

3.3 海滩管理制度不完善,养护措施落实不到位

我国海滩管理体制仍较落后,资金缺乏,在海滩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配套保护措施而主要是破坏之后再进行修复,相关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海滩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旅游海滩,对乡村海滩关注较少,由于管理缺位,乡村海滩挖沙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海滩严重侵蚀、海滩资源逐渐丧失。海滩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不一,缺乏统一标准,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海滩资源保护。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在海滩保护过程中常无法可依。由于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和有针对性的处罚措施,旅游海滩垃圾只能在事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清理。海滩养护工程主要集中在砂质海岸,养护手段以硬工程护岸和抛沙养滩为主;养护规模小、经济投资少、主要依靠政府养护,在养滩分类评估标准和寿命预测等方面尚未涉及,设计随意性较强,缺乏法律依据,海滩养护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4 优化海滩管理对策建议

4.1 完善海滩养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滨海旅游业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随着人们对滨海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海滩资源破坏情况日益加剧,海滩养护迫在眉睫。实施海滩养护工程是海滩资源健康发展和沿海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重要保障,在借鉴国外先进海滩养护经验技术的基础上,应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与海滩养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海滩养护制度纳入国家或地方海岸带综合管理规划。对海滩养护工程的实施质量按一定标准定量评估,确保海滩养护工作顺利进行。

4.2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海滩管理水平

提高公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保护海洋环境的浓厚氛围,鼓励抵制破坏海滩环境的不良行为,制定相应处罚措施。不断提高公共海滩管理水平,对部分优质海滩可实行收费管理制度,适时适度引入商业化海滩开发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打造多元化、主题化、系列化的海滨旅游休闲空间,合理有序高效开发利用海滩资源。

4.3 优化海滩管理制度,减少环境污染

篇4:浅论我市环境信访成因及对策

一、宁国市环境信访问题的现状

宁国地处皖东南,市域面积248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6个街道,总人口38万。宁国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5.3%,拥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青龙湖和省级板桥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生态市。宁国虽然生态环境良好,但随着群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环境信访还是呈现递增趋势,并渐成为信访工作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据统计,近三年来我局环境信访共受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达711件,仅2013年就有281件。宁国市环境信访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工业废水反复投诉。宁国是山区县级市,萤石采选、河道采砂、木竹加工较发达,工业废水投诉较多,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易反复投诉。

(二)娱乐噪声投诉不断。宁国三产较发达,其中酒吧、KTV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信访量也随之增加。

(三)油烟废气投诉时有发生。宁国饮食服务业发展较快,随之而来的餐饮油烟气味投诉量逐年增加。

二、宁国市环境信访的主要成因:

一是无环保设施、环保设施不完善、污染防治设施不正常运转。这方面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有的建设项目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开工建设,项目设计中没有污染防治设施;

第二种是有的建设项目尽管已得到环保部门的审批,但没有按照环评及批复要求落实;

第三种是有的建设项目虽然建了污染防治设施,但不能正常稳定运转,达不到污染处理效果。

第四种是有的项目污染防治设施虽然完善,但企业环保法规意识淡薄,出于经济利益、违法成本考虑,存在偷排、漏排行为。

二是城区规划设计不合理。宁国市是一个县级小城市,临街很多住宅和商业混在一起。临街住宅小区一般是一层、二层的商业店铺,三层以上为住宅或办公楼。在近几年服务业发展中,绝大部分餐饮业、歌厅、KTV等娱乐业都位于临街商住楼,还有汽车清洗美容业。如饮食业的油烟污染、娱乐业噪声、汽车清洗废水是目前我市环境信访的主要问题。有的餐饮业油烟未经净化处理直接向大气排放造成大气环境污染,歌厅、KTV等娱乐业未安装隔音、减振设施,产生的噪声和振动成为近几年我市环境信访投诉的主要原因。

三是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近几年调查处理的环境信访案件中,很多企业的建设项目是经过环保审批,而且污染防治设施是按环评及批复要求落实的,但还是引发群众信访投诉,经现场调查和环境监测发现,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排放也是达标的,但群众还是认为对其生产生活还是造成影响,要求企业赔偿,这是当前环境信访处理工作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是虽然企业达标排放,但对群众还是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群众心里作用强。二是有的住居区原先环境非常优良,稍有改变引起不适。三是不排除有极少数人想通过环境信访达到个人经济利益的目的。

四是环境管理职能交叉,环境信访处理不迅速。在宁国河道采砂引发投诉较多,对于采砂引起河水浑浊,群众第一反应是向环保部门反映,但按职能分工,一般是环保部门接到举报后,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将调查情况向相关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由河道主管部门处理。但可能有关部门对此的认识不一、重视不够,引发群众上访。又如,城区噪声信访,按职能分工,由城市执法管理部门处理,但可能涉及噪声是否超标,城管部门没有监测能力,要求环保部门现场监测,环保部门到达现场后,可能噪声环境现状已经发生改变,这为正确处理信访带来很大难度,也就造成了对此类信访件处理、调解的不及时,因而也很容易造成反复信访。

三、解决环境纠纷的对策

从我市环境信访成因,不难看出环境信访主要是人民群众环境意识提高和企业污染控制不严的矛盾,是规划设计欠缺和产业布局不合理之间的矛盾,是环境管理职能交叉和环境信访处理时效之间的矛盾。因此,要预防和有效控制环境信访,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营造环境友好社会氛围。

环保法规宣传,要分层次区别对待。首先,加大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宣传,主要宣传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主要环保法规,了解建设项目准入的法规法律门槛;其次,加大对企业的环保法规宣传,主要宣传建设项目准入的环保法规要求、污染控制环保法规要求、违反环保法规承担的严重法律后果以及遵循环保法规的优惠政策。再次,要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法规宣传,主要宣传环境保护法等环保综合性法规,既要使公众了解改善环境质量公众应尽的环保法律义务、在法律框架内的有效监督,也要使公众明白企业在遵循环保法规、按环保要求实施污染治理、达标排放的免责性。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宣传,努力营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和谐氛围。

(二)加强部门联动,从源头控制环境信访。

在环境信访源头控制方面,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在规划设计时,执行《宁国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听取环保部门的意见,要从环保角度考虑产业布局的合理性,规定居民区与工业区、商业区的卫生安全防护距离,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逐步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从而将信访消除在源头状态。二是建设项目立项前,必须通过环评审批。环保部门在项目环评审批过程中,要充分和项目业主沟通,提前做好项目配套的污染防治方案、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环评文件编制机构要实地勘察项目现场,确保项目环评对企业后续建设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按照环评要求实施污染防治能够达标排放,项目建设能够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是规划、发改、国土、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任何建设项目未通过环评审批,发改委不得立项,规划部门不批准规划,国土部门不得供应土地,工商部门不得发放营业执照。

(三)严格环境监管,完善信访处理机制。

一是要严格环境执法机制。提高广大执法人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做到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工作依法而不违法。环保部门审批项目要严格把好选址关和“三同时”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要严格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审批责任制。对已经建设的未经过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严肃处理;对经过环评审批而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已经投入生产的(“三同时”不落实的),应依法责令停止生产;对有污染防治设施而不正常使用,存在偷排、漏排行为的(故意违法的),严厉依法打击。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切实加强对环境信访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情报收集工作,及时掌握可能引发的问题,及早沟通,及早做好防范、化解和處置工作。特别是对初信、初访要早分析、早调查,超前工作在先,把矛盾和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一些噪声、油烟味扰民问题,要及时进行现场回访,向群众耐心解释有关法规条款及排放标准,使他们能够理解低于标准排放的合法性。

篇5:信访问题的焦点、成因及对策

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化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各类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信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遇到许多纷繁复杂的棘手问题,有些难点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信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指导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当前信访工作的重点。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就当前的热点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群众信访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是农村土地承包、征用方面。近年来, 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 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 土地越来越值钱, 农业承包案件也大量增多。该类案件涉及农村土地、荒山、荒滩、鱼塘、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型。由于它们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如不妥善处理, 就会激化矛盾, 甚至引发上访、缠诉等事件。另外,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征地面积也不断加大, 开发区日益增多,拆迁安置量随之增长。在农村几乎是乡乡有开发区、村村有拆迁户, 普遍采用一次性解决方式, 安置费和补偿费较低,农民钱用完后, 存在着没钱养老、无钱看病的现实问题, 于是找政府解决, 解决不了就上访。

二是城市房屋拆迁方面。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城市化建设、旧城区改造工作一直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和实事项目。经过大拆大建、功能再造,我国的城市基础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 但个人的利益、诉求、对拆迁政策理解角度不同及其他社会问题, 引发了诸多拆迁纠纷。和前些年相比,近几年来群众在这方面的信访内容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如地方性拆迁政策与国家、省拆迁法规不匹配; 房屋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走势与动迁群众实际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动迁不再局限于旧城区改造, 对地段、结构、装修较好的住房动迁引发与市场配套的估价、赔偿等一系列附加问题; 城市建设和拆迁速度过快、安置条件不合理等问题。

三是企业改制方面。近几年, 我国企业改制速度加快, 暴露了一些企业经营不规范, 企业拖欠职工工资, 不能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加上以前部分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老大难问题, 老问题没解决, 新问题又不断出现,造成此类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包括改制企业国有、集体资产变相转移; 职工要求得不到合理安置和补偿;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实施破产的企业资产变现难, 职工得不到妥善安置; 实施产权出售的企业职工要求补发在岗时拖欠的工资、风险金、集资款; 企业占地; 农民工要求与全民职工同工同酬等可题。

四是工资与社会保障方面。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内债主要反映在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生活费、取暖费、医药费以及欠缴“ 三险一金”问题,而且新的拖欠仍在产生, 极易引发新的问题。集体企业职工要求参加社保问题, 主要表现在集体企业职工要求补缴养老保险、办理退休问题; 未解决劳动关系的集体职工要求享受社会保障补贴问题;没有缴费能力的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不要低保要社保问题; 困难集体企业要求参加医疗保险统筹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 随着国家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的成功, 将可能引发这一群体的进一步上访。

五是涉法涉诉方面。涉法涉诉问题是信访老大难问题, 主要涉及反映司法机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违法办案、作风霸道、乱罚款、乱收费等问题, 导致百

姓对公检法失去信任感, 只有通过上访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积案较多, 长期滞留上访的人多, 成为长期困扰各级信访部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当前信访焦点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当前信访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滞后。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各级政府对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工作力度逐年加大, 新城建设、旧城改造、交通道路、工业用地的规模急剧扩张, 围绕土地占用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多,由此而带来一系列法律问题。目前, 我国尚未制定《拆迁法》,虽然国务院在2001年颁布实施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并制定了相关规定, 各省、市也依据国务院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遵循“ 等价有偿” 的原则, 对拆迁程序、补偿等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相衔接的地方,具体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偏差较大。

二是政府的职能转变滞后。政府直接组织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土地流转, 利用行政手段调节当事人的民事关系, 已不适应依法治国、转变政府职能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解决以及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事项, 都应当从行政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政府及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土地流转主管部门主要职责应该是制定评估规则、公布市场信息、调解纠纷等。如拆迁征用补偿价格的确定, 本属于拆迁人或征用人与被拆迁人或被征用人之间的民事行为, 政府一旦介入,如遇到被征用和拆迁人不满意时, 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政府身上, 造成政府与群众的矛盾。

三是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基层党政干部基本素质较低, “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严重, 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 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 不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诱拖拉, 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 甚至酿成严重事件, 从而引发干群矛盾, 甚至民族之间的矛盾, 造成了不好影响。

四是农村城市化加重了农民的心理负担。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和变革加剧了农村社会矛盾, 传统的农村社会观念和体制被打破, 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在城市社会扩张中处于两难的境地以及强烈改变现状的愿望与对现状担忧和对未来前景预期的不足, 使多数人放弃农村, 走入城市, 由此又导致了这些进城农民与城市市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他们只能以“边缘群体”的身份在城乡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法律意识薄弱, 心理承受力差, 崇尚用武力解决问题, 一旦生活无着, 就可能在群体性上访中采取一种反社会的行为, 以此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

五是个别信访人员对信访问题的处理要求过高。有的信访人员认为“大闹大解决, 小闹小解决, 不闹不解决”,尤其是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国企改制等群众性上访事件, 往往涉及较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有些人企图通过反复上访获取更大的利益。有的信访人员为满足私欲的心理, 往往利用一些小问题借题发挥或趁火打劫, 煽动群众, 散布谣言, 蛊惑人心, 制造混乱, 致使群体访事件越闹越大, 甚至以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相要挟, 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

六是部分司法判决缺乏公信力,司法权威得不到保障。司法权威不仅表现在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制度建设上, 还应当表现为司法机关依法裁判的结果公正、公平, 并为人们普遍认可和信仰。实践证明, 部分司法人员执法不公,判决

不透明,程序不合法,其表现主要有: 有些诉讼程序不公开、不透明, 暗箱操作的情况严重,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有些办案人员故意拖案, 案件严重超期,当事人催促无果, 从而引发申诉上访不断。

(三)妥善处理信访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立法工作。立法机关应充分发挥立法主观能动性, 制定充分反应社会各方利益的良法。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听取各方群众的意见, 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利益; 在谋发展、搞建设时, 要综合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 不能顾此失彼;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 依照法律精神和公正原则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突出司法调解的地位和作用。司法调解不仅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便利的特点, 而且也可以弥补法律适用能力的不足。司法调解可以根据自主和自律原则选择适用的规范, 如地方惯例、行业习惯和标准等,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协商, 通过调解结案的结果更易得到当事人双方和社会的认可。突出司法调解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不同案件类型, 建立庭内、庭外调解制度, 根据不同诉讼阶段的特点, 建立庭前、庭中、庭后调解制度, 明确各环节调解职责和要求, 努力把调解贯穿诉讼的全过程。对已达成协议的案件, 法官主动与当事人联系, 督促其自觉履行义务, 提高自动履行率,巩固和落实调解成果。

三、加强人民调解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加强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 提高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能力。力求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诉讼调解的有机结合与合理衔接。

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信访工作机制。一是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度, 完善“一把手” 担负信访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人员直接负责、相关单位协调配合的责任体系。二是要加强基层调解,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警应对机制。要以村、街道和社区为工作重点, 抓好村(居)委会、治保会、调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加强“两所一庭”(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的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 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 调处化解在基层。要立足预防, 全面排查隐患, 做好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工作。三是强化督查督办。对一些重点突出信访问题, 信访部门和党委政府督查室要联合督查督办, 确保问题及时处理。要建立重大情况报告制度, 各地区、各单位对所辖范围一段时期内突出的不安定因素要定期报告, 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要及时报告, 以免贻误处置时机。四是要坚持依法治防。全面贯彻落实《信访条例》, 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 对鼓动闹事的为首的少数人和无理缠访、闹访者要依法打击, 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五、牢固树立司法公正观念。司法是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重要屏障, 对于构建良好法治环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牢固树立公正司法观念是新时期加强政法机关建设和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要继续深入进行司法体制改革, 加强司法人员队伍建设, 增强司法人员政治业务责任和职业道德, 遏制司法腐败, 实行公正司法, 提高办事质量,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六、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律师是法律服务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讲, 律师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是群众的代言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律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人, 各种矛盾不断凸显, 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 群众迫切需要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但有时又请不起律师, 加上一些律

篇6:市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一、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种类

国家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国家允许企事业单位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根据实际扰民状况,环境信访疑难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排放污染物不超标的,例如噪声、恶臭气体、烟尘等,这类问题以扰民但不超标的噪声为主,其中不超标的卡拉ok、风机、生产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另一类是排放的污染物,国家暂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例如异味、光、热污染以及一些人为噪声等,其中异味、热以及人员说话、装卸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两类问题,环保部门难以依据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

二、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

(一)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我市城区内的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业,这些行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产生油烟、噪声、烟尘、污水等多项污染。而在一些老工业企业、重污染企业(例如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烟厂)的附近却兴建了许多居民区。可以看出,一方面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在居民住宅楼内兴建许多门市房、地下室,这就为一些产生或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居民区内存在诸多环境信访隐患,90%以上的环境信访问题均发生在居民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环境立法不健全。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环境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但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计划经济模式为基础的、以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为背景制定的,这就必然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在立法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立法上、尤其是标准上仍有空白,某些领域仍无法可依。有些方面至今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规定,特别是对一些突出的环境扰民问题,在已有的立法中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这就使环保部门在审批、验收和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难以对管理相对人提出相应要求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

(三)环境执法部门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有漏洞。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执法主体林业,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执法,统一执法,而且容易造成执法混乱,并给执法相对人履行义务造成很大不便。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职责不清,在执法实践中,当几个执法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某一环境事务都享有监督管理权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互相争权,互相推诿的局面。

(四)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对未执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规划、计划、土地、银行、工商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但有不少相关部门不严格按法定程序审批,各自为政。有的部门不但不与环保部门配合协作.共同把关,反而给一些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存在严重扰民问题的建设项目大开绿灯,致使这些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生产,竞没有环保部门的任何审批手续,一路顺风,毫无阻力地拿到了合法的生产或经营营业执照,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另外,按照现有体制,环保部门应对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档,有些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不去履行环保执法职责,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解决实际污染扰民问题。这在处理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五)环保部门执法手段软弱,硬件配备不足。环保部门是对本辖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对人民和政府全权负责,但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却几乎没有赋予环保部门任何强制执法手段,特别是没有赋予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手段,而环保部门面对的是环境意识差、肆意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业,客观地讲,环保执法不可避免地带有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同时,目前国家和政府对环保部门硬件设施的投入似乎仍显不足。以今年查处全市异味污染问题为例,由于现场环境执法和监测人员没有相应的快速应急检测设备,致使执法人员难以准确查找异味污染源、监测人员难以将异味气体进行有效收集、检测。

(六)上访群众环境意识“超前”。据市环保局12369环保热线电话举报中心的受理人员介绍,有的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特别高,有时甚至是苛刻,尤其对噪声扰民问题的反映十分强烈。目前我市居民居住区大部分是与商业区、工业区混杂在一起,要求企事业单位的“零污染”和“零排放”都是不可能达到的,使居民区达到绝对的安静也是不现实的,部分上访群众的要求与社会实际状况存在巨大差距。

三、解决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环保审批工作。今年是实施《行政许可法》的第一

年,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要依据相关规定,在对居民区内即“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进行环保审批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组织有关群众进行听证。这样会有利于环保部门拒绝审批那些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建设项目,使建设方能够更理智、合理的进行选址,避免在居民区内产生污染和扰民问题,也有效避免了建设方的重复投资。同时,要积极协调规划、工商、文化、公安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落实环保第一审批工作,在审批工作中坚持和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对切实影响或污染群众生活环境的新、改、扩生产经营项目严格控制。

(二)积极建议修改、完善环境立法。环保部门应结合环境执法实践和群众投诉情况,积极建议人大常委会尽快修改现有地方性法规,如《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保护条例》。目前,市环保局已经提出修改该条例的具体建议,并上报市人大常委会。该条例有望在2005年修改、完善,从而更有效的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同时,环保部门还应积极建议上级部门尽快建立健全环境排放标准,如异味、光、热等。

(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就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对生产的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的原材料,在生产的过程中即排放废物之前,减降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设备和管理模式来实现。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尽可能地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减少末端治理的负荷,节省环保投资和运行费用。环保部门要对居民区附近一些工业污染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加强管理,达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的,有效控制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产生。

(四)加大投入、强化部门协作与联合执法

政府应加大对环保部门人力物力的投入,尤其要切实加大硬件设施(包括现场取证设备)的投入,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的快速反映能力。同时,环保部门还要加强与文化、工商、公安、城管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协作,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查处群众举报热点问题,通过协同作战,齐抓共管,严厉打击了环境污染违法行为,对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避免了互相推诿、扯皮现象的产生。

(五)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环境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离不开环境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尤其是那些企业经营者懂得,保护环境、维护他人的环境权益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环境道德水平。要逐步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机制,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法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强大社会舆论。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计划,经常不断地对群众和企业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对环保部门的职能有正确的认识,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局面。

篇7:我市房地产领域信访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我市建筑市场的规模与空间迅猛发展和空前扩大,在利益驱使下以个人集资和联户集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私人建筑活动越来越多,私人建筑市场异常活跃。截止目前,在城镇规划区内,私人建筑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比重正逐步增大。由于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私人建筑市场普遍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加强引导和规范,将带来不少隐患,严重影响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当前我市建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私人建筑市场用地不规范,处于混乱状态。城市用地一般要经过计划、国土、规划部门权衡,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有规划地予以慎重选择,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而绝大部分私人建筑则狭隘性和随意性较强,他们往往未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报建手续,便在征购的零星土地上自发地请人设计,从事一些小规模的建筑活动。这种随意性和隐蔽性导致用地布局混乱、建筑零星遍布、建筑风格与品位低档,同时因规模小难以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现,造成管理上的盲区。

二、是私人建筑未纳入城区规划设计,处于无序状态。私人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擅自兴建的,没有经规划部门审批放线,遍布较零星,统一管理起来有一定困难,也就难以按正规建设项目那样被纳入城区规划设计,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是私人建筑未进行工程招投标,导致施工队伍资质参差不齐,易造成安全和质量事故。目前绝大多数私人建筑业主本着能省一分是一分,能扣一点是一点的侥幸心理,不按规定程序办事,工程建设规避招投标现象严重,大部份私人建筑由无资质或资质低的个体施工队伍承建,缺少安全和质量保障。

四、是私人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未纳入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绝大部分私人建筑业主,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根本无视工程质量和安全,存在施工无图纸,或者有的干脆边施工边设计,本着能省则省、能快则快、能不办手续则不办的盲目心态,只追求所谓的利益和效率,建了再说,全靠神仙保佑和个人走运来“保证”不出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隐患或出现安全事故时,不知从何处着手进行预防或者进行整改、补救,即使“亡羊补牢”也为时已晚。

五、是部分市政府投资工程和经济开发园区招商引资项目,不按照法定建设程序履行工程报建手续,或者边施工边报建,有的工程项目甚至已完工交付使用还未履行报建手续、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成为了管理的真空带。

二、原因分析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国家原有的法律、规章和政策滞后,特别是缺少细致规范的实施意见,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带来操作上的不便,管理力度上的不强,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上的不顺,最终造成管理失控。

二、是管理要求不严。一些政府部门为搞活经济,引进外商投资开发项目,并为其大开绿色通道,违法为其免去或减免正规的审批手续。无形中助长了未办任何手续就乱拆乱建的风气。

三、是宣教力度不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未能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宣传《土地法》那样,以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使其知晓、理解并自觉遵照执行。许多群众熟悉建设法律、法规的途径和渠道单一,了解程度甚浅,依法建房的意识也就不强。

四、是服务意识不强。有些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只图抓创收,而忽视规范管理。在抓执法检查工作时,宣传不深入,教育不深刻,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致使建筑业主们产生抵抗情绪,导致关系恶化,从而引发了私建筑市场治标不治本、越治越对抗的混乱现象。

三、对策建议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对私人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应尽快引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私人建筑市场管理体制和领导机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章立制,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要健全相关法规。尽快出台一套与国家法律、政策相适应的私人建筑具体操作规程,将私人建筑应履行的审批手续具体化和明朗化,并将其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既要让建房的普通群众知道该如何正确履行建房的权力与义务,又要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知道如何去照章办事,做到有法可依,依法作为,切实当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勤务员。

三、要加强法规宣教。广泛采取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教育广度,提高认识深度,尽快让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到每一个角落,贯彻到每一个家庭,深入到每一个人心里。

四、要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篇8:我市房地产领域信访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 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种类

国家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国家允许企事业单位在规定标准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根据实际扰民状况, 环境信访疑难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排放污染物不超标的, 例如噪声、恶臭气体、烟尘等, 这类问题以扰民但不超标的噪声为主, 其中不超标的卡拉ok、风机、生产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另一类是排放的污染物, 国家暂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标准, 例如异味、光、热污染以及一些人为噪声等, 其中异味、热以及人员说话、装卸噪声扰民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两类问题, 环保部门难以依据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调查处理。

2 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

2.1 环保法制不健全。

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普遍偏弱, 我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晚、发展较快, 环境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但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计划经济模式为基础的、以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为背景制定的, 这就必然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 在立法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这就使环保部门在审批、验收和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 缺乏强制手段, 导致执法刚性不足与群众要求存在现实差距, 难以对管理相对人提出相应要求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 致使不断产生新的污染源, 给事后处理污染纠纷带来困难。

2.2 规划、布局不合理。

我县城区内的居民区中混杂着商业、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加工生产等多种行业, 这些行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就必然产生油烟、噪声、烟尘、污水等多项污染, 从而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产生较多纠纷。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在居民住宅楼内兴建许多门市房、经营餐饮、娱乐等三产行业, 这就为一些产生或有可能产生扰民污染的经营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 居民区内存在诸多环境信访隐患, 环境信访问题大部分发生在居民区就是最好的证明。

2.3 环境执法部门职能交叉, 行政管理有漏洞。

处理信访问题需要很多部门齐抓共管、有效配合。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执法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执法权力和执法责任分散, 不仅不利于集中执法, 统一执法, 而且容易造成执法混乱, 并给执法相对人履行义务造成很大不便。环境行政执法主体之间利益不一致, 职责不清, 在执法实践中, 当几个执法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某一环境事务都享有监督管理权时, 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相互扯皮, 争权推责, 严重影响了环保执法效率和环境信访问题的处理效果。

2.4 环保第一审批权落实不到位。

《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一切开发建设活动, 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手续, 设计部门不得先行设计。一切开发建设活动, 应当实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但有不少相关部门不严格按法定程序审批, 各自为政。有的部门不但不与环保部门配合协作, 共同把关, 反而给一些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存在严重扰民问题的建设项目大开绿灯, 致使这些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生产, 竞没有环保部门的任何审批手续, 一路顺风, 毫无阻力地拿到了合法的生产或经营营业执照, 造成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管理中行政执法的被动局面。另外, 按照现有体制, 环保部门应对环保执法进行规划、协调、监督。但是, 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保部门如何监督其他部门、拥有哪些监督权均没有做出具体规定, 致使在实际执法中形成无法弥补的执法空档, 有些部门只忙于自身主要业务, 不去履行环保执法职责, 环保部门既无法监督这些部门, 又不能具体行使这些部门的执法权力、解决实际污染扰民问题。

2.5 环保部门执法手段软弱, 硬件配备不足。

环境监察工作人员人手、装备有限, 无法适应大量的环境污染纠纷和投诉工作的需要;在执法手段方面, 环保部门缺乏必要要强制执行权, 法律未赋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任何执法手段, 如限期治理、查封、冻结、扣押、没收等, 导致环保执法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

3 解决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环保审批工作。

加强建设项目管理,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坚决贯彻落实“第一审批制度”, 严禁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 杜绝新的污染产生。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 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项目, 对选址布局不合理的项目,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 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新增污染项目, 一律不予审批。这样会有利于环保部门拒绝审批那些产生或可能产生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建设项目, 使建设方能够更理智、合理的进行选址, 避免在居民区内产生污染和扰民问题, 也有效避免了建设方的重复投资。

3.2 从源头杜绝污染案件的产生,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保前置审批、“三同时”制度, 科学分配环境容量, 合理规划布局, 实行清洁生产坚决不上耗能大、污染重的项目, 对“十五小”、“新五小”反弹企业做到发现一起, 取缔一起, 大力开发清洁工艺、产品及清洁生产先进技术,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 防治污染。环境信访案件主要是由企业生产造成的, 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措施, 加大管理力度, 守法生产, 守法排污;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 提高“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降低污染治理运行成本;并要长远规划, 逐步削减排污总量, 以减轻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环保部门要对居民区附近一些工业污染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通过推行清洁生产, 使企业加强管理, 达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的, 有效控制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产生。

3.3 加大投入、强化部门协作与联合执法。

由于环保部门的环保执法强制力不够, 环保部门可以与当地其它部门积极协调, 加强与文化、工商、公安、城管行政执法等部门的联合执法, 积极开查处群众举报热点问题, 通过协同作战, 齐抓共管, 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确保环保违法行为的处理落实到位。

3.4 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对信访受理中的重信重访、越级上访等问题要重点组织排查, 特别是对存在群众性事件苗头的问题要高度关注, 及时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对信访渠道发现的严重环境违法及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等问题消化在萌芽状态。

3.5 落实环境信访通报制度, 完善环境信访案件后督察后制度。

定期发布《环境信访通报》, 并直接发给各镇、区及分管领导。对各区域存在的突出环境信访问题进行通报、督促进行整改;环境信访与环保专项行动实施联动, 将环境信访反映的问题作为专项行动检查的重点,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 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3.6 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环境行政执法水平, 加强和完善环境行政执法, 离不开环境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使公民、社会各阶层、各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对环保部门的职能有正确的认识, 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使社会各界对环保部门的职能有正确的认识, 对环保部门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了解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局面。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 全心全意开展工作, 切实为人民办好事, 办实事, 做人民的公仆, 才能无负于人民赋予我们环保部门的职权, 才能真正地把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好。

摘要: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关系民生的生大问题。如何处理好环境信访疑难问题已成为环境问题的热点。在当前新的形势下, 如何重视和搞好环境污染信访工作, 解决环境信访疑难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思和认真探讨的课题。

上一篇:纪念129体操比赛活动方案下一篇:光与爱灵魂记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