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2024-04-15

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精选3篇)

篇1: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一、进一步落实完善政策,积极引导重点群体实现就业

我市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辽政发〔2009〕6号)等各类促进文件为指导,近一步发挥就业积极政策对引导、促进“三类重点群体”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作用,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及时调整相关政策,确保“重点群体”实现满意就业。

二、进一步加强专项培训,确保重点群体实现素质就业

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二是针对“重点群体”子女开展培训援助。三是大力推进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将有创业意愿的“重点群体”纳入培训体系,并结合实际制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四是开展“千企万岗”就业见习工作,使高校毕业生及时掌握就业技能,实现成功就业。

三、进一步强化劳务输出,确保重点群体实现市外就业

通过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运作模式,加强与市内外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挖掘开发用工岗位,选择满意度较高的劳务输出基地,实现我市农民工成批量转移输出就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在牢固原有品牌的基础上打造输出品牌,发挥品牌作用。

四、进一步开展专项活动,确保重点群体实现市场就业

一是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校企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创业成果展洽会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二是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辟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三是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积极做好就业咨询、维权等服务工作。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唐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情系民生——温暖每一位劳动者”为服务理念,着力推动各类劳动者实现就业,其中重点帮扶三类群体破解了就业难题。

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建立高校、市场、用人单位有效对接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一条龙”服务。配合人事部门启动了万名大学生见习计划,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目前全市已征集见习基地109家,提供见习岗位3544个,帮助922名大学生走上见习岗位;为3096名家庭困难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发放失业补助金879.4万元。针对部分大学生多理论少技能的现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大学生‘回炉’技能培训工程”,依托唐山劳动高级技校,对大学生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是针对农民工。坚持鼓励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相结合,将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民工和就地创业农民。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全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工作。抓住相关扶持政策出台、为扩大内需而实行经济刺激计划等有利时机,与“春风送岗位”等活动相结合,强化技能培训,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岗位对接。今年以来,共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人次,预计年底可转移13万人次以上。三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认真落实《唐山市关于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的意见》等政策性措施,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范围,重点解决了因企业改制遗留的历史问题。截止到目前,全市已认定就业困难人员近2万人。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深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技能、送资金、送信息活动,认真做好对实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兑现工作,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38户,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通过对困难家庭实施技能就业扶助计划使其实现就业,省、市财政安排资金选送400名困难家庭的子女到技工院校免费参加两年培训,毕业后推荐就业。

今年以来,辽宁省凌源市劳动就业局以着力解决返回生源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等群体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确保全市就业局势稳定。全年确保完成实名制就业7000人,新增就业5400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5人,带动就业21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到期回收率不低于95%,上传空岗信息6600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一是充分发挥乡镇、街、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职能,层层分解细化目标责任制,积极组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深入到本辖区内挖掘岗位信息和就业信息,帮助用工企业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和用工备案,确保用人单位新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实名制就业范围。

二是深入基层挖掘岗位信息,以劳动密集型、科技创新型、产业持续型企业为考察重点,以服务企业发展,引导就业群体就业为目的,积极搭建用工岗位信息对接平台。强化信息化硬件设施维护管理,确保信息网络平台畅通,及时准确发布招工用工信息,及时上报发布空岗信息。

三是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千企万岗”就业见习岗位,积极与三大医院、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钢达、宏钢等市内几家有能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单位紧密联系。认真摸清企事业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及时与返凌高校毕业生取得沟通,让有见习需求的单位和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见习计划,确保完成35个就业见习岗位目标。另一方面要摸清返凌高校毕业生基本信息,建立实名制高校毕业生统计制度,摸清底数,建立健全信息库,及时准确掌握毕业生信息,切实做好毕业生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同时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引导,重点开发乡(镇)街道、社区、(村)岗位,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四是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积极与财政、金融等部门协调,全力抓好优惠政策落实。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张贴通知和工作人员走上街道发放宣传单等方式,使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有创业愿望的人员积极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让创业带头人通过政府贷款资金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深入基层寻找和帮助有自主创业愿望的人员顺利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积极协调财政、金融部门增加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年限,确保实现500万元的贷款任务顺利完成。

五是全面实施就失业登记制度。确保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人员、新增就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员要全部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并全部录入网络实现微机化管理。

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创业型城市”,是杭州市今年就业工作的两大目标。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局势,杭州市委、市政府近日出台一揽子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将从2009年7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

新政重点帮扶四类人群

“今年的就业形势,概括来说就是三句话: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高校毕业生,受金融危机影响冲击最大的是农民工,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城镇失业人员”,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张建华局长说:“因此,高校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这四类群体,就是本次就业新政帮扶的重点对象。”

据了解,新的积极就业政策改变了以往就业政策三年一轮的做法,成为不设定政策审批截止期限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同时,新政策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杭州市就业援助证》的申领对象范围中,增加了“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并连续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人员”,将低保对象扩大到所有的困难家庭人员,取消了对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失业登记6个月以上的限制;将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对象从4050人员拓展到所有持《杭州市就业援助证》人员;将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从失业人员延伸到杭州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将见习训练补贴的对象从未就业6个月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生拓展为所有在杭高校和杭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将培训补贴的对象从失业人员、大学生等拓展到用人单位和在职职工;将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公益性岗位等政策由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向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和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延伸。

很多补贴标准大幅提高

新政策把许多已有的补贴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预计今年的相关财政补贴,要超过5个亿,比去年要多出约3个亿。”张建华说。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其中“4555”人员每人每月800元。

为了鼓励物业公司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对物业公司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社区保安、保绿、保洁岗位就业的,参照社区公益性岗位给予岗位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标准,提高到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2年的人员、困难家庭人员、其他人员分别给予灵活就业补助和社保补贴每人每月500元、400元、300元。

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培训费由按培训后实现就业的给予全额补贴,未实现就业的给予70%的补贴调整为全额补贴,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补贴调整为培训鉴定费的50%(最高1300元);本省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补贴放宽为“签订合同并缴费6个月以上”。

自主创业扶持力度更大

助推创业、带动就业,是杭州市近来的工作重点之一,新政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也相应进一步增大了。

新政增设了大学生一次性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在给予社保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就业补助;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无偿资助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增设创业园补贴,并对登记失业人员进园创业的给予场地租金补贴;增加新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员、卫生协理员);增加对在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期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奖励;增加创业导师补贴、改善你的企业(IYB)培训补贴、新增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补贴。

享受优惠政策门槛降低

对用人单位享受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取消了“每月发放工资标准不低于市区企业最低工资标准110%”的要求;对享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费补贴取消了“注册资金在3万元及以下”的要求;在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期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人员,可以申请一次性领取其未领取完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创业扶持资金;对小额贷款贴息范围由服务业项目放宽到所有项目;对培训生活补贴取消了“200课时以上才能享受”的规定;允许登记失业人员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安宁市当前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更新时间:2009-09-17 09:59:09.0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企业支持,社会联动”的就业新模式,从夯实就业平台、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援助、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培训网络、提供就业服务等六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长效机制,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夯实就业平台。在各镇(街道办)完善了9个社会保障事务所和30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建设,做到了机构、人员、车辆、场地、经费和制度的六个到位,初步建立了市→镇(街道办)→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培植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出资买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举办各类招聘援助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地积极拓宽就业空间,开发就业岗位。2008年以来,开发就业岗位9421个,为各类求职人员开展职业介绍5335人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79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552人,实现转移就业收入6025万元。

强化就业援助。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开展了就业困难人员的专项调查,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基础台账,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71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1690人,对465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了技能培训,407人实现就业,80户“零就业家庭”117人实现了就业。

落实就业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2008年以来,共筹集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317万元,帮助失业者减免各种税费429.8万元,为7257名再就业援助对象发放社会保险补贴758.78万元;为232名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214万元和创业贷款900万元(全市办理1330万);认真落实“贷、免、扶、补”的就业鼓励政策,降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比例,使企业尽量做到“不减薪、不裁员”,稳定我市的就业形势。

抓好技能培训。我市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职业技能,致力于将全市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转化为人力资源储备,服务于大工业发展,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工作原则,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实用职业技能为核心,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短期、定向的专业技能培训。2008年以来,根据市场需求,先后举办了会计、美容、烹饪、茶艺、电工、电焊、保安、保洁员、物业管理、汽车驾驶和计算机操作等19个专业培训,累计培训人员11142人(含农村富余劳动力10631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501人,全面实现“培训有目的、就业有方向”的工作目标。

从今年上半年我市就业再就业的情况分析:

一是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总体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下,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总体上略在增加。

二是城镇居民成为失业和难就业的主要人群。从失业登记和就业跟踪服务的情况分析,企业失业职工占22%(自动辞职的占到65%),失业后大部分能实现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16%,由于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就业难度大;城镇居民失业占62%,主要是被征地农转非后的失业人员,这部分失业人员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就业观念、年龄、家庭等原因影响,就业比较困难,比如:经调查统计,被征地失业人员中愿意到加工企业工作的人员只占30%。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比较明显,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素质较低,有大量的劳动者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即使已经就业的,质量也不高,且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企业需要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或高技能人才,一些岗位又没有合适的劳动者。

四是职业技能培训薄弱。目前,我市职业技术培训力量还十分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公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专业单一,实作训练设施不足;社会培训机构规模较小,专业教师素质不高,培训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五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形成安宁市“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

篇2: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1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

全市工会系统掌握的困难职工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特困职工;另一部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略高于“城市低保”标准, 但因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负担过重造成的特困职工;还有一部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城市低保”标准, 因家中有重病人、残疾人或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困难职工。目前, 我市47个县 (市、区) 、局 (公司) 直属企业单位、有因种种因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共10955名, 其中特困职工3725名, 困难职工7230名。特困职工和困难职工人数分别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为0.34%和0.66%。

2困难职工的就业和收入状况

困难职工现有63.6%处于下岗失业状态中, 在岗的仅占8%, 其他如退休、病退、病休等占28.4%。据保定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7年保定市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1491元/月 (或17892元/年) , 最低工资是580元/月 (或6960元/年) , 低保标准为190元/月 (或2280元/年) 。困难职工本人月收入均低于我市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50%, 其中, 低于我市最低工资580元/月的占46.18%。有50.89%的特困职工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 95%的特困职工家庭支出大于收入, 93.6%的家庭有欠债。

3困难职工家庭生活支出结构

根据2007年保定市低保标准及市总工会对特困职工的米面油补助标准计算, 特困职工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200元;困难职工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600元。特困职工家庭人均年收入仅占我市全市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的18.3%, 占20%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38.6%;困难职工家庭人均年收入仅占我市全市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的23%, 仅占21%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的49.8%。困难职工的家庭收入, 除去每月水电、房租、赡养老人费, 每月能够用在食品开支上的钱十分有限, 如果困难职工家庭成员中有就学、疾病等情况, 那么基本生活就很难维持了。

4困难职工住房状况

近年来, 广大职工的住房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 但是困难职工的住房条件仍很恶劣。有40%困难职工靠租房住, 36%困难职工住在父母、岳父母家或者借用单位房子临时住, 24%的困难职工有自己的住房。无论哪种情况, 困难职工的住房条件都不好, 住楼房的少, 住平房的多, 面积小, 人口多, 卫生条件差, 76%的家庭是自己买煤烧暖气。

5物价上涨对基本生活的影响

物价的上涨对工薪阶层的职工无疑增加了负担, 对困难职工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80%的家庭从特困救助超市买来米面油一日三餐对付着吃, 菜就是自己腌的咸萝卜。90%特困职工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如冰箱、空调, 70%家中没有电话, 40%家中是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

6困难职工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情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 半数以上的职工因为单位效益不好或即将关闭破产, 都是自己交纳各种保险, 只有少数职工单位给交着养老、医疗保险, 有74.14%的困难职工将医疗支出列为家庭开支最高之一;其中, 家庭每年要自负1300元以下的困难职工占34.22%, 自负1300元-5000元医药费的困难职工占49.13%, 自负5000元-10000元的困难职工占11.2%, 自负10000元以上的困难职工占5.45%。困难职工自身有残疾或是长期疾病情况的占63.12%, 部分困难职工是因为配偶或是孩子有残疾或者患长期疾病。

二、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新要求, 并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并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我市困难群体的现状, 我们建议:

1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进一步提高救助水平。

现阶段解决困难职工群体问题的着力点是,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提高对困难群体的保障水平和救助水平, 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并建立健全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加以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就学、住房等方面的救助政策, 确保实现困难职工“三难”问题的解决。

2加大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的执法力度, 切实履行监察职能。

今年是《劳动合同法》实施第一年, 建议人大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全省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的大检查, 要将最低工资是否完全落实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项目, 确保职工的权益不受损害。

3推进社会互助事业,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篇3: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关键词:城建;档案管理;重点问题;解决措施

在许多人看来,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不大,可有可无。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得到的重视力度不足,极大地影响城建档案工作质量的提高。就我国目前的城建档案管理现状来说,其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吸收各国的城建档案管理经验,分析城建工作的管理形势,改革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方法,促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一、城建档案管理的重点问题

档案管理工作是城建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城建档案管理,有利于城建单位工作动力的充实。但是,许多城建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档案资源价值的发挥,具体问题如下:

1.城建档案的内容界定不清晰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不断丰富起来。城建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范围已经由传统的文字档案与图纸档案管理,过渡到了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对单位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档案与照片档案、声像档案等进行归类处理。但是,许多城建单位没有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每一个城建单位都根据自身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解收集与整理档案资料。这种随意性较大的因地制宜式的档案管理模式,让一些本该被管理的档案信息没有得到管理,不利于城建档案工作质量的提高。

2.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所受重视不足

一些城建单位的管理者认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不高,因此没有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求进步,得过且过的档案管理思想广泛存在于城建单位中。许多档案管理工作者都存在你移交,我接收,你不管我也不管的工作怪圈内。这也使得大量档案资料被长时间随意堆放,没有得到有效归纳与整理,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城建单位的领导者为了提高自身工作的便利性,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对文件资料上交给档案管理部门。档案资料据为己有的现象存在,影响了档案的保存与查找,也使档案利用功能无法发挥。

3.城建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足

目前,不同的城建单位具有不同的档案管理能力。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学历以及专业素质之间的差距,极大地影响了城建单位的档案管理质量。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城建单位的档案管理专业实力相关越来越大。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所需要人才是综合性人才。但是,我国许多档案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参与与本专业知识相关的工作。更有一些在岗的档案管理者抱着有更好的机会就走的思想工作,影响了工作效率。

二、城建档案管理的解决措施

加强城建单位的档案管理质量,还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开发科学合理的策略,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

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并先后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去规范档案管理工作。根据法制法规的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改革,是让档案管理工作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以法律为平台,建立科学合法的档案管理制度,会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现代化的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得到现代化管理设备的支持,档案各类的增多以及载体的丰富,都需要档案管理者对工作方法加以改革。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让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走出一条城建档案管理新道路。不断变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环境,给当代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法制教育,从法律角度入手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精力水平,明确操作的原则,更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加强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思路改革

创新的思想,会促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档案管理工作,是社会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让社会机体各个部分可以共存与协调发展的要素。因此,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应当注入更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改革的生机。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对当前的工作形式变化加以认识,转变自己的工作理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建单位目前的需求。建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明确服务观念,做好效益观念与公关观念的强化,才能让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得以创新,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进步。

3.促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促进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就是要明确每一个工作流程与每一部分工作内容。首先,档案工作者要对档案室内的案卷进行整理,去粗取精,给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提供必要的条件。许多城建单位的档案室许多年没有进行清查,一些无价值的档案资料仍然占着档案室的空间,因此,清除出无价值档案,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其次,要对档案案卷进行重新组合,将案卷过厚或者内容混乱的案卷进行重新组合,对无页码与无标题等存在缺陷的案卷进行更新。最后,要规范案卷的题名,让检索率得以保证。只有题名正确率高,才能促进检索效率提高,加强档案资料的应用。

三、结语

上一篇:医院一对一营销下一篇:班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