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创新机制夯实崛起腾飞的民本基础

2024-04-09

云县创新机制夯实崛起腾飞的民本基础(共5篇)

篇1:云县创新机制夯实崛起腾飞的民本基础

**云创新机制夯实崛起腾飞的民本基础

**云县以“在强势推进跨越发展中构建和谐”作为工作主基调,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的民主权益,以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来凝聚加快发展的人和之力,夯实崛起腾飞的民本基础。

一、创新载体构建和谐发展长效机制。

积极开展以 “每个县直机关单位联系服务一个村、一个企业或一个社区;县乡机关中层以上干部每人在单位所联系村或下属单位建立一个工作联系点;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帮扶3户困难群众,科级干部每人帮扶2户困难群众,机关党员干部及农村有带富能力的党员每人帮扶1户困难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亲情联动、结对帮扶”主题实践活动,让全县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感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幸福。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工作联系点980个,联系帮扶困难群众达到2674户。并积极借助民情巡视、干部下访、县长热线、“亲情联动、结对帮扶”等活动载体,初步构建起“为基层群众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双带双强”典型引路带动全民致富。

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措施,并在农村创业一线配合开展以“村居评创业大户、乡镇评创业能人、行业评创业状元、全县评创业明星”为主要内容的“四评”活动,发现储备各类乡土人才近5000名,有序展开“双带双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各乡镇党委从本地致富大户、农民经纪人、民营企业负责人等各类创业能人中挑选,从外出创业有成的能人中回请,从外来创业人员中聘任,从离岗到农村兴办、领办项目的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中选派,从已有项目基础的村干部中培养,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考,多渠道选配“双带双强”村干部。条件成熟、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党员创业能人,直接挂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或专业党支部书记,非党创业能人挂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目前,全县选配“双带双强”村级党组织书记226名,占总数的60%;其他村干部1061名,占总数的48%,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省委和市委的充分肯定。

三、真抓实干“四项制度” 打造新型农民。

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行村民代表大会、道德评议、星级文明户创评三项制度,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着力培育民主、和谐、文明的新风尚,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共建美好家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该县还全面实施农民培训制度,抽调120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有丰富生产和经营管理经验的涉农专家,成立统一的讲师团,根据各乡镇村的实际情况,包片定期上门举办与农村法制法规知识和农业实用科技知识讲座,发布与农村致富密切相关的市场信息,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人力和智力保障。

篇2:云县创新机制夯实崛起腾飞的民本基础

一、完善制度体系, 夯实资产预算管理基础

推进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是深化财政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在推进资产预算管理工作中, 宜都市财政局首先从基础工作着手, 建立和完善资产预算管理配套制度, 有效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1. 完善资产预算管理制度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预算管理, 宜都市财政局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资产预算管理制度, 出台了《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暂行办法》, 在办公用房及其维修和办公家具等国家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 创新出台了《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建设控制标准》、《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维修和装饰装修控制标准》、《宜都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家具、设备配置控制标准》, 《宜都市财政局关于加强资产预算管理的通知》。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制定, 奠定了资产预算的管理基础, 为资产预算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建立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资产实行预算管理, 制定资产配置标准是前提。宜都市财政局根据实际情况, 分别对单位的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办公设备等资产制定了明确的标准。

(1) 明确办公用房控制标准。办公用房按市级正职、市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及科级以下分别按不超过60m2、48m2、24m2、12m2及9m2的标准进行控制, 提倡和鼓励多个部门合建办公大楼。

(2) 明确办公家具配置标准。办公家具按市级领导、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及其他人员, 分别不超过17000元、9400元7000元和3000元的标准进行控制。

(3) 明确公务用车配备标准。在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的同时, 对公务用车标准实行控制。任实职的市级领导, 配备车辆价格在20万元以下。市直部办委局、乡镇办事处可配备1—2辆公务用车, 政法机关办案用警务车辆可按编制内人数1人1座配备, 车辆价格均控制在18万元以下;市直二级单位, 根据其工作量和单位财力, 经批准可配备15万元以下的公务用车1辆。

2011年底,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颁发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 (2011年第40号公告) 规定, 宜都市财政局对公务用车的标准又及时进行了调整, 即公务用车购置严格执行“双一八”规定, 所有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升, 价格不超过18万元。

3. 规范资产预算编制程序

宜都市市规定, 所有预算单位的资产购置必须列入年度部门预算, 不得在年中追加预算购置资产。未列入年度部门预算的资产购置, 财政不予安排资金。2011年, 全市单位部门预算中, 购置资产、办公设备等支出预算16530万元、小车经用900万元、房屋维修费用420万元。

(1) 资产购置编入部门预算。单位购置下列资产的, 必须在编制单位部门预算报表时将资产购置作为项目支出纳入单位部门预算:一是土地、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二是小车、专用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三是电脑、空调、办公桌椅、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四是仪器、设备、专用设备等其他资产;五是房屋维修及装修。

(2) 明确资产预算流程。单位需要购置、新增资产的, 按下列申报审批程序进行:一是单位申报。单位在部门预算“一上”时, 结合现有资产情况和工作需要, 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 填报《部门预算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中的其他资本性支出项目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明细表》, 提出本单位下一年度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和经费额度, 明确资金来源, 报财政局行资科和业务主管科室;二是财政审核。宜都市财政局根据全市财力状况, 结合拟购置资产单位的资产现状和全市资产配置的有关标准, 对单位资产购置进行审核, 提出资产配置意见和建议, 综合确定全市资产购置预算。在审核过程中, 行资科审核是单位资产购置预算的前置条件, 各单位资产购置预算必须报行资科审核通过。各单位根据宜都市财政局审核意见, 在“二上”时将资产购置项目编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三是市级审批。市财政局将单位资产购置预算上报市政府、市人大, 经批准后, 以文件的形式将资产预算下达到各单位。

(3) 资产收益实行预算管理。目前, 单位资产用于经营的现象依然存在。作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 宜都市财政局在规范、引导单位资产经营行为的同时, 将资产收益作为管理重点。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全部实行预算管理。资产收益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必须按规定缴入专户。单位按规定的标准编入部门预算, 按程序申报用款计划。

二、创新管理方式, 严格资产预算管理操作规范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承载着众多的政策功能, 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 必须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对接, 这是新时期财政管理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财政部第35、36号令规定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宜都市财政局将资产购置计划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编制, 在实际工作中, 他们不仅注重资产预算的编制, 而且更加注重预算的执行, 切实增强财政预算编制的公平性, 增强财政预算的约束力。

1. 严格执行购置预算

单位购置资产, 有预算的严格执行预算;没有预算的, 除因抢险抗灾、突发事件等需购置资产外, 一般不得追加预算购置资产;有预算但超过标准和数量的, 按规定程序申报批准后执行。单位有资产购置预算需要购置或新增资产的, 分别向市政府和财政部门提出购置申请, 经审批同意后按规定程序实施政府采购。

2. 规范资产处置行为

在资产处置中, 宜都市财政局坚持“政府限额授权, 财政统一收回, 市场公开处置”的办法。单位出售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车辆和大型仪器设备等资产, 必须经过评估, 并经主管部门审核, 报财政部门或市政府审批。所有资产处置一律进入市综合招投标中心公开交易, 做到资产处置公开透明。近年来, 全市共处置资产200余起, 处置收益达到4000万元。

3. 合理调剂利用资产

近年来, 宜都市财政局把资产调剂作为资产预算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公楼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 办公楼建筑面积只有600多平方米。随着工作职能增加, 逐步分离出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劳动监察等二级单位, 二级单位各自分散兴建了办公楼和服务窗口, 老百姓办事非常的不便。根据这一情况, 宜都市财政局统筹考虑新建劳动力市场综合大楼, 将机关和二级单位集中办公, 所有服务窗口整合一起。将分散的原养老保险办公楼等调剂给其他单位, 这一方案得到市政府批准, 不仅盘活了存量资源, 节约了预算资金, 更是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办事。

4. 考核预算执行绩效

资产预算执行结束后, 财政部门对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考核。预算结果考核既是对此次预算项目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总结, 也为此后预算项目的编制和申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应参照预算对资产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考察是否存在预算超支或结余, 并对预算资金使用效果, 资产运行情况和配置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差别较大或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要分析原因, 方便为今后资产预算提供参考。

5. 推行资产管理信息化

建设资产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资产信息化管理, 是资产预算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建立数据库。为加强信息监管, 宜都市财政局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将全市各单位的资产存量及债权债务结果录入信息系统, 建立动态数据库。对各单位资产增减变动情况适时更新, 从网上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和分析资产占有、使用状况;二是实行网上监管。通过构建全市行政事业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从“进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并逐步对资产配置标准及购置、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及资产处置、产权变更、产权年检等资产管理事项采取网上申报、审批, 实现网上动态监管;三是强化利用。利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在全市建立资产配置目录及标准, 实现资产管理的公开化, 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有效依据。

三、注重管理绩效, 提升资产预算管理水平

宜都市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工作中, 注重与财政各项配套改革相互衔接、协同推进, 力求实效, 通过资产预算管理改革, 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了资产科学精细管理水平, 盘活了闲置资产, 节约了财政资金, 预防了腐败, 促进了社会和谐。

1. 推动了财政改革

宜都市通过将资产管理改革与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 使资产管理、收益管理与预算管理溶为一体, 从根本上解决单位盲目购置资产的问题;通过将资产管理改革与与政府采购改革相结合, 扩大了政府采购规模, 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通过将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有效堵塞了收支漏洞, 从源头上防止了“小金库”现象的发生。

2. 节约了财政资金

宜都市财政局在预算编审过程中, 坚持增量与存量相结合, 既充分发挥了存量资产的作用, 又从源头上减少重复或超标准购置, 节省了财政资金。主要通过对资产调剂、置换、无偿调剂等手段, 盘活资产, 配置资源。如宜都市财政局市因机构改革, 该市人事局合并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原市人事局办公大楼闲置。为充分利用闲置资产, 宜都市财政局及时为市委市政府建议, 将办公用房紧张的市发展和改革局等3个单位搬迁到原市人事局办公大楼办公。若重建一栋办公楼投资在800万元以上, 从而节约了财政资金。近几年, 财政部门通过对闲置资产调剂、置换、无偿调剂办公用房6200多平方米, 公务用车20台, 解决了20多个单位的办公场所和公务用车, 盘活存量资产2000多万元。

3. 提高了管理水平

通过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 建立了完善资产预算的执行机制, 可以即时跟踪资产预算的执行结果, 增强了资产预算的导向和约束功能,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效率;通过资产预算管理, 结束了单位资产配置、购置、处置和调剂的无序状态, 增加了财政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资产预算管理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4. 促进了廉洁从政

篇3:云县创新机制夯实崛起腾飞的民本基础

关键词:明确责任 健全网络 改进方法 创新机制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

辽河压裂项目部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职工队伍现状,始终坚持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全员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夯实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主营业务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自2010年以来,我们项目部被评为长城公司级“2011-2012年度先进集体”厂处级“质量管理先进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示范单位”。基层队荣获长城公司级“HSE银牌队”“名牌施工作业队伍”厂处级“质量管理优质施工队”等称号。总结我们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与作法愿与大家分享。

一、明确责任,健全网络,为职工培训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辽河压裂项目部属于一线生产单位,施工队伍经常远赴奈曼、开鲁、阜新、吉林、长庆等驻地施工,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工期时间长,给职工培训工作带来较大难度。我们领导班子在实际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和优质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我们始终把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摆在重要日程,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协作,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每年年初,领导班子要召开专门会议,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市场竞争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认真研究部署全年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并针对职工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分阶段、分层次的明确培训工作重点内容和主攻方向,逐级建立培训网络,层层明确责任,建立了从机关、基层队到班组的纵向管理与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横向管理相结合的培训管理格局,对机关和基层管理干部的培训由主要领导亲自讲课;对操作岗位职工的培训由教育部门统一确定培训计划、内容,各基层队技术员为本队授课教师,并负责本队培训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由于领导重视,职责明确,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结合实际,改进方法,提高职工培训的实际效果

检验职工培训效果,关键要使之与生产经营和队伍素质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完善职工培训的方式、方法,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我们坚持做到“两个结合”。即:在培训内容上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与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和阶段性工作重点、难点相结合,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在培训方式上本着点面兼顾的原则,与市场环境、队伍结构、职工素质层次等因素相结合,突出培训的灵活性。

一是面上着手,点上切入。 在培训内容上,我们在做好普遍性培训的基础上,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重点加大对“质量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和现场“两书一表”的培训力度,不断强化职工的岗位操作能力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培训过程中适时引导职工树立优质施工和诚信服务理念,增强职工靠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的大局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是区分工种,分层实施。 针对岗位不同、分工不同、管理层次不同,我们在总结过去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因人而异,采取区分工种,分层次、分步骤实施的培训方法。对操作岗位职工的培训主要通过工作前和工作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侧重于岗位应知应会等相关内容;对干部的培训主要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内容侧重于生产管理、工程质量、安全优质施工,工艺技术改进等,做到一年一个重点,一阶段一个主题,确保培训有明显效果。去年,针对大型压裂酸化施工井增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及时把培训重点放在对施工环节的质量、操作标准、现场管理及新设备管理及使用等知识上,有效提高了施工作业管理水平与操作人员的技能。

三是弱化灌输,强化领悟。多年来的工作,使我们认识到经常采取的灌输式培训,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只有改变职工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才能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为此,我们组织培训部门、设备管理工程师、现场安全监督员、工人技师等人员,针对汽车驾驶员、特车泵工、压裂作业工、汽车修理工等工种,参考《石油工人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井下作业安全培训教材》《QHSE管理体系文件》等书籍,编写了《操作岗位工人应知识应会汇编》手册,并印发给每位职工随身携带,让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及时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基层队每季度对应知应会内容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基层队每季度确定一个实际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由授课老师讲解后,让工人进行实际训练,直至达到标准。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使职工既深化理论知识,又增强实际技能,取得了“短、平、快”的实际效果。

四是营造氛围,培养骨干。 面对外部市场竞争,我们坚持把培训技术骨干和学习优秀职工作为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举办技术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积极为培养骨干力量创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让职工感到学有奔头,干有动力,增强全员自我学习、自愿学习的动力,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学习尖子。我公司一名工人技师曾多次在厂处级的技术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并在石油行业技能大赛中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我们及时对他委以重任,重点培训、培养,把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提拔到基层技术管理岗位,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的同时,带动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

三、完善制度,细化考核,以新的有效机制推动培训工作规范运行

培训工作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才能确保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为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在严格落实培训责任,健全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考核制度,改进并建立与生产经营同步运行的培训考核机制,促进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与考核奖惩的有效落实。

一是建立培训效果跟踪评价机制,巩固阶段性培训成果。 我们在制定完善包括授课、考试、监督、奖惩等一系列培训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按照HSE管理体系的要求,在项目部内广泛推行培训效果跟踪评价机制,为每名职工建立培训评价档案,通过操作演练、现场提问、以会代教的形式,及时了解职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阶段性培训成果,让参加培训的职工对培训内容、教师的授课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进行培训项目的评估,确保其适应性,以保证职工通过培训在实践中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鼓励职工立足岗位成长。 为了把培训工作真正纳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之中一并考核,项目部专门设立职工培训小组,每月对各基层队培训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把检查结果、培训效果与基层队经济利益、主管领导责任和职工岗位动态管理直接挂钩,有效地激励了职工参与培训、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自学性,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转变。近年来,我们共有近40名职工在培训考核中受到经济奖惩,先后有5名学习型优秀职工从操作岗位提拔到基层技术和管理岗位上来,与此同时,我们

还对素质过硬、学习专长、工作有成绩的职工予以重奖,激励他们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是建立培训资料动态考评机制,夯实培训基础工作。培训资料是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施有计划、有目的培训的一项基本载体。为杜绝以往“重培训环节、轻资料管理”的现象,我们以《QHSE管理体系》审核为契机,建立了培训资料动态考评机制,把基层队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考试成绩等基础资料的管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坚持每月进行考核检查、季度进行奖惩兑现,并将考核结果列入经营考核公报中,作为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以此来规范机关职能部门、基层队及学员、授课老师的日常培训行为,促进培训基础工作上水平。

篇4:云县创新机制夯实崛起腾飞的民本基础

(一)创新三大机制。

1、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思路、强化责任、整合资源,每年推进20个有规模、有科技含量、有市场、有效益、带动面广的扶贫产业科技基地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在全市100个扶贫村中建成20个花卉苗木种植基地、20个特种水产水禽养殖基地、20个果茶种植基地、20个特色种养基地和20个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实现村村有产业龙头、户户有增收项目。2、县区责任机制。一要切实按中央的要求,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责任制。二要探索建立县区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三要县区对县直部门、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监督考核,逐级管理。3、社会参与机制。加快筹备成立“南昌市扶贫开发促进会”,通过搭建南昌社会扶贫网和新闻媒体等信息载体,构建捐赠者与受捐者点对点、面对面的一站式直通扶助平台。动员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有爱心的市民参与扶贫开发,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方式,建立“人人关注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社会扶贫工作机制。

(二)夯实三大基础。

篇5:云县创新机制夯实崛起腾飞的民本基础

一、创新推出十项便民举措,打造优质服务窗口

作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最直接的部门,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非常重视服务环境的改善和服务形象的提升,在登记工作中创新推出了十项便民举措,突出便民主题。

1.推出流水线式的服务窗口,深化“一站式”服务模式。协调国土、公证、地税、仲裁等单位驻场办公,实行一个窗口收件、一套资料内部传递、一次性收费、一个窗口发证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群众可在受理大厅一次性办完所需事项,极大方便了群众。

2.推出服务向导岗位,提供高标准优质服务。设置了咨询服务台和服务向导,咨询服务台主要为群众发放各类登记表格、咨询政策等,而服务向导负责指导群众填写表格、合同,引导群众办事。按登记类别制作了办事指南宣传单,供申请人自由选择拿取,使申请人对办理房屋登记所需手续及登记流程一目了然。

3.提供辅助填表服务,方便群众。设置专人专岗,利用电脑代为申请人填写申请表和合同等,并打印给申请人核对签字认可。这一举措既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又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受到了申请人广泛好评。

4.开通自助查询服务。群众可通过电子触摸屏自助查询房屋的限制信息、楼盘表信息和登记件办理进度,使交易双方及时知悉所购房屋的相关信息,此项举措为减少交易纠纷提供了便捷途径,也因操作简便快捷受到群众欢迎。

5.实施电子排队叫号系统,实现登记申请有序办理。申请人填写好相关表格、合同并领取排队号后只需在等候区休息等待,避免了人群拥挤,确保受理大厅秩序井然。

6.实行二代身份证识别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快速识别证件真伪,还能准确提取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减少录入错误,有效提高登记效率和质量。

7.实行税费提前告知制,服务更加周到、人性化。在受理环节即对申请人交易房屋需缴纳的交易手续费和转移登记费等费用列出清单告知双方,使申请人对房屋交易相关费用做到清楚明白,减少了纠纷。

8.开辟绿色服务窗口,实行特事特办和上门服务制度。设立专人受理司法协助、公积金贷款登记,特别是为70岁以上老年人或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对生病住院、行动不便等特殊情况提供上门服务,为社会单位和群众提供双休日预约服务,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

9.不断拓展、丰富服务外延,主动搭建咨询服务平台,宣传房地产政策。从2009年5月开始,与重庆经济广播电台合作,每周五下午3:00—3: 30现场连线为群众答疑解惑,已开办70多期。

10.开通网上信箱,专人在线解答群众疑问,提供多种渠道做好房地产政策咨询,受到社会单位和群众的普遍好评。

二、创新建立土地房屋合一登记模式

在全面建立电子登记簿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分步骤实施了证书合一、登记流程合一和地房合一的登记模式,推动房屋权属登记工作再上新台阶。

1.土地、房屋证书合一。2004年11月,在国土和房管人员、机构分设的情况下,重庆市登记中心在全市率先核发了国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合一的房地产权证。

2.登记业务流程合一。2010年10月,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协调事权,为此,登记时限大大缩短,群众办证更加方便快捷。

3.启用地房籍管理信息系统。为彻底解决土地房屋登记中的业务协同问题,探索数据规范化建设模式,重庆市登记中心利用房产GIS系统等技术手段,采取先清理后落地的工作方式开展了地房籍档案数据清理整合及地房籍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建立了从土地、房屋预售、测绘、登记、记载于登记簿的完整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2011年6月全面启用重庆市地房籍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数据库、图形数据库、档案数据库相互关联并实时传递,实现了房屋落地、以图管房,使房屋登记系统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切实解决房屋历史遗留问题

作为重庆市的老主城区,因房地产开发较早、管理不规范造成房屋历史遗留问题比较突出,涉及的项目多,经济、法律关系复杂。重庆市登记中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动问题解决,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1.加强组织协调,多方沟通配合,切实解决房屋历史遗留难题。中心积极主动约请市、区建设、规划、质检、国土、房屋测绘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合审批表制度,特别是与房屋测绘部门密切配合,加班加点赶制测绘报告,保证了房地产权证的正常办理。中心还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调沟通,多次邀请三级法院特别是辖区法院召开联系协调会,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使得办证工作依法进行、有章可循。法院对涉及房屋历史遗留问题的案件均实行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优先实现房屋买受人的物权。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使得房屋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迅速有效的解决。

2.突出重点,攻艰克难,采取不同措施做好房屋历史遗留问题工作。中心按照普遍兼顾、抓住重点的方式采取不同措施解决了群众的办证难题。一是针对开发建设主体存在,因综合验收手续不全、欠缴规费等原因未进行初始登记,导致购房者未能办理权证的,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将联合审批表传递给国土、规划、质检部门,就各自职责签署审查意见,加快审批速度,确保了办证进度。二是针对开发建设单位主体逃逸、失踪等原因未能办证的情况,采取了重点研究,各个击破的解决方式。三是针对因联建纠纷等原因未能办理初始登记的情况,约请联建双方为其调解,晓以利害,动员其顾大局,一切从为群众办证出发,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办理了初始登记,逐步解决了住户办理权证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至今,中心参与解决了辖区内基良广场、鑫隆达大厦等历史遗留问题楼盘项目3万多套住宅的发证工作,切实解决了购房者办证问题。

通过规范化先进单位创建工作,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软硬件设施焕然一新,职工队伍建设稳步提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程度日益提高,获得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上一篇:成语接龙之下一篇:国画初级班教学计划(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