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2024-04-20

【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精选9篇)

篇1:【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菜单”讲座活动形式】:专题研究(含对话交流、课堂展示等)

【主讲人】: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张伟

【主讲人介绍】:

张伟,男,29岁。03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科学园小学教务副主任、教育技术室主任,07-08学年度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09年4月被评为区新一届小学数学教学带头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近年来课堂教学能力得到很快提高,并先后数次代表学校开展各种区、市、省级的公开课及调研课。06年4月份承担了南京电教馆新课程教学课堂实录的拍摄任务,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全国发行;07年参加南京市骨干班青年教师赛课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获一等奖第一名;08年12月面向全市执教公开课《可能性》获专家好评;09年4月参加区新一届教学带头人展示活动,执教《倍数和因数》,随后代表江宁区参加南京市小学数学赛课活动,荣获南京市高年段赛课活动一等奖第一名;09年5月在全国友善用脑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大赛执教《用画图策略解决行程问题》荣获一等奖;09年10月代表南京参加江苏省教研室组织的课堂教学评比中执教《小数乘整数》获省二等奖;09年11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0年4月参加南京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执教《画示意图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获好评……

在执着课堂教学的同时,参与撰写了两本教育教学著作:《走向数学生态课堂》——特级教师詹明道数学教育思想研究和《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品读名师课堂100个经典魅力小学数学卷。另有数十篇论文案例获省、市、区各级论文案例评选奖项!

【讲座提纲】:

 研究课题解读: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所以十分有必要开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本课题将以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为研究内容、以提升数学思维品质为研究目标,从理论内涵、教学原则、实施程序、操作策略、实验效果等方面作合理分析,以寻求建立一个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能确实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体系,从而改变我们问题解决教学的方式,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 课堂教学(展示)特色:擅于师生间的互动;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注重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致力于打造数学睿智课堂。

篇2:【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语言与思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思维是认识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语言和思维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统一的,但从个体发展来讲,人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思维能力赖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口语规范化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从理论层面上讲,口语交际训练促进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的发展。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全面地考察、分析问题。当然,要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思维的深刻性,是要使学生的正确地推测事物的发展,并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促进创造性思维、灵活性思维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品格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是富有新的创意,创新思维又包括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等。口语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的内容,它是思维发展外壳。因此,训练学生的口语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的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改变原来计划,方案与方法,寻求新的方案与方法,具备这种思维品质相当重要。

从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上来看,正确选择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思维的品质是十分关键的。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目前民主政治的进程,商品经济的深入,全球化的发展也急切地需要未来和就业者有过硬的口语交际能力,不论是政客,还是商人、演员,抑或是小推销员等等,都离不开口语交际这种最频繁、最直接、最有用的形式。

其次专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实用性,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口语交际的形式有讲话、交谈、辩论、答记者问、报告等,这些形式应按照学生智力发展阶段的顺序安排教学。学说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为了解决现实生活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认清社会、理解生活,而生活中的矛盾往往成为他们成长的焦点,教师如果可充分利用好这些焦点的讨论来引导学生,对学生茁壮成长将有莫大的好处。

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确定:

一、课本上有许多关于说话内容的说明和指导。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按一定的序列进行编排,从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和文明得体到讲究语言的形象性;从做小记者到当好主持人,以及能够有意识的通过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等等。这些内容涵盖了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内容、方法以及技巧,为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可以根据各单元内容进行训练。因为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对集中性。有的反映至爱亲情,有的记叙童年生活,有的介绍科学知识,准确之极。教师可以结合书上的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说说相似的内容,可以模仿书上的精彩片断,用一件事反映自己的感情,畅谈自己的认识,这样即可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又增加了对范文的兴趣。

二、从现实生活中整理、开发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材料。学生所在的班也是

一个动态的群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特点。学校生活更是多姿多彩,有升旗仪式,有全校运动会,有演讲比赛,有文娱汇演,有法制教育活动„„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素材。

三、结合成语、格言、古诗或中外著名人士的巧妙对答,走生活化的学练之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中的思想、智慧令人叹赏,细细品味,你会大受启发。如马三立、侯宝林等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的相声表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汉语的幽默有趣,从安徒生、萧伯纳的妙语应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机智幽默。

另外,关于口语交际训练的方法,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作了认真的探索。口语交际的关键是听和说,这两个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水平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听”作为信息输入的一种方式,在语言交际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听不懂话就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也就不能准确的传达出自己的思想,交际的功能就无法实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因受考试手段和教学设施的局限,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听力的培养有了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如果说听读是信息输入,那么,说写则是信息输出,要交际过程中,说比写更直接、更快捷、更有效,因此,说比写显得更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说”也被无情地忽略了,而多媒体则为“说”提供了广阔的战场,使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多媒体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听和读的质量。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接受信息的载体由课本中的文字变成了可感知的声音,可视的情景,解决了由于认知水平不足而无法完全接受信息的问题,使更多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录像声情并茂,为学生形成语感,提高听说能力打下基础。看图说话历来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而利用多媒体看图说话,则使其达到更高的境界,图像更加清晰,色彩更加显明。说和写是表达过程,直观的多媒体丰富了学生的说和写的内容,缩短了学生的训练周期,提高了教学质量。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重要一环。尽管对思维训练的认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思维训练。所不同的是,有的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是无意识进行的。在课堂上把阅读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一一认识其本质属性,即思维过程中的分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课文,总结人物的性格,总结事件的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分别的本质属性合成一个整体,即思维过程中的综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课文叙写的人物、事件等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从具体事实中概括一般原理,即思维形式中的归纳。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学到语文知识去理解语言现象,这就是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的结论,即思维形式中的演绎。上述种种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极为普遍。由此看来,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几乎人人在做,天天在做,并不神秘。问题是,此类教学活动有意识去做和无意识的进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具有进行思维训练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此类活动时,有意识的针

篇3:【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 要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桃比梨少40千克, 梨和桃的重量比是5∶4, 求梨和桃各有多少千克?”此题把比和分数联系起来, 题中出现比的形式, 但仍可用分数来计算, 教学中应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又如:“白球8个, 红球4个, ____?”要求学生补充问题后解答。起初, 学生只能想到“求和”和“求相差数”的问题: (1) 一共有多少个? (2) 白球比红球多几个? (3) 红球比白球少几个? (4) 红球还差几个和白球一样多?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谁能想到8里面有几个4?还能再提出一个问题吗?”很多学生茅塞顿开, 提出:白球的个数是红球的几倍?这样, 学生从不同角度补充了不同的问题。这种训练, 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发展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能周密思考, 正确判断, 迅速接触问题的本质, 从而快速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一辆汽车5小时行了25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 再行750千米, 一共需要多少小时?”学生提出多种解法: (1) 750÷ (250÷5) +5; (2) 5×[ (750+250) ÷250]; (3) (750+250) ÷ (250÷5) ; (4) 5× (750÷250) +5。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各种算法的算理, 并让学生讨论、比较每种解法的优劣, 在保证每个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 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当学生掌握多种不同解法后, 还应引导他们比较出第4种方法思维独特, 计算简捷, 这样通过多解择优的训练, 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使学生在知识与智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三、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品质诸多特性中最具基础性和具有思维深度的思维品质, 对其他思维品质特性具有统摄和联动作用。采用一题多变的练习形式, 有助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的异同点, 抓住问题的实质, 加深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某人计划16天加工480个零件, 加工了4天后, 由于进行了技术革新, 工作效率提高了, 求这批零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

一般解答:。

巧妙解法一:设原来的工作效率为3, 后来的工作效率则为4, 因此可得:16-4- (16-4) ÷4×3=3 (天) 。

巧妙解法二:。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可接着再启发学生根据下列条件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

1. 改变已知条件中的某一个条件。

如, 把“工作效率提高了”变为“工作效率是原来的”, 再引导学生解答提前完成的天数为:。

2. 改变结论。

如, 变“提前几天完成”为“实际共用几天可以完成”, 再引导学生解答实际完成的天数为:。

3. 改变命题。

如, 变“工作效率提高了, 求这批零件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为“提前3天完成, 求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让学生分析并解答, 工作效率提高了:

4. 与“比例问题”类比。

如, 变“计划16天加工480个零件”为“计划16天加工一批零件”, 再让学生进行解答:

设可提前X天完成, 则得:

解得:X=3

5. 与“工程问题”类比。

如, 变“计划16天加工480个零件”为“计划16天加工一批零件”, 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解答:设原来的工作效率为3, 后来的工作效率则为 (1+3) , 则得提前的天数为:

这样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 不断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逐步向抽象过渡, 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 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四、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是创造型学生的特征。“唯书是信, 唯师是从”的学生, 常会失去对事物的判断力, 容易形成盲目认同的惰性。为此, 我们应该淡化教师和课本的权威, 提供更多的材料, 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我在教学中采用“延迟评价”进行训练。如:“修路队需1400千克混凝土, 现按沙子、石子、水泥的比为2∶4∶1的比例进行搅拌, 需水泥多少千克?”当学生这样列式计算:时,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而是再请学生重新审题, 启发学生回想混凝土的组成成分, 他们便恍然大悟, 发现配方中缺少水的份数, 此题不能解。在数学教学中, 重视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篇4:【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一、有衔接性的建立教学创“矛盾式问题场”

目前,大多数小学的数学教育针对教师提出一些较难的要求。在整个课堂上“问”与“练”显然是不可行的,教师应该抓住教材内容的核心,巧妙地设计核心知识问题,引起学生的猜疑,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创设问题场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知识转变智慧都有很好的发展作用。建立矛盾式问题场是指教师利用矛盾的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气氛,利用新旧知识的链接设计矛盾式问题场,由于新旧知识的差异性。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进行理解探索,根据自己所发现的差异问题,通过讨论试着找出解决办法。这里利用知识迁移的方式,通过相互比较设置矛盾式问题场。例如,小学数学的加减法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一下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再引出主题,先让学生计算部分题目,教师后面给出答案,然后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让他们自己先讨论为什么答案是错或对的。教师在一旁逐步引导学生,采用知识转接、相互对照的教学模式,设立“矛盾式问题场”,转化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统计数学概率领域设计“生活化问题场”

生活化问题场是指创建的情境模式回忆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实际生活的反应联系数学,促使数学教学有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打比方用十元钱让学生去超市买东西,给出商品价格分别是1.22、0.83、2.30、2.50等,这时老师就可以提问价格怎么会有一位数和二位数呢?有的去掉0,还是一样的价格(如2.3),有的去掉0就不一样了(如0.83),在今天我们学过小数点的性质后就会知道了,经过这样的实际生活来设计课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解决问题。

三、利用空间图形板块设立“形象化问题场”

教师可以利用形象化问题场的设立,通过观演和操作,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具体化,经过观察、对比以及归纳这种事物的基本特征。空间图形的知识较抽象,加大了学生学习想象的难度。根据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演示、观察操作的模式设立“形象化问题”,使学生学会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理论实践,形象化问题场任务主要流程是观察事物——发现特征——提出质疑——总结构建理念。例如,教师组织学生演示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情境,同时给出观看的学生观察的任务:他们是怎样跑的呢?多长的路线?让他们边看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形象化的场景让学生观察事物——发现特征——提出质疑——总结理念。学生通过以上的观察探讨,请同学来说什么是周长?最后教师再引出周长的概念。使同学们明白学习不能一直停留在感知上,是需要不断探索、挖掘、创新的。

四、根据实践活动设计“综合式的问题场”

综合式的问题场主要是指把有关知识通过整理,让问题更加灵活、创新。通过给学生练习综合性的题目,构建基础知识的目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不一定是特定和单一学科知识,它是利用学生生活、生活科学、社会实际的综合,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创新、实践、探究式以及开放式等特征。根据知识的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任务、分类”的教学模式设计“综合式的问题场”。通过展现情景——给出质疑——筛选分类——归纳整理——给出答案——总结实践的教学过程。例如,在“粉刷墙面”这一课上,学生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的表面积,教师可以根据“综合式的问题场”设计问题:周末我们组织同学给孤寡老人去粉刷墙面,通过这个主题你们能想到哪些有关数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综合式的问题场的流程给出答案。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理论中,数学是把已知的科学文化转化为学生知识,同时也是学生转化知识能力认识的一种过程。所以教师要合理使用问题场,充分实现新课改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创新意识。

篇5:【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品质;广泛性;深刻性;批判性;灵

活性;敏捷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106―01

众所周知,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现代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学是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些体会。

一、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广泛性

所谓思维的广泛性,是指善于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考虑问题,全面地掌握有关材料的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又是以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想,即考虑问题不受“定式框”的束缚,有较强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广泛性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训练,达到做一题、解一类、晓一串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广泛性。

例如,1.已知+=0,求a1990+a1991的值。

2.已知a2+b2-4a-2b=5,求+值。

3.已知a、b、c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2+b2+c2=ab+bc+ca,求证△ABC为正三角形。

以上三题是灵活运用“非负数性质”的典型例子。若把上述第二和第三小题适当变形,利用非负数性质,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一题多变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迷恋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中注重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更突出地显露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判断命题“若m>0,则x2+x-m=0有实数根”的逆否命题的真假。

分析:可以直接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也可以借用集合关系判断,可以从逆否命题直接判断,也可以先判断原命题的真假,然后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的等价关系使问题获解。

三、注重辩证对比教学,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所谓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各个方面检查自己的设想和别人的意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培养学生善于探讨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数学中许多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内容相似或者相近,学习时往往容易将其混淆。因此,教学中必须对它们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加以比较找出不同。

四、注重直觉思维教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若能经常注意直觉思维的训练,则将使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有益发展,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发展所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展开联想。这样,可避免教学中“就式论式”、“就题论题”产生的弊病,促使学生发现一些别有新意、解法独特的思考途径。

五、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所谓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而思维的敏捷性就是思维的速度问题,即学生迅速地解题。应用逆向思维解题,不仅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还会使解题速度适应时代要求。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已知数列{an}满足a1=4,an=4-(n≥2),令bn=,(1)求证数列{bn}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分析:欲证{bn}为等差数列,只需证明bn+1-bn是常数,即证-是常数(n∈N+),而{an}的通项可利用(1)求出。

六、注重引导探索,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所谓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思维的独立性是发展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遇到问题不要依赖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一定要独具匠心,积极开动脑筋,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篇6:【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当然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计算是小学生接触数学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计算的学习可以抽象,可以形象,而且必然是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即从数手指到心算,这就是计算能力的进步,同时也是计算思维的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从简单计算开始,延伸到生活实例等。本文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几点培养方法,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培养;思维品质;模式

要想确切地指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思维品质种类,以及和数学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总结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等等。具体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等来进行个性化的课堂组织,而从教学规律上来讲,也能归纳为比较重要的几点。并且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这无论对于数学学习的效率,还是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或是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寻找问题特点,相似“相聚”,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从数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讲,耐心和细心的思维品质非常重要,甚至是观察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基础。培养耐心和细心,将特点相似的问题总结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解决,一边发现其中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的不同点,才能据此来正确解决。从计算学习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百以内的加减法做成一个阶梯状的问题解决逻辑,解决第一个问题,才能攻克第二个。并且如果第四个问题回答错误,那就需要从第一个问题再重新开始计算。这样学生如同做游戏一般,而且每一步必须要谨慎小心。若是将这种计算方式组织成游戏的形式,让小组成员来完成接力,更利于学生耐住性子,去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如?B续的计算题,第一堆答题卡为3+4=?等两个数字相加;第二堆答题卡为4+3+2=?三个数字相加;第四堆为4+5+2+6=?等等,数字一直增加,看哪位学生能够做快完成所有题目,做错必须再重新抽答题卡。这样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完成每道题目,想要顺利通关。耐心和细心完全是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出来的,也许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天分比较高,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在耐心和细心方面可能不如一些思维较慢的学生。所以这作为基础薄弱学生的优势,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并且在计算学习中,逐渐展现出优势,然后用此优势来弥补弱势,最终也能拔高数学成绩。

同时,寻找问题的共同点,设计相同或相似题目多遍训练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是教师主动将一些相似的计算题目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多遍练习,从教师帮助一起计算,到后来的自己独立计算;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计算题目来重新设计,并给出答案。在这一题目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就有对之前题目的一种总结,再反思,最后是以成果的形式呈现。寻找问题特点,发现计算题目解决的本质,将原本需要刻意记忆的知识变成一种自然,很顺畅地运用到日常计算问题的解决中。

二、分析问题本质,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因为许多计算题并不是以“加减乘除”的形式直接表示的,而是“藏匿”在许多文字之中,需要做题者将这些文字也数字化,最终用数字表示含义,并用数字解决。如:小明拿了35元钱去超市买东西,必须买的有10元的酱油、12元的面条、以及8元的苹果,请问小明还能留下多少零花钱。将数字提炼出来,并明确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35-10-12-8=?提炼出这样的计算式之后,题目就几乎能够做正确了。再增加难度,如两瓶酱油,每瓶5元,这样的混合计算,更能锻炼学生的建模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例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从例题开始,带领学生进行深度的剖析,将数字的含义用计算来表示,最后发现问题。因为例题是教学的精髓,聚集了编者的智慧,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一带而过,必须要给他们这个思维训练的好机会。另外,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切忌固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因为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容易犯“代入”的错误,遇到问题时,第一感觉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回想自己是不是遇到过。这样思维就受到了局限,也限制了思维速度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每次分析问题,都要邀请不同的学生进行,让他们说明“前因后果”,真正对思维进行锻炼。

三、大家来找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虽然和细心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是不能完全互相代替。这里的观察力尤指观察生活的能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思维品质。因为数学不是书中的科学,而是一门应用学科,特别是计算,在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利用数学计算这一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认识,也能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例如举两个相似的生活实例,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分析其中的不同点。“小明有两个朋友,小红比小明的两倍还要多两个,小李的苹果个数是小明的加两个的两倍,请问小红和小李的苹果一样多吗?”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正是因为比较拗口,才更容易比较出区别。学生可能最初会认为是一样的,但是列出计算式之后,就会发现不同,这就是观察力,要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关键期。通过对学生思维的重新梳理,和不断纠正与完善,定能训练地更高效和高成功率。

参考文献

篇7:【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一、课题界定: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年级的教学应该侧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并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解决问题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使学生根据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对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我申报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时刻的关注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段目标,都明确表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因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探讨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核心地位。然而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及如何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是很清楚。

作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板块,“解决问题”伴随着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这对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新方法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思考。

1、使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意识,能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地过程和结果,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案进行反思。自己碰到不懂时能认真听同伴讲述,并不断质疑;有独到见解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pages_luzhuba]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实验研究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的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路,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培养有可能使学习者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学生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通过积极的分析、推论活动生成新理解、新假设,而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自然地得以检验,其结果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也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和效果比较法,力图在阅读中理解、在实验中研究,在总结和观察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分析和占有,了解国内外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培养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案例研究法:结合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表现以及本人“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要的案例研究。3)效果比较法:对学生的日常练习、测验的前后效果比较。本课题研究的其它辅助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等。[pages_luzhuba]

(二)研究内容:

笔者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一种操作性强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重实际、重实效,适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略的方法和途径。包括感知与理解问题的能力、寻找和确定解题策略的能力、实施与调整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交流、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到2009年12月)(1)确定课题。

2009年9月,我担任的是五年级的数学,在教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单元是初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困难以及“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我感觉困惑。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面对并急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困难,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结合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经验和名家的教育理论、名师的教学实录,构建出操作性强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确定以此为个人研究的课题。

(2)学习理论:期间,在网络上搜集了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师反思等,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的要求,并进行分类整理,全面了解相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信息,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找研究问题的理论,明确开展“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3)制定方案:制定研究方案并广泛征求其他数学教师的意见,对方案进行研究、修改。2.实施阶段(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1)问卷调查,了解情况:课题实施初期,根据本校学生特点,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希望怎样的课堂教学;同时对校内所有数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从教师对使用苏教材的感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困惑、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等进行调查,既使个人研究有方向,又从中吸取有益意见与方法,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制定策略:联系学生问卷分析、教师调查记录及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结合相关理论资料,制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期间,拜读了金春平主编的《走向数学生态课堂——特级教师詹明道数学教育思想研究》、《成长路径》、《小学数学教育评价》、《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等,选择有价值的案例,有价值的思想方法,初步制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运用于个人教学中。

3)记录撰写案例:通过个人教学、听课、阅读,记录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并反思案例间隐藏的策略、可让笔者学习参考的理念、对笔者的启示及笔者的感悟,并整理撰写多篇教育案例。

(4)交流反思: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表现,及相关练习与测试,与数学教师沟通、交流,不断反思总结,改进教学策略。3.总结阶段(2011年1月到2011年3月)

(1)整理和归纳:对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精练策略,精练案例。

(2)评判和解释:在回顾、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

1、认真拟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围绕此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我再次学习了《走进新课程》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我从思想上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要点,为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4月份精心阅读了《小学数学教育评价》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在4月底写了一篇读后感,题目为“好的数学课”的反思与构建——读《小学数学教育评价》有感。我上过《找规律》一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写了一篇营造有效教学感悟艺术之美——《找规律》案例与反思,总结自己的得与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在镇优质课评选中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上了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之后我把课件上传自己的博客,并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写了一些教学随笔。

2、在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我再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一段时间,我经常暗示自己多读书,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大脑。我精心阅读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随后写了“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读后感。接着又在6月份全身心阅读了《成长路径》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于是在7月中旬写了一篇读后感,题目为“以书为友 以勤为径”的心得体会。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之后,我写了一篇教学案例。我观看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后认真总结和反思,写了一篇观后的感想,总结别人的优点与不足的原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自己又上了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之后我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写了一篇课后反思。11月份我写了读后感《始于心动 成于行动》,12月份又写了案例与反思《适时引导 自主探索》,我在这段时间的研究中总是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大的进步,提高自身的修养。

[pages_luzhuba]

二、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伴侣”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许多问题就发生或潜藏在孩子们的身边,怎样将这些问题经过组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进而产生想解决的冲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在小班化数学教学中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解决数学问题积累经验,养成善于运用数学眼光观察、分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可以采用“还原法”。通过图文转化等方法,将一些图画式与对话式习题还原成叙述式习题。再构成基本数量关系。教师还要在关键处,为学生架起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的桥梁,使学生充分体验从“直观算理”到“抽象算式”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逐步完成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和切实把握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四、反思教学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不仅要解答问题,还要通过这些问题为今后在日常生活和继续学习中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积累经验。因此,解决问题之后的思路是不可缺少的。(1)要围绕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怎样理解解题思路的,怎样估计得数是否合理的等环节组织学生反思。(2)把反思和交流结合起来。通过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了解、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可能只会想到一种解题的方法,在交流中可以学到其他方法,通过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调查、小研究,撰写数学小论文,小故事等。例如学习了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我班学生赵尊效写了一篇数学小故事《弹珠战士勇闯永夜城》。李硕也写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巧妙推算价格》等。还要在实践、分析、讨论后,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pages_luzhuba]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1、教师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反思新授教学时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差距,对预设进行修改;反思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新知所作出的反应;反思作业反馈中出现的问题、所采用的解决方法以及效果……从而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篇8:【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关于思维品质研究的启示

在朱智贤、林崇德著的《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这样定义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在个体的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说,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它是衡量和评价思维能力的显著标志。

在西方心理学界,首先提出思维品质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吉尔福特把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分析为对问题的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立性、细致性和再定义性。前苏联的斯米尔诺夫总编的《心理学》 “思维” 一章中,对思维品质进行了专门的阐述。他认为思维的个别品质包括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灵活性,顺序性和敏捷性等。波果斯洛夫斯基等人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也对思维品质设专章加以阐述。他们指出: 在构成人特殊的、个体性的各种个性品质当中,智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表现于人的智力活动特点及其智慧能力的特殊性之中。所谓智慧能力就是指表明这个人思维特点的那些品质的总和。属于这些智慧品质的有求知欲、钻研欲、智慧的深度、智慧的灵活性、 逻辑性、论据充足性、批判性,等等。

心理学家们对思维品质的归纳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法。笔者综合上述理论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从中提炼了五个对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思维特性,即广阔性、批判性、独立性、逻辑性和灵活性。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现实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信息科技课程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了相应的信息科技课,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序和能力规范序。小学信息科技作为本课程的起始学段,承担着知识启蒙和奠基的责任。在这一阶段进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1.社会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推动

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年里,我们的网络已经“无线”,速度不再以“K” 计,资源规模上升到“云”,并迅速走向“大数据”…… 笔者在一本名为《21世纪技能》的书中读到一段来自美国前教育部长的讲话:“当前,我们在帮助学生为从事未出现的工作做好准备,为运用迄今尚未问世的技术做好准备,以便他们能解决那些我们现在甚至还不知道是问题的问题。”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思维品质,以从容面对社会的各种未知发展。 即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技术,更要具有和技术一起进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

从原本以培养学生各种软件技能为目标的计算机课程到如今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的信息科技课程,课程的发展见证着社会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如今的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而是根据需要,正确、 有效、灵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处理、传输、 表达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现行的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定位、 目标和设计思路等很多阐述都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改变学生固有的、机械式的操练和模仿,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信息科技学科的舞台很大,责任很大,潜力也很大。

3.个性发展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求

根据课程标准建议,信息科技课程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年级为三年级。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习惯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关键时期,他们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思维没有经验束缚,不会拘泥于太多的“应该怎么样”。但是,相比其他学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却异常突出,这既是本学科的特点,也是本学科的难点。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着不同的需求。如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拉近学生与技术的距离,让学生在与计算机的“互动交流” 中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和个性发展,教师的理念是前提,教学的设计是关键。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规范的形成依靠引导和积累。同样, 思维品质的提升依靠感悟和内化,它是一个“有目标, 无痕化”的过程。

1.关注技术背后的智慧,提升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解决问题时能从多种角度考察, 能用多种方法解决。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使用软件来体会技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提升其广阔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看似“整齐划一” 的模仿约束了学生自主尝试的动能,错失了寻找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也错失了关注技术背后智慧的机会。 笔者认为,在学习这些软件时,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软件的设计理念,即技术背后的智慧,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激发尊重技术,热爱技术,乐于学习技术的兴趣。

以《醒目的标题》一课为例,教师以开放性任务代替传统的教师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插入艺术字” 的方法,体会软件中相同功能有多种方法实现的设计思想。在交流环节,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利用“插入”菜单中的“插入艺术字”命令, 有的利用工具栏按钮,也有的在右键菜单中找到了“小秘密”。面对众多方法,教师不进行任何褒贬,而是以“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作为评价,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既看到了他人的学习结果,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是对软件“以人为本” 设计理念的一种有效体现,也是对学生个性学习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软件的设计思想中学会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问题。

2.建立客观评价的意识,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审视和检查思维过程的良好品质,它不仅表现为善于客观地判断是非正误,也表现在能客观地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笔者认为,思维的批判性可以培养学生以客观的视角评价事物和思考问题,它是思维独立性、 逻辑性和灵活性的前提和基础。

以《网上注册》一课为例,主要教学内容是完成一个电子邮件的注册。在这节课上,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密码,第一次面对信息安全的问题。笔者将注册邮箱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前先尝试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进行邮箱注册,并思考几个问题:密码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输入密码时显示的是小黑点? 什么样的密码是“好”密码?有些学生随便用几个数字作为密码,有些学生将自己生日设为密码,有些学生将父母的的手机号设为密码……笔者通过“你的生日有多少人知道”“密码越长越好吗”两个问题的讨论, 引出密码设置的原则:安全和易记。通过密码的修改和完善,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密码,理解了密码的安全和易记之间“度”的把握,能辩证地评价事物的两面性,即批判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客观评价的意识。

3.体验问题解决的高效,提升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思考,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如果说软件“殊途同归” 的设计思想满足了人的不同操作习惯的话,那么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则体现了人们寻求解决问题新方法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哪种方法更高效? 让学生在观察、尝试和比较中寻找规律,完善和优化问题解决策略。

以《百变花边任我画》一课为例,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画板软件中“复制粘贴”功能的合理运用。教师融“复制粘贴”功能于花边设计中,引导学生观察整体,拆分局部,寻找规律。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优化问题解决策略,从一个一个复制到两个两个复制,再到一组一组复制,花边的样式从单一的图形变化到混合的数形变化,再到复杂的多元素变化。当一幅幅漂亮的有设计感的花边呈现在眼前时,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体会到了运用“复制粘贴”功能提高创作效率带来的成就和喜悦。这样的教学是创意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对学生独立性思维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细研项目活动的规划,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事先做好整体规划,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有一个要求学生建立“资源文件夹”的内容。学生通过对素材资源的分类,建立相应的文件夹,如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这个规范建立文件夹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事先规划和思维逻辑性的过程。以小见大,笔者在“项目活动”中也进行了很多基于学生思维逻辑性提升的思考和实践。

以《认识概念图》一课为例。笔者认为,“概念图” 作为新教材的一个新增内容,出现在演示文稿单元的第一课时,虽然篇幅不多,但其意义不可小觑。作为项目活动的开篇,概念图的学习是对学生“先规划,后操作” 思维的一种训练和培养。笔者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对概念图进行了专门的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演示文稿的创作思路,设计演示文稿的内容框架。看似纸上谈兵的概念图教学却在项目活动的后续教学中发挥了神奇作用。例如, 在项目活动进行到《幻灯片的链接》一课时,学生们根据“概念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演示文稿各页面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准确地设置超链接的“位置”和“目标”, 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还把“概念图”应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中,帮助自己梳理思路,做好事前规划。学生的这些行为体现了本学科在提升学生思维逻辑性上的一种成功。

5.内化知识迁移的要义,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技术发展与课程内容滞后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现实问题,新技术没有“止境”, 教软件没有“前途”。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新旧知识类比,掌握软件“大同小异”的一般操作方法,形成灵活建构新知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新技术、新问题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从画图到小报》一课为例,这是在教材上不存在,由笔者增加的一堂课。在解读教材过程中,笔者发现文字处理软件与画图软件都有“新建”“保存”“撤销”“复制粘贴”等技能要求。如果按部就班地分别教授,不仅枯燥重复,学生也会产生“炒冷饭”之感。为此,笔者设计了这堂课,尝试从相同、相似和不同三个角度引导学生对“画图”和“Word”两个软件进行对比, 从对比中回顾旧知,获取新知。学生通过对比、实践和思考,实现了从画图到Word的知识迁移,初步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路径:假设——尝试——失败(必经)—— 再假设——再尝试——直至成功。

无独有偶,笔者在一师附小听了一节名为《体验与探究——keynote》的信息科技课,其设计理念和笔者设计的《从画图到小报》有异曲同工之感。同样是在学生已有“Power Point演示文稿”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i Pad中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keynote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规律,主动思考,习得新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上述五种思维特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只有同时提升这些思维特性,才能实现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具备“为所生存的社会而学习”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试图以一个立足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视角来重构信息科技学科的课堂教学,将教学的最终目地锁定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上。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让学生体会技术的魅力,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个性的问题解决策略,系统地进行规划,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所有信息科技教师长期不懈地探索。

篇9:【主题】:《问题解决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 思维品质

引言

应该关注和重视在各个环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发生过程、解题方法探索、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向小学生渗透数学思维理念,让学生融会贯通,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挖掘自身潜力。通过研究和分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提高数学思想渗透的自觉性

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和重视数学思维渗透的重要性,提高渗透自觉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与成长的黄金时期,数学学科学习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创造性地开展数学教育、培养数学思维,变革传统教学思想理念,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教育活动的开展难以脱离先进的教育的指导,只有在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发展方向,探索高效数学思维培养方法,促使现代数学思维品质教育与实际教学要求相契合,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来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提升学生数学思想品质的过程中,优化教学环境,促进教育发展,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优化提升[1]。

二、通过学习数学史了解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史属于包含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历史概念的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各类型数学概念的由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由此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创新是进步的灵活,创造性地开展小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束缚,更深入地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此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教学良好发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无疑是难度较大的学习部分,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枯燥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难以促使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更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故此,创新数学教育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小学课堂教学,运用新兴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3]。

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兴趣,教师应首先树立人文理念,从学生发展着手,并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建立师生关系之前,应建立朋友关系,并深入生活实践,将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结合,以此增加学生对数学思维品质及数学知识的认同感。此外,在教育中还应秉承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将数学知识以故事方式传达给学生,教师可借助课本扩展其他知识,如学习数学知识时可将数学知识与地理、历史、数学等知识相互融合。另外,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在教育中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方式,尽量运用当地教育教学资源,与学生一同前往课堂之外进行教学活动,创新传统课堂灵活化的转变出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互结合,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数学,只有学好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指导生活。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兴趣。

应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但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很多时候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扼杀在摇篮之中,对此,为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想方法,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并转换学生传统数学学习思想。例如,讲解小学乘法口诀时,完成教学任务后,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可随机抽选学生到讲台上总结一下本节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即可讲解到什么程度,该种方式可在客观上督促学生学习,怕教师叫到自己无法应答而努力听讲,通过该种方式逐渐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在总结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灵活开展课堂形式,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课堂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教室之中,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应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育,故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或者操场中实施课堂教学。如讲解小学五年级统计学章节时,可结合实验与学生共同探索瓶子里到底有多少粒豆子,利用学习的统计知识,师生之间共同探索这一活动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此外,灵活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之中,不断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促使数学知识学习生活化,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重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已经成为现代数学学习的关键,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创造性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又是现代数学发展的诉求,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可结合众多教学手段,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于课堂。在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过程中,全面提升数学思维品质,运用全新教学理念,以此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兵.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4:54.

[2]梁健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提升反思价值——回顾与反思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案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02:110-111+120.

上一篇:颁发结婚证致辞下一篇:二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