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教育中的几点惊喜

2024-05-12

混龄教育中的几点惊喜(共9篇)

篇1:混龄教育中的几点惊喜

混龄教育中的几点惊喜

当初刚接手“混龄班”教学时,我甚至对这样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恐惧。试想:我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

在此之前自己查阅了一些有关的文章,终于明白了“什么叫┅┅混龄”,明白了通过混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有利的一面,但还是总感觉一头雾水。

经过一段时期后,终于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体会到了混龄教育带给我们的惊喜。

场景1:有一天,航海与典典为争一把椅子发生了冲突。航海大叫:“包老师,典典枪我的椅子。”典典:“包老师,┄┄。”我看了看他们说:“要是我是哥哥。”航海马上说:“要是我是哥哥那我就让给弟弟,我再去搬一把吧。”

场景2:有一天快走蒙氏线了,孩子们纷纷端起椅子往外走,只见,妮妮拖着一把椅子往外走。这时,川川不动声色的搬起一把椅子来到她的面前,示范给她看正确的方法。妮妮马上照学。

场景3:我在为大班的幼儿示范“乘法板”的工作,可是周围还围了一圈中班的孩子,他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我示范后,他们又继续观察大班工作,还不停在一边提问。

场景4:蒙氏活动中,我会有意识地请部分幼儿充当哥哥、姐姐---即“小老师”的角色。在这段时间内负责来教小弟弟、小妹妹进行各种工作,并评比“谁是最佳小老师”。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有些孩子依次成功,有些孩子当时失败了,不气馁,尝试第二次、第三次,他们还会在一起交流经验。

场景5;排队了,孩子们会主动地给弟弟妹妹牵到我面前,大家齐声说“托、小、中、大按这个顺序。”

场景6:玩沙活动开始了,大家首先要将“倒背衣”穿上,只见好几个中大班的幼儿先去帮弟弟、妹妹穿┅┅

场景7:今天,我们大班组学了这样一首儿歌,我教你们;今天我们小班组学了这首歌,我教你们┅┅就这样,不断的相互分享、交流,共同进步。┅┅

其实,像这样的场景在班中经常会发生,当我仔细进行回想、思索时,顿悟:原来,这就是混龄的环境造就出来的呀!

一个儿童在混龄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如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的学做“强者”,并最终发展成“强者”。随着身体、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为混龄的特殊性,孩子们的品德、情感发展、个性的发展都比较完善,而且混龄教育对他们认知能力也有帮助。

但作为新世纪的教师,也应思索混龄教育虽然有优势,但不代表十全十美。我们应发现不足,这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能力,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相信,还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篇2:混龄教育中的几点惊喜

孩子开始面对这么多丰富的学具材料时,不知道选择哪一种。因此他们会频繁的更换学具。吴宇小朋友在一次操作活动中,二十分钟之内竟更换了十几种学具,过了大约半个月之后,吴宇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很喜欢到数学区去进行排序的活动,他会很专注的操作一种学具。刘倩则喜欢用木块搭建不同的造型,无论是正方体、长方体,还是层层叠中的小木条,她都会摆弄得津津有味。每个孩子都从蒙氏教具中找到自己的兴趣。

幼儿有不同的兴趣,也会有不同的发展需要,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差,手眼不协调,他就可以去练习倒珠子、系扣子、插牙签、穿栏杆的工作;有的孩子观察力不够细致,他就可以到感官区做配对。我们班的陈帅和董芊羽小朋友来园时有口吃的毛病,当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回答问题时,口吃的现象就会加重,因此他们有练习正常说话、正常表达自己意愿的需要,我注意观察他们两个人,他们俩总是会选择语言区讲故事的学具材料去操作,一边摆弄小卡片,一边自言自语的讲着故事,他们此时很放松,很投入,口吃的毛病也得到了缓解。丰富的材料设置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需要。

二、蒙氏活动中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蒙氏活动可以让孩子自主地选择,不依赖成人,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

刚刚开始操作活动时,我们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懂得自己去选择学具,有的孩子就坐在蒙氏线上一动不动,有的孩子则转来转去无所适从,有一些缠着老师问:“老师,我玩什么呀?”这些现象都是自我意识缺乏,没有自主性的表现。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的孩子通过观察获得经验,有的孩子通过教师的引导,他们都能够自主的去选择学具了。

有时孩子对自己的操作行为不能够进行自我评价,总会问:“老师,你看我这样摆对吗?老师,你看我做得好不好?”这时老师可以让他看一看订正卡,或是问一下他:“你自己觉得怎么样呢?”以此来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

三、蒙氏活动针对孩子的不同能力来开展

能力也属于个性心理的一种。它可以比较突出的表现出个别差异。即使是同龄的孩子,他们的能力也会不同,通过蒙氏活动能使每个孩子在自身原有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例如在走线活动中,有的孩子平衡能力差,就可以让他们先做模仿动物走,只要能走在线上就可以了,有的孩子平衡能力强就可以让他练习托物走。

另外每种学具的设置也要有不同的难度,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发展。例如:穿的工作,可以有穿扣子、穿贝壳、穿栏杆、穿线板等几种不同的学具。让孩子可以循序渐进地使自己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

篇3:关于教师在教育创新中的几点建议

一、了解精神, 更新观念

知识经济在各种新型经济中已尽显王者之相, 在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中科技革新贡献率已达60%-80%,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去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更是将“改革创新”作为主要的工作方针之一。作为肩负着基础使命的教育创新, 作为战斗在教育创新最前线的人民教师, 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参与这一运动, 主动了解有关创新的精神, 掌握创新的主要内容。

科技创新带给了教育一个新的课题, 即:教育应该给科技创新提供怎样的人才?可以说, 这是一个全新课题, 它的答案直指新的教育方向, 也必将决定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愚以为, 科技创新必定需要开创性人才。在中小学阶段要求的创新, 应当是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 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 树立和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 能够独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 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它和以前的教育方向及教育内容有一定相似, 但更多的是不同。这便要求我们在解剖旧的教育思想体系时, 树立起新型的教育观念。从一定程度讲, 这一新型的教育思想是衡量一名教师合格与否的最佳标尺。

二、加强学习、更新能力

我们常以“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先得有一桶水”的比喻来强调教师应具有的学识。现在看来, 教师有“一桶水”还是不够, 教师应该是一条活水奔涌的河流。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通讯手段的超常发展, 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不但呈核裂变式的增长, 而且新陈代谢也在转瞬之间。我们要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要做好信息社会中后一代的领路人, 就必须加强学习。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 而且要适当地进行跨专业、跨领域涉猎;不仅要加强工作内的学习, 而且要密切注意新事物新动态;不仅要自觉淘汰不合时宜的旧知识旧观念, 更要主动地去了解掌握诸如信息技术等最新科学。

不能说我们的教师没有教学能力, 相反, 我们有许许多多教学能力很强的教师。但随着教育创新的到来, 教学能力的内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先前的“教学能力”指的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 将大纲内的内容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之最终达到考试要求 (或可概括为通过小、中、高考) 的一种能力;而教育创新中的“教学能力”强调的是“创新”, 内涵也比它宽得多。我认为这种能力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 二是教研。而教学又包括了课前备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及课后知识延伸能力。以课前备课能力为例:有的教师自以为教案在手, 懈于钻研, 教案怎么说, 他便怎么做, 在教案和学生之间只是充当一个机械的过渡作用, 而现在则主张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不违背教学大纳的前提下, 大胆地分解、合并、筛选教学内容, 选择新颖独特的角度将其汇编成案。这样, 既促使教师积极参与, 又体现了教师的参与价值, 同时也保证了课堂的时效。教研活动则既研究教学教法, 也有对教育理论的探讨, 结果或投稿成其为论文, 或向主管部门建议成其为措施甚至政策。过去的教师专心于“本职工作”, 甘心做一名纯粹的教师, 这势必使其长久地停留在教学实践阶段, 在教学理论上缺乏高度和深度。而现在则要求教师不但要重视教学实践, 还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去发现规律, 并创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这样的教师才敏锐、成熟、有见地。

三、不断尝试, 更新方法

教育创新要求的不仅是教育内容的更新, 作为教育内容的承载体, 教育方式也应更新。我觉得大家有必要达成以下三项共识:

首先是重新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位置。传统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能动性, 他们往往被当作机械接受灌注的容器, 讲授法和问答法成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最后两件法宝。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精心表演, 学生苦心陪伴”, 课堂成了供人欣赏的“舞台”;教师照本宣科地“死教”, 学生吞活剥地“死学”。教育就这样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 培养循规蹈矩的“乘孩子”, 但这些“乘孩子”所逐渐失去的, 正是宝贵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 只有重新认识师生间的课堂关系, 我们才谈得上教学方法的创新。

其次, 要让学生从“学会”转化到“会学”。“学会”是一个知识多少的问题, 而“会学”则牵涉到一个能力、方法问题。我们的终极目的当然不是“建造一座堆放东西的仓库”, 我们需要的是有办法、有能力、学以致用乃至学以创新的人才, 教育创新看重的正是后者。这和先贤所主张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是一脉相承的。在我们告别“终身职业”、迎来“终身教育”的今天, “会学”尤其显得重要。

再次, 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尊重学生的个性。当今的社会正日益呈现出它的多元化, 与之相适应的便是多样化的人才。教育创新告诉我们:人才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但凡对社会有用的, 便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 广大教师不宜再扮演“保姆”、“监工”的角色, 而应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个性, 还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篇4:数学教育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加强每名学生实际能力的研究分析

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积极探索学生个性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

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这就要求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篇5:混龄教育中的几点惊喜

1.1 国学教育的概念及定位

国学,可音译作“guoxue”,英译“sinology”,指中国学、汉学。“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治让《周礼正义》解释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也就是说,“国学”最初指的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多次使用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一词,在历史前进的长河中,对“国学”的诠释依然跌宕起伏,涌现出许多“国学”倡导者流派。1906年9月,章太炎在“国学讲习会”的发起书《国学讲习会序》中云:“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足见对国学之重视,乃有“国学存乃国存,国学亡乃国亡”之利害。国粹派的兴起,使国学的内容更加广泛,并借鉴了不少“西学”,因而对国学的定位更具有了广泛和开放性,以学术所在地域决定“学”之归宿和认同。1923年,胡适对“国学”做出新的解释:“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的缩写。”胡适认为要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国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新文化运动也产生极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学”长期沉寂。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学”的冰封才慢慢融化,但此时的“国学”已有新的变化。在《国学丛书》序言中,张岱年言,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其中折射出西方学科分类思想对中国学界的影响,较之20世纪“国学”范围更大。赵吉惠认为,今天的“国学”除了包括“故国学”之外,还包括本是外域之学而逐渐被中华民族消化吸收认同再创造的那部分文化。2005年,王富仁提出“新国学”,与“旧国学”相对应,“新国学”理解为由民族语言和民族国家两个因素构成的学术整体,强调在国际这个大舞台背后,中国文化应保持自觉地独立性。

1.2 国学教育的内容

国学教育的内容,分为传统国学和大国学。传统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据,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其中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所收的全本,成为国学教育大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国学教育内容,及指中国学教育,更有宽泛的解释。顾明思议,凡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如把百家之术,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教育之中。

2 国学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2.1 体育教育中应注意“物极必反”

在主宰事物变化的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物极必反。”这四个字源自老子的思想,但不是老子的原话。老子的原话见《道德经》第四十章“方者道之动”和第二十五章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通过老子的自然法则思想我们引用到我们的教育理论当中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身体素质,在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之下进行体育锻炼与学习。但现在很多高校为取得各种比赛的金牌,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采取超负荷练习的情况比比皆是,虽然运动员在承受一定负荷就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应,但在过度负荷作用下则会出现劣变反应。这样就造成物极必反的效果,运动员不仅身体上会带来不适,如果不采取措施,还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会明显下降,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2.2 国学教育中的“快乐体育”

《庄子》第一章《逍遥游》文字简单,却充满了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的思想说,自由发挥人的本性,可以带来相对的快乐。万物的本性和天赋的能力是不同的,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当他们充分并自由发挥天赋才能时,便感到快乐。“快乐体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指从终身教育和个性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思想。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减少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更好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教学,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喜欢什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自由发挥出天赋,以此达到学生热爱体育,自觉学习体育,主动锻炼身体的目的,使他们体验到从事、理解、创造体育运动的乐趣,最后使教学得到双赢的效果。

2.3 国学教育中的体育人文精神

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究竟怎样认识人性———这是中国哲学里争论的问题之一。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不管人本性是善还是恶,他们都有共同的观点:人性是可以从新塑造的。人一生下来并不一定就是圣人,也并不一定是恶人,人皆可为尧舜,人皆可为野兽。只要人在后天在正确的引导之下,明仁.义.礼.智“四善端”,遵循共同的行为道德准则,都可以为大禹。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最能敏感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和生活状态的变化,容易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也应该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特别是道德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不能为了拿名次夺冠军,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不遵守某些道德要求,违背“仁义”,用孔子和后来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形容,就是图“利”,属于不义;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尽的义务,在高校体育教课程活动实践中,班级就是一个团队,积极主动为这个团队做实事是每个学生都应具有的责任感和“爱人”之心,即“仁”之心。

在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十分广泛,它可以指仪式、礼节,也可以指社会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礼仪首先是一种个人修养,然后才是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没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就不可能有真正良好的礼仪。作为一个现代人所需要的思想品质,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几乎都能得以体现,如比赛的入场和退场时,都要主动与对方队员握手以示友好。在比赛中出现有争议的判罚甚至是误判、错判时,运动员一定要冷静、讲礼貌,可以向裁判员简要说明刚才发生的事实,如果裁判员坚持原判,运动员应立即继续进行比赛。在比赛鸣哨结束后,运动员或运动员代表应主动上前与裁判员握手,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公正执法。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由内而外”健康的现代文明之人。

体育教育有利于“智”的发展。智在《性恶》篇中,荀子试图证明,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人生来就有“智”,使人可以成善,在高校体育教育里正确引导学生运动锻炼就更有助于智力的发展。目前我国有“全脑型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对开发儿童少年运动和智力潜能有很好的效果。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拔尖的体育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强身健体,身心合一。运动能使骨骼强健,肌肉发达,促进身体健康发育;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为大脑提供高质量的营养,使头脑更灵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增进了健康,强壮了体格,身体的各个组织系统在中枢神经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协调各组织系统的能力得到增强,人的大脑反应更加灵活。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百忙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调节学生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思考反应更快,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 国学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网络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迅速普及,站在社会信息前沿而价值观等尚未稳定的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趋多元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诸多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与误导。因此,国学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纳入学习内容制定之中,针对大学生本身的现实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国学的优良的文化传统来熏陶和培养大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在高校培养一部分优秀的运动健将,更能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军团在世界竞技舞台上留下了灿烂的足迹,用自己的实力再次证明中国人民的崛起。但是“体育大国”的成功背后掺杂有太多的社会政治因素,与美国这样的“体育强国”相比,在中国高校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这些不定的因素,我们在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管理体制的同时,更应该深入研究和挖掘我们本身自有的国学教育带来的丰富智慧结晶,真正落到实处,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0.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

[3]杨锡让,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

[4]林蔺.“国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及当代定位[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49-51.

[5]程昌明,译注.礼记[M].远方出版社,2007.1.

篇6:混龄体育游戏中的养成教育

混龄体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与不同发展水平同伴交往及学习的机会,幼儿在自主结伴游戏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每个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获得锻炼、提高的机会,更好地实现了体育活动的目的,还扩大了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的机会,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分享合作、相互帮助等良好的品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但同时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如何创设安全、有序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常规,保障活动高效、顺利地进行,从而达到混龄体育游戏的预设目标呢?为此,我们在组织幼儿混龄体育游戏中养成良好常规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定期开展,形成常态

全园性的混龄体育游戏,已成为我们体育活动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周三上午定时开展,保证时间和质量。为确保活动有效,我们力争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不仅提前告知家长混龄游戏的时间,还向家长宣传活动意义、开展方式及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如在每周三给孩子带好水壶、穿适合运动的服装、针对孩子的情况部分家长还可以提前夹好汗巾等保育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混龄体育游戏的开展成为常态性的体育活动。

二、建立常规,养成习惯

建立良好的混龄活动常规,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可培养幼儿的自律行为和责任感。为此,根据活动需求,可以制定一些体育器械取放常规及使用常规、运动区域活动常规、卫生保健活动常规(如厕、喝水等)、文明礼仪常规等。教师首先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初步明确各个环节的常规要求,然后在每次的活动中与幼儿共同落实常规要求,逐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三、巧设标志,规范行为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获得的。在混龄自主性体育游戏中,我们根据幼儿七大动作技能及场地特点,划分了多个运动区,每个运动区的规则和材料均不同。为确保幼儿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形成良好的游戏秩序,我们设计了三类作用不同的活动标志,通过“让标志会说话”的教育途径,让幼儿在环境中自然习得规则,学会自觉遵守规则。

1.规则类标志:这类标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应该做的”和“不能做”的动作或要求。其中“应该做的”标志主要呈现各个运动区域的游戏规则及正确的玩法;“不能做的”标志主要呈现运动过程中不能做的危险动作。如:跳跃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区域,孩子们需要通过一段距离的助跑,然后借助手臂力量弹跳到高约1米的地垫上,对孩子的动作能力及心理层面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游戏起初,孩子出现了许多危险动作,如跳上垫子后用双手先撑地,然后滑下来,很容易导致颈部及前胸受伤,更有孩子从高处向远方跳跃,没有落在铺有软垫的安全区域,而是落在较硬的塑胶跑道上,一旦动作变形将会导致脚部受伤。为此,我们在跳跃区的规则提示牌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呈现了正确的跳跃动作,而且呈现了多种禁止动作的标志,如禁止头先着地、禁止跳出安全区域……每个进入跳跃区的幼儿先行阅读规则后方可游戏,幼儿通过标志的提示理解并遵守活动规则,规避了一些危险动作的发生。

2.场地类标志:这类标志主要是表明各个运动区域的场地范围、游戏起始方向与路线,也包括各班级休息区域的具体位置。如:车类区的行驶路线及交通标志、钻爬区的起始位置、轮胎区的场地范围等。同时,每个班级幼儿自行设计了班级吉祥物,并贴在本班休息区,方便幼儿及时找到对应的休息区喝水、增减衣物等。

3.提示类标志:整个混龄游戏主要包括从布置场地—自主结队找朋友—热身律动—自主游戏—收拾场地—放松活动等环节,持续近一小时。为使幼儿能有序自主地参加混龄游戏并完成各环节任务,我们采用了音乐提示法,即在每个环节选取幼儿熟悉的音乐标志作为任务信号,通过音乐标志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个环节的任务。

四、师幼协同,维护秩序

1.明确教师职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实行教师区域负责制,不仅要求每位教师要明确每个运动区域规则及统一要求,还强调观察与指导相结合,在常规指导及维护秩序方面对老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教师观察时的站位确保能关注到活动区域的每一位幼儿。在观察中,指导幼儿正确地使用器械,遵守秩序,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危险的动作及行为时,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设立“小红帽”,发挥幼儿协同指导的作用。我们尝试让大班的孩子轮流担当 “小红帽”,让孩子们参与活动管理,帮助老师维持活动秩序。在提醒别人、维持秩序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增加了孩子的责任感。

五、同伴提醒,理解规则

我们的混龄体育游戏分为七大运动区域,游戏项目多达二十余种。这些活动项目的规则、玩法,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较易理解,而对于小、中班的孩子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一方面,基于对部分运动项目的规则的不清晰;另一方面,小、中班的孩子还不够自律,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违反游戏规则的动作。为此,我们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活动,让大班的孩子带领1至2位小中班的孩子进行混龄游戏,从而帮助小中班的幼儿熟悉游戏玩法,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通过这种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实现了低龄段幼儿自主建构学习,而高龄段幼儿则更加充满了自信,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

如车类区是个热门的运动区域,我们在车类区设计了各种车类的骑行路线及交通标志,便于维护游戏秩序及规范骑车行为,中大班的孩子看到场地的标志线后,大部分都能根据路线图及标志进行游戏,而小班的孩子由于认知经验不足,对场地上的各种标志的意义不理解,依旧是想往哪开就往哪开。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活动后,人群中时常传来这样的声音:“弟弟,这是三轮车的车道,我们走这边。”“妹妹,这个是右转标志,我们向右转。”“停、停、停,这里是禁止车类行驶的标志,弟弟我们赶紧掉头。”……孩子们在相互交流、示范模仿中逐步地规范着自己的行为,享受着游戏的快乐。

六、正面教育,强化常规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看,单纯的批评与惩罚并不能让幼儿养成遵守常规的习惯,为此我们将常规的正面教育放在首位。为逐步培养幼儿关注常规的意识及习惯,我们将幼儿遵守常规等良好的行为表现以学习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列入每次活动后的评价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通过正面评价帮助幼儿树立榜样,从而使幼儿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混龄体育游戏中,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习惯,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让幼儿在一个井井有条、安全的活动环境中得到体能锻炼、动作发展,还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谦让、合作、分享、乐于助人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受益一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云溪幼儿园)

责任编辑 卢筱红

篇7:情商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几点认识

一、深入研究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强化思想引导

在新形势下, 加强情商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学校教学任务来开展。面对学生思想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朝着哪个方向变化, 职业学校在教育的决策上都应主动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不定期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校内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 促使 (优秀) 学生带头提升专业 (学业) 技能水平, 进一步释放辐射带动效应, 从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实现职业学校向企业式发展目标起到推动作用。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 这些从初中毕业或是初中分流的学生情绪波动非常大, 自卑、厌学、贫穷等, 结合现在职业教育生存的环境, 我在班级先后开展了“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我们怎么办?”“熟练掌握一技之长, 强化技能求生存”“做健康向上的学生、自信热情我最棒”“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学生教育活动。教师在课上课下, 进班级, 面对面, 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认真听取学生呼声, 全面了解学生思想, 全力解决学生合理诉求, 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我在学校充分利用板报、画廊、班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当前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 每次活动保证不走形式, 不走过场, 做到踏踏实实, 认认真真。主题教育专题板报做到了每月一期, 每周由学校班委会组织学习材料, 并且有学生宣讲员专题宣讲主题教育活动内容, 要求学生在学习主人翁责任教育活动后, 每人写一份心得, 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思想,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想反馈, 逐一找他们谈心, 有问题的, 就解疑释惑;有闹情绪的, 就理顺情绪;有矛盾的就化解矛盾。

二、注重人文关怀, 强化服务意识, 真心为学生解决困难

弘扬个性, 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但这一切都源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为此, 我们开设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班, 通过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着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自我心理觉察能力和认知水平, 学会自我情绪控制, 改善其不适当的情绪行为, 提高情商水平, 让孩子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及具理性信念的人生观, 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提高学习能力, 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和挑战,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1.加大“四必谈, 五必访, 六必讲”活动力度, 发挥教师的作用。即:学生有进步要求时必谈;对学校要求、课堂规则不理解时必谈;有思想倾向问题必谈;学生间发生矛盾时必谈。家庭有困难必访;家长有“要求”时必访;学生生病住院必访;闹情绪必访;家庭发生矛盾必访。获得荣誉必讲;获得嘉奖必讲;为学生解决难题必讲;学生积极劳动事例必讲;好人好事必讲;为集体争得荣誉必讲。

2.以情商教育活动为引领, 强化学生作用的发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能力和活动范围, 把情商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学生思想工作要综合运用宣传教育、竞赛活动、表彰奖励等精神激励办法, 激发广大学生的热爱生活、自信自立的性格, 班级对学生进行每月一次打分, 每季度一次评比, 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并在学校展板进行公布。激发了学生的争先意识, 实现了学生向高标准、规范化推进。

三、加强 (学生) 思想工作要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有机融合

智商是情商的基础, 情商是意商的基础。任何情商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智商的基础之上, 没有基本的智商, 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情商。任何意商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情商的基础之上, 没有基本的情商, 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意商。情商是一种特殊的, 相对独立的智商。它是一种对自身利益、集体和社会的认识能力;智商是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情商, 它是一种对自身行为活动所产生的利益关系的认识能力。

学生思想工作必须为学校效益工作服务, 密切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进行,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学校中, 智力教育离开情商教育不行, 情商教育工作脱离智力教育也不行, 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作为班主任, 我利用微信平台, 把我们班的同学都加到我的朋友圈中, 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上的变化, 并经常发一些对他们的心里成长起帮助作用的“心灵鸡汤”, 让我的学生找回失去的欢笑, 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 积极主动地获取优良的学习成绩和技能, 成为一个高智商的人。

摘要:情商简称EQ, 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 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情商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提高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的情绪。

关键词:情商,素质,智商

参考文献

篇8:混龄教育中的几点惊喜

关键词:教育 体制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02-01

国家施行九年义务教育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的文化素质,因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因为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是我们的强国之本。只有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才能使中华民族步入世界强国之林。为了达到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国家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使所有的适龄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都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得到了全面的落实。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又彻底转变了教育观念,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也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随着教育者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更新。但不论是义务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还都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教育的体制还不是十分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1 教育体制还没有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脱出来

综合素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即: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综合能力。那么,衡量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就应该从以上方面来评定。相应的对人才的选拔上,也应从以上方面来制定标准。然而,我们目前还没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查机制,评定选拔人才的制度还是单一的分数,初中升高中看的是学生的分数,高中考大学按学生的分数录取,这势必导致教师重学生分数,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了素质教育和考试评价的矛盾。

虽然从理论上讲,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当然就会随着提高,然而,基础教育阶段,往往是学生考什么,老师就会教什么。实际工作当中,教师往往只重学生分数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会答题就行,谁还会去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呢?学生考高分就行,谁还会去在乎學生的实践能力呢?责任也不全在老师,因为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还是你的升学人数,升学率,特别是你的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人数。

所以,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在教育机制上,特别是在考试制度上做彻底的改革。如何改革,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试考查,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方法措施,这是教育专家研究的事情。

2 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留级制度,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虽然是“一贯制”,但实际上分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又是完全不同的。小学阶段,没有留级,所有的学生不管成绩如何,一律跟班上去,换一句话说,即使学生成绩是0分的,他也会上初中,这样,让小学生没有了一点压力。虽然,教师可以通过理想、前途教育让孩子们好好学习,但是孩子们毕竟还是7~12岁的小孩子,他们对理想、前途能够理解多少呢?而义务教育取消了留级制度,让孩子们认为反正都可以升级、上初中,从而失去了学习上的压力。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再加上现在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一些家长,特别是一些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很差,学习失去兴趣。小学阶段就出现了明显的学习成绩两级分化。甚至不少的学生升初中的成绩是一位数。而初中阶段,孩子们却面临着残酷的升学竞争,而且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多,孩子们更难适应初中的学习,于是又有更多的学生掉下队来,所以现在农村初级中学的现状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变成了“九年完成教育”,即使初中毕业,也是小学三年级水平。

当然,九年义务教育的初衷是让孩子们都有机会上学,不让孩子们失去学习的机会,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流失率有明文规定,流失率不得超过3%。《义务教育法》里对学生家长也有明确规定,必须让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而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中学,按初一升学人数到初三毕业,每个学校学生的流失率都超过10%,再加上小学的流失,流失的学生人数就更多了。

所以,从小学给孩子们一点压力,让他们打好基础,稍大一些,等他们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再去主观努力,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掉队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孩子半途而废,不就自然的落实了义务教育吗?这压力,对于小学的孩子们来说,除了考试,留级之外还有什么呢?取消留级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的流失,提高学生的巩固率,那么,取消了留级和考试真的起到了减少流失提高巩固率的作用了吗?现实情况看,没有。学生的流失率反而越来越大了。所以,我认为,取消了留级制度和小学升初中的考试,让孩子们没有了一点压力,是义务教育的又一个误区。

3 只注重了义务教育的过程,未注重义务教育的结果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了,学生是否达到了毕业的水平呢?我认为教育部门缺少对学生完成情况的衡量。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只要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一概发放毕业证书,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达到毕业的水平。甚至有的学生初中毕业了,连最起码的加减乘除都不会,简单的字都不会,简单的生活常识不会!

九年义务教育证书能否和毕业证书分开呢?初中毕业证书的发放标准,一是考试科目成绩要合格;二是考查科目要合格;三是思想道德要合格,没有达到毕业水平的发给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证书,达到毕业水平的发给毕业证书,不能毕业的,要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的要留级,来年再参加考试,这样,才能保证毕业学生的合格率。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社会还要多给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创造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比如,取得九年义务教育证书没有被高中录取的学生可以到职业学校就读,培养职业技能技巧,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可以进入高中就学,也可进入职业学校就学。九年义务教育就只能是“九年完成教育”了。而现在的义务教育,却只注重了教育的过程,忽视了义务教育结果的验收。我认为,这也是义务教育的一大误区。

篇9:民间文化在幼儿混龄教育中的融入

一、幼儿混龄教育

幼儿混龄教育是指小班、中班、大班的幼儿互相接触, 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同处一个环境中共同生活和学习。混龄教育可以提高儿童解决问题能力, 加强儿童交流能力, 满足儿童自身发展需求。混龄教育有很多好处, 它给不同年龄段孩子提供互相交往机会孩子, 通过大班孩子带小班孩子做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孩子交流能力,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目前孩子接触文化方式有限, 比如温州孩子大多不了解民间传统风俗, 混龄教育可以将民间文化融入教育当中, 让孩子从小处于民间文化环境氛围中, 通过做游戏方式更好地学习民间文化[1]。

民间文化融入幼儿混龄教育意义

(一) 促进传统文化继承。

民间文化包括很多内容, 儿童最先接触的是民间故事和文学。把民间文化作为混龄儿童教育内容可以使儿童接触、体验、吸收、理解优秀民族文化成果, 使民间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民间文化是保护民族文化做好方式, 也是继承民族文化有效途径[2]。

(二) 锻炼儿童思维能力。

混龄儿童处于各个年龄段之间, 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 但儿童对新鲜事物都会充满好奇。民间文化大多是儿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 它内容丰富, 多姿多彩, 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通过官接触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民间文化产生兴趣, 潜意识中锻炼思维能力, 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三) 为儿童树立道德观念。

民间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传统, 儿童从民间文化中吸取劳动人民传统美德。民间文化中有许多传说, 这些传说故事引导儿童除恶从善, 为儿童竖立舍己为人、真诚奉献精神。儿童在民间文化中找到学校榜样, 从小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指导儿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民间文化在幼儿混龄教育中的融入

(一) 民间工艺在幼儿混龄教育中的融入。

混龄幼儿对新鲜事物动充满好奇, 在幼儿混龄教育中可以教儿童制作民间手工艺品。民间工艺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多姿, 剪纸是民间手工艺品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形态。民间剪纸作为历史遗产一直延续下来, 它包含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老师可以在小团体上建立剪纸活动主题, 把儿童分为几组, 每组儿童年龄段各不相同。老师教学生如何剪纸, 然后让每组儿童互相合作剪纸, 看看那个组剪的最好。通过剪纸活动, 儿童理解到手工艺品文化价值, 加强混龄幼儿之间的交流, 锻炼动手能力, 开发儿童智力。

(二) 民间故事在幼儿混龄教育中的融入。

讲故事是儿童经常接触的一种方式。民间故事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它代表着人们价值观念, 包含对世界认识和态度。儿童处于童年时期, 认知带有具体形象特点, 他们思维方式由某种刺激物引起, 因此要借助具体形象事物来认识抽象概念。民间故事趣味性十足, 儿童在接触民间故事时展开自由想象, 在故事中漫游, 找到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民间故事丰富文化内容给儿童带来娱乐, 抚慰儿童情感, 潜入到儿童心灵深处, 是幼儿精神世界成长的摇篮[3]。

(三) 民间游戏在幼儿混龄教育中的融入。

混龄幼儿虽然年龄不同, 智力发展不一样, 但他们都喜欢做游戏, 无论什么样年龄做起游戏来都会认真投入进去。民间游戏是民族流传下来的生活文化, 它以无意识状态存在, 又在特定时机用一种自然方式流传下去。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可以融入民间游戏方式进行教育。儿童根据自己年龄、性别、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民间游戏, 没有任何强迫和勉强意味。其中温州民间游戏最具特征[4]。

摸珠游戏是儿童经常做的一种游戏。首先用橡皮做成旗子, 用补衣下脚料做成一个沙包, 儿童之间互相抓珠、摆珠、扔沙包, 花样百出, 指法敏捷柔美。这种民间游戏锻炼儿童动手能力和反应能力, 通过动手开发儿童大脑。

打魔拳游戏中, 两个儿童手紧握在一起, 脚固定在一个地方, 打拳似的拉来拉去, 一方用尽全力使对方脚先移动开, 就算赢了。有力气的男孩可以找个大点空地打魔拳。在游戏过程中, 力气是一方面, 还要讲究技巧。儿童在打魔拳游戏中非常开心, 同时还锻炼了身体, 娱乐身心。

划船游戏讲究合作精神。在划船游戏中, 混龄儿童不分年龄, 面对面, 手拉手, 屁股坐在同伴脚上, 竖着口号“一二”、“一二”往前冲, 其中“船头”手要拉紧, “船尾”腰要挺直, 动作要协调一致。做起游戏来一高一低, 很像船在风浪中飘摇形态。这个游戏促进混龄儿童合作能力,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互相弥补, 年龄大的儿童帮助幼小儿童完成任务, 发展友谊。

总结:儿童身心发展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影响, 在幼儿混龄教育融入民间文化使儿童感受到关爱、帮助的和谐环境。儿童接触民间文化后, 吸收民间文化精髓, 明辨善恶是非, 为自己树立优秀榜样, 建立高尚道德情操, 继承优良民族传统。在学习民间文化中, 儿童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发展健康身体, 促进混龄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旋.我国幼儿混龄教育现状与展望[J].毕节学院学报, 2011, 10 (030:117-120.

[2]赵淑芳.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3]乔立平.面向幼儿教育的民间故事交互体验游戏设计与开发[D].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4.

上一篇:高考如何制定学习计划_制定学习计划的三个方法下一篇:六年级上册unit4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