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与人文素养总结报告

2024-05-10

职业经理人与人文素养总结报告(精选8篇)

篇1:职业经理人与人文素养总结报告

报姓名:郭业苗告学号:101061008班级:市场营销10

1在这次的实训中,我收获的很多:

在计算机方面比如word里面的,excel里面的知识。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比如word里面的页面设置中版式,页眉页脚中的奇偶页的页眉不同,页脚起始页。自动目录的生成,域等等。excel里面的做表格,计算,做图,两种方案取最优方案的决策SUMPRODUCT的运算等等。

在仪容仪表方面,听了一个专家的讲座应聘成功的的六大秘决:(1)形象仪容,服装、(2)简历表、(3)请勿陪同或携伴、(4)称呼仪态要规范、(5)沟通表达要求实、(6)面试官也要讲礼仪其中(3)

(6)这两条是我第一次听说。没想到的事。其中我很欠缺的是形象仪容,服装。称呼仪态。我的沟通表达能力很弱。可能会紧张。我欠缺的很多,还得努力。没想到的是,在求职中,注意的问题那么多。我用五个方面总结这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篇2:职业经理人与人文素养总结报告

《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就业》报告会总结

为了积极响应学校团委关于举办第五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号召,弘扬民族精神,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我院于2010年5月19日在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就业》专题报告会。

报告会上,鲁商集团团委书记韩军做了题为《大学生人文修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演讲。提出了“大学是一个修炼的圣地”的哲学命题,并就这一命题从强体、知书、达礼、炼心、修为、精艺、长技、广缘、驭时、慎微等十个方面,就“高素质,有教养以什么为标准?”向同学们做了详细解释。提醒同学们正确看待大学生活,明确自己上大学的目的,理智的看待问题,博学,慎思,笃行,求实,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最后,韩书记又就就业问题向同学们提了几点意见。而在创业问题上千万不能一哄而上,随大流,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而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理性把握创业时机。他建议同学们在就业和创业问题上,不能眼睛总是向着高处,要视野开阔,脚踏实地,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不为别人重视的领域做起,往往会寻觅到别人

未曾发现的机遇

本次报告会的成功举办,在师生间产生了较大反响,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同时,对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价值观,培养高素质、严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将人文修养同就业择业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在职场上尽快适应,取得成功。

报告会虽短,但是同学们从中学到的却很多很多,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工商管理学院团总支

篇3:职业经理人与人文素养总结报告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失落与危机

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曾说:“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 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 他是一个残缺的人。 ”目前, 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盲目追求就业导向的职业技术培训, 忽视对学生人格和心灵的指引与引导。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2013年《职业教育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 当前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抱怨更多的并不是技术技能问题, 而是诸如“忠诚度, 岗位能力, 发展后劲”等能力素质问题。

根据笔者所在的项目组调研分析, 目前高职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 形式大于内容, 实践滞后于理论。

一方面, 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 人们日益认识到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但是, 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 并未落实, 不少高职院校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模块设置的随意性, 根据整体课时的多少随意删减, 更不用说形成完整合理的人文教育体系。 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也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

调查显示, 41.2%的大一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教育比重不足与严重不足, 高年级的学生持此种认识的比例高达60%。这个数据说明, 一方面学生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 对人文课程的重要性认识逐渐增强。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 学校没有充分重视人文教育, 尤其对高年级过分强调专业技能。

(二) 人文素养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先进的机制和体系。

有些高职院校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缺少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有些随意设置一两门人文课程;有些则只体现几次实践活动;有些虽把素质教育模块, 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却缺乏可操作性, 流于形式……在潜移默化中, 一些高职生甚至认为专业以外的其他学习都是在浪费时间, 导致知识面狭窄, 更谈不上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远的精神境界了。

(三) 人文素养教育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职院校把人文素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种通识教育, 没有与学生的专业及未来职业联系起来, 甚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 忽略了高职教育“职业”的特性, 使人文素养教育很盲目, 对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体现不出明显的作用, 学生认为学得没有意义, 老师觉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四) 缺少一支高质量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是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师多为基础课程老师, 他们没有自己的专业, 在项目申报等方面不占优势, 常会感觉边缘化, 缺少增强教学效果的动力;二是部分专业课老师人文素质不够, 无法从专业课领域影响学生;三是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与人文素质课程老师缺乏沟通, 导致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与职业能力紧密联系, 大大削弱了培养效果。

二、协同创新,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笔者所在的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一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各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日益凸显能力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养课程课教学团队、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院团委以及学院各系部多年来携手合作, 致力于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经过共同努力, 已经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学生通用能力素质培养机制, 构建了通用能力素质课程体系, 并将其与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融为一体, 实施素能本位、项目载体的通用能力素质课程教学改革, 实现第一与第二课堂、教学与活动,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效结合, 推进全面、全员、全程育人。

(一) 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提升的机制和体系。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在本文中, “协同创新”指的是人文素质教学团队、 学院院团委及各系部在学生通用能力素质培养上经过信息传递与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 资源共享整合后一致行动、融合发展的规律性运作模式。 “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了“1+1+1>3”的人才培养效果,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了, 无论是在实践活动、技能大赛, 还是创业、就业等等活动中, 均有出色表现, 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如上图,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麦克里兰的能力素质模型 (冰山理论) , 专业知识和技能属于冰山上的浅层次的部分, 而竞争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等属于潜伏在冰山以下的深层次的基础部分, 诚实守信、责任意识、道德品质则属于冰山下重要的品质部分。 冰山下的能力属于鉴别型素质, 从事某项工作最基本的素质即专业知识与技能, 又被称为基准型素质, 而能够区分优秀者与普通者的部分则为鉴别型素质。“素质中的潜能部分对于未来指导企业有效利用、培养与开发其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关键的, 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将对职业素质的提升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上图中冰山下的鉴别型素质即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为切实优化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 我们构建了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教育体系:

如上图所示, 人文素养素质及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理念与目标”、“机制与途径”、“实践与活动”三大块。 “理念与目标”是:协同创新, 培养职业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最终实现四个满意, 即“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单位满意”、“社会满意”。 理念与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多元联动、七个对接、一个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 ”, “打造特色品牌———工商大讲堂”, “创新素质课堂”,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及各种学生实践活动。

这个体系是院人文素养教学与实践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教学目标与任务, 改革了传统教育模式, 链接了资源, 实现协同创新。 人文素养培养不再是上几次基础文化课, 而是在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 将课堂内容、岗位需求、实践活动、技能大赛、校园文化等对接起来, 使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成为整体, 满足了“高等性”和“技术性”的双重需要, 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术, 还要“能力强、素质高、会做事、会做人、会生活”, 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 基于协同创新的学生通用能力素质培养机制, 合力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为打造人文书香校园, 开拓学生知识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打造文化精品,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宣传部、院团委自2012年成功开办“工商大讲堂”, 现已经举办了十六讲。

工商大讲堂在开办过程中, 人文素质课程老师积极参与主讲, 各系向学生宣传, 形成了由“宣传、团部门委编导设计、基础文化课老师主演、各系参与”的合作形式。 大讲堂的成功举办, 得到师生、社会的一致好评, 在安徽省高职院校中颇具影响力, 成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特色品牌, 也是极具影响力的校园文化之一。

(三) 基于协同创新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机制, 携手搭建学生人文活动系列平台, 形成素质课堂的立交桥。

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能力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科学、有效的素质实践增强培养效果。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人文素养课程老师与院团委、各系部合作,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推动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 由院团委牵头主办, 基础课老师协办、各系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 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感恩书信大赛、经典诗文朗诵比赛、“青春助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才艺大赛等。

丰富的人文活动, 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对接, 素质教育理念得以广泛宣传, 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以增强, 形象气质也得以提升。

(四) 组织、指导开展系列社团实践活动, 拓展素质教育活动领域。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能力素质教育拓展活动的主阵地, 也是与第一课堂能够有效对接的第二课堂。 学生通过社团活动, 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社团活动还充实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让他们更自信、阳光和快乐。

人文素养课程老师与院团委合作, 承担学院社团的指导老师, 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读书协会、青藤文学社、辩论协会、音乐协会、“暖阳”社工协会等。这些社团在人文素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 定期开展实践活动。 近年来, 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 在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带领下, 学生社团的规模、种类及活动质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学生社团人气日盛, 影响力逐步增强。

(五) 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普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大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是检验学生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积极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 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创新、竞争、创业等各方面意识, 使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 在学院人文素养课程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挑战杯˙中国联通”等大赛中多次取得金奖、银奖等优异成绩。

(六) 以项目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锻炼学生,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集体荣誉感及爱心。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 在家养尊处优, 不仅独立做事的能力差, 还不会关心别人, 甚至自私、冷漠。 对于教师来说, 教书和育人都是责任, 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老师, 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及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责无旁贷。 为此, 我们以社团、志愿者活动的方式, 定期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走进儿童福利院, 开展公益活动, 所到之处, 深受欢迎。 他们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唱歌跳舞;给孩子们讲故事, 指导孩子们学习;为社区整洁环境、为社区调研;为公益活动做志愿服务……学生说虽然很累, 收获却很大, 这收获不是物质的, 而是永远的精神。

(七) 深入教学改革, 创新人文素质课堂。

打破“学科”中心模式, 注重基础文化课程与专业职业能力的渗透, 做到与专业对接、与岗位对接、与职业发展对接。 担任文化素质课程的公共基础教研室老师多次开会研讨有效的改革方案。 针对我院不同岗位群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 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 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生活性”的设计理念, 着力使课程教学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 从而彰显出职业院校基础文化课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应有的“姓职”的课程特征。

三、协同创新,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效果分析

(一) 立体化建设人文素质课堂, 实现七个对接。

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 有效地链接了学院各方资源, 与院团委、各系部携手合作, 使人文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学生实践、社团活动、技能大赛及校园文化深度融合。 我们完成了从单一的课堂转向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 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 教学与校园活动对接,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对接, 通用能力素质课与专业技能课对接,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校园文化与商科文化对接。

人文素养课程老师与院团委、各系部合作, 指导学生参加各界各类“挑战杯”创业创新大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等, 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职业能力的检验。

(二) 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了“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模式。

近年来, 我们一直努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 设计教学过程, 使教、学、做相结合。 应用文写作、演讲口才、传统文化、形象塑造与自我展示、旅游文学、艺术赏析等课程教学都与实践活动、真实项目相结合,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 我院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及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中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语言表达、书写、思维、创新等能力。

( 三) 形成了协同、 合作、 资源共享、 创新的人才培养环境。

“协同创新”的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模式, 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成果显著。“工商大讲堂”、“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精品课程”等受到学院师生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 更阳光、自信了, 受益的不是个别学生、不是某个专业, 而是全院的学生。 对于学院来说, 各职能部门、各系部不再是孤军奋战, 相互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 实现了资源共享, 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 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在从规模发展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新型质量观要求, 既有对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关注与要求, 更要有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诉求, 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职业能力的提高。本文阐述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 分析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及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并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提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机制与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素养,机制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柯晓扬.悦纳与超越:高职院校学生人格陶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职业经理人与人文素养总结报告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技能水平或者是职业能力,同时对于人才的人文素养即文化素质与内在品质;以及对于职业素养即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方面也有极高的要求,因此,现阶段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主要为技能加素养的综合表现。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当与社会需求同步,积极的探索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而为其融入社会、胜任岗位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并再次展现学校一流的人才培养效果。

1.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对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效的探究,文章首先对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简单介绍,以为整个探究提供相关的参考,并证实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人文素养与其必要性

人文素养的定义尚未约定熟成,但是按照社会以及教育界的主流观念来说,人文素养主要可以归纳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基础知识、价值判断以及人内在精神品质方面形成的基本素质。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交流以及道德价值判断观念的教育,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涵与修养,进而培育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处事的优秀品德,进而使得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格魅力,获得社会的认可。

1.2职业素养与其必要性

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在职业过程中员工所表现出的对于职业的专业性、积极的态度以及坚定的信念。职业素养是社会职业人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达标、对职业的忠诚度以及职业道德的养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如果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进入岗位发挥技能水平的适应期就会被大大的延长,进而其与职业的融入性以及被社会的认可程度也很难表现出来。

1.3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成为学院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以及产业专业性的加强,学生如果只是凭借自己单一的操作技能而不能以较高的综合素质走入社会,其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将会被大大的降低。而如果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能获得文化水平的提升、个人价值观念的改变、个人修养的提高以及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完善,则在毕业时,学生可以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极高的职业素养以及优秀的人文素养来获得专业型公司的认可,进而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得到优化,发展的机会条件得到大大的改善。

2.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浅析

在明确了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必要性后,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的高校教育经验,对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探究,以增强这两方面教育的可行性,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方面的发展。

2.1加强人文基础课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比重

由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学生进校后教育课程的安排往往主要围绕着专业课开展,因此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及道德教育的工作较为忽视。而进入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基础往往比较薄弱,价值观念还未成熟,如果只是一味的进行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将无法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新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有一定的基本认识以后,高职院校应当适当的安排入比例较高的文化基础课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大力推行企业文化课程,将行业、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植入课程,对学生不断地加以强化。

2.2校企合作,以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专业实训课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如果只是通过校内的实训课程,学生获得的只是单方面的技能提升,其对于实际工作的认识、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不能有效的提升,这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育效果的提升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抓住机会,与社会企业合作,一方面接受企业需求的指导,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HR和能工巧匠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抓住企业提供的机会,以顶岗实习的机会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进而使得学生与社会的磨合时间大大的被缩短。

2.3规范校园学生管理工作,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学生管理工作是校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保障。虽然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可或缺,更应加强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很多时候学生活动、班级班会、辅导员教育课程都会受到专业课程的影响而停止。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地改变这一现象,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活跃、思维开放、学习积极、工作规范的校园环境,进而为职业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三者提供合理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传统职业教育对于职业技能的过度重视以及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只能具备单一的职业技能而缺少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跟随社会的步伐,对教育工作进行探索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在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应当开设有效的文化基础与道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校企合作與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保障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地位应当得到加强,进而在学院内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促使三方面教育合理有效的展开,不断的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将学院人才教育的效果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1] 谭苏,石艳芝,李杭亲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2):103-104.

篇5:职业经理人与人文素养总结报告

姓名兰雄

学号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

德育实践与职业素养总结分析报告

一、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交能力

大一加入校团委团活督导检查中心检查部和原学生会伙食部,在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锻炼方面做出努力,在校团委团活督导检查中心检查部期间,通过大量的学习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在那时立下了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的胆识,学新的知识,结交更多的友人的正确人生路线,最终在大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段时间通过撰写团活学习材料锻炼了自己的文笔和编辑的能力,知道了标准文件的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检查各个院系的团活锻炼了自己独立完成工作,灵活应变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通过组织公开团活、学代会、科院之星、我的科大之梦等大型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说,在那段日子里,虽然每天奔波于教室、校团委团活督导检查中心、寝室和食堂之间,很是疲劳,但是过得很充实,充满乐趣。

然后是在院学生会伙食部的锻炼经历,这段经历没有在校团委团活督导检查中心检查部那么风风火火,但是确实朴实而充满挑战的。伙食部的工作是辛苦的,除了冬天组织扫雪就是日常的关于食堂的工作,例如或是调差,撰写或是调查报告等等看似琐碎却也不简单的事情。这需要的不单是耐心细心更要有决心。冬天的组织扫雪是到了冬天,整个学院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辅导员老非常重视。在每年的扫雪开始之前都会有扫雪动员大会暨上学年先进表彰大会,然后是细致的分摊区域划分和通知到每个班级的伙食班长。在每一场大雪来临之前都得通知下去。在这些工作中锻炼了自己很好的沟通能力和不畏艰难困苦的意志。

刚进大学,我就积极参加班委的竞选,当上了伙食班长,除了发放伙食补助需要细心不得有半点疏忽,主管冬天班级的扫雪具体工作更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个在南方几乎没见过雪的重庆长大的我更是一个锻炼。

可以说大一的这一年是我人生宝贵的经历,是锻炼能力、磨练意志的一年。是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交能力突飞猛进的一年。

二、知识积累与职业素养技能

除了完成学校基本的课程外,大一上学期期末,我加入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在寒假期间的努力,有幸争取提前返校加强学习的机会,通过那一周的提前的强化学习,加快我一步步踏上网页设计道路上来的速度,这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紧接下来半年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可以说是大学最繁忙也是收获最多的一个学期。

进入大二,除了做一些网站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有意义的事是基地开始招新,我开始准备给新学弟准备面试题目,宣传,然后是进行培训。可以说,在自己所学东西都还那么有限的情况下培训新的师弟真是一个锻炼,既是无偿的奉献,又是对自我技能的提高,而且需要很好的为人处世之道,我说不上最好,但是与人友善,乐于帮助他人,不但是他们的师哥给他们传授知识,更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除了做做网站,我还自学跟专业紧密相关的单片机、FPGA等。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无所畏惧的前行着。

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上学期我参加了基地的java培训,经过这段java培训学习,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学,自学才是王道,任何

老师任何人都帮不了你,他们能做的只是引导你,帮你解决疑惑和难题。这才是以后人生学习与工作最重要的财富,有问题找百度是我这个时段最乐趣的口头禅,也是一个哲理。

我的大学在旁人眼里过得很充实,也有些乱,我学了很多东西,也放弃了很多。我探索了很多道路,有过头破血流,有过自暴自弃,有过迷茫,也有过随波逐流。人生的快乐也许是丰富的经历,我的大学过的很丰富也很充实。经过的都已经是历史了,面对历史,我要用乐观的态度前行。

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我为了学习PLC方面的知识和考取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助理ASE),参加了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专业培训,遇到了大学之外的另一群人,有工程经验丰富讲课语速超快的孙老师,有讲课很有水准的陈老师,还有热心肠的国老师、李主任等等。在那里,学到的不只是理论知识,更是实际工程的经验,也许像他们说的“你们学到的都只是皮毛,但是开了这个头,接下来你们的路会相对平坦,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我们看好你!”

大学已经到了快尾声了,我现在继续在创新实践基地查漏补缺,自学应该会却不会的东西,为毕业找工作和一个更好地人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工作计划

我计划回到大西部,回到我的家乡去工作,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寒假回去应聘PLC或网页设计相关工作,或是利用大学期间所学网页设计的知识业余从事兼职,包括创业初期准备。我相信机遇的重要性,更相信机会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四、总结

篇6:职业经理人与人文素养总结报告

【内容摘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生》《艺术欣赏与美育》《健康与养生》《军旅、草原、校园歌曲演唱》等,并能在教学内容(有

用、乐学)、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环境(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课时比例(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训课的比例)、教材应用(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学手段(构建网络学习的平台,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训导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一个深厚的学校文化符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包含着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它兼有矫治、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但预防和发展重于矫治。通过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五)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评价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职业思想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全面提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命题

1.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中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样重视,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不少中职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恕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中职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中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人们对中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

2.职业素养教育是职校生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赋予了很高的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中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之一。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为准则,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中职生树立敬业精神并且养成奉献意识,使中职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伎命感。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各个职业的要求,进而成长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二)现状和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

1、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1)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如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既影响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又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有调查表明,目前大量高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不知道目标公司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些学生入职之后不能很快适应公司环境,组织忠诚度较差,频繁出现跳槽现象。职业院校学生求职过程还存在缺乏诚信的问题,如:夸学校习成绩、伪造各类证书、编造工作经验等。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价值观模糊、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

(2)职业观念不强

从《职业》杂志等相关的调查来看,有52%的职校生从没有考虑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单位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回答“不清楚”的人占23.9%,回答“还行吧,大概能想象”的人占33.9%;同时,有51.4%的人对“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感到茫然。这些问题反映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念不强,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还是为顺利毕业拿到文凭而努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心理素质较差

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地给自己定位。有时自视过高,当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就认为自己没用,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又定位太低,目标很轻松就达到了,这使他们又产生了自负心理。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是很正常的,但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不能很好地正视和处理这些问题,抗挫折能力较差,无法承受所遇到的挫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此走向极端。种种现象,折射出职业院校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它与用人单位所需求的员工心理素质相去甚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1)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如今,在学校里面,大多数同学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具备取得好成绩的能力,这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由于一次的失败可能导致同学失去继续做某件事情的信心,长期下去大家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以至于有的人在一新事情的之前就会打起退堂鼓。正是这种自我效能感的低下,不少同学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到社会上必然会影响就业。

(2)对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了解、职业观差

第一,在学校里,学生职业观存在诸多偏差,包括强调个人职业价值,忽视社会责任,很多同学都是为了以后能找到更多的钱儿忽略了自己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第二,就业缺乏自

主性,存在依赖心理,有些学生不善于推销自己,把求职当作学校、老师、家长的事,坐等工作自己找上门来,大都期望一毕业父母和亲戚就帮自己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第三,职业认识模糊,对自身专业缺乏认知,大多数同学不知道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对以后的就业不明确,同时职业规划不足,缺乏职业发展目标。

(3)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不到位

学校缺乏个性化就业辅导,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有待增强。应该提出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就业观念更新、加强就业指导、普及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纠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偏差,更好地引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发展。

3、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具体路径

职业素养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表现,职业素养更多的体现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品质特点,属于职业院校学生求职的“软件”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

一个人进入职业生涯,实现职业生涯的成功,是要通过职业这一平台来实现的。在学校职业准备阶段,职业院校学生确立什么样的职业观,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理想,才能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今后的健康幸福的做好铺垫呢?现实中,有些人一生荣耀,可问其是否幸福,有的人答案是否定的;有的人虽然没有显赫地位,但是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生活,生活得非常快乐,这与他们的职业观与职业理想密切相关。

职业理想有其目标价值,具有超前性和导向性的特点, 对人们能够产生吸引、激励作用。由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种种变化,有些职业院校学生对前途感到困惑、空虚。所以,在学校时代只有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价值观,才能把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激发他们的精神动力,塑造健全的个体人格。

(2)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社会角色道德,既有各个职业所共同具有的一般要求,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每一个职业院校学生都应恪守“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敬业、遵守职业规范、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准则。

(3)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是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解决在未来择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的心理问题,如:职业角色意识、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往能力、成功心理的培养等,这些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

工程。大部分学生都不同层度的有一些自卑心理,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当然,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也是与个人的能力高低分不开的。

四、主要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专著

1.杜俊.中职生职业素养及能力提升系列教材,2014.(二)校本教材

1.杨美英.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的建立,2015 2.丁惠炯.飞扬青春 璀璨华章 —— 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文学社”作品集,2014.(三)研究论文

1.杜俊.中职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教学模式改革.2014.2.杨美英.中职生职业素养和能力调查报告.2013.3.杨丽仙.职校生英语能力培养模式的重构—— 在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语境下的英语教学探求[J].语文学刊,2015(5).4.杨丽仙.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视阈下的职校英语课堂教学法探析[J].语文学刊,2015(6).5.戈天宝.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刍议 —— 基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视角[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

6.李霞.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相关问题分析[J].语文学刊,2013(2).7.李霞.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刍议 ——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变革视域下[J].语文学刊,2013(3).8.王拎峰.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路径探析[J].语文学刊,2014(4).9.韩文章.语文教学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 技能型人才人文素质视阈下的“语文”学科建设[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10.刘雪松.谈中职幼师专业声乐基本训练模式[J].语文学刊,2013(3).(四)研究报告

1.杨美英.中职生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研究报告.2014.五、参考文献

(一)著作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2010.2重印).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冯振生.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刘启娴.世纪之交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世界62个国家教育概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国外高等教育调研报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职业教育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冯晋祥.中外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永州职业技术学校编辑.全国职业教育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2 16.严忠实.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上海:商务印书馆

17.曾绍元.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琳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0.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4.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5.王前新.职业教育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26.刘兰明.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7.吴岩.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8.邓泽民,陈社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29.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0.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1.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二)论文

1.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构想.中国教育报,2003.2.23 2.李大伟;张雪梅;;建立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搭建中职德育新舞台[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3.温景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考察与分析[J].辽宁职业教育学报,2002(1).4.丁惠炯.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高技能人才管理政策选择[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版),2011(8):40—42.

5.丁惠炯.魅力发掘与兴趣培养 —— 职业教育文言文教学改革视域下的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2012(2):154-155.

6.丁惠炯.职业院校“校报”在语文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析 —— 以“大语文”能力为研究视角[J].语文学刊,2013(2):68-69.7.丁惠炯.复合型人才需求语境下职校“校报”记者培养诸问题[J].语文学刊,2013(4):89-90.

篇7:小y德育实践与职业素养报告

职业素养答辩材料

姓名

学号

院系

班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

走过了但都记下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便要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活。临近毕业了,总是忍不住地感叹,四年了,有喜悦,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如何,也是完满的四年,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无论是在专业学习上,还是思想道德、人际交往方面,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我的大学

(一)关于大学的四年

1.懵懂的大一

至今仍旧清晰记得四年前离家来到几千里外的冰城时自己的模样。有茫然,有恐惧,更多的却是新奇。陌生而又充满诱惑的大学生活从军训开始,军训很累,却也很快乐,开始认识新的朋友,熟悉新的环境。结束军训后,开始正式的大学生活,寝室,课堂,食堂,每天三点一线,慢慢地开始适应跟家乡不一样的环境。

2.成长的大二

大一几乎都被自己用来适应以前的不一样,一晃而过了,大二对大学生活开始有了更深一点的理解。大二的课程也变得紧张起来,一开始专业课的一知半解让自己开始无所适从起来,身边的同学都开始有了自己的目标,开始有各种培训班宣传考证的重要性,身边的人也都在积极地考,而自己却还在迷茫,不想跟风,却又没有自己确定的想法。不过还好,慢慢的,总算开始明白,学好现在该学习的,专业课、英语、多看看书。于是,图书馆就成了我经常去的地方。

3.充实的大三

大三开学之前,学院给我们安排了认识实习,这次实习中,有着我人生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去煤矿,第一次下井,第一次坐皮带,第一次了解井下环境……,不过这次我们对煤矿井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只是我们对煤矿的初步认识;大三下学期,学校又安排了一次生产实习,这次,我们一个班的同学所在的煤矿都比较分散,所以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下井机会。通过这次实习,我走访了多个采煤和掘进工作面,充分了解了井下的工作环境,也认识到自己以后的工作性质。从井下升井到达地面的时候,首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见到阳光真好。有人说,煤矿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业,这点我还是承认的,不过我觉得煤矿井下绝大多数的危险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偶然因素只占据少部分,同时,我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切身情况,自己既然学了这门专业,就应该把它应用起来,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煤炭行业的决心。大三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通过两次的实习,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优点是我能够吃苦耐劳,不怕艰难,缺点是,我自身现在缺少的东西还太多,专业知识与现场不能结合起来,我喜欢这种认识自己的感觉,这能让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经常自我思考。

4.不舍的大四

大四,找工作成了头等大事,虽然说我们专业找共作不难,但是要想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于是我开始跑各个学校的招聘会,认真听取他们的宣讲会,然后进行对比。马克思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的,我的简历在我一次次投递中日趋完善,我口语表达在我一次次的面试中日渐提升。最后,克服了种种困难和心理压力,在十一月初签下了我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到了工作,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终于可以放下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深深的不舍,走在文化广场听到傍晚广播的音乐,我想,会不会有一天

我在另外的地方听到这熟悉的音乐泪流满面?舍不得,真的舍不得。但是,人总会长大,黑龙江科技学院是我人生的一站,现在这站到了,也即将奔赴下一站了,续写人生的另一笔画。

(二)认识自我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在学习方面专业知识扎实,自学能力强,善于思考,吃苦耐劳,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相处。但人非完人,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比如知识的储备,社会经验等等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过我相信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来提高,我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团结同学。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社会实践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爱好广泛,为人诚实守信;工作主动性高,做事认真负责;思想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马列主义毛邓思想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虽然在生活中遇到很多问题,犯过很多错误,但就是这些坎坷和逆境,让我成长,令我成熟。在懵懂到成熟的过程中学习、成长。

二、我的职业规划

(一)我的就业方向

专业学的是安全工程,方向为矿井通风安全,所签工作为徐州矿务集团贵州能源公司。

(二)我的就业计划

刚毕业的我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所以我会一切从零开始学习,刚进入单位,我会服从单位的安排,跟随着师傅学习现场知识,等到了

篇8:职业经理人与人文素养总结报告

关键词:职业综合能力,人文素养培养,双轨式,高职,大学语文

高职院校的通识课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一直以来颇受人们关注, 目前对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大学语文应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一种则认为, 大学语文应以其人文性、基础性的学科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发挥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这两种观点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和核心价值, 然而大学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 在高职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其两方面的功能, 使大学语文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双重培养的“双轨式”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

在2000年l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意见确立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还要具备职场中通用的职业综合能力, 如表达沟通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决策能力、创新能力, 等等, 这些能力是毕业生在职场中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 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语文本身就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点, 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中应同时发挥其在这两方面的效用, 树立起大学生的民族观念、大局意识和诚信、敬业、勤奋、团队等的职业精神,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满足高职教育的社会要求, 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要承担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 就要将大学语文学科内容按照高职教育要求进行重新整合, 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最大限度予以发挥。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使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还要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掌握为人处世的哲学, 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也不仅体现在文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从相关学科中延伸出来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的理性思考,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能高度启迪和有效指导社会生活实践。因此, 大学语文课程负载了多项相关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功能, 需要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建立起开放式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的通用能力要求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多门辅助配套课程, 如演讲与口才、公关与沟通、现代社交礼仪、文案写作、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经典作品导读等, 既注重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又兼顾高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及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要从高职学生实际需求出发, 核心课程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 综合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人文知识, 使学生在文化传统的熏陶中进行人生体验的分享和感悟,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情感表达, 内化成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气质和修养。在课程主线上可设置表达与沟通、文案写作等模块, 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 一定程度上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更多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可通过配套的选修课程实现, 选修课内容的设置可以以学生的专业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为依据, 将行业内重要的岗位能力设置成相应的教学模块,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由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学过程要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采用情景教学、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而以人文素养培养为主的模块中则要让学生以思考、感悟等方式进行课堂参与, 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案例教学和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的方式, 配合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 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思考和情感感受。

3.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检验课程授课效果、有效指导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因此建立起与课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首先, 要根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能力目标设置相应的学分, 学生要修得一定比例的学分方可毕业;其次, 为课程制定合理的分值构成, 根据每个模块的课时及重要程度设置相应的分值比例, 以期全面且有重点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再次, 考核形式要以课程特点和要求依据, 建立起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 如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能力训练模块内容可以从传统的试卷形式中脱离出来, 通过口语、情景模拟等方式加以考核。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辅助教育体系的建构

1.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 还要以社团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如开展主题为“爱尚读书”的拓展阅读和好书推荐活动, 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拓展人文视野, 增强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 为课堂人文教学提供有益补充。再如, 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交往礼仪情景剧大赛, 通过剧情的编排、演练和展示, 让学生对社会交往礼仪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礼仪, 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效配合。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更能突出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参与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会。

2.校园网络平台的建立

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和实践, 靠周围环境氛围的熏陶和相互的借鉴学习, 而校园网络能给学生提供最广泛的学习交流和资源分享的互动平台。大学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 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和人文资料作为网络资源进行分享, 在学生中征集原创作品发布品评, 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点分析、思想碰撞、交流体会。校园网络平台应有专门人员进行建设和管理, 使网络资源和互动平台的利用更加规范和有效。

3.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的观点, 充分说明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人文修养、综合素质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融入到校园的环境中, 成为无声的语言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校园内催人奋进的校训、镌刻着励志名言的人文景观石、文化主题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都能使学生耳濡目染, 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税务局普法依法治理下一篇:公司法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