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2024-04-29

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精选14篇)

篇1: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孙渡初级中学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校生均公用经费管理,规范公用经费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管理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是指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

二、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以下开支:发放教师津补贴、偿还学校债务、基建项目;教职工家庭生活、独立核算的食堂及独立核算的基建项目的水电支出、独立核算的校办企业发生的各项公用支出、学校出租门面、摊点发生的各项开支、乡镇教辅人员的工资、津贴、公用开支等;学校发生的招待费开支。用于学生的钱不能用于教师,用于基建的钱不能用于运转。

三、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艺体育活动(满足学校体育工作需要)、水电、交通差旅、邮电、日常专用材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

四、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相关管理规定,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范围为: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培训费、劳务费、活动费、学生体检、学校办理校方责任保险、接待费、车费等支出。

五、教师培训费在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按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六、学校要按规定在公用经费中足额安排信息技术费,用于教学资源和软件的购置以及网络信道费用支出。

七、学校要按规定严格控制其它不能支出的项目开支。

八、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基建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九、中小学公用经费是学校经费综合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生均标准列入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十、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十一、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账,建立健全物品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

十二、学校购置列入学校固定资产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应按规定由政府统一采购,与相关单位完善所需手续。

十三、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每学期在校内外公布,接受师生和群众的监督。

二零一二年九月

篇2: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临翔区博尚镇完贤完小

根据临翔区教育局文件精神,为规范生均公用经费的正确使用和科学管理,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我校对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的生均公用经费情况组织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范围

这次自查重点是检查 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我校的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使用情况。

二、自查内容

1、博尚镇教育办公室对我校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

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博尚镇教育办公室共对我校下拨经费 55248。00元(大写:五万五千四百二十八元)

2、使用情况:我校的经费是是按上级的安排,经过教师会议讨论,上报审批,政府采购的程序严格进行的。

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的生均公用经费使用的具体情况如下:

(1)办公费:3685.40元;(2)印刷费 30.00元;(3)电费1621.44 元;(4)邮电费2295.28元;(5)交通费1000.00元;(6)差旅费292.00元;(7)维修费13100.00元;(8)会议费2200.00元;(9)专用材料费8201.80元;(10)专用设备购置费15968.00元。

以上10项合计共支出50492.92元(五万零四百九十二元九角二分)。结余4755.08元(四千七百五十五元零八分)。

以上是学校根据上级有关安排,进行的全面自查中找出的问题,欢迎上级对我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检查,给我们找出问题,理清思路,指明经费的正确使用和管理的方法,以便我们更好地将生均公用经费落实到大力推进国家教育发展的正确途经上来。

篇3: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2015年11月18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改进公共服务措施, 以持续简政放权便利群众办事创业;部署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决定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推进教育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会议指出, 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 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 建立统一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现“两免一补”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是深化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迈出的新步伐。

会议决定, 一是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 国家统一确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 (含民办学校) 按不低于定额标准给予补助。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和规模较小学校补助水平。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二是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 统一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 (含民办学校学生) 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实施上述政策, 由中央和地方统一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经费, 明后年将新增财政投入150多亿元。

篇4: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

将享15年免费教育

本刊讯 2016年秋季学期起,我区将开始推行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享受15年免费教育新政策,包括学前教育3年、义务教育9年、普通高中3年,共15年。具体认定工作由扶贫部门负责,是否符合相关条件可向当地扶贫办咨询。由于建档立卡是针对农村贫困户而言的,因此15年免费教育对象不包括城市的贫困户。15年免费教育中,学前教育阶段免费是指免除保教费,在民办幼儿园上学的受助对象可参照同地区同等级公办园的标准执行。(桂文)

至2018年“全面改薄”

投入达296.2亿

本刊讯 未来两年,我区将持续加大“全面改薄”的投入力度,预计到2018年,投入的资金达296.2亿元。这些资金用于校舍建设,购置学生用床、图书、实验实习设备、音体美器材、数字教育资源和计算机等,全区将有1.8万多所学校受益。据悉,该项资金来源于各级财政,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50.7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145.45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资金近100亿元)。截至目前,我区已落实该项资金177亿元,完成了计划的60%。(桂文)

所有高职高专院校

今年全面放开单独招生

本刊讯 今年,我区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将全面放开单独招生,考生通过高职院校相关测试获得单招资格后,不需要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普通高考。据悉,高职单招对象为符合2016年普通高考统考报名条件的考生,以及在2016年3月15日前户籍、学籍迁入我区的考生;高职对口中职自主招生的对象为户籍在我区的中职往届生,以及学籍在我区的中职应届毕业生或二年级在校生。(杨娜)

3个案例获第四届

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

本刊讯 日前,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颁奖暨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在京举行。该活动通过候选案例征集、公众投票、专家评选3个阶段,最终从全国1 200多个案例中评选出140个创新实践项目和优秀个人。我区有3个案例获奖,分别是自治区教育厅的“建立多元办园机制 破解学前教育入园难”、柳州市教育局的“众创空间教育平台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创造者’”、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校企合作系统化培养壮锦民族技艺人才”。(周仕敏)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送教下乡培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乡村教师培训指导文件,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送教下乡培训纳入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制定送教下乡培训周期计划与年度计划,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指南》提出,培训团队应深入乡村学校现场,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工具测评等方式,找准乡村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问题选择契合主题的课例,采取说课、上课、评课等方式提供示范教学,提出教师研修任务。

教育部多措并举力促

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

近年来,教育部通过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持续扩大研究生层次儿科医师培养规模、部委省共建医学院校等措施,致力于解决儿童医院少、儿科医生缺、孩子看病难等问题。今后,教育部将从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扩大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承担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儿科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继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教育工作,并要求38所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增加儿科专业研究生招生数量,力争到2020年,儿科专业研究生在校总数达到1万人,以满足社会尤其是学校对儿科医生的需求。

高校不得招收与艺术团

需要无关的特长生

教育部近日部署了2016年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工作,要求各有关高校按照宁缺毋滥、择优录取的原则,切实提高选拔质量,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教育部指出,高校艺术团招生规模不得超过试点高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1%,原则上仅面向高校组建的音乐、舞蹈、戏剧类艺术团;未设立艺术团的试点高校不能安排相应艺术团招生,不得招收与艺术团需要无关的艺术特长生,试点高校公示合格考生人数不得超过学校艺术团招生计划的2倍。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公布了2016年的10项民生工程,其中一项是由政府出资为全市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注册的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该项目将惠及全市23.26万名幼儿,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幼儿因意外伤害造成的医疗负担,解除家庭和幼儿园的后顾之忧。青岛市由此成为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出资为学龄前儿童购买意外伤害险的城市。

陕西省:将秦腔等地方

特色文化纳入美育课程

日前,陕西省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学校开设以音乐、美术等为主体的美育课程,有条件的可增设秦腔、剪纸、腰鼓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小学阶段美育课时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有条件的可按总课时的11%开设;初中阶段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应在美育课程基础上开设舞蹈、影视等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块,保证美育类必修课有6个学分。建立学生课外活动记录制度,将学生参与社区乡村文化艺术活动、学习地方戏曲和民间艺术、欣赏文艺演出、参观美术展览等作为综合素质测评内容。

重庆市:开通教育政务

“双微”平台

日前,重庆市正式开通了重庆教育政务微博、微信“双微”平台,微博平台将及时发布教育最新动态、重要信息及各类权威资讯;微信平台设置了“微新闻”“微官网”“微联盟”3个一级栏目,除了公布资讯信息、公告公示、重要文件等,还公布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的官方微信,以打造“重庆教育官微联盟”。“双微”平台为该市师生和家长提供了了解教育动态和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

最近,美国新泽西州实施了新的教师评估办法,将原来“满意”“不满意”两种等级细化为“优秀”“良好”“部分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而此前的考核中,该州教师的考核成绩由行政管理人员的意见决定。实施新办法后,行政管理人员的评分比率占考核成绩的85%,剩下的15%则来源于学生在考试、小测试及在其他项目中的成绩和表现。据该州相关人员预测,实施新的评估体系后,可能会导致教师差评率上升。

俄罗斯开展大学生

学业独立评价试点工作

日前,俄罗斯在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等6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学业独立评价试点工作,涉及国家与法律、历史、数学、社会学、法律伦理学、宪法、罗马法、俄罗斯历史、经济学原理、物理等10门课程,共有372名大学生和18位高校教师参与试点。根据相关规定,参与试点工作的大学生今后的知识水平考核工作将由其他学生和其他高校的教师负责。

(除“本刊讯”消息外,其他消息根据人民网、新华网、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世界教育信息》等整理)

篇5: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定调查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09日 点击数:

前言

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明确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订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1,2]。而重庆市未出台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收费参考标准,同时听取市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物价部门、中职学校对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订的意见,从而为重庆市教委和市级相关部门制订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供参考依据。调研主要采用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编制的2个调查问卷,参与调研的学校涵盖了主城学校、区县学校、政府办学校、企业办学校、民办学校,既有普通职高学校,又有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调研对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可以客观准确反映实际情况。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8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同时部分相关的部门也参与调研。调研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座谈调研法和统计分析法。

一、中职经费管理现状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规模逐年扩大、职教体系日臻完善、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创新成果丰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办学经费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调研表明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收支使用等方面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学费标准五花八门

调查发现,现阶段重庆市中职学校学费收取不统一,呈现三种情况。一是有39%的中职学校执行重庆市物价局(渝价〔1998〕208号)文件的收费标准,二是由于98年市物价局制定的学费标准过低,目前有47%的学校执行区县物价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制定的学费收费标准,三是有14%的中职学校根据学校办学成本自行确定收费标准。

这种现象说明重庆市1998年制定的学费收费标准已不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办学的实际,造成中职学校执行的学费收费标准“五花八门”。

(二)学校财务入不敷出

调研表明中职学校的办学经费收入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培训收入等,其中学费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调研数据显示有89%的学校学费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的比例超过60%,而学费收费标准过低直接导致大多数学校总收入严重偏低。中职学校的主要支出主要有教师工资和福利支出、教学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服务支出、固定资产购置支出等,其中有79%的学校教学支出占总支出的65%以上,这表明教学支出在总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编制内教师的工资和福利支出,而中职学校由于办学的特殊性,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外聘了部分专业课教师、实训课教师等,这些教师也占用学校很大一部分公用经费发放工资,并且中职学校招生成本高,扩大了办学经费缺口。中职学校财务总体收支情况呈现赤字,参与调研的学校中收支平衡、盈余和负盈余的学校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8%、4%和78%,这表明:重庆市中职学校的办学经费的缺口巨大,特别是民办学校几乎无财政拨款,办学经费更加紧缺。经费短缺导致大多数学校是在负债中坚持办学,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制约中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经费使用捉襟见肘

参与调研的中职学校处于负债状态艰难办学的高达78%以上,为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各中职学校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如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积极申请专项教育资金,开展社会培训等方式来增加学校收入。这些积极措施对缓解学校办学经费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导致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办学经费的使用上捉襟见肘,一方面缩减开支,如减少教学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教学开支,削减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甚至降低教师福利,将节约的资金弥补资金缺口。另一方面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将国家、市、区(县)职教专项经费也用于办学开支。

(四)公用经费标准不一

目前,重庆市未制定统一的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很多学校办学经费缺口不能得到财政拨付的公用经费的弥补,导致大多数学校在负债中艰难办学,严重制约中职教育的发展。为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部分区县或主管部门根据本区县经济发展情况和学校办学实际,研究制定了本区县或本部门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用于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但由于重庆市没有统一的指导标准,各区县和部门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低不

一、各自为政,调查显示,多数区县未制定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有标准的区县最高达1200元/年,低的也仅有220元/年。

二、中职经费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学费收费标准“过时”且“过低”

中职学校学费收取所参照的收费标准“五花八门”,未能执行统一标准,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并且执行的标准大多数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制定的标准,调研中超过39%的学校参照(渝价〔1998〕208号)文件标准,这一标准是14年前制定的,在当时能较好地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物价的上涨,现在这些标准已严重“过时”且“过低”,已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的办学实际,低标准的学费收入和高成本的办学支出之间的矛盾,是制约中职学校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专业教学管理经费缺口较大

调查中,我们将参与调研的28所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分为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农林牧渔类、财经商贸类、交通运输类、土木水利类、文艺体医类等七个大类,将确保每类专业正常教学管理所需经费与其收费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类专业教学支出和收费标准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且由于不同专业各具专业特点,所需的专业教学管理经费缺口也不完全相同,调查统计表明:66%的专业教学经费缺口在800-2000元之间,20%的专业的教学经费缺口低于800元,14%的专业教学经费缺口超过2000元。同时,由于主城区中职学校的办学成本较高,从而生均收入和支出均高于区县中职学校,其生均专业教学管理经费缺口比区县学校要高。

(三)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滞后

《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专题规划》中明确指出:重庆市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尚未出台是中职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原因[4]。由于未出台中职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中职学校出现的办学经费缺口不能得到财政拨款的弥补,参与调研的中职学校中有78%以上是在负债中艰难办学。

(四)办学经费短缺严重制约中职教育发展

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短缺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发展,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通过采用减少实训设备的购买、减少教师的培训经费,将职教专项经费用于办学开支等措施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这些措施将严重影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制约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必将影响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以上调研表明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非常短缺,有78%以上的学校是在负债中进行办学,这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及国家有关政策,建议重庆市财政局会同重庆市教委等部门共同制订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制度层面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二)重庆市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建议标准

中职学校各培养专业具有各自的特点,各专业教学管理所需经费也不尽相同,因此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可按专业实行分类、分档制定。根据本次调研,建议各大类专业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应与各大类专业的实际经费需求相对应,其标准建议如下: 注:上海中职医药卫生类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2200元,文化艺术类与体育类为4500元。

另外,由于中职学校专业门类太多,从生均公用经费划拨的可操作性来看,也可以参照重庆市小学、初中、高职和本科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一个中职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本课题组建议重庆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1800元/年左右,各区县可以按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课题组认为该标准比较符合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如表2所示。

(三)建立职教经费通报制度

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确保各区县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保障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具体实施,建议市政府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通报制度,每年对各区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中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情况等进行通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2] 教育部.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3] 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毕业考试收

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Z].1998年6月.[4] 重庆市教委.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二五”专题规划.2012年1月17日.附件

篇6: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二、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教师培训费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费用。

1、公务费:指学校发生的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邮电费、机动车使用费、清洁用品和其他开支。

2、业务费:指为开展教学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教师用教材、讲议、教学用文具、纸张、墨水、粉笔等消耗用品)、实验实习费(试验药品、试剂等消耗材料及校外实习费用)、文体维持费、宣传费(包括宣传资料、展览等)。

3、设备购置费:指因教学和管理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教学仪器、仪表、电器设备、机电设备、电教设备、标本、模型等)、文体设备(包括乐器、体育器材、文艺活动用品)、图书设备、一般设备(包括学生课桌凳、教师桌凳书柜、电讯设备、医疗器械、办公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炊具设备),按规定列入设备购置开支的修购基金。

4、修缮费:指教学和管理用房屋、建筑物和各类设备维修所发生的人工、材料及费用支出,以及不够基建立项的零星土建工程费用。

5、教师培训费:指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各学校按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予以安排。

6、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费用:指上述费用以外的有关事业支出。

三、公用经费用途

学校公用经费只能用于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开支,不能用于发放教师的津贴、补贴或奖金,也不得擅自改变公用经费的用途,用于教师的其他福利。

篇7:学校公用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一、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

1、学校的各项预算外收入必须全部纳入本校财务部门实行统一核算,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及时全额解缴财政专户,不准设立收入过渡户,不得公款私存或个人保管,不得将学校收入、往来款、代管款项转移至其他单位或部门(如工会、食堂等),不得隐瞒或截留学校收入,更不得私设“小金库”或“账外账”。

2、学校各项支出必须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按规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核算支出;必须严格按经费收支计划和部门预算执行,坚决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列支。

3、学校经费不得借给系统外个人、单位使用,不得对外投资或购买有价证券,不得为附属单位和其他单位进行经济担保。

二、加强收费管理

1、各学校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收费管理负有全部责任。学校要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教育收费管理的政策和规定,建立健全收费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收费行为,实行票款分离,及时向学生或学生家长出具规范的票据,坚决制止乱收费行为。

2、学校向学生收取服务性、代办性收费项目时,必须以学校名义发放《告家长书》,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明确收费依据、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并严格按照校务公开的要求予以公示。

3、加强学生代办费管理。各学校必须严格按规定的代办费收费标准收费,按物价、财政、教育部门的规定严格控制代办费的列支范围和项目,学期结束前,必须按实结算,多退少补,并出具结算清单。在代办过程中所取得的相关返还款、手续费、劳务费等,应及时冲减学生代办费。

三、健全单位经费管理制度

1、学校要建立健全经费审批制度,明确经费审批的职责和权限,严格经费审批的手续,每张发票都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校长、分管校长、总务主任和总账会计要各负其责,严格把关。

2、学校成立内部审核领导小组,建立重大经济往来或经费支出集体研究制度。学校大宗采购支出或大型业务活动,由校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属于政府采购的,必须通过政府采购办理。学校研究重大开支的有关会议应邀请学校总账会计或报账员列席,认真做好会议记录,以备查考。

3、建立票据管理责任制,加强票据的领用、保管、缴销的管理。严格按规定使用有关票据,严格审查外来票据,严禁用不合法的票据作为支付凭证入账。

四、严格控制消费性支出

1、凡属本市教育系统内部在基层单位工作或开展各项活动确需用餐的,要坚持在学校食堂用餐,中午一律不准饮酒。

2、严格控制招待费用。学校发生的招待费必须按照“小额、合理、必需”的原则列支。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请客送礼和娱乐消费。

3、单位组织的各类活动,要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量入为出。各类庆典活动要俭朴,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出市参加各类活动,必须报教育局审批,同意后方可外出。

五、严格食堂财务管理

1、学校食堂作为为教师学生服务的非盈利性部门,要单独设置食堂伙食账目,划清学校与食堂的经济往来,认真核算食堂收支,准确反映盈亏,定期公布账目。

2、要建立完善食堂物资管理制度,加强对物资的采购、验收、领用、保管等环节的管理,堵塞漏洞,杜绝浪费和损失。

篇8: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不久前联合发出的文件规定, 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为2800元, 其中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不低于500元, 以后年度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

该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 针对江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 省制定的基本标准是最低标准, 各地确定的标准不得低于省定基本标准和目前实际投入水平。此前, 该省职业教育财政经费没有明确标准, 拨付随意性比较大。实施“省定最低标准、市县制定执行标准、确保到位、稳定增长”办法后, 苏北部分地区中职教育财政经费可望实现翻番。

在按生均安排中等职业学校财政拨款的同时, 江苏省将根据国家和省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引入考核机制, 对各地生均拨款进行考核, 引导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设置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篇9: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关键词:规范 中小学 公用经费管理

规范的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可以更为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实际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费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基本情况

中小学公用经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推动教育教学活动发生的开支,主要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师资培训,学生实验或者实习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发生的开支。二是为支持教育教学而发生的后勤服务等开支,如水电,材料购置、教学器械、校舍等的维护等。当前,我国中小学数量众多,在校生人数也较为庞大,2010年,初中阶段和普通小学教育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5342、9940万人,而经过调整,目前中西部、东部地区小学均经费分别达到500、550元/年,初中分别达到700、750元/年,以此测算,公用经费的数额将相当庞大,因此,加强和改进公用经费管理尤其重要。

对于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管理,目前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学校发生支出后,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按照规定,这一制度适应于已经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在地的学校。二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这一模式下,学校的会计核算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而不再进行单独的核算,学校通过设立报账员或者会计人员来处理公用经费,按照规定,这种模式适用于当前执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区。三是财政部门直接划拨,即财政部门按照预算将经费直接划拨给学校,学校在接受监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核算与开支。这种模式适用于未实行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的地区。

二、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用经费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异常重要,是其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但当前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各类经费支出弹性过大

经费支出弹性过大是指公用经费内部各种支出之间没有形成量化的、相对固定的分配制度,从而导致各类经费开支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各地、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国家相关制度没有对公用经费支出项目的比重进行量化控制,如《浙江省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仅对教师培训费进行了量化规定,其他则无具体的约束性指标,多采取定性描述的方式,这就使得本应该用来支持教育教学的经费可能被用于后勤服务如交通差旅、房屋维修等,从而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公用经费支持教学活动的效应。

2.公用经费挤占挪用现象仍然存在

公用经费挤占挪用是指公用经费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用于相关支出,而是被用作他途,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用经费被学校挪用,即属于该校的经费被用于各种政策性开支如用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与住房公积金这“三险一金”开支,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开支等,这种现象较为容易发生在负债或者资金紧张的学校。另一方面,公用经费被地方政府挤占挪用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即地方财政的公用经费难以及时、足额的按照预算划拨,给经费管理带来了挑战。

3.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有待细化

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制度有待细化是指由于形势的变化以及制度的深入实施,公用经费管理制度中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从资金配置来看,公用经费以中小学学生数额为基础来进行资金配置,这在部分地区适龄儿童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大量的农村儿童转移到城镇上学,农村地区学校学生数量大量减少,部分边远学校甚至出现只有少数低龄班级,几十个学生的状况,按人数支付公用经费显然不利于这些学校的发展。其次,从资金的监督来看,在集中核算和集中支付背景下,学校难以全面掌握公用经费是否足额、及时到账,核算中心也难以实时的对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不利于经费的管理。

三、加強和改进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可以从进一步量化规范化公用经费支出,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公用经费监督,强化配套改善公用经费运行环境等方面着手。

1.量化规范化公用经费支出

首先,要科学的量化可能量化的公用经费支出项目,如对于招待费、差旅费、报刊订阅费等明确单次和总额支出上限,从而确保有限的经费能被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其次,要进一步规范公用经费支出项目,对于发生的公用经费,要严格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进行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各种不规范的会计处理行为。特别是在会计集中支付制度下,要防止帐实分离即经济活动与原始凭证不相一致等问题的发生,从而规范支出行为。

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强化公用经费监督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监督体系,在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可以探讨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的资金核算中心,以此来强化对公用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其次,要进一步引入各种监督力量,在强化公用经费公开制度的基础上,引入舆论监督、学生及家长监督乃至社会公众监督等监督力量,以此来构建立体化的监督体系。再次,要明确职责,强化责任追究,要以公用经费的使用为主体来分解中小学校长,财政、教育部门的职责,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3.强化配套优化公用经费管理环境

首先,要加强重视确保预算资金落实到位,财政部门要建立一种公用经费分期拨付制度,并确保按时、足额的划拨,从而为公用经费管理提供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公用经费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加强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的沟通,对经费的划拨、使用情况进行信息传递。再次,要加大投入,建立富于弹性的公用经费配置制度,要根据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源的基本特征,以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为核心,提高经费划拨、使用的弹性。

参考文献:

[1]蒋有慧,程方生,范忠茂.关于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1:27-30

(责任编辑:韩晓兵)

篇10: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办法

一、基本原则:一保运转、二保教学、三保安全、四保维护、五保积极性。

二、开支范围: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的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

三、使用比例:学校日常校舍维修、仪器、文体设备及图书的购置水电、通讯等学校日常工作开展所需经费不得少于45%。教师继续教育的职工教育经费和培训费不得少于5%。教学业务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教研、文体活动、实验实习、宣传费等支出,不得少于40%。学校交通和租车费不得高于5%。其他费用不得高于5%。

四、管理办法:

1、期初编制好经费使用计划,每季度可微调。

2、严格按使用比例安排资金,不突破,不挤占,力求每期略有节余。

3、凡购置的商品在政府采购目录上的大额办公用品(价值在1万及以上)必须通过政府采购渠道获得;一次性购买价值在5000元及以上至1万元以下的政府采购目录以外的商品,必须报中心校批准;应记入学校固定资产帐的物品不论价值多少必须报教育局批准、采购中心备案方可购置。在设施设备购置中,要指派两人以上一同采购,建立物品采购登记台帐,物品先由保管人员登记。入库后再领取使用,归还要登记,有人为损坏要照价赔偿。

4、严格遵守《昆山中心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5、认真参加各类教师培训,由学校安排的培训教师报销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费、资料费、住宿费。

6、水电要厉行节约,安排专人管水电,专线管照明,确保用电安全。

7、不报手机费,学校办公室只设一部有线电话,不准用于办私事。

8、学校对房屋、建筑物、附属设施及教学设备等进行维修,要编制维修预算,由中心校领导具体安排,教师代表参与管理、议价、验收,详细清单要公示,并实行报告制度。小学一万元以下、中学二万元以下维修项目由中心学校审批;小学一万元以上、中学二万元以上的维修项目要呈报县教育局商县财政局同意后方可实施,工程完工后要申请验收和决算审计。

9、实验实习、信息技术教育所需开支据实报销。

10、师生参加的各类文体活动,少先队活动等费用据实报销。

11、教学管理的各项开支依据相关考核方案及行政决议执行。

12、学校要定期(每学期至少一次)在校内公布公用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13、票据的管理和审批

⑴、原始单据的取得,不论金额大小,一律为税务机关的统一发票,不得使用三联收据。

⑵、所有票据都要做到印章齐全,手续完备,⑶、不论金额大小,一律实行“校长一支笔”签字审批。

14、财务报账员须知

⑴、原始凭证的预审

学校财务报账员受理本校业务经办人的票据时,须对原始凭证进行预审,包括:

①、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合法性;

②、复核经济业务金额的准确性;

③、审核经办人、审批人的签字是否完备,并符合单位审批权限的规定;

⑵、原始凭证的整理

财务报账员对预审合格的原始凭证按照支出项目进行整理、归类、粘贴、编号,并核清张数、金额。

⑶、报账单的填制

①、记录原始单据。根据整理、归类好的原始凭证填写由理财小组成员、报账员和学校负责人签字的“报账封面”。

②、填制“收支原始凭证汇总表”。报中心学校审核后对整理好的原始凭证,按照支出明细进行汇总,填制“收支原始凭证汇总表”,要求项目填写齐全,注明支出明细科目、报销金额、单据张数、资金来源和支付方式等。

篇11:13公用经费管理办法

一、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

二、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加强实物消耗核算,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含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通讯、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保证学校公共服务体系正常运行。不得用于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不得用于校舍建设、专项设备购置等形成固定资产的资本性项目支出。

四、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教师培训费支出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

五、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

六、公用经费预算要清晰反映学校公用经费的所有的收支项目,做到完整准确,公开透明。

七、定期公布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进行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12:张庙小学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制度

为规范和加强学校公用经费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实行先预算后执行的原则。年初,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公用经费定额,结合本校实际科学编制公用经费预算。中心校对公用经费预算进行审核,方可执行。

2、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统筹兼顾、规范透明、高效顺畅” 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办要事的开支。公用经费预算必须落实到具体项目、科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留缺口。

3、公用经费支出实行自下而上的计划管理。学校的预算及使用计划必须经中心校核准下达后,才能按计划执行。学校要对照预算的总体目标,定期分析公用经费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对在预算计划执行过程中因遇到不可预见的因素需要调整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须由学校提出调整计划,经中心校同意后方可执行。

4、公用经费使用要严格按照教育、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及内控计划执行,做到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学校公用经费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

5、相关公用经费支出项目 执行要求与标准。

⑴、水、电费、办公费:学校日常办公消耗用品及用电,师生用水的费用支出。

(2)、教师培训费: 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 5% 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培训费、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住宿费以及大型培训讲座等费用的开支。(3)、差旅费:

学校要建立健全出差审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出差人数、天数和差旅费用。(4)、交通费: ①交通费的开支范围: 公交车费、租车费等。违章、违法的罚单不得作为交通费列支。

②交通费的开支标准: 按教育局有关规定的标准执行。

③租车费是指师生集体外出或因公务活动需租车而发生的费用。凡所租车辆须有合法证明材料,且学校与出租车方需签订租车协议。学校不得租用非法车;学校领导、教师公务出差不得长期定点租车。

(5)、设备购置费及维护维修费:

①设备购置费: 指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教学办公用品及图书资料等。凡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要严格按照规定办理政府采购手续。

②维护维修费: 指不改变用途的各种设备日 常开支的维修费用;各种房屋建筑物的维修费用;校内公共设施,如道路、管道等设施的日 常维修费用;房屋内部的装修及内部管线改造等支出;为保证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日 常维护支出。维护维修费需实行招标的,必须按规定进行招标。

篇13:生均公用经费管理制度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幅度提高,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但同时,有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也在持续升温,“异地高考”成为2012年的教育热点词。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1],对社会广为关注的实行“异地高考”的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各地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相关方案。

“异地高考”之所以这么热、实行起来这么难,其根源在于高等教育发展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相关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近年来,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基本需求,还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希望进入重点高校接受优质教育。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招生计划,而应当从源头上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现状,让考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生产函数理论表明,教育质量受到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会显著地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究竟如何,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结论。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我们可以从投入要素角度来考察教育质量。如果生均教育经费减少、生师比上升,那么就意味着教育质量很可能会相应地下降。从地区间的比较来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低的省份一般来说教育质量也会比较低。

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培养主要以属地培养为主,大多数学生是在本省就学。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不同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不同,如果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扩大就会加重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平等程度。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差异不大,这就意味着学生交相同的钱(学费)买到的产品质量却不同。如果这种现象仅是由个人成绩不同造成的,那么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该现象与当地政府教育投入差异有关,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究竟有多大?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如何?造成高校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文献中对于高校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解释,一般是从供给和需求角度考虑,采用的变量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在校生规模等[3,4]。本文重点关注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除了采用人均财政收入变量来表示供给能力外,还分析高校扩招的增速和毕业生流动状况对高校生均经费地区差异变化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贡献所在。

二、数据和统计指标说明

(一)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多个渠道。教育经费数据来源于1999-2012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5],经济、财政、人口、教育事业数据来源于1999-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6],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数据。

(二)变量

1. 生均经费支出。

本文重点关注各省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应该使用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作为变量。但是《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该变量没有分省份的数据,只有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以下简称“生均预算支出”)。因此,本文将使用“生均预算支出”作为代理变量。

2. 学校类别。

本文将以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有中央属和地方属两种,归属不同,经费来源也就不同。由于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地区差异,主要看高校的地区分布,因此本文中的普通高校既包括地方高校,也包括中央属高校。中央属高校经费筹措的能力较强、分布不均衡,对地区差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由于中央属高校数量少、总体规模不大,因此对地区差异的影响不会特别大。

3. 毕业生流动状况。

生源地高校毕业生的流动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努力程度。如果本省生源毕业生流出到外地的人数超过其他省生源毕业生流入到本地的人数,则该省就是净流出,否则是净流入或者平衡流动(流出人数等于流入人数)。

本文将使用“流入流出比”(流入人数除以流出人数)来衡量各省份的毕业生流动状况,比值大于1表示净流入;小于1表示净流出;等于1表示流入与流出相等。

(三)统计指标

1.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设计的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取值区间为[0,1],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就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基尼系数就越大。一般认为: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0.4常常被认为是收入差距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衡量的是相对差异,考察对象包括样本全部观测值。如果人们的收入等比例增加或者减少,基尼系数将保持不变。本文将利用基尼系数衡量地区间“生均预算支出”的差异,使用该统计指标的好处是不同年份之间可比较,并且包括了样本全部观测值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生均预算支出”的基尼系数时,并不存在所谓的警戒线。居民收入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可以趋向无穷大,但是“生均预算支出”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一般来说不会很大。因此,“生均预算支出”的基尼系数与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之间是不可以比较的。

由于各省份的学生规模差异很大,因此在计算“生均预算支出”的基尼系数时应该使用学生数作为权重。但是《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没有给出学生数,本文采用的是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作为代理变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 极值比。

极值比指的是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只涉及两个数值,容易计算。“生均预算支出”的极值比可以反映出更直观的感受。

三、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分析

(一)“生均预算支出”的基尼系数

图1给出的是1998-2011年间各年份的“生均预算支出”基尼系数。从这些数字看到以下特点:

第一,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生均预算支出”的地区差异迅速扩大。1998年的基尼系数仅为0.054,地区差异很小。从1999年到2005年,基尼系数逐年增加(2001年例外),2005年达到最大值,为0.380。2005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因为1999-2005年间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连续7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6年以后,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增速都降低到了个位数,招生规模趋于稳定。

第二,2006年以来高校扩招速度趋缓,“生均预算支出”的地区差异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2006年以来,基尼系数在0.3附近波动。虽然2008年和2009年基尼系数出现了两次下降,但是2010年又大幅度提高到0.343,成为高校扩招后的第二大数值。2011年,基尼系数再次下降,数字为0.328,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二)“生均预算支出”地区差异拉大的原因

1. 财政能力的影响。

从“生均预算支出”指标的计算公式看,分子是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显然,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越多,“生均预算支出”就越多。因此,“生均预算支出”的大小受到财政供给能力的影响,财政供给能力强的省份通常“生均预算支出”也较多。从人均水平来看,与财政能力相关的指标有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GDP等。这三个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都能反映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的能力。

人均GDP高的省份通常财政收入水平也高,财政收入水平高的省份财政支出的水平也较高。虽然政府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财政性转移支付,可以提高这些省份的财政支出水平,但是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从而决定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水平。

2. 高校扩招的影响。

从“生均预算支出”指标的计算公式看,分母是高校在校生数。因此,高校在校生数越多则“生均预算支出”就越少。从变化趋势来看,高校扩招使得在校生规模变大(即分母变大),从而使得“生均预算支出”变小。

在各省份高校扩招过程中,存在着“越穷越扩招、越扩招越穷”的马太效应现象,即:越是“生均预算支出”水平低的省份,扩招速度越快;而扩招速度越快,则“生均预算支出”水平就越低。因此,1999年高校扩招后“生均预算支出”的地区差异不断扩大,到2005年达到峰值。

从全国情况看,1998-2005年间,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增速的年平均值为24.3%。由于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没有同步快速提高,因此“生均预算支出”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1999年例外),由1998年的8529元下降到2005年的5941元。

从地区情况看,1998-2005年间,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值的省份共有16个,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排列为:江西、山东、河南、浙江、安徽、西藏、内蒙古、河北、山西、海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福建、广东。这些省份中绝大多数的“生均预算支出”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上述省份中只有西藏、广东、浙江和福建的“生均预算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8年,上述省份中只有西藏、广东和海南的“生均预算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种“越穷越扩招、越扩招越穷”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拉大了地区之间的“生均预算支出”差距,“生均预算支出”的极值比验证了这一判断。1998年“生均预算支出”的极值比为3.41,即最高值是最低值的3.41倍;到了2005年,极值比上升至11.57,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005-20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增速的年平均值降低为7.4%。很多省份的扩招速度都进行了调整,1998-2005年间高校在校生数增速最快的16个省份中有一半增速降低到全国平均值以下。因此,“十一五”期间“生均预算支出”的地区差异没有出现显著的扩大趋势。

3. 毕业生流动的影响。

各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既受财政供给能力的影响,也会受到投资意愿的影响。毕业生的流动状况会影响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资意愿。从生源地毕业生的流动状况来看,如果某个省份是毕业生净流出的,那么就意味着教育财政经费的流失。毕业生净流出的规模越大,教育经费的流失数量就越大。因此,毕业生净流出的省份对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从2004-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状况来看,东部地区11个省份中除河北和山东外,其他都是净流入。中西部地区中,除西藏、新疆和云南外,其他都是净流出(新疆和云南在个别年份也是净流出)。因此,高校毕业生流动模式总体而言是由中西部内陆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以2008年为例,全国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支出”为8242元,一个本科生四年的“预算支出”大约为3.3万元。对于各省份来说,每流出一个毕业生,就意味着损失3.3万元“预算经费”。如果考虑每个流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全部培养成本,以及本地生源流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成本,则损失额更大。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而言,本来财政供给能力就弱,加之流动引起的财政经费的损失,因此他们的投资意愿就更小了。

四、生均经费差异的回归分析

在前面的论述中,本研究分析了财政供给能力、高校在校生规模、政府投资意愿等因素对“生均预算支出”的影响,接下来将利用计量回归方法进行检验。本研究用人均财政收入衡量财政供给能力,用在校生规模年均增速表示高校在校生规模的变动,用高校毕业生的流入流出比衡量政府投资意愿。之所以用高校在校生规模年均增速,而没有直接采用高校在校生规模的原因是为了解释为什么2005年“生均预算支出”的地区差异显著大于1998年。

无论从基尼系数看还是从极值比看,2005年都是“生均预算支出”地区差异最大的年份。因此,计量回归的样本数据年份选择为2005年。“生均预算支出”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建立如下:

其中Y表示因变量,为“生均预算支出”,以对数形式引入。X1表示人均财政收入,以对数形式引入;X2表示1998-2005年间在校生规模年均增速;X3表示高校毕业生的流入流出比;u表示随机扰动项。根据前面的分析,b1和b3的系数预期为正,b2的系数预期为负。

表1为计量回归结果。方程(1)为包括三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三个回归系数的符号正如预期的一样。表明人均财政收入越多的省份“生均预算支出”也越多,在校生规模年均增速越大的省份“生均预算支出”越少,流入流出比越大的省份“生均预算支出”越多。从统计检验看,b1和b2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而b3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三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方程(2)、方程(3)和方程(4)分别为包括两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多重共线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t检验的结果显示,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并且符号与预期的相同。特别地,方程(2)和方程(4)中流入流出比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毕业生流动状况显著地影响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针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大小及其变化趋势,从人均财政收入、高校扩招的增速和毕业生流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

注:***、**、*分别表示0.01、0.05、0.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由于西藏的数据为奇异值,在计量回归中没有包括西藏。

第一,我国普通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很显著,“生均预算支出”地区差异的基尼系数在2005年达到最大值。

第二,各省份的高校扩招速度不同是“生均预算支出”地区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

第三,毕业生的流动状况显著地影响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流入流出比值越大的省份其“生均预算支出”越多。

第四,财政供给能力是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显著影响因素,人均财政收入越多则“生均预算支出”也就越多。

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理论,要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应缩小经费投入和师资水平的地区差异。本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人均财政收入、高校扩招的增速和毕业生流动状况都对高校生均经费有显著的影响。各省份的高校扩招增速普遍放缓,影响程度大大降低。而毕业生流动趋势和人均财政收入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应当从这两个变量着手,制定相应的教育财政措施。

(一)对毕业生净流出省份追加补偿性转移支付

为缩小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应积极发挥中央财政的调节作用。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7],要求各地制定本地区高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原则上,2012年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并建立了“以奖代补”机制。该政策对于缩小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因各省份财政能力不同反而拉大地区差异的潜在负面影响。

要缩小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还应考虑经费在省际间的流动性。多年来,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一直向东部流动,这意味着教育资金“向东”流动。这是一种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的“逆向补贴”,使得本来财政供给能力就弱的省份雪上加霜。为此,中央财政应该在已有的转移支付政策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净流出的省份再追加补偿性转移支付。补偿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可以根据近年来各省份毕业生流出规模进行估计。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8],在健全投入机制中指出:“地方政府要加大所属高校经费投入,健全投入机制。”“中央财政继续对中西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给予奖补支持。”可见,该振兴计划强调经费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财政并没有给予特别的支持。如果没有一定规模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进一步发挥“211工程”高校对优质资源配置的作用

央属高校的地区分布表现出鲜明的“锦上添花”特点,越是东部沿海地区央属高校的数量就越多,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很多省份都没有央属高校。截至2012年4月28日,我国共有114所央属高校,分布在22个省份。共有9个省份没有央属高校,其中1个在东部地区(海南),2个在中部地区(山西和江西),其余6个都在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特别地,7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约2/3(48所)在东部地区。

央属高校的生均经费显著高于地方高校,央属高校的非均匀分布加重了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程度。以2010年为例,央属普通高校的生均支出为39372元,而地方普通高校的生均支出为16349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央属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支出为17962元,而地方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支出为8456元,前者是后者的2.2倍。

央属高校虽然分布不均,但布局已基本稳定,再进行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不大。应进一步发挥“211工程”高校对优质资源配置的作用。截止到2011年3月31日,全国共有112所“211工程”高校,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对于中西部地区和海南省的“211工程”高校,特别是无央属高校省份的“211工程”高校,中央财政应当加大投资力度,给予这些高校更大的经费支持。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覆盖了中西部全部20个省区市,还包括了东部地区的辽宁、河北和海南。但是,这些高校数量较多,短期内很难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应该在现有“211”大学的基础上,努力使每个省份都有国内一流大学,让学生不出省即可获得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

(三)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优秀教师向西流动

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还表现在师资水平上。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是,资金流、教师流、学生流三流合一,优势资源都向一流高校集中,形成“马太效应”,进一步加重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应当制定激励措施留住中西部高校的优秀教师,同时鼓励东部地区和海外的高水平人才到中西部高校工作。

(四)鼓励学生属地就学和属地就业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资助

为扩大中西部学生入学机会,《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采取“坚持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和“继续实施专项招生计划”两项措施。在短期内确实可以缩小入学机会的地区差距,但是从长期来看并不能解决地区差异的根本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在院校所在地就业的比例很大,增加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招生计划,意味着更多的中西部人才流失到东部,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高等教育的地区差距。

在有关学生就学流动和就业流动的政策上,应当以市场导向为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从政府角度看,为节约流动成本,应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属地本地就学和属地本地就业,其前提是尽快消减缩小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保证各省都有一流的高校。另外,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加大成绩优异学生的奖励范围和额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总之,高校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为促进公平,存在“让人流动”(给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招生计划)和“让钱流动”(给中西部地区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前者对缩小高校发展的地区差异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而后者却效果明显。因此,应充分发挥教育财政的积极作用,让优秀的教师愿意到中西部高校工作,让优秀的学生愿意在中西部高校就学,使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可以强大起来。现有的学生资助政策对于去经济欠发达、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给予了较多激励,但是对于在校生,有关的激励措施相对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基本上不存在地区差异,而生均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显著。这就意味着,缴纳同样数量的学费将由于高校所在地区的不同而接受不同质量的教育。因此,在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的增量部分,应考虑对选择在中西部地区就学的在校生给予特别的资助。

在有关学生就学流动和就业流动的政策上,应当以市场导向为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从政府角度看,为节约流动成本,应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本地就学和本地就业,其前提是尽快消减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2013-01-01.

[2]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鲍威,刘艳辉.公平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异[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4]杜育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03).

[5]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9-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3.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Z].2010.

篇14:浅谈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管理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01-01

一、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公用经费使用不足。公用經费按规定主要开支在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通信、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并严格规定了使用比例。如教师培训费不低于5%,招待费不高于4%等。而我县很多学校都会因专项经费安排不足的原因挤占学校的公用经费。使学校的日常公用经费实际支出水平明显低于规定标准,从而导致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投入不足。

其他资金收入不规范。近几年,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及收费行为政策的不断出台,违规收费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如另立项目收代培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除了各级政府投入资金外。往往还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如收取承包费、租赁费、接受捐赠等。对于这部分资金收入根本没有什么规定。收多少完全取决于自身,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另外,这部分资金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很多学校是将其交入 的银行账户或另作他用。

缺乏对本单位公用经费的掌控。我县很多中小学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学校会计基本由教师转岗,业务知识相对较少。其会计业务能力往往取决于前任会计对财务制度的理解和核算水平,很少参加专业的培训,对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知道甚少,其会计核算水平较低。有的只知道简单的报账,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很多学校的校长也只管花钱而忽视管理,确乏对本单位公用经费的掌控,从而给教育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付诸于有效实施。一是首先强化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增强预算约束力,农村中小学在编制预算时要按照上级指导意见,按轻重缓急,统筹兼顾原则,细化支出项目,促进财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预算的编制和监管由总额控制转变为定额控制,严格要求各学校认真执行预算,不得超出预算支出,真正发挥农村中小学预算的作用。二是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办法,加强日常公用经费的核算管理。农村中小学在使用公用经费时,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开支,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开支,因此在制定管理方法时就要进一步强化支出控制制度建设,认真核定学校支出项目,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如教师培训费,招待费等。坚持用一种模式,一套审核标准,一个支出口径对农村中小学的支出进行控制,减少不合理开支,尽可能地将各项支出控制在年度预算指标以内,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三是加强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建设定期公布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自觉接受师生和群众监督,进而杜绝经费盲目开支现象。同时,要加强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与农村中小学校的工作衔接配合,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定期通报、研究公用经费管理情况。通过以上制度的建立健全,形成一套“预算到位、拨付到位、核算到位、监管到位”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模式。

(二)加强其他收入资金的监管。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农村中小学收费项目清理整顿力度,严格项目审批管理,努力减少学生负担,对学校其他收入(如承包费、租赁费等)制度严格收费标准,杜绝收费随意性,坚持将各项其他收入资金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监督。同时,规范票据使用管理制度,实行“一把手负责,一票否决”的收费管理责任制。杜绝各种形式的违规收费。

(三)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搞好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对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和学校报账员加强培训,也要对学校校长、分管财政的校长进行培训,让财务人员和学校领导都熟知财务有关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规程,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守法意识,尤其是加强《会计法》、《审计法》、《农村中小学财务制度》以及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和新机制相关制度办理支出,真正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杜绝盲目开支,违规之处和铺张浪费现象,逐步增强法制意识和责任心,不断提高理财水平。

(四)重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教育核算中心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是管理,定期对所辖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及时向财政部门传递学校财务活动情况,促进教育资金绩效考评新体系的建立。财务部门也要建立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跟踪问效机制。在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拨出后,要以学校预算为核心,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管。

上一篇:四年级暑假作文范文下一篇:柔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