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践行导学析练 打造高效课堂

2024-04-10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践行导学析练 打造高效课堂(通用10篇)

篇1: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践行导学析练 打造高效课堂

践行导学析练打造高效课堂

——宜城市南营中学高效课堂工作总结

宜城市南营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创办于1978年。2012年3月,学校被宜城市教体局确立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学校,实践验证宜城市教研室创设的“导、学、析、练”高效课堂模式。近两年来,学校通过狠抓教师研课、学生学习小组建设,科学谋划,稳步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科学规划谋统筹,循序渐进促实施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如何践行导学析练?学校通过校委会、校代会和全体教师会,“三会”研讨,确立了“科学谋划,循序渐进”的践行思路。我们将课堂改革的实施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教育理论,观摩全国知名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山东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河南永威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增强教师践行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并通过全体教师大会学、年级组集中学、教研组研讨学、备课组实施学等四种学习形式,层层深入学习《宜城市中小学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模式解读》。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科带头人初步尝试,让学生感受导学析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新鲜与活力,让学生对高效课堂改革充满期待。

(二)文本构建阶段:其中包括了导学案、小组文化建设、学生评价、教师课堂监控与评价等文本的构建。各板块分别由学科蹲点领导、教研组长带领质评组及学科老师共同完成,学校组织专班检查、评价、验收。

(三)学习培训阶段:每周召开两次教师大会集中培训,两次学科分散培训,然后将老师分配到班,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训。

(四)探索实验阶段:此阶段分为四个步骤。

1、模拟实践。每学科确定一位教师进行重点培训,模拟实施“导、学、析、练”模式教学,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2、实践体验。各年级教师根据自己学习感悟的结果,初步制定导学案,年级组内讲公开课,互相观评。

3、学校验收评估。教师讲“导、学、析、练”模式的探究课、改进课、提高课,总结课。学校组织评委专班对每位教师的总结课进行量化打分评估,教研组内再探讨再改进。

4、重点磨课。各学科推选出高效课堂改革的先进教师,以他们的课堂为范例,其他教师积极学习,认真实践,促使教师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升。

(五)总结提炼阶段:各教研组推选一名课改先进教师作经验介绍,学校将他们的优秀导学案归类整理。

(六)深化锤炼阶段:要求教师将“导、学、析、练”作为常态教学模式,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锤炼课堂教学艺术。

二、“三抓”研课,多法转变教学方式

(一)抓同课赛讲

我们先后分两个阶段抓同课赛讲。第一阶段是同课同构赛讲。具体做法是:备课组内同备导学案,同用导学案,一人讲课组内同听。这样做,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就熟悉了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及要求,并能相应地熟练操作。

第二个阶段是同课异构赛讲。具体做法是:就同一教学内容,在遵循应用导学析练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情和自己和教学特点,独立编制导学案,一人讲课组内互听互评。这样做从学生学习实情和教师教学特点出发,更显实效,更好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教师肖婷婷说:“学校组织备课组教师同课赛讲,在相互的听课、说课、反思和评课过程中,带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我到南营中学工作快十个年头了,直到今天才系统地领略到这么多老师的独特教学风格,也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抓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平时学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时都要处处留心,寻找“反思点”,并及时记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坚持做到“三个一”:

每课一问:要求教师在导学案的反思空间上或导学案的流程中,用一两句话表述课堂上的精彩亮点或败笔失误,并做简要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

每周一思:教师对一周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回顾后,每周五下午定期开展高效课堂教师反思会,质评小组对一周课改情况进行通报反馈,每位教师选取自己认为较为成功之处作经验总结与交流,不足之处作深刻剖析,系统整理后形成反思周记,并提出下周整改意见。

每月一结:主要针对本月以来在教学过程中的失败或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反思,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寻找“失误点”,进行“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怎样做”的反思,探究补救措施,提出整改方案,形成“再教设计”。

课改先进教师将课堂感悟、教学随笔以及“周反思”、“再教设计”等及时进行交流,为同科教师提供教学借鉴,引导同科教师少走或不走弯路。经验交流主要通过学《教学简报》、汇编专集等多种形式进行。

(三)抓精品导学案。

一份好的导学案是上好一节课的有力保障。我校导学案的编写是依照“个人先备初稿、小组集体评议、修改形成定稿、课后深刻反思”的原则实现的。程序分为“六步走”:初备(形成初案)→集体研讨(修改调整)→个人补充(二度设计)→教学实践(全面整合)→课后反思(行为矫正)→再教设计(精品导学案电子稿在学校存档,实现资源共享)。

其中,关键环节是集体研讨,在集体研讨过程中,兼顾个人与集体智慧的融合,既有重点发言人,也有大家的集思广益,在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中,老师们畅所欲言,讨论交流教学的重难点、个人备课遇到的困惑等,通过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分享集体

备课的成果。

以上措施的实行,既有利于骨干教师教学思想的完善和提高,促进“导、学、析、练”教学模式在全校教师中由点带面深入人心,又有效的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引领和指导,促使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类型全、形式多是我校研课的主要特点。研课的系列化、规模化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改革氛围,让每一位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同时,多措并举抓研课促进了我校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和教师间教学思想的比较、跟进;使我校教师走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带动学校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八年级教师龚永艳深有感触的说:“我过去上课,就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学生厌学我也厌教,教学效果很差。经过半年的刻苦钻研大胆实践,我现在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法了。我组织学生自学、互学、帮学,课堂变活了,有趣了,学生更活跃了,学习劲头也更大了。”

三、“三步”建组,逐步增强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灵魂,只有打造平等互助、活跃团结的学习小组,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主学习。学校从实验之初就将小组建设作为高效课堂建设的突破口,分三步构建学习小组。

第一步,搭建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相对,异质相扶”的原则,按照我校“126”小组建设模式(每节课前培养好一个小老师,每班两套班子,六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划分小组。

第二步,建设组魂。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所谓物质文化,就是组名、组微、组旗、组歌、誓词等,这是小组文化的基础。所谓制度文化,就是组规。组规制定的主体是小组全体成员,价值取向与小组文化的建设目标一致。组规制定走民主路线,制定的过程也是思想统一的过程。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包含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达要尽可能简洁、通俗、风趣、避免长篇大论、刻板生硬。组规要在实践中严格执行,起到导向和惩戒作用。

在课内、课外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既要坚持对小组的即时评价,又要坚持对评价结果的日积月累和公开呈现,为小组长作用的发挥营造和谐氛围,用竞选和民主选举的方法,让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成为组长,发挥他们的人格魅力,强化小组建设。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三清”过关。即学生值日模式,寝室管理模式和食堂监管模式。这是小组建设最漫长也是最关键的过程,需要师生在实践中反复领悟和调整。

经过近一个月的训练,一个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生活的学生管理体系初现成效,使小组内每位成员“人尽所长才尽所用”。我校八年级的留守学生肖傲龙由于性格孤僻冲动易怒,与同学相处极不和睦,几度欲辍学。在学校小组建设过程中,由于他擅长绘画,字也写得很漂亮,同学们一致推荐他为本组的“艺术之星”,负责组徽组训设计、小组交流成果展示板演等工作。一向受冷落的肖傲龙在参与小组建设中找到了自信,开始主动和同学们交

往,性格也变得开朗乐观了,再也没提过要辍学了。

四、“五面”变化,改革效果初步显现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验证,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法给我校的教育教学面貌带来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善思了。

将课堂还给学生后,学生学习状态更好了,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所有教师都已经接受并适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按照“导、学、析、练”课堂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式丰富学习气氛浓厚。课堂形成了个体自主学习、两人合作学习、小组互助纠错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已成为课堂的主人,乐学好学、善学善思的学习风气已经形成。

八年级学生朱诗颖在“新课堂新感受”中写道:“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很轻松很快乐,学习兴趣大增。不仅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而且课堂上的合作探究、个性展示让我变得更加大但自信了。”

(二)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引领了。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本质认识有了较大的提升,从“怎样教到教什么再到为什么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民主和谐的课堂成为教学常态。

九年级教师杨秀芳在“高效课堂总结反思”中写道:“以往为了赶课,总是不自觉地就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完全取代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课堂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采用导学析练四步教学法后,我才认识到课堂能完全还给学生,他们自学互学,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创造思维的快乐,又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了。

九年级学生胡飞龙的家长参加家长会时曾这样说:“飞龙读七年级时,老说学习很苦、很累。现在每次回家都高高兴兴的。课改让孩子学得开心生活得舒心,我们当家长的也就放心了!”

家长陈刚在开放周听课后,提出了更深刻的话题:“我原来总觉得学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父母为儿女无私奉献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听了孩子语文老师的一节课让我清醒的意识到,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也不能只关注成绩,要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关注孩子成长,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生活„„”

(四)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2013年中考,我校127名考生,全部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宜城市一中上线人数达54人以上、宜城市二中上线人数突破百人大关,宜城市三中上线达116人,重点高中入学率达91.3%。

(五)学校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2012年12月24号,宜城市教体局及教研室组织全市各中学校长在我校举行“导、学、析、练”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及推进会,我校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验,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课改使我校知名度不断提高,本市许多兄弟学校来我校参观学习,其他县市也来我校听课交流。襄阳教科所主任郭强、《襄阳教育》主编饶龙武在观摩我校“导、学、析、练”高效课堂后,对我校推行“导、学、析、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并赠予近百本《襄阳教育》鼓励我校教师再接再厉。如今,我校高效课堂改革已结出累累硕果,我校先后被宜城市政府授予2011---2013减负增效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何朝辉、龚永艳、李敏、曾庆芳、黄泽荣、陈爱芹六位教师同时被宜城市市委市、政府授予课改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梅立波、罗金平、李劲松、王丽英等九人分别被评为宜城市中考教学质量金、银、铜牌教师。

“不满是前进的车轮”。虽然我校“导、学、析、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我们仍需继续奋进,努力做高效课堂改革大潮中的开拓者与领路人!

篇2: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践行导学析练 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了出来,这是站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并结合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际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全面发展,是广大教师的职责。若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失去了求知本能,完全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意。顺应教改发展趋势,提出的“导、学、析、练” 四步教学模式,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实践宽度,十分切合新课程理念。“导、学、析、练”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地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探索和实践“导、学、析、练” 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比以往教学方法对“学”这一环节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学”的作用和意义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减负增效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学”这一环节,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堂的积累和提高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自我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导、学、析、练” 四步教学模式中的“学”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感知、积累、形成的整合过程,在这些环节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其应有全新的认识,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的潜能,组织好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逐步积累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二、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古人语:“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通过强化、模仿、了解自学的模式,知道自学的步骤,通过自身的想象、思考、知识的迁移,动手操作去感受学习新知,遇到不懂得问题可以小组合作,与人交流,表述自己想法和疑问,最后总结、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带着疑问在师生评析等环节中去解决。所以知识只是载体,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是关键所在。老师不可能是永远的拐杖,只能是引路人。低年级学生在初期对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不知所措,如果没有教师这根“拐杖”可能寸步难行,所以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通过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面对新的知识他们就知道如何去理解,如何去记忆,如何去思考,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怎样去解决,怎样评价自己的自学成果。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同化新知,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动参与能力的培养。课堂教者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我们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三、自学内容切合实际,分层预习合理安排自主学习环节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无自学意识、无效自学、低效自学、不能掌握自学的思想和方法,费时费力,高效课堂从何谈起。因而教师在设计“导学案”自学环节时必须目标明确,坚决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方式和手段,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分层预习合理安排自学环节。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弱,自觉意识不强,加之教材各有千秋(空间图形抽象、单位进率难记、计算繁琐、解决问题复杂„„)所以预习提纲必须目标明确,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为基础。例如:教学元角分时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买东西用钱的经验,加深学生对各个单位的认识,通过实物展示和游戏、实践等教学手段和方式深化认识,通过析、练环节巩固、拓展,灵活应用所学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一个班的学生虽然年龄层次、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但在这些共性之外,我们还必须看到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些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在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探寻适合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安排预习提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自主学习的环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优等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篇3: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践行导学析练 打造高效课堂

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打造“高效”课堂, 到底从哪儿切入才最为有效呢?经过新课改的多年实践, 人们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可以获得最大增值效果.所谓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调整师生课堂活动占比, 力求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我市教育局在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测评”、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宁达中学“自主开放导学案”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本地实际, 自上而下地在高中、初中、小学全面推行“活动单导学”, 使课堂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显示出低耗高效的良好趋向.

根据新课程观念, 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活动单导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摸索实践, 我们初步建构了这样几条有效的基本策略.

一、激励学生, 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把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 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积极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 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问和讨论,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针对差异性, 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名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 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多样化, 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 为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 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从而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程主张让每一个孩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当积极创设机会,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使学生通过自己与自己的比较, 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对于中等程度的多数学生, 提出平均水平的要求;对于后进生, 老师要特别给予关注, 要让这些学生提问题, 要提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 让这些学生也有成功的机会;而对于一些学习特别好的学生, 要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让这些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 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 将全班学生按发展水平的高、中、低不同建组, 全班同质、小组异质.课桌椅按方块式面对面排列, 每组4~6人, 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间、学生间合作性交往的主要形式.尤其是新教材给合作学习提供了最好的舞台.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 可以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 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 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集体荣誉感、责任感, 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 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多, 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同时, 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 借助于网络, 这种对话式的交流可以达到很高的个别化程度, 发挥每个学习者的主体性.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们作了大胆的改革, 我们一反“以讲为主、师传生受”的传统结构, 课堂教学由以下七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提升———自我完善———检测反馈.这一结构呈现出来的课堂状态不再是线性、单向的传输, 而是以活动为载体, 参与为平台的自主建构样式:活动单的设置是教师精心钻研教材的智慧预设, 它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研讨、生成的主干问题;学生的自主研习由于有了活动单的大致阈定, 不至于过分宽泛无当, 围绕主干问题, 学生主体“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 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深”;在合作学习中,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组组互动, 多向求解, 启迪深究;展示交流时既是集体理解的集中呈现, 又是个人能力的多样展示;点拨提升既是集思广益后的拨云见日、画龙点睛, 又是融通互启、创生超越;最后通过练习转知成识、化知为能.所以, “活动单导学”模式无疑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颠覆性变革!

改革过程中, 我们学校有少数老师对推行“活动单导学”模式不理解, 甚至于排斥, 一者他没有站在这个高度上看“活动单导学”, 二者老的课堂教学模式他驾轻就熟, 无需多做思考便能轻松拿下.改革难免阵痛, 当前中小学教学高耗低效, 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厌学情绪日益加剧, 逼着我们必须痛下决心, 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篇4:践行“问题导学”,助力高效课堂

一、“问题导学”的价值意义

“问题导学”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聚焦课堂教学焦点问题,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当前小学课堂呈现低年级学生“抢着说”,中年级学生“等着说”,高年级学生“点着说”的怪现象,寻根溯源在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流失。“问题导学”聚焦这个课堂教学热点,围绕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二,构建“三彩导学单”课堂学习卡。以导学单为载体,实现“课前预学”“课中共学”“课后延学”的“三学为一”。将课前黄色“预学单”,课中红色“共学单”,课后蓝色“延学单”有机结合,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促使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动态结合。其三,在主干学科实行课堂教学定型,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针对新分配、新转入教师课堂低效率、低效度等问题,依照“问题导学”学科课堂教学定型来教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促使教师教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达到无模之模的课堂教学艺术境界。

二、“问题导学”的基本要素

“问题导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三彩导学单”为载体,做到学生学习的“三学合一”,即:课前预学、课堂共学和课后延学。根据学科特点,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情等,教师在备课中体现为“一案三单”,即:一份完整的教案预案,在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课前预学单”(黄色),“课堂共学单”(红色),“课后延学单”(蓝色)。由“课前预学单”到“课堂共学单”,再由“课堂共学单”到“课后研学单”,最后由“课后研学单”到“课前预学单”,形成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教学模式。

三、“问题导学”的基本策略

1.“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众所周知,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备课要求达到“一案三单”,即:课前备课做到一份教案和课前预学单、课中共学单、课后延学单,突出“预习思考”“问题导入”“共学探究”“梯度训练”“总结延伸”五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结合学科情况,围绕核心问题,以“三彩导学单”为载体,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问题化教学中关注以下方面:立足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基于学生主动探究设计的梯度递进习题,“三彩导学单”的结构化设计,在动态生成教学观指导下的课堂“留白”和“补白”等。

2.“三彩导学单”设计运用的策略

“三彩导学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联系课前预学和课后延学,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学、课中共学和课后延学,构建“三彩卡通”课堂。课前预学单设计侧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预习思考和资料收集,提出课前预学问题;课中共学单设计侧重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突出课中核心问题和辅助问题;课后研学单设计侧重课外拓展、主题探究和社会实践,根据各年级段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等,各学段要有侧重。在第一学段可以用游戏闯关等形式,在第二学段可以用情景探究等形式。从引导学生探究到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分享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轻松愉快地学习。

3.“问题导学”学科定型的策略

“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学科课程目标、课标要求、课型特点等,在学科的传统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学”和“三彩导学单”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学科进行学科课堂教学定型。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定型包括:拼音、识字、古诗、童话、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等;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定型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等;小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定型包括:词汇、听说、阅读、写作等。通过“问题导学”学科课堂教学定型,促使新教师、转岗教师等在课堂教学时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行之有度”。逐步解决了教师课堂低效率、低效度等问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法,改变了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一案三单”的要求使教师备课更有针对性、指向性,学生学习更有目标性和主动性,逐步实现由重“教”为主模式向重“学”为主模式转化,逐步实现“以学定教”“变教为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终身成长提供方法和有效途径,为构建有效教学、实现高效教学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

参考文献:

[1]索晓慧.导学案教学模式初探[J].素质教育,2012(3).

[2]刘晓野.高效课堂如何高效[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注:此论文为甘肃省2015年度规划课题GS[2015]GHB0371研究成果。

篇5: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践行导学析练 打造高效课堂

一、做好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的课前准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及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想做好课前准备, 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广泛地查阅资料, 从名师教学案例或网络中查找符合自己教学内容的信息, 然后根据教学任务, 再结合学生实际, 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设想, 如教案、学案、课件等。教师在教学设想中设计的问题要注意由简到难、循序渐进、逐层推进, 以便使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 迅速掌握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与技能。

如我在七年级数学《里程碑上的数》一节的教学中, 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一个两位数, 个位数字为a, 十位数字为b, 这个两位数用代数式怎么表示?

2.一个两位数, 个位数字为x, 十位数字为y, 如果中间添上一个“0”用代数式如何表示这个三位数?

3.有两个两位数a和b, 如果将a放在b的左边就得到一个四位数, 那么这个四位数用代数式又如何表示呢?

针对以上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很快就掌握了课本上所要求学习的内容。这种模式方法简单、由浅入深, 学生易于接受。另外, 导学案的设计还要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所制作的课件内容要生动, 要能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 图、文、声并茂的特点, 从而增大课堂容量, 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精确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高效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将所教授的教学内容尽量生活化, 努力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 以便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探求知识, 减少课堂学习的压抑感, 培养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九年级数学概率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投币、掷骰子、投图钉等实验;在多边形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动手制作了多边形的教学模型;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 我设计了课外测量实验课等。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亲身感知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课堂和谐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初中阶段的学生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来讲, 正处在青春期, 往往存在叛逆心理。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法, 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课堂上,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应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 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课堂外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家长, 应关心、爱护学生, 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心理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记得, 在一次数学课上, 班上有一个成绩处于中等的住校生没有完成作业, 我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了他。在晚自习时, 这个学生不见了。我从其他学生口中了解到, 他去网吧上网了, 我非常担心。当时天色已晚, 又下着小雨, 我穿好雨衣带上手电筒骑上自行车,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骑行, 终于在一个偏僻的网吧找到了他。这时我并没有再说什么, 而是直接脱下身上的雨衣给他穿好, 把他带回了学校。

事后, 我从他的周记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回学校的路上, 雨越下越大, 当我看到老师冻得有点颤抖的背影, 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 这时也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本以为在第二天的班会上, 老师会大发雷霆, 但并非我想象的那样, 老师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流露出的是宽容和信任的目光。”从此, 这个学生遵守学校纪律, 学习认真刻苦, 最终考上了一所理想的高中。

可见, 教师的教育并非要一直苦口婆心, 有时也需要沉默, 以长辈的身份, 抱以无声地宽容、无声地鼓励。教师平时要与学生多交心,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都要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表扬, 少一些讽刺和批评。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去看待学生, 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会积极配合, 课堂气氛才会活跃, 才能构建出高效的课堂。

总之,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不断的实践。一堂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学生的有效配合。教师幽默、风趣、“生活化”的语言, 师生、生生富有激情、诗情的课堂互动, 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 只有教师真心付出, 引导学生积极进取, 让他们敢想、敢说, 会合作、善展示、勤动手、互信任, 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变得生动、活泼、高效。

摘要:基于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素质教育前景的思考, 本文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学生兴趣培养及构建和谐课堂三方面入手, 列举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案例, 希望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 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上取得更大的提升, 达到践行课程改革的要求。

篇6:导学案推动高效课堂的践行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以导学案的形式,在课前将本节课的学习要求、难点、重点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完成导学案。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调控教学。这种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理解潜力的发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学校目前正在推广“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在高效课堂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化学组在组长陈裕森老师的带领下,积极研究和探讨,编写出一套适合于我们漳州一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导学案,继续完善适合于我们漳州一中学生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是我对化学必修1导学案编写和使用实践与探索的心得体会。

一、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在导学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使用导学案前,只有45%的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课前预习要花20分钟以上;使用导学案以后,有95%的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课前预习仅用了10分钟。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之所以预习占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或者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通过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有了清晰的思路。借助导学案完成化学课程的课前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体现了导学案的优越性。

二、有效指导教师的课堂授课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疲于抄笔记,教师缺少时间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提前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完成“知识回顾”和“课前预习”栏目。在上课前将学生的导学案收回并批阅学生的完成情况,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上课时,教师便可以适当调整教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课堂上应做到三讲三不讲:讲重难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学生会了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还不会的不讲。这样,为学生在课堂上赢得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时间。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听讲

学生重点听什么?我认为,有了自主预习的基础,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自然就有了上课听讲的重点。一节课40分钟,很难保证学生从头到尾都能完全投入地认真听讲,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导学案中的“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整理与归纳”等栏目明确学生学习的要点,启发学生的思路,也节约学生做笔记的时间,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指导学生自我反馈

在导学案的编排中使用了“学习检测”栏目,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可将每一份导学案中的作业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的随堂练习,及时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另一部分是学生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对知识的运用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当然量上不宜超过1页,耗时大约20分钟,巩固知识的同时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在组长的建议和帮助下,我上了一节针对“使用导学案和不使用导学案”的同题异构课,自身有了很深的感触: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备课时有的放矢,对内容的把控从容,课堂节奏紧凑,课堂气氛很活跃,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动手和动口的机会,学生学习气氛浓厚,从课堂检测来看,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不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导学案课堂教学评价很高。

篇7:践行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教学的大背景,数学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并将之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样教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学习“顺流航行、逆流航行问题”时,总有一部分学生搞不明白。于是课余时间,笔者带着理解不透彻的学生去商场乘坐阶梯式电梯。让一个学生站在上行电梯上不动, 另一个学生在电梯上往上走,结果走动的学生先到,这样很容易理解到轮船顺流航行。然后让他们在电梯上往下走,结果怎么都走不下去。这时笔者问:是不是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走不下去? 学生们马上否定, 并表示只要我们往下走的速度大于电梯上行的速度,肯定能走下来。笔者让学生试一试,很显然学生成功了。于是,笔者因势利导,把飞机、轮船等行程问题中关于速度、风速、流速及时间等概念联系起来, 这几位学生立即就理解、掌握了。

二、面向全体,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是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 同时也是实施高效数学课堂的根本。一节课教学设计得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因此,要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这里要强调的是,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多关注、关心这个群体,对他们要多些宽容、多些谅解、多些偏爱、多些爱护、多些帮助,让他们在进步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自信。

比如,有一次在课堂练习时,笔者发现有位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偷偷看娱乐杂志。压制住自己不断上窜的怒火,平静了下心情,笔者让他在黑板上做题。一边继续巡视、检查其他学生的做题情况, 一边用余光扫视该学生的做题情况。发现有临近的学生给他指点做题,笔者并没有制止那几个学生的“小动作”,反而是想看看他们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没想到他竟然做对了,而且做得很完美。笔者借机对该学生大加赞赏。自此以后,这位学生进步特别快,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三、精讲精练,强化教学效果

练习是数 学课堂教 学的一个 重要组成 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和技巧, 而且还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在计划安排练习时的主要做法是:

1. 课堂练习中巧用开放性习题 , 给学生营造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通过练习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实行弹性作业 , 增强练习的层次性。一是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 以及学生的认知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 二是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等生“吃得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练习获得应有的发展。

3. 尝试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和测试卷 , 从纠错入手,减少错漏,巩固知识。近两年来,笔者尝试在讲评作业尤其是配套练习时, 同桌互相批改作业和测试卷,签名后上交,由教师检查批阅情况,发现错漏,及时纠正。互相批改作业和测试题的做法使学生对自己出现的错误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总之,通过高效课堂的尝试,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篇8:践行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的教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教材从编排上更侧重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负责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负责学习教材知识,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成了知识的讲解者和占有者,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活的教科书,是拥有学问的智者,如果没有教师传授,学生是学不到知识的。因此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教学关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这样的教学使师生的双边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替代了学。可是,新课改需要的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在课堂上,学生平等参与交流,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我的家在哪里》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解了地图上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然后又给他们讲解了比例尺的表示方法,紧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地图上的一般定向法指的是什么?2.假如你的家离学校2000米,你用1∶500的比例尺画出学校与你家的距离,应该怎样画?问题抛出后,我并没有急于给他们讲答案,而是和大家共同探讨,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理解,增进了彼此的情感,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积极全面地发展是当今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学能不能真正走向素质教育,适应新课改要求,主要是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因此,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自己的课堂有新鲜感、有趣味性,这对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是接受者、倾听者,而应是实验者、探索者、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有成果要展示、有想法要陈述、有问题要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得到全面发展。我的具体做法是: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以小组形式开展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他们搜集的资料精彩纷呈,很有学习价值。2.运用辩论法。我经常根据学生情况与教材特点选用此法。在讲《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正方与反方两组,通过辩论,他们对教材中的知识加深了理解。3.运用社会调查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调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多种多样的社区》等课时,都成功地运用了社会调查法。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的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施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已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因为时空跨度较大,涉及内容繁多,同时我们的教学时间又短,教师需要讲解的内容就多,学生往往觉得课堂枯燥乏味,致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这种局面有了大大的改观,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展示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起来,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初中历史《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等课时,我都充分地体会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益处。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学生能在动静结合的画面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时代呼唤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作为一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就应积极学习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争取创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验者对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篇9: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践行导学析练 打造高效课堂

第一, 学洋思, 先让学生自学, 即“先学”。

我们将“先学”分为三个环节来完成, 即激学、导学、自学。

首先, 教师进行激学, 包括激态和激趣。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兴趣。可尝试的方法有:1.以轮流制坚持每天的“Duty Report”。最初只向全班汇报星期、日期、天气、出勤, 随着进度, 从易到难, 让学生自觉加入“Introduce Myself”句式, “My Family”, “My Friend”, “My Country”, “Our School”, 或者前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复述。然后教师就学生的“Duty Report”提出若干个小问题, 供其他同学问答;2.唱英文歌;3.做游戏;4.课前3分钟的“Free Talk”等, 在无意识的听说训练中既复习巩固旧知识, 又可以尽快创设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毫不设防”地进入英语学习的“角色”,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然后, 教师进行导学, 即尽快板书课题、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约1分钟。出示学习目标, 是为了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教师可以将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事先印好材料, 人手一份或通过多媒体展示等。学习目标不仅要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 还要有方法辅导、德育渗透、心理疏导等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要求。

最后, 让学生自学。学生依据教师的自学指导, 如:自学什么、怎么自学, 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 届时如何检测等, 完成教师安排的练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并通过提问、讨论、学生板演等形式,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 为有的放矢地进行“后教”做好准备。二是自学题目中提出的问题要提在要害处、关键处。对知识的重点或不易理解的地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等教师应巧妙设题, 但切忌具体问题抽象化, 简单问题复杂化, 从而无形中增加学生自学的难度, 使学生失去自学的兴趣。

以Lesson 34 Speaking环节为例, 出示自学指导:要求:仔细观察下面的句子 (为蕴含本课语言点的重点句) , 模仿造句, 并口头展示。时间2分钟。

第二, 学洋思, 实行“后教”。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结合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惑答疑活动。这样做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 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我们将“后教”也分为三步来完成, 首先进行互教、其次实行班教、最后进行导教。

首先, 让学生互教, 即会者教不会者, 也就是“兵教兵”。教师尽可能的调动已经掌握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然后进行班教, 即全班教。对于共性问题, 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积极讨论, 各抒己见, 尤其是后进生。若后进生理解了, 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 教师再就不用教了;若后进生还不理解, 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错的原因, 并引导其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 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这样, 通过在全班集体讨论, 达到让全体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最后, 教师进行导教, 即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主要解决学生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教师要“教”学生记忆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因此教师的“教”不仅要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更要体现教的技巧——精讲妙点, 讲到恰当处, 点到要害处, 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教”不是多余的而是必要的。同时, 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知识的具体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使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少走弯路。

第三, 学洋思, 当堂训练。

为了及时, 充分地检测和巩固全体学生在每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 并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当堂训练”非常有必要, 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每节课的教学效果, 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

当堂训练也可以采用三个环节:自练、互练、导练。

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环节的学习后,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提问、自我质疑、自我探究, 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即自练。其次, 学生在教师的统一要求下, 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进行互检互测活动, 即互练。最后, 教师出题, 引导学生像考试那样, 独立完成作业, 形成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导练。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一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不少于15分钟) , 而且训练的重点要突出, 即本节课的重难点。二是选题要有梯度, 满足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让尖子生“吃饱”, 差生“消化好”。此外, 教师要通过当堂巡视, 课后批阅检测题等, 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哪些同学课后需要“开小灶”, 使课外辅导更有针对性。仍以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Lesson 34的当堂训练环节为例, 自练:引导学生总结、复习本课的知识点, 并自我质疑, 提出还未理解的地方, 教师采用导教的三个步骤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互练:调动气氛, 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检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为后面的考试做准备;导练:教师出题, 进行考试, 如 (必做题) 检测题:1.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检测本课重点词的用法) ; (选做题) 检测题, 2.Composition:My ambition, 之后, 教师收卷并订正答案。此外, 教师在课后批阅试卷后, 要及时查缺补漏。

总之,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 教无定法, 学无止境。学洋思, 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上的又一次思想上的革命、行动上的革命。让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积极推行教研教改, 把洋思经验活学活用,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更具高效。

摘要:从教师的角度讲,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 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 (或教学所耗) 少但教学产出 (教学所得) 高的教学。洋思中学“先学——看、练 (学生) , 后教——兵练兵 (学生) , 当堂训练——练 (学生) , 即全过程都让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人人都会学, 人人都肯学, 人人都学好, 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 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这种模式, 符合高效课堂的理论要求, 值得我们尝试。

篇10:践行行知思想,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重要的教育理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1]在当今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做第三种先生,即陶先生所说的: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实际就是“教、学、做合一”。这对当下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中生趣

“教”,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陶行知所强调的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的“教”中生趣,是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形式,如:音乐、图像、猜字谜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灵感。以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江雪》这首诗为例,我以看图画猜古诗的方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师生共同完成寒江飞雪图打下基础。我让学生从诗中观察景物,感受诗中的情。在教学中引导:“读完古诗,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你最想在黑板上画什么?”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对诗中的“千山”“万径”“独钓”“蓑笠翁”等词语进行理解,这一幅意境幽远的寒江飞雪图跃然于黑板之上,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凝视画面,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境界下,让学生触摸到诗人孤独而又不甘于寂寞的心。

针对四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以简笔画、插图、古筝曲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激发学生自发寻找本节课要点的兴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得知古诗的诗意,看诗想画面,看画面想古诗,学生自然能充分感受到诗中的意境美。这不仅是理解诗意,进入诗中情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为整节课打下了古色古香的韵调而意蕴深远,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审美价值。

二、“学”中育能

陶行知先生历来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的创造性学习就是打破常规,打破框框,颠覆旧有的观念,敢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强调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创造。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尤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2]如《一路花香》一文中,我设计了想象补白对话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领悟为人之道,课堂中我引导说:“听完了挑水工的这一席话,破水罐和完好的水罐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谢谢你,挑水工!是您让我明白了‘天生我才必有用,世上每个人、每件东西都有存在的价值。”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观点、看法,不仅实现了言语的有序表达,也使学生领悟了其中寓意。

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应该通过构建平等开放的教学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允许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才有心灵的解放。当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的心态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坚持让他们说完,持一种欣赏的态度倾听,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陶行知曾提出过儿童的“六个解放”让孩子从生活、自然中去获取学问,消化学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足够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施展。

三、“做”中实践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注重机械灌输,死记硬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陶行知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求教与学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探求、检验真理。他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3]他还概括了知与行的关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陶行知还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主张多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他指出:课堂教学以使学生练习机会之多寡判断教育之优劣,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之机会,方为良师。[4]例如:在一篇《秋游见闻》习作中,我利用学校组织的苏州乐园一日游,让学生从秋游的活动中捕捉镜头,放大活动的场景,记录好自己观察到的点滴。在指导学生写这篇作文时,我只需要用关键词引领学生回忆场景,定格游玩的画面,让学生清晰地抓住精彩瞬间,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落实作文训练。

陶行知的思想对我们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是有启发的,其“教、学、做合一”的论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教中生趣、学中育能、做中践行是紧密联系的,能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使语文成为一泓甘泉,更好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打造高品质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新教育评论》3卷1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徐明聪.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6卷).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上一篇:大学学习思修课的感受下一篇:写桌椅的作文 桌椅――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