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约星期五有感

2024-04-08

读相约星期五有感(通用12篇)

篇1:读相约星期五有感

读书报告—《相约星期二》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篇2:读相约星期五有感

我的朋友会问:“你为什么要加入家有儿女,为什么要成为志愿者?”我会告诉他,因为我希望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希望我和我的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和被爱,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莫里教授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现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当每天忙于工作家庭两点一线的时候,我逐渐产生了很强的倦怠感,感觉自己走入了围墙,每天在忙碌着我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可为什么还是觉得昏昏庸庸?我觉得,我需要做一些来证明我自己,我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我需要一个团队来感受爱与被爱。

篇3:读相约星期五有感

关键词:《相约星期二》,爱,生态批评

《相约星期二》自问世以来, 莫里教授的智慧感染了不同年龄, 不同国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他像是一位人生导师, 教导我们如果“做人”。他是一位老人, 用自己的生命去勾画了一幅充满关爱, 充满温情, 充满希望的画卷。他给我们上的不仅仅是一堂人生课, 还是一堂充满生态智慧的哲学课, 从中可以领悟到他独特的生态审美和生态智慧, 包括对回归“自然”, 简单生活的热爱;对消费文化的批判和对欲望的批判;以及对关爱他人, 活出自我价值的倡导。

一、回归“自然”, 简单生活

余秋雨在《相约星期二》译文的序中这样说到:“莫里老人说, 死亡是一种自然, 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 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人罢了。那么, 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这样的情怀已然高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境界, 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 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因为“只有很少人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意识到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毁灭人类自己”。在最后时刻到来之前, 教授给自己选择了墓地:“在山坡上, 傍着一棵树, 可以俯视到一个水池, 非常宁静。一个思考的好地方”。他选择了真正的回归大自然, 因为他相信这本是万事万物最终的归宿。

“真正的优质生活不需要太多人工的雕饰和超过需要的物质炫耀”。正如生态批评认为的一样, 回归自然不仅仅代表着重申自然, 还意味着回归简单的生活, 自然的生活。当米奇问莫里老人说, “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 你会怎么做?”莫里老人的回答是起床, 晨练, 早餐, 游泳, 同一两个朋友共进午餐, “去公园散步, 看看自然的色彩, 看看美丽的小鸟, 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然后是晚餐, 跳舞, 睡觉。就是这样的简单, 简单的令人有些“失望”。可是就是这样的简单成就了莫里老人心中的那份完美—是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变得既本真又空灵, 是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放到了人生追寻的中心。

二、反思文化, 重审欲望

莫里老人说, “我们的文化并不让我们心安理得”, 我们的文化鼓励我们去关注“一些很自私的事情:事业, 家庭, 赚钱, 偿还抵押贷款, 买新车, 修取暖器—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 就为了活下去”。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确切地说是现时代消费文化, 而它的形成正是建立在人们对欲望的肯定和认可之上的。康德就曾说过, “这种无情的名利追逐, 这种占有和权力的贪婪欲望, 没有它们, 人类的一切自然才能将永远沉睡, 得不到发展”。如果说是欲望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物质的繁荣。然而, 欲望推动下的消费文化终将会引导消费群体走向什么样的归宿呢?拉夫尔说:“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的生命的能力。”。

在莫里的眼中, 国家的教育正是这一文化的主力宣传员, 而大多数人会被“迷惑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 充满了占有欲, 想要新的汽车, 财产, 玩具, 同时还沾沾自喜地炫耀, 自以为这就是“幸福”。莫里老人就用他简单的话语否定了这种“幸福”。他说, “金钱不是最主要的”, 因为“钱无法代替温情, 权利也无法替代温情”。生态批评认为, 当一个民族陷入消费文化的疯狂漩涡之时, 最后的危机就不远了, 而只有适度的、不逾越生态承载限度的消费, 从单一的物质消费追求转向精神生活和审美生活追求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关爱他人, 活出价值

在批判消费文化和欲望动力说的同时, 莫里老人通过四个问题告诉我们人所追求的应该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你有过知心朋友吗?你为社区贡献过什么吗?你对自己心安理得吗?你想不想做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教授的这四个问题正是指向了具有生态批评意义的话题—人的精神生态。这四个问题让米奇心绪烦乱, 他陷入了思考, 问自己为什么每天都很充实, 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仍感到不满足。在全球化的今天, 在大都市中的巨大建筑空间中, 禁锢着多少的灵魂。和米奇一样, 在金钱不断堆积的同时却感到幸福越来越远。人们似乎已经陷入了自己构架的那个物质消费文化中, 却忘却了“物质满足仅仅是最基本的层次, 而精神的满足、身份满足和价值实现的满足更为不易。当代不少人的精神疯狂不是根源于物质的匮乏, 而是在于精神的空洞化和价值基因的稀释化”。

关爱他人, 活出价值, 做一个“完整的人”。这不应该是仅仅去追求物质利益, 更重要的是学会去关爱他人, 活出真正属于“人”的价值。莫里说“没有了爱, 我们就变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所以, “把自己奉献给爱, 把自己奉献给社区, 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这就是“有意义的生活”。莫里的话道出了一种脱俗的生态智慧, 用一个字诠释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纽带, 而这一纽带却是走向生态和谐的关键。

《相约星期二》是莫里老人的人生感悟, 是一位老人在离开人世前对世人说的一番话。他的智慧终将会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改变, 去感悟, 去追寻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正如莫里老人在得知自己将很快走向死亡时, 他选择了勇敢面对, 要“死有所值”, 让自己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 让人们研究他的死亡过程, 从而从他那里学到点什么。

参考文献

[1]Bate, Jonathan.The Song of the Earth[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Lear, Linda.Rachel Carson, Witness for Nature[M].New York:Henry Holt&Company, 1997.

[3]阿尔博姆, 米奇[著].相约星期二[M].吴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5月1日.

[4]拉夫尔, 施里达斯[著].我们的家园——地球[M].夏坤堡等[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5]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篇4:浅析《相约星期二》中的莫里老人

关键词:《相约星期二》 莫里老人 生活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莫里老人的学生,莫里老人患了绝症,这位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周一次,约定星期二,米奇就每周二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老师病床前上课,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则是葬礼。老师谢世后,米奇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

莫里老教授,把他对人生的感悟,在将要离开人世之际,传授给他的学生。

一.莫里老人建立了他自己的文化

莫里老人早在他患病之前就这么做了。小组讨论,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种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莫里一向很容易满足,唱歌、跳舞、欢笑对他来说都是莫大的乐趣。后来,物质生活对他越来越无所谓了,特别他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的那一天,也就是他完全放弃购物欲的那一天。然而他的屋子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充满了爱、教诲和交流,它充满了友谊、柔情、坦然和眼泪。它充满了同事、学生、默念师、治疗专家、护士和歌手。他说:“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的健康。”他还说:“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

莫里一直非常看重家庭,他说:“如果没有家庭,人们便失去了可以支撑的根基。我得病后对这一点更有体会。如果你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爱抚、照顾和关心,你拥有的东西便少得可怜。爱是至高无上的。”他把家称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只有家庭能给予你这种感觉。金钱办不到,名望办不到。

二.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莫里对于爱理解得很透彻。莫里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莫里老人说的爱,是一种博爱,除了男女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亲朋好友的爱,对劳苦大众的爱。真正爱一个人,就不附带任何外界因素,只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感觉。如果你在爱的基础上附带了外在因素,比如金钱、权利、名望等等,那当这一切轰然倒塌时,你所精心构建的爱的堡垒也会随之坍塌。因此对这句话的最终理解是:爱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一种真切的感觉。正如莫里老人所说“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的感觉”,眼睛会欺骗人,但经过内心深处思考过的感觉是不会欺骗人的。病魔缠身的莫里看到报纸中不幸的人们时,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在没有任何做作时流下的泪,是最真诚的充满爱意的泪,爱的感情维持着他的生命,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不忘在病魔的煎熬中给我们留下最为宝贵的人生课,他用他的生命诠释着他的这句格言“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三.面对和接受死亡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事实的话,我们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

他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事实上,如果你真的在听小鸟的说话,如果你能接受随时都会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你也许会让出空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夜线”节目组的摄制人员回来进行他们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采访。科佩尔问莫里他对死神的临近是不是感到更害怕了。莫里说没有。事实上,他反而不怎么怕了。他说他正在远离外面的世界,不再像从前那么多地听人读报,也不太关心来往的信件,更多时候是听听音乐,看窗外的树叶渐渐地变换顔色。

“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是的,这说的不正是他自己吗?一个把爱留给了人间,在人们心中仍然活着的一位老人。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在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的眼中,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活,然后以一种新的方式学会处理生活中的人或事。

篇5: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生老病死,本非人之常情。但同时,人的本性便畏惧死亡,言语中也多有忌讳。在古代人去世时,帝王称崩,贵族为薨,而民间则有驾鹤西去的说法。鲁迅先生写无常中曾写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中国古代传统中,无常索命,厉鬼勾魂,无论是何人,不管是天资聪颖的超世之才,还是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商贾,阎王三更叫,谁也不能活到五更。从此以后,珍馐美玉,倾城红颜,名利权势,都成为了梦幻泡影。粗茶淡饭,把酒话桑麻亦成了奢望。

其实一步步走向死亡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你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不再是当年的青春年少,容貌不在清秀而是变得枯槁,身体不在强壮,走几步就会气喘吁吁,双耳渐渐失聪,眼前的事物也变得模糊,面对美味佳肴却食之无味。呻吟痉挛,瘫痪在床,意识模糊,口齿不清……或如石沉大海,或在火中成为灰烬,或久眠于地下,再不复醒来。

我们皆为沧海一粟,世间微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转瞬之间,便已沧海换桑田,物是人非,不知今夕何夕。庄子中讲求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庄周梦蝶,难分蝶与我。既同亦不同,皆形象状态。但我想说,纵使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但风过留声,雁过留痕,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印。每年春天,燕子会回来筑巢,那今年的燕子和去年的燕子一样吗?和一百年前的又一样吗?

小小的飞蛾,随手一握,我们便能将他们禁锢在掌心,上一刻,那个鲜活的小生命还在欣喜的欢舞,仿佛下一刻,它就能变成冰冷的尸体。但是它在你的手中挣扎着,恢复自由之后依然奋不顾身的扑向火焰。因为这是它所向往的,是毕生所追求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意义的判断,取决于自我所求与自我判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些名句都表现出了豁达的死亡观,强调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意义和价值。死对于他们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死亡意味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有人向往的是幸福平和的生活,他平时工作兢兢业业,和亲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对朋友两肋插刀,还经常去孤儿院看望儿童,即使他是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当他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嘴边依旧会挂着微笑。为救大火中的孩子而丧生的消防队员,为让废墟下的孩子活着而挡住石块的母亲......太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的意义。自古以来,有舍生取义之人,有埋头苦干之人,有为民请命之人,有不食嗟来之食之人,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人,亦有趋炎附势之人,有冷酷无情之人,有自私自利之人,有背信忘义之人......虞姬为项羽自刎江边,是她的选择。范蠡将西施送给吴王夫差,是他的选择。唐玄宗马嵬坡下斩红颜,亦是他的选择。同是有关爱情,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与阅历,有想要舍弃和守护的东西,不管心中滋味如何,最终是做出了选择。

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家庭,事业,社会,或是金钱,文化,遗憾等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时常审视自己的生活,学会爱与被爱,和遗憾与伤心和解,追求自己的梦想,守护生活中的温情,正确认识金钱……

篇6: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它的内容涉及到了死亡、恐惧、衰老、婚姻、社会等等,几乎人生所有的命题。每一章都闪烁着莫里这个可爱老人的个人魅力和人生哲学。

读完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可是大纲却把它归结为管理类。当然这肯定是有理由的。或许编者是希望读者不仅仅感叹里面博大的人生哲学,更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改变,就像莫里对米奇的影响一样。莫里告诉我们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莫里在里面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老人,他的话像一湖清水流淌过心我里,让人体会到了他的那份难得的醒豁和超脱。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遇到一些困惑。有时我们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总感觉生活无聊空虚,为什么周围的人都不懂我...有时我们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别,我们不知道这是别人想要我做的还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烟雾。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爱。莫里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莫里在谈论完美的一天时说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样子,他说,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虽然这样的一天很普通,但很丰富。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看似简单,实则幸福。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

只是这份平静的生活总是难以得到,就像莫里说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可是往往在我们认清的时候,我们或许剩下的只有了遗憾。

在莫里生病期间,不停有人来探访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学生。从这里就能看出他的个人魅力。连他的学生,本书的作者米奇也说,但我还是对他有那么多的朋友而感到惊讶,甚至还有些忌妒。我回想起大学时那些围着我转的“哥们”,他们如今在哪里呢?俗话说的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不可或缺的,那种可以无拘无束,坦诚相待、相伴一生的朋友更是重要。所以莫里有那么多这样的朋友引来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是何魅力引来他有这么多朋友的不离不弃?米

奇说,他一看见我就会用含混、尖细的声音招呼我。可这仅仅是个开头。当莫里和你在一起时,他会全身心地陪伴你。他注视着你的眼睛,倾听你的说话,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就仿佛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们每天的第一次见面都能像遇见莫里那样——而不是来自女招待,司机或老板的漫不经心的咕哝声,那生活一定会美好得多。还有你和他谈论不幸的事情时,他的眼睛会变得湿润;你和他开一个哪怕是蹩脚的玩笑时,他的眼睛会笑成一条缝。他随时向你但露他的感情,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品质。我想他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他能触及到你的内心,看到你需要的东西,然后播撒爱。我想谁会拒绝与这样的人做朋友呢?

莫里说,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这句虽然是用在婚姻双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间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精彩之处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会像那首诗——

“我亲爱的表哥„„

你那颗永不显老的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将变成一棵

稚嫩的红杉„„”

篇7:观《相约星期二》有感作文

人与人之间在冥冥中擦身而过,在相聚后便意味着离别,并以自己的方式结束。忙碌的上海早晨,心灵逐渐被生活吞噬的人们,毫无目的地奔走着,似乎活着便无处可逃。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消失的和经过的时光中,它们就像一条平静而奔腾的大河。我们观望着对岸,等待泅渡,时间凝滞,身体内的灵魂深处却保留了一份巨大的空虚感,抑制了对生命的质疑

与此同时,放在我面前的这本书几乎毫无保留地向外界解释了生命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使人读后逐渐趋于平静,填塞那无限蔓延的空虚……

篇8:读相约星期五有感

在他的学生米奇第二次探望莫里教授时,看到有很多亲戚朋友围在莫里周围,几个青年人正唱着一首欢快的曲子, 原来这是莫里的“活人葬礼”,他要亲自体会人们会如何为他致悼词的场景。最后是莫里教授为自己致辞,他背诵了英国诗人奥登的诗《1939年9月1日》中最精彩的一段:

All I have is a voice我所拥有的只是声音

To undo the folded lie, 用来拆开折叠的谎言,

The romantic lie in the brain耽于肉欲的普通人

Of the sensual man-in-the-street头脑中浪漫的谎言

And the lie of Authority以及权力的谎言

Whose buildings grope the sky: 权力的建筑高耸入云;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he State没有任何事物如同这个国家

And no one exists alone; 没有任何人单独存在;

Hunger allows no choice饥饿让公民或警察

To the citizen or the police; 别无选择

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我们必须相爱或者死去。

作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奥登, “爱”一直是他创作中的重要主题,而且往往与诗人对生与死的思考、对自我的认识、对信仰的漫长复归联系在一起。在书写“爱”时, 诗人有时充满了至深柔情,有时则带着一丝冷峭的反讽,有时则透出更深的觉悟。在这点上,《1939年9月1日》是一个耐人寻思的例证。1939年初奥登从英国移居美国,同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就在这一天,诗人坐在纽约第五十二街一家小酒吧里写下了这首名诗,加之他前期加入共和军参加过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这些经历使他发现了政治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思想发生了巨变,也许奥登认为在艰难时刻只有爱是可以信仰的,要么在相爱中勇敢地活下去,否则只能死去。

诗中的这句“我们必须相爱或者死去”(“We must love one another or die”)被莫里教授饱含深情连续背颂了两遍,眼泪几欲涌出。尽管他以乐观幽默的方式提前感受葬礼,但他深知疾病已经使他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跳舞和授课,好在他还有声音可以表达对家人、朋友的爱,对于注重人际交流的莫里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他也随时做好病情恶化到不能说话的准备。每个爱与被爱的人都会依恋这种美好情感,人活一日,便要勇敢去爱,让欢爱充满一生是人生最大的满足和幸福。但同时还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甚至恐惧和死亡,积极接受和应对死亡便是与生活讲和,接受死亡便是接受生活,因为死亡永远是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所有的勇气来自彼此相爱,珍藏心间的情感,身体消亡了,但是爱的精神和记忆依然存在,存在于感受过你所爱的人心中。此诗此景恰恰说明了“生死相依”的信仰来自相爱,爱可以使人看淡死亡,平静面对死亡。

电影中多次出现了歌曲,无论欢快的歌声还是悲怆的古典美声都彰显了莫里教授面对死亡的乐观心态,虽然在某个早晨会为自己日渐失灵的肌肉禁不住留下悲伤的眼泪,也会对家人和朋友的爱依依不舍,但是和蔼可亲的莫里教授时刻关心着别人的生活,他知道米奇对爱情和婚姻有困惑,不知如何把握与詹宁延续七年的感情。莫里教授点拨米奇说“让爱进驻心里,就会使自己变得温柔”。詹宁主动和米奇去看望莫里,首次见面就很投缘,甚至要求米奇给他俩单独相处的时间,莫里认真倾听詹宁,并要求詹宁给他唱首歌,就是这首动听的歌曲《一想到你》: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and I forget to do一想到你我便心绪全无

The little ordinary things that everyone ought to do尘世的一切全抛在脑后

I'm living in a kind of daydream好似梦幻

I'm happy as a king快乐如王

And foolish though it may seem也许我很傻

To me that's everything但那是我的一切

The mere idea of you, the longing here for you轻轻想起你,你永远不知

You'll never know how slow the moments go till I'm near to you思念时刻如此难捱直到我靠近你

I see your face in every flower每一朵鲜花映着你的脸

Your eyes in stars每一颗星星闪烁着你的眼神

It's just the thought of you这是对你的思念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my love一想到你,亲爱的……

这是美国三十年代流行的一首爵士歌曲,由雷 · 诺布尔作词,歌词简单却很打动人心。尤其是那句“每一朵鲜花映着你的脸,每一颗星星闪烁着你的眼神,这是对你的思念” 在詹宁甜美声音的演唱下令莫里感动落泪。恋人之间的爱情浪漫美丽,世间的美好全部都融化在了这温馨的歌曲时刻。 詹宁甜美动听的声音是对这首歌曲乃至她与米奇的爱情做得最好的诠释。要投入一份爱中并坚信爱一定是胜者。一个将死之人善解人意的温暖话语让詹宁喜欢上了这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詹宁终于决定接受米奇的求婚,甜蜜的生活开始了。这一切都因为有了莫里的祝福和关心。这首歌曲也是献给莫里的最好精神礼物,让他能享受生活中的感动时刻,带着这些美好的记忆勇敢迎接死亡的到来。

电影画外音告诉观众莫里教授是在某个周六在家人的围绕中去世了。画面来到墓地,牧师念完了悼词,画外音诵读了一首诗歌,它是莫里教授的最爱,还是一首关于死亡的诗歌,其实是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台词:

Give me my Romeo; and, when he shall die, 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

Take him and cut him out in little stars, 你再把他带去, 分散成无数的星星

And he will make the face of heaven so fine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

That all the world will be in love with night使全世界都爱恋着黑夜

And pay no worship to the garish sun. 不再崇拜炫目的太阳

这幕台词很好的表现了亲人和朋友对莫里去世的悲悼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莫里亡灵的美好祝愿,他是那样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长者,一个可爱而又可敬的导师,愿他的生活智慧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永远照耀着黑夜,给世间的人们更多的启发和帮助。病魔夺去的是莫里的躯体,却留下了他的灵魂。因为他的灵魂正游走在他给自己设想的“完美一天” 里,和朋友、家人做喜欢的事情—谈心,跳舞,游泳,还给自己选好一处幽静地方,有树有湖,适合思考。死亡并不可怕,因为莫里体验了世间的一切情感,一切困顿和悔恨,他原谅了一切人和一切事,必须把这些放在一边,必须用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与生活讲和,与死亡并行。他的精神永远与亲人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便得到了永生。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谈论到死亡。 他认为死亡带来的启迪是把握时间、思索生命的本真意义: 利用有限的人生做有意义的事,发挥出无限的人生价值。生命是有尽头的,因为死亡是我们共同的归宿,没人能摆脱。 只有记住自己随时都会死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有限性,培养一种把今天当作生命最后一天的态度来好好生活, 定下目标,努力执行,才能在回归自然—走向死亡前不后悔。 人类只有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与终结性,才能直面死亡向他展开的全部艰涩与困顿。“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他的一切思考提供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臻求趋向无限的价值,这就有了伦理学。死亡当人揭开它的奥秘和洞烛了它的幽微,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对理想的追求使犹如添上了一种崇高的美,这就有了死亡的审美意义。”(陆扬,2006:2)死亡价值观不失为一种彰显自我、 追求自由和生命真谛的在世之为。电影《相约星期二》中的场景就彰显了这样一种主题:与生活讲和,与死亡并行的哲学。对生活热爱到极致并体验到极致就会获得无尽的勇气, 坦然接受生活的终点是死亡的现实,用超然的态度在世间发光发热,传递爱与美,经常反思生活所得所失,就会使死亡超越个体而达到“小死而大生”甚至“大死而大生”的理想境界,从而让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加充实。

摘要:在电影《相约星期二》中分别有三处场景引用了较为完整的诗歌、歌曲和戏剧台词的片段,与生活主题尤其是死亡密切相关。奥登的诗歌说明“生死相依”的信仰来自相爱,它使人看淡死亡,歌曲《一想到你》诠释了生活的美好与感动,墓地的戏剧台词展示了与生活讲和,与死亡并行的哲理。

篇9:相约理想国,一起读好书

盛宴时代的一道清粥小菜,闲章碎笔记录世道与人心之变。聊写作,谈读书,记心情。不故作文艺,亦不追求极简。未曾讨好自己,更不欲求逗于群众。

大餐盛宴遍地的时代,咸菜稀饭或许也是一种选择。作者由读新书到读旧书、由爱逛旧书铺到兴趣缺缺……本书所述,或可谓闲言碎语,然而由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世道与人心之变,之不可捉摸,引人回味。封面及插图,由“老树画画”绘制。

这些文字,高攀不了什么魏紫姚黄,只是些杂花野草,但也都是有感而发,矜矜兢兢写成。一篇一篇慢慢写,窗外寒来暑往,时日长了,真个就像坐久落花多。——杨葵

书名:《坐久落花多》

著者: 杨葵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

定价:39.00

杨葵,1968年出生。

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业余写作。

作品有《过得去》《东榔头》《西棒槌》等。

博尔赫斯谈话录

“如果我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我就会觉得我生命的每一时刻都具有诗意。我生命的每一时刻就像一种黏土,要由我来塑造,要由我来赋之以形态,把它炼成诗歌。”——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的谈话与他的作品一样深邃智慧,历久不衰。

十一篇经典谈话,管窥文学巨擘博尔赫斯的心灵堂奥——作为享誉世界的诗人、文学家、翻译家,博尔赫斯对当代写作影响深远。本书为其晚年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涉及他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是了解博尔赫斯生平与创作不可多得的精彩读本。

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博尔赫斯中年失明,此后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但越来越多借助“谈话”这一媒介以分享他未成文的文字;博尔赫斯忘年挚交、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奖获奖诗人威利斯?巴恩斯通,记录下博氏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录下他“惊人的坦率、困惑和睿智”;中国著名诗人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

书名:博尔赫斯谈话录

著者:[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编者:威利斯?巴恩斯通

译者:西川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

定价:49.00元

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生于缅因州刘易斯顿。1984–1985年作为富布莱特教授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出版著作四十余种,曾获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奖、古根海姆基金会奖修金,两次获普利策奖提名。

给所有明日的聚会

如果活在罗马时代,我得住在罗马,还会是哪呢?而纽约,就是现在的罗马。——约翰?列侬

为什么是纽约?

那股声音对我说,如果我想遇见美丽的人物与深邃的历史,我必须去纽约。如果我想在青春成为乡愁之前将它保存在一个真空的盒子里,永远记住当初的模样,我必须去纽约。因为纽约就是摇滚乐的首都。——陈德政

近年来华文世界最具现场感的摇滚书写,对纽约亚文化历史及当下的全面介绍。

一本摇滚乐迷的纽约寻梦记,一曲放逐青春的另翼文化之歌,马世芳、张铁志推荐的台湾新一辈音乐文化书写者。

陈德政,一九七八年冬,生于台南。高中时期接触英伦摇滚乐,立定去伦敦留学的志向。退伍后到纽约旅行,在布鲁克林的公寓一住好多年。也是从那时起,开始书写博客“音速青春”,分享纽约的所见所闻——场馆内的乐声,街头巧遇的人物,过去发生的历史,许许多多正在感受的当下。

书名:给所有明日的聚会

著者: 陈德政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1

定价:42.00

写真的话 活着的象征

荒木经惟带读者深入其摄影生涯和传世佳作。

震撼写真与真诚话语,呈现出真实的日本天才摄影家——荒木经惟。

荒木经惟向读者讲述其钟爱作品背后的故事,讲出“写真”的话;同时,也“写”下了自己对于摄影和摄影生涯的“真”的话。本书通过“早晨”、“正午”、“夜晚”三个篇章来象征荒木不同阶段的摄影人生,带读者深入荒木的摄影世界,在“生?死?欲望”之中,体味他所理解的人生之意,感受不朽名作带来的视觉震撼。他精心挑选各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摄影的修业时代”开始,风趣幽默地向读者叙述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并且穿插许多对于“摄影是什么”的精彩见解,最后则以“摄影的绝顶时代”作结。

在《写真的话》里,可以清楚看见荒木经惟对于摄影的态度与坚持──“活着就是要保持进行的状态,并且对于各种事物怀抱好奇心。例如我的童年时期;对于街上偶遇的中年女性的面孔一见钟情、拼命拍摄的时期;接着则是与老婆阳子相遇、蜜月旅行、初夜、做爱,甚至连她去世时我也拍了照片。此外我也拍天空、拍云、拍花……什么都拍,也拍了我的猫奇洛。”不断地按下快门,借此将身边所有事物联系起来,这份联系正是荒木经惟活着的象征。

书名:写真的话

著者: (日)荒木经惟

责任编辑:王罕历 盖新亮

出版时间:2014.9

定价:58.00元

篇10:读《星期三战争》有感

寒假的日子里,我读完了《战马》,感觉到战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最可怕的字眼,但是《星期三的战争》中的“战争”则完全不同,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弥漫的战争——讲述了一个率直、勇敢的男孩霍林和一位严肃、宽容的老师贝克夫人,之间发动的一场关于成长历程的战争,最终,成为学生和老师之间那深厚情感的见证。

在每个星期三的下午,教室里的一半学生要去犹太教堂学习希伯来文,另一半则到天主教堂参加教义问答,霍林作为班里唯一的一名基督徒,他不得不和严厉的老师贝克夫人一同呆在教室里。霍林总是认为贝克夫人打心眼“恨”他,不苟言笑的贝克夫人似乎总在刁难他,如:让他清理黑板,让他打扫教室,整理、清扫大老鼠笼子„„然而贝克夫人的刁难都最终失败后,贝克夫人开始让霍林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可是,霍林一点也没有埋怨,也许,他会想到这样对自己也没有坏处。在这期间更上演了许多令人回味的故事„„通过这种种事情也让霍林有了很大的改变,最后,霍林发现自己迷上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并和贝克夫人成为了好朋友。贝克夫人帮霍林矫正跑步姿势、开车送霍林去看棒球赛,在霍林遇到困难时贝克夫人总是出手帮助,点点滴滴体现出老师至始至终都在关爱着自己的学生,使他从原来一个叛逆的孩子变成了一位富有独立思想,学会自省的孩子。

贝克夫人感动着我,霍林影响着我。

精彩的故事情节,时而让我开怀大笑,时而叫我哽咽不已。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爱的伟大力量;明白了做人的谦虚、做事的执着与不懈的道理,汲取着这些营养,可使我积极健康的成长!

篇11:读《让教师期待星期一》有感

《让教师期待星期一》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诸多好点子,告诉我们如何举办一些操作简单的小游戏或小型活动,如何创造一个让教师们喜欢的工作环境,如何用激励和赞赏让教师们摆脱“星期一综合征”,怎样恰如其分地向同事表达感谢与认可,怎样成为一个智慧的、受欢迎的管理者。

其中使我印象最为深刻,触动我有更多思考的是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小的方法,比如:每位教师的生日,学校都送上一份祝福或是小小的生日礼物。从新年开始,学校在重大节日来临的时候,提前准备小礼品,最好举办一些小游戏,或是唱歌比赛,也可以是教师之间互赠礼物,这有助于教师感到新奇和有趣,能幸福地享受教育生活。和朋友一起工作远比在机械的管理之下工作有趣得多。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奉行的理念和力争为教师做到的。只有让教师们在工作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他们才能对工作产生激情,对学校产生眷恋,进而享受在学校度过的每一天。

当然还有许多许多让我心灵震撼,内心感动,思考良久的事例,我经常情不自禁的.去用书中的小方法比照自己,反思自己,激励自己,因为作为校长,我也无时无刻都在想如何才能更好的凝心聚力,创建幸福教师团队,创建幸福校园。

篇12:读《闹别扭的星期一》有感

从这本书中,有几个故事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分别是“胆小鬼马一左”;“马一右有两颗胆”;“和马一左换身份”这几个故事。我体会到马一左十分胆小,长这么大既然不敢一个人睡,还要马一右讲故事。马一左是多么天真地问妈妈是不是生他时忘记了一颗胆给他,却给了马一右两颗胆。我觉得马一左十分好人,知道马一右犯错了还肯跟他换身份。起实,我也觉得同一个妈妈生的,为什么一个胆大,一个胆子小。我觉得马一右当哥哥还好。

其实看了马一左跟一右之间的事。让我想起很象哥哥和我一样,我和哥哥虽然是两兄弟,但性格却相差很大。我就比较胆小,可我哥哥却是天不怕地不怕,好像什么事都难不倒他,如果有谁欺负我,他也会挺身而出,我做什么事,只要有哥哥在,我的胆子大很多啦!我跟哥哥之间发生的事也像马一左和马一右一样有趣。

上一篇: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总结下一篇:合议庭评议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