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

2024-04-14

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精选6篇)

篇1: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

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博览会

10月10日,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承办的“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心理博览会在北区文化广场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心理博览会分为心理漫画展、心理图书展、现场心理测试、朋辈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影片展五个版块,紧紧围绕“与心灵相约 与健康同行”这一主题,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展出各类心理知识。比如心理漫画展围绕性格和生活脚本分为“血型与性格”、“换个角度看世界”两个主题,由20余幅手绘的心理漫画来诠释,带给同学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启迪。

展出当天,吸引了300余名同学前来观展,同学们有的驻足于心理漫画前沉思,有的积极参与趣味心理测试,有的与朋辈心理保健员谈心,有的预约专业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此次心理博览会将持续展出一周,10月10日至12日在北区文化广场展出,13日将移至南区文化广场。本次心理博览会借由“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引导同学们关注心理健康,注重提升心理素质,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同学们提供了许多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困惑应对方法,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2010年10月

篇2:与心灵相约与健康同行

放飞心灵,用心感受生命。忘却所有的艰辛困苦,曾经的挫折烦恼,忘却心头百般爱恨交织的感情,保持良好的心理,任心灵自由的去飞翔,去沐浴蓝天,沐浴明媚的阳光,与快乐相伴!

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心理。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往往就是靠心理划分的”所以要想赢得成功人生,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调节自我,保持心理健康,做一个快乐达人!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宽松但又多变的环境里,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南开大学一向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表现良好,占学生总人数的74.7%,担仍有25.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强迫症、人际交往„„

回首那些逝去的时光,你迷茫过吗?颓废过吗?孤独过吗?放纵过吗?如果你有过那么请你放飞心灵,让心灵与快乐同行!

而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归结其困扰,我认为主要表现为:一,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二,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我们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同学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三,自卑与自负,懒散与退缩,恐惧失败。事实上,任何一个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对于美丽大学生活的感受力下降,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人际吸引力降低而且自我满足感不高,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我认为导致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除由于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体力透支,人体生物钟的改变,身体疾病等因素外,心理疾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预防与消除这样的心理疾病,我认为大学生应做好以下方面:

1、适度运动。因为“生命在于运动”,我们应坚持锻炼身体。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早操制度就很好,因为它不仅让我们的身体得到锻炼,而且能够使心情得到放松,这样可达到事倍功半。

2、全面均衡适量的营养。“民以食为天”人体对各种物质的需求量都有一个度,过量摄入将会适得其反,高糖、高盐、高脂肪食物的长期过量进食,尤其

是饱和脂肪酸过量会导致亚健康状态。因此均衡适量的营养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手段之一。

3、保持心理健康。长期的精神刺激和压力以及长期的压抑愤怒等负性情绪,也是导致亚健康的一个方面的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精神,是防治亚健康的基础。我们可适当培养业余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练字画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同时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发泄一下,那样会更好。

4、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

5、逐步形成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目前我们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重要作用,建立了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我们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我们校园中也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放飞心灵不需要特定的时间,你可以在有星星月亮的夜晚,也可以在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甚至可以在雷声轰鸣的暴风雨中。不需忆起曾经的失落,不需回想有过的悲哀,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让风带走你的不满,让雨洗尽你的伤感,让雪融化你的烦躁,让雷唤起你的自信!

当第一颗露珠滋润了干裂的土地,当第一声鸟啼唤醒了沉睡的春天,当幽幽的百合飘香万里,暖暖的阳光普送温情——你就放飞你的心灵吧,向着蓝天,向着绿树,向着明媚的阳光.....

系别:化学工程系

班级:化工1001班

篇3:吟诵:与诗人的心灵相约

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理解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避免人为分割所造成的局限认识乃至“误读”。笔者认为, 有许多“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的“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只能靠我们在反复吟诵中整体把握, 明达文义。

一、什么是吟诵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是有曲调的, 它和唱的区别在于, 唱的目的在曲, 吟的目的在词。诵读是没有曲调的。吟诵摒弃了条分缕析, 抽死剥茧的繁琐分析, 而是引领学生从容而读, 走进“如春雨之润花, 如清渠之灌稻, 如鱼之游水, 如人之濯足”的自由领地, 在身心俱染, 沉浸其中的境界里口诵心惟, 得意悟神, 怡然性情。[1]

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对诗文的诵读方式, 自先秦始, 口传心授, 流传至今。它是古代私塾和官学中唯一的诵读方式, 也是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把“虚心涵咏, 切已省察”作为重要学习方法, 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也不断教诫儿子读书要“涵咏其间”, 才能有读书之乐。“涵咏”即吟诵, 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 得意趣, 悟神髓。在古代, 人人都是作曲家, 都是诗人。

《战国策》有“吴吟”一说。吟出自楚、吴, 传承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吟诵”。常州吟诵的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 主要有吟诗的音调 (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 , 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

常州吟诵运用常州方言吟诵, 它文化底蕴深厚, 代表性传人赵元任等均为我国文化界大师级人物, 它吟诵内容丰富, 风格多样, 形成高水平的吟诵群体, 此外吴音保留入声和部分古音, 接近中古语音, 因而, 常州吟诵较多、较好地体现出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声韵美和节奏美, 抑扬顿挫格外分明。但这已是过去, 现在的老师学生已经基本不会吟诵了。

以上都是针对中国古典诗文来说的, 吟诵的方法, 特别是诵读的方法, 用于儿童诗的教学、积累也是有效的。儿歌、童谣、童诗, 是属于儿童的文学, 适合儿童诵读。教师如果持之以恒地坚持组织诵读, 让儿童做到熟读成诵, 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就为儿童的精神发展提供了健康美好的母语的营养, 用琅琅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 既是强健儿童的骨骼, 也是丰满他们的血肉。既是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 也是为他们扬起漂亮的风帆。

吟诵的方法, 仿佛携起了儿童幼小的手, 投入到母语、文学温暖的怀抱, 回到生命应有的完整圆融, 健康美丽。

二、吟诵的方法

为了传承经典, 也为了儿童的未来, 笔者尝试了很多吟诵的操作, 梳理如下。

1.掌握规则, 步入吟诵的世界渐行渐远

针对中国古典诗文, 在传统吟诵的基础上, 提出了普通话吟诵的主要规则。

首先, 在技巧上要注意:其一, 平长仄短。近体诗、词、曲、文, 吟诵的时候, 偶位字的平声字和押韵的字要拖长, 其余的字不拖长。其二, 依字行腔。按照字音的声调来决定旋律曲调。其三, 文读语音。即某些字要按照古音或官话来读, 入声字要读短音, 韵字一定要押韵, 个别字约定俗成要文读。其四, 腔音唱法。一方面依字行腔, 另一方面也是表达情感。

其次, 要注意汉语古音调。中古时期, 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种。现代汉语没有入声了, 但吟诵的时候仍要把入声字辨认出来, 把它们归入仄声字。

再次, 要注意近体诗的格律。主要为:每句都是五字或七字;只能押平声韵;首句可以押韵, 也可以不押韵, 二、四、六、八等偶句必须押韵, 三、五、七等奇句必须用仄声字结尾;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就是说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是无所谓的, 二、四、六字的平仄是有规定的, 即同句相间, 同一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同联相对, 同一联的两句, 其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反;邻联相粘, 即不是同联而又相邻的两句, 其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最后, 要注意开口音、闭口音等。开口音是指以a, o为韵尾, 或者在没有韵尾的情况下, a, o是韵腹的字音, 闭口音是指以u, ü为韵尾, 或在没有韵尾的情况下, u, ü是韵腹的字音。开口音的发音响亮, 多用来表达开阔、明朗、有力的情绪;闭口音的发音低沉, 多用来表达细腻、悠长、低沉的情绪。另外还有齐齿音, 是指以i为韵腹的字音。吟诵是要拖长韵腹和韵尾的, 开口音与闭口音的情绪色彩完全不同, 所以要仔细体会。

以上的规则适用于中国古典诗文, 是约定俗成的, 在历史中也有变化, 但都从汉语的特点出发, 自然而然形成, 已是一种创作和欣赏方法。

2.吟诵古诗, 漫步远古的意境对话心灵

行话说, 不吟诵, 无同感。吟诵能走进诗歌的意境, 对话诗人的心灵。笔者经常在古诗吟诵时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创编式吟诵。带领高年级的孩子吟诵, 可以自行独创。比如, 读《枫桥夜泊》前两句, 我们这么读:月) 落↓乌↘啼﹋﹋霜﹎满ˇ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是入声字, 但由于是在第一个位置, 可长可短, “落”字必须很分明, 读得短而清楚。“江枫”二字都是平声。但不可以都读得一样长, “江”字要短, 吐音清晰后就把“枫”字吟得长长的, “渔火”的重音落在“火”字上, 要收得有停顿感。“对”字不要太重, 声音由“火”的重转到“对”时变柔, “愁”字尽量拉长, 字音清晰而气息轻柔, 跟后面的“眠”形成对比感。

这样创编式的吟诵让孩子很好地进入了诗歌, 仿佛触摸到了张继那落第后的愁苦心灵, 效果要比常规的琐碎讲解好得多。

(2) 对白式吟诵。不是所有的古诗词都要严格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吟诵。有些诗歌的吟诵可以采用简单的对白式。如我们在吟诵白居易的《忆江南》时这么分工:领: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合:呵, 旧时的风景, 多么熟悉呀!领:日出江花红胜火;男:哇, 日出时, 江边花, 鲜红胜火焰呀!领:春来江水绿如蓝;女:哇, 春来时, 江水清, 碧绿如蓝草呀!领:能不忆江南?合:唉, 能不忆江南?

这种对白式吟诵, 免去了教师的讲解, 因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已经基本能明白诗词的含义, 创设的吟诵调既能助兴, 又能使情感得到升华。这种方式适用于古体诗和一些词, 规则可以少遵守些, 调式可以自由些, 依字行腔还是必须的。

(3) 律动式吟诵。吟诵时加上声音和手势可以变得自由、舒展, 整个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律动起来。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就这样读——

—|——||—

西塞山前白鹭飞﹋﹋欸……欸……

——||——

桃花流水鳜鱼肥﹋﹋欸……欸……

“飞”是平声字, 读到这张开双臂, 做飞翔状。教室里成了一湖春水, 霎时飞起一群白鹭。读下一句时, 有孩子扬起手臂, 画出丰满的曲线, 那是对美味肥鱼的描摹与向往。

(4) 理解式吟诵。把吟诵引入古诗文教学, 不但有助于理解, 还可以激发其兴趣, 促进记忆, 更能让儿童聆听纯净、美好的声音, 感受母语文化的魅力, 荡涤乖戾之气, 养成君子之风。

3.吟诵古文, 收获“文”“言”的魅力文道统一

儿童阅读古文出现障碍原因有二, 一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二是缺少相应的语感。教学时引入“吟诵”, “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 对理解“文”、感知“言”有着重要作用。

(1) 学“文”中, 带动习“言”。

吟诵古文前, 先借助字音读准, 在理解大概意思后, 带动对“言”的研习。笔者在教学文言文《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段落时, 设计了让孩子自己发现文字结构的规律, 主动去识记的环节, 先出示“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然后提供给孩子“独立、自由、进步”与“胜于欧洲、雄于地球”两组词语, 让其试着用这样的结构读出来, 将“照本宣科”变为“主动建构”, 自主参与其中, 领悟到“国”与“少年”之密不可分。同时, 也感受到中国汉语的音韵之美, 由“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的递进, 语音语调也随之层进激昂, 最后出示本段之中心“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至此, 水到渠成, 让孩子从头到尾, 一气呵成地朗读, 课堂上似乎有一股生气在流动、荡漾。

有专家强调, 儿童对古文词句并非完全空白, 而暂留一些语言障碍并不妨碍理解大意, 有些词句在阅读过程中会由不理解到理解, 即“阅读转注”说。一如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2) 理“文”后, 集中归纳“言”。

一些对孩子而言词句浅显的文章, 先理解“文”这一层面后, 我们可以再引导孩子集中归纳一些有价值的常见的语言现象。也就是说, 要在整体把握“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言”、积累“言”、总结“言”、梳理“言”。

语文教学就是“冰山体”教学, 要引导学生透过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的“语言文字”看到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层意蕴”。而这份功效的达成非吟诵的方法莫属。

4.诵读童诗, 品味“浅语”的艺术牵手童心

美国诗人佛洛斯特说:“读起来很愉快, 读过以后会使自己变得聪明, 那就是诗。”儿童诗就是这样, 适合儿童吟诵。因为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直接的, 琐碎的讲解只会令儿童生厌, 令儿童诗失色。

(1) 同题诗诵读。

童诗诵读教学, 可以就一个主题选取几首诗进行。如我们就“树”这个专题上一节欣赏课, 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去观察, 让孩子自己去思考, 从树的形状、树叶、特点、树上的小世界, 再到自己的感受, 从树引发的联想, 进行赏析诵读的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和审美能力。

(2) 专题诗诵读。

推出一个作家一个系列, 先介绍作者生平, 再推一组作品进行欣赏、阅读直至熟记于心, 能吟会诵, 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作风格。笔者重点选取了林良、林焕章、圣野以及金波等人的儿童诗组织孩子赏读。重点抓住语言、想象、意境、形式四个方面, 引导孩子去欣赏、去感受、去发现。感受名家的语言之美、想象之美、意境之美、形式之美;感受诗人美好的情怀, 高尚的情操;发现童诗创作的一些方法或规律。同时感受“浅语”的艺术, 让孩子知道浅浅的意境后面, 其实也蕴藏了丰富的情感。

(3) 同伴诗诵读。

主要从孩子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推出一些优秀作品进行赏读、评析、比较。这类作品的赏读, 重点引导孩子与小诗人比想象、比表达, 常常这样提问:你能想出来吗?你还可以怎么想?你能这样表达吗?你与小诗人的区别在哪里?激发孩子与小诗人比智慧、比本领的同时引领诵读水到渠成。

同龄人的诗歌不管是语言表达, 还是思想境界都非常接近, 读来既亲切又敬佩, 激发了孩子的吟诵热情和兴趣, 更容易将孩子引入儿童诗快乐的世界。

(4) 自主性诵读。

孩子们自主地、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品, 带进学校, 走进课堂。自由朗读后, 将自己对作品特殊的见解和收获与同学一起自由畅谈, 相互交流, 共同分享。如孩子选择圣野的儿童诗《回声》, 悦耳的鸟鸣/甜甜地滚动在/青青的树林/它就是我的/童年的回声。孩子们站在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 听鸟儿欢快的鸣叫, 一边读诗, 一边讲自己的感受。孩子的积极性极大地被发挥, 朗诵水平得到了有效训练, 欣赏能力不断加强。

诗的最理想的教学状态在教与不教之间, 以吟诵的方式让孩子去感悟诗歌, 去寻找诗歌。童诗是一种生活, 从诵读开始, 让孩子爱诗, 爱生活。

5.建构课程, 期待母语的温暖呵护童年

通过吟诵, 笔者试图让母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就像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成长的快乐一样, 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在长期实践中, 笔者建构了以吟诵古典诗文和儿童诗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1) 课程实施的方法——吟诵学语文。

吟诵是母语教育的重要手段, 它一改以往语文课堂生硬地讲解和呆板的分析研究, 完全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面对学生, 简言之有趣。这份有趣的达成对教师来说最关键的是钻研教材, 自己读到豁然开朗的感觉, 再读出感情来。引领孩子诵读做到“心到, 眼到, 口到”, 正如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提到的“美读”, 简单说即“读进去, 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让孩子享受母语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更多具体手段上文已述, 不再赘言。

(2) 课程实施的内容——经典助成长。

做吟诵项目, 我们一直坚持把最好的东西捧给孩子!中国古典诗文要读, 但一定和儿童生活、儿童趣味紧密相关起来。最初的诵读, 一定要是“有我”的诵读。这样的诵读, 既是对儿童的呵护, 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于儿童来说, 比起背了多少、背了多深, 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否快乐, 是否因此更爱自己, 更爱这个世界。我们提倡吟诵的经典不仅仅指传统文化的经典, 不仅仅是指唐诗宋词、诸子百家, 不仅仅是读“经”;还可以有现代的优美诗歌、散文, 有我们世代相传的童谣民歌, 还有外国的作品。

这种熟读成诵, 既是语言的积淀, 更是在与先哲前贤对话, 从中汲取的营养是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 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3) 课程实施的目的——快乐享母语。

“在吟诵中享受母语”是笔者追求的境界。通过吟诵实验, 我们期许孩子能丰富语文积累, 提高写作水平,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优化心理素质。

三、吟诵的作用

诗歌是非常精练的语言, 它以最短的语言符号引起大家注意, 可是还隐藏了很多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当你拖长了声音来吟诵时, 没有说出的意思就慢慢地透过你拖长的声调表现出来了。高声朗诵可以畅其气, 就是把你感发的精神提起来;密咏恬吟是小声地静静地吟诵, 这可得其韵。用孟子的话来讲还能“知言”, “养浩然正气”。

吟诵不但对于学诗很重要, 而且对于写诗很重要。清朝诗人范伯子说过, 作诗的时候要“字从音出, 字从韵出”, 就是说你吟诵得很熟, 你的文字是跟着声音出来的, 这样的诗歌创作是相当美妙的。

吟诵对于听诗的人来说也很重要, 因为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心灵上的相通, 是架起了读者和诗人心灵的桥梁, 蓦然相约, 岂不妙哉!

儿童诗的诵读还能有效地唤起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为这是儿童文学的方法, 是适合儿童的方法。这种方法以儿童本能的冲动为基础, 关注了儿童的缪斯心性。通过诵读, 儿童拥有的将是真挚的情感、鲜活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2]

希望吟诵的方式能被更多的人掌握, 使母语教育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摘要:本文从分析中国古典诗文与儿童诗教学的误区出发, 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适合儿童的吟诵的方法尝试改革, 试图抵达有效理解、兴趣学习诗文, 传承国学精髓、品悟儿童诗“浅语”艺术, 漫溯诗文深处、相约诗人心灵的境界。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文,儿童诗,吟咏,诵读

参考文献

[1]徐冬梅, 刘咏春.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课程研究和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26.

[2]窦桂梅.文言文教学的系列思考——《宋定伯捉鬼》教学相关感悟[J].语文教学通讯, 2009 (7) :15-19.

篇4:与“我”相约,与“你”同行

一、与“我”相约

1.精选题材,融情于“我”

初中作文训练重点在于记叙文,作文选材是文章成功的重要环节。既然确定第一人称是“我”,所选素材自然是亲力亲为的故事。即使是听说的、虚构的,也应符合自身特点,便于自己表情达意,这样才能以“我”为中心,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这样才能将情感融入故事中,写出真实,表露心声。鲁迅在《孔乙己》中便运用第一人称,以小伙计的身份见证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既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又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物我交融,展示自“我”

作文训练中,我们完全可以用第一人称表现世间万物。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万物赋予人的情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是黄河》,作者笔下的黄河可以见证历史的变迁,也可以表现环保的主题;又如《我是联合国秘书长》,可以从自身出发,发表关爱难民、反对战争的看法,还可以呼吁人们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

家园。

3.注重描写,充实自“我”

在学生作文中,缺少的往往是形象的描写。第一人称就能较好地表现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情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我”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诉诸笔端,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才会更加丰满,故事情节也更为感人。可见第一人称的运用在一篇作文描写上有巨大的优势,可以情景交融,可以直抒胸臆,可以议论评价。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郑振铎的《猫》等,都是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表达情感。

二、与“你”同行

1.促膝交流,倾诉心声

学生作文中,第二人称“你”的运用往往重在抒情。语言叙述中,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心灵的共鸣,是情感的传递。作文内容或者是友人的促膝谈心,或者是对父母教师的浓浓深情;或者是与自然事物间的心灵的交流。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感怀,或愤慨或悔恨……情感融入其中,语言真实可感。例如《傅雷家书》中,傅雷与傅聪的书信交流都运用了第二人称“你”,将深厚的父子之情融入精美的语言中,父子的款款深情、人生的谆谆教导都尽显无遗,读来感人至深,受益匪浅。

2.多元思考,见证主题

第二人称在文章中的运用,并不局限在人的角度,可以对文题进行广义的思考。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侧面的,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认识它,这就是多元思维。比如“你”从人称的角度入手,“你”既可以指具体的某一个人,包括身边的人,近到教师、家长、同学,远到国家领导人、各界名人,也可以是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人物,或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例如可以命题“与李白相约”,这样便可以与李白面对面交流,谈李白的诗、李白的个性,自然而然将这一伟大诗人呈现在读者面前。

3.适度运用,注意语气

运用第二人称作文最大的优势便是面对面地和“你”交流心曲,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有些文章第二人称常与其他人称综合交错使用。例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就对人称做了综合运用。作者运用第三人称表达了对李公朴的赞扬,运用第二人称严正斥责国民党反动派,作者的情感在人称的变换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运用第二人称写一些批评性的文章时,很容易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态势,激发原本并不尖锐的矛盾。这样的文章应适可而止。

当然,如何在作文写作中用好第二人称,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写作中,发现生活中的真情,寻觅交流情感的对象,才能让自己的文章妙笔生花,真情感人。

篇5:演讲稿:相约春天,与文明同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三年级五班的郎英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相约春天,与文明同行》。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小燕子也飞回来了。当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看着五彩缤纷的花朵,闻着芬芳四溢的花香,听着小鸟婉转动听的歌唱,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可是,不知您发现了没有,在这美好的景物之中,也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有人毫无顾忌地踩踏草地,却不曾想到,绿草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生机;有人看到花儿漂亮,就折下花枝自己赏玩,却不曾想到,这是一种多么自私的行为!在我们的校园里呢,也有一些不文明现象,有的同学总喜欢说脏话,有的同学吃了零食,把食品袋随手扔进草丛里,还有的同学吃饭的时候不珍惜粮食,把好好的饭菜随意倒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是多么不和谐呀!

同学们,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那么,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的人吧!当同学帮助了我们,要学会说“谢谢”;当我们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主动说“对不起”;见到师长,要有礼貌地问好;在公交车上,见到老人,要主动让座;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要乱扔垃圾,等等。这些小事只要我们稍微注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既文明了自己,又愉悦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想说,少年文明则国文明。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相约春天,与文明同行吧!

篇6:与心灵相约

分别久了,梦被吹散在风里,思念却缠绕四季,长成常青的藤。在明媚的三月我没有如约而至,当春意写满枝头,我却将梦遗弃在时间的长河里,任汹涌的波涛和坚硬的沙砾蚀去它的纯真和浪漫。在日复一日的劳碌奔波中,那颗原本充满幻想的心终也远离了清净,远离了灵的感悟与执着。

太累了,每天驾驭着沉重的躯壳,奔波在生计的路上,收获与付出总是无法放到天平上衡量。一味碌碌的追求,却将心灵冷落在无边的寂寞里。夜,反反复复的梦魇。成功总是在触手可及时远离而去。一切能够重来吗?三十年,一帘幽梦;名利与金钱,转头皆成空。

我想了,面对清醒的灵魂与心灵相约。在失约的时光里,我思念的丝线越扯越长,捻思成伤,生生作痛。我知道在分离的日子里,我不仅丢弃了纯真与梦想,更亵渎了性灵。所以心魔便在夜里将梦魇一次次上演,以便唤醒那颗沉睡的心。

我终于知道了,品味属于自己的孤独原本就是快乐的享受,与心灵相约便如寒夜里的一杯热茶,沁人心脾。那缠绕四季的念,便也会蔓延在心灵的乐园里,扎根、发芽,长成一树树的繁荣。心便也会在品味中领略一番欣然,丝丝的念便自然的流淌在无言的时空完成对生命的诠释与感悟。

与心灵相约,我便是我了。

任凭风霜侵蚀容颜,任凭岁月增添磨砺,任凭道路布满坎坷,我不会再丢弃那份真诚的守望。

上一篇:第三章战略选择习题下一篇:安全监督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