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2024-05-02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共12篇)

篇1: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以下是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欢迎阅读。

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阵雨。

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即是“凝咽”。

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风情:男女恋情

秋后的傍晚,刚刚下过一阵急雨,在黄昏时的长亭外,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在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一点心绪也没有,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紧握着双手,互相看着满眼的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同谁去诉说呢?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 6 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深受人们的喜爱。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寒蝉凄切”可见时间大约在深秋。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无绪”,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经典之笔,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 6 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再从今后长远设想,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6 / 6 / 6 / 6

篇2: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大凡词都不出情景两字。善于写景的词人往往能借景以言情。然而,要把一种抽象而不可捉摸的思绪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即以有形的文字来描绘无形的情愫,使之情景交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非高手实难达到。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雨霖铃》,正是这样的佳篇。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就进入了此种艺术境界。它是作者在强烈的离情别意的驱使下,设想出来的一副冷落凄清的景象,着意渲染的一种无限怀人的气氛。读之令人神观飞越。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雨霖铃》一词也因这两名而传诵千古。凡警策之句就其一句来看果然极妙,如放到整篇中去却更能显示它的神韵和魅力。试读全词以深味之。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词的内容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抒发一对离人的依依惜别的伤感。它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所作的。词人柳永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只有到晚年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一○三四的)才考上进士,那时年已近半百了。可是仁途坎坷,并没得到重用。黄昇《花庵词选》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仕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沧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

全词以别为中心层层敷陈。上片写别离时的`情景,下片设想别离后的凄清。词中统共只出现了一个别字,但通篇一笔到底,无一处离开别意。

一开始作者就用了白描手法,抓住秋天的特色渲染出一种别离的气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寒蝉一词点明了秋景,凄切形容蝉叫。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鸣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此与《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是同一作法。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上)。透过一个对字可以看到离人惜别时无限留恋的神情。眼看长亭外雨停了,日暮了,催人别离的时刻已将来到。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哪里还有心绪开怀畅饮啊!都门帐饮本是为了别离而设的。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如今,对这一对即将离别的情人来说,心情哀伤,只有饮闷酒而已。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正在无比缠绵,无限依恋,无心无绪之际,突然闻兰舟催发,无情的船家催人赶路人,真是五内俱裂,不可名状。什么将自保重、前程万里之类的叮咛、祈颂之词都谈不上,唯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作者通过执手、相看、凝咽,这一连串细腻含蓄的动作,表达了双方极其复杂微妙的心理。此刻他们的内心活动是什么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要分手了,想到今后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阴且长,会面安可知?只觉得眼前烟波浩渺的江面远连着楚天,那空旷开阔的南方天际,笼罩了一层黯淡的色彩。诗人预感着一种不祥之兆,等待自己的将是艰涩的宦途,孤寂的生涯。愈想愈不愿分手,可是已身不由己的了。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啊!

在这种怅惆失意的心情支配下,词过渡到了下片。下片的意思没有另拓一层,而是上片的继续和发展,仅仅在笔法上有所变化而已。如果说上片写实,那么下片则重虚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上来就贯串上文之情直抒胸臆,点出离别的冷落。那堪两字披露了自己愁肠百折,无法排遣。于是顺着这层意思诗人驰骋着联想。今宵醒酒何处?文思由实转虚,用虚似的手法设想,明晨醒来自己将置身在何处呢?诗人以疏淡的笔触,饱蕴着感情色彩,渲染出一副凄清冷寂的画面:杨柳岸晓风残月。着墨不多,寄情颇深,创造了一种无比惆怅,无限怀人的意境,读之令人潸然泪下。诗人恍惚感到自己一夜昏睡,次晨醒来,只见习习晓风中残月在天、扁舟傍岸处杨柳依依。送别之人已杳无踪影,顿时感到黯然消魂。晓风残月本是一种惨淡之景,垂柳傍岸更平添一层凄怆之情。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人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西出阳关无故人。诸名句,都是写别情的。然而捕捉形象,描写缠绵悱恻的心理状态更委惋曲折,却以柳永此句为最。贺裳《皱水轩词筌》云: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篇3: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关键词:柳永,《雨霖铃》,清秋节,离情别绪

柳永原名三变, 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 由于擅长词曲, 熟悉了许多歌妓, 并替她们填词作曲, 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 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 别无出路, 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 流连坊曲, 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 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 (慢词) , 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郑振铎先生说:“除词外没有著作, 除词外没有爱好, 除词外没有学问。” (《中国插图本文学史》)

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着力写词的作家。他的词把汉魏乐府中游子思妇题材同唐五代词中男女情爱与离情别绪的描写结合起来, 全是市井浅语, 却能状难写之景, 达难叙之情。一首《雨霖铃》写得淋漓尽致, 情辞婉转。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 (当时为北宋首都) , 与情人在江边分手时难于割舍的惜别之作。作者仕途失意, 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 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儿分手, 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 使他感到难以忍受。凄楚、伤感的情调, 正是作者仕途坎坷、失意情绪的反映。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 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

《雨》词上阕渲染别时的气氛。寒蝉凄切, 交代了时间———“孟秋之月, 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地点是都门长亭临时搭设的帐篷。念到“留恋处、兰舟催发”口感极好极顺, 去与留, 走与待, 内心的矛盾焦灼, 跃然纸上。“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片刻之描画, 最是感情至深处。读来轻松爽口, 何知那时难分难舍之痛?送了一程又一程, 送到暮色降临, 送到海角天涯, 还要送。我看别送了, 目的地都已经到了。与佳人别离, 又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自古男女间的别愁离恨最是伤感, 作者也不能幸免, 更何况是在这样的雨后秋时?“杨柳岸、晓风残月”, 意境之美, 仙景浮现。可这样的仙境, 如此的极至, 缺失了相思之人, 没有了倾诉交心之伊, 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应该苦恼叹息?高兴美景如幻, 叹息佳人相离。全词对我最大的吸引之处就是文字浅显易懂, 读来朗朗上口, 并且每个字都感到是那么的经典, 字字含情, 句句有景, 一气呵成。

从上片的描写,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 北宋京都汴梁 (今河南开封) 郊外, 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 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 寒蝉凄惨地哀鸣, 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 已经隐隐约约, 可见天色将晚, 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 雨已停, 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 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 移步出帐外, 万般依恋之际, 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 泪眼相看, 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痛只有亲身经历的人体会才会更深。船开了, 人去了, 渐行渐远, 情人岸边伫立, 含着泪, 举着手, 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这一去, 彼此就会天各一方, “楚天”不知又是怎么样?

《雨》词下阕设想别后的相思之痛。伤情离别, 自古皆然, 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 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 “清秋”应“寒蝉”, 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意义翻新, 不入俗结。“今宵”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 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 然借酒浇愁, 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 愁醉迷蒙, 忽然醒来, 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 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月”前着一“残”字, 而境界全出矣, 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 不可遏止, 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 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经年”, 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 由“无语凝咽”想到“更与何人说”。作者离开情人, 寂寞凄凉, 孤独万分, 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 也只形同虚设, 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 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 一“便”一“更”, 表明念之心切, 爱之情深。人间的良辰美景唯作者不能享受, “道路阻且长, 会面安可知?” (《古诗十九首》) 作者仕途失意, 浪迹天涯, 知音难遇, 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走着自己的路, 相思情一言难尽。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 情景交融;在表现上, 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 层层递进, 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 不尚雕琢, 以白描取胜, 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 (黄蓼园语) 和“秀淡幽绝” (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

篇4:柳永《雨霖铃》课堂实录

生笑,纷纷议论。

师:我个人偏爱《传奇》,它简直是天籁之音。在几百年前的宋元时代,有一首歌是铁定能入选十大金曲。这首歌就是——《雨霖铃》。它的作者是谁啊?(生大声应,柳永)。对啦,柳永可谓那个时代的super star(生会心笑),有超级多的粉丝。他估计堪比现在的方文山、周杰伦,因为当时有句话叫“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但是啊,有才的人一般是比较狂傲的。

师:他另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进士有什么关系?只要我有才,一样会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来是柳永科举失意后发的小牢骚,没想到这首词却让宋仁宗看到了。柳永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本来已经考中,谁知宋仁宗一看中榜名单中有柳永的名字,就把他给除名了,并且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在他的试卷上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既然皇帝亲自把他除名了,柳永也就再没办法通过科举获得功名了,所以他只好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古人和今人不同,可以有很多成功途径,古人无非就是读书进仕。古人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生接下半句)。《论语》有句话被后世奉为处世准则:“学而优则仕”,这样才能进入统治阶层范畴。柳永的内心是痛苦的,但这不影响他在民间有巨大影响,他是第一个走向民间的专业词人。柳永词作当中,歌妓生活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反映了柳永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一千年前的汴河岸边,一个落魄的才子文人,一个多情的天涯歌女,一起演绎了一曲关于离别的绝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

师:首先我们全班齐读一遍《雨霖铃》。

(生开始朗读,平淡,无感情色彩。)

师:听完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来聆听著名朗诵家曹灿朗读的《雨霖铃》。(生深深陶醉,被曹灿的深情朗读打动)

师:听完之后,有什么感觉?

生:感叹,议论……

师:大家觉得自己朗读时少了什么东西呢?

生异口同声:感情。

师:有自知之明,那接下来我们当一回才子佳人,再来朗读这一曲绝唱,记住,要带感情。

生笑,投入朗读,效果明显。

师:好多了,有进步。学习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诵。通过诵读体会它的语言、意境。

师:上节课让大家去预习了,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我觉得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为什么是这句呢,说说理由。

生:我觉得很美,把作者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似乎也有道理,请坐。这里显然要知道什么叫词眼?词眼是词中最精炼传神、最能概括词的主旨的一句话。我觉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然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并不能很好地概括词的主旨,大家同意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是“多情自古伤离别”。

师:理由?

生:这一句包含了伤离惜别的感情在里面。概括了这首词的主旨。

师:很好,下半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是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又推进一层。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千古情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写了哪些景物?谁来说说。

生:长亭,骤雨。

师:还有吗?

生:寒蝉。

师:嗯,很好。那么这几个自然事物就是诗词鉴赏中的意象了。它们在诗词传统中有了固定了的寓意。比如长亭,这个意象是表示离别的地点,如李白的《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的《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师:首句描写的景物长亭、骤雨、寒蝉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生:都是很凄凉的景物。

师:从整首词看,这些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

生:渲染悲凉的气氛。

师:很好。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秋雨潇潇,柳永和心上人依依惜别,这真是一幅唯美的秋雨黄昏送别图啊。

师:看这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个句子是否有矛盾之处?

生:“留恋”与“催发”。

师:很好,这对矛盾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表达离别之情。

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想说的?

生:表现词人深深的眷恋。

师:很好。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表达了诗人难分难舍的心情。

师:接下来看这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中国人的感情表达向来含蓄,纵使内心千言万语也不会轻易表达。《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千言,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可以说非常典型。离别在即,词人思绪万千,但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面有哪三种景物?

生:烟波、暮霭、楚天。

师:好,再想想这三个景物有什么特点呢?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什么联系?(提示:“烟波”是千里,“暮霭”沉沉,“楚天”开阔)

生:词人的愁很多,低沉,很宽广。

师:有点意思了,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词人的愁绵长,浓重,无边无际。

师:非常好,这里显然是借景抒情,借三个景物来写愁的绵长、浓重与无边无际。这个句子还是个过渡句,“念”是什么意思呢?

几个学生回答说是“想”的意思。

师:对了,“念”是想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虚景,但却是实写。

师: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离别难,用了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手法。(板书)接下来我们看下阕。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自古”说明了什么呢?愁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写愁比较有名的诗句有屈原《九歌》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煜《乌夜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PPT展示)看完这几个句子,能不理解“自古”说明了什么问题吗?

生:古代文人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情绪。

师:对,也就是说离愁是古代文人的共同感受和普遍的情感。

师:那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同学们印象中写秋的诗句有哪些呢?

生:自古逢秋悲寂寥。

师:对,还有吗?(其他同学补充“秋风秋雨愁煞人”、“却道天凉好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

师:大家刚刚说了很多关于秋的诗句。秋天是个分手的季节(生笑),容易让人触景生情。接下来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句子中有几个意象呢?

生:三个,杨柳、晓风、残月。

师:对了。词人在这儿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师:这三个意象都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我们先来看几个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是写柳的,柳象征什么呢?(生回答离别)对,柳和留是谐音的,所以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传统。

师:那酒呢?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有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酒是什么的象征呀?(生齐答愁)酒是愁的象征,那酒醒就是愁醒啊。

师:鲁迅伯伯说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

赵本山叔叔说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人活着,钱没了。

而我们的柳永哥哥却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酒醒了,可亲爱的你到底在哪里啊。

生:大笑。

师:下阕是虚写,写的是词人思念苦。以情带景,情景交融。(板书)

师: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

下课!

(许正 福建仙游师范学校 351200)

篇5:雨霖铃柳永翻译赏析

原文: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篇6: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篇7:《雨霖铃》柳永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作品原文

雨霖铃①

寒蝉凄切②,对长亭晚③,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念去去⑦,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⑨?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⑩,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品注释

①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调见《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无绪:没有情绪。

⑤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⑥凝噎(yē):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⑦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⑧“暮霭”句: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暮霭(ǎi):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⑨今宵:今夜。

⑩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作品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创作背景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品鉴赏

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柳永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词牌说明

雨霖铃,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双调”。《乐府杂录》:“《雨霖铃》,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漫志》又称:“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格律对照

寒蝉凄切,平平平仄。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作者简介

篇8: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寒蝉凄切》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声誉显隆,广为传诵,后被奉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然而,细读其阐释史,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代阐释者十之八九都把注意力放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上。他们或记载与此二句有关的趣闻轶事,或论二句的来源,或借此二句谈苏轼、柳永词境的高低,众声一片喧哗。更可讶异者,一些古代词评家甚至认为该词也就这二句好,至于词作本身则不足论也!如明代俞彦《爰园词话》曾评道:“柳词只此佳句,余皆未称。”民初的蔡嵩云也说:“《雨霖铃》调,在《乐章集》中尚非绝诣。特以‘杨柳岸晓风残月’句得名耳。”若不翻检《雨霖铃》的阐释材料,真不知道这一千古名篇竟获如此差评。在《雨霖铃》的阐释史中,众多古代词评家重佳句而轻全篇,何以如此?

细思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古今共赏,颇易理解。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特别强调情景交融,追求一种含蓄蕴藉的诗风,即情感不直接抒发出来,而蕴藏在写景中,使情融于景中而有无尽韵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画面感极强,数株疏杨,一行衰柳,晓风送凉,残月冷照,优美精致的景色中透着几分迷离,几分凄冷,几分萧索,把人在旅途中情感的孤寂和空落融化于无形,蕴藏着旅人的无尽意绪。唐圭璋先_生说,“‘今宵’两句,是融情入景而又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此二句作为情景交融的典范,无怪乎获得词评家们的交口称赞!

那么,除此二句外,词作的其他部分为何得不到古代词评家的认可呢?答案也可从《雨霖铃》的阐释史中找寻。清人邓廷桢说:“惟《雨霖铃》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差近风雅。”“风雅”作为一种诗歌标准,这里还是指含蓄蕴藉的意思。言下之意,《雨霖铃》除此二句外,皆过于直露浅近,未能委婉含蓄,蕴藉深远。合而言之,重佳句是因为其情景交融而含蓄蕴藉,深合传统诗教之旨;轻全篇是因为词作中有很多尽情直露的语句而使情感一泻无余,没有韵味,违背了诗歌贵含蓄的传统。

古代词评家们对《雨霖铃》赏其佳句而漠视全篇,而这和该词在接受史上显赫声名殊为不合,所以现代学者多有为词作本身价值辩护的。杨海明先生在《唐宋词史》是这样评价《雨霖铃》的:

尽管这首词中所表现的某些“场面”(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某些言语(如“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会被有些人目为“俗笔”“率笔”,然而它所折射出来的市民群众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与讴歌……等一系列思想信息,却无疑有着“新鲜”的感觉和“启蒙”的意义。

杨先生的意思是,就诗词的表现手法上看,尽情发露或许有粗率俗露之嫌,但这其中尽情发露的热烈情感本身却是有进步意义的。对此,刘逸生先生也有类似的表述:“让双方的内心感情赤裸大胆、旁若无人地暴露,完全扯下了含情脉脉的封建面纱。我们看到它那袒露和奔放简直是以近于狂放的面目向人们呈现的。”两位论者从思想主旨的角度来为柳永《雨霖铃》的价值正名,承认词作在表达上有俗率之微瑕,但词之内容却表现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情,有着时代的进步意义。也就是说,该词虽然在呈现的方式上“近于俗率”,但其所呈现出的激烈情感本身却是对时代的一种突破,所以瑕不掩瑜,《雨霖铃》依旧是一首名篇。

然而细想,若照杨、刘两位先生论证逻辑,容易推演出内容的先进深刻可以遮掩形式粗疏浅陋的结论。倘依此说,只要思想主题先进深刻,表现形式可以不论,那么那种宣扬先进思想的布告、宣言岂不是最伟大的作品?实际上,对待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常有一个作品内容与形式密不可分的假设:倘若其表现方式有问题,那么在表达出的情感上也必然存在瑕疵与纰漏;反过来说,倘若该词表现方式过于粗率狂放,那么其所表达出的情感就必定会有伧气,甚至可能失真,也很难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于是乎,杨、刘两位先生虽承认《雨霖铃》一词有重要价值,但仅从主题的角度为其辩护而不论其表现方式,所得结论不能令人真正信服。

不过,杨、刘两位先生的论述也给人以深刻启示,即这首词的确表现了一种大胆的情感——种情人分别时毫不掩饰地表现出痛彻心扉的哀痛,而这在北宋初年其他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进一层说,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突破,而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之说,该词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何尝不应也有一种突破呢!一种大胆热烈的情感必须用一种大胆直露的方式去呈现,而这正是《雨霖铃》精妙之所在。因此,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思考《雨霖铃》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出这种痛彻心扉的哀痛的,再由此反观全词,我们会发现其写法较其他同类诗词确有不同之处。

这是一首送别词。从起句到结束,词人与送行者都没有实现真正的分别,而是无限趋近于分手的那一刻。首三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外,已经点出了分手时刻已到来——“骤雨初歇”,阻人远行的骤雨已经停了,是分手的时候了;继之“都门帐饮”,饮尽最后一杯离别的酒,更近离别;正留恋难舍,又传来舟子大声催行的声音,必须得分手了,于是别情一下子达到了最高潮!

如果说上阕是在用密集的鼓点反复敲击“要走了”的旋律,让读者的心情随之不断紧张以至近于崩裂的话,词的下阕则是用滚滚黄河由高原跌入大海的三级降的形式反复强调内心的痛苦。先是,此时“痛苦”——情人离别本已痛苦,更何况在这萧瑟的秋天?再则,明日“痛苦”,明日你已不在身边,而我也不知将在何处!结尾,今后的一年又一年我都注定“痛苦”,没有你,一切都只能是虚无!

可以说,上阕真实再现别前一刻,让苦痛的弦随分手的临近而张到极致以至崩裂,下阕则让痛苦倾涌而出,汩汩滔滔流向时间的尽头。它把古今离别人心中那份哀痛淋漓道尽,博得天下有情人的共鸣,是以一直传唱到今。在作者心中,这份离别的深痛或许是不能也不必借助景物去呈现,唯有尽情发露,把内心情感一股脑地倾泻出来,方能化解心中积郁的深痛。然而,这里虽然尽情发露,但不是叫嚣狂呼,这份直露情感的表达其实是浑然天成、巧夺天工的。下面,不妨就对常被讥为“俗率”之笔的两句稍作阐析,来体会词人的妙心。

先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一词,从《诗经·击鼓》时起,便有一种坚定与忠贞的内涵。就情感表达的力度上看,“执”一词绝对强于柳永的另一首离别词《倾杯·离宴殷勤》中“重携纤手”。它不似“携”那样随意、没有力量,也不似“携”那样是一个人为主,一个人为客,而是坚定地、双方心有灵犀地共同握住对方的手。这种彼此的心意相通怎能不让读者兴发一种美的喟叹?“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过多过重的情感情绪反而让人无法表达,造成一种失语症状,只能转化为彼此的泪眼朦胧与喉头哽咽。这一种情绪状态,苏轼在梦见亡妻的时候也曾有过深深的体会:“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彼此相知、相惜的基础上,心里的万千言语一下子喷涌到尖细的喉头而阻塞而哽咽,不正显现出离人的深情至痛!更何况还有一个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竟”!送别之前,作者想必也是想好了的,这虽不是一场普通的离别,但也必会有普通离别的形式,分别之前定会有不少的叮咛与嘱咐。但彼此都没有料到,到舟子催发、逼近分别的那一刻,竟然只剩哽咽,什么都说不出来!本就已知道情深,可是到即将分别失去对方的那一刻才知道,彼此的深爱及深爱后又将失去的痛苦竟到达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所有的撕心裂肺、扯断心肠都轻轻婉婉地包含在一个虚词“竟”中。也就是说,这一句表面上看似浅近直白,近乎口语,但实际上匠心独运,化万千情意于哽咽中,是意蕴无穷的至情之句,较一般的写景之句不知胜出凡几!

再看“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综观四句全意是:这一次分别后的一年又一年,即便有美好的事物,但对于我来说已经形同虚设了,因为你已不在我的身边,已经没有人能与我共同分享了!就所表现的情感“没有你,一切外在的事物,甚至是美好的事物,于我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一点来看,的确明白而直露;它没有运用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类似的比喻手法,没有遮遮掩掩,而是坚定地一口道出对方对自己的生命意义。但若说其表现方式是粗率浅俗的,实乃皮相之见。

还是要从作者的一系列的虚词运用上看。“此去经年”之后,连用“应”“便纵”“更”三个虚词。这一连串的三个虚词运用非常流畅,而从语意来看,也极有章法可循。作者用“应是”而不是“必是”,陡然增加了含蓄感;而“应”表示作者揣测、推想,本身又极易传达出作者情感的那种“虚设”的空茫状态;如果把“应”理解为略带有些不确定的话,它与后面大大的让步“便纵有”和忽地进一步“更”等确凿之语,恰形成一种回环反复、激荡四起的情感漩涡。譬若观钱塘江之潮水,先是有蕴藉空灵的一笔盘桓回溯之势,蓦然山崩地裂向岸扑涌而去,猛烈撞击后又向远方浩荡而去。这一停、一缩、一放之间有着无穷的蕴藉与风流,岂可说粗率浅俗?

总起来说,该词“尽情发露”之句绝非是“俗笔”“率笔”,其所传之情至深至浓,不用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不足以呈现内心激荡的深情哀痛。可以这样说,想要表达出离人此时此刻的深痛,应该用也只能用这种尽情发露的直抒胸臆法。梁启超认为,这种从内心深处直接奔迸出的情感而化成的文字是“情感文之圣”。他说:

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变”;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我们既承认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别人断乎不能替代。……所以这一类我认为情感文中之圣。

这种奔迸的情感化为诗歌,虽不含蓄委婉,但自然真切深挚,自有一种兴发感动的情感力量。从温婉含蓄的特点来看,《雨霖铃》也许不够有余韵。但诚如王国维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作者当此分别之际,心中痛苦万分,又何暇去思索用什么景色来抒发情感,他只觉得要把心中所有的深痛通通真实地抒发出来,脱口而出,直道本心,是以言语虽直白浅近,但语语都是人人可感可触的真情深情,所以亦能获得古今有情人的共鸣。反过来说,这种有万语千言却哽咽难诉,难分难舍却又不可不分别,是离别人常有的情态,但一般人知之而不能言之。而柳永捕捉到这种情态,言万千人所欲言而不能言,正是其高妙所在。

明乎此,我们进而可以思考一个柳永作品接受史上的怪现象。很多词评家对柳词多有讥讽,常斥之为“俗”,但普通大众却极喜爱柳永的词作。用北宋词学家陈师道的话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一方面是词评家的轻视,另一方面是民间的广泛流传。这是为何?正如前文所分析,传统词评家多囿于“委婉含蓄”的诗学观念,对柳永这种尽情发露的表现手法不能接受,自然也就不会欣赏,所以有讥为“浅俗”的判语。但词评家的贬斥,并未阻挡普通大众对柳词的喜爱,君不见“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普通大众对柳词的热切传咏,正是因为其词作饱含真情、深情。柳永用一种大众都可以理解的形式表达了人人心中皆蕴藏的情感,自然获得普天下人的推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逐渐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后来的词评家们受之影响,也不得不正视这种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作品,继而慢慢也承认了柳永词作的艺术价值。

再进一层看,我们说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词之创作既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直抒胸臆,这二者间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关键取决于作者的运用之妙。柳永的词作中的确有一些陋俗之作,但柳词之所以流播深广,“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绝不是因为其“从俗”,而是因为其词作多真切深挚。那些古代词评家不能欣赏却被大众广为传诵的“俗笔”,可能恰恰是情感深挚自然流露的性情之语,表达的是人内心最真实、最鲜活的深情。顾随先生说:“俗非由于不雅,乃由于不深。”此言极是。若作品有浅俗的毛病,非语词的不雅驯,乃情感的浮泛。这也就能解释,何以有些用词雅洁的诗歌却不能成为经典。反过来说,柳永有些经典词作看上去语词浅陋粗率,但实际上是至情至性的佳作。

至此,我们可以对《雨霖铃》中佳句与全篇的关系作一总结。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佳句之“佳”,是因为放在全篇中体味;若舍弃全篇,单品佳句,佳句之“佳”者很可能减色乃至于无“佳”可言。就《雨霖铃》之“今宵”二句来说,这二句之所以能有无尽风致,是因为整首词已经把哀痛的离情渲染至极,这时以杨柳、晓风、残月等景语涵括住,方有化繁为简、化重为轻、化沉痛为空灵的妙致。也就是说,“今宵”二句正是在全篇深厚的情感滋养下方能透显出无尽的情致。如若没有整首词情感的渲染铺垫,但就写景去看,也无飞俊之处。有论者指出,“今宵”二句其实源自魏承班《渔歌子》“窗外晓莺残月”一句而加以改动。“窗外晓莺残月”写景亦颇有神采,但魏氏之句今日知者寥寥,这足以说明佳句不能脱离全篇而单论。

篇9: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寒蝉凄切》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篇10: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7、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篇11:柳永雨霖铃

作者: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 参考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 赏析一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赏析二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 赏析三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赏析四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 作者介绍 柳永

篇12:婉约派柳永《雨霖铃》赏析

在我校语文教材下册诗词单元中, 就选取了豪放派的代表词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婉约派的代表词作———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从对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词作的学习中, 能够明显感受到豪放词与婉约词截然不同的风格。下面就这两首词从题材、表达方式、意境三方面谈谈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风格。

1题材的不同

婉约词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 所谓“词为艳科”,

“无言不可入, 无事不可入”。

豪放词的风格日趋变雅, 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 意境宏大, 气势恢弘。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所以全词倾吐的是深深的离愁, 题材仍然摆脱不开儿女情长、离愁别绪的范畴。词的上阙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 抒发浓浓的离愁别绪。开篇即以秋天寒蝉凄切的叫声入手, 营造出一种悲凉的离别氛围,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都门帐饮无绪”, 面对为他送行而摆下的酒宴, 因即将要与恋人分别, 词人毫无兴致。恋人正依依不舍之际, “兰舟催发”, 只能“执手相看泪眼”而“无语凝噎”, 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念去去”一句由上阙的实写转向下阙的虚写, 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词人想象自己在这冷落的清秋时节, 孤身一人南下, 从此酒醒后无人陪伴, 良辰美景形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不由悲从中来。全词充斥着一种浓的化不开的愁绪和无限的悲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由于用诗文讽喻新法, 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时, 游览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后所写。纵观全词, 词人游览赤壁战场的遗迹, 不由想到指挥赤壁之战的周瑜。借年轻有为的周瑜, 抒发了词人立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 以及不甘沉沦、积极进取、风发向上的精神。这首词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 开拓了新的道路, 产生了重大影响。词的上阙, 面对滚滚江水和如画的赤壁雄奇景色, 词人脑海中不由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 豪气顿生。下阙更进一步想到赤壁之战的指挥官周瑜。当年的周都督刚刚赢得美人归, 正春风得意、年轻有为, 赤壁一役更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词人渴望像周瑜一样能够早一天报效国家, 但即使已“早生华发”, 理想仍未实现。这首词的题材完全摆脱了婉约词儿女情长、感时伤世的狭小范围, 大大拓宽了词的题材。

2表达方式不同

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豪放词直抒胸臆。

《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上阙, 开篇即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铺叙自然景物, 融情入境, 极力渲染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 寓意别离, 为全词定下一个低沉的基调。这边正当恋人“留恋处”, 那边却“兰舟催发”, 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读者也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当时恋人间的难舍难分, 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悲伤。“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这一句更把恋人间的离别之痛推到了极致。至于恋人悲伤到何种程度, 词人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而是通过写景、叙事委婉地传达出来。下阙, 词人想象自己此去南下, 缺少了恋人的陪伴, 酒醒后, 身边只有“杨柳岸、晓风残月”, 词人心中的凄苦就不言而喻了。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是婉约词最为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阙, 开篇词人站在赤壁战场的遗迹上, 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 脑海中不由地浮现出“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 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键笔的生动描写, 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 使人心胸为之开阔, 精神为之振奋, 豪气顿生。然后直抒胸臆“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下阙, 词人又情不自禁地想到取得以少胜多战役最后胜利的周瑜, 并以美人衬托英雄, 极力描写周瑜“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 突显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军事才能与魄力。在周瑜身上词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他渴望像周瑜一样能够建功立业, 但现实却令他无奈, 所以最后直接抒发了“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3意境不同

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 重视音律谐婉, 语言圆润, 清新绮丽, 具有柔婉之气。

豪放词大气磅礴, 有气势, 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气象恢弘博大。习惯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 用事较多, 音律方面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内容比较充实。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充分利用雨霖铃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 尽情尽致地写出了伤感凄恻的离情。词的开头写别时之景, 点明了地点和节令。时值秋季, 一片萧瑟;傍晚时分, 暮色阴沉。一场骤雨滂沱之后, 继之以凄切鸣叫的寒蝉。词人所见所闻, 无处不凄凉。开篇即以这样的景物描写, 渲染出一种凄凉、悲伤、低沉、压抑的氛围。分别在即, 词人想到经此一别南下, “千里烟波”, 从此无人陪伴。下阙中, 词人想象自己酒醒时的场景, 只有岸边的杨柳, 风是“晓风”, 月是“残月”, 这样的场景又给人营造了一种清冷、凄凉、萧瑟的意境。这样的意境为离情的更好抒发, 营造了氛围, 渲染了气氛, 见景抒情,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中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大气磅礴、气势恢弘的意境, 乱石高耸, 直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拍打着江岸, 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雪白的浪花。这样的意境为下阙英雄人物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下阙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 以少胜多。为了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 词人不惜用了夸张的写法“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这是何等的气魄和才干, 又有着多么大的气势。结尾几句虽表达了词人的伤感之情, 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总之, 婉约词与豪放词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无论从题材、表达方式, 还是从意境上, 都带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果把婉约词看作是一个柔美的、多愁善感的女子, 那么豪放词就是一个雄健的、铁骨铮铮的硬汉。

摘要: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题材、表达方式、意境三方面感受婉约词与感受豪的不同风格。

上一篇:店址选择分析第三组下一篇:茶碱缓释片说明书